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安全的衍进与重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安全问题也出现了新的形势和特点,“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强调当代国家安全问题具有综合性,非传统安全因素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的影响力上升,人们开始关注当前除军事以外的诸如文化安全、经济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其中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安全理论关注的焦点。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安全环境也发生很大变化,世界大战和外国直接军事入侵的威胁基本消除,但文化安全问题变得突出。党的第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始终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把“文化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说明“文化安全”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也为我们研究和制定国家文化安全理论和政策指明了方向。据此,本论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探讨和阐析。
     (一)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是文化实践的平台,文化是全球化的一个维度,两者是相互联动的关系。全球化对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全球化导致了文化的商品化、促使了文化的大众化、冲击了民族认同,同时全球化也冲击了文化的封闭性,促使不同区域文化的相互交融与碰撞增强。同样,文化也对全球化至关重要。
     (二)全球化与文化安全。全球化加速了国家安全由传统安全向非传统安全演变,国家文化安全亦浮出水面。全球化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文化主权的挑战方面。面对西方强国的文化霸权战略,不仅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即使西方发达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都不得不强调自己的文化主权,把文化主权的维护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
     (三)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安全观的变迁。全球化促使了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的增生和文化安全观的演变。全球化在中国的历史进程分为四个阶段,全球化与每一阶段的中国文化安全问题具有同构性。鸦片战争后,中国全球化进程艰难启动,中国文化安全危机开始凸现,文化民族主义是近代中国文化安全的主题;五四运动揭开了现代中国文化安全的序幕,启蒙与救亡构成国家文化安全的双重构建;冷战时期,文化安全分为两大阵营,中国采用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文化安全模式,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全部内容;“冷战”结束后,文化安全观开始由传统文化安全观向非传统文化安全观嬗变。
     (四)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安全问题。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总体态势不容乐观,文化安全问题日趋复杂多样。中国文化安全问题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压力。在内部文化安全问题上存在着意识形态淡化、社会思潮多样化、社会认同危机等问题。在外部文化安全问题上存在着西方“话语霸权”的威胁、消费主义文化的侵蚀、西方文化产业的挑战等问题。
     (五)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文化安全战略选择。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威胁,谋划国家文化安全战略、作出科学的战略选择是维护中国文化安全的当务之急。论文提出了和谐文化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根本战略以及文化创新战略、文化崛起战略和“软实力”战略。
     全球化不仅是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背景,而且是国家文化安全观嬗变的一个重要变量。全球化使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并以其自身的逻辑改变着人们对国家文化主权与国家文化安全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出现了全球化进程中国家文化安全观的演变与重构问题。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安全观应是科学发展、系统动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的国家文化安全观。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extensive and profound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world situation. Following the speeding up of globalization there have been new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about the national security question, the factors of the traditional safe threat and the non- traditional safe threat have been woven together which emphasize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the present national security question, the non- tradition safety factors have more influence on the national 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the non- traditional safe such as the cultural security, the economic security, the environment security the energy security, the terrorism is becoming a cause for concern besides the military. The national culture security problem has being the focus of the security theory day by day.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great changes have also taken place in our country security environment and the threat of the world war and the foreign directly military invasion has been basically eliminated, but the culture security problem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ixteenth of CCP explicitly proposed must place prime emphasis on the safely and the national sovereignty, China will firmly maintain the national security and guarantee the political security, the economic security, the cultural security and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The cultural security has now been elevated to the national security which indicates the cultural security problem is an important issue of our government and also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to study and formulate the theory and the policy of our culture security. Accordingly,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and clarify in this field, as follows:
    Firstly,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The globalization is a platform of the cultural practice and the culture is a globalization's dimension, both of them are interrelated. Globalization has influence upon Culture: The globalization caused the cultural commercialization, urged the cultural popularity, impacted the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globalization has also impacted on the cultural closeness,
    prompted the different region culture to blend and collide mutually. As well. Culture is important to Globalization.
    Secondly,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security. The globalization accelerated the national security of evolution form the tradition safety to the non- traditional safety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security problem also come into being. The effect of the globalization on the national culture security mainly is that the globalization challenges the cultural sovereignty. Facing western powerful nation cultural hegemony strategy, not only does developing nation including China, but also does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y can't help emphasizing on own cultural sovereignty and attach strategic importance to protecting the cultural sovereignty in participation in the economy globalization process.
    Thirdly, Globaliz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cultural security concept. The globalization caused the culture security problem to emerge and the cultural security concept to evolve. The history course of globalization in China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and there is an inherent concurrence between Globalization and Chinese culture security problem. During Opium War, the crisis of Chinese cultural security started to rise and Cultural Nationalism was the subject of the modern Chinese culture security. The May 4th Movement of 1919 opened the prologue of the modern Chinese cultural security and the national salvation and the enlightenment were dual themes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During the cold war, as the cultural security was divided into two camps, China must take up the Soviet Union' s socialism cultural security model and the ideology security was the whole idea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After the cold war, Chinese cultural security concept started to change form the tradition safety concept to the non- traditional safety concept.
    Forthly, Globalization and Chinese contemporary cultural security problem. Chinese culture security situation is more complex against the globalization background, while the cultural security problem is more complex and diverse. On the internal cultural security problem, the ideology abating, the social thought diversifying, the social identification crisis occurring and so on. On the exterior cultural security problem, the western Discourse Hegemony threating to our national language writing, the consumerist culture corroding the nation-state culture security, the western Information Hegemony impacting on our culture security, the western cultural product challenging to our national culture industry and so on.
    Fifthly. Chinese culture security strategic thought and strategic choice against the globalization background. Chinese culture security is facing many challenges and the threats, it is essential to plan the national culture security strategy and make the scientific, strategic choice for maintain Chinese culture security. In strategic choice, the essay advances that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culture is the basic strategy for maintain Chinese culture security and the strategy of the culture innovation, the strategy of the culture rise, the strategy of the soft power.
    In conclusion, the globaliza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background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problem but also an important variable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s view. The globalization has cause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o change profoundly with the nation of subject and changed the understanding of people about the national culture sovereignty and the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on its own logic, thus the question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s evolution and restructuring appeared in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Chinese culture security should be the scientific,developmental, systemic, dynamic national culture security' s view within the national interests of the highest criteria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引文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89-290页。
    2 [英]约翰·汤姆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1 [美]约翰·柯林斯:《大战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1978年版,第22页。
    1 《现代国防大典》,张勤德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2 [俄]A·X·沙瓦耶夫:《国家安全新论》,魏世举等译,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
    1 李振城:《无硝烟的战争——“和平演变”与对策》,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
    2 Board for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1989.
    1 参见John Duffield, "Political Cultureand State Behavi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53, No. 4(19991), pp. 765-804.
    1 参见[英]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
    2 谢少波、王逢振:《文化研究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
    3 [美]亚历山大·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年版,第202页。
    4 参见方长平:《西方战略文化研究:从文化主义到建构主义》,《国际论坛》2004年第3期。
    5 Yitzak Klein, "ATheory of Strategic Culture", ComparativeStrategy10: 1, pp. 3-24.
    1 [英]约翰·汤姆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7页。
    2 [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0页。
    3 孟鸣歧:《全球化: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 万俊人:《全球化的另一面》,《读书》2000年第1期。
    2 王公龙:《文化主权与文化安全》,《探索与争鸣》2001年第9期。
    3 陈乔之、李仕燕:《西方文化霸权威胁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选择》,《暨南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
    4 马振超:《维护文化安全:国家安全面临的现实性课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5 参见张法:《从“现代性”到“中华性”》,《文艺争鸣》1994年第2期。
    1 史琦:《从文化帝国主义到文化汇合》,《今传媒》2006年第1期。
    2 王蒙:《入世后全球化能把中国文化怎么样》,南方网2001年11月26日。
    3 陈定家:《全球化与认同危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9页。
    4 王泰、刘越英:《“历史视野下的全球化与多样性”研讨会综述》,《世界历史》2002年2期。
    5 赖振寅:《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当代文论建设》,《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6期。
    6 衣俊卿:《文化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4页。
    1 俞可平:《全球化研究的中国视角》,《战略与管理》1999年3期。
    2 袁金刚、杨小兰:《文化全球化的现实性及其与文化现代化的关系》,《社科纵横》2006年第6期。
    3 李金齐:《全球化进程中我国文化安全的现状与对策》,《天府新论》2005年第1期。
    4 姜秀敏:《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解析》,《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5 徐绍刚:《浅谈当代中国的文化安全问题》,《新视野》2002年第4期。
    6 韩源:《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战略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
    7 参见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 韩源:《维护中国文化安全的战略思考》,《理论前沿》2004年第14期。
    2 张骥、齐长安:《网络时代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冲击与对》,《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1期。
    3 孙程芳:《关于国家文化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1 [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2 高放:《“全球化”一词的由来》,《拉丁美洲研究》1999年第6期。
    1 [俄]阿·恩·丘马科夫:《全球性问题的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8页。
    2 转引自王云龙:《近五十年国际学术界的文化研究及其范式转型述要》,《东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3 参见扬雪冬:《西方全球化理论:概念、热点和使命》《国外杜会科学》1999年第3期。
    4 蔡拓:《全球化与当代国际关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4期。
    1 王宁等:《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88年版,第91页。
    2 陈定家:《全球化与身份危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
    3 [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杨雪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1 孙嘉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现代化的挑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2 [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74页。
    3 方世南:《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的多元并存与双向建构》,《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4期。
    4 《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页。
    5 蔡拓:《全球化认知的四大理论症结》,《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3期。
    6 郑必坚:《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理论前沿》2000年第20期。
    1 [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74-620页。
    2 俞可平:《全球化的二律背反》,《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4期。
    1 [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页。
    2 [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2000年版,第5页。
    1 陈铁源:《谁是全球化的最大反对者》,《环球时报》2000年6月2日。
    1 李少军:《国际安全警示录》,金城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2 转引自江涌、胡剑萍:《全球化与国家安全》,《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3 夏保成:《国家安全论》,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1 王逸舟:《论综合安全》《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4期。
    2 参见孙晋平:《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家安全理论》,《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3 Harold Brown: Thinking about National Security, Westview Press, 1983, p4.
    4 转引自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8页。
    1 何贻纶:《国家安全观刍议》,《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
    2 [苏]斯比尔金:《哲学原理》,求实出版社1990年版,第532页。
    3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924页。
    1 《文明与文化——国外百科辞书条目选译》,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56页。
    2 转引自陆扬:《文化定义辨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3 张守富、朱彦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三大安全》,《党政干部论坛》2000年第12期。
    4 郝良华:《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文化安全与文化创新》,《理论学刊》2004年第10期。
    5 朱传荣:《试论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安全》,《江南社会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第8页。
    1 张冀、刘中民:《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89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291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2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3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3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291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4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96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277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9-40页。
    1 [英]查尔斯·洛克:《全球化是帝国主义的变种》,《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6期。
    1 参见陈家定:《全球化与身份危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2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56—57页。
    3 文军:《承传与创新:现代性、全球化与社会学理论的变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页。
    1 参见黄皖毅等:《吉登斯的全球化观》,《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 转引自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3 参见文军:《西方多学科视域中的全球化概念考评》,《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1 秦亚青:《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外交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2 [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英文版前言第41页。
    3 [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4页。
    4 [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徐昕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1 [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
    2 孙红军:《汉斯·摩根索的民族主义理论述评》,《铁道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2期。
    1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文版序言新华出版社1999年第4页。
    1 [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2 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0页。
    1 转引自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73页。
    2 [英]巴瑞·布赞:《新安全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3 [英]巴瑞·布赞:《人民、国家与恐惧:冷战后时代国际安全研究的一项议程》(科罗拉多州博尔德,1991年版)第19-20页。
    1 [日]星野吉昭:《全球政治学》,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2 [英]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页。
    3 [澳]克雷格·A·斯奈德等:《当代安全与战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页。
    4 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75页。
    1 刘胜湘:《国家安全观的终结?》,《欧洲研究》2004第1期。
    2 参见郭树勇:《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第157页。
    1 [美]斯蒂芬·范埃弗拉:《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陈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1 转引自《中国国防报》2005年4月21日。
    1 [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2 [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1 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540-541页。
    2 何家栋:《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载《中国的道路》,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148页。
    1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1 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2 转引自陆镜生:《美国文化扩张不会作罢》,《当代世界》1997年第2期。
    1 肖巍、钱箭星:《经济全球化中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8期。
    2 同上。
    1 [英]伯特兰·罗素:《中国问题》,秦悦译,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50页。
    1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29、13页。
    2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1 参见[英]约翰·汤姆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2 参见孟鸣歧:《全球化: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 [美]乔治·索罗斯:《走向全球的开放社会》,载《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5页。
    2 参见田佑中:《论全球化时代价值冲突的形式及意蕴》,《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7期。
    3 参见邴正:《全球化与文化发展》,《哲学研究》1998年第12期。
    1 参见孟鸣歧:《全球化: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 [英]吉登斯·安东尼:《超越左与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2 [美]罗伯森·罗兰:《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上海人民出版2000年版,第255页。
    1 转引自许启贤:《世界文明论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1页。
    2 参见孟鸣歧:《全球化: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3 俞新天:《国际关系中的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1 王德胜:《文化帝国主义:“全球化”的陷阱》,《东方文化》2000年第5期。
    2 王列、王雪冬:《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3 [美]爱德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4期。
    1 [美]詹姆斯·N·罗西瑙:《全球化的复杂性与矛盾》,载《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0页。
    2 [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6页。
    1 董云虎、刘武萍:《世界人权约法总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
    1 李光耀:《东西方文化与现代化》,新加坡《联合早报》2004年4月22日。
    1 参见郝宏桂:《“文化价值”重建与新加坡的现代化》,《学术论坛》2006年第6期。
    1 陈尤文:《新加坡公共行政》,时事出版社1995年版,第264页。
    2 [新加坡]宋明顺:《新加坡青年的意识结构》,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26页。
    3 [新加坡]杜珠成:《新加坡的国民教育》,《中国德育》2001年第2期。
    4 参见罗荣渠:《东亚现代化:新模式与新经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6页。
    1 参见肖云上:《法国的文化政策》,《国际观察》1999年第6期。
    1 参见《法国重视在网上传播本国文化》,《新闻出版报》1999年5月31日。
    1 参见钟伴仁:《重塑“俄罗斯民族精神”》,《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12期。
    2 转引自张骥:《国际政治文化学导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421页。
    1 沈昌祥:《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思考》,《信息安全与通讯保密》2002年第12期。
    1 刘跃进:《国家安全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4年版,第145页。
    2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
    1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2页。
    2 李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1页。
    1 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页。
    2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74页。
    1 贺麟:《贺麟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2 郑必坚:《经济全球化与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1 陈独秀:《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1 转引自丁守和:《再论“五四”新来的民主和科学》,《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6期。
    2 参见李泽厚:《中国人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3 参见姜义华:《现代中国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7页。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9页。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8页。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5页。
    2 何贻纶:《国家安全观刍议》,《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
    3 参见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02页。
    1 [美]约翰·伯顿:《全球冲突——国际危机的国内根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7页。
    2 《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1—492页。
    1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2—1473页。
    2 《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4—5页。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8页。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6页。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3 《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83页。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页。
    1 罗援:《两种安全观念,两种安全模式》,《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3期。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5页。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页。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4页。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页。
    1 陈锡喜、包仕国、赵勇:《社会主义和谐的构建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构》,《理论探讨》2007年第1期。
    2 潘一禾:《“非传统”视野中的当代国家文化安全》,《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2期。
    1 《十四大以来重要讲话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5-38页。
    2 俞新天:《中国国家利益的文化思考》,《国际问题研究》2006年第2期。
    1 转引自吴承越:《民族性:先进文化的根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
    1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0年7月2日。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4页。
    1 William Bloom. (1990). Personal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 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3,
    2 [美]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84页。
    3 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
    4 李文煜:《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第11期。
    1 孙晶:《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认识“全球化文化”》,《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1期。
    1 [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5、129页。
    2 [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6页。
    3 [美]保罗·肯尼迪:《未雨绸缪——为21世纪做准备》,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
    4 转引自李丹:《冷战后美国对华的意识形态斗争》,《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10期。
    1 [英]汤姆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1 杨金海:《文化帝国主义与军事帝国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4期。
    1 李青、杨小洪:《略论“美国学”与美国文化》,《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2 [美]理查德·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4页。
    3 于力人:《中央情报局50年》,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911页。
    1 转引自朱启松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 刘跃进:《系统安全观及其三层次》,《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2 刘跃进:《解析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内容》,《北方论丛》2004年第5期。
    3 蒋旭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战略论纲》,《理论与现代化》2002年第6期。
    4 潘一禾:《当前国家体系中的文化安全问题》,《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5 张骥:《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6 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1 [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2 [美]杰克·晋拉诺等:《政治学分析词典》,中园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1页。
    3 参见王惠岩:《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31页。
    4 [英国]巴瑞·布赞等:《新安全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2页。
    1 [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38页。
    2 《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8日。
    1 [美]杰弗里·庞德、彼得·吉尔:《政治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3 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1页。
    1 朱传荣:《试论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安全》,《江南社会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2 转引自朱虹:《意识形态与政治息息相关》,《新华文摘》1991年第5期。
    3 转引自朱虹:《意识形态与政治息息相关》,《新华文摘》1991年第5期。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t994年版,第325页。
    5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1页。
    6 转引自仲崇东:《全球化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1期。
    1 陈锡喜:《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矛盾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思路的探索》,《毛泽东邓小平理论》2005年第5期。
    1 参见陈锡喜、包仕国、赵勇:《对外开放条件下的思想宣传工作》,载《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
    1 参见陈锡喜、包仕国、赵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构》,《理论探讨》2007年第1期。
    1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1 参见陈锡喜、包仕国、赵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构》,《理论探讨》2007年第1期。
    1 参见陈锡喜、包仕国、赵勇:《对外开放条件下的思想宣传工作》,载《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127页。
    1 转引自方立:《美国全球战略中的文化扩张与渗透》,《前线》1999年第6期。
    2 转引甘满堂:《网络时代的信息霸权与文化殖民主义》,《开放导报》2002年第9期。
    1 JosephS. Nye, Jr., &Owens, WilliamA, "America'sinformationedge", ForeignAffairs, Mar/Apr1996, p20
    2 数字转引《何谓“数字鸿沟”》,新华网2003年12月11日。
    3 杨运忠:《“新帝国论”》,《环球视野》2003年12期。
    1 孙丕恕:《信息安全,刻不容缓》,《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3年3月16日。
    1 李大光:《小小手机关乎国家安全》,《解放军报》2002年11月27日。
    1 刘跃进:《解析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内容》,《北方论丛》2004年第5期。
    1 [挪威]艾德等:《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权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页。
    2 [墨西哥]R·斯塔温黑根:《文化权利:社会科学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页。
    1 《学术会议按惯例使用英语汉语将沦为科学看客》,《中国青年报》2006年7月5日。
    2 《学术会议按惯例使用英语汉语将沦为科学看客》,《中国青年报》2006年7月5日。
    1 吴祚来:《“小姐”加引号,难倒汉学家!》,《广州日报》2006年10月23日。
    2 许钧:《语言翻译文化的多样性》,2002年6月28日《文汇读书周报》。
    1 李忠杰:《论建设和谐文化》,《光明日报》2006年10月9日。
    2 张西立:《和谐文化论纲》,《学习论坛》2006年第8期。
    1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231页。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0页。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9页。
    3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新华网2006年4月22日。
    1 《胡锦涛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人民网2005年11月19日。
    2 转引自孟小驷:《“和谐世界”理念的文化意蕴》,《光明日报》2005年12月9日。
    3 李导、陈建平:《再奏风雅:2005年中国文化年报》,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1 参见陈锡喜、包仕国、赵勇:《对外开放条件下的思想宣传工作》,载《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页。
    1 [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2 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0年9月7日。
    1 方宁:《世纪之交: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光明日报》1999年7月22日。
    2 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考》,《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2期。
    1 资料来源:http://www.sts.org.cn
    1 转引自刘晓林:《中国和平崛起》,《观察与思考》2004年第10期。
    2 转引自黄仁伟:《中国和平崛起与软力量建设》,2003年12月23日《文汇报》。
    1 [美]亚历山大·斯蒂尔:《国家富不富文化最重要》,《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4期。
    2 转引自《美国研究》,2001年第2期。
    1 参见王鸿儒:《谁能分享财富—读<国富国穷>》,《理论与当代》2003年第10期。
    1 《孔夫子来了》,《参考消息》2005年7月23日。
    1 庞中英:《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及其它》,《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2期。
    2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309页。
    3 陈汉文:《在国际舞台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页。
    4 顾关福:《战后国际关系》,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1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互相依赖》(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3页。
    2 庞中英:《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及其它》,《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2期,第50页。
    3 王义桅:《国家安全特性的变化与研究困境》,《国际观察》2000年第2期。
    4 [美]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7页。
    5 刘金质:《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的国内因素》,《外交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1 王辑思:《文明与国际政治》,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356页。
    2 金威:《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看安全观的变化》,《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3 王晓德:《试论冷战后美国对外“输出民主”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年第12期。
    1 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页。
    1 《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2页。
    2 范士明:《CNN现象与美国外交》,《美国研究》1999年第2期。
    1 [英]伯特兰·罗素:《中国问题》,秦悦译,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5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4、《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巴忠倓:《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丛鹏:《大国安全观比较》,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10、陈独秀:《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陈锡喜:《邓小平理论重大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陈传刚:《网络时代的国家政治安全》,中原农民出版社,2000年版。
    13、陈定家:《全球化与身份危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程伟礼:《意识的结构与功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5、方世南:《时代与文明》,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方长平:《国家利益的建构主义分析》,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版。
    17、冯绍雷:《国际关系新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18、郭树勇:《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
    19、高国希:《道德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1、胡元梓、薛晓源:《全球化与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22、黄新伟、刘杰:《国家主权新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23、黄硕风:《国家兴衰论》,海天出版社,1999年版。
    24、黄仁伟:《国际体系与中国软力量》,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25、金应忠、倪世雄:《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26、姜义华:《现代中国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27、姜国祥:《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新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8、江西元、夏立平:《中国和平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季正矩、王瑾:《国家之要—当代国家政治安全新论》,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30、金钿:《国家安全论》,中国友谊出版社,2002年版。
    31、刘金质:《美国国家战略》,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2、刘跃进:《国家安全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4年版。
    33、罗荣渠:《东亚现代化:新模式与新经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4、李希光:《妖魔化与媒体轰炸》,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版。
    35、李少军:《国际安全警示录》,金城出版社,1997年版。
    36、李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7、李泽厚《中国人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38、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9、陆忠伟:《非传统安全论》,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40、马维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1、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2、门洪华:《和平的纬度: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3、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4、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5、时殷弘:《国际政治——理论探究、历史概观、战略思考》,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 版。
    46、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年版。
    47、宋进:《挈其瑰宝—中共与三民主义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8、唐志龙:《军魂—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9、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0、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1、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2、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3、王惠岩:《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4、文军:《承传与创新:现代性、全球化与社会学理论的变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5、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6、王宁等:《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88年版。
    57、王辑思:《美国意识形态的新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8、王辑思:《文明与国际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9、王列、王雪冬:《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60、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61、谢少波:《文化研究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2、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3、薛汉伟、陈锡喜:《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4、夏保成:《国家安全论》,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
    65、许启贤:《世界文明论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6、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7、阎学通:《美国霸权与中国安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8、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9、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70、俞可平、黄卫平:《全球化的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71、余英时:《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2、余新天:《国际关系中的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73、余玉花:《公共行政伦理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4、尹继佐:《经济全球化与上海文化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75、衣俊卿:《文化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6、张文木:《中国新世纪安全战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7、张春江:《国家信息安全报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8、张骥:《国际政治文化学导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79、张骥、刘中民:《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0、周浩然:《文化国力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1、子杉:《国家的选择与安全》,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82、朱威列:《国际文化战略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3、郑忆石:《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评析》,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俄]A·X·沙瓦耶夫:《国家安全新论》,魏世举等,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年版。
    2、[美]约翰·柯林斯:《大战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1978年版。
    3、[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
    4、[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版。
    6、[美]威廉·奥尔森等:《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王沿、孔宪倬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87年版。
    7、[美]丹尼斯德鲁:《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王辉青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8、[美]约翰·雷尼·肖特:《多维全球化》。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9、[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与全球文化》,梁光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版。
    10、[美]迈克尔·H·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楮律元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11、[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赵一凡等译,1989年版。
    13、[美]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14、[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三好将夫:《全球化的文化》,马丁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
    16、[美]罗伯特·基欧汉、海伦米尔纳:《国际化与国内政治》,姜鹏、董素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美]罗伯特·基欧汉:《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郭树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郭建如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9、[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
    20、[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1、[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2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菲等,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23、[美]约翰·伯顿:《全球冲突——国际危机的国内根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4、[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5、[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6、[美]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7、[美]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何小东等译,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28、[美]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29、[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30、[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1、[美]保罗·肯尼迪:《未雨绸缪——为21世纪做准备》,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32、[美]理查德·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3、[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4、[澳]克雷格·斯奈德的《当代安全与战略》,徐伟地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5、[日]星野昭吉:《全球政治学》,刘小林、张胜军译,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36、[英]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7、[英]戴维·赫尔德等:《民主与全球秩序》,胡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
    38、[英]巴瑞·布赞:《新安全论》,朱宁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9、[英]特瑞·伊格尔顿,《全球化与文化》,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0、[英]约翰·汤姆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1、[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2、[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43、[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书店,1998年版。
    44、[英]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杨雪冬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5、[英]约翰·汤姆林森著,《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Francis Fukuyams,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New Yory: Free Press, 1992.
    2、George Bush,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 S. 1990—1991, WashingD. C.: Brassey's Press, 1990.
    3、Harold Brown, Thinking About National Security: Westview Press, 1983.
    4、John Tomllinson, Cultureal Imperialism, London: Pinter Puublishers, 1991.
    5、Joseph S. Nye, Jr,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0.
    6、Michael Hunt, Ideology and U. S. Foreign Policy: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7.
    7、Peter Katzenstein(ed), The Culture National Security: Norms and Identity in Worm Pol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8、William Bloom, Personal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