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基督教大学外籍校长办学活动研究(1892-194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世纪末,随着英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西方基督教“奋兴运动”的兴盛,大量传教士涌入中国,不平等条约赋予他们在各开放商埠传教、设医院、办学等特权,由于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格格不入,起初传教事业并不顺利,传教士开始转而办学。最初的三四十年,办学规模不大。随着西方商贸对中国的逐步渗入,以及中国上层统治集团对西学认识的深入,洋务运动及维新运动推动了中国青年学子对西学的热情及接纳程度。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基督教初等教育的发展基础上,在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对教会学校宽容欣悦接纳的基础上,基督教高等教育开始发展起来,并在20世纪初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翘楚。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13所基督教新教大学的外籍校长,包括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校长庄才伟(Edwin Chester Jones)(1915-1923)、高智(John Gowdy)(1923-1927),金陵女子大学(Ginling College)的校长德本康夫人(Mrs Laurence Thurston)(1916-1928),之江大学(Hangchow Christian University)校长裘德生(Rev,J·H·Judson)(1897-1911)、王令赓(E L Mattox)(1914-1916)、司徒华林(Warren H Stuart)(1916-1922)、费佩德(Fitch,Robert Ferris)(1922-1927),华中大学(Huachung University)校长孟良佐(AlfredAlonzoGilman)(1924—1929),华南女子大学(Hwa Nan University)校长程吕底亚(Miss Lydia Trimble)(1914-1925)、卢爱德(Ida Belle Lewis)(1925-1927),岭南大学(Lingnan University)校长晏文士(Charles K.Edmunds)(1916-1924)、香雅各(James M. Henry)(1924-1927),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校长包文(A. J. Bowen)(1910-1928),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校长卜舫济(Francis Lister Hawks Pott)(1896-1947,1941年起改任名誉校长,沈嗣良任代理校长),沪江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校长柏高德(J. T. Proctor)(1906-1911,浸会大学堂(Shanghai Baptist College)校长)、魏馥兰(Francis Johnstone White)(1911-1914年上海浸会大学校长,1915-1928沪江大学校长),齐鲁大学(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校长柏尔根(Paul D. Bergen)(1904-1915)、卜道成(J.Percy Bruce)(1916-1919)、聂会东(James BoydNeal)(1919—1922)、巴慕德(Harold Balme)(1922-1926)、瑞思培(麦克瑞)(John Donald Mcrae)(1926-1927),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校长孙乐文(David L.Anderson)(1900-1911)、葛赉恩(John W. Cline)(1911-1922)、文乃史(W. B. Nance)(1922-1927),华西协合大学(WestChina Union University)校长毕启(Joseph Beech)(1913-1931),和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的校长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919-1946年任职,1929年起改任校务长,英文名称仍为“president”)。
     本论文研究的历史阶段为各基督教新教大学开始办大学起至它们在中国政府注册备案前后外籍校长卸任时止,即外籍校长长校时期。之所以选择基督教新教大学而不是天主教大学,主要是因为基督教新教大学相对于天主教大学,数量多,规模大,影响范围广,教学质量高。之所以选择外籍校长作为研究对象,一是因为20世纪“30年代的教会大学由于日益趋向独特化而使人们难以对它们进行概括。早期教会大学间的差别往往是校长的缘故。”1而教会大学奠定了中国近代化大学的雏形,为中国近代化大学的源头,所以研究基督教大学的外籍校长,可以更好地发现中国近代化大学的根源所在;二是因为这部分人群,除了极个别有较高社会影响的人物,如司徒雷登、卜舫济,其他外籍校长仍是我们研究的盲区,对于基督教大学外籍校长的整体研究,更是从未被研究者所涉及。对他们的研究,可以填补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的空白。
     本论文研究方法主要为文献研究法,所引用的文献包括各种档案(档案馆和大学档案馆)、传记和自传、回忆录、校史资料、论著等。在具体分析文献时运用了包括演绎法和归纳法等方法,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基督教大学的外籍校长都是传教士,来自各个国家,出生于不同时代,神学背景不同,都接受过高等教育程度,多数拥有博士学位,因客观背景的差异而对中国的理解和了解也不同,从而在办学长校过程中的治校理念与治校实践也各有特色。
     基督教大学的外籍校长办学主要目的有二:一是为了传教,二是为了中国未来,而且在办学过程中不断调整着他们的办学宗旨,主要为两大特色:科学和宗教并重,基督教与儒学兼容。
     除圣约翰大学、华南女子大学和岭南大学是独立建校之外,其余十所基督教大学都是联合办学的成果。在办学初期,基督教大学外籍校长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联合办学过程中的困难,包括选址、校长人选、人事、管理和财政等问题,而筹集与管理经费是初期办学时外籍校长们最主要的困难,筹得的经费主要用于建筑、添置图书和设备、支付教师工资等。
     在教师的管理方面,基督教大学外籍校长建设起完备的教师队伍,并着力提高教师待遇。
     在学生管理方面,基督教大学外籍校长提倡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在对待学生运动方面,除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因受圣公会支使持反对意见,一般都持鼓励支持的积极态度或放任自然的平和态度。
     在专业与课程建设方面,基督教大学的外籍校长一直重视宗教课程,并逐渐充实了科学的课程体系,并重视世俗性与职业性课程。
     在学校内部管理方面,基督教大学的外籍校长都重视建设现代管理制度,塑造中西融合的校园文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中国“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妥善处理好各种冲突。
     基督教大学的外籍校长深受基督教福音理论的影响,积极推动大学面向社会提供各种服务。他们创办社会服务机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传播基督教社会福音思想,也是因为他们想通过社会服务来达到改造民众、革除陋习、改善风俗的目的。随着当时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具体服务对象的改变,社会服务工作的宗教色彩越来越淡化,社会救济和社会服务的功能越来越加强。社会服务种类分为综合性社会服务机构、个别的社会服务机构及师生个别的社会服务活动。内容包括社会、娱乐、教育和宗教等多个方面。
     基督教大学经过各外籍校长的积极建设后,在社会上声誉极高,受到政府官员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主要通过校长和学者、毕业生两大群体赢得社会声誉。而校长因其办学,获得了来自校内师生、社会各界、上级差会和母国的赞誉。
     本文的研究结论是:(1)来自异域的基督教大学外籍校长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办学,必须要本土化;(2)基督教大学的外籍校长在处理与上级差会组织的关系方面,必须使大学保持相对的教育独立,才能更好发挥校长的办学独立性和积极性,在建立起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后,按照大学的办学规律来办学;(3)基督教大学的外籍校长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和杰出能力的群体,他们领导基督教大学走向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前列,但因各种因素限制,所获成就不一。
     本文的创新是:第一次从基督教大学外籍校长群体的角度探究其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所做的办学活动及贡献,有助于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论文系统地梳理并且归纳了基督教大学外籍校长办学业绩、办学思想、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的不足是:因资料的匮乏,尤其是国外资料的短缺,加上所涉校长群体的面太广,不可能搜集到所有相关资料,故某些研究结论会流于肤浅,缺乏深层次的探究。
At the end of the19th Centu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Anglo-American imperialist aggression and expansion and improvement ofthe Christian Revival Movement, many missionaries came into China. Theunequal treati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granted them privilegesincluding preaching their religions and establishing hospitals and schools inthe open ports. Their first preaching work was not smooth because of themisfits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o moremissionaries started to run schools. At the first30or40years, the school sizewas very smal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business gradually intoChina, and China's ruling group acknowledging the value of Western science,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and Reform Movement promoted the Chineseyoung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acceptance of Western science. Bythe end of the19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20th Century, on thebase of the developed Christian elementary schools in China and with theyoung intellectuals’ accepting the church schools,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came into being and became the leader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early20th Century.
     The research objects of this dissertation are the13Christian Protestantuniversities’ foreign presidents at the end of the19th Century and thebeginning of the20th Century, including Edwin Chester Jones (1915-1923)and John Gowdy(1923-1927)of 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Mrs LaurenceThurston(1916-1928)of Ginling College, Rev,J. H. Judson(1897-1911),Warren H Stuar(t1916-1922),E. L. Mattox (1914-1916)and Fitch,RobertFerris(1922-1927)of Hangchow Christian University, Alfred Alonzo Gilman(1924—1929)of Huachung University, Miss Lydia Trimble(1914-1925)and Ida Belle Lewis(1925-1927)of Hwa Nan University, Charles K.Edmunds (1916-1924) and James M. Henry (1924-1927) of LingnanUniversity, A. J. Bowen(1910-1928)of University of Nanking, Francis ListerHawks Pott(1896-1947, as chancellor since1941)of St. John's University, J.T. Proctor(1906-1911as president of 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and FrancisJohnstone White(president of Shanghai Baptist College1911-1914,andpresident of Shanghai University1915-1928)of Shanghai University, Paul D.Bergen(1904-1915), J.Percy Bruce(1916-1919), James Boyd Neal)(1919—1922), Harold Balme(1922-1926)and John Donald Mcrae(1926-1927) of 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 David L. Anderson(1900-1911),John W. Cline(1911-1922)and W. B. Nance(1922-1927)of Soochow University, Joseph Beech (1913-1931)of 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 and John Leighton Stuart(1919-1946)of Yenching University.
     The historical stage this dissertation studied is from the time theProtestant Universities were established to the time they were registered in theChinese government, that is, the period the foreign presidents ran theuniversities. The reason why the Protestant Christian Universities but not theCatholic Universities are chosen is that the Protestant Universities, comparedto the Catholic Universities, are larger in the quantity and scale, covering awider range and with higher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foreign presidents arechos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because that the Christian Universities “arehard to be summarized for their intending to be characteristic in the1930s.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arly Christian Universities is often due to theeffort of their presidents." The Christian universities established the prototypeof moder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became their source, so research on theChristian universities’ foreign presidents helps us to find out the root ofUniversities in modern China. The research objects are chosen also becausethat this group is ignored in our study area, except of the very few characterswith a higher social influence, such as Leighton Stuart, F. L. h. Pott, etc.Research on the whole of the foreign presidents of the Christian Universitieshas never been involved. The research on them can help to fill gaps of the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a’s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The primary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the cited literature include all kinds of Archives (municipalgovernments’ archives and University Archives), biography andautobiography, memoir, history data, and the other. When using the method ofliterature, the deductive and inductive methods are included. This researchemphasizes that theories are drawn from the history and that history andtheory should be combined.
     The foreign presidents of the Christian Universities were missionariesfrom various countries, born at different times, with different theologicalbackground, but all with a higher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most with adoctorate degree. They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nd attitude towardChina due to their different background, which led to their distinctiverunning-school idea and the management practice.
     The foreign presidents of the Christian Universities set up theuniversities for two objectives: one is to preach, the other is for China's future.They adjusted their objectives in the process of running the universities, withtwo main characteristics: both science and religion paralleled and Christianityand Confucianism compatible.
     All Christian universities were the result of jointing several collegesexcept for St. John's University, Hwa Nan University and Lingnan University.At their early stage, the biggest problem the foreign presidents encounteredwas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jointing process, including campus location, president chosen,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and finance, with the collectionand management of funds the most vital difficulty the foreign presidents facedat the initial period. The funds they raised were mainly used for construction,purchasing books and equipment, paying the teachers, etc.
     In the aspect of the management of teachers, the foreign presidents of theChristian Universities set up a group with teachers in various fields, and triedto improve the treatment of teachers.
     In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the foreign presidents promoted the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When facing the students’movements, the foreign presidents usually held a positive attitude ofencouraging and and supporting students, or held a natural and peacefulattitude, while Francis Lister Hawks Pott of St. John's University was opposedto the students’ movement, under the command of Anglican Church.
     In the aspect of specialty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e foreignpresidents of the Christian Universitie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the religious curriculum, and gradually enriched the scientific curriculumsystem, also added the secular and occupational curricula.
     In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of schools, all the foreign presidents of theChristian Universities emphasize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managementsystem and shaped an atmosphere of fusing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nthe Anti-Christian Movement and Regaining Educational Right Movement in the1920s and1930s, the foreign presidents tried to properly handle all kindsof conflicts.
     The foreign presidents of the Christian Universities were deeplyinfluenced by Christian Gospel theories and actively promoted theuniversities to provide various services for society. They founded socialservice agencies, to some extent spreading the Christian gospel of socialservice, also wanting the social service agencies to transform people, get ridof their bad habits and change bad customs. With the change of socialenvironment and the specific service object, the religious color of the socialservice work increasingly diluted and their social relief and social servicefunction was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e social service activities can be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comprehensive social service agencies,individual social service agencies and social service activities by individualteachers or students.
     After the ac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eign presidents of ChristianUniversities, the Christian universities received a high reputation and werewell received by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all the society. The reputation waswon both through the presidents and teachers and the graduates. The foreignpresidents were praised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on campus, all walks of lifeof the society, and also the upper church and their home countrie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dissertation are:(1) the foreign presidents of the Christian Universities must be localized in order to run a university smoothlyin this land of China;(2) when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Christian Universities and their upper regious institutions, the foreignpresidents must make the Universities remained relatively independent, toensure that the presidents can indepently and actively run their universities,establish the modern university management system, and run their universitiesin accordance with the educational law;(3) the foreign presidents of theChristian Universities is group with charismatic personalities and outstandingabilities, who led the Christian Universities to the front of the modern Chinesehigher education, but their achievements are not the same due to variousconstraints.
     The innovat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hat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foreign presidents group for the first time, explores the running-schoolactivities and the contributions to Chinese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of theforeign presidents of the Christian universities in modern China, which helpsto fill the blank in this research field. This dissertation systematicallysummarizes the administration ideals and the activities of the foreignpresidents of the Christian Universities, and their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significance.
     The shortcoming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hat, because of the shortage ofdata, especially the shortage of foreign resources, with so wide a coverage of the group of the foreign presidents involved, it is impossible to collect all therelevant materials, and so some conclusions this dissertation has drawn willbe superficial and be lack of deep exploration.
引文
1【美】杰西格·卢茨著,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第262页。
    1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3-214页。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04页。
    2李楚材:《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7页。
    3《丁编·教育统计》,《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第29页。
    4[美]芳卫廉著,刘家峰译:《基督教大学高等教育在变革中的中国》,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67页。
    1罗德里克·斯科特著,陈建明、姜源译:《福建协和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118-119页。
    1【美】杰西格·卢茨著,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第262页。
    1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376页。
    3《教育杂志》第4卷第10号,1913年1月。又见《教育法规汇编》,1919年5月。转载自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修订版),2005年4月,第384页。
    1任继愈主编:《宗教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12页。
    2中国基督教教育调查会:《中国基督教教育事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9页。
    1石建国博士论文:《卜舫济研究》,第143页。
    2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1077页。
    3包文《金陵大学之近况》(1925),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编:《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版,第28页。
    1F. L. Hawks Pott, The Present Status of Missionary Schoolls, ER, May1909.转引自王立诚著:《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40页。
    2参见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659-660页。
    3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661-662页。
    4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462页。
    1唐纳德帕拉贡著,辛岩译:《英敛之和北京天主教辅仁大学的兴起》,任继愈:《国际汉学》(第6辑),郑州市:大象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70-171页。
    2《丁编·教育统计》,《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第35页
    2郭秉文:《五十年来中国之高等教育》,《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上海,编者印行,1923年版,第6页。转引自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00-103页。
    1【美】杰西格·卢茨著,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第262页。
    2F. R. Graves, Recollections1881-1893,St.John’s August,1928,p.25.转引自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石建国:《卜舫济研究》,2008年4月,第25页。
    1上海档案馆藏Y8-1-234-7,“沪江大学一览:学校情况(1934)”,第5页。
    2上海档案馆藏Y8-1-234-7,“沪江大学一览:学校情况”(1934),《校史》:“三十四年(1908年),浸会大学正式开办,推柏博士为校长,是年开始招生,计取中学生四十五人,大学生只四人耳。”
    1上海档案馆藏Y8-1-234-7,“沪江大学一览:学校情况”(1934),《校史》,第5-6页。
    2上海档案馆藏U106-0-63-1,Francis Johnstone White, A CHRISTIAN COLLEGE IN CHINA: The Story of theUNIVERSITY of SHANGHAI,第43页,原文为英文。
    1张圻福主编:《苏州大学校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第3页。
    2东吴大学上海校友会、苏州大学上海校友会编:《东吴春秋:东吴大学建校百十周年纪念》,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序一”。
    2陈珍棣:《大洋彼岸世纪档案见证东吴大学百年诞辰——王国平教授在美国寻觅“东吴大学”档案》,《档案与建设》月刊,2001.9,第38页。
    1王国平:《东吴大学在美国田纳西州的注册文件》,《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第87页。
    1苏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I26-001-0077-010《私立东吴大学简史》,1949年归档。
    2苏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I26-001-0001-001《东吴月报》,1907年归档。
    1王国平:《东吴大学的创办》,《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4月第2期,第105页。
    4根据郭查理书第158页,芳卫廉书第252页,陈裕光书第15页。
    3根据张圻福主编:《苏州大学校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第5页。李中道:《东吴大学及东吴法学院》,《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59辑),第112页。
    4[美]芳卫廉著,刘家峰译:《基督教大学高等教育在变革中的中国》,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252页。
    5[美]芳卫廉著,刘家峰译:《基督教大学高等教育在变革中的中国》,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252页。
    9[美]华惠德著,朱峰、王爱菊译:《华南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57页。
    10[美]芳卫廉著,刘家峰译:《基督教大学高等教育在变革中的中国》,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251页。
    12陈国钦、袁征:《瞬逝的辉煌——岭南大学六十四年》,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8页。
    1根据[美]芳卫廉著,刘家峰译:《基督教大学高等教育在变革中的中国》,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252页。
    1[美]丹尼尔·W·费舍著,关志远、苗风波、关志英译:《狄考文传——一位在中国山东生活了四十五年的传教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封二。
    1石建国:《卜舫济研究》(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第189页。
    1张广智:《克丽奥之路:历史长河中的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版,第150页。
    2乔治·G·伊格斯等编:《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1983年英文版,第18页。转引自张广智:《克丽奥之路:历史长河中的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版,第150页。
    3张广智:《克丽奥之路:历史长河中的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版,第154页。
    1参考张广智:《克丽奥之路:历史长河中的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版,第267-278页。
    1Munslow, Alun.(1997). Deconstructing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Chapt7。
    2王秀美、段琦、文庸、乐峰等著:《基督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75-376页。
    1曹雯著:《清朝对外体制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6月,第178-179页。
    1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2页。
    2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6页。
    1张丽萍编著:《华西协合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记载:“当传教士为老乡们哄抢印有《圣经》故事的传单而欢欣鼓舞时,却很快发现他们只是为了用这些纸张来糊鞋底。”
    2张丽萍编著:《华西协合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1司徒雷登著:《在华五十年》,胡适序。
    2【美】杰西格·卢茨著,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第10页。
    3参考【美】安娜·西沃德·普鲁伊特著,程麻译:《往日琐事:一位美国女传教士的中国记忆》,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4月。
    1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78-379页。
    1司徒雷登著,常江译:《在华五十年》,海南出版社,2010年7月,胡适序,第3-4页。
    2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7-98页。
    2转引自刘王立明:《沪江大学始末简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一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62年10月版,第120页。
    2徐以骅:《教育与宗教:作为传教媒介的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16-17页。
    1参考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80页“全国基督教会学校学生历年增进表”。
    1参见高时良主编:《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0页。
    1参见《张梦白记东吴大学的源流与沿革》,朱有瓛、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4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13页。
    21901年注册成立的东吴大学由苏州博习书院、上海中西书院、苏州中西书院合并创建而成。
    1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351页。
    1王秀美、段琦、文庸、乐峰等著:《基督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265页。
    1王秀美、段琦、文庸、乐峰等著:《基督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267页。
    3参考赵晓阳:《美国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与中国基督教青年会》,http://jds.cass.cn/Article/20050914153352.asp。
    1李楚材:《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43页。
    4张丽萍编著:《华西协合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0页。
    1舒新城:《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华书局1927年版,第54页。
    1朱有瓛、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784页。
    2费正清主编,张建刚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21页。
    1【美】杰西格·卢茨著,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第437页。
    1【美】杰西格·卢茨著,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第438页。
    1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77-81,93页
    3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139页。
    1周川主编:《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辞典》,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第682页。
    5罗德里克·斯科特著,陈建明、姜源译:《福建协和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22-23页。
    1主要参考郝平:《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423-429页。
    2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52页。
    3石建国博士论文:《卜舫济研究》,2008年4月,第2页。
    1参考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石建国:《卜舫济研究》,2008年4月,第229-235页。
    1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的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年9月,第69页。
    2吴梓明编著:《基督教大学华人校长研究》,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13页。
    3罗德里克·斯科特著,陈建明、姜源译:《福建协和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22页。
    1主要参考郝平:《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423-429页。
    1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116-118页。
    2In Memoriam, Minutes of the China Mission of Annual Conference of M. E. Church, South.1911.转引自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25页。
    3《李公伯莲传略》,《老少年》,民国二十一年十月。转引自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25页。
    4参考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25-27页
    1参考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石建国:《卜舫济研究》,2008年4月,第229-235页。
    1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的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年9月,第70页。
    2吴梓明编著:《基督教大学华人校长研究》,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13页。
    1罗德里克·斯科特著,陈建明、姜源译:《福建协和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22-23页。
    1“Alfred. A. Gilman-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Alfred_Gilman_(bishop).
    2参考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93页。
    1参考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67-77页
    2《监督包文留任》,《金陵光》民国2年3月第一册《本校近年来大事记》(A),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编:《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版,第14页。
    3《包文先生传》,《金陵大学60周年校庆纪念册》(A),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编:《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版,第14页。
    1德本康夫人,蔡路得著,杨天宏译:《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156-157页。
    2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的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年9月,第71-72页。
    3陈淑圭:《典型的教师》,《华南学院校刊》,1941年12月,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第5页。转引自: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的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年9月,第70-71页。
    1张瑞哲:《龙高半岛上的几宗教案》,《福清文史资料》(第二辑),第66页。转引自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的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年9月,第71页。
    2《福建之星》第3卷第2期,1924年11月,《庄才伟专号》第2、3页。转引自罗德里克·斯科特著,陈建明、姜源译:《福建协和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23页。
    3罗德里克·斯科特著,陈建明、姜源译:《福建协和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23页。
    1《福建协和大学15周年纪念》第5页。转引自罗德里克·斯科特著,陈建明、姜源译:《福建协和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55页。
    2黄思礼著,秦和平、何启浩译:《华西协合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62页。
    1史静寰:《美国现代派传教士教育家的形成与中国教会学校的改革》,《美国研究》1991年第3期,第148页。
    1[美]B·施里克:《外国的美国人》,纽约,1936年,第11-12页,转引自[美]哈罗德·伊罗生:《美国的中国形象》,于殿利、陆日宇译,中华书局,2006年,第97页。
    1石建国博士论文:《卜舫济研究》,第186页。
    2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23-24页。
    2张丽萍编著:《华西协合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6-17页。
    1转引自史静寰:《狄考文与司徒雷登——西方新教传教士在华教育活动研究》,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31页。
    1【美】约翰.司徒雷登著,程宗家译:《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北京出版社,1982年4月,第91页。
    1郝平:《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43页。
    2东吴大学上海校友会、苏州大学上海校友会编:《东吴春秋:东吴大学建校百十周年纪念》,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287页。
    1【美】杰西格·卢茨著,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第16页。
    1徐以骅、韩信昌:《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2【美】约翰.司徒雷登著,程宗家译:《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北京出版社,1982年4月,第10页。
    1郝平:《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401页。
    1Fletcher Brockman, I Discover the Orient, New York1935, p12。译文引自何晓夏、史静寰著:《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页。
    2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 Held at Shanghai, May10~24,1877, p32。转引自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81页。
    1【美】约翰.司徒雷登著,程宗家译:《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北京出版社,1982年4月,第103页。
    1【美】约翰.司徒雷登著,程宗家译:《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北京出版社,1982年4月,第133页。
    1【美】约翰.司徒雷登著,程宗家译:《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北京出版社,1982年4月,第122页。
    2罗义贤:《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16页。
    3《校园风景布置基金》,《燕京新闻》,1935年10月15日。转引自罗义贤:《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45页。
    4罗义贤:《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74页。
    1转引自罗义贤:《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47-148页。
    1《狄考文与登州文会馆》,《烟台晚报》,2007.11.9.⑧。
    1上海档案馆藏:U106-0-63-1,魏馥兰(Francis Johnstone White)著:A CHRISTIAN COLLEGE IN CHINA: The Storyof the University of Shanghai,第75-76页,原文为英文。
    2[美]华惠德著,朱峰、王爱菊译:《华南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9页。
    2张丽萍编著:《华西协合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3-24页。
    1队克勋著,刘家峰译:《之江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3-4页。
    3【美】安娜·西沃德·普鲁伊特著,程麻译:《往日琐事:一位美国女传教士的中国记忆》,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4月,第28页。
    1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51-52页。
    3刘王立明:《沪江大学始末简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一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62年10月版,第124页。
    1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51页。
    2德本康夫人,蔡路得著,杨天宏译:《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12-13页。
    1苏州大学档案馆藏:3·永15《东吴六志》,第5页。
    2参见Minutes of the China Mission ofAnnual Conference of M. E. Church, South.1910.转引自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51页。
    1:《淹没在刘湛恩光环背后的美国人魏馥兰》,《天风》,2011年第6期,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2847de01017jh8.html。
    1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 Held at Shanghai, May10~24,1877,p171~178。转引自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95页。
    1《在华新教传教士大会记录,1977年5月10-24日》,第171-180页,上海,1878年。转引自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22-23页。
    1费舍:《狄考文》,第138页,转引自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21页。
    2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25页
    2队克勋著,刘家峰译:《之江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20页。
    1《包文先生传》,原载《金陵大学60周年校庆纪念册》,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编:《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版。
    2《东吴大学缘起》,《东吴大学实录》,苏州大学档案馆藏档,3永150。转引自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43页。
    1Minutes of the China Mission of Annual Conference of M. E. Church, South.1904.转引自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44页。
    2徐允修:《东吴六志》,第17页。
    1Minutes of the China Mission of Annual Conference of M. E. Church, South.1910.转引自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45页。
    2黄思礼著,秦和平、何启浩译:《华西协合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64页。
    3参考张丽萍编著:《华西协合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45-46页。
    1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68页。
    2熊月之、周武主编:《圣约翰大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45页。
    1Mary Lamberton, St. John’s University (United Board, New York,1955) pl88.转引自史静寰:《狄考文与司徒雷登——西方新教传教士在华教育活动研究》,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120页。
    2熊月之、周武主编:《圣约翰大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43页。
    1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26页。
    1【美】杰西格·卢茨著,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第96页。
    1德本康夫人,蔡路得著,杨天宏译:《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4页。
    1德本康夫人,蔡路得著,杨天宏译:《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25页。
    2德本康夫人,蔡路得著,杨天宏译:《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59页。
    3柯约翰著,马敏、叶桦译:《华中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序”第2页。
    1柯约翰著,马敏、叶桦译:《华中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4页。
    1罗德里克·斯科特著,陈建明、姜源译:《福建协和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5页。
    1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27-32页。
    2黄思礼著,秦和平、何启浩译:《华西协合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14页。
    1[美]华惠德著,朱峰、王爱菊译:《华南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4-5页。
    2[美]华惠德著,朱峰、王爱菊译:《华南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26页。
    1队克勋著,刘家峰译:《之江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23-24页。
    1《纽约大学承认》,《金陵光》1913年4月第1期。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编:《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版,第15页。
    2《包文先生传》,原载《金陵大学60周年校庆纪念册》,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编:《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版,第14页。
    1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62页。
    1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110-123页。
    1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177-180页。
    2柯约翰著,马敏、叶桦译:《华中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25页。
    1参考张丽萍编著:《华西协合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0-22页。
    2德本康夫人,蔡路得著,杨天宏译:《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36页。
    1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47-48,84,152,178页。
    1“Yenching UniversityArchives” Volum.18002卷,转引自罗义贤:《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57页。
    2德本康夫人,蔡路得著,杨天宏译:《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5页。
    1[美]华惠德著,朱峰、王爱菊译:《华南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10页。
    1张丽萍编著:《华西协合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7-29页。
    2张丽萍编著:《华西协合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39页。
    1柯约翰著,马敏、叶桦译:《华中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15-22页。
    1上海市档案馆藏:Q243-1-105-20:“伊理为圣约翰大学工学院在美筹款”。
    1燕京研究院编:《燕京大学人物志》(第一辑),2001年,第8页。
    1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148-150页。
    2[美]芳卫廉著,刘家峰译:《基督教大学高等教育在变革中的中国(1880-1950)》,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92页。
    3【美】杰西格·卢茨著,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第295页。
    1燕京研究院编:《燕京大学人物志》(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149页。
    1《东吴大学缘起》,《东吴大学实录》,苏州大学档案馆藏档,3永150。转引自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31页。
    2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31页。
    1《二十五年来之东吴》,《回渊》。转引自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38-39页。
    2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39页。
    3Minutes of the China Mission of Annual Conference of M. E. Church, South.1924,1925.
    1陈国钦、袁征:《瞬逝的辉煌——岭南大学六十四年》,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59页。
    1徐以骅、韩信昌:《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3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99页。
    1徐以骅、韩信昌:《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3-67页。
    21940-1941学年圣约翰文理学院和土木工程学院的主要收入如下:差会津贴,4,220元;美国特募捐,25,000元;杂项收入,1,180元;学费,344,800元。见徐以骅、韩信昌:《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3参考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石建国:《卜舫济研究》,2008年4月,第229-235页。
    1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148-149页。
    2[美]华惠德著,朱峰、王爱菊译:《华南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22-23页。
    1【美】杰西格·卢茨著,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第51页。
    2《包文先生传》,原载《金陵大学60周年校庆纪念册》,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编:《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版,第14页。
    1参考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石建国:《卜舫济研究》,2008年4月,第229-235页。
    2德本康夫人,蔡路得著,杨天宏译:《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7-8页。
    1徐昌宏:《金陵女子大学》,《钟山风雨》,2007年第一期,第59-60页。
    1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39-40页。
    1文乃史著,王国平、杨木武等译:《东吴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29页。
    1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54-55页。
    3[美]华惠德著,朱峰、王爱菊译:《华南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4-5页。
    1[美]华惠德著,朱峰、王爱菊译:《华南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6-8页。
    2[美]华惠德著,朱峰、王爱菊译:《华南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22-23页。
    1张志渊:《不能忘却的记忆——之江大学校史回望》,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58351a0100w5vr.html。队克勋著,刘家峰译:《之江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21-22,34-35页。
    1队克勋著,刘家峰译:《之江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30,36页。
    1队克勋著,刘家峰译:《之江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45页。
    3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66-67页。
    1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103-107页。
    1上海档案馆藏:U106-0-63-1,魏馥兰(Francis Johnstone White)著:A CHRISTIAN COLLEGE IN CHINA: The Storyof the University of Shanghai,第110页,原文为英文。
    2[美]芳卫廉著,刘家峰译:《基督教大学高等教育在变革中的中国(1880-1950)》,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70-171页。
    2张丽萍编著:《华西协合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82-84页。
    1[美]芳卫廉著,刘家峰译:《基督教大学高等教育在变革中的中国(1880-1950)》,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06-107页。
    1队克勋著,刘家峰译:《之江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19页。
    1队克勋著,刘家峰译:《之江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47-48页。
    1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50页。
    1徐以骅、韩信昌:《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1-43页。徐以骅:《教育与宗教:作为传教媒介的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47-48页。
    1广东省档案馆藏:《岭南大学档案》档号:38/1/6:“General Statement and Aim of the College of Agriculture”,1933年,英文原件。转引自陈国钦、袁征:《瞬逝的辉煌——岭南大学六十四年》,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57页。
    2参见[美]卢茨著,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81页。转引自陈国钦、袁征:《瞬逝的辉煌——岭南大学六十四年》,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57-58页。
    1《包文先生传》,原载《金陵大学60周年校庆纪念册》,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编:《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版,第14页。
    3德本康夫人,蔡路得著,杨天宏译:《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16-18页。
    1德本康夫人,蔡路得著,杨天宏译:《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39-40页。
    1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41页。
    1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76-80页。
    2[美]华惠德著,朱峰、王爱菊译:《华南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16页。
    2罗义贤:《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16页。
    3《燕京大学史略》,司徒雷登著,《燕大年刊》1929年。转引自罗义贤:《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16页。
    1参考罗义贤:《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16-117页。
    1张丽萍编著:《华西协合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51-54页。
    2柯约翰著,马敏、叶桦译:《华中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17页。
    1[美]芳卫廉著,刘家峰译:《基督教大学高等教育在变革中的中国(1880-1950)》,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07页。
    2[美]芳卫廉著,刘家峰译:《基督教大学高等教育在变革中的中国(1880-1950)》,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08页。
    1队克勋著,刘家峰译:《之江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37页。
    2罗义贤:《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56页。
    1燕京研究院编:《燕京大学人物志》(第一辑),2001年,第132页。原文:“Professor E. O. Wilson, like most facultymembers appointed later, was not affiliated with a religious mission; his salary during his years at Yenching was paid bythe university.”
    2[美]华惠德著,朱峰、王爱菊译:《华南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55页。
    1队克勋著,刘家峰译:《之江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33-34,47,49页。张志渊:《不能忘却的记忆——之江大学校史回望》,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58351a0100w5vr.html。
    1德本康夫人,蔡路得著,杨天宏译:《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44页。
    2熊月之、周武主编:《圣约翰大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68-269页。
    3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40页。
    1张丽萍编著:《华西协合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34,37页。
    2黄思礼著,秦和平、何启浩译:《华西协合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39页。
    3罗德里克·斯科特著,陈建明、姜源译:《福建协和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26页。
    1【美】杰西格·卢茨著,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第51页。
    2陈功江博士论文:《校训:大学个性化之彰显》,第148页。
    1徐以骅、韩信昌:《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页。
    1卜舫济著,郑学海译:《本大学现行之教育宗旨》,载《约翰声》期数不详,第1-3页。转引自熊月之、周武主编:《圣约翰大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第47-48页。
    1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48页。
    2参见Minutes of the China Mission ofAnnual Conference of M. E. Church, South.1901.
    1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49页。
    2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27页。
    1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65页。
    2林绍昌:《本校学生生活》,《年刊》,1923年。转引自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67页。
    1队克勋著,刘家峰译:《之江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50页。
    2德本康夫人,蔡路得著,杨天宏译:《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32-33页。
    1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84页。
    2Minutes of the China Mission of Annual Conference of M. E. Church, South.1922.
    1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84-86页。
    2《东吴年刊》,1922。
    3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97-98页
    1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26-27页。
    1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60页。
    1徐以骅、韩信昌:《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4-80页。
    2上海档案馆藏:U106-0-63-1,魏馥兰(Francis Johnstone White)著:A CHRISTIAN COLLEGE IN CHINA: The Storyof the University of Shanghai,第95页,原文为英文。
    1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67-68页。
    2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84页。
    3队克勋著,刘家峰译:《之江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40页。
    1张志渊:《不能忘却的记忆——之江大学校史回望》,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58351a0100w5vr.html。
    2张丽萍编著:《华西协合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2,55页。
    3柯约翰著,马敏、叶桦译:《华中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36页。
    1德本康夫人,蔡路得著,杨天宏译:《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40,53页
    2《辩论会》,《东吴月报》,第2期,1906年7月。转引自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49页。
    1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49-51页。
    1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53页。
    1熊月之、周武主编:《圣约翰大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92-293页。
    2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91-92页
    1队克勋著,刘家峰译:《之江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39-40页。
    3德本康夫人,蔡路得著,杨天宏译:《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57页。
    4[美]华惠德著,朱峰、王爱菊译:《华南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39页。
    1参考【美】安娜·西沃德·普鲁伊特著,程麻译:《往日琐事:一位美国女传教士的中国记忆》,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4月,第140页。
    1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71页。
    1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104页。
    2徐以骅、韩信昌:《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105页。
    1徐以骅、韩信昌:《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1张丽萍编著:《华西协合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91-92页。
    2德本康夫人,蔡路得著,杨天宏译:《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31页。
    1德本康夫人,蔡路得著,杨天宏译:《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55-56页。
    1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87-91页。
    1柯约翰著,马敏、叶桦译:《华中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36页。
    1【美】约翰.司徒雷登著,程宗家译:《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北京出版社,1982年4月,第100页。
    2郝平:《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175页。
    1郝平:《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178页。
    1燕京研究院编:《燕京大学人物志》(第一辑),2001年,第4页。
    1参考郝平:《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180页。
    2郝平:《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180页。
    1《燕大文史资料》第十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第21页。
    1燕京研究院编:《燕京大学人物志》(第一辑),2001年,第6页。
    1[美]芳卫廉著,刘家峰译:《基督教大学高等教育在变革中的中国(1880-1950)》,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54页。
    2郝平:《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42页。
    2柯约翰著,马敏、叶桦译:《华中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34页。
    3“Letter from the Rev.Wm.J.Boone,St.John’s College,Shanghai,Dec.2,1879”,The Spirit of Missions,Vol.45,1880.pp.96-97.
    4徐以骅:《教育与宗教:作为传教媒介的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圣约翰大学自编校史稿》,《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一期,第6-7页。
    1[美]赉玛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版,第64-65页。
    2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26页。
    2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85-86页。
    1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187-190页。
    2东吴大学上海校友会、苏州大学上海校友会编:《东吴春秋:东吴大学建校百十周年纪念》,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105页。
    1东吴大学上海校友会、苏州大学上海校友会编:《东吴春秋:东吴大学建校百十周年纪念》,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307页。
    1[美]赉玛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1[美]赉玛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
    2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173页。
    2刘王立明:《沪江大学始末简记》,《全国文史资料选》(北京),第31期,第124页。
    1上海档案馆藏:U106-0-63-1,Francis Johnstone White. A CHRISTIAN COLLEGE IN CHINA: The Story of theUniversity of Shanghai,pp.70.
    2上海档案馆藏:U106-0-63-1,Francis Johnstone White. A CHRISTIAN COLLEGE IN CHINA: The Story of theUniversity of Shanghai, pp.76.
    1上海档案馆藏:U106-0-63-1,Francis Johnstone White. A CHRISTIAN COLLEGE IN CHINA: The Story of theUniversity of Shanghai,pp.70.
    2上海档案馆藏:U106-0-63-1,Francis Johnstone White. A CHRISTIAN COLLEGE IN CHINA: The Story of theUniversity of Shanghai,pp.71.
    3德本康夫人,蔡路得著,杨天宏译:《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76-77页。
    1徐以骅、韩信昌:《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8-91页。
    1吴梓明编著:《基督教大学华人校长研究》,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15页。
    2上海档案馆藏:U106-0-63-1,Francis Johnstone White. A CHRISTIAN COLLEGE IN CHINA: The Story of theUniversity of Shanghai. pp.72.
    1[美]芳卫廉著,刘家峰译:《基督教大学高等教育在变革中的中国(1880-1950)》,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56页。
    1参考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石建国:《卜舫济研究》,2008年4月,第229-235页。
    2徐以骅、韩信昌:《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1德本康夫人,蔡路得著,杨天宏译:《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14-15页。
    2徐昌宏:《金陵女子大学》,《钟山风雨》,2007年第一期,第60页。
    3张志渊:《不能忘却的记忆——之江大学校史回望》,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58351a0100w5vr.html。
    4队克勋著,刘家峰译:《之江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41页。
    5张志渊:《不能忘却的记忆——之江大学校史回望》,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58351a0100w5vr.html。
    1柯约翰著,马敏、叶桦译:《华中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17页。
    2高时良:《华中大学的发展历程及办学特色》,《教育评论》,1993年第5期,第47页。
    1[美]华惠德著,朱峰、王爱菊译:《华南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111页。
    1王立诚著:《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89页。
    2C. H. Hamilton, 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 H. G. Brownell, The Ganton Christian College, ER, July, Oct.,1917.转引自王立诚著:《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02页。
    1F. L. Hawks Pott, War and Education, ER, July1919.
    2王立诚著:《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01页。
    1Calendar,《年刊》,1921年。转引自王立诚著:《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00页。
    1王立诚著:《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01页。
    2《东吴年刊》,1922年,第144页。
    3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81页。
    1参见王国平:《中国最早的研究生教育——东吴大学早期研究生教育》,《江海学刊》,2007年第1期。
    2葛赉恩:《东吴大学说略》,《东吴季报》,第1卷,第3期,民国七年七月一日出版。
    3《东吴大学实录》,苏州大学档案馆藏档,3永150。
    4《东吴》,第3卷,第1号,第55页,民国六年二月十号出版。转引自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57页。
    5William J. Haas, China Voyager: Gist Gee’s Life in Science, M. E. Sharpe, An East Gate Book, Armok, New York. P.120.
    1Minutes of the China Mission of Annual Conference of M. E. Church, South.1916.转引自
    2参考石建国博士论文:《卜舫济研究》,第216-217页。
    3[美]芳卫廉著,刘家峰译:《基督教大学高等教育在变革中的中国(1880-1950)》,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35页。
    1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128页。
    2朱有瓛、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32页。
    3鲁:《本校研究院小史》。转引自王立诚著:《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03页。
    1唐宁康:《本校之同学会》,《年刊》,1926年。转引自王立诚著:《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03页。
    1队克勋著,刘家峰译:《之江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4,17页。
    2【美】杰西格·卢茨著,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第62页。
    1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20页。
    2《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五十九辑),汪统:《著名的教会大学圣约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5页。
    1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25页。
    1徐以骅、韩信昌:《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1徐以骅、韩信昌:《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2-74页。
    2F. L. Hawks Pott, The Contribution of Christian Colleges to the Life of China, CCEA Bulletin, No.3,(1924), p.11.转引自王立诚著:《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62页。
    1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91页
    1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I26-001-0001-001:《东吴月报》第一期,《论今日支那学校之科学宜以英文教授》,第5页。
    2苏州档案馆藏:档案号I26-001-0001-001:《东吴月报》第一期,《论今日支那学校之科学宜以英文教授》,第8页。
    1上海档案馆藏:U106-0-63-1,魏馥兰(Francis Johnstone White)著:A CHRISTIAN COLLEGE IN CHINA: The Storyof the University of Shanghai,附录“沪江大学大事记”第6页,原文为英文。
    2“1905年的备忘录和报告”,转引自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73-74页。
    1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73-76页。
    1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79页。
    2[美]芳卫廉著,刘家峰译:《基督教大学高等教育在变革中的中国(1880-1950)》,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19页。
    1C. K. Edmunds,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China: A Suggestion, Educational Review, Vol. XII, No.2, April,1920,pp.152,156.
    2[美]芳卫廉著,刘家峰译:《基督教大学高等教育在变革中的中国(1880-1950)》,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49页。
    1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16-19页。
    1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118-119页。
    1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174页。
    1[美]芳卫廉著,刘家峰译:《基督教大学高等教育在变革中的中国(1880-1950)》,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41页。
    2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146页。
    1石建国博士论文:《卜舫济研究》,第39页。
    2【美】杰西格·卢茨著,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第170页。
    1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150-155页。
    3《燕京新闻》,1937年11月8日。
    1刘王立明:《沪江大学始末简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一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62年10月版,第121页。
    2王立诚著:《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34页。
    1王立诚著:《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35-39页
    1“齐鲁大学的设立”,山东省情网,http://www.infobase.gov.cn/history/beiyang/200811/article_11155.html。
    2“Yenching University Archives” Volume.18002.转引自罗义贤:《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87页。
    1[美]约翰.司徒雷登著,程宗家译:《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北京出版社,1982年4月,第50页。
    1罗义贤:《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87-88,91-93页。
    1《雄哉壮哉燕京大学——1945~1951及校友纪念刊》,未刊发,存北大文库。转引自罗义贤:《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90-91页。
    2罗义贤:《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90页。
    1参考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29页。
    1德本康夫人,蔡路得著,杨天宏译:《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21页。
    2联合圣经公会(NRSV):《新约圣经》(并排版),香港,圣经公会,1997,第402—403页。
    1陈功江博士论文:《校训:大学个性化之彰显》,第145页。
    1陈学恂:《中国近代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42页
    2徐以骅、韩信昌:《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1田正平:《中外教育交流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20页。转引自陈功江博士论文:《校训:大学个性化之彰显》,第137页。
    2《对学生运动观感》,《燕京新闻》,1936年4月17日。转引自罗义贤:《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24页。
    1连士升著:《司徒雷登——中国的友人》,《燕大双周刊》,第17期,1946年。
    2陈裕光:《赠本届毕业同学》,1942年。
    3燕京研究院编:《燕京大学人物志》(第一辑),2001年,第219页。
    1李瑞明编:《岭南大学》,岭南(大学)筹募发展委员会,1997年第一版,第45页。
    1吴梓明编著:《基督教大学华人校长研究》,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01页。
    2《包文博士在1919年9月1日会议上的讲话》,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编:《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版,第20页。
    1陈功江博士论文:《校训:大学个性化之彰显》,第138页。
    1陈功江博士论文:《校训:大学个性化之彰显》,第153页。
    2《包文先生传》,载《金陵大学60周年校庆纪念册》,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编:《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版,第14页。
    1W. B. Nance, Higher Education and Culture Contacts, ER, Apr.1926.转引自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39页。
    1上海档案馆藏D2-0-492-247,《男女同学的沪江大学》,《生活》第三卷,第二十三期,第250页。
    1F. J. White, Co-education in China, CR, Oct.,1919.转引自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17页。
    1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19-120页。
    1上海档案馆藏Y8-1-234-7,“沪江大学一览:学校情况”(1934),第6页。
    1上海档案馆藏:U106-0-63-1,魏馥兰(Francis Johnstone White)著:A CHRISTIAN COLLEGE IN CHINA: The Storyof the University of Shanghai,第46-52页,原文为英文。
    2《基督教大学最近统计(1924年)》,《教育季刊》1925年,第1卷2期;CCEABulletin, No.14,1925; No.22,1927;《沪江大学年史》,沪大档515号。转引自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24页。
    3上海档案馆藏D2-0-492-247,《男女同学的沪江大学》,《生活》第三卷,第二十三期,第250页。
    1温焕文:《校风丛谈》;梦语儿:《沪江趣闻》,《年刊》,1924年。
    2《东吴学报》,第2卷,第3期,1921年3月。
    3《东吴学报》,第3卷,第1期,1921年9月。转引自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
    7月,第119-120页。
    1张丽萍编著:《华西协合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62-64页。
    2《教育季刊》,第6卷,第4期,第100页。转引自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20-121页。
    2上海档案馆藏D2-0-492-247,《男女同学的沪江大学》,《生活》第三卷,第二十三期,第250页。
    1《上海教区简报》,1936年6月,转引自: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166页。
    2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187,225页。
    3司徒雷登著,程宗家译:《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北京出版社,1982年4月,第61-62页。
    1转引自罗义贤:《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48页。
    1冰心:《司徒雷登校务长的爱与同情》。
    2燕京研究院编:《燕京大学人物志》(第一辑),2001年,第219页。
    1[美]艾德敷著,刘天路译:《燕京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264-265页。
    2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25页。
    1吴梓明编著:《基督教大学华人校长研究》,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01页。
    2【美】杰西格·卢茨著,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第495页。
    1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110页。
    1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110-111页。
    2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61页
    1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112页。
    1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134-135页。
    2《市教育局限制不立案私校办法》,《申报》,1928年2月12日第十二版。
    3《取缔教会学校之中央复函》,《申报》,1928年8月18日第十一版。
    1《市指委会昨召集联席会议》,《申报》,1928年12月26日第十五版。
    1徐以骅、韩信昌:《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154-155页。
    1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176-178页。
    1[美]艾德敷著,刘天路译:《燕京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165-166页。
    2史静寰:《狄考文与司徒雷登——西方新教传教士在华教育活动研究》,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235-237页。
    1陈国钦、袁征:《瞬逝的辉煌——岭南大学六十四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43页。
    1嵇长康:《东吴大学校监校孙公传》,《东方杂志》,民国二年四月一日发行,第9卷,第10号。转引自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51页。
    1Minutes of the Forty Session China Annual Conference o f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1925.
    2[美]华惠德著,朱峰、王爱菊译:《华南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37-38页。
    1上海档案馆藏:U106-0-63-1,魏馥兰(Francis Johnstone White)著:A CHRISTIAN COLLEGE IN CHINA: The Storyof the University of Shanghai,第69页,原文为英文。
    2同上,第65页。
    1上海档案馆藏:U106-0-63-1,魏馥兰(Francis Johnstone White)著:A CHRISTIAN COLLEGE IN CHINA: The Storyof the University of Shanghai,第65-66页,原文为英文。
    1上海档案馆藏:D2-0-492-247,《男女同学的沪江大学》,《生活》第三卷,第二十三期,第248页。
    2上海档案馆藏:Y8-1-234-23:“沪大一览教员(民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沪江大学一览:校董、行政员、职员题名,第20页。
    1参见《福建教育厅训令,第995号》,福建省档案馆1939年1月20日);《大学规程》,多贺秋五郎编,《近代中国教育是资料》(民国编中),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第569页。转引自[美]华惠德著,朱峰、王爱菊译:《华南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53页。
    1参考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160-174页。
    1队克勋著,刘家峰译:《之江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57-68,72页。
    1柯约翰著,马敏、叶桦译:《华中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38-39页。
    1以上两段引自徐以骅、韩信昌:《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9-41页。
    3吴梓明编著:《基督教大学华人校长研究》,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09页。
    1参见吴其玉:《北京燕京大学的回忆》,《燕大文史资料》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1[美]柯约翰著,马敏、叶桦译:《华中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76-77,82,84页。“孟良佐-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9F%E8%89%AF%E4%BD%90。
    2队克勋著,刘家峰译:《之江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59,74页。
    1陈国钦、袁征:《瞬逝的辉煌——岭南大学六十四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99页。
    1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13-114页。
    2Xiaoguang Xu: A Southern Methodist Mission to China Soochow University,1901-1939, PP.161-162.
    3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22页。
    1柯约翰著,马敏、叶桦译:《华中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80-81页。
    1黄新宪:《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社会变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8页。
    2Herbert Cressy. The Practical Value of Social Service as Part of a Missionary Program. CR, March1916,pp.207-208.转引自刘家峰:《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1907-1950)》,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第11页。
    1周淑利,彭秀良:《沪江大学和沪东公社》,《兰台世界》2009.12.上半月,第50页。
    2孙秀玲:《宗教信仰与社会服务: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功能的现代表达》,《煤炭高等教育》,2008年11月,第35页。
    1中国基督教教育调查会:《中国基督教教育事业》,第205-209页。转引自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12页。
    2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07页。
    1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04页。
    2D. H. Kulp, A Sociological Apologetic for Christian Propaganda in China, CR, Feb.,1919.转引自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04-105页。
    1D. H. Kulp, Social Work and Christian Propaganda, CR, March1923.转引自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05页。
    2[美]华惠德著,朱峰、王爱菊译:《华南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18-19页。
    1陈国钦、袁征:《瞬逝的辉煌——岭南大学六十四年》,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2,50页。
    1Shanghai Social Service League,《年刊》,1917年。
    2根据周淑利,彭秀良:《沪江大学和沪东公社》,《兰台世界》2009.12.上半月,第50-51页。及上海档案馆藏:U106-0-63-1,魏馥兰(Francis Johnstone White)著:A CHRISTIAN COLLEGE IN CHINA: The 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Shanghai,第93页,原文为英文。
    1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09-111页。
    2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07页。
    1上海档案馆藏:U106-0-63-1,魏馥兰(Francis Johnstone White)著:A CHRISTIAN COLLEGE IN CHINA: The Storyof the University of Shanghai,第84页,原文为英文。
    1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203-206,210-211页。
    1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187-190页。
    2德本康夫人,蔡路得著,杨天宏译:《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58页。
    1郭怀曾:《惠寒小学》,《东吴年刊》,1920年,第125页。
    1[美]华惠德著,朱峰、王爱菊译:《华南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19-20页。
    1上海档案馆藏:U106-0-63-1,魏馥兰(Francis Johnstone White)著:A CHRISTIAN COLLEGE IN CHINA: The Storyof the University of Shanghai,第93-94页,原文为英文。
    2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93页
    1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198-200页。
    2队克勋著,刘家峰译:《之江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51页。
    1原载《申报》1947年9月6日。转引自罗义贤《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99页。
    1[美]芳卫廉著,刘家峰译:《基督教大学高等教育在变革中的中国(1880-1950)》,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77-178页。
    1[美]华惠德著,朱峰、王爱菊译:《华南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28页。
    2[美]华惠德著,朱峰、王爱菊译:《华南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21-22页。
    1德本康夫人,蔡路得著,杨天宏译:《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97页。
    2德本康夫人,蔡路得著,杨天宏译:《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第156-157页。
    3陈国钦、袁征:《瞬逝的辉煌——岭南大学六十四年》,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29页。
    1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74页。
    2徐以骅、韩信昌:《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3-67页。
    1参考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石建国:《卜舫济研究》,2008年4月,第229-235页。[美]赉玛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版,第178页。
    2罗义贤:《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45页。
    1转引自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的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年9月,第77-78页。
    2[美]华惠德著,朱峰、王爱菊译:《华南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30页。
    2[美]华惠德著,朱峰、王爱菊译:《华南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26-27页。
    1[美]华惠德著,朱峰、王爱菊译:《华南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3-124页。
    1燕京研究院编:《燕京大学人物志》(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17页。
    2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76-77页
    1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98页
    2参考徐以骅、韩信昌:《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4、96、97页。据1902年的统计,从教和经商,为圣约翰毕业生两大出路,而从教多于经商。
    1上海档案馆藏:U106-0-63-1,魏馥兰(Francis Johnstone White)著:A CHRISTIAN COLLEGE IN CHINA: The Storyof the University of Shanghai,第109页,原文为英文。何仲笑:《大学的生活》,《年刊》,1923年。
    2I. T. Headland, With Our Present Experience Does It Pay to Use Mission Funds for Teaching the “English Language”.In: Records of the Second Triennial Meeting of the E. A. C., May6-9,1896, p.60.转引自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62-63页。
    1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65-66页。
    2【美】杰西格·卢茨著,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第300页。
    1陈国钦、袁征:《瞬逝的辉煌——岭南大学六十四年》,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25-26页。
    1张丽萍编著:《华西协合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72-74页。
    2[美]杰西格·卢茨著,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第140页。
    1刘王立明:《沪江大学始末简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一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62年10月版,第123,126,129页。
    1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总序”第2页。
    2《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五十九辑),李国豪:《解放前上海的高等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页。
    1王令赓:《中国一所基督教大学的变迁》(未出版),Mattox E. L.,“The Evolution of a ChristianUniversityinChina”(unpublished manuscript)。转引自队克勋著,刘家峰译:《之江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16-17页。
    2《陆志韦致教育部长朱家骅》,《燕京大学档案》YJ46009卷。转引自罗义贤:《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95页。
    1参考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石建国:《卜舫济研究》,2008年4月,第229-235页。[美]赉玛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版,第178页。
    1上海档案馆藏:Q243-1-412“Minutes of the Sub-committee on In memoriam for Dr. F. L. Hawks Pott on WednesdayMarch19,1947at3:30p.m.—Mr. Wilfred Wong’s office”。
    1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19页。
    1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94-95页
    1《国民政府褒奖令》,《燕京大学档案》YJ46009卷。转引自罗义贤:《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97页。
    3徐以骅、韩信昌:《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1[美]赉玛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页。
    1“毕启-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112938.htm。张丽萍编著:《华西协合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48页。
    1[美]赉玛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页。
    1[美]赉玛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228页。
    1杨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之江大学》,《浙江档案》,2001.3,第37页。
    1徐以骅、韩信昌:《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1【美】杰西格·卢茨著,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第479页。
    2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导读”第5页。
    1【美】安娜·西沃德·普鲁伊特著,程麻译:《往日琐事:一位美国女传教士的中国记忆》,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4月,第35页。
    1陈巍:《美国监理会在苏州的活动》,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档案局、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编辑室编:《苏州史志资料选辑》一九九二年第一、二合辑(总第十九、二十辑),第188页。
    1队克勋著,刘家峰译:《之江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41页。
    1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第136-137页。
    1参考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29页。
    1【美】杰西格·卢茨著,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第155页。
    1.《圣约翰大学自编校史稿》、《林语堂与卜舫济往来函件选》、《卜舫济往来函电选》、《卜舫济与中国友人来往书信选译》,载《档案与史学》,1994年第三期、1997年第一期、1999年第二、四、五期。
    2.汤志钧主编:《近代上海大事记》,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382页;《圣约翰大学自编校史稿》,《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一期,第6页。
    3.苏州大学档案馆藏:东吴大学档案
    4.苏州市档案馆藏:东吴大学档案,地方文史档案。
    5.《东吴学报》,第2卷,第3期,1921年3月。
    6.《东吴学报》,第3卷,第1期,1921年9月。
    7.《东吴大学实录》,苏州大学档案馆藏档,3永150。
    8.《东吴》,第3卷,第1号,第55页,民国六年二月十号出版。
    9.《李公伯莲传略》,《老少年》,民国二十一年十月。
    10. In Memoriam, Minutes of the China Mission of Annual Conference ofM. E. Church, South.1911.
    11. Minutes of the China Mission of Annual Conference of M. E. Church,South.1900.
    12. Minutes of the China Mission of Annual Conference of M. E. Church,South.1924,1925.
    13. Minutes of the China Mission of Annual Conference of M. E. Church,South.1916.
    14. Minutes of the China Mission of Annual Conference of M. E. Church,South.1922.
    15.《东吴大学缘起》,《东吴大学实录》,苏州大学档案馆档,3永150。
    16.《二十五年来之东吴》,《回渊》。
    17.郭怀曾:《惠寒小学》,《东吴年刊》,1920年。
    18.徐允修:《东吴六志》。
    19.《辩论会》,《东吴月报》,第2期,1906年7月。
    20.《东吴年刊》,1922年。
    21. Soochow University, Soochow, China, Catalogue,1919. MethodistPublishing House, Shanghai, China.
    22.黎德培:《柏乐文太太小传》,《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华东年议会记录》,第49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
    23. Minutes of the China Mission of Annual Conference of M. E. Church,South,1907.
    24. Minutes of the Forty Session China Annual Conference of MethodistEpiscopal Church, South.1925.
    25.嵇长康:《东吴大学校监校孙公传》,《东方杂志》,民国二年四月一日发行,第9卷,第10号。
    26.葛赉恩:《东吴大学说略》,《东吴季报》,第1卷,第3期,民国七年七月一日出版。
    27.《教育季刊》,第6卷,第4期。
    28.“Yenching University Archives” Volume.18002.
    29.“Yenching University Archives” Volume.28006.
    30.《雄哉壮哉燕京大学——1945~1951及校友纪念刊》,未刊发,存北大文库。
    31.《燕京新闻》,1937年11月8日。
    32.《对学生运动观感》,《燕京新闻》,1936年4月17日。
    33.连士升著:《司徒雷登——中国的友人》,《燕大双周刊》,第17期,1946年。
    34.上海市档案馆藏:沪江大学档案,圣约翰大学档案。
    35. F.L.H. Pott, Letter to F. R. Graves, Dec.5,1913, Q243-180,29-30;“Minutes of a Meeting of the Faculty;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Professionship, December1,1913,” Q243-82,32;“Report of Committeeon Definition of Terminology and Salary”,1926, Q243-248,57-58.
    36.《在华新教传教士大会记录,1977年5月10-24日》,第171-180页,上海,1878年。
    37.山东联合大学:校董会备忘录,1907年12月26日。
    38.中华基督教教育会:《关于在华教会大学宗教生活的报告》第37号公告(上海,1936年),第6-7页。
    39.王世静:《永远刻在我的印象中》,《华南学院校刊——程前校长纪念专号》,1941年,7-8页。
    40.陈淑圭:《典型的教师》,《华南学院校刊》,1941年12月,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第5页。
    41. Student Statistics. Yale Div. UB Archives, Box129, Folder2649.
    42.耶鲁大学图书馆:“DESCRIPTIONS OF THE CHINA CHRISTIA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American Context of China’sChristian Colleges and Schools, Text taken from Hallowed halls:Protestant colleges in old China
    43.,http://www.library.yale.edu/div/colleges/descriptions.htm。
    44.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
    45. http://dag.usst.edu.cn/s/11/t/63/19/57/info6487.htm。
    46.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
    47. http://archives.ccnu.edu.cn/Dgzc.aspx?Max=45&Min=50。
    48.“齐鲁大学的设立”,山东省情网,
    49.http://www.infobase.gov.cn/history/beiyang/200811/article_11155.html。
    50.“教会历史-中国哈佛:广文大学”:
    51. http://www.jonahome.net/files02/Yu_Christian_Biography/gb/08.htm。
    52.“历任校长——岭南人家”:
    53. http://www.lingnan.net/lnrj/lnsh/lrxz/xiangya.htm。
    54. http://auction1.paipai.com/54185B1D0000000004010000148C64A9。
    55.苏州大学网站:
    56. http://www.suda.edu.cn/general_situation/lrld_dwdx.shtml。
    57.山东大学医学院院史馆——院史展览:
    58. http://www.100yixueyuan.sdu.edu.cn/museum/1-2.htm。
    59.“裘德生回忆录:我在杭州的生活-杭报在线-新闻”:http://zt-hzrb.hangzhou.com.cn/system/2011/11/24/011621084_02.shtml。
    60.“福建协合大学历任校长生平”:
    61.http://xieheyuanbao.cuepa.cn/show_more.php?tkey=&bkey=&doc_id=498577。
    62.韦卓民:《武昌文华书院及其身后华中大学》,武昌区志网http://www.whfz.gov.cn/wcqz/mcjx/lsdg/201005/t20100510_35842.shtml。
    63.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
    64.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376页。
    65.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6.陈学恂:《中国近代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67.蒋廷黻:《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6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一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62年10月版,
    6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70.任继愈主编:《宗教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8月。
    71.陈翊林:《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上海:太平洋书店,1932。
    72.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3.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
    74.舒新城:《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华书局1927年版。
    75.李楚材:《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
    76.《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
    77.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78.[美]芳卫廉著,刘家峰译:《基督教大学高等教育在变革中的中国(1880-1950)》,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版。
    79.张广智:《克丽奥之路:历史长河中的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80.张广智:《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81.蔡元培等著:《晚清三十五年来之中国教育》,龙门书店,1969年印行。
    82.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档案局、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编辑室编:《苏州史志资料选辑》一九九二年第一、二合辑(总第十九、二十辑)。
    83.《解放前上海的学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五十九辑),上海人民出版社。
    84.周川主编:《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辞典》,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85.曹雯著:《清朝对外体制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6月
    86.王秀美、段琦、文庸、乐峰等著:《基督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87.张力、刘鉴唐著:《中国教案史》,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88.[美]杰西格·卢茨著,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
    89.[美]哈罗德·伊罗生:《美国的中国形象》,于殿利、陆日宇译,中华书局,2006年。
    90.黄新宪:《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社会变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
    91.[美]安娜·西沃德·普鲁伊特著,程麻译:《往日琐事:一位美国女传教士的中国记忆》,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4月。
    92.[美]丹尼尔·W·费舍著,关志远、苗风波、关志英译:《狄考文传——一位在中国山东生活了四十五年的传教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93.刘家峰:《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1907-1950)》,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4.林步基,俞恩嗣,曾广燮编辑:《中华圣公会江苏教区九十年》,历史江苏教区教会,1935。
    95.[美]约翰.司徒雷登著,程宗家译:《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北京出版社,1982年4月。
    96.郝平:《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
    97.燕京研究院编:《燕京大学人物志》(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98.燕京研究院编:《燕京大学人物志》(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99.《燕大文史资料》第十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
    100.《燕大文史资料》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101.罗义贤:《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102.[美]艾德敷著,刘天路译:《燕京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
    103.史静寰:《狄考文与司徒雷登——西方新教传教士在华教育活动研究》,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
    104.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
    105.费正清主编,章建刚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第二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106.吴梓明编著:《基督教大学华人校长研究》,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7.邱炳浩主编:《世纪之树——福建师范大学90年》。
    108.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编:《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版。
    109.张圻福主编:《苏州大学校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110.东吴大学上海校友会、苏州大学上海校友会编:《东吴春秋:东吴大学建校百十周年纪念》,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111.文乃史著,王国平、杨木武等译:《东吴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
    112.王国平著:《东吴大学简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113.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114. Francis Johnstone White, A CHRISTIAN COLLEGE IN CHINA: The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Shanghai.
    115.一霜:《沪江大学的“大家庭”精神》,《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59辑,1988年,第120-127页。
    116.朱博泉:《沪江大学校史述略》,《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47辑,1984年,第206-212页。
    117.刘王立明:《沪江大学始末简记》。《全国文史资料选》(北京),第31期,第120页。
    118.(美)海波士:《沪江大学》,王立诚译,珠海出版社2005年版。
    119.罗德里克·斯科特著,陈建明、姜源译:《福建协和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
    120.《卜舫济自述》,载《近代中国》第六辑,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121.(美)芳卫廉:《基督教高等教育在变革中的中国(1880-1950)》,刘家峰译,珠海出版社2005年版。
    122.卜舫济:《圣约翰大学堂历史》,上海华美书馆1911年印。
    123.(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24.(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章建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25.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26.郭查理著,陶飞亚、鲁娜译:《齐鲁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
    127.队克勋著,刘家峰译:《之江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
    128.(美)柯约翰:《华中大学》,马敏、叶桦译,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
    129.李明瑞编:《岭南大学》,岭南(大学)筹募发展委员会1997年版。
    130.[美]赉美丽著,王东波译:《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版。
    131.李清悚、顾岳中:《帝国主义在上海的教育侵略活动资料简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132.(美)多米尼克·士风·李:《晚清华洋录——美国传教士、满大人和的故事》,李士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无)
    133.(美)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等:《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上卷,南开大学历史系美国史研究室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34.(美)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等:《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下卷,南开大学历史系美国史研究室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5.(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136.(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137.上海市文史资料委员会:《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科教文卫)》第9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38.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五卅运动史料》(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39.商务印书馆编:《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140.《上海地方史资料》(四),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141.《圣约翰大学建校一百二十五周年暨上海校友会成立二十周年特刊(1879-2004)》,上海圣约翰大学校友会2004年编印。
    142.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文化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143.上海档案馆编:《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44.熊月之、周武主编:《圣约翰大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45.徐以骅、韩信昌:《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46.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147.徐海宁:《中国近代教会女子大学办学研究——以金陵女子大学为个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48.曾芳苗著:《民国教会女子教育——“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个案研究(1915-1951)》(未刊发),1996年。
    149.黄洁珍著:《从吴贻芳与金陵女子大学看基督教教育理念的实践》(未刊发),1996年。
    150.陈国钦、袁征:《瞬逝的辉煌——岭南大学六十四年》,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151.张瑞哲:《龙高半岛上的几宗教案》,《福清文史资料》(第二辑),第66页。
    152.德本康夫人,蔡路得著,杨天宏译:《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
    153.[美]华惠德著,朱峰、王爱菊译:《华南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
    154.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的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年9月。
    155.张丽萍编著:《华西协合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156.华西大学校友总会编:《华西九十年》。
    157.黄思礼著,秦和平、何启浩译:《华西协合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
    158.吴梓明:《基督宗教与中国大学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59.徐以骅:《中国基督教教育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60.徐以骅:《教育与宗教:作为传教媒介的圣约翰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样本库)
    161.任继愈:《宗教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162.东吴大学上海校友会,苏州大学上海校友会编:《东吴春秋:东吴大学建校百十周年纪念》,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163.[美]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等:《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上卷,南开大学历史系美国史研究室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64. Mattox E. L.,“The Evolution of a ChristianUniversityinChina”(unpublished manuscript).
    165. Munslow, Alun.(1997). Deconstructing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Chapt7。
    166. William J. Haas, China Voyager: Gist Gee’s Life in Science, M. E.Sharpe, An East Gate Book, Armok, New York.
    167. Xiaoguang Xu: A Southern Methodist Mission to China SoochowUniversity,1901-1939.
    168. Mary Lamberton, St. John’s University, United Board, New York,
    1955.
    169.唐纳德帕拉贡著,辛岩译:《英敛之和北京天主教辅仁大学的兴起》,任继愈:《国际汉学》(第6辑),郑州市:大象出版社,2000年12月。
    170.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石建国:《卜舫济研究》,2008年4月。
    171.看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陈功江:《校训:大学个性化之彰显》,
    172.硕士论文:钟令彩:《齐鲁大学与近代山东教育》,2001年4月。
    173.史静寰:《美国现代派传教士教育家的形成与中国教会学校的改革》,《美国研究》,1991年第3期。
    174.王国平.晚清美国监理会在苏州传教活动的若干特点及影响[J].社会科学杂志,2006,5。
    175.王国平:《东吴大学在美国田纳西州的注册文件》,《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176.王国平:《中国最早的研究生教育——东吴大学早期研究生教育》,《江海学刊》,2007年第1期。
    177.陈珍棣:《大洋彼岸世纪档案见证东吴大学百年诞辰——王国平教授在美国寻觅“东吴大学”档案》,《档案与建设》月刊,2001.9。
    178.杨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之江大学》,《浙江档案》,2001.3。
    179.高时良:《华中大学的发展历程及办学特色》,《教育评论》,1993年第5期。
    180.谢竹艳:《近代西方传教士来华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成因分析》,《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181. Alice H.Gregg,China and Educational Autonomy,New York,SyracuseUniversity Press,1946,pp.54-55;A.S.Mann,“The Government and theSchools”,The Chinese Recorder,February1907,pp.104-105.
    182. F.L.H.Pott,“The Letter to E.T.Williams”,October11,1911,Q243-1-17,pp.2-3.
    183.刘保兄:《80年代以来大陆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综述》,http://www.sne.snnu.edu.cn/xsjt/jsjy/jxhd/lunwen/se011/0109.htm。
    184.孙秀玲:《宗教信仰与社会服务: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功能的现代表达》,《煤炭高等教育》,2008年11月。
    185. C. K. Edmunds,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China: A Suggestion,Educational Review, Vol. XII, No.2, April,1920。
    186. Mason,S.R.,Missionary Conscience and the Comprehension ofImperialism——A Study of the Children of American Missionaries toChina1900-1949, Doctorial dissertation (North Illinois University)1978,Introduction.
    187.“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区别”,http://www.chinacath.org/article/guia/dayi/liaojie/2008-01-13/1425.html。
    188.“传教士子女”,
    189. http://wenku.baidu.com/view/478978906bec0975f465e2d4.html。
    190.“德本康夫人”:http://baike.soso.com/v7626581.htm。
    191.《福建之星》第3卷第2期,1924年11月,《庄才伟专号》第2、3页。
    192.“高智-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6%99%BA。
    193.“之江大学前传:费佩德与之江大学”:http://zt-hzrb.hangzhou.com.cn/system/2011/12/01/011640687.shtml。
    194.费佩德:《天城记忆》,
    195. http://book.163.com/10/1215/01/6NTJCUUR00923INP.html。
    196.“齐鲁医院-近代中国四大教会医院之一”:http://www.shm.com.cn/shan-dong/2005-04/25/content_759367.htm。
    197.“李提摩太_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6886.htm。
    198.“林乐知_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58512.htm。
    199.“传教士子女”:
    200. http://wenku.baidu.com/view/478978906bec0975f465e2d4.html。
    201.“毕启_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112938.htm。
    202.“华西协和大学_百度百科”:
    203. http://baike.baidu.com/view/1275954.htm。
    204.“中国东正教-圣网百科词库”:
    205. http://zhsw.org/bk/index.php?doc-view-1868。
    206.“东正教与中国文化-东正教-宗教频道-优网:http://www.21unet.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341&id=2831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