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经济背景下地方国有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从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生物纳米公司)的实际发展经历出发,结合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通过全面分析各类商业形态,明确生物纳米公司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战略,对生物纳米公司的未来发展做适当的前瞻性思考,以资借鉴。论文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明问题研究的背景和目的,说明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介绍国内外关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现状及理论应用。第三部分:分析地方国有企业在区域发展中的性质、功能及定位。第四部分:研究创新型经济对地方国有企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第五部分:介绍生物纳米公司发展概况,公司在战略转型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第六部分:是本报告论述的重点,主要从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生物纳米产业发展现状,对生物纳米公司的市场环境及发展前景作适当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公司的发展战略提出意见和建议。第七部分:总结本报告的主要观点及今后可能的深化方向。
By referencing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SIP Bio & Nano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Bio-Nanotech Company”), this thesis introduced the theory of corporate strategic management, mad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various commercial pattern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positioning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e Bio-Nanotech Company and also a forward-thinking toward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Bio-Nanotech Company.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provide recommendation and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io-Nanotech Company. It consists of seven parts. Part I (Introduction Part): clarification of the background and purpose, to introduce the outline and the innovation points. Part II: Introduction of the pres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on business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ory application. Part III: analysis of the nature, function and positioning of the local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Part IV: research on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e innovation economy has brought to the local state-owned enterprises. Part V: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Bio-Nanotech Company, the issues and deficiency in the reforming process. Part VI: key points of the thesis. Based on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bio-nanotech industry, it analyzed the market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vision of Bio-Nanotech Compan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economy, and provided the recommendation and sugges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 Part VII: Summary of the key points and fields to be further studied in the future.
引文
①汪涛、万健坚,《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未来趋势》,《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 3
    ①邵建云,《关于推进地方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的若干意见》,《国有资产管理》,2008年10月
    ②王玉峰,《积极推进地方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国有资产管理》,2008年10月
    ①洪银兴,《江苏: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转型升级》,《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4
    ①梁保华,《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江南论坛》,2010年第2期
    [1] PENG W.Institutional Transitions and Strategic Choic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3.6.
    [2] Simon, D. G., Hitt, M. A Ireland, R.D. Managing Firm resources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to create value: 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 [J]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5.12.
    [3]希尔、琼斯、周长辉,《战略管理》中国版,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年第7版。
    [4] W.钱.金、勒妮.莫博涅,《蓝海战略》,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5]乔尔.布力克、戴维.厄恩斯特,《协作型竞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6]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7]张雷,《经济国际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8]狄克逊.韦克特,《大萧条时代》,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出版。
    [9]周善乔,《论中国企业战略转型》,《江海学刊》,2006年第5期。
    [10]李金龙,《以自主创新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前言》,2006年第9期。
    [11]吴晓波、杜健,《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创新路径》,《浙江经济》,2007年18期。
    [12]王国顺、唐健雄,《企业战略转型能力的整合构架剖析》,《预测》,2008年第3期。
    [13]周伟,《基于差异化的企业战略转型路径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07年第3期。
    [14]赵金航、孙善勇,《略论企业战略转型――基于价值链重构的思想》,《兰州学刊》,2006年第6期。
    [15]陈朝晖,《企业战略转型基本模式研究》,《商业时代》,2005年第2期。
    [16]唐健雄,王国顺,《企业战略转型能力的自组织研究》,《企业管理》,2008年第9期。
    [17]李志元,《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战略转型思考》,《现代商业》,2009年第6期。
    [18]姜勇、修国义,《企业战略转型的本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科技与管理》,2007年第2期。
    [19]吴晓波、姜源林、高忠仕,《浙江省创新型经济运行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基于六省市的对比分析》,《技术经济》,2008年10月。
    [20]罗纪宁,《企业战略转型中的领导与组织策略》,《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
    [21]邵建云,《关于推进地方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的若干意见》,《国有资产管理》,2008年10月
    [22]王玉峰,《积极推进地方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国有资产管理》,2008年10月
    [23]梁保华,《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江南论坛》,2010年第2期
    [24]张冀湘姜近勇,《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理论的反思与探讨》,《管理世界》双月刊,1990年第3期
    [25]汪涛、万健坚,《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未来趋势》,《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 3
    [26]周善乔,《转型创新:中国企业制胜之道》,《现代经济探讨》2009年第7期
    [27]吴海宁、孙继伟,《在危机中转型求生――企业战略转型的六项原则》,《企业研究》,2010-02
    [28]谭震,《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型》,《阅江学刊》,2009年8月第2期
    [29]洪银兴,《江苏: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转型升级》,《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4
    [30]宋田桂,《发展创新型经济路径选择》,《当代经济》2010年3月(上)
    [31]杨治昌,《地方国有投资控股型公司后重组转型途径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6期
    [32]许正中,《战略转型:领跑新时代的“锚”》,《董事会》,201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