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规约与思想传播—历史视域下的解放区木刻研究(1937-1945)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解放区木刻是与中国革命的政治宣传史结合最为紧密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中共为取得抗战胜利和夺取国家整体权力目标的重要宣传手段。这些作品成为“文艺武器”和宣传工具,被政治赋予了极强的宣传功能;尤其是在延安整风运动和大量出版发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著作之后,不论是宣传主题和宣传策略,还是图像表现和故事叙事,都完整地体现出威权政治时期宣传工具的特征,具有服务于政治实用主义的宣传特性,最终作为新兴无产阶级国家艺术的典型“范式”,成为新中国美术的源头。
     本文强调在历史视域下进行解放区木刻研究,其重点在于探索解放区木刻的政治文化根源。既有对中国古代传统木刻与古代传统社会文化的历史分析,也有近代中国现代民主政治演变过程的映照。虽然解放区木刻表现为无产阶级新兴的艺术,从形态上是以反映现实斗争为目的的“现实主义”叙事形式出现,但在本质上,它依然没有脱离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史的桎梏,因而并不具有现代性。笔者以抗战时期的解放区木刻作品为研究样本,透过历史研究与文献分析的方法,结合政治学、宣传学、社会学的理论研究成果,论证解放区木刻的政治宣传功能演变和发展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当中,中共政治宣传理念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文在结构上分为上编和下编。上编“中国传统木刻与新兴木刻”是一个宏观的历史资源背景。主要论述作为无产阶级新兴艺术的解放区木刻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木刻印刷图像的传播,包括中国传统木刻、新兴木刻以及德国表现主义木刻。其中也涉及权力与伦理教化、技术复制与图式传播、新兴木刻与西方木刻的传播等。
     下编“解放区木刻研究”为论文正文的核心部分,内容涉及陕甘宁地区历史文化背景与解放区木刻的内在关联性和潜在的影响;其中集中论述了艺术创作与政治宣传的关系;张闻天的文艺思想对解放区木刻早期形态的影响;鲁艺教育方针如何从正规化、专业化的要求出发,继而走向政治宣传教育体制。党的文艺方针作为指导思想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发挥作用,体现在与工农兵结合,为工农兵服务,创作大众“喜闻乐见”的木刻作品。由政治命题引导出的“大众化”和“民族化”,关涉解放区木刻研究中许多方面的问题,而作者的政治身份也决定了解放区木刻的政治属性。他们必须服从党的组织纪律,执行并服务于党的方针政策,这是经过延安整风运动的“灵魂清洁”,贯彻《讲话》精神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成果。因而作为政治宣传工具的解放区木刻,其教学、创作和传播活动,都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宣传艺术行为。
     透过以政治宣传为艺术目的的解放区木刻研究,笔者只是期望提供有关解放区木刻研究的不同范畴与省思空间,以弥补国内相关课题研究的不足。
In Chinese modern art history, woodcut of the liberated areas is the art form that has theclosest connection with revolutionary political propagandas,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propaganda approach that helped the Communists to win the Sino-Japanese War and to obtainthe national power. This works have become “art weapons” and propaganda tools, endowedwith fairly strong propaganda functions. Especially after Yan'an Rectification Movement andwidely published “Talks at the Yan'an Forum on Literature and Art” by Mao Zedong, bothpropaganda themes and strategy, and imagery expression and story narrative, had alldemonstrated complete characteristics of propaganda tools for an authoritarian political period,with propaganda features serving realpolitik, thus eventually became the typical “paradigm”for the emerging proletarian national art, and the origin of New China’s art.
     This dissertation studies on woodcut of the liberated areas within a historical scope,focusing on its cultural-political origins, with historical analysis on traditional Chinesewoodcut and traditional social culture, and reflections on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Chinesedemocratic politics. The woodcut of the liberated areas has been demonstrated as a newemerging proletarian art, with a formal appearances as a “Realist” narrative objectives ofreflecting the real struggles; In essence, however, it was still bond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political thoughts, resulting in a lack of modernity. The author uses the woodcut of theliberated areas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as specimens, applying historical studies anddocuments analysis, with theoretical research advancement achieved in political studies,propaganda studies, and sociology, to demonstrate the functional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dure of political propaganda of it, and the intrinsic connections of the Communist’spropaganda idea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al concepts of the process.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Chinese traditional woodcut andemerging woodcut, provides a broad historical background. It discusses the cultural and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forming of woodcut of the liberated areas as an emergingproletarian emerging art, regard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woodcut, merging woodcut, andGerman Expressionist woodcut. It also touches on issues about power and ethic cultivation,technological reproduction and image dissemination, spread of emerging and Westernwoodcut, etc.
     The second part provides the main argumentative core of the dissertation, regardingcultur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Shaanxi-Gansu-Ningxia region and its intrinsicconnections and potential influence on woodcut of the liberated areas. It argues about therelation between art creation and political propaganda, thoughts on art of Zhang Wentian andits impacts on early woodcut of the liberated areas, the educational guideline of Luxun ArtSchool which started from a formal and professional request and turned toward educationalstructure for political propaganda. The Communist Party’s art guidelines as guiding principles,functioned through art practices, realized in integration with and serving for the workers,farmers, and soldiers, and producing woodcut works that is “delighted received” by thegeneral populace. The politically themed “popular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has multipleimpacts on issues related to woodcut of the liberated areas, and the political identity of theartists dictates the political identity of woodcut of the liberated areas as well. They must obeythe Communist Party’s rules, serving and implementing Communist Party’s policies, as aresult from “soul cleansing” of Yan'an Rectification Mov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essence of Talks at the Yan'an Forum on Literature and Art, and remodeling of intellectual’smind. Therefore, woodcut of the liberated areas as a political propaganda tools, its teaching,creating, and disseminating activities, are all pragmatist and utilitarian art activities.
     For the studies on woodcut of the liberated areas with political propaganda as art objectives, the author hopes to provide an alternative scope and thinking realm for its study, inorder to fill the gap of previous researches done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colleagues.
引文
①刘漠冰:《从文教陈列室看到的是边区文教工作的阵容》,原载:1944年12月26日、27日《抗战日报》。
    ②赵可:《解放区文艺展览会综述》,《延安文艺与先进文化建设研究:“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2002年5月。
    ③力群:《从展览会看美术工作》,原载:1945年1月18日《解放日报》。
    ④赵可:《解放区文艺展览会综述》,《延安文艺与先进文化建设研究:“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2002年5月。
    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9年5月第一版,解放社,第29页。
    ②力群:《从展览会看美术工作》,原载:1945年1月18日《解放日报》。
    ③《从春节宣传看文艺的新方向》(社论),刘增杰等:《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第249页。原载1943年4月25日《解放日报》。
    ④(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1页。
    ⑤(美)布鲁斯·布尔诺·德·梅斯奎塔,阿拉斯泰尔·史密斯:《独裁者手册》,骆伟阳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第2页。
    ①(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3页。
    ②殷国明:《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第187页。
    ③(英)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艺术的故事》,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第249页。
    ④陈聿东:《外国美术通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第74页。
    ⑤柳鸣九、郑克鲁、张英伦:《法国文学史》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59页。
    ⑦《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刘增杰等:《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第253页。原载1943年11月8日《解放日报》。
    ①《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刘增杰等:《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第254、255页。原载1943年11月8日《解放日报》。
    ②(意)安·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杨启熆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52页。
    ③(美)布鲁斯·布尔诺·德·梅斯奎塔,阿拉斯泰尔·史密斯:《独裁者手册》,骆伟阳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第15页。
    ①(意)安·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杨启熆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137页。
    ②黄开发:《文学之用:从启蒙到革命》,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第226页。
    ①胡蛮:《目前美术上的创作问题(为“边区美术一九四一年展览会”而作)》,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卷),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第527页。原载:1941年8月22日《解放日报》。
    ②殷国明:《20世纪中西文艺理论交流史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第186页。
    ③(英)麦克格拉恩:《科学与宗教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89页。原引自:K·R·波普尔:《现实主义与科学的目的》,伦敦,哈奇森出版社,1983年,第162、163页。
    ①周振林:《实用宣传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第244页。
    ②王一之:《综合宣传学》,1944年03月,国民图书出版社,第26、27页。
    ①(美)欧文·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戚印平,范景中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第1页。
    ②李公明:《阶级“与“怨恨”的图像学分析:以毛泽东时代美术中的地主——农民题材为中心》,李公明:《在风中流亡的诗与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第184页。
    ③邓子恢:《抗日民主政府一年来施政工作总结(摘录)》,1941年1月14日在路东各临时参议会上的报告”,《抗日时期革命文化史料选编》,安徽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编室,1998,第132页。
    ④黄飚:《党的组织建设学》,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第184页。
    ①尼采:《历史的用途与滥用》,陈涛,周辉荣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4页。
    ①邹容:《革命军》,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第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5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30页。
    ②邹容:《革命军》,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第8页。
    ③(美)罗威廉:《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导论,李里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①祝勇:《你有权保持沉默》,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第5页。
    ②杨念群:《“五四”九十周年祭一一个“问题史”的回溯与反思》,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第124页。
    ①祝勇:《你有权保持沉默》,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第186页。
    ②莫里亚克:《帕斯卡尔文选》,尘若,何怀宏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第29页。
    ①(美)汉娜·阿伦特:《精神生活·思维》姜志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2006,第104页。
    ③艾克恩:《延安文艺史》(绪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第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7页。
    ⑥(美)汉娜·阿伦特:《精神生活·思维》姜志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2006,第104页。
    ①周海燕:《记忆的政治》,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第13页。
    ②徐东平,吴雪,项东,汪大年:《实用宣传学辞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第1页。
    ③(日)池田德真:《宣传战史》,朴世俣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第79页。
    ①(美)布鲁斯·兰尼斯·史密斯等:《宣传、传播和舆论指南》,王海,胡帆,宋长青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第1页。
    ②王一之:《综合宣传学》,1944年03月,国民图书出版社,第583页。
    ③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第201页。
    ①(美)布鲁斯·兰尼斯·史密斯等:《宣传、传播和舆论指南》,王海,胡帆,宋长青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第1页。
    ①(德)阿尔方斯·西尔伯曼:《文学社会学引论》,魏育青,于汛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第71页。
    ①(德)阿尔方斯·西尔伯曼:《文学社会学引论》,魏育青,于汛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第73页。
    ①(德)阿尔方斯·西尔伯曼:《文学社会学引论》,魏育青,于汛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第77、78页。
    ①刘云,吴水弟朱家柏,陈上海,严帆:《中央苏区宣传文化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第9页。
    ②徐东平,吴雪,项东,汪大年:《实用宣传学辞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第17页。
    ③(美)特里尔:《毛泽东传》,胡为雄,郑玉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233页。
    ①(美)爱德华·L·伯内斯:《宣传》,胡百精,董晨宇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第87页。
    ②(日)池田德真:《宣传战史》,朴世俣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第80页。
    ③(美)布鲁斯·兰尼斯·史密斯等:《宣传、传播和舆论指南》引言,王海,胡帆,宋长青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第1页。
    ⑤(美)爱德华·L·伯内斯:《宣传》,胡百精,董晨宇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第47、48页。
    ⑥(美)布鲁斯·兰尼斯·史密斯等:《宣传、传播和舆论指南》引言,王海,胡帆,宋长青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第65页。
    ①文贵良《话语与生存:解读战争年代文学:1937—1948》,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第83页。
    ①卢少求:《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第43页。
    ②徐怡:《宣传术与群众运动》,中华书局,1931,第8页。
    ④(美)爱德华·L·伯内斯:《舆论的结晶》导读,胡百精,董晨宇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第12页。
    ①徐怡:《宣传术与群众运动》,中华书局,1931,第13页。
    ①王培元:《延安鲁艺风云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281、282页。
    ②李茂林:《重读延安》,《延安文学》,2005年第5期,第42页。
    ①莫里亚克:《帕斯卡尔文选》,尘若,何怀宏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第27页。
    ①(美)爱德华·L·伯内斯:《舆论的结晶》,胡百精,董晨宇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第116页。
    ①(美)爱德华·L·伯内斯:《舆论的结晶》,胡百精,董晨宇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第114页。
    ②冬芬:《文艺与革命》(1928年3月25日致鲁迅信),《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79页。
    ③(美)爱德华·L·伯内斯:《舆论的结晶》,胡百精,董晨宇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第115页。
    ①邵大箴:《延安木刻艺术研究》序,周爱民:《延安木刻艺术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①徐怡:《宣传术与群众运动》,中华书局,1931,第10页。
    ②胡一川:《红色艺术现场:胡一川日记(1937-1949)》,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第100页。
    ①胡一川:《红色艺术现场:胡一川日记(1937-1949)》,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第50页。
    ②舒湮:《边区实录》,1941年04月,国际书店,第69页。
    ①焦心河:《鲁艺两年来的木刻》,《新华日报》,1940年2月29日。
    ①罗思:《论美术上的民族形式与抗日内容》,原载《文艺战线》第1卷第5号(1939年11月16日),收入胡风编:《民族形式讨论集》,华中图书公司1941年5月第1版。罗思即胡蛮。
    ①胡蛮:《论美术上的民族形式与抗日内容》,原载《文艺战线》第1卷第5号(1939年11月16日),收入胡风编:《民族形式讨论集》,华中图书公司1941年5月第1版,第32、33页。
    ①胡蛮:《论美术上的民族形式与抗日内容》,原载《文艺战线》第1卷第5号(1939年11月16日),收入胡风编:《民族形式讨论集》,华中图书公司1941年5月第1版,第34页。
    ③毛泽东《论新阶段》,1939年1月24日、25日《抗战日报》。
    ④艾思奇:《旧形式运用的基本原则》,胡风:《民族形式讨论集》,华中图书公司,1941年05月第1版,第1页。
    ⑤胡一川:《红色艺术现场:胡一川日记(1937-1949)》,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第117页。
    ①《浴火存真:名辈版画联展画集》,刘海粟美术馆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第160——169页。
    ①《浴火存真:名辈版画联展画集》,刘海粟美术馆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第168页。
    ①胡蛮:《鲁艺二周年纪念会中的展览》,《新中华报》,1940年6月25日四版。
    ①胡蛮:《鲁艺二周年纪念会中的展览》,《新中华报》,1940年6月25日四版。
    ②胡蛮:《介绍鲁艺美术工场的制作——为美术工场首次展览会而作》,《新中华报》,1941年1月16日四版。
    ①艾青:《第一日》,1941年8月18日《解放日报》。
    ①艾青:《第一日》,1941年8月18日《解放日报》。
    ①艾青:《第一日》,1941年8月18日《解放日报》。
    ③胡蛮:《目前美术上的创作问题》,原载1941年8月22日《解放日报》。
    ①力群:《美术批评家与美术创作者:读了胡蛮底“目前美术上的创作问题”之后》,原载1941年9月22日延安《解放日报》。
    ①《中央宣传部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七日),原载1943年11月8日《解放日报》。
    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胡采主编:《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文学运动·理论编(二),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第918页。
    ③胡蛮:《马雅可夫斯基:“惊人的笑”——为纪念马雅可夫斯基逝世十三周年而作》原载1943年4月14日《解放日报》。
    ①胡蛮:《马雅可夫斯基:“惊人的笑”——为纪念马雅可夫斯基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胡采主编:《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文学运动·理论编(二),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第1622页。
    ③胡一川:《关于年画》,1944年1月17日《解放日报》。
    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胡采主编:《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文学运动·理论编(二),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第901页。
    ①胡一川:《红色艺术现场:胡一川日记(1937-1949)》,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第311、312页。
    ②力群:《从展览会看美术工作》,原载1945年1月18日《解放日报》。
    ①力群:《从展览会看美术工作》,原载1945年1月18日《解放日报》。
    ②宋晓明:《中共党建史(1921--1949)》,党建读物出版社,1996,第340页。
    ③引文同上,第351页。
    ④力群:《从展览会看美术工作》,原载1945年1月18日《解放日报》。
    ①力群:《从展览会看美术工作》,原载:1945年1月18日《解放日报》。
    ①力群执笔、王朝闻、古元、江丰、彦涵、祜曼:《关于新的年画利用神像格式的问题》,原载:1945年4月12日《解放日报》。
    ②王朝闻:《年画的内容与形式》,原载:1945年5月18日《解放日报》。
    ①(英)霍尔编:《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导言,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第6页。
    ②胡蛮:《抗战八年来解放区的美术运动》,原载:沃渣编《新美术论文集》,东北书店牡丹江分店印行,1947年8月版,第1页。
    ①胡蛮:《抗战八年来解放区的美术运动》,原载:沃渣编《新美术论文集》,东北书店牡丹江分店印行,1947年8月版,第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605页。
    ②王曼硕:《延安鲁艺美术系的绘画教育》,原载:沃渣编《新美术论文集》,东北书店牡丹江分店印行,1947年8月版,第5、6页。
    ①王曼硕:《延安鲁艺美术系的绘画教育》,原载:沃渣编《新美术论文集》,东北书店牡丹江分店印行,1947年8月版,第8页。
    ③茅盾:《门外汉的感想》,1945年11月21日《新华日报》。
    ④江丰:《解放区的美术工作》,原载:《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论文集》,1950年。
    ①彦涵:《创建版画系》,《世纪回眸:百年中国版画纪念文集》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237页。
    ①(美)爱德华·L·伯内斯:《舆论的结晶》,胡百精,董晨宇译,北京:中国传媒出版社,2014,第114页。
    ①(美)安东尼·普拉卡尼斯,(美)埃利奥特·阿伦森:《宣传力:政治与商业的心理操纵》,林夕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第62页。
    ①黄宗贤:《抗日战争美术图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第299页。
    ③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摘录),刘庆福:《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第234页。
    ④黄可:《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美术活动史话》,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第447页。
    ①黄可:《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美术活动史话》,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第449页。
    ②李蒲星:《武器与工具:中国革命美术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1页。
    ⑤陈履生:《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研究》,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第10页。
    ①汪洋:《艺术与时代的选择——从美术革命到革命美术》,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第9页。
    ②引文同上,第90页。
    ③张闻天:《正确处理文化人与文化团体的问题》(1940年10月10日),《张闻天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第10页。
    ④张闻天:《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1932年10月31日),《张闻天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第10页。
    ⑤张闻天:《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1941年6月20日),《张闻天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第308页。
    ①汪洋:《艺术与时代的选择——从美术革命到革命美术》,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第90页。
    ②邵大箴:《延安木刻艺术研究》序,周爱民:《延安木刻艺术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③张培森:《张闻天年谱》,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第542页。
    ④引文同上,第314页。
    ①张培森:《张闻天年谱》,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第696页。
    ②周爱民:《延安木刻艺术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第134页。
    ③王培元:《延安鲁艺风云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二版,第291页。
    ④引文同上,第291页。
    ⑤力群:《怀念“鲁艺”生活》,艾克恩:《延安艺术家》,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第533页。
    ⑥卢少求:《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第153页。
    ①艾克思主编:《延安文艺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第351、352页。
    ②文贵良:《话语与生存:解读战争年代文学:1937~1948》,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第89页。
    ③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第5页。
    ①蒋文博:《延安美术时期的美术观念与美术方案》,2008年第一期《船山学刊》,第159页。
    ①蒋文博:《延安美术时期的美术观念与美术方案》,2008年第一期《船山学刊》,第159、160页。
    ②引文同上,第160页。
    ①蒋文博:《延安美术时期的美术观念与美术方案》,2008年第一期《船山学刊》,第160页。
    ①胡斌:《解放区土改斗争会图像的文化语境与意识形态建构》,2009年第7期《文艺研究》,第119页。
    ②烂矛:《谈新现实主义》,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中),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第609、610页。
    ①胡斌:《解放区土改斗争会图像的文化语境与意识形态建构》,2009年第7期《文艺研究》,第123页。
    ②邹跃进,李小山:《明朗的天——解放区木刻版画集》,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
    ③李少言:《漫漫革命路,意志永不移——怀念人民画家古元同志》,《古元纪念文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第49页。
    ①杨小彦:《对“革命艺术”的一种分析》,2005年第9期《文艺研究》。
    ②(美)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梁永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23页。
    ①胡斌:《解放区土改斗争会图像的文化语境与意识形态建构》,2009年第7期《文艺研究》,第123页。
    ②(美)尤里·拉叶金:《驯服的艺术》,田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65页。
    ①李公明:《在风中流亡的诗与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第183页。
    ②引文同上,第182页。
    ③(美)W.J.T.米歇尔:《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第207、208页。
    ①李公明:《在风中流亡的诗与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第213、214页。
    ①李公明:《在风中流亡的诗与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第190页。
    ②引文同上,第214页。
    ③引文同上,第214页。
    ④引文同上,第198页。
    ⑤(美)尤里·拉叶金:《驯服的艺术》,田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71页。
    ①力群:《明朗的天:1937—1979解放区木刻版画集》,序三,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①莫里亚克:《帕斯卡尔文选》,尘若,何怀宏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第204页。
    ①(英)诺曼·布列逊:《视觉与绘画:注视的逻辑》,郭杨等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中文版序言。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论人:人类文化哲学导论》,刘述先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252页。
    ①《中国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概况》绪论,解放社,1944,第1页。
    ②王庭岳:“毛泽东送给罗斯福的厚礼”,《决策探索》,2005年10期,第75页。
    ③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渤海新华书店,1945,第18页。
    ④朱德:《论解放区战场》,中国灯塔出版社,1946年03月,第6页。
    ①董书成等:《帝王统御术—中国古代政治权术剖析》,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第2页。
    ①董书成等:《帝王统御术—中国古代政治权术剖析》,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第67页。
    ②引文同上,第76页。
    ③范文澜:《唐代佛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9页。
    ④(美)F·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第122页。
    ⑤林志刚:“清廷汉传佛教管理制度浅析”,《宗教学研究》,2010年(1),第68页。
    ①曹刚华:《明代方志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1,第45页。
    ②范文澜:《唐代佛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58页。
    ③周齐:《明代佛教与政治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第1页。
    ④林志刚:《清廷汉传佛教管理制度浅析》,《宗教学研究》,2010年(1),第68页。
    ①林志刚:《清廷汉传佛教管理制度浅析》,《宗教学研究》,2010年(1),第68页。
    ②查明昊:《从唐五代功德使一职的变迁看宦官势力的消涨》,《宗教学研究》,2009年(3),第67页。
    ①汪圣铎:《佛、道为孝道服务的体现:功德寺观》,《宋史研究论丛》,2009年,第311、312页。
    ①周心慧:《中国古版画通史》,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第37页。
    ①李致忠:《古代版印通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94页。
    ②石涛:“宋代对道教的管理”,《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1),第31、32页。
    ③李致忠:《古代版印通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97页。
    ①曹刚华:《明代方志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1,第2页。
    ②夏邦:“明代佛教信仰的变迁述略”,《史林》,2007年(2),第106页。
    ①周心慧:《中国古版画通史》,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第69页。
    ②引文同上,第67页。
    ③宋德金:《金代宗教简述》,《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1),第314页。
    ①宋德金:《金代宗教简述》,《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1),第316页。
    ②周心慧:《中国古版画通史》,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第78页。
    ①向达:《斯坦因黑水获古纪略》,《斯坦因西域考古记》,向达译,上海中华书局,1936,第262页。
    ②引文同上,第262页。
    ③引文同上,第262页。
    ①陈杉:《试论元代的宗教政策与宗教管理体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5),第227页。
    ②于本源:《清王朝的宗教政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第页。
    ①(美)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吴泽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第120页。
    ①汤—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第243页。
    ②(美)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吴泽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第121页。
    ①(美)F·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第132页。
    ②汤—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第93页。
    ①刘学林:《中国古代风俗文化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第351页。
    ①汤—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第243页。
    ①张秀民:《中国印刷史》,韩琦增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第170页。
    ②周心慧:《中国古版画通史》,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第89页。
    ①周心慧:《中国古版画通史》,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第88页。
    ②范文澜:《唐代佛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1页。
    ③引文同上,第1页。
    ④引文同上,第6页。
    ⑤引文同上,第6页。
    ⑥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下册),1949年05月第3版,新中国书局,第1315页。
    ①范文澜:《唐代佛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63页。
    ②张秀民:《中国印刷史》,韩琦增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第239页。
    ③(加)卜正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北京:三联书店,2004,第239页。
    ④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引自李致忠:《古代版印通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242页。
    ①(美)F·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第134页。
    ②孙中山:《总理遗教摘要》,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1929年06月,第9页。
    ③张秀民:《中国印刷史》,韩琦增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第170页。
    ①周心慧:《中国古版画通史》,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第78页。
    ②张秀民:《中国印刷史》,韩琦增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第388页。
    ①王兆鹏:“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江汉论坛》,2006年(5),第109页。
    ②夏邦:《明代佛教信仰的变迁述略》,《史林》,2007年(2),第107页。
    ③大前研一:《低智商社会:如何从智商衰退中跳脱出来》,千太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第21页。
    ①杨国章:《人文传统》,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第1页。
    ②引文同上,第3、4页。
    ③张秀民:《中国印刷史》,韩琦增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第17页。
    ①张秀民:《中国印刷史》,韩琦增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第17页。
    ②冯培红:“敦煌曹氏族属与曹氏归义军政权”,《历史研究》2001年(1),第79页。
    ③荣新江:“敦煌历史上的曹元忠时代”,《敦煌研究》,2006年(6),第92页。
    ④李并成,解梅:“敦煌归义军曹氏统治者果为粟特后裔吗?—与荣新江,冯培红先生商榷”,《敦煌研究》,2006年(6),第112页。
    ⑤冯培红:“敦煌曹氏族属与曹氏归义军政权”,《历史研究》2001年(1),第86页。
    ①李并成,解梅:《敦煌归义军曹氏统治者果为粟特后裔吗?—与荣新江,冯培红先生商榷》,《敦煌研究》,2006年(6),第115页。
    ②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地区人口变化研究》,《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2005,第473、476页。
    ①吴建军:《五代敦煌曹元忠统治时期雕版印刷研究》,《装饰》,2013年(4),第5页。
    ②党燕妮:《毗沙门天王信仰在敦煌的流传》,《敦煌研究》,2005(3),第101页。
    ①党燕妮:《毗沙门天王信仰在敦煌的流传》,《敦煌研究》,2005(3),第100、101页。
    ②张秀民:《中国印刷史》,韩琦增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第80页。
    ③李致忠:《古代版印通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125页。
    ④周心慧:《中国古版画通史》,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第67页。
    ①周心慧:《中国版画史丛稿》,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第7页。
    ②肖滨:《知识分子与政治符号产品的质量》,《学术研究》,2003年(5),第63页。
    ③杨国章:《人文传统》,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第93页。
    ①《清代宫廷版画》,故宮博物院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第102页。
    ②章乃器:《民众基本论》,上海杂志公司,1937年10月,第21页。
    ①王树村:《中国年画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第5页。
    ②宋兆麟:《中国民间神像》导论,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第5页。
    ③阮荣华:《中国古代市民的宗教信仰》,《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6年(4),第38页。
    ①王树村:《中国年画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第页。
    ②引文同上,第12页。
    ③引文同上,第12、13页。
    ④引文同上,第6页。
    ⑤陈水云:《唐宋词籍在明末清初的探访、收藏和传播》,王兆鹏:《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3辑,中华书局,2011,第80页。
    ①陈水云:《唐宋词籍在明末清初的探访、收藏和传播》,王兆鹏:《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3辑,中华书局,2011,第80页。
    ①(美)爱森斯坦:《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早期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31页。
    ②(美)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吴泽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第111页。
    ③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275页。
    ④引文同上,第284页。
    ⑤(美)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吴泽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第133页。
    ①(美)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吴泽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第135页。
    ①(伯罗斯特:<印刷术和冶金术:两种相关联的历史(15—16世纪)>,韩琦,(意)米盖拉:《中国和欧洲:印刷术与书籍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第144页。
    ②(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李鸿志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22页。
    ③引文同上,第85页。
    ④(美)爱森斯坦:《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早期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31页。
    ①(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李鸿志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90页。
    ②张奠宇:《西方版画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第4页。
    ③伯罗斯特:《印刷术和冶金术:两种相关联的历史(15—16世纪)》,韩琦,(意)米盖拉:《中国和欧洲:印刷术与书籍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第143页。
    ④余凤高:《插图的文化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24页。
    ⑤引文同上,第25页。
    ⑥(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李鸿志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90页。
    ①(美)卫·J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第105页。
    ②引文同上,第120页。
    ③(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李鸿志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91页。
    ④冯黎明:《技术文明语境中的现代主义艺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第7页。
    ⑤(美)F·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第119页。
    ⑥冯黎明:《技术文明语境中的现代主义艺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第4页。
    ①鲁迅:《介绍德国作家版画展》(1931),张光福:《鲁迅美术论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第304页。
    ②引文同上,第304页。
    ③(德)沃尔夫—迪特尔·杜贝:《表现主义艺术家》,张言梦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第12页。
    ①(德)沃尔夫—迪特尔·杜贝:《表现主义艺术家》,张言梦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第13页。
    ②引文同上,第13页。
    ③((德)恩斯特·约翰,耶尔格·容克尔:《德意志近百年文化史》,史卓毅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第73页。
    ①(德)福格特:《20世纪德国艺术》,刘玉民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第18页。
    ②(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钱春绮译,北京:三联书店,2012,第339页。
    ①(德)恩斯特·约翰,耶尔格·容克尔:《德意志近百年文化史》,史卓毅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第18、19页。
    ①引文同上,第78页。
    ②(德)福格特:《20世纪德国艺术》,刘玉民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第21页。
    ①(德)沃尔夫—迪特尔·杜贝:《表现主义艺术家》,张言梦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第4页。
    ②(德)恩斯特·约翰,耶尔格·容克尔:《德意志近百年文化史》,史卓毅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第39页。
    ①(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142页。
    ②(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著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231页。
    ①(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第258页。
    ②引文同上,第258页。
    ③(德)福格特:《20世纪德国艺术》,刘玉民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第24页。
    ④(德)福格特:《20世纪德国艺术》,刘玉民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第24页。
    ①(德)福格特:《20世纪德国艺术》,刘玉民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第19页。
    ②引文同上,第28页。
    ③(德)沃尔夫—迪特尔·杜贝:《表现主义艺术家》,张言梦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第19页。
    ①(德)沃尔夫—迪特尔·杜贝:《表现主义艺术家》,张言梦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第20页。
    ①(德)埃伯哈特·洛特斯:《线条作武器》,载《魏玛时期的批判性版画》,德国斯图加特对外关系学会,1985,第7页。
    ①(德)恩斯特·约翰,耶尔格·容克尔:《德意志近百年文化史》,史卓毅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第66页。
    ①唐振常:《上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P105。
    ②引文同上,P105。
    ③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第18页。(原载1917年8月《新青年》3卷6号
    ④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节选),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第24页。
    ①吕溦:《美术革命》,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第27页。原载1918年1月15日《新青年》6卷1号。
    ②陈独秀:《美术革命》,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第29页。原载1918年1月15日《新青年》6卷1号。
    ③引文同上,第29页。
    ④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上的演说》,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第37页。原载1919年10月25日《北京大学月刊》及《绘学杂志》。
    ①李超主编:《欧画东渐:中国留欧西画家的艺术活动》,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第16页。
    ②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第39页。(原载1920年6月《绘学杂志》第一期)。
    ③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第68页。(原载1921年《绘学杂志》第二期)
    ④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第156页。(本文作于1928年,选自《现代艺术评论集》,世界书局出版
    ⑤林风眠:《东西艺术之前途》(1926年),谷彭飞编著:《林风眠谈艺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第42页。
    ①李桦、新波、建庵、冰兄、温涛:《十年来中国木刻运动的总检讨》,齐风阁:《二十世纪中国版画文献》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第24页。原载于1940.11.1《木艺》第1期。
    ①汪占非:《“一八艺社”1931年习作展览会画册自序》,《朝花之歌》,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第17页。
    ②鲁迅:《“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496页。
    ①(美)布兰察德:《革命道德:关于革命者的精神分析》导论,戴长征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第26页。
    ②汪占非:《记“一八艺社”》,《朝花之歌》,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第47页。
    ③林风眠:《艺术的艺术与社会的艺术》(1927年),谷流,彭飞:《林风眠谈艺录》,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第43、44页。
    ①林风眠:《答李树声先生的访问》(1957年),谷流,彭飞:《林风眠谈艺录》,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第162页。
    ②林风眠:《艺术运动社宣言》(1929年),谷流,彭飞:《林风眠谈艺录》,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第111页。
    ③许幸之:《中国美术运动的展望》,顾森,李树声:《百年中国美术经典:美术思潮与外来美术(1896—1949)》,第133页。原载《沙仑》月刊,夏衍编辑,1930年6月出版,北新书局。
    ④林风眠:《我们要注意——西湖国立艺术院纪念周演讲》(1928年),谷流,彭飞:《林风眠谈艺录》,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第103页。
    ⑤许幸之:《中国美术运动的展望》,顾森,李树声:《百年中国美术经典:美术思潮与外来美术(1896—1949)》,第133页。(原载《沙仑》月刊,夏衍编辑,1930年6月出版,北新书局。
    ⑥许幸之:《中国美术运动的展望》,顾森,李树声:《百年中国美术经典:美术思潮与外来美术(1896—1949)》,第134页。(原载《沙仑》月刊,夏衍编辑,1930年6月出版,北新书局。
    ①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张光福:《鲁迅美术论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第2页。
    ②鲁迅:《美术杂志第一期》,1918年10月创刊,张光福:《鲁迅美术论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第7页。
    ③鲁迅:《关于‘近代美术史潮论’的通信》,1927年,张光福:《鲁迅美术论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第31页。
    ④(俄)波兹德涅耶娃:《鲁迅评传》;吴兴勇,颜雄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4,第100页。
    ⑤引文同上,第147页。
    ⑥张光福:《鲁迅美术论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第353页。
    ⑦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梦醒了的人生》,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第328页。
    ⑧坂垣鹰穗:《近代美术史潮论自序》,鲁迅译,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0,第4页。
    ⑨鲁迅:《关于‘近代美术史潮论’的通信》,1927年,张光福:《鲁迅美术论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第33、34页。
    ⑩鲁迅:《致《近代美术史潮论》的读者诸君》(1929),1927年,张光福:《鲁迅美术论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第37页。
    ①(俄)波兹德涅耶娃:《鲁迅评传》;吴兴勇,颜雄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第67、68页。
    ②鲁迅:《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我所要说的几句话》,1927年,张光福:《鲁迅美术论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第46页。
    ③鲁迅:《墨西哥理惠拉壁画之一——《贫人之夜》,1927年,张光福:《鲁迅美术论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第49页。
    ④鲁迅:《看司徒乔君的画》,1927年,张光福:《鲁迅美术论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第53页。
    ⑤李鸿梁:《我的老师弘一法师李叔同》,《李叔同:弘一法师》,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天津市宗教志编纂委员会,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第290页。
    ⑥张晓唯:《今雨旧雨两相知:民国文化名人史事钩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第159页。
    ①张望:《鲁迅论美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第216页。
    ①许广平:《鲁迅与中国木刻运动》,李桦、李树声、马克:《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1931-1981)》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第144、145页。
    ②鲁迅:《无声的中国——二月十六日在香港青年会讲》陈池瑜《鲁迅文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第240页。
    ①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十二月二十一日在上海暨南大学讲》,《鲁迅选集》(评论卷),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第146页。(这篇记录稿发表于1928年1月29日、30日上海《新闻报.学海》第182、183期。
    ②陶柏康,谭力:《中国共产党与左翼文化运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第4页。
    ①陈瘦竹:《左翼文艺运动史料》,南京: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出版,1980,第163、164页。
    ①李允经:《中国现代版画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第二版,2000,第4页。
    ②胡风:《关于鲁迅精神的二三基点一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一周年》,《如果现在他还活着:后期弟子忆鲁迅》,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原载上海中国文化投资公司版《希望》1946年10月第2集第4期,收入1946年4月希望社《民族战争与文艺性格》集子,题为《关于鲁迅精神的二三基点》,后收入1950年10月泥土社《剑·文艺·人民》集子,题为:《关于鲁迅精神的二三基点——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一周年》,内容略有改动。
    ③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南腔北调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00页。
    ①《詹姆逊文集》第3卷,王逢振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24页。
    ②朱寿桐:《孤绝的旗帜——论鲁迅传统及其资源意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第232页。
    ③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第41页。
    ①《詹姆逊文集》第3卷,王逢振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24页。
    ②(澳)马克·吉布森:《文化与权力:文化研究史》,王加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第2页。
    ③鲁迅:《鲁迅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413、414页。
    ④张光福:《鲁迅美术论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第372、373页。
    ①张光福:《鲁迅美术论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第494页。
    11齐风阁:《二十世纪中国版画文献》,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第24页。
    12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一十二月二十一日在上海暨南大学讲》,《鲁迅选集.评论卷》,林贤治评,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第146页。
    ①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第17页。
    ②力群:《鲁艺六年》,孙新元尚德周:《延安岁月—延安时期革命美术活动回忆录》,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第2页。
    ③叶洛:《两斗小米换一个泥娃娃》,孙新元尚德周:《延安岁月—延安时期革命美术活动回忆录》,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第97页。
    ①许广平:《鲁迅与中国木刻运动》,李桦、李树声、马克编:《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1931-1981)》,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第144—145页。
    ②鲁迅:《“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496页。
    ③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496页。
    ①《鲁迅全集(13)》,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303页。
    ⑦陈池瑜编:《鲁迅文选》,《无声的中国——二月十六日在香港青年会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第240页。
    ⑧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十二月二十一日在上海暨南大学讲》,《鲁迅选集3.评论卷》,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第146页。(这篇记录稿发表于1928年1月29日、30日上海《新闻报.学海》第182、183期。
    ①鲁迅:《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鲁迅全集(4)》,北京:人学文学出版社,2005,第286页。
    ②鲁迅:“1934年1月致希仁斯基等”,《鲁迅全集(14)》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413、414页。
    ③张光福:《鲁迅美术论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第459页。
    ④鲁迅:“1934年4月致陈烟桥”,《鲁迅全集(13)》,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81页。
    ⑤鲁迅:“1936年2月致郑野夫”,《鲁迅全集(14)》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29页。
    ⑥鲁迅:“1936年3月致唐英伟”《鲁迅全集(13)》,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548页。
    ⑦鲁迅:“1934年12月致萧军、萧红”,《鲁迅全集(13)》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280页。
    ①郑振铎:《中国版画史图录》自序,《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第234页。
    ②引文同上,第238页。
    ③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第23页。。
    ④魏·曹植,《太平御览》卷七百五十一引,《历代名画记》。
    ⑤鲁迅:《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专辑》序,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第374页。
    ⑥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第10、11页。
    ①(美)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鲁迅研究》,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238页。
    ②唐小兵:《现代木刻运动:中国先锋艺术的缘起》,孟磊,颜子茗,陈文政,江帆,沈一岚,谢铮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第142页。
    ①萧振明:《鲁迅美术年谱》,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第332页。
    ②鲁迅:《无声的中国》,《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15页。
    ①(美)李欧梵:《鲁迅与现代艺术意识》,《铁屋中的呐喊——鲁迅研究》,长沙:岳麓书社,1999,第238页。
    ②引文同上,第239页。
    ③许幸之:《时代美术社对全国青年美术家宣言》,顾森,李树声:《百年中国美术经典:美术思潮与外来美术(1896—1949)》,第136页。(原载《萌芽月刊》第一卷第四期,1930年4月1日出版)
    ①黄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美术活动史话》,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第233页。
    ①许幸之:“新兴美术运动的任务”,顾森,李树声:《百年中国美术经典:美术思潮与外来美术(1896—1949)》,第130页。原载《艺术》月刊,夏衍编辑,1930年3月出版,北新书局。
    ①转引自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384页。原载《解放》(周刊),第18期,1937年10月2日。
    ②《陕西省委给孟合同志转耀县工委信——关于党群关系与开展工作问题,1937年3月17日》,《陕西省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7》,第28页。
    ③洛甫:《关于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与党的组织问题》(1938年10月15日在六中全会上的报告提纲),《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中央档案馆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第708页。
    ①李建国:《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第3页。
    ②《庆阳地区中共党史大事记》,中共庆阳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1990,第18页。
    ①王继英:《中国共产党组织史大事纪实》,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第1282页。
    ②李建国:《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第70页。
    ①杨景震:《陕西民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第51页。
    ②王秀娥,阎磊:《陕西的远古人类和文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第143页。
    ③(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第26页。
    ①王振民:《潍坊文化三百年》,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第372、373页。
    ②《国语》(上册),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第9页。
    ③(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第24、25页。
    ④张熙若:《国民人格之培养》,张葆恩:《国志之选》,1936年11月第1版,青年生活社,第137页。
    ①刘广明:《宗法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3,第2页。
    ②引文同上,第6、7页。
    ③钱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绪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第6、7页。
    ④《氏族宗法的文明:西周》,《图说中国历史》编委会,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5,第7页。
    ⑤刘广明:《宗法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3,第11页。
    ①《陕西民俗》,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编,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第157页。
    ②杨景震:《陕西民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第53、54页。
    ③潘应昌:《民众动员与保甲制度》,《民众动员问题》,独立出版社编,1938年04月第1版,独立出版社,第31页。
    ①潘应昌:《民众动员与保甲制度》,《民众动员问题》,独立出版社编,1938年04月第1版,独立出版社,第32页。
    ②吴裕俊:《改革地方政治的理论及实施辨法纲要》,1937年07月第1版,浙江正楷印书局,第6、7页。
    ③《保甲制度研究》,西北研究社编,1941年04月第1版,西北研究出版社,第146、147页。
    ④叶春:《地方自治》,1946年03月第1版,教育图书出版社,第54页。
    ⑤引文同上,第54页。
    ①王桐龄:《陕西旅行记》,1928年02月第1版,文化学社,第17页。
    ②《民众动员问题》序言,独立出版社编,1938年04月第1版,独立出版社,第3页。
    ③武者:“保甲制度与民众动员”,薛暮桥等:《抗战与乡村工作》,1938年05月第1版,生活书店,第60页。
    ④武者:“保甲制度与民众动员”,薛暮桥等:《抗战与乡村工作》,1938年05月第1版,生活书店,第61页。
    ⑤薛暮桥:“抗战中的乡村政治问题”,薛暮桥等:《抗战与乡村工作》,1938年05月第1版,生活书店,第53页。
    ①转引自: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引言,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第1页。
    ②贺丹,杨锋:《和民间美术的一次“对话”》,《美术观察》,2005年(11),第101页。
    ③《陕西民俗》,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编,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第151页。
    ①刘道广:《民间美术的“三世论”》,《中国民艺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文化编辑委员会编,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9,第302页。
    ②王振民:《潍坊文化三百年》,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第374页。
    ③王桐龄:《陕西旅行记》,1928年02月第1版,文化学社,第34页。
    ①黄国松:《色彩设计学》,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第29页。
    ①贺丹,杨锋:《和民间美术的一次“对话”》,《美术观察》,2005年(11),第101页。
    ②王秀娥,阎磊:《陕西的远古人类和文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第143页。
    ③张晓虹:“明清时期陕西民间信仰的区域差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1),第187页。
    ①肖滨:《知识分子与政治符号产品的质量》,《学术研究》,2003年(5),第62页。
    ①“文化部一九五〇年全国文化艺术工作报告与一九五一年计划要点”,《文化工作文件资料汇编》第一册(1949-1959),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编,1982年7月,第5页。
    ①舒湮:《微生梦断:舒湮和冒氏家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第2页。
    ①L·Insun:《陕北的戏剧运动》,舒湮《边区实录》,1941年04月,国际书店,第69页。原载英文·China Today,正名译。
    ②《鲁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328页。
    ①(美)N·韦尔斯:《红色中国内幕》,马庆平等译,济南:济南出版社,2006,第页。
    ①张光福:《鲁迅美术论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第81页。
    ②引文同上,第79页。
    ③吴步乃:《一八艺社纪念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第51页。
    ④张光福:《鲁迅美术论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第299页。
    ①L·Insun:《陕北的戏剧运动》,舒湮《边区实录》,1941年04月,国际书店,第69、70页。原载英文·ChinaToday,正名译。
    ①张培森:《张闻天年谱》,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第403页。
    ②L·Insun:《陕北文艺运动的建立》,舒湮《边区实录》,1941年04月,国际书店,第48页。原载英文·ChinaToday,正名译。
    ③引文同上,第48页。
    ④(美)N·韦尔斯:《红色中国内幕》,马庆平等译,济南:济南出版社,2006,第页。
    ①华君武:《延安的漫画活动》,《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辑委员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第402页。
    ①孙国林,曹桂芳:《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的延安文艺》,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第219页。
    ②《红色艺术现场:胡一川日记(1937-1949)》,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第45页。
    ③引文同上,第60页。
    ①《红色艺术现场:胡一川日记(1937-1949)》,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第59页。
    ①毛泽东等:《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辑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第1页,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
    ②《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宣言》,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辑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第3页,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
    ①刘云:《中央苏区文化艺术史》,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第489页。
    ①刘云:《中央苏区文化艺术史》,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第534-535页。
    ②傳钟:《红军的文艺工作——第四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76页。
    ③刘云:《中央苏区文化艺术史》,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第490页。
    ①范迪安,陈履生:《周恩来与中国美术》,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第7页。
    ①《瞿秋白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第10、11页。
    ②“苏维埃的文化革命”,《瞿秋白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第页。
    ③《瞿秋白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第56页。
    ④引文同上,第56页。
    ⑤瞿秋白:《多余的话》,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第26页。
    ⑥引文同上,第22页。
    ⑦引文同上,第22页。
    ⑧(美)约翰·拜伦,罗伯特·帕克:《康生传》,顾兆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第7页。
    ①(美)约翰·拜伦,罗伯特·帕克:《康生传》,顾兆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第9页。
    ②何方:《从陈独秀张闻天到胡耀邦》,《炎黄春秋》,2006年(6),第2页。
    ③柏格森:《笑之研究》,张闻天译,1927年8月,商务印书馆,第77、78页。
    ①((英)O·王尔德:《批评家也是艺术家》,王元春:《英国作家论文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第284页。
    ①《中共组织史资料》第三卷(上册),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第36页。
    ②程中原:《张闻天与新文学运动》,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234页。
    ③张培森:《张闻天年谱》,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第668页。
    ④《中共组织史资料》第三卷(上册),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2000,第26页。
    ⑤王健英:《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汇编:领导机构沿革和成员名录》,北京:红旗出版社,1983,第243页。
    ⑥张培森:《张闻天年谱》,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第586、587页。
    ⑦何方:《从陈独秀张闻天到胡耀邦》,《炎黄春秋》,2006年(6),第2页。
    ①张培森:《张闻天年谱》,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第696页。
    ②张闻天:《读《红楼梦》后的一点感想》,《张闻天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第15页。原文载:1921年7月12日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①张闻天:《“五七”后的经过和将来》,《张闻天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第2页。原文载:1919年7月11日《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
    ②张闻天:《社会问题》,《张闻天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第8页。原文载:1919年8月19日—21日的《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
    ③《张闻天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第307页。
    ①师田手,钟敬之,金紫光:《记边区文协代表大会》(1940年3月28日),《文艺史料卷》(第十六卷),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第326页。(原载《中国文化》第一卷第二期。
    ②引文同上,第327页。
    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总决议》,钟敬之,金紫光:《文艺史料卷》(第十六卷),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第333页。(原载《新中华报)1940年1月20日。
    ④张闻天:《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胡采主编:《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文学运动·理论编
    (二),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第975页。本文系1940年1月5日作者在“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大纲。
    ①张根柱,付道磊:《延安文学体制的生成与个性的嬗变》,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第13页。
    ②张根柱,付道磊:《延安文学体制的生成与个性的嬗变》,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第13页。
    ①张闻天:“平津失守后的形势与党的任务(1937年8月9日)”,《张闻天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第152页。
    ②蒋介石:《抗战到底》,1937年12月第1版,生活书店,第50页。
    ①“中央、军委关于在新地区发表布告或宣言传单的指示(1940年2月12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2)》,中央档案馆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第508页。
    ②任健雄:《宣传艺术与技巧》,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第220页。
    ③《组织问题决议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6)》,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第324页。
    ①舒湮:《延安行》,巴金等编:《旅途雑感》,1941年04月第1版,奔流书店,第120页。
    ②宋仲福主编:《西北通史》(第五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第441页。
    ③毛泽东:《论新阶段》(《六中全会报告》节录)1938年”,《毛泽东思想万岁(1943—1949)》,1967,第220页。
    ①《延安青年宪政促进会宣言》,《中国青年》第二卷,第六期,1940年4月,中国青年社编,第3—5页。
    ①王正华:《艺术、权力与消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一个面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第33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31日),《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上),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资料组编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第5页。
    ①李茂林:“重读延安”,《延安文学》,2005年第5期,第42页。
    ②引文同上,第42页。
    ③(1933.9.6),《毛泽东思想万岁(1943—1949)》,1967,第145页。(原文《今年的选举》,刊载于1933.9.6《红色中华》108期)
    ④赫拉克利特:《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第62页。
    ①(英)迈克尔·苏立文:《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上),陈卫和,钱岗南译,2013,第188页。
    ②引文同上,第187页。
    ③(意)葛兰西:《实践哲学》,重庆出版社,徐崇温译,1990,第47页。
    ④《解放日报》,1942年9月19日,第二版。
    ①毛泽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报告),1934年1月22日,《毛泽东思想万岁(1943—1949)》,1967,第153页。
    ①舒湮《边区实录》,1941年04月,国际书店,第66页。
    ②高兵强等:《新艺术运动》,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第7页。
    ③《中央宣传部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1941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3)》,中央档案馆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第135页。
    ④L·Insun:《陕北文艺运动的建立》,舒湮《边区实录》,1941年04月,国际书店,第58、59页。原载英文·ChinaToday,正名译。
    ①潘念之:《宣传组织与训练》,光明书局,1938年2月第1版,第14页。
    ②丁里:“我在鲁艺美术系”,《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辑委员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第404页。
    ①孙国林,曹桂芳:《毛泽东想指引下的延安文艺》,石家庄:花山出版社,1992,第503页。原载《边区实录》,1939。
    ②钟敬之:《延安鲁艺——我党创办的一所艺术学院》,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第1页。
    ③钱丹辉主编:《中国解放区文艺大辞典》,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第113页。
    ①周爱民:《延安木刻艺术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第27页。
    ①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主编:《中国革名艺术的摇篮》,北京: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建立60周年纪念,1998,第119页。
    ②朱鸿召:《延安曾经是天堂》,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第190、191页。
    ③夏风:《鲁艺木刻研究班生活学习片断》,《鲁艺在东北》(美术部专辑1946-1953),《鲁艺在东北:美术部专辑》编委会,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第550页。
    ④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主编:《中国革名艺术的摇篮》,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建立60周年纪念,北京:1998,第119页。
    ①《文艺史料卷》,延安文艺丛书编委会编,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第648页。
    ②朱元愁:《战地民众组织》,正中书局,1940年06月,第6版,第4页。
    ③洛甫:“关于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与党的组织问题(1938年10月15日在六中全会上的报告提纲)”,《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中央档案馆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第663页。
    ④徐东平,吴雪,项东,汪大年:《实用宣传学辞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第17页。
    ⑤洛甫:《关于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与党的组织问题》(1938年10月15日在六中全会上的报告提纲),《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中央档案馆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第704页。
    ①毛泽东:“论新阶段(《1938年10月12日至14日在中央扩大的六中全会的报告》节录)1938年”,《毛泽东思想万岁(1943—1949)》,1967,第222页。
    ②周爱民:《延安木刻艺术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第124页。
    ③周海燕:《记忆的政治》,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第77页。
    ④L·Insun:《陕北的戏剧运动》,舒湮《边区实录》,1941年04月,国际书店,第91页。原载英文·China Today,正名译。
    ⑤L·Insun:《陕北的戏剧运动》,舒湮《边区实录》,1941年04月,国际书店,第92页。原载:英文·ChinaToday,正名译。
    ①刘旷:《桥儿沟的尾声》,《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辑委员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第475页。
    ②引文同上,第476、477页。
    ③引文同上,第477页。
    ④引文同上,第477页。
    ⑤吴咸:《忆式廓同志》,《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辑委员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第429页。
    ①蔡若虹:《一个崭新时代的开拓——回忆延安鲁艺的美术教学活动》,《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辑委员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第395页。
    ②丁里:《我在鲁艺美术系》,《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辑委员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第404页。
    ③杨廷寊,田达治:《杨廷宾评传》,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第31页。
    ①杨廷寊,田达治:《杨廷宾评传》,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第14页。
    ①《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辑委员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第435页。
    ①赵东阜:《他找到了联系群众的纽带:赵毅敏与陕北大秧歌》,《党史纵横》,1994(10),第32页。
    ②刘守森:《深得毛泽东赏识的赵毅敏》,《炎黄春秋》,2006(6),第47页。
    ①焦心河:“鲁艺两年来的木刻”,《新华日报》,1940年2月29日
    ②《红色艺术现场:胡一川日记(1937-1949)》,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第108页。
    ③杜夏:《延安求学记》,《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辑委员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第408页。
    ④任颖:《回忆王大化》,《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辑委员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第190页。
    ①殷参:《不仅仅是巧合》,《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辑委员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第620页。原载:1938年10月28日重庆版《新华日报》。
    ②林恒:《她牺牲于共和国屹立的前夕》,《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辑委员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第448页。
    ③《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辑委员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第202页。
    ①于雁军:《罗工柳传》,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89,第58页。
    ②焦心河:《鲁艺两年来的木刻》,1940年2月29日《新华日报》。
    ③曹文汉:《古元传》,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89,第21页。
    ④焦心河:《鲁艺两年来的木刻》,1940年2月29日《新华日报》。
    ①罗工柳:《草地小会》,《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辑委员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第407页。
    ②《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决定》(1938年11月6日通过),《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中央档案馆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第770页。
    ①《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宣传工作大纲》,潘念之:《宣传组织与训练》,光明书局,1938年2月第1版,第73页。
    ②罗工柳:《草地小会》,《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辑委员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第408页。
    ③《红色艺术现场:胡一川日记(1937-1949)》,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第52页。
    ①胡一川:《民族解放的斗争武器》,孙新元,尚德周:《延安岁月》,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第379页。
    ②胡一川:《给木刻工作者》,孙新元,尚德周:《延安岁月》,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第384页。原载:1939年9月1日《新华日报》增刊《敌后方木刻》第三期。
    ③贺丹,杨锋:《和民间美术的一次“对话”》,《美术观察》,2005年(11),第101页。
    ①刘煜:《圣地风云录: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内容介绍》,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8,第83页。
    ②茅盾:《记鲁迅艺术文学院》,《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辑委员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第89、90页。原载:1941年10月16日《学习》半月刊,第五卷第二期。
    ③毛泽东:《统一战线同时是艺术的指导方向》,《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第13页。这是毛泽东在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的一部分。提供这篇讲话记录的柯仲平曾说明,这段话经过“毛泽东先生的亲笔订正”。根据1938年4月30日《新中华报》第432期刊印。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581、582页。
    ①《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宣言》(1938年5月12日),《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辑委员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第3页。原载《新文化史料》1987年第5期。
    ②引文同上,第3页。
    ③张颖:《改编后的鲁艺》,《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辑委员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第78页。原载:1938年10月3日重庆版《新华日报》。
    ④毛泽东:《统一战线同时是艺术的指导方向》,《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第13页。
    ⑤《毛泽东同志对鲁艺师生的讲话》(1938年5月12日),《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辑委员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第6页。原载《新文化史料》1987年第2期。
    ①张冶:《为抗战服务的艺术》,《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辑委员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第238页。
    ②祁椿:《在三边》,《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辑委员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第241页。
    ③宋侃夫:《一年来的政治教育的实与作风的建立》(1938年5月12日),《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辑委员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第57页。
    ④(法)布尔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第92页。
    ①张腾霄:《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第189页。
    ②(美)加里布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徐湘林,戴龙基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第4页。
    ③(美)阿普尔著:《文化政治与教育》,阎光才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第38页。
    ①(美)阿普尔著:《文化政治与教育》,阎光才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第39页。
    ②何其芳:“论文学教育”,《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辑委员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第479页。原载:1942年10月16日、17日《解放日报》
    ①(英)H·K·科尔巴奇:《政策》,张毅,韩志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第10页。
    ②任均:《学话剧,演京剧——一忆在延安鲁艺的学习与工作》,《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辑委员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第151页。
    ③严正:《启蒙的第一课》,《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辑委员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第155页。
    ④引文同上,第155页。
    ⑤舒强:《培养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学校》,《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辑委员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第159页。
    ①《毛泽东论知识分子》,教育出版社,1949年4月,第17、18页。
    ②(法)洛克:《人类理解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第515页。
    ①师哲:《我的一生:师哲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第152页。
    ②刘允中:“在学习中要反对的”,《整顿三风参考材料》,第一集,苏中区党委编,1944年4月,江潮社,第45、46页。
    ③徐懋庸:《怎样做“二十二种文件”的学习笔记》,《整顿三风参考材料》,第一集,苏中区党委编,1944年4月,江潮社,第47页。
    ①邵平:《忠实于革命才是孝顺女儿》,《思想反省笔记》,1949年11月第1版,知识书店印行,第64页。
    ②沈霞:《延安四年(1942-1945)》,钟桂松整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第70页。
    ③齐凤阁《力群传》,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1,第75页。
    ④孙志远:《彦涵:苦难风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第114页。
    ⑤蔡若虹:《延安回忆录:赤脚天堂》,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第98页。
    ①蔡若虹:《延安回忆录:赤脚天堂》,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第123页
    ②引文同上,第99页。
    ③引文同上,第100页。
    ④赫拉克利特:《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北京:三联书店,1957,第194页。
    ①列宁:《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
    ②(美)罗威廉:《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导论,李里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①潘念之:《宣传组织与训练》,光明书局,1938年2月第1版,第9页。
    ②(美)格伦·蒂德《政治思维:永恒的困惑》,潘世强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第83页。
    ③(意)葛兰西:《实践哲学》,重庆出版社,徐崇温译,1990,第50页。
    ①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导论,王宪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2页。
    ①(英)O·王尔德:《批评家也是艺术家》,王元春:《英国作家论文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第254页。
    ②(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第348页。
    ①(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马德程译,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2,第5页。
    ①鲁迅:《文艺与革命》,童庆炳:《20世纪中国文论经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64页。
    ②任颖:《回忆王大化》,《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辑委员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第189页。
    ③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9年5月第1版,解放社,第29页。
    ④《红色艺术现场:胡一川日记(1937-1949)》,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第49页。
    ①(苏)B·克明诺夫等:《提高政治宣传画的思想、艺术水平》,上海:时代出版社1952,第1页。
    ②(苏)B·依凡诺夫:“论宣传画”,季米特里叶瓦等:《苏联美术论文集(一)》,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5第2版,第26、27页。
    ③引文同上,第26、27页。
    ④陈因:《新鲜诱人:谈波兰宣传画的特色》,《美术》,1959(7),第37页。
    ⑤B·依凡诺夫:“论宣传画”,季米特里叶瓦等:《苏联美术论文集(一)》,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5第2版,第29页。
    ①(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传统的发明》,顾杭,庞冠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第2页。
    ②王国维:“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童庆炳:《20世纪中国文论经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7—9页。
    ③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童庆炳:《20世纪中国文论经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57页。
    ④引文同上,第57页。
    ⑤引文同上,第57页。
    ⑥(英)O·王尔德:“批评家也是艺术家”,王元春:《英国作家论文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第285页。
    ①力群:《怀念鲁艺》,《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辑委员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第433页。
    ②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建设新文化任重而道远》,《炎黄春秋》2010年(9),第10页。
    ①《顾准文稿》,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第238、239页。
    ②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童庆炳:《20世纪中国文论经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60、61、62页。
    ③《政治与技术:党报工作中的一个问题》(解放日报社论),《新闻工作文献》,华中新华日报社,1949年02月第1版,华中新华书店,第20页。
    ④引文同上,第21页。
    ⑤蔡若虹:《一个崭新时代的开拓——回忆延安鲁艺的美术教学活动》,《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辑委员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第395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第8页。
    ①杨锋:《“再政治化”与“再技术化”》,《中国版画》,2001年第二期,第4页。
    ②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文化的决议的草稿》(1920年10月9日),郑异凡:《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论争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第11、12页。
    ③列宁:《论无产阶级文化》(1920年10月8日),郑异凡:《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论争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第10页。
    ①(以)范克勒韦尔德:《战争的文化》,李阳译,北京:三联书店,2010,第234页。
    ②(美)阿普尔著:《文化政治与教育》,阎光才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第32页。
    ①周尚文《苏共执政模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第26页。
    ②(美)鲁塞尔·布洛克:《列宁反对斯大林主义的斗争》,(法)莫希·莱文:《列宁的最后斗争》,叶林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第142页。
    ①托洛斯基:《文学与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03—206页。
    ②(英)O·王尔德:“批评家也是艺术家”,王元春:《英国作家论文学》,上海:三联书店,1985,第289页。
    ①贺丹,杨锋:《和民间美术的一次“对话”》,《美术观察》,2005年(11),第101页。
    ②高兵强等:《新艺术运动》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第Ⅱ页。
    ①(美)鲁塞尔·布洛克:《列宁反对斯大林主义的斗争》,(法)莫希·莱文:《列宁的最后斗争》,叶林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第148、149页。
    ②丁建弘:《德国文化:普鲁士精神和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第129、130页。
    ③(美)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陈世怀,常宁生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第15页。
    ④尚辉:《九十年代后中国版画的转换》,《世纪回眸:百年中国版画纪念文集》,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308、309页。
    ①张公者:“艺术与政治:邵大箴访谈”,《中国书画》,2010年08期,第74页。
    [1]董书成等:《帝王统御术—中国古代政治权术剖析》,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
    [2]范文澜:《唐代佛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曹刚华:《明代方志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1。
    [4]周齐:《明代佛教与政治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于本源:《清王朝的宗教政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6]汤—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7]刘学林:《中国古代风俗文化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8]张秀民,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9]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下册),新中国书局,1949。
    [10]《总理遗教摘要》,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1929。
    [11]杨国章:《人文传统》,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12]章乃器:《民众基本论》,上海杂志公司,1937。
    [13]故宮博物院:《清代宫廷版画》,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14]王树村:《中国年画史》,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
    [15]宋兆麟:《中国民间神像》导论,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
    [16]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7]余凤高:《插图的文化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18]冯黎明:《技术文明语境中的现代主义艺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9]唐振常:《上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0]李超:《欧画东渐:中国留欧西画家的艺术活动》,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
    [21]张光福:《鲁迅美术论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22]张晓唯:《今雨旧雨两相知:民国文化名人史事钩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3]张望:《鲁迅论美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24]陶柏康,谭力:《中国共产党与左翼文化运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5]陈瘦竹:《左翼文艺运动史料》,南京: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出版,1980。
    [26]朱寿桐:《孤绝的旗帜——论鲁迅传统及其资源意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7]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28]《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9]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30]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31]萧振明:《鲁迅美术年谱》,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32]黄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美术活动史话》,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33]李建国:《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
    [34]《庆阳地区中共党史大事记》,中共庆阳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1990。
    [35]王继英:《中国共产党组织史大事纪实》,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36]杨景震:《陕西民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37]王秀娥,阎磊:《陕西的远古人类和文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
    [38]《国语》(上册),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9]刘广明:《宗法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3。
    [40]钱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绪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
    [41]《氏族宗法的文明:西周》,图说中国历史编委会,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5。
    [42]《陕西民俗》,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
    [43]吴裕俊:《改革地方政治的理论及实施辨法纲要》,浙江正楷印书局,1937。
    [44]《保甲制度研究》,西北研究社,西北研究出版社,1941。
    [45]叶春:《地方自治》,教育图书出版社,1946。
    [46]王桐龄:《陕西旅行记》,文化学社,1928。
    [47]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48]王振民:《潍坊文化三百年》,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49]黄国松:《色彩设计学》,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50]舒湮:《微生梦断:舒湮和冒氏家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51]吴步乃,王观泉:《一八艺社纪念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52]张培森:《张闻天年谱》..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53]孙国林,曹桂芳:《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的延安文艺》,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
    [54]刘云:《中央苏区文化艺术史》,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
    [55]范迪安,陈履生:《周恩来与中国美术》,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56]《瞿秋白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57]瞿秋白:《多余的话》,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
    [58]程中原:《张闻天与新文学运动》,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
    [59]《中共组织史资料》第三卷(上册),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北京:中共中央出版社,2000。
    [60]王健英:《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汇编:领导机构沿革和成员名录》,北京:红旗出版社,1983。
    [61]《张闻天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62]张根柱,付道磊:《延安文学体制的生成与个性的嬗变》,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
    [1](美)F·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英)奥里尔·斯坦因:《斯坦因西域考古记》,向达译,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36。
    [3](美)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吴泽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加)卜正民,方骏《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北京:三联书店,2004。
    [5](日)大前研一:《低智商社会:如何从智商衰退中跳脱出来》,千太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6]《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早期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美〕爱森斯坦.何道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李鸿志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德)沃尔夫—迪特尔·杜贝:《表现主义艺术家》,张言梦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5。
    [9](德)恩斯特·约翰,耶尔格·容克尔:《德意志近百年文化史》,史卓毅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10](德)福格特:《20世纪德国艺术》,刘玉民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11](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钱春绮译,北京:三联书店,2012。
    [12](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3](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4](美)布兰察德:《革命道德:关于革命者的精神分析》,戴长征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5](俄)波兹德涅耶娃:《鲁迅评传》,吴兴勇,颜雄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16](日)坂垣鹰穗:《近代美术史潮论自序》,鲁迅译,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0。
    [17](澳)马克·吉布森:《文化与权力:文化研究史》,王加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8](美)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鲁迅研究》,尹慧珉译,长沙:岳麓书社,1999。
    [19]《现代木刻运动:中国先锋艺术的缘起》.唐小兵.孟磊,颜子茗,陈文政,江帆,沈一岚,谢铮.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
    [20]《魏玛时期的批判性版画》.〔德〕埃伯哈特·洛特.斯图加特对外关系学会,1985.
    [21](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2](美)N·韦尔斯:《红色中国内幕》,马庆平译,济南:济南出版社,2006。
    [23](美)约翰·拜伦,罗伯特·帕克:《康生传》,顾兆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4](法)柏格森:《笑之研究》,张闻天译,商务印书馆,1927。
    [25]詹姆逊:《詹姆逊文集》第三卷,王逢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6](英)O·王尔德:《英国作家论文学》,王元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1]王兆鹏:《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2011。
    [2]郑炳林:《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
    [3]韩琦,(意)米盖拉:《中国和欧洲:印刷术与书籍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齐风阁:《二十世纪中国版画文献》,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5]汪占非:《朝花之歌》,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6]谷流,彭飞:《林风眠谈艺录》,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
    [7]朱晴:《梦醒了的人生》,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8]张光福.:《鲁迅美术论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9]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天津市宗教志编纂委员会:《李叔同:弘一法师》,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10]李桦,李树声,马克.《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1931-1981)》,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
    [11]胡风,萧军等:《如果现在他还活着:后期弟子忆鲁迅》,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13]孙新元,尚德周:《延安岁月—延安时期革命美术活动回忆录》,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14]陈池瑜:《鲁迅文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15]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16]任中和,郭汾玉,高再斌:《陕西省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7》,陕西省档案馆,1992。
    [17]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8]张熙若,张葆恩:《国志之选》,青年生活社,1936。
    [19]潘应昌:《民众动员问题》,独立出版社,1938。
    [20]薛暮桥等:《抗战与乡村工作》,生活书店,1938。
    [21]中国社会文化编辑委员会:《中国民艺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9。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文化工作文件资料汇编》第一册(1949-1959),1982。
    [23]舒湮:《边区实录》,国际书店,1941。
    [24]江西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福建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
    [25]师田手,钟敬之,金紫光:《记边区文协代表大会》,《文艺史料卷》(第十六卷),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26]胡采:《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文学运动·理论编(二),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1]林志刚,《清廷汉传佛教管理制度浅析》,《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1期。
    [2]查明昊:《从唐五代功德使一职的变迁看宦官势力的消涨》,《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
    [3]汪圣铎:《佛、道为孝道服务的体现——功德寺观》,《宋史研究论丛》,2009年第1期。
    [4]石涛:《宋代对道教的管理》,《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5]夏邦,史林:《明代佛教信仰的变迁述略》,2007年第2期。
    [6]宋德金:《金代宗教简述》,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1期。
    [7]陈杉:《试论元代的宗教政策与宗教管理体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8]王兆鹏:《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江汉论坛》,2006年第5期。
    [9]冯培红:《敦煌曹氏族属与曹氏归义军政权》,《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
    [10]荣新江:《敦煌历史上的曹元忠时代》,《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
    [11]李并成,解梅:《敦煌归义军曹氏统治者果为粟特后裔吗?—与荣新江,冯培红先生商榷》,《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
    [12]吴建军:《五代敦煌曹元忠统治时期雕版印刷研究》,《装饰》,2013年第4期。
    [13]阮荣华:《中国古代市民的宗教信仰》,《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14]党燕妮:《毗沙门天王信仰在敦煌的流传》..《敦煌研究》,2005年第3期。
    [15]肖滨:《知识分子与政治符号产品的质量》,《学术研究》,2003年第5期。
    [16]贺丹,杨锋:《和民间美术的一次“对话”》,《美术观察》,2005年第11期。
    [17]张晓虹:《明清时期陕西民间信仰的区域差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一期。
    [18]何方:《从陈独秀张闻天到胡耀邦》,《炎黄春秋》,2006年第6期。
    [1]鲁迅艺术学院木刻工作团编:《边区根据地木刻》,新华日报社,华北版,1945。
    [2]中华全国木刻协会编:《抗战八年木刻选集》,上海:开明书店,1946。
    [3]《木刻选集》,东北画报社编,1946。
    [4]《古元木刻选集》,东北画报社,1946年。
    [5]《彦涵木刻选集》.东北画报社,1946年。
    [6]《北方木刻》,高原书店,1947。
    [7]中国木刻协会编:《中国版画集》,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50年第三版。
    [8]邹雅,李平凡编:《解放区木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
    [9]《江苏解放区画选(1940—1949)》,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2。
    [10]杨涵编:《晋绥解放区木刻》,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2。
    [12]中国革命博物馆编:《抗日战争时期宣传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13]王大斌主编:《太行木刻选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14]李小山,邹跃进主编:《明朗的天:1937—1949解放区木刻版画集》,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15]中国美术馆编:《抗战八年木刻作品集》,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
    [16]王大斌主编:《血与火的洗礼—抗日根据地木刻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17]中国国家博物馆编:《烽火系丹青: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美术作品图集》,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
    [18]刘海粟美术馆编:《浴火存真:名辈版画联展画集》,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
    [1]曹文汉:《古元传》,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89。
    [2]于雁军:《罗工柳传》,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89。
    [3]白炎:《彦涵传》,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89。
    [4]齐凤阁:《力群传》,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1。
    [5]胡志亮:《木石魂:赖少其传》,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6]《红色艺术现场:胡一川日记(1937-1949)》,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7]孙志远:《彦涵:苦难风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1]陆地:《中国现代版画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2]阮荣春,胡光华:《中华民国美术史》(1911-1949),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
    [3]李允经:《中国现代版画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4]范梦:《中国现代版画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5]周心慧:《中国古版画通史》,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6]张奠宇:《西方版画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7]周心慧:《中国版画史丛稿》,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8]王伯敏:《中国版画通史》,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9]李致忠:《古代版印通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0]齐凤阁:《中国现代版画史1931—1991》,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
    [1]王剑清、冯健男主编:《晋察冀文艺史》,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
    [2]安徽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编室:《抗日时期革命文化史料选编》,内部资料,1998。
    [3]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文化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3]河南省文化厅文化志编辑室编:《冀鲁豫边区文艺资料选编》,内部资料,1988。
    [4]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文化事业》,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5]肖效钦、钟兴锦主编:《抗日战争文化史(1937—1945)》,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6]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编:《铁流(6)》,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7]《新四军美术工作回忆录》,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8]李桦,李树声,马克编:《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1931-1981)》,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
    [9]钟敬之,金紫光主编:《延安文艺丛书:文艺史料卷》,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10]艾克恩:《延安文艺运动纪盛(1937年1月—1948年3月)》,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11]艾克恩主编:《延安艺术家》,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12]凌承纬、凌彦:《四川新兴版画发展史》,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
    [13]李习勤主编:《美术辞林:版画艺术卷》,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14]林志浩,李葆琰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37—1949,评论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15]顾森、李树声主编:《美术思潮与外来美术1896—1949》,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16]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编:《中国革命文艺的摇篮》,北京:1998。
    [17]艾克恩主编:《延安文艺史》(上、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1]《江丰美术论集》编辑组编:《江丰美术论集》(上、下),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2]张望:《张望美术文集》,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7。
    [3]《力群美术论文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
    [4]张映雪:《美术文集》,天津:天津杨柳青书画社,1989。
    [5]《力群美术文学评论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
    [1]孙新元,尚德周编:《延安岁月:延安时期革命美术活动回忆录》,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2]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委会编:《延安鲁艺回忆录》,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