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经济管制法律协调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我国涉外经济发展迅速,有关涉外经济的立法及其他管制措施急速增加,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是史无前例的。在这种情况下,涉外经济管制的法律协调问题日益突出。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认为我国的涉外经济管制应以法律为主要手段,以协调、统筹为基本理念,突出管制的合理性和适度性,谋求涉外经济管制与经济自由、涉外经济安全与经济效率的动态平衡。
     围绕以上核心观点,本文分为六章,前三章为总论,其中第一章为引言,论述了涉外经济管制改革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使命。第二章探讨了涉外经济管制的理念革新与模式转变,并对涉外经济管制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三章承上启下,讨论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对我国涉外经济管制的影响,既是前三章的总结,又提出完善涉外经济管制的基本思路。
     本文后三章为分论,选取了竞争政策与贸易政策的法律协调、产业政策与贸易暨外资政策的法律协调以及涉外金融管制的法律协调为例进行具体分析。第四章首先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即竞争规律出发,研究竞争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关系。第五章则论述了与竞争政策相对应的另一个基本经济政策即产业政策与贸易暨外资政策的法律协调。第六章则以资本账户管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以及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为例,研究涉外金融管制的法律协调。这是从第四、五章对实体经济问题的探讨过渡到对金融经济问题的分析,目的是力求在尽量广阔的视域内进行论证。本文最后对全文进行简要总结。
     本文在研究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别国经验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力求结合经济与法律的研究方法,努力贯彻唯物辩证法、系统论、科学发展观,运用所能收集到的相关国内外理论,对我国涉外经济管制的法律协调提出自己初步的观点。
     以下是对本文各章主要内容的简要介绍。
     一、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涉外经济管制改革应建立一个协调的“广义规范性治理系统”
     我国现代化建立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基础上。涉外经济管制是以涉外法律和涉外政策为主要媒介的经济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涉外经济管制具有长期过渡性。一方面,涉外经济与国内经济在一段较长的阶段各自具有特点,涉外经济还有相对独立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应该对涉外经济采取特别管制措施;另一方面,随着加入WTO,我国经济越来越充分地纳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国内经济与涉外经济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涉外经济管制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越来越少。
     通过分析我国涉外经济管制的背景,本文第一章进一步讨论了其历史使命。作者认为,涉外经济管制改革的目标应定位于“善治”,即协调的涉外经济管制的体制和机制。涉外经济管制改革本质是改变管制的规则和运行模式。在后WTO时代,涉外经济的因素的比例在逐渐增大,内外经济一体化反映了中国版的经济全球化现象,在经济管制上的要求就是如何建立一个符合我国经济长期发展需要的涉外经济管理规则体系以及精细化的管制体制。笔者主张涉外经济管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协调的涉外的“广义规范性治理系统”。所谓“广义规范性治理系统”是包含了狭义的公司治理、村落(社区)治理、行业自律性治理、政府治理等各类以公开的根据程序形成的、具有惩罚强制的规则和纪律为基础(规范性的连接要素)并以公开的组织(社会性的主体要素)和制衡的结构为依托(民主性的体制要素)的治理模式。市场与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要求我们能够持久地通过法律为主的制度规范把各种资源有效配置起来。
     二、涉外经济管制的理念革新总纲是创新式的协调发展
     本文第二章着重论述涉外经济管制的理念革新与模式转换。经济管制属于政府管制的范畴。涉外经济管制是一国政府根据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对涉外经济进行的监督、管理和规制的行为。它是国家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整的延伸,又是国家对涉外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的综合,其具体作用表现为贯彻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维护涉外经济秩序,促进公平竞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克服市场失灵。涉外经济管制的基本原则包括依法管制原则、适当管制原则、协调管制原则和效率管制原则。
     与上述涉外经济管制的作用和基本原则相适应,涉外经济管制的理念革新应体现法律政策中心的理念、统筹协调的理念、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竞争性管制的理念,其理念革新的总纲是创新式的协调发展。其中的“法律政策中心”理念并非是针对人治与法治的紧张状态而评价中国特色“政策法”的概念。“法律政策”是一国在某个领域立法、执法和司法长期遵守的基本政策、原则和纲领,是体现在具体法律中并长期保持的精髓。在涉外经济领域,所谓以“法律政策”为中心就是以法律政策为指针和总纲的治理理念,笔者建议在对外经济管制中应确立一套稳定的基本的法律政策,使涉外经济立法系统化和透明化,并长期指导管制的活动。这是我国法治理念在对外经济管理的延伸和具体化。
     在涉外经济管制改革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还应进行下述模式转换:(1)法律形式要从“分而治之”向“内外融合”转换,共同发展“外向型经济”和“经济外向型”,促进内外经济法律体系同步发展。(2)法律政策要从自由贸易政策向自由与公平贸易政策相结合的模式转换,从限制性投资政策向自由投资和投资管制结合的投资政策转换,从鼓励出口创汇向内外经济平衡政策转换。(3)法律功能应实现从防御型法律向防御与进取结合型法律的转换,尤其是争取合法的国际利益和服务国内经济,做到防范风险和鼓励创新的结合。(4)体制架构要从集中管理模式向协调管理和统一管理的有机结合转换,管制手段要从以行政手段为中心向规范、新型、长效和多样的手段集合运用的模式转换。(5)法律价值应从“以政府为导向”向“以市场主体为导向”转换,以利益分配格局的调动为媒介促进市场化管制的建设。
     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涉外经济管制法律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信息技术发展、金融全球化、国家主权削弱、国家安全问题等都对涉外经济管制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第三章阐述了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对我国涉外经济管制法律的影响。
     首先,笔者认为要理清涉外经济政策、法律与经济管制之间的关系,力求涉外经济法律的体系化,并处理好稳定性和变动性之间的逻辑关系,加强涉外经济立法的整体规划和立法适度超前,使涉外经济管制具有较高层次的价值取向。其次,涉外经济管制不但要平衡各方的利益,而且规制的重点应放在扼制涉外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负效应上。另外,加入WTO对我国涉外经济管制法律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课题。这包括涉外经济管制立法的统一性问题、透明度问题、一致性问题、充分利用WTO规则问题、国民待遇问题、运用协调型创新性管制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
     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要求我们加快多方面的制度层面的深度结合,把发展对外贸易、资本引进、技术创新、经济结构调整、企业制度创新、体制改革等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虑,不能把对外开放政策的宗旨简单地停留在机器设备、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引进的低级层面。总之,全球化的利益并非自动、均匀分配的,我国政府必须有足够的能力充分、合理地运用WTO规则空间,在全球化进程中为我国争取最大化的利益。
     四、竞争政策与贸易政策的法律协调
     本文第四章选取竞争政策与贸易政策的法律协调为例探讨了涉外经济管制法律的协调问题。竞争政策与贸易政策具有共同的目标,即促进和维护自由开放的具有竞争性的贸易制度来保证市场的自由运作,最终使消费者获利从而使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经济得到发展。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快速发展,如何将我国贸易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有效地通过法制手段处理好,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持续和强大的竞争力,成为需要密切关注的课题。
     竞争政策与贸易政策都是国家基本的经济政策,服务于统一的国家发展战略,而竞争政策与WTO规则下的贸易政策的原理又同出一源。然而,两者之间又有冲突,主要表现在空间适用、保护对象或政策目标、利益保护的对象以及具体措施方面的冲突。因此,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非常复杂,处理两者关系并无固定的模式。协调二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创造能够促进我国竞争和贸易政策辨证或柔性配合的一种制度安排和相辅相成的政策协同效果。
     笔者认为,协调竞争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关系,必须在战略与战术上配合无间。在战略上,无论竞争政策还是贸易政策必须符合某个阶段国家总体经济和政治的战略性目标并始终围绕增进综合国力和战略性利益这个轴心,而在战术上必须动员各种专业力量参与国际规则和国内法规的制定,尤其在制定国内法规时要充分利用国际条约、惯例、案例的经验以及他国的经验,巧妙利用各种规则的优惠、空间甚至漏洞来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贸易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调方式包括(1)扩张贸易政策的功能边界以便代替竞争政策或弥补竞争法的不足;(2)竞争政策与贸易政策的个别制度之间可以通过国内立法的形式加以协调;(3)通过国际立法协调两者的冲突。笔者以欧盟与美国为例对竞争政策的双边协调、以WTO为例对竞争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调进行了探讨,说明竞争政策的国际协调是一个发展趋势,但是在国家利益差异面前,各国政府立场迥然,因此国际协调过程困难重重。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抽出那些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直接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概括为一个政策法律群体,即“战略性政策法律体系”,其内部各组成部分各有不同的规范对象、逻辑和方法,但有共同的目标追求,即较长历史时期内的战略性发展目标,而竞争政策与贸易政策属于战略性政策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由此,笔者主张对法律政策的分析应遵循规范分析、利益分析要服务于和从属于价值分析的观点。
     五、产业政策与贸易暨外资政策的法律协调
     本文第五章讨论贸易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之间关系,其目的是从法律角度考察产业政策法与贸易法、外资法的相互制约和作用的过程和机理,为我国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完善产业政策法以及协调政策之间的关系提出法律见解。
     贸易、外资政策对产业政策的影响,在透过产业政策后仍然可以反射到竞争政策,并最终对竞争政策施加作用。因此在本章中,竞争政策仍被提出作为讨论的参照体。贸易暨外资政策、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表现为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冲突与缓和,外资政策与贸易政策在实现、促进、替代产业政策方面逐渐突出。笔者从政策之间的联系性出发,提出“经济政策魔方”的概念,解释多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应系统和动态地对待经济政策的关联效应,经济政策需要搭配组合,协调经济政策群体需要法律的系统支持。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使这一魔方达到最佳状态,经济管制机制应发挥出高超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本章第二部分回顾了我国产业政策的发展脉络和产业政策法的基本框架,尤其是体现我国产业政策的选择性的集团化战略,并对我国产业政策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评述。本章第三部分探讨了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相互关系,包括以贸易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幼稚产业政策、战略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协调关系。然后在第四部分探讨考察了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相互关系,从实证角度研究《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历史变迁及其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协调,探求从“以市场换技术”到“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政策路线的转换,并分析了外资政策对产业政策的影响效应,包括技术外溢效应与核心技术空洞化、税收损失、产业结构不合理与减缓产业结构优化以及挤出效应、锁定效应与产业空心化等。本章第五部分讨论了外资政策与产业安全的关系,认为鉴于产业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主张为了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对策,应实行外资利用的中性化政策。
     笔者借用李斯特的名言,提出“制度的生产力比之制度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的观点。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政策组合才能发挥实效。为此,应以法治为中心,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创造多种经济政策的法律协调机制,在吸收外资中应以促进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外资结构的总体优化。
     六、涉外金融管制的法律协调
     当前银行引入外资、人民币汇率改变等问题备受关注,本文以这些热点问题为主要例证,初步研究了金融机构组织再造过程中的管制协调问题和金融资产(金融市场)价格管制过程中的协调问题。
     涉外金融管制法律协调的中心问题是适应金融全球化、信息化、自由化和混业经营的需要,理性对待金融风险和金融效率,建立一种适当的协调体制与机制,并适时制定和修改金融基本法律,厘清不合时宜的金融行政法规、规章,形成金融法律系统不断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金融组织再造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涉外金融管制应以追求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之间的平衡性为目标。
     本文第六章初步探讨了货币政策、汇率政策、贸易政策之间的关系,强调贸易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必要性,研究资本项目外汇管制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问题。外汇管制的现实驱动资本项目自由化。笔者回顾了资本管制的进程,论述了资本管制变化的条件性,分析人民币升值压力问题的实质及其风险,并总结金融资产价格、金融发展与资本风险管理的关系。这些探讨佐证了外汇管制、外贸与货币政策协调的重要性。
     本章还探讨了WTO有关规则与金融服务业开放的问题,包括WTO有关规则与我国金融监管立法以及WTO规则适应与运用的协调,介绍了国际政策的背景,为研究金融机构组织再造中的法律协调打下基础。
     本章还以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为例讨论了金融机构组织再造中的法律协调问题,包括银行改革、外资金融机构立法进程以及、有关政策目标、原则与标准的讨论。经过对银行业开放的深层分析与法律对策分析,从金融开放的角度看,本文认为金融属于一国重要资源,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必须遵循适合国情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对外资银行进入要谨慎地权衡利弊,加强监管协调。
     最后,本章分析了金融效率与金融安全的平衡问题,包括金融安全的内涵、引进战略投资者要注意金融安全、开放条件下更应防范金融危机、辨证处理金融效率与金融安全的关系以及平衡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需要协调性金融管制等问题。从体制建设上,本章认为应建立金融协调管制的体制,建立金融监管局以及强化监管政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等的配合。
     七、总结
     本文第七章对全文做了简单总结。通过对在WTO背景下涉外经济管制的理念革新、贸易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调、产业政策与贸易暨外资政策的协调以及涉外金融管制的法律协调的分析研究说明,涉外经济管制需要一种综合配套的协调的治理理念与行为模式,在此基础上完善战略性法律体系。文章强调涉外经济管制的核心是互动性治理而不是永远依靠强制性惩罚。涉外经济管制的法律协调并不是仅仅在经济领域内的协调就能提供充分的条件,经济性管制与社会性管制是相辅相成的,笔者认为应创造多层次、立体多元化的综合协调模式,把资源、权利和责任统一整合起来。另外需要把握管制的“度”,包括角度、限度、深度、力度、速度、广度、频度,防止对经济实体、金融机构的微观活动的过度行政干预,防止经济效率与经济安全的片面化、绝对化。放松管制与强化管制是辩证关系,放松管制的过程也就是法律变革的过程。
     本文的研究只是初步尝试,作为本人一个阶段的学习小结,尚有缺漏,期待方家不吝指正。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laws regulating the foreign related economy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foreign economic laws”) of China after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WTO”)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key point is that the foreign related economy should be regulated by law as the main method, with rationality and modesty highlighted with the philosophy of coordination and planning to promote the dynamic equilibrium between regulation and liberalization, and between economic security and efficiency.
     Focusing on the above core perspective, this thesis is composed of six chapters, with 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discussing the general concept, while the last three chapters examining some specific fields. The last part briefly summarizes the thesis.
     Chapter I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historical mission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foreign economic laws, providing the social context of the research. Chapter II explores the concepts, principles, innovative notions, and model changes of the regulatory transformation. Briefly summarizing the impact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China’s entry into the WTO upon China’s regulatory system, Chapter III attempts to deduce the basic idea of how to improve the foreign economic laws. Chapter IV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etition policy and the trade policy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the market economy, i.e., the principle of competition, while Chapter V analyzes the coordination among the regulations on industrial policy, trade, and investment, which emphasizes another fundamental economic policy, i.e., the policy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hapters IV and V both discuss the substantive economic issues while Chapter VI takes a wider view to examine the coordination of regulations upon foreign related financing, including capital controls, the reform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strategic investors to banks.
     Both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pproaches, and the methods of both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study are applied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also endeavors to integrate economic and legal research methods, implement the materialist dialectics, polysystem theory and pursue a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The author’s preliminary conclusion on the harmonization of the foreign economy laws in China is based on the relevant domestic and foreign theories in this field.
     1. Under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he reformation of the foreign economic laws shall establish a coordinated“normative regulatory system.”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is backed and driven by the reform of market economy and the opening-up policy. The foreign economic laws are part of the economic regulatory system, which takes law and policy as the main intermediaries and is closely linked to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se two propositions form a“dumbbell”structure, where regulations at one side and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at the other side. The orientation and fundamental of regulatory transformation is to be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modernization and coping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by innovation.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form the significant background of our regulatory innovation.
     The control of foreign-related economy is a long-term transitional process. In the long run, the domestic economy and foreign-related economy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foreign related economy require special regulatory measures. However, after China’s entry into the WTO, China's economy is integrating into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s a result, the boundary of domestic economy and foreign related economy becomes increasingly blurred. The specific features of the regulations upon foreign related economy are gradually fading away.
     In addition to the economic entities,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means and competency of regulatory authorities, and the comprehensive legal system that correspond to the competitive market mechanism are also the components of the“normative governance system in a broader sense.”The“normative governance system”here consists of those governance modes such as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a narrower sense, community governance, self-regulation, administrable governance, which are developed by due process with mandatory rules and disciplinary penalties as its basis (normative element), and with the public institutions (element of social entity) and a structure of checks and balances (element of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Transformation of the foreign economic laws should be aimed at“good governance”, i.e. the coordination and harmonization of institutions and mechanism. The esse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is to reform the rules of regulation and the operation model. In the post-WTO era, the proportion of foreign-related economy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The integration of domestic economy and foreign related economy reflects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t requires a foreign-related economic management system and a sophisticated rule-based regulatory regime, which can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for a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 The author advocates that the objectiv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foreign-related economy is to establish a coordinated“broad normative governance system.”The market and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and among different countries require us to apply a proper legal system to effectively allocate the various resources
     II.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the reformation of foreign economic laws is innovativ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conomic control falls within the governmental functions. When regulating foreign related economy, the govern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regulations, and the economic polices, supervises, manages, and controls the foreign-related economic activities. It is the extension of the governmental intervention and adjustment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foreign economic laws are synthesis of the country's micro-management and macro-adjustment to its foreign-related economy.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lementing one country’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maintaining foreign economic order, promoting fair competition, safeguarding the national economic security, and helping overcome the market failur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foreign economic laws are: rule by law, principle of modesty, principle of coordination and harmonization, and principle of efficiency.
     The fundamental idea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foreign economic laws is an idea of innovative, coordinative, and harmonized development. Accordingly, the foreign economic laws should reflect the ideas of centered-upon-legal-policy, co-ordination and harmonization, risk management, and competitive regulations. Among them, the idea of“centered-upon-legal-policy”is not directed to address the tension between rule by law and rule by ma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egal policy refers to the basic ideas,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of the strategic policies that a country applies in its legislation, law enforcement, and judicial performance. It is the essence of law that is embodied in the specific regulations and will be maintained for a long time. In the area of foreign-related economy, the idea of“centered-upon-legal-policy”is a fundamental idea that the legal policies should guide the regulatory activities and contribut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eries of stable and basic policies of regulatory measures, thus enhance a systematic and transparent legislation. It is the extension and particularization of the“rule by law”in regulating the foreign related economy.
     The model change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foreign economic laws include the following concepts: (1) The legal form of foreign economic laws should be transformed from the current approach of“dividing and ruling,”to that of“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gration”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both“external oriented economy”and“overseas investment,”thus to enhance the equilibrium development of legal system. (2) The legal policy should also be transformed from the“free trade policy”to“free and fair trade policy,”from“investment restrictions”to “deregulating and re-regulating investment policy,”and from export incentives to a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ated economy. (3) The legal function of the foreign economic laws should be transformed from being defensive to both defensive and initiative to strive for the nation’s interests and to integrate risk preventions into innovation encouragements. (4) 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should be transformed from the centralized management model to the model of coordinated and unified management, and the regulatory measures should be transformed from administrative oriented to law oriented, in order to support integrated policy harmonization, and to apply cost-effective analysis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tc., to regulate the foreign related economy by normative, updated, long standing, and diverse means. (5) The legal value should be transformed from the administration-oriented to market-oriented model, and promote the market based regulation by adjusting the pattern of interests distribution.
     III.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hallenges China’s foreign economic law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the erosion of sovereignty, and national security issues have greatly impacted on the foreign economic laws.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requires each nation to carefully use the policies and legal instruments in utilizing and controlling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ttentions should also be given to the effects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to the domestic financial markets.
     We should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w and particular policies for purpose of establishing a systematic set of rules on foreign related economy. We should also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stability and economic dynamism. The regulations upon foreign related economy shall balance the various parties’interests, and more importantly, check their negative effects.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China’s entry into the WTO require us to accelerate the multifaceted development of our systems to promote foreign trade, foreign investm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s a whole.
     Entry into the WTO challenges the Chinese regulation system in foreign related economy fields, and the issues include that of unity, transparency, consistency, national treatment,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neo-protectionism. They are all new areas for regulations in post-WTO era. Based on the above points, this Chapter concludes that the government must have sufficient capacity to make full and reasonable use of the WTO rules and strive for the national interests because the benefits of globalization are not automatic or equally distributed.
     IV. The coordination of laws on the competition policy and the trade policy
     Both competition policy and trade policy are fundamental economic polices of the state and serve the unified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with the latter enhancing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consumer welfare through free trade and market liberalization, while the former advocating an open market and free trade in order to achiev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consumer welfare. Both policies, by their nature, pursue identical goals and are mutually supportive of the other.
     But in practice may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 for many different reasons.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competition policy and the trade policy requires the match of strategy and tactics. Strategically, both of them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the overall nation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rategic goals, and keep focusing on the national competency and the strategic interests. Tactically, the various domestic professional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rules making process,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rules, embodied in the treaties, conventions and cases, to domestic laws. It is important to learn how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se processes to maximize the national interests.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create an dialectic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competition policy and the trade policy.
     The coordinative measures include the following: (1) to expand the scope of the function of the trade policy to remedy the lack or functional weakness of the competition policy; (2) to harmonize the separate systems under the competition policy and the trade policy through domestic legislation; (3) to coordinate the conflict through international legislations. The thesis takes the coordination of competition polici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bilateral policy coordination, and the WTO as an example for multilateral coord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policy. The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of the competition policy is a trend, but different countries take different positions based on their different interests, which make it very difficult to handle.
     The author calls for a“Strategic Legal Policy Régime”consisting of the laws and policies which are crucial to the national strategy. These laws and policies, together with the competition policy and the trade policy, form an integral part, and are aimed a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The author claims that the analysis of the legal policies shall consider the norms and interests, and should be subordinate to the value analysis.
     V. The coordination of laws regulating the industrial policies and foreign investment polices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eign trade policy and the industrial policy, and examines the process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of the industrial policy, the foreign trade policy, and the foreign investment policy from the legal perspectives, seeking the solution of how to improve the industrial policy and how to coordinate among the different policies.
     In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policies of trade, foreign investment, and industries, the competition policy is being put forward as a reference. The foreign trade and the investment policies are strongly correlated to the industrial policy, which could be seen through the conflicts and their relaxations. The foreign trade policy and the foreign investment policy are playing remarkable roles in achieving, promoting, or even replacing industrial policy. This chapter further develops the idea of“Economic Policy Magic”to explain the necessity of coordination of the policies, where the regulations are crucial.
     The second section of Chapter V review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policy and the framework of the industrial regulations in China. The third section discusses the co-relationship of the trade policy and the industrial policy, which includes the promotion of the trade policy to the industrial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infant industry, strategic industry, and the trade policy. The fourth section furth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eign investment policy and the industrial policy. The fifth section argues the relevance of foreign investment policy and economic security, and concludes that a neutral position is necessary in regulating foreign investment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industrial security.
     As Friedrich List says,“The power of producing wealth is therefore infinitely more important than wealth itself.”The improvement of the foreign-investment-structure requires the coordination of diverse policies to enhance the harmonization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and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this end, the policies under rule of law guided by the perception of a scientific outlook of development are highlighted.
     VI: The coordination of foreign related financial laws
     This Chapter discusses some issues that have currently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China, such as the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ese banks and the changes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of the coordination of regulations arising from the process of re-constructing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s well as the price control of the financial assets on the financial market.
     The key point in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foreign economic laws is to satisfy the needs for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information availability, liberalization, and comprehensive operation, and to rationally perceive the financial risks and efficiency, to establish a proper system and mechanism, to make and amend the basic financial laws in a timely manner, to repeal the out-of-date financial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and rules, and to formulate a sustainable self-improved system of financial laws. The re-construc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s but a measure instead of the goal, and the regulations on foreign-related finances should seek the balance between financial security and efficiency.
     This Chapt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monetary policy, foreign exchange policy, and trade policy, stressing on the necessity of coordination of the above polices, from which it continues to examin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foreign capital control and the RMB exchange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 The reality that people try to evade the foreign exchange control promotes the liberalization of capital flow. The author reviews the evolution of the capital control, discusses the conditions of its transformation, analyzes the essence of the pressure of the increase of RMB’s value and its accompanying risks, and summariz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financial assets’price,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capital risk control. These discussions prove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ordination of foreign exchange control, foreign trade, and monetary policies.
     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es the relevant WTO rules and the opening of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 to foreign market. It introduces the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other focus of this Chapter is the coordination of laws regulat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aking as an example the banks that receive foreign capital investment. Among others, it studies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of banking reformation and foreign investe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s well as the international practice, the relevant arguments on the policy goals,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After the extensive analysis, the author agrees that finances are part of the most important national resources; therefore, the entry of the foreign banks into Chinese market must comply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s that meet the national condition. In reality, we must carefully balance the interests when considering permitting foreign banks to enter into Chinese market. Form the financial reformation perspective, foreign investment is a form of reformation of ownership of financial assets, therefore, we should try to maximize the benefit out of it and avoid the possible negative effect, and a strong regulation and coordination may do it.
     Based on these analyses, this Chapter examines the balance of financial efficiency and security, and conclud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coordination system to strengthen financial regulation policies.
     VII. Summary
     The last part of this thesis is a brief summary. The control of foreign related economy needs a comprehensive coordination system, conceptually, and practically.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foreign economic laws, the trade policies, the competition policy, as well as the foreign trade and investment policies should all be coordinated with each other in order to formulate a perfect strategic legal system. The core of the foreign economic laws is the interactive regulation instead of mandatory punishment. The coordination of foreign economic laws is a complex and comprehensive approach. In a word, deregulation and re-regulation in this area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the process of deregulation is actually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w.
     This thesis, as a brief review of what the author has studied during the past years, is just the first step into this field, and it may contain some arguable points. The author is expecting comments from the experts and scholars.
引文
1 Santos,Boaventura De Sousa, Toward a New Common Sense: Law, Science and Politics in the Paradigmatic Transition (After the Law),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p.253.
    2 朱景文:《法律是一种规则政治》,载《学习与探索》2005 年第 5 期。
    3 John H. Jackson, Global 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1998) 1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at 1-2.
    4 “第三方治理”(third-party governance)的理论涵盖了为实现公共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方法,see Lester M. Salamon, The New Governance and the Tools of Public Action: An Introduction, in The Tools of Government 1, at 15.
    5 Lester M. Salamon, The New Governance and the Tools of Public Action: An Introduction, in The Tools of Government 1, at 11-14.
    1 See Dale D. Murphy,Inter-juriscictional competition and regulatory advantage, 8 J. Int'l Econ. L. 891 (2005),at 892. At p.892。开放市场激励各国政府为了给本国生产者创造比较管制优势的动机,也激励生产者寻求有利于他们的管制气候。
    2 王瑛著:《经济安全—中国面临的挑战》,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1 页-12 页。
    3 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5 页。
    1 张文显著:《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53-254 页。
    2 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47-248 页。
    3 钟明霞、范进学:《论法律信仰的若干问题》,载《中国法学》1996 年第 2 期。
    4 “公民之为公民,不仅要求他遵守法律,而且要求他尊重法律”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理性?》,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48 页。
    5 黄建武:《法的实现—法的一种社会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62 页
    6 朱景文:《关于法律和全球化的几个问题》,载《法学》1998 年第 3 期。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27 页。
    1 中国银监会于2006年1月12日发布了《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合作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外资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将此前各种散见在各种规章、通知、决定等的行政许可事项、条件、操作流程和期限等规定,用新的统一的形式进行了编篡,从实质效果上增强了监管机关的透明度和金融机构设立申请人的行为预期。以上新办法于2006年2月1日起施行。
    2 洪银兴、黄繁华:《统一市场规则 对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载《社会科学研究》2005 年第 4 期。
    1 王海梅:《内外资“两税合一”还要等多久—兼议公共政策与利益博弈》,载《中国经济时报》,2005 年12 月 9 日。
    2 关于在治理中公、私部门之间的关系,参见 Jody Freeman,The Private Role in Public Governance, 75 N.Y.U. L. REV. 543 (2000). 还可参见“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公民参与理论”,两者都强调公民和其他社会组织
    1 See Dale D. Murphy,Interjuriscictional competition and regulatory advantage, 8 J. Int'l Econ. L. 891 (2005),at 893.
    2 见新华网《中国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专题,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04/02/content_2776159.htm
    3 见新华网《西班牙烧鞋事件:温州鞋走向国际市场的梦与痛》,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10/06/content_2056635.htm
    4 《“何龙之争”:全民审度 2005 中国汽车业》,见新浪网专题讨论,http://chanye.finance.sina.com.cn/qc/2005-12-21/272213.shtml
    5 2005 年 2 月 4 日下午,中国 3G 问题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详情见http://tech.sina.com.cn/roll/2005-02-04/1505524219.shtml
    6 详情可参见新浪网专题讨论, http://finance.sina.com.cn/nz/lnzhyykn/index.shtml.
    1 在 2005 年 12 月 12 日举行的“财经年会 2006:预测与战略”会议上,龙永图直言不讳地说:“我看中国人离 WTO 是越来越远了……几年前,人们还知道多哈谈判,但是现在人们已经不知道香港 WTO 部长级会议了。” 龙永图感慨地说,人们过去对中国加入 WTO 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世界上没有人像中国人这样,对 WTO 有如此大的热情。但是,现在他们不再关心 WTO 在谈什么内容了。” 究其原因,龙永图认为,这体现了中国人对多边贸易的“一种失望”。因为加入 WTO 的初衷之一是要通过多边,而非双边谈判来解决贸易摩擦,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来,多边谈判并没有发挥预期的效用。龙永图:《国人离 WTO 越来越远》,载《第一财经日报》2005 年 12 月 13 日。
    2 龙永图:《国人离 WTO 越来越远》,载《第一财经日报》2005 年 12 月 13 日。。
    3 对 WTO 香港会议的评论,see http://paper.sznews.com/n/ca666881.htm
    4 使用一种或者更多度量因素的网络层设备,它决定网络通信能够通过的最佳路径。路由器的一个作用是连通不同的网络,另一个作用是选择信息传送的线路。选择通畅快捷的近路,能大大提高通信速度,减轻网络系统通信负荷,节约网络系统资源,提高网络系统畅通率,从而让网络系统发挥出更大的效益来。
    1 沈宗灵:《评“法律全球化”理论》,载《人民日报》1999 年 12 月 11 日,第 6 版。
    2 邓聿文:《在公共财政体制下“跑部钱进”》,载《每日经济新闻》2005 年 12 月 12 日。文章说,审计长李金华对驻京办事处“跑部钱进”的批评,引发了媒体和专家对驻京办定位和功能的讨论。转移支付的款项的分配没有科学的分配方法,靠人为安排,由官员决定,地方要得到这笔钱就必须进行感情和金钱公关。从审计风暴显示,中国公共财政在“明显市场失效领域没有完全到位,而在非市场失效领域涉入过深。”公共财政制度强调财务政务公开以及完善和细化财政预算报告制度,还要求财政决策机制,规范财政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财政事项社会公示制度。提高政府资金管理使用效率,减少腐败滋生,真正为纳税人服务,体现法治社会的应有要求。 笔者认为:根本措施的是公开和透明的“跑部钱进”,在人大法律和公开场合辩论,进行公开利益游说,有助于建立社会性开放性的利益平衡机制,让人民来监督“跑部钱进”。目前的审批制度改革只是皮毛而已。
    3 Alfred C. Aman, Globalization, Democracy, and the Need for a New Administrative Law, 10 Ind. J. Global Legal Stud. 125, at p143 (2003).
    1 Alfred C. Aman, Globalization, Democracy, and the Need for a New Administrative Law, 10 Ind. J. Global Legal Stud. 125, at p146 (2003).
    2 这个概念只是归纳了一类规则性治理现象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强调了组织、规范、程序、民主。
    3 笔者借用“群落”,指各种不同的治理层级,象植物学上的物种群落一样,相互联系又有不同层次。
    4 世界性治理的资料颇多,代表性著作如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21 世纪治理前景展望”的项目成果Joseph S.Nye & John D.Donahue (eds), Governan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0. 中译本见 [美] 约瑟夫?S.奈 约翰? D. 唐纳胡 主编,王勇等译:《全球化世界的治理》,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年 10 月版。另有 Dvid Held & Anthony McGrew (eds)(2002), 《治理全球化—权力、权威与全球治理》,曹荣湘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 12 月版,以及 Jeseph E. Stiglitz(2002):《全球化及其不满》,夏业良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年 3 月版等。
    5 理性与感性是相对应的。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情绪煽动常常导致政策非理性出台,反映过激,还有形成似是而非的推论例如对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常常成为改革者的紧箍咒。还有人对“飞行员”和“李宇春”是国资的论调进行批评,批评国资流失的双重标准“两张脸” 曹林:《从“李宇春”是国资看国资的两张脸》,载《每日经济新闻》,2005 年 12 月 14 日。
    1 世界银行 1994 年世界发展报告《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提出,基础设施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基础设施,即永久性工程建筑、设备、设施和它们所提供的用于居民消费和经济生产的服务,包括公用事业、公共工程及其它交通部门。另一类是社会基础设施,通常包括文教、医疗保健等。1997 年世界银行研究报告又指出,中国未来能否持续发展取决于中国能否加强三个方面的建设,其三为政府为经济提供法律的、社会的、物质的和制度性基础设施。See World Bank, China 2020: Development Challenges in the New Century. Available at www.worldbank.org.
    2 Alfred C. Aman, Globalization, Democracy, and the Need for a New Administrative Law, 10 Ind. J. Global Legal Stud. 125 (2003), at p146.
    3 Alfred C. Aman, Globalization, Democracy, and the Need for a New Administrative Law, 10 Ind. J. Global Legal Stud. 125 (2003), at p155.
    4 埃利诺·奥斯特罗姆著:《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 2000 年版,第 38页。
     1 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理论流派有规模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金融产品流动性理论,参见冯德连、葛文静:《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理论分析》,载《中国软科学》2004 年第 6 期。
    1 实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战略应坚持整体规划、适度超前、与国际金融规则相协调的原则,其法律系统包括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就前者而言必须注意法律系统的整体性要求以及相应的框架性法律、放权性法律、优惠性法律、监管性法律等不同层次的子法;就后者而言要注意法律系统发展的各个阶段即子法之间的相关性。参见徐冬根:《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法制建设》,载《金融论坛》2005 年第 7 期。在建设过程中法律起着主导作用,以立法手段来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按法律预定的模式与步骤向前发展。参见徐冬根、王传辉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法律》,载《法学》2004 年第 11 期。
    2 叶檀:《期铜战役:攘外与安内之辨》,载《每日经济新闻》,2005 年 12 月 2 日。
    
    1 叶檀:《期铜战役:攘外与安内之辨》,载《每日经济新闻》,2005 年 12 月 2 日。
    2 顾功耘主编,《经济法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2 月第一版,第 27 页。
    1 Steven A. Ramirez, Depoliticizing Financial Regulation, 41 Wm. & Mary L. Rev. 503, (Feb.2002), p.511
    2 顾功耘主编,《经济法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2 月第一版,第 34 页
    3 顾功耘主编,《经济法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2 月第一版,第 30 页
    4 顾功耘主编,《经济法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2 月第一版,第 30 页
    5 Dale D. Murphy, “Interjurisdictional Competition and Regulatory Advantage” (2005), 8 J. Int'l Econ. L. 891.,p.892
    1 [美] 丹尼尔? F? 史普博著,余晖等译:《管制与市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8 页,转引自周其仁:《话说管制》,载《21 世纪经济报道》,2002 年 9 月 11 日。
    2 [美] 丹尼尔· F· 史普博著,余晖等译:《管制与市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5 页。
    3 [美] 丹尼尔· F· 史普博著,余晖等译:《管制与市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30 页。
    4 Marktversagen und Wirtschaftspolitik, 2. Auflage, Muenchen: Verlahen 1996, S.296 ff..
    5 [美] 保罗· A· 萨缪尔森 、威廉· D· 诺德豪斯:《经济学》(第 14 版),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年版,第 622 页。另外,德国马普外国与国际私法所长 Juergen Basedow 认为,管制(DE: Regulierung)的概念并非特指法律渊源之一,或通用法学概念。其英语(Regulation)在英国法上同时意指法律渊源中法律(Law)的下位概念,即政府发布的法规,乃属名称上的巧合。经济管制(Economic Regulation)并不限于行政权力机构发布的法律规范。可以说,管制涉及各种法律渊源形式,既包括议会制定的法律,也包括行政权力机构发布的法规,还包括判例法。对此,也不能简单地将其划入某个特定的法律领域。See Juergen Basedow, Wirtschaftsregulierung zwischen Beschraenkung und Foerderung des Wettbewerbs, [Beitrag im Sammelband] Wirtschafts- und Privatrecht im Spannungsfeld von Privatautonomie, Wettbewerb und Regulierung : Festschrift für Ulrich Immenga zum 70. Geburtstag, Verlag C.H. Beck, München 2004,.SS.3-19.
    1 卢现祥:《西方国家经济管制的理论与实践述评——兼论我国的行业垄断问题》, 载于《经济评论》2000年第 1 期。
    2 See Besanko, David & Spulber, Daniel F, 1989. "Delegated Law Enforcement and Noncooperative Behavior,"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ol. 5(1), pages 25-52, Spring.at p.25.
    3 张曙光主编:《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分析》(第二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70 页。
    4 Stigler 把他对政府管制的研究称作“经济管制的理论”,并因此创立了管制经济学。See George J. Stigler, 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 2 Bell J. Econ. 3, (1971).
    5 W?吉帕?维斯库斯、约翰?M?弗农、小约瑟夫?E?哈林顿著,陈甬军等译:《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原书第 3 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年版,前言。
    6 Mahmood Bagheri & Chizu Nakajima, Optimal Level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Under the GATS: A Regulatory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Framework for Capital Adequacy and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5 J. Int'l Econ. L. 507,p.509
    7 George J. Stigler, 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 2 Bell J. Econ. 3, 5 (1971) ; see generally Eric Rasmusen & Mark Zupan, Extending the Economic Theory of Regulation to the Form of Policy, 72 Pub. Choice 167 (1991).
    8 王俊豪著:《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基本理论及其在政府管制实践中的应用》,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导言。
    1 Viscusi W. K., J. M. Vernon, J. E. Harrington, Jr., 1995, Eco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 The MIT Press, p.295
    2 王俊豪著:《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 --基本理论及其在政府管制实践中的应用》,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导言。
    3 Juergen Basedow, Wirtschaftsregulierung zwischen Beschraenkung und Foerderung des Wettbewerbs, [Beitrag im Sammelband] Wirtschafts- und Privatrecht im Spannungsfeld von Privatautonomie, Wettbewerb und Regulierung : Festschrift für Ulrich Immenga zum 70. Geburtstag, Verlag C.H. Beck, München 2004,.3-19.
    4 Charles R. P. Pouncy, The Rational Rogue: Neoclassical Economical Economic Ideology in the Regulation of the Financial Professional, 26 Vt. L. Rev. 263
    5 经济法学一直将政府干预、规制作为研究的重点。规制和管制的英文源自 REGULATION,所以实质意义并没有区别。关于从行政法学角度系统研究管制的著作,参见茅铭晨著:《政府管制法学原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8 月版,及郭志斌:《论政府激励性管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1 月第一版。
    6袁持平:《政府管制的经济分析》,人民出版社,2005 年 8 月版,第 190 页
    7 在笔者看来,政府管制的长效法律机制就是要立足于发动宪政改革,把政府的权利通过立法和司法进行确立和制约。
    1 李昌麒、岳彩申、叶明:《论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的互动机制》,载《法学》2001 年第 5 期。就其文化和精神的互补性,体现为民法之自由主义、行政法之国家主义、经济法之集体主义的融合互补,就功能互补分层为权利调控功能互补,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互补。就调整对象上则相互交叉。
    2 [法]阿莱克西·雅克曼、居伊·施朗斯:《经济法》,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第 14-18 页。
    3 John H. Jackson, “Global 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Vol.1 No.1(March 1998), p.9. 转引自董世忠主编:《国际经济法》,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11 月第一版,第 32 页。John.H.Jackson 的原文可见 John H. Jackson:《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法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11 月版,第 449-460 页。
     1 [日] 金泽良雄著:《当代经济法》,刘瑞复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第 302 页。
     1 V.奥斯特罗姆:《政治文明:东方和西方》,载《公共论丛》第 3 卷《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三联书店 1997年版。
    1 R.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第 3 页。
    2 顾功耘主编,《经济法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2 月第一版,第 27 页。
    3 吴弘、胡伟:《市场监管法论—市场监管法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1 月第 1版,第 18-19 页。
    
    1 马昕、李泓泽等编著:《管制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7 月版,第 25 页。
    2 [德]斐迪南?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第 95 页。
    3 [英]罗伯特·落茨:《新的治理》,载俞可平主编:《治理和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
    1 [美]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远方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8 页。
    2 Rorbert S. McNamara, The Essense of Security, Harper and Row, 1968. 作者曾任美国国防部长和世界银行行长。
    1 See Christopher F. Corr , The Wall Still Stands! Complying with Export Controls on Technology Transfers in the Post-cold War, Post-9/11 Era, 25 Hous. J. Int'l L 441(2003).
    2 李志军:《美国对华出口管制与中美贸易逆差:实质与对策》,载于《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9 年第 4期。基于国家安全因素,美国政府在信息领域也作了诸多限制 security reasons, the government has restricted the sale of code.,See Steven B. Winters & John A. Blomgren, How the U.S. Government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uter and Internet Law, Jan. 2002, at 1.;Jay P. Kesan & Rajiv C. Shah, Shaping Code, 18 Harv. J.L. & Tech. 319 (2005).
    3 王林生:《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贸易(一)》, 载于《国际贸易问题》2000 年 11 月。
    4 孙振锋:《论韩国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政府行为》,见 http://www.ln.cei.gov.cn/eworld/w foc01060501.htm
     1 [德]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9 页。
    1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3 “五统筹”是指“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 舒国滢;《战后德国法哲学的发展路向》,载于《比较法研究》1995 年第 4 期。
    2 [美]拉斯韦尔、麦克杜克尔著:《自由社会中的法哲学:法律、科学和政策研究》,美国纽黑文出版公司1994 年英文版,第 25 页。转引自徐永康主编《法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9 月第一版,第 210 页。
    3 Ronald Dworkin, A Matter of Principl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4 胡平仁:《法律政策学的研究路向》,见 http://www.dffy.com/faxuejieti/zh/200311/20031119085036.htm
    5 政策法,是指一种不稳定的法律实践状态,即在管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重视党和国家的政策,相对轻视法律的职能;视政策为法律的灵魂,以法律为政策的表现形式和辅助手段;以政策为最高的行为准则,以法律为次要的行为准则;当法律与政策发生矛盾与冲突时,则完全依政策办事;由于政策是党的领导机关所制定的,又靠党和国家的各级干部来执行。结果,在司法与执法实践中‘人’的作用高于‘法’的作用。参见赵震江主编:《法律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49-550 页。
    1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 号文。
    2 [美]James N.Rossenau《: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刘小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9 月版,第 120-123页。另可见 R. Rhodes (1996), 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 Political Studies, 44, pp.652-657.
    3 王贵国:《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法制兴革的取向》,载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论从》第 3 卷,法律出版社 2000年 8 月版。
    4 罗豪才:《经济全球化与法制建设》,载《求是杂志》2000 年第 23 期。
    1 Report of the Secretary-General on the Work of the Organization, General Assembly Official Records, 55th Session, Supplement No.1(A/55/1), New York, 2000, p.28.
    2 贾希凌:《试论我国对外经济管制法律制度之完善》,载顾功耘主编《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法制建设》,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 年 5 月第 1 版。
    3 John H. Jackson 在《世界贸易体制》一书末尾引用了两句话:奥内尔的“所有政治都是国内的”,德鲁克的“所有经济都是国际的”,说明在新的贸易体制中面临经济和政治的对立性。[美] 约翰·H·杰克逊:《世界贸易体制》,张乃根译,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12 月版,第 383-384 页。
    4 漆多俊:《WTO 与新的经济调节机制――国际调节》,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 年第 2 期。
    5 阿瑟·刘易斯著:《经济增长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576 页。
    1 埃利诺·奥斯特罗姆著:《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 2000 年版,第 31页。
    2 [美]Joseph E. Stiglitz: 《全球化及其不满》,夏业良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年 3 月第 1 版,第 209-210页。
    3 美国兰德公司(RAND):《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2003 年), 转引自胡鞍钢:中国发展首要问题始终是农民问题,见《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2003 年 12 月 26 日。
    4 张碧琼:《经济全球化:风险与控制》,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9 年 7 月第 1 版,第 8-13 页。
    5 [美]James N.Rossenau:《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刘小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9 月版,第 84页。
    1 《专访:周小川谈金融宏观调控和人民币汇率等》,来源:新华网 2004 年 10 月 02 日。
    2 《周小川行长谈国际金融领域面临的挑战》,来源:新华网 2004 年 10 月 03 日
    3 J. P. Trachtman, 'Recent Initiative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Goals of Competitiveness, Effectiveness, Consistency and Cooperation', 12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 Business, 241 at pp.243-245 (1991)
    4 吴晓求:《现代金融的核心功能是配置风险》,来源:新浪财经 2004 年 09 月 29 日。
    5 “中国金融界应该是计划经济最后一个堡垒”。《金融家的权利主张》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 年 07月 11 日 09:27 《中国企业家》
    1 Krakowski, Theorietische Grundlagen der Regulierung, in:ders.(Hrsg.), Regulierung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Hamburg: Verlag Weltarchiv 1988, S.19, 25.
    2 混合经济中政府和市场有各自作用的区间,也有在一定区间内的替代和互补关系。见[日]青木昌彦、奥野正宽、冈崎哲二编著:《市场的作用、国家的作用》,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 年 1 月第 1 版,第 83-86 页。
    1 J. D. Cox, 'Regulatory Competition in Securities Markets: An Approach Reconciling Japanese and United States Disclosure Philosophies', 16 Hastings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Review 149 ,pp.151-157 (1993).
    2 [美]Murray L. Weidenbaum: 《全球化市场中的企业与政府》,张兆安译,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 年 6 月第1 版,第 453-478 页。
    3 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专家组:《美国贸易政策评估报告(二零零四年一月)》,全文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http://sms.mofcom.gov.cn/article/200401/20040100170752_1.xml
    
    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2 即使在税收和外汇管制方面,外资和内资企业的待遇也逐渐趋向内外统一。虽然内外资税收并轨还处于 探讨过程,但早在 1993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适用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税收暂行条例的决定》,对增殖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与国内企业使用统一法规,说明政府对统一立法的必要性早有准备。外汇管制方面,2001 年修改三资企业法之前要求外汇平衡,而新的三资企业法则取消了外汇平衡的要求。
    1 古今:《我国境外投资政策体系需进一步完善》,载于《中国外资》2005 年第 4 期
    
    1 梁碧波:《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决定的外部制度约束》,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 年第 4 期。
    2 梁碧波:《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决定的外部制度约束》,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 年第 4 期。
    3 梁碧波:《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决定的外部制度约束》,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 年第 4 期。
    4 蔡从燕:《中国外贸管理法的范式转换》,载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2 期。
     1 蔡从燕:《中国外贸管理法的范式转换》,载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2 期。
     1 Report of the Secretary-General on the Work of the Organization, General Assembly Official Records, 55th Session, Supplement No.1(A/55/1), New York, 2000, p.28.
    1 吴哓求:《从制度层面再造中国资本市场》,载《证券导刊》2006 年 1 月。
    2 《11 号文“惊魂”》,载《商务周刊》杂志 2005 年第 20 期。2005 年 9 月 8 日,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中华创业投资协会(CVCA)与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联合在此召开“2005 风险投资圆桌会议”。与会人员包括国内十几家外资风险投资公司(VC)和四五家国内创投公司的代表,以及来自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外汇管理
    1 吴弘、胡伟:《市场监管法论—市场监管法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1 月第 1版,第 55-56 页。
    2 史际春:《新发展观与经济法治新发展》,《经济法学》复印资料 2004 年第 2 期。
    3 笔者认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提法具有深意,我改革开放到一定阶段需要在思想、经济和政治体制方面进行突破,避免以前的改革者成为体制改革的受益者并因此保守维护既有体制利益。和谐社会、统筹经济、可持续发展、节约型社会、小康社会等目标实现均离不开创新的思想、理念、行动、习惯、支持和风气。
    4 胡锦涛 2006 年元旦祝词。
    1 [德] 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 年 11 月第一版,第 432 页
    2 蓝海涛著:《国际农业贸易制度解读政策应用》,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 页。
    3 董世忠主编:《国际经济法》2004 年 11 月第一版,第 11 页。横向国际经济关系主要是私人间国际商业交易关系,纵向国际经济关系主要是主权国家政府、经济共同体、或单独关税区当局之间对国际经济关系的管理和协调。如今,纵向国际经济关系比较突出。
    4 P. Musgrave and R. Musgrave, 'Fiscal Coordin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an International Setting in Influence of Tax Differentials o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Proceedings of the VIIIth Munich Symposium on International Taxation 61, 64 (Munich Symposium on International Taxation, 1990).
    5 J. P. Trachtman, 'International Regulatory Competition: Externalisation and Jurisdiction', 34 Harvar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47 at 83 (1993)
    6 法律与发展的关系,见 Law in Developmen(t发展法)的基本观点,例如 Santos,Boaventura De Sousa, Toward a New Common Sense: Law, Science and Politics in the Paradigmatic Transition (After the Law),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1 “Globalization and Liberalization”, see UNCTAD/ECDC/PA/4/Revl, N.Y. and Geneva, 1996, p.240,.
    2 WTO, International Trade: Trends and Statistics 1995, Geneva, 1995, p.19.
    3 UNCTAD, 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 1997, N.Y.and Geneva, 1997, pp.70~71.
    4 王林生:《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贸易(一)》,载《国际贸易问题》2000 年 10 月。
    1 国内学者对计算机信息网络所设计的法律问题开展了许多研究,其主要成果有:吴弘等著:《计算机信息网络法律问题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年 3 月版;孙铁成:《计算机与法律》,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2 《人民日报》1999 年 10 月 29 日,第 7 版。
     1 A. Mattoo, 'Financial Services and the WTO: Liberalisation in the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Economies', WTO Staff Working Paper, TISD9803.WPF. p 25 www.wto.org
     1 Rumpus in Hong Kong, Economist, Sept. 27, 1997, p17 .
    1 Louis Henkin, International Law: Politics and Values,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5, at p11,1-2. 转引自陈安:《世纪之交围绕经济主权的新“攻防战”—兼谈当代“主权淡化”论之不可取》,载《中国对外贸易》2001 年第 12 期。
    2 杰克逊教授强调这场讨论的的关键和实质就在于权力分配问题,及国际事务的决策权力如何在国际机构与美国政府间进行恰当的分配。具体内容可参见 John H. Jackson, The Great 1994 Sovereignty Debate: United State Acceptance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Uruguay Round Results, Columbia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 Vol.36, Special Double Issue, 1997, pp.157-158.
    3 陈安:《美国 1994 年主权大辩论及其后续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 年第 5 期。
    4 车丕照:《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经济法》, 载《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 年第 1 期。
    
    1 车丕照:《身份与契约—全球化背景下对国家主权的观察》,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 年第 5 期。
    2 雅克·阿达:《经济全球化》,何竟、周晓幸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 年出版,第 74 页。
     1 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的未来》,张世鹏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7页。
    1 陈安:《美国 1994 年主权大辩论及其后续影响—兼谈当代“主权淡化”论之不可取》,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 年第 5 期。
    2 中海油发现,企业的跨国收购活动光有政府批文和贷款不行,在面对国际复杂局面时,国内相关部委和机构要有明确的全球化战略安排。比如中海油刚开始竞购优尼科时,中国外交部正参与“朝核会谈”;竞购进程中,央行提高了人民币汇率;退出竞购后,商务部宣布国内企业 50 亿美元采购了美国波音公司飞机。傅成玉说“如果有关部门能将这三件大事与中海油竞购活动统筹考虑就好了。”参见王佑:《盘点中海油并购败因 傅成玉呼吁政府统一协作》,载《第一财经日报》2005 年 9 月 30 日。
    3 该法案列举了 23 条理由,中心思想是中国对石油的依赖与日俱增,国有控股的中海油如果收购了尤尼科,那么尤尼科的石油资源将被优先分配给中国政府;其次,尤尼科拥有的石油勘探、生产和提炼技术中有些可用于军事,而中国是个由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再次,中国国有控股的石油公司在伊朗、苏丹这些地方都很活跃,一旦收购完成,这些可用于军事的技术有可能会出口到这些受美国贸易制裁的国家。参见:《中海油大考:当西方遇到东方》,载《南方周末》2005 年 07 月 14 日
     1 Susan W. Liebeler and William H. Lash III , Exon-Florio Harbinger of Economic Nationalism? The Cato Review of Business and Government, available at http://www.cato.org/pubs/regulation/reg16n1d.html
    1 社科院美国研究所专家组:《美国贸易政策评估报告(二零零四年一月)》,全文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http://sms.mofcom.gov.cn/article/200401/20040100170752_1.xml
    2 银监会目前的做法是与市场参与者就这一行业问题保持非监管方式的对话和监管前瞻性谈话;开展把对冲基金作为交易对手的现场调查。2005 年 12 月 12 日,刘明康谈话突出强调了对冲基金的风险。强调对冲基金经理控制巨大投资,并能在不作任何披露情况下迅速转移这些投资,这将导致对市场信心的严重侵蚀和对市场的严重破坏。巨额资金流动破坏市场流动性,导致市场混乱,引发系统风险;由于其多在离岸中心注册登记,缺乏足够信息和财务透明度,难以采取监管对策。面对对冲基金业务的风生水起,刘明康表示银监会正在促使银行业金融机构仔细筛选主要的经纪人,使之及时与一般投资经理或顾问区别开来。此外,银监会还将制定适当的信息披露标准,为银行等提供参考。参见汪涛:《银监会设专题小组 积极备战海外对冲基金》,载《21 世纪经济报道》2005 年 12 月 19 日。
    3 车丕照:《“市场准入”、“市场准出”与贸易权利》,载《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 年第 4 期。
    1 徐箐:“加入 WTO 与我国外资法的完善”,载《法学》2001 年第 1 期。
    2 曹建明、贺小勇:《加入 WTO 与我国对外经贸立法》,载《中国法学》2000 年第 1 期。
    3 “立法的盲目性、随意性使一些领域的立法过多过滥,法出多门导致法律之间的横向失调,分散立法与越权立法造成法律之间的纵向失调,削弱了现行立法的整体效应。有法难依已成为当前利用外资领域的主要矛盾。”见丁伟主编、林燕萍副主编:《经济全球化与外资立法的完善》,法律出版社 2004 年 12 月版,“前言”部分第 2 页。
    4 丁伟主编、林燕萍副主编:《经济全球化与外资立法的完善》,法律出版社 2004 年 12 月版,第 229-231页。
    5 丁伟主编、林燕萍副主编:《经济全球化与外资立法的完善》,法律出版社 2004 年 12 月版,第 231 页。
    6 丁伟主编、林燕萍副主编:《经济全球化与外资立法的完善》,法律出版社 2004 年 12 月版,第 236-260页。
    
    
    
    1 李晓西主编:《21 世纪中国银行业风险与防范》,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9 年 1 月版,第 303 页。
    2 李宪普、贾希凌:《银行与信托之间互动》,载《金融时报》2001 年 5 月 24 日第 8 版。
    1 欧世健:《二战后日本对外贸易政策演变初探》,载《学术论坛》1999 年第 4 期(总第 135 期)。
    2 高芳英、刘玉斌:《二十世纪美国贸易保护与自由贸易政策的交替和循环》,载《学术界》1999 年第 2 期(总第 75 期)。
    3 余劲松著:《跨国公司的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 年 5 月版,第 14-16 页。
     1 丁伟:《〈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评介》,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 年第 2 期。
    1 在大多数国家,政府都对贸易关系进行干预,通过政府补贴促进出口等措施,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特别产品种的比较优势可能被加强。[美] 威廉·盖里·沃斯著:《国际贸易与投资后冷战时代国际商务活动的法律环境》,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10 月版,第 9 页。
    2 [瑞] 缪尔达尔:《反潮流:经济学批判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2 年版,第 114 页。
    
    
    1 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1992 年世界投资报告》,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第 139-140 页。
    2方世荣、戚建刚、杨景军:《论我国行政主体的 WTO 观念》,http://www.law-star.com 新闻页。
    
    1 方世荣、戚建刚、杨景军:《论我国行政主体的 WTO 观念》,http://www.law-star.com 新闻页。
    2 杨景宇:《加入 WTO 与中国政府法制建设》,载《经济参考》(京)2001 第 23 期。
    1 苏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6 页。
    2 公丕祥:《全球化与中国法制现代化》,载《法学研究》,2000 年第 6 期。
    3 苏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版,第 102 页。
    4 曹建明:《WTO 法律制度与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比较》,载《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0 年第 9期。
    5 曹建明:《WTO 与中国的法治建设》,载《比较法研究》2002 年第 2 期。
    1 丁伟:《论世界贸易协定体制下我国外资法面临的挑战》,载《法学》1995 年第 10 期。
    2 张汉林、郭浑仪:《论入世与外资法的修改与政策建议》,载《国际商报》(京),2001 年 2 月 25 日第 5 版。美国的关税法中有关程序的规定也是事无巨细,不厌其烦,可参见韩立余译《美国关税法》,法律出版社,1995 年版。
     1 王志永、王蕾:《取消超国民待遇应缓行》,载《人民法院报》2002 年 10 月 23 日,第 4 版。
    2 丁伟:《“超国民待遇合理合法论”评析—外商投资领域国民待遇制度的理性思辩》,载《政治论坛》2004年 3 月。
     1 丁伟:《“超国民待遇合理合法论”评析—外商投资领域国民待遇制度的理性思辩》,载《政治论坛》2004年 3 月。
    2梅新育:《中国制造走向海外:政府怎么办》,载《21 世纪经济报道》2003 年 11 月 10 日。
     1 Joseph E. Stiglitz (2002) 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美] 斯蒂格利茨著,夏业良译,《全球化及其不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年 3 月,第 208 页
    2 王瑛著:《经济安全—中国面临的挑战》,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4 年版,前言。
    1 “善治”(Good Governance)在西方指政府应努力建立“自由的福利国家”。法律被认为具有监督政府行政权力的功能,而且,国家理所当然地被视为发动、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角之一。“善治”的目的在于建立、维持一个“市场友善”(Market-friendly)的国家,所谓“市场友善”的国家并不排斥政府干预市场,只要干预的出发点在于加快市场的开放及运作,则政府的行为具有正当性。
    2 鲍泰利(Pieter P. Bottelier):《中国入世:沧海桑田的变化》,载《第一财经日报》,2005 年 12 月 12 日。
    1 见国家工商工商局:《在华竞争报告》,以及《直面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报告》(2005)。
    2 [美]约翰·H·杰克逊著:《世界贸易体制: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与政策》,张乃根译,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 29 页。
    3 [美]约翰·H·杰克逊著:《世界贸易体制: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与政策》,张乃根译,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 33 页。
    1 傅军、张颖著:《反垄断与竞争政策----经济理论、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10 月版,第 13 页。
    2 Bernard Hoekman and Peter Holmes,“competition policy,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 WTO”,1999,http://www.worldbank.org
    3 王先林著:《WTO 竞争政策与中国反垄断立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3 月第 1 版,第 19 页。通说认为竞争法与反垄断的关系上竞争法包括反垄断法和反不当竞争法,但在很多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竞争法主要是用来指代反垄断法。
    4 戴霞:《WTO 框架下的国际竞争政策和我国竞争法制的完善》,载《现代法学》,2003 年第 12 期。
    5 在 OECD 与 WTO 等国际组织文件中,提到“国际竞争政策协调”时,不仅将纯粹意义上的竞争法包括在内,还囊括了协调各成员方与竞争相关的贸易管制措施的内容。See WTO 1997a, Annual Report 1997, Volumn1, Geneva: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6 徐士英、杨超:《WTO 的竞争政策与中国的反垄断立法(上)》,载《社会科学》,2004 年第 9 期。
    1 “竞争法(Competition Law)若由字面上解释,则凡是足以影响在一国之内或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之竞争条件或竞争条件者,均包括在内。惟若采取如此广泛之界定,则有可能造成所有的贸易法、环保法及一切的财经法规均被纳入于竞争法之范围,此显将与一般所认定之竞争法之范围有所不符。”
    2 车丕照:《世界贸易组织对其成员反垄断立法的影响》,载《反垄断法的立法与实践经验(月旦民商法研究 3)》,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6 月第 1 版,(第 70-88 页之)第 73 页。
    3 [美]约翰·H·杰克逊著:《世界贸易体制: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与政策》,张乃根译,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 54 页。
    4 [美]约翰·H·杰克逊著:《世界贸易体制: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与政策》,张乃根译,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 275 页
    5 王先林著:《WTO 竞争政策与中国反垄断立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3 月第 1 版,第 30 页。
    
    1 林燕萍:《论入世后我国竞争政策与竞争立法的基本原则》,载《政治与法律》,2003 年第 1 期。
    2 罗昌发著:《贸易与竞争之法律互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5 月第 1 版,第 4-5 页。
    3 杰克逊教授认为,“世界贸易体系的特征在于各种体制及其结构对经济发展与运行的影响”。见[美]约翰·H·杰克逊著:《世界贸易体制: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与政策》,张乃根译,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 页。
    1 笔者认为,政府资源是政府为满足履行职能需要在现在和将来可预期的时间内依法可以支配、控制和运用的权力(利)、物质(设施)、政策、便利和影响的总和。
    2 “一个国家成功干预经济的经验在其他时间或空间中可能是完全无效的,而且一种国家干预经济的成功经验很难长时间用于对时间的指导,因此,在社会变迁中经济制度的改革是最为活跃与频繁的,先例在经济法中并不具有特别的普遍性意义。”见岳彩申:《论经济法形式理性的优先性》,载《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 5 期。
     1 余劲松:《WTO 与国际经济法研究》,载《国际经济法论丛》第 7 卷,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1 徐崇利:《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经济法律体制的构建》,载《国际经济法学刊》2004 年第 8 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1 月版,第 92 页。
    2 徐崇利:《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经济法律体制的构建》,载《国际经济法学刊》2004 年第 8 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1 月版,第 53 页。
    3 托马斯·弗里德曼:《美国维持对中国商品的贸易特权》,《纽约时报》,1994 年 5 月 26 日,A1 版;[美]约翰·H·杰克逊著:《世界贸易体制: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与政策》,张乃根译,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 页。
    4 [美]约翰·H·杰克逊著:《世界贸易体制: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与政策》,张乃根译,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 13 页。
     1 [美]约翰·H·杰克逊著:《世界贸易体制: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与政策》,张乃根译,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 23 页。
    1 王晓晔、陶正华:《WTO 竞争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 年第 5 期。
    2 Joel Davidow, Unitied States Antitrust Development in the New Millennium, Wolrd Competition, Vol.24, 2001, p.439.
    3 Brusick, UNCTAD’s Role in Promoting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on Comepetition Law and Policy, World Competition, Vol.24, 2001, p.24 转引自尹竹:《WTO 框架下竞争政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协调问题述评》,载《中国法学》,2004 年第 3 期。
    4 2006 年 2 月 9 日,商务部对外公布,自 2004 年 4 月,新西兰率先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以来,目前,已有 51 个国家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参见中国贸易救济网,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201420009400
    1 王晓晔、陶正华:《WTO 竞争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 年第 5 期。
    2 John H. Jackson,Statement on Copetition and Trade Policy before the U.S. Senate Committee on Judiciary,18 June 1992,26 J. World Trade,No5,at 112 (1992).转引自罗昌发著:《贸易与竞争之法律互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5 月第 1 版,第 6-8 页。
    1 徐士英著:《竞争法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年 1 月第 1 版,第 33-37 页。
    2 徐士英著:《竞争法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年 1 月第 1 版,第 47-48 页。
    3 徐士英、杨超:《WTO 的竞争政策与中国的反垄断立法(下)》,载《社会科学》,2004 年第 10 期。
    4 徐世英著:《竞争法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年 1 月第 1 版,第 63 页。
    5“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调节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的手段”,http://www.jcrb.com/zyw/n70/ca45983.htm 法律工具主义者的理论核心趋向于将法律和法理学看作是现存的社会权力关系的直接反映,其中经济决定了一切,尤其是表达了统治集团的利益,也就是说,它们是支配的工具。http://www.gongfa.com/zhaoyanbainianxianzhengsuixiang.htm
    
    1 [日]川岛武宜著:《现代化与法》,王志安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53 页。
    2 罗昌发著:《贸易与竞争之法律互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5 月第 1 版,第 44-45 页。
    1 [日]村上政博:《日本反垄断法的历史与发展--对日本早期反垄断法的反思》,载王晓晔、伊从宽:《竞争法与经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 9 月第 1 版,第 20-33 页之第 21 页。另,日本《禁止垄断和确保公正交易法》第 19 条规定,“事业者不得使用不公正的交易方法”;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法》第 5 条规定“(a)(1)商业中或影响商业的不公平的竞争方法是非法的;商业中或影响商业的不公平或欺骗性行为及惯例,是非法的。”
    2 韩立余:《欧盟反托拉斯法的现代化》,载《法学家》,2004 年第 5 期。
    3 Kevin C. Kennedy,Competition law an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Sweet&Maxwell2001,p.3.,转引自胡国栋:《贸易政策与竞争政策的互动关系--WTO 背景下的探讨》,见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www.chinalawinfo.com/research/academy/details.asp?lid=3664
    1 See WTO, Report (1998)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rade and Competition Policy to the General Council, WT/WGTCP/2, § § 81-89 (Dec. 8, 1998), p46
    2 M.C.Howard: Antirust and Trade Regulation,New Jersy1983,p.1,转引自胡国栋:《贸易政策与竞争政策的互动关系--WTO 背景下的探讨》,见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www.chinalawinfo.com/research/academy/details.asp?lid=3664
    3 王先林著:《WTO 竞争政策与中国反垄断立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3 月第 1 版,第 21 页。
    4 王先林著:《WTO 竞争政策与中国反垄断立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3 月第 1 版,第 24 页。
    5 在我国,一般将 WTO 的基本原则概括为四个主要方面:即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其中,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石广生主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导读》,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7 页。
     1 王先林著:《WTO 竞争政策与中国反垄断立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3 月第 1 版,第 29 页。
    2 ESN Position paper on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the GATS, Final, 25 June 1999, p 7 European Services Network (ESN) www.esnet.be
    1 [美]约翰·H·杰克逊著:《世界贸易体制: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与政策》,张乃根译,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 275-276 页。
    2 即“ITO”(《“国际贸易组织”草案》。
    3 夏申、许国庆:《论国际贸易和竞争政策》,载《世界经济》1997 年底 6 期。
    4 See James Levinsohn,“Competition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NBERWorkingPaperNo.4972,1994.Antitrust in the 21st Century: Cooperation and Convergence, Speech Before the OECD Global Forum on Competition (Oct. 17, 2001) http:// www.usdoj.gov/atr/public/speeches/9330.htm (last visited Jan. 10, 2004).
    1 WTO Working Group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rade and Competition Policy, Report on the Meeting of 11-13 March 1998, WT/WGTCP/M/4, P 31 (June 24, 1998).
    2 Nina Hachigian, Essential Mutural Assistance in International Antitrust Enforcement, International Law, Vol.29, 1995, pp.117,126.
    3 See OECD, Consistencies and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Trade and Competition Policies, COM/TD/DAFFE/CLP (98) 25/FINAL, paragraph 18.
    4 王晓晔:《竞争政策对国际经贸活动的影响》,载《国际贸易》,2003 年第 6 期。
    5 UNCTAD X:Plan of Action,paragraph 70. 《行动计划》下载地址:http://www.unctad.org/en/docs/ux_td386.en.pdf.
    
    1 《2003 年世界贸易报告:多哈发展议程—竞争政策》,载《WTO 快讯》第 54 期。
    2 F.M.Scherer, Retail Distribution Channel Barriers to International Trade,67 Antitrust L. J. 77,112 (1999).
     1 廖义男:《公平交易法应否制定之间套机器草案只修正建议》,载《台大法学论丛》,第 15 卷第 1 期(1985年)。
    
    1 夏申、许国庆:《论国际贸易和竞争政策》,载《世界经济》1997 年第 6 期。
    2 尹竹:《WTO 框架下竞争政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协调问题述评》,载《中国法学》,2004 年第 3 期。
    1 胡国栋:《贸易政策与竞争政策的互动关系--WTO 背景下的探讨》,见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www.chinalawinfo.com/research/academy/details.asp?lid=3664
    2 OECD,, Options for Trade and Competition Policy Coherence,, 2000 Report of the Joint Group on Trade and Competition to the OECD Ministerial.
    3 罗昌发著:《贸易与竞争之法律互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5 月第 1 版,第 8 页。
    
    1 王先林:《论我国反垄断立法中的两个基本问题》,载《中外法学》1997 年第 6 期。
    2 黄茂荣:《公平交易法专题研究》,台湾植根法学丛书编辑室编辑,1998 年版,第 316 页。
    1 [日]金泽良雄著:《经济法概论》,满达人译,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85 页。
    2 注:这方面代表性的研究可参见 Michael E. 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New York: Free Press,1990。
    3 OECD 等国际经济组织一直关注讨论竞争法、政策与它们与国际贸易法、政策之间的相互影响。参见经合组织(OECD), Competition and Trade Policies: Their Interaction (1984),网址: http://www.oecd.org/dataoecd/7/51/2375610.pdf ; OECD, Directorate for Financial, Fiscal & Enterprise Affairs, Reflection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rade Policy and Competition Policy: A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Conceptual Framework, OECD Doc. COM/TD/ DAFFE/CLP(93)16 (Feb. 17, 1993); OECD Trade Commission,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ition and Trade Policies, OECD Doc. TD/TC/WP(92)20/REV2 (Apr. 20, 1993).
    1 see Maher M.Dabbah,,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Antitrust Policy,Camb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p215.
    2 National Courts, Global Cartels: F. Hoffman-LaRoche Ltd. v. Empagran, S.A. (U.S. Supreme Court 2004), 5 German Law Journal No. 9 (2004).
    3 European Economic Area Agreement (EEA) 1994, Art.26. available at www.europa.eu.int
    
    1 转引自王先林著:《WTO 竞争政策与中国反垄断立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3 月第 1 版。
    2 杨森林:《反倾销的争议与竞争政策国际协调的难题》,载《商业经济与管理》,第 4 期总第 114 期
    
    1 王先林著:《WTO 竞争政策与中国反垄断立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3 月第 1 版,第 30 页。
    2 彭兴华:《WTO 框架下贸易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载《国际经贸探索》,2003 年 11 月。
    1 王先林著:《WTO 竞争政策与中国反垄断立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3 月第 1 版,第 39 页。
    2 “北方太平洋铁路公司诉美国案”,《美国最高法院判例汇编》1958 年,第 356 卷,第 1-5 页。转引自[美]马歇尔·C·霍华德:《美国反托拉斯法与贸易法规--典型问题与案例分析》,孙南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 5 月第 1 版,第 3 页。
    3 傅军、张颖著:《反垄断与竞争政策--经济理论、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10月版,第 115 页。
     1 [日]伊从宽:《竞争政策与经济发展--北京会议背景》,聂孝红译,载王晓晔、伊从宽:《竞争法与经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年 9 月第 1 版,第 4-5 页。
    2 王先林著:《WTO 竞争政策与中国反垄断立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3 月第 1 版,第 48 页。
    1 见欧共体执委会 1986 年 9 月 3 日公告,ABI·C231/1986·S·2,转引自曹士兵著:《反垄断法研究—从制度到一般理论》,法律出版社 1996 年 2 月第 1 版,第 203 页。
    2 韩立余:《欧盟反托拉斯法的现代化》,载《法学家》2004 年第 5 期。
    3 See Press Release, U.S. Dep't of Justice, Japanese Subsidiary Charged with International Conspiracy to Fix Prices for Graphite Electrodes in U.S. (Feb. 23, 1998), at http://www.usdoj.gov/atr/public/press_releases/1998/1372.htm ; Int'l Competition Pol'y Advisory Comm., U.S. Dep't of Justice, Final Report to the Attorney General and the Assistant Attorney General for Antitrust 172-73 (2000), at http:// www.usdoj.gov/atr/icpac/finalreport.htm
    4 US v Aluminium Company of America and others 148 F 2d 416, 443 (1945) (the Alcoa case)
    1 Consolidated Gold Fields PLC v. Minorco, SA, 871 F.2d 252 (2d Cir. 1989).
    2 Article3.1, Antitrust Enforcement Guidelines for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April, 1995 (Anticompetitive conduct that affects U.S. domestic or foreign commerce may violate the U.S. antitrust laws regardless of where such conduct occurs or the nationality of the parties involved).全文可见美国司法部网站http://www.usdoj.gov/atr/public/guidelines/internat.htm
    3 Gesetz gegen den unlauteren Wettbewerb (UWG) 自 1957 年颁布以来,历经修改,最近一次在 2004 年 7 月。http://transpatent.com/gesetze/uwg.html
    4 Dyestuffs Commission Decision of 24 July 1969 JO L 195 07/08/1969 p. 11--17.
    5 在该案中,某些非欧盟的纸浆制造商被委员会指控违反了罗马条约第 85(1)条关于禁止限定价格的要求,因为他们共谋在共同体内以同一价格出售产品。这些制造商中有很多在欧共体内并无分公司或子公司。委员会经过调查发现,共同体内纸浆总运量的 2/3 和实际消费量的 60%受到了该协议的影响,"共同体内纸浆
     1 王晓晔:《WTO 竞争政策议题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兼论我国在坎昆会议上的立场》,载《WTO 经济导刊》2003 年 08 期。
     1 Edward T. Swaine,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of Competition Policy: Does Global Antitrust Law have a Future, Virgin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Summer 2003.
    1 [日]松下满雄:《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和竞争政策的作用》,朱忠良译,载《环球法律评论》2003 年春季号。
    2 WTO Panel Report,Japan-Measures Affecting Consumer Photographic Film and Paper,WT/DS//44/R (March
    31,1998. See www.wto.org.有关本案的相关分析材料可参阅林彩瑜:《WTO 争端解决机制与国际贸易反竞争行为—以美日“消费性照相用软片及相纸”市场争端案为例》,载台湾《政大法学评论》第 63 期(2000年 6 月);李彬:《从柯达—富士案析“不违法之诉”》,载梁彗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 22 卷;王中美:《WTO 争端解决机制与国际竞争政策----柯达—富士胶卷案的国际竞争法方面分析》,载《商业研究》2002年第 12 期;王先林著:《WTO 竞争政策与中国反垄断立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3 月第 1 版,第 74-79页。
    3 [日]松下满雄:《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和竞争政策的作用》,朱忠良译,载《环球法律评论》2003 年春季号。
    1 [日]松下满雄:《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和竞争政策的作用》,朱忠良译,载《环球法律评论》2003 年春季号。
    2 王先林著:《WTO 竞争政策与中国反垄断立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3 月第 1 版,第 76 页。
    3 See Report of the Panel,31 March 2000,WT/DS36/R (the EC Case),29 May 2000,WT/DS162R (the Japanese Case); Report of the Appellate Body,28 August 2000,WT/DS136/AB (the EC Case),28 August 2000, WT/DS162/AB/R (the Japan Case),该案 2001 年 2 月 28 日仲裁报告的中文翻译全文可分别参见朱榄叶编著:《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纠纷案例评析 1995-2002(上册)》,法律出版社 2004 年 1 月第 1 版,第 299-321
     1 戴霞:《WTO 框架下的国际竞争政策和我国竞争法制的完善》,载《现代法学》2003 年 12 月。
    1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 2004 年 4 月 30 日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有关问题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全文参见 http://www.pydpc.gov.cn/ReadNews.asp?NewsID=210。
    2 关于二战后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理论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运用,参见 Vercelli, Alessandro, “Updated Liberalism vs. Neo-liberalism: Policy Paradigms and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Western Industrial Economies after W.W. II” (September 2003), University of Siena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No. 398;在拉美和东亚地区,通过政府干预与通过政府干预和公私部门的合作达到生产多样化的例证最为突出,see Dani Rodrik, "Industrial Polic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ovember 2004). KSG (Harvard University)Working Paper No. RWP04-047.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rn.com/abstract=617544.
    3 王先林:《产业政策法初论》,载《中国法学》2003 年第 3 期。
    1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保护贸易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的对外贸易理论,请参考陈宪、张鸿编著:《国际贸易--理论政策案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年 8 月版。
    2 佟家栋、王艳:《国际贸易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载《南开学报》(哲社版)2002 年第 5 期。
    1 Gilberto Sarfati, European Industrial Policy as a Non-Tariff Barrier, European Integration Online Papers (EIoP), Vol. 2, No. 2, May 13, 1998.
    2 傅军、张颖著:《反垄断与竞争政策—经济理论、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10 月版,第 163 页。
     1 孟雁北:《论产业政策与反垄断法的冲突与协调》,载《社会科学研究》2005 年第 2 期。
    2 [德]U.伊蒙伽 (Ulrich Immenga):《合并控制法在欧洲和德国的新发展》,载王晓晔、伊从宽:《竞争法与经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 9 月第 1 版,第 244 页。
    1 齐虹丽:《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中国入世后面临的挑战与日本的经验》,载《经济科学》2003 年第 3 期。
    2 See Ulrike Schaede, Cooperative Capitalism: Self-Regulation, Trade Association, and the Antimonopoly Law in Japan 1 (2000), at 84-87.
    3 孟雁北:《论产业政策与反垄断法的冲突与协调》,载《社会科学研究》2005 年第 2 期。
    1 Dennis W. Carlton, The Relevance for Antitrust Policy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dvances 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2 Geo. Mason L. Rev. 47 George Mason Law Review (2003).
    2 如果一个处于自由竞争市场环境、具有正常管理水平的企业,无须依靠政府或外部帮助就可以预期获得一个社会可接受的利润水平,即企业的自生能力。在竞争环境中,企业的自生能力取决于它的生产能否达到可能的最低成本水平,高于该成本水平就可能被淘汰。见林毅夫:《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方式和绩效检验》,载《江海学刊》2002 年 4 月。
    1 Jiang Xiaojuan, Promoting Competition and Maintaining Monopoly: Dual Functions of Chinese Industrial Policies during Economic Transition (2002), 1 Wash. U. Global Stud. L. Rev. 49., p.65-66.
    2 此前,日本政府并不完全赞同反垄断政策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See Harry First, Antitrust Enforcement in Japan, 64 Antitrust Law J.137 (1995).
    3 杨荣:《日本企业合并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关系的变迁》,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 年第 5 期。
    4 王先林:《产业政策法初论》,载《中国法学》2003 年第 3 期
     1 郭克莎:《中国工业发展战略及政策的选择》,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 年第 1 期。
    2 陈红蕾、吉缅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贸易和产业政策一以合成橡胶为例的经验分析》,载《财贸经济》2005 年第 1 期。
     1 Robert E. Scott, Sectoral Strategies and participant Commitments: the Keys to Effective Trade and Industrial Policies, 5 Stan. L. & Pol'y Rev. 127, at 128.
    2 见新华网报道,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07/21/content_3249580.htm.
     1 河南 99%的工业企业至今还是零专利,一半以上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石玉:《河南 99%工业企业零专利新兴工业大省甘于贴牌》,载《第一财经日报》2006 年 03 月 06 日。
    1 冯德连、张兴云:《经济全球化下产业集群化趋势及我国的对策》,载《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年第 2 期。
    
    2 《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 号)》通知强调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建立责任制,狠抓落实,按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要求,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制订具体措施,合理引导投资方向,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和修订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相关政策,切实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家发展改革、财政、税务、国土资源、环保、工商、质检、银监、电监、安全监管以及行业主管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机制,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增强产业政策的执行效力。在贯彻实施《暂行规定》时,要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 董进宇著:《宏观调控法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年 1 月,第 212 页。
    
    1 [日]长谷川启之、梁小民、刘朝:《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05 页。
    2 王先林:《产业政策法初论》,载《中国法学》2003 年第 3 期。
    3 王先林:《产业政策法初论》,载《中国法学》2003 年第 3 期。
    1 物权法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部“支架性”法律。它调整财产支配关系,明确物的归属,并在此基础上保护物权,充分发挥物的效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它与人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2 产业结构政策是指政府依据本国的产业结构演化趋势,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制定的产业政策,其目标是从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演进中求得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产业组织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而制定的干预产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政策,其目标是政府通过协调产业组织中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之间的矛盾,以建立正常的市场秩序,提高市场绩效。产业组织政策主要包括竞争政策、中小企业政策。
    3 《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 号。
     1 《关于公布中央企业主业(第一批)的通知》,国资发规划[2004]324 号。
     1 傅军、张颖著:《反垄断与竞争政策—经济理论、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10 月版第 158 页
    2 陈锦华主编:《1995 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5 年版。
     1 付彩霞:《论国家战略利益对政府产业组织政策的影响》,载《社会科学》2002 年第 3 期。
    2 Aoki, Masahiko, (1997), “Unintended Fit: Organizational Evolution and Government Design of Institutions in Japan,” in M. Aoki et al, eds.,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 房宁:《为何 128 年中只有日本从后发展跨入发达?》,载《环球时报》2002 年 04 月 25 日第四版。
    1 南志珍:《利用外资与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宏观政策》,载《生产力研究》2001 年第 6 期。
    2 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2005 年 12 月 2 日发布(国发[2005]40 号)。
    3 Esfahani, Hadi Salehi & Mahmud, Munir,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rotectionism and Industrial Policy (June 1998, revised Feb. 2002). Working Paper No. 98-0111.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rn.com/abstract=150730 or DOI: 10.2139/ssrn.150730
    
    1 王健:《产业政策法若干问题研究》,载《法律科学》2002 年第 1 期。
    2 王健:《产业政策法若干问题研究》,载《法律科学》2002 年第 1 期。
    1 Dani Rodric(2003) Growth Strategies, NBER working paper10050, version of August 2004.
    2 See R. Stanford, Does the U.S. Need a European Style Industrial Policy? (IB Note 14), available at http://facweb.furman.edu/~dstanford/ibnotes/indpol.htm. 关于产业政策,在美国理论界向有争议, See Dani Rodrik, "Industrial Polic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ovember 2004), KSG (Harvard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No. RWP04-047. 对赞同和反对双方观点的列举还可见 Richard B. McKenzie, Industrial Policy,available at http://www.econlib.org/library/ENC/IndustrialPolicy.html#box%201.
    1 《国家经贸委赴德考察团报告摘要:德国运用法律手段促进结构调整的做法及启示》,国家经贸委法规司提供,见 http://www.setc.gov.cn/jmfzjs/200208020049.htm,最后访问时间 2006 年 3 月 20 日。
    2 苏明吾:《产业政策作用的局限性与产业协调发展对策》,载《中州学刊》2002 年第 4 期。
    3 春博、吴聃:《积极贸易政策与产业发展:文献综述》,载《国际贸易》2003 年。
     1 [美]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等著:《国际经济学》,海闻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 236-237 页。
    
    1 左海聪:《WTO 幼稚保护条款再探》,载《法商研究》2003 年第 1 期。
    2 刘力:《摒弃“出口至上”:中国贸易战略调整》,载《财贸经济》2004 年第 5 期。
    1 王建业:《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贸易和产业政策》,载汤敏、茅于轼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 1 集),商务印书馆 1989 年第 1 版,2002 年 3 月印刷,第 162 页。
    2 丁静涛:《以贸易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载《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 年第 5 期。
    3 曹建明、贺小勇:《加入 WTO 与我国对外经贸立法》,载《中国法学》2000 年第 1 期。
    4 《美报称:美从中国组装获益最大中国仅获漂亮数字》,来源:新华网 2006 年 02 月 13 日。
    1 同上注。
    2 王义伟:《中国企业被称为国际民工 利润在微笑曲线中哭泣》,载《中华工商时报》2005 年 7 月 19 日。文中指出,对现代产业价值链的研究表明,产业链利润呈现一个“V”字形,即所谓的微笑曲线。在这个曲线中,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中间是加工生产。一般而言,处在两头的产业利润率在 20%至 25%之间,而处在中间的加工生产产业的利润只有 5%。对于 OEM“贴牌生产”,专家估计,外国人拿走了 92%的利润,中国最多拿到 8%。20 世纪 80 年代,“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令中国企业陷入双重困局:赚着最少的钱,制造着越来越严重的污染。环保问题专家梁从诫:“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成了世界的厨房,成了世界的泔水桶。我们把做好的美味端上世界餐桌,让外国人享用,但是,做饭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却留在了自己的厨房里,留在了自己的泔水桶里。”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说,什么是“世界工厂”?现在看来,就是用自己的资源替发达国家生产低级工业品,用自己的身体去承受污染,所赚取的不过是微薄的加工利润。
    3 De Ferranti, David, Guillermo E. Perry, Daniel Lederman, and William F. Maloney, From Natural Resources to the Knowledge Economy,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2002. 这份世界银行拉美和加勒比海部门的报告指出,需要以产业政策推动该地区的技术活力。
    4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5 郭克莎:《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趋势、作用和战略》,载《产业经济研究》2005 年第 5 期。
    6 房宁:《为何 128 年中只有日本从后发展跨入发达?》,载《环球时报》2002 年 4 月 25 日第 4 版。
    
    1 Dani Rodric (2003) Growth Strategies, NBER working paper10050
    2 丁静涛:《以贸易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载《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 年 10 月第 5 卷第 5 期。
     1 丁静涛:《以贸易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载《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 年 10 月第 5 卷第 5 期。
    
    1 贺俊:《论开放条件下的产业发展战略选择》,载《经济评论》2001 年第 5 期。
    2 景玉琴:《开放、保护与产业安全》,载《财经问题研究》2005 年第 5 期。
    1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已将政府采购政策作为各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民族产业则是政府采购的法律特征之一。见徐冬根:《WTO 条件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比较研究》,载《党政干部学刊》2002年第 9 期。
    2 温太璞:《发达国家战略性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理论思考和启示》,载《商业研究》2001 年第 10 期。
    3 贺俊:《论开放条件下的产业发展战略选择》,载《经济评论》2001 年第 5 期。
     1 南志珍:《利用外资与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宏观政策》,载《生产力研究》2001 年第 6 期。
     1 赵洪斌、严虹:《东道国政策激励与跨国公司FDI技术水平的选择》,载《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 4 期。
    1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2 以影碟机产业为例,在 VCD 的 1000 多件国际专利当中,我国企业申请的只有 60 多件,仅占 6.3%;而居于前 3 位的是索尼、三星和飞利浦公司。这使得我国影碟机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专利,创新利益中有很大一部分事实上被国外公司所获取。
    3 郭斌:《产业标准竞争及其在产业政策中的现实意义》,载《中国工业经济》2000 年第 1 期。
     1 [英]安德鲁·坎贝尔(Andrew Campbell)、凯瑟琳·萨默斯·鲁斯(Kathleen Sommers Luchs)编:《核心能力战略》,严勇、祝芳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8 月版,第 67 页。
    2 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 年第 6 期。
    
    1 刘志彪:《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品牌战略》,载《财经问题研究》2005 年第 5 期。
    
    2 江心英:《东道国外资激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载《国际贸易问题》2005 年第 10 期。
     1 兰天:《外商投资政策与产业扶持政策协调博弈研究》,载《财经研究》2003 年第 3 期。
    
    1 江心英:《东道国外资激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载《国际贸易问题》2005 年第 10 期。
    2 兰天:《外商投资政策与产业扶持政策协调博弈研究》,载《财经研究》2003 年第 3 期。
    1 王晓红:《关于优化我国外资结构的思考与建议》,载《财贸经济》2005 年第 2 期。
    2 樊亢、宋则行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简史》,人民出版社 1973 年版,第 252-253 页。
    3 Robert W.Barnett, Beyond War. Japan's Concept of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ecurity, Washington, Pergamon-Brassey’s, 1984..Reviewd by Gerald Segal at China Quarterly, No. 105 (Mar., 1986) , pp. 161-162
    
    1 景玉琴:《开放、保护与产业安全》,载《财经问题研究》2005 年第 5 期。
    2 胡育娟:《国家利益观:我国FDI政策的核心思想》,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 年第 3 期。
    3 王莉:《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载《经济纵横》2005 年第 10 期。
    4 孙瑞华:《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环境因素分析》,载《经济体制改革》2005 年第 6 期。
    
    1 黄志勇、王玉宝:《FDI 与我国产业安全的辨证分析》,载《世界经济研究》2004 年第 6 期。
    2 景玉琴:《开放、保护与产业安全》,载《财经问题研究》2005 年第 5 期。
     1 景玉琴:《开放、保护与产业安全》,载《财经问题研究》2005 年第 5 期。
    1 胡育娟:《国家利益观:我国 FDI 政策的核心思想》,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 年第 3 期。
    2 左大培:《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非效率性》,载《经济研究》2000 年第 5 期。
    3 所谓“三缺口理论”,是指一国经济的存在着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这两方面数量上的制约外,还存在第三 形式的缺口,即技术缺口。对三缺口理论的具体解释参见汤文仙:《三缺口模型:对双缺口模型的修正--对中国利用外资行为的合理解释》,载《当代经济科学》2000 年第 5 期。
    1 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 年第 6 期。
    2 郭斌:《产业标准竞争及其在产业政策中的现实意义》,载《中国工业经济》2000 年第 1 期。
    
    1 张小蒂、李晓钟:《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载《学术月刊》2001 年第 6 期。
    2 卜伟、郑纯毅:《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政策研究》,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 年第 5 期。
    3 [德]李斯特(Friedrich List):《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12 章。
     1 [日]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编著:《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修订版),魏加宁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年 1 月版。第 188-189 页
    1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2 汪斌:《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产业政策的转型——兼论中国产业政策的转型取向》,见http://www.xinzhitax.com/html/14513_1.asp
    3 汪斌:《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产业政策的转型——兼论中国产业政策的转型取向》,见http://www.xinzhitax.com/html/14513_1.asp
     1 法学思维应倡导三个“知然”境界,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未必然”,也就是从知、信、疑以至改进的思维逻辑。
     1 周子蘅著:《金融管制的确立及其变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1 月第一版,第 258页。
    2 Henry Campbell, Black’s Law Dictionary (Fifth Edition),p1290,p.1156.
     1 唐波主编:《新编金融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2 月版,第 35 页。
     1 [英]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 1997 年版,第 151 页。
     1 宁南:《国有银行“股权换技术”的梦想“死结”》,载《商务周刊》网络版 2005 年 10 月 25 日,http://www.businesswatch.com.cn/ArticleShow.asp?ArticleID=1228
    
    1 毕马威:《纵论中资银行业》,载《金融参考》2001 年 11 月 9 日。
    2 贺小勇:《金融全球化趋势下金融监管的法律问题》,法律出版社 2002 年 11 月第一版,第 95 页。
    1 Percy Mistry, The challenges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in Jan Joost Teunissen (eds.), The policy challenges of global financial integration, The Hague: Forum in Debt and Development (1998).
    2 金荦、李子奈:《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分析》,载《世界经济》2005 年第 8 期。
    3 陶湘、陈雨露、赵锡军:《东南亚金融动荡:对策与影响分析》,载《国际金融研究》1997 年第 12 期。
    4 张礼卿著:《资本帐户开放与金融不稳定—给予发展中国家(地区)相关经验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4 月第一版,第 134 页。
     1 王中美:《WTO 与 IMF 的合作制度》,载《国际经贸探索》,第 21 卷第 2 期,2005 年 3 月。
    1 徐崇利:《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经济法律体系的构建》,载《国际经济法学刊》第 8 卷(2004)。
    2 货币国际化是一个伴随该种货币发行国的经济不断强大而逐步走向世界的过程,目前人民币正处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从两个层面上考察:一是人民币的对外开放性,主要表现为人民币交易的自由兑换性、人民币汇率的自由浮动性、资本在境内外的自由流动性。二是人民币在一定的范围内所承担的国际货币角色。
    3 刘力臻、王益明:《人民币国际化下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载《税务与经济》2005 年第 4 期
    1 周申:《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与汇率政策配合的理论和经验研究》,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年第 3 期。
    2 Krueger, A. O., Foreign Trade Regim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iberalization Attempts and Consequences, Ballinger Press for the NBER, Lexington,1978.
    3 Edwards, S. , Real Exchange Rates, D evaluation, and Adjustment: Exchange Rate Poli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ambridge, M ass. : M IT Press, 1989.均衡实际汇率是指与一国经济实现内外平衡相一致的实际汇率水平。当现实的实际汇率水平与均衡实际汇率水平出现了持久的大幅偏差时, 必须采取措施调整现实的实际汇率水平, 使之恢复到均衡水平, 这对一国经济保持内外平衡至关重要。Edwards 通过建立一般均衡模型来展开他的理论分析。均衡实际汇率水平是由一系列实际经济变量决定的, 这主要包括关税、国际贸易条件、国际资本流动、政府支出状况、技术进步等因素。
    1 Mckinnon, R. I., “Foreign Trade Regim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Review Article”, Journal of Inter2 national Economics, 9 (August) , pp. 429~452, 1979.
    2 刘向丽、王厚双:《日元升值与日本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绩效分析》,载《东北亚论坛》2004 年 3 月,第13 卷第 2 期。
    1 “构建新形势下的本外币协调框架”,载郑振龙主编:《金融前沿理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年 4月第一版,第 591 页。
    2 朱剑荣、江林、朱海燕:《论开放经济条件下贸易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载《国际经贸探索》,2003 年第 6 期。
     1 金荦:《从国际经验看中国放松资本管制的政策选择》,载《国际经济评论》2005 年第 1 期。
    
    1 黄汉民:《我国贸易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关系》,载《商业时代?理论》2004 年 33 期
    2 范志勇:《中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与替代》,载《世界经济》2005 年第 7 期。
     1 罗纳尔德?麦金农:《实行新的汇率政策:中国会步日本的后尘陷入流动性陷阱吗?》,载《国际金融研究》2005 年第 11 期。
     1 刘力臻、王益明:《人民币国际化下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载《税务与经济》2005 年第 4 期。
    1 Mahmood Bagheri & Chizu Nakajima, Optimal Level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Under the GATS: A Regulatory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Framework for Capital Adequacy and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5 J. Int'l Econ. L. 507,p.509
    2 李金泽:《世贸组织法律制度与我国金融法制建设》,载《中国金融》2001 年第 8 期。
     1 陶湘:《金融业--从四个角度看影响》,载《瞭望新闻周刊》第 50 期,1999 年 12 月 13 日。
     1 李仁真:《论欧盟银行法的架构和特征》,载《武汉大学学报》1998 年第 1 期,转载于李仁真:《欧盟银行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85 页。
    1 马红霞:《WTO 体系下的我国金融监管》,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 年第 7 期。
    2 The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Banks Around the World: A New Database, in Robert E. Litan and Richard Herring, eds., Integrating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into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Brookings-Wharton Papers on Financial Service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1), pp. 183-241.
    1 《引进合格战略投资者 促进中外资银行“双赢”--唐双宁副主席在 2005 中国论坛上的演讲》,2005 年11 月 2 日。
    2 对国有银行,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公司投资建行 54.66 亿美元,苏格兰皇家银行、瑞士银行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投资中行 36.75 亿美元;对股份制银行,亚行、花旗和汇丰银行等投资了交通、光大、民生、兴业、浦发、深发以及筹建中的渤海银行等,投资额为 29 亿美元;对城商行,加拿大丰业银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荷兰国际集团、德国投资与开发公司、国际金融公司等投资了北京银行、上海银行以及西安市、济南市、杭州市和南充市商业银行,投资额为 5.6 亿美元。
     1 丛亚平:《金融股权出售浪潮值得警惕(之一)》,载《董事会》杂志 2005 第 11 期。
    2 2005 年 5 月 13 日《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5)》发布会的报道,见《中国社科院院报》网站,http://www.cass.net.cn/file/2005052443715.html。
    1 Merton,R.C.,1995,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Itermediation”, Financial Management,Vol.24,No.2,Summer1995,23-41.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6,1142-1151.
    2 宋华:《夏斌:银行改革不要过分迷信外资》,载《深圳商报》网络版 2006 年 3 月 2 日,http://www.szed.com/szsb/20060302/ca2195944.htm
     1 宁南:《国有银行“股权换技术”的梦想“死结”》,载《商务周刊》网络版 2005 年 10 月 25 日,http://www.businesswatch.com.cn/ArticleShow.asp?ArticleID=1228
    1 易宪容:《银行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是卖得其所》,来源:《新京报》,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12/09/content_3899452.htm
    1 邹平座:《外国战略投资者会带来什么又拿走什么(一)》,载《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2006 年 2 月 15 日。http://www.cstz.com/tzzt/wgzltzz/200602150031.htm
    2 白钦先:《面向 21 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新金融观----论金融可持续发展》,载《白钦先经济金融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年第 2 版,第 103 页
    3 白钦先:《以全新视野审视金融战略》,载《经济日报》2000 年 7 月 18 日
    4 郑振龙主编:《金融前沿理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年 4 月第一版,第 189 页。
    5 www.innovation.gov.cn/people/economist.asp?id=23 - 41k
    
    1 李仁真主编:《欧盟银行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6 月第一版,第 43-44 页。
    2 岳彩申著:《跨国银行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3 月第一版,第 48-49 页。
    3 丁邦开、周仲飞主编:《金融监管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11 月第一版,第 223-224 页。
     1 Eric J. Gouvin, Cross-border Bank Branching under the NAFTA: Public Choice and the Law of Corporate Groups, Connecticu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Spring ,1999.
    2 岳彩申著:《跨国银行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3 月第一版,第 50 页
     1 T. Hellmann, K. Murdock & J. E. Stiglitz (1994), Addressing Moral Hazard in Banking: Deposit Rate Controls vs. Capital Requirement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2 岳彩申著:《跨国银行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3 月第一版,第 40-41 页。
    1 岳彩申著:《跨国银行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3 月第一版,第 41 页
    2 岳彩申著:《跨国银行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3 月第一版,第 61 页。
    3 王曙光著:《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3 月第一版,第 266 页。
    4 王松奇:《WTO:给中国金融业带来什么?》,载《中国经济时报》1999 年 11 月 16 日。
    5 徐冬根:《世界贸易经济规则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载《党政干部学刊》2002 年第 6 期。
    
    1 杨再平著:《效能观点----透视中国金融前沿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年 2 月版,第 113-114 页。
    2 杨再平著:《效能观点----透视中国金融前沿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年 2 月版,第 115-119 页。
    3 曹建明:《金融安全与法制》,载《人民日报》1998 年 6 月 18 日第 10 版。
    4 王曙光著:《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3 月第一版,第 236 页
    
    1 谢平:《论国有专业银行的改革》,载《经济研究》1994 年第 2 期。
    2 曾筱清著:《金融全球化与金融监管立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5 月第一版,第 136-140 页。
    1 谢伏瞻主编:《金融监管与金融改革》,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年 6 月第一版,第 17 页。
    2 Steven A. Ramirez, Depoliticizing Financial Regulation, 41 Wm. & Mary L. Rev. 503, (Feb.2002), p.506
    3 See Matt Murray, Fed Approves Citicorp-Travelers Merger, WALL ST. J., Sept. 24, 1998, at A3.
    4 王瑛著:《经济安全—中国面临的挑战》,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4 年版,前言。
    5 王瑛著:《经济安全--中国面临的挑战》,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 页。
    
    1 藏景范著:《金融安全论》,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年 9 月第一版,第 46 页。
    2 曾筱清著:《金融全球化与金融监管立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5 月第一版,第 28 页。
    3 秦凤鸣:《金融全球化的冲突与矛盾》,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 年第 8 期。
     1 藏景范著:《金融安全论》,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年 9 月第一版,第 98-99 页
    2 邹平座:《外国战略投资者会带来什么又拿走什么(一)》,载《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2006 年 2 月 15 日。http://www.cstz.com/tzzt/wgzltzz/200602150031.htm
     1 夏斌:《国有银行改革全思考》,中国金融网 http://www.zgjrw.com 2006 年 3 月 3 日。
    1 曹建明:《金融安全与法制》,载《人民日报》1998 年 6 月 18 日第 10 版。
    2 Douglas W. Arner, “The Mexican Peso Crisis: Implications for the Regulation of Financial Markets” 2-FALL NAFTA: L. & Bus. Rev. Am. 28, p.67
    3 张宇润:《金融自由和安全的法律平衡》,载《法学家》2005 年第 3 期。
    1 曾筱清著:《金融全球化与金融监管立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5 月第一版,第 38 页。
    2 徐恒磊、尹翔硕:《论应对金融危机的反金融自由化政策》,载《当代财经》2004 年第 7 期。
    3 创造新的契约关系的核心,是给人们创造出一种预期,如预期自己拥有的资产更具有增值能力,更有盈利性;预期自己拥有的资产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能创造出一种预期,就能改变人们的观念,支配人们的行动,改善金融的风险局面。能不能给人们创造出一种预期,关键在于给人以信用,建立可靠的信用关系。 信用依托于信誉,信誉依托于信任,信任依托于信心,所以化解风险,从社会学的角度说,还要提高人的信誉,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增强人的信心。见曾康霖:《论金融脆弱性、富韧性与金融风险》,载《银行家》,2004 年第 9 期。
    1 藏景范著:《金融安全论》,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年 9 月第一版,第 47 页
    2 林毅夫、李永军:《按照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减少金融风险》,载《改革》2001 年第 1 期。
    
    1 王曙光著:《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3 月第一版,第 226-227 页
    2 A. Grimes, ‘APEC Competition Principles: Application to Financial Services’, 13 Japan and World Economy, 95 (2001).
    3 John L. Walker (2000), Building the Legal and Regulatory Framework, in Eric S. Rosengren & John S. Jordan (2000, eds.): Building an Infrastructure for financial stability,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 Conference Series No.44, June, pp31-66, http://www.bos.frb.org/economic/conf/conf44/index.htm
    4 Johnston, R. Barry. “Controls on Capital Movements: Prudential Regulations, Short-term Capital Flows and Effectiveness of Controls. ” Presentation at Seminar on Capital Convertibility, Singapore Training Institute of IMF, 1998. Johnston, R. Barry and Ryan, Chris.
    1 Michael Gruson & Ralph Reisner, Regulation of Foreign Banks—United States and International, Butterworth Legal Publishers, 1991, Chapter11.2
    2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tudies, ‘Market Structure, Trade Liberalisation and the GATS’, Policy Discussion Paper No 0003, University of Adelaide, February 2000, p 4.
    3 王曙光著:《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3 月第一版,第 152 页
     1 毛泽盛:《金融管制的产业影响:国际证据与启示》,载《现代金融》2005 年第 11 期。
    2 Aziz, Zeti Akhtar:《资本流动的管理:马来西亚的经验》,载《东盟与中日韩短期资本流动管理与资本账户开放高级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年第一版。
    1 专业监管者的心理比较微妙,一方面他们以专家自居,掌握大量的信息;另一方面又深刻领会到独立性的两难:不独立有弊端,过分独立又不能适应中国实际。专业部门的决策还受到其他部门包括综合协调部门的制约,最终受制上层领导层的决策和偏好。所以应该有一个心理学分支例如监管心理学或者立法心理学。
    2 H. E. Jackson and E. J. Pan, 'Regulatory Competition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ies Markets: Evidence from Europe in 1999 - Part I', 56 Business Lawyer, 653 (2001)
    3 王瑛著:《经济安全—中国面临的挑战》,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54-155 页。
    
    1 曾筱清著:《金融全球化与金融监管立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5 月第一版第 156 页。
    2 岳彩申著:《跨国银行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3 月第一版,第 305 页。
    3 曾筱清著:《金融全球化与金融监管立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5 月第一版,第 187-199 页。
    1 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310页
    2 基于全球化与自由化的选择鼓励各国政府提供能够吸引有利于其经济增长的交易的一揽子管制计划(regulatory packages)。因此,管制竞争并非是个问题,而是管制失灵的解决之道。P. B. Stephan, 'Regulatory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The Search for Virtu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School of Law, Working Paper No 99-12, June 1999, http://papers.ssrn.com/paper.taf?abstract_id=169213 pp. 2-3.
    
    1 周子蘅著:《金融管制的确立及其变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1 月第一版,第 93 页。
    2 曹建明:《金融安全与法制》,载《人民日报》1998 年 6 月 18 日第 10 版。
     1 John L. Warker, Building the Legal and Regulatory Framework, Eric S. Rosengren & John S. Jordan (eds). Building an Infrastructure for financial stability,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 , Conference Series No.44 , June , 2000., at 31-66.,转载于王曙光:《金融自由化中的政府金融监管和法律框架》,载《北京大学学报》2004 年第 1 期。
    1 [美]库伊曼和范·弗利埃特:《治理与公共管理》,见库伊曼等编《管理公共组织》,等萨吉出版公司,1993。转引自俞可平:《引论:治理与善治》,载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 9 月版,第3 页。
    2 Kooiman, Social-Political governance,载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 9 月版,第92 页。
    3 俞可平:《引论:治理与善治》,载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 9 月版,第 6 页。
    1 Kooiman, Findings specul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p.522,载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 9 月版,第 93 页。
    2 张文显主编:法学理论前沿论坛(第二卷) ,科学出版社 2003 年 11 月版,第 41-42 页。
    3 王俊豪著:《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基本理论及其在政府管制实践中的应用》,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第 4 页。
    1 吴敬琏、江平主编:《洪范评论》,第 1 卷第 1 期,2004 年 12 月,第 2 页
    2 Joseph S.Nye & John D.Donahue (eds), Governan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0, 第 291 页。作者注:本章部分内容选自 Dani Rodrik,How Far Will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Go?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Vol.14 (Winter 2000), pp.177-86。
    3 王瑛著:《经济安全—中国面临的挑战》,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8-9 页
    4 [日]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编著:《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修订版),魏加宁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
    1. 顾功耘主编,《经济法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2. 董世忠主编:《国际经济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3. 徐永康主编:《法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9 月第一版
    4. 吴弘、胡伟著:《市场监管法论—市场监管法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1 版
    5. 程琥著:《全球化与国家主权》,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6. 陈富良著:《放松与强化规制》,上海三联书店,2001 年版
    7. 马昕、李泓泽等编著:《管制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8. 许传玺主编:《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法律发展》,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9. 丁伟主编:《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外资立法完善》,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10. 公丕祥著:《法律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11. 王瑛著:《经济安全—中国面临的挑战》,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4 年版
    12. 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88 年版
    13. 张文显著:《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14. 张文显主编:法学理论前沿论坛(第二卷) ,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5. 王俊豪著:《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基本理论及其在政府管制实践中的应用》,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
    16. 王俊豪著:《英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版
    17. 张曙光主编:《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分析》(第二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年版
    18. 茅铭晨著:《政府管制法学原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9. 郭志斌:《论政府激励性管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1 月版
    20. 袁持平:《政府管制的经济分析》,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8 月版
    21. 周子蘅著:《金融管制的确立及其变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1 月版
    22. 黄育华、王力:《中国金融论丛 2005》,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年版
    23. 江小涓著:《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24. 赵震江主编:《法律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25. 周林彬:《WTO 规则与中国经济法理论创新-一种法律经济学的观点》,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26. 盛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2 年版
    27. 张碧琼:《经济全球化:风险与控制》,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9 年 7 月版
    28. 蓝海涛著:《国际农业贸易制度解读政策应用》,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2 年版
    29. 吴弘等著:《计算机信息网络法律问题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年版
    30. 孙铁成:《计算机与法律》,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31. 李晓西主编:《21 世纪中国银行业风险与防范》,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9 年版
    32. 余劲松著:《跨国公司的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
    33. 苏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34. 程大为著:《商务外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35. 傅军、张颖著:《反垄断与竞争政策----经济理论、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36. 王先林著:《WTO 竞争政策与中国反垄断立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37. 徐士英著:《竞争法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 年版
    38. 王晓晔、伊从宽:《竞争法与经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版
    39. 林燕萍著:《贸易与国际竞争法》,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40. 朱榄叶编著:《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纠纷案例评析 1995-2002(上册)》,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41. 朱榄叶编著:《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纠纷案例评析 1995-2002(下册)》,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42. [台]黄茂荣:《公平交易法专题研究》,台湾植根法学丛书编辑室编辑,1998年版
    43. [台]罗昌发著:《贸易与竞争之法律互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44. [台]罗长发著:《美国贸易救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45. [台]王文杰主编:《反垄断法的立法与实践经验》,月旦民商法研究丛书 3,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46. 卫新江著:《欧盟、美国企业合并反垄断规制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47. 曹士兵著:《反垄断法研究—从制度到一般理论》,法律出版社 1996 年版
    48. 王传辉:《反垄断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49. 曾筱清著:《金融全球化与金融监管立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50. 张礼卿著:《资本帐户开放与金融不稳定—基于发展中国家(地区)相关经验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51. 岳彩申著:《跨国银行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52. 王振山著:《金融效率论》,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 年版
    53. 藏景范著:《金融安全论》,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年版
    54. 王曙光著:《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55. 杨再平著:《效能观点----透视中国金融前沿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56. 董进宇著:《宏观调控法学》,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57. 朱富强:《博弈、协调与社会发展:协调经济学导论》,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58. 朱光耀、唐臻怡著:《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财政金融政策协调机制与对华经济政策展望》,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59. 韩立余编著:《WTO(2000)案例及评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60. 陈宪、张鸿编著:《国际贸易--理论政策案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61. 石广生主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导读》,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62. 商务部世界贸易司、中国政府世贸组织通报咨询局编著:《美国贸易政策--世界贸易组织对美国贸易政策审议(2002-2003 年)》,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4年版
    63. 丁邦开、周仲飞主编:《金融监管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64. 郑振龙主编:《金融前沿理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年版
    65. 生柳荣著:《当代金融创新》,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 年 5 月版
    66. 李仁真主编:《欧盟银行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67. 谢伏瞻主编:《金融监管与金融改革》,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年版
    68. 陈锦华主编:《1995 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5年版。
    69. 汤敏、茅于轼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 1 集),商务印书馆 1989 年版,2002 年印刷
    70. 樊亢,宋则行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简史》,人民出版社 1973 年版
    71. 吴敬琏、江平主编:《洪范评论》,第 1 卷第 1 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72. 唐波主编:《新编金融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73. 《北大法律评论》第 5 卷第 2 辑,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74. 《北大法律评论》第 6 卷第 1 集,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75. 曾华群主编:《WTO 与中国外贸法的新领域》,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76. 黄东黎、王振民主编:《对外贸易法:条文精释及国际规则》,法律出版社 2004年 4 月第一版。
    77. 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论丛》第 3 卷,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
    78. 朱景文主编:《法律与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79. 程琥著:《全球化与国家主权—比较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80. 江时学:《金融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拉美国家的经验教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
    81. 夏大慰、史东辉著:《政府规制—理论、经验与中国的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82. 叶军著:《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法律分析》,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2006 年6 月第 2 次印刷。
    83. 唐宜红著:《外资进入行为研究—兼析外资政策及其引资效应》,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84. 何新:《思考--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4 年版
    85. 王志乐:《2005 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年版
    86. 杨明辉等编著:《金融控股公司实务与操作》,中信出版社 2004 年版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2. [美] 约瑟夫?S.奈 约翰? D. 唐纳胡 主编,王勇等译:《全球化世界的治理》,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年版
    3. [美]V.奥斯特罗姆:《政治文明:东方和西方》,载刘军宁等编:《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公共论丛》第 3 卷),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4. [美]R.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5. [德]斐迪南?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
    6. [美]伯纳德?霍克曼、迈克尔?考斯泰基:《世界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学》,法律出版社 1999 版
    7. [美]Dvid Held & Anthony McGrew (eds)(2002), 《治理全球化—权力、权威与全球治理》,曹荣湘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
    8. [美]约瑟夫 E.施蒂克里茨(2002):《全球化及其不满》,夏业良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年版
    9. [美] 丹尼尔? F? 史普博著,余晖等译:《管制与市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10. [美] 保罗?A?萨缪尔森 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 14 版)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6 年版
    11. [美] W.吉帕?维斯库斯、约翰?M?弗农、小约瑟夫?E.哈林顿著,陈甬军等译:《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原书第 3 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年版
    12. [法]阿莱克西?雅克曼、居伊?施朗斯:《经济法》,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
    13. [日]金泽良雄著:《当代经济法》,刘瑞复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14. 大卫.A.鲍温德:《新自由主义、新现实主义和世界政治》,载《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肖欢荣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15. [美]詹姆斯 N. 罗西瑙(James N.Rossenau)著:《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刘小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16. [日]青木昌彦、奥野正宽、冈崎哲二编著:《市场的作用、国家的作用》,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 年版
    17. [日]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编著:《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修订版),魏加宁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年版
    18. [美]Murray L. Weidenbaum:《全球化市场中的企业与政府》,张兆安译,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 年版
    19. [美]Y.巴泽尔著:《产权的经济分析》,费方域、段毅才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新一版
    20. [美] 约翰?H?杰克逊:《世界贸易体制》,张乃根译,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1. [德] 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 年版
    22. [法] 雅克?阿达:《经济全球化》,何竟、周晓幸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年出版
    23. 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的未来》,张世鹏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 年版
    24. [美] 威廉?盖里?沃斯著《国际贸易与投资后冷战时代国际商务活动的法律环境》,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25. [瑞] 缪尔达尔:《反潮流:经济学批判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2 年版
    26. 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1992 年世界投资报告》,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7. [日]金泽良雄著:《经济法概论》,满达人译,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28. [美]马歇尔?C?霍华德:《美国反托拉斯法与贸易法规--典型问题与案例分析》,孙南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 5 月第 1 版
    29. [日]长谷川启之、梁小民、刘朝:《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年版
    30. [美]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等著:《国际经济学》,海闻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31. [英]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下),邓正来译,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32. [美] Roberto M.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33. [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34. [英]约瑟夫?拉兹著:《法律体系的概念》,吴玉章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年 6 月第一版。
    35. [美]汉斯?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 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年版
    36. [美] 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著:《转变中的社会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37. [美]威廉?盖里?沃斯(W.Gary Vause)著;《国际贸易与投资》,黄建武、刘兴莉、刘恒译。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38. [美]C.兰德尔?亨宁著:《东亚金融合作》,陈敏强译,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年版
    39. [美]艾伦?加特著:《管制、放松与重新管制》,陈雨露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40. [美]埃德温?H?尼夫著:《金融体系:原理和组织》,曲昭光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41. [美]罗伯特?J. 希勒:《金融新秩序:管理 21 世纪的风险》,郭艳、胡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42. [美]M.迈耶著:《大银行家—电子时代的货币、信用和银行》,何自云译,海南出版社 1999 年版
    43. [美] 罗纳德?I?麦金农著:《美元本位下的汇率—东亚高储蓄两难》,王信、何为译,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年版
    44. [美] 罗森布鲁姆、克拉夫丘克著:《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第五版),张成福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45. [英]安德鲁?坎贝尔、凯瑟琳?萨默斯?鲁斯编:《核心能力战略》,严勇、祝芳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50. 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报社,2000 年版
    51. [美]阿马蒂亚?森著:《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52. [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董世忠译,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
    1. John H. Jackson, Global 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1998) 1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2. The New Governance and the Tools of Public Action: An Introduction, in The Tools of Government 1
    3. Dale D. Murphy,Inter-juriscictional competition and regulatory advantage, 8 J. Int'l Econ. L. 891 (2005)
    4. Jody Freeman,The Private Role in Public Governance, 75 N.Y.U. L. REV. 543 (2000).
    5. Robert B. Denhardt & Janet Vinzant Denhardt,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ume 60, 549;
    6. Carsten Greve & Peter Kragh Jespersen, New Public Management and Its Critics: Alternative Roads to Flexible Service Delivery to Citizens? In Luc Rouban, Citizen and the New Governance: Beyond New Public Management. Amsterdam: IOS Press, 1999
    7. R. Keohane, "Governance in a Partially Globalized World",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March, 2001) .
    8. Christopher F. Corr , A Survey of United States Controls on Foreign Investment and Operations: How Much is Enough? 9 Am. U.J. Int'l L. & Pol'y 417 (1994)
    9. Christopher R. Fenton, U.S. Policy Toward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Post-September 11: Exon-Florio in the Age of Transnational Security, 41 Colum. J. Transnat'l L. 195.,
    10. John H. Jackson, Status of treaties in domestic legal systems: a policy analysis, (1992) 86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2.
    11. Dale D. Murphy,Interjuriscictional competition and regulatory advantage, 8 J. Int'l Econ. L. 891 (2005)
    12. Alfred C. Aman, Globalization, Democracy, and the Need for a New Administrative Law, 10 Ind. J. Global Legal Stud. 125
    13. George J. Stigler, 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 2 Bell J. Econ. 3, 5 (1971)
    14. Eric Rasmusen & Mark Zupan, Extending the Economic Theory of Regulation to the Form of Policy, 72 Pub. Choice 167 (1991).
    15. Christopher F. Corr , The Wall Still Stands! Complying with Export Controls on Technology Transfers in the Post-cold War, Post-9/11 Era, 25 Hous. J. Int'l L 441(2003).
    16. Steven B. Winters & John A. Blomgren, How the U.S. Government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uter and Internet Law, Jan. 2002
    17. Jay P. Kesan & Rajiv C. Shah, Shaping Code, 18 Harv. J.L. & Tech. 319 (2005).
    18. R. Rhodes (1996), 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 Political Studies, 44,
    19. James Levinsohn,“Competition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NBERWorkingPaperNo.4972,1994.
    20. F.M.Scherer, Retail Distribution Channel Barriers to International Trade,67 Antitrust L. J. 77,112 (1999).
    21. Monti Tries to Limit GE Deal Fallout After Veto, FINANCIAL TIMES, July 4, 2001
    22. Edward T. Swaine,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of Competition Policy: Does Global Antitrust Law have a Future, Virgin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Summer 2003.
    23. Gilberto Sarfati, European Industrial Policy as a Non-Tariff Barrier, European Integration Online Papers (EIoP), Vol. 2, No. 2, May 13, 1998.
    24. Dennis W. Carlton, The Relevance for Antitrust Policy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dvances 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2 Geo. Mason L. Rev. 47 George Mason Law Review (2003).
    25. Harry First, Antitrust Enforcement in Japan, 64 Antitrust Law J.137 (1995).
    26. National Courts, Global Cartels: F. Hoffman-LaRoche Ltd. v. Empagran, S.A. (U.S. Supreme Court 2004), 5 German Law Journal No. 9 (2004).
    27. OECD,, Options for Trade and Competition Policy Coherence,, 2000 Report of the Joint Group on Trade and Competition to the OECD Ministerial.
    28. WTO Working Group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rade and Competition Policies, Report on the meeting of 27-28 July 1998 (WT/WGTCP/M/5,1998)
    29. OECD, Consistencies and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Trade and Competition Policies, COM/TD/DAFFE/CLP (98) 25/FINAL
    30. UNCTAD X:Plan of Action
    31. WT/TRP/M/88/Add.1, 8 January 2002, pp215-216; OECD(1995)
    32. The relevance of fundamental WTO principles of national treatment,, transparency and most-favoured-nation treatment to competition policy and vice versa,, WT/WGTCP/115
    33. Report of Panel,WT/DS204/R,2 April 2004
    34. Dani Rodrik, "Industrial Polic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ovember 2004). KSG (Harvard University)Working Paper No. RWP04-047.
    35. Robert E. Scott, Sectoral Strategies and participant Commitments: the Keys to Effective Trade and Industrial Policies, 5 Stan. L. & Pol'y Rev. 127
    36. Esfahani, Hadi Salehi & Mahmud, Munir,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rotectionism and Industrial Policy (June 1998, revised Feb. 2002). Working Paper No. 98-0111.
    37. Dani Rodric(2003) Growth Strategies, NBER working paper10050, version of August 2004.
    38. R. Stanford, Does the U.S. Need a European Style Industrial Policy? facweb.furman.edu/~dstanford/ibnotes/indpol.htm
    39. Dani Rodrik, "Industrial Polic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ovember 2004), KSG (Harvard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No. RWP04-047
    40. Richard B. McKenzie, Industrial Policy
    41. De Ferranti, David, Guillermo E. Perry, Daniel Lederman, and William F. Maloney, From Natural Resources to the Knowledge Economy,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2002.
    42. Dani Rodric (2003) Growth Strategies, NBER working paper10050
    43. John L. Walker (2000), Building the Legal and Regulatory Framework, in Eric S. Rosengren & John S. Jordan (2000, eds.): Building an Infrastructure for financial stability,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 Conference Series No.44
    44. Johnston, R. Barry. “Controls on Captical Movements: Prudential Regulations, Short2term Capital Flows and Effectiveness of Controls”, Presentation at seminar on Capital Convertibility, Singapore Training Institute of IMF, 1998. Johnston, R. Barry and Ryan, Chris.
    45. Dani Rodrik, How Far Will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Go?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Vol.14 (Winter 2000)
    46. Lawrence M. Friedman, On Legal Development, Rutgers Law Review, Vol.24,No.1, 1969
    47. John Henry Merryman, Comparative Law and Social Change: On the Origins, Style Decline and Revival of the Law and Development Movement,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No.3, 1977.
    48. Gunther Teubner, Substantive and Reflexive Elements in Modern Law, Law and Society Review, Vol.17, No.2, 1983.
    49.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Law and Society Review, No.1, 1995.
    50. Santos,Boaventura De Sousa, Toward a New Common Sense: Law, Science and Politics in the Paradigmatic Transition (After the Law),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51. Viscusi W. K., J. M. Vernon, J. E. Harrington, Jr., 1995, Economics of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 The MIT Press
    52. Ronald Dworkin, A Matter of Principl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53. Report of the Secretary-General on the Work of the Organization, General Assembly Official Records, 55th Session, Supplement No.1(A/55/1), New York, 2000
    54. “Globalization and Liberalization”, see UNCTAD/ECDC/PA/4/Revl, N.Y. and Geneva, 1996,
    55. WTO, International Trade: Trends and Statistics 1995, Geneva, 1995
    56. UNCTAD, 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 1997, N.Y.and Geneva, 1997
    57. Ernest Gellborn and William E. Kovacic,Antitrust Law and Economics,St. Paul,Minn.West Publishing Co.,1994
    58. Douglas F. Greer,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Public Policy,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4
    59. Michael E. 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New York: Free Press,1990
    60. Maher M.Dabbah,,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Antitrust Policy,Camb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61. Aoki, Masahiko et al eds.,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Clarendon Press, Oxford,1997
    62. Michael Gruson & Ralph Reisner, Regulation of Foreign Banks—United States and International, Butterworth Legal Publishers, 1991
    63. Henry Campbell, Black’s Law Dictionary (Fifth Edition)
    64. Hans J. Wolff, Otto Bachof, Rolf Stober, Verwaltungsrecht I&II, Verlag C.H.Beck (Muenchen )1994.
    65. Hans-Wolfgang Arndt & Walter Rudolf, Oeffentliches Recht, Verlag Franz Vahlen Muenchen, 1998.
    66. Larenz, Methodenlehre der Rechts-wissenschaft, Springer-Lehrbuch 199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