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人现代性政治意识的生长逻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社会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超大型社会正在进行一场社会主义框架下的现代性变迁。在变迁过程中,庞大的乡村社会正逐渐生长出现代性的因子。现代性社会中个体的政治意识,体现基于现代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以及基于现代民主制度的政治权利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秩序意识。以此视角观之,近30年来中国数亿农村人越来越去弃传统的盲从与封闭的政治意识,树立现代的理性与开放的政治意识,成为中国现代性政治繁衍过程中愈益重要并且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系的重要内容。
     三峡库区人作为传统农村人的一个典型代表,依托三峡工程的建设,实现了区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也快速感知区别于传统乡土社会的现代性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但这种人为加速的现代性下沉,使得库区青年政治意识生长不可避免形成若干断裂点。
     本文通过对有关中国现代性及农村人政治意识文献的归纳总结,同时梳理了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对三峡库区青年调查研究的各种方法和结论,在借鉴政治社会学及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三峡库区青年现代性政治意识进行考察。将大量三峡库区青年现状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从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信任三个方面剖析当前这一特定人群政治意识的群体性特征,同时对新农村人的现代性政治意识进行诠释,界定其基于现代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和基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政治权利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秩序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对政治体制选择、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转型与政治社会化四个方面的研究,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方面分析影响新农村人现代性政治意识生长的主要因素,探究因为社会急剧转型新农村人政治意识生长过程中出现的断裂点。最后从教育、大众媒介、文化公共品、城乡互动四个方面探讨新农村人现代性政治意识的养成路径。
As an ultra-large society takes an agricultural population,Chinese society is carrying on the modern vicissitud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ocialism.In the process of vicissitude,the huge village society is growing gradually with the modern factor. In the modern society,the manifestation of individual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is based on the Identity of modern nation,as well as based on modern democratic system political rights consciousness,politics the sense of participation and political order consciousness of modern democratic.In 30 years,from this perspective,several hundred million Chinese country dwellers gradually set up modern rational and opening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by abandoning traditional blind and seal political consciousness.It not only becomes an important and indispensable factor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 political multiplication,but also constitute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modernization system.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raditional country dwellers,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district dwellers have realized the leap frog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al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Gorges Project.At the same time,it is distinguished from the modern life world and spiritual world of traditional country society.However,the artificial acceleration submersion of modernity causes certain inevitable fractural points in the growth of the reservoir district youth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This thesis summarizes Chinese modernity and references of country dwellers' political consciousness,and researches on the investigation method and the conclusion of our reservoir district youth by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for 60 years.On the basis of political sociology,it carries on the inspection to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district young modern political consciousness.By summarizing the youth's questionnaire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district,the thesis analyses the special community's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of present situ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the political cognition,the political attitude,politics trusts.And it explains the new country dwellers' modern political consciousness.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growing factors of the new country dwellers' modern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choice of political system,economic system reform, social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from the political,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aspects.Finally,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eveloping condition after the artificial acceleration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district young modern political consciousness,it poses the way of education,the mass media, the culture public production,movement with the city experience from the developing aspect.In the sake of providing for the studies the country dweller's modern political consciousness,it has the vital theoretical value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m and the new harmonious countryside.
引文
[1]徐勇:《〈岳村政治〉序言》,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页。
    [1]此处是指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2]彭大鹏:《现代化与现代性:理解转型期农村政治秩序的一个视角》,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第1页。
    [3]周韬:《树立现代政治意识提高农民的政治责任》,《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第8期。
    [1]贾焕银:《乡土社会现代化及其现代性问题简析》,《理论观察》2006年第2期。
    [1]谢立中:《“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2]此处的“现代性”是指理性的现代性,有别于法国文学评论家波德莱尔最早使用的感性“现代性”。
    [2][美]弗洛姆:《占有或存在》,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84页。
    [1][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323页。
    [2]谢立中:《“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1]这套文集包括《美国与中国》、《伟大的中国革命》、《观察中国》、《中国的思想与制度》四本书。
    [2]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三联书店1998年版。
    [1]彭大鹏:《现代化与现代性:理解转型期农村政治秩序的一个视角》,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
    [2]陈俊峰:《农民现代性的现状及其获得途径》中国农业大学社会专业2003年硕士毕业论文。
    [3]薛萍:《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性--中国现代性的理论构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07年博士毕业论文。
    [1]高旺:《农村青年在村级治理中的政治意识分析》,《青年研究》2004年第11期。
    [2]蔡文学:《当前农民政治意识的缺失探析》,《江南论坛》2002年第10期。
    [3]邵冬霞:《影响农民政治意识的三种文化传播渠道》,《理论探索》2002年第6期。
    [4]黄旭东:《中西古代政治意识文明论--先秦儒家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之比较》,《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赵文正:《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政治意识考察--以孝感市1000个案的调查为例》,《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2]刘伟:《黄陂三自然村农民政治意识与政治参与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严荣:《当代农村青年的政治心理》,《青年研究》2001年第2期。
    [2]郑州大学调研课题组:《河南省各类农民思想政治意识与价值观念状况分析》,《河南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1]薛萍:《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性--中国现代性的理论构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07年博士毕业论文,第2页。
    [2]郑慧:《政治文明:涵义、特征与战略目标》,《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3期。
    [3]百科.百度.http://baike.baidu.com/view/1838.htm.查阅时间2008年3月15日。
    [4]根据调研实际情况确定。国家统计局界定青年人口的年龄为15-34周岁。
    [5]贾焕银:《乡土社会现代化及其现代性问题简析》,《理论观察》2006年第2期。
    [1]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8页。
    [1]详见附录四:三峡库区青年群体性特征调研汇总
    [2]国内目前这一比例竟为119.36:100。
    [1]详见附录四:三峡库区青年群体性特征调研汇总
    [2]详见附录四:三峡库区青年群体性特征调研汇总
    [1]详见附录四:三峡库区青年群体性特征调研汇总
    [2]详见附录四:三峡库区青年群体性特征调研汇总
    [1]谢立中:《“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2]Charles Baudelaire,The Painter of Modern Life.in Lawrence Cahoone(ed.),From Modernism to Postmodernism,P142,Malden:Blackwell,1996,142.
    [1]河清:《现代与后现代--西方艺术文化小史》,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2-23页。
    [2]谢立中:《“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3]谢立中:《“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1]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1]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
    [1]薛萍:《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性》,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07年博士毕业论文,第12页。
    [2]此处的“冲击与反应”有别于费正清为代表的“冲击与反应模式”理论。笔者此处使用仅是为了说明现代性在中国的成长与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0页。
    [1][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2]刘伟:《黄陂三自然村农民政治意识与政治参与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李景鹏等主编:《当代中国青年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2]冷鹤鸣:《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中的现代性问题》,《理论参考》2007年第10期。
    [3]赵景来:《关于“现代性”若干问题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91页。
    [1]李琳:《杰佛逊的“现代性”与中国的现代性建设》,《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5期。
    [2]阮忠:《传统与现代》,《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1]郑慧:《政治文明:涵义、特征与战略目标》,《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3期。
    [2]高旺:《农村青年在村级治理中的政治意识分析》,《青年研究》2004年第11期。
    [3]百科.百度.http://baike.baidu.com/view/636202.html.查阅时间2008年3月15日。
    [4]高旺:《农村青年在村级治理中的政治意识分析》,《青年研究》2004年第11期。
    [5]胡荣:《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3期。
    [6]周韬:《树立现代政治意识提高农民的政治责任》,《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第8期。
    [7]李良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1]李朝祥:《公民政治意识作用的逻辑》,《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2]周韬:《树立现代政治意识提高农民的政治责任》,《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第8期。
    [3]李朝祥:《公民政治意识作用的逻辑》,《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1]刘祖云:《社会转型: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2]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2页。
    [1]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05页。
    [2]邹林、曹泳鑫:《乡村政治结构变迁与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理论与改革》1998年第5期。
    [3]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1]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75-80页。
    [2]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08页。
    [3]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34页。
    [4]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365页。
    [1]参考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69页。
    [2][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249页。
    [1]彭勃、金柱演:《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发展沿革》,《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1期。
    [2][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3]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16-217页。
    [4]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18-219页。
    [1][美]萨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64-365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14条规定,凡人民解放军初解放的地方,应一律实施军事管制,取消国民党反动政权机关,由中央人民政府或前线军政机关委任人员组织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地方人民政府,领导人民建立革命秩序,镇压反革命活动,并在条件许可时召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3]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59页。
    [1]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59、266、277、282页。
    [2]《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3年1月2日《人民日报》。
    [3]李作华:《新时期中国乡村基层建制的变化及其特点》,《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段钧良:《行政区划50年回顾与总结》,《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1999年第5期。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242页。
    [3]《情系山城百姓问--江泽民总书记重庆访农家》,1998年4月19日《人民日报》。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1994年11月5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47页。
    [2]李作华:《新时期中国乡村基层建制的变化及其特点》,《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3]工程概述.中国网.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sanxia/336941.htm。查阅时间2008年2月19日。
    [4]三峡电站由左岸、右岸和右岸地下电站三部分组成,总共计划安装32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目前左岸电站14台机组已于2005年9月实现并网发电,右岸电站12台机组计划陆续到2008年底全部投产使用。
    [1]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年,第20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660页。
    [1]郑慧:《政治文明:涵义、特征与战略目标》,《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3期。
    [2]徐炜:《试论当前农民的政治参与》,《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7期。
    [3]潘庆月、王燕:《略论我国农民政治意识建设》,《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0期。
    [1]郭惠川:《我国现阶段农民政治意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郭惠川:《我国现阶段农民政治意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霍海燕:《现阶段中国农民阶层的政治态度与价值取向分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2]董磊明:《现阶段政治意识的特征、历史成因及变革》,《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1]董磊明:《现阶段政治意识的特征、历史成因及变革》,《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2]农民对不同层次政府的信任可分为两个因子:农民对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信任的“高层政府信任因子”和对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以及乡党委乡政府信任的“基层政府信任因子”。农民对高层政府的信任度较高,但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度却偏低。本文主要是指对基层政府的不信任
    [3]胡荣:《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3期。
    [1]朱秦:《乡村和谐政治关系的信任基础》,《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
    [2][英]伯特兰·罗素著,亚北译:《西方的智慧》,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页。
    [1]附录一:调查问卷,第38题。
    [2]附录一:调查问卷,第39题。
    [1]百科.百度.http://baike.baidu.com/view/636202.html.查阅时间2008年3月18日。
    [1]社会关注问题.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10/14/content_3616050.htm.查阅时间2008年3月20日。
    [1]附录一:调查问卷,第32题。
    [2]附录一:调查问卷,第33题。
    [3]附录一:调查问卷,第36题。
    [1]附录一:调查问卷,第20题。
    [2]高旺:《农村青年在村级治理中的政治意识分析》,《青年研究》2004年第11期。
    [3]胡荣:《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3期。
    [4]附录一:调查问卷,第21题。
    [1]附录一:调查问卷,第25题。
    [1]附录一:调查问卷,第23题。
    [2]附录一:调查问卷,第24题。
    [3]此处和第三章第一节处相同,是指政治基础知识基本认知。
    [1]黄晴宜:《在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11月8日),《中国妇运》2005年第12期。
    [2]社会关注问题.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10/14/content_3616050.htm.查阅时间2008年3月20日。
    [1]贫富差距问题.腾讯网.http://news.qq.com/a/20060626/000497.htm.查阅时间2008年3月25日。
    [1]宁金成:《论中国法治国家之建设》,《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2]徐艳:《关于城市边缘人现代性的探讨--对武汉市260名农民工的调查与分析》,《青年研究》2001年第11期。
    [3][美]英克尔斯著,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焦福军:《发展中国家政治制度的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年第10期。
    [1]林尚立:《制度创新与国家成长--中国的探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1]林尚立:《制度创新与国家成长--中国的探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2]毛寿龙:《政治社会学--民主制度的政治社会基础》,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202页。
    [1]仝志辉:《农民经济体制改革与村民政治民主权利》,《攀登》1999年第2期。
    [1]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社会结构转型课题组:《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及隐患》,《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5期。
    [1]毛寿龙:《政治社会学--民主制度的政治社会基础》,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46-57页。
    [1]毛寿龙:《政治社会学--民主制度的政治社会基础》,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28页。
    [2]毛寿龙:《政治社会学--民主制度的政治社会基础》,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29页。
    [1]陈俊峰、朱启臻:《农科教结合是中国农业应对加入WTO挑战的有效途径》,《农村经济》2002年第4期。
    [2]陈俊峰:《农民现代性的现状及其获得途径》,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2003年硕士毕业论文,第26-27页。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0页。
    [1]陈俊峰:《农民现代性的现状及其获得途径》,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专业2003年硕士毕业论文,第26-27页。
    [1]吴晓燕:《扩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城乡统筹发展》,《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6期。
    [2]文启湘、陶伟军:《积极改善农村公共消费品供给》,《光明日报》2002年8月6日。
    [1]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1]叶文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和制度创新》,《财经研究》2004年第2期。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3][美]英克尔斯:《从传统到现代-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4页。
    [4]周晓虹:《流动和城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
    [1]徐增阳、黄辉详:《武汉市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调查》,《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
    [2]陈俊峰:《农民现代性的现状及其获得途径》,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2003年硕士毕业论文,第28页。
    [3]周晓虹:《流动和城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附卷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群众团体组织(1949.10-1997.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
    9.[英]洛克:《政府论》(上、下册),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2.[美]阿历克斯·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3.[英]安德鲁·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陈一筠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4.徐勇:《走向现代文明--变革中的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5.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6.杨国枢等主编:《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一九八九)》,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1年版。
    17.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中国广播出版社1992年版。
    18.[法]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9.刘峰:《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20.[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竺乾威、储复耘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1.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擅变》,三联书店1998年版。
    22.方向新:《农村变迁论--当代农村变革与发展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3.陈晏清:《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4.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25.[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26.[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27.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8.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秦兴洪等:《中国农民的变迁》,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0.[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1.[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刘尊棋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32.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3.张星久:《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述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4.方江山:《非制度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5.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6.王宗礼:《中国西北地区社会现代化的困惑》,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7.[美]费正清:《观察中国》,傅光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38.[美]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9.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0.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1.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2.段若鹏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结构变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3.[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44.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45.俞可平:《地方政府创新与善治: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46.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7.吕元礼:《政治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会通》,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8.孙津:《中国农民与中国现代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49.[美]弗洛德.J.福勒:《调查研究方法》,孙振龙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0.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1.[加]朱爱岚:《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胡玉坤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2.[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3.梁敬明:《走近郑宅--乡村社会变迁与农民生存状态(1949-199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4.李汉林,渠敬东:《中国单位组织变迁过程中的失范效应》,上海人民出版2005年版。
    55.林尚立:《制度创新与国家成长--中国的探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6.刘亚伟主编,尹冬华选编:《从管理到治理--中国地方治理现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57.唐亚林:《从边缘到中心:当代中国政治体系构建之路》,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8.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9.[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第4版)》,张华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0.[美]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陈午晴、唐军译,中华书局2006年版。
    61.[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2.[美]詹姆斯·R·汤森、布莱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3.王德育:《政治学定量分析入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4.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5.毛寿龙:《政治社会学--民主制度的政治社会基础》,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66.[美]费正清:《中国的思想与制度》,郭晓兵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
    67.萨孟武:《中国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68.吴传清:《略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社会心理的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
    69.郭正林、周大鸣:《外出务工与农民现代性的获得》,《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70.郑州大学调研课题组:《河南省各类农民思想政治意识与价值观念状况分析》,《河南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71.周晓虹:《流动与城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北京“浙江村”与温州一个 农村社区的考察》,《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
    72.汪波:《建构政治文化理论框架的尝试》,《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1期。
    73.王景花:《当代农民思想政治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桂海论丛》2000年第4期。
    74.谢立中:《“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75.徐艳:《关于城市边缘人现代性的探讨--对武汉市260名农民工的调查与分析》,《青年研究》2001年第11期。
    76.张兴贵、郑雪:《青少年人格现代性的城乡差异比较》,《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第3期。
    77.邵冬霞:《影响农民政治意识的三种文化传播渠道》,《理论探索》2002年第6期。
    78.蔡文学:《当前农民政治意识的缺失探析》,《江南论坛》2002年第10期。
    79.潘庆月:《农民政治意识文明建设》,《重庆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80.申存惠:《流动农民与非流动农民得现代性比较研究--对豫北一个村落的调查》,《民间调查》2003年第3期。
    81.师吉金:《1949年-1956年中国农民的心理变迁》,《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
    82.高旺:《农村青年在村级治理中的政治意识分析》,《青年研究》2004年第11期。
    83.刘伟:《黄陂三自然村农民政治意识与政治参与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84.黄旭东:《中西古代政治意识文明论--先秦儒家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之比较》,《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85.周韬:《树立现代政治意识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三农问题研究》2005年第8期。
    86.虞崇胜、周志刚:《关于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的衡量标准》,《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9期。
    87.贾焕银:《乡土社会现代化及其现代性问题简析》,《理论观察》2006年第2期。
    88.李扬:《我国农民工问题研究现状文献综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89.林婷:《当代中国农村秩序转型中的制度供给变迁》,《中国政治》2006年第3期。
    90.赵文正:《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政治意识考察--以孝感市1000个案的调查为例》,《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91.廖剑、蓝天:《传统消极文化视角下的农民现代政治意识》,《传承》2006年第7期。
    92.李朝祥:《和谐社会构建中公民政治意识之维度》,《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93.刘伟:《转型时期政治社会化及其有效性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94.高巍翔:《我国政治文化中的政治意识文明建设》,《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95.李朝祥:《公民政治意识作用的逻辑》,《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96.V.Pareto:The Mind and Society,New York:Harvourt Brace,London,Cape,1935(1916).
    97.Parry,G.:PoliticalElites,London:Allen&Unwin,1969.
    98.Inkeles.A.and Smith.D:Becoming Modern.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99.Vivienne Shue:The Reach of the State:Strete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100.Little Daniel:Understanding Peasant China:Case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Yale University Press,1991.
    101.Macfarquhar,R.ed:The Politics of China,1949-1989.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102.Brugger,Bill &Stephen Reglar:Politics,Economy,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China.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103.Anthony.M.Orum: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ociology,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