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版刻书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对雕版古籍中存有的大量版刻书迹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尚属于书法研究领域的空白点。本文通过对《中华再造善本唐宋编》所影印的四百余部宋代古籍及有关图录的认真查阅、比勘和归纳,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书法学、版本目录学等学科既有的研究成果及相关文献,首次对宋代版刻书法风格、书手与刻工等问题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揭示出宋代版刻书法的发展规律及其影响。本文不仅扩展了宋代书法的研究领域,也为版本鉴定提供了数条前人未所道及的可靠依据,尤其利用刀法特征对南宋前、后两期浙本的鉴别发前人之未发,易于操作且准确有效。主要研究结果有:
     宋代版刻楷书,两浙崇欧,四川尚颜,福建兼具颜、柳,江淮湖广风格不显。北宋至南宋早期,各地沿袭了五代的传统,以模仿唐楷名家为能事。南宋中期,地域风格逐渐彰显。至南宋晚期,大都流于程式化。刀法是版刻书法风格的重要表现形式,由圆润走向方楞是各地版刻刀法共同遵循的演变规律。南宋早期两浙地区版刻楷书横画末端极少出现直角三角形,晚期则大量出现。
     宋代版刻行书不仅保存了大量著名书家、学者的精美手迹,而且具有版刻特点及地域特征。这与宋代版刻篆、隶的“楷化”一样,都与刻工的刀法有关。
     唐、五代、两宋版刻书法的书手,其主流经历了由民间书手到著名书家、再至民间书手的发展过程。南宋中晚期,已经很少有著名书家参与一般书籍的写稿工作。刻工的刀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南宋刻工的日刻字字数,最低约一百零几字。另外,印工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宋代版刻书法的演变规律,即弱化欧、颜、柳三家楷书的个性特征、寻找其共性特征的过程。宋代版刻书法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宋体字是明中叶大量覆刻宋版书的产物。
     结合版刻书法风格及其刻工等因素,本文纠正或解决了汲古阁旧藏《龙龛手鉴》、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大集譬喻王经》、上海图书馆藏《元包经传》等宋代古籍的版本鉴定问题。
At present,it is almost a blank spot to deeply study lots of engraving calligrahy in the carved ancient works in thecalligraphy research field. Based on the first-hand information,by browsing, collating and generalizing more than fourhundreds of ancient books of Song dynasty and related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Chinese Reforged Rare Book, with theexisting research achievement and relevant documents,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article makes a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research in the engraved calligraphy style,scribes and type cutters,etc of Song dynasty to summerize the development rule ofthe engraved calligraphy of Song dynasty and its effect. It not only extends the reaserch field of Song dynasty calligraphy,but also provides some unprecedented reliable basis for the edition identification, thereinto,it is an innovations to employ thefeature of cutting way to distinguish the Hangzhou engraved version of the early and late Sourthern Song Dynasty. It is notonly easy to operate,but also accurate and efficient.The main research results:
     The Song Dynasty engraved regular script, Chongou of Liang Zheng area, Changyan of Sichuan, Both Yan and Liu ofFujian. The style of Jianghuai HuGuang area is not shown. From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o the Early Sourthern SongDynasty, following the tradition of the Five Dynasties, people regards the imitation of maestro’s regular script of Tangdynasty as ability. The Middle of it, regional style gradually reveals. To the Late, it mostly gets rigid. The cutting method isthe important performance of the engraved calligrahpy style. It is the common rules, from the round to the square and angled,that the cutting way of every region follows.In the Early Southern Song dyansty,the end of the horizonal stroke of carvedregular calligraphy in Liang Zheng area hardly apperars right angled triangles,but in the Late,the right angled triangles werefound a lot.
     The engraved running script of Song dynasty saves a large amount of famous calligraphers and scholars’s exquisitescripts with the engraving feature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same as the regular script change of Song dynasty’sengraving seal script and clerical script,which is also related with the cutting method of the type cutters.
     The mainstream carved scribes of Tang dynasty, Five dynasties, Southern and Northern Song dynasty experienced thedevelopment history from the folk scribes to the well-known calligraphers, and then to the civil ones again. In the Late ofSouthern Song Dynasty, only few of well-known calligraphers participated in writing of the general books. The cuttingmethod of the type cutters kept relatively stabile at that time. Their daily quantity of the lettering words during SouthernSong dynasty is at least one hundred and a few. In addition, the role of the printer can not be ignored.
     The evolution of the Song dynasty carved calligraphy is actually the process of weakening the personality traits of theregular script of Ou, Yan and Liu, and looking for their common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the course ofartistry to reduce gradually. The influence of Song Dynasty carved calligraphy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Song typeface ofthe mid-Ming Dynasty is the product of cover engraved of Song edition books in large quantities.
     Combining the engraved calligraphy style, its tpype cutters and other factors, this article correct or solve the problem ofversion identification of the Song Dynasty acient books, such as the Jigu Pavilion’s acient collection Long Kan Shou Jian,Taiwan Palace Museum in possession of Da Ji Pi Yu Wang Jing and Yuan Bao Jing Zhuan in Shanghai Library.
引文
1较早提出“版刻书法”概念的是祁小春先生。见祁小春:《中国古籍版刻书法例说》,《立命馆文学》,1997年第549号。
    2本段内容参考了祁小春先生《中国古籍版刻书法例说》中的说法。见祁小春:《中国古籍版刻书法例说》,《立命馆文学》,1997年第549号。
    1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五册,《静安文集续编》,上海古籍书店,1983,页22-25。
    2《中华再造善本唐宋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2006。
    3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印行:《国立故宫博物院宋本图录》,1977。
    4吴璧雍等文字撰述、林柏亭主编:《大观——宋版图书特展》,国立故宫博物院,2006。
    5参看江曦博士论文:《清代版本学史稿》,页53。
    6李清志:《古书版本鉴定研究》,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
    1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第三册,文物出版社,1961。
    2李清志:《古书版本鉴定研究》,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页48。
    3祁小春:《中国古籍の板刻书法》,日本东方出版(株),1998。
    4祁小春:《中国古籍の板刻书法》,日本东方出版(株),1998,页23-32。
    5叶德辉:《书林清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页27。
    6【美】牟复礼与朱鸿林合著:《书法与古籍》,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
    7王立军:《宋代雕版楷书构型系统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8范景中:《书籍之为艺术——赵孟頫的藏书与<汲黯传>》,载《新美术》,2009年第4期。
    1李明君:《中国美术字图说》,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2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
    3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6。
    1关于社会对文献的大量需求,可参见曹之:《中国印刷术的起源》,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页33-165。
    2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1982,页315。
    3钱存训:《中国古代书籍纸墨及印刷术》,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页127-128。
    1【刘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宦者列传》,中华书局,1965,页2513。
    2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6,页28-29。
    1【刘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蔡邕列传》,中华书局,1965,页1990。
    1【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页19。
    1【晋】司马彪撰、【刘宋】刘昭注:《后汉书·舆服志下》,中华书局,1965,页3673。
    2【东晋】葛洪撰《抱朴子》内篇卷一七《登涉》,中华书局,1986,页313。
    3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页8。
    4沙孟海:《印学史》,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页9-10。
    1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页9。
    2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6,页65。
    3肖东发:《中国印刷图书文化的源与流》,载《图书情报工作》,2000年第7期。
    1孙彦,萨仁高娃,胡月平选编:《民国期刊资料分类汇编·敦煌学研究》第1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页14。
    2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页126。
    1卢前:《书林别话》见【清】叶德辉《书林清话》“附录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钱存训:《中国古代书籍纸墨及印刷术》,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3参见【清】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语石异同评》,中华书局,1994,页418;马子云《碑帖鉴定浅说》,紫禁城出版社,1986,页32-33。
    4【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卷八,中华书局,1984,页116。
    5毛春翔:《古书版本常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页51。
    1谢水顺、李珽:《福建古代刻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页120。
    2钱存训:《中国古代书籍纸墨及印刷术》,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页154。
    3【明】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上论藏书》,卷十四页五一。载【清】永瑢、纪昀等纂修,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影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台湾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印刷发行,1986年三月初版,页871-715。
    1钱存训:《现存最早的印刷品和雕版实物》。载钱存训:《中国古代书籍纸墨及印刷术》,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页148-158。及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页24-26。
    1雷德候著、张总等译:《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三联书店,2006年,页205。
    1李致忠:《古代版印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页55。
    2【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43)注引柳玭《柳氏家训》,中华书局,1976,页588。
    3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页22—23及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凤凰出版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页52-54等对此问题皆有详细论述。
    4关于唐代官方书手请参看朱关田《唐代楷书手、书直和经生》。载朱关田:《初果集》,荣宝斋出版社,2008,页161-175。
    5(美)卡特著、吴泽炎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商务印书馆,1991年,页126。
    6向达《唐代刊书考》,载向达著:《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页126。
    7罗树宝:《中国古代印刷史》,印刷工业出版社,1993,页79-82。
    1启功《唐人写经残卷跋》,载启功《启功丛稿题跋卷》,中华书局,1999,页298。
    1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页10。
    2胡发强硕士论文《敦煌藏经洞出土雕版印刷品研究,页45-46。及白化文《敦煌汉文遗书中雕版印刷资料综述》,载《敦煌语言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页295—298。
    3宿白:《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文物出版社,1999,页2。
    1【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六百零八《学校部刊校》,中华书局影印宋刻本,1989,页1873。
    2【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四十三《唐书明宗纪九》注,中华书局1976,页588。
    3【宋】王溥:《五代会要》卷八《经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页129。
    1【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六百零八《学校部刊校》,中华书局影印宋刻本,1989,页1873。
    2【宋】洪迈:《容斋续笔》卷十四《周蜀九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页387。
    3转引自马宗霍:《书林藻鉴》卷八“李鹗”条,文物出版社,1984,页114。
    4【宋】赵明诚撰、金文明校正:《金石录校正》,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页552。
    5【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九《毋守素传》,中华书局,1985,页13050。
    6【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四十一《句中正传》中华书局,1985,页13050。
    7【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七《周书和凝传》,中华书局1976,页1673。
    1转引自【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四十三《唐书明宗纪九》注,中华书局1976,页588。
    2【宋】洪迈:《容斋续笔》卷十四《周蜀九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页387。
    1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页38。
    1李际宁:《佛经版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页28。
    1荣新江:《五代洛阳民间印刷业一瞥》,载《文物天地》1997年第5期。
    1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页58。
    1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五册《静安文集续编》,上海书店,1983,页70。
    2陈寅恪:《宋史职官志考正序》,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页245。
    3叶德辉:《书林清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页123。
    4【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57,页576。
    1【宋】苏轼:《苏东坡全集》卷三十一《李氏山房藏书记》,中国书店,1986,页389。
    2李富华、何梅:《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页83。
    3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1李际宁:《佛经版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页68-69.
    2李际宁:《佛经版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页62。
    3李清志:《古书版本鉴定研究》,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页44。
    4李富华、何梅:《汉文大藏经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页91。
    1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2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1李富华、何梅:《汉文大藏经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页184-188。
    2李富华、何梅:《汉文大藏经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页180-184。
    3李富华、何梅:《汉文大藏经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页217。
    1沈津:《美国所藏宋元刻佛经经眼录》,载《文献》1989年第1期,页197-203。
    1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页505。
    1【日本】尾崎康著、陈捷译:《以正史为中心的宋元版本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页10-11。
    2宿白:《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文物出版社,1999,页63-71。
    3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语石异同评》,中华书局,2005,页46。
    4于敏中:《天禄琳琅书目》。载《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页76。
    5北京图书馆:《中国版刻图录》(第一册),文物出版社,1990页9。
    1【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三页一。载【清】永瑢、纪昀等纂修,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影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台湾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印刷发行,1986年三月初版,页812-531。
    2《图画见闻志》卷六记载:“皇祐初元,上敕待诏高克明等图画三朝盛德之事,人物才及寸余,宫殿、山川、銮舆、仪卫咸备焉。命学士李淑等编次序赞之,凡一百事,为十卷,名《三朝训鉴图》。图成,复令传摹镂版印染,颁赐大臣及近上宗室。”见【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页七。载【清】永瑢、纪昀等纂修,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影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台湾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印刷发行,1986年三月初版,页812-565。
    3【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四十一《徐铉传》,中华书局,1985,页13044-13049。
    4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文物出版社1984,页118。
    5《思溪圆觉藏》背字号《解脱道论》卷末有题记:“丙午靖康(1126年)二月日修武郎閤门祗候王冲久亲书此经开版,续大藏之因缘。”见宿白:《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文物出版社,1999年,页85注④。
    1谢水顺、李珽:《福建古代刻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页52。
    2李富华、何梅:《汉文大藏经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页204。
    3转引自宿白:《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文物出版社1999年页70。
    1谢水顺、李珽:《福建古代刻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页52,及(日本)尾崎康著、陈捷译《以正史为中心的宋元版本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页20。
    1其中,国图三百五十五部,北大图书馆三十五部,辽宁图书馆五十四部,上海图书馆二十部,浙江图书馆与宁波天一阁二十部,南京图书馆及其他公私所藏估计约四五部,台湾二百零一部(内有湖州刘氏嘉业堂旧藏七十部)。美国与加拿大图书馆二十八部。日本静嘉堂文库一百二十二部,日本其它文库估计一百部。见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页711注1。
    2关于书法地域间风格差异的相关论述,请参看吴慧平:《书法文化地理研究》,荣宝斋出版社,2009。
    3阮元:《南北书派论》载《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页630。
    4张政烺著、朱凤瀚整理:《张政烺批注<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第一册,中华书局,2011,页21-22。
    5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页70-71。
    1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语石异同评》,中华书局,2005,页228-229。
    2南宋自1127年高宗登基至1279年帝昺蹈海,共经历了152年。版本学上通常将高宗(1127-1163)、孝宗(1163-1190)定为南宋前期,共63年;光宗(1190-1195)、宁宗(1195-1225)定为南宋中期,共35年;理宗(1225-1265)至帝昺蹈海(1279)定为南宋晚期,共54年。三期时间长短偏差较大,我们则采取三期大致平均分配的方法,将前期与中期的分期时间定在孝宗乾道末年(1174),中期与末期划分时间不变。如此南宋前期共47年,中期51年,晚期54年,基本持平。
    3王国维等著:《闽蜀浙粤刻书丛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页137。
    1【日本】长则规矩也:《长泽规矩也著作集》第一卷。转引自李清志《古书版本鉴定研究》,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页46。
    2下文起,中国国家图书馆简称“国图”;上海图书馆简称“上图”;南京图书馆简称“南图”;辽宁图书馆简称“辽图”;北京大学图书馆简称“北大图”。
    3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第一册,文物出版社,1990页21。
    4有些版刻书籍的书法风格因为补版、修版等原因,前后风格并不一致,甚至由多种风格组成。下文我们提到某一本书时,并不是指该书的全部书法风格,一般只是指与议论话题相关的那种风格。
    1宿白:《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文物出版社,1999,页91。
    1李清志:《古书版本鉴定研究》,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页48。
    1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修订本)》将方坚定为南宋绍兴间杭州地区刻字工人,不妥。请参见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修订本)》,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页111。
    2傅增湘在《藏园群书题记》、《藏园群书经眼录》二书中,对宋淳熙二年(1175)严陵郡庠刻本《通鉴纪事本末》做过严密的分析和考证,证明该书为孝宗初刊本无疑。请参看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页127-135及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页228-229。
    3宋庆元六年(1200)绍兴府刻宋元递修本《春秋左传正义》的刊刻时间、地点可靠,参看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第一册图版八十的说明,文物出版社,1990,页21。
    1《中国版刻图录》第一册解题部分将该书高、宽数据颠倒,误。见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第一册,文物出版社,1990,页15。
    1该书只存卷四至六,卷一至三钞配。此书有明翻本,目录后有“临安府陈道人书籍铺刊行”一行。黄丕烈因此在书后跋语称:“此即所谓临安府陈道人书籍铺刊行本也,且余所藏南宋书棚本,如许丁卯、罗昭谏唐人诸集,字画方板,皆如是。”傅增湘在《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中持相同意见。参看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中华书局,2009,页621-622。
    2该书为罗振玉获自日本,盖宋元时倭僧携归之书。属宋咸淳间浙刻本无疑。参看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中华书局,2009,页1267。
    1谢水顺、李珽:《福建古代刻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页30。
    1黄先生认为“宋建本都作颜体即颜真卿的字体。”见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页85。
    2杜先生认为“福建刻本出于颜体而刀法更加峭削,更有锋棱。”见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6,页157。
    3魏先生认为“福建刻本,字体多似柳体。起落顿笔,结构方正。字画严谨不苟。”见魏隐儒:《中国古籍印刷史》,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页75-76。
    4程千帆、徐有富二先生认为“宋代闽本的字体也具有鲜明的特色。总的看来,它是在柳体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其大体吸收了柳体结构匀称、用笔挺拔、笔锋鲜明的长处……闽本字体仿柳公权,可对照柳书《玄秘塔碑》。”见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齐鲁书社,1991,页349。
    5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第一册,图版203-204说明,文物出版社,页41。
    6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第一册,图版160-161说明,文物出版社,页35。
    1转引自李清志:《古书版本鉴定研究》,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页50-51。
    2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页678。
    3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页2。
    1参见高文、高成刚:《四川历代碑刻》,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页158、168。
    2参见高文、高成刚:《四川历代碑刻》,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页124。
    3参见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43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页92。
    4参见高文、高成刚:《四川历代碑刻》,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页210。
    1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页74-75。
    1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第一册,文物出版社,1990,页26。
    1《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撰,宋庆元二年(1196年)周必大吉安刻本。匡高21.5厘米,宽15.4厘米。白口,左右双边。十行,行十六字。钤印:乾学、徐健菴、北京图书馆藏等。是书存一百三十三卷,余卷由明人精抄补全。该书的版刻字体,前后书法风格不一,明显分为两部分。其中《居士集》四十余卷字仿平原,如同手写。其余近百卷字体则有北齐刻经意韵,疏宕古隽。傅增湘先生认为,字仿颜体者为周必大初刊本。(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页959),并没有说明另一种是补版。《中国版刻图录》在登录此书书影时,选用了该书《居士集》卷一页一即字体类颜真卿者,文字介绍也没有言及有补版的情况。此后,宿白《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王桂平《家刻本》等书在介绍《欧阳文忠公集》时,皆选用这一页。此页的字体刀法特征也被宿白《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见该书101页)及李清志《古书版本鉴定》(见该书57页)作为江西刻书的重点分析对象。但笔者从字体刀法及刻工上分析,初步认为该书以颜体风格镌刻的部分很可能为补刻,而以类北齐刻经体镌刻的部分才是周必大原刻。具体论证将于另文展开。
    1宿白:《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文物出版社,1999,页102。
    1林申清《宋元书刻牌记图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页5。
    1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6,页143。
    1南宋早期序跋行书仅见于宋乾道四年(1168)刻本《新刊嵩山居士文全集》(上图藏)和宋刻本《韵语阳秋》(上图藏)二书中。另外,饶州董应梦集古堂绍兴三十年(1160)刻《重广眉山三苏先生文集》,后有行书题识。该书实为小字密行,而题识却道“写作大字”,傅增湘怀疑其为南宋中叶翻刻本(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页1282),该书有行书题识四处,风格不一,可能为南宋中叶翻刻时所加。
    1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页25。
    1孙向群:《寻找真实的宋元》,载西泠印社编:《首届孤山证印—国际印学峰会论文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页127。
    1叶德辉:《书林清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页139。
    1【宋】米芾:《自叙帖》,载刘正成主编、曹宝麟分卷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米芾》,荣宝斋,1992,页270-280。
    1顾志兴:《浙江出版史研究——中唐五代两宋时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页286。
    2历代对吴说书法之评价,请参阅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文物出版社,1984,页142。
    1上海图书馆编:《上海图书馆藏宋本图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页123。
    2转引自叶德辉:《书林清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页116-117。
    3祁小春先生在《中国古籍版刻书法》一书中对周密手书上板《草窗韵语》有过考证。见祁小春:《中国古籍の板刻书法》,【日本】东方出版(株),1998,页24。
    4叶德辉:《书林清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页116-117。
    5叶德辉:《书林清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页117。
    6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页88。
    7施昌言于北宋刻本《唐文粹》书后序云:“观其校之精,写之工,镂之善,勤亦至矣”。绍兴本对此照录,且在校勘衔名前记有:“临安府今重行开雕《唐文粹》壹部,计貮拾册,已委官校正讫”,可知绍兴本乃翻刻北宋本。从其字体风格、刻工刀法之芜杂来看,该书可能有部分章节覆刻北宋本,而部分章节由书手重新书写。
    1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页709-713。
    2李国庆:《宋代刻工说略》。载阳海清主编《版本学研究论文选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页270-284。
    3关于《隶韵》的刊本及沈亨的身份,请参看顾志兴:《浙江出版史研究——中唐五代两宋时期》,浙江人民出版史,1991,页61-62。
    4曾毅公:《石刻考工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页74及程章灿:《石刻刻工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页12,对此条材料均有记载。南宋刻本《瓜庐诗》早已不见,但据景宋抄本的著录尚可以找到其刻工记录。《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瓜庐诗一卷(宋薛师石)撰附录一卷”条记:“明嘉靖间黄省曾文始堂写本……有嘉熙元年赵汝回序,序后有‘王师安刊’四字。附录四灵留题诗四首,末行有“程思景刻”四字……按:刻工程景思绍定二年曾刻越州读书堂本《切韵指掌图》,因推知此本亦为自理宗时浙东刊本抄出者。”(见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中华书局,200,页1233。
    1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页445。
    2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页934。
    3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页1153。
    1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页668。
    2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页230。
    1卢前:《书林别话》,载叶德辉《书林清话》“附录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页261-266。
    1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页659。
    1荣新江:《五代洛阳民间印刷业一瞥》,《文物天地》1997,第5期。
    2李富华、何梅:《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页166。
    3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页500。
    4沙孟海:《两晋南北朝书迹的写体与刻体——〈兰亭帖〉争论的关键问题》,载沙孟海:《中国书法史图录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页433-439。
    5卢前:《书林别话》,载叶德辉《书林清话》“附录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页261-266。
    1【元】脱脱等:《宋史》卷二百八十七,中华书局,1985,页3604。
    1叶德辉:《书林清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页214。
    2叶德辉:《书林清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页139。
    3【清】曹寅:《江宁织造曹寅奏校刊全唐诗折》,载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5,页33。
    4赖非:《书法环境类型学》,文物出版社,2003,页89。
    5宋代版刻楷书所采用的欧体主要以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为代表,柳体主要以《玄秘塔碑》为代表,颜体主要以《多宝塔碑》为代表。
    1【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卷八,中华书局,1984,页116。
    2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页109。
    1传王羲之:《笔法论十二章》,载《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页33。
    2李明君:《中国美术字图说》,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页210。
    3曾毅公:《石刻考工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页3。
    1【日】藤枝晃著、李运博译:《汉字的文化史》,新星出版社,2005,页186。
    1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亡国之思。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2叶德辉:《书林清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页117-118。
    3范景中:《书籍之为艺术——赵孟頫的藏书与<汲黯传>》,载《新美术》,2009年第4期。
    1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第一册,文物出版社,1990。
    2李清志:《古书版本鉴定研究》,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页74-75。
    3转引自王绍曾、杜泽逊编《渔洋读书记》,青岛出版社,1991年,页12。
    1如《开宝藏》在初雕不久,便由日本沙门奝然带回国,并先后五次传入高丽。见李富华、何梅:《汉文大藏经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页91。另外,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对此有专门论述。
    2顾关元:《从“宋体字”起源谈汉字文化》,载《汉字文化》1997年第4期。
    3《辞源》,商务印书馆,1997,页0439。
    4《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页1132。
    1【清】钱泰吉:《甘泉乡人稿》卷七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清同治十一年刻光绪十一年增修本。
    2【清】钱泳:《履园丛话艺能》。清道光十八年述德堂刻本,页十五。
    3【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页23。
    4【明】张应文:《清秘藏论宋刻书册》卷上,第十六,藏修堂丛书本,页23。
    1【明】谢肇淛:《五杂组》卷十三,“事部一”,上海书店,2001,页266。
    2【明】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上论藏书》,卷十四,页51。载【清】永瑢、纪昀等纂修,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影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台湾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印刷发行,1986年三月初版,页871-715。
    3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页365。
    1李明君先生在《中国美术字史图说》中称,这种衔命的字体已经是宋体字。(李明君:《中国美术字图说》,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页168-172)笔者认为,这种衔名写法更多是借鉴了印章的某些成分,如在山西灵石出土南宋写本南宋建炎二年抗金札文,(请参见丁夷明《灵石县发现的宋代抗金文件》,载《文物》,1972年第4期)以及浙江绍兴显宁庙的《敕赐昭祐公牒碑》上的一些衔名写法,(参见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43》,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页10)虽都是字字相连,体势扁方,但写法各不相同,有些字甚至是篆书的写法,与千字一面的仿宋字有着很大的不同。
    1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6,页142-166。
    2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页23。
    3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页928。
    4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第一册,文物出版社,1990,页11。
    5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页123。
    1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文物出版社,页9。
    1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编:《国立故宫博物院宋本图录》,1977,页40-42。
    2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中华书局,2009,页182。
    1李致忠:《宋版书叙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页292-293。
    2参看王肇文:《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页354。
    1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中华书局,2009,页182。
    2李富华、何梅:《汉文大藏经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页334-337。
    1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印行《国立故宫博物院宋本图录》,1977,页136,及图版六十。
    1《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页152。
    2何梅:《南宋<圆觉藏>、<资福藏>探究》,《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04期。
    3【元】脱脱等:《宋史》卷八十八,中华书局,1985,第2175页。
    4明永乐六年(1408年)《永乐大典·寺观》卷二二八一载“国朝续志。改院为寺。圆觉禅院。在思溪……”。
    5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12册,上海书店,1983,页8-9。
    6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页112、113。
    1何梅:《南宋《<圆觉藏>、<资福藏>探究》,《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04期。
    2李际宁:《佛经版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页81。
    1最早在建炎元年(1127)开工,绍兴十年(1140年)前后峻工”的《圆觉藏》,初刻时间都属于南宋前期。上海图书馆藏有两卷《思溪藏》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经折装。匡高24.4厘米,广11.3厘米。半页六行,行十七字。上下单边。千字文号为“宿”。上匡线上钤有“圆觉藏司自纸板”墨印,说明本经卷属于初刻早期印本。其字取法颜鲁公,刀法圆润,横画收笔末端不见三角形,与我们总结对南宋早期刀法特征完全一致。
    2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页709。
    3《中国古籍版刻辞典》“董用”条曰:①南宋绍兴间刻字工人。参加过《周礼疏》(两浙东路茶盐司本,半页8行,行15-17字),《礼记正义》(版本同上,8行14-21字),《春秋左传正义》(沈作宾本),《孟子注疏解经》(浙东庾司本,8行16字),《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每开6行,行17字)。⑵元前至元间刻字工人。参加刻过《十诵律》、《阿毗达摩藏显宗论》、《众事分阿毗昙论》、《分别功德论》、《阿毗达摩大毗婆娑论》、《大宝集经》(以上均《普宁藏》本)(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修订版)》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页843。)宋紹熙三年(1192)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宋元遞修本《礼记正义》(国图藏),即著名的黄唐刻本《礼记正义》。刻工分为初刻、补刻两期。绍熙三年(1192)初刻时刻工有方坚、王茂、毛俊、郑彬、包端、杨昌、孙新、求裕等。补刻刻工有蒋佛老、茅文龙、张阿狗、郑埜、李德英等,皆为元代杭州地区刻字工人。《礼记正义》卷一页四刻工为董用。该页刀法方楞,字体歪斜,可能是覆刻。大多字横画末端为很大的三角形,为典型的宋代后期才出现的刀法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判断董用为元时补版时的刻字工人。显然《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将董用定为南宋中叶黄唐本《礼记正义》初刻刻工是错误的。在元代补刻过《礼记正义》的刻工董用,又参加过《普宁藏》的刊刻工作,是非常合理的。
    4《普宁藏》刻工见李富华、何梅:《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页334-338。
    5书影见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第三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页88-92。
    1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三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页122。
    2《中国印刷史》将《元包经传》的作者之一卫元嵩误写作“卫嵩”。见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页63。
    1上海图书馆编:《上海图书馆藏宋本图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页256。
    2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页499。
    1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页515。
    2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中华书局,2009,页598-599。
    1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页223。
    [1]葛洪.抱朴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魏征,令狐德棻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1973
    [4]王应麟编撰.玉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1987
    [5]薛居正撰.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6]王溥撰.五代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石林燕语[M].侯忠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
    [8]苏轼撰.苏东坡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86
    [9]赵明诚撰,金文明校.金石录校正[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
    [10]洪迈撰.容斋续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1]王钦若等撰.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宋刻本,1989
    [12]释行均撰.龙龛手镜[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4]谢肇淛撰.五杂组[M].上海:上海书店,2001
    [15]张应文撰.清秘藏(藏修堂丛书本)[M].
    [16]永瑢,纪昀等纂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影印
    [17]毕沅撰.续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7
    [18]赵翼撰.陔馀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9]施鸿保撰.闽杂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20]钱曾撰,管庭芬,章钰校正.读书敏求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1]瞿镛撰.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5
    [22]卢文弨.抱经堂文集[M].清乾隆六十年刻本
    [23]孙从添撰.藏书纪要[M].台北:台北广文书局,1979
    [25]钱泳撰.履园丛话[M].清道光十八年述德堂刻本
    [26]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语石异同评[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7]叶昌炽撰.藏书纪事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8]钱谦益撰.牧斋初学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9]钱泰吉撰.甘泉乡人稿[M].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清同治十一年刻光绪十一年增修本
    [30]于敏中,彭元瑞等著,徐德明标点.天禄琳琅书目天禄琳琅书目后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1]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M].上海:中华书局,2009
    [32]潘祖荫著,潘宗周编.滂喜斋藏书记宝礼堂宋本书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3]叶德辉.书林清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4]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5]傅增湘撰.藏园群书题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6]傅增湘撰.藏园群书经眼录[M].上海:中华书局,2009
    [37]王国维.王国维遗书[M].上海:上海书店,1983
    [38]王国维等.闽蜀浙粤刻书丛考[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39]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0]魏隐儒.中国古籍印刷史[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
    [41]郑振铎编著.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42](美)卡特著.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M].吴泽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3]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44]罗树宝.中国古代图书印刷史[M].长沙:岳麓书社,2008
    [45]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6]王绍曾,杜泽逊编.渔洋读书记[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
    [47]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M].济南:齐鲁书社,1991
    [48]毛春翔.古书版本常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9]杜泽逊.文献学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0]李清志.古书版本鉴定研究[M].台北: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
    [51]李致忠.宋版书叙录[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
    [52]李致忠.古代版印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3]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54]谢水顺,李珽.福建古代刻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55]姚伯岳.版本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6]钱基博撰.版本通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57]戴南海.版本学概论[M].成都:巴蜀书社,1989
    [58]黄永年.古籍版本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9]王欣夫撰.文献学讲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0]周一良主编.自庄严堪善本书影[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0
    [61]阳海清主编.版本学研究论文选集[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62](日)尾崎康著.以正史为中心的宋元版本研究[M].陈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63]张元济.张元济全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4]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65]宿白.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66]张丽娟,程有庆.宋本[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67]李际宁.佛经版本[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68]王桂平.家刻本[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69]黄镇伟.坊刻本[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70]中华再造善本唐宋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2006
    [71]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72]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编.国立故宫博物院宋本图录[M].1977
    [73]吴璧雍等文字撰述,林柏亭主编.大观——宋版图书特展[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06
    [74]上海图书馆编.上海图书馆藏宋本图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75]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76]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77]林申清编著.宋元书刻牌记图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78]周荣宝.宋代出版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79]李明杰.宋代版本学研究——中国版本学的发源及形成[M].济南:齐鲁书社,2006
    [80]顾志兴.浙江出版史研究——中唐五代两宋时期[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81]李富华,何梅.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82]瞿冕良编著.中国古籍版刻辞典[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83]陈垣.史讳举例[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4]雷德候.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M].张总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85]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86]钱存训.中国古代书籍纸墨及印刷术[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87]王立军.宋代雕版楷书构型系统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88]曾毅公.石刻考工录[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89]程章灿.石刻刻工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90]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91]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
    [92]徐利明.中国书法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3]赖非.书法环境类型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94]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95]高文,高成刚编.四川历代碑刻[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96]敦煌研究院编.敦煌书法库[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97]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8]李明君.中国美术字图说[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99]启功.启功丛稿题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0]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01]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02]沙孟海.印学史[M].杭州:西泠印社,1999
    [103]沙孟海编著.中国书法史图录(下)[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104]方爱龙.南宋书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05]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06]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07]朱关田.初果集[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8
    [108]马宗霍辑.书林藻鉴书林记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109]王连起主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宋代书法[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1
    [110]马子云.碑帖鉴定浅说[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
    [111]陈琦.刀刻圣手与绘画巨匠[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112]吴慧平.书法文化地理研究[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9
    [113]陈志平.书法史料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114]刘正成主编,曹宝麟分卷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米芾[M].北京:荣宝斋,1992
    [115](美)牟复礼,朱鸿林合著.书法与古籍[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
    [116](日)藤枝晃.汉字的文化史[M].李运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117]祁小春.中国古籍の板刻书法[M].东京:日本东方出版(株),1998
    [118]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19]池小芳.中国古代小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20]白化文.敦煌汉文遗书中雕版印刷资料综述[J].敦煌语言学研究,1988
    [121]丁夷明.灵石县发现的宋代抗金文件[J].文物,1972,(4)
    [122]沈津.美国所藏宋元刻佛经经眼录[J].文献,1989,(1)
    [123]荣新江.五代洛阳民间印刷业一瞥[J].文物天地,1997,(5)
    [124]孙向群.寻找真实的宋元[C].见西泠印社编.首届孤山证印—国际印学峰会论文集.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
    [125]陈振濂.楷书成形后书体演进史走向终结历史原因初探——书法与印刷术关系之研究[J].书画世界,2001,(3)
    [126]范景中.书籍之为艺术——赵孟頫的藏书与汲黯传[J].新美术,2009,(4)
    [127]江曦.清代版本学史稿[D]:[博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11
    [128]尼志强.宋浙刻本对唐欧体书法的传承与变异[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河南大学,2006
    [129]胡发强.敦煌藏经洞出土雕版印刷品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130]念凡.汉字印刷字体的传统瑰宝——以楷书为主的书法,以及古代印刷字体的风格与形态解析[D]:[硕士学位论文].杭州:中国美院,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