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主义的政治学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滚滚的历史车轮早已将专制主义碾得粉碎,使其成为历史的尘埃,遭到普遍的唾弃。民主作为人类的一种理想追求与价值目标已经成为历史的潮流和趋势。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地高举民主的旗帜,并将其作为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目标和不懈追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封建专制主义残余影响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进程。要彻底清除封建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必须首先从理论上对专制主义有较为清醒的认识。本文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政治学原理,从政治权力的研究视角,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为例,深入探讨了专制主义的政治基础、权力结构、权力运行方式,揭示了专制主义禁锢思想,扼杀生机,激化矛盾,导致动荡,阻碍发展的危害,旨在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专制主义,反对专制主义,进一步抵制和清除专制主义的残余,积极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People's Democracy is the life of the socialism. To Build socialist democracy must stand clearly against feudal despotism, and eliminate the traditional despotism residual factor in today's society.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despotism deconstruction.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ortance to know the sort of "despotism", understand Chinese traditional despotism political basis, analyze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despotism power, understand the political danger of despotism and promote Chinese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science.
     "Despotism" as a key word of political science is not discussed and researched as widely as democracy, freedom, equality, justice" and so on.So the concept of "despotism" is very ambiguous in the field of politics.And the corresponding English words of the "zhuanzhi zhuyi" are "despotism, absolutism, autocracy, tyranny, authoritarianism, totalitarianism" and so on.But only "despotism" specifically refers to the form of government of ancient eastern countries (esp. China).Despotism is a form ruling the human society,which has aroused the attention of thinkers from the ancient Greece.From then on ,many thinker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history propose different theories of despotism. It is an important step to gain the reasonable interpretation of "despotism"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underst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despotism","autocratic monarchy","feudalism","totalitarianism".
     Rulers of the world have to give the satisfied explanation of their rule.It is more difficult to control with simple violence. Chinese ancient despotism existed in the special political ecology. Following fate was the source of legitimacy of the despotism power. The mystical phenomena, religious,and other factors were important ways for the despotism power. The structure of home country was an important basis to maintain the balance of power and the despotism political order.The political cultural of loyalty and piety made the realize the despotism political order and stable development. Violence built a strong barrier to the despotism, and became arms for the despotism system to preserve themselves. Speci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was the ruling base of the ancient despotism,and the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long-term despotism society.
     Unlike the western absolutism power structure,Chinese ancient political power was carried out in a different divisions,and became a complex structure. The highest secular power was nominally in the hands of the monarchy in feudal society of Europe.But it was restricted with feudal aristocracy, the Church, Level Meetings, Self-government of city , the tradition of law, and many other factors. Chinese ancient monarch dominated the country's highest political power. There were a mode of "decision-making,implementation,monitoring" under the monarchical pow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ntry and local showed a high degree of centralization of the vertical power structure under the value of "unification".
     Despotism power turning into a real force would call the operation and configuration of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despotism society. First of all, the law had become a symbol of the despotism power.It was the primary way to control social relations with the despotism law. The law fully became a tool to control the people, demonstrating the value of an instrument.Decision-making process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pplication of despotism power.Appropriate Ways of despotic decision-making can not only avoid most mistakes of the despotism monarchy, but also prevent others from winning the power of the despotism monarchy.Therefore, the despotism monarchy used sorts of decision-making ways to deal with affairs of government for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despotism.Once the despotism will became into the real power, the power would depart from the will in the course of officials’rent-seeking. It was a important method to establish a strict selection system and build a faithful bureaucratic ranks to prevent the abusing power.
     The value of the political power lies in establishing and maintening an effective public order.It does not mean that any stable public order is human- natural and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There were many insurmountable barriers like imprisonment of mind,killing of vitality,intensifying of conflicts and causing social unrest in despotism society. Once the unrestricted power and Confucianism were combinated in the despotism society, independent man would disappeare in despotism order.The unrestricted despotism power control everything in traditional society.The power lossing institutionalizational competition continued to corrupt. With extravagant monarchy, bureaucratic corruption everywhere, the despotism society inevitably fall into conflicts and turmoil.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ommunity became a closed operational system in the control of the strong despotism power. Social turmoil and replacement of dynasties did not changed the nature of the despotism power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spotism ran into the system of reincarnation of its position,and went towards the astray of the human society.
引文
1中共中央纪委向党的十七大所作的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7日第二版。
    2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11页。
    3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5页。
    
    1刘庆乐,中国传统专制主义理论之演进及其终结[J],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2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1995年版,第585页。
    
    1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2页。
    2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4页。
    1王义保,近年来国内专制主义理论研究述论[J],学术论坛,2006年第10期;《政治学》(人大复印资料)2007年第2期全文转载。
    1 [美]卡尔·A·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M],徐式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涂成林,东方专制主义理论——马克思与魏特夫的比较研究[J],哲学研究,2004第4期。
    3姚伟钧,水利灌溉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兼析魏特夫“治水专制主义”理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1期。
    4莫任南,匈奴游牧帝国的专制王权,施治生刘欣如,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6-278页。
    5李祖德陈啟能,评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0页。
    6施治生刘欣如,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9页。
    1施治生刘欣如,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
    2陈长琦,中国古代国家与政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3页。
    3李慎之,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J],战略与管理,2000第4期。
    4施治生郭方,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5李玉洁,中国早期国家性质——中国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6刘泽华汪茂和王兰仲,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12页。
    1易建平,部落联盟与酋邦——民主·专制·国家:起源问题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46-548页
    2叶剑锋,中国专制主义的历史学解析[J],理论学刊,2004年第11期。
    3刘庆乐,中国传统专制主义理论之演进及其终结[J],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4陶东风,挖掘专制主义的学理依据与人性根源——从顾准的《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说开去[J],开放时代,1996年第3期。
    1施治生刘欣如,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第7页。
    2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2页。
    3张伟,略论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4李玉洁,中国早期国家性质——中国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5马先彦,专制权力及其轨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论略[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6施治生刘欣如,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
    7莫任南,匈奴游牧帝国的专制王权,施治生刘欣如,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
    1李渡,明代皇权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2薄贵利,集权分权与国家兴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13页。
    3李慎之,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J],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4期。
    4夏子贤,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
    5刘泽华汪茂和王兰仲,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8页。
    6刘泽华汪茂和王兰仲,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1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传统社会与思想特点考察[M],上海人民出版杜,2000年版,第2页。
    2马先彦,专制权力及其轨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论略[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3冯天瑜谢贵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4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6-217页。
    5李渡,明代皇权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1高建,中西政治文化的基础,徐大同高建主编,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2-43页。
    2白钢,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论战的由来与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1月第1版。
    
    1谢天佑,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
    2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3张星久,新编中国政治制度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4郑海峰,中国古代官制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1王义保,近年来国内专制主义理论研究述论[J],政治学(人大复印资料),2007年第2期。
    2施雪华,论传统君主专制政治向现代代议民主政治转变的过程机理和动因[J],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
    3叶剑锋,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本质——一种本质主义视域的政治学解读[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4刘庆乐,中国传统专制主义理论之演进及其终结[J],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论语·颜渊》“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敢不正?”正,即符合礼仪的道德。
    2 [奥]凯尔森,法和国家的一般理论[M],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5页。
    3 [意]马基雅维里,君主论[M],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85年版。
    4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92页。
    5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M],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5月第1版.
    6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第2版,第6页。
    7 [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M],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1赵宝煦,政治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版,第5页。
    2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8-10页。
    3李景鹏著,权力政治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12、14、1页。
    4 [美]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M],杨昌裕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2月第1版,第3、138页。
    5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第2版,第6页。
    1王海明:专制主义概念辨难[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马书山:古代专制主义探源[J],东方论坛,2000年第3期。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81页。
    3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4页。
    4李宪堂著,《先秦儒家的专制主义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32-33页。
    5施治生刘欣如,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
    6张伟,略论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7苏弘毅,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基础[J],邯郸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
    8李慎之,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J],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4期。
    1顾准文集[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4页。
    2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年5月第3版(增补本),第164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678页。
    4刘译华著,中国的王权主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5史记·太史公自序。
    1葛荃著,权力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3页。
    2王义保,“专制主义”概念溯源[J],学术论坛,2008年第6期。
    3韩非子·亡徽。
    4史记·穰侯列传。
    5淮南子·泛论训。
    6苏轼.策略第一。
    7韩非子·亡征。
    8国语·楚语。
    1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第194页。
    2颜一编,亚里士多德选集·政治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3 [英]佩里·安德森著,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M],刘北成龚晓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1页。
    4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第3页。
    1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
    2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765页。
    3参考北成,关于“专制君主制”的译名[J],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
    4 [英]佩里·安德森著,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M],刘北成龚晓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中译者序言第3页。
    1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3版,第32、34页。
    2颜一编,亚里士多德选集——政治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07页。
    3颜一编,亚里士多德选集——政治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95页。
    4 [法]德尼兹·加亚尔等著,欧洲史[M],蔡鸿滨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第65页。
    5刘文泰,古典城邦政体类型及其成因[J],世界史,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1989年第4期。
    1颜一编,亚里士多德选集——政治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08页。
    2 [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M],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04页。
    1 [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572页。
    
    1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版,第8页。
    2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106、114页。
    1转引自[英]佩里·安德森著,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M],刘北成、龚晓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98页。
    2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76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77页。
    4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33页。
    5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76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1版,第256、26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1版,笫24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1版,笫618页。
    4王继荣,走出“东方社会道路”的理论误区[J],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2期。
    1严译名著丛刊,孟德斯鸠法意[M],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87页。
    2梁启超,开明专制论,梁启超全集[M],第三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454页。
    3列宁全集[M],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58页。
    4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4页。
    5陈代湘,儒学“入世”特性及与专制主义的关系[J],求索,2004第4期。
    
    1高建,中西政治文化的基础,徐大同、高建主编,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3页。
    2 [美]拉斯维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M],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3李景鹏著,权力政治学[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33页。
    4刘北成,关于“专制君主制”的译名[J],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
    1左传·桓公二年
    2侯建新,“封建主义”概念辨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3斯大林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99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30页。
    5李慎之,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J],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4期。
    1潘小娟张辰龙,当代西方政治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7-178页。
    2李宪堂,先秦儒家的专制主义精神——对话新儒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46页。
    3高兆明,集体主义会导致极权主义吗?[J],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2期。
    4孙哲,权威政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176页。
    1 [英]卡尔·波普尔著:《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一卷),陆衡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2 Friedrich,Carl J. and Zbigniew K. Brzeninski. Totalitarian Dictatorship and Autocracy. 2nd E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 1965, p.22.
    3 [以]J·F·塔尔蒙著,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M],孙传钊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4 [美]汉娜·阿伦特著,极权主义[M],蔡英文译,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中华民国七十一年二月初版。
    5 [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 ,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54页。
    1亚当·斯密认为“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然而,许久以前它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和人口状况的报告与五百年前客居于中国的马可波罗的报告几无区别”。参见严复译:原富(上册),严译名著丛刊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4页。
    2董楚平,农民战争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J],浙江学刊,1980年第1期。
    3刘修明,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性与长期延续原因[J],历史研究,1981年第6期。
    4王存才,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J],学术月刊,1981年第10期。
    5刘昶,试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J],历史研究,1981年第2期。
    6胡寄窗,论中国封建经济成熟甚久瓦解特慢的原因[J],经济研究,1981年第6期。
    7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三联书店,1979年7月版。
    1于素云,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阻滞[J],辽宁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2刘青峰、金观涛,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一个超稳定系统[J],贵阳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1995年版,第695-696页。
    1吴惕安俞可平,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4页。
    2 [法]马克·思古德,什么是政治的合法性?[J],外国法译评, 1997年第2期。
    3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著,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刘敏钢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53页。
    4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第1版,第241页。
    5诗经·小雅·北山
    6孟子·公孙丑上
    
    1庄子·达生
    2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地
    3周光辉著,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61页。
    
    1全唐文·三器论
    2刘统勋等编,评鉴阐要(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清]赵在翰辑,七纬,卷三八,纬书集成[M],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4太祖即位赦天下制,宋大诏令集[M],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页。
    5 [宋]尹洙,河南府请解投贽南北正统论,河南先生文集(卷三),《四部丛刊》本。
    6张方平,乐全集(卷一七),南北正闰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山泽第十,五岳。
    8 [汉]班固,白虎通义·封禅
    1 [明]丘濬,大学衍义补·卷九○,治国平天下之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美]戴维·伊斯顿著,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350页。
    3商君书·修权第十四。
    
    1慎子·德立。
    2韩非子·爱臣第四。
    3韩非子集解·二柄第七。
    4韩非子·八说第四七。
    5 [以]S·N·艾森斯塔德著,帝国的政治体系[M],阎步克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6论语·八佾。
    7论语·八佾。
    8论语·颜渊。
    9论语·颜渊。
    10荀子·致士。
    1顾炎武,日知录·财用。
    2荀子·议兵。
    3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1页。
    4周建新,人类学视野中的宗族社会研究[J],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1尔雅·释亲。
    2白虎通·宗族。
    3礼记·大传。
    4郑玄,礼记·大传,十三经注疏本。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2 [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8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1曹廷贵孙超英,中华文明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3期。
    2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3陈剩勇著,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之秘破译[M],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371页。
    4田昌五臧知非,周秦社会结构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页。
    1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M],上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0页。
    2诗经·大雅·文王。
    3左传·桓公二年。
    4 [清]程瑶田,宗法小记。
    5诗经·大雅·板。
    6公羊传·隐公元年。
    
    1王钧林,先秦山东地区宗法研究[J],历史研究,1992年第6期。
    2史凤仪,中国古代的家族与身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40页。
    3史凤仪,中国古代的家族与身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5梁启超,新大陆游记,梁启超选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2页。
    1 [英]甄克思,社会通诠[M],严复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译者序”第1页。
    2尚书·洪范。
    3 (宋)章汝愚,山堂考索续集·卷四四。
    4孟子·离娄上。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1毛泽东选集[M] ,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3页。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
    3梁启超,新大陆游记,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五册,第40页。
    4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法学论著集[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5王沪宁,行政生态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9页。
    6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页。
    1 [美]G·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2 Lucian Py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New York,MaCmillan Co. and the Free Press,1961,Vol.12:218
    3 [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主编,政治学手册精选[M],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31页。
    4徐大同,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与特征[J],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
    5朱日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与特征[J],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
    1大学。
    2康德著,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3页。
    3 (汉)许慎撰,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7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4页。
    5尔雅·释训。
    6诗经·大雅。
    7陈浩注,礼记·祭统,四书五经[M],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8孝经·庶人章。
    9论语·学而。
    1孝经·纪孝行章。
    2礼记·纪义。
    3荀子·子道。
    4礼记·檀弓下。
    5吕氏春秋·孝行。
    6孝经·开宗明义章。
    7孝经·圣治章。
    8孟子·离娄上。
    9礼记·祭义。
    10论语·学而。
    11孝经·开宗明义章。
    12阮元校刻,孝经注疏,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54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2尚书·伊训。
    3论语·子路。
    4孟子·离娄上。
    5孟子·滕文公上。
    6左传·成公九年。
    7左传·昭公十二年。
    8左传·鲁桓公六年。
    9论语·八佾。
    10孟子·离娄下。
    11荀子·子道。
    12郭店楚简·鲁穆公问子思。
    13韩非子·忠孝。
    14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
    
    1班固,白虎通德论·三纲六纪。
    2韩非子·忠孝。
    3朱熹,论语集注·学而。
    4朱子语类,卷二十一。
    5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67页。
    6孝经·孝治章。
    7汉书·高帝纪。
    8孟子·离娄上。
    9论语。
    1礼记·祭统。
    2孝经·广扬名章。
    3礼记·祭义。
    4后汉书·江革传。
    5朱文公文集·癸未垂拱奏扎二。
    6 [东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章。
    7汉书·宣帝纪。
    8礼记·祭统。
    9 [美]赖特·米尔斯著,权力精英[M],王崑许荣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页。
    1 [美]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出版社,聂崇信朱秀贤译,1988年年版,第183-184页。
    2 [美]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出版社,聂崇信、朱秀贤译,1988年版,第186页。
    3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上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1页。
    4 [美]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33页。
    1 Robert Bierstedt,Power and Progress:Essays on Sociological Theory,(New York:McGraw-Hill,1974),p.23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2页。
    4列宁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页。
    5列宁全集[M],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二版,第62-63页。
    6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5页。
    1列宁全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3 [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M],张立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39、447页。
    4 [英]迈克尔·曼著,社会权力的来源[M],第一卷,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5中共中央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中央档案馆编,秋收起义(资料选辑)[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1 [意]马基雅维里,君主论[M],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85年版,第68页。
    2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11页。
    3李渡,明代皇权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153页。
    4吕氏春秋·召数。
    5韩非子·十过。
    6左传·哀公七年。
    7吕氏春秋·用民。
    
    1韩非?说疑。
    2孟子?万章上。
    1《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3卷,1962年版,第8页。
    1 [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M],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 20页。
    2参见布丹,国家论六卷[M],英文版,纽约,1955年,第4卷,第8章。
    1 [英]洛克,政府论[M],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94页。
    2王沪宁,国家主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4-55页。
    1 [雅典]修昔底德,波罗奔尼撒战争史[M],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130页。
    2 [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709页。
    3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18、128页。
    4 [以]塔尔蒙,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M],孙传钊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5毛寿龙:卢梭、雅各宾派与民主的歧变,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M],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2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1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页。
    5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7页。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 [英]佩里·安德森著,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M],刘北成、龚晓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中译者序言第2页。
    1孟子·万章章句上。
    2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3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
    4荀子·致士。
    5礼记·丧服四制。
    6汉书·董仲舒传。
    7春秋繁露·顺命。
    8春秋繁露·观德。
    9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10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
    1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2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3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页。
    4诗经·小雅。
    5严译名著丛刊,孟德斯鸠法意[M],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87页。
    6严译名著丛刊,社会通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33页。
    7墨子·尚同中。
    1管子·任法。
    2明史,卷九十四,刑法志二,第八册,第2319页。
    3明史,卷一百九十三,翟銮传,第十七册,第5111页。
    4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上册,孙立坚等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5 [法]基佐,欧洲文明史[M],程洪逵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17页。
    1通常认为,英国从1485年都锋王朝起进入君主专制时期,至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宣告结束;法国从1589年波旁王朝起进入君主专制时期,至1789年大革命时期为止。
    2 [英]佩里·安德森著,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M],刘北成、龚晓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81页。
    4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M],第2卷,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608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52-453页。
    1 [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M],下卷,奚瑞森亚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6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00页。
    1 [法]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M],下卷,李增洪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版年,第612页。
    2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6页。
    3丛日云,在上帝与恺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282页。
    4 [英]佩里·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M],刘北成、龚晓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页。
    1 [法]索布尔,法国革命[M],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268页。
    2 [德]马克斯·韦伯,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韦伯作品集[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6页。
    3朱孝远,近代欧洲的兴起[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65页。
    1 [法]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M],潘源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2 [美]泰格、利维,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M],纪琨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270页。
    3 [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M],下册,耿淡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27页。
    4顾准,顾准文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2页
    5 [德]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M],范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124页。
    6 [意]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M],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3页。
    7 [英]马丁·洛克林,公法与政治理论[M],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63-64页。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M],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10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6页。
    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18页。
    1 [古希腊]波利比阿,历史[M],第6卷,第11章,第12节。英文版参见Polybius,The histories.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W.R.Paton.In six volumes.London:W.Heinemann;New York:G.P.Putnam's Sons,1922.27.
    2 [英]哈林顿,大洋国[M],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5-26页。
    3 [英]洛克,政府论[M],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9-90页。
    
    1 [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M],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5页。
    2 [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M],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6页。
    3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46页。
    4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64页。
    1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86页。
    2汉书·百官表。
    3陈长琦,中国古代国家与政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44页。
    4后汉书·陈忠传。
    
    1新唐书·百官志。
    2唐六典。
    3明会要·卷二九·职官一。
    4明太祖实录·卷一三三。
    5吴晗,明史简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页。
    1 [明]黄佐,翰林记,卷2,内阁亲擢,翰学三书,本一,第72页。
    2明史·卷72·职官志,第1733页。
    3清会典·卷2·内阁,第9页。
    1以上官职均参考《汉书·百官表》。
    1以上官职均参考《新唐书·百官志》。
    
    1汉书·百官公卿表。
    2通典·卷二四。
    3陈长琦,中国古代国家与政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251页。
    
    1启良,中国文明史[M],广州:花城出版杜,2001年版,第76页。
    2墨子·尚同中。
    3孟子·梁惠王上。
    4荀子·正论。
    1史记·李斯列传。
    2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一,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辞源[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677、711页。
    4梁启超全集[M],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485页。
    5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
    6春秋繁露义证,卷七,三代改制质文,中华书局,1992年版。
    
    
    1春秋繁露·王道。
    2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3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4论语·季氏。
    5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 [南宋]徐度,却扫编·卷上。
    2 [南宋]叶适,水心别集·卷十·始议二。
    3清史稿·职官志。
    1 [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52页。
    1 [美]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M],梁向阳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2 [美]加里·沃塞曼,美国政治基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3 MichelFoucault,The Will to Knowledge,The History of Sexuality,PenguinBooks,1990,p.9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9页。
    2 [希腊]尼科斯·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M],叶林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0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894页。
    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99页。
    6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1、373页。
    1 [英]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M],李桂林等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页。
    2马克思,政治经济批判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8页。
    2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5页。
    3孙国华,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研究——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的原理[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第171页。
    4 [英]洛克,政府论[M],下篇,叶启芳、瞿菊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9页。
    5管子·任法。
    6韩愈·原道。
    1史记·李斯列传。
    2 [英]崔瑞德、[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M],杨品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页。
    3梁治平,法辨[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4页。
    4 [英]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M],杨品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00页。
    1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2史记·杜周传
    3魏书,卷111,第2872页。
    4祝总斌,略论晋律的宽简和周备[J],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5堀敏一,晋泰始律令的形成[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4期。
    1以上历代法律制定情况均参考《剑桥中国史》,[英]崔瑞德、[美]费正清总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英]崔瑞德、[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M],下卷,杨品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1 [英]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M],杨品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02页。
    2 [荷兰]何四维,汉法律残简,莱顿,1955年版,第18页。
    3 [英]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M]],杨品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03页。
    4严复,论世变之亟,严复集[M],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页。
    1西蒙,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M],杨砾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1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5、37页。
    2朱文公文集·卷十四。
    3丘浚,大学衍义补·卷一·总论朝廷之政。
    4宋史·职官志。
    5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一。
    6宋朝事实类苑·卷二七·官职仪制。
    7汉书·高帝纪。
    8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四。
    9 [清]孙星衍,汉官六种。
    1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五九。
    2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四。
    3后汉书·百官·献帝起居注。
    4晋书·职官志。
    5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6历代职官表·卷一九·都察院下。
    7日知录·封驳。
    1明会要·卷三七·职官九。
    2史记·秦始皇本纪。
    3明太祖实录·卷一六五·洪武十七年九月己未。
    4 [唐]李德裕·明皇十七事。
    1后汉书·卷七六·陈忠传。
    1文献通考·卷五·职官四。
    2 [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45页。
    3 [清]夏燮,明通鉴·卷七·太祖洪武十三年。
    4 [明]黄佐,翰林记·卷二·传旨条旨。
    
    1 [美]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M],郑永年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9页。
    2明经世文编·卷三二四·陈六事疏。
    3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3页。
    1宋书·卷三九·百官志上。
    2后汉书·卷六一·左雄传。
    3包孝肃奏议·卷二。
    4明史·卷一六四·邹辑传。
    5刘泽华汪茂和王兰仲,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125页。
    6吴思,朱元璋的新官堕落定律[J],领导科学,1999年第8期
    
    1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2刘泽华汪茂和王兰仲,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132页。
    3贞观政要·卷一·政体。
    
    1韩非子·内储说下。
    2汉旧仪。
    3 [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64页。
    4 [英]边沁,立法理论[M],李贵方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5 [美]蒂德,政治思维:永恒的困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9页。
    
    1桑玉成等,当代公务员制度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7页。
    2班固,汉书·高帝纪。
    3范晔,后汉书·黄琼传。
    
    1 [唐]杜佑,通典·卷十四·选举二。
    2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3 [明]沈长卿,沈氏日旦·卷十一。
    1廖平胜,考试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5页。
    2朱元璋,大浩·谕官之任第五。
    3 [元]朱礼,汉唐事笺。
    4陈奇猷,韩非子集解,卷第十七,定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06页。
    5云梦秦墓竹简整理小组,云梦秦简释文——为吏之道[J],文物,1976年第6期。
    
    1董仲舒,春秋繁露·考功名。
    2后汉书·卷二八·百官志五。
    3班固,汉书·卷八十三。
    1鲁迅,狂人日记,鲁迅小说集[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4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1页。
    3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M],上册,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69页。
    4汉书·艺文志。
    
    1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2论语·颜渊。
    3大学。
    4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19页。
    1清史稿·选举志·三。
    2明史·卷六九·选举志·一。
    3顾炎武,日知录·科举。
    4陈独秀,新青年,第1卷,第5号。
    
    1史记·秦始皇本纪。
    2顾颉刚,明代文字狱祸考略,郑天挺主编,明清史资料(上)[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4页。
    3景新强,论北宋的文字狱[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2期。
    4李岩,清初文字狱初探[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吴晗,论皇权,吴晗史学论著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60-562页。
    
    1周良霄,皇帝与皇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98-40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2页。
    3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M],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5-1006页。
    4后汉书·左雄传。
    
    1瞿忠宣公集·卷二·清苛政疏。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页。
    3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19页。
    4刘昶,试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J],历史研究,1981年第2期。
    5王戎笙,只有农民战争才是封建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吗?[J],历史研究,1979年第4期。
    6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595页。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
    2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页。
    3 [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编,政治学手册精选[M],下卷,储复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48页。
    1 [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编,政治学手册精选[M],下卷,储复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3页。
    2陈鸿瑜,政治发展理论[M],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30页。
    3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2页。
    1恩格斯致约·布洛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1995年版,第695-696页。
    2矛盾论,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6页。
    3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1页。
    4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678页。
    1.[英]安德鲁·海伍德著.政治学核心概念[M].吴勇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2.[美]安德鲁斯著.《希腊僭主》.钟嵩译.商务印书馆,1997.
    3.[法]埃哈尔·费埃德伯格著.《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张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美]巴林顿·摩尔著.《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张东东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
    5.[古希腊]柏拉图著.《法律篇》.张智仁何勤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古希腊]柏拉图著.《政治家——论君主的技艺》.黄克剑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7.薄贵利著.《集权分散与国家兴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8.[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9.[美]查尔斯·米尔斯著.《权力精英》.王崑、许荣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陈长琦著.《中国古代国家与政治》.文物出版社,2002.
    11.陈喜贵著.《维护政治理性——雷蒙·阿隆的政治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2.程效著.《权力的制约》.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13.[英]戴维·肖特著.《罗马共和国的衰亡》.许绶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14.[英]戴维·赫尔德著.《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15.[美]丹尼斯·朗著.《权力论》.陆震纶、郑明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6.《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
    17.[美]杜维明著.《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8.[美]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著.《西方政治传统》.吉林出版社,2001.
    19.费正清著.《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20.冯天瑜、谢贵安著.《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21.冯天瑜著.《封建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2.高岱编著.《英国通史纲要》.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23.葛荃著.《权力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4.国风著.《中国古代的权力结构——读史札记之一》.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26.[美]哈罗德·拉斯韦尔著.《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杨昌裕译.商务印书馆,1992.
    27.[英]霍布斯著.《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
    28.[美]汉娜·阿伦特著.《极权主义》,蔡英文译,中国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中华民国七十一年.
    29.胡如雷著.《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30.胡象明著.《权力之用——政治学启示录》.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31.[英]卡尔·波普尔著.《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二卷).陆衡、郑一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2.[美]卡尔·A·魏特夫著.《东方专制主义》.徐式谷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3.[美]科恩著.《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
    34.[英]昆廷·斯金纳著.《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上下卷).奚瑞森亚方译.商务印书馆,2002.
    35.《列宁全集》.第17、20、23、37卷.人民出版社.1958-1986.
    36.李渡著.《明代皇权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7.李景鹏著.《权力政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38.李宪堂著.《先秦儒家的专制主义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9.李孔怀著.《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0.李雅书杨共乐著.《古代罗马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1.[美]利奥·施特劳斯著.《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申彤译.译林出版社,2003.
    42.历史研究编辑部编.《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3.陆德山著.《认识权力》.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44.[英]洛克著.《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
    45.[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63.
    46.林甘泉著.《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论稿》.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47.林存光著.《儒教中国的形成——早期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齐鲁书社,2003.
    48.刘泽华著.《王权思想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49.刘泽华著.《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0.刘泽华、汪茂和、王兰仲著.《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51.刘绪贻著.《中国的儒学统治——既得利益抵制社会变革的典型案例》.叶巍、王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2.梁启超著.《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53.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儒家哲学》.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5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5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3、7、9、13、18、19、21、25、28卷.人民出版社.1956-1982.
    56.马先彦著.《专制权利及其轨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论略》.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
    57.[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上、下).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
    58.[法]马克·布洛赫著.《封建社会》(上卷).张绪山译.商务印书馆,2004.
    59.[法]马克·布洛赫著.《封建社会》(下卷).李增洪侯树栋张绪山译.商务印书馆,2004.
    60.《毛泽东选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1.
    61.[英]迈克尔·曼著.《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2.[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下).孙立坚孙丕强樊瑞庆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63.孟广林著.《英国封建王权论稿——从诺曼征服到达宪章》.人民出版社,2002.
    64.[德]尼克拉斯·卢曼著.《权力》.瞿铁鹏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65.[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著.《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5.
    66.潘小娟张辰龙主编.《政治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67.[英]齐亚乌丁·萨达尔著.《东方主义》.马雪峰苏敏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68.钱乘旦主编.《欧洲文明:民族的融合与冲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69.瞿同祖著.《中国封建社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70.荣剑著.《社会批判的理论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1.施雪华著.《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72.苏双碧著.《中国封建主义批判》.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73.孙哲著.《权威政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74.[以]塔尔蒙著.《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孙传钊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75.唐宝林郑师渠著.《20世纪的中国——共和与专制的较量》.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76.田昌五著.《古代社会断代新论》.人民出版社,1982.
    77.王惠岩著.《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8.王惠岩著.《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79.王惠岩著.《王惠岩文集》(第1-4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80.王彩波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1.王亚南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82.王顺达著.《神圣政治——中国传统政治的形成》.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83.王振海著.《公众政治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84.王爱冬著.《政治权力论》.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85.王寿林著.《权力制约与监督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86.王莉君著.《权力与权利的思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87.王毅著.《中国皇权制度研究》(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8.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9.吴丕袁刚孙广厦著.《政治监督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0.萧功秦著.《儒家文化的困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1.谢维扬著.《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92.谢天佑著.《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93.熊月之著.《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94.徐大同总主编.王乐理丛日云高建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1-3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95.徐国亮著.《政府权威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96.颜一编.《亚里士多德选集》(政治学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9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商务印书馆,2003.
    9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
    99.燕继荣著.《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0.颜德如著.《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101.杨海蛟著.《平等,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诉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102.杨共乐李雅书著.《古代罗马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3.杨国荣著.《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04.杨进明著.《权力的起源、本质、发展和运行》.香港中华国际出版社,1999.
    105.严家其著.《国家政体》.人民出版社,1982.
    106.易建平著.《部落联盟与酋邦——民主、专制、国家起源问题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07.俞可平著.《政治与政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08.俞可平主编.《西方政治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109.俞可平著.《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0.宇培峰著.《新儒家,新儒学及其政治法律思想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111.[美]约瑟夫·奈著.《硬权力与软权力》.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2.岳天明著.《政治合法性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13.曾波、胡新范著.《权力不自由》.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114.张凤阳等著.《政治哲学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15.张星久著.《新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116.赵家祥等著.《历史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117.赵磊单丽莎著.《走近权力》.团结出版社,1997.
    118.[法]朱莉亚·克里斯蒂瓦著.《汉娜·阿伦特》.刘成富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119.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主问题研究中心编.《论民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20.祝总斌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
    121.周光辉著.《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122.周少来著.《人性、政治与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23.周良霄著.《皇帝与皇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24.郑海峰著.《中国古代官制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125.朱子彦著.《多维视角下的皇权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