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雅》与礼乐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诗经·大雅》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代的礼乐文明和古典诗学都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先儒和时贤们都认为,大雅31篇中,前18篇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和召公教化成王的作品。王道衰败、政教不行,于是变雅出现。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出土的金石文献和现代文艺理论思想,从雅乐的来源入手,全面探讨《大雅》礼乐的产生、形成、体制、思想,礼乐功能、形成规律和价值意义。并对正雅和变雅进行了比较。第一至第五章为提交答辩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章绪论,为概述部分。首先说明选题的理由、根据、意义和研究方法等。其次,在全面回顾《大雅》与礼乐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出学界对《大雅》礼乐研究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考察《大雅》的由来与礼乐关系。三代以来,出于政治方面的原因,形成了功成作乐的传统;正大雅,也就是周公制作的仪式之礼和召公的教化礼乐由此产生。“雅”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是指雅诗,就像在文王、武王在文武旁边加上王字一样,是周人“其命维新”的产物。雅从牙从隹,牙是挂编钟的架案上的图案,像牙,就是《诗经》中“崇牙树羽”的牙;也因此,雅的命名本身含有音乐的成分。隹初为凤鸟图案,是东夷文化的象征,在甲骨文中常常在王的名字上面,只有文化意义,因此,被语言学界认为是虚词。
     第三章考察《大雅》礼乐的形成。首先考察雅分大小和雅分正变的原因及其有关情况。其次,探讨《大雅》礼乐的形成。指出西周建立政权后,为了证明周人政权的合法性,天命在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威临天下,在洛邑告成,还政成王之前,周公制礼作乐,完成了正大雅仪式礼乐14篇。为了平息宗室的猜忌,配合周公东征,召公担任教导成王的任务,于是出现了《假乐》以下4篇教化礼乐作品,因此,正大雅计18篇。
     第四章考察《大雅》三什的确立和礼乐体制。考定至少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大雅》的体制已经形成,在时间上比季札观乐又提前了25年左右,因此提出孔子没有删定过《诗经》,只是正乐。《大雅》三什的确立,有其丰富的礼乐涵义。
     第五章正大雅礼乐的分类研究。正大雅礼乐由仪式之礼和教化之礼组成,仪式之礼主要是宗祀和郊祀两个部分,周代宗文崇武,祭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郊祀后稷以配天。而教化之礼乐的作者是召公,为教导成王而作。在正大雅的礼乐中,充分利用了天命学说和礼乐功能,提出道德范畴,将历史神话化,也借助梦境与传说作为证据,因此其中饱含着政治智慧。如《棫朴》本为大姒的梦,在《大雅》中演化为其命维新的证据和“谶纬”。“棫”,在《诗经》中共出现过四次,都在“文王之什”中,是为了强化说明武翦商是天意、天命在周的思想观念。
     正大雅的礼乐思想主要表现为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天下一统的政治思想、有德是辅的建国理念、制礼作乐的和谐思想、政教合一的教化思想等几个方面,后来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石。
is one of critical components for Zhou Dynasty Courtesy & Entertainment Culture, it impacts deeply unborn culture and classical poetry. Ancestor and worthy persons think, in 31st Chapter, former 18 Chapters are official DaYa, they are productions towards early XiZhou Dynasty Courtesy & Entertainment of Zhou Father and Zhao Father teaching King. Country is downfall, policy system not works, therefore revised Ya culture is emergent. Base on the research of worthy persons, my thesis fully use come out of land JinShi Literature and modern Literature theory ideology, from Da Ya source, extensively discuss Da Ya (Elegant & Entertainment) produce, form, system, antilogy, function, come into discipline and value. And compare official Da Ya with revised Da Ya, from Chapter 1 to 5 is submission answer part, mainly include follow parts.
     Chapter I introduction part: firstly explain the reason why I select this topic, foundation, significance and research method. Secondly, base on extensively review Da Ya and Ceremonial music’s relationship, point out academe’s performance for Ceremonial music Study and Issue.
     Chapter II observe origi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eremonial music. During three generations, because of policy reason, form the tradition which is to entertainment after success. Official Da Ya, it is that Zhou Father produces Courtesy & Entertainment and Zhao Father civilizes Courtesy & Entertainment.
     “Ya”originally present to which is only for ceremonial music production to develop a new word, just as add“Wang”beside“Wen Wang and Wu Wang”, it is“His Life Reform”outcome.“Ya”is the combination from“ya”and“zhui”,“ya”is the picture from Hanging Plait Bell Frame, looks like“ya”, it is the same“ya”in “Cong ya Shu Yu”; Therefore, Ya’s naming cover music factor. Zhui originally is the Phoenix Bird Pattern, it is the symbol about East & West culture, in Pioneer Chinese Character, zhui often put above Wang, only means culture.
     Chapter III reviews Ceremonial music‘s production. Firstly study Big & Small Ya and Zheng Da differentiation reason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Secondly study Da Ya Ceremonial music’s form. I point out, after Xi Zhou establish government, in order to prove Zhou People gain government legally and it is the Heaven Direction, although Zhou is a former nation, but Zhou’s life reform, have capability to manage the whole country. After successfully win Luo Yi War, before become a new Kingdom, Zhou Father produce Ceremonial music, complete Zheng Da Ya 14 Chapters. In order to calm down imperial clan’s suspicious jealous, cooperate with Zhou Father Eastern Expansion, Zhao Father coaches the future new King, then become < Jia Le> and following 4 Chapters LiYue works, eventually Zheng Da Ya is totally 18 Chapters.
     Chapter IV reviews San Shi establishment and Ceremonial music’s System. Verify that , and included system has built up 500 years BC, they are ahead of Ji Zhai Guan Yue System 25 years, also check that Confucius did not cutout , only edit Ceremonial music. San Shi establishment, implicates Ceremonial music’s meaning.
     Chapter V is for Zheng Da Ya Li assortment research. Zheng Da Ya Li composes of Ceremonial Li and Civilized Li. Ceremonial Li includes Temple offer sacrifices and Suburb offer sacrifices. In Zhou Dynasty, memorize Wen Wang in Bright Hall to match up King; and Suburb offer sacrifices, use Millet to match up Heaven. The author of teaching’s Ceremonial music is Zhao Father, his purpose to coach some one to become a new King. In Zheng Da Ya’s Ceremonial music, fully use Fatality Theory and Ceremonial music’s Function, treat real history as mythology, also use dreamland and tale to be a proof, therefore there are many political wisdom. For example, is originally the dream, in performs the proof for their reform country.“Yu”,appears 4 times in , all in“Wen Wan Zhi Shi”, to enhance this core spirit that Wu Wang dying out Shang is providence and Fatality’s mission is Zhou.
     Zheng Da Ya’s Theory of Li and music mainly represents the taste & ideal for Combination of Heaven & Human Being, as well as Unionize Country, use morals to support Country Establishment, both Courtesy and Joyful harmonious mentality, also represents combination of Policy and Education Theory.
引文
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402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553页。
    ③范处义《诗补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72-378页。
    
    ①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页。
    ②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99页。
    ③郑樵《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74-1页。
    ④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96年,第379页。
    
    ①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184页。
    ②李泽厚、刘刚纪《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③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2004年,第15页。
    ④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2004年,第17页。
    ⑤孙之騄辑《尚书大传》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68-412页。
    ⑥孙之騄辑《尚书大传》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68-414页。
    ⑦孙之騄辑《尚书大传》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68-411页。
    ①游国恩等著《中国文学史》(第一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9页。
    ②褚斌杰等《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88页。
    ③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0页。
    ④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62页。
    ⑤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63页。
    ⑥袁世硕等《中国文学史》(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3页。
    ⑦杨公骥《杨公骥文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1页。
    ⑧杨公骥《杨公骥文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11页。
    ⑨杨公骥《杨公骥文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14页。
    
    ①张松如、郭杰《周族史诗研究》,长春出版社,1998年,第9页。
    ②张松如、郭杰《周族史诗研究》,长春出版社,1998年,第146页。
    ③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67页。
    ④黄宣民《礼乐文化传统与原始儒学》,中州学刊,2006年,第152页。
    ①孙作云《孙作云文集·诗经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②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③许志刚《诗经论略》,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④雒启坤《诗经散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
    ⑤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⑥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东方出版社,1997年。
    ⑦陈元锋《乐官文化与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①寇淑慧《二十世纪诗经研究文献目录》,学苑出版社,2001年。
    ①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931页。
    ②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007页。
    ③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491页。
    ④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525页。
    ⑤毕沅校注、吴旭民校点《墨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88页。
    ①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1233页。
    ②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3073页。
    ③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1936页。
    ④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345页。
    
    ①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402页。
    ②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986页。
    ③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402页。
    ④成伯玙《毛诗指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70-170页。
    ⑤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①郑樵《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72-9页。
    ②顾炎武《日知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858-446页。
    ③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第1页。
    
    ①《古史辨》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②何定生《定生论学集》,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8年。
    ③张西堂《诗经六论》,商务印书馆,1957年。
    ④袁长江《说<风><雅><颂>》,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5年1期。
    ①马银琴《“四始”、“四诗”与〈诗经〉的结构》,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2年。
    ②大可《论先秦礼乐的发展变迁及其思想作用》,黄钟,1994年4期。
    ③连秀丽《青铜礼器与礼乐制度的历史沿革》,北方论丛,2005年6期。
    ④刘冬颖《变风变雅与“礼崩乐坏”》,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年2期。
    ①赵恕《谈谈诗经音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5年4期。
    ②许伯卿《宫廷文学的界定及〈诗经〉宫廷乐歌的识别》,怀化师专学报,2000年4期。
    ③李进立《〈诗经〉中〈大雅〉与〈小雅〉功用之比较》,商丘师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④马银琴《“四始”、“四诗”与〈诗经〉的结构》,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2年。
    ⑤岳泓《〈诗经〉上古礼乐文化信息阐释》,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6期。
    ⑥许志刚《诗经论略》,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①赵沛霖《<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天津师大学报,1989年06期。
    ②陈开梅《周代礼俗的一面镜子-对<诗经>二雅礼俗燕飨诗的认识》,西江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①龚道运《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浙江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②孙晓晖《大小雅乐考》,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③黄敏学《<诗经>音乐的探索》,宿州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④杜兴梅《试论诗经的音乐文化特质》,音乐探索,2004年04期。
    ⑤赵沛霖《〈诗经〉与音乐关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音乐研究,1993年01期。
    ⑥刘冬颖《论诗经与音乐的关系》,求索,2004年10期。
    ⑦陈元锋《诗经:乐官文化的范本》,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①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98年,第7页。
    ②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98年,第102页。
    ③王国维《观堂集林·释礼》,中华书局,1959年,第290页。
    ①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115页。
    ②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96年,第178页。
    ③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96年,第346页。
    ④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618页。
    ⑤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041页。
    ⑥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98年,第124页。
    ⑦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31页。
    ⑧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531页
    ⑨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76页。
    ⑩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536页。
    
    ①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96年,第379页。
    ②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7年,第94页。
    ③裘锡圭《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02期,第67一81页。
    ④《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中华书局,1985年。
    ⑤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第三册)),中华书局,1996年。
    ①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544页。
    ②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527页。
    ③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96年,第382页。
    ④郑樵《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74-1页。
    ⑤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594页
    ⑥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96-682页。
    ⑦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527页。
    ⑧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527页。
    ⑨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76页。
    
    ①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530页。
    ②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87页。
    ③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89页。
    ④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89页。
    ⑤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534页。
    ⑥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31页。
    ⑦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35页。
    ①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卷七,第31页,第四片。
    ②罗振玉《殷墟书契续编》卷五,第2页,第二片。
    ③董作宾《殷墟文字乙编》片七八〇一。
    ④董作宾《殷墟文字乙编》片七三一二。
    ⑤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43页。
    ⑥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39页。
    
    ①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82页。
    ②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83页。
    ③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882年。
    ①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99年,第289页。
    ②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89页。
    ③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542页。
    ④孙之騄辑《尚书大传》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68-414页。
    ⑤孙之騄辑《尚书大传》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68-411页。
    ⑥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861页。
    ⑦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207页。
    ⑧黄怀信等《逸周书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710页。
    ⑨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488页。
    ⑩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58页。
    ①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69页。
    ②沈约《竹书纪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03—25页。
    ③廖平《经话》,巴蜀书社,1989年。
    ④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96页。
    ⑤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516页。
    ⑥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756页。
    ⑦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463页。
    
    ①裘锡圭《关于商代的宗族组织与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的初步研究》,文史(第十七辑),1983年。
    ②刘雨《西周金文中的祭祖礼》,考古学报,1989年04期。
    ③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0页。
    ④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5页。
    ⑤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8页。
    ⑥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31页。
    ⑦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99页。
    
    ①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91页。
    ②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753页。
    ③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467页。
    
    ①苏辙《诗经集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70-444页。
    ②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52页。
    ③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006页。
    
    ①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796页。
    ②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801页。
    ③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801页。
    ④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72页。
    
    ①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99页。
    ②王质《诗总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72-563页。
    ③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3页。
    ④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4页。
    ⑤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96年,第23页。
    ①孙作云《孙作云全集·诗经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51页。
    ②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84页。
    ③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13页。
    ④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28页。
    ⑤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第220页。
    ⑥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787页。
    ①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008页。
    ②朱彦民《甲骨卜辞中“叀”与“隹”用法之异同》,殷都学刊,2003年04期,第11-16页。
    ③吴其昌《殷虚书契解诂》,台北艺文印书馆,1959年。
    ④伊藤道治《卜辞中“虚词”之性格—以叀与隹之用例为中心》,古文字研究(第12辑),中华书局,1985年,第163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9页
    ②袁珂《山海经校注》,巴蜀书社,1996年,第404页。
    ③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083页。
    ①傅斯年《傅孟真先生集》第四册,台湾大学出版社,1952年,第223—228页。
    ②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10页。
    ③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42页。
    ④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第153页。
    ①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第151页。
    ②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82页。
    ③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98年,第76页。
    ④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525页。
    ⑤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491页。
    ①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第151页。
    ②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28页。
    ①沈约注《竹书纪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03—25页。
    ②孙之騄辑《尚书大传》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68-412页。
    ③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14页。
    ④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25页。
    ⑤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710页。
    ⑥李先芳《读诗私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79-527页。
    ①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89页。
    ②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3176页。
    ③郭沫若《青铜时代·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页。
    ④杨朝明《鲁国礼乐传统研究》,历史研究,1995年03期,第16-33页。
    ①李黄《毛诗集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71-18页。
    ②郑樵《六经奥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84-62页。
    ③毛奇龄《诗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86-221页。
    
    ①惠周惕《诗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87-4页。
    ②刘敞《公是七经小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83-9页。
    ③李先芳《读诗私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79-511页。
    ①顾镇《虞东学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89-380页。
    ②姜炳璋《诗序补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89-182页。
    ①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007页。
    ②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96年,第131页。
    ③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96年,第511页。
    ④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72页。
    ①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72页。
    ②苏辙《诗经集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70-401页。
    ③李黄《毛诗集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71-23页。
    ④李黄《毛诗集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71-25页。
    ⑤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99页。
    ⑥戴震《经考》,《续修四库全书》本。
    
    ①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1197页。
    ②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89页。
    ③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77页。
    ④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98年,第45页。
    ①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801页。
    ②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500页。
    ③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502页。
    ④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401页。
    ⑤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62页。
    ⑥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62页。
    
    ①范处义《诗补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72-17页。
    ②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89页。
    ③方玉润《诗经原始》,《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73-14页。
    ①刘毓庆《雅颂新考》,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第187页。
    ②马银琴《两周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③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218页。
    ④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167页。
    ①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743页。
    ①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936页。
    ②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6年,第1129页。
    ③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1708页。
    
    ①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006页。
    ②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932页。
    ③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178页。
    
    ①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986页。
    ②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447页。
    ③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99页。
    ④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09页。
    
    ①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1159页。
    ②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491页。
    ③朱熹《四书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13页。
    ①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119页。
    ②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401页。
    ③郭沫若《青铜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2页。
    ①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23页。
    ②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84页。
    ③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88页。
    ④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309页。
    ⑤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361页。
    ①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4页。
    ②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5页。
    ③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93页。
    ①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90页。
    ②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17页。
    ①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10页。
    ②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506页。
    
    ①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84页。
    ②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72页。
    ③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553页。
    
    ①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1357页。
    ②薛收《元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654页。
    ④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467页。
    ⑤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41页。
    
    
    ①沈文倬《宗周礼乐文明考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7页。
    ②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456页。
    ③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78页。
    ④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78页。
    ①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113页。
    ②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2870页。
    ③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114页。
    ④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261页。
    ⑤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30页。
    
    ①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96年,第168页。
    ②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35页。
    ③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258页。
    ④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490页。
    ⑤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449页。
    ⑥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333页。
    ⑦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8页。
    ⑧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80页。
    
    ①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589页。
    ②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80页。
    ③沈约注《竹书纪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03-23页。
    ④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511页
    ⑤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98年,第979页。
    ①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514页。
    ②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384页。
    ③沈约《竹书纪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0-23页。
    ④欧阳询《艺文类聚》,《文渊阁四库全书》本,888-807页。
    ⑤欧阳询《艺文类聚》,《文渊阁四库全书》本,888-623页。
    ⑥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757页。
    ⑦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514页。
    ①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333页。
    ②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82页
    ③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641页。
    ④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904页。
    ⑤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669页。
    ①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723页。
    ②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515页。
    ③张一兵《明堂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第139页。
    ①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511页
    ①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522页。
    ②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333页。
    ③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98年,第8页。
    ④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769页。
    ⑤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98年,第9页。
    ⑥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770页。
    ⑦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524页。
    ⑧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524页。
    ⑨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86页。
    ⑩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332页。
    ①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333页。
    ②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439页。
    ③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431页。
    ④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836页。
    ⑤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496页。
    ①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17页。
    ②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14页。
    ③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629页。
    ①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89页。
    ②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2004年,第84页。
    ①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125页。
    ②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528页。
    ①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528页。
    ②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530页。
    ③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457页。
    ④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417页。
    ⑤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596页。
    ①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542页。
    ②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686页。
    ③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687页。
    ④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690页。
    ⑤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345页。
    ⑥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84页。
    ①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535页。
    ②潜苗金《礼记译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第225页。
    ③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93页。
    ④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593页。
    ⑤沈文倬《宗周礼乐文化考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1页。
    ⑥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620页。
    ⑦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399页。
    ⑧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401页。
    ⑨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457页。
    ①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104页。
    ②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895页。
    ③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620页。
    ④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537页。
    ⑤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94页。
    ⑥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609页。
    ①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603页。
    ②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449页。
    ③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41页。
    ④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1549页。
    ⑤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23页。
    ⑥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23页。
    ⑦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7年,第323页。
    ⑧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16页。
    ①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927页。
    ②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二,《考古学报》第十册。
    ③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23页。
    ④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23页。
    ⑤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1549页。
    ⑥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37页。
    ⑦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94页。
    ①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406页。
    ②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27页。
    ③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98年,第484页。
    ④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84页。
    ⑤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751页。
    ①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96页。
    ①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84页。
    ②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541页。
    ③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544页。
    ④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96年,第374页。
    ①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98页。
    ①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31页。
    ②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527页。
    ③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531页。
    ④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029页。
    ⑤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727页。
    ①董仲舒《春秋繁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81-789。
    ②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810页。
    ①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84页。
    ②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85页。
    ③许绰云《西周史》,三联书社,2001年,第125页。
    
    ①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092页
    ②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13页。
    ③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08页。
    ④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795页。
    ①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31页。
    
    ①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96年,第379页。
    ②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99年,第287页。
    ①郭伟川《周公摄政称王与周初史事论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宋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诗经要集集成》,学苑出版社,2002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清陈奂《诗毛氏传疏》,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中华书局,1986年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2004年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87年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
    徐元诰撰王树民等校点《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
    方诗铭等著《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谢无量《诗经研究》,商务印书馆,1923年
    蒋善国《三百篇演论》,商务印书馆,1931年
    张寿林《三百篇研究》,百成书店,1936年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哈佛燕京学报出版,1941年
    陈梦家《西周年代考》,商务印书馆,1955年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
    张西堂《诗经六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
    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诗经研究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人民出版社,1980年
    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郭宝均《商周青铜器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年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
    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中州书画社,1982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辑》,中华书局,1982年
    程俊英《诗经漫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容庚《殷周青铜器通论》,文物出版社,1984年
    蒋孔阳《谈谈先秦时代的“礼乐”制度》,复旦学报,1984年第2期
    黄焯《毛诗郑笺平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骆宾基《诗经新解与古史新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陈汉平《西周册命制度研究》,学林出版社,1986年
    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华书局,1986年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年
    卢连成《关中地区西周墓葬和窖藏出土的青铜礼器》,《宝鸡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
    陈全方《周原与周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盛广智《诗三百精义述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赵伯雄《周代国家形态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许志刚《诗经胜境及其文化品格》,台湾文津出版社,1990年
    李仲操《西周年代》,文物出版社,1991年
    钱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学林出版社,1991年
    韩朋安《诗经末议》,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2年
    郭晋稀《诗经蠡测》,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
    陕西历史博物馆编《西周史论文集》,陕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1993年<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1994年
    刘毓庆《雅颂新考》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
    夏传才《思无邪斋诗经论稿》,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
    杜建民《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齐鲁书社,1995年
    王洲明《先秦两汉文化与文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
    朱自清《诗言志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刘毓庆《雅颂新考》,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方建军《中国古代乐器概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张闻玉《西周王年论稿》,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陈戍国《诗经刍议》,岳麓书社,1997年
    杨华《先秦礼乐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东方出版社,1997年
    鲁洪生《诗经学概论》,辽海出版社,1998年
    张松如、郭杰《周族史诗研究》,长春出版社,1998年
    韩德民《论荀子的礼乐观》,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
    朱凤翰、张荣明《西周诸王年代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郭伟川《周公摄政称王与周初史事论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袁长江《先秦两汉诗经研究论稿》,学苑出版社,1999年
    陈元锋《乐官文化与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姚小鸥《诗经三颂与先秦礼乐文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许志刚《诗经论略》,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
    张亚初等《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华书局,2001年
    许倬云《西周史》(增补本),三联书店,2001年
    陈双新《西周青铜器乐铭解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2年
    胡厚宣《殷商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陈全方等《西周甲文注》,学林出版社,2003年
    孙作云《<诗经>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张树国《乐舞与仪式》,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冯浩菲《历代诗经论说述评》,中华书局,2003年
    岑仲勉《两周文史论丛》,中华书局,2004年
    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
    曹玮《周原遗址与西周铜器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
    张一兵《明堂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
    沈文倬《宗周礼乐文明考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韩高年《礼俗仪式与先秦诗歌演变》,中华书局,2006年
    郭伟川《两周史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马银琴《两周诗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张西堂《诗三百篇之诗的意义及其与乐之关系》,师大月刊,14期(1934年)
    王国维《释乐次》,《观堂集林》第一册卷二,中华书局,1959年
    顾颉刚《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古史辨》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赵恕《浅谈诗经音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5年04期
    王子初《先秦〈大夏〉〈九夏〉乐辨》,音乐研究,1986年01期
    
    陈曼平《诗经与音乐》,牡丹江师院学报,1987年01期
    赵沛霖《〈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天津师大学报,1989年06期
    李方元《周代宫廷雅乐与郑声》,音乐研究,1991年01期
    赵沛霖《诗经与音乐关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音乐研究,1993年01期
    龚道运《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1993年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
    刘朝谦《先秦礼乐的宗教结构描述》,音乐探索,1993年04期
    赵沛霖《诗经与音乐关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音乐研究,1993年01期
    郭杰《中国礼乐文化初论》,东北师大学报,1993年第06期
    李壮鹰《诗歌与音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大可《论先秦礼乐的发展变迁及其思想作用》,黄钟,1994年04期
    袁长江《“胡臭亶时”所昭示的问题》,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01期
    黄筠《中国咏史诗的发展与评价》,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第06期
    袁长江说《风》《雅》《颂》,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5年01期
    吕庆业《“永锡尔类”解》,古汉语研究,1995年第01期
    胡远鹏《〈大雅〉、〈小雅〉名称源于“大夏”之“夏”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01期
    李山《西周农耕政道与〈诗经〉农事诗歌》,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
    赵雁侠《〈风〉〈雅〉〈颂〉为礼而划分》,《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天马图书公司,1998年
    吴予敏《巫教、酋邦与礼乐渊源》,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04期
    范军《试论诗经按乐分类的编排体例》,周口师专学报,1997年03期
    胡远鹏等《〈大雅〉、〈小雅〉名称源于地域考》,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王州明《论〈诗经〉的文化品格》,文史哲,1997年04期
    陈元锋《诗经:乐官文化的范本》,山东师范大学,1998年03期
    姚小鸥《〈鲁颂·泮水〉与先秦礼乐制度的中兴》,郑州大学学报,1998年
    01期
    李山《〈诗大雅〉若干诗篇图赞说及由此发现的〈雅〉〈颂〉间部分对应,文学遗产,2000年04期
    许伯卿《宫廷文学的界定及〈诗经〉宫廷乐歌的识别》,怀化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程水金《〈大雅·生民〉后稷弃因旁证》,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贾海生《周初礼乐文明实证》,西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
    杨海文《先秦礼乐文明与孔孟道德理想主义》,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马银琴《西周诗史》,扬州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
    崔永东《殷周时期的法律观念及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03期
    李山《“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与〈诗经〉风、雅、颂分类的内在统一性》,淮北煤师院学报,2001年05期
    黄光武《释“穆”-兼谈昭穆的礼乐涵义》,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朱大银《诗经大雅》中谚语的引用及其认识价值,社科纵横,2001年04期
    姚小鸥《〈鲁颂·有駜〉与西周礼乐的文化精神》,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02期
    董治安《以〈诗〉观赋与〈诗〉入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刘冬颖《变风变雅与“礼崩乐坏”》,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马银琴《西周初年祭礼颂歌考述》,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01期
    张培艳《先秦雅字的意义及儒家的尚雅倾向》,汉字文化,2002年02期
    王雅《西周时期礼乐的实行及其成效》,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孙世洋《周代诗乐文化与〈诗经〉》,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张培艳《先秦“雅”字的意义及儒家的尚雅倾向》,汉字文化,2002年02期
    刘冬颖等《燕礼的还原与〈诗经〉中的宴飨诗》,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刘东影《变风变雅考论》,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曹建国等《先秦〈诗〉本与今传〈诗经〉文本的关系考论》,锦州师范学院,2003年05期
    陆学凯《〈礼记·乐记〉与先秦礼乐思想》,北方论丛,2003年02期
    金尚理《先秦音乐与儒家的礼乐理想》,孔子研究,2003年02期
    王兴先《论析〈诗经·大雅〉中的〈生民〉诸篇》,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李山、李贵田《〈诗〉“辟雍”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罗漫《商周文学流程的文化观照》,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江林《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李锐《“四始”新证》,孔子研究,2004年02期
    李树军《周代乐官与〈诗经〉的传播》,新疆社科论坛,2004年04期
    张国安《先秦乐政与乐教研究》,扬州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林中坚《〈礼记〉中的礼乐与礼制》,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04期
    张祥龙《“姜嫄生后稷”中的“缺失”——从《诗经·大雅·生民》读解周民族的思想特性》,吉林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刘冬颖《论诗经与音乐的关系》,求索,2004年10期
    刘冬颖《“变风变雅”与春秋时代的城邑文明》,北方论丛,2004年01期
    岳泓《〈诗经〉上古礼乐文化信息阐释》,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李进立《〈诗经〉中〈大雅〉与〈小雅〉功用之比较》,商丘师院学报,2005年04期
    张树国《祝辞系文学与〈诗经〉时代的言灵信仰》,齐鲁学刊,2005年04期
    李军靖《略论礼乐文明与王道政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01期
    宋照敏《周代丧葬礼“禁乐”制度与儒家礼乐观的关系》,中国音乐学,2005年04期
    连秀丽《青铜礼器与礼乐制度的历史沿革》,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秦燕钢《〈诗经〉的乐歌性质》,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刘冬颖、杨冬梅《雅诗“正变”与天命观念的嬗变》,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常森《现状和困境:近年来〈诗经〉研究平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陈望衡《儒家礼乐观及其当代价值》,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连秀丽《青铜礼器与礼乐制度的历史沿革》,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段红伟《论儒家礼乐文化的和谐思想》,中州学刊,2005年05期
    徐兴苗王福利《从〈诗经·小雅〉看西周至春秋时期礼乐文化的衰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王清雷《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6年
    黄松毅《〈诗经·大雅〉歌诗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田雯《〈大雅〉文学特色浅探》,邢台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黄宣民等《礼乐文化传统与原始儒学》,中州学刊,2006年0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