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兴起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对于人类社会治理而言,“政府职能及其模式”的问题得到了人们持续的关注,公共行政学甚至政治学的研究集中了很大的精力探讨这一问题。本文在人类社会治理的历史脉络中去研究政府职能模式,试图描绘出一幅政府职能模式的历史演进图谱。研究目标决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因而,这篇论文是以历史主义反思性阐释为研究的基本取向的。通过反思性阐释,本文对诞生于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于中国的一种全新的政府职能模式——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兴起进行了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叙述,力求作出理论提炼,确立起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理论范畴,用以作用于中国的行政改革实践。
     如果将人类社会模糊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与之相对应,人类的社会治理也先后经历(或正在经历着)统治型、管理型和服务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在这三种模式的结构图中,处在核心地位的是三种基本的政府类型:统治型政府、管理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农业社会的“统治型政府”本质上就是“王朝”,所拥有的是一种阶级统治的职能。这种阶级统治职能是统治型政府藉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基本途径,并且呈现出“混元一体”的特性。也就是说,在这种政府职能中尚未分化和离析出其他的职能。这是因为,在整个农业社会中,尚未实现领域分化,政治与经济都尚未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领域,社会的同质性决定了它必然以“家长制”(或类似于家长制)的形式出现,社会的等级关系决定了它必然借助于权力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治理。总之,农业社会的治理体系并没有实现统治职能与管理职能的分化,统治与管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统治过程与管理过程是同一个过程。“职能分化是职能模式化的前提”,所以,在农业社会还不存在政府职能模式的问题,在这个社会历史阶段中,所存在的仅仅是王朝的阶级统治职能(在现代意义上,或称为“统治型政府职能”)。
     近代早期,西方国家率先借助于市场经济和工业革命的推动而进入了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在每一个方面都呈现出迅速分化的特征,工业与农业的分化之下,政治与经济的分化、科学与生产的分化、人群的分化等等,构成了工业社会凯歌行进的主旋律。与社会的分化一道成长起来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也在结构和职能上进入了与社会同步发展的过程,农业社会那种“混元一体”的阶级统治职能也逐渐分化为政府自身的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而且,社会管理也是以领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当然,历史的进步虽然可以在某些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发现“结构性断裂”(阿尔都塞语)的痕迹,而在逻辑上却并不存在这种“断裂”,从阶级统治职能到社会管理职能的转变经历了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直至这一过程走到了“质变”的关节点的时候,才呈现出社会管理职能模式确立的特征。而且,由于社会管理职能模式的确立而使政府的性质实现了根本性的改变,即实现了从统治型政府向管理型政府的转变。
     历史地看,管理型政府的职能模式先后出现过两种典型形式:保护型政府职能模式和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保护型政府职能模式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产物,是西方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政府职能模式,它主张政府担任“保护人”或“守夜人”的角色,尽量少干预或不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任由市场机制去调节经济活动,让市场自己在运行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换言之,保护型政府职能模式的产生,源于西方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对“自由竞争”原则的信奉,源于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对“市场力量的自由运动可以造就经济的均衡状态”的广泛认同。这一模式终止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将“市场万能主义”彻底击翻,让人们明白了“市场失灵”的客观事实,人们必须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用另一种政府职能模式去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因而,一场倡导政府干预主义的思潮随之兴起,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也因此而产生。
     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是由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宏观经济学做出的政治设计,它主张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来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实现对整个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以弥补市场自身力量的不足和达到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的目标。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的这一段时期内,欧美各发达国家普遍选择了这种类型的政府职能模式。但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起,特别是1973年发生了“石油危机”事件之后,所有西方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出现了经济发展的停滞和膨胀。这种“滞胀”意味着“政府失灵”,意味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于纠正市场失灵的能力的有限,这也直接促使人们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及其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进行了批判性反思。以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公共选择学派、新制度学派、合理预期学派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全面干预论,通过分析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和政府失灵的成因及表现,提出限制甚至取消政府干预的要求,希望再度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这一思潮一经流行就得到了实践的响应,其中,“新公共管理运动”就是实践这些理论的典型代表。事实上,“新公共管理运动”并不意味着一种新的政府职能模式的兴起,在某种意义上,新公共管理运动所代表的只是对“保护型”和“干预型”模式不断地进行随机性选择的实用主义倾向。当人类社会走出工业社会这个低度复杂性和低度不确定性的历史阶段,这种在两种过往的职能模式的基础上进行随机性选择的做法也暴露出了其缺陷。因而,二十世纪后期以来,即使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成功地实现了行政改革的西方国家,也经常性地陷入方向不明的盲动主义状态,以至于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显得无所适从。
     正值西方政府陷入盲动主义的时候,东方世界出现了“东亚崛起”的景象。以“四小龙”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在实现经济腾飞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政府职能模式的“第三条道路”,对属于管理型政府的保护型和干预型职能模式造成了冲击。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度出现了对“第三条道路”的研究热潮,代表性的解读有:现代化理论、依附关系论、发展型国家、新古典论、市场增进论和治理式互赖理论。通过对这些理论的批判性审视和对实践中的“第三条道路”的考察,可以发现:所谓“第三条道路”,实际上就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管理型政府在其制度框架下对政府职能模式的创新实践,属于向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靠拢”。遗憾的是,这些亚洲国家(地区)由于缺乏服务型政府理论基础而未能实现对这种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政府职能模式的理论认识,当这些国家(地区)实现了经济腾飞之后,在西方话语霸权的影响下纷纷放弃了这一创新性实践。这也就意味着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初次尝试在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戛然而止。可喜的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政府在实现社会和经济发展时自觉地发展了这一模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当中国开始尝试运用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作用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时,迅速展现出了它的巨大魅力,特别是在经济方面,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内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经济强国。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社会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是与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中国政府不是在实践中走出了建立和应用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之路的话,我们很难想像今天的中国社会是什么样子。
     在“亚洲四小龙”实现经济腾飞的时候,大致有三个因素发挥了助力作用,其一,这些国家和地区制定了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目标;其二,这些国家和地区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特殊的政治经济关系,也恰好处在西方国家资本剩余而急需开拓新兴市场的时机;其三,处在冷战决战期的西方发达国家希望通过促进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扶植起遏制“东方”的力量。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候,是缺乏后两项因素的。而且,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恰恰是人类社会开始转型的时刻——一场全球化、后工业化运动开始兴起,从而使中国制定的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目标未付诸实施便已失效。所以,中国改革开放后所面对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社会开启了后工业化进程,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陡增。在这种历史大转型的条件下,亚洲四小龙所走的道路已经不适应于中国了,尽管中国一度认真地研究了他们的经验。这是因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实现经济腾飞的时候所面对仅仅是实现工业化的单一课题,而中国政府则必须面对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既要实现工业化、又要面对后工业化。
     正是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在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为:(1)经济领域:实现领导力制度化和建立政商合作体系,制定战略性规划和构建“全方位、大开放”战略发展格局,建立“现代防护墙”下的金融运行体制;(2)社会领域:实施旨在改善民生的“惠农政策”,加强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维稳系统,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而且,中国的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实践先行凸显了政府变革。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服务型政府”理论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实践。从此,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获得了服务型政府理论的支撑,并且被赋予了更加深远的意义——一种“面向后工业社会”的政府职能模式。如果用“主体—功能”的框架来窥察,可以发现:服务型政府是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主体归属,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是服务型政府的功能体现。
     必须申明的是,无论在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还是在中国出现的“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都是一种实践成就,还没有得到理论证明。一种实践成就如果得不到理论证明是很容易被忽视和抛弃的。关于这一点,“亚洲四小龙”在经济腾飞后屈从于西方话语霸权体系而弃用引导型模式的事实足以证实。中国政府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尤其是中国的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正“处在十字路口”——之前过度强调经济领域的发展而相对地忽视了社会领域的进步,致使中国社会出现了“片面性”发展的失衡局面,使中国社会面临着一场新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存在着两种可能性,其一,就是抛弃了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其二,需要对引导型政府职能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实现理论自觉,使其科学化。我们希望推荐的是后一种选择,那就是致力于实现对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理论确认。如果在社会治理的意义上对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进行理论描述,可以概括为: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是一种面向后工业社会的、自觉的、旨在通过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而引导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政府职能模式。
     总的说来,本文将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放入社会治理历史发展的脉络中进行批判性阐释,试图拓展以往关于政府职能及其模式研究的视角,力求建立起适应后工业化进程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政府职能及其模式理论。我们的设定是: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是服务型政府所特有的政府职能模式,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自觉建构是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自觉建构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处于互动的过程中,能够发挥相互促进的作用。随着全球化、后工业化运动的深入,中国的一切积极性的创造都会影响世界,如果我们能够在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理论建构方面取得建设性成就的话,也将会作用于世界,会成为中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中国对人类社会治理方式的进步,所作出的一项伟大贡献。
Issue of Government Function (GF) and Government Function Model (GFM),which is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olitical Science, draws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terms of Governance of Human Society (GHS).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map the evolution of GFM through analyzing GFM in context of the history of GHS. Research objectives determine research methods. This dissertation is guided by reflective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ism. We analyzed the rise of Guide-Oriented Government Function Model (GOGFM), a wholly new GFM initially formed in new industry countries in Asia and further developed in China, to conclude scientific concept and theorem historically and logically for the reform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governance, including rule, management, and service, which are dominated by Rule-Oriented Government (ROG), Manage-Oriented Government (MOG), and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SOG), respectively, during history of GHS if we classify human history into three eras, as Agricultural Society, Industrial Society, and Post-Industrial Society.
     The nature of ROG in agricultural society is "Dynasty", which means GFM is used for class ruling. This kind of GFM is a tool for ruling class to protect their interests and has characteristic of "Chaos". In other words, there is no other function differentiated from the GFM. The reason is that economy and politics are not specialized in independent field in agricultural society, however,"patriarchal" system requires the governance of society using power.In a word, the governance system in agricultural society is a mixture of ruling and managing, and ruling process and managing process are one and the same one. Since specializ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 is the premise of the rise of function model, there is no issue of GFM, but only a class ruling function of dynasty, or ROG.
     In early modern era, western countries entered industrial society by firstly running market economy and implementing industrial revolution.Industrial society is characterized by quick specialization in almost every area, such as specialization in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specialization in politics and economy, specialization in science and production, specialization in different human groups, etc. Modern social governance model developed 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with social specialization and proc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while "Chaos" characteristic of class ruling function was also separated into self-management and multi-fields social management of government. Of course, although "structural break" of progress in history can existed in some specific historical events, there is no such kind of "break" in logic. It was a long transformation from class ruling function to social management function, and the model of social management function was not established until the transformation reached a "qualitative change" point. Moreover, this establishment changed the nature of government from ROG to MOG.
     There are two representative kinds of Manage-Oriented GFM in history:one is the Protection-Oriented GFM (POGFM);the other is the Intervention-Oriented GFM (IOGFM). POGFM treats government as a "protecting person" or "night watchman" and believes that market mechanism is the best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POGFM is the product of liberal capitalism which gradually formed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western market economy countries. This style was destroyed and phased out due to the economic crisis during1929-1933. Faced with market failure, government should change to cope with it. Thus, a thought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ism was popular with the rise of the IOGFM. This GFM was designed by macroeconomists represented by Keynesian to improve and stabilize market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by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ies.
     The IOGFM was widely accepted by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from1930s to1970s. However, economies of all these countries turned to stagnation with high inflation and low economic growth at the end of1960s and the beginning of1970s, especially after the oil crisis in1973. Stagnation indicates government failure, suggesting that government has limited capacity in correcting market failure. Moreover, critics throw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IOGFM and its theoretical foundation--Keynesian. New liberalism, such as monetary school, public choice school, new institutional school, rational expectation school, proposed to limit and even cancel government interventions to make market running more effectively. This thought was advocated by the practices, which was represented by New Public Management Movement (NPMM).NPMM was not a rise of new GFM, but only a pragmatism tendency of random choice between the POGFM and IOGFM.When human society walked out of the low complexity and low uncertainty industrial society, the random choice was exposed its shortcomings.Therefore, even NPMM was implemented successfully in western countries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they would be still falling into unknown direction, like their panic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in2008.
     At the time of putschism in western countries, prosperity appeared in eastern countries. Asian new industrial countries, represented by Asian Four-Small Dragons (AFSD), created a third way on GFM with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gave the above POGFM and IOGEM a big blow. There are lots of studies on the third way in1980s and1990s, such as modernization theory, dependency theory, developmental state theory, neo-classical theory, the market enhancement theory, and mutual governance theory. Through critical review on these theories and examination on practice of the third way, we conclude that:the so-called the third way, which belongs to moving closer to GOGFM, is an innovation of GFM in their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of MOG in Asian new industrial countries. Regretfully, because there is seldom theory on GOGFM from practice, such Asian countries were forced to give up this innovation under the pressure of western theory after successful economic growth. It means that the practice of GOGFM would be abrupt end in Asian industrial countries. The good news is that Chinese government developed GOGFM consciously i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hen Chinese government implemented GOGFM in the end of1970s, there was great boom, especially in economy, leading China to a world-class strong economic country in less than30years. The great achievements in economic, social, and other aspect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GOGFM. It is hard to imagine 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today if Chinese government had not adopted GOGFM.
     There are three factors playing useful roles in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FSD.The first one is that they were building national and regional goals to catch up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second one is that these countries and regions had spe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hips with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which were urgent to expand new markets for their surplus capital. The third one is that western countries wanted to foster new Asian countries to curb the "Oriental" power in the times of Cold War. There is only the first factor at the time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starting point of China's reform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society--a rise of globalization and post-industrialization, so that it is impossible for China to set a catching-up objective.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al environments have changed a lot with more social complexity and higher uncertainty. AFSD's way, although carefully studied by Chinese government, was not suitable for China under such great transformation, because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achieve double historical tasks, industrialization and post-industrialization, not only industrialization for AFSD.
     The GOGFM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is special historical condition. Contributions of GOGFM are:firstly, in economic area,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leadership and an ingenious cooperative system between politics and business, the making of strategic planning, the formation of "all directions, big opening" strategic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the financial system under modern fire fence. Secondly, in social area,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related with improvement of people's welfare,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 civiliz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 stabilization system,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 Moreover, China's GOGFM evidently reflects government reform, especially in the end of1990s, when the emerging of theory of SOG helped Chinese government transform to SOG. We could conclude that GOGFM embodies and belongs to SOG, if we examine the relation in "subject--function" framework.
     It is important to clarify that GOGFM is only an achievement in practice both in AFSD and in China, and has not been supported by theoretical proof. Theoretical work on GOGFM is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since the practice would be neglected soon. AFSD's giving up of GOGFM under western pressure is a good example on this point. Chinese government is also facing similar problem, especially that GOGFM in China is at cross road, from unbalance state generated by over-emphasis on economy and less-emphasis on society to balance growth. There are two possibilities under this condition:giving up GOGFM or concluding and improving GOGFM. We prefer the latter choice to theorize GOGFM. Let GFM theorized in the sense of social governance, it could be summarized as: GOGFM is a wholly new GFM facing post-industrial society, promoting SOG and guid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consciously.
     Overall, this dissertation critically interpreted GOGFM in the context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ocial governance and extended perspectives for studying GF and GFM to build a theory about GF and GFM fulfill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post-industrialization. Our settings are:GOGFM is a special GFM of SOG; the construction of GOGFM consciously has tight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with SO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post-industrialization, every innovation in China could affect the world. Achievements i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GOGFM will positively impact the world and contribute to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especially the progress of GHS.
引文
① Giovanni Arrighi. Adam Smith In Beijing:Lineag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Verso,2007)该书中文版为:[意大利]乔万尼·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谱系[M].路爱国,黄平,许安结,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② Gilbert Rozman, The East Asian Region:Confucian and Its Modern Adapta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p.6.
    ③ “滚雪球”的比喻见于Terutomo Ozawa,"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Japan as a Recycler of Market and Industry,"Business and the Contemporary World,5,2(1993),pp.30-1.
    ④ Terutomo Ozawa, "Pax Americana-Led Macro-Clustering and Flying-Geese-Style Catch-up in East Asia: Mechanisms of Regionalized Endogenous growth,"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13(2003), p.700.
    ⑤ 黄平,崔之元.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6-27.
    ① [西班牙]圭拉姆·德拉德赫萨.全球化博弈[M].董凌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② 张康之.政府职能模式的历史类型[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9(4).
    ① 张康之.公共管理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4.
    ① 注:此表系本文作者根据张康之教授的《总体性与乌托邦: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范畴》(1995)、《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2002)、《公共管理伦理学》(2003)、《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2004)、《社会治理的历史叙事》(2006)、《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2008)、《论伦理精神》(2010)等著作,整理归纳而成。
    ① 注:描述超越工业社会这一历史阶段的概念有很多,例如“后工业社会”(丹尼尔·贝尔)、“第三次浪潮”(阿尔文·托夫勒)、“晚期资本主义”(尤尔根·哈贝马斯)、“新资本主义”(W.E.哈拉尔)、“全球风险社会”(乌尔里希·贝克)等,这恰恰说明了“这一历史阶段”正处于孕生阶段,其属性尚未完全的呈现,因而才会出现解读的多样化。我们倾向于暂时采用“后工业社会”的提法(待这一历史阶段走向成熟的时候,或许会出现一个更好的概念在指称),并认为后工业社会是对工业社会的超越而不是丹尼尔·贝尔所认为的“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各种趋势的继续”。
    ② 注:人的“三重存在”是制度建构的逻辑起点。参见:(1)张康之.论伦理精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2)张康之.公共管理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① 注:政府职能模式是政府职能分化和模式化的结果。政府职能模式作为各种分化后的职能的总体性存在,在不同时期或者不同的历史阶段会有一个总的特性。根据这种特性命名,可以分为保护型、干预型等等。然而,需要言明的是,不能以绝对化的思维来认识这些类型的职能模式(比如:认为在保护型职能模式中政府只承担保护职能、不承担干预职能),因为,这些命名是根据总的特性抽象概括出来的,在任何时期政府的保护、干预等职能可能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有主、次之别而已,通常主要的职能决定了政府职能模式的总体性特质。
    ② 注:此表系本文作者在参照张康之教授社会治理“三部曲”的解释框架基础上,对政府及其职能(模式)这一主题进行综合考察之后制成的。严格意义上,此表所反映的内容从属于社会治理“三部曲”的解释框架,是对“三部曲”解释框架的有力补充。
    ① 程倩.政府信任关系的历史类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32.
    ② 注:之所以,学界多采用“国家”和“政府”的提法来研究农业社会的“王朝”(或“天下”),是现代人基于现代话语体系对其进行考察的结果。国家或者政府的概念是属于近代以来的范畴的。在此之前,虽然有些思想家曾经用"state"一词来指称国家,这种国家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实质上它从属于王朝或者天下的范畴。需要言明的是,本文从历史的脉络出发来阐明“王朝”的统治属性时也使用了“国家”或者“政府”的提法,主要是便于将其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政府职能进行比较。
    ③ 张康之.论伦理精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9.
    ① 张康之.公共行政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01-102.
    ② [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华,武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3.
    ③ 注:这种对“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概念界定,系本文在第6章“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理论确认”中,在社会治理意义上对这一模式进行考察所得出的重要结论。
    ① 张康之.公共行政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01-102.
    ① 孟子·离娄上.
    ① 春秋繁露·尧舜汤武.
    ② 资治通鉴,卷34.
    ③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231.
    ④ 胡叔宝.西方政府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2.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2-13.
    ② 参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18-234.
    ③ 浦兴祖,洪涛.西方政治学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97.
    ① 浦兴祖,洪涛.西方政治学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97.
    ① 参见胡叔宝.西方政府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90-205.
    ②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刘晓根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79-80.
    ①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
    ②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72.
    ③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75.
    ④ 注:此论点的详细论述,参见《代议制政府》的“理想上最好的政府是代议制政府”的章节内容([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代议制政府[M].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7-55.)。
    ① J. Habermas, Legitimastion Crsis (Boston Press,1975), p.21.
    ② 张康之,郑家昊.论政府职能模式[J].阅江学刊,2010(3).
    ① 张康之,郑家昊.论政府职能模式[J].阅江学刊,2010(3).
    ② David Osborne, Ted Gaebler. Reinventing Government:How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 (Addisor.-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1992.
    ③ Janet V. Denhardt, Robert B. Denhardt. The New Public Service:Serving, Not Steering (M. E. Sharpe, Inc),2003.
    ④ 参见:[1]C. Hood, "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69(spring),1991. [2] Donald Kettl,"The Global Revolution in Public Management:Driving themes, Missing Links",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1997,16(3). [3] Charles Fox, Reinventing Government As Postmodern Symbolic Politic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56(3). [4] Robert B. Denhardt, Janet V. Denhardt.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0(6).
    ① [澳]琳达·约斯,约翰·M.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M].黄兆辉,廖志强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166-167.
    ① [日]青木昌彦,[美]凯文·穆尔多克,[日]奥野(藤原)正宽.东亚经济发展中政府作用的新诠释:市场增进论(上篇)[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1).
    ②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1-33.
    ③ 参见:张康之专著《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2004);或系列论文:《政府职能模式的选择》(1998),《政府职能的历史变迁》(1999),《政府职能模式的历史类型》(1999),《建立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2000),《论政府职能模式的三种类型》(2000).
    ① 张康之,郑家昊.论政府职能模式[J].阅江学刊,2010(3).
    ② 参见张康之.论伦理精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171-200.
    ① 参见:(1)孔繁斌.公共性的再生产——多中心治理的合作机制建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程倩.政府信任关系的历史类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① 张康之.论族阈共同体的秩序追求[J].社会科学战线,2007(1).
    ② 张康之.论族阈共同体的秩序追求[J].社会科学战线,2007(1).
    ③ 张康之,张乾友.公共生活的发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2.
    ① [日]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从日中比较史的视角出发[M].徐冲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19.
    ② [日]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从日中比较史的视角出发[M].徐冲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3.
    ③ 注:“政府”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中国鼎盛时期的李唐王朝。《资治通鉴》记载:“李林甫领吏部尚书,日在政府”。胡三省注:“政府,谓政事堂。”中国古代通称官署为“府”,意即百官汇集之处。唐朝实行以多相制为基础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们(都是当然的宰相)“民主”议事,共同行使宰相职权,负责处理国家政务。他们日常办公的地方叫“知事堂”或“政事堂”,俗称“政府”。可见,李唐王朝时的“政府”是对宰相治理政务的处所的指称。后来宋承唐制,“政府”继续存在。《宋史·欧阳修传》仍有“其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的记载。其后,政府的概念在中国政治史上逐步确立。老百姓关注国事时也关注政府。参见曹闻民.政府职能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8-19.
    ④ 注:关于王朝两阶段的提法,熊得山认为:“就中国的政治形式的变迁来说,所谓贵族政治,则结束于秦,入秦代,便是专制政治之开始。”参见熊得山.中国社会史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189.
    ① 蔡放波.中国行政制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4.
    ② 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M].邹水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6.
    ③ [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8.
    ④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① 李济.中国早期文明[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20.
    ② 马克斯·韦伯.儒家与道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7.
    ③ 张康之,张乾友.公共生活的发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32.
    ① 张康之,张乾友.公共生活的发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28.
    ② 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18.
    ③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374.书中原文:“典礼曰:‘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注曰:‘官为板图文书之处,府谓宝藏货贿之处也,库谓车马兵甲之处也,朝谓君臣谋政事之处也。’”
    ① 张康之.公共管理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2.
    ② 熊得山.中国社会史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11-12.
    ① [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1.
    ② 熊得山.中国社会史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12.
    ③ 李济.中国早期文明[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110-111.
    ① 曹闻民.政府职能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8-19.
    ② 熊得山.中国社会史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185.注:此处的“封建王朝”实则是农业社会的王朝。
    ③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260.
    ④ 熊得山.中国社会史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185.
    ① 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18.
    ① [美]韩书瑞,罗友枝.十八世纪中国社会[M].陈仲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216-217.
    ② 注:关于“工业革命”的起点,代表性的观点有:1.工业革命是在18世纪的最后三十年中在英国发生的。(参见[法]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M].陈希秦,吴绪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9.)另外,据芒图的考证,“工业革命”一词的创始人是阿诺德·托因比,他在《英国产业革命讲话》一书中第一个使用了该词。后来,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分析》(1845)、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中以及马尔洛于1850年都分别使用过“产业革命”一词。([法]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M].陈希秦,吴绪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90.)2.工业革命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它经历了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的漫长过程。(参见[美]阿瑞吉.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25.)
    ③ 张一兵,周嘉昕.资本主义理解史(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科学批判构架的历史生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42.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0.
    ⑤ [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6.
    ⑥ [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14.
    ①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M].王章辉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35.
    ② 张一兵,周嘉昕.资本主义理解史(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科学批判构架的历史生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44.
    ③ [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42.
    ④ 张一兵,周嘉听.资本主义理解史(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科学批判构架的历史生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43-44.
    ① 张一兵,周嘉昕.资本主义理解史(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科学批判构架的历史生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44.
    ② 张一兵,周嘉昕.资本主义理解史(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科学批判构架的历史生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28.
    ③ [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25.
    ④ 张康之,张乾友.论复杂社会的秩序[J].学海,2010(1).
    ⑤ 张康之.论伦理精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126.
    ① 张康之.公共管理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0.
    ② 转引自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72.
    ③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72-273.
    ① [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26-27.
    ② 张康之.论伦理精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127-128.
    ③ 张康之,张乾友.论复杂社会的秩序[J].学海,2010(1).
    ① Thomas Woodrow Wilson.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ume Ⅱ),(June,] 887), pp.197-221.
    ② [美]弗兰克·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M].王元,杨百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9-11.
    ③ 张康之.对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的审查[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1).
    ④ [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13-114.
    ① 泰勒和法约尔的观点阐释,参见:(1)[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18-258.(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40-68.
    ② S·M·米勒.马克斯·韦伯[M].纽约:托马斯·Y·克罗韦尔公司,1963:6.
    ③ [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53.
    ④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一卷)[M].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22.
    ⑤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一卷)[M].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23-324.
    ①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一卷)[M].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25-326.
    ② 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入民大学出版社,2004:47.
    ① 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20.
    ② 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18.
    ③ 注: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五版)的说明,“性”和“型”后缀,均可加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抽象名词或属性词。但是它们的含义是有不同的:“性”表示事物的某种性质或性能,而“型”则不仅代表事物的某种属性,更指代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保护性职能”往往特质政府在具体的某一方面或领域所体现出来的职能:“保护型职能”则是对于各个领域“保护性职能”的一种抽象和统领。
    ④ 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21.
    ⑤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M].顾良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28.
    ⑥ [美]史蒂文·普雷斯曼.五十位经济学家[M].陈海燕,李倩,陈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7.
    ⑦ [美]史蒂文·普雷斯曼.五十位经济学家[M].陈海燕,李倩,陈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41.
    ① [美]史蒂文·普雷斯曼.五十位经济学家[M].陈海燕,李倩,陈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82.
    ② [英]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M].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
    ① [德]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M].翟三江,陆兴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75.
    ② [比]伊利亚·普里戈金.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M].湛敏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7.
    ③ [比]伊利亚·普里戈金.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M].湛敏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8.
    ① [比]伊利亚·普里戈金.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M].湛敏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8.
    ② 个体与社会[N].中华读书报,2003-12-10.
    ③ Avigail I. Esenberg, Reconstruction Political Pluralism,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5, p.13转引自张静.法团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4.
    ④ John Gray, Liberalism, England:Open University Press,1986, p.ix.
    ⑤ 李强.自由主义[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40-41.
    ① Maureen Ramsay, What's Wrong with Liberalism:A Radical Critique of Liberal Political Philosophy,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7, p.1.
    ② 李强.自由主义[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249-250.
    ③ Anthony Arblaster,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Western Liberalism, Oxford:Basil Blackwell,1984, p.6.
    ④ [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M].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7.
    ⑤ 注:关于“古典自由主义”的学说,国内外学术界对它的时限以及理论内涵的确定是存在争议的。例如:有的学者倾向于将“功利主义”哲学看作是“古典自由主义”(顾肃,2003);有的学者将“功利主义”看作是自由主义的黄金时代(李强,2007);有的学者认为“功利主义”不仅不属于古典自由主义,而且是一种对自由主义发起挑战的学说(桑德尔,2009):有的学者干脆将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古典自由主义继承与复兴也称作“古典自由主义”,等等。造成这种认识的分歧主要是由客观的“自由主义”学说的复杂性和学者们独到的认识视角造成的。本文中论述的“古典自由主义”,采取的是一种广义的界定。认为,它区别于“新自由主义”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在时间上,起于文艺复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理论内涵上将所谓的“早期自由主义”、“放任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发展阶段都看作是“古典自由主义”萌芽、发展、典型的阶段。
    ⑥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574.
    ⑦ 注:本章第三节将对“新自由主义”进行详细介绍。
    ① 注:后改名为贝内迪特·斯宾诺莎(Benedictus Spinoza),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欧陆理性主义者,与法国的笛卡尔和德国的莱布尼茨齐名。
    ② Alan Ryan, "Hobbes and Individualism," in G. A. J. Rogers & Alan Ryan ed.,Perspective on Thomas Hobbes, Oxford:Clarendon Press,1988,p.81.
    ③ [英]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M].温锡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19.
    ④ 李强.自由主义[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54.
    ⑤ 李强.自由主义[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61.
    ①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289-290.
    ② 1740-1790年间,苏格兰是知识分子活动集中的地方,这些活动被后人称为“苏格兰启蒙运动”。
    ③ [英]大卫·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531-536.
    ④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樊冰译.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246.
    ① 注:该名称后来已由“最大幸福或最大福乐原理”来补充或取代。这是为了简洁的缘故,而不详说该原理声明所有利益有关的人的最大幸福,是人类行动的正确适当的目的,而且是唯一正确适当并普遍期望的目的,是所有情况下人类行动、特别是行使政府权力的官员施政执法的唯一正确适当的目的。参见[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7(注@).
    ② [英]杰里米·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8.
    ③ [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功利主义[M].叶建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0(注1).
    ④ [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功利主义[M].叶建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1.
    ⑤ [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功利主义[M].叶建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9.
    ⑥ [英]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M].阎克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74-87.
    ① [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功利主义[M].叶建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0.
    ② 李强.自由主义[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15-17.
    ① J. G. Merquior, Liberalism old and New, 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91, pp.2-3转引自李强.自由主义[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217-218.
    ②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樊冰译.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384,395,402.
    ① Bator, FM:The Anatomy of Market Failur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Aug.1958, pp.351-379.
    ① [美]尼古拉斯·施普尔伯.政府职能的变迁:在工业化经济体和过渡性经济体中的私有化和福利改革[M].杨俊峰,马爱华,朱源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46.(略改动)
    ① [美]尼古拉斯·施普尔伯.政府职能的变迁:在工业化经济体和过渡性经济体中的私有化和福利改革[M].杨俊峰,马爱华,朱源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46.
    ② 张康之.论组织化社会中的信任[J].河南社会科学,2008(4).
    ① 张康之.论组织化社会中的信任[J].河南社会科学,2008(4).
    ② [美]斯科特·拉什,约翰·厄里.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终结[M].征庚圣,袁志田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4-5.(略改动)
    ① 王绍光.美国“进步时代”的启示[J].读书,2001(8).
    ② 马骏,刘亚平.美国进步时代的政府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M].上海:精致出版社,2010:13-70.
    ③ 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67.
    ④ [美]伊丽莎白·桑德.美国进步时代对中国的其实:三种代理模式[J].公共行政评论,2010(4).
    ⑤ [美]约翰·F·沃克,哈罗德·G·瓦特.美国大政府的兴起[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3.
    ① 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67.
    ② 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60.
    ③ 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67.
    ④ 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70-171.
    ① 注:绝大多数的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直秉承着自由主义的道统。不管是政治家还是理论家在从事实践和理论研究时,难免会情不自己地围绕“自由”而展开,甚至出现假“自由之名”、行“悖自由”之事。因为,这种做法有助于政令或理论学说被熏陶在自由主义道统种的人们所接受。例如,一些政客(如伍德罗·威尔逊、富兰克林·罗斯福)为了使“国家干预主义”的政令畅通,便冠以“自由”之名,就是假“自由”之名行“干涉自由”之事的典型案例。在英文世界中,当前存在两种“新自由主义”的翻译:"New liberalism"或"Neo-liberalism"。前者指的是以威尔逊等为代表的“新自由”,实质上是一种国家干预主义;后者指的是新古典自由主义,主张向古典自由主义的回归,是对国家干预主义的批判。为了避免概念的混淆,本文认为"New liberalism"就是国家干预主义:"Neo-liberalism"特指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新自由主义。
    ② [美]约翰·杜威等.自由主义[M].杨玉成,崔人元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4.
    ③ 转引自马骏.经济、社会变迁与国家治理转型:美国进步时代改革[J].公共管理研究,2010(8).
    ④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第一册)[M].广东外国语学院美英问题研究室翻译组.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2-35.
    ① 马骏.经济、社会变迁与国家治理转型:美国进步时代改革[J].公共管理研究,2010(8).
    ② [美]约翰·杜威等.自由主义[M].杨玉成,崔人元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7.
    ③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第一册)[M].广东外国语学院美英问题研究室翻译组.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68.
    ① 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32-233.
    ②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第一册)[M].广东外国语学院美英问题研究室翻译组.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06.
    ① 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31.
    ② [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陆梦龙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06.
    ③ [美]史蒂文·普雷斯曼.五十位经济学家[M].陈海燕,李倩,陈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80.
    ④ 白景明.美国: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78.
    ⑤ [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陆梦龙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98.
    ⑥ [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陆梦龙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04.
    ① 参见蔡庆悦,马光秋.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之父[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70-85.
    ② Anthony Arblaster,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Western Liberalism, pp.293-294转引自李强.自由主义[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113.
    ① 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32.
    ②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第一册)[M].广东外国语学院美英问题研究室翻译组.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34.
    ③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第一册)[M].广东外国语学院美英问题研究室翻译组.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34.
    ④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第一册)[M].广东外国语学院美英问题研究室翻译组.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34-235.
    ① [美]约翰·杜威等.自由主义[M].杨玉成,崔人元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3.
    ① Norman P. Barry, The New Right, London; Croom, Helm,1987, pp.1-3.
    ② 邓正来.哈耶克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63-264.
    ③ [英]阿尔弗雷多·萨德-费洛,黛博拉·约翰斯顿.新自由主义:批判读本[M].陈刚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译序).
    ④ [英]阿尔弗雷多·萨德-费洛,黛博拉·约翰斯顿.新自由主义:批判读本[M].陈刚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译序).
    ⑤ 注:1989年,约翰·威廉姆森在国际经济研究所举办的一个会议中,第一次使用了“华盛顿共识”这一术语,用来衡量经合组织一直认为适当的系列观点在多大程度上取代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主导拉美经济政策的发展经济学旧观念。
    ⑥ [美]约翰·威廉姆森.华盛顿共识简史[A].黄平,崔之元.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6-67.
    ⑦ 托马斯·帕雷.从凯恩斯主义到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范式的改变[A].[英]阿尔弗雷多·萨德-费洛,黛博拉·约翰斯顿.新自由主义:批判读本[M].陈刚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9.
    ① 周志忍.英国的行政改革与西方行政管理新趋势[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5).
    ②[日]教育社.里根政权[M].童心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1:119.
    ③[英]克里斯托弗·胡德.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M].彭勃,邵春霞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4:1-2.
    ④蓝志勇,陈国权.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J].公共管理学报,2007(3).
    ① [英]阿尔弗雷多·萨德-费洛,黛博拉·约翰斯顿.新自由主义:批判读本[M].陈刚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4(导言).
    ② [英]阿尔弗雷多·萨德-费洛,黛博拉·约翰斯顿.新自由主义:批判读本[M].陈刚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2(导言).
    ③ [英]阿尔弗雷多·萨德-费洛,黛博拉·约翰斯顿.新自由主义:批判读本[M].陈刚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4(译序).
    ④ 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自序).
    ① [韩]赵利济.韩国现代化:奇迹的过程[M].张慧智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4.
    ② 尹保云.韩国的现代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31.
    ① [韩]赵利济.韩国现代化:奇迹的过程[M].张慧智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8-9.
    ② [韩]宋丙洛.韩国经济的崛起[M].金冬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48.
    ③ [韩]赵利济.韩国现代化:奇迹的过程[M].张慧智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7.
    ① [韩]赵利济.韩国现代化:奇迹的过程[M].张慧智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7.
    ② [韩]金正濂.韩国经济腾飞的奥秘——“汉江奇迹”与朴正熙[M].张可喜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3.
    ③ [韩]宋丙洛.韩国经济的崛起[M].金冬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100.
    ④ 尹保云.韩国的现代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75-89.
    ⑤ 尹保云.韩国的现代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81.
    ① [美]小R·霍夫亨兹,K·E·柯德尔著.东亚之锋[M].黎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223-224.
    ② 金光熙.朴正熙与韩国的现代化[M].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7:79.
    ③ 严强,魏殊.东亚公共行政比较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14-115.
    ① 张志超.韩国市场经济体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3.
    ② 金大中.21世纪的亚洲及其和平[M].韩振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26-227.
    ③ [韩]赵利济.韩国现代化:奇迹的过程[M].张慧智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自序).
    ④ 陈烈甫.李光耀治下的新加坡[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22.
    ⑤ 郭振羽.新加坡的语言与社会[M].正中书局,1996:5.
    ⑥ 张永和.李光耀传[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3:459,466.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8-379.
    ② 卢正涛.新加坡威权政治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52.
    ③ 孙景峰.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序一).
    ④ 严强,魏殊.东亚公共行政比较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454.
    ① 新加坡联合早报.李光耀40年政论选[M].现代出版社,1960:115.
    ② 新加坡联合早报.李光耀40年政论选[M].现代出版社,1994:135.
    ③ 新加坡联合早报.李光耀40年政论选[M].现代出版社,1994:135-136.
    ① 孙景峰.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4.
    ② 陈乔之,曹云华.新加坡的宏观经济管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36-37.
    ③ 孙景峰.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
    ④ 新加坡联合早报.李光耀40年政论选[M].现代出版社,1994:137.
    ⑤ 转引自陈尤文等.新加坡公共行政[M].时事出版社,1995:263.
    ① [新]梁文松,曾玉凤.动态治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VIII(作者序).
    ① 数据来源:傅政罗,王锐,庞荣谦.亚洲“四小”与外向型经济[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98.
    ② 吴天青.香港经济与政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5-6.
    ① 吴天青.香港经济与政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29-30.
    ② 陈瑞莲,汪永成.香港特区公共管理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02.
    ③ 傅政罗,王锐,庞荣谦.亚洲“四小”与外向型经济[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111
    ① 吴天青.香港经济与政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37-41.
    ② 陈孔平.台湾历史纲要[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6:424-425.
    ① 傅政罗,王锐,庞荣谦.亚洲“四小”与外向型经济[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5.
    ② 国世平,张中华.港台澳市场经济体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206.
    ③ 陈孔平.台湾历史纲要[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6:453-455.
    ① 陈孔平.台湾历史纲要[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6:458-459.
    ② 参见庄平勇.蒋经国“现代化”思想简论[J].东南学术,2011(1).
    ③ 李国鼎.台湾经济高速发展的经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1-2(自序).
    ①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1993:15.
    ② [美]费勒儿·海迪.比较公共行政[M].刘俊生校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21.
    ① Joseph LaPaombara, ed., Bureaucracy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3), pp.35-39.
    ② [美]詹姆斯·米奇利.社会发展:比较福利视角下的发展观[M].苗正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83.
    ③ [美]詹姆斯·米奇利.社会发展:比较福利视角下的发展观[M].苗正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86-88.
    ① [英]彼得·华莱士·普雷斯顿.发展理论导论[M].李小云,齐顾波,徐秀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73-174.
    ② C. Furtado, Development and Underdevelopment,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4.
    ③ C. Furtado 1969(2nd edn 1976),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2nd ed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① 丁学良.一本现代化比较研究的导论[J].读书,1985(3).
    ② Tony Smith, "The Dependency Approach,'" in Howard J. Wiarda, ed., New Direction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Boulder,CO:Westview Press,1985), chap.6,pp.113-126.
    ③ [美]禹贞恩.发展型国家[M].曹海军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160.
    ① Chalmers Johnson, 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Policy,1925-1975(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② [澳]琳达·约斯,约翰·M.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M].黄兆辉,廖志强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166-167.
    ③ [美]禹贞恩.发展型国家[M].曹海军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153.
    ④ [美]禹贞恩.发展型国家[M].曹海军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111.
    ⑤ Robert Wade, Governing the Market: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lndustrializatio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中文版:罗伯特·韦德.驾驭市场——经济理论和东亚工业化中政府的作用[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4.
    ⑥ 晓强.驾驭市场:《驾驭市场——经济理论和政府在东亚工业化进程里的角色》评介[J].管理世界,1992(4).
    ① [日]西口清胜.现代东亚经济论:奇迹、危机、地区合作[M].刘晓民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2.
    ① [日]西口清胜.现代东亚经济论:奇迹、危机、地区合作[M].刘晓民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40.
    ② [美]詹姆斯·米奇利.社会发展:比较福利视角下的发展观[M].苗正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14-115.
    ③ The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1,1991,Preface.
    ① 青木昌彦,凯文·穆尔多克,奥野(藤原)正宽.东亚经济发展中政府作用的新诠释:市场增进论(上篇)[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1).
    ② The World Bank, The East Asian Miracle:Economic Growth and Public Poli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③ 张捷.奇迹与危机:东亚工业化的结构转型与制度变迁[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17.
    ① 青木昌彦,凯文·穆尔多克,奥野(藤原)正宽.东亚经济发展中政府作用的新诠释:市场增进论(上篇)[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1).
    ② [澳]琳达·约斯,约翰·M.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M].黄兆辉,廖志强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155.
    ③ [澳]琳达·约斯,约翰·M.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M].黄兆辉,廖志强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151.
    ① [澳]琳达·约斯,约翰·M.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M].黄兆辉,廖志强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152.
    ② [美]阿图尔·科利.国家引导的发展:全球边缘地区的政治权力与工业化[M].朱天彪,黄琪轩,刘骥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87.
    ③ [澳]琳达·约斯,约翰·M.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M].黄兆辉,廖志强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199-200.
    ① [澳]琳达·约斯,约翰·M.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M].黄兆辉,廖志强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166.
    ② 注:此表系本文作者在对所撷取的六种理论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制成的。
    ③ 丁学良.“现代化理论”的渊源和概念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1988(1).
    ① 黄朝翰.从新加坡经验看政府参与经济发展[A].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C].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7:371.
    ① 参见:(1)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09-245.(2)系列论文:政府职能模式的选择(1998),政府职能的历史变迁(1999),政府职能模式的历史类型(1999),建立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2000),论政府职能模式的三种类型(2000)。
    ① 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21.
    ② 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22.
    ①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06-1407.
    ① [韩]赵利济.韩国现代化:奇迹的过程[M].张慧智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27.
    ① [韩]赵利济.韩国现代化:奇迹的过程[M].张慧智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30.
    ② [美]阿图尔·科利.国家引导的发展:全球边缘地区的政治权力与工业化[M].朱天彪,黄琪轩,刘骥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80.
    ③ [美]阿图尔·科利.国家引导的发展:全球边缘地区的政治权力与工业化[M].朱天彪,黄琪轩,刘骥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82.
    ④ [美]禹贞思.发展型国家[M].曹海军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5(序).
    ① G. Myrdal,The Challenge of World Poverty(London,Allen Lane,1970.),p.21.
    ② 注:“除了强调规划较计划更具长远性和战略性之外,在同等意义上使用规划和计划”的做法,已经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发展的研究。本文在探析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奇迹式发展的时候,也采用这种做法。当然,对于一些经历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如:中国)而言,“计划”属于计划经济的范畴、“规划”属于市场经济的范畴,但这不影响上述方法的阐释力——因为在历史脉络中,规划源于计划,是对计划的一种替代性超越,而且这种超越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更具长远性和战略性”。
    ③ [美]詹姆斯·米奇利.社会发展:比较福利视角下的发展观[M].苗正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56.
    ④ 李国鼎.台湾经济高速发展的经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3-9.
    ① 严强,魏殊.东亚公共行政比较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401.
    ② 参见国世平,张中华.港台澳市场经济体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402.
    ① [美]阿图尔·科利.国家引导的发展:全球边缘地区的政治权力与工业化[M].朱天彪,黄琪轩,刘骥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101.
    ② [美]阿图尔·科利.国家引导的发展:全球边缘地区的政治权力与工业化[M].朱天彪,黄琪轩,刘骥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101-102.
    ③ 艾周昌.亚非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22-123.
    ① 艾周昌.亚非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28.
    ① [澳]琳达·约斯,约翰·M.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M].黄兆辉,廖志强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168-169.
    ① [澳]琳达·约斯,约翰·M.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M].黄兆辉,廖志强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182.
    ② [澳]琳达·约斯,约翰·M.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M].黄兆辉,廖志强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183-187.
    ③ 张捷.奇迹与危机:东亚工业化的结构转型与制度变迁[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257.
    ①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金融稳健与亚洲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8(3).
    ① 张捷.奇迹与危机:东亚工业化的结构转型与制度变迁[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20.
    ① Carlo M. Cipolla, 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European Society and Economy,1000-1700,2nd Ed., New York: Norton,1980, p.171.
    ①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17.
    ② 参见[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1-56.
    ③ 参见刘伟,张辉,黄泽华.中国产业结构高度与工业化进程和地区差异的考察[J].经济学动态,2008(11).
    ① 李传军.管理主义的终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张康之作序).
    ② 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8.
    ③ 徐增文.中国正开启第三次历史性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34)第3版.
    ① 王辉耀.中国模式:海外看中国崛起[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2.
    ② The Growth Report:Strategies for Sustained Growth and Inclusive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③ 姚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0.
    ④ 参见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7.
    ⑤ 参见[德]弗郎克·泽林.中国密码[M].强朝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
    ① [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M].张莉,刘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XVIII(序).
    ② 注:本文所采用的《北京共识》一文,中、英文版均参见黄平,崔之元.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其中,中文版见该书正文第1-62页;英文版题为The Beijing Consensus (Joshua Cooper Ramo),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见该书附录第213-289页.
    ③ 乔舒亚·库珀·雷默.北京共识[A].黄平,崔之元.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6.
    ① [英]詹姆士·哈林顿.大洋国[M].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0.
    ② 参见浦兴祖,洪涛.西方政治学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07.
    ① 注:在梳理“中国经验”的相关文献时,本文是按照社会科学的具体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展开的,这似乎与“倡导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相左,其实不然,采用“学科具体化”的方法并不等于倡导“单学科化”。之所以按具体学科来进行梳理,是因为传统的学术研究是以学科分化为基本特征展开的,这样的做法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先前的研究脉络。
    ② 林毅夫,蔡防,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该书在1998年重新修订,世界银行在以“从计划到市场”为主题的《世界发展报告·1996》中引用了这本书,并称之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著作之一”。
    ③ 林毅夫,蔡防,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修订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4(增订版序).
    ④ 蔡昉,林毅夫.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3.
    ⑤ 林毅夫.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J].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系列(N0.C2006019),2006(10).
    ① 林毅夫.“中国奇迹”的经济学解释[N].人民日报海外版(第001版),2010-3-5.
    ② 又译为“亚洲经济的奥秘”。参见[美]克鲁格曼.亚洲奇迹的奥秘[J].宋萌荣译.中共辽宁省委办会厅咨询室《咨询文摘》,1995(8).
    ③ [美]克鲁格曼.亚洲奇迹的神话[J].张铭译.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5(8).
    ④ [美]克鲁格曼.亚洲奇迹的神话[J].张铭译.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5(8).
    ⑤ [美]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M].李伯重,连玲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1-6.
    ⑥ Giovanni Arrighi.Adam Smith In Beijing:Lineag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Verso,2007)该书中文版为:[意大利]乔万尼·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谱系[M].路爱国,黄平,许安结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本文采取的乔万尼·阿里吉的观点参考了这两个版本。
    ⑦ [意大利]乔万尼·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谱系[M].路爱国,黄平,许安结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10.
    ① [英]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神州大地增订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5.
    ② [日本]滨下武志,[日本]顾琳,[美国]马克·塞尔登.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区域和历史的视角[M].王玉茹,赵劲松,张玮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③ [西班牙]圭拉姆·德拉德赫萨.全球化博弈[M].董凌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序).
    ④ [德]弗朗克·泽林.中国密码[M].强朝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⑤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7.
    ⑥ 注:2002年11月末,中国苏联东欧历史研究会与暨南大学在广州和珠海,联合举办“现代化之路——中国、俄罗斯、东欧国家改革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成功的经验在于对改革有充分理论准备、中华民族在思想上具有独特的使命感、改革中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动摇。最终研究成果集结为会议论文集:中国苏联东欧国家研究会.现代化之路:中国、俄罗斯、东欧国家改革比较[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⑦ Hanns Gunther Hilpert, Rene Haak. Japan and China Cooperation, Competition and Conflict (PALGRAVE,2002).
    ⑧ Christopher M. Dent. China, Japan and Regional Leadership in East Asia(Edward Elgar,2008).
    ① 黄平,崔之元.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② [日]青木昌彦,吴敬琏.从威权到民主[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③ 潘维,玛雅.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① [韩]赵利济.韩国现代化:奇迹的过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26.
    ② [美]龙安志.朱镕基与现代中国的变革[M].2002:79.转引自[德]弗朗克·泽林.中国密码[M].强朝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42-143.
    ③ 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99.
    ① 丁学良.辩论“中国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8-59.
    ① 时代周刊(2009年11月13日).转引自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86.
    ① 注:此表系本文作者根据“中国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test/2006-03/20/content_231421.htm)和“求是理论网”(http://www.qstheory.cn/tbzt/wzqh/wnjh)的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① 胡鞍钢,鄢一龙,吕捷.中国发展奇迹的重要手段——以五年计划转型为例(从“六五”到“十一五”)[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② 杨伟民.“十二五”规划编制中需要深化研究的十个问题[J].发展规划研究,2009(2).
    ③ 于建荣.从五年计划走向五年规划[J].攀登,2005(6).
    ① [德]弗郎克·泽林.中国密码[M].强朝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20.
    ② 张海荣.点击1978年以来重大事件与决策(1978-1989):巨帆出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45.
    ① 张海荣.点击1978年以来重大事件与决策(1978-1989):巨帆出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55-156.
    ② 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08.
    ① 周子衡,柳志伟.从计划到管制——通过有效管制实现金融稳定[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7.
    ② 李庆刚.点击1978年以来重大事件与决策(1989-2002):中流击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286-287.
    ③ [日]西口清胜.现代东亚经济论:奇迹、危机、地区合作[M].刘晓民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8.
    ① 韩毓海等.人间正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5.
    ② [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M].张莉,刘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34.
    ③ [德]弗郎克·泽林.中国密码[M].强朝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
    ① [美]龙安志.朱镕基与现代中国的变革(英文版)[M].新加坡,2002:88.转引自[德]弗朗克·泽林.中国密码[M].强朝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42-145.
    ② [德]弗郎克·泽林.中国密码[M].强朝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
    ③ [德]弗郎克·泽林.中国密码[M].强朝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
    ① 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108.
    ② [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M].张莉,刘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35.
    ③ 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106.
    ④ [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6.
    ① 注:此表系作者根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颁布的历年“中央一号文件”整理而成。
    ② 注:公元前594年,鲁国开始征收农业税。从那时起,中国农民缴纳农业税这一“皇粮国税”至今已经延续2006年。但自从进入2006年那一天起,农民再也不用交这一“皇粮国税”了。
    ③ 沈传亮.点击1978年以来重大事件与决策(2002-2008):惠风和畅[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17.
    ① 张海荣.点击1978年以来重大事件与决策(1978-1989):巨帆出海[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95.
    ① 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22.
    ② 冯洁,马永通,沈亮:每个市长心中一座低碳城[N].南方周末,2010-3-11(20).
    ① 参见丁学良.辩论“中国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7-54.
    ① 注:“第三部门”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利维特(T. Levitt,1973)提出的,用来统摄被传统的二分法所忽视的大量存在于政府与私营部门之间的社会组织,后来逐渐被“非政府组织”这一概念取代。
    ② 陈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3-54.
    ① 贾西津.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三条路径[M].中国行政管理,2003(3).
    ② 廖鸿.学习贯彻《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依法全面推进社会组织评估工作深入开展[J].社会管理研究,2011(2).
    ③ 廖鸿,等.赴澳社会组织考察评估报告[M].学会,2011(7).
    ④ 刘振宇.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治理研究——以汶川地震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2011:26-29.
    ① 张康之.论伦理精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34.
    ② 参见[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A].邢贲思等.影响世界的著名文献:政治·社会学卷[C],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795-1345.
    ③ 转引自[英]玛格丽特·A·罗斯.后现代与后工业:评论性分析[M].张月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37.
    ① 张康之.后工业化背景下的“德制”构想[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
    ② [英]玛格丽特·A·罗斯.后现代与后工业:评论性分析[M].张月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1(导言).
    ③ 参见潘迪.后工业主义[M].1922.转引自[英]玛格丽特·A·罗斯.后现代与后工业:评论性分析[M].张月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28.
    ④ 注:当前,“后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尚未完全表露出来。或许待它的基本特征完全彰显,会出现一个更为科学的概念来取代“后工业社会”的名称。
    ① [法]皮埃尔·卡蓝默.破碎的民主[M].高凌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引言).
    ②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31-32.
    ③ [法]皮埃尔·卡蓝默.破碎的民主[M].高凌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6.
    ④ [西班牙]圭拉姆·德拉德赫萨.全球化博弈[M].董凌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① 注:此表系本文作者根据[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006)第3-41页内容整理而成。
    ② 张康之.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92.
    ③ 张康之.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93.
    ④ [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M].何帆,肖莹莹,郝正非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2-154.
    ① [美]约瑟夫·泰恩特.复杂社会的崩溃[M].邵旭东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56-57.
    ② [美]约瑟夫·泰恩特.复杂社会的崩溃[M].邵旭东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57.
    ③ [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M].何帆,肖莹莹,郝正非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0.
    ① 张康之.论伦理精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58.
    ② 张小劲.非政府组织研究:一个正在兴起的热门课题[J].宁波党校学报,2002(6).
    ③ 黄黎若莲,张时飞,唐钧.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第三部门的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7(4).
    ④ T. Levitt, The Third Sector: New Tactics for a Responsive Society. New York:AMSCOM,1973.转引自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化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6.
    ⑤ 张康之,张乾友.公共生活的发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1.
    ① [法]皮埃尔·卡蓝默.破碎的民主:试论治理的革命[M].高凌瀚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52.
    ②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分散化的公共治理——代理机构、权利主体和其他政府实体[M].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事业单位改革研究课题组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32.
    ③ 张康之,张乾友.公共生活的发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4.
    ① 张康之,张乾友.公共生活的发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4.
    ② [法]皮埃尔·卡蓝默.破碎的民主:试论治理的革命[M].高凌瀚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33.
    ③ 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38.
    ④ 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38.
    ① 张康之.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65.
    ② 张康之.限制政府规摸的理念[J].行政论坛,2000(4).
    ③ 张康之.限制政府规摸的理念[J].行政论坛,2000(4).
    ① 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38.
    ② 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39.
    ① 张康之.限制政府规摸的理念[J].行政论坛,2000(4).
    ② [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导论[M].陈一壮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译序).
    ③ 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7-48.
    ① 张康之,张乾友.论复杂社会的秩序[J].学海,2010(1).
    ② [法]皮埃尔·卡蓝默.破碎的民主[M].高凌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引言).
    ③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16.
    ④ 张康之.论伦理精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9.
    ⑤ 张康之.限制政府规摸的理念[J].行政论坛,2000(4).
    ① 张书克.“服务行政”的理论批判[J].行政法学研究,2002(2).
    ② 张书克.“服务行政”的理论批判[J].行政法学研究,2002(2).
    ③ 陈新民.公法学札记[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47-48.
    ④ 程倩.“服务行政”:从概念到模式——考察当代中国“服务行政”理论的源头[J].南京社会科学,2005(5).
    ① 张康之.行政道德的制度保障[J].浙江社会科学,1998(4).
    ② 程倩.“服务行政”:从概念到模式——考察当代中国“服务行政”理论的源头[J].南京社会科学,2005(5).
    ③ 注:1992年韩国总统金泳三在《开创21世纪的新韩国》使用了“服务性行政”和“服务性政府”的概念,他认为:“新韩国的行政,要从统治性行政彻底转变为名副其实的服务性行政。……政府也是一个服务性产业,是个以国民为顾客的非常重要的服务性产业,这个服务性产业一旦失去效率,整个国家也就丧失效率。要做二十世纪世界闻名的先驱,我们的各级行政机关都要成为‘市民的接待室’,一个充满服务精神的接待室。”参见:韩国]金泳三.开创二十一世纪的新韩国[M].郑仁甲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82.(根据韩国东光出版社1992年10月版译出)
    ① 张康之.我们为什么要建设服务型政府[A].江苏社科联.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大会论文集——跨学科视野下的社会治理(卷一)[C].2011:161.
    ① 张康之.论伦理精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58.
    ② 张康之.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99.
    ③ 魏爱云,王慧.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开坚实步伐[J].人民论坛,2006(03/B).
    ④ 姜晓萍.成都市的“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04(11).
    ① 大连市政务公开与软环境建设[EB/OL].http://rhj.dl.gov.cn.
    ② 高小平,王立平.服务型政府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29.
    ① 参见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工作意见[渝府发(2003)41号].
    ② 魏爱云,王慧.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开坚实步伐[J].人民论坛,2006(03/B).
    ③ 贺劲松.总理话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抓好“两个四”[N].人民日报,2004-03-10.
    ④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①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2.
    ① 张康之.论伦理精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55.
    ② 李传军.管理主义的终结:服务型政府兴起的历史与逻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序v.
    ① 张康之.全球化、后工业化背景下的行政学主题(一)[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① 张康之.全球化、后工业化背景下的行政学主题(一)[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② 张康之.全球化、后工业化背景下的行政学主题(一)[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① 张康之.我们为什么要建设服务型政府[A].江苏社科联.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大会论文集——跨学科视野下的社会治理(卷一)[C].2011:158.
    ② 参见张康之.我们为什么要建设服务型政府[A].江苏社科联.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大会论文集——跨学科视野下的社会治理(卷一)[C].2011:158-166.
    ① 高小平,王立平.服务型政府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① 张康之.关注“中心-边缘”结构,发展“积极的政治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7日(第7版).
    ② 张康之.总体性与乌托邦: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范畴[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31.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6.
    ② 张康之.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58.
    ③ Raul Prebisc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 and its Principal Problems", Economic Bulletin for Latin Amertca, Vol.7, No.l, February 1962, p.1.
    ④ 贾宝军,叶孟理,裴成荣.中心-边缘模型(CPM)研究述评[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① 张康之.全球化、后工业化背景下的行政学主题(一)[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② 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
    ③ 张康之.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57.
    ① 张康之.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59-260.
    ② 张康之.论社会以及组织结构的“非中心化”[J].江海学刊,2008(1).
    ③ 张康之,张乾友.从自我到他人:政治哲学主题的转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3).
    ④ 张康之.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59.
    ① 张康之.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59.
    ② 注:此表系本文作者对“中心-边缘结构”进行历史性考察后,绘制而成。
    ③ 张康之.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59-260.
    ① 张康之.全球化、后工业化背景下的行政学主题(一)[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② [日]西口清胜.现代东亚经济论:奇迹、危机、地区合作[M].刘晓民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5-6.
    ① 注:在讨论亚洲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时候,本文有意识地回避了对与“日本发展”相关问题的讨论。因为,我们保有这样一个基本判断:日本的发展之路基本上是效仿美国道路进行的,日本并不具有像“四小龙”等的自主性发展条件。虽然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好似取得了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心国家地位,然而事实上,它自始至终受到了美国的直接牵制,不具有实质意义上的中心地带国家的地位。美、日发展的这种同构性也决定了,作为“老师”的美国,可以轻而易举地收拾自己的“学生”。
    ② 于宗先.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角色之演变[A].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C].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7:375.
    ③ 张康之.全球化、后工业化背景下的行政学主题(一)[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① 韩毓海.新自由主义思潮及其批判[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2).
    ② 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
    ① 张康之.关注“中心-边缘”结构,发展“积极的政治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7日(第7版).
    ②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06-1407.
    ③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5.
    ④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1.
    ⑤ 柴文静.颠覆“中心-边缘”结构[N].21世纪商业评论,2008(42).
    ⑥ 参见丁学良.辩论“中国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0-88.
    ① 韩毓海.新自由主义思潮及其批判[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2).
    ① [美]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三联书店,1997:430.
    ② 张康之.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60.
    ③ James Der.Derian,"Philosophieal Tradition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illennium:Joum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17,No.2,1988.转引自阮建平.话语权与国际秩序的建构[J].现代国际关系,2003(5).
    ④ 王一川.语言乌托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241.
    ⑤ 韩晗.“被中心”还是“被边缘”?[J].长江论坛,2011(1).
    ① 吴一敏.解读西方发达国家的话语霸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3).
    ② 丁学良.美国怎样形成“话语霸权”[N].南方周末,2008年11月6日(第E31版).
    ③ 丁学良.美国怎样形成“话语霸权”[N].南方周末,2008年11月6日(第E31版).
    ① 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48.
    ② 张维为.中国模式的哲学观[J].社会观察,2010(11).
    ① 朱锋.“中国崛起”与“中国威胁”——美国“意象”的由来[J].美国研究,2005(3).
    ② 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M].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1989:1(序言).
    ③ 谢世辉.世界历史的变革——向欧洲中心论挑战[M].蒋立峰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
    ④ 李娅菲.“中国形象”的历史与变更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①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① 数据参见: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2011中国经济增长报告—克服中等收入陷进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104.
    ②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
    ③ 遏制不合理贫富差距[EB/OL].http://www.aspsky.net,2005-04-22.
    ① 参见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0中国可持续性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② 白平则.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环境法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29.
    ③ 丁学良.辩论“中国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28-132.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EB/OL]. http://www.nbcp.gov.cn/article/zlk/jczl/ 201012/20101200011762.shtml.
    ① 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29.
    ① 注:此访谈属于一种座谈式访谈,应被访者的要求本文隐匿了与之相关的身份信息。
    ① 温铁军,董筱丹.“中国经验”的“中国特色”——中国工业化进程之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不可复制性[A].潘维.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63-180.
    ② 周晓虹.中国研究的可能立场与范式重构[J].社会学研究,2010(2).
    ③ 转引自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47.
    ① 参见姚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1.
    ② 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37-238.
    ① 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23.
    ② 张康之.第三次启蒙(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3).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56.
    ②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72-273.
    ①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73.
    [1][澳]琳达·约斯,约翰·M.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M].黄兆辉,廖志强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2][比]伊利亚·普里戈金.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M].湛敏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
    [3][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4][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韩水法,莫茜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5][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一卷)[M].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7][德]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M].翟三江,陆兴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8][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9][德]弗郎克·泽林.中国密码[M].强朝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0][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3][法]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M].陈希秦,吴绪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4][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导论[M].陈一壮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5][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M].顾良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16][法]皮埃尔·卡蓝默.破碎的民主[M].高凌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17][韩]赵利济.韩国现代化:奇迹的过程[M].张慧智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18][韩]金泳三.开创二十一世纪的新韩国[M].郑仁甲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19][韩]宋丙洛.韩国经济的崛起[M].金冬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0][韩]金大中.21世纪的亚洲及其和平[M].韩振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1][韩]金正濂.韩国经济腾飞的奥秘——“汉江奇迹”与朴正熙[M].张可喜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2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3][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黄明鉴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4][美]阿瑞吉.漫长的20世纪[M].姚乃强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5][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6][美]弗兰克·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M].王元,杨百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7][美]尼古拉斯·施普尔伯.政府职能的变迁:在工业化经济体和过渡性经济体中的私有化和福利改革[M].杨俊峰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28][美]韩书瑞,罗友枝.十八世纪中国社会[M].陈仲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29][美]S·M·米勒.马克斯·韦伯[M].纽约:托马斯·Y-克罗韦尔公司,1963.
    [30][美]桑德尔.公正:该如何做是好?[M].朱慧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1][美]史蒂文·普雷斯曼.五十位经济学家[M].陈海燕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2][美]斯科特·拉什,约翰·厄里.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终结[M].征庚圣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33][美]约翰·F·沃克,哈罗德·G·瓦特.美国大政府的兴起[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34][美]约翰·杜威等.自由主义[M].杨玉成,崔人元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35][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第一册)[M].广东外国语学院美英问题研究室翻译组.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6][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37][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M].何帆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8][美]约瑟夫·泰恩特.复杂社会的崩溃[M].邵旭东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
    [39][美]小R·霍夫亨兹,K·E·柯德尔.东亚之锋[M].黎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40][美]费勒儿·海迪.比较公共行政[M].刘俊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1][美]詹姆斯·米奇利.社会发展:比较福利视角下的发展观[M].苗正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2][美]罗伯特·韦德.驾驭市场——经济理论和东亚工业化中政府的作用[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4.
    [43][美]禹贞恩.发展型国家[M].曹海军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44][美]阿图尔·科利.国家引导的发展:全球边缘地区的政治权力与工业化[M].朱天彪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45][美]约翰·奈斯比特,[德]多丽丝·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M].魏平译.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
    [46][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M].林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7][美]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陈清侨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48][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M].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 1989.
    [49][美]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M].李伯重,连玲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50][日]青木昌彦,[中]吴敬琏.从威权到民主[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51][日]谢世辉.世界历史的变革——向欧洲中心论挑战[M].蒋立峰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52][日]滨下武志,[日]顾琳,[美]马克·塞尔登.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区域和历史的视角[M].王玉茹,赵劲松,张玮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3][日]渡辺信一郎.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从日中比较史的视角出发[M].徐冲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
    [54][日]西口清胜.现代东亚经济论:奇迹、危机、地区合作[M].刘晓民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55][日]教育社.里根政权[M].童心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1.
    [56][西班牙]圭拉姆·德拉德赫萨.全球化博弈[M].董凌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7][新]梁文松,曾玉凤.动态治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58][意大利]乔万尼·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谱系[M].路爱国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9][英]大卫·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60][英]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M].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
    [61][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M].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2][英]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M].温锡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3][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樊冰译.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
    [64][英]杰里米·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5][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功利主义[M].叶建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6][英]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M].阎克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67][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陆梦龙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8][英]阿尔弗雷多·萨德-费洛,黛博拉·约翰斯顿.新自由主义:批判读本[M].陈刚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69][英]彼得·华莱士·普雷斯顿.发展理论导论[M].李小云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70][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M].张莉,刘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71][英]詹姆士·哈林顿.大洋国[M].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2][英]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神州大地增订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73][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华,武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74][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刘晓根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75][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代议制政府[M].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6][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M].王章辉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77][英]克里斯托弗·胡德.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M].彭勃,邵春霞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4.
    [78][英]玛格丽特·A·罗斯.后现代与后工业:评论性分析[M].张月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1]艾周昌.亚非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白平则.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环境法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3]白景明.美国: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
    [4]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2011中国经济增长报告—克服中等收入陷进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5]蔡庆悦,马光秋.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之父[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6]程倩.政府信任关系的历史类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7]陈乔之,曹云华.新加坡的宏观经济管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8]陈尤文等.新加坡公共行政[M].时事出版社,1995.
    [9]陈瑞莲,汪永成.香港特区公共管理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0]陈孔平.台湾历史纲要[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6.
    [1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2]陈新民.公法学札记[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3]陈烈甫.李光耀治下的新加坡[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
    [14]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5]蔡昉,林毅夫.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3.
    [16]蔡放波.中国行政制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17]曹闻民.政府职能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9]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0]邓正来.哈耶克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1]丁学良.辩论“中国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3]傅政罗,王锐,庞荣谦.亚洲“四小”与外向型经济[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
    [24]高小平,王立平.服务型政府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5]郭振羽.新加坡的语言与社会[M].正中书局,1996.
    [26]国世平,张中华.港台澳市场经济体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
    [27]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28]韩毓海等.人间正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9]黄平,崔之元.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0]胡叔宝.西方政府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1]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2]金光熙.朴正熙与韩国的现代化[M].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7.
    [3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分散化的公共治理——代理机构、权利主体和其他政府实体[M].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事业单位改革研究课题组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34]李传军.管理主义的终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5]李济.中国早期文明[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36]李庆刚.点击1978年以来重大事件与决策(1989-2002):中流击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37]李强.自由主义[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38]吕思勉.中国制度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39]卢正涛.新加坡威权政治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0]李国鼎.台湾经济高速发展的经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
    [41]林毅夫,蔡防,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2]林毅夫,蔡防,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修订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1993.
    [4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5]马骏,刘亚平.美国进步时代的政府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M].上海:精致出版社,2010.
    [46]孙景峰.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7]沈传亮.点击1978年以来重大事件与决策(2002-2008):惠风和畅[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48]新加坡联合早报.李光耀40年政论选[M].现代出版社,1994.
    [49]吴天青.香港经济与政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
    [50]王辉耀.中国模式:海外看中国崛起[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51]潘维,玛雅.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52]王一川.语言乌托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53]严强,魏殊.东亚公共行政比较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4]姚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5]尹保云.韩国的现代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56]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M].邹水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7]熊得山.中国社会史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58]张康之.论伦理精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59]张康之.公共行政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60]张康之.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1]张康之.总体性与乌托邦: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范畴[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62]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3]张康之.公共管理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4]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5]张康之,张乾友.公共生活的发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6]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67]张志超.韩国市场经济体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
    [68]张一兵,周嘉昕.资本主义理解史(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科学批判构架的历史生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69]张海荣.点击1978年以来重大事件与决策(1978-1989):巨帆出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70]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1]张静.法团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2]周子衡,柳志伟.从计划到管制:通过有效管制实现金融稳定[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73]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74]张捷.奇迹与危机:东亚工业化的结构转型与制度变迁[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75]张永和.李光耀传[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3.
    [76]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0中国可持续性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77]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8]中国苏联东欧国家研究会.现代化之路:中国、俄罗斯、东欧国家改革比较[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79]郑戈.法律与现代人的命运:马克斯·韦伯法律思想研究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程倩.“服务行政”:从概念到模式——考察当代中国“服务行政”理论的源头[J].南京社会科学,2005(5).
    [2]邓正来.“生存性智慧”与中国发展研究论纲[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丁学良.一本现代化比较研究的导论[J].读书,1985(3).
    [4]龚维斌.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中的十大关系[J].行政管理改革,2011(5).
    [5]韩毓海.新自由主义思潮及其批判[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2).
    [6]韩晗.“被中心”还是“被边缘”?[J].长江论坛,2011(1).
    [7]胡鞍钢,鄢一龙,吕捷.中国发展奇迹的重要手段——以五年计划转型为例(从“六五”到“十一五”)[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8]黄黎若莲,张时飞,唐钧.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第三部门的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7(4).
    [9]贾西津.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三条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3(3).
    [10]贾宝军,叶孟理,裴成荣.中心-边缘模型(CPM)研究述评[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11]姜晓萍.成都市的“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04(11).
    [12]克鲁格曼.亚洲奇迹的神话[J].张铭译.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5(8).
    [13]蓝志勇,陈国权.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J].公共管理学报,2007(3).
    [14]李程伟.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学视角的解读[J].中国行政管理,2005(5).
    [15]李娅菲.“中国形象”的历史与变更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16]林毅夫.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J].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系列(NO.C2006019),2006-10.
    [17]廖鸿.学习贯彻《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依法全面推进社会组织评估工作深入开展[J].社会管理研究,2011(2).
    [18]廖鸿等.赴澳社会组织考察评估报告[J].学会,2011(7).
    [19]刘伟,张辉,黄泽华.中国产业结构高度与工业化进程和地区差异的考察[J].经济学动态,2008(11).
    [20]刘振宇.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2011.
    [21]马骏.经济、社会变迁与国家治理转型:美国进步时代改革[J].公共管理研究,2010(8).
    [22]青木昌彦,凯文·穆尔多克,奥野(藤原)正宽.东亚经济发展中政府作用的新诠释:市场增进论(上篇)[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1).
    [23]石国亮.论私人组织、公共组织与社会组织[J].中国行政管理,2010(10).
    [24]吴一敏.解读西方发达国家的话语霸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3).
    [25]王绍光.美国“进步时代”的启示[J].读书,2001(8).
    [26]魏爱云,王慧.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开坚实步伐[J].人民论坛,2006(03/B).
    [27]晓强.驾驭市场:《驾驭市场——经济理论和政府在东亚工业化进程里的角色》评介[J].管理世界,1992(4).
    [28]杨伟民.“十二五”规划编制中需要深化研究的十个问题[J].发展规划研究,2009(2).
    [29]伊丽莎白·桑德.美国进步时代对中国的其实:三种代理模式[J].公共行政评论,2010(4).
    [30]约瑟夫·斯蒂格利茨.金融稳健与亚洲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8(3).
    [31]于建荣.从五年计划走向五年规划[J].攀登,2005(6).
    [32]阮建平.话语权与国际秩序的建构[J].现代国际关系,2003(5).
    [33]张康之,郑家昊.论政府职能模式[J].阅江学刊,2010(3).
    [34]张康之.限制政府规摸的理念[J].行政论坛,2000(4).
    [35]张康之.政府职能模式的历史类型[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9(4).
    [36]张康之.全球化、后工业化背景下的行政学主题(一)[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7]张康之,张乾友.论复杂社会的秩序[J].学海,2010(1).
    [38]张康之.论组织化社会中的信任[J].河南社会科学,2008(4).
    [39]张康之.关于服务型政府的几点原则性构想[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40]张康之.论族阈共同体的秩序追求[J].社会科学战线,2007(1).
    [41]张康之.后工业化背景下的“德制”构想[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
    [42]张康之.对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的审查[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4).
    [43]张康之.论社会以及组织结构的“非中心化”[J].江海学刊,2008(1).
    [44]张康之.第三次启蒙(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3).
    [45]张康之.行政道德的制度保障[J].浙江社会科学,1998(4).
    [46]张康之,张乾友.从自我到他人:政治哲学主题的转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3).
    [47]张小劲.非政府组织研究:一个正在兴起的热门课题[J].宁波党校学报,2002(6).
    [48]张书克.“服务行政”的理论批判[J].行政法学研究,2002(2).
    [49]周晓虹.中国研究的可能立场与范式重构[J].社会学研究,2010(2).
    [50]张维为.中国模式的哲学观[J].社会观察,2010(11).
    [51]朱锋.“中国崛起”与“中国威胁”——美国“意象”的由来[J].美国研究,2005(3).
    [52]周志忍.英国的行政改革与西方行政管理新趋势[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5).
    [53]庄平勇.蒋经国“现代化”思想简论[J].东南学术,2011(1).
    [1]Avigail I. Esenberg, Reconstruction Political Pluralism,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5.
    [2]Anthony Arblaster,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Western Liberalism, Oxford:Basil Blackwell,1984.
    [3]Alan Ryan, "Hobbes and Individualism," in G. A. J. Rogers & Alan Ryan ed., Perspective on Thomas Hobbes, Oxford:Clarendon Press,1988.
    [4]Bator, FM:The Anatomy of Market Failur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Aug.1958.
    [5]B.Gay Perters. The Future of Governing:Four Emerging Model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96.
    [6]Carlo M. Cipolla, 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European Society and Economy,1000-1700, 2nd Ed.,NewYork:Norton,1980.
    [7]Chalmers Johnson, 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Policy, 1925-1975(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8]C. Furtado 1969(2nd edn 1976),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2nd ed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Charles Fox, Reinventing Government As Postmodern Symbolic Politic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56(3).
    [10]Christopher M. Dent. China, Japan and Regional Leadership in East Asia (Edward Elgar,2008).
    [11]C. Hood, " 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 ", Public Administration,69(spring),1991.
    [12]Donald Kettl, " The Global Revolution in Public Management:Driving themes, Missing Links "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1997,16(3).
    [13]David Osbome, Ted Gaebler. Reinventing Government:How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 (Addisor.-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1992.
    [14]Furtado, Development and Underdevelopment,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4.
    [15]Giovanni Arrighi. Adam Smith In Beijing:Lineag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Verso,2007).
    [16]Gilbert Rozman, The East Asian Region:Confucian and Its Modern Adapta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17]G. Myrdal,The Challenge of World Poverty(London,Allen Lane,1970.).
    [18]Hanns Gtlnther Hilpert,Rene Haak. Japan and China Cooperation, Competition and Conflict (PALGRAVE,2002).
    [19]J. Habermas, Legitimastion Crsis (Boston Press,1975).
    [20]Janet V. Denhardt, Robert B. Denhardt. The New Public Service:Serving, Not Steering (M. E. Sharpe, Inc),2003.
    [21]John Gray, Liberalism, England:Open University Press,1986.
    [22]J. G. Merquior, Liberalism old and New, 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91.
    [23]Joseph LaPaombara, ed., Bureaucracy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3).
    [24]James Der. Derian,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illennium: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17, No.2,1988.
    [25]Maureen Ramsay, What's Wrong with Liberalism:A Radical Critique of Liberal Political Philosophy,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7.
    [26]Norman P. Barry, The New Right, London; Croom, Helm,1987.
    [27]Robert B. Denhardt, Janet V. Denhardt.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0(6).
    [28]Robert Wade, Governing the Market: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29]Raul Prebisc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 and its Principal Problems", Economic Bulletin for Latin Amertca, Vol.7, No.1, February 1962.
    [30]Simon Parry, "Video Nasty," Post Magazin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6 July 2008.
    [31]The World Bank, The East Asian Miracle:Economic Growth and Public Poli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32]The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1,1991, Preface.
    [33]The Growth Report:Strategies for Sustained Growth and Inclusive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
    [34]Tony Smith, "The Dependency Approach," in Howard J. Wiarda, ed., New Direction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Boulder,CO:Westview Press,1985), chap.6.
    [35]Terutomo Ozaw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Japan as a Recycler of Market and Industry," Business and the Contemporary World,5,2(1993).
    [36]Terutomo Ozawa, "Pax Americana-Led Macro-Clustering and Flying-Geese-Style Catch-up in East Asia:Mechanisms of Regionalized Endogenous growth,"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13(2003).
    [37]T. Levitt, The Third Sector. New Tactics for a Responsive Society. New York:AMSCOM,1973.
    [38]Woodrow Wilson.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ume Ⅱ), (June,1887).
    [1]春秋繁露·尧舜汤武.
    [2]孟子·离娄上.
    [3]史记·秦始皇本纪.
    [4]资治通鉴(卷34).
    [5][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A].邢贲思.影响世界的著名文献:政治·社会学卷[C].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6][美]托马斯·帕雷.从凯恩斯主义到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范式的改变[A].阿尔弗雷多·萨德-费洛,黛博拉·约翰斯顿.新自由主义:批判读本[C].陈刚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7][美]乔舒亚·库珀·雷默.北京共识[A].黄平,崔之元.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美]约翰·威廉姆森.华盛顿共识简史[A].黄平,崔之元.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温铁军,董筱丹.“中国经验”的“中国特色”——中国工业化进程之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不可复制性[A].潘维.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10]于宗先.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角色之演变[A].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C].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7.
    [11]张康之.我们为什么要建设服务型政府[A].江苏社科联.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大会论文集——跨学科视野下的社会治理(卷一)[C].2011.
    [12]张康之.关注“中心-边缘”结构,发展“积极的政治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7日,第7版.
    [13]柴文静.颠覆“中心-边缘”结构[N].21世纪商业评论,2008(42).
    [14]丁学良.美国怎样形成“话语霸权”[N].南方周末,2008年11月6日,第E31版.
    [15]冯洁,马永通,沈亮:每个市长心中一座低碳城[N].南方周末,2010-3-11(20).
    [16]林毅夫.“中国奇迹”的经济学解释[N].人民日报海外版(第001版),2010-3-5.
    [17]贺劲松.总理话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抓好“两个四”[N].人民日报,2004-03-10.
    [18]徐增文.中国正开启第三次历史性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34).
    [1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EB/OL].http://www.nbcp. gov.cn/article/zlk/jczl/201012/20101200011762.s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