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目录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宋代目录学成就非凡,在编目实践、学科理论建设、图书分类方式革新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选择目录学发展史上的这一时期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北宋目录编纂工作取得的成绩有准确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北宋目录学的特点、理论发展及其在目录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提供基本的文献参考;也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到北宋学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北宋处于唐宋变革期的重要节点上,北宋学术对于中国传统学术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北宋目录学体现出非同一般的学术价值。对目录学在北宋时期发生的这些变化进行深入考察,即是对中国近古目录学源头的研究。这对了解中国宋代以后古典目录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也是研究宋代以后中国文化转型的重要参考。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北宋目录学进行研究,全面考察北宋目录的发展背景,编纂成就、理论建树和学术特点。
     第一章,宋前目录学的发展状况。本章以时代为纲,简述了目录学自汉代产生以后的发展过程。目录学在宋前的发展历经两个主要阶段,一个是汉魏时期从刘歆创制《七略》开始的六分法阶段;一个是在隋唐时期占据主流地位的四部分类法阶段。在这两个稳定期中间,是延续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图书分类法转化时期。宋代目录学的发展,有社会文化发展的外部推力,也有文献学、目录学自身学术进化的内在因素。理清从汉到唐的目录学演进过程,把握其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研究北宋目录学,更有助于我们研究目录学在唐宋文化转型过程中的变革路径。
     第二章,北宋目录学发展的背景。本章从北宋政治文化特点、北宋官方与民间的图书出版与藏书、北宋馆阁与图书校勘、管理等方面出发,对北宋目录学发展的文化背景进行全面阐述。北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促使整个国家文化、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而与之相关的图书出版、收藏、整理事业也发展迅速。三馆秘阁是政府图书校勘与整理工作中最重要的机构,它校勘、整理、纂修了大量重要的书籍,带动了北宋官私藏书、校勘与编目活动的大发展,为北宋目录学迅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第三章,北宋的目录编纂工作。有宋一代编纂的书目数量相当可观。作为目录学的基本文献与研究内容,目录著作体现了目录学发展的总体水平。本章将宋人编纂的目录分为官藏目录、史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专科目录和特种目录五种类型,对各个类型的存世目录与可考目录皆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其编纂经过、分类方法、分类思想与时代学术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通过本章研究力图较为全面、系统的反映出北宋目录编纂工作的整体面貌。
     第四章,《崇文总目》研究。《崇文总目》是北宋编纂的一部重要国家藏书目录。它著录的书籍基本反映了宋代仁宗朝时期国家藏书情况,是对北宋建国以来图书整理与收藏工作的系统总结与记录,也是自《开元四部录》以后由官方所编纂的著录最完备,体例最完善、解题也较为详尽的一部国家藏书目录,代表了北宋官藏目录的最高水平。《崇文总目》在图书分类法、著录体例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革新趋势,对目录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章对《崇文总目》的编纂过程、分类思想、著录体例、版本流传等情况进行了系统阐述。
     第五章,《新唐书·艺文志》研究。《新唐志》是北宋史志目录中保存至今最完备的一种。该目录与唐人所编纂的《开元四部录》、《古今书录》等目录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唐代目录学的思想理念。同时,此目编纂于《崇文总目》之后,曾参编《崇文总目》的欧阳修亦是《新唐书·艺文志》的编纂者,所以它又具有北宋目录学的某些特征。本章从编纂过程、编纂体例、分类思想等三个方面对《新唐志》进行研究,特别关注了《新唐志》的分类思想在唐宋目录学发展变革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第六章,综述北宋目录学的成就与学术特点。北宋目录学是在四部分类法已经发展数百年的基础上起步的。在从隋唐到宋代这个中国古代社会转型期间,北宋学术思想的整体风貌与此前有了明显的差异。本章在前文对北宋目录编纂研究的基础上,从分类思想变革、体例创新、理论构建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北宋目录学的总体成就。同时,本章对北宋目录学与北宋文化思想之间的联系以及目录学本体的学术发展特点进行了论述。
The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s of Bibliography in Song Dynasty, in the practice of cataloguing,discipline construction, classification thought innovation has made important progress. Through the studyof the bibliography in this period of development, so that we can be in the catalogue practice specific lookto have more accurate understanding.And, also for us to study the bibliography characteristics, theoretical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ibliography in history to provide basic references. Because the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the changes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period important node, the NorthernSong Dynasty academic to traditional Chinese academic development has very important meaning, in thiscontext,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bibliography is reflected in its extraordinary academic value. We studythe bibliography in the Northern Song period these changes occur, not only to understand the Song DynastyClassical Bibliography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academic significance, but also on the Song DynastyChinese culture transition important referenc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theNorthern Song Dynasty bibliography for research, fully exploring the directory of development background,achievements in compiling,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and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Chapter one, the development of Bibliography before Song dynasty. This chapter according to timeorder,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of Bibliography in process since the Han Dynasty. Before SongDynasty, the development of Bibliography in experienced two main stages. One is the Han Wei period fromthe creation of Liu Xin the beginning of the six parts method; another is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occupy the mainstream position of four parts method stage. In the two period, is a continuation of the Wei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book classification conversion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Bibliography in Song Dynasty, the social culture development of the external thrust, also has its ownacademic evolution of intrinsic factors of bibliography. Therefore, make it clear from the Han Dynasty tothe Tang Dynasty, the evolution process, grasp the law of development, help us to better study thebibliography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but also helps us to research bibliography in the Tang and SongDynasties culture transformation in the reform path.
     Chapter two,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Bibliography in Song dynasty. This chapter describes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bibliography,from thefollowing three aspects: Cultural features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books publication and collection; andBook proofreading, collating, management.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dopted policy is to attachimportance to cultural, despise the military power. This prompted the na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has a greatdevelopment. Book publishing, collection, collation project also develops quickly. Book publishing,collection, collation project also develops quickly. Three Hall and the secret club is government Bookproofreading and finishing the work in the most important institutions, its collation, finishing, compiling alarge number of important books. This is the development of Bibliography in important cultural base, in theNorthern Song Dynasty.
     Chapter three, The Song Dynasty compiled bibliography work.The Song Dynasty compiledbibliography very much. This chapter put the song catalogue is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the official librarycatalogue, a history book catalogue, private library catalog, specialized directory and special directory offive types.The paper comprehensively studied these d catalogs. These studies include the compilationprocess, classification metho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inking and academic trend ofthought.
     Chapter four, study of Chongwen bibliography." Chongwen bibliography " during the NorthernSong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national library catalogue. It reflects the basic description of books collectionin the the middle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It is the most complete compilation, the best perfect, theproblem-solving also detailed a national library catalogue, from the" Kaiyuan catalogue "。And It representsthe highest level of National Library Catalogue. It is in the book classification, cataloguing system andother aspects is also shown to have the innovation trend of bibliography. This chapter is a comprehensivestudy on the" Chongwen head" compilation process, classification, cataloguing, thought style versions etc.
     Chapter five, study on the new book of Tang·Yiwen Zhi. In the history catalog of Northern SongDynasty, the new Tang Zhi is the most complete preservation. This catalog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Kaiyuan catalogue "," Ancient and modern bibliography ".So It has preserved the Tang Dynastybibliography thought idea.And This directory compiled later than Chongwen catalogue, Ou Yangxiu is thetwo directory author. So,the directory also has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bibliography. This chapter esearch on" New Tang Zhi"from three aspects:the compilation process, the compiling style, classification thought. In addition, this chapter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New TangZhi" thought of classification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development of Bibliography in theproc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special status.
     Chapter six,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bibliography achievements and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bibliography inherited four part of main ideas,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inking,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have chang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coexist, formed inthe development of Bibliography in the main form. Based on study the catalogue editor in the NorthernSong Dynasty, this chaper elaborated the overall achievement of bibliography from the classified thoughttransformation, system innovation, theory construction in three aspects。In addition, this chapter studies thethe relations between Northern Song Dynasty bibliograph and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culturey,and thethought and i academic thought characteristics of bibliography.
引文
①宋苏象先《苏魏公谭训》卷四,见《苏魏公文集》附录,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141页。
    ①清章学诚著、王重民通解《校雠通义通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②余嘉锡《目录学发微》,见《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③周祖谟《<目录学发微>前言》,见《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①宋郑樵《通志》卷七十一《校雠略》,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31页。
    ②宋郑樵《通志》卷七十一《校雠略》,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35页。
    ③宋王尧臣撰,钱东垣辑释《崇文总目》卷一,《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页。
    ④宋郑樵《通志》卷七十一《校雠略》,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35页。
    ①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508页。
    ①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版,第28页。
    ①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卷十二,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02页。
    ②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2页。
    ③李学勤《古文献论丛》,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页。
    ④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62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01页。
    ②梁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6页。
    ③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版,第38页。
    ④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6页。
    ①余嘉锡《目录学发微》,见《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②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01页。
    ③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03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04页。
    ②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23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12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三十六《刘歆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967页。
    ②汉班固《汉书》卷三十六《刘歆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967页。
    ③汉班固《汉书》卷三十六《刘歆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967页。
    ④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12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46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51页。
    ①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一,中华书局1965年6月版,第769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08页。
    ②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凡例》,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页。
    ③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01页。
    ④唐魏征《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5页。
    ①汉刘向、刘歆撰《七略·晏子叙录》,见清姚振宗辑录,邓骏捷校补:《七略别录佚文、七略佚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另案,严可均《全汉文》文字与此不同。
    ①汉刘向、刘歆撰《七略·晏子叙录》,见清姚振宗辑录,邓骏捷校补:《七略别录佚文、七略佚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另案,严可均《全汉文》文字与此不同。
    ②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39页。
    ③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卷三,见《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第47页。
    ①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页。
    ②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03页。
    ③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57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47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二百〇五《艺文志》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5172页
    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七《经籍志》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24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64页。
    ①唐明元《魏晋南北朝目录学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版,第12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九上《儒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2548页。
    ②唐房玄龄《晋书》卷四十四《郑默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51页。
    ①梁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5页。
    ②唐魏征《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6页。
    ①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卷四,见《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第137页。
    ②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①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9页。
    ②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卷四,见《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页。
    ①唐房玄龄《晋书》卷九十二《李充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90页。
    ②唐魏征《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6页。
    ①梁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6页。
    ②梁萧统《文选》卷四十六《王文宪集序》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075页。
    ③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24页。
    ④唐魏征《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7页。
    ⑤唐明元《魏晋南北朝目录学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版,第100页。
    ⑥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225页。
    ①梁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8页。
    ②梁萧子显《南齐书》卷二十三《王俭传》,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33页。
    ①梁沈约《宋书》卷九《后废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0页。
    ②唐魏征《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6页。
    ③梁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6页。
    ①梁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6页。
    ②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117页。
    ③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卷四,见《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页。
    ④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卷四,见《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页。
    ①宋郑樵《通志》卷七十二《图谱略》一,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37页。
    ②宋郑樵《通志》卷七十二《图谱略》一,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37页。
    ①梁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6页。
    ①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18页。
    ②梁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8页。
    ①梁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6页。
    ②梁释道宣《广弘明集》卷,《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7页。
    ①梁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7页。
    ②梁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7页。
    ①梁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6页。
    ②梁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5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7页。
    ②唐魏征《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8页。
    ③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958页。
    ④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06页。
    ⑤唐魏征《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91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五十八《许善心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27页。
    ②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七《艺文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22页。
    ③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七《艺文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22页。
    ④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七《艺文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22页。
    ①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六《经籍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62页。
    ②唐魏征《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8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8页。
    ①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八《刘君良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19页。
    ②唐魏征《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62页。
    ③唐魏征《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55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7页。
    ②唐魏征《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8页。
    ③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19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34页。
    ①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页。
    ②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页。
    ③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页。
    ①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九,《马怀素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81页。
    ②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九,《马怀素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81页。
    ③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九,《马怀素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82页。
    ④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九,《马怀素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82页。
    ⑤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九,《马怀素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82页。
    ⑥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九,《马怀素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82页。
    ⑦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〇二《元行冲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78页。
    ①宋王溥《唐会要》卷三十六,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685页。
    ②宋王溥《唐会要》卷三十六,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685页。
    ①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六《经籍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64页。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六《经籍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65页。
    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六《经籍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66页。
    ①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九十九《杂要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94页。
    ②明梅鼎祚《释文纪》卷四十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01册,第641页。
    ③唐魏征《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8页。
    ①宋郑樵《通志》卷六十七《艺文略》五,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88页。
    ②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98页。
    ①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六《经籍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64页。
    ①柳诒征《中国文化史》,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495页。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页。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页。
    ②宋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六十七,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3070页。
    ③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五十八《职官考》十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23课。
    ④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四《杨复恭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75页。
    ①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二,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545页。
    ②宋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六十七,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3070页。
    ①《宋大诏令集》卷一百六十《置县尉诏》,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04页。
    ②《宋大诏令集》卷一百九十《诫约藩侯郡牧不得令亲随参掌公务诏》,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95页。
    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八,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01页。
    ④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八,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01页。
    ⑤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八,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11页。
    ①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八,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70页。
    ②宋王曾《王文正公笔录》,见《全宋笔记》第一编,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三册,第263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二百五十《王彦升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829页。
    ①陈峰《从枢密院长贰出身变化看北宋“以文驭武”方针的影响》,见《宋代军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才护板社2010年版,第60页。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八,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93页。
    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八,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94页。
    ④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八,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94页。
    ⑤元脱脱《宋史》卷九《仁宗纪》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9页。
    ⑥元脱脱《宋史》卷九《仁宗纪》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3页。
    ⑦元脱脱《宋史》卷九《仁宗纪》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9页。
    ⑧元脱脱《宋史》卷十一《仁宗纪》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1页。
    ⑨元脱脱《宋史》卷十一《仁宗纪》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6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十二《仁宗纪》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4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十六《神宗纪》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08页。
    ③张希清《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载《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5期。
    ④宋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页。
    ⑤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〇五,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46页。
    ⑥宋文莹《湘山野录》卷中,见《全宋笔记》第一编,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六册,第42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一百〇五《礼志》,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47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一百〇五《礼志》,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47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一百〇五《礼志》,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48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一百〇五《礼志》,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49页。
    ⑤元脱脱《宋史》卷一百〇五《礼志》,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49页。
    ⑥元脱脱《宋史》卷一百〇五《礼志》,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48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一百〇五《选举志》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657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一百〇五《选举志》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657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一百〇五《选举志》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657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一百〇五《选举志》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657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一百〇五《选举志》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657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一百〇五《选举志》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622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一百〇五《职官志》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971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二,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188页。
    ⑤宋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八,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77页。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二,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188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6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一,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180页。
    ③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43册,第778页。
    ④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八,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40页。
    ⑤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33页。
    ⑥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一,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20页。
    ⑦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二《史部·政书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0页。
    ①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二,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833页。
    ②宋吕祖谦《吕东莱全集》卷六,《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8页。
    ③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④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页。
    ⑤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三,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367页。
    ⑥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七,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761页。
    ⑦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8页。
    ⑧宋陈均《皇朝纲目编年备要》卷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25页。
    ①宋陈傅良《止斋先生集》卷三十九,《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00页。
    ②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5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9页。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九,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73页。
    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33页。
    ①见宋王应麟著清翁元圻等注栾保群等点校《困学纪闻》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095页。
    ②宋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卷八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896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二《太祖纪》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页。
    ②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上,见《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04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四百五十七《陈抟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420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二十一《徽宗纪》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98页。
    ②宋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二十八,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18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四百二十七《邵雍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721页。
    ①宋石介著,陈植锷点校《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三《上刘工部书》,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53页。
    ①刘琳《现存宋人著述总录·前言》,巴蜀书社1995年8月版。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九,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22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二百〇二《艺文志》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032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二百〇二《艺文志》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032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7页。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7页。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7页。
    ⑦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7页。
    ⑧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7页。
    ⑨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7页。
    ⑩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7页。
    11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8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9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9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40页。
    ④佚名《大金吊伐录》卷三,《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7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二百〇二《艺文志》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032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卷十三《沈约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42页。
    ③唐姚思廉《梁书》卷十三《沈约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42页。
    ④唐姚思廉《梁书》卷八《昭明太子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67页。
    ⑤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9928页。
    ⑥宋王应麟著清翁元圻等注栾保群等点校《困学纪闻》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2008年版,第1614页
    ①唐杜牧著,吴在庆校正《杜牧集系年校正》卷十三,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99页。
    ②范凤书《中国私人藏书史》,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第82页。
    ③宋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七,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74页。
    ④宋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集》卷四十一,《四部丛刊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85年影印宋本,第349页。
    ⑤宋陆游《渭南文集》卷二十八,见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陆游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249页。
    ⑥见曾枣庄、刘琳《全宋文》卷一千一百零九,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1册,第185页。
    ⑦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卷《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7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卷《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8页。
    ②宋袁褧《枫窗小牍》卷下,《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页。
    ③范凤书《中国私人藏书史》,大象出版社2001年七月版,第131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8页。
    ⑤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998页。
    ⑥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三《职官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52页。
    ①宋曾巩《隆平集》卷一,清康熙辛巳七业堂刻本,第1册第21页。
    ②宋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六十七,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3074页。
    ③宋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六十七,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3074页。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九,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22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崇文院》,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79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崇文院》,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79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崇文院》,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79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崇文院》,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79页。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崇文院》,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79页。
    ⑥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九,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22页。
    ⑦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崇文院》,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79页。
    ⑧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崇文院》,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80页。
    ⑨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22页。
    ⑩元脱脱《宋史》卷二百〇二《艺文志》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032页。
    ①宋程俱撰,张富祥校证《麟台故事》卷一,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8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崇文院》,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80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崇文院》,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80页。
    ④宋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六十八,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3078页。
    ⑤元脱脱《宋史》卷一百六十二《职官志》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822页。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七《学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535页。
    ⑦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文院》十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79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一百六十二《职官志》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773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92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92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367页。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78页。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78页。
    ⑦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78页。
    ⑧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六十六《李至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176页。
    ⑨元脱脱《宋史》卷一百六十二《职官志》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874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78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80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80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7页。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80页。
    ⑥元脱脱《宋史》卷一百六十二《职官志》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874页。
    ⑦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五十《职官》,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62页。
    ⑧宋程俱撰,张富祥校证《麟台故事校正》卷四,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59页。
    ①宋程俱撰,张富祥校证《麟台故事校正》卷四,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63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7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7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7页。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78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78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8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78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9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四十四《宗室》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681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四十五《宗室》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704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六十六《苏易简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173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80页。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80页。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80页。
    ⑦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80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7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一百六十四《职官志》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874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一百六十四《职官志》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874页。
    ④宋程俱撰,张富祥校证《麟台故事校证》卷四,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69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3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4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66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66页。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59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59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57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80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三,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424页。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三,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424页。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3页。
    ⑦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3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0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0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1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3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1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2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3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56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56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5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6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4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5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1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1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3页。
    ④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一,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198页。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2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2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4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5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5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5页。
    ①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998页。
    ①宋郑樵《通志》卷六十六《艺文略》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85页。
    ②汪辟疆《汉唐以来目录统表》,见《目录学研究》,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三年版,第75页。
    ③宋王溥《唐会要》卷五十五,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943页。
    ④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75页。
    ⑤清张照、梁诗正编《石渠宝笈》卷十三,《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352页。
    ⑥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89页。
    ⑦宋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六十三,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3010页。
    ⑧元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十五,《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509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二百〇四《艺文志》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146页。
    ②明焦竑《国史·经籍志》卷三,《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5页。
    ③宋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六十四,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3025页。
    ④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994页。
    ⑤元脱脱《宋史》卷四《太宗纪》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3页。
    ⑥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994页。
    ⑦宋王应麟《玉海》卷二十七,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535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六《御书》,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71页。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35页。
    ③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994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九《仁宗纪》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0页。
    ⑤元脱脱《宋史》卷二十二《徽宗纪》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3页。
    ⑥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九,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80页。
    ⑦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七《龙图阁直学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541页。
    ⑧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一八《秘书省》,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61页。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五,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47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勘书》,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1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勘书》,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2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勘书》,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3页。
    ⑤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〇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79页。
    ⑥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995页。
    ⑦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勘书》,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4页。
    ⑧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一八《秘书省》,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66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二十三《钦宗纪》,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36页。
    ②宋汪藻著,王智勇点校《靖康要录笺注》卷十一,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版,第1603页。
    ③宋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六十四,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3025页。
    ④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994页。
    ①宋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六十四,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3025页。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73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四《艺文志》三,中华书局1985年6月版,第5146页。
    ④宋唐士耻《灵岩集》卷四,《续金华丛书》本,民国十三年(1924)永康胡氏梦选廔刊本。
    ⑤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995页。
    ⑥宋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六十,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2943页。
    ⑦宋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六十,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2942页。
    ①宋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六十,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2942页。
    ②宋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二,《宋代笔记小说丛刊》,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四百三十一《邢昺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798页。
    ④宋唐士耻《灵岩集》卷四,续金华丛书》本,民国十三年(1924)永康胡氏梦选廔刊本。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五,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47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二百〇二《艺文志》一,中华书局1985年6月版,第5032页。
    ③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32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四《艺文志》三,中华书局1985年6月版,第5146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一百六十二《职官志》二,中华书局1985年6月版,第3819页。
    ②宋洪迈著,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06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一百六十二《职官志》二,中华书局1985年6月版,第3819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七《龙图阁直学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541页。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九,中华书局第1329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七《龙图阁直学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541页。
    ③宋王应麟《玉海》卷二十七,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536页。
    ④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995页。
    ①宋王应麟《玉海》卷二十七,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536页。
    ②宋王应麟《玉海》卷二十七,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536页。
    ③宋王应麟《玉海》卷二十七,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536页。
    ①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995页。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三,中华书局1979第290页。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三,中华书局1979第291页。
    ①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八,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94页。
    ①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7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71页。
    ①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五,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77页。
    ①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一十七,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012页。
    ②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一十七,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006页。
    ①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五,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36页。
    ①晉陈寿《三国志·魏书》卷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88页。
    ②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五,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41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10页。
    ②宋郑樵《通志》卷七十一《校雠略》一,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34页。
    ①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八,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67页。
    ②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801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55页。
    ①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六,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2页。
    ②宋郑樵《通志》卷六十六《艺文略》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85页。
    ①宋王应麟《玉海》卷四十三,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815页。
    ②宋王应麟《玉海》卷二十七,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535页。
    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九,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09页。
    ④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145页。
    ⑤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999页。
    ⑥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卷十八,正德十三年建阳刘氏慎独书斋刻本,第6册。
    ①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994页.按,此事《玉海》卷一百六十二云诏下于咸平三年,误。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21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四《艺文志》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146页。
    ④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998页。
    ⑤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998页。
    ⑥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卷十八,正德十三年建阳刘氏慎独书斋刻本,第6册。
    ⑦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04页。
    ①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998页。
    ②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卷十八,正德十三年建阳刘氏慎独书斋刻本,第6册。
    ①元脱脱《宋史》卷二百三《艺文志》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087页。
    ②宋尤袤《遂初堂书目》,《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页。
    ③宋王应麟《玉海》卷四十六,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877页。
    ①宋洪迈《容斋随笔·三笔》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58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一八《监修国史》,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92页。
    ③宋王应麟《玉海》卷四十六,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876页。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5页。
    ①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20页。
    ①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20页。
    ②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一十八,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73页。
    ①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八,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53页。
    ②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一十七,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79页。
    ①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六,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73页。
    ①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卷首《事始》,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8页。
    ②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59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监修国史》,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92页。
    ②宋王应麟《玉海》卷四十六,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876页。
    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〇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378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一一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93页。
    ⑤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993页。
    ①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八,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05页。
    ②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35页。
    ③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五,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47页。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一十九,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77页。
    ①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1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四百五十八《代渊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442页。
    ③宋王应麟《玉海》卷三十六,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686页。
    ④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一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27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三百一十九《曾巩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391页。
    ②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28页。
    ③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四,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0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二百二《艺文志》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033页。
    ②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10页。
    ①宋王清明《挥麈录·后录》卷五,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41页。
    ②周必大《文忠集》卷四十八,见曾枣庄、刘琳《全宋文》卷五千一百三十三,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册,第426页。
    ③宋郑樵《通志》卷六十六《艺文略》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85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三百三十三《沈立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698页。
    ⑤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六十六,见曾枣庄、刘琳《全宋文》卷三千五百二十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册,第189页。
    ⑥宋郑樵《通志》卷六十六《艺文略》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85页。
    ①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七十,《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987页。
    ②宋郑樵《通志》卷六十六《艺文略》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85页。
    ③宋王明清《挥麈录·前录》卷四,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34页。
    ④宋韩维《南阳集》卷十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1册,第610页。
    ⑤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七,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11页。
    ⑥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四《艺文志》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147页。
    ⑦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31页。
    ⑧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05页。
    ⑨宋郑樵《通志》卷六十六《艺文略》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85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二百三,《艺文志》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147页。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81页。
    ③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09页。
    ④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996页。
    ⑤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05页。
    ⑥宋陆游《渭南文集》卷二十八,见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陆游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249页。
    ①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998页。
    ②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正集》卷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4页。
    ③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五,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1047页。
    ④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23页。
    ⑤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8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四,《艺文志》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147页。
    ②宋郑樵《通志》卷六十六《艺文略》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85页。
    ③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三十三,《宋元方志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530页。
    ④宋郑樵《通志》卷六十六《艺文略》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85页。
    ⑤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07页。
    ⑥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四,《艺文志》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147页。
    ⑦宋祝穆撰,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卷二十七,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86页。
    ⑧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35页。
    ⑨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35页。
    ①宋郑樵《通志》卷六十六《艺文略》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85页。
    ②清郝玉麟《福建通志》卷四十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29册,第559页。
    ③清郝玉麟《广东通志》卷三十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63册,第689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八十八,《地理志》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87页。
    ⑤宋欧阳忞著,李勇先、王小红校注《舆地广记》卷二十四,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96页。
    ⑥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四,《艺文志》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147页。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33页。
    ②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4页。
    ③宋喻汝砺《晁具茨先生诗集序》卷首,见晁冲之《晁具茨先生诗集》卷首,《丛书集成初编》缩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①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95页。
    ①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801页。
    ②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95页。
    ①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五,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79页。
    ①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①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5页。
    ②唐魏征《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8页。
    ①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①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①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②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①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09页。
    ①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②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45页。
    ①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737页。
    ②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769页。
    ①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86页。
    ②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17页。
    ③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86页。
    ④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07页。
    ⑤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03页。
    ①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25页。
    ②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4页。
    ③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837页。
    ④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9页。
    ⑤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07页。
    ①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91页。
    ②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11页。
    ①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45页。
    ②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89页。
    ③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43页。
    ④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711页。
    ⑤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3页。
    ①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32页。
    ②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1页。
    ③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86页。
    ④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7页。
    ①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848页。
    ②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839页。
    ①宋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卷下,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221页。
    ②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31页。
    ①宋赵明诚《金石录》卷二十七,见《宋本金石录》,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630页。
    ②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31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二百二《艺文志》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076页。
    ④宋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卷下,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225页。
    ⑤宋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卷下,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177页。
    ⑥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四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34页。
    ⑦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四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00页。
    ①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四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325页。
    ②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四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326页。
    ①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四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99页。
    ②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四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99页。
    ③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四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99页。
    ④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四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079页。
    ⑤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四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214页。
    ⑥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四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149页。
    ①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四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113页。
    ②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四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158页。
    ①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四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152页。
    ②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四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149页。
    ①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四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242页。
    ②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四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164页。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32页。
    ②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32页。
    ③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四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326页。
    ④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四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327页。
    ①宋洪适编《隶释》卷二十三,清乾隆汪氏刻本,第10册,第21页。
    ②宋洪适编《隶释》卷二十三,清乾隆汪氏刻本,第10册,第14页。
    ③宋洪适编《隶释》卷二十三,清乾隆汪氏刻本,第10册,第15页。
    ④宋洪适编《隶释》卷二十三,清乾隆汪氏刻本,第10册,第22页。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33页。
    ②宋郑樵《通志》卷七十《艺文略》八,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26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二百二《艺文志》一,中华书局1985年6月版,第5077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四《艺文志》三,中华书局1985年6月版,第5147页。
    ⑤宋赵明诚《金石录·序》,见《宋本金石录》,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页。
    ⑥宋赵明诚《金石录·序》,见《宋本金石录》,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页。
    ①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见赵明诚撰,金文明校正《金石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版,第560页。
    ②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见赵明诚撰,金文明校正《金石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版,第560页。
    ③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见赵明诚撰,金文明校正《金石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版,第560页。
    ④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见赵明诚撰,金文明校正《金石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版,第560页。
    ①宋赵明诚《金石录》卷十三,见《宋本金石录》,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12页。
    ②宋赵明诚《金石录·序》,见《宋本金石录》,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页。
    ③宋赵明诚《金石录·序》,见《宋本金石录》,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562页。
    ④宋赵明诚《金石录·序》,见《宋本金石录》,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60页。
    ⑤宋赵明诚《金石录·序》,见《宋本金石录》,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08页。
    ①宋赵明诚《金石录·序》,见《宋本金石录》,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69页。
    ②宋赵明诚《金石录·序》,见《宋本金石录》,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456页。
    ③宋赵明诚《金石录·序》,见《宋本金石录》,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51页。
    ①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07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四《艺文志》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147页。
    ③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07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四百四十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105页。
    ⑤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74页。
    ⑥宋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七,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72页。
    ①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九十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92册,第689页。
    ②宋扈仲荣《成都文类》卷四十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54册,第797页。
    ③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33页。
    ①宋董弅《广川书跋·序》,见董逌《广川书跋》,《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②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959页。
    ①宋王尧臣等撰,清钱东垣辑释《崇文总目》卷二,《丛书集成初编》本,1985年版,第123页。
    ②宋郑樵《通志》卷六十六《艺文略》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85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四《艺文志》三,中华书局1985年6月版,第5147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四百四十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041页。
    ⑤宋王应麟《玉海》卷四十三,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813页。
    ⑥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一,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974页。
    ①宋王应麟《玉海》卷三十,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585页。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00页。
    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五,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26页。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76页。
    ②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02页。
    ①宋张君房《云笈七笺》卷三,《四部丛刊初编》缩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3页。
    ②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02页。
    ③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07页。
    ④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996页。
    ①宋扈仲荣《成都文类》卷三十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54册,第709页。
    ②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四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65页。
    ③宋释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十五,日本早稻田大学藏旧刻本,第17册。
    ④宋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六十八,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3081页。
    ①宋杨亿等《大中祥符法宝录》卷三,《宋藏遗珍》影印《金藏》本,第108册,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北平三时学会1934年版,第5页。
    ①宋杨亿等《大中祥符法宝录》卷三,《宋藏遗珍》影印《金藏》本,第108册,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北平三时学会1934年版,第8页。
    ①宋释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十六,日本早稻田大学藏旧刻本,第17册。
    ②宋惟净《天圣释教总录》下册,《宋藏遗珍》影印《金藏》本,第112册,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北平三时学会1934年版,第149页。
    ①宋夏竦《文庄集》,见曾枣庄、刘琳《全宋文》卷三百五十四,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7册,第207页。
    ②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四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65页。
    ③宋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六十八,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3082页。
    ④宋惟净《天圣释教总录》下册,《宋藏遗珍》影印《金藏》本,第112册,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北平三时学会1934年版,第150页。
    ⑤宋惟净《天圣释教总录》中册,《宋藏遗珍》影印《金藏》本,第112册,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北平三时学会1934年版,第69页
    ①宋释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十五,日本早稻田大学藏旧刻本,第17册。
    ②宋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六十八,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3081页。
    ①宋吕夷简撰《景祐新修法宝录》卷一,《宋藏遗珍》影印《金藏》本,第112册,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北平三时学会1934年版,第25页。
    ①宋吕夷简撰《景祐新修法宝录》卷一,《宋藏遗珍》影印《金藏》本,第112册,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北平三时学会1934年版,第7页。
    ①宋吕夷简撰《景祐新修法宝录》卷一,《宋藏遗珍》影印《金藏》本,第112册,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北平三时学会1934年版,第16页。
    ①宋吕夷简撰《景祐新修法宝录》卷十八,《宋藏遗珍》影印《金藏》本,第116册,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北平三时学会1934年版,第13页。
    ②宋吕夷简撰《景祐新修法宝录》卷十八,《宋藏遗珍》影印《金藏》本,第116册,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北平三时学会1934年版,第17页。
    ①宋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六十八,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3081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三百四十三《元绛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906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十五《神宗纪》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7页。
    ④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二十五,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813页。
    ⑤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九十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147页。
    ①宋释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十四,日本早稻田大学藏旧刻本,第16册。
    ②宋释志磐《佛祖统纪》卷五十二,日本早稻田大学藏旧刻本,第20册。
    ③宋释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十五,日本早稻田大学藏旧刻本,第17册。见见曾枣庄、刘琳《全宋文》卷七百八十一,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6册,第380页。
    ⑤宋释志磐《佛祖统纪》卷二十六,日本早稻田大学藏旧刻本,第8册。
    ①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786页。
    ②宋惟白辑,朱俊红点校《建中靖国续灯录》,海南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③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50页。
    ④宋释惟白《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八,见《大正新修昭和法宝总目录》第二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昭和四年版,第771页。
    ①宋释惟白撰《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一,见《大正新修昭和法宝总目录》第二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昭和四年版,第571页。
    ①宋释惟白撰《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五上,见《大正新修昭和法宝总目录》第二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昭和四年版,第646页。
    ②宋释惟白撰《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五上,见《大正新修昭和法宝总目录》第二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昭和四年版,第622页。
    ③宋释惟白撰《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五上,见《大正新修昭和法宝总目录》第二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昭和四年版,第671页。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36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二百五,《艺文志》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188页。
    ③宋释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十七,日本早稻田大学藏旧刻本,第18册。
    ④宋释志磐《佛祖统纪》卷五十二,日本早稻田大学藏旧刻本,第20册。
    ⑤元脱脱《宋史》卷三百二十《王古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405页。
    ⑥宋施元之《施注苏诗》卷三十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0册,第577页。
    ⑦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36页。
    ①宋释惟白撰《大藏圣要法宝标目》卷五,见《大正新修昭和法宝总目录》第二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昭和四年版,第802页。
    ②宋释惟白撰《大藏圣要法宝标目》卷五,见《大正新修昭和法宝总目录》第二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昭和四年版,第795页。
    ③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50页。
    ①宋释惟白撰《大藏圣要法宝标目》卷五,见《大正新修昭和法宝总目录》第二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昭和四年版,第795页。
    ②宋释惟白撰《大藏圣要法宝标目》卷首,见《大正新修昭和法宝总目录》第二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昭和四年版,第773页。
    ①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9页。
    ②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卷十八,正德十三年建阳刘氏慎独书斋刻本,第6册。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二十八《国子监》,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972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二十八《国子监》,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974页。
    ②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08页。
    ③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32页。
    ④宋郑樵《通志》卷六十六《艺文略》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85页。
    ⑤宋陈汉章撰《秘书省续四库书目》卷一,见《宋史艺文志广编》,台北,世界书局,1975年版,第348页。
    ⑥清徐松辑《四库阙书目》卷一,见《宋史艺文志广编》,台北,世界书局,1975年版,第281页。
    ⑦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四《艺文志》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147页。
    ①明凌迪之《万姓统谱》卷一百二十一,《中华族谱集成》本,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2册,第666页。
    ②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一,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268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选举》一二《宏词》,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4453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选举》二〇《试官》,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4576页。
    ⑤宋王应麟《玉海》卷四十三,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812页。
    ⑥宋章汝愚《群书考索》卷十八,正德十三年建阳刘氏慎独书斋刻本,第6册,该卷第8页。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987年版,第231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四《艺文志》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147页。
    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93页。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21页。
    ②宋王应麟《玉海》卷二十七,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536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二百〇二《艺文志》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032页。
    ②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996页。
    ①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993页。
    ②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996页。
    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81页。
    ④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96页。
    ①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08页。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74页。
    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五,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05页。
    ④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20页。
    ⑤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28页。
    ⑥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五,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41页。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06页。
    ②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94页。
    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07页。
    ①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九,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2页。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145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二百九十二《张观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765页。
    ②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96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二百九十二《张观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765页。
    ④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八,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79页。
    ⑤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72页。
    ⑥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87页。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27页。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25页。
    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66页。
    ④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八,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037页。
    ⑤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88页。
    ①宋程俱撰,张富祥校正《麟台故事校正》卷三,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1页。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〇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74页。
    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〇九,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40页。
    ④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03页。
    ⑤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67页。
    ⑥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35页。
    ⑦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九,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058页。
    ⑧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009页。
    ①宋宋祁《景文集》见曾枣庄,刘琳《全宋文》卷五百〇七,上海古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4册,第171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二百八十四《宋庠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590页。
    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48页。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127页。
    ②见曾枣庄,刘琳《全宋文》卷四百二十六,上海古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0册,第364页。
    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62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帝系》十,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12页。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八,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74页。
    ②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三十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842页。
    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二,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145页。
    ④元脱脱《宋史》卷二百〇四《艺文志》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147页。
    ⑤宋郑樵《通志》卷六十六《艺文略》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85页。
    ⑥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03页。
    ⑦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31页。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〇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82页。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九,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96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三百〇一《郭稹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998页。
    ④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96页。
    ⑤元脱脱《宋史》卷三百〇一《郭稹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999页。
    ⑥元脱脱《宋史》卷三百一十一《吕公绰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210页。
    ①见曾枣庄、刘琳《全宋文》卷一千一百五十七,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3册,第234页。
    ②宋程俱撰,张富祥校正《麟台故事校正》卷三,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1页。
    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29页。
    ①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百〇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560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二百九十四《王洙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814页。
    ③宋曾巩《隆平集》卷十四,清康熙辛巳七业堂刻本,第5册第14页。
    ④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五,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42页。
    ⑤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74页。
    ⑥宋程俱撰,张富祥校正《麟台故事校正》卷二,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70页。
    ①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五,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29页。
    ②宋苏象先《苏魏公谭训》卷四,见《苏魏公文集》附录,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141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二百九十四《王洙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814页。
    ②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84页。
    ③元脱脱《宋史》卷四百四十一《刁衎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054页。
    ④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43页。
    ⑤宋苏轼撰、施元之注《施注苏诗》卷十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0册,第287页。
    ⑥宋沈括撰,胡道静校正《梦溪笔谈校正》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90页。
    ⑦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选举》三十一,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4738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选举》三十一,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4738页。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四,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207页。
    ③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70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选举》三十一,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4738页。
    ⑤元脱脱《宋史》卷三百一十九《欧阳修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375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三百一十九《欧阳修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375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选举》一,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4235页。
    ③宋韩琦《安阳集》卷五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89册,第537页。
    ④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二
    ⑤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83页。
    ⑥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八,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86页。
    ⑦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020页。
    ⑧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百〇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061页。
    ①宋蔡襄《端明集》卷三十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0册,第327页。
    ②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996页。
    ①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首《事始》,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8页。
    ①《宋會要輯稿》之《职官》十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59页。
    ②宋王应麟《玉海》一百六十八,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3078页。
    ③《宋會要輯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43页
    ①清傅恒编,乾隆批《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八十九。
    ②明方以智《通雅》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578册,第128页。
    ③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从》卷一,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9页。
    ④唐房玄龄《晋书》卷八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58页。
    ⑤梁沈约《宋书》卷五十五,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48页。
    ①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二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881页。
    ①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二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879页。
    ②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二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885页。
    ①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十六,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7页。
    ②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卷五十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11页。
    ③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二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887页。
    ①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二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890页。
    ②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二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891页。
    ①宋王尧臣等撰,清钱东垣等辑《崇文总目》卷一,《丛书集成》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页。
    ②宋王尧臣等撰,清钱东垣等辑《崇文总目》卷一,《丛书集成》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页。
    ③宋王尧臣等撰,清钱东垣等辑《崇文总目》卷一,《丛书集成》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页。
    ①宋王尧臣等撰,清钱东垣等辑《崇文总目》卷一,《丛书集成》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0页。
    ②宋王尧臣等撰《崇文总目》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47册,第15页。
    ③宋王尧臣等撰,清钱东垣等辑《崇文总目》卷一,《丛书集成》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页。
    ④宋王尧臣等撰,清钱东垣等辑《崇文总目》卷一,《丛书集成》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7页。
    ①宋郑樵《通志》卷七十一《校雠略》,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34页。
    ②宋王尧臣等撰,清钱东垣等辑《崇文总目》卷一,《丛书集成》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①宋郑樵《通志》卷七十一《校雠略》,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35页。
    ②宋王尧臣等撰,清钱东垣等辑《崇文总目》卷一,《丛书集成》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3页。
    ③宋郑樵《通志》卷七十一《校雠略》一,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35页。
    ①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五,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28页。
    ②宋郑樵《通志》卷七十一《校雠略》,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35页。
    ③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五,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28页。
    ④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96页。
    ⑤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06页。
    ①宋王尧臣等撰,清钱东垣等辑《崇文总目》卷一,《丛书集成》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7页。
    ②宋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卷十一,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83页。
    ③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五,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29页。
    ①宋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下,中华书局1988年据《古逸丛书》三编影印宋嘉定三年溫陵庄夏刻本,第332页。
    ①清郝玉麟《广东通志》卷三十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63册,第679页。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99页。
    ②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八,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89页。
    ①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八,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05页。
    ②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38页。
    ①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七,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95页。
    ①宋郑樵《通志》卷七十一《校雠略》,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23页。
    ①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三,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69页。
    ①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二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886页。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2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中华书局,第967页。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六《经籍志》一,中华书局,第1963页。
    ③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〇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79页。
    ①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二十四,中华书局,第1889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90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五,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58页。
    ②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86页。
    ①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十五,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79页。
    ①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九,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31页。
    ②宋郑樵《通志》卷七十一《校雠略》,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36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十,中华书局,第1771页。
    ②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十,中华书局,第1771页。
    ③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十,中华书局,第1773页。
    ①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十七,1990年版,第801页。
    ①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八,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53页。
    ②见王尧臣《崇文总目》,《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59页。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06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二百〇四《艺文志》,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147页。
    ②宋郑樵等《通志》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85页。
    ③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31页。
    ④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02页。
    ⑤宋程俱撰,张富祥校证《麟台故事校证》卷二,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75页。
    ①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996页。
    ②此处所引乃据衢本《郡斋读书志》。袁本著录为一卷本。
    ③清翁方纲著,吴格整理《翁方纲四库全书提要稿》,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419页。
    ①《宋會要輯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43页
    ②清范邦甸撰《天一阁书目》卷二之二,《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20册,第121页。
    ①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三十七,《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28册,第404页。
    ②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五,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29页。
    ③转引自《崇文总目》,《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06页。
    ①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五,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29页。
    ①清翁方纲撰,吴格整理《翁方纲四库全书提要稿》,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20页。
    ②转引自《崇文总目》,《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05页。
    ③引自宋王尧臣等编次,清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辑释》,《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06页。
    ①宋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47册,第5页。
    ②宋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47册,第21页。
    ③宋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47册,第21页。
    ④宋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47册,第28页。
    ⑤宋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47册,第28页。
    ⑥宋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卷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47册,第71页。
    ⑦宋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卷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47册,第69页。
    ⑧宋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47册,第34页。
    ①宋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47册,第25页。
    ②宋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47册,第25页。
    ①宋王尧臣等编次,清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辑释》,《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①宋王尧臣等编次,清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辑释》,《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②宋王尧臣等编次,清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辑释》,《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页。
    ①赵尔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钱大昭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234页。
    ②转引自郑伟章《文献家通考》,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18页。
    ①宋王尧臣等编次,清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辑释》,《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①宋王尧臣等编次,清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辑释》,《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9页。
    ①宋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74册,第6页。
    ②宋王尧臣等编次,清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辑释》,《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页。
    ③宋宋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74册,第6页。
    ①宋王尧臣等编次,清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辑释》,《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页。
    ②宋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74册,第6页。
    ③宋王尧臣等编次,清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辑释》,《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页。
    ④宋王尧臣等编次,清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辑释》,《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页。
    ⑤宋王尧臣等编次,清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辑释》,《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3页。
    ⑥宋王尧臣等编次,清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辑释》,《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9页。
    ①宋王尧臣等编次,清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辑释》,《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9页。
    ②宋王尧臣等编次,清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辑释》,《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3页。
    ③宋王尧臣等编次,清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辑释》,《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3页。
    ④宋王尧臣等编次,清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辑释》,《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4页。
    ⑤宋王尧臣等编次,清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辑释》,《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4页。
    ①宋王尧臣等编次,清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辑释》,《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②宋王尧臣等编次,清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辑释》,《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③明胡应麟著,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少室山房笔从》卷一,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9页。
    ①宋王尧臣等编次,清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辑释》,《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1页。
    ②宋王尧臣等编次,清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辑释》,《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页。
    ①宋王尧臣等编次,清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辑释》,《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五末。
    ①清陈汉章《<崇文总目辑释>补正》,见《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册,第217页。
    ②王尧臣等编次,清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辑释》,《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8页。
    ①宋王溥《五代会要》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94页。
    ②宋王溥《五代会要》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98页。
    ①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四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340页。
    ②宋王溥《五代会要》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94页。
    ③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页。
    ①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六《经籍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62页。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六《经籍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62页。
    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六《经籍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66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8页。
    ①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崇儒》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31页。此处《宋会要辑稿》疑有脱文,据苗书梅《宋会要辑稿·崇儒》改。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43页。
    ①明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七十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40册,第772页。
    ②宋王应麟《玉海》卷四十六,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874页。
    ③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四,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1页。
    ④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五十五,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771页。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五十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778页。
    ②宋范镇《东斋记事》卷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页。
    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六十,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876页。
    ④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六十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002页。
    ⑤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四,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1页。
    ⑥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职官》十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794页。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七十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264页。
    ②宋王应麟《玉海》卷四十六,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874页。
    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十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635页。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礼》六十二,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714页。
    ⑤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之《職官》三,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424页。
    ①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附录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28页。
    ②宋曾巩《隆平集》卷十五,清康熙辛巳七业堂刻本,第5册,第13页。
    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七十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178页。
    ④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十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635页。
    ①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7页。
    ①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7页。
    ②乔衍琯《宋代书目考》,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版,第89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七《艺文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21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七《艺文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22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七《艺文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22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42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51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七《艺文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23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七《艺文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23页。
    ⑤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78页。
    ⑥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52页。
    ⑦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00页。
    ⑧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七《艺文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25页。
    ⑨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00页。
    ⑩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01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七《艺文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30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七《艺文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23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57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48页。
    ⑤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49页。
    ⑥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七《艺文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26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七《艺文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24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七《艺文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27页。
    ②唐魏征《隋书》卷二十八《经籍志》二,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61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61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61页。
    ⑤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04页。
    ⑥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04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86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27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84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85页。
    ⑤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68页。
    ⑥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就《艺文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13页。
    ⑦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七《艺文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34页。
    ⑧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77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95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二十八《经籍志》二,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59页。
    ②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18页。
    ①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92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二十八《经籍志》二,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81页。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六《经籍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06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10页。
    ①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801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41页。
    ①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二,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994页。
    ①宋苏象先《苏魏公谭训》卷四,见《苏魏公文集》附录,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141页。
    ①章学诚撰,王重民通解《校雠通义通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二十三《经籍志》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03页。
    ①张舜徽《广校雠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②张舜徽《广校雠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090页。
    ②汉许慎《说文解字》卷四,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79页。
    ③唐魏征《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081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090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一百六十二《职官志》二,中华书局1985年6月版,第3819页。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汉)刘向、刘歆著,(清)姚振宗辑录,邓骏捷校补.七略别录佚文、七略佚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汉)孔安国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M]//(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5](汉)毛公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M]//(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6](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7](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M]//(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8](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M]//(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9](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M]//(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M]//(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周易正义[M]//(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M]//(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13](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M]//(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晋)范宁注,(唐)杨世勋疏.春秋谷梁传注疏[M]//(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15](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M]//(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16](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7](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8](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9](南朝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0](唐)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孝经注疏[M]//(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21](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22](唐)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3](唐)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4](唐)道宣.广弘明集[M]//张元济.四部丛刊初编[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
    [25](唐)道世.法苑珠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6](唐)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7](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8](唐)杜牧著,吴在庆校正.杜牧集系年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9](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0](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31](宋)王溥.五代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3](宋)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4](宋)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35](宋)李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36](宋)李昉.太平御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7](宋)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8](宋)石介著,陈植锷点校.徂徕石先生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9](宋)王尧臣.崇文总目[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0](宋)王尧臣等编、清钱侗等辑释.崇文总目辑释[M].汗筠斋清嘉庆四年刊本,国家图书馆藏。
    [41](宋)王尧臣等编、清钱侗等辑释.崇文总目辑释[M].粤雅堂清咸丰三年刊本,国家图书馆藏。
    [42](宋)王尧臣等编、清钱侗等辑释.崇文总目辑释[M].后知不足斋光绪中刊本,国家图书馆藏。
    [43](宋)王尧臣等编、清·钱侗等辑释.崇文总目辑释[M].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4](宋)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45](宋)欧阳修.归田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6](宋)吴缜.新唐书纠谬[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7](宋)沈括、胡道静校正.梦溪笔谈校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8](宋)曾巩.隆平集[M].清康熙辛巳七业堂刻本。
    [49](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6.
    [50](宋)佚名.宋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1](宋)程俱、张富祥校正.麟台故事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2](宋)陈骙著、张富祥校点.南宋馆阁录、续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3](宋)李攸.宋朝事实[M].北京:中华书局,1955.
    [54](宋)江少虞.宋朝事类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5](宋)佚名.宋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6](宋)赵汝愚.宋名臣奏议[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7](宋)王钦臣.王氏谈录[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8](宋)黄伯思.东观余论[M]//黎庶昌.古逸丛书三编.影印宋嘉定三年溫陵庄夏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88.
    [59](宋)宋著.宋景文笔记[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0](宋)宋祁.景文集[M]//曾枣庄,刘琳.全宋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61](宋)宋庠.宋元宪集[M]//曾枣庄,刘琳.全宋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62](宋)王珪.华阳集[M]//曾枣庄,刘琳.全宋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63](宋)司马光著,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9.
    [64](宋)曾巩.曾巩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5](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6](宋)韩琦.安阳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7](宋)蔡襄.端明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8](宋)施元之.施注苏诗[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9](宋)苏颂.苏魏公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8.
    [70](宋)尤袤.遂初堂书目[M]//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71](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3](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中华书局编辑部.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
    [74](宋)郑樵.夹漈遗稿[M]//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75](宋)陈骙撰、赵士炜辑考.中兴馆阁书目辑考[M]//中华书局编辑部.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
    [76](宋)张攀撰、赵士炜辑考.中兴馆阁续书目辑考[M]//中华书局编辑部.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
    [77](宋)陈汉章.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M]//中华书局编辑部.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
    [78](宋)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9](宋)宋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80](宋)洪适.隶释[M].清乾隆汪氏刻本。
    [81](宋)陈傅良.止斋先生集[M]//张元济.四部丛刊初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
    [82](宋)周必大.文忠集[M]//曾枣庄,刘琳.全宋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83](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M]//曾枣庄,刘琳.全宋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84](宋)韩维.南阳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5](宋)陆游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陆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
    [86](宋)文同.丹渊集[M]//曾枣庄,刘琳.全宋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87](宋)范成大.范成大笔记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2.
    [88](宋)吕祖谦.宋文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2.
    [89](宋)吕祖谦.吕东莱全集[M]//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90](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91](宋)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集[M]//张元济.四部丛刊初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
    [92](宋)郑樵著.通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93](宋)王应麟编.玉海[M].扬州:广陵书社,2007.
    [94](宋)王应麟著、清·翁元圻注.困学纪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95](宋)王应麟注.汉书艺文志考证[M]//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5.
    [96](宋)释契嵩.镡津集书[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7](宋)晁冲之.晁具茨先生诗集[M]//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98](宋)董逌.广川书跋[M]//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99](宋)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0](宋)汪藻著,王智勇点校.靖康要录笺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101](宋)王曾.王文正公笔录[M]//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
    [102](宋)王栐.燕翼诒谋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03](宋)文莹.湘山野录[M]//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
    [104](宋)王明清.挥麈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4.
    [105](宋)袁褧.枫窗小牍[M]//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6](宋)叶梦得.石林燕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07](宋)张邦基.墨庄漫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08](宋)范镇.东斋记事[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9](宋)章如愚.群书考索[M].明正德十三年建阳刘氏慎独书斋刻本。
    [110](宋)唐士耻.灵岩集[M]//胡宗楙.续金华丛书.民国十三年(1924)永康胡氏梦选廔刊本。
    [111](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M]//中华书局编辑部.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
    [112](宋)祝穆撰,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13](宋)乐史著,王文楚点校.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14](宋)欧阳忞著,李勇先、王小红校注.舆地广记[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115](宋)赵明诚撰.宋本金石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16](宋)扈仲荣.成都文类[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7](宋)张君房.云笈七笺[M]//张元济.四部丛刊初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
    [118](宋)释志磐.佛祖统纪[M].日本早稻田大学藏旧刻本。宋版藏经会、北平三时学会1934.
    [120](宋)惟净撰.天圣释教总录[M]//宋藏遗珍.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北平三时学会1934.
    [121](宋)吕夷简撰.景祐新修法宝录[M]//宋藏遗珍.上海: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北京:北平三时学会1934.
    [122](宋)惟白辑,朱俊红点校.建中靖国续灯录[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
    [123](宋)惟白.大藏经纲目指要录[M]//大正新修昭和法宝总目录.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昭和四.
    [124](金)佚名.大金吊伐录[M]//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5](元)马端临等著.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26](元)脱脱等著.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27](元)佚名著.宋史全文[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8](元)潜说友.咸淳临安志[M]//中华书局编辑部.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
    [129](明)宋濂等著.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30](明)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1](明)梅鼎祚.释文纪[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2](明)周祈.名义考[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3](明)焦竑.国史经籍志[M]//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4](明)曹学佺.蜀中广记[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5](明)凌迪之.万姓统谱[M]//中华族谱集成.成都:巴蜀书社1995.
    [136](明)胡应麟著,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少室山房笔从[M].中华书局1958.
    [137](明)方以智.通雅[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8](明)高儒.百川书志[M]//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39](明)周弘祖.古今书刻[M]//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40](明)晁瑮.晁氏宝文堂书目[M]//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41](明)徐火勃.红雨楼书目[M]//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42](明)毛晋.汲古阁书跋[M]//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43](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4](清)张廷玉等著.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45](清)郝玉麟编.福建通志[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6](清)郝玉麟编.广东通志[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7](清)永瑢、纪昀等著.历代职官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武英殿本。
    [148](清)永瑢、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49](清)永瑢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50](清)傅恒编,乾隆批.御批历代通鉴辑览[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1](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152](清)徐松辑.四库阙书目[M]//杨家骆.宋史艺文志广编.台北:世界书局,1976.
    [153](清)范邦甸撰.天一阁书目[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54](清)张照、梁诗正编.石渠宝笈[M]//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155](清)姚振宗撰.汉书艺文志条理[M]//王承略.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156](清)姚振宗撰.隋书经籍志考证[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57](清)姚振宗撰.汉书艺文志拾补[M]//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5.
    [158](清)皮锡瑞著.经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4.
    [159](清)皮锡瑞著、周予通注.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60](清)章学诚著、王重民通解、傅杰导读、田映曦补注.校雠通义通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61](清)叶德辉著.书林清话[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162](清)翁方纲撰,吴格整理.翁方纲四库全书提要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163](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64](清)陈汉章.《崇文总目辑释》补正[M]//中华书局编辑部.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
    [165]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66]曾枣庄、刘琳.全宋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67]朱易安、傅璇琮.全宋笔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2008.
    [168]吴洪泽、尹波主编.宋人年谱丛刊[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1]陈青之.中国教育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2]汪辟疆.目录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
    [3]乔好勤.中国目录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4]陈垣.校勘学释例[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
    [6]陈寅恪.金明馆丛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7]朱剑心.金石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8]陈东原.中国教育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1976.
    [9]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M].上海:上海书店,1983.
    [10]李曰刚.中国目录学[M].台北:台湾明文书局,1983.
    [11]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2]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
    [13]昌彼得、潘美月.中国目录学[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1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5]蒋礼鸿.目录学与工具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16]彭斐章、乔好勤.目录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
    [17]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8]申畅著.中国目录学家传略[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19]乔衍琯.宋代书目考[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20]侯外庐、张岂之等著.宋明理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1]漆侠著.宋代经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2]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3]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4]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25]顾吉辰.宋代佛教史稿[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26]李万健.中国著名目录学家传略[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
    [27]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8]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9]吴晓亮.宋代经济史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30]刘琳.现存宋人著述总录[M].成都:巴蜀书社,1995.
    [31]李学勤.古文献论丛[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3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3]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
    [34]龚延明.宋代官制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5]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M].济南:齐鲁书社,1998.
    [36]杨渭生.两宋文化史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37]徐有富.郑樵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8]黄进德.欧阳修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9]余庆蓉、王晋卿等著.中国目录学思想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40]郝润华.晁公武陈振孙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1]张松辉.唐宋道家道教与文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2]梁庚尧.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M].台北:允辰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
    [43]金毓黻.中国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4]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M].北京出版社,1999.
    [45]郑伟章.文献家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6]王国强.明代目录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47]彭自强.佛教与儒道的冲突与融合[M].成都:巴蜀书社,2000.
    [48]吴雁南.中国经学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49]高路明.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50]余嘉锡.目录学发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1]余嘉锡.古书通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2]范凤书.中国私人藏书史[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53]任继愈.中国藏书楼[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54]陈少峰.宋明理学与道家哲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55]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6]杨胜良.道家与中国思想史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57]漆侠.宋学的发生与演变[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58]陈振.宋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9]周宝荣.宋代出版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60]张舜徽.广校雠略[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1]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4.
    [62]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63]曲安京.中国历法与书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4]王欣夫.文献学讲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5]司马朝军.四库全书总目编纂考[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66]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7]刘长东.宋代佛教政策论稿[M].程度:巴蜀书社,2005.
    [68]张围东.宋代<崇文总目>之研究[M].台北:花木兰文化工作坊,2005.
    [69]杨果霖.新旧<唐书·艺文志>研究[M].台北:花木兰文化工作坊,2005.
    [70][日]荒木见吾著,杜勤、舒志田等译.佛教与儒教[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71]白寿彝.中国史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2]张富祥.宋代文献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73]李更.宋代馆阁与校勘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74]李明杰.宋代版本学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6.
    [75]曹刚华.宋代佛教史籍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6]赖德胜.道同于一—北宋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7]龚延明.中国古代职官科举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8]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9]张岂之.中国思想学说史[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
    [80]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81]杨新勋.宋代疑经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82]祝丰年,祝小惠.宋代官吏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83]熊小明.中国古籍版刻图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84]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5]李兵著.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6]苗春德、赵国权著.南宋教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87]刘淑芬.中国的佛教与社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88]朱迎平.宋代刻书产业与文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89][日]土屋太祐著.北宋禅宗思想及其渊源[M].成都:巴蜀书社,2008.
    [90]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91]徐有富.目录学与学术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
    [92]龚延明.宋史职官志补正[M].北京:中华书局,2009.
    [93]蔡仁厚.宋明理学·北宋篇[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9.
    [94]吴国武.经术与性理——北宋儒学转型考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95]唐明元.魏晋南北朝目录学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9.
    [96]郑士德.中国出版通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97]陈峰.宋代军政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98][日]久保田和男著,郭万平、董科校译.宋代开封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99]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藏宋本图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00]余敏辉.欧阳修文献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董慧敏.从古今校雠学与目录学的分合看目录学独立之可成立性[J].黑龙江图书馆,1982(2).
    [2]苏晋仁.佛教经籍目录综考[J].法音,1986(4).
    [3]张希清.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1987(5).
    [4]石俊华.《别录》、《七略》形成原因初探[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0(1).
    [5]张猛远.对我国古代目录学分期的初步探讨[J].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3).
    [6]乔好勤.宋代目录学思想简论[J].图书与情报,1992(2).
    [7]陈少川.从《郡斋读书志》看晁公武的图书分类理论[J].图书馆论坛,1993(2).
    [8]孔令宏.道家、道教与宋明礼学的关系研究述要[J].河北学刊,1998(3).
    [9]姚伟钧.宋代私家目录管窥[J].文献,1999(3).
    [10]苏晋仁.佛教目录研究五题[J].佛学研究,2000(5).
    [11]郭孟良.论宋代的出版管理[J].中州学刊,2000(6).
    [12]姚广宜.宋代国家藏书事业的发展[J].河北大学学报,2001(2).
    [13]崔国光.《遂初堂》书目的目录学价值[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1(3).
    [14]黄顺荣、傅荣贤.传统目录学本质特征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1(4).
    [15]徐寿芝、傅荣贤.以文献为本位的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J].图书馆,2002(3).
    [16]陈耀盛.中国目录学学术思想史轮岗[J].图书馆杂志,2002(5).
    [17]邓洪波.北宋时期的图书整理与目录工作[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5).
    [18]曹之.略论宋代图书事业的繁荣及其原因[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2(36).
    [19]傅荣贤.中国古代目录学史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吗[J].图书馆杂志.2002年第6。
    [20]傅荣贤.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历史学宿命及其还原[J].图书馆杂志,2002(10).
    [21]李富华.开宝藏研究[J].普门学报,2003(1).
    [22]傅荣贤.<七略>目录学整体观刍议[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5).
    [23]张宏荣.谈唐洛阳籍元行冲、毋煚对目录学的贡献[J].河南图书馆学刊[M],2004(5).
    [24]党燕妮.从《开元释教录》看佛经目录的目录学意义[J],2005(1).
    [25]徐建华.目录学的学科定位、研究者心态及其它[J].图书·情报·知识,2005(3).
    [26]方建新.开宋代私家藏书提要目录先河的李淑<邯郸藏书志>[J],文献.2005(2).
    [27]张剑.晁公武及其《郡斋读书志》研究综述[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5(5).
    [28]朱华平.试论荀勖对我国目录学的贡献[J].图书馆论坛,2006(1).
    [29]余敏辉.宋代金石学的双壁[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1).
    [30]辛德勇.中国古典目录学中史部之演化轨迹述略[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1).
    [31]张开选.中国古典目录学的源流与发展[J].学术界,2006(4).
    [32]郝润华.《郡斋读书志》的分类及其与《崇文总目》的关系[J].史林,2006(5).
    [33]徐有富.目录学与中国学术史[J].新世界图书馆,2007(2).
    [34]傅荣贤.中国目录学史研究方法论[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7(3).
    [35]赵泽光.道教与北宋政治[J].贵州社会科学,2007(7).
    [36]霍艳芳.北宋馆阁藏书探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10).
    [37]鲁欣.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看中国古典目录学之功用[J].江西图书馆学学刊2008(1).
    [38]成明明.北宋馆阁召试除职论略[J].求索》2008(3).
    [39]成明明.宋代馆阁曝书活动及其文化意义[J].社会科学家,2008(5).
    [40]王震.我国传统目录学理论发展的两大里程碑及其关系[J].图书馆建设,2008(8).
    [41]杜涛.欧阳修与目录学[J].兰台世界,2008(11).
    [42]马会敏.刘歆创新目录学之功[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4).
    [43]邓建.从正史目录之目录管窥古代目录学的发展流变[J].图书馆学刊,2009(10).
    [44]黄建国.宋代书籍目录与目录学[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10(2).
    [45]赵庶洋.<四库全书>本<崇文总目>底本质疑[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3).
    [46]顾宏义.<郡斋读书志>订正一[J].文献,2010(3).
    [47]顾宏义.<郡斋读书志>订正二[J].文献,2010(4).
    [48]顾宏义.<郡斋读书志>订正三[J].文献,2010(4).
    [49]周翔宇.从<宋史·艺文志>看宋代学术特点[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6).
    [50]田艳艳.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创新目录学之功[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6).
    [1]李彩霞.论《崇文总目》在我国目录学史上的成就和影响[D].武汉:湖北大学,2003.
    [2]鲍新山.北宋士大夫与道家道教[D].广州:暨南大学,2005.
    [3]艾萍.《开元释教录》的目录学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06.
    [4]段莹.宋代目录学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6.
    [5]赵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学术思想与方法论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7.
    [6]杨军.宋元三教融合与道教发展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7]吴利华.论郑樵[D].合肥:安徽大学,2007.
    [8]孙月霞.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7.
    [9]杜鹃.欧阳修《集古录跋尾》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10]周佳林.略论陈振孙对目录学的贡献[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11]艾雰.宋代目录学的成就及其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12]李丹丹.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文献学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13]李景文.刘向文献编纂实践与编纂思想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14]杨大忠.《郡斋读书志》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