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宋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有唐一代,诗人齐名并称者众多,“沈宋”是初唐时期最为著名的两位宫廷诗人,因诗歌风格的相似而并举,以“沈宋体”诗歌驰名一时。“沈宋体”因处于诗歌律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对律体定型起到了实际的促进作用,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历来对“沈宋体”所包含的内涵特征缺少准确的界定,故联系实际作品,通过考辨历代文献中的有关评述,对“沈宋体”这一概念的具体含义做出辨析、重新考索界定,是本文试图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着力从两方面对“沈宋体”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探讨了“沈宋体”的形成溯源。“沈宋体”这一名称自诞生之日起就和“律诗”紧密联系在一起,称为“沈宋律诗”。历代诗话中论及“沈宋体”,也很少提到声律之外的成就。“沈宋体”与诗歌声律的关系如此密切,因此在探讨其成因时,有必要上溯齐梁,对诗歌律化进程做一番梳理,了解齐梁以来的诗歌律化进程对“沈宋体”产生的影响,以及“沈宋体”与“永明体”、“徐庾体”、“上官体”等诗体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此外,唐代文学深受政治影响,也需考察“沈宋体”形成的社会原因,尤其是初唐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对“沈宋体”的最终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宏观考察“沈宋体”形成的文学原因、社会原因之后,本文从微观的角度进一步探索“沈宋体”形成的个体原因。
     其次分析了“沈宋体”诗歌的创作特征。从“沈宋体”的创作实际来看,仅仅是格律形式上的进步,并不足以概括“沈宋体”的全部成就。当他们后期遭贬,在抒写去国怀乡、流放落魄的生活感受中诗风发生了很大变化,意境渐趋开阔,感情更加真切,题材也进一步拓宽。本文对“沈宋体”诗歌进行了钩玄提要的分析,除了关注“沈宋体”在格律体制方面的成就,亦对其创作技巧、诗境风骨、题材内容等其他方面的成就加以归纳。在明晰“沈宋体”创作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律体定型诸说,揭示“沈宋体”在律体定型中的作用及在有唐一代的影响。
引文
[1]高棅《唐诗品汇总叙》曰:“有唐三百年,诗众体各矣……略而言之,则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同。”见高棅《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8页。
    [2]杨炯:《王勃集序》,见董诰《全唐文》卷一九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851页。
    [3]陆时雍:《诗镜总论》,见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第1411页。
    [4]叶燮:《原诗》卷一内篇上,见《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69页。
    [5]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见董诰《全唐文》卷六五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946页。
    [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5751页。
    [6]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48页。
    [1]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出版社1984年,第97页。
    [2]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十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330页。
    [1]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中华书局1918年版。
    [2]李维:《诗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据石棱精舍1928年版编校再版),第92-109页。
    [3]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大江书铺1931年初版),第339-350页。
    [4]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北平朴社1932年初版),第272-311页。
    [5]闻一多:《四杰》,见《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5页。
    [6]同上,第26页。
    [7]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初版分为上下卷,上卷完成于1939年,于194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下卷完成于1943年,出版于1949年,因笔者未见初版,故以下有关此书的引文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标注页码。
    [8]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360页。
    [9]苏雪林:《唐诗概论》,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27-32页。
    [1]邱琼荪:《诗赋词曲概论》,中国书店1985年(据中华书局1934年版重印),第103页。
    [2]郑宾:《中国文学流变史》,上海北新书店1936年,第262-278页。
    [3]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25页。
    [4]马茂元:《读两<唐书·文艺(苑)传>札记》,见《马茂元说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41-146页。
    [5]鲁迅:《“题未定”草》,见《鲁迅全集》(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36页。
    [6]陶敏、易淑琼:《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前言》,中华书局2001年。前言的一部分以《沈宋论略》为题发表于《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第6-10页,因《前言》内容更全.故在下文研究成果的综述中,取前言而舍论文。
    [1]吴海林、李延沛:《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18页。
    [2]连波、查洪德:《沈佺期诗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18-230页。
    [3]刘开扬:《唐诗通论》,巴蜀书社1998年,第77页。
    [4]宇文所安:《初唐诗》,三联书店2004年,第259页。
    [5]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初盛唐卷),辽海出版社1998年,第149、533页。
    [6]李云逸:《沈佺期“考功受赇”考辨》,载《学术论坛》1983年第3期,第97-99页。
    [7]李云逸:《沈佺期“配流岭表”考辨》,载《学术论坛》1983年第4期,第96-98页。
    [8]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卷),中华书局1987年,第75-84页。
    [9]谭优学:《沈佺期行年考》,见《唐诗人行年考续编》,巴蜀书社1987年,第38-63页。
    [10]查洪德:《沈佺期年谱》,见连波、查洪德《沈佺期诗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18-230页。
    11 陶敏、陈尚君:《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中华书局1995年,第8-10页。
    12 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初盛唐卷),辽海出版社1998年,第149-533页。
    13 杨墨秋:《初唐诗杂考三十一·沈佺期贬台州录事参军时间考》,载《江海学刊》1998年第2期,第89页。
    14 杨墨秋:《初唐诗杂考四十四·沈佺期配流岭表原因考辨》,载《江海学刊》2000年第3期,第64页。
    [1]陶敏、易淑琼:《沈佺期宋之问简谱》,见《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第776-811页。
    [2]翟海霞:《沈佺期驩州赦归考辨》,载《青海师专学报》2002年第5期,第32-34页。
    [3]王达津:《宋之问与<灵隐寺>诗》,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第12-16页。
    [4]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中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4页。
    [5]龚延明:《初唐一首灵隐寺诗作者的再探索——兼考骆宾王、宋之问生年》,载《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科学版)1980年第1期,第133-135页。
    [6]傅璇琮:《关于宋之问及其与骆宾王的关系》,载《杭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7]傅璇琮:《唐代诗人考略·宋之问》,原载中华书局《文史》第八辑1980年3月。
    [8]马斗全:《宋之问的籍贯及<渡汉江>诗》,载《中州学刊》1982年第6期,91-93页。
    [9]昭民:《宋之问“赐死”钦州考》,载《学术论坛》1982年第6期,第97页。
    [10]王启兴:《宋之问生平事迹考》,载《贵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第40-47页。
    11 刘振娅:《宋之问两谪岭南新考》,载《文学遗产》1988年第6期。
    [1]郁贤皓:《宋之问事迹和交游五题考辨》,载《文学遗产》1993年第1期。
    [2]杨墨秋:《宋之问与崖口、五渡》,载《江海学刊》1993年第1期.
    [3]张锡厚:《宋之问告变考补》,载《中国文化》1996年第2期,第101-111页。
    [4]陶敏:《宋之问卒于桂州考》,载《文学遗产》2000年第2期,第125-127页。
    [5]刘振娅《对宋之问研究的几点质疑》,载《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59-64页。
    [6]杨墨秋《宋之问研究二题》,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3期,第26-30页。
    [7]杨恩成《宋之问与骆宾王联句质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6期,第28-31页。
    [8]杨墨秋《初唐诗杂考二十八·宋之问贬泷州“召回”新考》,载《江海学刊》1997年第5期,第174页。
    [9]杨墨秋《初唐诗杂考十五·宋之问任司礼主簿时间辨》,载《江海学刊》1995年第4期,第29页。
    [10]杨墨秋《初唐诗杂考二十九·王勃与宋之问交游考》,载《江海学刊》1997年第1期,第49页。
    11 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卷),中华书局1987年,第85-96页。
    12 谭优学:《宋之问行年考》,见《唐诗人行年考续编》,巴蜀书社1987年,第1-37页。
    13 陶敏、陈尚君:《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中华书局1995年,第10-14页。
    14 常平:《宋之问与<代悲白头翁>的著作权案》,载《文史哲》2003年第6期,第27-32页。
    15 盛海耕《小人宋之问》,载《中华诗词》2004年第10期,第45-47页。
    16 赵彩芬:《由<渡汉江>看宋之问诗格与人格的背离》,载《邢台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69-70页。
    17 周斌:《人品污下而恶归焉——宋之问人品的接受情形诠释》,载《阴山学刊》2005年第2期,第13-16页。
    [1]尹贤:《宋之问告密及其他》,载《中华诗词》2005年第4期,第51-52页。
    [2]王友胜:《<沈佺期诗集校注>注释商兑》,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第4期,第33-36页。
    [3]陶敏:《<宋之问集>考辨》,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5期,第3-6页。
    [4]刘正平:《沈佺期诗集与诗歌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5月。
    [5]朱红霞:《宋之问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5月。
    [6]杨墨秋:《宋之问任职朝廷期间部分诗文系年考辨》,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第118-122页。
    [7]陶敏:《沈佺期<峡山诗><峡山赋>均为伪作》,载《铁道师院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4期,第49-50页。
    [8]刘开扬:《关于沈佺期、宋之问诗的述评》,载《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4期,第61-66页。
    [9]葛晓音:《论宫廷文人在初唐诗歌艺术发展中的作用》,原载《辽宁大学学报》,后收入《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5-44页。
    [10]房日晰:《论沈宋诗继往开来的历史贡献》,载《晋阳学刊》1994年第2期,第84-89页。
    11 李峰:《宋之问其人其诗》,载《历史教学》1996年第10期,第50-51页。
    12 张锡厚:《略论沈宋及其诗歌创作》,载《琼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第58-64页。
    13 田彩仙:《宋之问诗歌在初唐诗坛上的创新意义》,载《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4期,第63-66页。
    [1]章继光:《宋之问迁流岭南及有关诗作述略》,载《五邑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2期,第17-21页。
    [2]储兆文:《论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的山水诗》,载《唐都学刊》1999年第1期,第29-31页。
    [3]章继光:《宋之问贬流岭南诗论》,载《求索》1999年第5期,第98-101页。
    [4]章继光:《在荣辱中升沉的诗魂——宋之问李绅迁谪岭南与诗歌创作关系之比较分析》,载《中国韵文学刊》2001年第2期,第70-75页。
    [5]董连祥:《论山水·述离居·叙情怨——略说沈佺期、宋之问诗歌的意蕴、意象》,载《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社版)2001年第2期,第16-22页.
    [6]田彩仙:《从宋之问后期诗歌看其贬谪心态》,载《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3期,第97-100页。
    [7]钟良、罗显克:《简论沈佺期在岭南的诗歌创作》,载《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第33-37页。
    [8]朱红霞:《宋之问贬谪的心路历程及逐臣心态研究》,载《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第54-57页。
    [9]王志清:《流贬:人性诗性的急转弯——沈宋流贬诗与盛唐山水诗的关系研究》,载《学术论坛》2005年第5期,第162-166页。
    [10]许总:《“沈宋体”形式与内涵新论》,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第55-60页。
    11 胡可先:《论武则天时期的文学新体》,见《政治兴变与唐诗演化》,中国社科出版社2003年,第22-27页。
    12 刘宝和:《律诗不完成于沈宋》,载《中州学刊》1984年第3期,第86-88页。
    13 綦开云:《论沈宋体诗与近体诗的完成》,载《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的4期,第56-57页。
    [1]尚定:《走向盛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221-226页。
    [2]何伟棠:《永明体到近体》,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3]杜晓勤:《齐粱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台湾商鼎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
    [4]聂永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中国社科出版社2002年,第251-266页。
    [5]王少华:《论沈佺期文学世家对盛唐诗歌的贡献》,载《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第137-139页。
    [6]周斌:《宋之问诗歌艺术接受述论》,载《唐都学刊》2005年第3期,第5-8页。
    [7]师为公、郭力:《沈佺期宋之问诗歌用韵考》,载《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2期,第4-9页。
    [8]胡可先:《唐代文学文化史研究方法论的思考》,载《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第16-20页。
    [1]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第四十五”,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44页。
    [2]王元骧:《文学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11页。
    [3]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版,第19页。
    [1]王元骧:《文学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219页。
    [1]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三,见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第476页。
    [2]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见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第1004页。
    [3]傅璇琮:《唐才子传·重印题记》,见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87年,第1页。
    [1]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88页。
    [2]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48页。
    [3]顾安:《唐律消夏录》,见孙琴安《唐诗选本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355页。
    [4]贺贻孙:《诗筏》,见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42页。
    [1]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8页。
    [2]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见董诰《全唐文》卷三八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743-1744页。
    [3]元稹:《叙诗寄乐天书》,见《元稹集》卷三十,中华书局1982年,第352页。
    [4]李商隐:《漫成五章》,见《全唐诗》卷五四○,中华书局1960年,第6216页。
    [1]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48页。
    [2]同上,第58-59页。
    [3]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46页。
    [1]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41页。
    [2]孟子:《孟子》“离娄章句上”,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第107页。
    [3]张少康:《文赋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71页。
    [1]李壮鹰:《诗式校注》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205-206页。
    [2]考《全唐诗》与《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象溟看落景”均作“象溟看浴景”,特此注明。
    [3]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见董诰《全唐文》卷六五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946页。
    [4]方回:《瀛奎律髓》,黄山书社1994年,第10页。
    [5]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见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第1004页。
    [1]李商隐:《献侍郎巨鹿公启》,见董诰《全唐文》卷七七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599页。
    [2]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见董诰《全唐文》卷八○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3761页。
    [3]顾陶:《唐诗类选序》,见董诰《全唐文》卷七六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527-3528页。
    [4]杨炯:《王勃集序》,见董诰《全唐文》一九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851页。
    [5]本文所引沈佺期、宋之问诗歌,均引自《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1]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第二十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56页。
    [1]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2]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见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第1004页.
    [3]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七“声律第三十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56页。
    [1]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2]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81年,第1515页。
    [3]周叔迦、苏晋仁:《法苑珠林校注》卷三十六《呗赞篇》,中华书局2003年,第1165页。
    [4]同上,第1171页。
    [5]慧皎:《高僧传》卷一三《经师论》,中华书局1992年,第508-509页。
    [6]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卷第七“音辞第十八”,中华书局1993年。
    [1]班固:《咏史》,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第170页。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3]徐青:《古典诗律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0-28页。
    [1]王利器:《颜氏家训译注》卷第七“音辞第十八”,中华书局1993年。
    [2]魏征:《隋书》卷七十六,中华书局1973年,第1745页。
    [3]陈澧:《切韵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57-158页。
    [4]张少康:《文赋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94页。
    [1]慧皎:《高僧传》卷一三《经师论》,中华书局1992年,第508-509页。
    [2]陈寿:《三国志》卷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26页。
    [3]周叔迦、苏晋仁:《法苑珠林校注》卷三十六,中华书局2003年,第1171页。
    [4]辛延年:《羽林郎》,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第198页。
    [5]曹植:《情诗》,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第459页。
    [1]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330页。
    [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55页。
    [3]陈延杰:《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5页。
    [4]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1779页。
    [1]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42页。
    [2]详见王思源《论永明体的格律诗地位》,见《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第38-40页。
    [3]李延寿:《南史》卷五七,中华书局1975年,第1410页。
    [4]姚思廉:《梁书》卷一三,中华书局1973年,第233页。
    [5]萧纲:《与湘东王书》,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第3011页。
    [1]封演:《封氏闻见记》,学苑出版社2001年,第27-28页。
    [2]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237页。
    [3]叶燮:《原诗》卷四外篇下,见王夫之《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03页。
    [4]沈约:《宋书》卷六七,中华书局1974年,第1779页。
    [1]萧子显:《南齐书》卷五二,中华书局1972年,第898页。
    [2]李延寿:《南史》卷四八,中华书局1975年,第1195页。
    [1]黄焯:《经典释文汇校》“序录”,中华书局1980年。
    [2]纪昀:《沈氏四声考》,丛书集成初编本。
    [3]卢照邻:《南阳公集序》,见董诰《全唐文》卷一六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745页。
    [4]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858页。
    [5]卢盛江:《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天卷”之《四声论》,中华书局2006年,303页。
    [1]卢盛江:《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前言”,中华书局2006年,第15页。
    [2]卢盛江:《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西卷”之《文二十八种病》,中华书局2006年,第913-1039页。
    [1]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第116页。
    [2]许学夷:《诗源辩体》卷八,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第121页。
    [3]陈柞明:《采菽堂古诗选》,《四部丛刊》影印本。
    [4]黄子云:《野鸿诗的》,世楷堂本。
    [5]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58页。
    [6]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
    [1]沈约:《咏芙蓉》,见《先秦汉魏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第1658页。
    [2]沈约:《怨歌行》,见《先秦汉魏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第1621页。
    [3]谢朓:《入朝曲》,见《先秦汉魏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第1414页。
    [4]谢朓:《观朝雨诗》,见《先秦汉魏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第1432页。
    [5]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十,《四部丛刊》影印本。
    [1]徐青:《南北朝对式律诗和诗律》,载《湖州师专学报》1993年第4期,第29页。
    [2]谢朓:《铜雀悲》,见《先秦汉魏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第1420页。
    [3]沈约:《答陆厥说》,见萧子显《南齐书》卷五二,中华书局1972年,第900页。
    [4]王力:《诗词格律》,中华书局2000年,第29页。
    [5]谢朓:《出藩曲》,见《先秦汉魏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第1415页。
    [1]李壮鹰:《诗式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14页。
    [2]贺贻孙:《诗筏》,见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3]姚思廉:《梁书》卷四,中华书局1973年,第109页。
    [1]姚思廉《梁书》卷三○,中华书局1973年,第446-447页。
    [2]魏征:《隋书》卷三五,中华书局1973年,第1090页。
    [3]杜确:《岑嘉州集序》,见董诰《全唐文》卷四五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077页。
    [4]刘肃:《大唐新语》卷三,中华书局1984年。
    [5]魏征:《隋书》卷七六,中华书局1973年,第1730页。
    [1]姚思廉:《梁书》卷四九,中华书局1973年,第690页。
    [2]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3]李延寿:《北史》卷八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2793页。
    [4]石观海:《宫体诗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09页。
    [1]刘善经:《四声论》,见《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中华书局年2006年,第247页。
    [2]萧绎:《金楼子》,见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中华书局1962年,第301页。
    [3]徐摛:《咏笔诗》,见《先秦汉魏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第1891页。
    [1]庾信:《和竹斋诗》,见《先秦汉魏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第1991页。
    [2]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7页。
    [3]庾信:《和竹斋诗》,见《先秦汉魏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第2348页。
    [4]庾信:《舟中望月诗》,见《先秦汉魏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第2393页
    [1]王仲镛:《升庵诗话笺证》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8页。
    [2]王力:《王力近体诗格律学》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7页。
    [3]谢榛:《四溟诗话》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99-100页。
    [4]萧统:《文选序》,见《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
    [1]王元骧:《文学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08页。
    [1]王元骧:《文学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219页。
    [2]傅璇琮:《政治兴变与唐诗演化》序,见胡可先《政治兴变与唐诗演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页。
    [1]关于宋之问的卒年和卒地,学界仍有争议,今从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所考,辽海出版社1998年,第492页。
    [2]据陶敏、易淑琼校注《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中的沈、宋诗歌编年。
    [3]刘昫:《旧唐书》卷七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4615页。
    [4]刘昫:《旧唐书》卷八八,中华书局1975年,第2878页。
    [1]谢保成:《贞观政要集校》,中华书局2003年,第51页。
    [2]同上。
    [3]同上。
    [4]同上。
    [5]同上。
    [6]同上。
    [7]谢保成:《贞观政要集校》,中华书局2003年,第11页。
    [8]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71-72页。
    [9]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66页。
    10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三“贞观四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97页。
    11 同上。
    [1]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见《集外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2]葛晓音:《论宫廷文人在初唐诗歌艺术发展中的作用》,见《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5-44页。
    [3]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一一七,凤凰出版社2006年。
    [4]刘肃《大唐新语》卷一,中华书局1984年。
    [5]刘昫:《旧唐书》,卷一八九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4941页。
    [1]王定保:《唐摭言》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97页。
    [2]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47页。
    [3]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见《程千帆全集》卷八,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85页。
    [4]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见董诰《全唐文》卷一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806页。
    [5]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辽宁教育出版社。
    [6]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81页。
    [1]张说:《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见董诰《全唐文》卷二二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004页。
    [2]沈既济:《词科论》,见《全唐文》四七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156页。
    [3]刘餗:《隋唐嘉话》,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25页.
    [4]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二○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5744页。
    [1]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721页。
    [2]魏征:《十渐疏》,见《全唐文》卷一三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九“贞观二十二年正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33页。
    [4]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723页。
    [5]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四“垂拱三年十二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75页。
    [6]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722页。
    [7]谢保成:《贞观政要集校》卷七,中华书局2003年,第387页。
    [8]李世民《帝京篇序》,见《全唐诗》卷一,中华书局1960年,第1页。
    [9]谢保成:《贞观政要集校》卷二,中华书局2003年,第74页。
    [1]许学夷:《诗源辩体》卷十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第138页。
    [2]刘昫:《旧唐书》卷八○,中华书局1975年,第2743页。
    [3]同上。
    [4]葛晓音《论宫廷文人在初唐诗歌艺术发展中的作用》,见《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3页。
    [5]雪莱:《伊斯兰的起义·序言》,见《伊斯兰的起义》,上海译文出版社。
    [6]王元骧:《文学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248页。
    [1]许总:《唐前期宫廷诗研究》,见《社会科学展现》1995年第1期,第182-191页。
    [2]聂永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5页。
    [3]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见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364页。
    [4]卢照邻:《南阳公集序》,见董诰《全唐文》卷一六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745页。
    [5]李世民《帝京篇序》,见《全唐诗》卷一,中华书局1960年,第1页
    [1]刘昫:《旧唐书》卷一九○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4983页。
    [2]杜佑:《通典》卷十五,中华书局1988年。
    [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5748页。
    [4]王勃:《平台秘略论》,见《王子安集》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5]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见董诰《全唐文》卷一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806页。
    [6]杨炯:《王勃集序》,见董诰《全唐文》卷一九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851页。
    [7]同上。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九○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5006页。
    [2]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见董诰《全唐文》卷二二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017页。
    [3]杨炯:《王勃集序》,见董诰《全唐文》卷一九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851页。
    [4]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8页。
    [5]贺贻孙:《诗筏》,见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83页。
    [6]刘昫:《旧唐书》卷八七,中华书局1975年,第2846页。
    [1]刘昫:《旧唐书》卷一○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3175页。
    [2]孟启:《本事诗》怨愤第四,见《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第16页。
    [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六,中华书局1975年,第4236页。
    [4]叶廷珪《海録碎事》眷八下,中华书局2002年。
    [5]王溥:《唐会要》卷三十六,中华书局1955年,第657页。
    [1]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见《全唐文》卷二四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078页。
    [2]葛晓音:《从“方外十友”看道教对初唐山水诗的影响》,见《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2页。
    [3]王克让:《河岳英灵集注》,巴蜀书社2006年,第1页。
    [1]卢盛江:《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中华书局2006年。
    [2]小西甚一:《文镜秘府论考》。
    [3]王梦鸥:《初唐诗学著述考》,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六十六年,第29页。
    [1]卢盛江:《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中华书局2006年,第479-531页。
    [2]卢盛江:《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南卷“论文意”引,中华书局2006年,第1378页。
    [3]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1993年。
    [4]刘勰:《文心雕龙》,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89页。
    [1]卢盛江:《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北卷,中华书局2006年,第1686页。
    [2]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七引《诗苑类格》,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165-166页。
    [3]王梦鸥:《古典诗学新探》,台北中正书局1984年。
    [4]刘昫:《旧唐书》卷八○,中华书局1975年,第2743页。
    [1]《全唐诗》第四十卷,中华书局1960年,第505-509页。
    [2]杨炯:《王勃集序》,见董诰《全唐文》卷一九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851页。
    [3]罗根泽《文笔式甄微》,见《中山大学文史学研究所月刊》第三卷第三期,1935年1月。
    [4]卢盛江:《<文笔式>考》,见《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1]卢盛江:《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南卷,中华书局2006年,第1452页。
    [2]同上,第1450页。
    [3]同上,第1480页。
    [4]王梦鸥:《初唐诗学著述考》,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六十六年,第63-65页。
    [1]刘昫:《旧唐书》卷一九○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4997页。
    [2]卢盛江:《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南卷,中华书局2006年,第159-160页。
    [3]同上,第165页。
    [4]同上,第167页。
    [1]卢盛江:《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西卷,中华书局2006年,第1130页
    [2]同上,第1134页
    [3]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凤凰出版社2002年,第127页。
    [1]王梦鸥:《初唐诗学著述考》,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六十六年,第86-87页。
    [2]卢盛江:《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东卷,中华书局2006,第810页。
    [1]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第六,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9页。
    [2]王梦鸥:《初唐诗学著述考》,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六十六年,第4页。
    [3]李昉:《太平广记》卷二七一引《景龙文馆记》,中华书局1961年。
    [1]刘昫:《旧唐书》卷九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3000页。
    [2]王梦鸥:《初唐诗学著述考》,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六十六年,第85页。
    [1]何乔新:《唐律群玉序》,见孙琴安《唐诗选本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83页。
    [2]威克纳格:《诗学·修辞学·风格论》,见王元化译《文学风格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
    [3]刘勰:《文心雕龙》,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56页。
    [1]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辽海出版社1998年,第149页。
    [2]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辽海出版社1998年,第533页。
    [3]谭优学:《沈俭期行年考》,见《唐诗人行年考续编》,巴蜀书社1987年,第38-63页。
    [4]刘昫:《旧唐书》卷一九○中,中华书局1975年,第5017页。
    [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5747页
    [6]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中华书局1994年。
    [7]陶敏、易淑琼:《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第781页。
    [1]陶敏、易淑琼:《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第135页。
    [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92页。
    [3]刘昫:《旧唐书》卷七八,中华书局1975年,第2707页。
    [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5747页。
    [5]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87年,第76页。
    [6]刘昫:《旧唐书》卷一九○中,中华书局1975年,第5017页。
    [7]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87年,第83页。
    [8]刘昫:《旧唐书》卷一九○中,中华书局1975年,第5025页。
    [9]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5747页。
    [1]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见《全唐文》卷二四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077页。
    [2]陈子昂:《陈子昂集》卷五,中华书局1960年,第92页。
    [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三九《地理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第1001页。
    [4]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汾州条”,中华书局1983年,第377页。
    [5]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87年,第85页。
    [6]陶敏、易淑琼:《沈佺期宋之问简谱》,见《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第777-778页。
    [7]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商务印书馆1948年,第757页。
    [8]陶敏、易淑琼:《沈佺期宋之问简谱》,见《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第778页。
    [9]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5748页。
    [10]同上。
    11 刘昫:《旧唐书》卷一九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5095页。
    [1]宋之问:《秋莲赋·序》,见《全唐文》卷二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072页。
    [2]刘昫:《旧唐书》卷七八,中华书局1975年,第2706页。
    [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5747页。
    [4]宋之问:《祭杨盈川文》,见《全唐文》卷二四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077页。
    [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5747页。
    [6]刘昫:《旧唐书》卷一九○,中华书局1975年,第5025页。
    [7]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5747页。
    [1]刘昫:《旧唐书》卷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3117页。
    [2]刘昫:《旧唐书》卷一九○中,中华书局1975年,第5025页。
    [3]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8页。
    [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5747页。
    [5]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6]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5747页。
    [7]同上。
    [8]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九“景云元年七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417页。
    [9]刘昫:《旧唐书》卷一九○,中华书局1975年,第5025页。
    [10]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87,第95页。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5748页。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5721页。
    [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5745页。
    [4]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8页。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5722页。
    [2]刘昫:《旧唐书》卷一八九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4940页。
    [3]刘昫:《旧唐书》卷一九○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4982页。
    [4]同上。
    [5]同上。
    [6]孙猛:《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二十《总集类》下“珠英学士集”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059页。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5745页。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5745页。
    [1]尤袤:《全唐诗话》,见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第54-56页。
    [2]宇文所安:《初唐诗》,三联书店2004年,第181-182页。
    [3]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4]张说:《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见董诰《全唐文》卷二二五,第1004页。
    [1]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七六,中华书局1975年,第3485页。
    [2]同上。
    [3]同上。
    [4]宇文所安:《初唐诗》,三联书店2004年,第183页。
    [5]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页。
    [6]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5页。
    [7]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14页。
    [8]曾慥:《类说》卷六,引《景龙文馆记》。
    [9]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0页。
    [10]宇文所安:《初唐诗》,三联书店2004年,第183页。
    [1]上官婉儿《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见《全唐诗》卷五,中华书局1960年,第60-61页。
    [2]李峤《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见《全唐诗》卷五八,中华书局1960年,第693页。
    [3]《唐怀风》,见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20页。
    [1]《沈诗评》,见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20页。
    [2]苏颋《兴庆池侍宴应制》,见《全唐诗》卷七三,中华书局1960年,第805页。
    [3]《唐诗直解》,见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20页。
    [4]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方回:《瀛奎律髓》,黄山书社1994年,第175页。
    [6]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5-66页。
    [7]王力:《王力近体诗格律学》,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43页。
    [1]欧阳询:《艺文类聚·序》,见《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李商隐《漫成五章》其一,见《全唐诗》卷五四○,中华书局1960年,第6216页。
    [3]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见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366页。
    [1]尤侗:《叶九来乐府序》,见《西堂杂俎》一集卷三,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2]钱钟书:《诗可以怨》引丁·凯尔纳诗,载《文学评论》1981年第1期。
    [3]刘昫:《旧唐书》卷一九○中,中华书局1975年,第5025页。
    [1]宋之问:《在桂州与修史学士吴兢书》,见《全唐文》卷二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074页。
    [1]《唐风定》,见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84页。
    [2]《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见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85页。
    [3]同上。
    [1]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98页。
    [2]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一,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
    [3]王克让:《河岳英灵集注》,巴蜀书社2006年,第1页。
    [1]袁行霈:《百年徘徊——初唐诗歌的创作趋势》,载《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第77页。
    [1]方回:《瀛奎律髓》,黄山书社1994年,第934页。
    [2]高叔嗣《苏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本)。
    [3]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4]王仲镛:《升庵诗话笺证》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36页。
    [1]元稹:《叙诗寄乐天书》,见《元稹集》卷五十六,中华书局1982年,第601页。
    [2]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48页。
    [3]许总:《“沈宋体”形式与内涵新论》,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56页。
    [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5748页。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5748页。
    [2]王力:《王力近体诗格律学》,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页。
    [3]同上,第3-4页。
    [4]同上,第23、25页。
    [5]同上,第31页。
    [6]同上,第28页。
    [1]《中华韵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王力:《王力近体诗格律学》,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1页。
    [1]王力:《王力近体诗格律学》,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8页。
    [1]王力:《王力近体诗格律学》,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页。
    [2]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卷第七“音辞第十八”,中华书局1993年。
    [1]王力:《王力近体诗格律学》,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5页。
    [2]徐青:《唐代对式律诗概要》,载《湖州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第1页。
    [3]徐青:《唐代混合式律诗概要》,载《湖州师专学报》1989年第2期,第31页。
    [4]同上,第41页。
    [5]许总:《“沈宋体”形式与内涵新论》,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56页。
    [6]王力:《王力近体诗格律学》,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5-66页
    [1]王力:《王力近体诗格律学》,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8-79页。
    [1]施端教:《唐诗韵汇》,见孙琴按《唐诗选本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186页。
    [2]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3]王仲镛:《升庵诗话笺证》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6页。
    [1]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2]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27页。
    [2]王世贞:《艺苑卮言》,见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
    [1]王力:《王力近体诗格律学》,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98页。
    [2]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1]王力:《王力近体诗格律学》,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43页。
    [2]《中华韵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64页。
    [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5748页。
    [4]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页。
    [6]陆时雍:《诗镜总论》,见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
    [1]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登粤王亭》亦作《登粤王台》。
    [1]王力:《王力近体诗格律学》,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56页。
    [2]同上。
    [1]王力:《王力近体诗格律学》,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56页
    [2]顾陶:《唐诗类选序》,见董诰《全唐文》卷七六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527-3528页。
    [3]《中华韵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64页。
    [1]《华州榜·薛侍郎诸门生诗》,见王定保《唐摭言》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7页。
    [2]冒春荣:《葚原诗说》,见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4]钱良择:《唐音审体》,见王夫之《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1]顾璘:《批点唐音》。
    [2]许学夷:《诗源辩体》卷十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第146页。
    [3]杨炯:《王勃集序》,见董诰《全唐文》卷一九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851页。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三七,中华书局1975年,第959页。
    [2]《唐诗成法》:见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18页。
    [3]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15页。
    [4]李适《帝幸兴庆池戏竞渡应制》,见《全唐诗》卷七○,中华书局1960年,第777-778页。
    [5]苏颋《兴庆池侍宴应制》,见《全唐诗》卷七三73,中华书局1960年,第805页。
    [6]《唐风怀》,见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20页。
    [1]《陊庵重订李于鳞唐诗选》,见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82页。
    [2]《唐诗分类绳尺》,见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82页。
    [1]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见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00页。
    [1]《唐风定》,见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22页。
    [2]《唐体余编》,见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22页。
    [3]《唐诗成法》,见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22页。
    [1]《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见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84页。
    [1]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第六,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9页。
    [2]陈延杰:《诗品注》卷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46页。
    [1]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四胡三省注引《景龙文馆记》,中华书局1956年。
    [2]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50页。
    [1]见陶敏、易淑琼《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引,中华书局2001年,第37页。
    [2]同上。
    [3]同上,37-38页。
    [4]同上,38页。
    [1]《诗境浅说续编》,见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83页。
    [1]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四,中华书局1983年,第902页。
    [2]《唐风定》,见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84页。
    [3]《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见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85页。
    [1]查洪德、杜海军著有《佺期之行未可非》一文,指出沈佺期“考功受赇”一事属冤狱,见《殷都学刊》1989年第1期。
    [1]刘昫:《旧唐书》卷四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1743页。
    [1]《静居绪言》,见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13页。
    [1]刘昫:《旧唐书》卷七,中华书局1975年,第143页。
    [2]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见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00页。
    [1]《唐诗直解》,见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86页。
    [2]方回:《瀛奎律髓》,黄山书社1994年,第79页。
    [3]《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见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86页。
    [1]《汇编唐诗十集》,见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78页。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5747页。
    [3]查洪德、杜海军《佺期之行未可非》,见《殷都学刊》1989年第1期。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5747页。
    [1]杨炯:《王勃集序》,见董诰《全唐文》卷一九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851页。
    [2]同上。
    [3]《唐诗镜》,见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20页。
    [1]刘勰:《文心雕龙》,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62页。
    [1]宇文所安:《初唐诗》,三联书店2004年,第4页。
    [2]刘勰:《文心雕龙》,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62页。
    [3]刘勰:《文心雕龙》,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60页。
    [4]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5页。
    [5]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第六,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9页。
    [1]李昉:《太平御览》卷八三四引《孔丛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2]《王闿运手批唐诗选》,见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77页。
    [1]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见《全唐诗》卷四三九,中华书局1960年,第4889页。
    [2]李昉:《太平御览》卷五七二引《逸士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王维《终南山》,见《全唐诗》卷一二六,中华书局1960年,第1277页。
    [1]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98页。
    [1]《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见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16页。
    [1]陈子昂:《送吉州杜司户审言序》,见董诰《全唐文》卷二百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955页。
    [1]孔齐:《静斋至正直记》卷三引,粤雅堂丛书三编本。
    [2]焦循:《易余龠录》卷十五,清嘉庆刻本。
    [3]王力:《汉语诗律学》,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40页。
    [4]独孤及:《唐故左补阕安定皇甫公集序》,见董诰《全唐文》卷三八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743页。
    [1]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见董诰《全唐文》卷六五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946页。
    [2]陈铁民:《论律诗定型于初唐诸学士》,载《文学遗产》2000年第1期,第59-64页。
    [3]徐青:《南北朝律诗和诗律概要》,载《湖州师专学报》1993年第2期,第36页。
    [4]叶燮:《原诗》卷一内篇上,见《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69页。
    [1]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见《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第740页。
    [2]刘昫:《旧唐书》卷一九○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5003页。
    [3]闻一多:《四杰》,见《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0页。
    [4]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见《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60年,第2452页。
    [5]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6]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7]黄埠:《唐十二家诗》题跋,见孙琴安《唐诗选本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121页。
    [8]宋荦:《漫堂说诗》。
    [1]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出版社1999年。
    [2]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3]闻一多:《四杰》,见《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4页。
    [4]同上,第25页。
    [5]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二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31-32页。
    [6]董天策:《当时风骚,唐音始肇——初唐四杰诗歌创作综论》,载《中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3期,第29页。
    [7]同上。
    [8]许总:《论“四杰”与唐诗体式规范》,载《学术研究》1995年第2期,第104-108页。
    [9]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二○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5733页。
    [10]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一一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4199页。
    [1]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一一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4192页。
    [2]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二○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5733页
    [3]崔融所著《唐朝新定诗格》已在上编有述,此处不再重复;李峤《评诗格》见载于《吟窗杂录》卷六.内容与崔融所著相同,胡可先在《政治兴变与唐诗演化》一书中对此曾有论述:“但以李峤在诗歌形式方面的努力,及与崔融《唐朝新定诗格》相参证,李峤等人在当时曾编写过类似的书,或者该书为崔融与李峤合撰,也是可能的。”(14页)今从之。
    [4]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上。
    [5]胡仔:《渔隐丛话》集卷四十七。
    [6]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诗集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8]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9]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1]姜光斗:《论杜审言近体诗的历史地位》,载《南通师专学报》1987年第3期。
    [2]张采民:《论杜审言对近体律诗发展的贡献》,载《福建论坛》2003年第5期,第21-25页。
    [3]徐定祥:《论李峤及其诗歌》,载《江淮论坛》1992年第6期,第95-102页。
    [4]葛晓音:《创作范式的提倡和初盛唐诗的普及——从<李峤百咏>谈起》,载《文学遗产》1995年第6期,第30-41页。
    [1]聂永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中国社科出版社2002年,第245页。
    [1]王勃诗见《全唐诗》卷五十五~五十六,第669-685页;杨炯诗见《全唐诗》卷五十,第610-617页;杜审言诗见《全唐诗》卷六十二,第731-740页;李峤诗见《全唐诗》卷五十七~六十一,第686-730页。
    [2]王力:《诗词格律》,中华书局2000年新1版,第14页。
    [3]如杨师道的《咏琴》、《咏笙》二首,均为每首六句,见《全唐诗》卷三十四,第460页。
    [1]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1]闻一多:《四杰》,见《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6页。
    [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87年,第73页。
    [2]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一二三,中华书局1975年,第4368页。
    [1]王力:《王力近体诗格律学》,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页。
    [2]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张传峰:《论王维的七律》,载《湖州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第38页。另此处根据《全唐诗》存诗统计,而本文则按《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所收对沈、宋诗歌进行统计,故引文中有关沈、宋诗歌的数据与前文并不一致,特此说明。
    [2]刘昫:《旧唐书》卷一九○,中华书局1975年,第5025页。
    [3]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二○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5747页。
    [4]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87年,第91页。
    [1]陶敏、易淑琼:《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中华书局,第4页。
    [1]葛晓音:《唐代文学研究百年随想》。
    [2]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中华书局1918年版。
    [3]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中华书局1918年版,第19页。
    [4]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中华书局1918年版,第22页。
    [1]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中华书局1918年版,第24页。
    [2]李维:《诗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据石棱精舍1928年版编校再版),第92-109页。
    [3]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大江书铺1931年初版),第339-350页。
    [4]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北平朴社1932年初版),第272-311页。
    [5]闻一多:《四杰》,见《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5页。
    [1]闻一多:《四杰》,见《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6页。
    [2]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初版分为上下卷,上卷完成于1939年,于194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下卷完成于1943年,出版于1949年,因作者未见初版,故以下有关此书的引文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标注页码。
    [3]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中华书局1962年初版),第359页。
    [4]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360页。
    [5]苏雪林:《唐诗概论》,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27-32页。
    [6]邱琼荪:《诗赋词曲概论》,中国书店1985年(据中华书局1934年版重印),第103页。
    [7]郑宾:《中国文学流变史》,上海北新书店1936年,第262-278页。
    [8]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25页。
    [9]马茂元:《读两<唐书·文艺(苑)传>札记》,见《马茂元说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41-146页。
    [1]鲁迅:《“题未定”草》,见《鲁迅全集》(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36页。
    [2]陶敏、易淑琼:《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前言》,中华书局2001年。前言的一部分以《沈宋论略》为题发表于《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第6-10页,因《前言》内容更全,故在研究成果综述中,取前言而舍论文。
    [1]闻一多:《闻一多选唐诗一千首》,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38页。
    [2]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348页。
    [3]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359页。
    [4]吴海林、李延沛:《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18页。
    [5]连波、查洪德:《沈佺期诗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18-230页。
    [6]乔象钟、陈铁民:《唐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154页。
    [7]刘开扬:《唐诗通论》,巴蜀书社1998年,第77页。
    [8]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中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4页。
    [9]宇文所安:《初唐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59页。
    [10]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初盛唐卷),辽海出版社1998年,第149、533页
    11 李云逸:《沈佺期“考功受赇”考辨》,载《学术论坛》1983年第3期。
    12 李云逸:《沈佺期“配流岭表”考辨》,载《学术论坛》1983年第4期。
    13 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卷),中华书局1987年,第75-84页。
    14 谭优学:《沈俭期行年考》,见《唐代诗人行年考续编》,巴蜀书社1987年,第38-63页。
    15 查洪德:《沈佺期年谱》,见连波、查洪德《沈佺期诗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18-230页。
    [1]陶敏:《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中华书局1995年,第8-10页。
    [2]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初盛唐卷),辽海出版社1998年,第149-533页。
    [3]杨墨秋:《初唐诗杂考三十一·沈佺期贬台州录事参军时间考》,载《江海学刊》1998年第2期,第89页。
    [4]杨墨秋:《初唐诗杂考四十四·沈佺期配流岭表原因考辨》,载《江海学刊》2000年第3期,第64页。
    [5]陶敏、易淑琼:《沈佺期宋之问简谱》,见《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第776-811页。
    [6]翟海霞:《沈佺期驩州赦归考辨》,载《青海师专学报》2002年第5期,第32-34页。
    [7]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5749页。
    [1]沙先一:《试论沈佺期宋之问的两重人格及其审美境界》,载《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第83-88页。
    [1]王达津:《宋之问与<灵隐寺>诗》,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
    [2]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中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4页。
    [3]龚延明:《初唐一首灵隐寺诗作者的再探索——兼考骆宾王、宋之问生年》,载《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科学版)1980年第1期,第133-135页。
    [4]傅璇琮:《关于宋之问及其与骆宾王的关系》,载《杭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5]傅璇琮:《唐代诗人考略·宋之问》,原载中华书局《文史》第八辑1980年3月.
    [6]马斗全:《宋之问的籍贯及<渡汉江>诗》,载《中州学刊》1982年第6期,91-93页。
    [7]昭民:《宋之问“赐死”钦州考》,载《学术论坛》1982年第6期。
    [8]王启兴:《宋之问生平事迹考》,载《贵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9]刘振娅:《宋之问两谪岭南新考》,载《文学遗产》1988年第6期。
    [10]郁贤昭:《宋之问事迹和交游五题考辨》,载《文学遗产》1993年第1期。
    11 杨墨秋:《宋之问与崖口、五渡》,载《江海学刊》1993年第1期。
    12 张锡厚:《宋之问告变考补》,载《中国文化》1996年第2期。第101-111页。
    13 陶敏:《宋之问卒于桂州考》,载《文学遗产》2000年第2期,第125-127页。
    14 刘振娅《对宋之问研究的几点质疑》,载《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59-64页。
    15 杨墨秋《宋之问研究二题》,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3期,第26-30页。
    16 杨恩成《宋之问与骆宾王联句质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6期,第28-31页。
    17 杨墨秋《初唐诗杂考二十八·宋之问贬泷州“召回”新考》,载《江海学刊》1997年第5期,第174页。
    18 杨墨秋《初唐诗杂考十五·宋之问任司礼主簿时间辨》,载《江海学刊》1995年第4期,第29页。
    19 杨墨秋《初唐诗杂考二十九·王勃与宋之问交游考》,载《江海学刊》1997年第1期,第49页。
    20 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卷),中华书局1987年,第85-96页。
    21 谭优学:《宋之问行年考》,见《唐代诗人行年考续编》,巴蜀书社1987年,第1-37页。
    22 陶敏、陈尚君:《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中华书局1995年,第10-14页。
    [1]常平:《宋之问与<代悲白头翁>的著作权案》,载《文史哲》2003年第6期,第27-32页。
    [2]盛海耕《小人宋之问》,载《中华诗词》2004年第10期,第45-47页。
    [3]赵彩芬:《由<渡汉江>看宋之问诗格与人格的背离》,载《邢台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69-70页。
    [4]周斌:《人品污下而恶归焉——宋之问人品的接受情形诠释》,载《阴山学刊》2005年第2期,第13~16页。
    [1]尹贤:《宋之问告密及其他》,载《中华诗词》2005年第4期,第51-52页。
    [2]王友胜:《<沈佺期诗集校注>注释商兑》,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第4期,第33-36页。
    [3]陶敏:《<宋之问集>考辨》,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5期,第3-6页。
    [1]刘正平:《沈佺期诗集与诗歌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5月。
    [2]朱红霞:《宋之问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5月。
    [3]杨墨秋:《宋之问任职朝廷期间部分诗文系年考辨》,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4]陶敏:《沈俭期<峡山诗><峡山赋>均为伪作》,载《铁道师院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4期,第49-50页。
    [5]刘开扬:《关于沈佺期宋之问诗的述评》,载《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4期。
    [6]葛晓音:《论宫廷文人在初唐诗歌艺术发展中的作用》,原载《辽宁大学学报》,后收入《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5-44页。
    [7]房日晰:《论沈宋诗继往开来的历史贡献》,载《晋阳学刊》1994年第2期,第84-89页。
    [8]李峰:《宋之问其人其诗》,载《历史教学》1996年第10期,第50-51页。
    [9]张锡厚:《略论沈宋及其诗歌创作》,载《琼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第58-64页。
    [10]田彩仙:《宋之问诗歌在初唐诗坛上的创新意义》,载《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4期,第63-66页。
    [1]章继光:《宋之问迁流岭南及有关诗作述略》,载《五邑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2期,第17-21页。
    [2]储兆文:《论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的山水诗》,载《唐都学刊》1999年第1期,第29-31页。
    [3]章继光:《宋之问贬流岭南诗论》,载《求索》1999年第5期,第98-101页。
    [4]章继光:《在荣辱中升沉的诗魂——宋之问李绅迁谪岭南与诗歌创作关系之比较分析》,载《中国韵文学刊》2001年第2期,第70-75页。
    [5]董连祥:《论山水·述离居·叙情怨——略说沈佺期、宋之问诗歌的意蕴、意象》,载《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社版)2001年第2期,第16-22页。
    [6]田彩仙:《从宋之问后期诗歌看其贬谪心态》,载《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3期,第97-100页。
    [7]钟良、罗显克:《简论沈佺期在岭南的诗歌创作》,载《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第33-37页。
    [8]朱红霞:《宋之问贬谪的心路历程及逐臣心态研究》,载《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第54-57页。
    [9]王志清:《流贬:人性诗性的急转弯——沈宋流贬诗与盛唐山水诗的关系研究》,载《学术论坛》2005年第5期,第162-166页。
    [1]许总:《“沈宋体”形式与内涵新论》,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第55-60页。
    [2]胡可先:《论武则天时期的文学新体》,见(《政治兴变与唐诗演化》,中国社科出版社2003年,第22-27页。
    [3]刘宝和:《律诗不完成于沈宋》,载《中州学刊》1984年第3期,第86-88页。
    [4]綦开云:《论沈宋体诗与近体诗的完成》,载《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的4期,第56-57页。
    [5]尚定:《走向盛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221-226页。
    [6]何伟棠:《永明体到近体》,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7]杜晓勤:《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台湾商鼎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
    [8]聂永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中国社科出版社2002年。
    [1]王少华:《论沈佺期文学世家对盛唐诗歌的贡献》,载《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第137-139页。
    [2]周斌:《宋之问诗歌艺术接受述论》,载《唐都学刊》2005年第3期,第5-8页。
    [3]师为公、郭力:《沈佺期宋之问诗歌用韵考》,载《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2期,第4-9页。
    《北史》: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4年。
    《沧浪诗话校释》:严羽撰,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程千帆全集》:程千帆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撰,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聂永华撰,中国社科出版社2002年。
    《初唐诗》:(美)宇文所安撰,三联书店2004年。
    《初唐诗学著述考》:王梦鸥撰,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六十六年。
    《封氏闻见记》:封演撰,学苑出版社2001年。
    《法苑珠林校注》:周叔迦、苏晋仁校注,中华书局2003年。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81年。
    《古典诗律史》:徐青撰,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古典诗学新探》:王梦鸥撰,台北中正书局1984年。
    《高僧传》:慧皎撰,汤用彤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
    《宫体诗派研究》:石观海撰,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汉语诗律学》:王力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河岳英灵集注》:殷璠编,王克让注,巴蜀书社2006年。
    《经典释文汇校》:陆德明撰,黄焯汇校,中华书局1980年。
    《旧唐书》:刘昫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
    《郡斋读书志校证》:晁公武撰,孙猛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困学纪闻》:王应麟撰,商务印书馆1935年。
    《历代诗话》:何文焕编,中华书局1981年。
    《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中华书局1983年。
    《梁书》:姚思廉撰,中华书局1973年。
    《马茂元说唐诗》:马茂元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南齐书》:萧子显撰,中华书局1972年。
    《南史》: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5年。
    《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杜晓勤撰,台湾商鼎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辑,中华书局1958年。
    《清诗话》:王夫之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诗话续编》:郭绍虞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全唐诗》:彭定球等编,中华书局1960年。
    《全唐文》:董诰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张伯伟撰,凤凰出版社2002年。
    《切韵考》:陈澧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升庵诗话笺证》:杨慎著,王仲镛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诗词格律》:王力撰,中华书局2000年。
    《诗赋词曲概论》:邱琼荪撰,中国书店1985年。
    《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葛晓音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三国志》:陈寿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四溟诗话》:谢榛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诗品注》:钟嵘撰,陈延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沈佺期诗集校注》:连波、查洪德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陶敏、易淑琼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
    《诗人玉屑》:魏庆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
    《隋书》:魏征等撰,中华书局1973年。
    《宋书》:沈约撰,中华书局1974年。
    《诗薮》:胡应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诗史》:李维撰,东方出版社1996年。
    《诗式校注》:皎然撰,李壮鹰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隋唐嘉话》:刘餗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隋唐五代史》:吕思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诗源辩体》:许学夷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唐才子传校笺》:傅璇琮主编,中华书局1987年。
    《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贾晋华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唐会要》:王溥撰,中华书局1955年。
    《唐诗概论》:苏雪林撰,商务印书馆1933年。
    《唐诗汇评》:陈伯海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唐诗纪事》:计有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唐诗品汇》:高棅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唐诗人行年考续编》:谭优学撰,巴蜀书社1987年。
    《唐诗通论》:刘开扬撰,巴蜀书社1998年。
    《唐诗选本提要》:孙琴安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唐诗杂论》:闻一多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傅璇琮主编,辽海出版社1998年。
    《唐音癸签》:胡震亨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唐摭言》:王定保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文赋集释》:陆机撰,张少康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日)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中华书局2006年。
    《王力近体诗格律学》:王力撰,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
    《文心雕龙》:刘勰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
    《文心雕龙注》:刘勰撰,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文学原理》:王元骧撰,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郑临川撰,重庆出版社1984年。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编,中华书局1983年。
    《新唐书》:欧阳修、宋祈撰,中华书局1975年。
    《元和郡县图志》:李吉甫撰,中华书局1983年。
    《元和姓纂四校记》:岑仲勉撰,中华书局1994年。
    《瀛奎律髓》:方回撰,黄山书社1994年。
    《永明体到近体》:何伟棠撰,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颜氏家训集解》: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中华书局1993年。
    《中国大文学史》:谢无量撰,中华书局1918年。
    《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中华书局1962年。
    《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吴海林、李延沛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中国诗史》:陆侃如、冯沅君撰,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中国通史》:范文澜撰,人民出版社1978年。
    《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撰,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中国文学流变史》:郑宾撰,上海北新书店1936年。
    《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贞观政要集校》:吴兢撰,谢保成集校,中华书局2003年。
    《中华韵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走向盛唐》:尚定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资治通鉴》:司马光撰,中华书局1956年。
    《资治通鉴》:司马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政治兴变与唐诗演化》:胡可先撰,中国社科出版社200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