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律师的程序性辩护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以程序法为依据,针对刑事诉讼中的程序性争议向中立的第三方提出主张或提出程序性申请,以期维护或实现被追诉者程序性权利的辩护为程序性辩护。权利内容由申请或异议权等方面的权利构成,程序性辩护的权利客体涉及程序性争议及程序性申请两大方面。程序辩护是刑事诉讼民主、文明的体现。在我国,无论是诉讼理论还是司法实践对程序辩护的关注都不足。尤其是审判前程序中的辩护,因侦查程序的高度封闭和警察、检察官与案件结局的明显利害关系以及缺乏中立第三方的裁判机制等原因而失去存在的空间。辩护制度改革的根本出路不是增加辩护权利的外延和规模,而是确立基本的权利救济机制。当前我国程序性辩护制度的重构还面临很多现实困境和体制上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对程序辩护的涵义、内容、价值、以及在我国的构建做深入分析,进而提出完善程序辩护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以律师作为程序性辩护的主体来论述程序性辩护问题。
The procedural defense is a type of defense the purpose of which is raising a claim or procedural application aiming at procedural dispute in criminal proceedings to protect or realize the procedural rights of the accused based upon the procedural law. The right contains some aspects such as application and opposition, object of the procedural defense right involves two main categories of procedural dispute and procedural application. Procedural defense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democracy and civilization of criminal procedure. In our country, both procedural theory and judicial practice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procedural defense. Especially because of the high secrecy of the investigation procedure, the apparent interest of police and prosecutors in the outcome of the trial, and the lack of neutral arbitration mechanism, the criminal defense in pre-trial procedure has lost its living pace. The fundamental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reform of criminal defense system lay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basic mechanism for the remedy of rights. Certainly, to do so, China must solve many practical problems and get over some systematical obstacles. So,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oroughly the connotation, contents, and value of the procedural defense,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procedural defense.This dissertation regards the lawyers as the principal part to discuss procedural defense.
引文
[1]闵存雷、刘铭:《审前程序中的程序性辩护》,《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第14卷第6期,2006年12月,第107页。
    [2]林钰雄主编:《刑事诉讼法》(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页。
    [1]陈瑞华:《程序性辩护之初步考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卷第1期,2005年2月,第15-16页。
    [2]王敏远:《刑事辩护中的程序辩护》,《法制日报》2001年12月23日,第3版。
    [3]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65页。
    [1][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2]万毅:《变革社会中的程序正义》,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56-58页。
    [1][美]马丁·戈尔丁:《法律哲学》,齐海滨详,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40-241页。
    [1]陈瑞华:《程序正义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2]杨一平:《司法正义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页。
    [3]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4][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著:《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页。
    [5]熊秋红:《审前程序中的律师辩护权》,《法律科学》2004年第5期,第92页。
    [6]张卫平:《法国民事诉讼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
    [7]参见江伟:《民事诉讼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5-240页。
    [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66-67页。
    [2]江建成、祁建建:《论诉权理论在刑事诉讼中的导入》,《现代法学》2002年第6期第123页。
    [3]陈瑞华:《程序性辩护之初步考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卷第1期,2005年2月,第12-13页。
    [1]转引自姚莉、李力:《辩护律师的程序动议权》,《法商研究》2002年第2期第109页注释②。原载于王敏远《刑事辩护概念的发展》,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2001年年会论文。
    [2]姚莉、李力:《辩护律师的程序动议权》,《法商研究》2002年第2期第109页注释②。
    [3]姚莉、李力:《辩护律师的程序动议权》,《法商研究》2002年第2期第103页。
    [1]闵春雷、刘铭:《审前程序中的程序性辩护》,《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第14卷第6期,2006年12月,第105页。
    [2]参阅江伟:《民事诉讼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5-240页。
    [3]参阅刘荣军:《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法律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8、257页。
    [1]陈瑞华:《程序性辩护之初步研究》,《现代法学》第27卷第2期,2005年3月,第48页。
    [1]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117页。
    [1]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1-62页。
    [2]陈光中:《市场经济与刑事诉讼法学的展望》,《中国法学》1993年第5期,第10页。
    [3]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65页。
    [1]公丕祥主编:《法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页。
    [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2][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延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65页。
    [3][英]洛克:《政府论》(下篇),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6页。
    [1][美]马丁·戈尔丁:《法律哲学》,齐海滨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87年版,第240页。
    [2][美]马丁·戈尔丁:《法律哲学》,齐海滨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87年版,第240页。
    [1]公丕祥主编:《法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页。
    [2][美]马丁·戈尔丁,《法律哲学》,齐海滨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87年版,第241页。
    [1][美]艾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等著:《美国刑事诉讼程序》(中译本),陈卫东、徐美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2页。
    [2][美]艾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等著:《美国刑事诉讼程序》(中译本),陈卫东、徐美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6页。
    [3][美]艾伦·德肖微茨:《最好的辩护》,唐交东译,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49页。
    [1]参阅陈瑞华:《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92页,第93-155页。
    [2]赵永红:《刑事程序性裁判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1]参阅李学军:《美国刑事诉讼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2]陈瑞华:《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3页。
    [1]赵永红:《刑事程序性裁判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9-60页。
    [2]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从》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52页。
    [3]参阅黄道秀:《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法律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第92-96页。
    [1]赵海峰:《欧洲法问题专论》,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2007年版,第282页。
    [2]赵海峰:《欧洲法问题专论》,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2007年版,第285页。
    [3][德]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事诉讼程序》,岳礼玲、温小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1][德]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事诉讼程序》,岳礼玲、温小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114页。
    [1]参阅陈瑞华:《大陆国家的诉讼行为无效理论--三个法律文本的考察》,《政法论坛》2003年第5期,第104-118页。
    [1]闵春雷、刘铭:《审前程序中的程序性辩护》,《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第14卷第6期,2006年12月,第105页。
    [1]张月满、张海莹:《试论程序性辩护》,《法学论坛》第20卷第5期,2005年9月,第131页。
    [1]陈瑞华:《审判之中的审判》,《中外法学》2004年第3期,第328页。
    1、陈瑞华著:《看得见的正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宋英辉、孙长永、刘新魁等著:《外国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日]田口守一著:《刑事诉讼法》,刘迪、张凌、穆津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德]托马斯·魏根特著:《德国刑事诉讼程序》,岳礼玲、温小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英]迈克·麦康维尔:《英国诉讼法选编》,岳礼玲选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李昌珂:《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德]克劳思·罗科信著:《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方蔼如:《法国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9、茅彭达、李必年主编:《中国律师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
    10、麦高伟主编:《英国刑事司法程序》,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1、左卫民、周长军著:《刑事诉讼的理念》,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2、宋英辉著:《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3、谢佑平著:《刑事司法程序的一般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陶髦、宋英辉、肖胜喜著:《律师制度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5、周国钧著:《律师制度理论与实务技巧》,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谢佑平著:《社会秩序与律师执业:律师角色的社会定位》,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7、谢佑平、万毅著:《刑事侦查制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谢佑平著:《刑事诉讼法学论点要览》,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9、左卫民著:《刑事程序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孙长永著:《侦查程序与人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21、孙长永著:《沉默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2、[美]艾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南希·弗兰克著:《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3、张建伟著:《刑事司法:多元价值与制度配置》,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24、陈瑞华著:《程序制裁性理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25、[美]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6、卞建林著:《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7、孙长永著:《日本刑事诉讼法导论》,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8、汪海燕、胡长龙著:《刑事证据基本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9、甄贞主编:《刑事诉讼法研究综述》,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0、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1、陈瑞华著:《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2、陈卫东著:《刑事审判程序研究》,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3、[日]松尾浩也著:《日本刑事诉讼法》,丁香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4、宋英辉著:《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5、陈瑞华著:《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陈瑞华著:《程序性制裁理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37、孙长永著:《比较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38、赵永红著:《刑事程序性裁判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陈瑞华著:《增列权利还是加强救济?--简论刑事审判前程序中的辩护 问题》,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5期。
    2、陈瑞华著:《程序性裁判制度的法理学分析》,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6期。
    3、陈瑞华著:《听取辩护律师的声音》,载《中国律师》2005年第6期。
    4、陈瑞华著:《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技术问题》,载《法学》2005年第3期。
    5、陈瑞华著:《程序性辩护制度之初步考察》,载《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6、陈瑞华著:《程序性辩护制度之初步研究》,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2期。
    7、陈瑞华著:《刑事诉讼排除规则使用中的证明责任》,载《法学》2004年第5期。
    8、陈瑞华著:《刑事诉讼中的司法证明规则》,载《法学论坛》2003年第4期。
    9、陈瑞华著:《刑诉中非法证据排除问题研究》,载《法学》2003年第6期。
    10、陈瑞华著:《从“流水作业”走向“以裁判为中心”--对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的一种思考》,载《法学》2000年第1期。
    11、许建忝著:《试论程序性辩护的举证责任》,载《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2、瞿伟著:《浅谈律师介入侦查的限度》,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4期。
    13、王俊民著:《程序性辩护的误区及应对思路》,载《法学》2006年第10期。
    14、章旭著:《形式程序性权利的保障》,载《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5、向前、许昊娟著:《律师程序性辩护之初探》,载《前沿》2006年第6期。
    16、宋振武著:《刑事诉讼的功能型结构及其法理学分析》,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1期。
    17、宋英辉著:《<刑事诉讼法>修改的理念与原则》,载《中国司法》2006年第3期。
    18、张戎著:《完善刑事诉讼制度若干问题思考》,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4期。
    19、熊俊著:《论建立侦察程序中的律师在场权》,载《警官教育论坛》2005年第1期。
    20、张月满著:《试论程序性辩护》,载《法学论坛》2005年第5期。
    21、万毅著:《侦查程序模式与律师权力配置》,载《学术研究》2005年第6期。
    22、江伟著:《论刑事侦查程序的诉讼化改造途径--以刑事诉讼构造为视角》,载《犯罪研究》2005年第4期。
    23、熊秋红著:《审前程序中的律师辩护权》,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
    24、佴彭著:《律师在场权研究》,载《法学杂志》2004年第3期。
    25、樊崇义著:《以正当程序理念构建中国的刑事侦查制度》,载《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期。
    26、陈永生著:《刑事诉讼的程序性制裁》,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1期。
    27、谢佑平著:《理想与现实:控制平等的宏观考察》,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28、陈学权著:《程序法事业中的诱惑侦查》,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第2期。
    29、尹丽华著:《刑事诉讼法律观的嬗变--俄罗斯新刑事诉讼法评析》,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6期。
    30、宋英辉著:《刑事案件庭前审查及准备程序研究》,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2期。
    31、姚莉、李力著:《辩护律师的程序动议权》,载《法商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法律版)》2002年第2期。
    32、陈卫东著:《被告人诉讼权利与程序救济论纲--基于国际标准的分析》,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3期。
    33、卞建林著:《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的若干重要问题》,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34、孙长永著:《健全侦查程序法律制度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载《法学论坛》2007年第2期。
    35、孙长永著:《通过中立的司法权力制约侦查权力--建立侦察行为司法审查制度之管见》,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5期。
    36、孙长永著:《强制侦查的法律控制与司法审查》,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5期。
    37、孙长永著:《比较法视野中的刑事强制措施》,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1期。
    38、孙长永著:《刑事辩护人会见权浅论》,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0年第1期。
    39、左卫民著:《侦查监督制度的考察与反思--一种基于实证的研究》,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