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小说流变与当代政治文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从政治文化的视角,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历史的细节中考察王蒙小说的文本在当代政治文化语境中生成的过程,辨析王蒙的小说创作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迎合与间离,从而揭示王蒙文化人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对于把握我国当代政治文化与文学创作的复杂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五章:
     “绪论”部分梳理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论文选题的依据,对“政治文化”进行了理论界定,介绍了论文的写作思路。
     第一章,研究观念变革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在全国确立,必然要掌控文化的领导权。实际上,从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十分重视新的政治文化的建设,重视对新的文化发展方向的主导。《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中国共产党文艺方针政策的经典化文本,它既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当代的文艺政策、文艺体制的走向,又广泛地影响了文艺观念、文艺创作、文艺批评的发展以及作家的人生命运。《讲话》的经典化过程,是对《讲话》的诠释与过度诠释的过程,也是文学、政治一体化规范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了确立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对人文知识分子的规训与整肃就无法避免。在文学、政治一体化的历史语境中,王蒙对文学主体性位置的坚守,使他在创作实践中把文学与政治的“从属关系”改写成“对话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成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的人生悲剧。
     第二章,研究文本阐释的问题。文本阐释的政治化是政治、文学一体化历史语境中的重要内容和特征。本章以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为个案,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揭示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讨论中,存在的文本阐释的政治尺度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问题。《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能够得以发表,本身就是特定的政治文化语境的产物。这个政治文化语境就是对百花齐放方针的倡导,是知识分子由衷喜悦的“早春天气”。通过对《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讨论的知识考古,回到当代政治文化的历史现场,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文学、政治一体化中,政治才是这个同心圆的圆心。
     第三章,研究价值立场的问题。从王蒙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与融合,我们可以看到作家价值立场位移的轨迹。比较分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和《这边风景》这两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当代政治文化对王蒙小说创作的深刻影响。《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复调意识和对话性,彰显了作家对文学主体性位置的坚守,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使作品成为那个时代的“异质小说”。而在《这边风景》中,由于作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迎合,使作品的政治叙事和日常生活叙事呈现出不和谐的分裂状态,政治正确性成为作家头上悬着的一把利剑,文学的主体性湮灭了。这种价值立场的位移,还体现在王蒙小说的人物身份上。大致以1958年王蒙被划为“右派”为界,此前他的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知识分子,此后则是以工农兵为主。从聚焦知识分子到演绎工农兵中心,无疑是“为工农兵而创作”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规制的产物。当然,这种价值立场的位移,既是现实政治对人文知识分子规训与整肃的结果,也是政治文化对作家精神世界潜移默化的反映。在当代政治文化语境中,王蒙文化人格的形成,还有来自苏联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研究艺术创新的问题。王蒙小说创作的艺术创新是与当代政治文化中的思想解放运动分不开的。没有思想解放运动,没有对极左思潮的批判,没有对“两个凡是”的突破,那就不会有对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借鉴,不会有王蒙的意识流小说。王蒙的艺术创新,首先体现在以独特的视角对极左政治的深刻反思,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痛苦、惶惑的发掘,对生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复杂性的揭示;其次体现在个体意识的觉醒,在创作上寻找个人的独特风格,在文体上有意打通诗歌、散文与小说的界限,在表现手法上积极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创作了一批被人誉为“东方意识流”的小说;再次体现在从政治生活叙事向日常生活写作的转向,他的日常生活叙事积极发掘底层人物凡俗生活的意义,在当时的文学主潮下开拓出一片新的艺术空间。
     第五章,研究革命文化的问题。在中国当代政治文化语境中,革命文化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左右了知识分子对待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社会与个人的思考方式和人生态度。这种革命文化对当代知识分子的深刻影响具体表现在知识分子的革命思维上,它的典型范式就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在中国共产党看来,知识分子是属于资产阶级的,他们对待革命具有软弱性和动摇性。改造知识分子使其革命化的方法就是让知识分子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具体路径一是政治学习,二是政治运动,三是下放到工厂、农村劳动,接受工农的再教育。王蒙的许多作品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革命。在这些作品里他苦心经营的核心人物,那就是革命者。他对革命的历史反思,对知识分子在革命语境中向往革命、追随革命以及自觉接受革命化改造的生命历程的艺术表现,对革命偏离航道所造成的知识分子心灵上的伤害、苦痛和惶惑的深刻揭示,构成了一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与革命的文化词典。
     “结语”部分指出,王蒙作为一个政治意识强烈而又极富思想敏锐性和艺术才华的作家,他的小说艺术世界色彩斑斓、多变矛盾,其实是一种势所必然的现象。这种多变与矛盾不仅是他个人的问题,也是一个时代政治文化矛盾与变化的精神表现。与诸多其他作家不同的是,王蒙还有意地、自觉地追求这种“多变”,以形成他不断变换飞翔姿势、翩翩飞舞于政治文化空间的色彩斑斓的“蝴蝶”的文学与精神形象,以构成思想与艺术世界的丰富性和深度感。
     本论文从政治文化与王蒙小说创作的关系切入,分析了王蒙早期创作中的文学与政治双声对话的复调特征,探讨了王蒙在被划为右派后政治情结对文学情结的抑制所产生的文本分裂,进而重新解读了王蒙热衷于意识流创作方法背后的深层的政治文化因素,以及王蒙的政治叙事与日常生活叙事交相辉映及其潜在的政治文化精神寻根的意向,最后详尽地分析了王蒙小说中的政治叙事的中心主题,即革命叙事中所呈现的思辨特征。这些论述都说明,王蒙无论怎样“多变”,这只“蝴蝶”的精神特质是不变的,这就是他对中国当代政治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表现。
With the view of political culture and close reading of texts, this dissertation investigates the generative process of Wang Meng's novels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political culture based on some historical details. It analyses both the intimacy and alienation between Wang's novels and the dominating ideology to reveal the richness and complexity of Wang's cultural personality, which is significant for the study of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culture and literary creation in China.
     There are altogether five chapters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sums up the existing related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arguments of choosing this topic. Moreover, there is a theoretical definition of Political Culture and the dissertation structure in this part.
     Chapter one concerns the innovation of idea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uling status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ereinafter "CCP") undoubtedly brings about the leadership in the culture area. In fact, CCP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olitical culture and her guidance over its development direction ever since the appearance of Talks at the Yan'an Forum of Literature and Art (hereinafter "Talks")by chairman Mao. Talks, the classical text of CCP's policy of literature and art, not only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trend of China's contemporary policy and structure of literature and art, but also exerts an extensive effect on the ideas, creation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the writers'life. The canonization of Talks means the interpretation and over-interpretation of Talks and the formation of integration of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as well. To establish the legality of mainstream ideology, the regulation and purge of humanistic intellects are inevitable.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Wang's perseverance in subjectivity of literature leads him to transf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from affiliation to equality, which gives rise to his being labelled as rightist due to anti-Party and anti-socialism.
     Chapter two focuses on this dissertation's topic. The politicization of text interpretation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and feature of integr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Taking Wang's work A Young Newcomer in the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hereinafter "A Young Newcommer")as a case, this chapter reveals the political yardstick of text interpretation and binary thinking mode in this work based on detailed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 publishment of A Young Newcomer is, in nature, a product of specific context of politics and literature, in which all kinds of literature and art are so welcomed that the intellects feel very delighted. By studying the previous discussions on A Young Newcomer and setting ourselves in the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politics and culture, it can be revealed that politics is the core in the integration of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Chapter three studies the issue of value position. Wang's transfer process of value position can be inferred from his intimacy and alienation with the dominating ideology. Wit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 Young Newcomer and Scenery Here, we can discover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contemporary politics and culture on Wang's novels. The polyphonic consciousness and equal dialogues in A Young Newcomer'manifest' Wang's perseverance in subjectivity of literature and alienation from the dominating ideology which turns A Young Newcomer into an"unusual" novel in that time. However, in Scenery Here, Wang takes an initiative to cater to the dominating ideology so that there is an unharmonious disunited state between political narration and daily life narration. The political correctness threatened the writer so much that subjectivity in the literature is gone. This transfer process of value position is embodied in the characters of Wang's novels as well. Divided by 1958, when Wang Meng was labelled as a rightist, the choice and shaping of characters are very different. Before 1958, the leading characters are intellects, while after 1958, they are mainly workers, peasants and soldiers. The transition of leading characters from intellects to workers, peasants and soldiers undoubtedly results from the regulation of the dominating ideology.in that time, namely, to write for the workers, peasants and soldiers. The transfer process of value position is certainly a result of political regulation and purge on humanistic intellects and the unconscious influence of political culture on writers'mental world. In contemporary context of political culture, the formation of cultural personality of Wang Meng also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Soviet literature.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originality in Wang Meng's novels. His originality goes hand in hand with the mind emancipation movement in the contemporary politics and culture in China. Without the movement, there will be no correction of the Leftist trend, nor there will be the breakup of the "Two Whatevers". Accordingly, there will be no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novels by Wang Meng, creat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odernist Arts in the West. The originality of Wang Meng's art is demonstrated in his deep reflection of the Leftist politics in China from a special point of view, in the probing into the anguish and anxiety of the mind and in the discovery of the complexity in life and human nature. Moreover, it is reflected in the awakening of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He seeks to find a style of his own. By breaking the border of poetry, prose and fiction, borrowing the Western Modernist technique, he created lots of novels that are praised "oriental stream of consciousness".His originality is also reflected in the turning from the political narration to the daily events'record. In discovering the meaning of the common people's common life with his novels that deal with the daily life, Wang Meng created a new trend beside the literary mainstream of his time.
     Chapter five, the problem of the research in revolutionary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contemporary politics and culture, Revolutionary culture plays an enormous and far-reaching roles on the intellectuals, It decided the treatment of intellectuals to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tradition and modern, social and personal thoughts and attitudes towards life. The deep impact of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e on contemporary intellectuals is manifested in intellectuals'revolutionary thinking, It's typical paradigm is the radical opposition to the way of thinking. To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 Intellectuals are part of bourgeois, They treated the revolution with something of weakness, arid instability. The way of reforming the intellectuals,making them' revolutionary, is to let intellectuals along with the workers, peasants and soldiers, A concrete path is political study,second political movement, third to go to factories, rural labor, receiving more education from workers and peasants. There is a common theme in Wang meng's many works,that is revolutionary. In these works, the nucleus of his characters he paid much attention to, is the revolutionaries. His historical reflections to revolutionary,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context of the revolution,to be revolution, following the revolution, as well as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the life course of consciously accepting for a revolutionary transformation, of deeper reveals on intellectuals'mental injury ,agony and perplexity,made by deviation from Revolutionary, consisted a cultural dictionary about china's contemporary intellectuals and the revolutionary.
     The section of "Conclusion" has pointed out that Wang Meng as a high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but strong sensitivity and artistic talent of the writer, his colorful and varied conflicts novels art world, is a kind of inevitable phenomenon. This varied and contradictions is not only his personal problem, but also a time of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nflicts and changes in mental performance(but also the mental performance of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nflicts and changes at one time).
     Different from many other writers, Wang Meng has deliberately and consciously pursue this "variable" to form a literary and spiritual of "butterfly" image, which constantly changing his flight posture and dancing in colorfu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space, and in the end, to form the richness and depth of feeling in his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world.
     From relations between the politics and culture to Wang Meng's novel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lyphony of the two-vioced dialogue between politics and culture in the early works of Wang Meng, and discusses the split of text as his literary complex is depressed by his political complex after he is classified as right-wing. Therefore, it reinterpretes the underlying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why Wang Meng is so interested in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and his intention to seek the spiritual roots of politics and culture hidden in his combination between narration politics and daily life. Finally, the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 the central themes of political narration in his novels, that is, the feature of theorein presented in his revolutionary narration. Such arguments show that Wang Meng, no matter how "volatile" he is, his spirit of the character is unchanged, and this is his own deep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引文
①参见傅守祥:《论文学研究的文化学转向》,《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2期,第63页
    ①金元浦:《当代文学艺术的边界的移动》,《河北学刊》2004年第4期,第93页
    ①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第165页
    ②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社会学的重建》,《文艺研究》2004年第1期,第15页
    ①温奉桥:《论王蒙小说的政治意识》,《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126页
    ①陈思和:《关于乌托邦语言的一点随想——致郜元宝:谈王蒙小说的特色》,见宋炳辉、张毅主编《王蒙研究资料》(上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0页
    ②谭桂林:《长篇小说与文化母题·后记》,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2页
    ①曾镇南:《王蒙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②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①[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②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①许志英、邹恬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主潮(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56页
    ②洪子诚:《关于五十至70年代的中国文学》,《文学评论》1996年第2期,第60-61页
    ①彭亚非:《中国正统文学观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71页
    ②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华文学评论百年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③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中华文学评论百年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①洪子诚:《关于50至70年代的中国文学》,《文学评论》1996年第2期,第63页
    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③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页
    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②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③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7-58页
    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2页
    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页
    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③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④毛泽东:《发展陕甘宁边区的文化艺术》,见《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页
    ①周扬:《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序言》, 新华书店1949年版,第2页
    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9-70页
    ②汤学智:《建国以来有关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的讨论概况(上)》,《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第3期,第61页
    ①刘纲纪:《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学评论》1980年第2期,第44页
    ①阚和庆、陈长生:《建国后政治运动的历史反思:兼论邓小平“不搞运动”的政治发展思想》,《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11页
    ①张明主编:《武训研究资料大全》,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00页
    ②李刚:《现代知识群体的话语转型(1949-1959))),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①引自人民日报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人民日报》,1951年5月20日
    ②引自人民日报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人民日报》,1951年5月20日
    ①参见朱育和等主编:《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情态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8页
    ②参见王善中:《武训、电影<武训传>及建国初期开展的批判》,《党的文献》1998年第1期
    ③参见李刚:《现代知识群体的话语转型(1949-1959)》,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①夏衍:《<武训传>事件始末》,《战略与管理》,1995年第2期,第20页
    ①夏衍:《<武训传>事件始末》,《战略与管理》,1995年第2期,第21页
    ①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修订本),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77页
    ②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修订本),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81页
    ①王蒙:《林震及其他》,《王蒙文存·你为什么写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①王蒙:《林震及其他》,《王蒙文存·你为什么写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①黎之:《文坛风云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
    ②参见王蒙:《王蒙自传·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
    ③王蒙:《王蒙自传·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页
    ④王蒙:《王蒙自传·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169页
    ⑤王蒙:《王蒙自传·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170页
    ①贺兴安:《王蒙评传》,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第40-41页
    ②黎之:《回忆与思考——1957年纪事》,《新文学史料》1999年第3期,第136页
    ③王蒙:《王蒙自传·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172页
    ①於可训:《王蒙传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页
    ②李洁非:《迷案辨踪:<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前前后后》,《长城》2009年第2期,第162页
    ③王蒙:《王蒙自传·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154页
    ④王蒙:《王蒙自传·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170页
    ①王蒙:《王蒙自传·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218页
    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135页
    ②毛泽东:《<合作社的带头人陈学孟>一文按语》,见《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页
    ③ 《山乡巨变》上卷初刊于《人民文学》1958年16期,1958年7月由作家出版社初版。下卷发表于《收获》杂志1960年第1期,同年4月由作家出版社初版
    ①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32页
    ①王蒙:《王蒙自传·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页
    ①涂光群:《五十年文坛亲历记》,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24-525页
    ②王蒙:《王蒙自传·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页
    ③《关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讨论<编者按>》,《文艺学习》1956年第12期,第6页
    ① 《编者的话》,《文艺学习》1957年第3期,第8页
    ①《编者的话》,《文艺学习》1957年第3期,第8页
    ②王蒙:《关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见宋炳辉、张毅主编《王蒙研究资料(上)》,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页
    ① 《编者的话》,《文艺学习》1957年第3期,第8页
    ①林颖:《生活的激流在奔腾》,《文艺学习》1956年第12期,第6页
    ②江国曾:《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文艺学习》1957年第2期,第13页
    ③唐挚:《谈刘世吾性格及其它》,《文艺学习》1957年第3期,第11页
    ①谭桂林:《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中西之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2页
    ②季水河:《回顾与前瞻: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及其未来走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4页
    ①[美]M·瓦尔·布朗、斯图尔特·M·基利:《走出思维的误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5页
    ②王蒙:《林震及其他》,见《王蒙文存·你为什么写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①增辉:《一篇严重歪曲现实的小说》,《文艺学习》1956年第12期,第8-9页
    ②马寒冰:《准确地去表现我们时代的人物》,《文艺学习》1957年第2期,第17页
    ③李滨:《真实呢,还是不真实?》,《文艺学习》1956年第12期,第13页
    ①康濯:《一篇充满矛盾的小说》,《文艺学习》1957年第3期,第16-19页
    ②黄开发:《“十七年”文学三论》,《江淮论坛》2004年第2期,第126页
    ③刘绍棠、从维熙:《写真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生命核心》,《文艺学习》1957年第1期,第18页
    ①杜黎均:《作品中的真实问题》,《文艺学习》1957年第2期,第10页
    ②王蒙:《给<北京日报>编辑的复信》,见《王蒙文存·你为什么写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③王蒙:《林震及其他》,见《王蒙文存·你为什么写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①王蒙:《王蒙自传·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
    ②王蒙:《王蒙自传·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150页
    ①王蒙:《王蒙自传·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150页
    ②马寒冰:《准确地去表现我们时代的人物》,《文艺学习》1957年第2期,第17页
    ①以上所引李希凡的原文,均见李希凡《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宋炳辉、张毅编《王蒙研究资料(上)》,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2页
    ①王蒙:《王蒙自传·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150页
    ①王蒙:《我看毛泽东》,《王蒙文存·圈圈点点说文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56页
    ①黎之:《文坛风云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2页
    ②参见陈晋:《文人毛泽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00-405页
    ③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4页
    ④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4页
    ①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②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9页
    ③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50页
    ①郭宝亮:《王蒙小说文体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147页
    ①孙先科:《复调性主题与对话性文体:王蒙小说创作从<青春万岁>到“季节系列”的一条主脉》,《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59-60页
    ①李子云:《关于创作的通信:致王蒙》, 见宋炳辉、张毅主编《王蒙研究资料》(上),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7页
    ①王蒙:《关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见《王蒙文存·你为什么写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①董之林:《旧梦新知:“十七年”小说论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8-99页
    ①王蒙:《王蒙自传·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358-359页
    ②王蒙:《伊犁风情·前记》,《东方》1981年第2期,第78页
    ①王蒙:《王蒙自传·大块文章》,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②方蕤:《我的先生王蒙》,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109页
    ①方蕤:《我的先生王蒙》,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页
    ①王蒙:《伊犁风情·前记》,《东方》1981年第2期,第78页
    ①方蕤:《我的先生王蒙》,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②王蒙:《王蒙自传·大块文章》,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①王蒙:《这边风景》,《新疆文艺》1978年第7期,第19页
    ①王蒙:《这边风景》,《新疆文艺》1978年第7期,第10页
    ①王蒙:《这边风景》,《新疆文艺》1978年第8期,第49页
    ①王蒙:《伊犁风情》,《东方》1981年第2期,第85页
    ①方蕤:《我的先生王蒙》,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页
    ①王蒙:《王蒙自传·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154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②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上),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页
    ①王蒙:《王蒙自传·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页
    ①王蒙:《王蒙自传·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页
    ①王蒙:《王蒙自传·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209页
    ②王蒙:《苏联祭》,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扉页
    ③王蒙:《苏联祭》,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页
    ①王蒙:《王蒙文存·青春万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76页
    ②王蒙:《王蒙文存·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①王蒙:《王蒙文存·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②王蒙:《王蒙文存·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③王蒙:《王蒙文存·你为什么写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①杨胜群、陈晋主编:《历史转折:1977-1978》,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05页
    ②赵智奎主编:《改革开放30年思想史》(上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2页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43页
    ①曹禺:《一声惊雷——赞话剧<于无声处>》,《人民日报》1978年11月16日
    ② 《纪要》由刘志坚、陈亚丁等起草,张春桥、陈伯达等作了多次重大修改,后经毛泽东审阅修改后,于1966年4月16日,作为中共中央文件在中共党内发表。4月18日,《解放军报》社论《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在没有提及座谈会和《纪要》的情况下,公布了《纪要》的全面观点。1967年5月29日,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公开发表《纪要》全文。1971年“九一三”事件之后,林彪给中央军委常委的信,以及《纪要》标题和文中林彪的名字被删去。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这一文件通常被称为《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1979年5月3日,中共中央批转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请示,正式决定撤销《纪要》这一中共中央文件。(见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下册),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19页)
    ③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下册),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21页
    ①徐庆全:《文坛拨乱反正实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6-297页
    ②《纪要》将“写真实”论、“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论、“现实主义的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离经叛道”论等,诬称为“黑八论”
    ③刘锡诚:《文坛旧事》,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①白桦:《文学在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作用》,《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第3期,第26页
    ①顾彬:《20世纪中国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0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本书编写组:《中国:1978-2008》,中央文献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③周扬:《关于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学艺术问题》,见孔范今、施战军主编《中国新时期文艺思潮研究资料》(上册),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①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4页
    ②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5页
    ①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8页
    ②王蒙:《小说家言:在新时期文学十年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见孔范今、施战军主编《中国新时期文艺思潮研究资料》(中册),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页
    ①王蒙:《王蒙自传·大块文章》,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②李敬泽:《1976年后的小说:脉络辩》,《南方文坛》2009年第5期,第46页
    ③郜元宝:《当蝴蝶飞舞时:王蒙创作的几个阶段与方面》,见宋炳辉、张毅主编《王蒙研究资料》(下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44页
    ①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2页
    ②王蒙:《王蒙文存·你为什么写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25页
    ①王蒙:《王蒙自传·大块文章》,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①王蒙:《王蒙文存·布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②王蒙:《王蒙文存·布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③王蒙:《王蒙文存·布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①《王蒙自传·大块文章》,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82页
    ①《王蒙自传·大块文章》,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82页
    ②王蒙:《王蒙文存·布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
    ③王蒙:《王蒙文存·布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4页
    ④王蒙:《王蒙文存·布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
    ①曾镇南:《王蒙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1页
    ①曾镇南:《王蒙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0页
    ①王蒙:《王蒙文存·布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5页
    ②曾镇南:《王蒙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2页
    ③王蒙:《王蒙文存·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页
    ①王蒙:《在探索的道路上》,见宋炳辉、张毅主编《王蒙研究资料》(上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5页
    ①杨续先:《勤奋的探索,勇敢的创新——王蒙创作讨论会情况综述》,《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0年第4期,第15-16页
    ②阎纲:《小说出现新写法——谈王蒙近作》,见孔范今、施战军主编《中国新时期文艺思潮研究资料》(上册),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70页
    ③方顺景:《创造新的艺术世界》,《文艺报》1980年8月7日
    ①陆贵山:《谈王蒙小说创作的创新》,《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0年第4期,第43-44页
    ②克非:《引人注目的探索——王蒙的近作兼论创作方法的多样性》,《学习与探索》1980年第6期,第127页
    ③克非:《引人注目的探索——评王蒙的近作兼论创作方法的多样性》,《学习与探索》1980年第6期,第129页
    ④阎纲:《小说出现新写法——谈王蒙近作》,见孔范今、施战军主编《中国新时期文艺思潮研究资料》(上册),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页
    ①蓝田玉:《王蒙近作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文学评论》1982年第1期,第74-81页
    ②严文井:《给王蒙同志的信》,见宋炳辉、张毅主编《王蒙研究资料》(上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8页
    ①刘绍棠:《我看王蒙的小说》,《文学评论》1982年第3期,第61页
    ②曾镇南:《王蒙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03页
    ③杨续先:《勤奋的探索,勇敢的创新——王蒙创作讨论会情况综述》,《北师范学院学报这》(社科版)1980年第4期,第17页
    ①陈骏涛:《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王蒙新作<蝴蝶>读后》,见宋炳辉、张毅主编《王蒙研究资料》(上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5页
    ②阎纲:《小说出现新写法——谈王蒙近作》,见孔范今、施战军主编《中国新时期文艺思潮研究资料》(上册),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175页
    ③陆贵山:《谈王蒙小说创作的创新》,《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0年第4期,第44页
    ①王蒙:《关于“意识流”的通信》,见宋炳辉、张毅主编《王蒙研究资料》(上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31页
    ①王蒙:《我在寻找什么》,见宋炳辉、张毅主编《王蒙研究资料》(上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页
    ①王蒙:《对一些文学观念的探讨》,见孔范今、施战军主编《中国新时期文艺思潮研究资料》(上册),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183页
    ②王蒙:《关于<春之声>的通信》,见宋炳辉、张毅主编《王蒙研究资料》(上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页
    ③萨支山、周亚琴:《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当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92页
    ①何西来:《探寻者的心踪——评王蒙近年来的创作》,见宋炳辉、张毅主编《王蒙研究资料》(上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7-348页
    ②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13页
    ①王蒙:《倾听生活的声息)),见宋炳辉、张毅主编《王蒙研究资料》(上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页
    ①王蒙:《倾听生活的声息》,见宋炳辉、张毅主编《王蒙研究资料》(上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①王蒙:《王蒙文存·在伊犁、新大陆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6页
    ②王春林:《被遮蔽的文学存在——重读王蒙系列小说<在伊犁>》,见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1期,第154-155页
    ①在《故乡行》中,王蒙记叙了曾经担任大队会计的小阿卜都热合曼库尔班对他说的一句话,“我不知道王蒙哥是不是一位作家,我只知道你是巴彦岱的一个农民。”王蒙认为这是对他在伊犁生活那么多年的最好的褒奖。
    ②王蒙:《王蒙文存·冬之丢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9页
    ③孙郁:《王蒙:从纯粹到杂色》,见宋炳辉、张毅主编《王蒙研究资料》(下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7页
    ①王蒙:《王蒙文存·在伊犁、新大陆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②铁凝:《美丽的心灵流浪——我读<哦,穆罕默德·阿麦德>》,见何西来主编《名家评点王蒙名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页
    ①王蒙:《王蒙文存·在伊犁、新大陆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
    ①王春林:《被遮蔽的文学存在——重读王蒙系列小说<在伊犁>》,见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1期,第155页
    ②王春林:《被遮蔽的文学存在——重读王蒙系列小说<在伊犁>》,见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1期,第156页
    ③陈孝英、李晶:《在广阔的现实主义大道上——读王蒙1983年小说散记》,《当代作家评论》1984年第5期,第31页
    ①参见陈思和《关于乌托邦语言的一点随想——致郜元宝:谈王蒙小说的特色》和郜元宝《阅读与想象——致陈思和:再谈王蒙小说的语言与抒情》,见宋炳辉、’张毅主编《王蒙研究资料》(上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6-475页
    ②温奉桥、温凤霞:《从伊犁走向世界——试论新疆对王蒙的影响》,《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96页
    ①刘绍棠:《我看王蒙的小说》,《文学评论》1982年第3期,第60-62页
    ②郭宝亮:《王蒙小说文体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页
    ③王安忆、张新颖:《谈话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6页
    ④王蒙:《王蒙自传·大块文章》,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页
    ①王蒙:《王蒙文存·在伊犁、新大陆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6-237页
    ①转引自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②转引自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①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见《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17页
    ②参见张九海、韩强《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思维》一文,《求实》2005年第6期,第33页
    ①贵州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和谐思维与科学发展观》,《贵州日报》2005年9月15日
    ①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7页
    ②《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最早发表在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1925年12月1日出版的《革命》半月刊第4期,以后又在1926年2月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部主办的《中国农民》第2期和3月13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机关刊物《中国青年》第116、117合刊上发表。在《中国青年》连载了这篇文章后,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并没有修改过这篇文章。‘1950年,中共中央决定出版《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对这篇文章反复修改,还印出了几次修改稿。和早期的版本相比,毛泽东对此文作了比较大的修改,主要变化集中在对大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的构成成分,政治主张和对待革命的态度三个方面。对于知识分子,在《中国青年》版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中等以上知识分子都被划入敌人的行列。
    ①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2页
    ②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0页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695页
    ②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9页
    ①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见《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96页
    ②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自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①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45页
    ①曾镇南:《王蒙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64页
    ①王蒙:《王蒙文存·布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5页
    ②王蒙:《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1页
    ③王蒙:《活动变人形》,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3页
    ①王蒙:《失态的季节》,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页
    ②王蒙:《失态的季节》,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6页
    ①王蒙:《恋爱的季节》,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页
    ①王蒙:《恋爱的季节》,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8页
    ②张志忠:《追忆逝水年华——王蒙“季节”系列长篇小说论》,《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第21页
    ①王蒙:《王蒙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598-599页
    ①王蒙:《王蒙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598页
    ①王蒙:《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4页
    ①王蒙:《王蒙自传·大块文章》,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199页
    ①王蒙:《活动变人形》,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2-53页
    ①王蒙:《活动变人形》,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0-291页
    ②於可训:《王蒙传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21页
    ③郜元宝、宋炳辉:《文化的命运和人的命运——论王蒙<活动变人形>及其他》,见胡健玲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研究资料》(下),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77页
    ①郜元宝、宋炳辉:《文化的命运和人的命运——论王蒙<活动变人形>及其他》,见胡健玲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研究资料》(下),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77页
    ②王蒙:《活动变人形》,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6页
    ③王蒙:《王蒙文存·圈圈点点说文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6页
    ①王蒙:《活动变人形》,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1页
    ①刘再复:《挚爱到冷峻的精神审判——评王蒙的(活动变人形>》,见宋炳辉、张毅主编《王蒙研究资料》(上),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1页
    ①王蒙:《蝴蝶为什么得意》,见《王蒙文存·你为什么写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6-97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卷,第4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36-37页。
    ③王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刍议》,《王蒙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①王富仁:《我走过的路》,《王富仁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1.王蒙:《王蒙文存》1-2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2.王蒙:《恋爱的季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3.王蒙:.《失态的季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月版。
    4.王蒙:《踌躇的季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5.王蒙:《狂欢的季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6.王蒙:《活动变人形》,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7.王蒙:《青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8.王蒙:《尴尬风流》,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月版。
    9.王蒙:《苏联祭》,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10.王蒙:《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王蒙:《王蒙自传·半生多事》,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
    12.王蒙:《王蒙自传·大块文章》,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
    13.王蒙:《王蒙自传·九命七羊》,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
    14.王蒙:《王蒙新世纪讲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15.王蒙:《王蒙谈小说》,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版。
    16.王蒙:《王蒙讲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7.王蒙:《我是王蒙》,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
    18.王蒙:《绘图本王蒙旧体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9.王蒙、郜元宝:《王蒙郜元宝对话录》,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王蒙:《老子十八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21.王蒙:《庄子的享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1.宋炳辉、张毅编:《王蒙研究资料》(上)、(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曾镇南:《王蒙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3.于根元、刘一玲:《王蒙小说语言研究》,大连:大连出版社,1989年版。
    4.丁玉柱:《王蒙的生活和文学道路》,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方蕤:《王蒙——“放逐”新疆十六年》,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6.夏冠洲:《用笔思考的作家——王蒙》,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方蕤:《我与王蒙》,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汪昊:《王蒙小说语言论》,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9.崔建飞编:《王蒙作品评论集粹》,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曹玉如编:《王蒙年谱》,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何西来主编:《名家评点王蒙名作》,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李扬编:《走近王蒙》,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方蕤:《我的先生王蒙》,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4.贺兴安:《王蒙评传》,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
    15.郭宝亮:《王蒙小说文体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丁玉柱:《王蒙旧体诗传》,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温奉桥编:.《王蒙·革命·文学——王蒙文艺思想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18.於可训:《王蒙传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编者按:《关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讨论》,《文艺学习》1956年第12期。
    2.林颖:《生活的激流在奔腾》,《文艺学习》1956年第12期。
    3.增辉:《一篇严重歪曲现实的小说》,《文艺学习》1956年第12期。
    4.王践:《清规戒律何其多?》,《文艺学习》1956年第12期。
    5.王恩:《林震值得同情吗?》,《文艺学习》1956年第12期。
    6.王冬青:《生动地揭露了新式官僚主义的嘴脸》,《文艺学习》1956年第12期。
    7.李滨:《真实呢,还是不真实?》,《文艺学习》1956年第12期。
    8.唐定国:《林震是我们的榜样》,《文艺学习》1956年第12期。
    9.长之:《可喜的作品,同时是有严重缺点的作品》,《文艺学习》1957年第1期。
    10.彭慧:《我对<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意见》,《文艺学习》1957年第1期。
    11.戴宏森:《一个区委干部的意见》,《文艺学习》1957年第1期。
    12.刘绍棠、丛维熙:《写真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生命核心》,《文艺学习》1957年第1期。
    13.一良:《不健康的倾向》,《文艺学习》1957年第1期。
    14.赵坚:《伤了花瓣的花朵》,《文艺学习》1957年第1期。
    15.邵燕祥:《去病和苦口》,《文艺学习》1957年第1期。
    16.杜黎均:《作品中的真实问题》,《文艺学习》1957年第2期。
    17.王培萱:《一篇有特色的小说》,《文艺学习》1957年第2期。
    18.江国曾:《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文艺学习》1957年第2期。
    19.艾克恩:《林震究竟向娜斯佳学了些什么》,《文艺学习》1957年第2期。
    20.马寒冰:《准确地去表现我们时代的人物》,《文艺学习》1957年第2期。
    21.邓啸林:《林震及其他》,《文艺学习》1957年第2期。
    22.李希凡:《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文汇报》1957年2月9日。
    23.唐挚:《什么是典型环境?——与李希凡同志商榷》,《文汇报》1957年2月25日。
    24.康濯:《一篇充满矛盾的小说》,《文艺学习》1957年第3期。
    25.秦兆阳:《达到的和没有达到的》,《文艺学习》1957年第3期。
    26.唐挚:《谈刘世吾性格及其它》,《文艺学习》1957年第3期。
    27.刘宾雁:《道是无情却有情》,《文艺学习》1957年第3期。
    28.艾芜:《读了<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感想》,《文艺学习》1957年第3期。
    29.周培相、杨田村等:《“典型环境”质疑——与李希凡同志商榷》,《光明日报》1957年3月9日。
    30.林默涵:《一篇引起争论的小说》,《人民日报》1957年3月12日。
    31.《严肃对待作家的创作劳动——<人民文学>编者修改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有错误》,《人民日报》1957年5月7日。
    32.《人民文学》编辑部整理:《<人民文学>编辑部对<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原稿的修改情况》,《人民日报》1957年5月9日。
    33.敏泽:《从几篇作品谈艺术的真实性问题》,《文艺报》1957年第12期。
    34.姚文元:《文学上修正主义思潮和创作倾向》,《人民文学》1957年第11期。
    35.李希凡:《所谓“干预生活”、“写真实”的实质是什么?》,《人民文学》1957年第11期。
    36.刘兴辉:《王蒙的“处女作”——<青春万岁>》,《新文学论丛》(季刊)1979年第1期。
    37.雷达:《“春光唱彻方无憾”——访作家王蒙》,《文艺报》1979年第4期。
    38.王吉有:《文学应肩负起“干预生活”的使命——重读<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辽宁大学学报》1979年第5期。
    39.王鸿英:《真正的青春——评<青春万岁>》,《人民日报》1979年7月14日。
    40.夏耘:《布尔塞维克的敬礼——读王蒙的<布礼>》,《文艺报》1980年第2期。
    41.刘思谦:《读<青春万岁>致王蒙》,《读书》1980年第3期。
    42.曾镇南:《现代青年心灵的一隅——读<风筝飘带>》,《新文学论丛》(季刊)1980年第3期。
    43.张放:《王蒙小说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第3期。
    44.杨续先整理:《勤奋的探索,勇敢的创新——王蒙创作讨论情况综述》,《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0年第4期。
    45.阎纲:《小说出现新写法——谈王蒙近作》,《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4
    期。
    46.陆贵山:《谈王蒙小说创作的创新》,《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47.刘思谦:《生活的波流——读<布礼>与<蝴蝶>》,《新文学论丛》(季刊)1980年第4期。
    48.李陀:《现实主义和“意识流”——从两篇小说运用的艺术手法说起》,《十月》1980年第4期。
    49.刘梦溪:《王蒙的创作和新时期文学发展的趋向》,《十月》1980年第5期。
    50.克非:《引人注目的探索——评王蒙的近作兼论创作方法的多样性》,《学习 与探索》1980年第6期。
    51.晓立、王蒙:《关于创作的通信》,《文学评论》1980年第6期。
    52.周姬昌:《“一切景语皆情语”——读王蒙短篇小说<春之声>》,《人民日报》1980年7月2日。
    53.刘心武:《他在吃蜗牛》,《北京晚报》1980年7月8日。
    54.刘心武:《“复调小说”和“怪味小说”》,《北京晚报》1980年7月12日。
    55.陈俊峰:《我失望了——致王蒙》,《北京晚报》1980年7月17日。
    56.严文井:《给王蒙同志的信(附王蒙的回信)》,《北京晚报》1980年7月21日。
    57.张维安:《不是失望,是大有希望!》,《北京晚报》1980年7月26日。
    58.王志宇:《曲高和寡对谁谈——评王蒙的近作》,《北京晚报》1980年8月6日。
    59.方顺景:《创造新的艺术世界——试论王蒙近年来的艺术探索》,《文艺报》1980年第8期。
    60.仲呈祥:《引人注目的探索——围绕王蒙同志小说创作开展的讨论》,《文汇报》1980年8月27日。
    61.陈俊涛:《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王蒙新作<蝴蝶>读后》,《文汇报》1980年8月27日。
    62.张钟:《王蒙的新探索——谈<蝴蝶>等六篇小说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光明日报》1980年9月28日。
    63.何新:《独具匠心的佳作——评王蒙<夜的眼>》,《读书》1980年第10期。
    64.任骋:《不要背离读者——兼和王蒙同志商榷》,《文艺报》1980年第12期。
    65.吴野:《文学与革新——由王蒙近作讨论引起的思考》,《北京文艺》1981年第2期。
    66.曾镇南:《有浓度和热度的幽默感——谈王蒙的三篇小说近作》,《新疆文学》1981年2月号。
    67.张炯:《一束奇异的花——读<布礼>等小说后给王蒙的一封信》,《芒种》1981年第2期。
    68.梁东方:《关于王蒙近作的讨论》,《光明日报))1981年5月1日。
    69.贺光鑫整理:《关于王蒙作品的评价问题》,《文学评论》1981,年第5期。
    70.王东明:《“别忘记我们”——读<蝴蝶>》,《读书))1981年第6期。
    71.添丞:《有益的探索——关于“意识流”和王蒙新作的讨论》,《作品与争鸣》1981年8月号。
    72.曾镇南:《两代人的青春之歌——读王蒙<深的湖>》,《读书》1981年第9期。
    73.郑波光:《王蒙艺术追求初探》,《文学评论》1982年第1期。
    74.蓝田玉:《王蒙近作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文学评论》1982年第1期。
    75.石萧:《忠于生活,思考生活——评王蒙近作的艺术手法》,《钟山》1982年第1期。
    76.李幼苏:《关于王蒙创作讨论中几个问题的意见》,《当代文艺思潮》1982年第2期。
    77.冯骥才:《王蒙找到了自己——记与英国人的一次对话》,《文学评论》1982年第3期。
    78.刘绍棠:《我看王蒙的小说》,《文学评论》1982年第3期。
    79.曹布拉:《王蒙近期小说的语言风格散论》,《浙江学刊》1982年第4期。
    80.皇甫积庆:《浅谈王蒙小说的艺术开拓——兼与郑波光同志商榷》,《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第6期。
    81.章子仲:《<相见时难>的开拓——读王蒙作品札记之二》,《武汉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2年第6期。
    82.冯骥才:《话说王蒙》,《文汇月刊》1982年第7期。
    83.程德培:《扎根在现实的土壤上——读小说<相见时难>》,《文汇报》1982年9月24日。
    84.高行健:《读王蒙的<杂色>》,《读书》1982年第10期。
    85.何西来:《探寻者的心踪——评王蒙近年来的创作》,《钟山》1983年第1期。
    86.林兴宅:《试论<风筝飘带>的美学特征》,《厦门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87.[美]菲尔·威廉斯著,刘嘉珍译:《一只有光明尾巴的现实主义的“蝴蝶”评王蒙的中篇<蝴蝶>》,《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1期。
    88.陈孝英:《论王蒙小说的幽默风格》,《文学评论》1983年第2期。
    89.畅广元::《广泛的真实性原则——论王蒙的艺术追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1983年第2期。
    90.吴亮:《王蒙小说思想漫评》,《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第2期。
    91.金宏达:《王蒙创新试验的性质和方法问题》,《芙蓉》1983年第4期。
    92.曾镇南:《也谈<杂色>》,《作品与争鸣》1983年第5期。
    93.陈孝英、李晶:《“经”“纬”交错的小说新结构——试论王蒙对小说结构的探索》,《当代作家评论》1984年第1期。
    94.徐俊西:《在社会主义文学的道路上不断求索——论王蒙小说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当代作家评论》1984年第2期。
    95.[苏]谢·阿·托罗普采夫:《王蒙对文学创作的探究》,《钟山》1984年第5期。
    96.陈孝英、李晶:《在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上——读王蒙1983年小说散记》,《当代作家评论》1984年第5期。
    97.周政保:《他以自己的方式写着严肃的人生——读王蒙的系列小说<在伊犁>》,《文艺报》1984年第12期。
    98.石天河:《<蝴蝶>与东方“意识流”》,《当代文艺思潮》1985年第1期。
    99.周政保:《<在伊犁>:王蒙的幽默感与思情》,《小说评论》1985年第4期。
    100.曾镇南:《伊犁:失去诗的诗人心中的诗——读王蒙<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评论》1985年第5期。
    101.许凌:《试论<在伊犁>的艺术特点》,《当代文坛》1985年第9期。
    102.成理:《王蒙研究述评》,《当代文艺探索》1986年第3期。
    103.曾镇南:《历史的报应与人的悲剧——谈<活动变人形>及其他》,《当代》1986年第4期。
    104.谢欣:《悲剧的性质,悲剧的人生——读王蒙长篇近作<活动变人形>》,《小说评论》1986年第5期。
    105.曾镇南:《谈王蒙幽默风格的现实思想基础》,《江淮沦坛》1986年第5期。
    106.曾镇南:《以幽默的方式掌握现实——王蒙的幽默体小说》,《当代文坛》1986年第5期。
    107.刘再复:《挚爱到冷峻的精神审判——评王蒙的<活动变人形>》,《文艺报》 1986年7月26日。
    108.郜元宝、宋炳辉:《文化的命运和人的命运——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及其他》,《上海文论》1987年第1期。
    109.宋炳辉:《宽容背后的激情:王蒙小说创作的自我超越》,《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2期。
    110.林焱::《知识分子灵魂的审视——评<活动变人形>》,《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2期
    111.曾镇南:《在中西文化碰撞夹缝中挣扎的畸形人物——论倪吾诚》,《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2期。
    112.曾镇南:《王蒙对50年代爱情生活的探索和反思》,《江淮论坛》1987年第3期。
    113.李春林:《王蒙与意识流文学东方化》,《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第6期。
    114.吴秉杰:《“来劲”与“不来劲”随你——读王蒙的<来劲>》,《文学自由谈》1988年第1期。
    115.宋耀良:《现代孔乙已与批评精神——评王蒙<活动变人形>》,《文学评论》1988年第2期。
    116.孟悦:《语言缝隙造就的“叙事”——<致爱丽丝><来劲>试析》,《当代作家评论》1988年第2期。
    117.叶橹:《倪吾诚论》,《广西师院学报》1988年第2期。
    118.金克术:《<活动变人形>读后》,《读书》1988年第10期。
    119.郜元宝:《特殊的读者意识与文体风格——王蒙小说别一解》,《小说评论》1988年第6期。
    120.席扬:《王蒙:面对十年后的沉思》,《江汉论坛》1988年第9期。
    121.吴炫:《作为文化现象的王蒙》,《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2期。
    122.郜元宝:《<来劲>与关于<来劲>的非议》,《文艺争鸣》1989年第2期。
    123.徐其超:《辩证综合——王蒙小说创新模式》,《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第3期。
    124.毕光明:《人生实现与文学实现——王蒙审美意识的张力场》,《当代文坛》 1989年第3期。
    125.张钟:《王蒙现象探讨》,《文学自由谈》1989年第4期。
    126.伍洪涛:《王蒙小说创作得失论》,《中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1期。
    127.王鹰飞:《王蒙小说模式谈》,《文学自由谈》1990年第4期。
    128.张来民:《<来劲>之迷破译》,《河南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
    129.陈本俊:《论王蒙小说对相声手法的运用》,《中国文学研究》1991年第3期。
    130.山人:《<坚硬的稀粥>是一篇什么作品?》,《文艺理论与批评》1991年第6期。
    131.慎平:《读者来信》,《文艺报》1991年9月14日。
    132.淳于水:《为什么“稀粥”还会“坚硬”呢?》,《中流》1991年第10期。
    133.潘凯雄:《出现在<恋爱的季节>中的……》,《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2期。
    134.吴辛丑:《奇妙的“堆砌”——谈王蒙作品中的繁复现象》,《语文月刊》1993年第4期。
    135.王彬彬:《过于聪明的中国作家》,《文艺争鸣》1994年第6期。
    136.郜元宝:《戏弄与谋杀:追忆乌托邦的一种语言策略——诡说王蒙》,《作家》1994年第2期。
    137.陈思和:《关于乌托邦语言的一点随想——致郜元宝:谈王蒙小说的特色》,《文艺争鸣》1994年第2期。
    138.王干:《寓言之瓮与状态之流——王蒙近作走向谈片》,《文艺争鸣》1994年第2期。
    139.王干:《重写的可能与意义:关于王蒙的<恋爱的季节>》,《小说评论》1994年第3期。
    140.王春林:《话语、历史与意识形态——评王蒙长篇小说<失态的季节>》,《小说评论》1994年第6期。
    141.高增德、谢泳等:《话说王蒙——谈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纯洁性》,《东方》1995年第3期。
    142.陶东风:《从“王蒙现象”谈到文化价值的建构》,《文艺争鸣》1995年第3期。
    143.郜元宝:《阅读与想象:致陈思和,再谈王蒙小说的语言与抒情》,《小说评 论》1995年第4期。
    144.党圣元:《平面化——当前王蒙文化心态的价值特征》,《小说评论》1995年第4期。
    145.夏冠洲:《王蒙创作的五个阶段(上)》,《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4期。
    146.南帆:《反讽:结构与语境——王蒙、王朔小说的反讽修辞》,《小说评论》1995年第5期。
    147.王培元:《“一个人远游”:王蒙小说的一个模式》,《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6期
    148.夏冠洲:《王蒙创作的五个阶段(下)》,《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1期。
    149.唐达成:《拨动这根痛苦的弦——散论<活动变人形>》《当代》1996年第5期。
    150.铁凝:《我读<哦,穆罕默德·阿麦德>》,《文论报》1996年9月15日。
    151.谢冕、洪子诚等:《重读<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152.童庆炳:《隐喻与王蒙的<杂色>》,《文学自由谈》1997年第5期。
    153.李广仓:《焦虑与游戏:王蒙创作心理阐释》,《钟山》1997年第5期。
    154.孙郁:《王蒙:从纯粹到杂色》,《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6期。
    155.董之林:《论青春体小说——50年代艺术类型之一》,《文学评论》1998年第2期。
    156.李广仓:《迷失与逃亡——对王蒙“季节系列”人物的一种解读》,《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157.曹书文、吴澧波:《怀旧情结与王蒙的小说创作》,《当代文坛》1998年第2期。
    158.王春林:《政治、人性与苦难记忆——王蒙“季节”系列的写作意义》,《小说评论》1999年第3期。
    159.王启凡:《王蒙小说的文化色彩》,《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160.吴广晶:《王蒙小说:生活与叙事的纠缠》,《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 第5期。
    161.王春林:《政治与王蒙小说》,《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6期。
    162.贺绍俊:《思考的契机:读王蒙的<狂欢的季节>》,《戏剧电影报》2000年7月14日。
    163.陶东风:《论王蒙的“狂欢体”写作》,《文学报》2000年8月3日。
    164.张志忠:《追忆逝水年华——王蒙“季节”系列长篇小说论》,《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
    165.董小玉:《新时期初王蒙对现实主义小说的探索》,《重庆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66.何西来:《评王蒙的<季节>四部》,《文艺研究》2001年第4期。
    167.童庆炳:《历史维度与语音维度的双重胜利》,《文艺研究》2001年第4期。
    168.南帆:《革命、浪漫与凡俗》,《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
    169.梁秀花:《新时期王蒙小说研究综述》,《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70.谢泳:《重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南方文坛》2002年第6期。
    171.郜元宝:《“说话的精神”及其他——略说“季节系列”》,《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5期。
    172.童庆炳:《作为中国当代小说艺术的“探险家”的王蒙》,《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73.傅书华:《个体人生与社会政治的亲密拥抱——论王蒙小说中个体人生的价值指向》,《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2期。
    174.郭宝亮:《论王蒙的文化心态及其传统认同》,《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
    175.温奉桥:《论王蒙小说的政治意识》,《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76.许子东:《重读<活动变人形>》,《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3期。
    177.王春林:《“说出复杂性”的“反现代化叙事”——评王蒙长篇小说<青狐>》,《南方文坛》2004年第4期。
    178.李丹:《特定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集体思考——谈<活动变人形>及其批评》,《理论与创作》2005年第3期。
    179.洪子诚:《“外来者”的故事:原型的延续与变异——重读<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研究》2005年5月号。
    180.孙先科:《复调性主题与对话性文体——王蒙小说创作从<青春万岁>到“季节”系列的一条主脉》,《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2期。
    181.温奉桥:《<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研究50年述评》,《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5期。
    182.程光炜:《革命文学的“激活”——王蒙创作“自述”与小说<布礼>之间的复杂缠绕》,《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6期。
    183.周云钊:《传统与现代的错位——论王蒙<活动变人形>中倪吾诚的文化人格》,《山东文学》2006年第7期。
    184.郜元宝:《当蝴蝶飞舞时——王蒙创作的几个阶段与方面》,《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2期。
    185.温奉桥:《论王蒙与苏俄文学》,《理论与创作》2008年第3期。
    186.温奉桥、温凤霞:《从伊犁走向世界——试论新疆对王蒙的影响》,《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
    1.谭桂林:《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中西之争》,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2.谭桂林:《转型与整合——现代中国小说精神现象史》,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谭桂林::《长篇小说与文化母题》,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罗成琰:《百年文学与传统文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修订本),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版。
    6.宋剑华:《百年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朱晓进等:《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何锡章:《幻象世界中的文化与人生——<西游记>》,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季水河:《回顾与前瞻: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及其未来走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12.许志英、邹恬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主潮》(上)、(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樊星:《当代文学新视野讲演录》,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彭亚非:《中国正统文学观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5.毛泽东:《毛泽东文艺论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6.‘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7.周扬编:《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北京:新华书店,1949年版。
    18.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孟繁华:《中国当代文学通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0.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李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22.陈晋:《文人毛泽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3.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4.吴秀明主编:《当代中国文学六十年》,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25.黎之:《文坛风云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6.涂光群:《五十年文坛亲历记》,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7.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8.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董之林:《旧梦新知:“十七年”小说论稿》,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30.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上)、(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31.徐庆全:《文坛拨乱反正实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2.刘锡诚:《文坛旧事》,武汉: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
    33.杨志今、刘新风主编:《新时期文坛风云录》,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4.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华文学评论百年精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35.郭沫若:《郭沫若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36.吴义勤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研究资料》(上),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37.胡健玲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研究资料》(中)、(下),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38.孔范今、施战军主编:《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资料》(上)、(中)、(下)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39.旷新年:《写在当代文学边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0.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1.周恩来:《周恩来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44.胡乔木:《胡乔木谈文学艺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5.李刚:《现代知识群体的话语转型(1949-1959)》,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6.朱育和等主编:《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情态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7.朱正:《1957年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8.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4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2005.12),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50.于光远:《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51.杨胜群、陈晋主编:《历史转折:1977-1978》,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52.赵智奎主编:《改革开放30年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本书编写组:《中国:1978-2008》,北京、长沙:中央文献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4.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55.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6.许纪霖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57.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8.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59.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60.许纪霖主编:《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1.邵建:《知识分子与人文》,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62.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1.[法]托多罗夫著:《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知识分子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3.[美]M.瓦尔·布朗、斯图尔特·M.基利:《走出思维的误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
    4.[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5.[德]顾彬:《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法]米歇尔·福品柯:《知识考古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8.[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修订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9.[英]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英]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12.[意]安贝托·艾柯等:《诠释与过度诠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13.[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14.[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5.[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6.[日]左藤慎一:《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