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中“人”的迷失与回归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目前有关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的问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尽管多年来德育教师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付出了很多心血,取得了一些成绩,总结了不少经验。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德育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德育是塑造人的心灵和思想的工作,而德育教师试图以“独白”式的授课方式,即直接的知识传授来实现此目的,并不关注学生原有的“道德框架”及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从而导致德育实践中“人”的迷失。如何使迷失的“人”回归成为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瓶颈。然而遗憾的是,真正从分析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入手,从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内在规律深入的相关论述并不多。所以本文试图以此为基础,在德育实践中开辟一条新的思路。
     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导致目前德育中“人”的迷失的主要原因;第二部分剖析了德育问题产生的实质,即它是一种灌输教育,是一种无“人”的教育,它只能使学生说什么,不说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观念,塑造人的心灵和思想;第三部分从分析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入手,论述了德育过程中基本矛盾转化的两个阶段:内化阶段与外化阶段;第四部分以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及其转化的理论为基础,以实践是德育的本质为依据,构建了一种新的德育模式——活动德育模式,并提出在实践中切实可行的几种活动形式。
     总之,本文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试图探索出一条符合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的有效的德育模式,从而为新时期德育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这也是本文撰著的宗旨所在。
At present, it is a fact that the actual effect of moral education is not satisfactory .It' s true that teachers of moral education have made great efforts concerning the teaching of moral education for many years, gained many achievements and received a lot of experience. Because of various reasons, weak links have appeared in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is a kind of work molding people's spirit, thoughts and ideas. However, teachers of moral education try to reach the goal through directly passing on moral knowledge, neglecting the original "moral frame" and formed rules of thoughts and morality. This results in the loss of "people" in the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How to put the lost "people" back into the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key point of improving the actual effect of moral education. However, the related exposition that starts from analyzing the basic contradi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inherent law of the formality of thoughts and morality is not common. Based on the above, the paper introduc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in the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is composed of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analyses the main reason of "people's" loss in moral education; The second part expounds the essence of the problems about moral education, it's a kind of inculcating education; The third part elaborates the basic contradiction in the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and shows two phases of settling it; The fourth part constructs a new kind of moral education pattern_ moral education in activity, 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workable activities in the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hi a word, with the combination with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paper explores a kind of effective formality of mor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contribute what I can do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That's also the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article.
引文
[1]《鲁迅全集》第4卷,第515页;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67页;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4][5][6]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46—349页;
    [7]柯尔伯格:《隐性课程在道德教育中的运用》,《教育文摘》1987年版,第156页;
    [8]胡守信主编:《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19页;
    [9]彼德罗夫斯基主编:《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91页;
    [10]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第128页;
    [11]陶行知:《陶行知论师范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第42、43页;
    [12]L.I.包诺维奇:《学生人格研究与教育问题》,第174页;
    [1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56页;
    [14]S.L.鲁宾斯坦:《心理学发展原则与方向》,第48页;
    [15]《列宁全集》第20卷,第205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9页;
    [17]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53页;
    [18]李伯黍主编:《品德心理研究》,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88页。
    
    
    1、刘强主编:《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王平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概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詹万生主编:《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袁桂林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7、陈会昌著:《德育忧思——转型期学生个性心理研究》,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
    8、刘良慧、张先华著:《教育观念的革命》,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版;
    10、储培君等著:《德育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1、周之良著:《德育新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曹向阳著:《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范中杰:“学生的德育负担刍议”,《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6期;
    14、刘东方:“对目前我国传统德育的思考”,《教育探索》,2000年第6期;
    15、周东黎:“自我教育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方法”,《教育探索》,2001年第5期;
    16、卢月清:“试论德育功能与德育实效”,《教育探索》,2001年第11期;
    
    
    17、孟庆南:“论教学过程中学习主体的接受”,《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6期;
    18、王啸、鲁杰:“德育理论:走向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整合”,《中国教育学刊》,1999年第3期;
    19、郭发奇:“论美国的渗透式教育”,《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第5期;
    20、郑富兴:“德育情境的建构”,《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21、戚万学:“活动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论构想”,《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
    22、刘慧,朱小蔓:“多元社会中学校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教育研究》,2001年第9期;
    23、蔡春,扈中平:“从‘独白’到‘对话’”,《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24、韩传信:“实践性道德教育的探讨”,《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1期;
    25、谢登滨:“德育新观念: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参与式道德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26、韦庆华:“学校道德教育模式新探”,《江西教育科研》,1999年第3期;
    27、辜筠芳:“享受自然,陶冶心灵”,《国际教育展望》,2001年第3期;
    28、徐斌艳:“挑战自然,挑战自我”,《国际教育展望》,2001年第6期;
    29、郭介成:“浅论德育渗透教学”,《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2期;
    30、陈卓:“思想政治教育学接受理论”,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