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实业”一词是近代中国出现的一个新词汇,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理解,颇多歧义。本文所指的“实业”,“以农、工、矿三项生产事业为主体,而旁及交通、运输等业,商业从事于原料与制品之贩运,大有助于生产事业发展,故亦当列入实业之门”。所谓实业救国思潮,笔者认为就是在近代民族危机刺激下,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实业家、政治家,认为实业不振是中国落后挨打,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为了御侮救贫,他们怀抱实业救国的理念,积极探索振兴实业的道路和方法,并对振兴实业的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和争论,这种种心智上的努力构成了实业救国思潮的丰富内容。其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接受和思考,对中国工业化理论的初步构建。它既表现在时人以文章和论著为载体的言论中,也体现在兴办实业的具体章程和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中。
     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仁人志士探索富强之道的思想结晶:二是西学,尤其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对于前人思想的反思和检讨,有利于对国情的把握和认识。对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初步运用,则弥补了本土思想资源的不足,有利于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诊断中国实业发展的弊病,寻求正确的对策。实业救国思潮萌芽于甲午战争至庚子事变时期,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发展,在清末新政时期蔚然成潮,民国建立后实业救国思潮日益高涨,席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20世纪20年代后实业救国思潮逐渐消退,转化为“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大争论。在不同的阶段实业救国思潮关注和讨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看,其不变的是实现中华民族富强的宗旨,其不断深化的是振兴实业的理论认识。
     由于知识结构、人生经历、政治理念的差异,实业救国论者对于如何振兴实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就整个思潮而言,所讨论的核心问题可归纳为实业发展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和内部要素。外部条件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如何制定经济法规保障实业发展?二、如何设立银行辅助实业发展?三、如何改革税制促进实业发展?实业救国论者在讨论这些问题时,其出发点是满足实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解决财政问题或社会分配问题,其思想有别于从财政角度或社会分配角度探讨银行建设和税制改革的言论。内部要素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三点:一、如何筹集实业资本?二、如何培养实业人才?三、如何提高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实业救国论者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一方面存在受传统经济观点束缚的现象,另一方面又存在对西方经济理论生吞活剥的问题,理论上不成熟,甚至流变不定。这些都是社会转型时期新旧杂存、中西混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的反映。为了更好地揭示思潮的全貌,在全面梳理实业救国思潮内容的基础上,笔者选取康有为、张謇、孙中山三位典型人物的实业救国方案进行比较,以彰显实业救国思潮内部的层次性。
     梁启超认为:“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实业救国思想既然能蔚然成潮,自然具有这样的特质。从中国近代的时代主题来看,实业救国思潮是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潮;从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来看,实业救国思潮是理性开放的进步思潮:从中国经济理论演变的历程来看,实业救国思潮是过渡形态的经济思潮,是中国资产阶级对工业化理论的初步构建。作为一种波及层面广泛,涉及人物众多,贴近社会现实的社会思潮,实业救国思潮在清末民初的社会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经济伦理近代化的催化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器,是政治变革的助力器。即使在今天实业救国思潮的许多观点仍然熠熠生辉。
The so-called trend of thought about saving the nation by engaging in industry is that under the stimulation of nation crisis on modern times, part of bourgeoisie intellectual, industrialist, statesman regard that the industry recession of China is mainly responsible for its lagging behind and being vulnerable to attacks and accumulating the poverty and weakness. In order to resist insult and change the poverty, they cherish the idea of saving the nation by engaging in industry, try to explore new ways and methods of vitalizing industry, and reconsider profoundly and debate with each other about the practice of vitalizing industry, which is the content of saving the nation by engaging in industry. The essence of the thought is to accept and reflect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a preliminary construction to the Chinese industrialization theory. It embodies in remarks which are carried by the articles and books written by people at that time, and also in concrete regulations and nation's relevant legal systems about initiating industry.
     During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e two main sources of Industry Salvation Thought, first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ideas about exploring rich and powerful way giving by Chinese people who had lofty ideals before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 second is the communication of western culture, especially western economic theory, in China. Industrial Salvation thought sprout in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 to the Boxer Incident and growing into a huge wave during the New Deal period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 is becoming more popular. After 20s, Industry Salvation Thought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the controversy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h should depend on agriculture or rely on industries. The focus of concern and discussion in Industry Salvation Thought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stages. From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purpose of making Chinese nation prosperous and strong has not changed but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industry is changing.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of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life experiences and political ideas among the industrial salvation believers , everyone thinks in his way on how to revitalize the industry. But speaking from the whole trend of these thoughts , the core issue under discussion can be summed up as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and internal factors needed for the development the industry. External conditions have focused mainly on three aspects: First, how to formulate economic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protec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econd, how to establish Bank to assist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ird, how to reform the tax system to promot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hen industrial salvation believers are discussing these issues, their starting point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not to solve the financial problems or social distribution, and their thinking is different from ideas on bank construction and tax reform from a financial or social distribution point of view. The internal factors are focused on three points: one, how to raise industrial capital? Secondly, how to cultivate industrial talents? Thirdly, how to improve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level? The discussing of these issues by industrial salvation believers are influenced by two aspects:on the one hand they are bound by the traditional economy,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ccept the Western economic theory mechanically. Their theory is immature, and even variable. All above mirrors of the phenomenon of new-old hybrid and Chinese-Western Hybrid in social economy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In order to reveal the panorama of the trends better, this paper selected the programs for national salvation of the industry given by three typical characters as Kang Youwei, Zhang Jian, Sun Yat-san for comparison to highlight trends within Industry Salvation Thought.
     As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trend of though, Industry Salvation Thought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in theme of time, the patriotic trend of saving the nation from subjugation and ensuring its surviv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the progressive trend of reasoning and mind-opening;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ssence of theory, the original construction industrial theory by Chinese capitalist clas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rend of thought of saving Chinese nation by engaging industry and the modern social development is close and interactive. Industry Salvation Thought is the catalyst of Chinese economy theory in modern times, the power unit of modern Chinese economic changes and the strengthener of modern Chinese political movements'development.
引文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全集·第五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3068.
    ②虞和平.试论辛亥革命后的实业救国热潮[J].贵州社会科学,1983(2):66-72.
    ③赵靖.对实业救国论应予重新评价[J].群言,1987(3):9-11.
    ①丁守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再认识[J].文史哲,1993(5):3-11.
    ②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8-109.
    ①章开沅等.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研究·序言[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①钱小明,杨敏执笔.辛亥革命前后“实业救国”思想的风行.马伯煌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中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189-205.
    ②刘圣宜执笔.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吴雁南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550-590.
    ③姚琦.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及其影响[J].韶关学院学报,2004(1):67-71.
    ①虞和平,试论辛亥革命后的实业救国热潮.[J].贵州社会科学,1983(2):66-72.
    ①赵靖.对实业救国论应予以重新评价[J].群言.1987(3):9-11.
    ①张肖梅.实业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4:1.
    ①商鞅.垦令第二.诸了集成·商君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6:3.
    ②司马迁.卷三十·平准书第八.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1215.
    ③司马迁.卷三十·平准书第八.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1211.
    ④司马迁.卷三十·平准书第八.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1204.
    ⑤房玄龄等撰.卷一一三·符坚上.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1935.
    ①李昉等撰.卷八二八·资产部.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3694.
    ②刘昫等编撰.卷四八·食货志(上).旧唐书[Ml.北京:中华书局,1999:1315.
    ③转引自,唐任伍著.唐代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11.
    ④刘昫等编撰.卷一七七·列传一百二十七.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3135.
    ⑤魏收撰.帝纪第七下·高祖孝文帝.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122.
    ①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46.
    ②袁林.中国古代“抑商”政策研究的几个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79-83.
    ③桓宽.复古第六.诸子集成·盐铁论[Ml.北京:中华书局,1986:7.
    ④沈约.列传第四十二周朗传.标点本二十五史·宋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337.
    ①桓宽.通有第三.诸子集成·盐铁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6:4.
    ②桓宽.本议第一.诸子集成·盐铁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6:1.
    ③张居正.赠水部周汉浦榷竣还朝序.张文忠公全集·文集八[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621.
    ④叶世昌.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69.
    ⑤王源.平书订·财用,转引自,石世奇,郑学益编.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63-464.
    ①包世臣.说储.李星,刘长桂点校.包世臣全集·小倦游阁集说储[M].合肥:黄山书社,1991:133.
    ②包世臣.农三·青口议.王毓珊点校.郡县农政[M].北京:农业出版社,1962:93.
    ①包世臣.农二·庚辰杂著二.王毓珊点校.郡县农政[M].北京:农业出版社,1962:51.
    ①魏源.道光丙茂海运记,魏源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416.
    ②魏源.海运全案序,魏源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411.
    ③魏源.筹漕篇下.魏源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408.
    ④魏源.淮北票盐志叙.魏源集·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439.
    ①姚莹.变盐法议(户政二十盐课二).葛士浚.皇朝经世文续编·卷43(近代中国史料丛刊741)[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1146.
    ②林则徐.两广奏稿卷一·复奏会望颜条陈封关禁海事宜折.林文忠公政书[M].北京:中国书店,1991:174.
    ③林则徐.两广奏稿卷四·密陈夷务不可息手片.林文忠公政书[Ml.北京:中国书店,1991:199.
    ④这一时期对西方重商主义相对了解较多的只有留学欧洲的马建忠,其他有重商思想的人对西方重商主义并不了解,因为这一时期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自由贸易理论已经取代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大肆宣传的是与他们殖民政策相适应的自由贸易政策,所以笔者以为中国早期维新派的重商思想更多的是外国商品倾销所造成的经济灾难,以及中国商业资本优于产业资本畸形繁荣的反映。
    ①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03.
    ②清圣祖实录卷一一六.转引自,陈钧,任放著.经济伦理与社会变迁[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235.
    ③清世宗实录卷五七.转引自,陈钧,任放著.经济伦理与社会变迁[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235.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4:2521.
    ②(战国)商鞅.农战第三.商君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0:14.
    ③李璠.光绪四年十九日湖广道监察御史李璠奏折.洋务运动·第1册]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65-166.
    ①李璠.光绪四年十九日湖广道监察御史李璠奏折.洋务运动·第1册[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66-167.
    ②郑观应.易言二十篇本·商务.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96-197.
    ③薛福成.筹洋刍议·商政.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Ml.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540.
    ④据夏东元考证,《盛世危言》经过郑观应手定的正规版本有三种:1894年的五卷本、1895年的十四卷本和1900年的八卷本。不同版本的内容有差异,这种差异其实是郑观应思想演变的表现。十四卷本的内容更能代表郑观应甲午战争时期的思想。本文在闸述郑观应商战思想时主要引用其十四卷本的内容。
    ①郑观应.盛世危言十四卷本·商战上.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586.
    ②郑观应.盛世危言十四卷本·商战下.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595.
    ③郑观应.盛世危言十四卷本·商战上.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Ml.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586.
    ④郑观应.盛世危言十四卷本·商战上.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586-587.
    ①薛福成.海关出入货类叙略(1893).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87.
    ②郑观应.盛世危言十四卷本·商战下.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596.
    ③郑观应.盛世危言十四卷本·商务三.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614.
    ④陈炽.续富国策·创立商部说.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7:232.
    ⑤郑观应.盛世危言十四卷本·商务二.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612.
    ①王韬.使才.弢园文录外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84.
    ①郑观应.盛世危言十四卷本·商战下.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595.
    ①汤铭.中西通商之益.1882年万国公报698卷.转引自,戴金珊.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发展思想[M],厦门: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211.
    ②富国策.卷3第7章,转引自,戴金珊.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发展思想[M],厦门: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217.
    ③(英)傅兰雅著.论各国通商.佐治刍言[Ml.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114.
    ④(英)傅兰雅著.论各国通商.佐治刍言[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117.
    ①梁启超.《史记·货殖列传》今义.梁启超全集·第一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16.
    ②(英)傅兰雅著.论机器.佐治刍言[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95.
    ③梁启超这里所说的“原”是指农、工、商、矿,这四者是衣食之原。
    ④梁启超.《史记·货殖列传》今义.梁启超全集·第一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17.
    ①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93-435.
    ①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616.
    ②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686.
    ③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575-688.
    ④英国商会联合会第17年度年报.第122页.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册[G].北京:中华书局,1963:12.
    ⑤这种反对既有出自反侵略的意识,也夹杂着对铁路的偏见,如认为铁路破坏风水的迷信思想.
    ①沈桐生辑.光绪政要·第21卷[0].上海崇文堂宣统元年铅印本,1909:12.
    ①胡燏棻.变法自强疏.杨加骆编.戊戌变法文献彚编·第2册[G].台北:鼎文书局,1973:281-282.
    ②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Ml.北京:中华书局.1958:3831.
    ③王鹏运.请通饬开办矿务鼓铸银元.杨加骆编.戊戌变法文献彚编·第2册[G].台北:鼎文书局,1973:291.
    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复讲求商务折.杨加骆编.戊戌变法文献录编·第2册[G].台北:鼎文书局,1973:400.
    ⑤胡烯棻.变法自强疏.杨加骆编.戊戌变法文献彚编·第2册[G].台北:鼎文书局,1973:280.
    ①必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2册[G].北京:中华书局,1963:525.
    ②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3723.
    ①清廷上谕(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五日).必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2册[G].北京:中华书局,1963:524.
    ②张謇.请兴农会奏.张謇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3.
    ③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G].北京:中华书局,1958:390.
    ④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4135.
    ①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4115.
    ②何启,胡礼垣.新政真诠[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60.
    ③郑观应.致金苕仁观察书.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523.
    ①康有为.请厉工艺奖创新折.康有为全集·第四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02.
    ②李鸿章致卢沙第函.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2册[G].北京:中华书局,1963:524.
    ③江葆清.解释实业二字正义[J].江宁实业杂志.宣统二年十二月第六期.
    ①中国宜广设工艺厂说[N].大公报,1903-09-13.
    ②张肖梅.实业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4:1.
    ③汉逸.快哉新云南[J].云南杂志,1908年第5号.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刘树成主编.现代经济词典[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052.
    ①严复.侯官严复在上海商部高等实业学校演说[N].中外日报,1906-07-02.
    ②陈炽.续富国策·劝工强国说.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7:201.
    ①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张謇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30.
    ②张謇.请兴农会奏.张謇全集·第二卷[Ml.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3.
    ③湘学新报679-680.转引自,王尔敏.近代中国思想史论续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28-329.
    ④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康有为全集·第二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9.
    ⑤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康有为全集·第二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0.
    ①康有为.请厉工艺奖创新折.康有为全集·第四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01.
    ②康有为.请厉工艺奖创新折.康有为全集·第四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01.
    ③康有为.请厉工艺奖创新折.康有为全集·第四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02.
    ④康有为.请立商政以开利源而杜漏折.康有为全集·第四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35.
    ①论商务[N].申报,1895-06-25.
    ②康有为等.公车上书.杨加骆编.戊戌变法资料从编·第2册[M].台北:鼎文书局,1973:141-142.
    ③洋务刍言[N].申报,1895-05-13.
    ④论和后事宜[N].申报,1895-05-27.
    ⑤接论商务[N].申报,1895-06-27.
    ①经元善.上楚督南皮张制府书.虞和平编.经元善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37.
    ①列宁.对华战争.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3版:279.
    ①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24-225.
    ①商律[J].东方杂志,1904年第1期.
    ①大清国矿务正章[J].东方杂志,第1907年第6期.
    ②商会简明章程[J].东方杂志,第1904年第1期.
    ③商部新订出洋赛会章程[J].东方杂志,1906年第3期.
    ④渔业赛会章程[J].东方杂志,1906年第3期.
    ①杨铨.五十年来中国之工业[J].东方杂志,1911年第7期.
    ②戴金珊.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发展思想[M].厦门: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216.
    ①梁启超.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梁启超全集·第二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社.1999:993.
    ②黄可权编.财政学[M].天津:天津丙午社,1912:例言.
    ①振兴东省工业议(分省补用道刘垣上本部书)[N].商务官报1907-11-20,丁未第27期.
    ②世界农业一斑[J].湖北学生界,1903年第1期.
    ①论实业所以救亡[J].东方杂志,1904年第8期.
    ②实业救国之悬谈[J].东方杂志,1910年第6期.
    ③御史王步瀛奏请饬直隶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合办河北实业学堂折[N].学务官报,1906年第7期.
    ①熊希龄.湖南实业学堂推广办法呈抚院稿[J].直隶教育杂志,1905年第9期.
    ①以工艺图富强说[N].大公报,1903-06-27.
    ②应用工学[J].湖北学生界,1903年第1期.
    ③论重工主义[N].申报,1904-04-25.
    ④论今日提倡实业之必要[N].申报,1907-07-06/07.
    ①论中国宜求为工业国(节录丙午第九期商务官报)[J].东方杂志,1916年第10期.
    ②李文权.卅七年自述[J].中国实业杂志,1915年9-10期合刊.
    ①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453.
    ②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284.
    ①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梁启超全集·第四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4031.
    ②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请求宽订商界议员额数电[N].时报,1913-01-23
    ③要求增设商会议员上众议院请愿文[N].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会报,1916年第11、12号合刊.
    ①全国商会联合会请修正商会法意见禀稿[N].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会报,1915年第7号.
    ②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译组编辑.辛亥革命资料[G].北京:中华书局,1961:202.
    ③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译组编辑.辛亥革命资料[G].北京:中华书局,1961:42.
    ①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译组编辑.辛亥革命资料[G].北京:中华书局,1961:232.
    ②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一编(全一卷)中华民国的创立(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2:452.
    ③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译组编辑.辛亥革命资料[G].北京:中华书局,196l:301.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5-16.
    ①沈家五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G].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356.
    ①赵秉均编.第一编·文牍工商会议报告录[M],中华民国工商部出版,1913:11.
    ②据笔者查阅的资料所见实际数量要超过该数字。
    ①黄兴.和余焕东的谈话.湖南省社科院编.黄兴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300.
    ②孙中山.致民国军政府电.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547.
    ③大总统批龙华制革厂股商叶韶奎等禀陈历办情形及现拟扩充办法请批准呈.南京临时政府公报第27号(1912-03-25).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译组编辑.辛亥革命资料[G].北京:中华书局,1961:217.
    ④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319.
    ①据《民立报》、《铁道年鉴》、《大公报》等有关记载。
    ②黄兴.铁道杂志序.湖南省社科院编.黄兴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252.
    ③黄兴.在旅沪湖北同乡会欢迎会上的演说.近代史资料(总64号)[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32.
    ④黄兴.在旅沪湖南同乡会欢迎会上的答谢词.湖南省社科院编.黄兴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243-244.
    ⑤黄兴.在湖南农工商界欢迎会上的演说.近代史资料(总64号)[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35.
    ⑥秦孝仪编.陈英士先生文集[M].台北:裕台公司中华印刷厂,1977:192-193.
    ①虞和平,夏良才编.周学熙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前言第4页.
    ②梁启超.蒞北京商会欢迎会演说辞.民国经世文编·实业三[Gl.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4815.
    ③该小节引文转引自,虞和平.试论辛亥革命后的实业救国热潮rJ].贵州社会科学,1983,(2):66-72.
    ④董光璧主编.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458.
    ①实业杂志(湖南)1912年第6期,转引自,章开沅,罗福惠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197.
    ②实业可望振兴矣[N].民权报,1912-08-07.
    ③中国实业共济会章程[N].大公报,1912-07-05.
    ④工业世界第1号.转引自胡绳武,程为坤著《民国初年的振兴实业热潮》,载《学术月刊》1987(2):42.
    ①中国实业共济会章程[N].大公报,1912-07-05.
    ②中国实业会上海分会的章程[N].中华民报,1913-04-21.
    ③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草案.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译组编辑.辛亥革命资料[G].北京:中华书局,1961:97.
    ①章开沅,罗福惠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200.
    ①刘树棠.拟请创办全国森林上大总统国务院意见书.民国经世文编·实业二[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4673-4681.
    ②英人潘登原著,严枚译.振兴中国林业之计划.民国经世文编·实业二[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4683-4688.
    ③卢成章.钢铁工业救国策.民国经世文编·实业二[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4626-4730.
    ①沈时任.开矿救贫议.民国经世文编·实业三[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4844-4850.
    ②张莘农译.振兴矿业之计划.民国经世文编·实业三[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4851-4854.
    ③张思禹.中国农业政策刍议.民国经世文编·实业二[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4637-4662.
    ④东三省林业意见书.民国经世文编·实业二[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4689-4694.
    ⑤云南实业司.云南全省实业之规划.民国经世文编·实业一[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4598-4627.
    ⑥季新益.江苏实业行政计划书.民国经世文编·实业一[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4627-4630.
    ①科学与反科学[N].东方杂志,1924年第18期.
    ②新欧洲文明思潮之归趋及基础[N].东方杂志,1919年第5期.
    ③机器与人生[N].东方杂志,1919年第10期.
    ①章士钊.在上海暨南大学商科演讲欧游之感想.章士钊全集·第四卷[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159.
    ②章士钊.章行严在农大之演说词.章士钊全集·第四卷[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403.
    ③董时进.论中国不宜工业化[N].申报,1923-10-25.
    ①梁漱溟.往都市去还是到乡村来?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下册)[M].合肥:黄山书社,2008:897-902.
    ②漆琪生.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心——安在重工呢?重农呢?[J].东方杂志,1935年第10期.
    ①恽代英.中国可以不工业化乎[N].申报,1923-10-30.
    ②孙倬章.农业与中国[J].东方杂志,1923年第17期.
    ①吴景超.我们没有歧路[J].独立评论,1934年11月,第125号. ①袁聘之.论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心问题——重农重工问题之探讨[J].东方杂志,1935年16期.
    ②吴知.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出路[N].大公报,1936-07-15.
    ①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下册)[M].合肥:黄山书社,2008:1048-1050.
    ②杨铨.中国能长为农国乎[N].申报,1923-10-28.
    ③陈宰均.工化与农化[J].甲寅周刊,1926年第1卷第29
    ①王子建.农业与工业[N].益世报,1934-12-08.
    ②张培刚.第三条路走得通吗?[J].独立评论,1935年2月,第138
    ③翁文灏.以农立国 以工建国.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下册)[M].合肥:黄山书社,2008:1009-1011.
    ④戴星如.战后工业化与农村经济[J].东方杂志,1944年第9期.
    ①功过观韬等纂.格致书院课艺·戊子卷[O].第28-29页.
    ②陈炽.庸书·商部.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7:80.
    ③陈炽.续富国策·创立商部说.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7:233.
    ①郑观应.盛世危言·商务一.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605-606.
    ②张之洞.吁请修备储才折(卷三十七奏议三十七).张之洞全集·第二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社,1998:997.
    ③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3723.
    ④陈炽.续富国策·创立商部说.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7:234.
    ①康有为.请立商政以开利源而杜漏折.康有为全集·第四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35.
    ②盛宣怀.愚斋存稿·卷三,第61页.
    ③清实录(第59册)·德宗景皇帝实录8卷591[M].北京:中华书局,1987:817.
    ④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5013-5014.
    ①李鹏年.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概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303.
    ①陈炽.续富国策·创立商部说.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Ml.北京:中华书局,1997:233.
    ②康有为.请开制度局议行新政折康有为全集·第四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28.
    ③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5013.
    ①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4388.
    ②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4763.
    ③商约大臣工部尚书吕奏请速定东西通行律例以保主权而开商埠片[J].东方杂志.1905年第6期.
    ④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5014.
    ⑤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Ml.北京:中华书局,1958:5032.
    ⑥广东总商会简明章程[J].东方杂志,1904年第12期.
    ①上海商务总会致各埠商会拟开大会讨论商法草案书[N].申报,1907-09-10.
    ②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4833.
    ①中国最近五年间实业调查记[N].国风报,1910年第1期.
    ①张謇.实业政见宣言书.张謇全集·第一卷[Ml.南京:江苏古籍出版,1994:271-274.
    ②赵子美.欲恢复信用宜组织债务专律论.民国经世文编·实业三[Ml.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4804-4805.
    ③无商法之弊害[N].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会报,1913年第1号.
    ①论我国商业不可再无商法[N].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会报,1915年第1号.
    ②批复工商联合会的呈文[N].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会报,1914年第3号.
    ①要闻二[Nl.申报,1915-10-29.
    ②中国大事记[J].东方杂志,1916年第1期.
    ③财政部呈华新纺织有限公司取消免税据情转呈请鉴示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12月.
    ④中华实业界.1915年第5期.转引贾孔会著《中国近代法律思想与法制革新》第195页。
    ①法学通论[N].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会报,1913年第1号.
    ②列宁.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列宁选集·第3卷f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3版:238页.
    ③洪仁玕.资政新篇.杨树祯等编.中国革命史文献介绍[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42.
    ①郑观应.盛世危言·银行上.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679-682.
    ①督办军务王大臣等关于开设银行的奏议.谢俊美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五·中国通商银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705-706.
    ②盛宣怀.盛宣怀奏呈自强大计折附片.谢俊美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五·中国通商银行[Ml.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4.
    ①陈鏸勋致盛宣怀函.谢俊美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中国通商银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6-25.
    ②张振勋拟呈银行条议.谢俊美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五·中国通商银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6.
    ③张謇.论银行致铁尚书函.张謇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60.
    ④张謇.实业政见宣言书.张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73.
    ⑤荣德生.理财刍议.荣德生文集[M].L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43.
    ⑥周学熙.周止庵先生自叙年谱[M].台湾:文海出版社,1985:31.
    ⑦陈光甫.陈光甫先生言论集[Ml.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编.1949:5.
    ⑧穆藕初.赵靖编.穆藕初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55.
    ⑨金城银行史料[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26.
    ①张謇.实业政见宣言书.张窖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1994:273.
    ②梁启超.银行制度之建设.梁启超全集·第五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662-2663.
    ①季新益.江苏实业行政计划书.民国经世文编·实业一[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4628.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下册)[G].南京:档案出版社,1989:153.
    ②关于拟订劝业银行条例理由给大总统呈文.沈家五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G].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283.
    ③劝业银行条例.沈家五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G].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284-289.
    ①财政部呈筹办民国实业银行拟具章程并变通营业及招集股本办法请钧鉴文.虞和平编.周学熙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95-602.
    ①财政部呈为拟定农工银行条例缮单仰祈钧鉴文.虞和平编.周学熙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26-632.
    ①周葆銮.中华银行史·第二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3月第3版:37-38.
    ②中国实业杂志,1914年4月,第5卷第4期.
    ③呜呼商困[N].大公报.1911-09-27\28.
    ④闽清县商会.请革除福建竹崎关积弊案[N].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会报.1916-12-01.11、12号合刊.
    ①荣德生.理财刍议.荣德生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45.
    ②为统一货物税上众议院请愿文[N].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会报.1916-12-01.11、12号合刊.
    ①张謇.变法平议.张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57.
    ②夏国祥.近代中国税制改革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30.
    ③张謇.变法平议.张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94:57.
    ④罗玉东.中国厘金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61.
    ①张謇.答南皮尚书条陈兴商务、改厘捐、开银行、用人才、变习气要旨.张謇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54.
    ②张謇.答南皮尚书条陈兴商务、改厘捐、开银行、用人才、变习气要旨.张謇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54.
    ③张謇.实业政见宣言书.张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73.
    ④张謇.答南皮尚书条陈兴商务、改厘捐、开银行、用人才、变习气要旨.张謇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54.
    ①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二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223-224.
    ②贾怀德.民国财政简史·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1:158.
    ③晏士杰.租税论[M].北京:北京新华学社,1922:712.
    ①对外贸易政策之原理与关税问题之关系[J].学艺.1911年第1卷2号
    ②张謇.国际公法学会讨论加税免厘之意见.张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83-284.
    ③张謇.国际公法学会讨论加税免厘之意见.张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84.
    ④张謇.实业政见宣言书.张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73.
    ①村山高.大日本纺织联合会月报.No.534,1937年4月份,页4。转引严中平著《中国棉纺织史稿》第127页.
    ②张謇.对于工商部务的政见.张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70.
    ①马建忠.富民说.郑大华点校.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127.
    ①麦孟华文.杨加骆编.戊戌变法文献彚编·第3册[G].台北:鼎文书局,1973:118.
    ②山东登莱青三府倡办渔业公招股办事简明章程[J].东方杂志,1905年第11期.
    ③江浙渔业股分有限公司详细章程[J].东方杂志,1905年第6期.
    ④江苏省商办铁路有限公司招股简章[J].东方杂志.1906年第9期.
    ⑤湖北承办粤汉铁路招股简章[J].东方杂志.1906年第9期.
    ⑥张謇.承办通州纱厂节略.张謇全集·第三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4.
    ①张謇.大生崇明分厂十年事述.张謇全集·第三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09.
    ②梁启超.敬告国中之谈实业者.梁启超全集·第四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977.
    ③中国实业不振之原因.杨锦森节译英国驻杭州领事报告.民国经世文编·实业一[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4564.
    ④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164.
    ⑤张謇.大生崇明分厂十年事述.张謇全集·第三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09.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212.
    ②马克思,恩格斯.工业资本家的产生.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3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3.
    ③郑观应、钟天纬、汤寿潜等所说的国债是指政府向本国民众借债,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内债,与今天公债理论上所指的国债不是同一个概念,现在的国债是指中央政府所负的债务,既包括内债,也包括外债。
    ④郑观应.救时揭要·论中国轮船进止大略.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52.
    ①郑观应.易言三十六篇本·论借款.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60
    ②郑观应.易言二十篇本·国债.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98.
    ③郑观应这里所说的“股票”,其实是指公债债券。19世纪末,由于缺乏系统的现代经济学知识,中国人对股票、公债债券等概念还不能完全区分,清政府1898年发行的国内公债称为“昭信股票”,也是例证。
    ④郑观应.盛世危言·国债.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582-583.
    ⑤何启、胡礼垣.增论书后.新政真诠[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95-96.
    ①汤震.官号.危言[O].上海:三鱼书屋,1898(清光绪二十四年):110.
    ②张謇.农工商标本急策.张窖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2-13.
    ①张謇.代拟请留各省股款振兴农工商务疏.张謇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6.
    ②梁启超.外债平议.梁启超全集·第四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004.
    ③梁启超.论直隶湖北安徽之地方公债.梁启超全集·第四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967.
    ④梁启超.外债平议.梁启超全集·第四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005.
    ①沈时任.开矿救贫议.民国经世文编·实业三[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4846-4847.
    ②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1000.
    ①李鸿章.妥议铁路事宜折(奏稿卷三十九),李鸿章全集·第三册[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1554-1555.
    ②此时实业一词尚未产生,时人在谈到经济发展时,由于重商的倾向,往往用“振兴商务”一词来涵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
    ①马建忠.富民说.郑大华点校.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133.
    ②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194.
    ③马建忠.借债以开铁道说.郑大华点校.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社,1994:146.
    ①马建忠.借债以开铁道说.郑大华点校.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150.
    ①马建忠.借债以开铁道说.郑大华点校.采西学议——冯桂芬 马建忠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149.
    ①中国史学会编.洋务运动·第6册[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59-60.
    ①梁启超.外债平议.梁启超全集·第四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019-2023.
    ②张之洞.芦汉铁路商办难成另筹办法折(卷四十四奏议四十四).张之洞全集·第二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186-1187.
    ①必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二册[G].北京:中华书局,1963:525.
    ②萧公权著.汪荣祖译.康有为思想研究[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214.
    ③张之洞.劝学篇.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册)[G].北京:中华书局.1982:383-385.
    ④张之洞.劝学篇.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册)[G].北京:中华书局.1982:383-384.
    ⑤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一册[G].北京:中华书局,1963:203.
    ①张謇.筹划利用外资振兴实业办法呈.张謇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69.
    ②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一卷[G].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2:132.
    ③朱执信.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朱执信集(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9:268.
    ④朱执信.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朱执信集(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9:685.
    ⑤社论.民立报[N],1912-10-28.
    ⑥孙中山.在济南各团体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480-481.
    ⑦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一卷[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2:127.
    ①社论.民立报[N],1912-10-28.
    ②唐暮潮.东三省实业公司致熊内阁函.民国经世文编·实业一[G],2006:40-42.
    ①社论[Nl.民立报.1912-10-28.
    ②张謇.筹划利用外资振兴实业办法呈.张謇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70.
    ③张謇.实业政见宣言书.张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73.
    ④孙中山.在北京招待报界同人时的演说和谈话.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463.
    ⑤朱执信.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朱执信集(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9:743.
    ⑥朱执信.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朱执信集(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9:685.
    ⑦朱志尧事迹(未刊手稿)第20页。转引自钟祥财.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家经济思想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98.
    ①孙中山.在香港与《士蔑西报》记者的谈话.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367.
    ②孙中山.建国方略·心理建设.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227.
    ①盛宣怀致李鸿章论矿事书(光绪二年七月中旬).陈旭麓主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二 湖北开采煤铁总局·荆门矿务总局[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07.
    ②马建忠.富民说.郑大华点校.采西学议——冯桂芬 马建忠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127.
    ③陈炽.续富国策·分建学堂说.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7:272.
    ④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康南海教育文选[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35.
    ⑤严复.实业教育(录丙午五月十一日中外日报侯官严复在上海商部高等实业学校演说)[J].东方杂志,1906年第7期.
    ⑥护理川督赵奏设川省实业学堂章程折[N].学部官报,1907年第28期
    ⑦穆藕初.实业界对于学生之希望.赵靖主编.穆藕初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55.
    ①任鸿隽.实业教育观[J].科学,1917年第6期.
    ②张之洞.札司局设局讲习洋务(卷八十九公牍四),张之洞全集[Ml.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2399-2340.
    ①康有为.两粤广仁善堂圣学会缘起.康南海教育文选[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46-47.
    ②璩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20.
    ①教育部采录全国实业校长会议案[J].教育公报,1917年第4期.
    ②严复.实业教育(录丙午五月十一日中外日报侯官严复在上海商部高等实业学校演说)[J].东方杂志,1906年第7期.
    ①朱兆莘.振兴实业需先养成企业人才[J].福建劝业杂志,1916年第2期.
    ①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康南海教育文选[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19-122.
    ②教育部采录全国实业校长会议案[J].教育公报.1917年第4期.
    ③教育部训令(甲乙种实业各校呈请备案应将该地土产与建设计划-并具报)[J].教育公报.1919年第1期.
    ①任鸿隽著.樊洪业,张久春编.任鸿隽文存[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129.
    ②李鸿章.肄习西学请奖折(奏稿卷53).李鸿章全集·第四册[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2021.
    ①详情可见沈其新的《洋务运动中留学实业人才的培养与影响》,载《近代史研究》1988(5):220-227.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梁启超全集·第一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5.
    ③严复.实业教育(录丙午五月十一日中外日报侯官严复在上海商部高等实业学校演说)[J].东方杂志,1906年第7期.
    ④朱有琳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935.
    ①朱有琳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938.
    ②朱有琳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940.
    ③璩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Gl.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7-8.
    ④璩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17.
    ⑤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5.
    ①任鸿隽.实业学生与实业[J].科学,第3卷第4期,1917年4月.
    ②任鸿隽.实业学生与实业[J].科学,第3卷第4期,1917年4月.
    ①魏源.筹海篇四.魏源集·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110.
    ②郑观应.盛世危言十四卷本·商务二.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611.
    ①王韬.代上广州府冯太守书.弢园文录外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393-395.
    ②郑观应.盛世危言十四卷本·开矿上.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704.
    ①郑观应.盛世危言十四卷本·商务二.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611.
    ②郑观应.罗浮侍鹤山人诗草·商务叹.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310.
    ③陈炽.纠集公司说.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7:235.
    ④何启,胡礼垣.新政始基.郑大华点校.新政真诠[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194.
    ⑤何启,胡礼垣.新政始基.郑大华点校.新政真诠[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203-205.
    ①严复.原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724.
    ②张謇.宣布就部任时之政策.张謇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65.
    ①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下)1840-1895[G].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719.
    ①徐润.徐愚斋自叙年谱[M],香山徐氏校印,1927:73.
    ②张謇.承办通州纱厂节略.张謇全集·第三卷[M].南京:江苏古藉出版社,1994:14.
    ③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下)1895-1914[G].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737.
    ①梁启超.敬告国中之谈实业者.梁启超全集·第四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976.
    ②梁启超.敬告国中之谈实业者.梁启超全集·第四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977.
    ③非正式制度是指诸如习俗、习惯、传统观念、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这些决定人们经济行为的一种无形的规则或心理约束,同正式的制度一样对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说正式制度是通过外在约束起作用的话,那么非正式制度则是通过内在约束起作用。
    ①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3册[G],北京:中华书局,1963:1075.
    ②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下)1895-1914[G].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1012.
    ③张謇.大生纱厂第一次股东会报告.张謇全集·第三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80-87.
    ④徐永祚.对于我国公司企业之观察[J].商学期刊.1929年7月2
    ⑤梁启超.敬告中国谈实业者.梁启超全集·第四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976.
    ⑥洪维清.张謇办实业概况.工商史料(下)[G],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110.
    ①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康有为全集·第八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6.
    ②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康有为全集·第八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7.
    ③孙中山.在安徽都督府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l.北京:中华书局,1982:533.
    ④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康有为全集·第八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7.
    ①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康有为全集·第八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3.
    ②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康有为全集·第八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5.
    ③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书[J].新青年,1916年第2卷2号.1916-10-01.
    ④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康有为全集·第八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9-80.
    ①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康有为全集·第八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0.
    ②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康有为全集·第八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0.
    ③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康有为全集·第八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4.
    ④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康有为全集·第八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5.
    ⑤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康有为全集·第八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5.
    ⑥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康有为全集·第八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3.
    ①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康有为全集·第八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6.
    ②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康有为全集·第八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5.
    ③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康有为全集·第八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9.
    ④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康有为全集·第八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7.
    ①康有为.英国游记.列国游记:康有为遗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09.
    ②康有为.德国游记(二).列国游记:康有为遗稿[M].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43.
    ③康有为.德记稿.列国游记:康有为遗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74-175.
    ①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康有为全集·第二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7.
    ②康有为.理财救国论.康有为全集·第九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88.
    ①康有为.理财救国论.康有为全集·第九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90.
    ①康有为.金主币救国论.康有为全集·第九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4.
    ②冯泽培.银本位制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J].金融研究.1996(3):65-68.
    ①孙中山.在上海报界公会欢迎会的演说(1912-10-12).孟庆鹏编.孙中山文集[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646.
    ①康有为.金主币救国论.康有为全集·第九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8.
    ②康有为.金主币救国论.康有为全集·第九集[Ml.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6.
    ③康有为.金主币救国论.康有为全集·第九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7.
    ④周学熙.财政方针说明书.虞和平,夏良才编.周学熙集[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90.
    ①马伯煌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中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66.
    ②刘桂生谈话,刘忠世整理.关于康有为的“整体形象”与“半截子”研究.康有为研究论集[Ml.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4-9.
    ①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张謇全集·第一卷[Ml.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38.
    ②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张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37.
    ③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张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38.
    ④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张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36.
    ①张謇.变法平议.张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73.
    ②张謇.变法平议.张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72.
    ③张謇.变法平议.张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72.
    ④张謇.对于救国储金之感言.张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54.
    ⑤张謇.对于救国储金之感言.张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56.
    ⑥张謇.欢迎日本青年会来通参观演说.张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599.
    ⑦张謇.与记者谈实业、导淮等问题.张謇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305.
    ①张謇.海关进出口货价比较表序.张謇全集·第三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784.
    ②张謇.海关进出口货价比较表序.张謇全集·第三卷[Ml.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785.
    ③张謇.张謇日记.张謇全集·第六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643.
    ④张謇.对于救国储金之感言.张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J55.
    ①张謇.实业政见宣言书.张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74.
    ②张謇.宣布就部任时之政策.张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76.
    ③张謇.汉冶萍就职演说.张謇全集·第三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793.
    ④张謇.与记者谈实业、导淮等问题.张謇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305.
    ⑤张謇.辛亥五月十七日召见拟对.张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64.
    ⑥黄炎培,庞松.中国商战失败史[M].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影印本.自序.
    ⑦王韬.兴利.赵靖等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17-18.
    ⑧郑观应.盛世危言十四卷本·商战上.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586.
    ①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赵靖等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372.
    ②张謇.辞谢农工商大臣见招答友函.张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92.
    ③张謇.奖励植棉暨纺织业说.张謇全集·第三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785.
    ④张謇.奖励植棉暨纺织业说.张謇全集·第三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785-789.
    ①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赵靖等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册[Ml.北京:中华书局,1982:371.
    ②张謇.致靳云鹏函.张謇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80.
    ③何汉文.中国国民经济概况[M].上海:神州国光社,1920:89.
    ④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赵靖等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371.
    ⑤张謇.拟具官办、商办铁矿办法呈.张謇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62.
    ⑥张謇.密陈矿业条例未便变更呈.张謇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64-265.
    ①张謇.密陈矿业条例末使变更呈.张謇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64-265.
    ②张謇.致商会联合会函.张謇全集·第一卷f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91.
    ③张謇.呈大总统.张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77.
    ①张謇.致商会联合会函.张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92.
    ②张謇.论银行致铁尚书函.张謇全集·第二卷[Ml.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60.
    ③张謇.实业政见宣言书.张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73.
    ④张謇.拟组织江苏银行说.张謇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51.
    ①张謇.劝通州商业合营储蓄兼普通商业银行说帖.张謇全集·第三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762.
    ②张謇.大生纱厂第一次股东会之报告.张謇全集·第三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86.
    ③张謇.通海实业根本计划宣言书.张謇全集·第三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800.
    ④详情参见章开沉著《张謇与中法银行》,载《辛亥前后史事论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15.
    ⑤张謇.拟组织江苏银行说.张謇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53.
    ①张謇.论银行致铁尚书函.张謇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60.
    ②张窖.论银行致铁尚书函.张謇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59.
    ③张謇.论银行致铁尚书函.张謇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59-60.
    ①张謇.张謇日记.张謇全集·第六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89-490.
    ②张謇.代某给谏条陈理财疏.张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84.
    ①张謇.变法平议.张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56.
    ②张謇.答南皮尚书条陈兴商务、改厘捐、开银行、用人才、变习气要旨.张謇全集·第二卷[Ml.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56.
    ①孙中山.建国方略二·实业计划.孙中山文萃·上卷[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298-481.
    ①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孙中山文集[M].孟庆鹏编.北京: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597.
    ②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孙中山文集[M].孟庆鹏编.北京: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597.
    ③孙中山.在上海与《民立报》记者的谈话.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383.
    ①孙中山.中国如何发展实业.孙中山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134.
    ②孙中山.中国之铁路计划与民生主义.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489.
    ①孙中山.建国方略二·实业计划.孙中山文粹·上卷[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305.
    ①孙中山.中国实业如何能发展.孙中山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134.
    ②孙中山.建国方略二·实业计划.孙中山文萃·上卷[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443.
    ①孙中山.在安徽都督府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532.
    ②孙中山.在安徽都督府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533.
    ③孙中山.在安徽都督府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533.
    ④孙中山.在南京国民党及各界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530.
    ①孙中山.在北京招待报界同人时的演说和谈话.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465.
    ②孙中山.在北京招待报界同人时的演说和谈话.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464.
    ③孙中山.在北京招待报界同人时的演说和谈话.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465.
    ④孙中山.在上海报界公会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500.
    ①孙中山.中国实业如何能发展.孙中山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135.
    ①实业责任.民国经世文编·实业一[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4558.
    ②郑观应.盛世危言十四卷本·商战上.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586.
    ③张謇.对于救国储金之感言.张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54-155.
    ①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康有为全集·第八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1.
    ②张謇.宣布就部任时之政策.张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77.
    ③实业责任.民国经世文编·实业一[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4557-4558.
    ④张謇.厂约.张謇全集·第三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5-16.
    ⑤江海关1912-1921年十年报告,转引自徐雪筠等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M].1985:249-250.
    ①章开沅.对外经济关系与大生资本集团的兴衰[J].近代史研究,1987(5):49-64.
    ②孙中山.在安徽都督府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533.
    ③孙中山.在上海中华实业联合会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340
    ①张謇.商榷世界实业宜供求统计,中国实业宜应供求之趋势书.张謇全集·第三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824-825.
    ②张容.汉冶萍官商合办说贴.张謇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70-274.
    ①梁启超.莅北京商会欢迎会演说辞.梁启超全集·第四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521.
    ①李大钊.新的!旧的!.李大钊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7-199.
    ①论中国宜保护商务(录甲辰六月十四日时报)[J].东方杂志,1904年第9期.
    ②张思禹.中国农业政策刍议.民国经世文编·实业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4662.
    ③论中国宜保护商务(录甲辰六月十四日时报)[J].东方杂志,1904年第9期.
    ①杨铨.五十年来中国之工业[J].东方杂志.1911年第7期.
    ②冯桂芬.采西学议.郑大华点校.采西学议——冯桂芬 马建忠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83.
    ③工业改良辨(录乙巳十一月十二日南洋日日官报)[J].东方杂志,1906年第2期.
    ①康同璧.南海康先生年谱续编.罗岗,陈春艳选编.我史[Ml.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118.
    ②(美)费正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译室.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册)[Ml.北京:中中社会科学也版社.1985:674.
    ③林金枝,庄为玑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广东卷[G].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430-435.
    ①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606-1633.
    ②必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3册[G].北京:中华书局,1963:1149-1150.
    ③中国近代面粉工业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7:200-201.
    ①郑观应.盛世危言后编·卷三,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15-116.
    ②汤寿潜,又名汤震,浙江山阴人,字蛰仙。1892年中进士,著有《危言》一书,宣传改良思想。1900年在上海参与策划“东南互保”,1903年被任命为两淮盐运使,辞不就任,投身工商经营活动,提倡实业救国。清末担任浙路铁路公司总理,领导浙江绅民收回了苏杭甬路权,后抵制清政府铁路国有政策,并据商法力争商民权益。
    ③诸如张元济、沈同方、李平书、王清穆、许鼎霖、周廷弼、夏曾佑、高凤谦、徐润、温宗荛、夏瑞芳、虞洽卿、荣宗敬、荣德生等。
    ④顶备立宪公会题名表.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G].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205.
    ①杨志洵.立宪与实业之关系.商务官报[N].1906年第16期.
    ②梁启超.敬告中国谈实业者.梁启超全集·第四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976.
    [1]李民,王健译.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2]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3]商鞅.诸子集成·商君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4]荀况.诸子集成·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5]桓宽.诸子集成·盐铁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6]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7]李防.太平御览·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8]刘昫等编撰.旧唐书·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9]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10]沈约.标点本二十五史·宋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1]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文集八[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12]丘浚.大学衍义补(上)[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年版.
    [13]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1]沈桐生辑.光绪政要第21卷[0].上海崇文堂宣统元年铅印本,1909年版.
    [2]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3]葛士浚.皇朝经世文续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741)[G].台北:文海出出版社,1966年版.
    [4]民国经世文编·实业[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5]赵秉均编.工商会议报告录[M].中华民国工商部出版,1913年版.
    [6]中国史学会编.洋务运动[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7]杨加骆编.戊戌变法文献彚编(4册)[G].台北:鼎文书局,1973年版.
    [8]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l册[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9]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G].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10]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译组编辑.辛亥革命资料[G].北京:中华书局, 1961年版.
    [11]沈家五编.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G].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2]近代史资料(总64号)[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3]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册)[G].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14]璩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5]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6]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下)1840-1895[G].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17]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下)1895-1914[G].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18]林金枝,庄为玑编.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广东卷)[G].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9]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G].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0]杨树祯等编.中国革命史文献介绍[G].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1]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册[G].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下册)[G].南京: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
    [2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4]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一卷[G].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
    [25]谢俊美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五·中国通商银行[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6]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下册)[G].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版.
    [1]李星,刘长桂点校.包世臣全集·小倦游阁集[M].合肥:黄山书社,1991年版.
    [2]包世臣著.王毓珊点校.郡县农政[M].北京:农业出版社,1962年版.
    [3]魏源集(上、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4]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M].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版.
    [5]曾国藩全集·书信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
    [6]张之洞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李鸿章全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8]郑大华点校.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王韬.弢园文录外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2]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3]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7年版.
    [14]何启,胡礼垣著.新政真诠[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5](英)傅兰雅著.佐治刍言[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16]康有为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7]康有为著.罗岗,陈春艳编选.我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8]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19]张謇全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0]徐润.徐愚斋自叙年谱[M],香山徐氏校印,1927年版.
    [21]虞和平编.经元善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2]虞和平,夏良才编.周学熙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周学熙叙.周止庵先生自叙年谱[M].台湾: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
    [24]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25]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26]孙中山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27]孟庆鹏编.孙中山文集[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
    [28]孙中山文萃[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9]朱执信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30]湖南省社科院编.黄兴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31]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3版.
    [32]章士钊全集·第四卷[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
    [33]陈光甫先生言论集[M].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编.1949年版.
    [34]赵靖主编.穆藕初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5]樊洪业,张久春编.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 版社,2002年版.
    [36]李大钊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东方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04年3月创刊。引用该刊卷期为自1904年3月至1945年12月。
    [2]中国实业杂志.1910年创刊时名为《南洋群岛商业研究会杂志》,1912年改为本名,1917年停刊。由东京中国实业杂志社编辑,社长李文权,北京、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
    [3]湖北学生界.1903年1月由湖北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刊,在日本及国内发行,从第六期改名为《汉声》。
    [4]中华实业界.1914年1月创刊,1916年6月停刊,共出 30期。中华书局总发行,中华实业界社编辑。
    [5]商务官报.晚清商部出版,1906年4月28日创刊。
    [6]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会报.1913年10月创刊,初称《中国商会联合会会报》,1914年1月改称本名,月刊。目前所见最后一期是1917年4月第4年第4号,总计43期。
    [7]云南实业杂志.1913年7月创刊,1916年改名为《云南实业周刊》,1917年改名为《云南实业要闻周刊》。由云南行政公署实业司编辑,该司农林局发行。
    [8]中华实业丛报.1913年5月1日创刊于上海,月刊,1914年10月停刊,主编汪文溥。
    [9]福建劝业杂志.1916年3月发行,福建省劝业厅为筹备举行全省劝业会而发行的刊物,共出版3期。
    [10]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英华在天津创办。引用该刊卷期为自1902年6月至1930年12月。
    [11]申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引用该刊卷期为自1894年1月至1930年12月。
    [12]民权报.1912年3月28日创刊,1914年1月停刊,由戴季陶、周浩等主办。
    f13]中华民报.1912年7月20日创刊于上海,日报,1913年底停刊,邓家彦创办,刘民畏主笔。
    [14]甲寅周刊.章士钊1925年将停刊多年的《甲寅》月刊复刊并改为周刊。
    [15]学务官报.1906年晚清学部创办。
    [16]直隶教育杂志.1905年1月6日在天津创刊时称《教育杂志》,1906年4 月24日改名为《直隶教育杂志》,1909年2月20日又改名《直隶教育官报》,1911年10月22日停刊,共出137期。
    [17]教育公报.1914年6月创刊,1927年停刊。北洋政府教育部教育行政公报,教育总务厅编印。
    [18]科学.1915年1月创刊。
    [1]黄可权编.财政学[M].天津:天津丙午社,1912年版.
    [2]何汉文.中国国民经济概况[M].上海:神州国光社,1920年版.
    [3]晏士杰.租税论[M].北京:北京新华学社[M].1922年版.
    [4]周葆銮.中华银行史·第二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3月第3版.
    [5]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二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6]罗玉东.中国厘金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7]贾怀德.民国财政简史·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
    [8]张肖梅.实业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
    [9]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10]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1]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叶世昌.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4]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5]王尔敏.近代中国思想史论续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6]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7]章开沅,罗福惠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8]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的历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9]唐任伍.唐代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0]戴金珊.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发展思想[M].厦门: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l]李时岳.近代史新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2]董光璧主编.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3]李鹏年.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概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4]叶世昌主编.中国学术名著提要·经济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5]夏国祥.近代中国税制改革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6]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五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7]赵靖.对实业救国论应予重新评价[J].群言,1987(3):9-11.
    [28]丁守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再认识[J].文史哲,1993(5):3-11.
    [29]刘圣宜.清末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之原因探悉[J].广东社会科学,1995(4):81-86.
    [30]刘圣宜.辛亥革命与实业救国思潮的高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1):73-78.
    [31]陈长华.抑商质疑——兼论中国古代的赋税政策[J].史林,1995(2):45-54.
    [32]袁林.中国古代“抑商”政策研究的几个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79-83.
    [33]章开沅.对外经济关系与大生资本集团的兴衰[J].近代史研究,1987(5):49-64.
    [34]冯泽培.银本位制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J].金融研究,1996(3):65-68.
    [35]胡绳武,程为坤.民国初年的振兴实业热潮[J].学术月刊,1987(2):42-45.
    [36]虞和平.试论辛亥革命后的实业救国热潮[J].贵州社会科学,1983,(2):66-72.
    [37]沈其新.洋务运动中留学实业人才的培养与影响[J].近代史研究,1988(5):220-22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