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人刘因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研究对象为元初集名儒、隐士及诗人身份于一体的刘因。
     由于刘因所处时代意义非常,所以本文在对刘因其人展开讨论前,首先将对元初社会概况以及元初文人心态试做小探,力求从时代背景、群体特征两个方面入眼,能够更为全面的解读刘因。
     而刘因之所以在七百年间都未曾被世人所忘记,乃是因为:首先,从他开始阐发理学义理之时,就因其论述独到得当,开始逐渐受到时人关注。其次,因其治学有方饱受赞誉,故得以受征召入朝为官。这在元初这样一个科举不兴的时代已足以让人称羡和瞩目;但他不久却以母疾辞归,并以教书为业——如果这样的举动尚显无奈和被动的话,那么之后的第二次拒绝元世祖忽必烈的征召,直到去世都未再踏上仕途,则让世人多少以为有“高蹈不仕”的亮节,再加上他创作为数不少的和陶诗,于是,他的“隐士”身份也成为几百年来人们讨论不息的话题。
     以上,是他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两个主要原因。但本文除了对这两点进行讨论之外,更是着重于对他的诗人身份,作主要论述,意在阐明:一、在元初北方诗坛上,刘因所起到的作用及其地位;二、刘因所作诗歌的内容特点及其艺术风格。力图在对刘因诗歌的分析中,能够对深入的解读刘因,这个处于非常年代,又具备非常身份的儒学名家,有所帮助。
     另外,因为本文是对元初诗人刘因的专人研究,所以在对刘因所作的诗歌内容和艺术风格进行论述后,亦对刘因那些一直以来都鲜少人关注的词、散曲和文赋展开讨论,争取对刘因理学家、隐士身份外的文学家身份,做一个更深入和直观的了解和理解刘因。
     最后,因刘因对后世的影响,不管是从儒学还是诗歌方面来看,一直都未曾停息,所以还将在附录部分附上后世对刘因的接受和批评。意在通过这一爬梳,能够使刘因面目更清晰,形象更丰满。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study of Liu Yin, who is a distinguished scholar, a hermit and a poet of the Early Yuan Dynasty.
     Since the epochal significance of Liu Yin's day is remarkable, the paper will start with 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general society and literati mentality of Early Yuan Dynasty, so as to analyze Liu Yin more comprehensively from both era background and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The reason why Liu Yin leaves a name in history is that, first, he had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with his unique and reasonable articulation since he first presented the argumentation of Neo-Confucianism, and then, he was summoned as a court official due to his highly praised scholarly research idea. Considering the declined imperial examinations, which made it difficult for general literators to pursue official advancement, the story of Liu should have been quite admirable and noticeable. However, Liu soon resigned with the excuse that his mother was badly ill, and began his teaching career. Passive though it may seem to be, his later refuse to Kublai Khan's call and his forever ceased official career after that impressed the world with his upright character. Together with his numerous poems in reply to Tao Yuanming, he as a hermit has always been a popular topic among people for hundreds of years.
     Apart from the two main reasons above, which account for Liu's long being concerned, the paper will also make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Liu's another role, poet, with the intention to present first, Liu's status in and impact on the northern poetic circles of Early Yuan, and second, the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iu's poems and their artistic styles. This paper intends to make an in-depth research on Liu Yin, the scholar with an unordinary identity living in an unordinary tim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is poems.
     In addition, as the paper specifically studies Liu Yin the poet of Early Yuan Dynasty, some attentions will be paid to those hardly noticed poems, Sanqu Songs, Essay,as well as Fu, so as to highlight Liu as a literator other than a scholar of Neo-Confucianism and a hermit, and to achieve a further and more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him as well.
     Finally, the appendix will cover the perceiving of later generations towards Liu, for he does have an immortal influence on both the areas of Confucianism and poetry, hopefully this will make Liu's image clearer and relatively authentic.
引文
①元朝初年,北方农民自发组织“锄社”,这是一种互助组式的组织,“先锄一家之田,本家供其饮食,其余次之,旬日之间,各家田皆锄治。”往往“苗无荒秽,岁皆丰熟。(见王桢《农书》卷三《农桑通诀·锄治篇第七》)”忽必烈对此加以推广,要求普遍建立村社。至元七年(1270),征服下令在汉地立社,村社遂成为与里甲并行的农村基层组织。
    ②见《元典章》卷二三《户部》九。
    ③《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一》。
    ④[明]叶子奇《草木子》卷之三上,《克谨篇》,北京:中华书局,2010.01,页55。
    ①《蒙元支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见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10.02,页46。
    ①如身为南宋遗民的郑思肖、谢枋得所记的有关元朝法律规定“九儒十丐”、“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者也”之说。具体参见[元]谢枋得《送方伯载归三山序》说:“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贵之者,谓又益于国也。七匠八娟、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贱之者,谓无益于国也。’嗟乎,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者也。”(《谢迭山集》卷二)郑思肖的《铁函心史》也说:“鞑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各有所统辖。”(《铁函心史》下卷)
    ②萧启庆《元朝科举与江南士大夫之延续》,见《元史论丛》第七辑,中国元史研究会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①[元]姚遂《送李茂卿序》,见《牧庵集》卷四,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1册,页445。
    ②[隋]王通著,阮逸注《文中子中说》卷三,《事君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03。
    ③[元]王恽《吏解》,见《秋涧集》卷四十六,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0册,页606。
    ④[元]陆文圭《儒学吏治》,见《墙东类稿》卷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4册,页559。
    ⑤[元]陆文圭《墙东类稿》卷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4册,页559。
    ⑥[元]陆文圭《墙东类稿》卷十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4册,页738。
    ①《元史·志第三十二·选举二》卷八十二。
    ②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10.02,页59。
    ③幺书仪《元代文人心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10,页7。
    ①今有文章(如张晶.元代诗人刘因初论.[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将刘因生年写为1247年,当误。案,刘因《静修集》卷二十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64,《先世杂事记》中《东茔改葬后祭文》。刘因述生年为己酉,去世时享年四十五岁,又按苏天爵《静修先生墓表》中所记卒年为至元三十年来推算,皆为公元1249年。
    ②关于此处今属何处,今有属“河北徐水”(如《辞海》)、“河北容城”(如王素美《刘因的理学思想与文学》)两种显说,按商聚德《刘因评传》序中所注,1958年“大跃进”时期,容城曾一度并入徐水,但后又分开(商聚德据《徐水县大事记》中记载:1958年9月,徐水、容城、安新三县合并,定名为徐水县;然而分别在1960年12月和1961年12月随即恢复安新县、容城县建制。)刘因亦常于文中自署“容城刘某”并多记当地人事,而亦未见历史上有称刘因为徐水县人氏的。
    ①[元]刘因《静修集》卷二十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64,《先世杂事记》中《东茔改葬后祭文》。
    ①[元]刘因《静修集》卷二十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64,《先世杂事记》中《东茔改葬后祭文》;亦可参见苏天爵《静修先生墓表》。
    ②[元]刘因《静修集》卷二十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64,《先世杂事记》中《东茔改葬后祭文》。
    ③具体记载可参见苏天爵《静修先生墓表》,北京:中华书局,2007.11,。
    ④关于刘述的生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静修集》卷二十五《东茔改葬后祭文》中,一开始记为“泰和四年”;然随后的《先君记事》中记为“泰和七年”。案前文提到刘述“六岁值贞祐之变”,故从《先君记事》作“泰和七年”。
    ⑤[元]刘因《静修集》卷二十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64,《先世杂事记》中《东茔改葬后祭文》。
    ①[元]刘因《静修集》卷二十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64,《先世杂事记》中《东茔改葬后祭文》;亦可参见苏天爵《静修先生墓表》。②[元]刘因《静修集》卷二十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64,《先世杂事记》中《东茔改葬后祭文》;亦可参见苏天爵《静修先生墓表》。
    ③[元]刘因《静修集》卷二十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64,《先世杂事记》中《东茔改葬后祭文》;亦可参见苏天爵《静修先生墓表》。
    ④[元]刘因《静修集》卷二十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64,《先世杂事记》中《东茔改葬后祭文》;亦可参见苏天爵《静修先生墓表》。
    ⑤[元]刘因《静修集》卷二十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64,《先世杂事记》中《东茔改葬后祭文》;亦可参见苏天爵《静修先生墓表》。
    ⑥[元]刘因《静修集》卷二十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64,《先世杂事记》中《东茔改葬后祭文》;亦可参见苏天爵《静修先生墓表》。
    ①[元]刘因《静修集》卷二十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64,《先世杂事记》中《东茔改葬后祭文》;亦可参见苏天爵《静修先生墓表》。
    ②[元]刘因《静修集》卷二十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64,《先世杂事记》中《东茔改葬后祭文》;亦可参见苏天爵《静修先生墓表》。
    ③[元]刘因《静修集》卷二十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64,《先世杂事记》中《东茔改葬后祭文》:亦可参见苏天爵《静修先生墓表》。
    ④[元]刘因《静修集》卷二十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64,《先世杂事记》中《东茔改葬后祭文》;亦可参见苏天爵《静修先生墓表》。
    ⑤[元]刘因《静修集》卷二十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64,《先世杂事记》中《东茔改葬后祭文》;亦可参见苏天爵《静修先生墓表》。
    ⑥[元]苏天爵《滋溪文稿》卷第八《静修先生刘公墓表》。
    ⑦[元]刘因《静修集》卷十九,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32。
    ①[元]苏天爵《滋溪文稿》卷第八《静修先生刘公墓表》。
    ②商聚德《刘因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04所记砚弥坚字为“伯因”。今从苏天爵《滋溪文稿》卷第七《元故国子司业砚公墓碑》记为“伯固”。
    ③[元]苏天爵《滋溪文稿》卷第七《元故国子司业砚公墓碑》。
    ④《元史·刘因传》。
    ⑤《元史·刘因传》。
    ⑥《元史·刘因传》。
    ①《元史·赵复传》。
    ②《元史·赵复传》。
    ③如吕思勉在《理学源流派别》说:“其衍于北者,始于赵江汉(赵复,字人甫,德安人。学者称江汉先生。元屠德安,姚枢在军前,以归。教授于燕。北方始知有程朱之学)。姚枢(字公茂,柳城人。后徙洛阳。枢从子燧,字端甫,学于许衡)、许衡(字仲平,河内人,学者称鲁斋先生)、郝经(字伯常,泽州陵川人)、刘因(字梦吉。雄州容城人。学者称静修先生),皆出其门。朱学自宋理宗时,得朝廷表彰;元延祐科举,又用其法,遂如日中天矣。”见《理学大纲》篇三,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04,页29。再如钱穆《宋明理学概述》说:“(姚枢)遂携(赵复)与同至燕,为之建太极书院,立周子祠,以二程、张、杨、游、朱六人配。集遗书八千余卷,请复讲授其中。学子从者百余人。复以周、程而后,其书广博,学者未能贯通,乃作《传道图》,以书目条列于后。使学者得识门径。程朱之学,流传北方由复始。”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01,页186。
    ④有些记载也表明,其实在赵复北渡前就已有理学著述,所以理学的传于北方并非赵复之功,不过理学在北方的兴盛确是由于赵复无疑。参见《宋元学案·鲁斋学案》中“郝经”条。
    ⑤《元史·刘因传》。
    ⑥《元史·刘因传》。
    ⑦《元史·刘因传》。
    ①《元史·刘因传》。
    ②[元]苏天爵《滋溪文稿·卷第八》之《静修先生刘公墓表》,北京:中华书局,2007.11,页114。
    ③[元]苏天爵《滋溪文稿·卷第八》之《静修先生刘公墓表》,北京:中华书局,2007.11,页114。
    ①《元史·刘因传》。
    ②[元]苏天爵《滋溪文稿》卷第八,《静修先生刘公墓表》,北京:中华书局,2007.11,页114。
    ③[元]刘因《静修集》卷七,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39。
    ④[元]刘因《静修集》卷七,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39。
    ⑤[元]刘因《静修集》卷七,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39。
    ⑥[元]苏天爵《滋溪文稿》卷第八,《静修先生刘公墓表》,北京:中华书局,2007.11,页114。
    ①[元]苏天爵《滋溪文稿》卷第八,《静修先生刘公墓表》,北京:中华书局,页114。
    ②[元]刘因《静修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67。
    ③[元]苏天爵《滋溪文稿》卷第八,《静修先生刘公墓表》,北京:中华书局,页114。
    ①[元]苏天爵《滋溪文稿》卷第八,《静修先生刘公墓表》,北京:中华书局,页114。
    ①《元史·刘因传》中名此文为《上宰相书》,且全篇收录;今从《文渊阁四库全书·静修集》,名此文为《与政府书》。
    ③[元]刘因《静修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39。
    ④[元]刘因《静修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39。
    ⑤[元]刘因《静修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39。
    ⑥[元]刘因《静修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39。
    ⑦[元]刘因《静修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39。
    ⑧[元]刘因《静修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39。
    ⑨[元]刘因《静修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39。
    ⑩[元]刘因《静修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39。
    ①[明]邵宝撰《重刊静修先生文集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06。
    ②《元史·刘因传》。
    ③[元]苏天爵《滋溪文稿》卷第八,《静修先生刘公墓表》,北京:中华书局,页114。
    ④[元]苏天爵《滋溪文稿》卷第八,《静修先生刘公墓表》,北京:中华书局,页114。
    ①[元]刘因《静修集》卷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64。
    ②[元]欧阳玄《圭斋文集》卷十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0册,页161。
    ①[元]张养浩《归田类稿》卷十九,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2册,页632。
    ①萧启庆《元朝的统一于统合:以汉地、江南为中心》,见《内北国而外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07.10,页371。
    ①[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九十一《静修学案》,页3021。北京:中华书局,1986.12。
    ②《元史·赵复传》。
    ③姚大力《金末元初理学在北方的传播》,见《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北京:北京大学,2011.04。
    ④[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九十《鲁斋学案》,页1692。上海:世界书局,1937.03。原文为:“河北之学,传自江汉先生,曰姚枢、曰窦默、日郝经,而鲁斋其大宗也,元时实赖之。”
    ⑤[元]陶宗仪撰《南村辍耕录》卷二《征聘》,济南:齐鲁书社,2007.07,页21。
    ①[清]黄宗羲 原著 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九十《鲁斋学案》,上海:世界书局,1937.03,页1696。
    ②[清]黄宗羲 原著 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九十《鲁斋学案》,上海:世界书局,1937.03,页1697。
    ③[清]黄宗羲 原著 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九十《鲁斋学案》,上海:世界书局,1937.03,页1697。
    ④[清]黄宗羲 原著 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九十《鲁斋学案》,上海:世界书局,1937.03,页1697。
    ⑤[清]黄宗羲 原著 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九十《鲁斋学案》,页1699。此语一出,则让之前众人所谓的,南方理学是仰赖赵复才得以传诸北方的说法,不攻自破。或许此处特指二程,而朱学的北传,确乃赵复 之功。
    ①[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九十一《静修学案》,页3021。北京:中华书局,1986.12。
    ②[元]黄溍《文献集》卷四,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9册,页355。
    ③[元]苏天爵辑撰《元朝名臣史略》,卷十五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96.08。
    ①如查洪德《北方文化背景下的刘因》,《文学遗产》,2002第三期。
    ②[宋]程颢 程颐 撰,潘富恩导读《二程遗书》卷二十二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2,页332。
    ③[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十四《大学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03,页249。
    ④[元]刘因《静修集》卷七,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83。
    ⑤《元史·刘因传》。
    ① [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十三《学七·力行》,北京:中华书局,1986.03,页244。
    ② [元]刘因《静修集》卷七,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83。
    ①[元]刘因《静修集》卷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64。
    ②[元]刘因《静修集》卷二十四,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57。
    ③[元]刘因《静修集》卷二十四,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57。
    ④[元]刘因《静修集》卷二十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52。
    ⑤[元]刘因《静修集》卷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58。
    ①[元]刘因《静修集》续集卷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83。
    ①[清]顾嗣立《元诗选初集》丙集《清容居士集·袁学士桷》,北京:中华书局,2002.11,页593。
    ②[清]顾嗣立《元诗选凡例》,见《元诗选初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11,页8。
    ③[清]宋荦《元诗选·序》,见[清]顾嗣立《元诗选初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11,页5。
    ④[元]袁桷《乐侍郎诗集序》,《清容居士集》卷二十一,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3册,页295。
    ⑤[元]袁桷《乐侍郎诗集序》,《清容居士集》卷二十一,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3册,页295。
    ⑥“元、李、杜、曹、麻、刘诸公”当指元好问、李俊民、杜仁杰、曹子谦、麻革和刘祁。
    ⑦[元]王恽《西岩赵君文集序》,出自《秋涧集》卷四十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0册,页559。
    ⑧[元]元好问《自题<中州集>后五首》,见《元诗选初集》甲集《遗山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11,页92。
    ①[元]王恽《秋涧集》卷四十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0册,页559。
    ②[元]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月,页495。
    ③[元]虞集《李仲渊诗稿序》,《道园学古录》卷六,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7册,页91。
    ④[元]吴澄《盛子渊撷稿序》,《吴文正集》卷二十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7册,页232。
    ①[日]吉川幸次郎著,李庆等译《宋元明诗概说》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4月,页204。
    ②[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一《品藻类》条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2月,页39。
    ③[元]刘因《静修集》续集卷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86。
    ④[元]刘因《静修集》卷十九,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32。
    ⑤[元]刘因《静修集》卷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03。
    ⑥[元]刘因《静修集》续集卷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86。
    ①[元]刘因《静修集》卷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01。
    ①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6月,页346。
    ②[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页56。
    ①张宏生《宋诗·融通与开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页23。
    ②《元史》卷八十一,《志第三十一·选举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4月,页2017。
    ①[元]刘因《静修集》卷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492。
    ②[元]刘因《静修集》卷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492。
    ①[梁]萧统《陶渊明集序》,《梁昭明太子文集》卷四,《四部丛刊》影印宋刊本。《陶渊明传记资料》册十,台北:天一出版社,1980年,页54。
    ②[元]刘因《静修集》卷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497。
    ③[梁]萧统《陶渊明集序》,《梁昭明太子文集》卷四,《四部丛刊》影印宋刊本。《陶渊明传记资料》册十,台北:天一出版社,1980年,页54。
    ④[元]刘因《静修集》卷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497。
    ①刘因《静修集》卷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496。
    ②[元]刘因《静修集》卷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493。
    ①[元]刘因《静修集》卷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491。
    ①[元]刘因《静修集》卷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22。
    ②[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九十一《静修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12,页3021。
    ③[元]刘因《静修集》卷十四,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93。
    ①[元]刘因《静修集》卷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00。
    ①[元]刘因《静修集》卷一,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490。
    ②[元]刘因《静修集》卷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02。
    ①[元]刘因《静修集》卷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05。
    ①[元]刘因《静修集》卷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01。
    ②[元]刘因《静修集》卷十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87。
    ①[元]刘因《静修集》卷四,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13。
    ①[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页241。文中所提《龙兴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题为《隆兴寺》,今从四库本改。
    ②[元]刘因《静修集》卷十四,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93。
    ①[元]刘因《静修集》卷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01。
    ①[元]刘因《静修集》卷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24。
    ②[元]刘因《静修集》卷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30。
    ①[元]刘因《静修集》卷二十一,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47。
    ②[清]永熔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8月,页1430。
    ③[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一《品藻类》条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2月,页39。
    ④[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页241。
    ⑤[日]吉川幸次郎著,李庆等译《宋元明诗概说》1987年9,页204。
    ①[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页241。
    ②钱锺书《宋诗选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5月,页3。
    ③钱锺书《宋诗选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5月,页246。
    ①[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2月,页73。
    ②[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2月,页73。
    ③[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2月,页73。
    ④[元]刘因《静修集》卷十八,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30。
    ①隋树森《全元散曲》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2月。
    ②[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02,页73。
    ①郭预衡《中国散文史长编》,太原:山西大学出版社,2008.01,页116。
    ②郭预衡《中国散文史长编》,太原:山西大学出版社,2008.01,页116。
    ③[清]永瑢等 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06,页1430。
    ④[元]刘因《静修集》卷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58。
    ①[元]刘因《与政府书》,见《静修集》卷七,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39。
    ①[元]刘因《武遂杨翁遗事》,《静修集》卷二十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53。
    ①《高林重修孔子庙记》,[元]刘因《静修集》卷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60。
    ②刘因《静修集》卷二十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50。
    ①[元]刘因《静修集》卷二十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49。
    ①[元]刘因《静修集》卷九,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51。
    ②[元]刘因《静修集》卷二十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53。
    ①[元]刘因《静修集》卷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558。
    ①郭预衡《中国散文史长编》,太原:山西大学出版社,2008.01,页116。
    ②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未曾收录《山居赋》。今据[清]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卷一二九,二三九册(台北:台湾鼎文出版社出版)得此赋。
    ③[元]刘因《静修集》卷一,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484。
    ①[元]刘因《静修集》卷二十四,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页660。
    ①[元]苏天爵在《静修先生刘公墓表》中即持此观点。
    ②[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九十一《静修学案》,页3023-3024。北京:中华书局,1986.12。
    ③[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九十一《静修学案》,页3023-3024。北京:中华书局,1986.12。
    ①如查洪德《北方文化背景下的刘因》,《文学遗产》,2002第三期。
    [1][晋]陶渊明.逯钦立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0.05
    [2][唐]李白.[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09
    [3][唐]李贺.[清]王琦注.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08
    [4][宋]苏轼诗集.[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02
    [5][宋]程颢 程颐 撰,潘富恩导读.二程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2
    [6][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03
    [7][元]刘因.静修先生文集[M].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06
    [8][元]刘因.静修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9][元]刘因.静修先生文集[M].影印元至顺元年宗文堂刻本.北京:北京图书馆.2006.07
    [10][元]王恽.秋涧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1][元]姚遂.牧庵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2][元]陆文圭.墙东类稿[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3][元]袁桷.清容居士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4][元]吴澄.吴文正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5][元]张养浩.归田类稿[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6][元]安熙.默庵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7][元]欧阳玄.圭斋文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8][元]黄溍.文献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9][元]宋褧.燕石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0][明]宋濂.文宪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1][清]黄宗羲.明文海[M].北京:中华书局.1987.02
    [22][清]顾嗣立.元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2.11
    [23][清]王士祯.古诗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02
    [24]隋树森.全元散曲[M]北京:中华书局.1964.02
    [25]钱仲联章培恒等.元明清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03
    [1][元]苏天爵.滋溪文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11
    [2][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7.07
    [3][明]叶子奇.草木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01
    [4][明]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04
    [5][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3.08
    [6][清]陈衍.元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08
    [7][清]魏源.元史新编[M].慎微堂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
    [8][清]邵远平.元史类编[M].扫叶山房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
    [9][清]曾濂.元书.层漪堂刊本[M].台北:文海出版社
    [10]吕思勉.理学大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04
    [11]钱穆.宋明理学概述[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01
    [12]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2010.02
    [13]王德毅等.元人传记资料索引[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4]幺书仪.元代文人心态[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05
    [15]王素美.刘因的理学思想与文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2
    [16]商聚德.刘因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04
    [17]姚大力.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2011.04
    [18]曾莹.文人雅集与诗歌风尚研究初探[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5
    [1][明]胡应麟撰.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10
    [2][明]李东阳撰.周寅宾校点.李东阳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8.12
    [3][清]况周颐撰.蕙风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02
    [4][清]王士祯著.带经堂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02
    [5][明]谢榛著.宛平校点.四溟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08
    [6][清]王夫之著.舒芜校点.姜斋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08
    [7][清]赵翼著.霍松林,胡主佑校点.瓯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06
    [8][清]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06
    [9][清]何文焕辑.历朝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4.9
    [10][清]刘熙载撰.袁津琥校注.艺概注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0.07
    [11]丁福保辑.历朝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6.08
    [12][日]吉川幸次郎著.李庆等译.宋元明诗概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04.
    [13]钱锺书著.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8.10
    [14]钱锺书著.七缀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0.11
    [15]钱锺书.宋诗选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05
    [16]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2
    [17]马积高著.赋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07
    [18]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元明清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8
    [19]张宏生.宋诗:通融与开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20]黄宝华等.中国诗学史·宋金元卷[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09
    [21]杨镰.元诗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08
    [22]刘达科.辽金元诗选评[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07
    [23]邓绍基.元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06
    [24]李新宇.元代辞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05
    [1]黄琳.刘因研究三题[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1990.04
    [2]黄琳.论元初诗人刘因的诗歌创作成就[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6
    [3]王雪盼.出处进退说静修——从刘因诗词看其人品风节[J].古典文学知识.1996.02
    [4]王星琦.刘因《明妃曲》发微[J].古典文学知识.1996.03
    [5]张晶.元代诗人刘因初论[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
    [6]骆承烈.元初普及儒学的先驱——读《刘因评传》[J].孔子研究.1998.01
    [7]萧启庆.元朝科举与江南士大夫之延续[C].元史论丛.第七辑.中国元史研究会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8]王忠阁.爱闲元不为青山——也谈刘因的隐逸[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5
    [9]张晶.元代正统文学思想与理学的因缘[J].文学遗产.1999.06
    [10]叶爱欣,王山林.元初刘因“和陶诗”的内蕴[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01
    [11]王慧.刘因理学教育思想评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01
    [12]孟新芝.论元初诗人刘因的思想[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4
    [13]查洪德.元初北方诗文四家[J].古典文学知识.2001.04
    [14]孟新芝.论刘因诗歌的艺术特色[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2
    [15]查洪德.北方文化背景下的刘因[J].文学遗产.2002.03
    [16]王素美.理势与文势的交融运动与力的表现——论刘因山水诗的创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
    [17]徐子方.人格自尊与文化尊道——刘因心态剖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
    [18]郭秀峰.刘因山水诗的艺术风格[J].运城学院学报.2004.01
    [19]晏选军.刘因却聘原因再探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01
    [20]张晶.刘因作为诗人[J].古典文学知识.2004.03
    [21]晏选军.元初北方理学流衍与士人遭际——以许衡、刘因比较研究为代表[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11
    [22]王素美.刘因对哲学时空与审美时空的转换[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
    [23]王芳.论刘因的《和陶诗》[D].太原:山西大学.2005.06
    [24]王素美.论刘因的散文创新[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25]王素美.刘因诗歌多元继承的创作方法[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6
    [26]鲍远航,王素美.论刘因的丧乱诗[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05
    [27]李新宇.论元代辞赋创作的各个时期的不同情致[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28]高文.刘因和陶诗及其隐逸文化人格谈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08
    [29]高文.苏轼和陶诗与刘因和陶诗异同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