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马克思主义观问题,是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问题。有一个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观,就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和实践取向。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讲,只有坚持科学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坚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和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地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才能在实践中切实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指导作用而使之转化为实践性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观问题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问题。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观问题上的自觉性水平,直接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水平。没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能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有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是一个自觉的过程。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讲,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水平也规定和表征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整体水平。但目前看,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很为不够,需要大大拓深。尤其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的确立,这一问题的研究更显迫切。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论文的研究想在此为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略尽绵力。
     本论文基本结构如下:
     第一章主要探究我国学界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的基本现状,阐述笔者关于马克思主义观基本内涵的理解,分析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表现形态,并进一步论述了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极端重要性及基本内涵。这样,才能为以后各章中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个前提和基础。
     第二章主要是从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视域上去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问题,探究树立和坚持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之于认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问题的重要性,强调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认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问题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第三章主要研究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与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语境的关系问题。这一章分别从中国现代社会变迁的世界历史语境、国情性语境和中国现代化问题结构语境等三个维度考察了这一问题。
     第四章主要是从历史的视角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如何发展演进的,概揽一下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的简略过程及其基本内容,以从历史的视角探寻其内在的规律性,从而为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打下基础。
     第五章主要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在马克思主义观问题上的基本历史经验教训。在本部分内容中,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是如何批判和纠正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如何坚持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如何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等这样几个视角进行的。
     第六章主要解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内在理论结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从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本体—本质维度、功能—价值维度、实践—技术维度等三个维度进行的。
     最后,在结束语中主要是简略地总结一下关于本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几点基本认识及未来进行深入研究的初步想法。
The issue of Marxism outlook is a fundamental one related to precise understanding and scientific treatment of Marxism. The theoretical standpoint and practical orientation of Marxism depends on Marxism outlook. In this sense, only adhering to precise and scientific Marxism outlook can get precise understanding and scientific treatment of Marxism, can follow true Marxism and follow Marxism really, can improve and develop Marxism and can utilize Marxism as guidance in practice.
     The issue of Marxism outlook is also a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issue in the process of Marxism Sinicization. The extent of self-consciousness about Marxism outlook decides the extent of Marxism Sinicization. Without scientific Marxism outlook, the process of Marxism Sinicization will only be a spontaneous one; with scientific Marxism outlook, the process of Marxism Sinicization can be a conscientious one. In this sense, the study of Marxism outlook in the context of Sinicized Marxism decides and indicates the general condition of Marxism Sinicization. Research in this field is under development but needs deepening.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make some contribution to this research.
     This dissertation includes seven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explores the research conditions of Marxism outlook domestically, providing the contents of Marxism outlook, analyzing the basic forms of Marxism outlook and discussing the essentially importance of scientific Marxism outlook and its essence.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Marxism Sinic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tific Marxism outlook, emphasizing scientific Marxism outlook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of getting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Marxism Sinicization.
     The third part examin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scientific Marxism outlook and scientific cognizance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is chapter deals with Chinese modern social changes in the context of world history, the context of national circumstances and the context of structur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 fourth part summarizes briefly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Marxism outlook in the process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and its basic contents, in order to quest the regularity of it from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fifth part analyzes basic historical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process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on Marxism outlook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ow to criticize and correct of dogmatism and empiricism, how to stick to scientific Marxism outlook and how to use scientific Marxism outlook to develop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sixth part interprets theoretical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Marxism outlook in the context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from noumenal-essential dimension, functional-value dimension and practical–technical dimension.
     The conclusion part summarizes the special and general values of the scientific Marxism outlook in the context of Sinicized Marxism for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and for the trend of world history.
引文
①参见:梁树发三篇文献,《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辨析》正文第1页,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论文,1999年。《谈谈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第6期第27页。《‘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3期159页。
    ②梁树发:《谈谈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第6期地27页。
    ①梁树发:《谈谈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第6期第27页。
    ②梁树发:《谈谈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第6期第27页。
    ③《‘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3期第159页。
    ④参见梁树发:《再谈马克思主义观》,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5期第38-42页。
    ⑤参见梁树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问题》,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3期。
    ①周向军:《论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5期,第22页。
    
    ①周向军《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6期,第142-143页
    ②陈桂香:《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第3—4页,山东大学“科社与国际共运”专业博士论文2006年通过。
    ①陈桂香:《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第4—5页,山东大学“科社与国际共运”专业博士论文2006年通过。
    ②参见侯树栋:《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载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5期;刘宝三:《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载于《湖北教育学报学报》2005年1期。
    ①周向军:《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载《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第143页。
    ①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11—312页。
    ②马克思:《哲学的贫困》,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44页。
    ③恩格斯:《致弗?阿?左尔格》〔1886年11月29日),参见《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策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6页。
    ④列宁:《论口号》。参见《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页。
    ⑤列宁:《给印涅萨?阿尔曼德》(1916年11月30日)。参见《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第238页。
    ⑥列宁:《〈论民族自决权〉》,参见《列宁选集》第2卷,1972年版,第51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
    ①关于现代化启动类型的划分,可参考孙立平:《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剖析》,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亦可见孙立平:《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四章第一节。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5页。
    ③同上,第256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29页。
    ①参见[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①[美]西里尔?E?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杨豫、陈祖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5—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534页
    ①在中国现代化变迁问题研究中,关于这种分析范式的演变,请参见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①参见[法]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文版,三联书店1995年第二版,第32—33页,第230页。
    ②参见〈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3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53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
    ①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①此处所述马克思的论述,均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载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1页。
    ①邱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载于《党史研究》,1983年第2期。转引自吴雁南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64页。
    ①以上内容及此处引文资料,可参见吴雁南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05-406页。
    ②更为详尽的内容可参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4—245页。
    ①详细内容可参见陈桂香:《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第54-55页,山东大学“科社与国际共运”专业博士论文2006年通过。
    ②此处详细内容可见陈桂香博士论文55-56页。
    ③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文集》(3),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6、18页。
    ④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67页。
    ⑤关于这一基本思想的内容及形成过程,参见萧超然等编著:《国民革命的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90—60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112,11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3-109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0,817,796页。
    ②《艾思奇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50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3-284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3-304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6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⑦《艾思奇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6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2、304-305页。
    ③《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6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284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288—289页。
    ⑥《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3页。
    ⑦《艾思奇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52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093-1094页。
    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26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8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79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11—112,115页。
    ⑤此为1944年晋察冀日报社编辑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0页的原文。参见《艾思奇全书》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2页。转引自徐素华著《艾思奇、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5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57,15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1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1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6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1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2-63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3,137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6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7,254-25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1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292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43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43-1144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2-283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2页。
    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0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32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③胡锦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载于《求是》2004年第4期。
    ④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载于《求是》2003年第13期。
    
    ①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载于《江淮》2006年第9期。
    ②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载于《求是》2003年第13期。
    ③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载于《求是》2003年第13期。
    ①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参见《斯大林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0一4l页
    ①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11-3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2-81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9-800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9—80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0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7页。
    ①《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9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8一8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①《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页。
    ②《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8-289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9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22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1页。
    ③《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0页。
    ④《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2页。
    ⑤《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0页。
    
    ①《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12页。
    ②《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1—212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7页。
    ①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参见《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l页
    ②列宁:《我们的纲领(为<工人报>写的文章)》,《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页。
    ①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见《李大钊文集》(3),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②以上几则文献转引自陈桂香博士论文,第54页。
    ③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7页。
    ④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231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03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①《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3页。
    ②《艾思奇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8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383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3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③转引自孙士玲、周向军:《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观的突出贡献》,载于《发展论坛》2003年第4期,第16页。
    ④《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3页。
    ⑤胡锦涛:《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载于《求是》2004年第1期,第3页。
    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40页。
    ⑦参见《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314页,413-448页。
    ①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见《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76、177页。
    ②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见《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6页。
    ③《艾思奇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61-462页。转引自山东大学刘玲硕士论文:《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29-30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1页。
    ④参见刘玲硕士论文:《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第36-39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0-261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38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43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④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1日)》,载于《求是》2003年13期,第4页。
    ⑤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载于《前线》2007年第11期,第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11-31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79-480页。
    ③恩格斯:《致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1887年1月27日),见《马克思恩掐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0页。
    ④恩格斯:《致爱?皮斯(1886年1月27日)》,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19-420页。
    ⑤《恩格斯致约?布洛赫》,见《无产阶级革命家论马克思主义》,第190-191页。
    ⑥可参见:刘文杰:《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通过,第51-54页,73-75页。刘吉余:《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通过,第37-40页,44-46页。
    
    ①《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94-19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0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3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7-288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7页。
    ①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90页。
    ②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17页
    ③参见刘玲硕士论文:《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29-3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292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283页。
    ⑥胡锦涛: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载于《求是》2004年1期,第3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前线》2007年11期,第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2页。
    ③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2、304-305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147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⑥《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0—271页。
    ①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1日),载于《求是》2003年13期,第4页。
    ②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1日),载于《求是》2003年13期,第6页。
    ③恩格斯:《致咸纳尔?桑巴特》(1895年3月11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06页。
    ①恩格斯:《致弗?阿?左尔格》〔1886年11月29日),参见《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112,11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8—49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312页。
    ②《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页。
    ③《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33页。
    ④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0一4l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3页。
    
    ①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6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③载于《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3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12页,15页。
    ①参见李锐:《李锐文集》(卷二),南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20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8-28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③艾思奇关于这一问题的多维性的详细阐述,可参见山东大学刘玲硕士论文:《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第28—40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8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63页。
    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3页。
    ①胡锦涛: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载于《求是》2004年第1期,第4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3-109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2-63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8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9、23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79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79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80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819-820页。
    ①《艾思奇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71页。
    ②《艾思奇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54页。
    ③《艾思奇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71页。
    ④《艾思奇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28页。·以上文献均转引自山东大学刘玲硕士论文:《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第40—43页。
    ⑤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11—312页。
    ⑥《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0页。
    ⑦列宁:《给印涅萨·阿尔曼德》(1916年11月30日),参见《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8页。
    ⑧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3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296-297页。
    ②毛泽东:《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9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296页。
    ④《毛绎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286—287页。
    
    ①《毛绎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页。
    ②《毛绎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l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0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1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4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班,第802页。
    ⑥《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29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0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1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
    ①此为1944年晋察冀日报社编辑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0页的原文。出于《艾思奇全书》第2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第492页。转引自徐素华:《艾思奇、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载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一期,第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4-815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1-50卷,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1-60卷,人民出版社
    4、列宁:《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6、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7、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10、毛泽东:《毛泽东文集》1-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3-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6-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89、1994、1993年版
    1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江泽民:《江泽民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7、李大钊:《李大钊文集》(3),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8、李大钊:《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19、艾思奇:《艾思奇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0、艾思奇:《艾思奇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2、《马列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3、中央编译局:《无产阶级革命家论马克思主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4、中央编译局:《列宁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7、逄先知:《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下),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38、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39、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40、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1、刘崇文、陈绍畴:《刘少奇年谱》(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42、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4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4、孙立平:《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5、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6、庄福龄等:《马克思主义史》(4卷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7、黄楠森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8卷本),北京出版社1991-1996年版
    48、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年版
    49、吴雁南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0、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1、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2、钟家栋:《重铸中国魂——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3、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4、何萍、李维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5、梅荣政、熊启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座丰碑》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6、张澍军:《马克思理论世界观形成轨迹论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7、张澍军:《马克思主义研究论稿》,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8、尚庆飞:《国外毛泽东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9、[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60、[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中华书局1989年版
    61、[英]佩里?安德森:《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
    62、[加]本?阿格尔著,慎之等译《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3、[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4、[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
    65、[美]约翰?布赖恩?斯塔尔:《毛泽东的政治哲学》,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66、[美]莫里斯?迈斯迈:《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7、[美]弗里德里克·韦克曼:《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历史与意志》,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68、[加]陈志让:《毛泽东与中国革命》,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69、[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0、[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1、[美]西里尔?E?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杨豫陈祖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72、[美]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3、[美]本杰明·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4、[美]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5、胡锦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载于《求是》2004年第4期
    76、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载于《求是》2003年第13期
    77、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载于《江淮》2006年第9期
    78、胡锦涛:《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载于《求是》2004年第1期
    7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前线》2007年第11期
    80、曹仲彬、杜艳华:《杨匏安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的历史功绩》,载于《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1期
    81、刘歌德:《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毛泽东思想研究》1995年第2期
    82、黄敏兰:《李大钊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人文杂志》1997年第6期
    83、周振国康振海:《试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河北学刊》1998年第3期
    84、庄福龄:《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观——从〈共产党宣言〉到邓小平南方谈话》,《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1998年第3期
    85、徐崇温:《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新视野》1999年第3期
    86、朱传、张理海:《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坚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
    87、梁树发:《谈谈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第6期
    88、梁树发:《再谈马克思主义观:关于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5期
    89、梁树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3期
    90、杜向奎祁冰:《试论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特点》,《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
    91、王心富:《略论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马克思主义观》,《湖北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92、周向军、李惠芬:《论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5期
    93、周向军:《论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5期
    94、周向军:《略论中国共产党人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机制》,《发展论坛》2002年第3期
    95、李慧芬:《试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发展论坛》2002年第4期
    96、侯树栋、辛国安:《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5期
    97、卞敏:《论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观》,《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98、符原菁:《试论十六大报告对我党马克思主义观的创新》,《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99、孙士玲、周向军:《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观的突出贡献》,《发展论坛》2003年第4期
    100、夏文斌:《党的马克思主义观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4期
    101、周向军:《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6期
    102、周向军,孙士玲:《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深化与拓展》,《理论学刊》2003年第5期
    103、王顺生:《试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12期
    104、王海军:《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特点比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3期
    105、李慧芬:《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及其基本内涵》,《理论学刊》2004年第7期
    106、林孟清:《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探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年第1期
    107、周向军:《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齐鲁学刊》2005年第1期
    108、董德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9卷第3期
    109、刁世存:《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3期
    110、曹富雄,桑维军:《构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11、满益勇符原菁:《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湖南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16卷第3期
    112、周向军李慧芬:《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第1期
    113、杨胜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毛泽东邓小平的历史贡献》,《党的文献》1999年第
    2期
    114、陆剑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及当代任务》《党建研究》,1999年第7期
    115、林蕴晖:《论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兼评“‘一穷二白’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1期
    116、雍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年第6期
    117、尹保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定位》,《科学社会主义》2002年第3期
    118、梅荣政:《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特点》,《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19、王天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求是》2003年第24期
    120、庄福龄:《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23、毛慧:《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第3期
    124、徐庆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前沿》2004年第1期
    125、包心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基本规律》,《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126、程美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2期
    127、陶德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前提性问题》,《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28、梁树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辨析》,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论文,1999年答辩通过
    129、陈桂香:《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研究》,山东大学“科社与国际共运”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答辩通过
    130、刘玲:《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答辩通过
    131、刘文杰:《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通过
    134、刘吉余:《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通过
    135、Dirlik,Arif.“Mirror to Revolution:Early Marxist Images of Chinese History”,Journal of Asian Studies,33.2(Feb.1974)
    136、Brantly Womack,The Foundations of Mao Zedong’s Political Thought (1917-1935) ,by Universitiy of Hawaii Press,1982.
    137、Schwartz,Benjamin. 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rise of Mao,New York:Harper Row, 1967.
    138、Plekhanov,Geogi. Fundamental Problem of Marxism, 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09.
    139、Scalapino, Robert A.and Harold Shiffrin.“Early Socialist Currents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Movement”.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6(1957)
    140、Schwartz,Benjamin.“A Marxist Controversy in China”,Far Eastern Quarterly,13.2 (Feb.1954)
    145、Meisner,Maurice. Li Ta-Chao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Marxis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146、Li Yu-ning. The Inttroduction of socialism into China New York::Columbia Univ.Press, 1971.
    147、Feuerwerker,Albert and Cheng S. Chinese Commuist Studies of Mardern Chinese History,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148、Feuerwerker,Albert. History in Communist China. Cambridge:M.I.T.Press,1969.
    149、Harrison, James P The Communists and Chinese Peasant Rebellions, New York:Atheneum,1969
    150、Schwartz,Benjamin.“A Marxist Controversy in China”,Far Eastern Quarterly,13.2 (Feb.195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