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奏销制论略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奏销是清代财政的一项最基本制度。周育民先生将奏销制度定义为“在性质上相当于现代财政决算制度”。事实上,它已经超出了财政决算的范畴,奏销制既是中央管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一整套规则体系,又是与吏治紧密相连的重要审核制度。
     咸同战起,脆弱的清政权摇摇欲坠,中央集权体制面临严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清中央不得不下放军权和财权,地方被允许“就地筹饷”,维系中央与地方财政运作的解协款制度失灵了,地方变通“筹饷”给晚清财政体制带来了重大影响,为维护中央集权财政体制而设立的奏销制度也跟着发生重大变化。由于战事持续时间长,饷事废弛,地方军费报销展限异常严重,军需报销也被拖到了战后进行,晚清军费奏销制度因此被变通处理,创造出了“开单报销”形式,免造细册。一方面,军需已支多年,款项历经数任,不合部例之处甚多,如果必须报细册,也无法达到核实军费开支的目的。另一方面,开单奏销为免除部费需索之弊。朝廷于同治三年和光绪八年两次将战时军需报销免报细册,这预示着晚清奏销出现了简便化的改变,这种改变兼具积极和消极意义,简便化意味着报销成本的减少,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奏销审核机制的弱化。
     洋务奏销是晚清奏销制的新内容。晚清“洋务”支出是完全迥别于清前期的财政支出内容,洋务活动范围涉及到军事、国防、通讯、教育等各个方面,为了保证这些官办企业的顺利进行,清政府承担了主要的财政责任,这些款项的花销审核成为有别于清前期的一个难题。清政府并未创造出新的洋务支出决算及审核制度,而是将洋务奏销纳入旧式奏销制范畴加以管理。清廷在光绪八年以前对洋务奏销采取开单奏销政策,并通常为实报实销。光绪八年后恢复了造册报销,并推行经费立案制度,以加强对洋务销案的审核。洋务奏销对传统奏销产生了巨大冲击,光绪十年会计科目的调整便是对其的明确回应,为了能够“尽度支之全”,清廷将洋务开支吸纳进会计核算体系内。洋务奏销对传统奏销最大的冲击体现在奏销审核的依据上。由于无例案可循,机器局和海防报销等项目多实报实销,有关开单或造册报销形式的论争也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地方多认为,洋务奏销无例案可循,倾向于开单形式,而中央为了管控洋务企业开支,多支持造册报销形式。光绪八年后,洋务奏销经年累月的状况虽得到了遏制,但“实报实销”形式弱化了奏销制的审核功能。
     厘金研究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其奏报一开始便缺乏系统和严谨的管理,因此弊窦丛生,成为晚清外销最为严重的税种之一。咸丰、同治和光绪三朝,对厘金制度建设的内容少,而对厘金奏销整顿的内容多,效果却并不理想。厘务监督固然重要,但根究其实质是厘务缺乏有效制度管控,户部的章程不够严格,已经下放的财权难以收回。厘金开办经历两朝,却一直拿不出严谨的税制,致使大量厘金要么归于外销,要么中饱私囊。对于厘金支销,户部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办法规定,以至于各地的制度并不统一,即使在一地也有诸多纷歧,漏洞过多,中饱易行,又少有惩罚,遂使厘金浮支冒销相当严重,地方始终也没有严格的财务制度可遵守,收支一条线,造成许多应扣之数成为外销款,并不报部,屡经整顿亦无明显效果。
     晚清奏销制最终为现代预决算制度所取代,其最终瓦解是晚清政治、经济两大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奏销制的瓦解是晚清中央集权财政体制衰落的结果。随着地方扩大事权,拥有财权,地方上出现直辖于督抚的财政机构,拥有了更多的自己独立支配的“外销”,晚清几十年的大局震荡中形成的规模庞大的地方财政是对中央集权财政体制的最大冲击,也是对维护这一体制的奏销制的巨大冲击。为解决这一困境,清季开始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改良度支,建立现代预算体系,奏销随之退出历史舞台。其次,晚清处于新经济形式的大变革时代,小农经济受到冲击,而建筑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旧式财政自然备受考验,这就要求财政制度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势,但奏销制本身的僵化妨碍了对其自身的改革,最终难脱被淘汰的命运。
     奏销制是旧的君主专制下的财政体系的产物,其产生的问题自然也根源于旧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内容,奏销制的根本症结在于缺乏现代预算制的统领,缺乏建立现代预算体系所必须的技术管理和专业知识,而这两点又必须以现代经济及技术发展为基础。“预算不立,则财政紊乱,弊窦丛生,百务俱无从整理”,为防决算弊窦,必先立预算为之统领,此为奏销制的根本出路所在。
The submission of expense accounts to the imperial cour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the financial system, in the Qing Dynasty. Mr. Zhou Yumin define it as a "in the natureof the modern equivalent of the financial statement system". In fact, it has gone beyondthe category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the Submission of Expense Accounts to the Courtis the central management of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as a whole set of rules andregulations, and also is an important verification system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bureaucracy.
     During the war, the Qing regime fragile shake and crumble, centralized systemmust face a serious crisis, in this case, the Qing government had to devolve financialpower, local is allowed to raising fund, In order to maintain centralized system, localadaptation has brought a great effect to the financial system,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centralization of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 Submission of Expense Accounts to theCourt also changed.
     The war lasted for a long time, economic slack, local military expenses.Unusually severe, quartermaster reimbursement was towed to postwar, the militaryplayed so flexible in processing system, to create "billing claims" form. On one hand,the military has for many years, there is a sum of money, if it must be reported to thefine books, also cannot achieve the purpose of verification of military expenditure.
     On the other hand, billing played exempt part in the fee demands. The court in thetwo three years Tongzhi and Guangxu eight years will change the military expensesfree fine book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late Qing Dynasty played the simple changes,this change ha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significance, simple means to reduce thecost of claims, but on the other hand also means weakening the Submission of ExpenseAccounts to the Cour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esternization Reimbursement was a new content. The"Westernization" spending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content of fiscalexpenditure, the scope of activities related to various military, national defense,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and so on, in order to ensure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smoothly, the Qing government undertake a major fiscal responsibility, WesternizationReimbursement became a proble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Qing government did not create new Westernization spending accounts, butwill be played into the old for category management. The Qing government inGuangxu eight years carried the simple policy, and usually accountable. AfterGuangxu eight years, the Submission of Expense Accounts recoveried and establishedSpecial rule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bank audit.
     The Westernization Reimbursement has a tremendous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audit, in Guangxu ten years accounting adjustment is a clear answer, in order to "try tosupport the whole", the re division of accounting subject, the spending will absorb theaccounting system. Westernization played on traditional played the largest impact isreflected in the audit basic.
     Because of no case to follow, machine Bureau and Haiphong reimbursementprojects are more accountable, debate about billing or record reimbursement form alsoreflects the game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local thought, westernizationplayed no cases to follow, billing form, while the central wanted to control thebusiness spending, supported and record the reimbursement form. After Guangxu eightyears, the state has played month after month and year after year being curbed, but"accountable" form was chiefly weakened.
     Likin research has been paid attention for academic circles in the late QingDynasty, Likin was the creation of a new tax, the lack of reporting began soon, so thedisadvantages of sinus problem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export tax. InXianfeng, Tongzhi and Guangxu, Likin system’s construction content is less, but theeffect is not ideal.
     The PCT supervision is important, but according to its essence,the lack ofeffective control of the PCT system, the lack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had been delegatedfinancial authority to recovery. It had run through two dynasties, had no strict taxsystem, 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Likin export, or fill one's own pocket. The Likinpin, had not a unified provisions, so that all system is not unified, even in a land alsohas many divergent, vulnerability overmuch, making easy, and less punishment, so theLikin over draft at pin is quite serious, the local had no strict financial system that can observe a line, balance of payments, causing many button number become exportsection, not sub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has been rectified and no obvious effec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modern budget system is replaced, the final collapseis the result of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wo force interaction. Firstof all, the collapse of SEAC is fading centralized financial system resulted in late Qingdynasty. Along with the expanding powers, having property rights, the local begunwith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directly under the governor, had more independentdomination "export", form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or decades situation concussionin large scale, local finance is the most impact on centralized fiscal system, but also tomaintain the system impact.
     In order to solve this dilemma, the Qing Dynasty begun division of the centraland local finance, improvement of suppor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rn budgetsystem, audit will quit. Secondly,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the era of great change ofnew economic form, the form of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impact, and based onthe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the old financial nature is tested, which requires thefinancial system must adapt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ituation, but SEAC cannotadapt to this change, and ultimately difficult to throw off the fate of being eliminated.
     SEAC is a product of the old monarchy of the finance system, the problem isrooted in the old political system and economic content, basic crux played system liesin the lack of modern budget system and lack of technical management, must establishthe modern budget system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hese two points must bebased on modern economic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The budget is not vertical,fiscal disorder, disadvantages of sinus problems,"In order to prevent the finalshortcoming, setting budget of command control, this is the fundamental way forSEAC.
引文
1乾隆《大清会典》卷10,《户部》。
    2周育民著:《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3何烈著:《清咸、同时期的财政》,“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81年版,第383页。
    4(美)曾小萍著、董建中译:《州县官的银两——18世纪中国的合理化财政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5页。
    5该文载于《东洋史研究》(1963),22(3),第271—301页。主要论述奏销制度起源、调整到崩溃的变迁过程。
    6清代财政奏销的制度整理见其论文《清代前期奏销制度与政策转变》(载于《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和论著《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其专著《清代军费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中则对清代前期军费奏销做了详细的论述。
    1光绪《大清会典》卷20,《户部》。
    2关于奏销职掌参见陈锋文:《清代前期奏销制度与政策转变》,载于《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3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77,《户部·田赋·奏销》。
    4《清实录》:第3册,卷57,顺治八年六月辛酉,中华书局1986年版。
    5康熙《大清会典》卷25,《户部》。
    6乾隆敕修:《清朝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卷41,第5230页。
    7钞档:《地丁题本·直隶(一)》(道光三年十一月七日蒋攸銛题本引前定例)。转引自陈锋文:《清代前期奏销制度与政策转变》,载于《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1档案:《为查明道光元年奏销案内已未完解地丁钱粮,比较上三年完欠银数事》(道光三年五月十五日韩文绮题)。转引自陈锋文:《清代前期奏销制度与政策转变》,载于《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2钞档:《地丁题本·湖南二》(乾隆二年八月十九日,张廷玉题本引前定例)。转引自陈锋文:《清代前期奏销制度与政策转变》,载于《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1彭雨新:《清末中央与各省财政关系》,载于吴相湘、包遵彭、李定一编纂:《中国近代史论丛》,第2辑第5册,正中书局1979年印行,第7——8页。
    1罗玉东:《光绪朝补救财政之方策》,载于《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辑刊》卷1,第2期,1933年5月,第189——270页。
    1何烈著:《清咸、同时期的财政》,“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881年版,第334—341页。
    2魏光奇:《清代后期中央集权财政体制的瓦解》,载于《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1期;邓绍辉著:《晚清财政与中国近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7—239页。
    1申学锋著:《晚清财政支出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0—268页。
    2陈锋著:《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83页。
    1史志宏、徐毅著:《晚清财政:1851~1894》,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0—251页。
    2(日)土居智典:《从田赋地丁看晚清奏销制度》,载于《北大史学》第11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274—299页。
    1邓绍辉著:《晚清财政与中国近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28页。
    1嘉庆《大清会典》卷13,《户部》。
    2王庆云著:《石渠余纪》,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48页。
    3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卷69,考8259。
    4《清史稿﹒食货六》记载:乾隆时两次金川之役即花费九千余万两,准回之役花费三千三百余万两。嘉庆川、湖、陕教匪之役花费高达二万万两。红苗之役,湖南一省请销一千有九十万。洋匪之役,广东一省请销三百万两。道光初次回疆之役,一千一百余万两。二次回疆之役,七百三十万两。英人之役,一千数百万两。
    5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金融史料组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中国金融出版社1964年版,第170页。
    1《清实录》:第42册,卷154,咸丰四年十二月己酉,中华书局1986年版。
    2《清实录》:第42册,卷160,咸丰五年二月壬戌,中华书局1986年版。
    1何良栋辑:《皇朝经世文四编》,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卷18,第302——303页。
    2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卷69,考8260。
    3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卷69,考8261。
    4《清实录》:第50册,卷263,同治八年七月庚寅,中华书局1986年版。
    5《清实录》:第41册,卷82,咸丰三年正月己未,中华书局1986年版。
    6《清实录》:第41册,卷82,咸丰三年正月戊午,中华书局1986年版。
    7《清实录》:第41册,卷114,咸丰三年十二月癸酉,中华书局1986年版。
    8《清实录》:第42册,卷181,咸丰五年十月甲寅,中华书局1986年版。
    9《清实录》:第42册,卷167,咸丰五年五月庚午,中华书局1986年版。
    10《清实录》:第49册,卷176,同治五年十一月庚申,中华书局1986年版。
    1李翰章辑:《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95页。
    2《清实录》:第40册,卷29,咸丰元年三月乙未,中华书局1986年版。
    3《清实录》:第41册,卷109,咸丰三年十月戊子,中华书局1986年版。
    4《清实录》:第40册,卷68,咸丰二年八月戊子,中华书局1986年版。
    5《清实录》:第40册,卷26,咸丰元年正月乙巳,中华书局1986年版。
    6李翰章辑:《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4页。
    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13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08页。
    1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67页。
    2朱寿朋纂:《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496页。
    3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67页。
    4陈锋著:《清代盐政与盐税》,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1——142页。
    1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编:《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页。
    2罗玉东著:《中国厘金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页。
    3李翰章辑:《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8页。
    4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卷71,考8279。
    5彭泽益著:《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7页。
    1档案:乾隆三十六年素尔讷题:《为奏销乾隆三十五年钱粮事》引前定例。参见陈锋文:《清代前期奏销制度与政策转变》,载于《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2骆秉章折:《奏为湖南现办防堵请展限办理奏销事》,03-4444-01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3徐广缙、邹鸣鹤折:《奏请展限奏销驿站钱粮事》,03-4444-02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4徐广缙、邹鸣鹤折:《奏请展限本年奏销事》,03-4444-02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5劳崇光折:《奏为本年奏销请展限事》,03-4340-01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6骆秉章折:《奏请展限奏销事》,03-4445-02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1怡良折:《奏为江西九江镇奏销兵马钱粮文卷遗失请展限核销事》,04-01-35-0968-06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档。
    2英桂折:《奏为豫省本年各项奏销请展限办理事》,03-4367-04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3叶名琛折:《奏请展限办理广西咸丰三四两年朋马奏销事》,03-4256-0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4叶名琛折:《奏请展限办理广东咸丰四年朋马奏销事》,03-4256-02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5陈启迈折:《奏请展限办理咸丰二年朋马奏销事》,03-4256-02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6文俊折:《奏请敕部将咸丰五年江西各营各项奏销俟各城克复再行起限九个月事》,04-01-01-0858-02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档。
    1恒春折:《奏为黔省咸丰五年份兵马钱粮请展缓造册奏销事》,03-4274-02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2英桂折:《奏请展限办理本年奏销事》,03-4449-01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3叶名琛折:《奏请展限办理粤东咸丰五年朋马及四年尾数奏销事》,03-4256-04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4官文折:《奏为湖北省各营明马报销请展限查办事》,04-01-01-0860-04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档。
    5英桂折:《奏请展限办理钱粮奏销事》,04-01-35-0082-01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档。
    6耆龄折:《奏请敕部展缓造报六年份钱粮奏销等事》,03-4350-061,《录副奏折》档。
    1蒋蔚远折:《奏请展缓贵州省咸丰五六两年兵马钱粮及朋马奏销事》,03-4292-04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2叶名琛折:《奏请将广东省咸丰六年分各营朋马奏销展限办理事》,03-4288-00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3瑛桀折:《奏为咸丰六七年兵马钱粮奏销事》,03-4451-07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4何桂清折:《奏请缓俟军务告竣欠饷给请再行办理江南督抚提镇协漕各营朋马报销事》,03-4256-10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5瑛桀折:《奏为咸丰七八两年兵马钱粮奏销事》,03-4306-00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6严树森折:《奏为咸丰八九十三年兵马钱粮奏销请展缓事》,03-4325-02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1郑元善折:《奏为钱粮奏销未能依限请展限办理事》,03-4844-04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张之万折:《奏为报销同治元年地丁兵马钱粮事》,04-01-35-0970-03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档。
    2张之万折:《奏报同治二年以前兵马钱粮未能依限奏销事》,04-01-35-0970-09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档。
    1吴昌寿折:《奏为同治元二三等年兵马钱粮未能依限随同地丁奏销事》,04-01-03-0161-01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档。
    2李瀚章折:《奏为筹防吃紧湖南省同治三年奏销未能依限造册请展限事》,03-4848-00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3吴昌寿折:《奏为同治二三两年兵马钱粮积欠甚巨请俟兵饷发清次第造报奏销事》,03-4938-08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4李鹤年折:《奏为本省防剿吃紧请援例展限办理钱粮奏销事》,03-4849-04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5乔松年折:《奏为陕省同治五年兵马钱粮奏销难以接项造报仍请展缓事》,03-4942-09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6李鹤年折:《奏请展限办理兵马钱粮奏销事》,03-4814-01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7刘典折:《奏请展缓同治七年陕省地丁兵马钱粮奏销造册事》,03-4825-07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8邵亨豫折:《奏请再行展缓同治十年陕西奏销各册事》,03-4832-05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1钱鼎铭折:《奏请展缓同治七年至十年豫省兵马钱粮奏销事》,03-4832-00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2钱鼎铭折:《奏请展缓奏销同治七年至十一年兵马钱粮事》,04-01-01-0920-01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档。
    3《奏请展限造报陕省同治十二年地丁兵马钱粮奏销册事》,04-01-35-0091-00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档。
    4钱鼎铭折:《奏请展缓奏销同治七年至十二年兵马钱粮事》,04-01-01-0925-01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档。
    1罗尔纲著:《绿营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73页。
    2档案:《奏销敕部立法销算兵马钱粮事件文册》(康熙十四年九月二十日蔡毓荣呈)。转引自陈锋文:《清代前期奏销制度与政策转变》,载于《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3档案:《奏销荆襄大营自康熙十七年六月起至九月止收支协饷军需等项目黄册》(康熙十八年十八日张朝珍呈)。转引自陈锋文:《清代前期奏销制度与政策转变》,载于《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1刘于义题本:《题报奏销雍正九十一等年份甘省办理西路军需钱粮银数事》,02-01-04-12915-003,乾隆元年十二月十二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户科题本》。
    2档案:《为酌核军需报销章程,以杜浮冒以重帑项事》(乾隆五十四年闰五月二十一日福康安奏)。转引自陈锋文:《清代前期奏销制度与政策转变》,载于《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3《清实录》:第40册,卷32,咸丰元年四月辛巳,中华书局1986年版。
    1《清实录》:第40册,卷79,咸丰二年十二月癸卯,中华书局1986年版。
    2《清实录》:第41册,卷116,咸丰三年十二月辛卯,中华书局1986年版。
    3《清实录》:第43册,卷201,咸丰六年六月甲辰,中华书局1986年版。
    1《清实录》:第43册,卷203,咸丰六年七月癸亥,中华书局1986年版。
    2福济折:《奏为皖省粮台一切支销请展限开单报销事》,04-01-01-0851-029,咸丰四年六月十五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档。
    3《清实录》:第43册,卷210,咸丰六年十月己酉,中华书局1986年版。
    4《清实录》:第43册,卷215,咸丰六年十二月癸巳,中华书局1986年版。
    5《清实录》:第43册,卷220,咸丰七年二月己亥,中华书局1986年版。
    6《清实录》:第44册,卷304,咸丰九年十二月丁巳,中华书局1986年版。
    7《清实录》:第45册,卷3,咸丰十一年八月丙子,中华书局1986年版。
    8《清实录》:第45册,卷6,咸丰十一年十月癸亥,中华书局1986年版。
    1柏葰折:《奏为特参前任长芦盐政彭玉雯等军需巨款延不报销请摘顶严议事》,03-4333-048,咸丰七年五月二十九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2《清实录》:第44册,卷288,咸丰九年七月癸未,中华书局1986年版。
    3全庆、陈孚折:《奏为议处广西巡抚刘长佑布政使张凯嵩军需报销迟延事》,04-01-12-0492-123,咸丰十一年五月二十四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档。
    4《清实录》:第43册,卷226,咸丰五年七月己卯,中华书局1986年版。
    1全庆、陈孚折:《奏为议处广西巡抚刘长佑布政使张凯嵩军需报销迟延事》,04-01-12-0492-123,咸丰十一年五月二十四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档。
    2《清实录》:第45册,卷3,咸丰十一年八月丙子,中华书局1986年版。
    3《清实录》:第45册,卷3,同治五年十一月癸亥,中华书局1986年版。
    4《清实录》:第45册,卷3,咸丰十一年八月丙子,中华书局1986年版。
    5《清实录》:第45册,卷6,咸丰十一年十月癸亥,中华书局1986年版。
    1吴庆坻著:《蕉廊脞录》,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9—40页。
    2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卷69,考8262。
    3骆秉章折:《呈湖南查办军需报销酌拟章程四条清单》,03-4801-023,同治四年七月二十八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1张集馨撰:《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77页。
    1张佑折:《奏请严禁军需奏销积弊事》,03-4201-046,咸丰五年六月二十四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2张集馨撰:《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48—249页。
    3左宗棠撰:《左宗棠全集》第10册,岳麓书社2009年版,第391页,“与刘荫渠”。
    1李翰章辑:《曾文正公全集·家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40页。
    2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信函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04页,“复曾相”。
    3李翰章辑:《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58—2559页。
    1吴庆坻著:《蕉廊脞录》,中华书局1997年版,卷2,第38—39页。
    2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奏免军需造册报销疏”台湾文海出版社,卷78,。
    3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卷69,考8262。
    4左宗棠撰:《左宗棠全集》第10册,岳麓书社2009年版,第422页,“答袁筱坞”。
    1左宗棠撰:《左宗棠全集》第10册,岳麓书社2009年版,第446页,“答胡雪岩”;第430页,“与沈吉田”。
    2左宗棠折:《奏为遵旨开单报销军饷收支各款事》,04-01-35-0977-015,同治十三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档。
    3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卷70,考8266。
    4赵烈文撰:《能静居日记》第3册,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1910页。
    5张集馨撰:《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86页。
    1长庚折:《奏请核销前将军任内用款事》,04-01-35-1054-050,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十六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档。
    1参见申学锋著:《晚清财政支出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159页表。
    2李鸿章淮军军需报销折附有“军营交涉洋务销册片”。
    3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第4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85页。
    1崇厚折:《奏为津郡制造直隶六军应需炮火等用过工料银两数目请核销事》,03-9406-014,同治七年二月二十一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2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等光绪八年以前的奏销册皆为开单形式。
    3金陵机器局附属于淮军军需报销,采取造册形式,但因奏销时多强调无例案可循,所以多照单准销。
    4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60—365页。
    5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第4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28—29页。
    1张佩纶折:《奏为报销免造细册易滋流弊请饬部秉公妥议审慎度支事》,03-5669-056,光绪八年九月十八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2《清实录》:第54册,卷152,光绪八年九月壬寅,中华书局1986年版。
    1沈岩、方宝川主编:《船政奏议全编》第3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版,第43页。
    2沈岩、方宝川主编:《船政奏议全编》第3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版,第199—207页。
    3《清实录》:第55册,卷276,光绪十五年冬十月甲午,中华书局1986年版。
    1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第4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页。
    2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第4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86、437、447页;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奏议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65页。
    3沈岩、方宝川主编:《船政奏议全编》第3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版,第416——421页。
    4沈岩、方宝川主编:《船政奏议全编》第4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页。
    1《清实录》:第55册,卷277,光绪十五年冬十月癸亥,中华书局1986年版。
    2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信函六》,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50——651页,“复钦差出使德俄和奥大臣洪”。
    3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61页。
    4张作兴主编:《船政文化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第204页。
    5申学锋所著《晚清财政支出政策研究》一书的观点认为晚清奏销以开单形式为主。
    1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奏议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202页。
    2浙江机器局只于光绪十六年八月十二日上报建厂经费;云南机器局则并无销案上报;湖南机器局于光绪二年十二月十九日上报光绪元、二两年经费,缮具简明清单。
    3丁宝铨折:《奏为光绪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晋省机器局用款第二次报销事》,04-01-36-0120-050,宣统元年十一月十四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档。
    4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第4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
    1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奏议六》第52——54页;《奏议七》第175——176页;《奏议八》第211——213页;《奏议九》第226——228页;《奏议十》第164——166页;《奏议十》第375——377页。
    1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第4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1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奏议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01—202页。
    2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72页。
    3张作兴主编:《船政文化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第205页。
    1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72页。
    2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第4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317页。
    3曾国荃折:《奏为金陵机器局光绪九年分第三案报销各款按准销成案并随市价请销事》,03-9408-043,光绪十一年二月初三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1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54页。
    1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卷70,考8267。
    1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卷67,考8231。
    1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信函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77页,“致天津营务处江苏记名海关道孙”。
    2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96页。
    3沈岩、方宝川主编:《船政奏议全编》第1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版,第469——470页。
    1曾祥颖著:《中国近代兵工史》,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79页。
    2沈岩、方宝川主编:《船政奏议全编》第1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版,第313——338。
    3沈岩、方宝川主编:《船政奏议全编》第2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版,第233页。
    4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98页。
    1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98页。
    1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19页。
    2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53页。
    3柴文官、张有高、丁思泽主编:《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1册,中国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318页。
    4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22—523页,“加复石东山观察”。
    1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奏议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01页。
    2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45——346页,“复总署论各省购制枪炮”。
    3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信函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87页,“复两江制台沈”。
    4张之洞折:《奏为广东用款甚巨拟请开单奏报邀免造册缘由事》,04-01-35-0832-042,光绪十五年八月初六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档。
    5张佩纶折:《奏为报销免造细册易滋流弊请饬部秉公妥议审慎度支事》,03-5669-056,光绪八年九月十八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1曾国荃撰:《曾国荃集》第2册,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409页。
    2卞宝第折:《奏为查明部驳光绪五年至十一年海防报销各款情形请旨饬部核销事》,03-6119-082,光绪十六年九月二十三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3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96页。
    1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19页。
    2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奏议十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64页。
    1沈岩、方宝川主编:《船政奏议全编》第3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版,432——445页。
    1罗玉东著:《中国厘金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2—23页。
    2《清实录》:第42册,卷154,咸丰四年十二月壬子,中华书局1986年版。
    1宗稷辰折:《奏为江南军营收捐杂设卡密等请筹良策事》,03-4243-011,咸丰五年三月二十三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2胡林翼折:《奏为甄别襄阳府知府海顺等员庸劣不职分别请旨革任勒追勒休事》,04-01-12-0486-108,咸丰六年十一月十一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档。
    3胜宝折:《奏请援照江楚章程各省抽厘以储军实事》,03-4286-046,咸丰七年六月十五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4罗玉东著:《中国厘金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46页。
    5参见罗玉东著:《中国厘金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628页。
    6参见罗玉东著:《中国厘金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677页。
    7《清实录》:第44册,卷288,咸丰九年七月癸未,中华书局1986年版。
    8蒋志章折:《奏为遵旨敬陈管见事》,03-4185-188,咸丰九年三月二十九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1吴焯折:《奏为敬陈军务五条事》,03-4333-064,咸丰九年三月二十九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2《清实录》:第44册,卷279,咸丰九年三月乙未,中华书局1986年版。
    3《咸丰十年六月二十八日朱批陕西道监察御史高士廉折》。转引自罗玉东著:《中国厘金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2页。
    1《湖南厘务汇纂》:“户部遵议厘税大减饷粮不继酌拟章程八条疏”,卷首,咸丰十一年二月。转引自罗玉东著:《中国厘金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2—35页。
    1宝鋆折:《奏为统筹军需并遵议山西布政使胡大任条陈抽厘助饷事》,03-4822-062,同治七年十月十五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2《清实录》:第50册,卷252,同治八年二月丁未,中华书局1986年版。
    3罗玉东著:《中国厘金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49页。
    4同治八年收数为2779913两,九年为2933574两。参见罗玉东著:《中国厘金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
    493页。
    1罗玉东著:《中国厘金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147—148页。
    2吴鸿恩折:《奏为敬陈皇上亲政修身法祖等管见事》,03-5090-023,同治十二年二月初一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3《清实录》:第51册,卷349,同治十二年二月庚戌,中华书局1986年版。
    4徐桐折:《奏为遵旨议奏礼部右侍郎敬陈安危大计一折事》,03-5090-032,同治十二年闰六月二十二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5《清实录》:第51册,卷363,同治十三年二月丁亥,中华书局1986年版,。
    6参阅罗玉东著:《中国厘金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48页。
    1骆秉章折:《奏为沥陈湖南筹饷情形事》,03-4451-041,咸丰八年四月二十三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1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0页。
    2《清实录》:第54册,卷201,光绪十一年六月辛卯,中华书局1986年版。
    3张佩纶折:《奏为谨筹停捐善后之法敬陈管见事》,03-6535-032,光绪九年正月十二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4《清实录》:第52册,卷3,光绪元年正月丙辰,中华书局1986年版。
    5黄元善折:《奏为停止捐输等敬陈管见事》,03-6531-028,光绪五年二月初九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6《清实录》:第53册,卷87,光绪五年二月壬午,中华书局1986年版。
    1景廉折:《奏为敬陈时事艰难部库存款放拨殆尽亟应筹备饷需事》,03-6602-006,光绪六年正月二十五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2《清实录》:第53册,卷133,光绪七年闰七月壬辰,中华书局1986年版。
    3《清实录》:第54册,卷180,光绪十年三月辛丑,中华书局1986年版。
    4罗玉东著:《中国厘金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53页。
    1易俊折:《奏为厘金积弊请定章程事》,03-6506-040,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初九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2《清实录》:第56册,卷371,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丁亥,中华书局1986年版。
    3吴光奎折:《奏为江西厘金中饱积弊太深请饬密查裁禁妥定章程事》,03-6508-015,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九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4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3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42—1243页。
    1陈弢辑:《同治中兴京外奏议约编》,上海朱家角彩印厂1985年版,“请除近日流弊疏”。
    2麦仲华辑:《皇朝经世文新编》卷10下,“烟台英领事中国各口商务报”。
    1《清实录》:第57册,卷446,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庚辰,中华书局1986年版。
    2《清实录》:第57册,卷446,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庚辰,中华书局1986年版。
    3何汉威:《从清末刚毅、铁良南巡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第1分,1997年,第68—69页。
    4《清实录》:第57册,卷449,光绪二十五年八月戊寅,中华书局1986年版。
    5刚毅折:《奏为整顿广东筹饷事宜具陈厘务情形事》,03-6650-087,光绪二十五年八月十四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6刚毅折:《呈厘捐盐务及裁减局用酌提盈余所筹各款数目清单》,03-6472-056,光绪二十五年九月十一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7《清实录》:第58册,卷458,光绪二十六年正月丙午,中华书局1986年版。
    8《清实录》:第57册,卷457,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壬辰;第58册,卷458,光绪二十六年正月丙午。中华书局1986年版。
    9何汉威:《从清末刚毅、铁良南巡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第1分,1997年,第81页。
    1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室编:《清末民国财政史料辑刊》第20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441—442页。
    2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室编:《清末民国财政史料辑刊》第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页。
    3王延熙、王树敏辑:《皇朝道咸同光奏议》卷26上,“遵旨会议开源节流事宜疏”。
    4罗玉东著:《中国厘金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92页。
    1以上内容见罗玉东著:《中国厘金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48、297、335、356、377、411—412页。
    2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室编:《清末民国财政史料辑刊》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76—77页。
    3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室编:《清末民国财政史料辑刊》第17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297页。
    1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室编:《清末民国财政史料辑刊》第17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237、240页。
    2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室编:《清末民国财政史料辑刊》第6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485—490页。
    1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室编:《清末民国财政史料辑刊》第17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298页。
    2史志宏、徐毅著:《晚清财政:1851~1894》,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1、255页。
    1黄遵宪著:《日本国志》(上),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卷17,第444页。
    1丁惟鲁折:《奏为具陈切实核算常年岁入岁出等汰冗费以节财流杜滥支以足国用事》,03-9450-033,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七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2《清实录》:第57册,卷426,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壬午,中华书局1986年版。
    3敬信折:《奏为遵议大理寺少卿盛宣怀奏请统筹户部度支予定一年会计等事》,03-9535-067,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十一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4《南方报》:《论中国于实行立宪之前宜速行预算法》(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二十日)。转引自陈锋著:《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09页。
    5赵秉麟折:《奏为请旨制定预算决算表整理财政而端治本事》,03-9285-019,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1黄遵宪著:《日本国志》(上),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卷17,第444页。
    2张怡祖编:《张季子九录》,中华书局1931年版,卷2,政治类。
    3《南方报》:《论中国于实行立宪之前宜速行预算法》(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二十日)。转引自陈锋著:《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09页。
    1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室编:《清末民国财政史料辑刊》第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50—52页。
    2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室编:《清末民国财政史料辑刊》第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106页。
    3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室编:《清末民国财政史料辑刊》第20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441—442页。
    1《清实录》:第42册,卷166,咸丰五年四月庚申,中华书局1986年版。
    2《清实录》:第43册,卷242,咸丰七年十二月丙寅,中华书局1986年版。
    3《清实录》:第40册,卷38,咸丰元年七月己酉,中华书局1986年版。
    4《清实录》:第43册,卷267,咸丰八年十月丁巳,中华书局1986年版。
    5《论办理预算亟应删除例案》:《大公报》宣统三年三月十四日,第4版。
    6《清实录》:第58册,卷480,光绪二十七年二月丁酉,中华书局1986年版,。
    1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室编:《清末民国财政史料辑刊》第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217页。
    1《直隶监理官刘参议陆主政上度支部清理财政说帖》:《申报》宣统二年二月十六日第3—4版、十九日第3—4版。
    2《论办理预算亟应删除例案》:《大公报》宣统三年三月十四日,第4版。
    1邓绍辉著:《晚清财政与中国近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28页。
    2康熙《大清会典》卷25,《户部》。
    3张之洞折:《奏请展缓造报晋省光绪八年事》,03-6209-033,光绪九年六月初八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4康熙《大清会典》卷25,《户部》。
    5光绪《大清会典》卷20,《户部》。
    1见罗玉东文:《光绪朝补救财政之方策》,载于《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辑刊》卷1,第2期,1933年5月。
    2朱寿朋纂:《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629页。
    1朱寿朋纂:《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629页。
    2《清实录》:第40册,卷73,咸丰二年十月壬申,中华书局1986年版。
    1《清实录》:第40册,卷190,同治五年十一月丁丑,中华书局1986年版。
    2史志宏、徐毅著:《晚清财政:1851~1894》,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5页。
    1朱寿朋纂:《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15页。
    2《清实录》:第56册,卷350,光绪二十年九月癸卯,中华书局1986年版。
    3《清实录》:第57册,卷442,光绪二十五年四月己卯,中华书局1986年版。
    1《清实录》:第57册,卷444,光绪二十五年五月戊申,中华书局1986年版。
    1魏光奇:《清代后期中央集权财政体制的瓦解》,载于《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1期。
    2光绪《大清会典》卷20,《户部》。
    3光绪《大清会典》卷20,《户部》。
    4张集馨撰:《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86页。
    5《论办理预算亟应删除例案》:《大公报》宣统三年三月十四日,第4版。
    1《户科题本》:《题为遵议滇省昭通镇应需备储不敷兵米动项采买用过价脚银两数目浮多驳减事》,02-01-04-21548-043,咸丰四年八月十四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2《户科题本》:《题为遵察滇省昭通等府厅县采买咸丰三年备储不敷兵米用过价脚银数目驳减事》,02-01-04-21548-031,咸丰四年十二月十八日;《题为遵察滇省题请采买咸丰七八九年备储不敷兵米用过价脚银两复核驳回事》,02-01-04-21625-028,咸丰七年十一月十八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3《户科题本》:《题为遵察甘肃省咸丰元年借款采买兵粮用过价值银两题拨还款复核驳回事》,02-01-04-21522-016,咸丰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1《清实录》:第42册,卷147,咸丰四年七月辛丑,中华书局1986年版。
    2庆裕折:《奏为查明部驳军需第一起销案各款请饬部核销事》,03-6080-079,光绪六年四月三十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1张联桂折:《奏为粤西与广东情形不同请仍照原册核销腰站支过步夫工食银米事》,03-6030-021,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2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信函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致李瀚章”。
    3《论办理预算亟应删除例案》:《大公报》宣统三年三月十四日,第4版。
    1丁惟鲁折:《奏为具陈切实核算常年岁入岁出等汰冗费以节财流杜滥支以足国用事》,03-9450-033,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七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2《清实录》:第54册,卷151,光绪八年九月乙酉,中华书局1986年版。
    3陈锋著:《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66页。
    1参见陈锋著:《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8页。
    2参见魏光奇:《清代后期中央集权财政体制的瓦解》,载于《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1期。
    1康熙《大清会典》卷24,《户部》。
    2《清实录》:第45册,卷5,咸丰十一年九月乙巳,中华书局1986年版。
    3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73,《户部﹒田赋﹒崔科考成》。
    4《清实录》:第55册,卷284,光绪十六年四月甲寅,中华书局1986年版。
    1《清实录》:第41册,卷106,咸丰三年九月庚申,中华书局1986年版。
    2档案:《为查明道光元年奏销案内已未完解地丁钱粮,比较上三年完欠银数事》(道光三年五月十五日韩文绮题)。转引自陈锋文:《清代前期奏销制度与政策转变》,载于《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3钞档:《地丁题本·浙江(二)》(光绪二年杨昌浚题本)。转引自陈锋文:《清代前期奏销制度与政策转变》,载于《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4《清实录》:第59册,卷532,光绪三十年六月己酉,中华书局1986年版。
    1《清实录》:第44册,卷305,咸丰十年正月辛未,中华书局1986年版。
    2《清实录》:第50册,卷237,同治七年十一月壬辰,中华书局1986年版。
    3《清实录》:第42册,卷175,咸丰五年七月甲申,中华书局1986年版。
    4《清实录》:第52册,卷47,光绪三年二月癸巳,中华书局1986年版。
    5《清实录》:第54册,卷222,光绪十一年十二月丁亥,中华书局1986年版。
    6《清实录》:第45册,卷30,同治元年六月丙辰,中华书局1986年版。
    1陈启泰折:《奏为特参军机章京周瑞清结交外宦婪索多脏请派大员查办严惩事》,03-4700-003,同治朝,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2《清实录》:第54册,卷149,光绪八年七月丁未,中华书局1986年版。
    3《清实录》:第54册,卷153,光绪八年九月乙巳,中华书局1986年版。
    4《清实录》:第54册,卷158,光绪九年正月戊申,中华书局1986年版。
    5《清实录》:第54册,卷161,光绪九年三月戊子,中华书局1986年版。
    6《清实录》:第54册,卷153,光绪八年九月乙酉,中华书局1986年版。
    7麟书、潘祖荫折:《奏为查明太常寺卿周瑞清接受外官书信请旨饬呈交等事》,03-7410-069,光绪八年九月初二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1麟书、潘祖荫折:《奏为户部云南司主稿主事孙家穆牵涉要案请旨解任质讯事》,03-7410-082,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七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2《清实录》:第54册,卷155,光绪八年十一月戊戌,中华书局1986年版。
    3麟书、潘祖荫折:《奏为御史李御华牵涉云南报销案请旨解任质审事》,03-7410-086,光绪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4《清实录》:第54册,卷155,光绪八年十一月癸卯,中华书局1986年版。
    5奕誴折:《奏为遵旨查明御史洪良品奏请罢斥舞弊枢臣各款请将景廉等员分别交部议处事》,03-7349-016,光绪九年五月二十七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6《清实录》:第54册,卷163,光绪九年五月戊申,中华书局1986年版。
    1康熙《大清会典》卷25,《户部》。
    2赵秉麟折:《奏为请旨制定预算决算表整理财政而端治本事》,03-9285-019,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1王金秀、陈志勇著:《国家预算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2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69,《户部﹒田赋﹒部拨京饷》。
    3《户科题本》:《题为遵察直隶省同治五年份支过各提镇协营路厅并各驻防兵马钱粮复核驳回事》,02-01-04-22307-022,光绪十年十月二十五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1刘秉璋折:《奏为第十起军需善后报销各营弁勇薪粮请免驳删准销事》,03-6097-119,光绪十一年八月初六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2希元、恩泽折:《奏为饬部准销部驳各款并请嗣后仍准照旧开支事》,04-01-01-0957-003,光绪十三年六月二十四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档。
    3廖寿丰折:《奏为浙省防军第六案报销奉部议令删各款请敕部仍照原册准予核销事》,04-01-0101014-036,光绪二十二年十月十二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档。
    4陶模折:《奏为查明甘肃防军光绪七八两年至十一年三月原报奉驳单册请旨仍照原册核销事》,03-6144-030,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1许应骙折:《奏为查复部驳闽省光绪二十、二十一两年及二十二年分善后各款报销案实无浮昌请旨准销事》,03-6152-129,光绪二十五年五月初一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2《清实录》:第57册,卷446,光绪二十五年六月丁亥,中华书局1986年版。
    3饶应祺折:《呈新疆自光绪七年至十五年防军善后报销历经户部分别驳查各款汇案登复清单》,03-6140-072,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十九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4董福祥折:《奏为查明报销案内奉部驳查各款委系实用实销并无浮冒恳恩饬部仍照原报准销事》,04-01-01-1035-040,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十三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档。
    1张之洞折:《奏为广东用款甚巨拟请开单奏报邀免造册缘由事》,04-01-35-0832-042,光绪十五年八月初六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档。
    2张之洞折:《为拟请明定军需善后报销饭银》,03-6091-075,光绪九年十一月十七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档。
    1岑春煊折:《奏为复核部驳西征报销收支各款委无浮冒请准照销事》,04-01-01-1079-044,光绪三十二年八月十七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档。
    1周育民著:《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1黄仁宇著:《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57页。
    1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室编:《清末民国财政史料辑刊》第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录副奏折》档.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档.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户科题本》.
    [4]同治朝《户部则例》.
    [1]清实录[G],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
    [2]乾隆敕修.清朝文献通考[G],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3]清会典[G],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94.
    [4]王庆云.石渠余纪[G],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
    [5]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G],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6]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金融史料组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G],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64.
    [7]何良栋.皇朝经世文四编[G],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8]徐珂辑.清稗类钞[G],上海:上海书局,1981.
    [9]鲁子健编.清代四川财政史料[G],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
    [10]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编.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G],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11]朱寿朋纂.光绪朝东华录[G],北京:中华书局,1958.
    [12]沈桐生编.光绪政要[G],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
    [13]沈岩、方宝川主编.船政奏议全编[G],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14]葛子源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G],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89.
    [15]柴文官、张有高、丁思泽主编.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G],北京:中国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
    [16]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G],第四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17]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室编.清末民国财政史料辑刊[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18]王延熙、王树敏辑.皇朝道咸同光奏议[G],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19]麦仲华辑.皇朝经世文新编[G],上海:上海炼石书局,1902.
    [20]赵尔巽.清史稿[G],北京:中华书局,1977.
    [2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22]黄遵宪.日本国志[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3]左宗棠.左宗棠全集[C],长沙:岳麓书社,2009.
    [24]吴庆坻.蕉廊脞录[C],北京:中华书局,1997.
    [25]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C],北京:中华书局,1981.
    [26]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27]曾国荃.曾国荃集[C],长沙:岳麓书社,2008.
    [28]赵烈文.能静居日记[C],长沙:岳麓书社,2012.
    [1]项怀诚.中国财政通史清代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美)曾小萍著、董建中译.州县官的银两——18世纪中国的合理化财政改革[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何烈.清咸、同时期的财政[M],台北:“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81.
    [5]邓绍辉.晚清财政与中国近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6]申学锋.晚清财政支出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史志宏、徐毅.晚清财政:1851~1894[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8]陈锋.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9]陈锋、清代盐政与盐税[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10]陈锋.清代军费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11]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2]罗尔纲.绿营兵志[M],上海:中华书局,1984.
    [13]张作兴主编.船政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14]王金秀、陈志勇.国家预算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5]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M],上海:三联书店,2001.
    [16]何烈.厘金制度新探[M],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1985.
    [17]罗玉东.中国厘金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8]陈支平.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
    [19]何平.清代赋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0]郭道扬.中国会计史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21]王振先.中国厘金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17.
    [22]周志初.晚清财政经济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2.
    [1]张晨.清代部费陋规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3.
    [2]郑备军.中国近代厘金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3.
    [3]汤象龙.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财政制度[J],财经科学,1956(1)
    [4]彭泽益.清代财政管理体制与收支结构[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0(2).
    [5]刘增合.西方预算制度与清季财政改制[J],历史研究,2009(2).
    [6]贾熟村.震动晚清政局的云南报销案[J],史学月刊,2005(11).
    [7]刘伟.晚清“就地筹款”的演变和影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3).
    [8](日)佐伯富.清代的奏销制度[J],东洋史研究,1963(3).
    [9]汪林茂.清咸同年间筹饷制度的变化与财权下移[J],杭州大学学报,1991(6).
    [10]刘广京.晚清督抚权力问题商榷[J],清华学报,2002(2).
    [11]罗尔纲.清季兵为将有的起源[J],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1947(1).
    [12]彭雨新.清末中央与各省财政关系[J],社会科学杂志,2001(72).
    [13]何汉威.晚清中央集权体制变化原因再析[J],清史研究,1992(1).
    [14]贾允河.清朝钱粮亏空的财政制度根源[J],西北师大学报,1998(1).
    [15]何平.清代不完全财政制度下的赋税负担与税收失控[J],税务研究2002(2).
    [16]魏光奇.清代州县财政探析[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6).
    [17]何汉威.从清末刚毅、铁良南巡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7(68).
    [18]陈锋.清代前期奏销制度与政策转变[J],历史研究2000(2).
    [19]魏光奇.清代后期中央集权财政体制的瓦解[J],近代史研究1986(1).
    [20]罗玉东.光绪朝补救财政之方策[J],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辑刊1933(2).五、报刊杂志
    [1]大公报[N],1900—1911.
    [2]申报[N],1900—1911.
    [3]东方杂志[N],1904—19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