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劳动和劳动价值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核心范畴。在马克思关于劳动的性质、意义、作用以及劳动与财富的创造及分配等的精深论述中,包含着丰富的劳动伦理思想。马克思的劳动伦理思想是其经济伦理思想的有机构成,彰显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光芒,也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自己人生的意义和赢得自身解放的有力武器。当代中国,在建设和谐劳动关系日趋成为建设和谐社会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的背景下,系统地研究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发掘其不朽的精神内蕴和独特价值,总结其现代启示,既具有促进劳动伦理学、经济伦理学发展的重大理论意义,还具有为建设现代和谐劳动关系提供独特的理念依据和具体的理论指导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是以对劳动问题的时代反思以及继承、发展前人劳动思想为基础,历经长期且艰苦地探索,逐步成熟、完善的理论。马克思对劳动问题的关注始终贯通着一种浓厚的道德情怀:对人类劳动及其关系给予终极道德关怀与对不道德劳动及其关系的伦理批判可以说是马克思劳动思想的一体两面。马克思关于人类劳动关系发展规律的研究,关于通过劳动实现人的解放的揭示,实际也可视为是对劳动合道德发展,劳动关系和谐化发展“应然”要求的探讨。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人联合劳动的设想,实际也是关于合道德劳动及其关系的理想。
     马克思劳动伦理关系论涉及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伦理关系是劳动伦理关系的核心。马克思的劳动义务论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基本义务是通过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国家的主要义务是承认、实现、保障劳动者劳动权利的充分实现;资方应该履行保障工人劳动权利的义务;劳动集体的基本义务是为社会提供有用劳动的产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权利与义务分配作出了深刻的分析批判,指出不公正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权利与义务关系分配的根本特征。其主要表现是:劳动者对资产阶级承担太多的劳动义务,有劳动能力的资产阶级却不承担劳动义务;资产阶级政府履行保障劳动者权利的义务是消极的,有限的。
     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包含着体面劳动的思想要素。体面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现实实践形态,马克思体面劳动观体现为劳动者因劳动应体面,有劳动才体面,劳动者的劳动应是体面的劳动三个方面。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不体面劳动予以了深刻的伦理批判,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劳动相对于其它剥削制度下的劳动具有一定的体面性,但是此制度的剥削性却从根本上决定了劳动者依然从事着不体面的劳动。
     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是对古希腊劳动伦理思想、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哲学劳动伦理思想、小资产阶级和空想社会主义劳动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实现了对庸俗资产阶级劳动伦理思想的系统批判。是人类劳动伦理思想发展史上最进步最科学的思想理论。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具有不朽的现代价值,现代劳动关系的种种问题使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实现了情景再现、灵魂复活。要更充分地发挥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必须对其进行与时俱进地发展。
Labor and labor value is the core content of Marxist economic thought. In Marxist profound elaboration on the nature,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of labor and the cre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labor and wealth, it contains a rich labor ethical thought. Marxist labor ethical theory is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of its economical ethical thoughts, showing the light of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theory of surplus value, and is a powerful weapon to guide the proletariat and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working people to know their own life meaning and to win their own liber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is becoming the core content and key links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 systematic study of Marxist labor ethical theory, exploring its immortal spirit connotation and unique value and summarizing its modern enlightenment not only has the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ethics and economic ethics, but also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provide unique philosophy basis and specific theoretical guiding.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hip.
     Marxist labor ethical theory is based on the reflection in the era of labor issues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edecessor labor thought, after long and arduous exploration, gradually becoming mature and sophisticated theories. Marx's attention to labor issues always has a strong moral sentiment, giving the ultimate moral concern to human labor and its relationship and giving the ethical criticism to immoral labor and its relationship can be said to be the duality of Marxist labor theory. Marx's study on law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labor relations, and the revealing of the realization of human liberation through labor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discussion of the actual moral development of labor and the "should be" requirement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labour relations Marx's idea of free people's joint work on Communist society actually is about the moral ideals of labor and its relationship.
     Marxist labor ethical relation involv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tal owners and worker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workers. The labor eth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duction information owners and workers is the core of the labor ethical relationship. Marxist theory of labor obligations mainly include:the workers'basic obligation is creating wealth for the society through the labor; State's main obligation is to recognize, realize and safeguard the full realization of the rights of labor; Employers should carry out the obligation to protect the labor rights of workers; the basic obligation of labor collective is to provide useful labor products. Marx has made a deep analysis and criticism of labor rights and obligations distribution in the capitalist society, and pointed out that injustice is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capitalist social distribution of relations between labor rights and obligations. The main manifestation is as follows:workers take on too much labor obligation for bourgeois while the bourgeoisie who have the ability to work do not take on labor obligations; the bourgeois government's fulfilling of the obligation to protect workers'rights is negative and limited.
     Marxist labor ethical theory contains elements of decent work. Decent work is the practice form of reality of Marxist labor ethical thought, Marxist concept of decent work embodies three aspects, namely, workers should be decent because of labor, workers are decent with labor, and the workers'labor should be decent. Marx has given the profound ethic critique on the indecent labor of capitalist society, and pointed out that under capitalism, workers labor has some decent compare to the labor of other exploitation systems, but the exploitation in this capitalist system fundamentally determines that workers are still engaged in a indecent labor.
     Marxist labor ethical theory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n the ancient Greece classical labor ethics, philosophy of 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y, labor ethics in classical philosophy, labor ethics of petty bourgeoisie and Utopian socialism,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ystematic critique of vulgar bourgeois labor ethics, which confirms that Marxist labor ethical theory is the most advanced and the most scientific thought and theory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human's labor ethical theory. Marxist labor ethical theory has immortal modern value, and every kind of issues of modern labor relations enable the scene reconstruction and soul revival of Marxist labor ethical theory.we must carry on the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development to exert practical instructive significance of Marxist labor ethical thought more adequately.
引文
①参见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的决定[N].北京:人民日报,2006-10-12(1)
    ②参见胡锦涛.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10-04-28(2)
    ①参见陈振鹭.劳动问题大纲[M].上海:上海大学书店,1934。
    ①罗国杰等.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196-197。
    ②参见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67-368。
    ③参见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M].广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232。
    ①参见常卫国.劳动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探义[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174-179。
    ②参见李建华.走向经济伦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185-186。
    ③参见王昕杰,乔法容.劳动伦理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
    ④参见刘进才.劳动伦理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①参见王小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经济道德解读[J].伦理学研究,2006(9):13—18。
    ②参见王小锡.从经济伦理角度解读《资本论》[J].社会科学,2008(3):54——55。
    ③参见宋希仁.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劳资伦理——《资本论》经济伦理思想研究[J].湘潭师院学报,2002(2):43-49。
    ④参见陈爱华.青年马克思劳动伦理观生成的三重思维向度——从《巴黎手稿》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0-36。
    ①参见刘晨华.休闲:解读马克思思想的一项尝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88-299。
    ①.[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左晓斯,张宜生,肖滨,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22-28。
    ①.[美]埃利希.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关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75。
    ②[美]约翰.E罗默.在自由中丧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M].段忠桥,刘忠,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前言):2。
    ③.转自吕梁山.赖特的资本主义阶级关系新变化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6:57-62
    ① Andre Gorz. Paths to Paradise:On the Liberation from Work[M]. London:Pluto Press, 1985.
    ②[日]十名直喜,程永帅.人类发展的经济学之新地平线——从21世纪的新角度探讨《资本论》[J].魅力中国,2010(3):126-128。
    ①[法]鲍德里亚.生产之镜[M].仰海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5。
    ②[德]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M].郭官义,李黎,译.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39。
    ①[加]罗伯特.韦尔,凯.尼尔森.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M].鲁克俭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1。
    ①原文为“凡在动作方面是最有用的,在知识方面就是真实的”。(参见[英]培根.新工具[M]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09)。
    ①[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卷[M].邓正来,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5。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6。
    ①有的学者认为恩格斯是症候阅读法的发明者(参见刘晨华.休闲:解读马克思思想的一项尝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9。
    ②[法]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巴里尔..读<资本论>[M].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8。
    ①转自陆绯云.马克思、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之断想[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6):118。
    ②[英]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自由宪章[M].杨玉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3-14。
    ③[英]巴里.巴恩斯,大卫.布鲁尔,约翰.亨利.科学知识:一种社会学的分析[M].邢冬梅、蔡仲,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2。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2。
    ①参见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97。
    ②[美]伊曼纽尔.沃勒坦著.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M].尤来寅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1。
    ①“资本主义”并不完全是经济性质的,它还带有更多的政治的、社会的乃至伦理道德方面的意味。这是导致人们对资本主义是什么认识不同的根本原因。另外,“资本主义”何时出现也是资本主义研究争论的焦点之一。很多人认为资本主义是19世纪或以前一点出现的,韦伯就认为,单纯从其本义来看,资本主义是一种古老而广泛的存在(参见朱宏国.经济社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65-466。)
    ②参见[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9。
    ③参见[比]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146。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8。
    ②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0。
    ③参见[美]莫里斯.道布.资本主义发展研究[M].纽约:1963:4。
    ①参见[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85。
    ①[德]罗伯特.库尔茨.资本主义黑皮书:上卷[M].钱敏汝,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3。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7。
    ①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01。
    ①[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47。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0。
    ②[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二卷[M].郑一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09。
    ③阿尔都塞将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三大基本方面:一是批判作为反道德根源的资本,二是批判为资本进行辩护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经济学家,三是设想未来社会的道德模型(参见[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31)。本文的概括受其启发。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50。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③参见胡贤鑫.《资本论》伦理思想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1。
    ①参见李建华.走向经济伦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85-186。
    ②参见王昕杰,乔法容.劳动伦理学的对象、意义与任务[J].中州学刊,1986(4):38—41。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3—704。
    ②主要观点有:研究生产关系、研究生产方式、研究财富增进等。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②[英]理查德.海曼.劳资关系-一种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M].黑启明,译.北京:中国劳动保障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66。
    ①[英]理查德.海曼.劳资关系-一种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M].黑启明,译.北京:中国劳动保障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64。
    ①[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31。
    ①[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M].杨之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9。
    ②大致分析是:一方面,没有社会实践,人就无法发现物质客体和社会现象满足自身需要的属性和功能,无法确定人同物质客体和社会现象的价值关系,因而更无法做出肯定的或否定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判断。另一方面,人只有为社会群体接纳而成为其中一员才能生存,这就是所谓人的社会化。道德则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重要力量和方式。人之所以要讲道德,追求道德善,并为道德约束自己某种任性和偏执,甚至或多或少地放弃甚至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就在于唯有如此才能肯定自身价值,实现自身发展和精神完善(参见唐凯麟.论伦理学的逻辑起点-种依据马克思主义文本的阐释[J].湖南社会科学,2004(1):11-13)。
    ①转自夏明月.当代中国劳动伦理研究述评[J].河南社会科学:2010(3):40-43。
    ②参见王昕杰,乔法容.劳动伦理学的对象、意义与任务[J].中州学刊,1986(4):38—41
    ③这里所指的劳动主要指物质生产劳动,马克思对实践概念的根本变革,其重大意义是赋予实践以物质生产劳动的涵义,视物质生产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并“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参见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3)。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00。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82-283。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82-583。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82。
    ①[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兴起[M].程志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34。
    ②[美]约瑟夫.熊比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吴良健,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9。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79。(注:马克思此所以说奴隶制是非正义的,是因为奴隶制下劳动者完全不自由,这与资本主义自由雇用劳动力不一样。至于说弄虚作假是非正义,则是因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通行的是等价交换原则,在商品质量上弄虚作假,即使是等价交换,也破坏了商品经济的基本原则,所以弄虚作假也就被认为是非正义的了)
    ④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思想自然容易受到控制学术话语权的剥削者边缘化或政治化对待,同时在马克思主义后继者的“发展”下也可能异化为权势者辩护谋利行为的理论工具。应该说这是影响马克思思想声誉与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参见贺汉魂.现代三大经济学流派的伦理对立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9):85—92)。
    ①[加]罗伯特.韦尔,凯尔森.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M].鲁克俭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4。
    ①马克思关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区别的论述实际上已经说明了社会科学不可能是不讲价值的科学。这一点,连后来的反马克思主义者,如哈耶克也承认,“社会科学家承担着一项明确的责任,这就是他们必须对某些特定的事情进行质疑”(参见[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哈耶克论文集[M].邓正来选编,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417)。
    ②[加]罗伯特.韦尔,凯尔森.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M].鲁克俭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8。
    ①善概念指满足需要,实现欲望,达到目的的效用性,道德善恶即正当和不正当;而所谓正当与不正当则是道德客体(行为及其品德)对于道德主体(社会)制定道德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说到底,也就是行为及其品德对于道德目的的效用性:符合道德目的者,便是所谓的正当,便是所谓的道德善;违背道德目的者,便是所谓的不正当,便是所谓的道德恶(参见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0-41)
    ②[英]休谟.人性论:下册[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509。
    ③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2。
    ④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2。
    ①[加]罗伯特.韦尔,凯尔森.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M].鲁克俭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1。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郎顗襄楷列传,(第二十,下卷) [M].太原:三晋出版社,1996。
    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十七),汉纪.成帝纪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③嵇康.琴赋.中国历代美学文库.魏晋南北朝卷,上卷[M].太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④刘勰.文心雕龙.颂赞,原道第一[M].北京:华文出版社,卷一
    ⑤钱穆.读书漫谈[J].读书通讯,1946(25)
    ⑥张晨.学习的生命旨趣[N].学习时报,2002(159)。
    ①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思想不能等同,因为马克思思想是马克思本人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由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参见林坚、冯景源.“马克思主义”词义及其演变考察[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8):85)
    ②孙正聿.思想中的时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2。
    ③参见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16。
    ④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3。
    ⑤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1。
    ①转自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23。
    ①刘永佶.主义.方法.主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88。
    ① W.D.Ross:Foundation of Ethics,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320.
    ②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5.
    ③宗煜萍,闫洁.‘劳动’的伦理意义[J].道德与文明,2002(3):17—9。
    ④张怀承.劳动的道德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6):39—43。
    ①[苏]N.T.弗罗洛夫主.哲学辞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357。
    ②[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24。
    ③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7。
    ①恩格斯的原话是:“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但是劳动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它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3—374。)
    ②有的学者对“劳动创造了人”提出了置疑,因为在他们看来,劳动的产生和人的产生有一个时间先后的问题;他们所持的主要观点是:劳动创造了人,说明在人类产生之前劳动已经存在,但事实是劳动专属于人,劳动不能先于人而存在(参见王博伦.财富与精神[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159。))实际上,恩格斯在讨论“劳动创造了人”这个命题时加了一个定语,即“从某种意义上说”。
    ①[加]罗伯特.W.考克斯.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社会力量在缔造历史中的作用[M].林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3。
    ①社群主义者批判马克思的劳动解放思想说:对马克思来说,共产主义的价值恰恰在于把人们从各种社会角色中解放出来,而对于社群主义者来说,这些角色是个人认同和道德思虑的基础。社群主义者通过重新解释和强化认同的角色的社群性质使人们获得自由,而马克思则会通过消灭定义认同的角色使人们获得自由(参见[加]威尔.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M].应奇、葛水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97)显然这是一种误读,因为它忽视了马克思只是强调解放不合理的社会意识,而不是取消社会角色及其意识。
    ②[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31。
    ③[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31。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8。
    ②鲍德里亚.生产之镜[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16。
    ③ Jean Baudrillard, Pourune critiquede economie politiaue dusigne; Gallimard; 1972:10.
    ④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6。
    ⑤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8。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26。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0—91。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1。
    ①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57。
    ②冯友兰.三松堂传奇[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91。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21。
    ①所谓机会成本是指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通常包括两部分:使用他人资源的机会成本,即付给资源拥有者的货币代价被称作显性成本;因为使用自有资源而放弃其他可能性中得到的最大回报的那个代价,也被称为隐性成本(参见[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01)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
    ③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3。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1995:224。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88。
    ③[美]伊夫.R.西蒙,瓦肯.魁.劳动、社会与文化[M].周国文,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53。
    ④[美]伊夫.R.西蒙,瓦肯.魁.劳动、社会与文化[M].周国文,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53。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9。
    ②参见刘永佶.主义.方法.主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
    ③关于异化劳动的特征,马克思主要以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为例。由于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只是异化劳动的特殊形态,因而根据马克思的特殊性体现普遍性的理论,可将异化劳动的根本特征归结为两点:劳动者同其劳动产品相异化,不能完全占有其劳动产品;劳动者同自身的生产活动相异化,不能自由,自觉发挥其能力,实现普遍的自由与快乐(参见贺汉魂.论异化劳动的人道性——兼论马克思异化劳动论之厥失[J].齐鲁学刊,2008(2):65—66)。
    ④AndreGorz.Paths to Paradise:On the Liberationf rom Work[M]..London:Pluto Press, 1985:50-51.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4。
    ①刘永佶.主义.方法.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88。
    ②[美]戴维.里斯曼特.孤独的人群[M].王崑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序言):33。
    ③许崇正.伦理经济学再论——经济选择与人的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235。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58-259。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8-49。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8-49。
    ②使用价值其实是满足人使用需要有价值,所以也是一种价值。因此,可以称劳动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统称为广义劳动价值论(参见贺汉魂.广义劳动价值论:商品经济的基本正义论[J].经济问题,2008(1):6—8。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5。
    ②[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仁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41。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3。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4。
    ③Andre Gorz. Paths to Paradise:On the Liberationf rom Work[M].London:Pluto Press, 1985.:104.
    ④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58-259。
    ①[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M].王业宇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109。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6。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6。
    ②超额剩余价值即“采用改良的生产方式的资本家比同行业的其余资本家,可以在一个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为剩余劳动”(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70-371)。
    ①这里涉及了如何对行为进行道德判断。道德评价的对象一般指三个,即每个人的行为、行为者的品德、社会制度。由于制度是统治者行为的表现和结果,属于统治者的行为范畴;所以道德评价对象可归纳为行为与品德。(参见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59)。对行为者品德评价应看其行为目的、结果与预想的行为手段、过程;对行为的评价则只应看实际出现的行为目的、结果与预想的行为手段、过程(参见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83)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6。
    ①参见秦庆武.论新技术革命与旧式分工[J].哲学研究,1985(6):3-11)。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86。
    ①[德]罗伯特.库尔茨.资本主义黑皮书:上卷[M].钱敏汝,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53-454。
    ① Lafargue,Paul.1883,The Right to be Lazy And Other studies [M]. Trans by CharlesKer r.Chicago;Charles Kerr and Co.Co-operative.From Internet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1。
    ①黄建中.比较伦理学[M].台北:“国立”编译馆,(1956版):78。
    ①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80。
    ②康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81。
    ③左传.月日召公十七:
    ④系辞下传.第十章。
    ①礼记.丧服小记。
    ②布耶娃、赵鸣文.人是最高的价值和宝贵的社会财富[J].哲学译丛1991(6):20。
    ③转自沈恒炎、燕宏远主编.国外学者论人道与人道主义,第二辑[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245。
    ④转自罗国杰.人道主义思想论库[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245。
    ⑤王海明先生将人道主义归为广义与狭义两说:广义指以人本身为最高价值,其核心是“善待一切人、爱一切人、把一切人都当作人来看待”;狭义人道主义以人本身的自我实现为最高价值,其核心是“使人自我实现成为最有价值的人”(参见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99)。本文的概括受其启发。
    ⑥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288。
    ①[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吴曲辉等,译.北京: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324。
    ②荀子.性恶
    ③当将普遍性道德原则与具体人类活动领域特殊问题结合时,往往以此活动领域命名道德原则,如生态正义即关于生态问题的正义(参见李培超.多维视角下的生态正义[J].道德与文明,2007(2):10-14)。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9。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7。
    ④参见斐德海.断裂与还原——马克思主道主义历史之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113。
    ①参见斐德海.断裂与还原——马克思主道主义历史之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107。
    ②[匈]A.沙夫.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J].现代哲学,1980(1):47—53。
    ③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16。
    ④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东方与西方的不断交锋、融合,关于马克思思想中的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基本上有了共识,那就是马克思思想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其整个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显著阶段,并且构成马克思整个哲学思想的价值内核。这方面,阿尔都塞的说法可作为代表:“马克思一方面否认人道主义是理论,另一方面又承认人道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必要性。有条件地承认人道主义的必要性不单纯是为了思辩的目的。马克思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建立对各种意识形态的政策:宗教、伦理、艺术、哲学、法学、以及在其中占首位的人道主义。马克思对于人道主义意识形态的政策,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对人道主义的政治立场——它可以在伦理或意识形态领域内对当代意识形态或者拒绝,或者批判,或者使用,或者支持,或者发展,或者恢复为人道主义——只能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上,而否定人道主义是理论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前提,离开这个绝对条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策就讲不通。”(参见[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26)。但是对应该从哪个方面来对马克思思想中的人道主义观念进行分析,学者们并没有取得一致性论断:有的学者将马克思的人道主义观念归为世界观和历史观方面,有的将其归为意识形态方面,有的将其归为价值和伦理学方面,还有的将其归为基督教关怀方面,等等。在中国的学者中,不少学者将其归为价值和伦理学方面。
    ⑤刘永佶先生指出,“社会主义”更为准确的对应概念是“个人主义”,“共产主义”才是与“资本主义”相对应的概念(参见:刘永估.主义.方法.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55)。本文作者受其启发,结合马克思“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指出所谓“产”除了指生产资料外,还可以理解为“生产”。所以“共产主义”也可理解为“共同生产,即共同劳动的主义”。其实,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内涵也包括了人人都是劳动者的内容。
    ①孟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41。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2。
    ②阿马蒂亚.森指出,“实质自由包括免受困苦——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之类——基本的可行能力”(参见[美]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0)。此思想与马克思的实质自由论可谓是一脉相承。事实上,阿马蒂亚.森多次引用,评述马克思的自由思想。
    ③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2009:333-335。
    ④[加]威尔.金里卡.社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M].应奇,葛水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2。
    ⑤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集:第2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91。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8。
    ①亚里斯多德全集:第8卷[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03。
    ②罗能生.产权的伦理维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9。
    ①[英]休谟.人性论:下册[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545。
    ②[英]休谟.人性论:下册[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546。
    ③洛克.政府论:下篇[M].瞿菊东,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9-20。
    ④[美]彼得.s.温茨.环境正义论[M].朱丹琼,宋玉玻,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93。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9—110。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5。
    ③本文此观点可为理解不同所有制的合道德性提供了依据。如剥削阶级社会私有制不道德性在于剥削阶级剥夺了本应公有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合道德性在于生产工具是一定劳动者集体劳动的成果。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9。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0。
    ①[美]詹姆斯.P.斯特巴.实践中的道德[M].李暗香羲,蔡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2。
    ②[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财产,法律与政府—巴斯夏政治经济学文粹[M].秋风,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152。
    ③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4。
    ④[美]伊夫.R.西蒙,瓦肯.魁编辑.劳动、社会与文化[M].周国文,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55。
    ⑤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①[美]阿尔文.托夫勒、海蒂,托夫勒.财富的革命[M].吴文忠,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19。
    ②事实上,人生的最高目标只能是幸福,“看起来,只有幸福才有资格称作绝对最后的,我们永远只是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绝不是因为其它别的什么”。(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24-25)。实现人生幸福的最大化离不开物质财富的基础,但最大限度地占有物质财富并不等于人生幸福最大化,因为“财富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善,它只是有用的东西,以他物为目的”(参见亚里斯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8)。
    ③关于真实财富的哲学意义,马克.安尼尔斯基(MAKRK ANIELSKL)提出了几条基本原则。第一,真实的财富代表着使生活得有价值的所有因素,而不是简单的金钱或物质财富。第二,真实的财富是充裕的,而不是短缺的。第三,真实的财富在互惠前提下自由给予和自由获得时更显充实。第四,真实的财富最终是来自自然资本或者自然的礼物,丰盈无价。第五,管理我们的真实财富应该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资产完整及其活力的基础上、家庭、社区和生态系统的繁荣昌盛上。真实财富评价可能还需要审视我们称之为美德的东西。因为美德是那些道义上良好或令人钦佩的特殊品质。马克.安尼尔斯基提出的这几条标准,可视为是从“财富”视角对人道的劳动进行规定(参见[加]马克.安尼尔斯基(MAKRK ANIELSKL)幸福经济学[M].林琼等,译.[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81—82;83)。本文作者曾提出人类应树立和谐财富观。其主要内涵是:在和谐精神支配下,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中求财、用财。本文作者的和谐财富观与马克.安尼尔斯基(MAKRK ANIELSKL)的真实财富观实质是一致的(参见拙著:《和谐人生经济学---科学发展观的经济伦理学研究》,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15-217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7。
    ①潘石.我国现阶段劳资关系初探[J].当代经济研究,1994(2):16—20。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27。
    ③张泽.“社会幸福”之外的劳动工人们——劳动工作环境调查[J].环境,2006(2):58—61。
    ④出现这种情况,自然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实现了工业化,我国周边地区的一些新兴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也在加速实现工业化。它们淘汰了大量的陈旧设备和污染严重的工业部门。此时,恰逢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国门刚刚打开,加之引进外资缺乏经验和有效国家调控,结果是国外很多污染工业很快转移到我国。另外,我国向工业进军的过程中,城市大工业淘汰下的陈旧落后的机器设备连同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也有相当一部分转移到城乡私营企业。这种必然性说明,在我国现阶段实践劳动人道主义的艰巨性与长期性。
    ⑤[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
    ①[美]杰里米.里夫金.工作的终结——全球劳动力的衰落与后市场时代的来临[M].王寅通,译.北京: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253。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8。
    ②刘永佶.主义.方法.主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330。
    ①[英]约翰.密尔.论自由[M].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74。
    ①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2。
    ②参见潘石.我国现阶段劳资关系初探[J].当代经济研究,1994(2):16—20。
    ③《强迫劳动公约》对“强迫或强制劳动”(forced or compulsory labor)解释为:以任何惩罚相威胁,强迫任何人从事的非本人自愿的一切劳动或服务。在这一定义下,客观方面的“以任何惩罚相威胁的强迫”与劳动者主观方面的“非自愿”相结合,构成了强迫劳动的完整概念。同时,第29号公约还列出了五项虽具有强迫劳动的形式、但应当合法存在的例外,它们是:(1)兵役例外:根据义务兵役制的法令,为纯军事性质的工作而要求从事的任何劳动或服务不是强迫劳动;(2)公民义务例外:作为完全自治国家公民的正常公民义务一部分的任何劳动或服务不是强迫劳动;(3)服刑例外:根据法院判决强制任何人从事的任何劳动或服务不是强迫劳动,但是这种劳动或服务系置于公共当局的监督和控制之下,而且该人不得由私人、公司或社团雇佣或安置;(4)紧急状况例外:在一切可能危及全体或部分居民的生存或安宁的紧急情况下(如火灾、水灾、饥荒、地震、恶性流行病等)强制付出的劳动或服务不是强迫劳动;(5)社区服务例外:为村镇的小型公用事业而实施的劳动可视为该村镇成员应尽的正常公民义务,但是村镇成员或其直接代表应有权要求就此类公用事业有无需要的问题和他们进行协商。马克思劳动自由原则反对的是不合理的强迫劳动。
    ④对此,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的预设作了最好的诠释。但此预设过度地弱化现实社会活动中人的善性,给道德发展以负面影响,为此不断遭受微词。例如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主阿马蒂亚.森(AartyaStn)就对此作出了尖刻的讽喻:说它是“试图用理性要求来维护经济伦理的标准行为假设(即实际的利益最大化)就如领着一队骑兵去攻打一只跛足的驴”(转自韦森.经济学与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1)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84。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
    ①约翰.穆勒.功用主义[M].唐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48页。
    ②参见常凯.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当代中国的劳动问题[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323。
    ①[德]何梦笔.秩序自由主义[M].董靖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47。
    ②[德]何梦笔.秩序自由主义[M].董靖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47。
    ③[德]何梦笔.秩序自由主义[M].董靖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46。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5。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8。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04。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71。
    ②[英] L.梅扎罗斯(1. Mezaros)超越资本——关于一种过渡理论,下卷[M].郑一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75。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7。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0。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73。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91。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5。
    ②[德]罗伯特.库尔茨.资本主义黑皮书:上册[M].钱敏汝,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87。
    ③[德]罗伯特.库尔茨.资本主义黑皮书:上册[M].钱敏汝,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87。
    ④[德]罗伯特.库尔茨.资本主义黑皮书:上册[M].钱敏汝,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78。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22。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60。
    ②[美]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2。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77-378。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4。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36。
    ③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34。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64。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88-499。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5。
    ③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7。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85-486。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17。
    ③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1。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26。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8。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71。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71。
    ③[美]穆瑞罗斯巴特.自由的伦理[M].吕炳斌,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86。
    ④[美]穆瑞罗斯巴特.自由的伦理[M].吕炳斌,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86。
    ⑤[美]穆瑞罗斯巴特.自由的伦理[M].吕炳斌,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86。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21。
    ①[美]莱因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M].彭学耘,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117。
    ②[英]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自由宪章[M].杨玉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40。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69-270。
    ②[英]F.A哈耶克.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M].冯克利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50。
    ③约翰.E.罗默.在自由中丧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M].段忠桥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8。
    ①赵小仕.转轨时期中国劳动关系调节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7。
    ②宋希仁.论伦理关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3):58-62
    ③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95。
    ④[苏]阿穆卡里姆斯基.社会生物主义[M].上海:东方出版社1987:43。
    ①孟子.滕文公上。
    ②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3。
    ①[加]罗伯特.W.考克斯著.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社会力量在缔造历史中的作用[M].林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3。
    ①陈立夫.人理学[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1:68。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6。
    ③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490。
    ④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1-302。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5。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0。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0。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33。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36。
    ③所谓“主体”,从法律上讲, 是权利义务的共同体,它既是权利的归属者,也是相应权利产生责任的最终承担者,即,主体必须具有如下特性.(1)是权利的归属者;(2)具有与权利相对应的责任;(3)有执行权利的能力;(4)具有自己独立行动的意识;(5)具有自己独立的利益,并将其作为努力奋斗的目标”(参见刘军荣.曲行政主体刍议[J].行政教育学院学报,2004(5):22)。
    ①劳动者,在劳动经济学意义上指受雇于个人、公司或机构,使用雇主提供的劳动工具或设备,在工作中执行上级的指令,由雇主付给劳动工资的工作人员;在劳动法律意义上指法律赋予劳动权利义务的自然人,是劳动经济意义上劳动者的法律体现;在社会学意义上,指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占据一定的劳动岗位,参与实际的劳动过程的人(参见常凯.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势[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65)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2-283。
    ③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82-583。
    ④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82-583。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85-386。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09。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4-95。
    ②燕善敏.制度伦理视域下的道德信息传导机制构建—熟人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道德支撑制度研究[J].求实,2011(5):32—35。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04。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275。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14。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3
    ③[美]迈克尔.布若威.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M].李荣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5。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276。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5。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4。
    ②雷德里克.巴斯夏.和谐经济论[M].许高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12。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80。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15-416。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36-738。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329。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99。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57。
    ①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13。
    ②李步云.论人权的三种存在形态[J].法学研究,1991(4):11-17
    ③法包括法律、政策、纪律;所以,法定权利包括政策、纪律所赋予的权利,法律权利只是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参见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19)
    ④参见1987年版的《劳动法词典》
    ①薛长礼.劳动权利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0。
    ①[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8.
    ①薛长礼.劳动权利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51。
    ②我国对劳动权主体的“劳动者”赋予了十分广泛的外延:《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法》第3条规定“劳动者享有……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①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233。
    ①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233。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3。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1。
    ①[美]汤姆.L.彼彻姆.哲学的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01。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7。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1。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6(脚注)。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41。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1-30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0。
    ② L.T.Hobhouse:THE ELEMENTS OF SOCLAL JUSTLCE Routledge\THOEMMES Press 1973.P37。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3。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5。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25-326。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30。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30。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9。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07。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26。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33。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64-665。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37。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0。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42。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02-103。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49。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54-555。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3
    ①荀子所谓“义荣”指“意志修,德行厚,知虑明”等人格的内在价值而获得的荣誉,“势荣”指因“爵列尊,贡禄厚,形执胜”等外在因素而获得的荣誉;“义辱”是因“流淫污侵,犯分乱理,骄暴贪利”等恶劣行径而招致的耻辱,“势辱”是因受到诬陷、强暴、欺凌而招致的耻辱。荀子还说明了“势荣”与“义荣”应是统一的“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人常将“义荣”与“势荣”混为一谈,将“义辱”与“势辱”混淆不清,以致于位高权重,势大利多者成为荣誉的象征(参见:荀子.劝说篇.荣辱)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3。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9。
    ②[美]詹姆斯.M.布坎南.宪法秩序的经济学与伦理学[M].朱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31。
    ③[加]罗伯特.韦尔、凯.尼尔森:《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王来金,杨洁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2页。
    ①[美]托马斯.唐纳森、托马斯.邓菲:有约束力的关系—对企业伦理学的一种社会契约论的研究,赵月琴译,北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45。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7。
    ③刘永佶.民主中国、法制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131。
    ④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属于“生产——艺术范式”,因此就不可能将道德活动理解为“第一活动”,也不可能将道德活动与生产劳动、理论活动截然分开甚至排斥生产活动,相反,马克思认为道德活动往往是受一定时期的生产劳动制约着和影响着的(参见王南湜,谢永康.后主体性哲学的视域——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当代阐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25。
    ①刘永佶.主义.方法.主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8。
    ①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236。
    ②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236。
    ①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199。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19。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68。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10。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1。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9。
    ①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37。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70。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8。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51。
    ① Marcuse, H, (1931)'"On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the Concept of Labor in Econimics, telos, no.16, Summer 1976.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243。
    ③这是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片面肯定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原因。如哈耶克说:“资本主义创造了就业的可能性。它所创造的条件,使那些没有从父母那里获得维持自己及其后代的生存所需的工具和土地的人,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这些东西,当然这对双方有利。这个过程能够使人们在贫穷中生存并繁衍后代:这一过程使千百万人来到这个世界并使他们得以生存下来,而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他们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或者即使他们能够生存一段时间,也无力生育后代。就此而言,穷人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好处”;并歪曲马克思的思想:“正如卡尔,马克思所言:‘资本主义’创造了无产阶级:使他们诞生并生存下来”,“没有富人——没有那些积累资本的人,穷人即使能够生存,也只会愈加贫穷。由于资本家能够为了自己的目的而雇用别人,因此他这种养活他们的能力对双方都有利”。(参见[英]F.A哈耶克.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M].冯克利等,译.胡晋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42;143)。
    ①列宁选集:第4卷,3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2-243。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0。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15。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15。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27。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35。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0。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35。
    ①[美]大卫.施韦卡特.超越资本主义[M].宋萌荣,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6:152。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5。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35。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07-508。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07-508。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82-283。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9。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07-308。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07-308。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92。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2—433。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34—435。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34。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45。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2。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58。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10。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33。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64。
    ①[德]罗伯特.库尔茨.资本主义黑皮书:下卷[M].钱敏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871。
    ①[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15。
    ②[美]约瑟夫.熊比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M].朱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2。
    ①色诺芬.经济论[M].张伯健,陆大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3。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20。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20。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20-326。
    ①亚里士多德.历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5。
    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06。
    ②李慎令.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69—72。
    ③陈孟熙.经济学史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6。
    ①[美]约瑟夫.熊比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M].朱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94。
    ②引自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1998:78。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6。
    ②亚当.斯密.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8:304。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41
    ④[美]帕特里夏.沃哈恩.亚当.斯密及其留给现代资本主义的遗产[M].夏镇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46.
    ①[美]亨利.威廉.斯皮格尔.经济思想史的成长,[M].晏智杰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79。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58。
    ①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上卷[M].赵荣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9—10(绪言)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2。
    ③[英]迈克尔.佩罗曼资本主义的延生—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种诠释[M].裴达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7。
    ①[法]皮埃尔.罗桑瓦尔.乌托邦资本主义——市场观念史[M].杨祖功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97。
    ②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30。
    ③转引自孙伯鍨,张一兵.走进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19。
    ④张世英.新黑格尔主义论著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39。
    ⑤[英]梅格纳德.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M].汪澄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3。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①[瑞士]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何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31。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7—298。
    ②圣西门选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京:人民出版社,1995:444。
    ①欧文选集:第2卷[M].京:商务印书馆,1981:33。
    ②[英]L.梅扎罗斯(Mezaros)超越资本—关于一种过渡理论,下卷,[M].郑一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26。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9。
    ①西尼耳.政治经济学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193。
    ①[埃及]萨米尔.阿明(Samir Amin)自由主义病毒/欧洲中心论批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15。
    ②[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和谐经济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86。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9。
    ②蒋自强等.经济思想通史:第2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267—268。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71-271。
    ①一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过程的控制形式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场手工业时期。此阶段劳动对资本的隶属由形式隶属开始向实际隶属转变。第二阶段是机器工厂时期。机器成为统治劳动者的手段,雇佣劳动实际隶属于资本。第三阶段,福特主义大规模生产时期。此阶段劳动关系管理的特点是:规则和程序成为一种非个人的控制技术,同时采取正面激励方式来塑造工人的行为,“所有这些驱使工人在一条窄小的路上以个人的形式去追逐他们个体的利益,抑制了以集体的形式为这些利益去斗争的冲动”。第四阶段是后福特主义大规模弹性生产时期,即现代时期。(参见Edwards, R.Contested Terrain: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kplac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M].New York:Basic,1979).
    ②[法]托克维克.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729。
    ①卡佛.美国现今的经济革命[M].中译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5。
    ②[美]贝利.20世纪的资本主义革命[M].钟远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96。
    ③[法]托克维克.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729。
    ④[英]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自由宪章[M].杨玉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74。
    ⑤[美]詹姆斯,布坎南.财产与自由[M].韩旭,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4。
    ①徐崇温.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的几个界限[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5(2):29。
    ②[英]L.梅扎罗斯(Mezaros).超越资本——关于一种过渡理论,下卷[M].郑一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7。
    ③[英]理查德.海曼.劳资关系--种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M].黑启明,译.北京,中国劳动保障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导言),致中国读者。
    ①[匈牙利]卢卡拉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王伟光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90。
    ②Herber Marcuse, Counterrevolution and Revolt, B eacon Press,1972, P.4。
    ③[德]霍尔斯特.施泰因曼、阿尔伯特.勒尔.企业伦理学基础[M].李兆雄,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9。
    ④[英]理查德.海曼.劳资关系--种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M].黑启明,译.北京,中国劳动保障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12。
    ⑤ AndreGorz. EcologyasPolitics[M].Boston:SouthEndPress,1980. P.18.
    ① AndreGorz. EcologyasPolitics[M].Boston:SouthEndPress,1980. P.20
    ② AndreGorz. EcologyasPolitics[M].Boston:SouthEndPress,1980. P.18.
    ③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2-73。
    ④[美]大卫.施韦卡特.超越资本主义[M].宋萌荣,译中文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6:150。
    ⑤ Ian Hunt,A Critique of Roemer,Hodgson and Cohen on Marxian Exploitation,pp.148-149
    ⑥ AndreGorz. EcologyasPolitics[M].Boston:SouthEndPress,1980.p9
    ⑦ Marcuse Herbert.Liberation from affluent society.From Critical Theory and Society:A Reader,e d.Stephen Eric Bronner and Douglas Mackay Kellner.London:Routledge,1989,277。
    ①[美]玛丽.E.加拉格尔.全球化与中国劳工政治[M].郁建兴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75。
    ①约翰.W.巴德.人性化的雇用关系——效率、公平与发言权之间的平衡[M].解格先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1。
    ①[美]大卫.施韦卡特.超越资本主义[M].宋萌荣,译中文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6:35。
    ②[美]大卫.施韦卡特.超越资本主义[M].宋萌荣,译中文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6:5。
    ①[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何一,译.北京:中办民大学出版社,1999:21。
    ②[美]约瑟夫.熊比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6。
    ①[美]詹姆士.贝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M].1979年(英文版):16。
    ②[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二卷[M].郑一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41-142。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4。
    ①[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二卷[M].郑一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09。
    ①乔治.恩德勒,卡尔.霍曼.经济伦理学辞典[M].王淼洋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8。
    ②[加]罗伯特.韦尔,凯.尼尔森编.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M].鲁克俭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2。
    ③[英]约翰,斯特拉彻.现代资本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102、103。
    ④《辞海》语词分册:上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200
    ①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3-104。
    ①马克思恩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59。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7。
    ②王贤森.当前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中的新视角——<工会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反思[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5):14—18。
    ①李培志.试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6):32—36。
    ②高爱娣.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理论概述[J].工会理论研究,2006(5):31—34。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44。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7—368。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1-262。
    ①陆哓禾.经济伦理学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172。
    ②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2。
    ①[美]哈里.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二十世纪中劳动的退化[M].方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72。
    ①[印]阿马蒂亚.森.理性与自由[M].李风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45。
    ① Sidney Webb and Beatrice Webb.The History of British Trade Unionism,2nd edition, London; Longmans Green and Go.,1920.p.1.)
    ② James Gunnison.Laber Organization,Ladon.Sir Isaac Pitman & Sons,1930
    ③ Stephen Crowley and David Ost,eds.,Workers after Workers'States.labor and Politics in Past Communist Eastern Europe (lanhan,Md;Rowman and Littlefiled,2001))
    ①[美]玛丽.E.加拉格尔.全球化与中国劳工政治[M].郁建兴,译.北京: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77。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1。
    ③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23。
    ④[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
    ⑤约翰.穆勒.功用主义[M].刘富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64。
    ①[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沈灵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8。
    ②[美]彼得.S.温茨.环境正义论[M].朱丹琼、宋玉玻,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0。
    ①[美]伊夫.R.西蒙,瓦肯.魁编辑.劳动、社会与文化[M].周国文,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3。
    ②吕氏春秋.爱类篇
    ① Labour rights belong to the most developed of the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Krysztof Drzewicki,"The Right to work and Rights in work ",in A.Eide,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A Textbook,Second Revised Edition,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The Haguue/Boston?London,2001,2nd ed p.225
    ① www.bjzgh.gov.cn/template/10004/file.jsp 2010-7-21
    ②[美]莱因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M].蒋庆,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114。
    ①刘海年.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41.
    ②李德齐.建立劳动关系的三方协调机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45-147。
    ①徐祥民.环境权论[J].经济法学劳动法,2005(1):45。
    ①[美]大卫.施韦卡特.超越资本主义[M].宋萌荣,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6:151。
    ②[美]大卫.施韦卡特.超越资本主义[M].宋萌荣,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6:152。
    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28-229。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2。
    ③ Galor Oded and Omer Moav, "From Physical to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lnequality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Brown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71,1001-1026,2004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①不公平歧视(unfair discrimination)的定义是“不平等待遇;或因种族、年龄、国籍或信仰等而拒绝给某人通常的权利……或在受优待者和不受优待者之间难以找到合理区别的情况下不能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美]戴维J弗里切(DavidJ.Fritzsche)商业伦理学[M].杨斌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12。
    ②参见贺汉魂:农民工概念的辩证思考[J].求实,2006(5):56—58。
    ①[美]大卫.施韦卡特.超越资本主义[M].宋萌荣,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6:142。
    ②墨西哥.全球化[N].2004年3月转载: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公布信息。
    ③[美]诺曼鲍.伊.经济伦理学——康德的观点[M].夏镇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8。
    ①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113。
    ①[英]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上册[M].陈修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88。
    ②[美]伊夫.R.西蒙,瓦肯.魁编辑.劳动、社会与文化[M].周国文,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39。
    ③按照词义,“劳动Arbeit"一词源于古老的印度日耳曼语,主要表示体力劳动的辛劳、痛苦、艰难、累赘等特征。在中古德语中,劳动仅仅表示辛劳。在创造机器人一词的斯拉夫语中,劳动同样意味着奴役和劳役。在拉丁语中,劳动(Labor)也是指体力劳动:描述的是一群人在重负之下趔趄而行的图像。法语的中劳动(travail)一词具有同样的背景:它与栅栏(Balken)一词有关,是指用来围拦牛马的器械。因此,从劳动一词的源来看,很显然,从事劳动会使人感到疲惫,感到劳累。(乔治,恩德勒等.经济伦理学大辞典[M].王淼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8)。
    ①[美]伊夫.R.西蒙,瓦肯.魁编.劳动、社会与文化[M].周国文,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5。
    ①刘海年.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孙公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8。
    ②所谓就业,是指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合法社会劳动,创造一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满足自己及家庭生活需要的活动。根据这个定义,劳动必须要有报酬和经营收入,劳动必须是合法的(张彦产,陈晓强.劳动与就业[M].北京:社会科文献学出版社,2002:154)
    ①[英]罗素.罗素论幸福人生[M].桑国宽,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76。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2]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4]胡锦涛.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10-04-28-02
    [25]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的决定》[N].北京:人民日报,2006-10-12-0
    [26]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诸子集成.吕氏春秋.爱类篇[M].长沙:岳麓书社,1996。
    [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郎顗襄楷列传,第二十,下卷[M].太原:三晋出版社,1996。
    [3]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十七,汉纪.成帝纪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嵇康.中国历代美学文库.魏晋南北朝卷,上卷[M].太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刘勰.文心雕龙.颂赞,原道第一[M].北京:华文出版社,卷一
    [6]王船山.船山易学集成系辞下传.第十章[M].北京:九州出版社(第1版),2004。
    [7]礼记.丧服小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左传.召公十七[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9]诸子集成.孟子正义.文公上[M].长沙:岳麓书社,1996。
    [10]诸子集成.荀子集解.劝说篇.荣辱[M].长沙:岳麓书社,1996。
    [11]诸子集成.荀子集解.性恶[M].长沙:岳麓书社,1996。
    [12]《辞海》语词分册,上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13]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2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1].Aristotle, "Metaphysics", Translated by Richard hope,Reprinted from The English Edition by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60.4. Edited by George E. McCarthy。
    [2]Andre Gorz. Paths to Paradise:On the Liberation from Work[M]. London:Pluto Press,1985。
    [3]AndreGorz. Paths to Paradise:On the Liberationf rom Work[M].. London:Pluto Press,1985。
    [4]Andre Gorz. Paths to Paradise:On the Liberationf rom Work[M].London:Pluto Press,1985。
    [5]Andre Gorz. Paths to Paradise:On the Liberationf rom Work[M].London:Pluto Press,1985.
    [6]Andre Gorz. Paths to Paradise:On the Liberation from Work[M].:. London:Pluto Press,1985。
    [7]安启念.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法]阿尔都塞.读《资本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9][美]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0][美]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1][美]阿马蒂亚.森.理性与自由[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2][苏]阿穆卡里姆斯基.社会生物主义[M].上海:东方出版社,1987。
    [13][匈]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4][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5][加]埃伦.M.伍德.资本的帝国[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6][美]埃利希.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上海:三联书店,1988。
    [17][美]阿尔文.托夫勒、海蒂,托夫勒.财富的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18][匈]A.沙夫.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J].现代哲学,1980(1)
    [1]Bose, A., Marxism and Post Marxian Political Economy, 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75。
    [2][日]不破哲三.(资本论〉与现代[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3][日]柄谷行人.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4][英]巴里.巴恩斯、大卫.布鲁尔,约翰.亨利主.科学知识:一种社会学的分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6][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7][美]彼得.s.温茨.环境正义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9][美]贝利.20世纪的资本主义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0]布耶娃、赵鸣文.人是最高的价值和宝贵的社会财富[J].哲学译丛1991(6)。
    [1]陈振鹭.劳动问题大纲[M].上海:上海大学书店,1934。
    [2]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常卫国.劳动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探义[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4]陈宝琪.劳动价值论反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5]常凯.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势[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6]陈孟熙.经济学史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7]陈立夫.人理学[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1。
    [8]曹满云.转型期我国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9]陈爱华.青年马克思劳动伦理观生成的三重思维向度——从《巴黎手稿》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10]陈湘舸、陈凡峰.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新探——兼论科学人道主义[J].理论导刊,2008(11)。
    [1][美]戴维.施韦卡特.反对资本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美]戴维.里斯曼特.孤独的人群[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美]戴维J弗里切.商业伦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4][美]大卫.施韦卡特.超越资本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6。
    [5][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Edwards, R.Contested Terrain: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kplac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M].:.New York:Basic,1979。
    [2]欧文选集.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代建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2]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3]斐德海.断裂与还原——马克思主道主义历史之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4]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5]樊钢.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综合[M].上海:三联书店,1994。
    [6]冯友兰.三松堂传奇[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7][英]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上海:三联书店,1997。
    [8][英]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自由宪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9][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和谐经济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0][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财产,法律与政府—巴斯夏政治经济学文粹[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11][英]F.A哈耶克.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2][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哈耶克论文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13][英]菲利普.李维斯、阿德安.桑希尔,马克.桑得斯.雇员关系.解雇雇员关系[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Galor Oded and Omer Moav, "From Physical to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Inequality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 Brown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71,1001-1026,2004。
    [2]G. E. R. Liod: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成长与结构[M].郭实渝,译.台北:1984。
    [3]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集,第2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英]梅格纳德.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高新会.论转型期我国劳动关系的制度变迁[D].暨南大学,2006。
    [6]龚基云.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
    [7]高爱娣.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理论概述[J].工会理论研究,2006(5)
    [1]Hegel, G. W. F Elements of the Philosophy of Ri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2]胡贤鑫.《资本论》伦理思想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3]胡代光等.评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
    [4]黄建中.比较伦理学[M].台北:“国立”编译馆,(1956版)。
    [5]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7][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兴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9][德]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
    [10][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1][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2][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13][德]何梦笔.秩序自由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4][美]哈里.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二十世纪中劳动的退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5][德]霍尔斯特.施泰因曼、阿尔伯特.勒尔.企业伦理学基础[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6]贺汉魂:和谐人生经济学[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
    [17]贺汉魂:广义劳动价值论:“商品经济的基本正义论”《经济问题》,2008()。
    [18]贺汉魂.现代三大经济学流派的伦理对立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9)。
    [19]贺汉魂、皮修平.生产力概念的马克思主义人本分析[J].学术交流,2006,(1)。
    [20]贺汉魂.论异化劳动的人道性——兼论马克思异化劳动论之厥失[J].齐鲁学刊,2008(2)。
    [21]贺汉魂:农民工概念的辩证思考[J].求实,2006,(5)。
    [1]Ian Hunt,A Critique of Roemer,Hodgson and Cohen on Marxian Exploitation,pp.148-149 [158] AndreGorz.Ecologyas Politics.Boston:SouthEndPress,1980。
    [1]Jean Baudrillard, Pourune critiquede economie politiaue dusigne; Gallimard; 1972.
    [2]James Gunnison.Laber Organization,Ladon.Sir Isaac Pitman & Sons,1930.
    [3]蒋自强等.经济思想通史,第2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4][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1995。
    [5][美]杰里米.里夫金.工作的终结——全球劳动力的衰落与后市场时代的来临[M].北京: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1]K. Marx, Capital Volume 1, First English edition of 1887,translated by S. Moore and E. Aveling, edited by F. Engels.
    [2][德]康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4][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二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美]亨利.威廉.斯皮格尔.经济思想史的成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6][比]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7][美]卡佛.美国现今的经济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L.T.Hobhouse:The elements of social justice routledge\thoemmes Press 1973..
    [2]Labour rights belong to the most developed of the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lts)(Krysztof Drzewicki,"The Right to work and Rights in work ",in A.Eide,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A Textbook,Second Revised Edition,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The Haguue/Boston?London,2001,2nd ed
    [3]罗国杰.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4]罗国杰.人道主义思想论库[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5]陆哓禾.经济伦理学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6]李建华.走向经济伦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7]刘进才.劳动伦理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8]刘永佶.主义.方法.主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9]刘崇仪等.当代资本主义结构性经济危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0]罗能生.产权的伦理维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刘诗白.现代财富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5。
    [12]李德齐.建立劳动关系的三方协调机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13]刘海年.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14]刘晨华:休闲:解读马克思思想的一项尝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5]罗宁:中国转型期劳资关系冲突与合作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16][匈牙利]卢卡拉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7]德]罗伯特·库尔茨.资本主义黑皮书——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上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8]德]罗伯特·库尔茨.资本主义黑皮书——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下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9][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0][法]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巴里尔.读《资本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1][英]理查德.海曼.劳资关系-一种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M].北京:国劳动保障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22][匈牙利]卢卡拉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3][加]罗伯特.韦尔,凯尔森.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4][英]L.梅扎罗斯.超越资本——关于一种过渡理论,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5][英]L.梅扎罗斯.超越资本——关于一种过渡理论,下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6][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7][加]罗伯特.韦尔,凯.尼尔森.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8][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9][美]莱因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30][英]罗素.罗素论幸福人生[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31][英]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2][美]莱因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33]李培超.多维视角下的生态正义[J].道德与文明,2007(2)。
    [34]吕梁山.赖特的资本主义阶级关系新变化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6。
    [35]陆绯云.马克思,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之断想[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6)
    [36]李志祥.《资本论》也是一部经济伦理学著作[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4)
    [37]林坚、冯景源.“马克思主义”词义及其演变考察[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8)。
    [38]李慎令.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39]李步云.论人权的三种存在形态[J].法学研究,1991(4)。
    [40]刘军荣.行政主体刍议[J].行政教育学院学报,2004(5)。
    [41]李培志.试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6)
    [1]Marx and Aristotle,1992 by 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5. Gregor Mclennan: Marxism & the Methodologies of History, Printand bound by Unwin Brothers Limited The Gresham Press, Old218
    [2]Max,K,1867,capital,Vol.Ⅰ,London:penguin Books,1976。
    [3]Marcuse, H, (1931)'"On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the Concept of L M.Dobb: Theories off value and distribution since adam Smith, cambridge:cup,1973。
    [4]Milton Friedman,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New York Times Magazine,1970.
    [5]孟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6]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7][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8][美]莫里斯.道布.资本主义发展研究[M].纽约:1963。
    [9][美]穆瑞罗斯巴特.自由的伦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0][加]马克.安尼尔斯基.幸福经济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1][美]迈克尔.布若威.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2][美]玛丽.E.加拉格尔.全球化与中国劳工政治[M].北京: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13][英]迈克尔.佩罗曼.资本主义的廷生—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种诠释[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4][美]玛丽.E.加拉格尔.全球化与中国劳工政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1][苏]N.T.弗罗洛夫主.哲学辞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
    [1][法]鲍德里亚.生产之镜[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英]培根.新工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一法律的任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法]皮埃尔.罗桑瓦尔.乌托邦资本主义——市场观念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美]帕特里夏.沃哈恩.亚当.斯密及其留给现代资本主义的遗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6]潘石.我国现阶段劳资关系初探[J].当代经济研究,1994(2)。
    [1][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2][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美]乔治,恩德勒等.经济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田巍.和谐劳动关系的政治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 0。
    [5]钱穆.读书漫谈[J].读书通讯,1946,(25)。
    [6]秦庆武.论新技术革命与旧式分工[J].哲学研究,1985(6)
    [7]邱本.从契约到人权[J].法学研究[J]1998(6)。
    [1]R. Peffer, Marxism, Morality and Social justic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2]荣兆梓等.通往和谐之路.当代中国劳资关系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任平.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4][美]诺曼鲍.伊经济伦理学——康德的观点[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美]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Sidney Webb and Beatrice Webb.The History of British Trade Unionism,2nd edition,London; Longmans Green and Go.,1920。
    [2]Stephen Crowley and David Ost,eds.,Workers after Workers'States.labor and Politics in Past Communist Eastern Europe (lanhan,Md;Rowman and Littlefiled,2001.
    [3]孙伯鍨、张一兵.走进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4]孙正聿.思想中的时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英]斯宾诺莎.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6]圣西门选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圣西门选集,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8][德]施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9][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10][埃及]萨米尔.阿明.资本主义的危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1]色诺芬.经济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2][埃及]萨米尔.阿明.自由主义病毒/欧洲中心论批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3]沈恒炎、燕宏远.国外学者论人道与人道主义,第二辑[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4]孙承叔.关于资本的哲学思考:读<1857年—1858年经济学手稿>,东南学术[J].2005(2)。
    [15]宋希仁.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劳资伦理——《资本论》经济伦理思想研究[J].湘潭师院学报,2002(2)。
    [16]宋希仁.商品交换中的伦理关系——《资本论》经济伦理思想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2。
    [17]宋希仁.论伦理关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3)
    [18]十名直喜;程永帅.人类发展的经济学之新地平线-从21世纪的新角度探讨<资本论>》[J].《魅力中国》2010(1).
    [1]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英]托姆.博托莫尔.现代资本主义理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3][美]托马斯.唐纳森,托马斯.邓菲.有约束力的关系——对企业伦理学的一种社会契约论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4][美]托马斯.唐纳森、托马斯.邓菲.有约束力的关系—对企业伦理学的一种社会契约论的研究[M].北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5][美]汤姆·L·彼彻姆.哲学的伦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6][法]托克维克.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7]唐凯麟.论伦理学的逻辑起点-种依据马克思主义文本的阐释[J]湖南社会科学,2004(1)。
    [1]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M].广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2]王泽应.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王昕杰,乔法容.劳动伦理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
    [5]王博伦.财富与精神[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6]王南湜,谢永康.后主体性哲学的视域——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当代阐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吴宏洛:转型期的和谐劳动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8][加]威尔.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9]王昕杰,乔法容.劳动伦理学的对象、意义与任务[J].中州学刊,1986(4)。
    [10]王小锡.从经济伦理学解读《资本论》[J].社会科学2008(3)。
    [11]王小锡: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伦理观[J].伦理学研究,2002,(9)。
    [12]王小锡.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经济道德解读[J].伦理学研究,2006,(9)。
    [13]王初根.试论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经济人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1997(6)。
    [14]王昕杰,乔法容.劳动伦理学的对象、意义与任务[J].中州学刊,1986(4)
    [15]王贤森.当前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中的新视角——(工会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反思[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5)。
    [1]许崇正.伦理经济学再论——经济选择与人的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薛长礼.劳动权利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瑞士]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4][英]休谟.人性论,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英]休谟:人性论,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6][瑞士]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研究,第2卷[D].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7]夏明月.当代中国劳动伦理研究述评[J].河南社会科学:2010(3)
    [8]徐崇温.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的几个界限[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5(2)。
    [9]徐祥民.环境权论[J].经济法学劳动法,2005(1)。
    [1]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1998。
    [3][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8。
    [4][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美]约翰.E罗默:在自由中丧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M].北京:2003。
    [6][美]约瑟夫.熊比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美]约瑟夫.熊比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美]约瑟夫.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9][奥]伊安.亨特.分析和辩证的马克思主义[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10]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1]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4][美]约翰.罗尔斯.正治自由主义[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5][美]伊夫.R.西蒙,瓦肯.魁克.劳动.社会与文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6][美]伊曼纽尔.沃勒坦著.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17][英]约翰.密尔.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8][美]约翰.w.巴德.人性化的雇用关系——效率、公平与发言权之间的平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9][英]约翰.穆勒.功用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20][英]约翰,斯特拉彻.现代资本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
    [21]燕善敏.制度伦理视域下的道德信息传导机制构建—熟人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道德支撑制度研究[J].求实,2011(5)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胡代光.评当代西方学者对《资本论》的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
    [3]张彦产,陈晓强.劳动与就业[M].北京:社会科文献学出版社,2002。
    [4]张世英.新黑格尔主义论著选集,第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张建平.西方经济学的终结[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6]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7]朱宏国.经济社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8]赵小仕:转轨期中国劳动关系调节机制研究[M].上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9][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上海:三联出书店,1997。
    [10][美]詹姆逊.詹姆逊文集,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1][美]詹姆斯.P.斯特巴.实践中的道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美]詹姆斯.布坎南.宪法秩序的经济学与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3]赵早.劳资冲突的经济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0。
    [14]宗煜萍、闫洁.‘劳动’的伦理意义[J].道德与文明2002(3)。
    [15]张怀承.劳动的道德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6)
    [16]张泽.“社会幸福”之外的劳动工人们——劳动工作环境调查[J].环境,2006(2)
    [17]周长城.西方劳资关系研究的基本问题[J].学术研究,1997(5)。
    [18]张晨.学习的生命旨趣[N]学习时报,2002,(15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