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欧美与留日学生文学观研究(1900-1930)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初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留学高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几乎一大半的作家都曾在这一时期出国深造,或者留学欧美或者留学日本,在不同的环境中接受与中国传统不同的西方现代科学文化教育。学成归国以后他们又大都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中国现代文学的建设中来,无论是在文学理论还是在文学创作和批评方面都有丰厚的成果,为中国现代文学由古典走向现代、真正具有“现代”的特质、建立起全新意义上的现代文学体系、并得以迅速发展和传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笔者通过考察发现,由于地域和社会环境的不同,留学欧美的学生和留学日本的学生在文学理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上都有着显著的不同。本文试从文学观这一角度入手,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留欧美和留日学生进行整体的把握、深入研究和具体的分析比较,详细说明两大留学群体文学观的不同特征、相似之处、背后的原因,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从而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留欧美和留日学生做出全面的把握和细致的考察。
     文章的主要思路和内容如下:
     第一章:分析并阐述留欧美学生文学观的主要特征。留欧美学生大都认为文学是独立和自由的,反对任何形式的“文艺载道”,维护文学的独立品格和审美特征: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们呼吁创作自由,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心灵和情感的自由抒发;在文学批评方面,他们倾向于采用注重文学作品自身价值的审美批评,并提倡文学批评中的宽容精神。
     第二章:分析并阐述留日学生文学观的主要特征。留日学生大都认为文学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强调文学的阶级性,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工具作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们要求作家从思想上与时代保持高度一致,注重意识形态的规约和与时代紧密联系的“宏大叙事”的追求;这种文学观影响了他们对文学的价值判断,对作家及作品往往采用非此即彼的单一的评价方式,造成了文学批评中审美的消解,也限制了文学多元化的发展。
     第三章:留欧美和留日学生文学观的相似与共同之处。文章试从三个方面论述:第一,尽管留欧美学生和留日学生都曾负笈留学海外,并深受欧美和日本社会文化和文艺思潮的熏陶和影响,但他们无法割断与传统的联系,更无法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第二,留欧美和留日学生归国以后,面对中国内忧外患的残酷现实,他们同许多仁人志士和广大民众一起并肩作战,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是他们共同的情结所在。第三,并不是所有的留欧美学生都恪守自由、独立的原则,也并非所有的留日学生都是激进和功利的,他们当中都有一些“另类”的表现,本文将在此章中做深入具体的分析。
     第四章:留欧美和留口学生学生文学观不同及相似的原因及渊源分析。文章首先分析论述留欧美学生自由、独立文学观的成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自由民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优厚的经费、扎实的基础、名校名师指导、欧美各界人士的友好态度都为他们创造了比较宽松的留学环境,有助于培养对学术的兴趣和专注于求知求学。其次,留日学生曾深受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潮的影响、大都家庭贫困、经费不足、饱受轻侮和诬蔑,使得他们的思想言论一般都显得比较强烈和激进。最后,早年的旧式教育或传统文化的洗礼使他们深受儒释道精神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自强不息精神、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留欧美和留日学生呈现出共同的民族主义情结和爱国主义情怀。
     第五章:留欧美与留日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和意义。首先,留欧美和留日学生曾在语言形式、思想内容、文体方面为新文学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开创和建设的意义。其次,留欧美学生后来大都成为20年代新月社和30年代京派的成员,继续坚持自由和独立的文学观,并使中国现代文学中自由的一脉在边缘与夹缝中持续发展;而1930年左联成立以后,留日学生多加入左联,指导并积极参与左联的活动,从而使30年代“普罗文艺”的观念在文学领域不断得到深化,左联及其文艺思想的影响力的日益强大,最终确立其在当时文艺思想界中心领导地位,并成为30年代中国文坛的主潮。
     结语:从整体上对本文所研究和分析的各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指出他们共同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发展景观,对“五四”以来的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甚至当代文学的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The early 20th century in China's modern history witnessed a peak of studying abroad. Almost more than a half of all the writer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ave furthered their studies overseas in this period, in Europe or America or Japan. In that different environment, they received Western modern science and culture education that contrast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one. After returned, they devoted to the building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with enthusiasm. Their literary theories and creations contribute to the establishment, development and spread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Due to geograph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diversiti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an be traced in literary theory, creation and criticism between overseas students in Europe and America and those in Japan. Based on the in-depth research,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the two group's literary viewpoint, as well as to explore the manipulative forces behind the phenomenon.
     ChapterⅠanalyze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ews of literature belonging to the overseas students studying in Europe and America. First of all, most of them insist on the independence and freedom of literature. They oppose that writings are to convey truth and safeguard the independent character and aesthetic features of literature; Secondly, they call for the freedom in creation and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spiritual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individuals; As to literary criticism, they tend to focus on the value of literary works and promote the spirit of tolerance.
     ChapterⅡconcern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ews of literature belonging to the overseas students in Japan. Regarding literature as the reflection of a certain social life, they stress the class nature and social function of literature. In their point of view, authors should maintain a high degree of ideological agreement with the time, and pursue the "grand narrative". Therefore, aesthetic of the work is undermined in the either-or criticism.
     ChapterⅢsums up the similarities and commonaliti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first place, they can not escape from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e second place, nationalism and patriotism are the complex they share in fighting side by side against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emies. Finally, some "infidels" exist in both the two groups, which is another similarity of them.
     ChapterⅣexplores the causes of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the literary views of the two groups. Living in free and democratic Europe and America 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 these overseas students benefit from the modern literature movement, generous funds, guidance from the first-class teachers, and friendly people. They gradually develop academic interests and devote themselves to it. The overseas students in Japan, on the other hand, influenced by the proletarian literature movement at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suffer a lot from the insults brought by the poverty and insufficient funds. Accordingly, they argue more radically. Nevertheless, as Chinese intellectuals absorbed in the spirit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ey share the complex of nationalism and patriotism featured by self-improvement, a strong sense of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ChapterⅤstates the overseas students' contributions to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hey pla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terature in terms of literary language, content and style. The overseas students in Europe and America, later members of 1920's Crescent Society and 1930's Beijing School, safeguard their free and independent views of literature. While overseas students in Japan, joining the League of left-wing writers in 1930, widen the influence of proletarian literature and make their views of literature the main stream in the 1930's.
     The last part of the dissertation gives a summary of the analysis above. The overseas students in Europe and America occupy the insignificant position in literature for their free and independent views of literature. Overseas students in Japan and the League of left-wing writers develop the radical and utilitarian literary views and even result in "Cultural Revolution". Since 1980s, such assertion as "literary subjectivity" and "literature is a study of people" restate the idea that human should be the concern of literature.
引文
1 郑春:《留学背景与中国现代文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第135页
    2 顾凤城编:《中外文学家辞典》,上海:乐华图书公司1933年版
    3 《容闳与中国近代化》第5页,有关容闳的研究,有关容闳的论著有《容闳与中国近代化》、《近代中国留学之父--容闳》《西学东渐记:中国留学生之父的足迹与心迹》和相关论文《容闳与中国的近代化》(胡波,林有能:《求索》1999年第4期)、《容闳与晚清官派早期留学生》(周棉:《百年潮》,2006年第3期)《论容闳的科教思想及实践》(黄晓东:《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1期)《容闳:中国近代化的卓越先驱》(李华兴:《复旦学报》2005年第5期)《容闳--近代中国出路的探索者》(李萍:《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容闳的爱国思想及其教育活动》,陈国贵:《西南师大学报》(社科版)1987年3月等)
    4 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27年版,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影印版
    5 舒新城肯定容闳在中国留学史上的地位,认为他是“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对中国留学运动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无容闳虽不能一定说中国无留学生,即有也不会如斯之早,而且派遣的方式也许是另一个样子”;在中国留学史上,“欧洲留学以沈保祯于光绪元年派遣福建船厂学生随法人日意格去法为最早,李鸿章于光绪二年派天沣武弁卞长胜等七人随德人李万协去德随之”,“甲午战后中国始知国历远逊于日本……故去日者甚多”。
    6 宋健:《中国百年留学潮》,《招商周刊》,2002年第22期
    7 同上,第23期
    8 有关中国留学发展历程及其特点的研究,还有专著:《中国留学教育史》《中国人留学史话》《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等,论文《中国留学运动的历史考察》《浅论清末留学潮》《试论晚清三次重要的留学浪潮》《20世纪初的两次留学大潮》《欧风美雨中的留学生-论清末新政时期留学欧美的兴起》等。
    9 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0 李喜所认为留欧学生努力学习西方科技文化,为中国近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留日热兴起,留日学生翻译新书、创办杂志、探求新知,促进了资产阶级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留美高潮的兴起与留学生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形成也不无关系;留法学生勤工俭学,组织团体和研究政治,学习马克思主义,确立与社会主义新文化观,回国后积极宣扬,对社会主义思潮的勃兴奠定了思想基础。
    11 李喜所主编:《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95页。
    12 此外李喜所主编的《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是一本论文集,汇集了多篇从不同角度探讨留学生与中外文化交流的论文,探讨留学生与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与近代教育、近代企业、中国经济等方面的联系。其他相关论文主要有:《留学日本与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留日运动与中国现代化》《五四时期留美学生对科学的传播》《辛亥革命和中国留日学生》《第一批留学生的派遣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近代留美生与留日生对中国社会影响之比较》《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走向、学习内容及历史意义分析》《留日学生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探析》等。
    13 孔繁岭,申在文:《简论中国近代留日学生的特点》,《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
    14 徐曼:《近代留美生留学特点考》,《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月。
    15 贾植芳:《中国留日学生与中国现代文学》,《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4期。
    16 周晓明:《多源与多流--从中国留学族到新月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 郑春:《留学背景与中国现代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8 薛玉胜、杨学新:《近代中国留日与留美运动之比较》,《日本问题研究》1996年第3期。
    19 同上
    20 蒋纯焦:《近代中国留美和留日教育之比较》《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21 同上
    22 赵燕玲的《近代留美生与留日生对中国社会影响之比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3 同上。
    24 吴建华:《留日学生文学与留欧美学生文学异同》,《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2月。
    25 江胜清:《中国现代两大留学作家群及其文化性格》,《文学自由谈》,2008年12月。
    1[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2页。
    2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舨,第73页。
    3 同上书,第75页。
    4 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第7页。
    5 胡适《易卜生主义》,《胡适文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6 胡适:《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胡适文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4页。
    7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文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0页。
    8 胡适:《什么是文学--答钱玄同》,《胡适文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5页。
    9 同上书,第165页。
    10 胡适:《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胡适文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
    11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文存2集》,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238页。
    12 梁实秋:《论思想自南》,《胡适文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7页。
    13 梁实秋:《论思想自南》,《胡适文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62页。
    14 梁实秋:《论思想自由》,《胡适文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63页。
    15 梁实秋《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晨报副镌》1926年2月15日。
    16 梁实秋《文学批评辩》,《晨报副刊》1926年10月27日-28日。
    17 梁实秋:《偏见集·现代文学论》,《梁实秋文集》第1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400页。
    18 林语堂:《关于幽默》,《林语堂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02页。
    19 同上书,第204页。
    20 陈子善;《三十年代自由主义文学的代表》,《文人的事》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第46页。
    21 林语堂:《编辑滋味》,梅中泉主编,《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东北师大出版社1994年版,第274页。
    22 林语堂:《论文》,梅中泉主编,《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5页。
    23 林语堂:《论性灵》,梅中泉主编,《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8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8页。
    24 林语堂:《论文》,梅中泉主编,《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25 林语堂:《写作的艺术》,《林语堂文集》,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26 胡适:《追忆志摩》,载《新月月刊》第4卷,第一期
    27 徐志摩《落叶》,《徐志摩全集》(第一卷·散文1),韩石山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53页。
    28 徐荣街:《中国新人论》,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2页。
    29 闻一多:《冬夜评论》,《闻一多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7页。
    30 闻一多:《冬夜评论》,《闻一多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31 闻一多:《戏剧的歧途》,《闻一多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页。
    32 闻一多:《冬夜评论》,《闻一多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64页。
    33 李金发:《是个人灵感的纪录表》原载1935年《文艺大路》2卷1期,见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第250页。
    34 李金发:《李金发回忆录》,陈厚诚编,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53页。
    35 安危:《李金发诗艺的美学特征》,《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2期。
    36 宗白华:《我和诗》,《宗白华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55页。
    37 梁宗岱:《谈诗》,《梁宗岱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页。
    38 胡适:《论文学》,《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24页。
    39 周明之:《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第193页。
    40 胡适:《什么是文学--答钱玄同》,《胡适文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5页。
    44 梁实秋:《论思想统一》,《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8页。
    42 梁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梁实秋文集》第1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页。
    43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梁实秋文集》第1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312页。
    44 闻一多:《泰果尔批评》,《闻一多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6页。
    45 朱光潜:《复刊卷头语》,《文学杂志》第2卷第1期,1947年6月。
    46 朱光潜:《理想的文艺刊物》,《朱光潜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32页。
    47 朱光潜《“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朱光潜美学文集》第3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500页。
    48 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朱光潜美学文集》第3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432页。
    49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00页。
    50 朱光潜:《开场话》,《朱光潜美学文集》第3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446页。
    51 林语堂:《今文八弊》,《林语堂经典名著》第11卷,金兰文化出版社1986年版,第75页。
    52 徐志摩:《艺术与人生》(译文),虞建华、邵华强译,《徐志摩全集》,韩石山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4页。
    53 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策2期‘通论”,1928年1月9日。
    54 梁实秋:《文艺批评论·结论》,《梁实秋文集》,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300页。
    55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朱光潜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16页。
    56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朱光潜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15页。
    57 朱光潜:《开场话》,《朱光潜美学文集》第3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446页。
    58 胡先驌:《文学之标准》,《学衡》1924年第31期。
    59 梅光迪《安诺德之文化论》,《学衡》第14期。
    60 吴宓:《文学研究法》,《学衡》第2期,1922年2月。
    61 吴宓《浪漫的与古典的》,《大公报》1927年9月18日。
    62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2页。
    63 同上书,第14页
    64 王富仁《灵魂的挣扎》,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83页。
    65 梁实秋:《文学批评辨》,见《浪漫的与古典的》,新月书店1931年版,第168页
    66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载《新月》,第1卷,第1期1928年6月10日。
    67 梁实秋:《文学的纪律》,载《新月》1卷,1期1928年3月10日。
    68 梁实秋:《诗与伟大的诗》,《梁实秋文集》第1卷,鹭汀出版社2002年版,第477页。
    69 梁实秋:《诗的将来》,《梁实秋文集》第1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442页。
    70 梁实秋:《文学的纪律》,新月书店1928年5月出版,第10页。
    71 林语堂:《论文》,《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版,第146页。
    72 林语堂:《论文》,《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版,第152页。
    73 林语堂:《论文》,《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版,第154页。
    74 刘川鄂:《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第252页。
    75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论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76 同上,第24页。
    77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梁实秋文集》第1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313、324页。
    78 梁实秋:《所谓“题材的积极性”》,《梁实秋文集》第1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456页
    79 同上书,第458页。
    80 朱光潜《自由主义与文艺》,1948年8月《周论》第2卷第4期。
    81 闻一多:《评本学年<月刊>里的新诗》,《闻一多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7页。
    82 闻一多:《泰戈尔批评》,载《时事新报·学灯》1923年12月3日。
    83 闻一多:《戏剧的歧途》,载《晨报副刊》1926年6月24日。
    84 《闻一多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9页。
    85 梁实秋:《文学的纪律》,新月书店1928年5月初版,第13页。
    86 同上书,第23页
    87 朱光潜:《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朱光潜美学文集》第3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480页。
    88 同上书,第480页。
    89 同上,第481页。
    90 同上,第482页。
    91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65页。
    92 梁宗岱:《谈诗》,《梁宗岱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页。
    93 梁宗岱:《屈原·自序》,《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至209页。
    94 同上书,筇208页。
    95 同上书,第208页。
    96 同上书,第209页。
    97 同上书,第210页。
    98 宗白华:《美学的散步》,《宗白华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版,第149-150页。
    99 宗白华:《德国唯理主义的美学》,《宗白华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版,第342页。
    100 朱光潜:《理想的文艺刊物》,《朱光潜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35页。原为朱光潜为《文学杂志》所作的发刊词,原题为《我对本刊的希望》,后收入《我与文学及其他》时改为《理想的文艺刊物》,并略作修改。
    101 同上,第437页。
    102 胡先驌:《批评家之责任》,《学衡》,1922年3月第3期。
    103 胡先骗:《批评家之责任》,《学衡》,1922年3月第3期。
    104 梅光迪:《评今人提倡学术之方法》,《学衡》,1922年3月第3期。
    1[美]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李仲贤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2 张之洞著:《劝学篇》,(李忠兴评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页。
    3 岳凯华:《五四激进主义的缘起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版,第94-95页。
    4 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李节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间的震荡》,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5 俞祖华:《近代中国激进主义思潮研究述评》,《学术月刊》,2005年第8期。
    6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2页。
    7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4页。
    8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9 鲁迅:《月界旅行·辨言》,《鲁迅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340页。
    10 鲁迅:《集外集拾遗·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89页。
    11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7页。
    12 鲁迅:《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页。
    13 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鲁迅论文艺》,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9页。
    14 鲁迅:《论睁了眼看》,《鲁迅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526页。
    15 鲁迅:《敛徐懋庸》,《鲁迅全集》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2页。
    16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317页。
    17 鲁迅:《三闲集·文学的阶级性》,《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页。
    18 鲁迅:《二心集·“硬详”与“文学的阶级性”》,《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05页。
    19 鲁迅:《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04页。
    20 郭沫荇:《致宗白华》,1920年2月16日。1920年2月24口《时事新报·学灯》。
    21 郭沫若:《致宗白华》,1920年1月18日。1920年2月1日《时事新报·学灯》。
    22 郭沫若:《批判意门湖译本及其他》,1922年《创造》季刊第1卷第2期。
    23 郁达大:《艺文私见》,《创造季刊》1922年3月15日。
    24 郁达夫:《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郁达夫全集》第10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2页。
    25 成仿吾:《诗之防御战》,1923年5月《创造周报》第1号。
    26 成仿吾:《新文学的使命》,1923年5月《创造周报》第2号。
    27 郭沫若:《郭沫若同志知答青年问》,1959年《文学知识》6月号。
    28 郭沫若:《孤鸿》,1924年8月9日,1926年4月《创造月刊》第1卷第2期。
    29 郭沫若:《革命与文学》,《郭沫若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38页。
    30 郭沫若:《当前的文艺教育--纪念生活教育社二十一周年》,《郭沫若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04页。
    31 成仿吾:《今后的觉悟.》,1925年10月16日《洪水》第1卷第3期。
    32 成仿吾:《今后的觉悟.》,1925年10月16日《洪水》第1卷第3期。
    33 成仿吾:《文艺战的认识》,1927年3月1日《洪水》第3卷第28期。
    34 郁达夫:《创造月刊卷首语》,载《创造月刊》第1卷第1期。
    35 郁达夫:《农民文艺的提倡》,《郁达夫全集》第10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7页。
    36 彭康:《革命文艺与大众文艺》,《创作月刊》第2卷第4期。
    37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创造社丛书--文艺理论卷》,学苑出版社第228-231页。
    38 同上书,第235页。
    39 田汉:《致郭沫若的信》(1920年3月29日).《田汉全集》第14卷,第136页。
    40 田汉:《致郭沫若的信》(1920年3月29日).《田汉全集》第14卷,第150页。
    41 田汉:《我们的自己批判》,《田汉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9页。
    42 同上书,第8页。
    43 田汉:《我们的自己批判》,《田汉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71页。
    44 田汉:《我们的自己批判》,《田汉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89-90页。
    45 田汉:《答(小剧本)读者问》,《田汉全集》第16卷,第414页。
    46 《夏衍戏剧研究资料》(上),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第20页。
    47 转引自:会林,绍武:《夏衍电影艺术与理论》,《文艺研究》2000年第6期。
    48 《伊里几的艺术观》,沈端先译,载1930年2月《拓荒者》第1卷第2期。
    49 《文学运动的几个重要问题》,沈端先作,载1930年2月《拓荒者》第1卷第3期。
    50 《所谓“大众化”问题》沈端先译,载1930年3月《大众文艺》第2卷第2期。
    51 沈瑞先:《创作月评》,载1932年7月出版的《北斗》第2卷第3、4期合刊。
    52 沈端先:《一九二九年日本文坛》,载1930年3月出版的《大众文艺》第2卷第3期。
    53 夏衍:《关于<一年间>》,《夏衍戏剧研究资料》(上),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1月第1版,第29页。
    54 夏衍:《<心防>后记》,《夏衍戏剧研究资料》(上),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1月第1版,第32-33页
    55 夏衍:《老鼠?虱子与历史》,《夏衍戏剧研究资料》(上),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第43页。
    56 王韬:《浅谈夏衍戏剧的艺术追求》,《剧影月报》,1995年第9期,第7页。
    57 鲁迅:《坟·论睁了眼看》,《鲁迅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526页。
    58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鲁迅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203页。
    59 鲁迅:《且介亭杂文·答国际文学社问》,《鲁迅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86页。
    60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七论“文人相轻”--两伤》,《鲁迅全集》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05页。
    61 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筇3页。
    62 鲁迅:《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鲁迅全集》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8页。
    63 鲁迅:《而已集·革命文学》,《鲁迅全集》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44页。
    64 鲁迅:《致萧军》,《鲁迅全集》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31页。
    65 鲁迅:《南腔北调集.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鲁迅全集》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53页。
    66 郭沫若:《我怎样开始了文艺生活》,《郭沫若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53页。
    67 郭沫若:《艺术家与革命家》,《郭沫若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7-18页。
    68 郭沫若:《革命与文学》,《郭沫若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37-38页。
    69 郭沫若:《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郭沫若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78-179页。
    70 郭沫若:《中国战时的文学与艺术--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在中美文化协会演讲词》 《郭沫若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727-728页。
    71 夏衍:《乐水--文艺工作者与社会》,《夏衍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30页。
    72 夏衍:《乐水--文艺工作者与社会》,《夏衍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33页。
    73 夏衍:《戏剧抗战三年间》,《夏衍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484页。
    74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1928年2月15日《文化批判》第2号。
    75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1928年2月15日《文化批判》第2号。
    76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1928年2月15日《文化批判》第2号。
    77 鲁迅:《集外集拾遗·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89页。
    78 鲁迅:《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14页。
    79 鲁迅:《集外集拾遗·今春的两种感想》,《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88页。
    80 鲁迅:《二心集·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68页。
    81 鲁迅:《二心集·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69页。
    82 鲁迅:《《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49页。
    83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91页。
    84 郭洙若:《文艺与民主》》,《郭沫若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87页。
    85 郭沫若:《发挥大无畏的精神》,《郭沫若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47页。
    86 郭沫若:《发挥大无畏的精神》,《郭沫若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48页。
    87 郭沫若:《发挥大无畏的精神》,《郭沫若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47页。
    88 郭沫若:《今天的创作道路》,《郭沫若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71页。
    89 田汉:《<田汉剧作选>后记》,《田汉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51-152页。
    90 田汉:《<田汉戏曲集>第四集自序》,《田汉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21页。
    91 田汉:《<田汉剧作选>后记》,《田汉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50-151页。
    92 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夏衍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234-253页。
    93 彭康:《革命文艺与大众文艺》,《创作月刊》第2卷第4期。
    94 李初梨:《对于所谓“小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底抬头,普罗列塔利亚文学应该怎样防卫自己》,《创造社丛书-文艺理论卷》,学苑出版社1992年版,第259-260页。
    95 鲁迅:《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政途》,《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15页。
    96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9页。
    97 鲁迅:《二心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33页。
    98 鲁迅:《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1页。
    99 鲁迅:《致胡风》,《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89-490页。
    100 鲁迅:《致姚克》,《鲁迅全集》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73页。
    101 鲁迅:《且介亭杂文·答国际文学社问》,《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页。
    102 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郭沫若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60页。
    103 郭沫若:《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郭沫若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75页
    104 郭沫若:《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郭沫若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78-179页。
    105 夏衍:《把我国电影艺术提高到一个更新的水平》,《夏衍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342页。
    106 夏衍:《戏剧到农民大众中去--戏剧节答一个朋友的信》,《夏衍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548-549页。
    107 夏衍:《戏剧到农民大众中去--戏剧节答一个朋友的信》,《夏衍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550页。
    108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1928年2月15日《文化批判》第2号。
    109 同上。
    110 李初梨:《对于所谓“小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底抬头,普罗列塔利亚文学应该怎样防卫自己》1928年1月10日《创造月刊》第2卷第6期。
    111 许道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
    112 郭沫若:《批评与梦》,《创造社丛书-文艺理论卷》,学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页。
    113 郭沫若:《批评与梦》,《创造社丛书-文艺理论卷》,学苑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114 郭沫若:《桌子的跳舞》,《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3页。
    115 郭沫若:《桌子的跳舞》,《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53-54页。
    116 郭沫若:《英雄树》,《沫若文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25-329页。
    117 郭沫若:《斥反动文艺》,《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88页。
    118 郭沫若:《<板话>及其他》,《沫若文集》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56页。
    119 许道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120 成仿吾:《文艺批评杂论》,《成仿吾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00页。
    121 成仿吾:《全部批判之必要》,《成仿吾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54页。
    122 成仿吾:《<呐喊>的评论》,《成仿吾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9-151页。
    123 《毕竟是“醉眼陶然”罢了》,《成仿吾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66页。
    124 成仿吾:《纪念鲁迅》,《成仿吾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76页。
    125 田汉:《关于<秋声赋》,《田汉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49页。
    126 田汉:《谈欧阳予倩同志的话剧创作》,《田汉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281页。
    127 田汉:《纪念程砚秋同志,发展他的艺术创造》,《田汉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325页。
    128 田汉:《纪念日本伟大文化战士小林多喜二》,《田汉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344-345页。
    129 田汉:《席勒,民主与民族自由的战士--在首都纪念席勒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田汉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375页。
    130 李初梨:《普罗列塔利亚文艺批评底标准》,1928年6月20日《我们》月刊第2期。
    131 彭康:《什么是“健康”与“尊严”》,1928年7月10日《创造月刊》第1卷第12期。
    132 李初梨:《普罗列塔利亚文艺批评底标准》,1928年6月20日《我们》月刊第2期。
    1 罗成琰:《回溯长河之源:现代中国作家与传统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2 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
    3 胡适《建设的革命论》,《胡适论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4 鲁迅:《草鞋脚·小引》,《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0页。
    5 鲁迅:《“中国杰作小说”小引》,《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99页。
    6 余英时:《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五四研究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版,第32页。
    7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2页。
    8 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6页。
    9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7页。
    10 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6页。
    11 鲁迅:《致刘纬明》,《鲁迅全集》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29页。
    12 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76页。
    13 郭沫若:《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488页。
    14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259页。
    15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293-297页。
    16 郭沫若:《屈原研究》,《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56页。
    17 郭沫若:《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第415-416页。
    18 《庄子·逍遥游》,书海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19 《庄子·德充符》,书海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页。
    20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林语堂文集》第8卷,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113页。
    21 林语堂:《论性灵》,《林语堂名著全集》梅中泉主编,第18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8页。
    22 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3页。
    23 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4页。
    24 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第21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39-341页。
    25 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8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页。
    26 子通:《林语堂评说七十年》,中围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第312页。
    27 林如斯:《关于《京华烟云》,《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28 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
    29 阎开振:《理想人格追求中的生命形态》,《鲁迅与中国新文学的精神》,姜振昌主编,中国社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0页。
    30 梁实秋:《现代文学论》,《梁实秋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159页。
    31 梁实秋:《现代文学论》,《梁实秋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160页。
    32 杨义:《中国现代文学流派》,《杨义文存》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20页。
    33 梁实秋:《中年》,《梁实秋散文》(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版,第100-103页。
    3434梁实秋:《雅舍》,《梁实秋散文》(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版,第27-29页。
    35 杨义:《道家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36 梁实秋:《谈时间》,《梁实秋散文》(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版,第275-277页。
    37 梁实秋:《快乐》,《梁实秋文集》,吉林摄影出版社2000年版,第369-370页。
    38 梁实秋:《岂有文章惊海内--答丘彦明女士问》,《梁实秋文学回忆录》,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92页。
    39 周作人:《谈虎集·两个鬼》上海书局1987年版,第393页。
    40 周作人:《泽泻集·北京的茶食》,《周作人自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41 周作人:《泽泻集·吃茶》,《周作人自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42 鲁迅:《出了象牙之塔》(译文),《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64-165页。
    43 周作人:《过去的工作·两个鬼的文章》,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0页。
    44 周作人:《瓜豆集·自己的文章》,《周作人自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页。
    45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印公司1940年版,第213-214页。
    46 废名:《知堂先生》,《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页。
    47 转引自:孙郁、黄乔生主编:《周氏兄弟》,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
    48 佛教传说中为平息虎忠而舍身饲虎、为赈济饥民而舍身为食,为换取小儿心肝而把自己的心肝献给群盗,甚至为救一只鸽子而割肉喂鹰等典故宣扬的就是佛教先度人再度己的拯救精神
    49 丰子恺:《谈自己的画》,《缘缘堂随笔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38页。
    50 《两个?》,同上书,第64页
    51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80页。
    52 丰子恺:《谢谢重庆》,《丰子恺散文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214页。
    53 丰子恺:《我与弘一法师》,《丰子恺文集》第6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99页。
    54 转引自:《弘一法师年谱·自序》,林清玄编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55 吉尔·德拉努瓦:《民族主义:七头蛇从未被消灭》,法国《世界报》,1992年5月18日。
    56 房宁、王炳权:《论民族主义思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57 G·P·古奇:《民族主义》,纽约,1920年版,第5页,引自郑师渠:《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历史研究》,1995年5月
    58 卡尔顿·海斯:《民族主义论文集))(Calton J.H.Hayes,Essays On Nationalism),纽约1926年版,第5-6页。
    59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6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6-7页。
    60 但有时也会产生民族的自夸自傲自大意识,从而由民族的狭隘心理导致民族利己主义。
    61 即集中表现为反对外来压迫和对民族国家的追求,而且这种追求往往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加以完成。
    62 即表现为认同、维护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坚信民族固有文化的优越性,抵制外来不良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
    63 时殷弘:《民族主义与国家增生的类型及伦理道德思考》,《知识分了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37页。
    64 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年版,第194页。
    63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0页。
    66 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页。
    67 曹锦清、陈保平:《中国七问》,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108页。
    68 余英时:《中国现代的民族主义与知识分子》,载《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民族主义》,(台湾)台北时报出版社1981年版,第558页。
    69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9页。
    70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1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2-283页。
    71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1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
    72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1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5页。
    73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1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0页。
    74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1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2页。
    75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1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9页。
    76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页。
    77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2页。
    78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6页。
    79 胡适:《爱国》,《竞业旬报》,第34期。
    80 胡适:《致<新共和周报>》,《胡适留学日记》,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404页。
    81 胡适:《致<外观报>的信》《胡适留学日记》,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405页。
    82 胡适:《他》《胡适留学日记》,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713-714页。
    83 林语堂:《宇宙风》(十日刊)第57期,1938年1月11日。
    84 林语堂:《宇宙风》,第74期,1938年9月2日。
    85 林语堂:《林语堂选集》(下),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474页。
    86 闻一多:《<西南民歌采风录>序》,《闻一多全集》笫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6页。
    87 闻一多:《画展》,《闻一多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页。
    88 闻一多:《诗与批评》,《闻一多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1-222页。
    89 闻一多:《时代的鼓手》,《闻一多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1页。
    90 闻一多:《战后文艺的道路》,《闻一多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241页。
    91 闻一多:《给西南联大的从军回校同学讲话》,《闻一多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21页。
    92 闻一多:《新中国”给昆明一个耳光罢》,《闻一多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234页。
    93 闻一多:《新中国”给昆明一个耳光罢》,《闻一多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5页。
    94 闻一多:《艾青和出间》,《闻一多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3页。
    95 闻一多:《艾青和田间》,《闻一多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3页。
    96 闻一多:《诗与批评》,《闻一多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1页。
    97 闻一多:《新文艺和文学遗产》,《闻一多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6页。
    98 钱理群:《周作人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99 周作人:《谈虎集·两个鬼》上海书局1987年版,第393页。
    100 1908年5月、6月《河南》第4期、第5期。
    101 1908年12月《河南》第9期。
    102 周作人:《艺术与生活·人的文学》,《周作人自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103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自己的园地》,《周作人自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104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文艺上的宽容》,《周作人自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
    105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诗的效用》,《周作人自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106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诗的效用》,《周作人自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107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文艺上的宽容》,《周作人自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108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文艺上的统一》,《周作人自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109 周作人:《谈龙集·文艺批评杂话之一》,《周作人自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110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文艺上的异物》,《周作人自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111 周作人:《沉沦》,《自己的园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
    112 周作人:《情诗》,自己的园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
    113 周作人:《苦雨斋序跋文·<泽泻集>序》,《周作人自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版,第53页。
    114 郭沫若:《编辑余谈》,载《创造》季刊第1卷2期。
    115 成仿吾:《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载《创造》季刊第1卷4期。
    116 郭沫若:《致宗白华》,1920年2月16日、1920年2月24日《时事日报·学灯》。
    117 郭沫若:《致宗白华》,1920年1月18日、1920年2月1日《时事新报·学灯》.
    118 郭沫若:《印象与表现》1923年12月30日,《时事新报·艺术》。
    119 郭沫若:《批判意门湖译本及其他》,1922年《创造》季刊,第1卷第2期。
    120 郭沫若:《文学的本质,1925年8月15日《学艺》杂志,第7卷第1号。
    121 郁达夫:《艺文私见》,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第1卷第1期。
    122 成仿吾:《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第1卷第4期。
    123 成仿吾:《诗之防御战》,1923年5月,《创造周报》第1号。
    124 成仿吾:《新文学的使命》,《成仿吾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94页。
    125 成仿吾:《关于<呐喊>的批评》,《成仿吾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9页。
    126 成仿吾:《评冰心女士的<超人>》,《成仿吾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8页。
    127 沈从文:《论中国创作小说》,1931年4月30日《文艺月刊》第2卷第4号。
    128 巴金:《<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序》,《巴金全集》第1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129 巴金:《答诬我者》,《巴金全集》第1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0页。
    130 巴金:《作家靠读者养活》,《巴金全集》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85-486页、
    131 巴金:《<巴金论创作>序》,《巴金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
    132 巴金:《《<电椅>代序》,《巴金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27页。
    133 巴金:《文学生活五十年》,《巴金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4页。
    134 巴金:《谈<春>》,《巴金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221页。
    135 巴金:《谈<春>》,《巴金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223-224页。
    136 董玉:《访问巴金》[J]香港《开卷》,1980年第2卷,第8期。
    137 巴金:《巴金全集》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1页。
    138 《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会议(扩大)上的发言》,《巴金全集》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10页。
    139 巴金:《<激流>总序》,《巴金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0页。
    140 巴金:《《<电椅>代序》,《巴金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25页。
    141 巴金:《巴金全集》第2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19页。
    142 巴金:《巴金全集》第2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15-416页。
    143 巴金:《巴金全集》第1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9页。
    144 巴金:《巴金全集》第2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67页。
    145 巴金:《文学的作用》,《巴金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528页。
    146 巴金:《<灭亡>作者的自白》,《巴金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6页。
    147 巴金:《写作生活的回忆》,《巴金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41页。
    148 巴金:《巴金全集》第1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09页。
    149 巴金:《我的自剖》,《巴金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5页。
    150 巴金:《巴金全集》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5页。
    151 巴金:《我和文学》,《巴金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725-726页。
    152 巴金:《探索之三》,《巴金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549页。
    153 巴金:《主要是思想内容》,《巴金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502页。
    154 巴金:《论短篇小说》,《巴金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308页。
    155 巴金:《祝<萌芽>复刊》,《巴金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570页。
    156 巴金:《关于<还魂草>》,《巴金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403页。
    157 巴金:《文学生活五十年》,《巴金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4页。
    158 艾青:《诗论》,《艾青选集》第3卷,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
    159 同上书,第5页。
    160 同上书,第5页。
    161 同上书,第6页。
    162 同上书,第15-16页。
    163 同上书,第315页。
    164 同上书,第33页。
    165 同上书,第31-32页。
    166 艾青:《我对新诗的要求》,《艾青选集》第3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33页
    167 艾青:《诗论》,《艾青选集》第3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2页。
    168 艾青:《诗与时代》,《艾青选集》第3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15页。
    169 艾青:《诗论》,《 艾青选集》第3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6页。
    170 艾青:《诗与宣传》,《艾青选集》第3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54页。
    171 艾青:《诗与宣传》,《艾青选集》第3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54页。
    172 艾青:《开展街头诗运动》,《艾青选集》第3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54页。
    173 艾青:《诗论》,《艾青选集》第3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4页。
    174 艾青:《诗论》,《艾青选集》第3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54页。
    175 艾青:《诗人论》,《艾青选集》第3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60页。
    176 艾青:《诗与感情》,《艾青选集》第3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43页。
    177 艾青:《诗论》,《艾青选集》第3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6-7页。
    178 艾青:《诗的形式问题》,《艾青选集》第3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48页。
    179 艾青:《诗论》,《艾青选集》第3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3页。
    180 艾青:《创作上的几个问题》,《艾青选集》第3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632页。
    181 艾青:《诗的形式问题》,《艾青选集》第3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48页。
    182 艾青:《诗的散文美》,《艾青选集》第3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48页。
    183 艾青:《我对于目前文艺上几个问题的意见》,《艾青选集》第3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582-583页。
    184 艾青:《我对新诗的要求》,《艾青选集》第3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33页。
    185 艾青:《了解作家,尊重作家》,《艾青选集》第3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573页。
    186 艾青:《诗的形式问题》,《艾青选集》第3卷,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48-249页。
    1 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2[意]克罗齐著:《美学原理·美学纲要》,朱光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9页。
    3 同上书,第209页。
    4 同上书,第229页。
    5 同上书,第248页。
    6 王攸欣:《朱光潜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页。
    7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8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29页。
    8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08页。
    9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09页。
    10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09页。
    11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11页。
    12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15页。
    13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开明书店版1945年版,第142页。
    14 林语堂:《八十自叙》,《林语堂经典名著》,金兰出版社1985年版,第69页。
    15 林语堂:《林语堂文集》(第10卷),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373页。
    16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开明书店1945年版,第1-2页。
    17 梁宗岱:《象征主义》,《梁宗岱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18 梁宗岱:《象征主义》,《梁宗岱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62-63页。
    19 同上书,第63页。
    20 梁宗岱:《谈诗》,《梁宗岱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页。
    21 瓦雷里对纯诗是这样理解的:“音乐之美一直连续不断,各种意义之间的关系一直近似谐 音的关系,思想之间的相互演变显得比任何思想重要,词藻的使用包含着主题的现实”。他的“纯诗说“要求只抒写“诗情感受”,追求诗的绝对纯粹和艺术自律,把对真理的追求、现实的关怀和道德感受等视为不纯的非诗因素而排斥诗外;表现纯粹的音乐整体性,以求更具象征性、暗示性和含混性。削减诗的语义内容,追求诗的语言技巧。
    22 转引自朱立元:《当代西办文艺理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3页。
    23 梁宗岱:《象征主义》,《梁宗岱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24 梁宗岱:《象征主义》,《梁宗岱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25 梁宗岱:《象征主义》,《梁宗岱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73页。
    26 梁宗岱:《象征主义》,《梁宗岱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71页。
    27 金丝燕.:《文化接受与义化过滤--中国对法国象征主义的接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3-214页
    28 金丝燕.:《文化接受与文化过滤--中国对法国象征主义的接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9页。
    29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印公司1940年版,第233页。
    30 白璧德:《论民治与领袖》,吴宓译,《学衡》第三十二期。
    31 向壁德:《中西人文教育谈》,胡先驌详,见《学衡》第8期。
    32 梁实秋:《关于白壁德先生及其思想》,《梁实秋全集》第1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546页。
    33 梁实秋:《关于白壁德先生及其思想》,《梁实秋全集》第1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547-548页。
    34 梁实秋:《<草儿>评论》,《梁实秋全集》第1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35 梁实秋:《<草儿>评论》,《梁实秋全集》第1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36 梁实秋:《<草儿>评论》,《梁实秋全集》第1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8页。
    37 梁实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梁实秋全集》第1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
    38 梁实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梁实秋全集》第1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
    39 梁实秋:《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趋势》,《梁实秋全集》第1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3页。
    40 罗纲:《梁实秋与新人文主义》,《文学评论》,1982年第3期。
    41 梁实秋:《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页。
    42 梁实秋:《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7页。
    43 梁实秋《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7页。
    44 梁实秋《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页。
    45 梁实秋:《梁实秋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6年版,第129页。
    46 吴宓:《吴宓日记》第6册,三联书店出版1998年版,第96页。
    47 吴宓:《论事之标准》,《学衡》第56期。
    48 吴宓,《论新文化运动》,《学衡》,1922年第4期。
    49 胡先骗,《论批评家之责任》,《学衡》,1922年第3期。
    50 梅光迪:《人文主义与现代中国》,《梅光迪文录》,罗岗、陈春艳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21页
    51 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运动者》,《学衡》1922年第1期。
    52 吴宓:《论新文化运动》,《学衡》1922年第4期。
    53 吴宓:《论新文化运动》,《学衡》1922年第4期。
    54 吴宓:《文学与人生》(一),《大公报·文学副刊》,1928年1月8日。
    55 吴宓:《文学与人生》(三),《大公报·文学副刊》,1928年2月18日。
    56 吴宓:《我之人生观》,《学衡》第16期,1923年4月。
    57 吴宓:《我之人生观》,《学衡》第16期,1923年4月。
    58 吴宓:《浪漫的与古典的》,《大公报》1927年9月17-19日。
    59 吴宓:《论新文化运动》,《学衡》1922年第4期。
    60 胡先骗:《评<尝试集>》,《学衡》第2期。
    61 庞德:《几个不》,《诗杂志》第1卷第6期,1913年3月。
    62 明思博:《今日之中国与美国》,《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田正平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00页
    63 王焕琛编著:《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第二册),国立编译馆1080年版第725-729页
    64 常道直:《留美学生状况与今后之留学政策》,《中华教育界》,第15卷。
    65 胡适:《胡适留学几记》,第二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18页。
    66 徐志摩:《吸煳与文化》,《徐志摩全集》,韩石山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1页。
    67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1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
    68 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日记》(二),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0页。
    69 胡适:《胡适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05年版,第152页。
    70 胡适:《胡适留学几记》(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89页。
    71 胡适:《胡适留学日记》(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7页。
    77 徐志摩:《致傅来义》,《徐志摩全集》,韩石山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21页。
    73[日]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孙猛,徐江,李冬木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页。
    74 同上书,第177页。
    75 《美的传统》,弘文堂1940年版,第454页。
    76 席詜:《鲁迅的杂感》,载《鲁迅风》创刊号。
    77 瞿秋白(何凝):《鲁迅杂感选集序言》,载何凝编《鲁迅杂感选集》,上海青光书局1933年版,第6页。
    78 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沫若文集》第12卷,人民文学1957年版,第535页。
    79 即桑术严翼的《尼采伦理学简介》和登张竹风的《尼采与两位诗人》。
    80 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42页
    81 伊藤虎九:《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
    82 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页
    83 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第4页。
    84 周遐寿:《鲁迅的故家》,上海出版公司,1953年,第390页
    85 鲁迅:《摩罗诗力说》,载《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6页。
    86 鲁迅《文化偏至论》,载《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2页。
    87 鲁迅《文化偏全论》,载《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5页。
    88 曹聚仁《谈鲁迅》,载《新语林》1934年第二期,第214-216页
    89[日]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孙猛,徐江,李冬木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页。
    90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1928年2月15日《文化批判》第2号。
    91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1928年2月15日《文化批判》第2号。
    92 郭沫若:《孤鸿-致成仿吾的一封信》,《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8-9页。
    93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
    94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3-4页。
    95 郁达夫:《悲剧的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96 中国第二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史资料汇编》(第三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00页。
    97 徐志摩著:《西湖记》,《徐志摩全集》第4辑,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9年版,第499页。
    98 闻一多著:《闻一多书信》选辑二,《新文学史料》,1983年,第4期。
    99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近代史资料》,筇74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5页。
    100(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肩彦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184页。
    101 同上,第183页。
    102 郁达夫:《雪夜》,《郁达大自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103 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1981版,第302-309页。
    104 郁达夫:《沉沦》,《郁达夫文集》第1卷花城出版社1991年版,第53页。
    105 引自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61页。
    106 陈天华:《绝命辞》,《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5页。
    107 薛玉胜、杨学新:《近代中国留日与留美运动之比较》,《日本问题研究》,1996年第3期
    108 同上
    109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页。
    110 郭沫若:《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沫若文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32页。
    111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118页。
    1 室伏高信:《中国今日的思想界》,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第776页。
    2 胡适:《中国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印公司1940年版,第30页。
    3 胡适:《逼上梁山》,《胡适研究资料》,陈金淦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30页。
    4 胡适:《逼上梁山》,《胡适研究资料》,陈金淦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46页。
    5 胡适:《逼上梁山》,《胡适研究资料》,陈金淦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34页。
    6 胡适:《逼上梁山》,《胡适研究资料》,陈金淦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35页。
    7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载1917年1月1日《新青年》第2卷第5号。
    8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载1918年4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4号。
    9 郑振铎《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印公司1940年版,第53页。
    10 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印公司1940年版,第43页。
    11 周作人:《人的文学》,《周作人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12 周作人:《人的文学》,《周作人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13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14 周作人:《平民的文学》,《周作人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15 周作人:《平民的文学》,《周作人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16 周作人:《新文学的要求》》,《周作人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页。
    17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梁实秋文选》,候宜杰选注,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
    18 胡适:《论短篇小说》,《胡适论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19 胡适:《论短篇小说》,《胡适论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20 胡适:《论短篇小说》,《胡适论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21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论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22 同上,第24页。
    23 同上,第24页。
    24 同上,第25页。
    25 胡适:《谈新诗》,《胡适谈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
    26 胡适:《谈新诗》,《胡适谈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页。
    27 胡适:《谈新诗》,《胡适谈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页。
    28 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胡适论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29 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胡适论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30 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胡适论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31 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胡适论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32 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胡适论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8-39页。
    33 周作人:《美文》,《周作人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
    34 同上书
    35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印公司1940年版,第184页。
    36 周作人:《苦雨斋序跋文·<陶庵梦忆>序》,《周作人自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5页。
    37 周作人:《<燕知草>跋》,《周作人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239页。
    38 周作人:《<燕知草>跋》,《周作人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239页。
    39 周作人:《<燕知草>跋》,《周作人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239页。
    40 周作人:《苦雨斋序跋文·<雨天的书>序》,《周作人自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41 李泽厚:《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
    42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38页。
    43 严家炎:《<呐喊><彷徨>的历史地位》,《世纪的足音》,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64页。
    44 雁冰:《读<呐喊>》,原载1923年10月8日《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45 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闻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46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3页。
    47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0页。
    48 徐志摩:《新月的态度》,《新月评论资料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96页。
    49 《敬告读者》,《新月评论资料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03页。
    50 梁实秋:《忆<新月>》,《新月评论资料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
    51 《敬告读者》,《新月评论资料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03页。
    52 徐志摩:《新月的态度》,《新月评论资料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98-299页。
    53 梁锡华:《徐志摩新传》,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版,第171页。
    54 彭康:《什么是“健康”与“尊严”?--“新月的态度”底批评》,《新月评论资料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页。
    55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梁实秋全集》,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311页。
    56 冯乃超:《冷静的头脑-评驳梁实秋的<文学与革命>》,《中国文艺论战》,李何林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4页。
    57 梁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梁实秋全集》,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322页。
    58 同上书,第324页。
    59 同上书,第329页。
    60 梁实秋:《论鲁迅先生的“硬译”》,《梁实秋全集》,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322页。
    61 鲁迅:《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9页。
    62 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04页。
    63 同上,第206页
    64 闻一多:《冬夜评论》,《闻一多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65 徐志摩:《诗刊弁言》,《新月评论资料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96页。
    66 闻一多:《诗的格律》,《新月评论资料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86页。
    67 饶孟侃:《感伤主义与“创造社”》,1926年6月10日《晨报副刊》。
    68 闻一多:《诗的格律》,《新月评论资料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84页。
    69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印公司1940年版,第231页。
    70 黄吕勇:《新月派文学思想论》,《文学评论》,1995年第3期。
    71 朱光潜:《自由主义与文艺》,吴中杰.《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9页。
    72 朱光潜:《开场话》,《朱光潜美学文集》第3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446页。
    73 梁实秋《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晨报副镌》1926年2月15日。
    74 梁实秋《文学批评辩》,《晨报副刊》1926年10月27日-28日。
    75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5页。
    76 李健吾:《自我和风格》,《李健吾文学评论选》,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14页。
    77 李健吾:《自我和风格》,《李健吾文学评论选》,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15页。
    78 同上书,第214页。
    79 梁宗岱:《屈原·自序》,《梁宗岱文集》(评论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0 页。
    80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1页。
    81 沈从文:《废邮存底·情绪的体操》,《沈从文文集》第11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329页。
    82 严家言:《论京派小说的风貌和特征》,《湖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83 成仿吾:《祝词》,原载《文化批判》1号,1928年1月。
    84 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1928年1月15日《文化批判》创刊号。
    85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创造社丛书--文艺理论卷》,学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8-231页
    86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创造社丛书--文艺理论卷》,学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5页
    87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创造社丛书--文艺理论卷》,学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8页
    88 李初梨:《普罗列塔利亚文艺批评底标准》,1928年6月20日《我们》月刊第2期。
    89 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1928年1月15日《文化批判》创刊号。
    90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1928年2月《文化批判》第二期。
    91 原载1928年4月15日上海《文化批判》月刊第4号。
    92 原载1928年5月1日上海《创造月刊》第1卷第11期。
    93 原载1928年4月15日上海《文化批判》月刊第4号。
    94 原载1928年8月10日上海《创造月刊》第2卷第1期。
    95 鲁迅:《三闲集·序言》,《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页。
    96 《左翼文艺运动史料》,陈瘦竹主编,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1980年版,第9页。
    97 《左翼文艺运动史料》,陈瘦竹主编,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1980年版,第10页。
    98 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左翼文艺运动史料》,陈瘦竹主编,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1980年版,第12页。
    99 《左翼文艺运动史料》,陈瘦竹主编,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1980年版,第161页。
    100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左翼文艺运动史料》,陈瘦竹主编,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1980年版,第162-165页。
    101 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左翼文艺运动史料》,陈瘦竹主编,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1980年版,第12页。
    102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中国留学生大辞典》,周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近代中国教育史料》,舒新城编,上海中华书局1928年版。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陈学恂、田正平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新文学大系》,赵家璧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学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影印版。
    《新月》月刊,上海新月书店1928-1933年版。
    《创造》季刊,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版。
    《创造周报》,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版。
    《洪水》半月刊,上海书店影印本1985年版。
    《创造月刊》,上海书店影印本1985年版。
    《文化批判》,创造社出版部发行1928年版。
    《创造社研究资料》,饶鸿兢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唐金海、周斌主编,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现代小说史》[美]夏志清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朱栋霖、丁帆、朱晓进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程光炜、刘勇、吴晓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现代小说史》,杨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王晓明主编,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谢南斗等编著,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
    《西方文学史》,陈惇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史》,张玉书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简明日本近现代文学史教程》,徐明真著,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现代日本文学史》,(日)吉田精一著,齐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20世纪日本文学史》,叶渭渠、唐月梅著,青岛出版社1998年版。
    《胡适文集》,胡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胡适全集》,胡适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梁实秋全集》,梁实秋著,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徐志摩全集》,徐志摩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闻一多全集》,闻一多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林语堂名著全集》,林语堂著,东北师大出版社1994年版。
    《朱光潜全集》,朱光潜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梁宗岱文集》,梁宗岱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宗白华全集》,宗白华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李金发诗集》,李金发著,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巴金文集》,巴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艾青诗全编》,艾青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新编冰心文集》,冰心著,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8年版。
    《吴宓诗集》,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胡先驌文存》,胡先骗著,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版。
    《梅光迪文录》,梅光迪著,罗岗、陈春燕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鲁迅全集》,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周作人全集》,周作人著,蓝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版。
    《郭沫若全集》,郭沫若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郁达夫全集》,郁达夫著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成仿吾文集》,成仿吾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张资平文集》,张资平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田汉全集》,出汉著,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夏衍全集》,夏衍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欧阳予倩剧作集》,欧阳予倩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李叔同集》,李叔同著,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丰子恺文集》,丰子恺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苏曼殊全集》,苏曼殊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
    《近代中国留学史》,舒新城著,中华书局1927年版。
    《近代中国的留学生》,李喜所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李喜所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王奇生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人留学日本史》,[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4年版。
    《留法勤工俭学小史》,[日]森时彦著,史会来、尚信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人留学史话》,吴霓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近代中外文学关系》,徐志啸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百年蜕变: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杨国强著,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走向世界文学》,曾小逸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近代中外文学关系》,徐志啸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五四新文化的源流》,陈万雄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
    《五四运动史》,周策纵著,岳麓书社1999年版。
    《中国现代社团文学史》,朱寿桐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五四激进主义的缘起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岳凯华著,岳麓书社2006年版
    《无政府主义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白浩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留学背景与中国现代文学》,郑春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灵魂的挣扎》,王富仁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心灵的探寻》,钱理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刘川鄂著,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
    《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美]任达著,李仲贤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间的震荡》,李世涛主编,时代文艺出版2000年版。
    《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美]杰罗姆·格里德尔著,单正平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林毓生著,三联书店1988年版。
    《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美]林毓生著穆善培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历史汇流中的抉择: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家与西方文学理论》,罗钢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陈平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的现代阐释》,欧阳哲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再读胡适》,欧阳哲生编,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美]格里德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章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胡适思想与中国文化》,胡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易竹贤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周明之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自由守望--胡适派文人引论》,沈卫威,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重寻胡适历程》,[美]余英时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余英时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
    《胡适与中国现代思潮》,周质平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胡适学术文集》,胡适著,中华书局1993年版。
    《胡适留学日记》,胡适著,岳麓书社2000年版。
    《鲁迅、胡适、郭沫若连环比较评传》,朱文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陈平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自由者梦寻--“现代评论派”综论》,倪邦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再生与流变: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白春超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梁实秋:在古典与浪漫之间》,高旭东著,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
    《梁实秋与中西文化》,高旭东编,中华书局2007年版。
    《梁实秋论文学》,梁实秋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公司1981年版。
    《梁实秋文学回忆录》,梁实秋著,岳麓书社1986年版。
    《类同研究的再发现--徐志摩在中西文化之间》,刘介民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闻一多:寻觅时空最佳点》,刘介民著,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
    《闻一多:从诗人到学者》,杨洪勋著,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李欧梵著,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梁宗岱与中国象征主义诗学》,陈太胜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梁宗岱:穿越象征主义》,董强著,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
    《朱光潜:出世的精神与入世的事业》,钱念孙著,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
    《朱光潜学术思想评传》,王攸欣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朱光潜美学文集》,朱光潜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林同华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宗白华:文化幽怀与审美象征》,胡继华著,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
    《京派文学的世界》,许道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吴宓日记》,吴宓著,吴学昭整珲注释,三联书店1998年版。
    《文学与人生》,吴宓著,王岷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吴宓诗集》,吴宓著,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
    《吴宓:理想的使者》,张弘著,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
    《多维视野中的吴宓》,王泉根主编,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吴宓与<学衡>》,沈卫威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回眸“学衡派”:文化保守主义的现代命运》,沈卫威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在欧化与国粹之间:学衡派文化思想研究》,郑师渠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多源与多流--从中国留学族到新月派》,周晓明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新月”及其重要作家》,陈敬之著,成文出版社1980年版。
    《新月派的绅士风情》,朱寿桐,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新月派评说》,尹在勤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鲁迅六讲》,郜元宝著,三联书店2000年版。
    《鲁迅论文艺》,鲁迅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日]伊藤虎丸著,孙猛,徐江,李冬木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鲁迅、郭沫若与中国传统文化》,王骏骥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鲁迅,胡适,郭沫若连环比较评传》,朱文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周作人自编文集》,周作人,止庵校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知堂书话》,周作人著,钟叔河编,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抉择与扬弃:郭沫若与中外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郭沫若留日十年:1914-1924》,武继平著,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创造社:别求新声于异邦》,黄淳浩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1928:革命文学》,旷新年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文人的事》,陈子善著,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现代诗论》,杨匡汉、刘福春编,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现代新诗的流变与建构》,林焕标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文学理论》[美]韦勒克(Wellek,R.)、沃伦(Warren,A.)著,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
    《批评的概念》,[美]R·韦勒克著,张金言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西方文论史》,张首映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丰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阿伦·布洛克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通往奴役之路》,[英]弗雷德里希·奥古思特·哈耶克著,王明毅、冯兴元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自由秩序原理》(上、下册),[英]弗雷德里希·奥古思特·哈耶克著,王明毅、冯兴元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自由主义》,李强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自由主义》,[英]霍布豪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自由主义基本理念》,顾肃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论自由》,[英]约翰·密尔著,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英]约翰·格雷著,顾爱彬,李瑞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欧洲自由主义史》,[意]圭多·德·拉吉罗著,[英]R.G.科林伍德英译,杨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西方哲学史》,[英]罗素著,马元德著,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龚翰熊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欧洲近代文学思潮》,相马御风述,汪馥泉译,中华书局1930年版
    《现代西方文学思潮》,龚翰熊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现代美国文艺思潮》,[美]卡静(Kazin,A.)著,冯亦代译,晨光出版公司1949年版
    《西方文论思潮》,.张玉能著,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
    《日本文学思潮史》,叶渭渠著,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日本现代文学思潮史》,叶渭渠,唐月梅著,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版。
    《西方文学思潮在现代中国的传播史》,张大明编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下),许纪霖编,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
    《现代中国思想研究》,张汝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吴中杰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现代中国文学思潮史论》,王嘉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近现代文学思潮史》,刘增杰,关爱和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艾晓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下册),黄曼君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许道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近代史》,王开玺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高瑞泉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剑桥中华民国史》,费正清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世界近代史》,潘润涵、林承节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国近代史纲》(上、下册)(苏)谢沃斯季扬诺夫主编,易沧祖述译,兰联书店1977年版。
    《日本近代史》,林明德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
    《当代西方思潮词典》,王淼洋,张华金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欧洲政治思想史》,高一涵著,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西方政治思潮》,邵鹏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西方政治思想史》,唐士其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西方近代思想史》,[美]布林顿著,王德昭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5年版。
    《西方社会思想史》,侯钧生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史》,顾肃,、张凤阳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现代日本社会与社会思潮》,纪廷许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日本大正时期政治思潮与知识分子研究》,陈秀武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日本的社会思潮与国民情绪》,高增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艾青传论》,骆寒超著,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
    《艾青传论》,杨匡汉,杨匡满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巴金评传》,陈丹尘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巴金传》,徐开垒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冰心传》,卓如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胡适传论》,胡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罗志田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译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无地自由·胡适传》,沈卫威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胡适评传》,李敖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版。
    《梁实秋传》,宋益乔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林语堂传》,林太乙著,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林语堂自传》,林语堂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徐志摩传》,韩石山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闻一多传》,刘煊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闻一多传》,闻黎明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情痴诗僧吴宓传》,北塔著,团结出版社2000年版。
    《朱光潜自传》,朱光潜著,商金林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宗白华评传》,王德胜著,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鲁迅评传》,陈漱渝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王晓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周作人评传》,李景斌等著,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
    《周作人传》,钱理群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郭沫若新论》,刘茂林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郭沫若传》,龚济民等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郁达夫自传》,郁达夫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郁达夫传》,郁云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成仿吾传》,余飘,李洪程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田汉评传》,何寅奉等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资平自传》,张资平著,上海第一出版社1934年版。
    《世纪行吟夏衍传》,陈坚,张艳梅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夏衍传》,会林,绍武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
    《佛性文心:丰子恺》,汪家明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
    《古道长亭:李叔同传》,吴可为著,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
    《李叔同传》,苏迟著,团结出版社1999年版。
    《苏曼殊传》,邵盈午著,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
    《梁实秋批评文集》,梁实秋著,徐静波编,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林语堂批评文集》,林语堂著,沈永宝编,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朱光潜批评文集》,朱光潜著,商金林编,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梁宗岱批评文集》,梁宗岱著,李振声编,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周作人批评文集》,周作人著,杨扬编,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艾青论创作》,艾青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巴金论创作》,巴金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冰心论创作》,冰心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鲁迅论创作》,鲁迅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郭沫若论创作》,郭沫若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田汉论创作》,田汉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夏衍论创作》,夏衍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