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慈铭与樊增祥的诗歌理论及其创作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素有晚清文史渊薮之称的《越缦堂日记》以及洋洋近百卷的《樊山诗文集》为文本基础,系统阐发李、樊师弟二人在诗学领域的传承关系。以辞章成就而论,李慈铭以杜诗为根柢之学,提倡不专一家,不名一代,打破唐宋以来的门户纷争。其门下汇聚了沈曾植、袁昶、樊增祥等一大批后起之秀。尤其是弟子樊增祥,不但打破了传统诗坛的门户,更把视野扩展到西学领域。关注此二人,对理解晚清民国以来传统诗歌的发展有很大参考价值。
     李慈铭与樊增祥身处的晚清诗坛,名家辈出,与清初诗坛前后辉映。如李慈铭瓣香老杜,张之洞以唐意入宋调,王闿运师法六朝,而他们的弟子,也风格各异,自成一家。如袁昶取径山谷,樊增祥不拘唐宋,沈曾植上溯元嘉。而诗人之间,往来密切,思想交流频繁。或是融合,或是冲突。如张之洞与李慈铭经历了从至交好友到反目成仇,再到复合的过程。张之洞与王闿运始终往来不断。李慈铭对王闿运又始终轻视。而袁昶、樊增祥二人,同是张之洞与李慈铭的弟子。而又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与老师所尚,并不相同。
     同辈诗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如何,师弟之间的诗学传承关系如何,凡此种种,目前的研究尚不足以全面反映那段时期的真实面貌。对民国以来的旧体文学关注不够,就难以对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发展有合理的定位和评价。
     本文以李慈铭樊增祥的诗学关系为中心,试图将李慈铭、樊增祥的传统诗学观念置于中西学冲突融合的背景之下,探究晚清诗歌的发展情况。
In this paper, known as the late Qing Dynasty literary hotbed known as "the more risks Hall Diary" as well as nearly a hundred volumes titled "Fan Hill Poetry Collection" as the basic text, the system elucidate Lee, Fan brother duo Poetics 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eld of heritage. In terms of achievements, Lee Ci-ming to Du Fu for the Study of promote a non-tertiary, non-name generation, breaking a gateway to the dispute since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Brought together their subglottic Shen Zeng-zhi,Yuan Chang, Fan Zeng-xiang such a large number of up and comer. In particular, Fan Zeng-xiang disciples are not only broken the traditional gateway to poetry, but also put the field of vision extended to the Western. Concerned about this, both in understand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the old and the new cultural development since there is a great reference value.
     Lee Ci-ming and Fan Zeng-xiang poetr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amous figures, and reflect before and after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poetry.Wang Kai-yun such as the Six Dynasties, Zhang Zhi-dong tune Tang Yi into the Song, Lee Ci-ming valve Du Fu, and their disciples, but also of various styles, forme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Check Yuan Chang Valley Drive, Fan Zeng-xiang informal Tang and Song, Shen Zeng-zhi back Yuan Jia. Between the poet, between the close, frequent exchange of ideas. Or fusion, or conflict. Such as Zhang Zhi-dong and Lee Ci-ming experienced intimate friend from friends to enemies, and then to compound the process. Zhang Zhi-dong and always Wang Kai-yun exchanges. Lee Ci-ming of Wang Kai-yun always ignored.
     Between the poet and his poetic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ers how all these factor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oems reflect the poet, the development of a significant impact, while the current study is not sufficient to fully reflect the true face of that period. In the old on the body of literature has been concerned about not enough, it will be difficult for the new literature since the development there is a reasonable location and evaluation.
     Lee Ci-ming Fan Zeng-xiang this article to lear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s the center, trying to Lee Ci-ming, Fan Zeng-xia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learn the concept of place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conflict,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poetry.
引文
1平步青《掌山西道监察御史督理街道李慈铭传》。
    2有关李慈铭《日记》内容的摘编又有由云龙之《越缦堂读书记》、吴语亭《越缦堂国事日志》、金梁《越缦堂日记索引》、蒋瑞藻《越缦堂诗话》,而王重民之《越缦堂读史札记全编》、今人王利器之《越缦堂读书简端记正续编》则将李慈铭藏书之简端文字辑录成书。
    3期间的论文有:董丛林《论晚清名士李慈铭》,刊于《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5期。田欣欣《李慈铭山水田园诗论析》,刊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2《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3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4《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5《石遗室诗话》卷一。
    6余诚格《樊樊山集叙》。
    7如李详记载,宣统二年,他谒见樊山,以文稿请阅。数日后索取,为樊山匿而不还。一气之下,诉诸报端,认为樊山文品不高,从而坐实樊增祥窃取越缦日记的罪状。
    8关于樊山何时出任江宁布政使一职,王《传》、钱《状》记述与樊山本人记载及时人王闿运《湘绮楼日记》所记有误差,而研究者皆置而不论。
    1《鄂西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2《武汉教育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3此书为上海古籍出版社《近代文学丛书》之一。惜失收樊山晚年《诗词文稿》十二卷之多,于樊山艳诗的重要选本《七言艳诗钞》一书,也缺乏关注,不能无憾。
    4《史学月刊》2005年第3期。
    5《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6见刘成禺《世载堂杂忆》。
    7《陈石遗先生谈艺录》。
    8樊增祥藏着老师《日记》的记录,各家关注甚多,然似无关于诗学。惟钱基博《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提及“(樊增祥)从会稽李慈铭游”。黄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近代卷》详细介绍了李慈铭诗学观点,并附论樊增祥,可略见二家之继承关系。
    1《越缦堂日记》同治十年三月二十日。
    2余诚格《樊樊山集叙》。
    3樊增祥《樊山续集自叙》。
    4樊山集卷二十四《答潘凤洲孝廉书》。
    5《丁丑八月乞假出都爱伯师以诗赠行久未奉报归途无事怀旧抒情用志一时人文之盛兼寓身世之感云尔》。
    1樊增祥《自叙》。
    2《日记》同治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1《日记》同治六年八月初十日。
    2《日记》同治六年九月二十七日。
    3《日记》同治六年十月初一日:作书致香涛学使,告以楚游有三愿四难,约六百馀言。又:同治六年十月初二日:晨得孙琴西侍讲书,谭仲修书及香涛关书,皆力劝入楚。
    4张之洞《书目答问·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总目》“经济家”。
    
    1《日记》同治十年十二月十四日。
    2《日记》同治十年九月十二日。
    3《日记》同治十一年二月十九日。
    1《樊山集自叙》。
    2黄濬《樊樊山受知张南皮》。
    1王存《徵刊越缦堂日记启》。
    2参王标《作为文化实践的读书——以李慈铭的越缦堂读书记为中心》杭州师范学报,2007年4期。
    1《书目答问》。
    2《清儒学案·南皮学案(上)》。
    1《日记》同治十二年五月初十日。
    1《日记》光绪七年二月初十日。
    2《礼记·礼运》。
    3《徵刊越缦堂日记启》。
    4《劝学篇内篇·同心第一》。
    1平步青《掌山西道监察御史督理街道李慈铭传》。
    1《日记》同治十三年五月三十日。
    1见清廷光绪二十六年变法诏。
    1详参《樊山政书》。
    2参《张之洞全集·致云门》。
    3刘成禺《世载堂杂忆·逋臣爭印》。
    4《樊增祥先生评传》。
    5《石甫作剪发诗又作不剪发诗见者不解吾以诗解之》。
    1均见刘成禺《世载堂杂忆》。
    2《陈考功六十寿序》。
    3《二家词钞跋》。
    4《二家词抄跋》。
    1《近代诗人小传稿》。
    2通行本作《贾服注辑述》。
    1《晚晴簃诗汇》卷七十二。
    1《日记》同治十一年七月初二日《致孙子九汀州书》。
    2《日记》光绪十一年三月十八日《送荇老灵輀还湘并追悼子缜二首》(其二)。
    3《樊山集》卷十。
    4按:《清诗纪事》12529页作“号爽秋”,误。
    1《宋书》卷八十五。
    
    1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
    2参《光宣诗坛点将录》“沈曾植”条下赞语。
    3《日记》光绪六年十月十四日。
    4《日记》光绪十一年十二月初六日。
    1樊增祥《二家词钞》序。
    2按:樊山此序实非为《杏花香雪斋诗集》所作,详参附录《杏花香雪斋诗集考辨》一文。
    3笔者按:曹子建诗原作“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
    4《日记》光绪八年三月二十四日。
    5《日记》光绪五年八月二十七日。
    6钱仲联《近代诗抄》。
    
    1《日记》咸丰十年三月十三日。
    2《日记》咸丰十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3《日记》咸丰十一年二月十二日。
    4《日记》咸丰十一年三月二十八日。
    5《日记》咸丰十一年五月二十日。
    6《日记》同治六年十二月三十日。
    
    1《日记》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
    2《日记》同治十一年二月十七日。
    
    1见《徵刊越缦堂日记启》。
    2《日记》同治十一年四月初九日。
    
    1马歘《小草斋诗话序》。
    2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六。
    1《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〇“明诗综”条。
    2钱锺书《谈艺录》三十则:“渔洋、竹垞说诗竹垞诗”。
    3《日记》光绪十年闰五月初八日。
    1《日记》同治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1《日记》同治十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2钱锺书《谈艺录》廿九则“竟陵诗派”。
    3《日记》光绪十年闰五月初八日。
    4比如对公安、竟陵的肯定,在清代并非独家之论。如清初诗论家贺贻孙在《诗筏》中说:“今人贬剥《诗归》,寻毛煅骨,不遗馀力。以余平心而论之,诸家评诗,皆取声响,惟锺、谭所选,特标性灵。”
    1钱锺书《谈艺录》“竟陵诗派”补订。
    1《日记》同治二年八月十三日。
    2谢肇淛《小草斋诗话》。
    
    1韩愈《进学解》。
    2严羽《沧浪诗话》。
    3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引张栻语。
    1《日记》光绪十六年正月十一日。
    2赵执信《谈龙录》。
    3钱锺书《谈艺录》二七则“王渔洋诗”。
    4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
    5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
    6何世璂《然灯纪闻》。
    7“欧九不学”典出《西清诗话》。欧公嘉祐中见王荆公诗“黄昏风雨暝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笑曰:“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因戏曰:“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子细看。”荆公闻之曰:“是岂不知《楚词》:‘夕餐秋菊之落英’?欧阳九不学之故也。”
    1《日记》光绪十年十一月初七日。
    2《日记》光绪十一年十二月初六日。
    3《日记》同治二年九月十七日。
    2见康熙十七年博学鸿词科诏书。
    3钱锺书《谈艺录》“论渔洋、竹垞诗”。
    4《日记》咸丰四年六月初六日。
    5《日记》光绪四年六月三十日。
    6见李既汸《鹤徵后录》。
    7《日记》咸丰十年正月二十八日。
    8《日记》光绪五年三月十五日。
    2参严迪昌《清诗史》第三编引言。
    3《日记》光绪五年四月三十日。
    1《日记》同治三年十月十九日。
    2《日记》咸丰十一年三月十六日。
    
    1陈衍《近代诗钞》。
    2《巢经巢诗鈔序》。
    2《樊山续集》卷十八《葆生赠诗以湘绮见况何敢当也次答》。笔者按:此诗作于越缦故后。
    3《樊山集外》卷一《次韵答苏龛见赠三首》。
    4《日记》同治十三年四月十一日。
    1《日记》咸丰十年闰三月二十三日。
    1钱仲联《近代诗抄》。
    1樊增祥《冬夜过竹筼侍讲论诗有述》。
    1余诚格《樊樊山集叙》。
    2《日记》光绪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1清代江浙地区文社甚多,如康熙、雍正年间的“龙山诗巢”,乾隆年间的“西园吟社”、“越中七子”,嘉庆、道光年间的“泊鸥吟社”,道光、咸丰年间的“益社”、“越三子社”,同治年间“皋社”等等。
    2李登瀛字俊升,号梅溪。康熙壬辰进士,官内阁中书。历任江西安仁知县,著有《梅溪集》。内阁中书不过从七品,外放知县为正七品,这位六世祖的官虽然并不大,在家乡却积极参与龙山诗巢,极有文名。李慈铭《越中先贤祠目序》云:“吾越郡城龙山西麓旧有诗巢,传为东维遗址,国朝初,先天山府君与郡中名士重建诗巢于偏门之壶觞村,称诗巢二十子。其地湖山秀艳,亭榭映带,蔚然花竹,传为图画。”又:《三山世隐图记》云:康熙之初,先六世祖中书府君,尝于同郡名士一十九人,踵铁崖之故事,结诗巢于埭西。衣冠伟然,髣髴月泉之社。文采蔚若,颉颃云门之游。落花泛觥,垂杨蔽席。白萍周于文砌,红蓼亚其朱阑。艳极湖山,人传图画。(《日记》同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3冒广生《小三吾馆词话》卷五载:(李)莼客初名模,(王)平子名章,因周畇叔先生名星誉,于是莼客更名星模,平子更名星諴,与余五外祖涑人先生(星鉴)、外祖季贶先生(星诒),称“五星”。
    4《日记》咸丰七年正月十七日。
    5《日记》光绪六年六月初四日《赠胡匡伯即送其下第还越二首》。
    6《日记》光绪四年十月二十日。
    7《日记》同治二年六月初二日。
    1《日记》咸丰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1《五月十七日入都作》。
    2有关李氏捐官的详情,可参考《越缦堂日记》咸丰十一年二月十三日、咸丰九年二月十四日,同治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光绪十年五月初六日、初十日,又《世载堂杂忆·李莼客的怨气》,冒广生《小三吾馆词话》卷五等相关文字。
    1《日记》咸丰十一年二月十二日。
    1《日记》同治六年正月二十五日。
    1参见《梦苕庵诗话》一二六则。
    2比如李氏买妾这样的“人生大事”,就少不得潘伯寅的援手。光绪四年三月,李慈铭致书张之洞,“乞贷三十金”。不料张只肯给银十两。李慈铭为之愤愤,自称“两与之书,而借三得一。为此婢价,平生风节扫地尽矣”。可是,潘祖荫却慷慨赠予二十两,以解诗人燃眉之急。见是月二十日《日记》。
    3《石遗室诗话》卷十一。
    
    1《日记》同治十一年三月初十日。
    2《日记》光绪八年三月二十四日。
    
    1《日记》同治十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2樊增祥《杏花香雪斋诗》序。
    1《日记》咸丰九年十一月十八日。
    
    1《日记》光绪四年七月初七日。
    2《白华绛跗阁诗甲集至己集初定本自序》。
    3《日记》咸丰四年三月二十四日。
    4《日记》咸丰十年九月二十九日。
    
    1《昭昧詹言》。
    2《瓶粟斋诗话四编·上》。
    1《樊山集外》卷二。
    2李详《药裹慵谈》:恩施樊君云门,汉寿易君顺鼎,从实处入,与陈(三立)异辙。陈之沉思苦吟,视樊、易之速藻,亦有间焉。陈戏语实甫:“君与樊君胸中,有作诗机器。”
    3《石遗室诗话》卷一。
    4《光宣以来诗坛旁记》。
    1《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一《李义山诗集》。
    2《沧浪诗话·诗体》。
    3《列朝诗集》丁集第十六。
    4《皱水轩词筌》。
    5《再与沈大宗伯书》。
    6许子逊《黄任传略》。
    1《清诗纪事》“樊增祥”条下《挽易石甫诗》评语。
    2《石遗室诗话》卷一。
    3《樊山集外》卷四《无题八首》。
    4《近著樊山诗词文稿》卷六。
    5陈锐《袌碧斋杂记》。
    1《再和李元膺十忆诗并序》。
    2《北江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3《石遗室诗话》卷一。
    1《瓯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4月初版,第1057页。
    3袁枚《瓯北集序》。
    4《北江诗话》卷二第七十八则:红牡丹诗,前人绝少。余前在同乡刘公赞种之席上,赋牡丹诗,中二联云:“神仙队里仍耽酒,富贵丛中独赐绯。影共朝霞相激射,情于红袖最因依。”
    5按:(杨亿)诗宗法唐李商隐,词取妍华而不乏兴象,效之者渐失本真。惟工组织,于是有优伶挦撦之戏?淙〔牟┥模反示茄в懈埽嗖荒荛F铸变化,自名一家,固亦未可轻诋。(《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六《西昆酬唱集》)
    6又如《樊山续集》卷十《爽翁赠于谏议诗自言效樊山体亦继作吴体一篇不似渐西也》。
    7检《复堂类集》诗卷十,有《赠章寿康硕卿》,诗作于光绪十六年,云:“一尊海上酹斜醺,十载闻声始识君。故国江山笺越纽,在官罪过写唐文。投簪采鞠从吾好,揽辔栽花证所闻。等是八荒同一室,天涯未肯惜离群。”“江山笺”三字,《樊山集》作“山川寻”。笔者按:“越纽”即《越绝书》之别称。然此说李慈铭不同意。“越绝字,近儒以为是越纽之误。案首篇外传本事,首发绝字之义,两云绝者绝也,谓句践内能自约,外能绝人,故不称越经书记,而称越绝。末篇叙外传记,又自比于孔子之作《春秋》,谓圣人殁而微言绝,圣文绝于彼,辩士绝于此,故题其文谓之越绝,其旨甚明,何得谓误?”见《越缦堂日记》咸丰十一年正月初九日。
    1田雯《古欢堂集·杂著》。
    2方回《瀛奎律髓》。
    3按:此诗《长庆集》六十卷中不载,今人冀勤所编《元稹集》入补遗类。
    4陈寅恪在《艳诗与悼亡诗》一文中指出:“今存《元氏长庆集》为不完残本。……韦縠《才调集》第五卷所录微之诗五十七首,虽非为一人而咏,但所谓艳诗者,大抵在其中也。”
    5《石遗室诗话》卷一。
    1王诗甚长,参《梦苕庵诗话》第一则。
    1钱海岳《樊樊山方伯事状》。
    1《张南皮量隘》。
    2《陈考功六十寿序》。
    1《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宣》。
    2刘世南《清诗流派史》第十七章“龚自珍”。
    1《樊山集》卷八《冬夜过竹筼侍讲论诗有述》。
    2蔡元培《鲁迅全集序》。
    3《元白诗笺证稿·艳诗及悼亡诗》。
    4《日记》光绪四年十二月十三日。
    1见曾之撰《越缦堂骈体文校例略六则》。
    2见王重民对于该书之按语。
    3见曾之撰《越缦堂骈体文校例略六则》。
    4此书少有人及之,黄秀文主编之《中国年谱辞典》(百家出版社1997年5月版)尝著录之。
    5笔者按:当为《越缦堂日记钞》。
    1《杏花香雪斋诗》版本颇复杂,详见文章第三部分分析。
    2王存《徵刊越缦堂日记启》。
    3 1920年,在蔡元培等人的提议下,以浙江公会的名义影印了其中《孟学斋日记》、《受礼庐日记》、《祥琴室日记》、《息荼庵日记》、《桃花圣解盫日记》、《郇(荀)学斋日记》的手稿,1936年蔡元培再次主持影印了其中《甲寅日记》、《越缦堂日记乙集——壬集》的手稿,而当时盛传可能已经亡佚的日记最后部分——《郇学斋日记后集》手稿有幸在1988年为人发现,由北京燕山出版社组织影印。
    4祁文见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第79页。
    1详参广陵版《日记》。
    1陈左高《历代日记丛谈·越缦堂日记》。
    2李慈铭《桃花圣解庵日记序》。
    3李慈铭《萝庵游赏小志自序》。
    4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壬集序》。
    1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壬集序》。
    3以上两段引文均见李慈铭《诗初集自序》。
    1四卷本《诗稿》中也有此类删去字样,同《日记》。
    2笔者案:《日记》作“十首”,实仅九首。
    3李慈铭《白华绛跗阁诗初集自序》。
    4《日记》同治三年十月二十日。
    5见钱仲联《梦苕庵诗话》一二四则“李莼客自评夸诩过甚”。
    
    1李慈铭《白华绛跗阁诗初集自序》。
    2详参笔者所著《李慈铭杏花香雪斋诗版本述考》一文,《文献》2008年2期。
    1中华书局在民国二十八年(1939)刊印了是书,包括甲集至癸集的诗歌,另附出版者搜集的诗作补遗一卷。补遗卷从《日记》中辑录了诗歌20首,较之《日记》,尚非全部。而末一首《和爽秋见怀绝句》,注明从袁昶《于湖集》中补入,故实补入诗歌21首。
    2癸集最后一首为《再寄仙坪河帅用前韵》,作于光绪十七年六月二十九日。
    3樊增祥《杏花香雪斋诗二集序》。
    1李慈铭《白华绛跗阁诗自序》。
    2当然,修改较少可能是越缦老人晚年诗律渐细之故,晚年日记手稿也少有大量涂抹。
    3诗歌数量偶有差异。如《杏花香雪斋诗》甲集第一首:《东坡先生生日招绂庭丈封翁潘孺初户部存张张牧庄舍人小集寓斋绂丈赋诗见赠即用原韵奉答二首》,并不见于《日记》中。然十卷仅此一例而已。
    4据《杏花香雪斋诗》李济铿跋语。
    5见王重民《李越缦先生著述考》之《杏花香雪斋诗》按语。
    6李慈铭《白华绛跗阁诗自序》。
    7此据李济铿跋:“由君云龙就《日记》中乙亥以降所存诗孴为《越缦堂诗续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以总《白华绛跗阁》之后。校以张君(张锺湘)之刊,则遗落甚多。盖张君仅印数十部,由君与商务主者俱未曾见,又不知别有诗草存焉。”
    8由云龙《越缦堂诗续集序》。
    【1】.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广陵书社2004年清史编委会文献丛刊影印手稿本。
    【2】.李慈铭《癸巳琐院旬日记》,上海图书馆藏手稿本。
    【3】.李慈铭著、缪荃孙辑《越缦堂日记钞》,二卷,《古学汇刊》刻本。
    【4】.李慈铭《白华绛跗阁诗初集》十卷,光绪十六年刻本。
    【5】.李慈铭著、李维荣钞《越缦堂杏花香雪斋诗钞》九卷,北京图书馆藏手钞本。
    【6】.李慈铭著、李承侯钞《杏花香雪斋诗》十卷,上海图书馆藏手钞本。
    【7】.李慈铭著、吴道晋辑《杏花香雪斋诗》十卷,上海中华书局民国二十八年本。
    【8】.李慈铭著、由云龙辑《越缦堂诗续集》十卷,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二年本。
    【9】.李慈铭著、袁天庾辑《杏花香雪斋诗》八卷,越铎日报民国六年国学选萃本。
    【10】.李慈铭著、孙雄辑《越缦堂诗后集》,十卷,北京图书馆藏手稿本。
    【11】.李慈铭著、题旧士抄《白桦绛跗阁诗续》十卷,北京图书馆藏手稿本。
    【12】.李慈铭著、题安越堂抄本,《越缦堂诗文钞》,北京图书馆藏手钞本。
    【13】.李慈铭著、王重民辑《越缦堂文集》十卷,国立北平图书馆民国十九年本。
    【14】.李慈铭著、蒋瑞藻辑《越缦堂诗话》三卷,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四年本。
    【15】.李慈铭著、王重民辑《越缦堂读史札记全编》三十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
    【16】.李慈铭著、由云龙辑《越缦堂读书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点校本。
    【17】.李慈铭著,题《越缦堂所著书》,(《湖塘林馆骈文》、《李越缦散骈文》、《越缦散骈文》、《越缦山房丛稿》、《越缦丛稿弃馀》、《白华绛跗阁诗稿》存四卷、《越缦老人诗文稿》、《柯山漫录》存《穷愁录》一卷、《萝庵日钞》存卷二至卷九、《萝庵游赏小志》、《李氏谱略》、《越中先贤祠目序例》。)上海图书馆藏手稿本。
    【18】.李慈铭著,题《越缦堂杂稿》,(《越缦笔记》、《柯山漫录》、《困学楼丛钞》、《越缦堂丛稿》、《白华绛跗阁诗稿》存八卷、《庚寅病榻小草》、《湖塘林馆骈体文钞》存一卷。)北京图书馆藏手稿本。
    【19】.李文糺《越缦堂詹詹录》三卷,民国十七年刻本。
    【20】.樊增祥《樊山集》二十八卷,《续集》二十八卷,《公牍》三卷,《批判》十五卷,《时文》一卷,《二家咏古诗》一卷,《二家试帖》二卷,《二家词抄》五卷。题光绪十九年刻本,光绪二十八年续刻。
    【21】.樊增祥《赏心集闲乐集合刊》,不分卷,上海广益书局清光绪三十三年本。
    【22】.樊增祥《樊山滑稽诗文初集》一卷、《滑稽诗文集续编》一卷,《琴楼梦滑稽小说》一卷,原题东溪居士戏墨上海广益书局民国二年本。
    【23】.樊增祥《樊山集七言艳诗钞》十卷,上海广益书局民国五年本。
    【24】.樊增祥《樊山集外》八卷,上海广益书局民国八年本。
    【25】.樊增祥《近著樊山诗词文稿》十二卷,上海广益书局民国十五年本。
    【26】.樊增祥《樊园五日战诗记》一卷,上海广益书局民国二年《古今文艺丛书》第一集第6册。
    【27】.樊增祥《樊园战诗续记》一卷,上海广益书局民国三年《古今文艺丛书》第二集第10册。
    【28】.樊增祥辑《江亭修禊诗》一卷,民国十四年本。
    【29】.樊增祥《樊山诗文钞》十卷,上海广益书局民国元年本。
    【30】.樊增祥《樊山全集》,上海广益书局民国二年本。
    【31】.樊增祥著,涂晓马等辑《樊樊山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中国近代文学丛书》点校本。
    【32】.樊增祥《樊山政书》,中华书局2007年点校本。
    【33】.张之洞著,苑书义等辑《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点校本。
    【34】.王士禛《带经堂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校点本。
    【35】.陈衍《石遗室诗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民国诗话丛编》点校本。
    【36】.钱仲联《梦苕庵诗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民国诗话丛编》点校本。
    【37】.刘禺生《世载堂杂忆》,中华书局1960年《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点校本。
    【38】.刘禺生《洪宪纪事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点校本。
    【39】.金梁《近世人物志》,北京图书馆2007年影印本。
    【40】.汪辟疆《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点校本。
    【41】.郑逸梅《艺林散叶》、《艺林散叶续编》,中华书局2005年点校本。
    【42】.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国学基础文库点校本。
    【43】.邬国平、王镇远《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清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本。
    【44】.黄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本。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