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传统中寻求富有建设意义的思想资源,是中西文化保守主义者共同的思想倾向。西方的文化保守主义是西方国家在自身的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出现了人的异化问题,引发了保守传统道德的回应。与西方不同,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还要面临一个儒家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冲撞问题,“中体西用”思想成为了这一思潮的核心理念。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与强烈中心主义的文化,自西方文化伴随着列强的坚船利炮传入中国之初,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就已经开始孕育,并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愈发显得持久而坚韧。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的破产,是中西文化力量对比走向失衡的开始,此时传统士人已经难以从传统的儒学体系中寻找到应对西学东渐和时代变迁的有力思想资源,儒学本身也无法按照其自身伦理政治的理路继续发展,而在此刻系统阐释“中体西用”思想以捍卫儒学道统的张之洞,强调以中国文化为本位有限的吸收西方文明,试图通过对传统儒家伦理的普世性价值的固守来维持传统中国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对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张之洞也因此成为了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兴起的标志性人物。
     作为晚清官僚中的学者,学者中的官僚,张之洞的从政与为官具有一种独到的儒家文化特色,他始终力图为自己的为政治民之道寻求一种学理上的解释。同时,一生以孔儒之学为归依的张之洞,也自觉地融入了近代西学东渐的大潮,努力获取西方新知,这又使得张之洞具有了一种中西兼采、自成体系的学术素养。他立足古文经学,兼采汉宋,又对康梁等人奉为圭臬的今文经学极力抵制,而张之洞一以贯之的经世情怀,以及对传统儒家义利之辨的重新诠释,为其接纳西学提供了思想动因。但传统的经世思想本身也蕴含着维护封建道统的内在逻辑,排斥私利这一儒家文化人格片面的道德立身要求,也使张之洞在晚清社会转型时期遭遇困境,这使得张之洞无法在更高的层面上学习西方,他只能通过对正统儒学的调适与捍卫来应对传统文化的危机,提出“中体西用”主张,在肯定传统文化本质优长的前提下有限的吸收西方近现代文明,以期实现“保国、保种、保教”这一儒家伦理与政治制度紧密结合的政治理想。
     “中体西用”思想经过张之洞在戊戌时期系统阐释之后,其历史作用已经完成了从“采西学而开新”到“守中学以卫道”的转变,并经过满清朝廷的认可后成为了统治思想和官方意识,也成为了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核心理念,张之洞本人在这一思潮中的奠基地位由此确立。文化保守主义者在对社会政治秩序关注的同时,他们更看重的是人们道德秩序的维系,而中国社会儒家道德法律化的传统,正为他们守护传统的礼治思想提供理由。基于此,张之洞身体力行地将“中体西用”思想落实到政治实践层面,使这一思想成为了他在兴办洋务、变革科举以及清末新政时期进行法制变革、清末立宪的指导思想,对晚清的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张之洞在这其间的成败得失也反映出传统儒家文明在中国近代化转型过程中的张力与惰性。
     社会变革不仅需要先进思想的导引,也需要有常态的文化制衡。但是,张之洞乃至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并没有像西方的保守主义者那样赢得社会更多的理解与认同。作为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奠基者,张之洞在提醒人们关注文化的民族性的同时,却忽视了对民族文化时代性的追求,他在试图关注对现有社会秩序的维持,并立足国情对社会近代变革做出循序渐进的审慎安排的同时,却无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能够适应社会近代转型的可靠思想资源,使其难以给中国的近现代化道路指明可靠的路径,而张之洞本人也每每陷入事与愿违、进退失据的现实困境。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所面临的社会历史环境,要比西方的保守主义者复杂而艰难得多,因为西方文化保守主义者所依托的市民社会、人文主义价值等前期思想资源,正是中国近代社会所缺失的,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政治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并不包含现代化的因素,这使得创新传统成为了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想摆脱困境、实现发展的必需。毕竟,保守主义的关键不在于保守与否,而在于保守什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或许可以把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前途,看作是一种作为心理倾向的保守思路,以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到一种合理的张力。
Both cultural conservationist from the east and the west claimed to search for constructive ideology resources from their traditions. The cultural conservatism in western countries is mainly about the discussion on the traditional morality caused by the theories on human alienation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whereas that in China should deal with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and the modern western culture. So "Westernized Chinese style" became the central tenet of this ideological trend.
     With profound history,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s a strong sense of humanism. The cultural conservatism had began since the western powers invaded China with their battle ship and cannons as well as their culture and it was deepened and strengthened by the ever increasing national crisis. The failure of the 1894 War and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began the disequilibrium in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oriental and occidental culture. The traditional scholars could not find powerful ideological resources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to cope with the eastward spread of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vicissitude of times, while Confucianism could not continue developing itself according to its ethical politics. At this moment, Zhang Zhi-dong who tried to retain their dignity of Confucian orthodoxy brought about the idea of "Westernized Chinese style", which emphasized that we should base on our national culture and absorb alimentation and distillate of occidental culture. He wanted to maintain the traditional social order by the universal values in Confucianism. He played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cultural conservatism in China and became the representative personage of the upsurge of cultural conservatis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s an official and scholar, he showed a typical Confucian characteristic in his work and tried to find some explanation in Confucian for his principle of being official. At the same time, as an advocate of Confucianism, he also joined the trend of the eastward spread of western culture and acquired much western ideas, thus formed his own style of combining the oriental and occidental culture. He advocated the ancient classics and resisted the modern script classical learning which was regarded as its criterion and core by scholars like Kang Youwei and Liang Qichao etc. However, his consistent style and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ism provided ideological motivation for acquiring of western ideas. The traditional practical thought entails the inherent logic of safeguarding the Confucian orthodoxy. Zhang's acquiring of western ideas was confined by some moral requirements of the Confucianism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So he can only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Westernized Chinese style"to adjust the Confucianism to cope with the crisis face by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oncept advocates absorption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on the basis of ensuring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political idea of "protect the country, protect the nation and protect Confucianism", which is a close integr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he political system.
     After the systema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Westernized Chinese style" by Zhang during the Wu Xu period (1895-1898), the concept shifted its emphasis from the absorption of western knowledge to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feudal system, and it gradually gained the recognition of the court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became the official sense. It also became the core idea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cultural conservatism and Zhang thus held a fundamental position in this stream of thought. Cultural conservationist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moral order of the society as well as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the tradition of moral legalization in Confucianism justified their safeguarding of the thought of "Rule of Rite". Thus Zhang put the thought into political practice and made the thought as the guiding thought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legal system,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the reform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constitutionalism etc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ich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in Chin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ups and downs and Zhang also illustrated the tension and inertia of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China.
     The social reform needs not only the guidance of advanced thoughts but also the balance of the normal culture. However, Zhang as well as other cultural conservationists in China haven't gained understanding and recognition of the society as their counterpart in western countries has. As the founder of the trend of cultural conservatism in late Qing dynasty, Zhang neglected the epoch nature of national culture during his advocating of cultural nationality. He tried maintaining the social order and gradually achiev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but he could not find reliable ideological resources in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to adapt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He hasn't found the correct way to modernization for China. He also faced a lot of troubles and things always went contrary to his wishes.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was much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at in western countries, because China was lack of the ideological resources like civil society, values of humanism etc that western counties have. The Confucianism does include any element of modernization in. If we want to get out of the predicament to develop our country, we need to resort to innovation. After all, the essence of conservatism does not lie in whether we conserve or not but what to conserve. We can regard the cultural conservatism as a kind of psychological tendency, so we need to find a reasonable tension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for a bright future for the cultural conservatism in China.
引文
1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一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0页。
    2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5页。
    3 赵尔巽;《清史稿》卷437,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1册,第12377页。
    4 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卷1,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
    1 宋杰:《南皮张公贵州兴义府遗爱慈碑记》,《张之洞奏稿(散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所藏档案甲182-475。
    2 殷树森、汪宝树纂修:《张瑛墓志铭》,载《南皮县志》卷14,光绪十四年刊本,第22页。
    3 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光绪五年一月朔日。
    4 陈衍:《张相国传》,《石遗室文集》卷1,续修四库全书本。
    5 朱峙三:《香涛文情及其上层路线》,《武汉文史资料·张之洞遗事》,1986年第1辑,第53页。
    6 《体仁阁大学士张公之洞事略》,载《东方杂志》第6年第10期。
    7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00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19页。
    2 《节译文汇报论张相》,《时报》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五日。
    3 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湖北通志馆1947年版,第57页。
    4 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湖北通志馆1947年版,第57页。
    5 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卷7,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
    6 胡敬思:《国闻备乘》卷4,中华书局2007年版。
    1 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第223页。
    2 胡均:《清张文襄公年谱》,台北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85页。
    3 徐世昌:《清儒学案》卷187,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页。
    4 剪伯赞编:《戊戌变法》,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二册,第43页。
    5 梁启超:《自由书》,《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页。
    1 夏勇:《法治源流--东方与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167页
    2 肖雄:《近代学人的“学术独立”观念》,《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3期。
    3[英]休·塞西尔著,杜汝辑译:《保守主义》,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页。
    4 刘军宁:《保守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6页。
    5 殷海光:《自由主义的趋向》,载周阳山、杨肃献编:《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自由主义》,台北时报 出版公司1981年版,第19页。
    1 张岱年:《文化与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
    2 林语堂:《中国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17、320页。
    3 戴逸:《皓首学术随笔·戴逸卷》,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15页。
    4 许同莘编:《张文襄公年谱序》,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
    1 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张之洞》
    2 《张文襄公全集·卷首上》,北京文华斋刻本1928年版。
    3 毛泽东语,载《纵横》1984年第3期。
    4 《续修四库全书提要·集部·广雅堂诗集》
    5 孙中山语,载《时报》1912年4月12日第3版。
    1 叶国洪:《儒家思想与中华现代化:西方文化冲击儒家思想的历史个案的回顾》,《清华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2 章征科:《张之洞对近代化追求的政治文化特色新论》,《学术月刊》2004年第1期。
    3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9页。
    4 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载《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32页。
    5 喻大华:《张之洞在晚清儒学没落过程中的卫道活动》,《南开学报》2000年第1期。
    1 龚书铎、黄兴涛:《“儒臣”的应变与儒学的困境--张之洞与晚清儒学》,《清史研究》1999年第3期。
    2 谢放:《“张之洞反对民权”说剖析--兼析19世纪后期中文词汇“民权”与“民主”的涵义》,《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2期。
    3 邓红洲:《张之洞“从缓”“从速”立宪论》,《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3期。
    1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1页。
    2 史华慈:《论五四前后的文化保守主义》,《五四:文化的阐释与评价--西方学者论五四》,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9页。
    3 刘军宁:《保守主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8页。
    1 参见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84页。
    2 欧阳哲生:《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述评》,《求索》1990年第1期。
    1 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
    2 马庆钰:《对于文化保守主义的检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3 郑师渠:《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
    4 俞祖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重要转向》,《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5 陈寒鸣、欧阳万钧:《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论纲》,《历史教学》1998年第12期。
    1 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2 何晓明:《返本与开新-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新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47页。
    3 何晓明:《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述论》,《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5期。
    4 颜炳罡:《心归何处:儒家与基督教在近代中国》,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4页。
    1 胡逢祥:《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保守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2 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页。
    3 何晓明:《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述论》,《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5期。
    4 何晓明:《返本与开新-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新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22页。
    5 参见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2页。
    6 蒋广学:《曾国藩:近代中国政治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奠基者》,《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7 卢毅:《世纪回眸--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嬗变与传承》,《东南学术》2000年第2期。
    8 罗福惠:《概论近代以来我国文化传统主义的演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
    9 欧阳哲生:《中国近代文化流派之比较》,《中州学刊》1991年第6期。
    10 郑师渠:《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
    1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增补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97页。
    2 Craig,Edward,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London;New York,Routledge Publishing,1998,Vol.2,p.608.
    3 《不列颇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5页。
    1 Goodin,Robert E.& Pettit,Philip(ed.),A Companion to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Blackwell Publishers,1993,p.247.
    2 Jirrry z.Muller,Conservati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p.31
    1 S.Huntington," Conservatism as an Ideology",A 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51,1957.
    2 徐大同总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五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页。
    3 Steinfels,Peter,The Neoconservatives,New York,1979,p.55.
    1[美]麦金太尔:《三种对立的道德观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2[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81页。
    3[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
    4[美]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4页。
    1[美]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9页,第65页。
    2[美]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22页。
    3[美]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4页。
    4 顾肃、张凤阳:《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57页。
    5[英]塞西尔:《保守主义》,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页。
    1[美]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68页。
    2[美]艾恺:《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 Rotert Nisbet,The Sociological Tradition,Basic Books,INC.,Publishers,1966,p.11.
    4[英]罗杰·斯克拉顿,王皖强译:《保守主义的含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5[美]希尔斯,傅铿,吕乐译:《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页。
    1 金耀基;《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历史》,罗荣渠等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4页。
    2 何晓明:《返本与开新--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新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8页。
    3[美]斯塔犬里亚诺斯,迟越等译:《全球分裂》上册,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67页。
    4[美]斯塔夫里亚诺斯,迟越等译:《全球分裂》上册,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44页。
    5[美]斯塔夫里亚诺斯,迟越等译:《全球分裂》上册,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97页。
    6[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页。
    1[美]爱德华-希尔斯,傅铿、吕乐译:《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88、434页。
    2[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页。
    3[美]爱德华-希尔斯着,傅铿、吕乐译:《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5页。
    4 马克思:《给“纽约每日论坛报”的电讯》,1863年6月25日。
    5[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页。
    6[塞内加尔]桑戈尔:《黑人传统精神之争》,转引自《西亚非洲》,1980年第2期,第78页。
    7[印度]泰戈尔:《在中国的谈话》
    8 封祖盛编:《当代新儒家》,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134页。
    1 杨阳、李筠:《现代化与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载《政法论坛》,2007年第3期。
    2 《史记》卷83,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八册,第2465页。
    3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缩印本),第293页。
    4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 页。
    1 刘军宁:《保守主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页。
    2 史华慈:《论保守主义》,《中国近代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版,第33页。
    3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1页。
    4 牟宗三:《生命的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1 《国魂篇》,载于《浙江潮》第一期,见罗家伦主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编,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1968年影印初版,1983年再版。
    2 陈崧编:《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
    3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3-4页。
    4 陈崧编:《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56页。
    5 陈崧编:《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57页。
    6 《梅光迪致胡适》,1916年10月5日。
    7 《吴宓日记》,1927年11月14日。
    1 封祖盛编:《当代新儒家》,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3-54页。
    2 韩德民:《如何认识九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原道》第5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5页。
    1 李侃:《鸦片战争前后“士林风气”的变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
    2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2页。
    3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22页。
    4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4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4页。
    5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36页。
    1 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56页。
    2(清)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1905-1908年刊,朋僚西稿,卷15,“复致仲良中丞”。
    3[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48页。
    1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广州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第23页。
    2 许纪霖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97页。
    1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6-58页。
    2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04页、第236页。
    1 全汉:《明末清初反对西洋文化的言论》,载包遵彭、关相湘、李定义编:《中国近代史论丛》第1辑第3册,台北中正书局1958年版。
    2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2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41-447页。
    3 宝鋆等修:《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7,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第24页。
    4 吕实强:《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1860-1874)》,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6)1985年版,第17 页。
    1 夏东元:《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2页。
    2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 《曾孟朴年谱》,见魏绍昌辑:《孽海花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4 刘师培:《黄帝纪年论》,《国民日日报汇编》第2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83年版。
    5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1页。
    6 萧一山:《清代通史》第四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13-2014页。
    7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13页。
    8 何一民:《转型时期的社会新群体—近代知识分子与晚清四川社会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4页。
    1 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卷1,上册,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13页。
    2 《留美学生季报》,1918年第2期。
    3 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4页。
    4 《湘报》,1898年4月2日第24号。
    5 《湘报》,1898年3月29日第20号。
    6 章太炎:《訄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页。
    7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34,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第8册,第53页。
    8 朱维铮:《中国经学的近代行程》,《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1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24。
    2 刘锡鸿:《英轺私记》,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48页。
    3 《说利》,1896年10月14日,《申报》(影印本)(54),第271页。
    4(清)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卷120,清光绪3年刻本。
    5(清)薛福成:《出使日记续刻》卷4,清光绪24年刻本。
    6 《利害辩》,《申报》1890年7月23日。
    7 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7页。
    8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24页。
    1(清)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1905-1908年刊,朋僚西稿,卷18,第22页。
    2(清)魏源:《武事余记·掌故考证》,《圣武记》附录卷12,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3(清)魏源著,陈华等点校注释:《海国图志》卷2,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
    4[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76页。
    5 宝成关:《西潮与回应--近四百年思想嬗替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147页。
    6 张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香港《二十一世纪》杂志1999年4月号。
    7(清)魏源:《魏源集》上册,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6页。
    8 王栻主编:《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页。
    1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第55、56页。
    2 黄遵宪:《与人论学书》,《黄遵宪集》下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81页。
    3 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93页。
    4 汕头《中华新报》已酉,5月5日。
    5[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页。
    6 傅斯年:《中国学术界之基本谬误》,《新青年》1918年4月15日,第4卷第4号。
    7 辜鸿铭:《张文襄幕府纪闻·清流党》,岳麓书社1985年版。
    1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10页。
    2 朱传誉主编:《张之洞传记资料》第4册,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年版,第61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38页。
    4 陈宝琛:《清诰授光禄大夫仁阁大学士赠太保张文襄公墓志铭》,《清代碑传全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69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43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2页。
    7 赵尔巽:《清史稿》卷145,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265页。
    8 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卷7,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
    9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卷213,古文二,傅鲁堂诗集序,北京文华斋刻本1928年版。
    10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2页。
    11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卷224,诗集一,增样跋语,北京文华斋刻本1928年版。
    1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第55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37页。
    3 胡钧:《张文襄公年谱》卷1,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2页。
    4 胡钧:《张文襄公年谱》卷2,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1页。
    5 胡钧:《张文襄公年谱》卷2,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4页。
    6 胡钧:《张文襄公年谱》卷3,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17页。
    7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19页。
    8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57页。
    9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31页。
    10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38页。
    1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98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23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74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29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2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12页。
    7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76页。
    8 《永咏》自注,《张文襄公全集》卷225,诗集二,北京文华斋刻本1928年版。
    9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20页。
    10 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卷3,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
    11 《致江夏、汉阳两县》,《张文襄公全集》卷133,电牍十二,北京文华斋刻本1928年版。
    1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30页。
    13 赵尔巽:《清史稿》卷437,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1册,第12379页。
    1 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见《寒流堂集》附《寅恪先生诗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6页。
    2 胡钧:《张文襄公年谱》甘朋云序,北京天华印书馆1939年版。
    3 黄兴涛等编译:《辜鸿铭文集》,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432页。
    4 Joseph R.Levenson,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A Trilog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nia Press,1968,pp.ⅸ-Ⅹ.
    5 颜炳罡:《心归何处:儒家与基督教在近代中国》,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页。
    1 S.Huntington,"Conservatism as an Ideology",A 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51,1957.
    2 《延访洋务人才启》,《张文襄公全集》,北京文华斋刻本1928年版,卷八十九,公牍四。
    3 《致瑞安孙仲容主政》,《张文襄公全集》,北京文华斋刻本1928年版,电牍七十九,524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23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23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17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34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4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17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14页。
    5 《张文襄公全集》卷2,奏议2,北京文华斋刻本1928年版。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67页。
    7(清)王韬:《弢园文录外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0页。
    8 倭仁:《挽救时事疏》,《倭文端公遗书补》,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刻本,第4页。
    1 龚自珍:《尊隐》,载《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8页。
    2 周光辉:《政治文明的主题:人类对合理的公共秩序的追求》,《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4期。
    3[美]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第186页。
    4[英]罗杰·斯克拉顿著,王皖强译:《保守主义的含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
    1[日]佐藤慎一著,刘岳兵译:《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年版,第72页。
    2 董寿慈:《论欧化主义》,《环球中国学生报》1907年第4期。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6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32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7页。
    6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后序》,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第126页。
    7 吴汝纶:《与弓子贞》,《吴汝纶尺牍》,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142页。
    8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卷一,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1册,北京神州国光社1955年版。
    9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04页。
    1 任剑涛:《文化卫道与政治抉择--以徐复观、钱穆为例的讨论》,《文史哲》2007年第2期。
    2 郑大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3 康熙:《四书讲义序》。
    4 辜鸿铭:《张文襄幕府纪闻·清流党》,岳麓书社1985年版。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08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08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04页。
    2 刘军宁:《保守主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8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00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69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08页。
    6[德]马克斯·韦伯著,洪天富译:《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126页。
    7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08页。
    8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08页。
    9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09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09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14页。
    1 宋杰:《南皮张公贵州兴义府遗爱慈碑记》,《张之洞奏稿(散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所藏档案甲182-475。
    2 鹿传霖:《赠太仆寺卿大夫建威将军张公神道碑》,载《张之洞年谱史料》,所藏档甲622-3。
    3 鹿传霖:《赠太仆寺卿大夫建威将军张公神道碑》,载《张之洞年谱史料》,所藏档甲622-3。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31页。
    1 江藩:《国朝宋学渊源记》,《国朝汉学师承记》附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3页。
    2 东方树:《汉学商兑》卷中之上,光绪十年三月宁乡成氏校刊本,第18页。
    3 刘师培:《清儒得失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0页。
    4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上册,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页。
    5 徐世昌:《清儒学案》卷180,中国书店1990年影印本。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74页。
    7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802页。
    8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78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95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53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77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94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4页。
    1 朱维铮:《中国经学的近代行程》,《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2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3 梁启超:《康有为传》第九章《人物及其价值》,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9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83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8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0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31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50页。
    4 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73页。
    5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67页。
    6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二十二,《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第8册,专集之34。
    7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1页。
    1 邓实:《国学复兴论》,《国粹学报》第一年第9期。
    2 王国维:《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上海)《教育世界》第118期。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4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19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6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4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19-9720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0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86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87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05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9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1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1页。
    3 胡钧:《张文襄公年谱》卷1,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4 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卷1,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66页。
    6 刘开:《贵齿论》,《刘孟涂文集》卷2,清道光六年姚氏檗山草堂刻本。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14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86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16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75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98页。
    7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2页。
    8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01页。
    9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89页。
    10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80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76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66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97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75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97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44页。
    7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7页。
    8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44页。
    9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31页。
    10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94页。
    1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96页。
    1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94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96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902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9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85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9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32页。
    7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78页。
    8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8页。
    9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75页。
    1 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第2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41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32-733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96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1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40页。
    3 辜鸿铭:《张文襄幕府纪闻·清流党》,岳麓书社1985年版。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67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04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12页。
    7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66页。
    8 顾颉刚:《中国近年来学术思想的变迁观》,《中国哲学》第11辑,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2、307页。
    1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65页。
    2 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观堂集林》卷23,中华书局1959年版。
    3 《宋元学案》卷1,《安定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5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5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64页。
    3 陈仲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宝文书局1898年刊印本。
    4 张昭军:《从“经世致用”到“中体西用”--张之洞对传统儒学的调适和锢蔽》,《孔子研究》2004年第4期。
    5 《论语·里仁》
    6 《论语·阳货》
    7 《论语·宪问》
    8 辜鸿铭:《张文襄幕府纪闻·公利私利》,岳麓书社1985年版。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15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25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51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6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68页
    7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45页。
    8 辜鸿铭:《张文襄幕府纪闻·权》,岳麓书社1985年版。
    1 《张文襄公全集》,北京文华斋刻本1928年版,卷一,奏议一。
    2 辜鸿铭:《张文襄幕府纪闻·权》,岳麓书社1985年版。
    3 辜鸿铭:《张文襄幕府纪闻·公利私利》,岳麓书社1985年版。
    4 《张文襄公全集》,北京文华斋刻本,1928年版,卷一,奏议一。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15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28页。
    7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0页。
    8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85页。
    9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58页。
    10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9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4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8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8页。
    4 《张文襄公全集》,北京文华斋刻本,1928年版,卷八十九,公牍四,《札司局设局讲习洋务》。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46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24页。
    7 辜鸿铭:《张文襄幕府纪闻·公利私利》,岳麓书社1985年版。
    8 董仲舒:《春秋繁露》
    9 朱熹:《朱子语类》卷16
    10 张载:《张载集·语录中》
    1 刘锡鸿:《英轺私记》,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25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63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12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62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8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30页。
    7 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湖北通志馆1947年版,第28页。
    8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59页。
    1 《张文襄公全集》,北京文华斋刻本1928年版,卷一,奏议一。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42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9页。
    4 朱熹:《朱子语类》卷18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05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页。
    7 孙晓春:《中国政治思想史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页。
    8 朱熹:《朱子语类》卷51
    1 孙晓春:《中国政治思想史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页。
    2 《河南程氏粹言》卷1
    3[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群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案语。
    4 《公私篇》,《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北京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494页。
    1 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第二编,“东西学书目叙例”,中华书局1957年版。
    2(英)傅兰雅:《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转见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中华书局1957年版。
    3。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40页。
    4。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42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45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32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7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41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48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4页。
    7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93页。
    8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72页。
    9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6页。
    10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7页。
    1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2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01页。
    2(清)黄润章:《洋务人才对》,见上海《强学汇编》卷9。
    3(清)马建忠:《适可斋纪言》卷2,中华书局1960年版。
    1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7页。
    2 参见桑兵:《盖棺论定论难定:张之洞之死的舆论反映》,《学术月刊》2007年第8期。
    3 《论张文襄之学书》,1909年10月8日《新闻报》第一张论说。
    4[美]任达著、李仲贤译:《新政革命与日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年版,第194页。
    5 《论自强宜稍变旧法》,载《申报》,1894-09-26。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页。
    2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34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38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51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0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92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93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4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95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97页。
    7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98页。
    8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1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1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7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5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50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44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17页。
    7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1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97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95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38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45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04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5页。
    7[日]依田熹家:《日中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
    8 《社说》,《东方杂志》1904年第10期。
    1 王拭主编:《严复集》(第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61页。
    1 魏源:《海国图志·叙》,岳麓书社1998年版。
    1(晋)葛洪:《抱朴子·明本篇》
    1(宋)朱熹:《语类》卷6
    2(明)王阳明:《传习录·答陆原静书》
    3(清)王夫之:《周易外传》卷2。
    4(清)李顒:《二曲全集》卷14。
    5(清)李顒:《二曲全集》卷16。
    6(宋)朱熹:《语类》卷6。
    7(清)王夫之:《薑斋文集》卷1,“知性论”。
    8(清)王夫之:《薑斋文集》卷1,“知性论”。
    1 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3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56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2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00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74页。
    7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4页。
    8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6页。
    9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44页。
    10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89页。
    1 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第1册,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倭仁折,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2(清)王韬:《弢园文录外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页。
    3(清)薛福成著,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81-582页。
    4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5页。
    1 《格致古微》略例,吴县王氏自刊本,1896年。
    2 王拭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2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66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65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37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95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2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63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7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60页。
    7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4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98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31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16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15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16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16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15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05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66页。
    4 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2页。
    5 章太炎:《某君与某论朴学报书》,《国粹学报》第2年第11号。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99页。
    2 郑观应:《盛世危言》,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页。
    3 张树声:《张靖达公奏议》,卷八《遗折》,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4 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93、197页。
    1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15-216页。
    2 赵尔巽:《清史稿》卷473,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834页。
    3 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58页。
    4 《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一日。
    5 梁启超:《上南皮张尚书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中华书局1994年版。
    6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24页。
    7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4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54页。
    1 朱峙三:《香涛文情及其上层路线》,《武汉文史资料·张之洞遗事》,1986年第1辑,第53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04页。
    3 刘禺生:《世载堂杂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6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04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43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44页。
    7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0页。
    8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40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67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6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05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5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8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3页。
    7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7页。
    1 刘禺生:《世载堂杂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4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95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3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2页。
    6 梁启超:《变法通议》,《戊戌变法》(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2页。
    7 窦宗一:《李鸿章年(日)谱》,台湾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1874年10月30日条。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54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4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7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97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0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7页。
    7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77页。
    8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7页。
    9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21页。
    1 李鸿章《试办招商轮船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20,1905至1908年刻本,第33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9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06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2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5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6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97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3-1754页。
    4 转引自许涤新、吴新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4页。
    5 转引自许涤新、吴新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5页。
    6 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6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44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1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08页。
    4(清)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036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0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85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40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74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96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98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98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99页。
    7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8页。
    8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91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57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05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4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0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44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舨,第1304页。
    7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6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6-1307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4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2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0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6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2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49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7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7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7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9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0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1页。
    2 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转引自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4页。
    3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20页。
    1(清)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488页。
    2 黄运藩:《请变通学务造呈》,《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82页。
    3 李灼华:《学堂难恃拟请兼行科举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93页。
    4[美]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36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28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3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6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75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86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8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00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1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1-1662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9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舨,第1766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65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62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66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40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40页。
    4 《神州日报》,1909年10月12日。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9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0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0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32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2页。
    5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奏行监狱宣注意四事折》,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31-832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45页。
    7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46页。
    8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40页。
    9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67页。
    10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76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19-1420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67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1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1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86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86页。
    7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86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86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3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1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56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1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1页。
    7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7页。
    1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771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3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3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1页。
    1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21页。
    2 曹全来:《国际化与本土化--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2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75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72-1773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72-1773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3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77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1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2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74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9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78-1779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76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0-1781页。
    1 武树臣:《中国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31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6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4页。
    4 刘泽华、刘丰:《礼学与等级人学》,《河北学刊》2001年第4期。
    1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257页。
    2 梁治平:《礼与法:法律的道德化》,《学习与探索》1989年第4期。
    3 《荀子·劝学》
    4 Peter Viereck:Conservatism Revisited:the Revolt against Ideology;Peter Viereck,with a Major New Study of Peter Viereck and Conservatism,by Claes G.Ryn,New Brunswick,N.J: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5,p.54.
    5 转引自陈晓律:《英国式保守主义的内涵及其现代解释》,《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 蔡枢衡:《中国法律史批判》,正中书局1942年版,“中国旧法制之合理认识”一节。
    2 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9页。
    3 范忠信:《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7页。
    4 张生主编:《中国法律近代化论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5页。
    5 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中正书局1937年版,第44页。
    1 蔡枢衡:《中国法理自觉的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2 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与中国固有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6页。
    3 徐复观:《中国人文精神之阐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
    4 马小红:《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183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15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1页。
    3 许同莘编:《张文襄公电稿》卷45,1918年铅印版,第36页。
    1 《致军机处、厘定官制大臣电》,《张之洞电稿甲编》卷65。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2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1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69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05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2-9723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2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2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4页。
    7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1页。
    8 《张文襄公全集》,北京文华斋刻本,1928年版,卷一百七十八,电牍五十七,致保定袁制台江宁刘制台。
    9(清)谭嗣同:《上陈右铭抚事书》,《湖南历史资料》1959年第4期。
    1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一,第303页。
    2 《致军机处、厘定官制大臣电》,《张之洞电稿甲编》卷65。
    3 《追录李木斋星使条陈变法折》,《时报》1905年11月28日。
    4 《光绪二十七年九月初三日致李木斋星使函》,《张文襄公函牍未刊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张之洞档案。
    5 《八月初七日张之洞入京奏对大略》,转引自孔祥吉:《张之洞与清末立宪别论》,载《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
    1 《张文襄公电稿》卷65,第32-33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25页。
    3 《张文襄公事略》,《清代野史》,巴蜀书社1988年版,第6辑,第123页。
    4 刘禺生:《世载堂杂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09页。
    5 参见桑兵:《盖棺论定论难定:张之洞之死的舆论反映》,《学术月刊》2007年第8期。
    6 《神州日报》,1909年10月12日。
    7(清)张謇;《张謇全集》第一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8页。
    8 《致军机处、厘定官制大臣电》,《张之洞电稿甲编》卷65。
    1 荣孟源等主编:《近代稗海》第十三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78页。
    2 《致军机处、官制大臣、袁世凯电》,《张之洞电稿甲编》卷65。
    3 安德鲁·内森:《中国权利思想的渊源》,载夏勇主编:《公法》(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72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07页。
    5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五”,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页。
    6 胡钧:《张文襄公年谱》卷6,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7页。
    7 《严复佚文两篇》,《档案与历史》1990年第3期。
    1 朱日耀、曹德本、孙晓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思考》,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9页。
    2[美]孔飞力:《封建、郡县、自治、立宪--晚清学者对中国政体的理解与倡议》,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3[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357页。
    1 夏东元:《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2页。
    2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0页
    3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8页
    4(清)倭仁撰:《请进日讲疏》,《倭文端公遗书》卷2,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刻本,第19页。
    1(清)吴廷栋:《复洪琴西孝廉书》,《拙修集》卷9,同治十年六安求我斋刻本,第29-30页。
    2(清)宝鋆等修:《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第9页。
    3(清)宣樊:《政治之因果关系》,见《东方杂志》第7年第12期,总1887页。
    4(清)曾国藩著、王启原辑:《求阙斋日记类钞》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藏清光绪二年传忠书局刻本,第55页。
    5(清)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朋僚西稿》,卷1,1905至1908年刻本。
    6(清)李鸿章撰,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书》,《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卷9,1905至1908年刻本。
    7 Douglas Robert K.Robert Kennaway:Li Hung Chang,London:Bliss,Sands and Foster,1895,p29.
    1 辜鸿铭:《张文襄幕府纪闻·清流党》,岳麓书社1985年版。
    2 赵尔巽:《清史稿》卷437,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1册,第12379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07页。
    4 《张文襄公事略》,《清代野史》第6辑,巴蜀书社1988年版,第98页。
    5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第521页。
    1(清)方浚颐:《二知轩文存》卷1,“机器论”,清光绪四年刻本。
    2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6页。
    1 郑观应:《盛世危言》,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初刊自序。
    2 郑观应;《盛世危言》,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页。
    3 薛福成:《筹洋刍议》,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0页。
    4 薛福成:《庸庵文编》卷2,第62-63页,清光绪刻本。
    5 薛福成:《庸庵文编》卷3,第34页,清光绪刻本。
    6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43、301页。
    7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5页。
    8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05页。
    9 目前学术界对康有为能否定位为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尚存争议。本文认为将康有为定位为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是值得商榷的。康有为的文化观,在倡导儒学等方面,固然与后来的文化保守主义有相近处,但如从其产生的背景和实际作用看,却并不具有该思潮的典型特征。这是因为,其儒学观在十九世纪后期的思想界首先是以激进的儒学革新者,而不是以保守的姿态出现的,目的在于模仿西方文化的格局,将儒学改造成西方式的宗教,故就其当时的实际作用而言,对传统儒学的破坏实大于保守的意义。二十世纪以后,随着历史的推进,康有为守旧说不变,其文化观的保守一面始有所凸显,但与整个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主流却仍隔着相当的距离,与主张维护君主制度的政治保守势力却在不断靠拢,对孔学也始终缺乏自觉的清理批判意识而只求将其神圣化,以致很快成为一个在思想界失去影响的过时者。
    1 康有为著,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4页。
    2 康有为著,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56-257、339、342页。
    3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谭嗣同传》,台湾中华书局1949年版。
    4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之一,台湾中华书局1949年版,第19、129、61-63页。
    5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9页。
    6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书后》,见《饮冰室文集》第4册,卷4,台湾中华书局1949年版。
    7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4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88页。
    1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26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5页。
    3 冯天瑜、肖川评注:《劝学篇·劝学篇书后》,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9-320页。
    4 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5 《国学保存会简章》,《国粹学报》第2年第1期。
    6 邓实:《国学保存会小集叙》,《国粹学报》1905年,第一册第一期。国粹学报社编宣统元年合订本。
    7 国学讲习会发起人:《国学讲习会序》,《民报》第七号,科学出版社1959年影印本(一)。
    1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上册,第498-502页。
    2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7页。
    3 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76页。
    4 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72页。
    5 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页。
    6 封祖盛编:《当代新儒家》,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286页。
    7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63页
    8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23页
    9 《保存国粹疏》,光绪33年江苏活字刻本。
    10 黄节:《国粹学报叙》,《国粹学报》第一年,第一册,第一期。
    11 邓实:《国学真论》,《国粹学报》第三年丁未第二号。
    1 黄晦闻:《孔学君学辨》,见《光绪丁未(卅三年)政艺丛书》上篇(一),文海出版社影印本,第1368页。
    2 刘光汉:《补古学出于史官论》,《国粹学报》第二年丙午第四册第17期。
    3 章太炎:《诸子学略说》,《国粹学报》第二年第8期。
    4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131页。
    1 南溪赘叟:《救时策》,《万国公报》第75册,光绪二十一年三月。
    2 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见麦仲华辑《皇朝经世文新编》卷五(上),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第376页。
    3 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132页。
    4 《德宗景皇帝实录》卷421,华文书局1970年版,第6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59页。
    2 此书现藏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3 朱峙三:《两湖书院--两湖总师范学堂》,载《武汉文史资料》1986年第1辑,第76页。
    4 《伊藤博文与张文襄公书》,民国三十年三月二十日《汉声》。
    5 《教务杂志》载伍德布里奇译《劝学篇》前言。
    6 China's only hope:an appeal by Chang Chih-tung;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 edition by Samuel I.Woodbridge;introduction by Griffith John,New York;Chicago:Fleming H.Revell company,1900.
    1 剪伯赞编:《戊戌变法》,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二册,第43页。
    2 冯天瑜、肖川评注:《劝学篇·劝学篇书后》,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3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71页。
    4 王蘧常编:《沈寐叟年谱》,《民国丛书》第3编(76),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44-45页。
    1 梁启超:《李鸿章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2 张岱年主编:《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0页。
    3 沈毓桂:《西学必以中学为体说》,见《万国公报》第2册。
    4(清)上海《格致书院课艺》,丙戌课艺,清光绪间石印本。
    5(清)《张树声往来函牍·黎兆棠函》丙一。
    6(清)沈葆祯:《沈文肃公政书》,“察看福州海口船坞大概情形折”,光绪六年刻本。
    1 李圭:《环游地球新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6-107页。
    2 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11页。
    3 盛宣怀:《愚斋存稿·筹集商捐开办南洋公学折》,转见舒新城:《教育史料》第1册,中华书局1928年版,第38页。
    4 盛宣怀:《愚斋存稿·奏疏》卷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第19页。
    5(清)刘坤一:《刘坤一遗集》卷2,中华书局1959年版。
    6 转引自《复旦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汤学奇之文。
    7 郑观应:《盛世危言》,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页。
    8 薛福成:《筹洋刍议》,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0页。
    9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3页。
    10 王韬:《弢园尺牍》,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页。
    11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1页,第297页。
    1 皮锡瑞:《师伏堂日记》,戊戌年二月十七日,手稿藏于湖北省图书馆。
    2 皮锡瑞:《师伏堂日记》,戊戌年六月初六日,手稿藏于湖北省图书馆。
    3 吴汝纶:《答方伦叔》,《吴汝纶尺牍》,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260页。
    4 王锱尘:《国学讲话》,世界书局1935年版,第1-3页。
    5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上册,第498-502页。
    6 许守微:《论国粹无阻于欧化》,《国粹学报》第一年第一册第七期。
    7 黄节:《国粹保存主义》,载《壬寅政艺丛书》,政学文篇,卷五。
    8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上册,第56页。
    1 《论保存国粹与爱国心之关系》,《神州日报》1907年7月7日。
    2 《国粹学报》第38期、第13期附录。
    3 王栻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三册,第563页。
    4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页。
    1 封祖盛编:《当代新儒家》,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286页。
    2 《中国丛报》,1933年第2卷,第8期,第187页,转引见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第73页。
    3 《康南海自编年谱》,见《戊戌变法》(四),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页。
    1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0页。
    2 宝鋆等修:《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99,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3 方浚颐:《二知轩文存》卷1,机器论,清光绪四年刻本。
    4 王佐才:上海《格致书院课艺》,乙丑课艺,清光绪间石印本。
    5 潘敦先:上海《格致书院课艺》,癸己课艺,清光绪间石印本。
    6 Joseph R.Levenson: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A Trilog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nia Press,1968,pp.ⅸ-ⅹ.
    7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00页。
    1 刘晓波:《选择的批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2 孙晓春:《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上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1-52页。
    3 傅斯年:《中国学术界之基本谬误》,《新青年》1918年4月15日,第4卷第4号。
    1 严复:《论世变之亟》,《直报》1895年2月4日。
    2 《国魂篇》,载于《浙江潮》第一期,见罗家伦主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编,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1968年影印初版,1983年再版。
    3 汤志钧:《近代经学的特点》,《中州学刊》1985年第1期。
    1 参见墨子刻、马若孟合著:《汉学的阴影:美国现代中国研究近况》,《食货月刊》第10卷第10期(1981年)。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64页。
    2 黄兴涛等编译:《辜鸿铭文集》,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322页。
    3 黄兴涛等编译:《辜鸿铭文集》,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315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37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17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34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31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46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47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47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64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48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48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05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49页。
    2 何启、胡礼垣:《新政真诠》,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1、302页。
    3 何启、胡礼垣:《新政真诠》,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4页。
    1 《论文化之前途》,《时报》1909年8月28日。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18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18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01页。
    2 邓实:《鸡鸣风雨楼独立书·人种独立第一》,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光绪癸卯政艺丛书》上篇(一),文海出版社影印本,第173页。
    3 黄节:《国粹学报叙》,《国粹学报》第1年第1期。
    4 章太炎:《印度人之论国粹》,《民报》第20号,科学出版社1957年影印本(三)。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5页。
    6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939页。
    1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89页。
    2 许纪霖等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页。
    3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52页。
    4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9页。
    1 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王国维遗书》(五),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
    2 王中江:《进化主义与中国近代的保守、渐进与激进》,《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
    3 王中江:《进化主义与中国近代的保守、渐进与激进》,《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页。
    1[日]佐藤慎一著,刘岳兵译:《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年版,第11、12页。
    2 《参众两院纪略》,载《神州女报》,1913年第4期。
    3 朱德米:《自由与秩序:西方保守主义政治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136页。
    4[英]柏克:《法国革命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8页。
    1 RodneyW Kilcup.Burke's Historicism.Journal ofModern History.1977(4),pp.394-410.
    2 J.R.Levension,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58,Vol.1,p.145.
    3 汪文公:《道、术谱系中的法律精神》,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
    4 余英时:《现代儒学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页。
    1 杜维明:《道·学·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8页。
    2 《时报》,1909年10月6日。
    3 《欧阳萼致袁世凯书》,《闵尔昌旧存有关武昌起义函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08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08页。
    6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04页。
    1 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2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6页。
    3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4页。
    4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67页。
    5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24页。
    1 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湖北通志馆1947年版,第7页。
    2 刘泽华:《论中国古代的亦主亦奴社会人格》,《南开学报》1999年第5期。
    3 《南皮县志》卷14,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民国廿一年刊本影印1968年版。
    4 黄兴涛等编译;《辜鸿铭文集》,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291、296页。
    1 王栻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册,第558页。
    2 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0页。
    3 柴文化:《对中国近现代文化民族主义的省思》,《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81页。
    4 何晓明:《返本与开新--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新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16页。
    5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页。
    6 荣孟源等主编:《近代稗海》第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4页。
    7 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北京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142页。
    1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50-252页。
    2 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89页。
    3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9页。
    4 封祖盛编:《当代新儒家》,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103页。
    5 《独立评论》第145号。
    6 封祖盛编:《当代新儒家》,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268页。
    1 熊十力:《读经示要》,广文书局1973年版,第6页。
    2 冯友兰:《贞元六书》上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9页。
    3 梁漱溟:《我的努力与反省》,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第68页。
    4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山东邹平乡村书店1937年版,第173页。
    5 贺麟:《当代中国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页。
    6 贺麟:《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思想与时代》1941第1期。
    7 季羡林等:《东西文化议论集》下册,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612页。
    8 葛荃:《传统儒学的政治价值结构与中国社会转型析论》,《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 陈旭麓:《论“中体西用”》,《历史研究》1982年第5期。
    2 张星久:《从民主政治的“深层结构”看儒家文化的现代境遇》,《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6期。
    3 葛荃、逯鹰:《论传统儒学的现代宿命--兼及新保守主义批判》,《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美]约翰·凯克斯著,应奇、葛水林译:《为保守主义辩护》,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2[美]爱德华·希尔斯著,傅铿、吕乐译:《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15页。
    1 胡适:《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人权论集》,上海新月书店1930年版。
    2 刘梦溪:《中国不应该“与自身脱离”》,《书摘》2004年第9期。
    3 丁为祥等:《关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笔谈》,《中华读书报》2004年3月24日。
    [1](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2](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3]《大清法规大全》,政学社印行本1909年版。
    [4]《大清光绪新法令》,商务印书馆刊印本。
    [5]《德宗景皇帝实录》,华文书局1970年版。
    [6]《清会典事例》,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年版。
    [7]《清实录》(光绪朝),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8]《清通典》,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清通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清文献通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翁同和曾国藩张之洞存札》,甲15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馆藏。
    [12]《议复外省官制电稿》,乙F69,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馆藏。
    [13]《曾国藩张之洞谭继洵等奏稿》,甲209-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馆藏。
    [14]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
    [15]沈桐生辑:《光绪政要》,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版。
    [16]殷树森、汪宝树纂修:《南皮县志》卷14,光绪十四年刊本。
    [17]张之洞档案,甲182:0-490,共491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馆藏。
    [18]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版。
    [1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书局1995年版。
    [2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
    [22]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
    [23](清)东方树:《汉学商兑》,光绪十年三月宁乡成氏校刊本。
    [24](清)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清光绪十年豫章刻本。
    [25](清)葛士濬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光绪十七年上海广百宋斋刊印本。
    [26](清)顾炎武:《日知录》,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清)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清光绪十二年思补楼重校本。
    [28](清)胡林翼:《胡文忠公遗集》,清同治六年刻本。
    [29](清)黄六鸿:《福惠全书》清康熙三十八年金陵濂溪书屋刊本。
    [30](清)黄宗羲:《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
    [31](清)江藩:《国朝宋学渊源记》,《国朝汉学师承记》附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
    [32](清)劳乃宣:《韧庵老人自订年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辑(65)。
    [33](清)劳乃宣:《桐乡劳先生遗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6辑(357)。
    [34](清)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1905-1908年刊
    [35](清)李鸿章:《李文忠公奏稿》,民国影金陵原刊本。
    [36](清)刘坤一:《刘坤-遗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37](清)马建忠:《适可斋纪言》,中华书局1960年版。
    [38](清)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81年版。
    [39](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82年版。
    [40](清)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卷120,清光绪3年刻本。
    [41](清)盛宣怀:《愚斋存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
    [42](清)王韬:《弢园文录外编》,清光绪九年铅印本。
    [43](清)魏源:《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
    [44](清)魏源:《圣武记》,清道光刻本。
    [45](清)倭仁:《挽救时事疏》,《倭文端公遗书补》,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刻本。
    [46](清)倭仁:《吏治辑要》,清光绪元年升泰刻本。
    [47](清)吴廷栋:《拙修集》,同治十年六安求我斋刻本。
    [48](清)徐珂辑:《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96年版。
    [49](清)薛福成:《出使日记续刻》,清光绪24年刻本。
    [50](清)薛福成:《庸庵笔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
    [51](清)薛福成:《庸庵文编》,清光绪刻庸庵全集本。
    [52](清)薛允升:《读例存疑》,光绪三十一年京师刊本。
    [53](清)载泽:《考察政治日记》,岳麓书社1986年版。
    [54](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奏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55](清)张謇:《张謇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56](清)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中国书店1990年影印本。
    [57](清)张之洞:《张文襄公奏议》,民国刻张文襄公全集本。
    [58](清)赵翼:《陔馀丛考》,中华书局点校本1963年版。
    [59](清)赵翼:《廿二史札记》,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0](清)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疏》,清刻本。
    [61]《格致古微》,吴县王氏自刊本。
    [62]《国民日日报汇编》,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83年版。
    [63]《张文襄公事略》,《清代野史》第6辑,巴蜀书社1988年版。
    [64]宝鋆等修:《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65]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66]陈宝琛:《清代碑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67]陈衍:《石遗室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68]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69]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0]丁贤俊、喻作凤编:《伍廷芳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
    [71]窦宗一:《李鸿章年(日)谱》,台湾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
    [72]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7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4]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
    [75]关相湘,李定义编:《中国近代史论丛》,台北中正书局1958年版。
    [76]何启、胡礼垣:《新政真诠》,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7]胡敬思:《国闻备乘》,中华书局2007年版。
    [78]胡钧编:《清张文襄公之洞年谱》,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79]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80]胡适:《人权论集》,上海新月书店1930年版。
    [81]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82]黄兴涛等编译:《辜鸿铭文集》,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
    [83]黄遵宪:《黄遵宪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4]剪伯赞编:《戊戌变法》,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
    [85]姜义华编:《康有为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992年版。
    [86]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87]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94年版。
    [88]梁漱溟:《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9]刘成禺:《世载堂杂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90]刘开:《刘孟涂文集》,清道光六年姚氏檗山草堂刻本。
    [91]刘师培:《清儒得失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2]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93]罗家伦主编:《浙江潮》,中华民国史料丛编,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印行,1968年影印初版,1983年再版。
    [94]皮锡瑞:《师伏堂日记》,手稿藏于湖北省图书馆。
    [95]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96]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岳麓书社1987年版。
    [97]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98]荣孟源等编:《近代稗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99]沈家本、俞廉三等修:《大清现行刑律按语》,清宣统元年铅印。
    [100]沈家本编:《大清现行新律例》,清宣统元年排印本。
    [101]沈家本撰,韩延龙、刘海年、沈厚铎等整理:《沈家本未刻书集纂补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2]沈家本撰,刘海年、韩延龙等整理:《沈家本未刻书集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3]沈家本:《寄移文存》,民国沈寄簃先生遗书本。
    [104]沈家本:《沈寄簃先生遗书》,中国书店1990年版。
    [105]沈家本撰,邓经元、骈宇骞点校:《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
    [106]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07]唐君毅:《唐君毅全集》,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版。
    [108]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版。
    [109]王国维:《王国维遗书》,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
    [110]王栻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111]魏绍昌辑:《孽海花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12]吴汝纶:《与弓子贞》,《吴汝纶尺牍》,黄山书社1990年版。
    [113]武汉政协文史会编:《张之洞遗事》,《武汉文史资料》1986年第1期。
    [114]夏东元:《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15]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
    [116]徐世昌编:《清儒学案》,中国书店1990年版。
    [117]许同莘编:《张文襄公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
    [118]学部总务司案牍科编:《学部奏咨辑要》续编,清末刊本。
    [119]杨度著:《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0]俞樾:《春在堂全书》,光绪二十五年铅印本。
    [121]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22]张岱年主编:《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23]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中华书局1957年版。
    [124]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版。
    [125]张树声:《张靖达公奏议》,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126]章太炎、刘师培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27]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28]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29]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130]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广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13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2]朱传誉主编:《张之洞传记资料》,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年版。
    [1]柏桦:《明代州县政治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柏桦:《明清州县官群体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柏桦:《中国古代刑罚政治观》,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宝成关:《西方文化与中国社会》,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宝成关:《西潮与回应--近四百年思想嬗替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蔡尚思:《中国思想研究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蔡枢衡:《中国法理自觉的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蔡枢衡:《中国法律史批判》,正中书局1942年版。
    [9]蔡振生:《张之洞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0]曹德本:《修身治国平天下:中国和谐文化纵横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版。
    [11]陈钧、任放:《世纪末的兴衰--张之洞与晚清湖北经济》,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12]陈钧:《儒家心态与近代追求--张之洞经济思想论析》,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3]陈来:《宋明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陈来:《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陈柳裕:《法制冰人--沈家本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陈其泰:《清代公羊学》,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18]陈崧编:《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0]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北京三联书店1980年版。
    [21]陈祖武:《清儒学术拾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2]戴逸:《皓首学术随笔·戴逸卷》,中华书局2006年版。
    [23]丁伟志、陈崧:《中西体用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4]杜维明:《道·学·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5]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26]范文澜:《群经概论》,北平朴社1933年版。
    [27]范忠信:《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8]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学学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9]封祖盛编:《当代新儒家》,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
    [30]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1]冯天瑜、黄长义:《晚清经世实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3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3]傅乐诗等:《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0年版。
    [34]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1955年版。
    [35]葛荃:《立命与忠诚--士人政治精神的典型分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6]葛荃:《权力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7]葛荣晋主编:《中国实学思想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8]龚书铎:《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中国近代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9]何晓明:《返本与开新--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新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40]何信全:《儒学与现代民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1]何一民:《转型时期的社会新群体--近代知识分子与晚清四川社会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2]胡楚生:《清代学术史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88年版。
    [43]胡逢祥:《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4]黄爱平:《朴学与清代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5]黄新宪:《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6]黄兴涛:《文化怪杰辜鸿铭》,中华书局1997年版。
    [47]黄宗智:《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48]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49]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广州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
    [50]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5年版。
    [51]黎仁凯、钟康模:《张之洞与近代中国》,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2]黎仁凯:《张之洞幕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53]李圭:《环游地球新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4]李贵连:《沈家本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5]李国祁:《张之洞的外交政策》,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76年版。
    [56]李明辉:《当代儒学的自我转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7]李明辉:《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8]李维武:《徐复观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版。
    [59]李细珠:《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0]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61]梁治平:《法意与人情》,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62]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3]林乾:《中国古代权力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4]林庆彰主编:《清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年版。
    [65]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6]林毓生:《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台湾经联事业出版公司1990年版。
    [67]林语堂:《中国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8]刘家和:《史学、经学与思想--在世界史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9]刘军宁:《保守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70]刘黎红:《五四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71]刘锡鸿:《英轺私记》,岳麓书社1986年版。
    [72]刘晓波:《选择的批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3]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维》,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74]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5]刘泽华主编:《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6]吕实强:《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1860-1874)》,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6)1985年版。
    [77]罗检秋:《嘉庆以来汉学传统的衍变与传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8]罗荣渠等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9]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0]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81]罗志田:《昨天的与世界的:从文化到人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2]吕世荣:《义利观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3]麻天祥:《中国近代学术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4]马东玉:《张之洞大传》,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5]马勇:《超越革命与改良》,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86]马勇:《严复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版。
    [87]马宗霍:《中国经学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88]牟宗三:《生命的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9]牟宗三:《才性与玄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0]漆侠:《宋学的发展与演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1]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2]任剑涛:《道德理想主义与伦理中心主义--儒家伦理及其现代处境》,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
    [93]任剑涛:《伦理王国的构造:现代性视野中儒家伦理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94]萨孟武:《中国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95]尚明:《中国近代人学与文化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6]沈大明:《〈大清律例〉与清代的社会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7]苏云峰:《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76年版。
    [98]苏中立、苏晖:《执中鉴西的经世致用与近代社会转型》,中华书局2004年版。
    [99]孙广德:《晚清传统与西化的争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00]孙光妍:《和谐:中国传统法的价值追求》,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101]孙华峰、王佩元:《张之洞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02]孙晓春:《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3]孙晓春:《中国政治思想史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4]汤志均:《近代经学与政治》,中华书局1987年版。
    [105]汤志均:《戊戌变法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06]汪文公:《道、术谱系中的法律精神》,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07]王葆玹:《今古文经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8]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与中国固有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9]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0]王健编:《西法东渐--外国人与中国法的近代变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111]王健:《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晚清西方法的输入与法律新词初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2]王佩元、李建良:《张之洞全传》,长春出版社1997年版。
    [113]王人博:《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潮》,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14]王先明:《近代新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15]王玉华:《多元视野传统的合理化-章太炎思想产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6]王玉棠:《刘坤一评传》,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17]王跃、高力克编:《五四:文化的阐释与评价--西方学者论五四》,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18]王中江著:《严复与福泽谕吉--中日启蒙思想比较》,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19]王锱尘:《国学讲话》,世界书局1935年版。
    [120]吴经熊:《法律哲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1]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22]吴雁南主编:《清代经学史通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3]夏勇:《法治源流--东方与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24]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25]萧功秦:《与政治浪漫主义告别》,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26]谢放:《中体西用之梦--张之洞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7]熊十力:《体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8]熊十力:《原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9]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0]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1]徐复观:《中国人文精神之阐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
    [132]许道勋、徐洪兴:《中国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3]许涤新、吴新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34]许纪霖等主编:《中国现代化史》,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135]许章润:《法学家的智慧》,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6]许政雄:《清末民权思想的发展与歧异--以何启、胡礼垣为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版。
    [137]薛化元:《晚清“中体西用”思想论(1861-1900)》,台北弘文馆出版社1987年版。
    [138]颜炳罡:《心归何处:儒家与基督教在近代中国》,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9]杨适:《中西人论的冲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40]于桂芬:《西风东渐--中日摄取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商务出版社2001年版。
    [141]于语和:《礼治与法治》,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
    [142]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143]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44]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5]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6]苑书义、秦进才主编:《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中华书局1999年版。
    [147]张秉铎:《张之洞评传》,台北中华书局1972年版。
    [148]张岱年:《文化与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9]张海鹏:《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50]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湖北通志馆1947年版。
    [151]张礼恒:《从西方到东方--伍廷芳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演进》,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52]张仁善:《礼·法·社会--清代法律转型与社会变迁》,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53]张舜微:《清儒学记》,齐鲁书社1991年版。
    [154]张再林:《中西哲学的歧异与会通》,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55]赵雅博:《中西文化的新出路》,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156]郑大华:《梁漱溟与胡适--文化保守主义与西化思潮的比较》,中华书局1994年版。
    [157]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58]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159]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60]周汉光:《张之洞与广雅书院》,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版。
    [161]周阳山、杨肃献编:《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自由主义》,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1年版。
    [162]朱德米:《自由与秩序:西方保守主义政治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63]朱日耀、曹德本、孙晓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思考》,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64]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65]朱维铮:《求索真文明--娩清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66]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7][德]马克斯·韦伯著,洪天富译:《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68][美]艾尔曼著,赵刚译:《从理学到朴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69][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70][美]爱德华·希尔斯著,傅铿、吕乐译:《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71][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72][美]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
    [173][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74][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175][美]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
    [176][美]柯文著,雷顾、罗检秋译:《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7][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著,李天然等译:《政治哲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78][美]列文森著,郑大华、任菁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9][美]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80][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81][美]任达著:《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译本。
    [182][美]斯塔夫里亚诺斯著,迟越等译:《全球分裂》,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83][美]约翰·凯克斯著,应奇、葛水林译:《为保守主义辩护》,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84][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85][日]岛田虔次著,甘万萍译:《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6][日]沟口雄三著,索介然、龚颖译:《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曲折与展开》,中华书局1997年版。
    [187][日]三石善吉著,余项科译:《传统中国的内发性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188][日]依田熹家:《日中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189][日]织田万撰,李秀清、王沛点校:《清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0][日]滋贺秀三著,张建国、李力译:《中国家族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91][英]柏克:《法国革命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92][英]罗杰·斯克拉顿著,王皖强译:《保守主义的含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193][英]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94][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95][英]休·塞西尔著,杜汝辑译:《保守主义》,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96]Craig,Edward,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London;New York,Routledge Publishing,1998.
    [197]Douglas Robert K.Robert Kennaway:Li Hung Chang,London:Bliss,Sands and Foster,1895.
    [198]Feuerwerker,Albert.China's Early Industrialization:Sheng Hsuan-huai and Mandarin Enterprise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8.
    [199]Goodin,Robert E.& Pettit,Philip(ed.),A Companion to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Blackwell Publishers,1993.
    [200]Jirrry z.Muller,Conservati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201]Joseph R.Levenson,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A Trilog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nia Press,1968.
    [202]Meribeth E.Cameron,The Reform Movement in China,1898-1912.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31.
    [203]Paul A.Cohen and John E.Schrecker,Reform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1.
    [204]Peter Viereck:Conservatism Revisited:the Revolt against Ideology;Peter Viereck,with a Major New Study of Peter Viereck and Conservatism,by Claes G.Ryn,New Brunswick,N.J: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5.
    [205]RodneyW Kilcup.Burke's Historicism.Journal ofModern History.1977.
    [206]Rotert Nisbet,The Sociological Tradition,Basic Books,INC.,Publishers,1966.
    [207]Steinfels,Peter,The Neoconservatives,New York,1979.
    [1]柏桦:《明清州县司法审判中的“六滥”现象》,《清史研究》2003年第1期。
    [2]柏桦:《明清州县的监狱》,《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4期。
    [3]柏桦、葛荃:《公罪与私罪--中国古代刑罚政治观》,《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4期。
    [4]常士訚:《西方多元文化主义争论、内在逻辑及其局限》,《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2期。
    [5]陈寒鸣、欧阳万钧:《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论纲》,《历史教学》1998年第12期。
    [6]陈晓律:《英国式保守主义的内涵及其现代解释》,《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7]邓红洲:《张之洞“从缓”“从速”立宪论》,《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3期。
    [8]高建:《〈在民主与法治之间〉评介》,《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3期。
    [9]葛荃、逯鹰:《论传统儒学的现代宿命--兼及新保守主义批判》,《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0]葛荃:《传统儒学的政治价值结构与中国社会转型析论》,《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1]龚书铎、黄兴涛:《“儒臣”的应变与儒学的困境--涨之洞与晚清儒学》,《清史研究》1999年第3期。
    [12]韩冬雪:《政治哲学论纲》,《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4期。
    [13]何晓明:《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述论》,《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5期。
    [14]胡逢祥:《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保守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15]李侃:《鸦片战争前后“士林风气”的变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
    [16]李细珠:《张之洞与〈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
    [17]梁治平:《礼与法:法律的道德化》,《学习与探索》1989年第4期。
    [18]刘泽华:《论中国古代的亦主亦奴社会人格》,《南开学报》1999年第5期。
    [19]刘泽华、刘丰:《礼学与等级人学》,《河北学刊》2001年第4期。
    [20]刘泽华、张分田:《论儒家的理想国》,《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21]卢毅:《世纪回眸--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嬗变与传承》,《东南学术》2000年第2期。
    [22]罗志田:《清季保存国粹的朝野努力及其观念异同》,《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3]马德普:《普遍主义还是历史主义?--马克思主义与西方传统政治哲学在方法论上的区别》,《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1期。
    [24]马庆钰:《对于文化保守主义的检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25]欧阳哲生:《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述评》,《求索》1990年第1期。
    [26]戚其章:《从“中本西末”到“中体西用”》,《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27]任剑涛:《文化卫道与政治抉择--以徐复观、钱穆为例的讨论》,《文史哲》2007年第2期。
    [28]桑兵:《盖棺论定论难定:张之洞之死的舆论反映》,《学术月刊》2007年第8期。
    [29]孙晓春:《古代中国与希腊政治思想发生时期的文化背景与前思想资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30]孙晓春:《两宋天理论的政治哲学解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31]孙晓春:《先秦儒家王道理想论述》,《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6期。
    [32]孙晓春:《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社会历史环境分析》,《史学集刊》2004年第2期。
    [33]汤奇学:《晚清政治思想超前发展述论》,《安徽史学》2004年第1期。
    [34]汤志钧:《近代经学的特点》,《中州学刊》1985年第1期。
    [35]王先明:《张之洞与晚清“新学”》,《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4期。
    [36]王中江:《“新旧之辨”的推演与文化选择形态》,《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37]肖雄:《近代学人的“学术独立”观念》,《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3期。
    [38]谢放:《“张之洞反对民权”说剖析--兼析19世纪后期中文词汇“民权”与“民主”的涵义》,《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2期。
    [39]谢放:《中体西用:转型社会的文化模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40]徐大同:《中西两种不同的政治思想体系》,《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
    [41]杨阳、李筠:《现代化与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政法论坛》2007年第3期。
    [42]叶国洪:《儒家思想与中华现代化:西方文化冲击儒家思想的历史个案的回顾》,《清华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43]于语和、庾良辰:《“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浅议》,《理论与现代化》1997年第2期。
    [44]喻大华:《张之洞在晚清儒学没落过程中的卫道活动》,《南开学报》2000年第1期。
    [45]张力群:《张之洞与〈时务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46]张星久:《从民主政治的“深层结构”看儒家文化的现代境遇》,《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6期。
    [47]张昭军:《从“经世致用”到“中体西用”--张之洞对传统儒学的调适和锢蔽》,《孔子研究》2004年第4期。
    [48]章征科:《张之洞对近代化追求的政治文化特色新论》,《学术月刊》2004年第1期。
    [49]郑大华:《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4期。
    [50]郑师渠:《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
    [51]钟康模:《张之洞的清议及其作用》,《学术研究》1997年第4期。
    [52]周光辉:《政治文明的主题:人类对合理的公共秩序的追求》,《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4期。
    [53]朱维铮:《中国经学的近代行程》,《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54]祝安顺:《从张之洞、吴汝纶经学课程观看清末儒学传统的中断》,《孔子研究》2003年第1期。
    [55]Chang Chih-tung and Educational Reform in China by William Ayers,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Vol.16,No.1.(Feb.,1972),p.116.
    [56]China Enters the Twentieth Century:Chang Chih-tung and the Issues of a New Age,1895-1909 by Daniel H.Bays Richard Hsiuh Yang,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83,No.5.(Dec.,1978),pp.1316-1317.
    [57]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Western Impact,1838-1900,Earl Swisher,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Vol.1,No.1.(Oct.,1958),pp.26-37.
    [58]Educa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China.The Beginnings of the Modern Era.by Sally Borthwick Alexander Woodside,Pacific Affairs,Vol.57,No.3.(Autumn,1984),pp.490-492.
    [59]"Public Opinion"and Political Power:.Qingyi in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Mary Backus Rankin,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41,No.3.(May,1982),pp.453-484.
    [60]S.Huntington,"Conservatism as an Ideology",A 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51,1957.
    [61]The Predicament of the Comprador Ideologists:He Qi(Ho Kai,1859-1914) and Hu Liyuan (1847-1916),Jung-Fang Tsai,Modern China,Vol.7,No.2.(Apr.,1981),pp.191-225.
    [62]The Public Career of Chang Chih-Tung 1837-1909,Meribeth E.Cameron,The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Vol.7,No.3.(Sep.,1938),pp.187-2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