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师合唱教学中的合唱欣赏审美心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音乐欣赏是个比较广泛的音乐活动行为,合唱欣赏只是其中的一个范畴。合唱欣赏不是一种单纯的音乐欣赏行为,而是与教学相结合的音乐行动。这种独特形式的音乐行为,必然呈现不同的特征,同时也给审美主体带来不同的审美心理变化。高师合唱欣赏审美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美场所和教师。审美主体是审美心理活动的直接行为者,而审美客体、审美场所和教师对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师学生审美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指挥美、作品美和声音美。高师合唱审美心理过程包括审美期待、审美展开、审美回味三个阶段。从课堂教学形式角度来分析,高师合唱欣赏审美心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加深阶段、反馈阶段、立美阶段。高师合唱欣赏审美主体心理运动的各个方面构成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抑制的审美心理结构动力力场。高师合唱审美心理结构动力力场是一种能引起审美需要、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动机、目的、兴趣、气质、性格、能力、情绪、意志、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审美机能和心理结构变化的力量源的集合。目前,高师合唱欣赏审美心理结构存在一定的偏差,优化高师合唱审美心理结构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高校合唱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树立高师合唱教学的新的理念,注重合唱教材和曲目的选择和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营造良好的合唱教学环境。
Music appreciation covers a wide variety of activities, and chorus appreciation falls into its category. Chorus appreciation combines bo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Unlike any other music activities, it will bring aesthetical mental changes for the subjects of appreciation. Its elements include objects, subjects, places, and instructors. Subjects are the basic doer of aesthetical mental activity, and the other three elements may have direct or indirect effects on it. The aesthetics for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covers three aspects: conducting, works and music. There are three phases for the aesthetical mental process in chorus appreciation: preparation, starting, deepening, feedback, and completion. These parts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counter-affecting, forming a dynamic force field. This force field produces aesthetic need, imagination, emotions, motives, purposes, characters, ideals, beliefs and other atheistic factors and mental structure change.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defects in the aesthetical mental structures of chorus appreciation in normal universities. Some major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to optimize it: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chorus teaching; creating new concepts for chorus teaching; better choices on chorus textbooks and works; innovation in teaching methods; creating sound environment for chorus teaching.
引文
[1]朱东生.对二十一世纪音乐教育的思考.中国音乐,2001,3:47。
    [2]周旭光、何团喜.从基础教育需求看高师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四川戏剧,2006,3:67。
    [3]程冰玲.21世纪高师音乐教改理论探究及其策略.中国音乐,2006,2:119-120。
    [1]徐艳萍.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模式改革的思考.中国音乐,2003,4:117。
    [2]王远.高师音乐教育要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中国音乐,2005,1:194.
    [3]根据多年报考音乐艺术考生的录取分数来看,其录取分数普遍偏低,四门课程的总分平均不到300分。其原因是社会中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即文化成绩上不了普通本科院校的考生,则来报考音乐艺术类专业,在高考前一至两年,曾至是几个月进行音乐方面的突击训练,再加上国家教育扩招力度的加大,高师音乐院校录取了许多专业水平差,文化素质低的考生。
    [4]朱东生.对二十一世纪音乐教育的思考.中国音乐,2001,3:47。
    [5]崔永日、王立东.对高师音乐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音乐,2006,2:160。
    [6]许晖.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新课程方案的思考.中国音乐,2003,3:117。
    [7]褚灏.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的哲学思想基础.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30-31.
    [8]程冰玲.21世纪高师音乐教改理论探究及其策略.中国音乐,2006,2:119-120。
    [1]张天彤.求实、探索、创新--“全国21世纪面向基础教育的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研讨会”综述.中国音乐,2002,2:45。
    [2]朱东生.对二十一世纪音乐教育的思考.中国音乐,2001,3:48。
    [3]王远.高师音乐教育要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中国音乐,2005,1:193。
    [4]张国琴.高师音乐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措施.黄钟,2004(增刊):130。
    [5]王远.高师音乐教育要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中国音乐,2005,1:195。
    [6]周旭光、何团喜.从基础教育需求看高师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四川戏剧,2006,3:67。
    [7]2004年12月,教育部教体司以[2004]12号文件通知所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
    [8]张飞龙、张建国.论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教育评论,2006,4:57。
    [9]徐艳萍.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模式改革的思考.中国音乐,2003,4:118。
    [10]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13。
    [1]王志成.音乐审美本质研究.艺术百家,2002,1:92-97。
    [2]石蔚.音乐审美本质略论.中国音乐学,2001,3:110.
    [3]张朝.论音乐的审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8,2:12。
    [4]曾耀农.论审美心理过程及其特点.德州学院学报.2001,1:67。
    [5]施咏.对音乐审美“异化”现象的剖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5。
    [1]陈小东.论音乐审美中的两种不同心理取向.艺术百家,2006,3:100。
    [2]陈瑾.音乐审美心理中的传统文化定位--欣赏歌剧《图兰朵》引发的思考.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
    [3]施咏.中国音乐审美中的通感心理及其成因.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12:38。
    [4]冯冶冰.对高师合唱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国音乐,2004,3:109-110。
    [5]徐晓慧.高师合唱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11。
    [6]张建平.谈高师合唱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12:87-88。
    [7]徐武冠.谈音乐教育专业合唱教学.中国音乐教育,2003,2:6。
    [8]陶丽.合唱艺术与审美教育.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8。
    [1]彭善友.在合唱教学中实施美育.平顶山师专学报,1999,8:82-83。
    [1]张前.音乐美学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2:178。
    [1]马革顺.马革顺合唱指挥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1:113。
    [1]刘秀荣.合唱的二度创作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08。
    [2]合唱四个基本声部是指女高音(Spran)、女低音(Alto)、男高音(Tenor)、男低音(Bass)。
    [1]于润洋.卓菲娅·丽莎音乐美学译著新编.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12:148-149。
    [2]同上。
    [3]当然,合唱作品的内在的、固定而不可变美需要通过合唱表演来体现。高师学生必须具备透过“第二次创作”去分析合唱作品原始美的能力。
    [4]马革顺.马革顺合唱指挥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1:113。
    [1]王次炤等国内许多学者曾就音乐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来阐述音乐美学的基本理论。
    [2]于润洋.卓菲娅·丽莎音乐美学译著新编.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12:143.
    [1]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5:240。
    [1]曾耀农.论审美心理过程及其特点.德州学院学报.2001,1:67。
    [1]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471-472。
    [2]罗小平、黄虹.最新音乐心理学业荟萃.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262。
    [1]关于如何认识音乐中的情感问题,一直是古今许多音乐家和哲学家所关注的重点.亚里斯多德、黑格尔、丽莎、万斯洛夫、柯我等许多理论家认为音乐可以表达情感;而汉斯立克等理论家则认为情感的表现不是音乐的内容,音乐只能表现情感的力度。
    [2]王洪生.论汉斯立克的音乐审美心理.中国音乐学,1995,4:83。
    [1]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333。
    [1]修海林.音乐审美中情感情绪问题的研究.中国音乐学,1987,2:15。
    [1]尹爱青.审美心理结构的建立.中国音乐教育,2004,11:10
    [1]米·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10:260。
    [1]关于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参阅:夏凌翔.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最优心理结构的探讨.心理科学进展,2003,11:432-436.
    [1]张前.音乐美学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72-188。
    [2]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第2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340-350、440-509。
    [3]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224-245。
    [4]于润洋.卓菲娅·丽莎音乐美学译著新编.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139-271。
    [5]侯锡瑾.西方早期合唱艺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57。
    [6]江业国.审美心理结构再议.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会科学版),2001,3:38。
    [7]陈瑾.音乐审美心理中的传统文化定位--欣赏歌剧《图兰朵》引发的思考.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50-51、57。
    [8]施咏.中国音乐审美中的通感心理及其成因.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12:38-44。
    [9]余大怀.浅析音乐审美情感性的产生条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7:152-154.
    [10]黄常虹.浇论音乐教育的着力点:提高大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8,12:105-108.
    [11]刘丽.论音乐审美意识的感性特征.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学术经纬,2004,4:2-6。
    [12]曾海平.音乐审美的心理结构探微.黄钟,2004(增刊):68-71.
    [13]陈景春、蒋夏宁.论大学生审美心理分析与教育引导.江苏高教,2004,6:100-102.
    [14]杨绍辉、仲崇民.大学生审美心理偏差及其调试.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3-45.
    [15]孙丽涛.浅议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构建.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10:66-67.
    [16]陈明礼.论音乐欣赏中的审美现象.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93-96。
    [17]石蔚.音乐审美本质略论.中国音乐学,2001,3:108-116.
    [18]张朝.论音乐的审美(上).乐府新声,1998,2:12-14。
    [19]张朝.论音乐的审美(下).乐府新声,1998,3:43-45。
    [20]郭蓉.关于音乐审美心理过程几个问题的研究.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1:74-77.
    [21]曾耀农.论审美心理过程及其特点.德州学院学报,2001,1:66-71。
    [22]刘哲.谈音乐审美体验与音乐审美理解的关系.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5:127-128.
    [23]田旭.音乐欣赏心理探讨.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134-135。
    [24]俞建伟.课堂教学结构中的审美心理过程.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1:46-49.
    [25]罗小平.论音乐教师心理结构的建构原则.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12:48-52。
    [26]詹薇.音乐欣赏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9:401-402。
    [27]许康健.聆听、感受、理解:对音乐欣赏教学理念的思考与探讨.中国教育导刊,2006,16:80-81。
    [28]马蔚蔚.音乐欣赏课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10:86-88。
    [29]周玉娟.关于高师合唱教学激发情感体验问题探讨--《音乐课程标准》的启示.红河学院学报,2005,1:84-86。
    [30]Saaty.T.L.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cGraw-Hill Company,1980.287.
    [31]McIntyre,Jerilyn Sue.Copper Chorus:Mining,Politics,and the Montana Press,1889-1959.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Sep2007,Vol.94 Issue 2,p576-576,3/4p.
    [32]Hebel,Sara.On an American Campus in Greece,a Chorus of Critics.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12/15/2006,Vol.53 Issue 17,pA40-A43,4p,3c.
    [33]Chorus.Teaching Music,Oct2005,Vol.13 Issue 2,Special section p24-25,2p,7c;(AN 18453886)
    [34]Gose,Ben.The Chorus Grows Louder for Class-Based Affirmative Action.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25/2005,Vol.51 Issue 25,pB5-B6,2p,1c.
    [35]Avery,Susan J..How to Start an Adult Community Chorus.Music Educators Journal,May2004,Vol.90 Issue 5,p38-41,4p,1bw.
    [36]Teaching Strategies for High School Chores.Teaching Music,Aug2000,Vol.8 Issue 1,p48,2p,1c.
    [37]Peterson,Christopher W..MOVING MUSICAL EXPERIENCES IN CHORUS.Music Educators Journal,May2000,Vol.86 Issue 6,p28,3p,1 diagram,2bw.
    [38]Demorest,Steve M..The challenge of the middle school chorus.Music Educators Journal,Jan2000,Vol.86 Issue 4,p21,2p,1bw.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