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习对理科教育改革的价值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探究学习的理念出发,分析了构成探究学习的主要要素及其特征,并
    从探究学习的角度审视了我国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理科教学方法,更进一步运用控
    制论方法比较研究探究学习与目标学习机制的区别,提出探究学习主要是由正反
    馈机制调控学习的观点,并对这两种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程度进行了比较。通
    过对传统“应试教育”压抑学生主体性及其所引起的一系列弊端的分析,论述了
    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改革的力量可以为我国理科教育提供的功能价值。
     本文力图表达这样一个思想:教学方法并不是中性的,对教学方法选择本身
    就蕴含着教育价值的取向,同时,教学方法必然与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和教学内
    容等相互影响和制约。正是基于此,本文选取了宏观的角度,从“探究”理念出
    发,试图为探究学习寻找最佳的“配置”。所有这些都是在这样一个信念下完成的:
    即坚信探究学习对当前理科教育改革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
Major: Teaching of chemistry
    
    Speciality: Chemistry instructim of high school
    
    Tutor: LiYanrong
    
    Author: Li Song
    
    
     Beginning with the concept of inquiry-based learning, the present
    paper analyses
    main features which constitute inquiry-based teaching ,
    inspecting several typical
    science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view of
    the educational idea.
    Further, through applying cybernetic method to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between
    inquiring learning and objective learning. The article come up
    with the perspective that
    inquiry learning is studying under the control of positive
    feedback mechanism, in an
    effect to provide a kind of comparative method for student's
    subjectivity in inquiring
    learning and objective learning. By way of analyzing that
    traditional "exam-oriented
    education" oppress student's subjectivity and causes a serves of
    abuse, it's commented
    that as a kind of force to reform teaching can provide fXtnction
    value for own country's
    science education
    
     The paper is trying to express such a thought: approaches of
    teaching are not
    neutral. The choice of teaching method implies direction of
    education value .Moreover,
    they interacted and limited among teaching approaches education
    concepts instruction
    objects and learning content , that is certain. Hence, author
    selected a macroscopic angle
    to look into a preferable arrangement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 inquiry idea.
    All these are completed under a belief that inquiry-based
    learning has been certain value
    for present science education reform.
引文
[1] 邵瑞珍、张谓城编译《布鲁纳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P27
    [2] 同上P49
    [3] 同上P42
    [4] 郑长龙 林长春 陈耀亭《日本理科教育发展史略》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6年1期P1
    [5] 参阅 同上
    [6] 王晶《日本义务教育理科课程的改革》http://www.pep.com.cn huaxue
    [7] 参阅 彭蜀晋、陈耀亭、刘英 编译《现代理科教育的进展与课题》重庆出版社1990年 P31
    [8] 参阅《当代国外著名教育农教学论思想》(编写组)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P157-159
    [9] 奥苏倍尔《促进课堂的有意义言语学习》教育学文集.教学(上册)瞿葆奎主编 人民 教育出版社P609
    [10] 转引自 李淑华 编著《外国教育简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P134
    [11] 同上P137
    [12]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年P253
    [13] 杜威 著 傅统先 邱椿 译《人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第1版1986第四次印刷P107
    [1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理科教师手册》周南昭、左雅译1987年版P5
    [15] 杨小微《中小学教学模式论》中国人文科学博士、硕士文库.教育学卷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P144
    
    
    [16] 方展画 《罗杰斯“非指导教学”述评》同上P408
    [17] 参阅 马斯洛等著,林方编译《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年
    [18] 同[13] P367
    [19] 转摘自 陆璟 译《研究性学习的特征》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10期P26
    [20] 施瓦布语,转摘自罗伯特·梅逊著 傅统先、陆有铨 译《西方当代教育理论》文化教 育出版社1984年P163
    [21] 参阅《Lnquiry and National Science Edueation Standard》第二章P13以及同[19] P26-29
    [22] 李远蓉《现代化学教学论》讲义P23
    [23] 同[1] P45-46
    [24] 同[20] P153
    [25] 施瓦布《学科结构的概念》瞿葆奎 主编 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上册)陆亚松、李 一平 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P210
    [26] 施瓦布 语 同[20] P154
    [27] 同[20] P208
    [28] 同[20] P168
    [29] 同[20] P154
    [30] 参阅同[1] P443
    [31] 同[1] P443
    [32] 参阅 瞿葆奎 主编 教育学文集.教学(上册)徐勋、施良方 选编 人民教育出 版社1988年P435福克斯(Fox.J.T)《布鲁纳与杜威》
    [33] 转摘自 刘家颖《科学素质教育的新型设计--英国“国家科学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 评析》化学教育98年5期P45
    [34] 同[7] P215
    [35] 王作民《中学化学思维》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2 P15
    [36] 同上 P18
    [37] 转摘 同上 P103
    [38] 查有梁 《教育模式》 教育科学出版社 P15
    [39] 吴琦 《一本值得推荐的教科书--Chemcom》 化学教育 1990年5期P35
    [40] 参阅 毛礼锐 《儒家的“教学论”初探》 同[32] P305
    [41] 参阅 陈耀亭、刘知新编 《中学化学教材教法》北师大出版社产权87年版 P78-83
    [42] 参阅 同上
    [43] 参阅 唐力著 《高中化学程序启发试验教材编写说明》 化学教育界 987年2期P19
    [44] 参阅 王勇 《中学化学教学模式初探》 (硕士论文 1992) P12
    [45] 参阅 崔孟明 《单元结构教学法的探索》 化学教学法994年6期P6
    [46] 同[44] P15
    [47] 解守宗《中学化学六种教学模式浅议》上海教育学院报1998年3期P5
    [48] 参阅 王作民《初中化学“目标教学”研究与思考》化学教育 1991年2期P18-21
    [49] 参阅 靳玉乐 田继万 主编《教学改革论》西南师大出版社1998年P143-145
    [50] 参阅同[48]
    [51] 李建刚《论目标教学及其发展趋势》教育研究1095年1期P12
    
    
    [52] 同[32] P666布卢姆《掌握学习》
    [53] 同[49] P219
    [54] 参阅 金观涛 著《整体的哲学》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 P21-27
    [55] 参阅同上
    [56] 参阅同上
    [57] 施良方 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P180-181
    [58] 同[14] P147
    [59] 参阅 李远蓉 《现代化学教学论》讲义P31-34
    [60] 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P223-225
    [61] 郑长龙 于志民《构建科学素质教育的理科课程》化学教2000年1期P10
    [62] 廖湘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实现》科学教育1997年2期
    [63] 转摘自 魏冰《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教学》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3期P55
    [64] 参阅 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在法国》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10期P21
    [65] 参阅 张璐、朱晨海《2061计划与美国教育改革》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年1期P29
    [66] 参阅 同[63]
    [67] 同[17] 施良方《罗杰斯“非指导教学”述评》P408
    1. 《教学心理学》张大均 主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2. [美]杜.舒尔茨 著《现代心理学史》沈德灿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年第五次印刷
    3. 《教育心理学参考资料选辑》编写组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
    4. 《化学教育学研究》康力平 师雪琴 李远蓉 主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
    5. 李远蓉 著《化学教学艺术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
    6. 刘知新、王祖浩 著《化学教学系统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
    7. 郑长龙 梁慧姝《化学实验论》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
    8. 吴俊明 王祖浩 著《化学学习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
    9. [英]斯宾塞 著《教育论--智育、德育、体育》胡毅 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2
    10. 《欧洲哲学通史》(上、下卷) 冒从虎 张庆荣 王勤田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5年
    11. 解思忠 著《国民素质忧思录》作家出版社 1997年第2版第4次印刷
    12. [英]卡尔·波普尔著《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傅季全 等 译 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6年第一版1987年第三次印刷
    13. [英]伊.拉卡托斯 艾兰·马斯格雷夫 编《批判与知识的增长》周寄中 译 华夏出版 社198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