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安庆府的民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清时期安庆府的民俗涉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具有自己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地区差异性、历史传承性、变异性、周期性、社会性以及区域内行业差异性、心理差异性上。
     本文立足于明清安庆府民俗的资料基础之上,结合现代民俗学理论(特别是区域民俗学理论),重点分析和探讨明清安庆府民俗的形成原因以及民俗所具有的社会功能。明清时期安庆的经济是安庆特定民俗形成的根本原因;而明清时期特定的政治、环境、领袖人物、宗教、心理、域外习俗对安庆民俗的形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所有民俗事项本身也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之所以为民众重视,是因为它有着广泛的社会功能。明清安庆府的民俗功能主要体现在:娱乐、聚合、教育、规范、心理调适等方面。
Anqing’s folk custom in MingQing period involved many aspects in people’s ordinary life. It ha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t mainly included area difference, historical inheritance, periodic, social as well as industry difference in the same region,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
     This paper stands on the base of the Anqing’s folk custom materials in MingQing and combine the modern ethnology theory (specially region ethnology theory) to analyze and discuss about the reason of the Anqing’s folk custom’s formation and it’s functions. The economic situation of Anqing was the basic reason for Anqing’s folk custom while the politics, environment, leader, the religion, the psychology, the custom in other place had the varying degree influenceon the Anqing’s folk custom formation. All aspects of Anqing’s folk custom were a part of the people’s ordinary life. For it’s wide social action, people paid many attention to it. Anqing folk custom in MingQing period, it’s function mainly manifests in entertainment, polymerization, education, social norm,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引文
① 陈力:《论民俗本质》,《民俗研究》,1992 年第 2 期。
    ② 陈华文:《民俗生活论》,《民族文化》,1984 年第 5 期。
    ③ 叶大兵:《试论风俗的基本特征》,《民间文艺集刊》,第 3 辑。
    ④ 陶思炎:《中国鱼文化》,中国华侨出版社,1990 年版。
    ⑤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年版。
    ⑥ 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
    ① 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 年版。
    ② 汪玢玲:《中国虎文化研究》,《长春市志·民俗方言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 年版。
    ③ 姜彬:《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年版。
    ④ 姜彬:《区域民间文艺发凡》,《民间文学论坛》,1983 年版。
    ⑤ 王建章:《中国南楚民俗学》,岳麓书社,1999 年版。
    ⑥ 过伟:《区域民族描写民俗学优秀著作之一读<中国南楚民俗学>》,《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 年第 5 期。
    ⑦ 杨知勇主编:《西南民族生死观》,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
    ⑧ 杨知勇主编:《云南少数民族婚俗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年版。
    ⑨ 杨知勇主编:《云南少数民族生产习俗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 年版。
    ⑩ 白庚胜:《色彩与纳西族民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 11 钟敬文:《色彩与纳西族民俗·序》,载自白庚胜:《色彩与纳西族民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 12 柯杨:《西北花儿精选》,青海人民出版社编,1987 年版。 13 柯杨:《中国风俗故事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
    ① 张海鹏主编:《安徽文化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② 徐庶、叶濒著:《桐城民俗风情》,黄山书社,2002 年版。
    ③ 傅衣凌著:《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吴承明著:《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01 年版。
    ①【清】伊桑阿奉欶撰:《康熙会典》卷 18,转引自安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庆地区志》,黄山书社 1995年版。
    ②《清实录》“顺治二年乙酉闰六月甲申日”条,即《世祖实录》卷 18。
    ③《清实录》“顺治二年乙酉闰十二月癸巳日”条,即《圣祖实录》卷 23。
    ④《嘉庆重修一统志》卷 108《安徽统部》。
    ① 康熙《桐城县志》卷 1《凡例》。
    ② 嘉靖《安庆府志》卷 6《风俗》。
    ③ 民国《怀宁县志》卷 10《风俗》。
     ① 民国《怀宁县志》卷 6《物产》。
     ①【清】魏禧:《早发华阳镇》,转引自张帮来《华阳老街》,《安庆日报》,2006 年 6 月 3 日。
    
    ①【春秋】孔丘:《礼记》第 5《礼记·王制》。
    ②【清】姚兴泉:《龙眠杂忆》卷 8《游宴类》。
    ③【清】姚兴泉:《龙眠杂忆》卷 8《游宴类》。
    ④【清】姚兴泉:《龙眠杂忆》卷 8《游宴类》。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卷 40《史记·赵世家》。
    ②【清】姚兴泉:《龙眠杂忆》卷 3《人物类》。
    ① 安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庆地区志》,黄山书社 1995 年版。
    ②【清】姚兴泉:《龙眠杂忆》卷 6《肴馔类》。
    
    ①【清】姚兴泉:《龙眠杂忆》卷 7《庆吊类》。
    ②【清】姚兴泉:《龙眠杂忆》卷 7《庆吊类》。
    ③【清】姚兴泉:《龙眠杂忆》卷 7《庆吊类》。
    
    ①【清】姚兴泉:《龙眠杂忆》卷 7《庆吊类》。
    ②【清】姚兴泉:《龙眠杂忆》卷 1《时令类》。
    ③【清】姚兴泉:《龙眠杂忆》卷 1《时令类》。
    
    ①【清】姚兴泉:《龙眠杂忆》卷 1《时令类》。
    ②【清】姚兴泉:《龙眠杂忆》卷 1《时令类》。
    ③【清】姚兴泉:《龙眠杂忆》卷 1《时令类》。
    
    ① 桐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桐城县志》,黄山书社,1995 年版 。
    ② 转引自怀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怀宁县志》,黄山书社 1996 年版。
    ③ 转引自怀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怀宁县志》,黄山书社 1996 年版。
     ① 转引自徐庶、叶濒编:《桐城民俗风情》,黄山书社,2002 年版。
    
    ① 王文宝:《中国民俗论文选》,中国文艺出版社,1987 年版。
    ② 转引自朱振邦:《皖山与古皖文化》,汪军主编:《皖江文化与世代中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③【唐】令狐德棻、长孙无忌、魏征等撰:《隋书》卷 31《地理志》下。
    
    ① 康熙《安庆府志·风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
    ② 康熙《安庆府志 ·风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
    ③ 转引自朱振邦:《皖山与古皖文化》,汪军主编:《皖江文化与世代中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④ 怀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怀宁县志》,黄山书社 1996 年版。
    
    ①【民国】《怀宁县志》卷 10《风俗》。
    ②【近代】程小苏:《安庆旧影》,未刊稿,现藏安徽省图书馆。
    
    ① 民国《宿松县志》卷 17《实业志·农业》。
    ② 康熙《怀宁县志》卷 31。
    ③《明太祖实录》卷 17;参见《明史》卷 2《太祖本纪》。
    ④【清】尹会一著、張受長輯:《敬陈农桑四务疏》,见《经世文编》卷 36。
    ⑤【清】吴其浚著、陆应谷校刊:《植物名实图考》,上海涵芬楼影印本。
    
    ① 乾隆《望江县志》卷 2《地理》。
    ② 顺治《太湖县志》卷 8《物产志》。
    ③ 道光《怀宁县志》卷 2《地理》;康熙《安庆府志》卷 3《地理》。
    ④ 道光《桐城县志》卷 1《舆地·乡镇》。
    ①【春秋】孔丘:《礼记》第 5《礼记·王制》。
    ②【明】王士性撰;吕景琳点校:《广志绎》,中华书局,1981 年版。
    ③【明】丘浚撰:《大学衍义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战国】孟轲:《孟子》卷 5《孟子·滕文公下》。
    ②【清】马其昶:《桐城耆旧传》。
    ③【近代】邓之诚:《清史纪事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年版。
    ④ 据方中履《姑母孙恭人传》“吴太恭人早卒,时先公十二岁,恭人九岁”,“年三十早卒”,方以智生于 1611年,可推知。
    
    ①【清】方孟氏:《清芬阁集·序》,转引自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年版。
    ②【清】方维仪:《纫兰阁集·序》,转引自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年版。
    ③【清】马其昶:《桐城耆旧传》。
     ①【清】方宗诚:《桐城文录序》,转引自杨怀志、潘忠荣主编:《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① 周振鹤主编:《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②【清】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卷 6《方以智传》。
    ③【清】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卷 10《姚惜抱先生传》。
    ④【清】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卷 12《张夫人传》。
    ⑤【清】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卷 5《刘评事传》。
    
    ①【清】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卷 5《刘评事传》。
    ② 葛剑雄、吴忪弟、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 1 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③ 转引自段宝林:《对民俗特性的思考》,《民俗研究》,1990 年第 2 期。
    ④ 陶思炎:《风俗—主客体联系的中介》,《民俗研究》,1989 年第 1 期。
    
    ① 魏宏歆:《试论民俗的社会作用》,《民俗研究》,1991 年第 1 期。
    ②【唐】李林甫著、陈仲夫校注:《唐六典》卷 4《祠部郎中》。
    ③【清】姚兴泉:《龙眠杂忆》卷 1《时令类》。
     ①【清】姚兴泉:《龙眠杂忆》卷 1《时令类》。
    
    ①【清】姚兴泉《龙眠杂忆》卷 1《时令类》。
    ②【清】姚兴泉:《龙眠杂忆》卷 7《庆吊类》。
    ③【清】姚兴泉:《龙眠杂忆》卷 7《庆吊类》。
    
    ①《孝经·广要道》,燕山出版社,2002 年版。
    ②【战国】荀子:《荀子·劝学》,中华书局,1988 年版。
    ③【战国】荀子:《荀子·上制》,中华书局,1988 年版。
    ④ 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⑤【西汉】司马迁:《史记》卷 47《孔子世家》,1982 年版。
    ⑥【春秋】孔丘:《礼记》第 12《礼记·内则》,2001 年版。
    1.【明】李东阳纂;申时行重修:《大明会典》,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本。
    2.李国祥、扬昶主编《明实录类纂》(经济史料卷),武汉出版社 1993 年版。
    3.【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 1974 年版。
    4.【明】王士性撰;吕景琳点校:《广志绎》,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5.【清】姚兴泉:《龙眠杂忆》,桐城文物管理所 1982 年印制。
    6.【清】马其昶:《桐城耆旧传》,黄山书社 1990 年版。
    7.【近代】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国书店 2001 年版。
    8.【近代】程小苏:《安庆旧影》,未刊稿,现藏安徽省图书馆。
    9.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编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0.民国《潜山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11.民国《宿松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12.民国《怀宁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13.康熙《桐城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14.道光《续修桐城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15.民国《太湖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16.康熙《安庆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17.乾隆《望江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18.《安庆府志》,明嘉靖刻本 1960 年安徽科学院传抄。
    19.《清实录》,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20.《明实录》,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62 年校印本。
    21.【清】方宗诚:《桐城文录序》,《柏堂·次编》卷 1,光绪刊本(99 卷本)。
    22.《大清会典》,光绪十九年上图集成印书局石印本。
    23.【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 1977 年标点本。
    24.【明】申时行等撰:《明会典》,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25.【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26.【清】龙文彬撰:《明会要》,中华书局 1956 年版。
    27.【清】夏燮:《明通鉴》,中华书局 1959 年版。
    28.【明】陈子龙、徐孚远、宋徵璧等选辑:《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 1962 年版。
    29.【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30.【春秋】 孔丘:《礼记》,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1 年版。
    31.【唐】令狐德棻、长孙无忌、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 1973 年版。
    32.【战国】孟轲:《孟子》,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1 年版。
    33.【唐】李林甫著、陈仲夫校注:《唐六典》,中华书局 1992 年版。
    1.《中国风物志》,北京旅游出版社 1989 年版。
    2.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 方志出版社 1998 年版。
    3.黄山书社编:《安徽风物志》,黄山书社 1985 年版。
    4.黄山书社编:《安徽掌故》,黄山书社 1990 年版。
    5.安徽省地方志编委会编:《皖志述略》(上、下册),1983 年内部出版, 现藏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
    6.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新志文辑》,1984 年内部出版,现藏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
    7.安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安庆市地方志编撰要览》,1986 年内部出版,现藏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安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8.安徽省地方志编委会编:《皖志综述》,1988 年内部出版,现藏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
    9.宫为之:《皖志史稿》, 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现藏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
    10.安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庆地区志》,安徽省地方志丛书,黄山书社 1995 年版。
    11.岳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岳西县志》,安徽省地方志丛书,黄山书社 1996 年版。
    12.岳西县地方志办公室编,《岳西县志评论集》,1997 年内部出版,139 页,10 万字,
    32 开,700 册,现藏岳西县地方志办公室。
    1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岳西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岳西文史资料·第一辑》,1987 年版。
    14.桐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桐城县志》,安徽省地方志丛书,黄山书社 1995 年版。
    15.望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望江县志》,安徽省地方志丛书,黄山书社 1995 年版。
    1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望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望江文史资料·第一辑》,1985 年版。
    1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望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望江文史资料·第二辑》,1988 年版。
    1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望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望江文史资料·第三辑》,1992 年版。
    1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望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望江文史资料·第四辑》,1997 年版。
    20.潜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潜山县志》,安徽省地方志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3 年版。
    2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潜山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潜山文史资料·第二辑》,1991 年版。
    2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潜山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潜山文史资料·第三辑》,1993 年版。
    23.太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太湖县志》,安徽省地方志丛书,黄山书社 1995 年版。
    2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太湖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太湖文史资料·第四辑》,1987 年版。
    2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太湖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太湖文史资料·第五辑》,1989 年版。
    2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太湖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太湖文史资料·第六辑》,1994 年版。
    27.安徽省宿松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宿松县志》,安徽省地方志丛书,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28.枞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枞阳县志》安徽省地方志丛书,黄山书社 1998 年版。
    2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枞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枞阳文史资料·第一辑》,1986 年版。
    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枞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枞阳文史资料·第二辑》,1989 年版。
    3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枞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枞阳文史资料·第三辑》,1993 年版。
    3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枞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枞阳文史资料·第四辑》,1997 年版。
    33.怀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怀宁县志》,安徽省地方志丛书,黄山书社 1996 年版。
    34.【日本】关敬吾著,王汝谰、龚益善译:《民俗学》,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6 年版。
    35.《中华文明史》编纂工作委员会编:《中华文明史·第八卷·明代》,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4 年版。
    36.《中华文明史》编纂工作委员会编:《中华文明史·第九卷·清代前期》,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4 年版。
    37.《中华文明史》编纂工作委员会编:《中华文明史·第十卷·清代后期》,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4 年版。
    38.龚书铎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
    39.龚书铎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清前期卷》,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
    40.龚书铎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晚清卷》,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
    41.张海鹏等主编:《安徽文化史(上、中、下)》,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42.钟敬文等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年版。
    43.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44.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45.陶立璠:《民俗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7 年版。
    46.叶春生主编:《区域民俗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47.王文宝:《中国民俗研究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48.顾希佳:《社会民俗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49.钟敬文著,董晓萍编:《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 1996 年版。
    50.田晓岫:《中国民俗学概论》,华夏出版社 2003 年版。
    51.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52.张紫晨:《中国民俗史》,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3 年版。
    53.姜彬:《区域文化与民间文艺学》,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90 年版。
    54.高增伟主编:《中国民俗地理》,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55.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56.惠西成、石子:《中国民俗大观 (上、下) 》, 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7 年版。
    57.唐奇甜:《中国 100 种民间节日》, 广西出版社 1999 年版。
    58.中国民俗协会编:《中国民俗学集镌》,上海文艺出版社 1931 年版。
    59.中国民俗协会编:《中国民俗学集镌第二辑》,上海文艺出版社 1932 年版。
    60.姚二龙:《民俗论》,大众文艺出版社 1982 年版。
    61.陈江风:《古俗遗风》,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年版。
    62.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传说故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
    63.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民俗理论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
    64.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神话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
    65.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物质民俗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
    66.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信仰民俗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
    67.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史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
    68.王文宝、江小蕙编:《东方民俗学林·江绍原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年版。
    69.吴平、邱明一编:《东方民俗学林·周作人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 年版。
    70.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年版。
    71.汪芬玲著:《汪芬玲民俗文化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72.萧放著:《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华书局 2002 年版。
    73.吕微著:《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
    74.万建中著:《禁忌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75.万建中著:《解读禁忌—中国神话、传说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题》,商务出版社 2001年版。
    76.徐杰舜、周耀明著:《汉族风俗文化史纲》,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77.吴刚戟著:《地方传说与风俗》,炎黄文化出版社 2001 年版。
    78.刘守华著:《中国民间故事史》,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79.黄建钢:《群体心态论》,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80.陈序经:《文化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81.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82.[美]阿兰·邓迪斯:《民俗解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83.[美]阿兰·邓迪斯:《世界民俗学》,上海文艺出版社第 1990 年版。
    84.杨怀志、潘忠荣主编:《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1.陈兰、陈立浩:《“三月三”节日民俗试论》,《贵州民俗研究》1991 年第 1 期。
    2.乌丙安:《20 世纪日本神话学的三个里程碑》,《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3 期。
    3.陈启跃:《试论长江中下游地区民俗文化的主要特点》,《镇江高专学报》1998 年第2 期。
    4.潘世松:《传统民俗的地理因素与修辞》,《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 1 期。
    5.杨爱姣:《传统民俗的语言特色》,《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 1 期。
    6.姚周辉、章秉纯《传统民俗事项中的象征及其文化内涵》,《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 2 期。
    7.高丙中:《从民间到公民——民俗学在其中的作用》,《中国民族报》2004 年 3 月 19 日。
    8.山茶:《从民间来,到民间去》,《文艺报》2003 年 6 月 19 日。
    9.刘志琴:《从民俗考察社会思潮》,《北京日报》2004 年 9 月 20 日。
    10.刘铁梁:《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 年第 6 期。
    11.彭会资:《方言与民间审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 年第 3 期。
    12.万建中:《禁忌民俗的式微——以民间叙事文学为考察对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6 期。
    13.姚周辉:《论民俗“约定俗成”的相关因素及过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 4 期。
    14.陈平:《论民俗与民间故事的关系》,《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 年第 2 期。
    15.曹保明:《民俗·端午·思考》,《吉林日报》2005 年 6 月 10 日。
    16.叶涛:《民俗调查及其方法刍议》,《民俗研究》1986 年第 1 期。
    17.孙民:《民俗故事中的精神》,《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 年第 2 期。
    18.刘志琴:《民俗考古 校验历史》,《光明日报》2004 年 6 月 1 日。
    19.马晓红:《民俗语言的传承与流变》,《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 2 期。
    20.郑小宁:《明清民俗小品略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 1 期。
    21.陈启跃:《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民俗的形成和演变》,《镇江高专学报》1997 年第 2 期。
    22.秦树辉、宁小莉:《浅谈气候因素对民俗事项的影响—民俗与地理环境系列研究论文之三》,《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 年第 3 期。
    23.曹文英:《浅谈童话常见题材与民俗之间的关系》,《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 3 期。
    24.孙文福:《丧葬禁忌民俗功能》,《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 年第 3 期。
    25.许宏波:《浅论中国丧葬禁忌民俗》,《镇江高专学报》1997 年第 2 期。
    26.赵日新:《试论方言民俗词》,《民俗研究》1984 年第 1 期。
    27.陈金文:《试论民俗文化的轨范性特征》,《东方论坛》2002 年第 1 期。
    28.贾唏儒:《试论民俗中的社会心理特征》,《青海社会科学》1993 年第 6 期。
    29.张春蕾:《我国乡间民约民俗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镇江高专学报》1997 第 4 期。
    30.高曾伟:《中国服饰民俗地理研究》,《镇江高专学报》1995 年第 4 期。
    31.关溪莹:《钟敬文的民俗教育观》,《中山大学学报》2002 年第 4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