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发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经历着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就城市地区而言,这种变革集中表现在社会体制转轨、政治体制改革、社会阶层分化重构、生态环境恶化、城市文化变迁等多个方面。面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剧变,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一种面向未来、协调城市与自然、并服务于社会的政府职能,必须回应各种变革和挑战。同时,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中确实面临着诸多矛盾。显然,继续沿用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念和方法,不仅无助于问题和矛盾的根本解决,更不利于我国城市绿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本研究立足城市规划与风景园林的学科背景,对城市绿地的本质和城市绿地系统及其规划的认识进行全面阐述,并在“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指导下,从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角度出发,对现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进行多方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力图寻找能够符合现今城市发展需求的规划方法体系,从规划技术角度解决城市绿地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本研究主要成果如下:
     1、通过对“城市绿地”概念的重新释义,进一步阐释“城市绿地”的本质内涵,即从土地学角度,城市绿地是一个综合自然体;从经济学角度,城市绿地是社会的自然资本;从城市规划学角度,城市绿地是绿色的基础设施;从社会政治学角度,城市绿地是社会的公共物品。
     2、借助复杂系统领域的泛义方法论,形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自身的综合集成方法论,并提出其综合集成方法的运行模式,作为绿地系统规划方法体系的宏观路线框架。
     3、在技术方法层面上,从城市绿地布局入手,重点阐明城市绿地布局必须主动呼应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明确了以“绿地功能”为导向,兼顾现行绿地分类的布局思路,提出了基于“绿地适应性评价”的绿地布局方法;同时,从绿地生态功能角度出发,初步提出了基于缓解热岛效应的绿地布局评价手法。在此基础之上,对现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程序组织进行了局部调整,从而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方法体系。
     4、针对城市空间层面,把游憩绿地布局作为重点,提出了从社区到城区,再到近郊区的三层游憩绿地布局模式。其中,对于社区层面的公园绿地建设,建议新区或新城建设要结合城市社区发展规划,形成居住社区公园和基层社区游园的二级结构,其中居住社区公园的人均指标为2m~2/人,基层社区游园的人均指标为0.5m~2/人;而对于城区层面公园绿地的人均指标,本研究认为综合公园对于城市居民休闲、缓解热岛效应、建立避灾据点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城市的骨干性公园,应该是今后一段时期城市公园建设的主要目标,因此,为了切实推进城市大型公园的建设,建议人均综合公园面积为5m~2/人,从而使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m~2/人,促进公园绿地发展由量变走向质变。
At present,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is undergoing a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change,in connection with the urban area,this change is mainly focus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ransition of social system,reform of political system,social stratification remodeling,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urban cultural changes,etc.Meanwhile,there are number of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system planning of urban green space and construction indeed so far.Obviously,if we still continue to adopt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and methods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neither will it help solve fundamental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thoroughly,nor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rban greening.Thus,this study which wa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planning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explanation on the essence of urban green spac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and its planning,And with the guidance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concept,from the angle of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ity of urban planning, discussing the existing method of system planning of urban green space in details,this article tries to find the system which could meet the needs of urban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solve the problems from a technical point of plann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green space.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Explaining the essence of "urban green space" in further by redefining it's concept which is from the point of land,the urban green space is an integrated and natural subject.From an economic point of view,urban green space is the natural capital;from urban planning perspective,urban green space is a green infrastructu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urban green space is social public goods.
     2.By using the wide range of meaning methodology of complex systems,the integration methodology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comes into being in this article.What's more,it is also brought forward that operating model of its integrated methods,which is the macro-line system framework of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3.On the technique level,starting from the layout of urban green space,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at it is pretty necessary to meet the needs of urban development for the layout of urban green land. After making clear the guidance of "the function of green land" and the layout thought of the classification for existing green land,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layout methods of the green land based on "adaptive evaluation of green";At the same tim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green space,there are also some evaluation of green practices which are based upon the heat island effect mitigation preliminary.On this basis,in order to improv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methodology,this article also adjusts the process of existing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partially.
     4.In view of urban space,the layout of the open green spaces is regarded as a keystone,it is also pointed out the three-tier distribution model from the community to the City and to suburb.For the green land construction of park in community,it is highly suggested to integrate with the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urban communities and form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of a green land in residential community and the grass root community.The per capita of the green land in residential community is 2 m~2/person,the one of the grass-roots community is0.5 m~2/person,As for the urban level,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major parks effectively in the city,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main target for the future should be the construction of major parks.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er capita area of th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increased to5 m~2/person,The on of large-scale comprehensive park should be 9 m~2/person.
引文
[1]世界资源研究所.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生物多样性策略.北京:中国标准出版杜,1992.
    [1]吴良铺.基本理论、地域文化、时代模式-对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J].建筑学报,2002,(2).
    [2]徐颖,沈叶明.重塑中国城市特色规划师[J]2006(22),5,P92-94
    [1]张敏.城市规划方法研究.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余琪.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建构[J].城市规划汇刊,1998,6.
    [2](日)佐腾昌.欧美公园绿地发展史[M].日本:都市计画研究所,1978.
    [3](日)内山正雄.都市绿地の计画と设计[M].彰国社,1994.
    [4](日)高原荣重著,杨增志译.环境绿地2-城市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4.
    [5](日)内山正雄.都市绿地の计画と设计[M].彰国社,1994.
    [6]内务省:又称中务省,侍奉天皇侧近,行使诏敕颁行等宫中一切政务,卿由亲王担任,如无适任者即空缺.
    [1](日)石川斡子.都市与绿地[M].日本:岩波书店,2001.
    [2]余琪.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建构[J].城市规划汇刊,1998(6)
    [1]#12
    [1]刘南威,郭有立.综合自然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1998,p156.
    [1]伍光和,蔡云龙.综合自然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孙冬煌,王震声等.自然资本与环境投资的涵义[J].环境保护,1999(5).
    [2]张世秋等译,张坤民校.世界无末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3]段晓峰,许学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自然资本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
    [1]仇睿,姚俭健.自然资本简论[J].东南学术2002.2
    [2]仇睿,姚俭健.自然资本简论[J].东南学术2002.2
    [3]段晓峰,许学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自然资本研究中国人口[J].资源与环境,2006,(16)6.
    [4]王乃粒,诸大建等译.自然资本论-关于下一次工业革命[M].上海:科技普及出版社.2000,p6.
    [1]段晓峰,许学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自然资本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
    [2]王鑫鳌.论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和作用[J].城市开发,2003,9.
    [1]张秋明.绿色基础设施[J].国土资源情报,2004,7
    [1]郭晶.公共物品、基础研究与政府的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7.
    [1]刘家麒.关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若干问题[J].风景园林2005(4)
    [2]建设部建设司编.城市绿化历程-建国以来城市绿化重要文件汇编[M].1992,9,p115
    [3]建设部建设司编.城市绿化历程-建国以来城市绿化重要文件汇编[M].1992,9,p130
    [4]建设部建设司编.城市绿化历程-建国以来城市绿化重要文件汇编[M].1992,9,p53
    [1]王富海,谭维宁.更新观念,重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体系[J].风景园林,2005(4)
    [2]徐波等.关于城市绿地及其分类的若干思考[J].中国园林,2000(5)
    [3]雷瓦德景观建筑事务所.《东湖风景名胜区-自然、世界遗产与未来》规划.2008.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38.
    [1](日)内山正雄.城市绿地的规划与设计[M].日本:彰国社,1987.
    [1]刘家麒.关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若干问题[J].风景园林,2005,4,p13-15.
    [1]日本「绿色基本规划」编制手册,1995.
    [2]日本川崎市《绿色基本规划》.2007.
    [1]日本「绿色基本规划」编制手册.1995.
    [1]《孟子·尽心上》
    [2]《老子·第二十五章》
    [3]《庄子·齐物论》
    [4]《天下》
    [1]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罗哲文.王振复.中国建筑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三辅黄图》.引自《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北京.中华书局.1934年.第783册.P35
    [1]贺业钜.论汉长安城市规划.转引王军.融于自然山水的中国古代城市[J].新建筑,2004,1.
    [2]雷行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管子·乘马篇》
    [4]《管子·度地篇》
    [1]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1]龙彬.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山水特质及其营造方略[J].城市规划,2002,5.
    [2](宋)郭熙,《林泉高致》
    [1]张廷银.传统家谱中“八景”的文化意义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卷,第4期.
    [2]沈括著.刘尚荣校点.梦溪笔谈[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赵夏.我国的“八景”传统及其文化意义[J].规划师,2006(22)12
    [1]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西湖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王毅.翳然临水-棲心中国园林之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孟子·梁惠王上》
    [2]《礼记·月令》
    [3]《国语·郑语》
    [4]《孟子·尽心上》
    [1]洪海军.“天人合一”思想意蕴与科学发展观学海[J].学海,2004.6.
    [1]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北京宪章》.北京。1999.6.
    [1]麦克哈格著 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刘家麒.关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若干问题.风景园林.2005(4)
    [1]2007年城市、县城和村镇建设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http:/www.mohurd.gov.cn
    [2]仇保兴副部长在全国节约型园林绿化现场会上的讲话.http//www.mohrud.gov.cn
    [1]吴淑琴.北京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20年[J].北京规划建设,2006,5.
    [1]中国新闻网.www.cnfol.com.2006年12月24日
    [1]张浪: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及其构建研究--以上海为例 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蔡玉梅,萧林等.北京市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调控对策[J].国土资源,2004(20),3
    [2]陈彩虹、胡锋、李辉信:南京市城乡交错带的景观生态问题与优化对策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Vol.24 add.
    [3]北京市土地统计资料汇编(1987-1995)和土地变更调查
    [4]北京市土地统计资料汇编(1987-1995)和土地变更调查
    [1]陈彩虹,胡锋,李辉信.南京市城乡交错带的景观生态问题与优化对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Vol.24.
    [1]2005年北京市城市园林绿化普查统计资料
    [2]尹海伟,孔繁花:济南市城市绿地可达性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2006,30(1)17-24.
    [1]王莉萍.中国城市绿地正在缩水.http://www.sina.net 2007年06月28日10:04科学时报
    [1]孟兆祯.科学发展观之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2008,4,9.
    [2]王莉萍:中国城市绿地正在缩水http://www.sina.net 2007年06月28日10:04科学时报
    [1]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丰台区绿地系统分区规划现状研究.2008.
    [1]王富海,谭维宁.更新观念,重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体系[J].风景园林,2005,4.
    [1]张敏:城市规划方法研究 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6.5
    [1]内山正雄编:都市绿地の计画と设计 彰国社1997年10月
    [1]日本「绿色基本规划」编制手册
    [1]日本东京农业大学造园学科编.造园用语辞典[M].日本彰国社.1985.6
    [2]日本城市规划管理制度中,有一类称之为“划线”的制度,即将城市规划区明确划分为城市化区域和城市化控制区域两大类,并在图上有明确的界限。目前日本城市中有一半以上的城市已完成了“划线”管理制度。
    [1]日本横滨都市计划局.「绿色基本规划」.2006.
    [2]指城市的基干公园.引自「绿色基本规划」编制手册1995年
    [1]日本建设省公园绿地课
    [2]日本建设省公园绿地课
    [1]「绿色基本规划」编制手册p249
    [1]虞震.日本东京“多中心”城市发展模式的形成、特点与趋势[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r7(26)
    [2]日本东京建设局.「东京2000构想」.2000
    [1]日本东京建设局.「绿色东京规划」.2000.
    [1]日本东京建设局.「绿色东京规划」.2000.
    [1]日本东京建设局.「绿色新战略指引导则」.2006.
    [1]日本东京建设局.「都市计画公园绿地的建设方针」 2006
    [2]日本东京建设局.「都市计画公园绿地的建设方针」 2006
    [3]日本东京建设局.「都市计画公园绿地的建设方针」 2006
    [1]日本东京建设局.「环境轴建设导则」.2007
    [1]日本东京建设局.「环境轴建设导则」.2007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p98.
    [2]张敏.城市规划方法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6
    [1]钱学森.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J].自然杂志,1981,1,329
    [2]戴汝为,操龙兵: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系统工程学报第16卷第5期2001年10月
    [1]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J].自然杂志,1990,13(1):3-5.
    [2]刘晓强.集成论初探[J].中国软科学,1997,(10):3-4.
    [3]沈小平,孙东川,朱怀意.面向过程系统综合集成管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0):85-88.
    [1]沈小平.综合集成方法论应用研究系统工程[J].2005(23),10.
    [1]摘自李敏的《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并作适当改动.
    [2]方创琳.区域发展规划系统集成方法论[J].中国软科学,1999,6
    [1]方创琳.区域发展规划系统集成方法论[J].中国软科学,1999,6
    [2]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吴义杰.基于复杂系统理论与方法的数字城市建设[M1.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p25-26
    [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3.
    [4]曹晖.城市美学论纲[J].城市问题,2007,7.
    [1]迈克哈格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p117.
    [2]沈基清.土地利用规划与生物多样性--《针对英格兰东南部地区规划和发展部门的生物多样性指南》评介[J].城市规划汇刊,2004,16(2):85-89
    [1]王富海,谭维宁.更新观念,重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体系[J].风景园林,2005,4.
    [2]V.W.Maclaren著.罗希译.城市可持续的评估与报告[J].国外城市规划,1997.2
    [1]黄书礼.生态土地使用规划[M].台北:詹式书局,2002,p8.
    [1]俞孔坚,李迪华等.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9.
    [1]麦克哈格著 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1]朱俊夫.从规划视角看波士顿的形成和发展[J].北京规划建设,2006,4.
    [1]Boston Parks and Recreation Department.OPEN SPACE PLAN 2002-2006.
    [2]Boston Parks and Recreation Department.OPEN SPACE PLAN 2002-2006.
    [1]#12
    [2]#12
    [1](日)丸田赖一.都市绿化计画论[M].日本,丸善株式会社,1994,5.
    [1](日)丸田赖一.都市绿化计画论[M].日本,丸善株式会社,1994,5.
    [2](日)丸田赖一.都市绿化计画论[M].日本.丸善株式会社.1994,5.
    [1]孟兆祯.中国园林的发展与问题[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2004,13(3):53-56
    [2]俞晟.城市游憩绿地建设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2,2.
    [3]俞孔坚等.“返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
    [1](日)财团法人.都市绿化技术开发机构编集.都市生态网络[M].日本,き(?)ぅせぃ,2001
    [2]俞孔坚,李迪华等.“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日)财团法人.都市绿化技术开发机构编集.都市生态网络[M].日本,き(?)ぅせぃ,2001
    [2](日)财团法人.都市绿化技术开发机构编集.都市生态网络[M].日本,き(?)ぅせぃ,2001
    [1]#12
    [2]张庆费.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探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3.
    [1]龚江辉,王琪延.休闲是京城老年人的生活轴心[J].中国统计,2008,9.
    [1]王裕桂.我国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研究现状的综述[J].浙江体育科学,第30卷第4期.
    [1]刘志林,柴彦威.深圳市民周末休闲活动的空间结构[J].经济地理,2001(21),4.
    [2]王淑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发展态势研究[J].城市问题,2006,1
    [1]张式煜.上海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2,6.
    [1]杨文悦,陈伟廉.依据服务半径理论合理布局上海同林绿地[J].中国园林,1999(2).
    [2]温家宝同志2001年在中国市长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讲话.
    [1]孟兆祯.论中国特色的城市景观[M].建筑学报,2003,5.
    [1]刘海燕。武志东.基于GIS的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规划师,2006,10.
    [1]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图集2005.
    [1](日)都市计画教学研究会.都市计画教科书(第2版).日本:彰国社,1995.
    [2](日)都市计画教学研究会.都市计画教科书(第2版).日本:彰国社,1995.
    [1]上海证大研究所编.长江边的中国:大上海国际都市圈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P13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P41
    [1]姜允芳,刘滨谊.区域绿地分类研究[J].城市问题,2008,3.
    [2]束晨阳等.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索--以蓬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07
    [1]崔功豪等.当代区域规划导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王鹏.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王云才,韩向颖.城市景观生态网络连接的典型范式[J].系统仿真技术,2007(10),4.
    [4]王云才,韩向颖.城市景观生态网络连接的典型范式[J].系统仿真技术,2007(10),4.
    [1]陈爽,张皓.国外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的绿色思考[J].规划师,2003(19)4.
    [2]杨培峰.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付军.试论绿脉思想对我国绿地系统规划的借鉴意义[J].北京农学院学抿2006(21),3.
    [2](日)财团法人.都市绿化技术开发机构编集.都市生态网络[M].日本,き(?)ぅせぃ,2001
    [1](日)财团法人.都市绿化技术开发机构编集.都市生态网络[M].日本,き(?)ぅせぃ,2001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
    [1]杨义彬.成都市大气污染及气象条件影响分析[J].四川气象,2004(3).
    [2]Ferenc,Jocdan.A reliability-theory approach to corridor design.Ecological Modelling,.2000(128):211-220.
    [3]佟华,刘辉志等.北京夏季城市热岛现状及楔形绿地规划对缓解城市热岛的作用[J].应用气象学报,2005(16),3.
    [1]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中心城楔形绿地规划图-总图.2007.
    [2]日本网络图片
    [3]官卫华 何流等: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思路与策略研究--以南京为例2007(1)现代城市研究
    [1](日)财团法人.都市绿化技术开发机构编集.都市生态网络[M].日本,き(?)ぅせぃ,2001
    [1]王鹏.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王珏.人居环境视野中的游憩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赵蔚,赵民.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2,6.
    [2]赵蔚,赵民.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2,6
    [1]王剑云,应四爱.从城市社区的组织管理新模式谈居住区规划结构--以杭州市为例[J].规划师,2003(19),7.
    [1]田宝江.生态和谐--居住区规划设计理念创新[J].城市建筑,2006.
    [2]周岚等.探索住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新思路--《南京城市新建地区配套公共设施规划指引》介绍[J].城市规划,2006(30),4
    [1]赵蔚,赵民.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2,6.
    [1]仇保兴.以紧凑型和多样性模式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新华网,2008年09月23日.
    [2][德]G.阿尔伯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概论[M].吴唯佳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黄鹤.文化规划:运用文化资源促进城市整体发展的途径.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吴良镛.基本理论、地域文化、时代模式--对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J].建筑学报,2002,(2).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p98.
    [3]孟兆祯.中国园林的发展与问题[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2004,13(3):53-56
    [4]孟兆祯.论中国特色的城市景观[J].建筑学报,2003,5.
    [5]孟兆祯.科学发展观之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2008,4,9.
    [6]E.沙里宁著;顾启源译.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7]霍华德著,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8]高原荣重著,杨增志译.环境绿地Ⅱ-城市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4
    [9]芒福德著.宋俊岭等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0]杨东辉.城市空间扩展与土地自燃演进--城市发展的自然演进规划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11]唐继刚.城市绿地规划的理论基础与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技出版社,2008
    [12]姜允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技出版社,200.
    [13]李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4]熊国平.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5]周春山.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6]麦克哈格著 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17]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8]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3
    [19]宛素春等.城市空间形态解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0]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1]罗哲文,王振复.中国建筑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2]雷行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3]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4]黄书礼.生态土地使用规划[M].台北:詹式书局,2002,p8.
    [25]刘南威,郭有立.综合自然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1998,p156
    [26]俞孔坚,李迪华等.“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7]杨培峰.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8]毕凌岚.城市生态系统空间形态与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9]张世秋等译,张坤民校.世界无末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30]姜文来,杨瑞珍.资源资产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1]仇睿,姚俭健.自然资本简论[J].东南学术2002.2
    [32]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1989,p808
    [33]曾建平.自然之思: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4]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5]魏波.环境危机与文化重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6]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p181
    [37]《乾·文言》
    [38]《孟子·尽心上》
    [39]《老子·第二十五章》
    [40]《庄子·齐物论》
    [41]《天下》
    [42]《春秋繁露·立元神》
    [43]《荀子·天论》
    [44]《荀子·致士》
    [45]《管子·乘马篇》
    [46]《管子·度地篇》
    [47]《孟子·梁惠王上》
    [48]《礼记·月令》
    [49]《国语·郑语》
    [50]《西铭·正蒙·证明》
    [51](宋)郭熙,《林泉高致》
    [52](汉)司马迁.(宋)裴驷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天官书第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P329.
    [53]贺业钜.论汉长安城市规划.转引王军.融于自然山水的中国古代城市[J].新建筑,2004,1.
    [54]《三辅黄图》.引自《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北京.中华书局.1934年.第783册.P35
    [55]李轶华.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J].规划师,2002(18),5.
    [56]龙彬.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山水特质及其营造方略[J].城市规划,2002,5.
    [57]樊宝敏,李智勇.中国古代的城市森林与人居生态建设[J].中国城市林业,2005,3(1).正统道臧·第51册[M].民国12年上海涵芬楼影印本
    [58]张廷银.传统家谱中“八景”的文化意义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卷,第4期.
    [59]沈括著.刘尚荣校点.梦溪笔谈[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60]赵夏.我国的“八景”传统及其文化意义[J].规划师,2006(22)12
    [61]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西湖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62]洪海军.“天人合一”思想意蕴与科学发展观学海[J].学海,2004,6
    [63]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北京宪章》.北京,1999,6
    [64]王乃粒,诸大建等译.自然资本论-关于下一次工业革命[M].上海:科技普及出版社.2000
    [65]王鑫鳌.论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和作用[J].城市开发,2003,9
    [66]张秋明.绿色基础设施[J].国土资源情报,2004,7
    [67]郭晶.公共物品、基础研究与政府的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7
    [68]李锋,王如松.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价、规划与预测研究--以扬州市为例生态学报[J].2003,(23)9
    [69]唐述虞.不同环境下植物的净化能力与绿地定额的关系生态学报[J].1986,(6)2.
    [70]周红妹,丁金才等.城市热岛效应与绿地分布的关系监测和评估[J].上海农业学报,2002,18(2):83-88
    [71]马雪梅,张友静,黄浩.城市热场与绿地景观相关性定量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2005,3.
    [72]姜东涛.城市森林与绿地面积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1,(9)1.
    [73]当代北京园林发展史(1949~1985)).北京园林局.1987
    [74]刘家麒.关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若干问题.风景园林.2005(4)
    [75]余琪.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建构[J].城市规划汇刊,1998,6.
    [76]孙冬煌,王震声等.自然资本与环境投资的涵义[J].环境保护,1999(5).
    [77]南京市志丛书:南京园林志.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方志出版社,1997.
    [78]吴淑琴.北京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20年[J].北京规划建设,2006,5.
    [79]蔡玉梅,萧林等.北京市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调控对策[J].国土资源,2004(20),3
    [80]北京市土地统计资料汇编(1987-1995)和土地变更调查
    [81]高峻,宋永昌.基于遥感和GIS的城乡交错带景观演变研究—以上海西南地区为例[J].生态学报,2003(23),4
    [82]周婕,李海军.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体系架构及优化对策[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37),2.
    [83]武汉市统计年鉴,1995-1998年,武汉市统计局.
    [84]陈彩虹,胡锋,李辉信.南京市城乡交错带的景观生态问题与优化对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Vol.24.
    [85]尹海伟,孔繁花:济南市城市绿地可达性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2006,30(1)17-24.
    [86]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3.
    [87]冯国禄.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0.
    [88]徐颖,沈叶明.重塑中国城市特色规划师[J]2006(22),5,P92-94
    [89]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1世纪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战略思考城市发展研究.2000,3,1-3.
    [90]仇保兴.以紧凑型和多样性模式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新华网,2008年09月23日.
    [91]世界资源研究所.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生物多样性策略.北京:中国标准出版杜,1992.
    [92]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丰台区绿地系统分区规划现状研究.2008.
    [93]王富海,谭维宁.更新观念,重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体系[J].风景园林,2005,4.
    [94]徐波,赵锋.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对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考——关于北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与实践(一)[J].中国园林,2007,7.
    [95]徐波.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定位[J].城市规划,2002(26),11.
    [96]徐波,赵锋.关于城市绿地及其分类的若干思考[J].中国园林,2000,5.
    [97]虞震.日本东京“多中心”城市发展模式的形成、特点与趋势[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
    [98]马惠娣.闲暇时间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自然辩证法研究,第20卷,第6期.
    [99]钱学森.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J].自然杂志,1981,1,329
    [100]戴汝为,操龙兵: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系统工程学报第16卷第5期2001年10月
    [101]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J].自然杂志,1990,13(1):3-5.
    [102]刘晓强.集成论初探[J].中国软科学,1997,(10):3-4
    [103]沈小平,孙东川,朱怀意.面向过程系统综合集成管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0):85-88.
    [104]于景元,周晓纪.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的实现和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10)
    [105]沈小平.综合集成方法论应用研究系统工程[J].2005(23),10
    [106]于景元,涂元季.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案例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5):1-7.
    [107]方创琳.区域发展规划系统集成方法论[J].中国软科学,1999,6
    [108]吴义杰.基于复杂系统理论与方法的数字城市建设[M1.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p25-26
    [109]曹晖.城市美学论纲[J].城市问题,2007,7
    [110]沈基清.土地利用规划与生物多样性--《针对英格兰东南部地区规划和发展部门的生物多样性指南》评介[J].城市规划汇刊,2004,16(2):85-89
    [111]V.W.Maclaren著.罗希译.城市可持续的评估与报告[J].国外城市规划,1997.2
    [112]朱俊夫.从规划视角看波士顿的形成和发展[J].北京规划建设,2006,4
    [113]陈晓煌.城市居民休闲生活展望及社会政策导向.消费导刊,2007,12
    [114]俞晟.城市游憩绿地建设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2,2
    [115]张庆费.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探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3
    [116]龚江辉,王琪延.休闲是京城老年人的生活轴心[J].中国统计,2008,9.
    [117]裕桂.我国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研究现状的综述[J].浙江体育科学,第30卷第4期
    [118]刘志林,柴彦威.深圳市民周末休闲活动的空间结构[J].经济地理,2001(21),4
    [119]王淑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发展态势研究[J].城市问题,2006,1
    [121]张式煜.上海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2,6
    [122]杨文悦,陈伟廉.依据服务半径理论合理布局上海园林绿地[J].中国园林,1999(2)
    [123]刘海燕,武志东.基于GIS的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规划师,2006,10
    [124]上海证大研究所编.长江边的中国:大上海国际都市圈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125]姜允芳,刘滨谊.区域绿地分类研究[J].城市问题,2008,3
    [126]柬晨阳等.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索--以蓬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07
    [127]崔功豪等.当代区域规划导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128]王云才,韩向颖.城市景观生态网络连接的典型范式[J].系统仿真技术,2007(10),4
    [129]陈爽,张皓.国外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的绿色思考[J].规划师,2003(19)4
    [130]付军.试论绿脉思想对我国绿地系统规划的借鉴意义[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6(21),3
    [131]杨义彬.成都市大气污染及气象条件影响分析[J].四川气象,2004(3)
    [132]佟华,刘辉志等.北京夏季城市热岛现状及楔形绿地规划对缓解城市热岛的作用[J].应用气象学报,2005(16),3
    [133]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中心城楔形绿地规划图-总图.2007
    [134]官卫华,何流等.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思路与策略研究--以南京为例2007(1)现代城市研 究
    [135]張學圣,楊子广.一種整合城市地理系統及模糊数学來测量都市公園服务半径之方法.94年电子計算機於土木水利工程应用研討會.
    [136]赵蔚,赵民.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2,6.
    [137]王剑云,应四爱.从城市社区的组织管理新模式谈居住区规划结构--以杭州市为例[J].规划师,2003(19),7.
    [138]田宝江.生态和谐--居住区规划设计理念创新[J].城市建筑,2006.
    [139]周岚等.探索住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新思路--《南京城市新建地区配套公共设施规划指引》介绍[J].城市规划,2006(30),4
    [140]张敏.城市规划方法研究.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141]王鹏.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42]张浪.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及其构建研究--以上海为例 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43]杨柳.风水思想与古代山水城市营建研究.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44]王珏.人居环境视野中的游憩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45]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46 仇保兴副部长在全国节约型园林绿化现场会上的讲话.http//www.mohurd.gov.cn
    [147]温家宝同志2001年在中国市长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讲话.
    [148]崇文区园林局.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园林绿化 http://ylj.cwi.gov.cn
    [149]王莉萍.中国城市绿地正在缩水.http://www.sina.net 2007年06月28日科学时报
    [150]中国人口信息网.http://www.cpirc.org.cn
    [151]中国新闻网.www.cnfol.com.2006年12月24日
    [152]2000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建设部综合财务司
    [153]2007年城市、县城和村镇建设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http//www.mohurd.gov.cn
    [15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5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J137-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15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T85-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157]《城市绿化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100号
    [158]《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城建[1993]784号
    [159]《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160]《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城建[2002]240号
    [16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
    [162]仇保兴追求繁荣与舒适--转型期间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若干策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63]日本东京建设局.「东京2000构想」.2000
    [164]日本东京建设局.「绿色东京规划」.2000.
    [165]日本东京建设局.「都市计画公园绿地的建设方针」 2006
    [166]日本东京建设局.「环境轴建设导则」.2007
    [167]日本东京建设局.「绿色新战略指引导则」.2006.
    [168]日本横滨都市计划局.「绿色基本规划」.2006.
    [169]日本东京农业大学造园学科编.造园用语辞典[M].日本彰国社.1985.6
    [170]日本「绿色基本规划」编制手册,1995.
    [171]#12
    [172](日)财团法人.都市绿化技术开发机构编集.都市生态网络[M].日本,きょぅせぃ,2001
    [173](日)佐腾昌.欧美公园绿地发展史[M].日本:都市计画研究所,1978.
    [174](日)内山正雄.都市绿地の计画と设计[M].彰国社,1994.
    [175](日)都市计画教学研究会.都市计画教科书(第2版).日本:彰国社,1995.
    [176](日)石川幹子.都市与绿地[M].日本:岩波书店,2001.
    [177]#12
    [178](日)丸田赖一.都市绿化计画论[M].日本,丸善株式会社,1994,5.
    [179]#12
    [180]Boston Parks and Recreation Department.OPEN SPACE PLAN 2002-2006.
    [181]Ferenc,Jordan.A reliability - theory approach to corridor design.Ecological Modelling,.2000(128):211-22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