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民间组织发展中的公众参与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以临澧县QS村红十字会为个案进行的公众参与实证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考察农村居民对村红十字会组织的了解程度及参与该组织的现实态度等问题,分析了影响公众参与公益性民间组织的因素。最后从制度和机制两个层面对构建一个有利于公众参与的组织平台做了一番尝试。本文共分四个部分:
     引言、第一章和第二章为第一部分,阐明了研究问题的背景,回顾了相关研究状况;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样本村的基本情况。
     第三章为第二部分,描述和分析了农村居民对村红十字会组织的参与现状,包括对农村红十字会的认知状况,对参与组织的现实态度及参与的特点等几个方面。
     第四章为第三部分,从组织本身、公众自身及社会环境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公益性民间组织中公众参与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为第四部分,从制度及机制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有利于公众参与的组织平台。制度是衡量民间组织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标准,本部分主要从结构层次和治理层次来设计有利于公众参与的制度;而机制又能保证民间组织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本部分还从信息交流、募捐、监督及志愿者管理与激励等方面来完善公益性民间组织的机制。
This essay is a substantial evidence research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with the rural Red Cross of QS village in Linli County as example, based on the first-hand data and documents observed by questionnaries as well as interviews. Through inspecting rural residents' understanding level to Red Cross and realistic attitude to participating Red Cross, this essay analyzes factors influe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t last, this essay tries to build a conducive platform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from the system and the mechanism. This essay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introduction, chapter 1 and chapter 2 are the first part. This part explicates the background of this research, recalls the related research condition, and elaborates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his research, also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village of the sample.
     Chapter 3 is the second part. This part describ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participation in Red Cross of QS village residents, including the cognition of rural Red Cross, realistic attitude to participation in this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characteristics, etc.
     Chapter 4 is the third part. This part analyses the factors to influenc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organization itself, the public own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Chapter 5 is the fourth part. This part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build a conducive platform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from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Th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standard to measure the systemization degree. This part complies with structure arrangements and management arrangements to design the system that is conducive to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the mechanism can ensure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NGOs, this part also tries to perfect the mechanism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from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fund donation, supervision, management and encouragement of volunteers and so on.
引文
[1]王晓静.中国慈善事业落后原因剖析.理论学习,2006年第7期
    [1]转引自徐一大.城市社区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博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2.p2-3
    [1]Sherry Arnstein.ALan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July 1969.Vol.35.No.4
    [1][美]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世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243
    [1]许纪霖.从范型的确立转向范例的论证.载《国家与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305
    [1]胡守钧.论社会组织的功能.载《文汇报》,2003年10月06日
    [1]万俊人.市场经济的道德性和非道德性.载《义利之间——现代经济伦理十一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年,47
    [1]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8
    [1]罗伯特·帕南特.使民主运转起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101
    [2]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414
    [1]《常德年鉴》(2004年)
    [1]《中国民政工作年鉴·1998》.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274
    [1]袁凌.组织行为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92
    [1][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88
    [2][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79
    [1][德]柯武钢、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12
    [2]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年,2
    [3][德]柯武钢、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25
    [1]《燕赵晚报》2007年8月3日A20版
    [1]赛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12
    [1][德]柯武钢、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123
    [1]郝瑞彬、郑祥民.试论公众参与环境决策.重庆环境科学,2002(1)
    [1]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69-75
    [1][美]里贾纳·E·赫兹琳杰.公众对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的信任可以恢复吗?.里贾纳·E·赫兹琳杰《非营利组织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
    [1]陈剩勇、汪锦军、马斌.组织化、自主之理与民主——浙江温州民间商会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59
    [1][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2][德]柯武钢、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3][美]赛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4][英]约翰·基恩.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5][美]罗伯特·帕南特.使民主运转起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6]联合国.联合国与人权.纽约,1984年。
    [7]俞可平.社群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8]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9]俞可平.第三条道路与新的治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0]李图强.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11][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12]中国民政工作年鉴·1998.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3]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4][美]里贾纳·E·赫兹琳杰.公众对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的信任可以恢复吗?.里贾纳·E·赫兹琳杰《非营利组织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15]张静.法团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16][美]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世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7][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年。
    [18]陈剩勇、汪锦军、马斌.组织化、自主之理与民主——浙江温州民间商会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9]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20]毛丹、任强.中国农村公共领域的生长——政治社会学视野里的村民自治诸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21]万俊人.市场经济的道德性和非道德性.载《义利之间——现代经济伦理十一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年。
    [22]许纪霖.从范型的确立转向范例的论证.载《国家与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23]莫泰基.公民参与:社会政策的基石.台湾:中华书局,1995年。
    [24]江明修.第三部门:经营策略与社会参与.台湾:台湾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
    [25]袁凌.组织行为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26]安丰军.我国村庄整理中的公众参与研究——以太仓市太星村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6年。
    [27]李艳萍.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中的制度选择——中国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探索:[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28]吕明再.温州商会的兴起——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范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3年。
    [29]何宏光.国家与社会视野中的农民集体合作问题研究——基于皖中拓镇云村的个案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安徽大学,2005年。
    [30]冯琰.城市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研究——以北京市ZJ社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1]张雪琴.论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32]李春梅.城镇居民公众参与态度研究——以成都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33]徐一大.城市社区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博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02年。
    [34]谢庆达.都市更新社区民众参与之研究——以台北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台北.淡江大学,1984年。
    [35]冯敬尧.公众参与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大学,2004年。
    [36]周萍婉.论城市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5年。
    [37]王国栋.公共政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2002年。
    [38]沈恒超.行业协会管理体制研究——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3年。
    [39]王志立.新时期我国国家与公民社会新型合作模式探析:[硕士学位论文].开封.河南大学,2006年。
    [40]赵秀梅、肖广岭.首都高校学生环保社团的现状与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4)。
    [41]郝瑞彬、郑祥民.试论公众参与环境决策.重庆环境科学,2002,(1)。
    [42]宋言奇.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管理:理论与方式探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5)。
    [43]张国芳.公民文化视角下的公众监督.探索,2003,(1)。
    [44]王晓静.中国慈善事业落后原因剖析.理论学习,2006,(7)。
    [45]杜钢建.公民参与在塑造政府中的作用.新东方,1999,(1)。
    [46]闫桂芳、张慧平.公民参与权剖析.理论探索,2004,(2)。
    [47]刘勇志.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小城镇建设,2004,(3)。
    [48]薄贵利.中国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4)。
    [49]马青红、张慧平.公民参与权的理论检视.法制建设,2001,(6)。
    [50]肖艳.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与公众参与制度的建设.江西社会科学,2002,(11)。
    [51]杨小柳.西方参与发展的理念和实践.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8卷(3)。
    [52]李善峰.社区发展与公民参与——中国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建设概述.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4)。
    [53]赵刚印.公众参与的应然与实然——增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有效性的路径选择.理论探讨,2006,(3)。
    [54]王艳、丁德文.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博弈分析.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6年11月第32卷(4)。
    [55]刘云东.我国城市管理中居民参与的必要与可能.现代城市研究,2003,(2)。
    [56]胡守钧.论社会组织的功能.载《文汇报》,2003年10月06日。
    [57]陈易.公众参与中的若干问题.城市问题,2002,(1)。
    [58]陈莹.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公众参与.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
    [59]陈金贵.公民参与的研究.行政学报,1992,(24)。
    [60]Webler,T.and Tuler,S.Fairness and Competence in Citizen Participation:Theoretical Reflections From A Case Study.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2000,32,p566-595.
    [61]Sherry Arnstein,A Lan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July 1969.Vol.35.NO.4.
    [62]Giving the Public a Voice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Global Environment:Avenues for Participation by NGOs in Dispute Resolution at the 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 and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Jacqueline Peel.12COLO.J.INTL ENVTL.L.&POLY47,Wlnter,2001.
    [63]Kweit,M.G,Kweit,R.W,Implement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 Bureaucratic Society:A Contingency Approach.Praeger Publishers,New York.1981.
    [64]L.Kathlene&J.A.Martin.Enhanc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PanelDesign,Perspectives and Policy Formation,Journal of Policy hnalysis and Management,1991vol.10,iss.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