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相互依赖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对通过对已有的经济相互依赖概念进行梳理,综合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观点的合理内核,对经济相互依赖概念进行了界定,确定了经济相互依赖概念的两个维度:敏感性、脆弱性。并在每个维度选择了考察的指标,给出了经济相互依赖水平的评价方法。
     在贸易、投资、金融三个领域分别对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进行了衡量。在中美贸易相互依赖关系中,中国的敏感性要大于美国的敏感性,中国的脆弱性也大于美国,因此,中美贸易相互依赖关系是非对称的,美国在中美贸易关系中处于有利地位,具有可以操纵的权力,但是中国在中美贸易相互依赖关系中的地位在上升,美国的地位在下降,换言之,中美贸易相互依赖关系具有对称性变化趋势。中美直接投资关系同样具有非对称性,美国处于优势地位,从变化趋势上分析,中美投资关系也具有对称性变化趋势。中美金融领域的相互依赖关系,本文主要考察的是中国持有美国巨额国债的情况,认为,中美金融关系并没有形成所谓的“金融恐怖平衡”。
     经济相互依赖对中美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带来了不确定的因素,本文讨论了经济相互依赖给中美关系带来的摩擦,分析了经贸摩擦政治化给中美关系带来的消极影响。以2000年为界把中美关系分为冷战后和新世纪两个时间段,分别考察了经济相互依赖在这两个时段给中美关系带来的积极影响。分析了经济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变化趋势给中美关系带来的影响。
     本文讨论了在经济相互依赖背景下的中美关系走向和平的必要条件,一是,保证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持续稳定发展,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美经济未来的走向更加重要。二是要实现战略稳定。实现战略稳定的前提是建立战略互信。要使中美之间建立战略互信,除了要有机制这个交流和保障平台外,中美还要不断的加强合作,拓展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空间,在良性互动中培育新的共识,实现新集体身份的建构,在新的集体身份中,中国是美国的朋友,不是对手,更不是敌人,这样,美国才会其在台湾的利益重新界定。中美关系在经济和安全两个方面有了保障,中美才会走向持久的和平。
Through carding the concept of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 This dissertation synthesize the ratinable views on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of realism and liberalism.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confirming that there are two demensions , the first one is sensibility, the other is vulnerability. And chosing indexes in each demension, giving out the method of how to evaluate the level of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This dissertaion evaluate the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In the field of trade,direct investment and finance.In the trade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of sino-U.S. Relations ,the sensitivebility of china is bigger than america's, and zhe vulnerability of china is also bigger than america's. Therefore, the trade interdependence of sino-U.S. Relations is asymmetric, the U.S. Stand in predominance position, and possess the power of manipulation, but the status of china in the trade interdependence of sino-U.S. Relations is ascending, meanwhile, the status of the U.S. is declining. In other words, the trade interdependence of sino-U.S. Relations possess the trend of symmetry. The direct inveatment relations in sino-U.S. Also has the character of asymmetric, the U.S. Situate dominance position, Analysing in the trend of change, The direct inveatment relations in sino-U.S. Also has the trend of symmetry. In the realm of finance,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study the situation of which china holding the U.S. treasury bonds. We consider that the sino-U.S. Finance Relations have not formed "Financial balance of terror".
     the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have generated positive impact on sino-U.S. Relations, and also brought uncertain factors,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d the friction which the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bring about. Analyzed the impact of Politicization of economic and trade frictions on sino-U.S. Relations. We bordered by 2000 year, divided sino-U.S. Relations into two Periods, one is post-Cold War, the other is The new century. Exploring the Positive impact of the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on sino-U.S. Relations. Analysing the infulence of asymmetric trend on sino-U.S. Relations.
     This dissetation discussed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of the Sino-U.S.Relations how to get the way to peace under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Firstly, ensuring Sustainable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in sino-U.S. Relations, the trend of Sino-US economic relations is more important eapeciall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financial crisis. Secondly, To achieve strategic stability. the prequisite of achieving strategic stability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strategic mutual trust. To establish a strategic mutual trust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in addition to having a mechanism for the exchange and Protection platform,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lso continued to strengthen cooperation. Expansion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space in Sino-US relations. To nurture new consensus in Positive interaction, Achieving new construction of collective identity, In the new collective identity, China is a friend of the United States,rather than a rival, not an enemy. in this way, The United States will redefine its interests in taiwan. with the protection in two areas of the economic and security , the Sino-US relations will get to the way of peace.
引文
1袁鹏:“论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空间”,载傅梦孜、袁鹏主编《中美战略关系新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91页。
    2袁鹏:“中美关系:新变化与新挑战”,《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5期,第30页。
    
    3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57页。
    4 [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187页。
    5 [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189页。
    6 [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10页。
    7 Rboert O.Keohane and Joseph S.Nye ,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3rd edition),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P.10.
    8 Hassan vejdani, econominc interdependence and democratic peace, the University of Denver press,2000..P18.
    9 Rboert O.Keohane and Joseph S.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3rd edition) ,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 P.10.
    10高程:“中澳双边贸易中的不对称相互依赖分析”,《当代亚太》2008年第2期,第109页。
    11 [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191页。
    
    12 Dale Copeland,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996, p8.
    13 [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167页。
    14 Peter Willetts, "interdependence:New Wine in Old Bottle",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Conflict in World Politics, 1997,p.206.
    15 Hellen Milner, A narch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New York , 1993,p.165.
    16 Joseph M. Grieco, A narchy and the Limits of Cooperation : A Realist Critique of the Newest 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the Contemporary Debate,New York press , 1993, pp. 126 -127.
    17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1 ,No ,4 (Autumn 1987) , p. 743.
    18 Erik Gartzke, "Measure for Measure:Concept Oprationalization and the Trade Independence-Conflict Debate",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2003.vol40.no.5 P553-571.
    19 Katherine Barbieri, "Econmic Interdependence : A Path to Peace or a Source of interstate Conflict?",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October1996.pp29--49.
    20 Erik Gartzke, "Measure for Measure: Concept Oprationalization and the Trade Independence-Conflict Debate",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2003.vol40.no.5 P553-571.
    
    21 http://www.nationmaster.com./index.php.
    22 http://www.ita.doc.gov/.
    23 http://www.ita.doc.gov/.
    24 C. Fred Bergsten, Bates Gill, Nicholas R. Lardy and Derek J. Mitchell. CHINA : The Balance Sheet—What The World Needs to Know Now About the Emerging Superpower. PublicAffairs New York Press,2006.P102.
    25 http://www.bea.gov/.
    26 http://www.bea.gov/.
    27宋国友:“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不对称性:基于数据的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3期,第35页。
    28 http://www.bea.gov/.
    29 http://www.bea.gov/international/fdi-ctry.htm.
    30宋国友:“中国购买美国国债:来源、收益与影响”,《复旦学报》2008年第4期,第7页。
    31 http://www.ustreas.gov/.
    32宋国友:“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不对称性:基于数据的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3期,第38页。
    33转引自宋国友:“中国购买美国国债:来源、收益与影响”,《复旦学报》2008年第4期,第34页。
    34雷达、赵勇:《中美经济相互依存关系中的非对称性与对称性》,《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3-4月,第5页。
    35 Fredrick kempe, "U.S.—China Stage an Economic Balancing Act",The Wall Street Journal, March 28,2006.p12.
    36 William R. Cline , The United States as a Debtor Nation , Washington ,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ress, 2005. P45.
    37 C. Fred Bergsten, Bates Gill, Nicholas R. Lardy and Derek J. Mitchell,CHINA : The Balance Sheet—What The World Needs to Know Now About the Emerging Superpower. PublicAffairs New York Press,2006.P110.
    38 http://www.mofcom.gov.cn/image2008/header2.jpg.
    39王勇:“美国对华贸易摩擦政治化问题研究”,《美国研究》2008年第1期,第49页。
    
    40袁鹏:“战略互信问题:分析与对策”,《战略纵横》2007年第1期,第5页。
    41陶文钊:《中美关系史》中卷(1949-197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69页。
    42 http://myy.cass.cn/file/200512194390.html
    
    43 U.S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Vol. 89, No.2151(October 1989), pp.27--28.
    44陶文钊:《中美关系史》下卷(1972—200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199页。
    45巩小华、宋连生著:《中国入世全景写真》,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249页。
    46王勇:《中美经贸关系》,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89页。
    
    47陶文钊:《冷战后的美国对华政策》,重庆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6页。
    48傅梦孜:“中美关系的经济政治学”,《世界知识》2005年第2期,第15页。
    49袁鹏:“继续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是大势所趋”,《经济》2009年2月,第16页。
     50袁鹏:“继续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是大势所趋”,《经济》2009年2月,第17页。
    
    51陶文钊:《冷战后的美国对华政策》,重庆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39页。
    52林宏宇:“2005年中美关系回顾与未来展望”,《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2页。
    53史蒂芬.罗齐:“对美国和中国的一记警钟:共生关系的压力测试”,摩根史丹利研究报告,2009年2月18日。第3页。
    54史蒂芬.罗齐:“对美国和中国的一记警钟:共生关系的压力测试”,摩根史丹利,2009年2月18日,第6页。
    55梅新育:http://www.chinasecurities.xinhua.org/wh/03/200901/t20090123_1733102.htm.
    56 http://www.chinacitywater.org/hyfx/hyzs/15210.shtml.
    57续延军:“经济相互依赖背景下的中美关系”,载中国知网论文库,第166页。
    58中苏之间的分裂很好地说明了此点。关于中国对苏外交中的主权完整和经济利益的衡量,可参见沈志华和李丹慧:《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来自中俄双方的档案文献》,人民出版社,2006年。
    59袁鹏:“中美战略互信问题:分析与对策”,《战略纵横》2007年第1期,第13页。
    60袁鹏:“美战略互信问题:分析与对策”,《战略纵横》2007年第1期,第10页。
    61刘永涛:“中美安全政治关系的可能走向”,《复旦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5页。
    62袁鹏:“中美战略互信问题:分析与对策”,《战略纵横》2007年第1期,第15页。
    1、傅梦孜,袁鹏:《中美战略关系新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年5月版。
    2、刘靖华:《霸权的兴衰》,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3、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4、王勇:《中美经贸关系》,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5、王正毅、张岩贵:《国际政治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版。
    6、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72-200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陶文钊:《冷战后的美国对华政策》,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11版。
    8、郝雨凡、张燕东:《无形的手:与美国中国问题专家点评中美关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9、王缉思:《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10、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11、[美]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1月版。
    12、[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13、[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1月版。
    14、[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版。
    15、[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美]理查德·罗斯克兰斯、阿瑟·斯坦:《大战略的国内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9、[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20、[日]猪口邦子:《战争与和平》,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8月版。
    21、[美]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
    22、[美]大卫·鲍德温主编:《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版。
    23、[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
    24、[美]理查德·伯恩斯坦、罗斯·芒罗:《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1月版。
    25、[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版社,2006年4月版。
    26、[美]汉斯.摩根索著,徐昕、郝望等译:《国家间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
    27、[美]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北京:世界知识出版,1992年版。
    28、[美]詹姆斯.多尔蒂著,闫学通、陈寒溪等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1月版。
    1、宋国友:“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不对称性:基于数据的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3期。
    2、张建清、熊灵:“中美经贸关系的政治经济分析”,《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3、吴心伯:“中美经贸关系的新格局及其对双边关系的影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4、高程:“中澳双边贸易中的不对称相互依赖分析”,《当代亚太》2008年第2期。
    5、雷达、赵勇:“中美经济相互依存关系中的非对称性与对称性”,《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3-4月。
    6、吴照银、侯向前:“中美经济依存性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7、史蒂芬·罗奇:“对美国和中国的一记警钟:共生关系的压力测试”,2009年2月17日在华盛顿特区召开的有关“中国在全球衰退的起源及应对中的角色”的听证会上向美国国会下属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呈交。
    8、张永量、张效青:“开放经济下的中美经济依存度分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第16卷第9期。
    9、续延军:“经济依赖条件下的美中关系研究”,来自中国知网博士论文库2008年6月。
    10、苏长和:“经济相互依赖及其政治后果”,《欧洲研究》1998年第4期。
    11、陈宝森:“互利互惠的美国对华投资”,《南方经济》1996年第7期。
    12、贺书锋、郭羽诞:“中国对外投资区位分析:政治因素重要吗?”,《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13、柳德荣:“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分析”,《科学·经济·社会》2007年第3期。
    14、项卫星、刘晓鑫:“中美金融关系的动态发展”,《当代亚太》2007年第11期。
    15、宋国友:“中国购买美国国债:来源、收益与影响”,《复旦学报》2008年第4期。
    16、程实、陆志明:“中国为何持有高额美国国债?”,《各抒己见》2005年第4期。
    17、[美]戴维德.马切克,爱德华.格瑞汉姆:“中国公司如何突破在美国的‘围城’?”,《商业经济评论》2006年10月号。
    18、周舸,任育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影响”,《经贸观察》2008年第6期。
    19、贺军:“中国对外投资亟须摆脱美国依赖症”,《中国外贸》2008年第1期。
    20、于阗:“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区位选择问题研究”,中国知网硕士论文库2005年6月。
    21、李楠:“美国对华投资在其对外投资中低地位原因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第8期。
    22、李燕、加媛媛:“近20年来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在美投资的影响”,《经济金融观察》2006年10月。
    23、徐爱丽:“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研究”,《社科论坛》2008年第10期。
    24、廖慧:“美国对华投资情况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11期。
    25、庄宗明、马明申:“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世界经济》2007年第6期。
    26、刘跃斌、张朝晖:“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及其主要特点”,《环球经贸》2003年第9期。
    27、肖麟:“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影响”,《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28、马明申:“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进步和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国际经济观察》2007年1月。
    29、柴敏:“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及其原因分析”,《亚太经济》2003年第5期。
    30、张纪:“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31、顾静、李雪飞:“美国对外投资收益与经济霸权”,《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7期。
    32、柳德荣:“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年4月。
    33、程义全、刘乃岳:“美国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发展、特点与展望”,《南开大学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34、聂聆:“近年来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减少的原因分析”,《对外经贸时务》2008年第1期。
    35、许祥云,秦士先:“中美贸易和美国对华直接投资”,《沈阳大学学报》2006年6月。
    36、张岸元、王国兴、严兵:“中美关系与美对华直接投资之间相关性的评估”,《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12期。
    37、支林飞:“美国吸引外资的优势”,《嘹望新闻周刊》2001年7月第27期。
    38、黄海洲:“关于中美经济金融互动关系的几点建议”,《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7-8月。
    39、马明申:“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研究”,中国知网博士论文库2007年4月。
    40、李岩:“投资美国信用风险分析”,《经贸信息》2008年第2期。
    41、韩骏:“新形势下中国外汇储备对外投资策略思考”,《外汇管理》2009年第2期。
    42、黄晓敏、林梦叶:“美国国债绑架世界”,《东北之窗》2009年第1期。
    43、陈宝森:“美国再提国债限额预示什么”,《嘹望新闻周刊》2006年3月。
    44、赵娟:“增持美国国债之利弊分析”,《科技信息》2008年第35期。
    45、张明:“中国不应无条件增持美国国债”,《世界知识》2009年第6期。
    46、陈健、陈华:“巨额外汇买美国国债不如买美国企业”,《财经纵横》2007年第4期。
    47、程实、陆志明:“中国为何持有高额美国国债”,《各抒己见》2005年第4期。
    48、范瑞星:“走进美国国债”,《金融广角》2004年第5期。
    49、王云玺:“外资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上海商学院报》2009年第10卷第2期。
    50、邓启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北方经济》2007年第11期。
    51、盛丰,李一非:“美元汇率调整对美国对外收支平衡的有效性分析”,《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1期。
    52、郑保国:“人民币汇率问题与中美经贸关系的‘安全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53、周云洁:“揭密美元汇率的波动”,《商场现代化》2009年2月(上旬刊)总第565期。
    54、金先宏:“中美关系峰回路转”,《国际展望》2001年8月总第425期。
    55、周茂荣、杜莉:“中国与美国货物贸易互补性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
    56、梅新育:“中美经贸关系调整中的目标冲突”,《中国经贸》2006年第4期。
    57、周世俭、王丽军:“中美经贸关系在摩擦中前进”,《国际问题研究》2006年第1期。
    58、周林:“中美经贸摩擦分析”,《外交评论》2006年4月总第88期。
    59、胡静寅:“中美经贸摩擦中的经济民族主义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06年7月第4期。
    60、肖刚:“中美关系中的经济因素”,《和平与发展》2006年第3期。
    61、孔瑞:“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看中美经济的依存关系”,《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9期。
    62、唐小松:“中美经济共生关系下的战略互需及选择”,《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2期。
    63、袁鹏:“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走向与中美关系前景”,《外交评论》2009年第1期。
    64、袁鹏:“中美关系:新变化与新特点”,《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6期。
    65、袁鹏:“中美战略互信问题:分析与对策”,《战略纵横》2007年第1期。
    66、梅新育:“中美经贸摩擦的根源在于美国内经济失衡”,《纺织信息周刊》2005年第34期。
    67、陈宝森:“中美关系的稳定器”,《世界知识》2004年第3期。
    68、苗迎春:“主权财富基金的兴起与国际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第5期。
    69、张运成:“简析当前中美经贸摩擦”,《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1期。
    70、王勇:“美国对华经贸摩擦政治化问题研究”,《美国研究》2008年第1期。
    71、林宏宇:“2005年中美关系回顾与未来展望”,《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72、傅梦孜:“中美关系中的经济政治学”,《世界知识》2005年第2期。
    73、李丽:“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74、胡静寅:“中美经贸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经济论坛》2006年第21期。
    75、陈文静、李伟:“解开逆差之迷”,《国际贸易》2006年第3期。
    76、何伟文:“贸易不平衡不应成为中美经济关系中的重大问题”,《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第5期。
    77、苗迎春:“新时期美国贸易逆差的三大悖论及其原因分析”,《管理科学》2004年第17卷第1期。
    78、高永福:“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研究”,《国际贸易》2009年第2期。
    79、邓小华:“中美贸易逆差的原因”,《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5期。
    80、王颖,姜鑫:“促进中国获取文化话语权探析”,《荷泽学院学报》2008年1月第30卷第1期。
    81、魏杰:“对中国经济地位上升的逆向思考”,《WTO经济导刊》2009年1月第1期。
    82、尹承德:“中美关系走向良性互动”,《嘹望新闻周刊》2008年4月。
    83、王义婷:“中美国际身份:在互动中建构”,《现代商贸工业》第19卷第1期。
    84、萨望本:“中美关系步入良性互动新阶段”,《嘹望新闻周刊》2002年10月第42期。
    85、梁军:“中美贸易摩擦的经济学困惑及其政治经济学解释”,《国际观察》2005年第4期。
    86、崔鑫生:“中美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争端问题探析”,《知识产权》2008年5月第18卷第3期。
    87、张静春,杨树:“中美知识产权问题愈发突出”,《世界知识》2006年第9期。
    88、江涌:“慎对中美经贸摩擦再度升温”,《嘹望新闻周刊》2006年2月。
    89、宋晓金:“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思考”,《科学之友》2008年6月。
    90、梅然:“相互依赖与和平”,《欧洲》1998年第5期。
    91、郎平:“贸易何以促成和平:以中美关系为例”,《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1期。
    92、余万里:“相互依赖研究评述”,《欧洲研究》2003年第4期。
    93、门洪华:“相互依赖与国际机制:理论的比较”,《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4期总第97期。
    94、聂军:“结构现实主义的相互依赖观及其形成机理”,《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4期。
    95、常欣欣:“试论不对称的经济相互依赖与和平的关系”,《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5月第5卷第2期。
    96、于军:“相互依赖与国际冲突”,《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第3期。
    97、余万里:“中美相互依赖的结构——理论分析的框架”,《国际论坛》2007年第2期。
    98、吴心伯:“中美经贸关系的新格局及其双边关系的新特点”,《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99、李艳辉:“相互依赖对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影响”,《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第29卷第6期。
    100、夏立平:“21世纪初的中美关系”,《当代亚太》2005年第12期。
    101、宋俊芳:“中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国知网博士论文库2003年4月。
    102、王联合:“美国对华政策新思维?”,《国际观察》2006年第1期。
    103、甄炳喜:“新格局下美国实力地位的变化”,《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第4期。
    104、肖刚:“经济全球化的神话与不对称的相互依存”,《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9期。
    105、邝艳香:“全球化条件下的经济相互依赖与世界和平”,中国知网博士论文库2008年4月。
    106、柳剑平、刘威:“相对获益:冷战后美国对外经济制裁的目标重心”,《江汉论坛》2005年第5期。
    107、姜德琪:“美国对华经贸摩擦的政治动因”,《当代世界》2005年第11期。
    108、丁鑫南:“中美经贸摩擦的政治经济分析”,《当代财经》2008年9月。
    109、王伟:“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贸易的研究”,《商场现代化》2007年10月。
    1. Kenneth A. Oye, ed.,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3.
    2. Robert O.Keohane and Joseph S.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3rd edition),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 2002.
    3. Stephen D. Krasner, international regimes,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4. C.Fred Bergsten,Nicholas R Lardy,Derek Mitchell:CHINA:The Balance Sheet, Public Affairs New York, 2006.
    5. Edward D. Mansfield, Power Trade and War,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6. Rosenao,Jamems N.and Tromp,Hylke,Interdependence and Conflict in World Politics,Gower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1989.
    7. Yukio Noguchi and Kozo yamamura,U.S.-Japan Macro Economic Ralations: Interactions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1980s.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6.
    8. Edward D . Mansfield and Brian M Polins,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 2003.
    9. Peter Willetts,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Confli- ct in World Politics. Lexington books press, September 2005.
    10. G.M. Grossman and Elhaman, Interest Groups and trade polic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1. Hassan vejdani, "econominc interdependence and democratic peace", the University of Denver. 2000.
    2. Mark J.Gasiorowski,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some cross-national evidence",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ly, (1986)30,23-28.
    3. Katherrine Barbieri,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 Path to Peace or Source of Interna tional Conflict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 Vol. 33 ,No. 1 (1996) .
    4. David A.Baldwin, "Power Analysis and World Politics :New Trends versus Old Tenden Cies", World Politics ,Vol. 31 ,no. 2 ,1979.
    5.Richard Holbrooke, Vishakha Desai, "A Roadmap for U.S.-China Cooperation on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 Pew center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6. Katherrine Barbieri, "Measure for Mis-measure:A Response to Gartzke & Li",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 vol.40,no.6,2003.
    7. Peter Willetts, "interdependence:New Wine in Old Bottle",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Co- nflict in World Politics,1998.
    8.Erik Gartzke, "Measure for Measure: Concept Oprationalization and the Trade Interdependence-Conflict Debate",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 vol.40,no.6,2003.
    9.Mark J. Gasiorowski,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 Some Cross-national Evidence",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1986)Vol.30.
    10.Susan M. McMilian, "Interdependence and Conflict",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1997)Vol.41.
    11.Mark J.C.Crescenzi, "Exist Stage Market: Market Structure , Interstate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Conflic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Irvine. 1996.
    12. Katherine Barbieri,"Econmic Interdependence :A Path to Peace or a Source of interstate Conflict?",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October1996.
    13. Dale Copeland,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996.
    14.John R. Oneal, "Measuring Interdependence and Its Pacific Benefits:A Replay to Gartzke & Li",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 vol.40,no.6,2003.
    1、《世界投资报告》
    2、《中国直接投资统计报告》
    3、《美国总统经济报告》
    4、《国际资本流动报告》
    5、《中国经济统计年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