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天文历算传承模式及其变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依照国内外藏学界研究成果以及文化传播学、科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基础,结合作者实地田野调查,着重对藏族天文历算传承模式存在类型、状态及其历史变迁予以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和研究。
     在调查地点的选择上,依据藏族天文历算文化发展历史及现状,选取了西藏拉萨、山南、日喀则、青海藏区、甘南藏区作为主要考察地点。
     论文主要包含两大研究:
     研究一主要阐述藏族天文历算传承模式。结合文献资料及田野考察,以传承空间为维度将藏族天文历算传承模式分为家族传承模式、寺院传承模式及学校传承模式三种大的类型。结合传播学理论及前人研究基础,认为藏族天文历算的传承模式包括传承主体(传授者、授受者)、传承内容、传承方式、传承目的、传承影响范围五个方面,并以此为据,分析了不同传承模式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论文认为,家族与寺院是传统藏族社会天文历算得以延续的主要传承空间,近代随着学校传承模式的出现,家族、寺院传承逐渐呈现式微趋势。
     研究二主要讨论藏族天文历算传承模式的变迁。通过梳理、分析三种传承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近代社会是天文历算传承模式发生变迁的转折点,这一时期也是藏族社会开始从农牧经济为主体的传统社会逐步走向现代社会的时期。据此分析了依存于两种社会结构中的天文历算传承模式及其特点,最后通过比较,得出相应结论。
     研究最后结论如下:
     1.以空间为维度的藏族天文历算传承模式主要有家族传承模式、寺院传承模式及学校传承模式三大类。
     2.17世纪末18世纪始,学校传承模式开始出现;一部分藏区格鲁派寺院开始广泛兴建时轮学院,培养历算人才;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校传承模式进一步发展,并逐步发展成为天文历算传承主体,寺院、家族传承呈现式微。
     3.传承主体由寺院僧侣、“阿巴”家族群体转变为现代师生为主;
     4.传承内容以历书的编制、藏医与藏历结合的天文历算内容为主,与此相应培养藏医药师、历算人才的传承目的凸显出来;
     5.传承模式的变迁反映了“人与自然”和合相生的传统理念的逐步迁移。
     本研究第一次从科学教育学、文化传播学等视角对藏族传统科技文化之一的天文历算的传承模式及其变迁进行了研究,初步得出了相关结论,填补了藏族天文历算相关研究空白。
Based on the down-to-date research finding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ogether with the author's on-the-spot observation,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existing types, status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ibetan mathematical astronomy inheritance modes.
     As for the choice of the investigation site, the author selects Lhasa, Shannan.Xigaze, Xining, Ganna area as the main investigation site based on the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ibetan mathematical astronomy.
     This thesis main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expounds the Tibetan mathematical astronomy inheritance model. Based on literatures information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o inheriting space for dimension believe that Tibetan astronomy inheritance modes mainly include family inheritance model, temple inheritance model and school inheritance model.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 it is believed that Tibetan mathematical astronomy inheritance model should include five aspects:the body, the method, the content, the purpose and the effect.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fferent inheritance modes, and draws the relevant conclusions.
     The second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change of Tibetan mathematical astronomy inheritance mode.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ree inheritance mode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modern society, a period when Tibet society developed from agro-pastoral economy to modern society, is the turning point of astronomy inheritance mode. Then the author analyzes two astronomy inheritance modes in two different social structures by comparing the conditio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m,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The final conclusion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According to space for dimension, Tibetan mathematical astronomy inheritance model mainly have three categories:familial inheritance model, temple inheritance model and school inheritance model.
     2. in late 17th century and early 18th century, the school inheritance model began to appear; the remote area from Tibetan monasteries build 3rd to cultivate talented person to do the calendar calculation; in late 19th century and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school inheritance model further developed,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mathematical astronomy inheritance subject, monasteries, family heritage present declined.
     3.Inheritance subjects changed from emple monks and Aba family groups to modern teachers and students
     4.The content of the Modern inheritance includes the compilation of almanac, the combination of Tibetan medicine and Tibetan calendar, meanwhile, the purpose of training Tibetan pharmacists and talent calendar calculation is highlighted.
     5. The change of the Inheritance model reflects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which the "man and nature" harmonious be gradual migration.
引文
1 琼那·诺布旺典著.唐卡中的天文历算[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28页
    2 石硕.西藏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对认识西藏远古文明的价值[J].中国藏学.1992年1月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编著.拉萨曲贡[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页
    4 同上,第222页-第223页
    5 王尧.藏历图略说[A].考古学专刊第二十一号中国古代天文文物论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416页
    6 同上
    7 肖军.西藏时轮历的独特性[A].加强藏学研究,发展藏族科技初探[C].第107页
    8 “沙雄”是一个长约二尺、宽约一尺的矩形木盘,木盘的一端连着一个莲叶形的木盒,内装羊骨灰、细沙或它们的混合物,中间有孔和木盘相通,使用时略一抖动,木盘上即布满一层薄薄的细沙,然后就可以用一支金属制的尖笔在上面书写。金属笔的笔尾一般铸成剑型,表明“智慧”。据文献记载,“沙雄”算本是古代印度的一种工具算法,后来随佛教一同传入西藏,经过藏族人民的改造,成了现在的这种样式。
    9 “阿”本意为密宗,密法。“巴”指人,“阿巴”即指学习密法之人。
    10 辞海[M].(1999年版缩印本)
    11 黄明信.对于几种辞书里“藏历”条释文的评论[J].中国藏学.2006年第2期
    12 乌瑞.藏人使用汉族六十甲子纪年法的早期例证[A].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五)[M].第82页-第119页
    13 山口端凤.西藏史料中的历史纪年法[A].藏族研究译文集(第一集)[M].北京:1983年3月,第34页-第44页
    14 山口端凤.金连缘译.西藏的历学[A].藏族研究译文集(第一集)[M].北京:1983年3月,第134页-第150页
    15 阿旺次仁.古代物候观测与西藏历法[J].中国藏学.1988年第1期
    16 黄明信.西藏的天文历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7页-第10页
    17 山口端凤,金连缘译.西藏的历学[A].藏族研究译文集(第一集)[M].北京:1983年3月,第134页-第136页
    18 崔臣群觉.天文星算发展简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
    19 张天锁编著.西藏古代科技简史[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20 牛治福主编.西藏科学技术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21 廓诺·讯鲁伯著.青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
    22 “公元806年,“及孜’推算法开始推行,是以太阳为主,定一年的时间为365天15水时32分4/13。并且日昭曜地球的自转)、月(月球的自转)、星(二十八宿的位置)、‘觉尔’(sbr-日和月的行速不同之分)和
    ‘及’(及孜的十一个部分),地球南北两端轴线,并以这些进行推算,形成了比较全面的天文系统。因此,
    ‘及孜’这一推算法的出现大大的促进了藏族天文学的发展。”
    23 崔臣群觉.天文星算发展简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
    24 阿旺次仁.古代物候观测与西藏历法[J].藏学研究.1988年第1期
    25 洛桑扎西.独具特色的藏历时令节气[J].西藏科技.2003年6月第6期
    26 《汉藏史集》记载,文成公主带来了“占卜历算之书六十种”;《玛尼宝训》部说“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这种五行图经原为80部”;《贤者喜宴》则说“带来《八十部占历法》、《五行珍宝密经明灯》、《密意根本之精》、《珍宝之堆》”、《主干综述》以及《黄历》等天文历算书籍,《白琉璃》记载:带有《博唐八十数观》、《五行珍宝包罗》、《珍宝堆聚》、《主干综述》以及皇历推算法等等诸多之说。《贤者喜宴》记载:金城公主入藏携带有《暮人金算》、《达那穷瓦多》、《市算80卷》(《博唐八十数理》的另一名称)。除此之外,还将《算学七续圣典》、《八支》为重点的关于五曜、八卦、九宫和28恒星的许多的算法、知识介绍到西藏。”
    27 黄明信.西藏的天文历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28 乌瑞.藏人使用汉族六十甲子纪年法的早期例证[A].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五)[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82页-第119页
    29 王尧.藏历图略说[A].考古学专刊第二十一号中国古代天文文物论集[C].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415页-第424页
    30 同上
    31 黄明信.西藏的天文历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37页
    32 孙林.唐九宫算、藏族九宫历以及纳西族巴格图的比较研究[J].中国藏学.2007年2月
    33 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M].北京:世纪出集团,2005年5月第1版,第179页
    34 周润年.中国藏族寺院教育[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180页-第221页
    35 蔡伟,冯振杰.“丁科扎仓”与藏族历算[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12卷第1期
    36 丹曲.拉卜楞寺时轮学院概述[J].西藏研究.1999年第2期
    37 华锐·东智.拉卜愣寺六大学院修习体制源考[J].第22卷第2001年9月期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8 张士勤,唐泉.安多藏传佛教寺院中的时轮学院与天文历算教育[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2月,第35卷第6期
    39 觉安拉姆.浅谈藏族天文历算的可持续发展[J].西藏大学学报.第21卷第1期,2006年3月
    40 傅千吉.藏族天文历算教育发展初探[J].中国藏学.2008年第3期
    41 刘兵、侯强.国内科学传播研究:理论与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第20卷第5期,2004年5月
    42 孙宝寅,曹自学.科技传播研究-—首届科学传播研讨会论文选[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43 汪基德.论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与分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
    44 高建明、李斌.晚清时期中日科技传播模式比较分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年6月
    45 韩建民.晚清科学传播的几种模式[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46 宋文长.冰封和潜流—越南汉字文化传承模式现代变迁[D].2008.
    47 李富强.中国蚕桑科技传承模式及演变研究[D].2010
    48 Lasswell,H.D.(1964)."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In L.Bryson(ed.):The communication ideas(pp.37-51)。New York:Cooper Square Pubishers,Inc.
    49 林坚.科技传播的结构和模式探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8月
    50 田松.科学传播—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J].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4卷第2期,第81页-第90页
    51 何郁冰.从系统论的角度论科学传播[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07,第89页-第92页
    52 李富强.中国蚕桑科技传承模式及其演变研究[D].2010
    53 《五代会要》卷一一《杂录》,第142页;《册府元龟》卷六一三《刑法部·定律令五》,第7363页:《全唐文》卷一二四周太祖《禁习天文图做诸书救》,第1243页
    54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燕山出版社,第2版
    55 赵贞.唐五代星占与帝王政治[D].2004
    56 《大唐六典》卷一○《太史局》,第224页
    57 孙林.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研究[D].2007.第41页
    58 琼那·诺布旺典著.唐卡中的天文历算[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24页
    59 班钦·索南查巴著,黄颢译.新红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页
    60 邓侃主编.西藏的魅力[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290页
    61 竺可桢,宛敏渭.物候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3页
    62 吕变庭.中国西部古代科学文化史[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年,第372页
    63 邓侃主编.西藏的魅力[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291页
    64 巴卧·祖拉陈瓦著,黄顺译.《贤者喜宴》摘译[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65 王忠.新唐书吐蕃传笺证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5页-第6页
    66 张晓华.佛教文化传播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130页
    67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87页
    68 引自1http://www.wendian.com/1122-224641&Page=4《汉藏文书》不丹影印本,上册,第118页下
    69 素南才让著.西藏密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53页—第154页
    70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254页
    71 邓侃主编.西藏的魅力[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297页
    72 拉阿巴:指代阿巴里的最高级别。官名“拉孜巴”,相当于御前占卜师,主要任务是为达赖喇嘛迁回罗布林卡时除雹、求平安等。据藏医院天文历算研究所贡嘎仁增先生讲述整理。
    73 索朗边觉著.多仁班智达传(藏文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263-264页
    74 据贡嘎仁增先生介绍,这一类家族拉萨有三家,分别是“乌珠顶”、“达自”和“聂唐”。这三家每年轮流做达赖喇嘛御前占卜师,其中“乌珠顶”家族还要负责出每年的历书。
    76 银巴.钦热诺布大师与藏医天文历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3页
    77 同上.第199页
    78 政协西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M].1984年2月.第1页
    79 土丹贡陪.系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近侍,史称“坚色贡陪啦”,据说十三世达赖喇嘛视其同亲子。
    80 政协西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M].1984年2月,第67页
    81 自治区档案局提供
    82 孙林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研究[D].第419页
    83 阿旺贡嘎索朗著,陈庆英等译.萨迦世系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第2版,第18页
    84 阿旺贡嘎索朗著.陈庆英等译,萨迦世系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第2版,第59页
    85 同上,第65页
    86 拉科·益西多杰,藏传佛教高僧传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二版,第58页
    87 刘宗迪.从节气到节日:从历法史的角度看中国节日系统的形成和变迁[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88 催成群觉,却旺等.藏族天文历法史略[J].西藏研究,1982,(2)
    89 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汪培基校.金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77
    90 张诗亚著.强化民族认同—数码时代的文化选择[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42页
    91 察仓·尕藏才旦著.西藏苯教[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30页
    92 卡尔梅,向红茹,陈庆英译.苯教历史及教义概述.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一辑)[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0页
    93 霍魏.再论西藏带柄铜镜的有关问题[J].考古.1997年第11期
    94 巴卧.祖拉陈哇著.智者喜宴[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藏文排印本,第160页
    95 察仓·尕藏才旦著.西藏苯教[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154页
    96 同上
    97 琼那·诺布旺典著.唐卡中的天文历算[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4页
    98 班钦·索南查巴著,黄颢译.新红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页
    99 索朗坚参著,刘立千译.西藏王统记[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100 宫蒲光、洛松次仁主编.藏医与天文历算[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87页
    101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籍[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85页
    102引自http://www.wendian.com/1122.224641&Page=4汉藏文书[M].不丹影印本,上册,第118页下
    103 《史记.龟策外传》自序与正文转引自王尧《从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八卦在西藏看古代哲学思想的交流》
    104 [波斯]昂苏尔·玛阿里著,张晖译.卡布斯教诲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41-第142页
    105 第五世达赖喇嘛著,郭和卿译:西藏王臣记[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36页-第39页
    106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籍[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97页
    107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87页-第88页
    108 [11]催成群觉,索朗班觉.藏族天文历法史略[J].西藏研究.1982,(2).
    109 同上
    110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籍[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254页
    111 周润年,刘洪记编著.中国藏族寺院教育[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112 [法]戴密微著,耿升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第17页
    113 邓侃主编.西藏的魅力[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293页
    114 索南才让.从谐拉康碑文看钵阐布娘定埃增桑波的地位[J].西藏研究.2009年第5期
    115 《莲花生传》木版108页上
    116 以上三部著述据说已失传。
    117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典籍[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66页
    118 黄奋生编著.藏族史略[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第119页
    119 催成群觉,却旺等.藏族天文历法史略.西藏研究[J].1982,(2)
    120 催成群觉,索朗班觉编译,却旺,陈宗祥校释.藏族天文历法史略[J].西藏研究.1982年2月
    121 其汉名丁作,也称达钦体里(一位汉僧)。文献记载他在755~797年(赤松德赞时期)曾先后两次来到吐 蕃。第一次来吐蕃,他与和尚马哈亚纳,马哈惹乍帝瓦、比其赞巴希拉以及藏族康巴·查吴、穷布·唐波、朗措东亚、藏玉谢、摩雷侃、加玉桑等人翻译了算学的五行配法(即五行推算法)——共同性算学翻译成藏文,接着又翻译了内地部分星算书三百六十分支等。第二次赴吐蕃后,从各个经典中吸取其精华,著述了关于区分四季的《珍宝明灯》、《冬夏至图表》、《五行珍宝密精明灯》等典籍。他所著的《冬夏至图表》和《五行珍宝密精明灯》等两部典籍,其是目前留存在西藏的祖国早期天文星算的重要典籍。
    122[匈]乌瑞.藏人使用汉族六十甲子纪年法的早期例证[A],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五)[C].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86页
    123 黄明信黄明信藏学文集—藏历研究[M].北京:藏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241页
    124 王尧.吐蕃金石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1982年10月第1版,第45页
    125 王尧.藏历图略说[A].载《中国古代天文文物论集》[C].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416页
    126 黄明信.西藏的天文历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29页
    127 王尧.吐蕃金石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1982年10月第1版,第127页
    128 催成群觉,索朗班觉等.藏族天文历法史略[J].西藏研究.1982.
    129 [意]图齐著,耿异译.西藏宗教之旅[M].北京:藏学出版社,2005年2月
    130 陈庆英,高淑芬主编.西藏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120页
    131 张天锁.翻译与藏族古代科技[J].中国藏学.1998年第3期
    132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典籍[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294页-第295页
    133 傅千吉.藏族天文历算学教育发展初探[J].中国藏学.2008年第3期
    134 牛治富编著.西藏科学技术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5页
    135 廓诺·讯鲁伯著.青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第542页
    136 常青霞著.麝香之路上的西藏宗教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23页-第124页
    137 黄明信.西藏的天文历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65页
    138 牛志富.西藏科学技术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24页-第25页
    139 黄明信.西藏的天文历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74页
    140 黄明信.西藏的天文历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21页-第22页
    141 傅千吉.藏族天文历算学教育发展初探[J].中国藏学.2008年第3期
    142 在哲蚌寺西殿创办了医学卓翩林(医学利众洲)。
    143 史书记载有五世达赖喇嘛洛桑嘉措在日喀则创立了日喀则常松堆白林(医学院仙人云集洲)。
    144 银巴.钦绕诺布大师与藏医天文历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145 同上.
    146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西南隅,始建于公元1577年,距离首府城市西宁25公里。青海塔尔寺时轮学院藏语全称为“丁科柔丹洛赛林”,意为‘时轮具种慧明洲”,简称“丁科札仓”,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是第四十五任大法台却西·阿旺谢智丹白尼玛按照上师向萨班智达·罗桑达杰美措的意图而主持创建的。
    147 公元1763年,甘肃甘南拉卜楞寺嘉木样二世遵照六世班禅华丹益喜的法旨,仿照后藏扎什伦布寺的时轮学院规模款式和建筑形式建成了拉寺的时轮学院,专门培养天文历算方面的人才。初建时,嘉木样活佛担任首任法台,并确定念修经目、订立院规,使该院的修习制度日趋完善。鼎盛时期,学僧多达400余人。主要研习以《时轮经》为主的整个藏族历算学的内容,兼习声明、语法、诗词、书法、绘画、音韵口诀以及步法等。公元1897年清光绪五年,由于预报天气变化和日月食是一件相当复杂的学科,要求有十分精密的数据。时轮学院日月食预报有一定的误差,为此,第四世嘉木样依照拉萨孜南杰扎仓样式修建了喜金刚学院。
    148 色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M].1986年1月第1版,第276页
    149 拉卜楞寺喜金刚学院的桑珠嘉措先生是藏族当代著名佛学、历算大师,精通藏历、时宪历,曾出版过多部藏文天文历算著作,西北民族大学教授,2006年圆寂,享年85岁。
    150 以上内容通过采访扎伦寺僧人洛桑班点啦、僧人强巴啦、僧人格桑啦等整理。
    151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塔尔寺藏族历史文献研究所编著.塔尔寺概况[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第104页
    152 塔尔寺五明学院的校长,笔者曾于2010年1月9日在塔尔寺其僧舍拜访了他。
    153 青海西宁时轮学院土族僧人,笔者曾于2010年1月10日在时轮学院采访他及其它6名该院僧人。
    154 色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月第1版,第276页
    155 杨贵明.塔尔寺文化[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2版,第115页
    156 塔尔寺藏医院历算室僧人。青海贵德人。他介绍说,自己研究历算纯粹是出于个人爱好。16岁那年,他拜青海贵德一座寺院的历算大师更桑为师,一般春季农历3月时,他都要到老师处学习历法,平时抽空过去。有时住在老师的僧舍里,一住就是一两个月。到他24、25岁时便开始编制历书了,那时都是自己来抄写、画图制作历书,以后就买了油印机开始油印。2004年—2006年利众基金会出资培训了30几个僧人,培训时间每期45天,并每年邀请他的老师历算大师更桑讲授。同年,更桑老师圆寂,享年82岁。笔者曾分别于2010年1月9日、10日在其工作的塔尔寺藏医院的僧舍中拜访了他。
    157 周润年.中国藏族寺院教育[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202页.
    158 经实地调研对苗滋庶等编著的《拉卜楞寺概况》一书中课程设置相关内容作了调整。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7,第56-57页
    166 多喀尔·夏仲次仁旺杰著,周秋有译.噶伦传[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第1页。
    168 多识著.爱心中爆发的智慧[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年11月版第174-第175页.
    169 宫浦光、洛松次仁主编.藏医与天文历算[M].北京: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76页
    170 银巴.钦绕诺布大师与藏医天文历算[Ml.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第79-80页
    171 同上.P65
    172 同上
    173 银巴.钦绕诺布大师与藏医天文历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184页
    174 同上第271页
    177 白红梅等.那达慕对蒙古人文化知识体系建构的意义[J].民族教育研究2010,2.
    179 曼仁巴:寺院医学院授予的医学博士的称呼:格龙:即受过戒律的僧侣。
    180 摩尔根,杨东莼等译.古代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9月
    181 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等译.文化论[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
    182 D.米切尔.新社会学词典[M].蔡振扬、谈谷铮、雪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35页
    183 拉德克里夫·布朗.论社会结构[M].社会学[J].(人大复印材料),1992年第5期
    184 转引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页Everet.E.HagenOn TheTheory of Social Change.Cllincis.The Dorsey Press,1962,P5
    185 次旺俊美主编.西藏宗教与社会发展挂系研究[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2页
    186 马戎.西藏的人口与社会[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173页
    187 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宗教的关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2版,第23页
    188 巴登尼玛.文明的困惑——藏族教育之路[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174页
    189 赵贞.唐五代星占与帝王政治[D].首都师范大学.2004第49页,《旧唐书》卷一九上《跳宗纪》,第674页。
    190 韦兵.星占历法与宋代政治文化[D].四川大学.2006.第83页.
    191 周锡银.藏族原始宗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41页
    192 江晓原.天学真原[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2版,第127页
    193 黄明信.西藏的天文历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第65页
    194 王崟灿.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的文化意义与传承发展——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四大传统节日为例[J].浙江学刊
    197 新华网拉萨9月8日(记者 王茜)
    198 多识仁波切著.爱心中爆发的智慧[M].第226页
    199 卢风.论生态文化与生态价值观[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23卷)
    200 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3页
    201 乔尔·查农(Joel Charon)著,汪丽华译.社会学与十个大问题[M].(第6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18页
    1.琼那·诺布旺典著.唐卡中的天文历算[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28页
    2.石硕.西藏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对认识西藏远古文明的价值[J].中国藏学.1992年1月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编著.拉萨曲贡[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222页-第223页
    4.王尧.藏历图略说[A].考古学专刊第二十一号中国古代天文文物论集[C].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415页-第424页
    5.黄明信.对于几种辞书里“藏历”条释文的评论[J].中国藏学.2006年第2期
    6.乌瑞著,熊文彬译.藏人使用汉族六十甲子纪年法的早期例证藏族[A].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五)[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82页-第119页
    7.阿旺次仁.古代物候观测与西藏历法[J].中国藏学1988年第1期
    8.黄明信.西藏的天文历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9.山口端凤著,钟美珠译.西藏史料中的历史纪年法[A].藏族研究译文集(第一集)[M].北京:1983年3月,第34页-第44页
    10.山口端凤著,金连缘译.西藏的历学[A].藏族研究译文集(第一集)[M].北京: 1983年3月,第134页-第150页
    11.崔臣群觉.天文星算发展简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
    12.张天锁编著.西藏古代科技简史[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13.牛治福主编.西藏科学技术史[M].拉萨:西藏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25页
    14.廓诺·讯鲁伯著.青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第]版
    15.崔臣群觉.天文星算发展简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
    16.阿旺次仁.古代物候观测与西藏历法[J].中国藏学.1988年第1期
    17.洛桑扎西.独具特色的藏历时令节气[J].西藏科技.2003年6月第6期
    18.孙林.唐九宫算、藏族九宫历以及纳西族巴格图的比较研究[J].中国藏学.2007年2月
    19.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M].北京: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5月第1版.第179页
    20.周润年.中国藏族寺院教育[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180页-第221页
    21.蔡伟,冯振杰.“丁科扎仓”与藏族历算[J].1998年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2卷第1期
    22.丹曲.拉卜楞寺时轮学院概述[J].西藏研究.1999年第2期
    23.华锐·东智.拉卜愣寺六大学院修习体制源考[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月
    24.张士勤,唐泉.安多藏传佛教寺院中的时轮学院与天文历算教育[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5年12月,第35卷第6期
    25.觉安拉姆.浅谈藏族天文历算的可持续发展[J].西藏大学学报.第21卷第1期,2006年3月
    26.傅千吉.藏族天文历算教育发展初探[J].中国藏学.2008年第3期
    27.刘兵、侯强.国内科学传播研究:理论与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第20卷第5期,2004年5月
    28.孙宝寅,曹自学.科技传播研究——首届科学传播研讨会论文选[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9.汪基德.论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与分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
    30.高建明、李斌.晚清时期中日科技传播模式比较分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年6月
    31.韩建民.晚清科学传播的几种模式[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32.林坚.科技传播的结构和模式探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8月
    33.宋文长.冰封和潜流—越南汉字文化传承模式现代变迁[D].2008
    34.李富强.中国蚕桑科技传承模式及演变研究[D].2009
    35.[波斯]昂苏尔·玛阿里著,张晖译.卡布斯教诲录[M].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41-142页
    36.五代会要》卷一一《杂录》,第142页.《册府元龟》卷六一三《刑法部·定律令五》,第7363页;《全唐文》卷一二四周太祖《禁习天文图做诸书救》,第1243页
    37.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燕山出版社.第2版
    38.催成群觉,索朗班觉等.藏族天文历法史略[J].西藏研究.1982.2
    39.班钦.索南查巴著,黄颢译.新红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页
    40.邓侃主编.西藏的魅力[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290页
    41.竺可桢,宛敏渭.物候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3页
    42.吕变庭.中国西部古代科学文化史[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年,第372页
    43.邓侃主编.西藏的魅力[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291页
    44.引自http://www.wendian.com/1122-224641&Page=4《汉藏文书》不丹影印本,上册,第118页下
    45.索朗边觉著.多仁班智达传(藏文版)[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263-第264页
    46.多喀尔.夏仲次仁旺杰著,周秋有译.噶伦传[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第1页
    47.银巴.钦热诺布大师与藏医天文历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48.政协西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M].第1页
    49.孙林.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研究[D].2007年3月,第419页,
    50.王尧主编.西藏的占卜术[A].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五)[M].1989年12月第1版,第195页
    51.阿旺贡嘎索朗著,陈庆英等译.萨迦世系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第2版,第18页
    52.拉科.益西多杰.藏传佛教高僧传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二版,第58页
    53.刘宗迪.从节气到节日:从历法史的角度看中国节日系统的形成和变迁[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54.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汪培基校.金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77页
    55.张诗亚著.强化民族认同一数码时代的文化选择[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42页
    56.察仓·尕藏才旦著.西藏苯教[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第30页
    57.卡尔梅·向红茹,陈庆英译.苯教历史及教义概述.藏学研究译文集(第1辑)[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0页
    58.霍魏.再论西藏带柄铜镜的有关问题[J].考古.1997年第1 1期
    59.巴卧·祖拉陈哇著.智者喜宴[M].民族出版社.1986年藏文排印本,第160页
    60.班钦·索南查巴著,黄颢译.新红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页
    61.宫蒲光、洛松次仁主编.藏医与天文历算[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87页
    62.索朗坚参著,刘立千译.西藏王统记[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63.王尧.从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八卦在西藏看古代哲学思想的交流[A].史记.龟策外传[C].
    64.[法]戴密微著,耿升译.吐蕃僧诤记[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第17页
    65.第五世达赖喇嘛著.郭和卿译.西藏王臣记[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36-第39页
    66.索南才让.从谐拉康碑文看钵阐布娘定埃增桑波的地位[J].西藏研究.2009年.第5期
    67.黄奋生编著.藏族史略[M].北京:民族出版社:第119页
    68.黄明信.黄明信藏学文集——藏历研究[M].北京:藏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241页
    69.王尧.吐蕃金石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1982年10月第1版,第45页
    70.廖东凡等编著.图说西藏古今[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第55页
    71.[意]图齐著,耿异译.西藏宗教之旅[M].北京:藏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72.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典籍[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294页-第295页
    73.陈庆英,高淑芬主编.西藏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120页
    74.廓诺·讯鲁伯著.青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第542页
    75.常青霞著.麝香之路上的西藏宗教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23-124页
    76.钮卫星著.汉译佛经中的天文学源流[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61页
    77.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塔尔寺藏族历史文献研究所编著.塔尔寺概况[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第104页
    78.色多·罗桑崔臣嘉措著.郭和卿译.塔尔寺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月第1版,第276页
    79.杨贵明.塔尔寺文化[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2版,第115页
    80.苗滋庶等编.拉卜楞寺概况[M].兰州市:甘肃民族出版社.1987,第56页-57页
    81.多识著.爱心中爆发的智慧[M].北京:民族出饭社.1996年11月版第174-175页.
    82.宫浦光、洛松次仁主编.藏医与天文历算[M].北京: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76页
    83.D.米切尔,蔡振扬、谈谷铮、雪原译.新社会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35页
    84.周锡银.藏族原始宗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41页
    85.转引自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第1页
    86.拉德克里夫·布朗.论社会结构[M].社会学[J].(人大复印材料),1992年第5期
    87.摩尔根.古代社会[M].杨东莼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9.
    88.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译.文化论[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
    89.Lasswell,H.D. (1964). "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In L.Bryson(ed.):The communication ideas(p.37—51).New York:Cooper Square Pubishers,Inc.
    90.田松.科学传播—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J].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4卷第2期,第81页—第90页
    91.何郁冰.从系统论的角度论科学传播[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07,第89页-第92页
    92.索朗边觉著.[藏]多仁班智达传[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93.D.米切尔著.蔡振扬、谈谷铮、雪原译.新社会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35页
    94.转引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页
    95. Everet.E.HagenOn TheTheory of Social Change.Cllincis.The Dorsey Press,1962,P5
    96.次旺俊美主编.西藏宗教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2页
    97.马戎.西藏的人口与社会[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173页
    98.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宗教的关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2版,第23页
    99.巴登尼玛.文明的困惑——藏族教育之路[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174页
    100.赵贞.唐五代星占与帝王政治[D].首都师范大学.2004.第49页,《旧唐书》卷一九上《跳宗纪》,第674页
    101.韦兵.星占历法与宋代政治文化[D].四川大学.2006.第83页
    102.周锡银.藏族原始宗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41页
    103.江晓原.天学真原[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10第2版,第127页
    104.王崟灿.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的文化意义与传承发展——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 四大传统节日为例[J].浙江学刊
    105.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第5页-第11页
    106.白红梅等.那达慕对蒙古人文化知识体系建构的意义[J].民族教育研究.2010,2.
    107.卢风.论生态文化与生态价值观[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23卷)
    108.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3页
    109.乔尔.查农(Joel Charon)著,江丽华译.社会学与十个大问题[M].(第6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18页
    110.里查·道金斯著,卢允中译.自私的基因[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第2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