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城池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墙是城市的外围结构,是城市的主要防御体系,是城池建设的中心。有宋一代的城池修筑政策,受内政、外交、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处于变动调整之中。宋初,惩五代割据之弊,实行局部毁城、京师修城的“强干弱枝”政策,以太宗时期为最。随着宋与辽、夏关系的紧张,边地修城成为北宋城墙管理政策的主流。南宋时进一步加大了城墙修筑的力度,但对地方中小城市则坚持实际不修城墙的政策。宋代在对修城利弊的争论中,支持者或认为应以城墙对抗骑兵,或认为应加强地方治安防范;反对方则认为“在德不在险”,修城会授敌以口实、加重民众负担、导致兵力分散。
     城池规划图是修筑城墙的依据,是中央有关部门检查城墙修筑质量以及修筑费用的最重要凭据,是中央了解地方城池规划的重要信息来源。宋代城池修筑牵涉的部门很多,中央机构包括枢密院、户部、工部、兵部等部门,但主要职能部门是工部。地方所有行政机构则几乎都牵涉地方城墙的建设。城墙修筑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墙的生命年限与防御功能,宋代政府非常重视城墙修筑过程中的质量检查环节。城墙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战火两方面的威胁,而热兵器对城墙的破坏程度陡然大增。
     宋代筑城的资金、劳力和物料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筹集。就城池修筑所使用的资金和物料而言,中央政府有时候用直接拨付物料和资金的方式,有时候则采用发放度牒和出卖官爵的方式;而地方政府或节省其他费用,或趁丰年向所辖区域民众摊派修城费用。宋政府加强了修筑城池明细帐目的审核。宋代专设了修护城墙的壮城兵。人力不足时,还派遣厢军或其它禁军修筑和维修城池,但招募或征调民力修筑城池,在宋代也很常见。
     宋代城墙依据建筑材料的不同可分为土城、砖城、石城、竹城等,其物质结构主要由墙身、城门、城楼、敌台(又称马面、行城)、敌楼、雉堞(又称女墙、垛口、俾倪),藏兵洞、羊马墙、瓮城、月城、团楼(又称敌团)、战棚、吊桥、万人敌、登城马道、排水沟、护门墙等部分组成,从而形成完整的防御设施。宋代在城墙本体的修筑上,对高度、厚度和坡度三个主要技术数据设计更为实际而科学。
     宋代守城的战术理论发展显著,《守城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守城战专著。宋代在守城战中发明、应用了多种守城的兵器和器械。宋代在德安、顺昌、钓鱼城、襄樊等城池守护战中取得多次胜利。城池的建设与守卫是南宋政府存亡的关键。但宋代的政治腐败极大影响了宋代城墙建设的实战效果。宋代城池的功能较之前代也有明显的变化,其治安防范功能和观赏性功能则日益凸显。
The circumvallation was the city outer-ring structure,the main defense system of a city and the centre of the city building. Owing to the impact of policy,diplomatism and economy factors,the policy of building circumvallation had been in adjustment in the Sung dynasty. In order to eliminated abuse of Five Dynasties'abruption. Sung effectted the policy of "Qiangganruozhi" --destroied some of wall and builded capital's, espetically in the "TaiZong' period. With the tension between Sung and Liao,Xia, border area circumvallationa became main policy of city management in Northern Sung Dynasty. Southern Sung Dynasty have emphasized circumvallation's building and insisted the policy that didn't repair the city of middle and small cities. In the argument of repairing city'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sopporters thaught that should resist a cavalryman by the circumvallation or reinforced local public security; Opponents taught that "it's more useful in morals than Place steep and strategically important ", repairing a city been liked to gave out secret to enemy,add the burden to the public, lead to armed forces disperse.
     The plans picture is the basis of building a circumvallation, the most important evidence that central authority department checking on quality and examining building's cost and the important information source that central authority examin the local city wall plans. Building the circumvallation involved many organs, includes Privy Council, the Ministry of "Hu", "Gong".and "Bing" in the central, main functional departments is the Ministry of "Gong". All of local govement involved local wall construction.The circumvallation quality directly inspected city wall life and defense function. the Sung Dynasty government taking building process seriously.The city wall is confronted with natural calamities and wars,and firearms has destroyed circumvallation.It's degree increasing abruptly.
     The fund, labour and material of Sung Dynasty fortification adopt various measures.With regard to fund and materialthe of circumvallation, it's two facts:The central government sometimes uses the way appropriating material and the fund's directly.sometimes adopt the way that give out certificate and betraying official rank; But local government may cost other fees,or apported to the public at fastive year. The government has reinforced examinin account of building city wall.Sung Dynasty dispatches the"Xiangjun" or other "Jinjun" build and reapair city, and recruits or calls up financial resources of the people was frequent on Sungdynasty.
     The Sung Dynasty circumvallation judges by the building material includ the soil city, brick city, rock city, bamboo city and so on, it's structure contants body,door, city-gate tower,"ditai"(or been called the "Mamian" and "Xingcheng"),"Dilou", crenel("Nvqiang","Duokou","Bini"),"Soldierhole","Sheep-horse-wall", "Wengcheng" "month-city","Tuanlou"("Dituan"),"fightingshed","drawbridge","Wanrendi","Dengchengmada o", "escape canal", "protect wall" and so on,they were forming entire defense. On the building process, altitude, thickness and slope were the three main technology data d esign about the body of circumvallation is more actual and science.
     The tactics theory about defending the city developed fast in Sung Dynasty."ShouChenglu" is the first book about defend the city in history of our country. Sung Dynasty has invented and applied various arms and apparatus defending the city
     Sung Dynasty gets many victoris in defending such as De An county, Shun Chang county, DiaoYu city, Xiang Fan City. The building and defending of circumvallation is the key to the Southern Sung Dynasty government. But the rottem of politics has affected the actual effection of Sung Dynasty's city.The function of Sung Dynasty city have obvious changed than before,it's public security and tourism funcation was obvious day by day.
引文
①见(日)中村圭尔辛德勇编:《中日古代城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页。
    ②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③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西冷印社,1986年版。
    ④周峰主编:《南宋京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⑤《郑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141-143页。
    ⑥秦大树:《宋元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⑦曲英杰:《古代城市》,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⑧张劲:《楼钥、范成大使金过开封城内路线考——兼论北宋末年开封城内宫苑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从》第19卷4辑,2004年,第36-49页;孔庆赞:《北宋东京四城制及其对金中都的影响》,《历史研究》1993年6期,第4-6页;丘刚:《北宋东京三城的营建与发展》,《中原文物》1990年4期,第35-40页;吴涛:《北宋东京城的营建与布局》,《郑州大学学报》1982年3期,第24-33页:李孝聪:《宋代开封的拐子城》,《史学月刊》1985年3期,第26-28页:孙新民:《略谈宋代东京外城的兴废》,《华夏考古》1994年3期,第93-98页;何浚:《北宋东京上善门考——关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史学月刊》1991年2期,第108-110页。
    ⑨唐俊杰:《南宋皇城南城墙考》,《浙江学刊》,1998年5期,第120-124页。
    ⑩张驭寰:《中国城池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②黄建军:《中国古都选址与规划布局的本土思想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④黄宽重:《宋代城郭的防御设施及材料》,见《南宋军政与文献探研》一书,(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82-223页。
    ⑤[日]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页。
    ⑥江天健:《宋代地方官廨的修建》,见《转变与定型:宋代社会文化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大学历史系2000年,第445页。
    ⑦陈国灿:《宋代江南城市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76-180页。
    ⑧秦大树:《宋元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93-99页。
    ⑨张驭寰:《中国城池史》,该书第172-184页。
    ⑩李东升:《宋室南迁与泉州地位之提升》,《史原》1981年11期,第197-212页。
    11杜瑜:《从宋(平江图)看平江城的规模和布局》,《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年8期,第90-96页。
    12黎金:《广州发现宋代城基遗址》,载《文物资料辑刊》1984年8期,第136-137页:小史:《宋代广州西城》,《岭南文史》1984年2期,第14页;曾昭璇:《从广州宋代三城遗址看广州的改造》,《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86年3期,第344页。
    13李昌宪:《北宋河北雄州的两属地》,《南京大学学报》1993年3期,第116-118页;杨军:《试说北宋时期的雄州城》,《中国历史地理论从》第19卷3辑,2004年,第13-22页。
    ①张慧芝:《宋代太原城址的迁移及其地理意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8卷3辑,2003年,第92页。
    ②曲英杰:《扬州古城考》,《中国史研究》2003年2期,第55页:陈双印:《五代时期的扬州城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3期;李文海:《论扬州宋三城的布局和防御设施》,《东南文化》2000年11期,第56-59页;俞永炳、李文海:《江苏扬州宋三城的勘探与试掘》,《考古》1990年7期。
    ③朱永杰、韩光辉:《五代至元西安城垣范围及建制特点》,《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005年3期。
    ④张鸣玺:《镇戎军与固原内城》,《固原师专学报》1985年3期,第93-94页。
    ⑤万竞君:《试论南宋末年桂林的城壕建设》,《历史地理》1995年,第94-100页。
    ⑥雷玉华:《唐宋明清时期成都城垣考》,《四川文物》1998年l期,第67-71页。
    ⑦刘满:《宋代的凉州城》,《敦煌学辑刊》1984年2期,第101-103页。
    ⑧赵一匡:《宋元时期的兰州(二)——南宋、西夏、金、元》,《兰州学刊》1983年3期,第80-86页。
    ⑨江天健:《北宋对西夏边防研究论文集》,台北:华世出版社,1993年版。
    10黄宽重:《山城防御:以南宋、高丽抗御蒙古的经验为例》,《韩国学报》1993年12期,第45-48页。
    11任树民:《北宋西北国防城寨的建筑规模及其战略地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4期,第13-19页。
    12吕卓民:《简论北宋在西北近边地区修筑城寨的历史作用》,《西北大学学报》1998年3期,第78-83页。
    13刘建丽:《北宋御边政策的调整》,《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3期,第39-42页)。
    14胡昭曦:《南宋云顶山石城遗址》,《成都文物》1985年第1期;《广安县宋末大良城遗址考查》,《四川文物》1988年第5期,第15-18页。
    15胡昭曦、唐唯目:《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胡昭曦:《宋蒙(元)关系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6邹重华:《金堂宋末云顶山石城遗迹再探》,《四川文物》1988年第5期;杭侃:《重庆忠城城址调查》,《四川文物》2001年第4期;丁天锡:《宜宾地区境内的三座抗元山城遗址》,《四川文物》1985年第2期;何兴明:《南宋抗元遗址——剑门苦竹寨》,《四川文物》1985年第3期;王宇兵等:《北宋大顺古城调查报告》,《西北史地》1999年4期,第37-42页:王庭福、罗萍:《南宋神臂城遗址》,《四川文物》1993年l期,第35-37页;唐长寿:《乐山宋代抗元山城三龟九顶城初探》,《四川文物》1999年2期,第25-29页;马幸辛:《平昌发现南宋小宋城遗址》,《四川文物》1990年3期,第72-73页;陈言昌:《南宋运山古城遗址》,《四川文物》1989年4期,第61-62页
    ①陈守忠:《刘沪筑水洛城及相关事迹考》,《宋史论略》,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第100页:《陇山左右宋代城寨遗址调查》,《西北师院学报》(社科版)1986年增刊。
    ②李华瑞:《宋夏关系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③程龙:《北宋西北战区的粮食补给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④任树民:《北宋西北国防城寨的建筑规模及其战略地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995年4期,第13-19页;刘建丽:《北宋御边政策的调整》,《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3期,第39-42页;吕卓民:《永乐城与永乐之战》,《宁夏社会科学》1989年3期,第89-92页:赵一匡:《宋夏战争中兰州城关堡寨的建置》,《兰州学刊》1986年6期,第76-79页:周宏伟:《北宋河湟地区城堡寨头位置通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003年2期,第173-179页;刘缙:《北宋西北地区城寨述论》,《文博》2004年5期。
    ⑤高恩泽:《北宋时期河北“水长城”考略》,《河北学刊》1983年4期:刘浦江:《河北境内的古地道遗迹与宋辽金时代的战争》,《大陆杂志》2000年l期,第27-42页:程民生:《北宋河北塘泺的国防与经济作用》,《河北学刊》1997年5期,第76-80页。
    ⑥黄宽重:《南宋时代邕州横山寨》,《汉学研究》1995年3期,第507-534页。
    ⑦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⑧陈峰:《宋代主流军事思想及兵学批判》,《史学月刊》,2005年第11期。
    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战争发展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5-325页。
    ⑩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兵垒卷》,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
    ①宁倩:《荆州城墙古代城防设施研究及实例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卷, 第186页。
    ②张江凯、魏峻:《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③张江凯、魏峻:《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页。
    ④张江凯、魏峻:《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页。
    ①见林留根、周锦屏、高伟、刘厚学著:《藤花落遗址聚落考古取得重大收获》,《中国文物报》,2000年6月25日。
    ②张驭寰:《中国城池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③张驭寰:《中国城池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40-41页。
    ④赵哗:《吴越春秋》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见《诸子集成》东汉高诱注本卷四。
    ⑥郭沫若:《管子集校》卷三,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①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92页。
    ②张江凯、魏峻:《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页。
    ③(汉)郑玄 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十一,《冬官考工记》下。
    ④这种建筑技术现在仍在我国民间广泛使用。
    ①相关内容可参阅邢兆良:《墨子评传》第四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②《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③《汉书》卷一《高帝纪一》。
    ④《汉书》卷二《惠帝本纪第二》。
    ⑤张驭寰:《中国城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⑥《水经注》卷一○《浊漳水清漳水》。
    ⑦罗宗真:《魏晋南北朝考古》,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2页。
    ①《水经注》卷十《浊漳水清漳水条》。
    ②宁倩:《荆州城墙古代城防设施研究及实例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8页。
    ③罗宗真:《魏晋南北朝考古》,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2页。
    ④《晋书》卷一三○《赫连勃勃》。
    ⑤刘放:《中山诗话》。
    ⑥沈括著、胡道静校点:《梦溪笔谈校正》卷一一《官政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①沈括著、胡道静校点:《梦溪笔谈校正》卷一一《官政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②吕大防:《隋都城图》题记。转引自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考古》1963年第11期,610页.
    ③齐东方:《隋唐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④刘昫:《旧唐书》卷一七四《牛僧孺传》。
    ①程存洁:《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37页。
    ①贾谊:《过秦论》。
    ②《旧五代史》卷三十二《庄宗纪六》。
    ③漆侠:《赵匡胤与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载《求实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59页。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开宝九年十二月壬子,第387页。
    ⑤《重修毗陵志》卷三,第3485页。
    ⑥《宋会要辑稿》方域六之四。
    ⑦《宋会要辑稿》方域八之三四。
    ⑧《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太平兴国四年五月丁酉,第452页。
    ①《宋会要辑稿》方域九之二五。
    ②《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二之四。
    ③《宋会要辑稿》方域八之三二
    ④《宋会要辑稿》方域一八之二四----二五。
    ⑤《宋会要辑稿》方域八之二七。
    ⑥《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九之七----八。
    ⑦《宋史》卷二九三《王禹偁传》,第9798页。
    ⑧郑獬:《郧溪集》卷十六《武备论》。
    ⑨《端明集》卷二一《乞相度开修城池》。
    ①《宋史》卷二九三《王禹偁传》,第9798页。
    ①魏了翁:《鹤山集》卷四十二《简州见思堂记》。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五十五,元丰八年四月庚寅,第8501页。
    ③魏了翁:《鹤山集》卷四十二《简州见思堂记》。
    ①《宋史》卷二《太祖本纪》,第29页。
    ②《宋史》卷五《太宗本纪》,第80页。
    ③《宋史》卷六《真宗本纪》,第118页。
    ④顾祖禹:《读史方禹纪要》卷四○,《山西二·太原》。
    ⑤张慧芝:《宋代太原城址的迁移及其地理意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3辑。
    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七,庆历二年八月乙丑,第3293---3294页。
    ①《宋史》卷九五《河渠志》,第2361页。
    ②《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之二○。
    ③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8页。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八,元祐四年五月丁酉,第10347页。
    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八,元祐四年五月丁酉,第10346页。
    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八,元祐四年五月丁酉,第10347页。
    ⑦陈亮:《龙川集》卷四。
    ①《明文海》卷八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九,景德二年三月丙寅,第1325页。
    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五,景德四年五月壬寅,第1455页。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五,景德四年五月庚子,第1455页。
    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二,大中祥符二年冬十月癸未,第1635---1636页。
    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一,大中祥符六年七月乙未,第1837页。
    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天圣五年夏四月壬申,第2439页。
    ⑧《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天圣六年八月癸亥,第2478页。
    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天圣八年正月丙寅,第2533页。
    ⑩《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八,康定元年七月丙子,第3031页。
    ①《太平治迹统类》卷八。
    ②《宋史》卷十一《仁宗本纪》,第212页。
    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七,庆历二年六月辛卯,第3278页。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五十八,庆历六年四月丙子,第3826页。
    ⑤《宋史》卷三一三《富弼传》,第10251页。
    ⑥《宋史》卷三一六《包拯传》,第10316页。
    ⑦《宋史》卷三二四《赵滋传》,第9308页。
    ⑧《文献通考》卷三四六《契丹中》。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五,嘉祐六年九月丙子,第4720页。
    ②《宋史》卷三二四《赵滋传》,第10497页。
    ③《宋史》卷三二四《赵滋传》,第10497页。
    ④张方平:《乐全集》卷三九《朝散大夫守尚书户部侍郎致仕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九百户食实封五百户赐紫金鱼袋王公墓志铭并序》。
    ⑤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一八七《论河北财产上时相书》,中华书局,2001年点校本。
    ⑥强至:《祠部集》卷三十四,《龙图阁直学士朝散大夫给事中充同群牧使兼知审官东院权发遣开封府事上柱国陇西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二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李公行状》。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一,熙宁七年三月丙辰,第6123----6124页。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八,熙宁七年十二月庚寅,第6304页。
    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元丰三年五月丁丑,第7407页。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百十一,元符二年六月壬午,第12161页。
    ①《宋史》二七七,《郑文宝传》,第9426页。
    ②《宋史》卷二五七,《李继和传》,第8970页。
    ③《宋史》卷二五八,《曹玮传》,第8985页。
    ④《宋史》卷三二三,《周美传》,第10457页。
    ⑤《宋史》三三五,《种世衡传》,第10742页。
    ⑥本表据李华瑞先生:《宋夏关系史》中第232----289页《北宋陕西五路、麟府地区城、寨、堡垒建置一览表》,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庆历四年六月辛卯,第3624页。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六,元符元年三月乙丑,第11797页。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六,元符元年三月乙丑,第11798页。
    ③江天健:《北宋陕西路沿边堡寨》,载《北宋对于西夏边防研究论集》,第17页,台湾华世出版社,1993年版。
    ④李华瑞:《宋夏关系史》第228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⑤史念海:《河山集》第四集,陕西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第49页。
    ⑥吕卓民:《简论北宋在西北近边地区修筑堡寨的历史作用》,《西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⑦程龙:《北宋西北地区粮食补给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2页。
    ⑧郑獬:《郧溪集》卷十六《武备论》。
    ①李纲:《梁溪集》卷八九《应诏条陈八事奏状》。
    ②李纲:《梁溪集》卷六二《乞令诸路郡县增修城壁器械劄子》。
    ③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一三。
    ④袁燮:《挈斋集》卷一三《龙图阁学士通奉大夫尚书黄公行状》。
    ⑤周必大:《文忠集》卷六二《龙图阁学士宣奉大夫赠特进程公神道碑》。
    ①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第564页。
    ②王曾瑜:《金朝军制》,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5页。
    ③《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三八,建炎四年五月七日条。
    ④《宋史》卷三二《高宗纪九》,第601页。
    ⑤李纲:《梁溪集》卷九一《乞下淮西宣抚司差军马前去光州驻札奏状·小贴子》。
    ①《嘉定赤城志》卷二《城池》,《宋元方志从刊本》第七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第7292页。
    ②《淳祐玉峰志》卷上《城社》,《宋元方志丛刊本》第一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第1054--1055页。
    ③《仙溪志》卷一《县郭》,《宋元方志从刊本》第八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第8273页。
    ④《嘉定镇江志》卷二《城池》,《宋元方志从刊本》第三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第2334页。
    ⑤参加藤繁:《宋代都市的发展》,《中国经济史考证》,台北:华世出版社,1976年版,第269页。
    ⑥《嘉定会稽志》卷十二《县》,《宋元方志从刊本》第七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第6925----6940页。
    ①魏了翁:《鹤山集》卷四十二《简州见思堂记》
    ②姚燧:《元文集》卷六二,《兴元行省夹谷公神道碑》。
    ③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九三,《蒙古连兵》。
    ④李鸣复:《论一时权宜之计疏》,《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三九。
    ⑤无名氏:《钓鱼城记》。胡昭曦,唐唯目:《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0页。
    ⑥佚名:《宋季三朝政要》卷二。
    ⑦邵桂子:《雪舟脞语》,胡昭曦、唐唯目:《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第260页。
    ⑧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九《合州》,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①《宋史》卷四五五《邓若水传》,第13381页。
    ②黎邦正:《重庆在南宋抗蒙斗争中战略地位》,《西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0年3期。
    ③《宋史》卷四一六《余玠传》,第12471页。
    ④无名氏:《钓鱼城记》。
    ⑤成一农:《宋、元以及明前中期城市城墙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中日古代城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182页。
    ①《宋史》卷一六五《职官五》,第3918页。
    ②《宋史》卷二《太祖本纪》,第28页。
    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七,熙宁八年八月戊申,第6552页。
    ④《东都事略》卷一二○《宋用臣传》。
    ⑤《宋史》卷一六三《职官三》,第3862页。
    ①《宋史》卷一六五《职官五》,第3918-3919页。
    ①《宋会要辑稿》方域八之四。
    ②《淳熙三山志》卷十八《兵防类一》。
    ③《宋会要辑稿》方域八之一一。
    ④《宋会要辑稿》方域九之二
    ⑤《宋会要辑稿》方域九之八。
    ⑥《宋史》卷一六五《职官五》,第3862页。
    ⑦详见本章第三节。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四,熙宁七年七月己亥。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四,熙宁十年九月己巳,第6964页。
    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八,元丰元年二月丁未,第7041页。
    ④李新:《跨鳌集》卷十三《进潼川府修城图状》。
    ⑤《宋会要辑稿》方域二之二。
    ⑥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南宋(桂州城图)简述》,载《文物》1979年2期。
    ⑦《宋会要辑稿》方域八之三。
    ⑧《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四,庆历五年二月己亥,第3747页。
    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七,熙宁五年八月己巳,第5770页。
    ①《宋史全文》卷三四,淳祐六年五月甲申,第2272页。
    ②刁包:《易酌》卷五《周易上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史》卷五○《天文志三》,第1021页。
    ④《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之二一。
    ①范成大:《吴郡志》卷三《城郭》。
    ①《宋史》卷九三《河渠志三》,第2320页。
    ②《栾城集》卷三十八,《乞借常平钱买上供及诸州军粮状》。
    ③岳列:《桯史》卷一《汴京故城》,中华书局,1992年,第8、9页。
    ④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第348页。
    ①《武经总要》前集卷一二《守城》
    ②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第300页。
    ③《宋会要辑稿》方域八之三。
    ④刘延世:《孙公谈圃》卷上。
    ⑤《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之十七。
    ①《长兴集》卷四《谢进守令图赐绢表》。
    ②《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之三。
    ③王应麟:《玉海》卷一四《地理图·景德山川形势图》。
    ④《宋史》卷一六三《职官三》,第3856页。
    ⑤王应麟:《玉海》卷一四《地理图·祥符山川城寨图》。
    ⑥王应麟:《玉海》卷一四《地理图·元祐职方图》。
    ①《浙江通志》卷二百六十三《宝庆四明郡志序》。
    ②《宋史》卷四四一《吴淑传》,第13040页。
    ③沈括著、胡道静校点:《梦溪笔谈校正》卷一三《权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①岳珂:《桯史》卷一《汴京攻城》,又见(明)李濂:《汴京遗迹志》卷一,《宋京城》。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三十七,熙宁五年八月戊子,第5767页。
    ③《宋史》卷四四《理宗四》,第851页。
    ④《宋史》卷四五《理宗五》,第882页。
    ⑤《宋史》卷四七《瀛国公》,第922页。
    ⑥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0页。
    ⑦《宋史》卷四六《度宗本纪》,第896页。
    ⑧见李新:《跨鳌集》卷一三,《进潼川府修城图状》、《又进修城图节略状》。
    ①李诫:《营造法式》卷第三《壕寨制度·筑基》。
    ②李诫:《营造法式》卷第三《壕寨制度·城》。
    ③李诫:《营造法式》卷第三《壕寨制度·墙》。
    ④李诫:《营造法式》卷第三《壕寨制度·筑临水基》。
    ①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七,“修城法式条约”条。《浙江通志》二百四十七卷言《修城法式条约》二卷,书录解题:沈括、吕和卿等修。《文献通考》卷二二一言《修城法式条约》二卷,
    ②《宋会要辑稿》方域八之一
    ③《宋会要辑稿》方域八之一二----一三。
    ④《宋会要辑稿》方域八之一三。
    ⑤李新:《跨鳌集》卷十三《进潼川府修城图状》。
    ⑥《宋会要辑稿》方域八之九。
    ①《宋会要辑稿》方域九之一
    ②秦九韶:《数书九章》卷一三《城身造法》,《中国历代算学集成》上,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10页。
    ①秦九韶:《数书九章》卷一三《城身造法》,《中国历代算学集成》上,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10页。
    ②秦九韶:《数书九章》卷一三《楼橹功料》,《中国历代算学集成》上,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14页。
    ③周必大:《文忠集》卷一四五《乞钱米修潭州外城札子》。
    ④章时发:《静江府修筑城池记》,(清)谢启昆《粤西金石略》《石刻史料丛书》第十七册,台北:艺文印书馆。学术界主要研究成果有傅熹年:《(靖江府修筑城池图>简析》,原载《建筑历史研究》第三辑,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又收入《中国古代建筑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1---316页。
    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三,绍兴元年三月庚子。
    ②李心传:《建炎杂记》乙集卷一三《蜀帅聘币不入私家者三人》。
    ③《宋会要辑稿》方域九之二。
    ④见《赣州古城墙铭文砖简介》一文,《南方文物》2001年4期。
    ①耿鉴庭:《从扬州的南宋城砖砖窑谈到唐代大云寺寺址》,《文物》1963年9期。
    ②耿鉴庭:《从扬州的南宋城砖砖窑谈到唐代大云寺寺址》,《文物》1963年9期。
    ③《宋会要辑稿》方域九之一六。
    ④《宋会要辑稿》方域九之一六。
    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一,元丰四年十二月丁卯,第7744页。
    ①《靖康要录》卷八,八月二十九日。
    ②《宋会要辑稿》方域九之七。
    ③苏洵:《嘉祐集》卷一一《上韩枢密书》。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咸平三年十一月庚寅,第1032页。
    ⑤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靖江府修筑城池图)简析》,第311页。
    ①《宋史》卷六十七《五行志》,第1483-1484页。
    ②《宋会要辑稿》方域八之三至四。
    ③曾巩:《元丰类稿》卷九《救灾议》。
    ④《宋史》卷六十七,《五行志》,第1486页。
    ①《宋史》卷六十七,《五行志》,第1485页。
    ②《宋史》卷六十七《五行志》,第1486页。
    ③《宋史》卷六一《五行志》,第1319页。
    ④《宋史》卷六一《五行志》,第1320页。
    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一一,哲宗元符二年壬午条,第12161页。
    ⑥《宋史》卷六一《五行志》,第1331页。
    ⑦《宋会要辑稿》方域二之二二。
    ⑧《宋史》卷九一《河渠一》,第2260页。
    ⑨《宋会要辑稿》方域九之一六。
    ①《宋会要辑稿》方域二之二四。
    ②文天祥:《文山集》卷十二,《雷州重建谯楼记》。
    ③沈括著、胡道静校点:《梦溪笔谈校正》卷二一《异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④《宋史》卷六三《五行志》,第1383页。
    ①《宋史》卷二《太祖本纪一》,第28-29页。
    ②《宋史》卷四《太宗本纪一》,第64页。
    ③《元史》卷一二二《吨木海传》。
    ④《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⑤《元史》卷二○三《亦斯马因传》。
    ⑥《元史》卷一二八《阿里海牙传》。
    ⑦《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①《宋史》卷一九七《兵十一》,第4924页。
    ①王应麟:《玉海》卷一七四《元丰修都城记》。
    ②王应麟:《玉海》卷一七四《绍兴筑皇城》。
    ③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四《地里类四》。
    ④王应麟:《玉海》卷一七四《庆历韩公城秦州》。
    ⑤按:宋代壮城兵,淮建利先生《论宋代壮城兵》(载《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1期,第93-103页)一文已作全面论述,本节有所参考。
    ⑥《宋史》卷一八九《兵三》,第4643页。
    ⑦《宋史》卷一八九《兵三》,第4644页。
    ⑧《宋史》卷一三《英宗本纪》,第258页。
    ⑨《宋史》卷一八九《兵三》,第4643页。
    ①以上见《宋史》卷一八九《兵三》,第4643页。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四,皇祐五年五月丁巳,第4210页。
    ③《淳熙三山志》卷一八《兵防类-》。
    ④《淳熙三山志》卷一八《兵防类一》。
    ⑤李纲:《梁溪集》卷一○五《申省具截城利便无扰民户状》。
    ⑥赵鼎:《忠正德文集》卷八《丙辰笔录》。
    ⑦廖刚:《高峰集》卷五《漳州到任条具民间利病五事奏状》。
    ⑧吕祖谦:《东莱集》卷六《台州修城记》。
    ⑨《宋史》卷一七《哲宗一》,第327页。
    ①文彦博:《潞公文集》卷二二《论修楼橹事奏》。
    ②《宋会要辑稿》方域二之二四。
    ③《宋会要辑稿》方域八之一○。
    ④冯时行:《罗城记》,载扈仲荣等编《成都文类》卷二四。
    ①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二《地理门二》。
    ②吕祖谦:《台州重修城记》,载《赤城集》卷一
    ③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二《地理门二》。
    ④吕祖谦:《台州重修城记》,载《赤城集》卷一。
    ⑤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二《地理门二》。
    ⑥《宋史》卷一八九《兵三》,第4643页。
    ⑦《宋史》卷一八九《兵三》,第4645页。
    ⑧《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八,大中祥符元年正月丙子,第1522页。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七,熙宁八年八月戊申,第6552页。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五,元祐三年十月庚子,第10096页。
    ③《宋史》卷一八九《兵三》,第4643页。
    ④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南宋(桂州城图)简述》,载《文物》1979年2期。
    ⑤《宋会要辑稿》方域九之二。
    ⑥楼钥:《攻媿集》卷五四《真州修城记》。
    ⑦《宋会要辑稿》方域九之二。
    ⑧《宋史》卷一八八《兵二》,第4631页。
    ⑨蔡戡:《定斋集》卷四《乞修江陵府城札子》。
    ⑩叶适:《水心集》卷九《江陵府修城记》。
    ① 曹勋:《松隐集》卷三一《和州修城记》。
    ②周必大:《文忠集》卷一四五《乞钱米修潭州外城札子》。
    ③周必大:《文忠集》卷一五○《荆南修城犒设御笔·回奏》。
    ④洪咨夔:《平斋集》卷九《扬州重修城濠记》。四部丛刊续编本。
    ① 以上见耿鉴庭《扬州南宋城砖里的抗金抗元部队番号》,载《文物》1962年第11期。
    ②《宋会要辑稿》方域九之二
    ③欧阳修:《文忠集》卷一一六《论代州开壕事宜札子》。
    ④黄榦:《勉斋集》卷二八《汉阳申朝省筑城事》。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四,熙宁七年七月己亥,第6219页。
    ②《宋会要辑稿》方域八之五。
    ③《宋会要辑稿》方域八之五至六。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九,元丰五年八月丙子,第7925页。
    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九,元丰六年九月甲寅,第8166页。
    ⑥李新:《跨鳌集》卷一三,《进潼川府修城图状》。
    ⑦《宋会要辑稿》方域八之九。
    ①黄斡:《勉斋集》卷三一《申朝省以安庆筑城乞减曹司行下和粜数》。
    ② 吕祖谦:《东莱集》卷六《台州修城记》。
    ③高承:《事物纪原》卷九《杵歌》。
    ④《玉笥集》卷三《右乐府》。
    ①杨维桢:《东维子集》卷三○《歌》。
    ①李纲:《梁溪集》卷一○一《乞施行修城官吏奏状》。
    ②详见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南宋(桂州城图)简述》,载《文物》1979年2期。
    ③林表民:《赤城集》卷一,吕祖谦《台州重修城记》。
    ④胡寅:《斐然集》卷一一《论衡州修城札子》。
    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二,元丰七年二月壬申。
    ①周必大:《文忠集》卷一四五《乞钱米修潭州外城札子》。
    ②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四《子城》。
    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一,熙宁三年五月庚寅,第5119页。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四,熙宁七年七月己亥,第6248页。
    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八,熙宁七年十一月丙申,第6288页。
    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二,熙宁九年正月壬午,第6665页。
    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八,熙宁九年十月乙巳,第6803页。
    ⑧《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之一六。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四,元丰元年十一月甲申,第7165页。
    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六,元丰二年正月戊戌,第7203页。
    ⑩《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七,元丰二年三月癸酉,第7218页。
    11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元丰二年十一月壬辰,第7324页。
    12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八,元丰五年七月丁亥,第7895页。
    13 《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之一七。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三,元丰六年二月己酉,第8014页。
    1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一,元丰六年十一月辛卯,第8214页。
    1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五,元丰六年五月癸卯,第8073页。
    16《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九,元丰六年九月甲寅,第8166页。
    17《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元丰六年十月癸巳,第8189页。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三,元丰七年正月丙寅,第8232页。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二,元丰七年二月壬申,第8237页。
    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五,元丰七年四月戊子,第8278页。
    ④《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之一八。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六,元丰七年六月壬辰,第8315---8316页。
    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六,元丰七年六月辛巳,第8311页。
    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五,元符二年正月丁卯,第12044页。
    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六,元符二年二月壬午,第12054页。
    ⑧《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六,元符二年二月丙申,第12068页。
    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八,绍兴二年九月辛宋。
    ⑩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六,绍兴三年六月癸丑。
    11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二,绍兴四年十一月乙丑。
    12《晦庵集》卷一四《行宫便殿奏札五》。
    13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六,熙宁八年七月甲子,第6522页。
    1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七,元丰元年正月戊辰,第7018页。
    ①苏轼:《东坡全集》卷六二《乞罢宿州修城状》。
    ②《宋会要辑稿》方域二之二○。
    ③《宋史全文》卷三六《宋理宗六》,景定元年正月丙辰。
    ④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南宋(桂州城图)简述》,载《文物》1979年2期。
    ⑤详见《宋朝卖官述略》,载《史学集刊》2006年第4期,第60-78页;《宋朝卖官鬻爵辨析》,载《文史》2006年第4期。
    ⑥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二、卷五。
    ⑦《宋会要辑稿》方域八之三。
    ⑧《宋会要辑稿》方域九之一六。
    ①李纲:《梁溪集》卷一○四《与李尚书措置划一札子》。
    ②李纲:《梁溪集》卷一○一《乞施行修城官吏奏状》。
    ③王庭珪:《卢溪文集》卷二六《土李丞相书》。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五,庆历五年五月辛酉,第3771页。
    ⑤《宋会要辑稿》方域八之三。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五,庆历八年九月己酉,第3968页。
    ⑥《宋会要辑稿》方域八之三。
    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五,皇祐五年十一月戊寅,第4239页。
    ⑧《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六,熙宁六年八月乙未,第5997页。
    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三,熙宁七年五月戊戌,第6186页。
    ⑩《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四,熙宁七年七月辛酉,第6225页。
    11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三,熙宁八年闰四月己亥,第6433页。
    1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五,熙宁十年十一月己未,第6989页。
    1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八,元丰五年七月戊子,第7896页。
    1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九,元丰七年十月己巳,第8366页。
    1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六,绍圣四年四月甲辰,第11545页。
    ①《宋史》卷三二四《李允则传》,第10480页。
    ②李新:《跨鳌集》卷一三,《进潼川府修城图状》。
    ③ 以上见李纲《梁溪集》卷一○一《乞施行修城官吏奏状》。
    ④黄震:《黄氏日抄》卷八八《饶州重修城记》。
    ①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南宋(桂州城图)简述》,载《文物》1979年2期。
    ②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四《外城》。
    ③《宋会要辑稿》方域八之六。
    ④黄震:《黄氏日抄》卷八八《饶州重修城记》。
    ⑤吕陶:《浮德集》卷四《奉使回奏十事狀》。
    ⑥《宋会要辑稿》方域八之一。
    ①《宋会要辑稿》方域九之二。
    ②耿鉴庭;《扬州城砖文中的韩世忠抗金军队番号》,载《文物》1959年第5期。
    ③周必大:《文忠集》卷一四五《乞钱米修潭州外城札子》。
    ④廖刚:《高峰文集》卷五《漳州到任条具民间利病五事奏状》。
    ⑤黄榦:《勉斋集》卷三O《汉阳申朝省为旱荒乞更详审筑城事》。
    ⑥《宋会要辑稿》方域八之五。
    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四,熙宁十年九月己巳,第6964页。
    ⑧《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八,元丰元年二月丁未,第7041页。
    ⑨蔡襄:《端明集》卷二一《乞相度開修城池》。
    ①《宋会要辑稿》方域八之六。
    ②苏轼:《东坡全集》卷六二《乞罢宿州修城状》。
    ③李纲:《梁谿集》卷一○一《乞施行修城官吏奏狀》。
    ④《宋会要辑稿》方域八之七。
    ⑤黄榦:《勉斋集》卷二八《汉阳申朝省筑城事》。
    ⑥黄榦:《勉斋集》卷二八《复湖北运使请兴筑汉阳城壁》。
    ⑦黄榦:《勉斋集》卷三○《申帅漕两司为旱荒乞别相度筑城事》。
    ⑧真德秀:《西山文集》卷九《江西奏便民五事状》。
    ①王肃:《我国城墙的起源与发展》,《文博》2004年06期,第78页。
    ②《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之一六。
    ③刘顺安:《经济因素对北宋东京城的影响》,载《史学月刊》1992年第6期。
    ①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第46页。《梁思成全集》第七册,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②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第47页。《梁思成全集》第七册,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三,元丰元年十月丁未,第7148页。
    ②《宋史》卷三一一《吕公弼传》,第10214页。
    ①《宋会要辑稿》方域九之二七。
    ②赵彦卫:《云麓漫抄》卷十二,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十八《兵防类一》。
    ③《宋会要辑稿》方域九之二○。
    ④《宋会要辑稿》方域九之二
    ⑤《宋会要辑稿》方域九之一九。
    ⑥《宋会要辑稿》方域九之八。
    ①《宋会要辑稿》方域九之八。
    ②(宋)廖刚:《高峰文集》卷五《漳州到任条具民间利病五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③李纲:《梁溪集》卷一○四,《与李尚书措置画—札子》。
    ④叶适:《水心集》卷九。
    ⑤黄斡:《勉斋集》卷三一《再辞依旧兼知安庆府申省》。
    ⑥ 《永乐大典》卷八五○七《南宁府》。
    ⑦《文物》1979年第2期,第82页,《南宋桂州城图简述》。
    ⑧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八八,《兴化军新城》。
    ⑨ 黄宽重:《宋代城郭的防御设施及材料》,见《南宋军政与文献探索》,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209----222页。
    ①斯波义信:《宋代的都市城廓》,《中岛敏先生古稀纪念文集》(下册)。
    ② 黄宽重:《南宋军政与文献探索》一书《宋代城廓的防御设施及材料》一文第195-196页,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0年版。
    ③马幸辛:《平昌发现南宋小宁城遗址》,《四川文物》,1990年第2期。
    ④唐唯目:《钓鱼城古战场遗址》,《四川文物》,1989年第6期。
    ①蒲国树、陈世松:《宋末涪州治所—三台寨考察》,《四川文物》1987年第3期。
    ②戴之:《竹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刘恂:《岭表录异》卷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胡寅:《斐然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八十一《肇庆府》。
    ④(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六十二《荆州府》
    ⑤(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六《南京》。
    ⑥《守城录》卷三《汤璹德安守御录上》。
    ⑦《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之一
    ⑧高承:《事物纪原》卷六《京城》。
    ⑨《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之二。
    ①《宋会要辑稿》方域二之二。
    ②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四《地里类四》。
    ③《此据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四《地里类四》。
    ④李纲:《梁溪集》卷一○五《申省具截城利便无扰民户状》。
    ⑤李纲:《梁溪集》卷一○四《与李尚书措置画—札子》。
    ⑥扈仲荣等编:《成都文类》卷二十四,冯时行《罗城记》,
    ⑦《宋会要辑稿》方域九之一
    ⑧《宋会要辑稿》方域九之八。
    ①《宋会要辑稿》方域九之二○。
    ②本图引自王兆春:《中国科学技术史·军事技术卷》,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页。
    ①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4页。
    ②张驭寰:《中国城池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193、266页。
    ③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第56-58页。
    ④秦大树:《宋元明考古》,第35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①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店,1983年版。
    ②陈规:《守城录》卷一,解放军出版社 1990年版。
    ①《宋会要辑稿》方域九之五。
    ②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6页。
    ③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7页。
    ④陈规:《守城录》卷二,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
    ①陈规:《守城录》卷一,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
    ①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7页。
    ②《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守城》。
    ③陈规:《守城录》卷二,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五,嘉祐六年十月辛巳。
    ①叶鸿洒先生《固若金汤---揭开宋代城池攻防战的面纱》,http://www2.tku.edu.tw/-tahx/class/science/siege/index.html。
    ②宁倩:《荆州城墙古代城防设施研究及实例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3-24页。
    ③郑玄:《武经辨伪》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参阅孙诒让:《墨子闲话》,中华书局,1966年版。
    ②宁倩:《荆州城墙古代城防设施研究及实例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1-22页。
    ①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一二《守城》。
    ①陈规:《守城录》卷一,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
    ②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5页。
    ③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一二《守城》。
    ④马继业:《宋代城池防御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第79-80页。
    ⑤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一二《守城》。
    ①陈规:《守城录》卷二,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
    ②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5页。
    ③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一二《守城》。
    ④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一二《守城》。
    ①图片来自《中国赣州网》。
    ②参《中国赣州网》,尚守庆摄。
    ③《西岩集》卷十九,《大元故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赵公神道碑》
    ①赵与寰:《辛已泣蕲录》,车吉心、王育济主编《中华野史》第1443页,泰山出版社,2000年版。
    ②黄震:《黄氏日抄》卷八八《饶州重修城记》。
    ①《宋史》卷二六五,《张齐贤传》,第9154页。
    ②寇准:《上真宗议澶渊事宜》,《全宋文》卷一八二。
    ③《宋史》卷四八二《刘继元传》,第13940页。
    ④范仲淹:《上攻守二策状·议攻》,《全宋文》卷三七七。
    ⑤《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守城》。
    ⑥《宋史》卷三七七《陈规传》,第11645页。
    ①陈规:《守城录》卷一,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
    ②陈规:《守城录》卷二,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
    ③陈规:《守城录》卷一,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
    ④陈规:《守城录》卷二,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
    ①王兆春:《从<武经总要>看宋初的火药和火器》,《文史知识》,1982年第5期,第55-58页。王兆春:《试论<武经总要>中的技术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87年第2期,第195-202页。
    ②《辽史》卷三四,第398页。
    ③无名氏:《钓鱼城记》。
    ④邹智:《跋<钓鱼城志)后》,[明]周复俊:《全蜀艺文志》卷五九《碑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李纲:《梁溪集》卷一○八,《上门下白侍郎书》。
    ②蔡襄:《端明集》卷二十一,《乞相度开修城池》。
    ③张方平:《乐全集》卷三十六,《程公神道碑铭并序》。
    ①《宋朝诸臣奏议》卷四十二,吕大防:《上神宗论华州山变》,第436页。
    ②窦仪等:《宋刑统》,吴翊如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5页。
    ③窦仪等:《宋刑统》,吴翊如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6----137页。
    ④《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二之四。
    ①《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二之五至六。
    ②《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二之六。
    ③宋绍侯主编:《中国古代治安制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02--503页。
    ④《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二之三至四。。
    ⑤《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二之三至四。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六,景祐二年五月乙酉,第2730页。
    ②《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二。
    ③张先得:《明清北京城垣和城门·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④(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著,许永全译、宋惕冰校本,《北京的城墙和城门》第28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85年。
    ①洪迈:《容斋五笔》卷九,《欧公送慧勤书》
    ②王福鑫:《宋代旅游研究》,河北大学2006届博士论文,第90页。
    ③陆游:《渭南文集》卷四十七,《入蜀记第五》。《陆游集》第五册,中华书局,1976年版。
    ④韩琦:《安阳集》卷三,《孙贲书记以斋安旧文为示感而成》。
    ①王十朋:《梅溪集后集》卷十九,《重修北楼十一月望日与郡僚同登因书十二韵》。
    ①《嘉定镇江志》卷二《城池》,第2832页。
    ②见《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三之一九。
    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七,熙宁八年八月丁巳,第6556页。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一,元丰五年十二月甲子,第7988页。
    ⑤《东京梦华录》卷一《东都外城》。
    ⑥文天祥:《文山集》卷十二,《雷州重建谯楼记》
    ①黄震:《黄氏日抄》卷八八《饶州重修城记》。
    ①《孟子》卷第四《公孙丑章句下》。
    [1][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2][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3][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4][元]脱脱:《辽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5][元]脱脱:《金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6][明]宋濂:《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7][唐]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8][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9][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10][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l1][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12][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13][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4][宋]佚名:《宋大诏令集》,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15][宋]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校点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6][宋]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宛委别藏》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7][宋]吕祖谦:《宋文鉴》,齐治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18][元]佚名:《宋史全文》,李之亮点校,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9][宋]王应麟:《玉海》,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版。
    [20][宋]章如愚:《山堂考索》,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影印本。
    [21][宋]王禹偁:《小畜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2][宋]张方平:《乐全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3][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版。
    [24][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宋]司马光:《司马文正公传家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6][宋]张泳:《张乖崖集》,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27][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8][宋]苏轼:《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29][宋]苏辙:《苏辙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30][宋]秦观:《淮海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1][宋]夏竦《文庄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2][宋]曾巩:《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33][宋]李新:《跨鳌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4][宋]宋祁:《景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5][宋]包拯:《包拯集》,黄山书社,1999年校注本。
    [36][宋]韩琦:《安阳集编年笺注》,李之亮、徐正英校笺,成都: 巴蜀书社,2000年版。
    [37][宋]蔡襄:《端明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8][宋]刘敞:《公是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9][宋]刘挚:《忠肃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40][宋]沈括著、胡道静校正:《梦溪笔谈校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41][宋]李诫:《营造法式》,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42][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43][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44][宋]刘攽:《彭城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45][宋]李纲:《梁溪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46][宋]孙觌:《鸿庆居士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47][宋]陆游:《渭南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
    [48][宋]魏了翁:《鹤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49][宋]郑獬:《郧溪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0][宋]周必大:《文忠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3年版。
    [51][宋]强至:《祠部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2][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
    [53][宋]张纲:《华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4][宋]洪适:《盤洲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
    [55][宋]楼钥:《攻媿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6][宋]汪藻:《浮溪集》,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
    [57][宋]胡寅:《斐然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8][宋]周必大:《周益国文忠公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9][宋]黄震:《黄氏日抄》,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60][宋]陈傅良: 《历代兵制》,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61][宋]陈傅良:《止斋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
    [62][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
    [63][宋]叶适:《水心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
    [64][宋]魏了翁:《鹤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65][宋]陈亮:《陈亮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66][宋]叶适:《叶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版。
    [67][宋]廖刚:《高峰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68][宋]黄榦:《勉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69][宋]姚勉:《雪坡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0][宋]袁燮:《絮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1][宋]韩元吉:《南涧甲乙稿》,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2][宋]赵万年:《襄阳守城录》,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版。
    [73][明]李谦:《汴京遗迹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74][宋]陈规:《守城录》,《中国兵法集成》,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87年版。
    [75][宋]曾公亮:《武经总要》,《中国兵法集成》,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87年版。
    [76][宋]王质:《雪山集》,丛书集成初编本。
    [77][宋]文天祥:《文山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
    [78][宋]杨万里:《诚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9][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80][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81][宋]王明清:《挥麈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82][宋]李攸:《宋朝事实》,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83][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84][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85][宋]王林:《燕翼诒谋录》,朱杰人、诚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86][宋]朱弁:《曲洧旧闻》,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87][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88][宋]魏泰:《东轩笔录》,李裕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89][宋]司马光:《涑水记闻》,邓广铭、张希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90][宋]叶梦得:《石林燕语》,侯忠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91][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李剑雄、刘德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92][宋]司马光:《涑水记闻》,邓广铭、张希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93][宋]庄绰:《鸡肋编》,萧鲁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94][宋]方勺:《泊宅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95][宋]王称:《东都事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版。
    [96][宋]岳珂:《捏史》,中华书局,1981年版。
    [97][宋]赵与时:《宾退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98][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99][宋]施宿等纂:《嘉泰会稽志》,《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本。
    [100][宋]方万里、罗濬纂:《宝庆四明志》,《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本。
    [101][宋]黄巖孙纂:《仙溪志》,《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本。
    [102][宋]卢宪纂:《嘉定镇江志》,《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本。
    [103][宋]罗愿纂:《新安志》,《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本。
    [104][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宋元方志丛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本。
    [105][宋]凌万顷、边实纂:《淳祐玉峰志》,《宋元方志丛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本。
    [106][宋]张津等纂修:《乾道四明图经》,《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本。
    [107][元]袁桷纂:《延祐四明志》,《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本。
    [108][宋]刘文富纂:《淳熙严州图经》,《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本。
    [109][元]张铉纂修:《至正金陵新志》,《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本。
    [110][元]脱因修、俞希鲁纂:《至顺镇江志》,《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本。
    [111][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本。
    [112]《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郝树侯:《太原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伊朗)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何高济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陈世松:《余玠传》,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历代战争史》,军事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
    胡昭曦、唐唯目:《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贺业矩:《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版。
    陈世松:《蒙古定蜀史稿》,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
    韩儒林:《元朝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陈桥驿:《中国历史名城》,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演讲录》,万绳楠整理,黄山书社,1987年版。
    黄宽重:《南宋时代抗金的义军》,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
    (美)芒福德:《城市发展史》,宋俊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
    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江苏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
    陈桥驿:《中国七大古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军事史·兵垒卷》,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
    王兆春:《中国火器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胡昭曦:《宋蒙(元)关系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何俊哲:《金朝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王天顺:《西夏战史》,宁夏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姜锡东:《宋代商业信用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邢兆良:《墨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周良宵、顾菊英:《元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五),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汪圣铎:《两宋财政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王曾瑜:《金朝军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贺业矩:《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版。
    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
    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朱瑞熙、王曾瑜等:《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德)傅海波、(英)崔瑞德:《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史卫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李华瑞:《宋夏关系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刘从德:《地缘政治学》,华中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
    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施元龙:《中国筑城史》,军事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漆伙:《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陈高华、史卫民:《中国经济通史》(元代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美)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郭东旭:《宋代法制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版。
    罗宗真:《魏晋南北朝考古》,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漆侠:《王安石变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万建中:《禁忌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林奇:《城市意象》,方盖萍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七册,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王曾瑜:《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国灿:《宋代江南城市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姜锡东:《宋代商人和商业资本》,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程存洁:《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思想史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白滨、李锡厚:《辽金西夏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汪圣铎:《两宋货币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张驭寰:《中国城池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张锦鹏;《宋代商品供给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成一农、中村圭尔:《中日古代城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祖慧:《沈括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秦大树:《宋元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吴必虎:《中国景观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王菱菱:《宋代矿冶业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黄建军:《中国古都选址与规划布局的本土思想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程龙:《北宋西北战区的粮食补给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张劲:《楼钥、范成大使金过开封城内路线考——兼论北宋末年开封城内宫苑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9卷4辑, 2004年。
    孔庆赞:《北宋东京四城制及其对金中都的影响》,《历史研究》1993年6期。
    丘刚:《北宋东京三城的营建与发展》,《中原文物》1990年4期。
    吴涛:《北宋东京城的营建与布局》,《郑州大学学报》1982年3期。
    李孝聪:《宋代开封的拐子城》,《史学月刊》1985年3期。
    孙新民:《略谈宋代东京外城的兴废》,《华夏考古》1994年3期。
    何浚:《北宋东京上善门考——关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史学月刊》1991年2期。
    唐俊杰:《南宋皇城南城墙考》,《浙江学刊》,1998年5期。
    黄宽重:《宋代城郭的防御设施及材料》,见《南宋军政与文献探研》一书,(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0年版。
    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页。
    江天健:《宋代地方官廨的修建》,见《转变与定型:宋代社会文化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大学历史系2000年,第445页。
    陈国灿:《宋代江南城市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76-180页。
    秦大树:《宋元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93-99页。
    李东升:《宋室南迁与泉州地位之提升》,《史原》1981年11期。
    杜瑜:《从宋<平江图>看平江城的规模和布局》,《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年8期。
    黎金:《广州发现宋代城基遗址》,载《文物资料辑刊》1984年8期。
    小史:《宋代广州西城》,《岭南文史》1984年2期:
    曾昭璇:《从广州宋代三城遗址看广州的改造》,《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6年3期。
    李昌宪:《北宋河北雄州的两属地》,《南京大学学报》1993年3期。
    杨军:《试说北宋时期的雄州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9卷3辑,2004年。
    张慧芝:《宋代太原城址的迁移及其地理意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8卷3辑,2003年。
    曲英杰:《扬州古城考》,《中国史研究》2003年2期。
    陈双印:《五代时期的扬州城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3期。
    李文海:《论扬州宋三城的布局和防御设施》,《东南文化》2000年11期。
    俞永炳、李文海:《江苏扬州宋三城的勘探与试掘》,《考古》1990年7期。
    朱永杰、韩光辉:《五代至元西安城垣范围及建制特点》,《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3期。
    张鸣玺:《镇戎军与固原内城》,《固原师专学报》1985年3期。
    万竞君:《试论南宋末年桂林的城壕建设》,《历史地理》1995年。
    雷玉华:《唐宋明清时期成都城垣考》,《四川文物》1998年1期。
    刘满:《宋代的凉州城》,《敦煌学辑刊》1984年2期。
    赵一匡:《宋元时期的兰州(二)——南宋、西夏、金、元》,《兰州学刊》1983年3期。
    江天健:《北宋对西夏边防研究论文集》,(台北)华世出版社1993年版。
    黄宽重:《山城防御:以南宋、高丽抗御蒙古的经验为例》,《韩国学报》1993年12期。
    任树民:《北宋西北国防城寨的建筑规模及其战略地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4期。
    吕卓民:《简论北宋在西北近边地区修筑城寨的历史作用》,《西北大学学报》1998年3期。
    刘建丽:《北宋御边政策的调整》,《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3期。
    胡昭曦:《南宋云顶山石城遗址》,《成都文物》1985年第1期。
    胡昭曦:《广安县宋末大良城遗址考查》,《四川文物》1988年第5期。
    邹重华:《金堂宋末云顶山石城遗迹再探》,《四川文物》1988年第5期。
    杭侃:《重庆忠城城址调查》,《四川文物》2001年第4期。
    丁天锡:《宜宾地区境内的三座抗元山城遗址》,《四川文物》1985年第2期。
    何兴明:《南宋抗元遗址——剑门苦竹寨》,《四川文物》1985年第3期。
    王宇兵等:《北宋大顺古城调查报告》,《西北史地》1999年4期。
    王庭福、罗萍:《南宋神臂城遗址》,《四川文物》1993年1期。
    唐长寿:《乐山宋代抗元山城三龟九顶城初探》,《四川文物》1999年2期。
    马幸辛:《平昌发现南宋小宋城遗址》,《四川文物》1990年3期。
    陈言昌:《南宋运山古城遗址》,《四川文物》1989年4期。
    陈守忠:《刘沪筑水洛城及相关事迹考》,《宋史论略》,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陈守忠:《陇山左右宋代城寨遗址调查》,《西北师院学报》1986年增刊。
    任树民:《北宋西北国防城寨的建筑规模及其战略地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4期。
    刘建丽:《北宋御边政策的调整》,《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3期。
    吕卓民:《永乐城与永乐之战》,《宁夏社会科学》1989年3期。
    赵一匡:《宋夏战争中兰州城关堡寨的建置》,《兰州学刊》1986年6期。
    周宏伟:《北宋河湟地区城堡寨头位置通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2期。刘缙:《北宋西北地区城寨述论》,《文博》2004年5期。
    高恩泽:《北宋时期河北“水长城”考略》,《河北学刊》1983年4期。
    刘浦江:《河北境内的古地道遗迹与宋辽金时代的战争》,《大陆杂志》2000年1期。
    程民生:《北宋河北塘泺的国防与经济作用》,《河北学刊》1997年5期。
    黄宽重:《南宋时代邕州横山寨》,《汉学研究》1995年3期,第507-534页。
    陈峰:《宋代主流军事思想及兵学批判》,《史学月刊》,2005年第11期。
    宁倩:《荆州城墙古代城防设施研究及实例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马继业:《宋代城池防御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