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戏曲与戏曲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徐渭是中国明代的著名文人,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成就卓著的剧作家和理论家。他的戏曲作品与戏曲理论在中国戏曲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徐渭在历史上一直被称为奇人,其奇特的人生历程,直到现在还不断地引起人们的兴趣。不仅如此,他的戏曲作品与戏曲理论,以及作为青藤画派始祖在绘画方面的卓越成就,人们也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本论文选取徐渭的戏曲作品与戏曲理论作为分析对象,进行系统研究。关于徐渭的研究在地理空间上考察了中国、韩国、美国、日本等国的研究成果;在内容上有生平研究、戏曲作品《四声猿》、《歌代啸》研究与戏曲理论著作《南词叙录》的研究。其它还有关于徐渭交游经历以及徐渭著作版本的研究。第一章是对有关徐渭研究的专著与论文的整理分类,回顾徐渭研究的现有成果,瞻望以后徐渭研究的方向。
     第二章是关于徐渭戏曲作品集《四声猿》的研究,对其中的四部作品都作了单独的深入研究。从故事渊源开始,然后在《狂鼓史》中,从曹操与祢衡的人物形象分析徐渭的思想观念,从作为戏剧背景的阴间的设置看中国人的神话认知,还对该剧中出现的剧中剧结构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在《玉禅师》中探讨了佛教的色戒和超度的观念,分析了情节剧的形式。在《雌木兰》与《女状元》中探讨了戏曲中“女扮男装”所体现的“变身”的意义,从木兰与父母的关系着手对传统的价值观进行了分析,并从春桃的身份上升过程揭示出当时对财物的经济观念的变化等。
     第三章是关于《歌代啸》的研究。该章分析了《歌代啸》中僧侣关于色戒和财物的观念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中所体现出来的关于佛教的世俗化倾向,集中研究了剧作的讽刺意味、人物形象和剧情结构。
     第四章是对徐渭戏曲论著《南词叙录》的研究。从《南词叙录》中戏曲论的分析,着重研究他的戏曲理论的核心——本色论,又对本色论中的作家论与语言论进行了重点探讨。
     第五章考察了徐渭戏曲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徐渭《四声猿》的戏曲作品组合式结构的戏曲集的流行对后世戏曲创作的影响,在徐渭《四声猿》以后我们很容易看到类似于《四声猿》式戏曲集的出现;另一方面就是对根据《四声猿》的基本故事情节来改编的作品的研究,只是此方面的作品以前的皆已不存,只有现存的三种。根据徐渭剧作改编的现代作品有:由《狂鼓史》改编的昆曲《骂曹》、由《玉禅师》改编的话剧《禅师与营妓》,以及由《歌代啸》改编的荒诞剧《人这个东西》,本章对这三个作品与徐渭原作的差异都作了简要的比较分析。
Xu Wei(1521-1593), one of the best writers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was a playwriter in the Ming dynasty. His works and critical essays on plays exerted influential power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when the classical plays flourished for the second tim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Moreover, the extraordinary episodes of his eccentric life have been passed among the people until now. Known as the founder of the Qingteng style, he also devoted himself to the painting as well as his plays and critiques, which has been highly appreciated until these days.
     The purpose of the thesis is to criticize his plays and critiques, reviewing and classifying the papers and studies on his works with the future prospects in the field in chapter 1. His works have been studied among the scholars in China, Korea, the U.S., and Japan, the results being found in the studies on life, on the‘FOUR CRIES OF A GIBBON’for plays, on the‘GEDAIXIAO’, and on the‘NAN-TZ’U HSU-LU’, a theoretical writing for plays. In addition, his acquaintances and the later editions are studied; he associated with Tang Xianzu and Wang Jide, the two famous playwriters of the time and the people from Tansong or Yuezhong group as well. The study on the later editions of his works is promising since it has not been brisk.
     In chapter 2, the study on each of the four works in the FOUR CRIES OF A GIBBON is elaborated. The study begins wit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roots of each work. Arguably, Xu Wei’s ideology is shown in the characters of Ts'ao Ts'ao and Mi heng in‘Kuanggushi’and the Chinese people’s perception as well as the drama-in-drama technique is noticed in the play. In‘Yuchanshi’, the Buddhists’thoughts of karma or constant mutation and carnal desire are found in the story, which can be classified as a sort of melodrama. In‘Cimulan’and‘Nüuzhuangyuan’, the meaning of the disguise of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Mulan and Chuntao can be observed. The past-oriented values between Mulan and her parents, Chuntao’s desire for social upgrading, and the change in the economic concepts of the era can also be noticed.
     ‘GEDAIXIAO’, which is sometimes claimed to be a forgery, is reviewed in chapter 3. The secularization of the Buddhism reflected in carnal desire and wealth can be found in the play, the focus being mainly on the satire, the character description and the plot.
     The chapter 4 is devoted to the study of‘NAN-TZ’U HSU-LU’, which is his own theoretical writings on plays. The Bense theory, his core argument, with his own view on language, is analyzed with the example writers.
     In chapter 5, the influence of Xu Wei for the following generation is surveyed. The followers can be grouped in two; one, those imitations of the collection of plays like the‘FOUR CRIES OF A GIBBON’with the result of the popular collective editions of the time, the other, those adaptations of the basic plots from the‘FOUR CRIES OF A GIBBON’. None of the adaptations have been passed on except the three modern works: a Kunju,“Blaming Ts'ao Ts'ao”which is an adaptation of‘Kuanggushi’,“A Bonze and a Chinese Geisha”which is a modern adaptation of‘Yuchanshi’, and“A Man, A Thing”which is adapted for an absurd comedy of‘Gedaixiao’. The above three works are briefly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works before the paper is concluded.
引文
①李复波、熊澄宇《南词叙录注释》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第30页
    ②金宁芬《明代戏曲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③孙崇涛《南戏论丛》中华书局,2001年第17,18页
    ④李复波、熊澄宇《南词叙录注释》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第1页
    
    ①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台湾,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85页。
    ②赵晓雷《中国经济思想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9页。
    ①宁可《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1336页。
    ②宁可《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1341页。
    ③宁可《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1438页。
    ④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台湾,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86页。
    
    ①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台湾,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86页。
    ②叶长海、张福海《插图本中国戏剧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重版第224页。
    ①傅琼《徐渭研究百年述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晨家》,2004年,第1期总第75期,第32页。
    ①徐仑《徐文长》,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69页。
    ②徐仑《徐文长》,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24,125页。
    ③傅晓航《戏曲理论史述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第65页。
    ①刘建琼《徐渭心理畸变对其艺术创作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月第8卷第3期,第93页。
    ②刘玉平《旷世奇才的畸变心灵——徐渭的病态人格及其文学创作》,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月第3期,第5页。
    ③刘建琼《徐渭心理畸变对其艺术创作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月第8卷第3期,第94页。
    ④韩昌洋《试论徐渭的生活经历对其文艺创作的影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第73-74页。
    ①韩昌洋《试论徐渭的生活经历对其文艺创作的影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第72页。
    ②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台北,骆驼出版社,1993年,第141页。
    ③孙崇涛《南戏论丛》,中华书局,2001年,第322页。
    ④董晓萍《论徐渭的民俗文艺观》,北京师范大学,1990年第6期,第71页。
    ①曾维芬《宜俗宜真——徐渭“本色论”再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12月第17卷第6期,第44页。
    ②赵美娟《徐渭的曲论与剧作之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第35页。
    ③张小李《论徐渭的自我观及对其文学思想的影响》,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30页。
    ④李德仁《徐渭》,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282-283页。
    ⑤李德仁《徐渭》,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289页。
    ⑥赵美娟《徐渭的曲论与剧作之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第19页。
    ①张新建《徐渭论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第77页。
    ②张新建《徐渭论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第121页。
    ③赵美娟《徐渭的曲论与剧作之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第32页。
    ④周群、谢建华《徐渭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9页。
    ⑤骆玉明、董如龙《〈南词叙录〉非徐渭作》,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6期,第71页。
    ①叶长海主编《中国戏剧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88页。
    ②徐渭《徐渭集》,第四册,中华书局,2003年重印,第1358页。
    ③邓魁英、聂石樵选《杜甫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97页。
    ④张洪桥《借其异迹吐我奇气——徐渭〈四声猿〉中的女扮男装现象透视》,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第12-13页。
    ⑤徐明安《徐渭〈四声猿〉新论》,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8年9月第18卷第3期,第31页。
    ①郑小雅《面向“大地众生”反映“人生本色”——论徐渭的戏曲美学思想》,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第33页。
    ②徐渭《四声猿》,新论徐明安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8年9月第18卷第3期,第33页。
    ③陈志国《论〈四声猿〉的悲剧主题》,荷泽师专学报,2001年8月第23卷第3期,第11页。
    ④叶长海《曲律与曲学》,台北,学海出版社1993年,第280页。
    ⑤陈刚《徐渭及其〈四声猿〉的地位和影响述论》,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月第24卷第2期,第28页。
    ⑥闫继英《〈四声猿〉在杂剧转型中的意义》,德州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23卷第3期,第11页。
    ①黄敬钦《谈徐渭〈四声猿〉的四种变相》,台湾,逢甲人文社会学报,2001年5月第3期,第14-15页。
    ②黄敬钦《谈徐渭〈四声猿〉的四种变相》,台湾,逢甲人文社会学报,2001年5月第3期,第15页。
    ③王翚《戏中戏的寓意——徐渭〈四声猿〉别解》,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31卷第5期,第16页。
    ④徐明安《徐渭〈四声猿〉新论》,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8年9月第18卷第3期,第34页。
    ①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67-168页。
    ②徐渭《徐渭集》,中华书局,2003年重印,第1360页。
    ③许金榜《〈歌代啸〉初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第75页。
    ④徐仑《徐文长》,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24页。
    ①李德仁《徐渭》,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268-269页。
    ②金宁芬《明代戏曲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13页。
    ③许金榜《〈歌代啸〉初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第77页。
    ④高文林《〈歌代啸〉杂剧的现代体认》,戏剧艺术,1986年,第4期,第48-49页。
    ⑤叶长海《戏曲家徐渭》,原载《中国古代戏曲家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收入《曲学与戏剧学》,学林出版社, 1999年,第347,348页。
    ⑥张晓欣《明杂剧〈歌代啸〉荒诞特征论》,上海戏剧,1997年6月,第6页。
    ⑦李春甫《荒剧诞演狂歌当哭-试论我国明代“荒诞剧”〈歌代啸〉》,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10月第8卷第5期,第68页。
    
    ①陈刚《〈歌代啸〉简论》,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月第22卷第5期,第21页。
    ②许金榜《〈歌代啸〉初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第79页。
    ③丁家桐《东方畸人?徐文长传》,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7页。
    ①张新建《徐渭论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第208页。
    ②宋克夫《徐渭与唐宋派》,文学遗产,2006年第2期,第105页。
    ③徐渭《徐渭集》,第一册,中华书局,2003年重印,第2页。
    
    ①傅琼《徐渭为“公安派先驱”说质疑》,学术论坛,2007年第8期,第106页。
    ②徐宏图《明代“越中派”曲论初探》,戏文,2002年第3期,第8页。
    ①权应相《徐渭戏曲研究》,演剧与人间,2000年,第159-160。
    ②LEE CHANG-SOOK《徐渭戏曲论的一面》,献与解释32号,2005年,第116页。
    ③LEE CHANG-SOOK《徐渭戏曲论的一面》,献与解释32号,2005年,第113页。
    ④LEE CHANG-SOOK《徐渭戏曲论的一面》,献与解释32号,2005年,第113页。
    ①徐渭《徐渭集》,第四册,中华书局出版社,2003年重印,第1358页。
    ②[明]汤显祖,徐朔方箋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573页。
    ①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70页。
    ①范晔《后汉书》,第九册中华书局,1987年,第2652-2658页。
    ①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三版,第206-208页。
    ①郑土有《中国民俗通志?信仰志》,上动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76页。
    ①郑土有《中国民俗通志?信仰志》,上动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78页。
    ②[法]禄是遒,邬锐译《佛教传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0页。
    ③靳凤林《窥视生死线》,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4-135页。
    ④[明]徐渭,周中明校註《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9页。
    ⑤[明]徐渭,周中明校註《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页。
    ①[明]徐渭,周中明校註《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页。
    ②[明]徐渭,周中明校註《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3页。
    ①Min Byongyook《戏曲文学论》,韩国,民知社,1996年,第67页。
    ①转引:罗桂珍《试析〈四声猿〉之本事流变与再创作》,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0月,第28卷第5期,第95,96页。
    ②[明]徐渭,周中明校註《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0页。
    ①妓女的定义部分引用笔者的硕士论文《元代妓女剧所反映之现象》,台湾大学,2005年6月,第4-6页。
    ②王书奴《中国娼妓史》,上海书店,1992年,第2页。
    ③转引:廖美云《唐伎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5年,第13页。
    ④[唐]释慧苑《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台北,艺文印书馆,拜经堂丛书本,1970年,卷十一,第8页。
    ⑤转引:王书奴《中国娼妓史》,上海书店,1992年,第2页。
    ⑥[明]张自烈《正字通》,(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经部》)。上海古典出版社,1995年,第257页,凌绍雯等纂修,高树藩重修《新修康熙字典》,台北,啟业出版社,1996年,第298页。
    ⑦徐君,杨海《妓女史》,台北,华成图书出版社,2004年,第4,9页,根据《康熙字典》,释「妓」字:「又,《正韵》奇几切,音技义同。」
    ⑧[汉]孔安国《尚书表注》,台北,中央图书馆,1991年,卷一,第150页。
    ⑨[宋]欧阳修《新唐书》,台北,鼎文出版社,1995年,卷六,第4713页。
    ⑩转引:徐君,杨海《妓女史》,台北,华成图书出版社,2004年,第9页。11[南北朝]范曄,楊家駱主編《後漢書》,台北,鼎文出版社,1999年,卷二,第1181,1432頁。12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文大辞典》,卷叁,臺北,中华学术院,中国文化研究所,1973年,第73页。13辞海本局编辑部编辑《辞海》,卷上台北,中华书局,1972年,第306页。14徐君,杨海《妓女史》,台北,华成图书出版社,2004年,第9页。
    ①徐君,杨海《妓女史》,台北,华成图书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②王书奴《中国娼妓史》,上海书店,1992年,第4-5页。
    ③[汉]许慎,[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说文解字注》,台北,洪叶文化,1999年,第383页。
    ④[宋]丁度《集韵》,台北,学海出版社,1986年,第214页。
    ⑤[明]张自烈《正字通》,(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经部》),上海古典出版社,1995年,第268页。
    ⑥[梁]顾野王《玉篇》,台北,新兴书局,1963年,第77页。
    ⑦[汉]许慎,[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说文解字注》,台北,洪叶文化,1999年,第383,384,379页。
    ⑧[清]蒋廷锡等《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台北,文星出版社,1964年卷七,第1271页。
    ⑨廖美云《唐伎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5年,第12页。
    ⑩严明《中国名妓艺术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第1页。11廖美云《唐伎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5年,第9页。
    
    ①[明]徐渭,周中明校註《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2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编《佛教文化面面观》,齐鲁书社出版,1989年,第139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编《佛教文化面面观》,齐鲁书社出版,1989年,第140页。
    ①[明]徐渭,周中明校註《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5页。
    ①[明]徐渭,周中明校註《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32页。
    ②[明]徐渭,周中明校註《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0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编《佛教文化面面观》,齐鲁书社出版,1989年,第39页。
    ②[明]徐渭,周中明校註《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33页。
    ③吴戈《戏剧本质新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18页。
    
    ①Lee hongwoo《演剧的理解》,韩国,月印出版社,1999年,第298页。
    ②李根三《演剧概论》,韩国,文学思想社,2000年,第114,115页。
    ①[明]徐渭,周中明校註《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1页。
    ②[明]徐渭,周中明校註《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33页。
    ①戚世隽《明代杂剧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33页。
    ①杨玲《论徐渭〈雌木兰〉在木兰故事接受史上的地位和价值》,第八届中国古代戏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8,第13页。
    ①[明]徐渭,周中明校註《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4页。
    ①[明]徐渭,周中明校註《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5-46页。
    ①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68页。
    ①转引:宋运娜《试评徐渭杂剧代表作〈四声猿〉》,社科纵横2007年6月总第22卷第6期,第105,106页。
    ②[明]徐渭,周中明校註《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63页。
    ①[明]徐渭,周中明校註《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62页。
    ①[明]徐渭,周中明校註《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62,63页。
    ①[明]徐渭,周中明校註《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69页。
    ①[明]徐渭,周中明校註《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62,63页。
    ②赵晓雷《中国经济思想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9页。
    ③宁可《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1341页。
    ④宁可《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1438页。
    ①[明]徐渭,周中明校註《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63页。
    ①Kim Sunghee《演剧的世界》,韩国,Thaehaksa,2006年,第5版,第151页。
    ①[明]徐渭,周中明校註《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63页。
    ①徐渭《徐渭集》,中华书局,2003年重印,第1360页。
    ②徐渭《徐渭集》,中华书局,2003年重印,第1360页。
    ③许金榜《〈歌代啸〉初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第75页。
    ①李春甫《荒剧诞演狂歌当哭——试论我国明代“荒诞剧”〈歌代啸〉》,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10月,第8卷第5期,第65-68页。
    ②廖可兑《西欧戏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第542页。
    ③戴平《戏剧-综合的美学工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83,384页。
    ④廖可兑《西欧戏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第542,543页。
    
    ①[明]徐渭,周中明校註《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10页。
    ②[明]徐渭,周中明校註《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11页。
    ①[明]徐渭,周中明校註《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10页。
    ②[明]徐渭,周中明校註《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32页。
    ①[明]徐渭,周中明校註《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11页。
    ②[明]徐渭,周中明校註《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10页。
    ①[明]徐渭,周中明校註《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12页。
    ①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南词叙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第239页。
    ①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南词叙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第246页。
    ②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南词叙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第247页。
    ③孙崇涛《南戏论丛》,中华书局,2001年,第一页。
    ④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南词叙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第239页。
    ⑤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南词叙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第239,240页。
    
    ①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南词叙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第239页。
    ②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南词叙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第239,240页。
    ①李晓雷《徐渭“本色”论的理论内涵及价值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第15页。
    ②李晓雷《徐渭“本色”论的理论内涵及价值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第17页。
    ①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曲律》,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第168页。
    ②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南词叙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第239,243页。
    ③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南词叙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第239,243页。
    ④徐渭《徐渭集》,中华书局,2003年重印,第1093页。
    ⑤徐渭《徐渭集》,中华书局,2003年重印,第1093页。
    ①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南词叙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第239,243页。
    
    ①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南词叙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第239,243页。
    ②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南词叙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第239,243页。
    ③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南词叙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第239,243页。
    ①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南词叙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第244页。
    ②徐渭《徐渭集》,中华书局,2003年重印,第1092页。
    ③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南词叙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第246页
    ④徐渭《徐渭集》,中华书局,2003年重印,第1092页。
    ①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南词叙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第244页。
    ②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南词叙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第246页。
    ③语音动作是看做语音、人间的声音是一种动作的概念。
    ①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南词叙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第241页。
    ②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南词叙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第240-241页。
    ①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南词叙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第245页。
    ②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南词叙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第242-243页。
    ③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南词叙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第244页。
    ④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南词叙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第241页。
    ①齐森华、陈多、叶长海主编《中国曲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51页。
    ②齐森华、陈多、叶长海主编《中国曲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初版社,1997年)第708页种说明:戏曲剧本体例的变体。名成化年间沈采著有《四节记》戏文。…明祁彪佳《曲品》“雅品残稿”曰:“一纪四起是此始。以四名公配四景,沈练川作此寿镇江杨相公者。”祁彪佳著录该剧题为《四纪》,后仿之者多,遂为戏曲剧本体例的一种特殊形式,名为“四纪体”。
    ③赵美娟《徐渭的曲论与剧作之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第79页。
    ①曹路生《禅师与营妓》,《上戏新剧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第一期,第91-92页。
    ①[明]徐渭,周中明校註《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1页。
    ②曹路生《禅师与营妓》,《上戏新剧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第一期,第88页。
    ③[明]徐渭,周中明校註《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2页。
    ④曹路生《禅师与营妓》,《上戏新剧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第一期,第89页。
    
    ①曹路生《禅师与营妓》,《上戏新剧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第一期,第88-89页。
    ②曹路生《禅师与营妓》,《上戏新剧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第一期,第92页。
    ③曹路生《禅师与营妓》,《上戏新剧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第一期,第89页。
    ④曹路生《禅师与营妓》,《上戏新剧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第一期,第92-93页。
    
    ①曹路生《禅师与营妓》,《上戏新剧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第一期,第98页。
    ②曹路生《禅师与营妓》,《上戏新剧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第一期,第99页。
    ①王长安《徐渭三辨》,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第101,102页。
    ②戴平《戏剧——综合的美学工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83,384页。
    ③王长安《徐渭三辨》,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第102页。
    ④王长安《徐渭三辨》,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第103,104页。
    ⑤王长安《徐渭三辨》,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第122页。
    ①王长安《徐渭三辨》,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第122页。
    ②王长安《徐渭三辨》,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第150,151页。
    ③王长安《徐渭三辨》,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第102页。
    ④王长安《徐渭三辨》,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第102页。
    ⑤王长安《徐渭三辨》,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第145页。
    ⑥王长安《徐渭三辨》,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第1012页。
    ⑦王长安《徐渭三辨》,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第136页。
    
    ①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南词叙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第246页
    ②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台北,骆驼出版社,1993年,第705页。
    马少波《木兰从军》,上杂出版社,1952年。
    何乐之《徐渭》,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年。
    徐仑《徐文长》,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湖北戏曲丛书》,第十八辑,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
    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编《粤剧故事集》,花城出版社出版,1984年。
    周中明校註《四声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骆玉明、贺圣遂《徐文长评传》,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李复波、熊澄宇注释《南词叙录注释》,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
    张新建《徐渭论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
    王长安《徐渭三辨》,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
    李德仁《徐渭》,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
    郭光宇《河南新文学大系?戏剧卷》,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权应相《徐渭的人生与诗文论》,韩国,中文出版社,1999年。
    丁家桐《东方畸人?徐文长传》,人民出版社,1999年。
    权应相《徐渭戏曲研究》,韩国,演剧与人间,2000年。
    戴申注释《明清杂剧卷》,华夏出版社,2000年。
    周时奋《徐渭画传》,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周群、谢建华《徐渭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张鉴《徐渭与心学》,线装书局出版社,2006年。
    傅琼《徐渭散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王家城《徐渭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
    汪兴祐《畸人怪才-徐渭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罗锦堂《中国戏曲总目汇编》,香港,万有图书公司,1966年。
    江志勇《度柳翠翠乡梦与红莲债三剧的比较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0年。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
    刘念兹《南戏新证》,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
    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赵景深主编《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论集(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蔡钟翔《中国古典剧论概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戴平《戏剧-综合的美学工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赵景深《元明南戏考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王安祈《明代戏曲五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
    顾学颉《元明杂剧》,台北,国文天地出版社,1991年。
    金宁芬《南戏研究变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
    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叶长海《曲律与曲学》,台北,学海出版社,1993年。
    傅晓航《戏曲理论史述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
    卢前《明清戏曲史》,台北,台湾商务出版社,1994年。
    赵山林《中国戏曲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Min byongyook《戏曲文学论》,韩国,民知社,1996年。
    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徐振贵《中国古代戏剧统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赵山林《中国古典戏剧论稿》,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
    徐子方《明杂剧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叶长海《曲学与戏剧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
    曾永义《明杂剧概论》,台北,学海出版社,1999年。
    游宗蓉《元明杂剧之比较研究-以题材为核心之探讨》,台北,学海出版社, 1999年。
    徐家庆《元代戏剧学研究》,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Lee hongwoo《演剧的理解》,韩国,月印出版社,1999年。
    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钱南扬《戏文概论》,台北,里仁出版社,2000年。
    李根三《演剧概论》,韩国,文学思想社,2000年。
    黄天骥主编《中国古代戏曲与古代文学研究论集》,中华书局出版社,2001年。
    戚世隽《明代杂剧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孙崇涛《南戏论丛》,中华书局出版社,2001年。
    吴戈《戏剧本质新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廖可兑《西欧戏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
    徐子方《明杂剧史》,中华书局出版社,2003年。
    吕效平《戏曲本质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叶长海《愚园私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徐朔方、孙秋克《南戏与传奇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赵景勃《戏曲角色创造教程》,文化艺术,2004年。
    康保成《中国古代戏剧形态与佛教》,东方山版中心出版社,2004年。
    杜桂萍《清初杂剧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叶长海、张福海《插图本中国戏剧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重版。
    谭坤《晚明越中曲家群体研究》,上海三联书局出版社,2005年。
    叶长海《中国戏剧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黄霖主编,陈维昭著《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戏曲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
    徐燕琳《明代剧论与画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王汉民《道教神仙戏曲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金宁芬《明代戏曲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孙书磊《明末清初戏剧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王永恩《明末清初戏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三版。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上海分会《民间文艺集刊第一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安徽大学中文系文学研究室《中国古代文论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1982年。
    邓魁英、聂石樵选《杜甫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詹安泰《古典文学论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
    孙晓先《女性文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
    章培恒主编《明代文学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台湾,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赵景云、何贤锋《中国明代文学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张小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元明清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朱志荣《中国文学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吴承学、李光摩《晚明文学思潮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卞利《胡宗宪评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吴秀华《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张燕瑾《中国古典专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赖力行、李清良《中国文学批评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
    李勇《通俗文学理论》,知识出版社,2004年。
    蔡镇楚《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年。
    邹然《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徐朔方、孙秋克《明代文学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廖可斌《2006明代文学论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周勋初《中国文学批评小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姚文放《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黄毅《明代唐宋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孙绍振《美的结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李敬敏《美与审美》,重庆出版社,1989年。
    王畅《论文学艺术的美与规律》,花山文艺出版社,1989年。
    马积高《宋明理学与文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编《佛教文化面面观》,齐鲁书社出版,1989年。
    劳思光,郑仁在译《中国哲学史(宋明篇,明清篇)》,韩国,探求堂出版社,1991年。
    赵士林《心学与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吴毓华《古代戏曲美学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
    汪巨荣《古代戏曲思想艺术论》,学林出版社,1995年。
    傅謹《戏曲美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苏国荣《戏曲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
    潘运告《阳明心学与明清文艺思潮》,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张法《中国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左东岭《王学与晚明士人心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江苏教育,2001年。
    陈多《戏曲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
    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施旭升《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北京广播学院,2002年。
    宋克夫、韩晓《心学与文学论稿: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文学概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季国平《宋明理学与戏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李天道《中国美学之雅俗精神》,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年。
    李艳《明清道教与戏剧研究》,巴蜀出版社,2006年。
    余英时《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法]禄是遒,邬锐译《中国民间崇拜佛教传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年。
    [清]张延玉等《明史》,中华书局出版社,1974年。
    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
    宁可《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郭成康,王天有,成崇德主编《元明清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
    傅乐成《中国通史》,台北,大中国图书公司,2003年。
    赵晓雷《中国经济思想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
    [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87年。
    赵则城、张连弟、毕万忱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5年。
    霍松林主编《中国古代戏曲名著鉴赏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齐森华、陈多、叶长海主编《中国曲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初版社,1997年。
    扩编委员会扩编《中国剧目辞典》,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权应相《徐渭的<四声猿>研究》,韩国,首尔大学硕士论文,1988年。
    田根胜《明清戏曲“境界说”论略》,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3年。
    权应相《徐渭文学论研究》,韩国,首尔大学博士论文,1993年。
    樊文忠《中国古典戏曲本色理论的历史嬗变》,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8年。
    张雪梅《醉狂的天才-徐渭思想研究》,重庆师范学院硕士论文,1998年。
    杨波《徐渭交游考》,南开大学硕士论文,1998年。
    周雨《徐渭美学思想研究》,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0年。
    金荣虔《王阳明心学之研究》,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刘靖《简论王阳明的心性论》,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赵美娟《徐渭的曲论语剧作之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
    郑小雅《面向“大地众生”反映“人生本色”-论徐渭的戏曲美学思想》,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陈志国《徐渭人格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张瑞芳《论徐渭的诗文理论》,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王晓靖《论古典戏曲里的科举社会》,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张金环《眼空千古,独立一时-论徐渭文学思想与心学的渊源关系》,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顾海《论传统文人精神对古典悲剧的影响》,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王新《略论明末清初戏曲、小说中的幻灭感》,湖北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王燕飞《越中派初探》,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张慧群《徐渭本色论内涵及其在晚明文学思想演变中的地位》,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徐坤《徐渭剧作的心学解读》,湖北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曾维芬《徐渭戏曲浅论》,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丁钰华《中国古代戏曲小说题材模式之比较研究》,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刘福燕《中国古代戏曲“魂”、“梦”现象的文化阐释》,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徐大军《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后,2003年。
    牛绍明《老庄性情、禅宗境界-袁宏道价值观、文论初探》,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周爱华《论中国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傅琼《徐渭散文的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黄秀军《明代女性意识与女性题材文学-以《雌木兰》、《女状元》、《牡丹亭》为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陈时龙《明代中晚期进学运动:1526-1626》,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易靖《王学与禅宗-阳明心学与禅宗哲学的比较研究》,湖北大学硕士论文, 2004年。
    宋俊玲《公安派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张洪桥《借其异迹吐我奇气-徐渭《四声猿》中的女扮男装现象透视》,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郭皓政《论徐渭对杜诗的接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吴鹏《徐渭的艺术精神》,贵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刘超《论古典戏曲中的鬼魂形象》,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仇国梁《凡高与徐渭-两位疯癫艺术家之比较》,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李鸣《袁宏道综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乔永辉《生命的悲歌艺术的绝唱:徐渭,凡高创作心态的比较》,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张小李《论徐渭的自我观及对其文学思想的影响》,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6年。
    刘竞《明中期戏曲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李晓雷《徐渭“本色”论的理论内涵及价值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佟吴《徐渭诗歌思想内容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李子良《徐渭小品的审美取向和创作姿态》,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张剑《心学与徐渭艺术思想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07年。
    赵芬《试论<四声猿>与<后四声猿>的同而有辩》,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徐仑《明代抗倭战争的诗人徐文长》,学术月刊,1962年,第8期,页5-41。
    孙崇涛《徐渭的戏剧见解-评<南词叙录>》,文艺研究,1980年,第5期,页29-34。
    齐森华《<南词叙录>贵在公允》,上海戏剧,1981年,第6期,页57-58。
    敬元沭《徐渭杂剧<四声猿>的艺术独创性》,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1981年,第4期,页-78,60。
    肖罗《徐文长作<玉禅师>非自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页142。
    钟海《徐渭<四声猿>杂剧的本事和写作缘由》,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页29-32。
    骆玉明、贺圣遂《徐渭家世考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页57-59,8。
    王耕夫《论明代喜剧作家徐渭》,戏曲艺术,1984年,第3期,页67-72。
    许金榜《<歌代啸>初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页75-80。
    吕洪年《关于徐文长故事》,杭州大学学报,1985年9月,第15卷第3期,页49-57。
    卢大中、钟海《徐渭<四声猿>源流探》,齐鲁学刊,1986年,第4期,页112-115。
    胡锦贤《徐渭的文学艺术成就》,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5期,页41-44。
    魏际昌《徐文长论》,河北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页63-76,38。
    高文林《<歌代啸>杂剧的现代体认》,戏剧艺术,1986年,第4期,页45-52。
    骆玉明、董如龙《<南词叙录>非徐渭作》,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6期,页71-78。
    郑西村《徐渭<南词叙录>几段记述的阐释》,温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页84-87。
    鲁虹《论述南戏的专著<南词叙录>》,戏剧文学,1987年,第2期,页70-75。
    胡天成《从格式塔心理学看徐渭<四声猿>奇气异力的美学特征》,文艺研究, 1987年,第2期,页72-78。
    全景长《徐渭戏剧思想浅谈-<南词叙录>阅读扎记》,南都学坛(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页55-58。
    赵有声《明代文艺启蒙运动的开拓者-徐渭美学思想简论》,学术月刊,1988年,第4期,页38-43。
    王长安《论徐渭“本色”的多层构建》,戏剧艺术,1988年,第3期,页123-133。
    徐朔方《论徐渭-汤显祖同时代的作家论之一》,浙江学刊(双月刊),1989年,第2期,页72-79。
    徐朔方《评<徐渭集>的编辑和校点》,杭州大学学报,1989年3月,第19卷第1期,页48-51。
    徐沁君《徐渭<四声猿>的整理问题》,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页29-35。
    贺圣遂《徐渭文学的个性精神》,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页26-31。
    张志合《徐渭的生平及其<四声猿>刍议》,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页49-53。
    潘运告《论徐渭的美学思想》,求索,1989年,第2期,页90-93。
    权应相《徐渭的文学论研究》,韩国,中国语文学,第16辑,1989年,页111-130。
    杜桂萍《略论南杂剧》,求是争刊,1990年,第4期,页51-55。
    张志合《由<翠乡梦>的创作看徐渭前期的思想》,南都学坛(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10卷第5期,页46-51。
    黄爱华、高利华《论徐渭<四声猿>及明杂剧之复兴》,绍兴师专学报,1990年,第1期,页26-30。
    孟泽《论徐渭的审美历程与古典精神的自足轮回》,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10月,第14卷第4期,页84-88。
    董晓萍《论徐渭的民俗文艺观》,北京师范大学,1990年,第6期,页65-71。
    金宁芬《徐渭<四声猿>人物、思想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页61-65。
    于平《徐渭、李贽、汤显祖、李渔乐舞思想述略》,北京乐舞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页10-19。
    游友基《徐渭<南词叙录>的戏剧美学思想》,殷都学刊,1992年,第3期,页41-46。
    苏位东《点铁成金信是妙手-徐渭“本色论”浅说》,四川戏剧,1992年,第1期,页42-46。
    李春甫《荒剧诞演狂歌当哭-试论我国明代“荒诞剧”<歌代啸>》,南教育学院学报,992年10月,8卷第5期,65-70,94。
    叶长海《<四声猿><歌代啸>及其他》,戏剧艺术,1992年,第4期,页111-118。
    权应相《明代徐渭的反复古论研究》,韩国,东亚文化,1992年,第30卷,页49-90。
    何满子《民间的徐文长、纪晓岗故事》,瞭望,1993年,第52期,页46-47。
    刘彦君《眼空千里独立一时-徐渭人格论》,戏剧,1994年,第2期,页83-92。
    廖奔《万历剧坛三家论-徐渭、汤显祖、沈璟》,河北学刊,1995年1月,页65-72。
    王金钢《试论徐渭戏剧的批判理性精神》,戏曲艺术,1995年,第4期,页70-76。
    朴富烈《徐渭与李渔之剧论小攷》,韩国,中国语文论集,1995年2月,页181-209。
    谢涌涛《略论徐渭在戏剧文化史上的艺术贡献》,东南文化,1996年,第2期,页17-20,27。
    戚世隽《近年来徐渭研究述要》,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3期,页121-125。
    周薇《从<四声猿>看徐渭的民主思想》,淮阴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页31-33。
    徐顺平《南戏与俗文学》,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第10-20页。
    樊文忠《面向“大地众生”反映“人生本色”-徐渭戏曲“本色”说略论》,江
    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5月,第30卷第2期,第43-47页。
    陈望衡《徐渭和他的“真我”说理论》月刊,1997年,第7期,第17-19页。
    张晓欣《明杂剧<歌代啸>荒诞特征论》,上海戏剧,1997年6月,第6-8页。
    邓晓芒《女扮男装与女权意识》,东方艺术,1997年1月,第18-20页。
    沈新林《鬼语秋坟韵味长-徐渭和他的文学创作》,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1期,第74-79页。
    徐明安《徐渭<四声猿>新论》,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8年9月,第18卷第3期,第28-35页。
    徐明安《论徐渭杂剧的审美意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12月,第27卷第4期,第67-71页。
    潘莉《明代“本色”、“当行”曲论兴盛原因初探》,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年3月,第12卷第1期,第48-51页。
    徐明安《试论徐渭的文艺本质观》,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9年3月,第19卷第1期,第57-62页。
    宋辉《猿鸣清远聆回响-论徐渭杂剧<四声猿>的传播及对明清文人杂剧的影响》,戏曲艺术,1999年4月,第74-77页。
    刘希《晚明公安派文学思想探微》,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增刊,第34-36页。
    刘荫柏《徐渭及其剧作论考》,艺术百家,2000年,第2期,第28-34页。
    陈刚《徐渭汤显祖论》,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9月,第21卷第5期,第17-19页。
    潘莉《明清曲论中的“本色”论》,阴山学刊,2000年12月,第13卷第4期,第26-29页。
    韩昌洋《试论徐渭的生活经历对其文艺创作的影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0年,第2期,第72-78页。
    徐湘霖《<四声猿>本事考补》,天府新论,2000年,第3期,第68-72页。
    张松辉《谈徐渭的道士身份及其与道家道教的关系》,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6期,第10-13页。
    余德余《徐渭与越外、越中曲家的交往及其对后学曲家的影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0年3月,第20卷第1期,第18-25页。
    徐明安《徐渭的文艺价值观和风格论》,兴文理学院学报,2000年9月,第20卷第3期,第19-23,45页。
    周群《论徐渭的文学思想与王学的关系》,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12月,第68-75页。
    陈刚《论徐渭文艺思想的市民意识》,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月,第22卷第2期,第15-18页。
    徐明安《徐渭的文艺本体论及其意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3月,第30卷第2期,第81-85。
    王小盾《明曲本色论的渊源和它在嘉靖时代的兴起》,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1年4月,第5-15页。
    黄敬钦《谈徐渭<四声猿>的四种变相》,台湾,逢甲人文社会学报,2001年5月,第3期,第1-20页。
    陈志国《论<四声猿>的悲剧主题》,荷泽师专学报,2001年8月,第23卷第3期,第11-14页。
    陈刚《<歌代啸>简论》,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月,第22卷第5期,第20-24页。
    陈刚《<四声猿>的美学风格析》,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月, 第23卷第2期,第41-45页。
    曾维芬《徐渭审美观概论》,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8月,第20卷第4期,第14-17。
    陈刚《<四声猿>的戏剧形式创新论略》,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9月,第23卷第5期,第22-25页。
    张金环《徐渭的哲学思想与王学渊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年4月,第22卷第2期,第4-8页。
    谢谦《游于艺:徐渭的艺术精神》,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83-86页。
    秦榕《徐渭早年的心路历程-徐渭心态研究之一》,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9月,第23卷第5期,第26-29页。
    傅琼《试论徐渭诗歌的命运主题》,东岳论丛,2002年11月,第23卷第6期,第121-124页。
    曾维芬《宜俗宜真-徐渭“本色论”再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12月,第17卷第6期,第44-46页。
    谢谦《论“度柳翠”杂剧的两个系统》,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第17卷,第5-8,57页。
    刘凤《生无以建立奇绝死当含无穷之恨-从<四声猿>看一代畸人徐渭》,艺术百家,2002年,第3期,第47-51页。
    宋克夫《论徐渭的狂狷人格》,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月, 第30卷第2期,第52-57页。
    傅琼《徐渭与秦汉派唐宋派关系重估》,中州学刊,2003年3月,第2期,第52-55页。
    金霞、吴春兰《论徐渭诗文创作中的个性精神》,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127-131页。
    刘玉平《旷世奇才的畸变心灵-徐渭的病态人格及其文学创作》,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月,第3期,第1-7页。
    陈刚《徐渭及其<四声猿>的地位和影响述论》,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3月,第24卷第2期,第24-28页。
    杜桂萍《“奇”与“畸”:徐渭从事杂剧创作的心理机制》,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3期,第107-112页。
    郑小雅《“每右本色”的戏曲审美理想-徐渭戏曲美学思想研究之一》,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5月,第21卷第3期,第83-88页。
    梁海《明代曲论中的“本色”“当行”考辨》,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第24卷第3期,第94-96页。
    阙真《徐渭<雌木兰>再创作的思考》,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年11月,第17卷第6期,第41-43页。
    徐坤,车录彬《徐渭与汤显祖戏曲创作之心学比较》,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152-156页。
    张金环《不羁的灵魂,无奈的际遇-论徐渭的人格心态》,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12月,第5卷第4期,第6-9页。
    沈新林《徐渭和他的文学创作》,佛教文化,2003年,第6期,第91页。
    严璐《无所指归的文化悲凉-从徐渭看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的社会角色》,文教资料,2003年,第2期,第54-58页。
    赵美娟《译<四声猿>》,韩国,中国学论丛,2003年,第16辑,第77-84页。
    郑小雅《徐渭的俗文化戏曲观简论》,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月,第25卷第1期,第52-54页。
    阙真《<翠乡梦>与“度柳翠”-论徐渭<翠乡梦>的题材演变及其再创作》,艺术百家,2004年,第3期,第35-39页。
    杨翠琴《近二十年<四声猿>研究述评》,语文学刊,2004年,第6期,第17-18页。
    陈庆纪《论徐渭杂剧的悖逆意识》,艺术百家,2004年,第5期,第50-54页。
    郑长安《徐渭、董其昌文论比较研究》,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5月,第5卷第1期,第36-40页。
    傅琼《<徐文长文集>与<徐文长三集>的读者之争及其版本问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5月,第3期,第37-42页。
    宋浩成《民间文化视野中的徐渭》,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6月,第24卷第3期,第45-49页。
    陈军《论“本色”与“当行”》,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9月,第36卷第5期,第81-88页。
    郑小雅《论徐渭的戏剧形态观》,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第70-75页。
    仇国梁《徐渭疯狂新论》,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3月,第8卷第1期,第16-19页。
    傅琼《徐渭研究百年述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晨家,2004年,第1期总第75期,第32-38页。
    高原《戏剧中的男扮女装和女扮男装现象》,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年,第3期第18卷,第64-68页。
    李利军《论徐渭的诗文创作观》,社科纵横,2004年10月,总第19卷第5期,第148-149页。
    王俊《徐渭年表》,中国书画,2004年,第8期,第54-55页。
    赵美娟《徐渭曲论探析》,韩国,中国研究,2004年,第33卷,第87-107页。
    赵美娟《明代曲坛奇绝之作<四声猿>的创作特色探析》,韩国,中国学论丛,2004年,第17辑,第119-141页。
    阙真《徐渭的短剧艺术三题》,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月,第41卷第1期,第65-69页。
    傅琼《徐渭创作实践与“真我”理论的离合》,南昌大学学报,2005年3月,第36卷第2期,第124-128页。
    陈书录《明代文学思想转型期徐渭与王世贞之比较-兼论吴越文化、朝野文学之异同及影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1期,第119-127页。
    陈书录《以徐渭与鲁迅为例谈现当代文学对古代文学的继承与创新》,江海学刊,2005年5月,第186-193页。
    王翚《戏中戏的寓意-徐渭<四声猿>别解》,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31卷第5期,第15-18页。
    王慧林《封建制度下的病态人格-浅谈徐渭的疯癫》,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8-9页。
    LeeCang-Suk《徐渭戏曲论之一面》,韩国,文献与解释,2005年,32号,第103-117页。
    乔永辉《“狂”出真性情-徐渭、凡?高之“狂”略论》,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第12-18页。
    宋克夫《徐渭与唐宋派》,文学遗产,2006年,第2期,第99-107页。
    马琳萍、朱铁梅《徐渭“以时文为南曲”考论》,河北学刊,2006年7月,第26卷第4期,第127-130页。
    倪雅男《徐渭?祢衡?<狂鼓史>》,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9月,第3期,第17-20页。
    陶磊《试论明清戏剧小说中木兰题材的演变》,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11月,第6卷第6期,第96-98页。
    乔亚《论徐渭对悲剧命运的淋漓抒写》,枣庄学院学报,2006年12月,第23卷第6期,第68-70页。
    徐子方《明中叶后社会发展与文化转型-明杂剧社会文化背景探源之三》,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2月,第4卷第4期,第44-49页。
    曾良、李爱平《执着真我-徐渭的文学本色论》,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 第21卷第5期,第107-111页。
    施赛男《不爱红妆爱武装乎?-分析<雌木兰>之木兰形象及其它》,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第13-14页。
    陈书录《“随其所宜而适”-徐渭雅俗文学理论的哲学基础》,文艺研究,2006年,第5期,第45-54页。
    宋传新《文化之链:徐渭、王思任与张岱》,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第11卷第1期,第49-54页。
    傅琼《试论徐渭散文情感品质的尖锐性》,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年1月,第28卷第1期,第36-42页。
    汪沛《徐渭与袁宏道“竹枝词”创作比较》,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第29卷第1期,第58-68页。
    张彦芸《“本色”论与<四声猿>-浅谈徐渭的戏曲理论与戏曲创作》,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10-11页。
    杜桂萍《论清代杂剧对徐渭<四声猿>的接受》,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第101-107页。
    闫继英《<四声猿>在杂剧转型中的意义》,德州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23卷第3期,第9-12页。
    汪沛、张哲《徐渭“治心治气”论新解》,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20卷第3期,第26-28页。
    刘建琼《徐渭心理畸变对其艺术创作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月,第8卷第3期,第93-96页。
    宋运娜《试评徐渭杂剧代表作<四声猿>》,社科纵横,2007年6月,总第22卷第6期,第105-106页。
    王云《徐渭与明代中后期的个性解放思潮》,学术界,2007年6月,总第127期,第233-237页。
    罗桂珍《试析<四声猿>之本事流变与再创作》,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0月,第28卷第5期,第95-98页。
    汪沛、李延梅《“异端”的权力:徐渭与李贽“异端”思想之比较》,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0月,第29卷第5期,第70-73页。
    罗艳秋《谈杂剧<雌木兰>对徐渭个性思想的深度折射》,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12期第9卷第12期,第183-184页。
    傅琼《唐宋散文对徐渭散文的影响-以韩愈、苏轼为例》,语文知识,2007年,第1期,第16-18,41页。
    朱铁梅、侯凤翔《徐文长三品-徐渭诗、书、画品读》,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6月,第130-134页。
    司徒秀英《徐渭<狂鼓史>和沈自徴<鞭歌妓>比较:乔装、角色和存在》,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7月,第22卷第7期,第5-10页。
    郑小雅《论徐渭纵横才情的戏曲创作观》,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0月,第22卷第10期,第26-28页。
    李杰荣《论徐渭的妇女观》,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10月,第28卷第10期,第90-93页。
    汪沛、梁道礼《文学经典的传承与重构:对徐渭<论中>的再思考》,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月,第6卷第11期,第81-84页。
    汪沛《俗与趣:徐渭诗歌的新视》,域殷都学刊,2007年,第93-98页。
    傅琼《徐渭为“公安派先驱”说质疑》,学术论坛,2007年,第8期,第103-106页。
    罗艳秋《木兰形象在文学接受中的演变》,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3-4页。
    贺莉莉《1566年的徐渭》,四川戏剧,2007年,第1期
    蒋晗玉《畸人侔天-徐渭艺术人生杂谈》,文景,2007年11,第98-103页。
    傅琼《从实用性到文学性:徐渭后期散文创作倾向的转变》,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年2月,第29卷第1期,第41-45页。
    胡海玉《徐渭其人兼杂剧<狂鼓史>赏析》,综合天地,2008年3月,第108-109页。
    郭晓飞《徐渭精神障碍的心理分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3月,第28卷第2期,第113-117页。
    晚明文艺思潮和社会风尚对张岱散文创作的影响张丽杰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页156-158
    杨玲《论徐渭<雌木兰>在木兰故事接受史上的地位和价值》,第八届中国古代戏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8,第9-17页。
    张进德《论徐渭<四声猿>为“自吊”说》,第八届中国古代戏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8,第34-42页。
    张进德《徐渭<四声猿>新论》,中外民族戏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第528-535页。
    《徐渭诗文论》(《徐渭的人生与诗文论》),权应相,中文出版社,1999年
    《》(《徐渭戏曲研究》),权应相,演剧与人间,2000年
    《》(《徐渭》),SEOEUNSUK译,(《徐渭画传》,周时奋,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CANGHEI出版社,2005年
    《》(《江南地方演出文化之花:昆剧》),金顺姬,YidanBooks出版社,2009年
    《徐渭<四声猿>》(《徐渭的<四声猿>研究》),权应相,首尔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1988年
    《徐渭文学论》,(《徐渭文学论研究》),权应相,首尔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1993年
    《》(《徐渭的绘画研究》),孙美善,淑明女子大学美术史学系硕士论文,1994年
    《()》(《徐渭(徐青藤)的绘画研究》),GUBONYA,弘益大学东洋画系硕士论文,2001年
    《<>》(《<南词叙录>译注》),权应相,中国语文学,韩国,1988年,第14辑
    《徐渭文学论研究》(《徐渭的文学论研究》),权应相,中国语文学16,1989年,页111-130
    《明代徐渭?反复古论研究》(《明代徐渭的反复古论研究》),权应相,东亚文化30,1992年,页49-90
    《?????????》(《徐渭文学校用论考察》),权应相,中国诗与诗论,1993年8
    《徐渭?李渔?剧论小攷》(《徐渭与李渔之剧论小攷》),朴富烈,中国文论集10,1995年,页181-209
    《????<明史>卷228列传第176》(《徐渭列传》),李尚桦译注,中国语文学译丛8,1998年,页75-80
    《???????》(《徐渭的本色论与<四声猿>》),金学主,中国戏曲,1998年,页133-148
    《?“???”》(《<狂鼓史>的“有为考”》),权应相,韩国中国语文学会,《中国文学》38,2002年11,页151-170
    《?》(《释<四声猿>》),赵美娟,中国学论丛,第16集,2003年,页77-84
    《????????》(《明代曲坛奇绝之作<四声猿>的创作特色探析》),赵美娟,中国学论丛,第17集, 2004年,页119-141
    《??????》(《徐渭曲论探讨》),赵美娟,中国研究,第33卷,2004年,页87-107
    《?? ??? ??》(《徐渭戏曲论的一面》),LEECHANG-SOOK,献与解释32号,2005年,页103-117
    《CHINA’S DIRTIEST TRICKSTER; FOLKLORE ABOUT HSU WEN-CHANG(1521-1593)》(《中国恶作剧的能手;有关徐文长(1521-1593)的故事》), TRANSLATED AND DESCRIBDE BY HOWARD S. LEVY. (霍华德.S.列维译述)ARLINGTON, VA., WARM-SOFT VILLAGE PRESS, 1974年
    《‘FOUR CRIES OF A GIBBON’: A‘TSA-CHU’CYCLE BY THE MING DRAMATIST HSU WEI (1521-1593)FAUROT》(《明代戏剧作家徐渭的四声猿》), JEANNETTE LOUISE, Ph.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72年
    《HSU WEI(1521-1593): HIS LIFE AND LITERARY WORKS》(《徐渭(1521-1593):他的生涯与文学创作》), BY LIANG, I-CHENG, Ph.D.,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1973年
    《HSU WEI AS DRAMATIC CRITIC: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THE“NAN-TZ’U HSU-LU,”ACCOUNT OF SOUTHERN DRAMA》(《戏曲批评家徐渭的南词叙录译注》), BY LEUNG, KAI CHEONG, Ph.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74年
    《BRIGHT PEARLS HANGING IN THE MARKETPLACE: SELF-EXPRESSION AND COMMO-DIFICATION IN THE PAINTING OF XU WEI》(《挂在市场的明亮珍珠:徐渭画中自我表现与商业化》),BY RYOR, KATELEE MARIE, Ph.D.,NEW YORK University, 1998年
    《XU WEI’S“ZAHUA”: A STUDY OF GENRES》(《徐渭的“杂画”:风俗画研究》), BY YEN, SHOU-CHIH ISAAC, Ph.D., Yale University, 2004年
    《SONGS OF OURSELVES: XU WEI’S (1521-1593)“FOUR CRIES OF A GIBBON”(SISHENGYUAN)》(《我们的歌:徐渭(1521-1593)的“四声猿”》) ,BY KWA, SHIAMIN, Ph.D., HARVARD University, 2008年
    《徐文长石涛赵之谦》(《徐文长石涛赵之谦》),杉村勇造,东京求龙堂印本,1964年
    《徐文长在明清文学史上的意味》(《徐文长明清文学史上的意义》),仓光卯平,西南学院大文学理论集, 1970年3
    《中国画人伝-1-徐渭》(《中国画人传-徐渭》),陳舜臣,芸術新潮,1977年1, 页100-101
    《徐渭筆有記年書跡概観》(《徐渭书有纪年墨迹概观》),(創刊号今井凌雪先生退官記念特輯),中村伸夫,筑波書學,1986年3,页77-94
    《徐渭筆「赤壁賦巻」に寄せて》(《关于徐渭书〈赤壁赋卷〉的寄言》),中村伸夫,書品,1986年8,页2-53
    《徐渭の生涯とその書について-狂気の美の源流を探る》(《关于徐渭的生涯此书——狂美的源流探求》),千草嘉夫,岐阜女子大学紀要,1994年3,页172-165
    《徐渭と『狂鼓史漁陽三弄』》(《徐渭与狂鼓史渔阳三弄》),塘耕次,高峰,愛知教育大学研究報告.人文?社会科学,1996年3,页73-80
    《徐渭と『玉禅師翠郷一夢』》(《徐渭与玉禅师翠乡一梦》),塘耕次,高峰,愛知教育大学研究報告.人文?社会科学,1997年3,页99-109
    《『四声猿』の創作と徐渭の心性》(《四声猿创作与徐渭的心情》),高峰,東洋学論集,1997年,页63-78
    《『四声猿』を通してみる徐渭の人間性》(《从〈四声猿〉看的徐渭本性》),塘耕次,中国研究集刊, 1998年3,页1980-2000
    《徐渭と『雌木蘭替父従軍』》(《徐渭与雌木兰替父从军》),塘耕次,高峰,愛知教育大学研究報告.人文?社会科学1998年3 ,页71-77
    《徐渭の演劇論と創作についての一考察》(《关于徐渭戏曲论与创作考察》),有澤晶子,東洋大学紀要,教養課程篇,1999年,页262-250
    《「崑崙奴」改編にみる徐渭の戯曲観》(《从〈昆仑奴〉的改编看徐渭的戏曲观》),有澤晶子,東洋大学紀要,教養課程篇,2000年,页348-333
    《研究餘滴『雜畫卷』の筆者(徐渭)と王陽明》(研究点滴:《<杂画卷>作家徐渭与王阳明》),鈴木敬,国華,2000年1,页27-31
    《中国の隠者(9)徐渭》(《中国隐者徐渭》),井波律子,本の話,2000年9,页70-74
    《徐渭の古文辞批判と「比喩法」》(《徐渭的古文辞批判与比喻法》),鷲野正明,国士館大学漢学紀要,2002年,页3-22
    《徐渭の古文辞批判をめぐって》(《围绕徐渭的古文辞批判》),鷲野正明,中国文化,2003年,页79-90
    《徐渭の自用印をめぐる一考察--徐渭書画研究の基礎として》(《围绕徐渭自用印的考察――作为徐渭书画研究的基础》),荒井雄三,芸術学研究,2005年,页81-90
    《中間評価論文梗概徐渭の書画編年についての一考察--自用印を材料として》(《关于徐渭书画编年的考察》),荒井雄三,芸術学研究,2006年,页123-126
    《徐渭の代応制詞 16首について(その2)霜と雪,秋と冬,山と水の詞》(《关于徐渭的16首代应作词(二)霜与雪,秋与东,山与水》),村田和弘,北陸大学紀要,2007年,页99-114
    《徐渭『四声猿』の一考察》(《徐渭<四声猿>考察》),有澤晶子,文学論藻,2008年2,页103-115
    《徐渭の作画の背景--日本伝来の浙江地方の墨戯との関連を中心に》(《徐渭作画背景――以与日本传来的浙江地方墨戏的关联为中心》),宮崎法子,泉屋博古館紀要,2008年,页25-5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