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自尊与自由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在哲学的视域中,从个体主体的角度,揭示了自尊基本内涵以及对人的存在的意义,深入研究了自尊形成的内在机制和外化的路径,探讨了自尊与自由、自由人格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就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自尊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做了初步思考。
     自尊是“成为人”的意识,是个体以人的类本质,即以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为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活动的结果。自尊往往与肯定性评价结论相联系。它一经形成,就会成为有自尊的人处理与物、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标准。自尊是一个人“成为人”的必要条件。偏离自尊则会导致人的自卑和自恋。
     自尊的形成依托人的主体能力和自我意识发展,它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形成,并且总会受到一定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人的自尊形成依赖于自我评价活动机制。在自尊的形成过程中,自我评价活动就是以人的类本质为标准,通过自我评价活动机制,将人的类本质内化于人的自我意识中,从而形成“成为人”的意识。自我评价活动的多重性和自我意识的多层次性,决定了自尊形成过程的复杂性。自尊离不开尊人,自尊与尊人互为前提。
     人的自尊只有外化出来才有意义。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是自尊外化的现实路径。人以自尊规范自己的实践活动,构建属人的价值世界,从而凸现“天地万物唯人为贵”;人以自尊规范交往活动,肯定自己是目的,同时也把他人当做目的。异化作为对人的异己力量,是对人的否定。异化抽去了人的本质,使人失去现实性,从而使人丧失自尊。
     自由是实现自尊的前提,追求自由的人才有尊严。有自尊的人在自己自觉自愿的活动中实现自由,展示出人的自尊之美。自尊之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人的自尊之美体现为人与物、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它集中呈现在自由人格中。
     我国当代转型期的发展,为人的自尊和自由人格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期的状况,决定了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阻碍自尊发展的因素。因此,创造社会条件,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尊和自由人格的发展之道。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author tries to clarify the basic content of self-respect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 and also probes into the internalizing mechanism and externalizing mechanism of its becoming. Meanwhile, the author deeply discusses the internal connections between self-respect and freedom, self-respect and free personality, and gives a primary review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self-respect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As a kind of consciousness of being human, self-respects is the result of self-evaluation of the single individual of which the criterion is the species-essence of man, that is to say, free and conscious activity. As a rule, self-respect is usually connected to affirmative conclusions of self-evaluation. It will certainly become the basic norm when we deal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us and things and other human beings as long as we obtain self-respect. Self-respect has becom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of one becoming human being. The absence of self-respect results in self-abasement and self-obsession.
     Self-respect is always affected by some kind of social-cultural background. It depends on the subject ability and self-consciousness and is formed in the real social relations. Its formation is founded on the basis of activity mechanism of self-evaluation through and in which the subject interiorize the affirmative results of self-evaluation according to the species-essence of man. The multiplicity of self-evaluation and multi-hierarchical self-consciousness determine the complexity of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Self-respect cannot exist without our respecting others. Therefore, the two aspects serve as mutual prerequisites. The meaning of one’s self-respect is expressed through its externalization of which the two main real paths are social practice and communication activity. We regulate our social practice through self-respect and achieve the realization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e regulate our communication activity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self-respect and respecting others and realize the social harmony. Alienation, as opposed to man, makes us lose our essence and actuality. As a result, we may lose our self-respect. We must transcend alienation and develop our subjective initiative to regain our human essence.
     We regulate ourselves through self-respect and realize the freedom in the process of self-conscious and voluntary activity. Therefore, we show the beauty of our self-respect. We who have self-respect express our whole configuration in our activity and form our free personality which is the unity of truth, kindness, and beauty. Only when the free personality has its popularity in the public are we able to own it and achieve the real harmonious society. The beauty of self-respect is unity good and true. Who embodied the beauty of human and material self-esteem, and social harmony with others, which focus on showing in the free personali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a in its transformation period, we have many necessary social conditions for our build-up of self-respect and free personality. In the same time, we still have many negative respects in our development of self-respect and free personality. Therefore, we should construct social conditions and give full play to our subjectivity to build up and develop our self-respect and freedom.
引文
①吕俊华:《自尊论》,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第103页。
    ②吕俊华:《自尊论》,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第103页。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81页。
    ②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1页。
    
    ①《辞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475页。
    ②《辞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404页。
    ③《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和2282页。
    ④《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第1810页。
    
    ①[俄]科恩:《自我论》,佟景韩等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433页。
    ②魏运华:《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结构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年。
    ③丛晓波:《自尊的本质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22页。
    ①薛松、李永鑫:《大学新生的集体自尊、个体自尊与抑郁、焦虑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12月。
    ②时金献、谭亚梅:《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的相关性研究》,《心理科学》,2008年5月。
    ③司徒巧敏、黎建斌:《大学新生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11月。
    ④刘元:《内隐自尊的情境启动效应研究》,《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7月。
    ⑤阳泽:《自尊需要的结构研究》,博士论文,2007年10月。
    ⑥高学德:《社会认知视野中的自尊研究》,《社会心理科学》,2007年8月。
    ⑦陈红花:《社会赞许、任务难度对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关系的影响》,硕士论文,2006年5月。
    ⑧黎建斌、司徒巧敏、陶君:《家庭状况对大学新生自尊水平的影响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8月。
    ⑨洪冬美、唐松林:《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与自尊关系研究》,《中国健康教育》,2008年2月。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58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②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0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④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27页。
    ⑤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28页。
    
    ①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28页。
    ②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29页。
    ③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1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79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②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与技术》,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49页。
    ③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页。
    ①任暟:《哈贝马斯行动理论及其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第4期。
    ②转引自傅永军:《哈贝马斯交往行为合理化理论述评》,《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③转引自傅永军:《哈贝马斯交往行为合理化理论述评》,《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①高清海:《人类正在走向自觉的“类存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1期。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57页。
    ④高清海:《人类正在走向自觉的“类存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1期。
    
    ①高清海:《人类正在走向自觉的“类存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1期。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66页。
    ④高清海:《人类正在走向自觉的“类存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1期。
    ①吴倬:《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49页。
    
    ①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探本》,苗力田译,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第43页。
    ②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集》(下),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371页。
    ③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7页。
    ④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46页。
    ⑤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46页。
    ①王保彦:《“类特性”向度中的主体意识释义》,《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9月。
    ①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6页。
    ②[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106页。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46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①《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534页。
    ②[奥]阿德勒:《超越自卑》,刘泗编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前言1一2。
    ③BARRY C T, GRAFEMAN S J, ADLER K K, PICKARDD. The relations among narcissism,self-esteem, and delinquency in a sample of at-risk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7,30(6):933-942.
    ④STRELAN P. Who forgives others, themselves, and situations.The roles of narcissism, guilt, self-esteem, and agreeablenes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7, 42(2):259-269.
    ⑤CAMPBELL W K, RUDICH E A, SEDIKIDES C. Narcisism, self-esteem, and the positivity of self-views: Two potraits of self-love[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tin,2002,28(1):358-368.
    
    ①[法]拉美特利:《人是机器》,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2页。
    ②转引自袁贵仁:《人的哲学》,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6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7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9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⑤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②[德]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③[德]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④转引自袁贵仁:《人的哲学》,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5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5页。
    ②[俄]科恩:《自我论》,佟景韩等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①转引自黄克剑:《人韵——一种对马克思的读解》,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35页。
    
    ①[德]舍勒:《舍勒选集》(上),刘小枫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625页。
    ②陈新汉:《自我评价活动和自我意识的自觉》,《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
    ③张浩:《论潜意识或无意识认识》,《东岳论丛》,2007年7月。
    
    ①李德顺主编:《价值学大词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页。
    ②李德顺主编:《价值学大词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页。
    ③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6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①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4页。
    ②吕俊华:《自尊论》,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第29页。
    ③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31页。
    ④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31-332页。
    ⑤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32页。
    ①[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包凡一、王源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71页。
    
    ①[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包凡一、王源译,1999年版,第205页。
    ②宫敬才:《反映、选择与模仿——卢卡奇<审美特性>一书中的认识论思想》,《中州学刊》,1991年第6期。
    ①[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包凡一、王源译,1999年版,第219页。
    ②[德]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43页。
    ③[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包凡一,王源译,1999年版,第208页。
    ④[英]埃勒克·博埃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盛宁、韩中敏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版,第131页。
    
    ①金岳霖:《知识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56页。
    ②金岳霖:《知识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64页。
    ①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前言部分第4页。
    ①刘亦工:《论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伦理学研究》,2007年,第5期。
    ①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版,第396页。
    ①[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368页。
    ②[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46页。
    ③吕俊华:《自尊论》,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第72页。
    ④引自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03页。
    ⑤[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25页。
    ⑥[美]罗伯特·W·福勒:《尊严的提升》,张关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①[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徐黎明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10页。
    ②[德]卡尔·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①[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第42页。
    ②[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第4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页。
    ①徐梦秋:《规范何以可能》,《学术月刊》,2002年第7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③[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4页、第286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106页。
    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页。
    
    ①《尚属·泰誓》。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5页。
    
    ①陶火生:《马克思对“人的方式”的考察路径》,《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月。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4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
    
    ①[德]舍勒:《价值的颠覆》,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6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6页。
    ④[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25页。
    ⑤[德]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梁志学、沈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7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三联出版社,1962年版,第19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5页。
    
    ①吕俊华:《自尊论》,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第322页、95页。
    ②[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6页。
    
    ①[德]科恩:《自我论》,佟景韩等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459页。
    ②[德]科恩:《自我论》,佟景韩等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46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93页。
    ①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411页。
    ②[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3页。
    ③引自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411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3-54页。
    ②[匈]乔治·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张西平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9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3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
    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0页。
    ②吕俊华:《自尊论》,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第14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10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69-47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6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上),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⑧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页。
    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61页。
    ②[德]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③[德]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④[德]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⑤[德]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
    
    ①[德]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②[德]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③[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131页。
    ④[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133页。
    ⑤[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145、153页。
    
    ①[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96页。
    ②[德]康德:《形而上学道德探本》,苗力田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42页。
    ③[德]康德:《形而上学道德探本》,,苗力田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60页。
    
    ①[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15页。
    ②[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2-11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07页。
    
    ①鲁鹏:《人的本质对象化》,《文史哲》,2000年第1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409页。
    ③吕俊华:《自尊论》,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第354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5页。
    ②[法]萨特:《存在与虚无》,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582页。
    ③[法]萨特:《存在与虚无》,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584页。
    ④转引自袁贵仁:《人的哲学》,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51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45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5-356页。
    ②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①[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0页。
    ②转引自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页。
    ③[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69页。
    
    ①[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38页。
    ②[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18页。
    ③[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7页。
    ④转引自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3页。
    ⑥陈新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真善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版,第95页。
    
    ①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6页。
    ②《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说发展概论》,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9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
    ①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5页。
    
    ①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7页。
    ②冯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
    
    ①转引自陈新汉:《评价论导论——认识论的一个新领域》,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
    ②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0页。
    ③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4页。
    ④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1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①刘忠英:《试论人的和谐美》,《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①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②[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包凡一、王源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97页。
    ③[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徐黎明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④[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徐黎明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7、6页。
    ⑤[俄]库恩:《自我论》,佟景韩等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498页。
    ⑥[德]诺贝特·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翟三江、陆兴华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146页。
    ⑦冯契:《人的自由与真善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①蔡明哲:《社会发展理论——人性与乡村发展取向》,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7年版,第66、189页。
    ②贺善侃《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形态研究》,学林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27页。
    ③郑杭生等:《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①袁银传:《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第30-31页。
    ②袁银传:《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①郑杭生、洪大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主要内涵》,《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1期。
    ①.[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8一29页。
    
    ①袁银传:《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第37-38页。
    ②袁银传:《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第39-40页。
    
    ①吕俊华:《自尊论》,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第325页。
    ②[俄]科恩:《自我论》,佟景韩等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324页。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3、13(上)19、20、21、23、25、27、40、42、46(上)、46(下)卷),人民出版社。
    3.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陈新汉:《评价论导论——认识论的一个新领域》,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6.陈新汉:《社会评价论——社会群体为主体的评价活动思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7.陈新汉:《民众评价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陈新汉:《权威评价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0.马俊峰:《评价活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2.冯平:《评价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13.陈新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真善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4.陈新汉:《邓小平认识论思想论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5.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6.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5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7.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版。
    18.崔宜明:《道德哲学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9.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0.陈志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康健:《是家乡,不是异乡——个人存在的真实性及其限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22.乔瑞金:《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纲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3.冯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4.韩庆祥:《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页。
    25.陈小鸿:《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5页。
    26.李德顺、马俊峰:《价值论原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7.欧阳康:《社会认识论论:人类社会自我认识之谜的哲学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8.范宝舟:《论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9.吕俊华:《自尊论》,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
    30.杨金海:《人的存在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2.张林:《自尊、结构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3.姚本先主编:《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4.孟宪平、韩斌:《以人为本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
    35.[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36.[英]吉尔伯特·赖尔:《心的概念》,徐大建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37.[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38.[美]斯金纳:《超越自由与尊严》,陈维纲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9.[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4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41.[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11页。
    42.[德].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15页。
    4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42页。
    44.[美]乔纳森·布朗:《自我》,陈浩莺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45.[捷]弗·布罗日克:《价值与评价》,李志林,盛宗范译,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
    46.[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7.[日]岩崎允胤主编:《人的尊严、价值及自我实现》,刘奔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48.[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探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60页。
    49.[美]罗伯特·W·福勒:《尊严的提升》,张关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0.[荷]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9页。
    51.[美]约翰·杜威:《评价理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52.[俄]科恩:《自我论》,佟景韩等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
    53.[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徐黎明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4.袁贵仁:《人的哲学》,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55.刘合明:《交往与人的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56.陈志尚:《人学原理》,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57.郭湛:《主体性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8.[英]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论》,汪醇波、张宝莹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59.[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騤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陈新汉:《自我评价活动论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
    2.陈新汉:《自我评价活动和自我意识的自觉》,《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
    3.陈新汉:《论社会评价活动的两种实现形式》,《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1月。
    4.陈新汉:《民众评价活动中的悖论及解决的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2月。
    5.陈新汉:《论民众评价活动的悖论》,《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4月。
    6.陈新汉:《论民众评价活动的权威性》,《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6月。
    7.陈新汉:《论权威评价活动中的腐败》,《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12月。
    8.魏运华:《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结构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年。
    9.黄希庭、杨雄《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心理科学》,1998年4月。
    10.张静:《自尊问题研究综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
    11.薛松、李永鑫:《大学新生的集体自尊、个体自尊与抑郁、焦虑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12月。
    12.时金献、谭亚梅:《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的相关性研究》,《心理科学》,2008年5月。
    13.司徒巧敏、黎建斌:《大学新生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11月。
    14.刘元:《内隐自尊的情境启动效应研究》,《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7月。
    15.阳泽:《自尊需要的结构研究》,博士论文,2007年10月。
    16.高学德:《社会认知视野中的自尊研究》,《社会心理科学》,2007年8月。
    17.陈红花:《社会赞许、任务难度对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关系的影响》,硕士论文,2006年5月。
    18.黎建斌、司徒巧敏、陶君:《家庭状况对大学新生自尊水平的影响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8月。
    19.洪冬美、唐松林:《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与自尊关系研究》,《中国健康教育》,2008年2月。
    20.陈新汉:《哲学审视中的我》,《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6月。
    21.聂锦芳《论主体的自我意识》,《晋阳学刊》,1994年1月。
    22.贺金瑞:《论主体的自我意识》,《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3月。
    23.何颖:《论主体的自我意识》,《江淮论坛》,1989年5月。
    24.韩璞:《论自我意识》,《江汉论坛》,1989年8月。
    25.邓晓芒:《马克思对“自我意识之谜”的解答》,《湖南社会科学》,1990年6月。
    26.邴正:《人类自我意识的历史演变》,《求是学刊》,1992年1月。
    27.陈志良:《论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江淮论坛》,1990年1月。
    28.姚顺良:《从人类自我意识的严谨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规定的意义》,《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0月。
    29.胡潇:《论客观自我和主观自我》,《求索》,2001年5月。
    30.陈新汉:《论群体自我评价活动的机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5月。
    31.张继选:《康德的自我意识理论述评》,《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2月。
    32.彭越:《论自我意识与人的现代化》,《广东社会科学》,1988年4月。
    33.周正刚:《论自我客体及其认识与改造》,《东岳论丛》,1990年3月。
    34.杨金海:《人类自我认识的三种形态》,《学术界》,1995年2月。
    35.吴增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主体意识》,《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1月。
    36.黄敏儿:《自尊的本质》,《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2月。
    37.朱允:《传统文化中的人格尊严思想》,《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1月。
    38.[荷]弗莱施哈克:《技术与人的尊严》,段丽萍译,摘自美国《挑战》杂志1999年3-4月号。
    39.韩德强:《论人的尊严的基本属性》,《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月。
    40.梁洪秀:《人类尊严的来源——西方哲学对人的认识思想梳理》,《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月。
    41.樊小贤:《自由意志与道德“应该”的界限》,《人文杂志》,2008年4月。
    42.韩跃红、孙书行:《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尊严释义》,《哲学研究》,2006年3月。
    43.汪满堂:《人的尊严原理的再思辩——目的与手段的辩证法》,《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月。
    44.吴瑾菁:《透视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
    45.张丽华、韩慧敏:《自尊结构研究新趋向——自尊的双重结构模型》,《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
    46.杨福义、梁宁建:《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多重内隐测量的视角》,《心理科学》,2007年7月。
    47.李伟:《焦虑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述评》,《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7月。
    48.甘怡群、奚庄庄、胡月琴、张轶文:《核心自我评价预测学业倦怠的新成分:集体自尊》,《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9月。
    49.陈建文、王滔:《自尊与自我效能关系的辨析》,《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7月。
    50.张向葵、孙天威、张林:《论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5月。
    51.郑朝彬.自尊与自信: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贵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5)
    52.贾艳杰:《自尊对自我增强和内群体偏向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6月。
    53.华道金:《自尊感与完满人格的实现》,《中国德育》,2007年6月。
    54.袁小燕:《自尊领域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社会心理科学》,2007年12月。
    55.杨会会、刘亚军:《内隐自尊探析》,《社会心理科学》,2006年4月。
    56.吴明证、水仁德、孙晓玲:《自尊结构的压力调节作用研究》,《心理科学》,2006年1月。
    57.吴明证、杨福义:《自尊结构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6月。
    58.丛晓波、田录梅、张向葵:《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兼谈自尊的教育意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月。
    59.徐春:《人的发展逻辑:从自由发展到全面发展》,《晋阳学刊》,2007年3月。
    60.孔祥军、沈辉:《自由发展与和谐社会——阿马蒂亚·森的发展思想及其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
    61.何玲玲、文海鸿:《“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探讨——澄清并还原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远景发展思想》,《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8月。
    62.李白鹤:《论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9月。
    63.刘志洪:《从主体向度深入理解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8月。
    64.蒋笃运:《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及其实现途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
    65.唐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发展思想再解读》,《江汉论坛》,2006年12月。
    66.景中强:《论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及其实现途径》,《兰州学刊》,2006年10月。
    67.何爱国:《人的依赖、独立与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观解读》,《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7月。
    68.王晓丽:《生活世界视阈下“人的自由发展”》,《天府新论》,2007年9月。
    69.曲洪美:《构建适应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新价值体系》,《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9月。
    70.何萍:《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与市民社会》,《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6月。
    71.涂艳国:《几种有关人的自由发展理论述评》,《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年2月。
    72.陈新汉:《自我评价活动和自我意识的自觉》,《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
    73.陈新汉:《论自由中的自愿自觉和知意情的全面发展》,《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2月。
    74.陈新汉:《自我评价活动论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
    75.王保彦:《“类特性”向度中的中的主体意识释义》,载《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76.徐俊忠:《“人的类特性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一个带有浓厚思辨色彩的命题》,载《贵州社会科学》,1988年第10期。
    77.赵长太:《“现实的人”的异化及其扬弃———<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异化思想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78.贾英健:《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马克思人学观的跃迁》,载《岭南学刊》,2007年第5期。
    79.晏理斌:《对当代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探讨》,《学理论》,2007年第5期。
    80.孙乐涛、陈圆:《桂多神主义之下的自由人格实践》,《湘潭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81.吴根友:《冯契“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说申论》,《哲学研究》,1997年第11期。
    82.林孝暸:《冯契对马克思主义自由理论的推进》,《求索》,2008年第6期。
    83.林孝燎:《冯契自由理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84.吴根友:《个人自由与理想社会-—殷海光与冯契自由理想之比较》,《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
    85.韩庆祥:《关于马克思人的前面发展涵义的商榷》,《哲学研究》,1990年第6期。
    86.姚大志:《哈贝马斯:交往活动理论及其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6期。
    87.傅永军:《哈贝马斯交往行为合理化理论述评》,《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88.肖锐:《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中的自我认同》,《前沿》,2009年第2期。
    89.李孟国:《海德格尔对自由问题的四种论述》,《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90.钟学敏、丁明鲜:《黑格尔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合理思想》,《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91.朱亮:《黑格尔实践观刍议》,《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92.张盾:《黑格尔与马克思历史观的关系———黑格尔历史原理的“显白教诲”》,《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2期。
    93.李振纲:《化理论为德性———论冯契先生的自由价值观》,《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94.柳祥美、张长明:《简析马克思生活世界视域中的实践概念》,《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第2期。
    95.童恒萍:《交往与现代性———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述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96.洪霞:《解开自卑的情结———阿德勒与奥修自卑情结比较及启示》,《社会心理科学》,2007年第1-2期。
    97.邓晓芒:《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98.刘汉、杨峰:《论马、恩对黑格尔历史发展动力观的扬弃》,《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99.高清海:《论人的“本性”———解脱“抽象人性论”走向“具体人性观”》,《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5期。
    100.陈新汉:《论审美活动的认识论机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101.陈新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真善美统一》,《求索》,1991年第5期。
    102.马树怀:《目的和手段是实践的环节—对黑格尔实践观的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年第3期。
    103.周育国:《评萨特的自由观》,《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4期。
    104.吴倬:《人的社会责任与自我实现———论自我实现的动力机制和实现形式》,《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05.顾红亮:《人格认同危机与自由人格建构》,《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106.高清海:《人类正在走向自觉的“类存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1期。
    107.时海燕:《人类自恋状态之危机与救赎》,《齐鲁学刊》,2008年第3期。
    108.郭因:《人性、人的本质和人的美》,《河北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109.丁祯彦:《儒家的理想人格与现代新人的培养—兼谈冯契“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1期。
    110.袁祖社:《社会发展的自主逻辑与个体主体的自由人格———中国特色“市民社会”问题的哲学研究》,《哲学动态》,2001年第9期。
    111.郑国铎:《实践唯物主义的自我实现论纲》,《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12.王岩:《试论黑格尔实践观的历史贡献》,《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113.吴倬:《试论科学自我实现观在历史唯物论中的地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114.吴倬、孟宪东:《试论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自我实现的基本观点——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主体性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4期。
    115.吴锐:《试论中国文化自恋倾向的起源》,《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4期。
    116.梁丽、包国光:《试析技术异化的劳动异化根源》,《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卷第1期》,2008年第1期。
    117.叶汝贤:《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深入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所阐发的唯物史观》,《哲学研究》,2008年第2期。
    118.李慧敏、张洁:《选择与自恋:现代性条件下自我认同的机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19.陈新汉:《哲学视阈中的自尊》,《人文杂志》,2009年第6期。
    120.夏甄陶:《自然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121.陈新汉:《自我评价活动和自我意识的自觉》,《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22.顾海根:《道德内化的心理分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1999年第2期。
    123.张梅:《道德内化的形成机制及其实现途径》,《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5期。
    124.易小明,赵静波:《道德内化中的主体张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25.马永庆:《道德修养是内化与外化的统一》,《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126.刘亦工:《论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及其特征》,《伦理学研究》,2007年第3期。
    127.谢香云:《论道德需要与道德内化》,《教育导刊》,1999年第8、9期。
    128.刘啸霆、高桂梅:《论个体的内化认识》,《学术月刊》,1996年第11期。
    129.廖清胜:《人格的道德生命因子和道德生命态度》,《广西社会科学》, 2010年第1期
    130.刘忠英:《试论人的和谐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美境界》,《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6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