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纵观世界体育史,众多风靡全球的现代体育项目均是从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发展演变而来。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对本民族体育项目进行了研究和改造,最初仅存在于某地区、某个民族之中,后来逐渐被更多的人群所接受,成为全人类喜闻乐见的体育形式和共享的体育文化财富。
     中华民族有着古老的文明史,传统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目前发展群众体育、增强全民体质健康成为我国体育事业的主流,使得体育短暂异化的回归,顺应了跨世纪的社会需求。由于大多数竞技运动项目受场地、经费、技能学习等诸多因素限制而不能充分满足各族群众健身娱乐需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健身娱乐功能突出、所需场地器材简易,已经成为多民族地区丌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途径和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宝库中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娱乐性和民俗性。在古今历史发展沿革中,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经历了西方体育与边邻各国多种宗教文化的洗礼,顽强地追求着自身的存在价值与转型尝试,并逐步形成了“以非竞技化项目为主体,激发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彰显健身娱乐功能与价值”的活动形式。少数民族运动会、农牧民运动会的定期举办也使得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正在实践中走向空前发展的大好时期,更加有利于培养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有利于促进边疆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和当前新农村的建设。
     本文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扬弃、创新”的思辨观,对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发展、现状困境和未来发展三个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现代人类自我发展需求和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重视传承机制与文化内容的协调作用,逐步构建多元发展模式的初步设想,旨在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提供可操作性成果,使之在保存“民族性”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世界体育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并在中国特色全民健身体系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更为积极重要的作用。
Looking back on the world sports history,many modern sports are deriv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ports evolved.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innovated national sports,initially only in a certain region,groups,then gradually accepted by the world.
     The Chinese nation has unique civilized history with aged tradition sports and accumulated culture.At present,to develop mass physical culture and strengthen the whole people body constitution health is becoming main current in our country.For great majority athletics project are restricted to field,funds and technical ability.The national minority tradition sports just meet the people's need.
     Xingjian national 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 resources with distinct nation character have experienced baptism of the west sports and absorption from various religions of neighbors.“on-athletics”current has aroused a nation accepting feelings and recommended the obvious body-building entertainment function and the valuable activity form.National minority Games,agriculture herdsman Games hold on time also becoming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on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is article has adopted the concept of“abandonment and innovation”from the history,current trouble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hree stages,providing a new pattern in order to expanding traditional sports“globalization”for the development of operational background results so that the preservation of“national character”,the national fitness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o which acts as a more positive role in constructing multiple models.
引文
1 谷丙夫等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
    2 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4.
    3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0
    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关于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的公报,2001
    5 李志清,虞重干 专题研究与田野调查—少数民族体育研究的途径[J].体育科研.2004.25-4
    6 虞重干 近10年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评析[J].体育科学.2004.24-10
    7 周伟良主编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246-247
    8 徐玉良等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民族出版社 2005.10
    9 卢兵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导论[M],民族出版社
    10 库德热提.阿不里米提.《新疆民族体育》[M],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85
    11 刘景华主编 文化社会人类学卷[M]花城出版社 2003.8 180-181
    12 袁方 风笑天.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53页
    13 体育院系教材.体育史[M].高教出版社.1989
    14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北京体育大学传版社.1997
    1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16 林耀华 民族学概论[M],民族出版社,1997年,98
    17 卢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导论[M],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
    18 王岗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19 张建雄,江月兰.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相关问题辨析与界定[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4卷第5期
    20 同17
    21 卢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导论[M],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
    2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2
    26 周伟良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
    27 王前 著 中西文化比较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8 张世富主编 民族心理学[C],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44页
    29 贺灵 佟克力 历史民族文化[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
    30 《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1933年).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82.
    31 倪依克 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5
    33 张莉 我国区域经济理论发展战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 15(4)
    34 钟敬文.论娱乐[J].浙江学刊,1999,(5):92-95.
    35 郭永东.论多元文化圈对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5.8
    36 胡峰 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的理性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 2006.4
    37 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
    38 姜玉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的途径[J].体育与科学,2004 25(5):30.
    39 卢元镇 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46页
    40 苏国勋 张旅平等 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 356页
    41 M,Waters,Globalization,London,Routledge,1995,p2.
    42 罗素 著 胡品清 译 一个自由人的崇拜[M],1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43 汤一介 和而不同[M],1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9
    44 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1
    45 杨向东.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史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
    46 丁海东 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及其主体性本质观的建立[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1,4
    47 周伟良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1
    48 席勒 美育书简[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4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编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汇编[M].2006年
    50 刘景华主编 文化社会人类学卷[M]花城出版社 2003.8 208
    51 李晓华.从民运会看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第24卷第1期
    52 卢元镇 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53 张丽 从历届民运会看中国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06年5月第3卷第5期
    5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67-68页
    55 张斌等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历史变迁与现实发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第25卷第1期
    56 邵强,王栓乾《新疆改革开放20年》[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11114,152171
    57 王玉波,翟明安《超越传统生活方式转型取向》[M]京华出版社,199712901282321
    58 陈青《我国内北比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6):382401
    59 库德热提 谈谈新疆的民族传统体育[J]新疆体育,1996,(4):702741
    60 盂驰北 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上册)[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34152,252301
    61 郑杭生等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2 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2):100-106.
    63 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刍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6,(1):33-37.
    64 倪依克 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2006年(第26卷)第8期
    65 徐离龄等编.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中国实践与理论进展[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52-260页.
    66曲宗湖主编 学校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
    67 胡峰 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的理性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2006年4月
    68胡峰 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的理性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 2006.4
    [1]新疆简史(三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1988
    [2]冯家晟.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上下册).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
    [3]新疆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三十年.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4]向达译.斯坦因西域考古记.上海:中华书局,1987
    [5]潘志平.浩罕国与西域政治.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6]刘逊,刘迪.新疆两千年.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6
    [7]李吟屏.和田春秋.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8]方英楷.中国历代治理新疆国策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9]汤一介.和而不同.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10]王嵘.西域文化的回声.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0
    [11]易剑东.体育文化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12]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13]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14]卢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导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5]李鸿江.中国民族体育导论.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
    [16]李鸿江.中国传统体育导论.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
    [17]楼望皓.新疆民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18]郑杭生.民族社会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9]王前.中西文化比较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0]张宗奇.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整合.上海:东方出版社,2006
    [21]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2]贺灵,佟克力.历史.民族.文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23]西仁.库尔班.中国塔吉克史料汇编.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3
    [24]库德热提.阿不力米提.新疆民族体育.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8
    [25]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6]胡小明.民族体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7]马广海.文化人类学.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28]刘景华.文化.社会人类学卷.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
    [29]姚重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30]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汇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32]潘岳.中国西部移民屯垦的历史与现实研究:[博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33]张咏.认同与发展——一个边疆汉人移民社区的文化研究:[博士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
    [34]贺萍.西部大开发与新疆多元民族文化关系研究:[博士论文].西安:西北大学,2005
    [35]马卫平.体育与人——学校体育的文化重构:[博士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36]胡峰.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的理性思考.体育世界·学术,2006,vol.4:22-25
    [37]张莉.我国区域经济理论发展战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vol.15(4):113-116
    [38]曹汉斌.爱国主义教育应从民风民俗中加深民族认同感.延安大学学报,2004,vol.26(6):
    [39]高廉怡.论全球化时代国家认同感的培养.比较教育研究,2002:136-138
    [40]戴晓东.全球化视野下的民族认同.欧洲研究,2006,vol.3:23-25
    [41]朱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vol.71(1):125-126
    [42]徐则平.试论民族文化认同的特殊功效——从斯大林民族定义的争论说开去.广西民族研究,2006,vol.83(1):12-13
    [43]许晓容.21世纪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之社会学思考.嘉应学院学报,vol.23(3):125
    [44]赵连保,栗胜夫.从结构功能角度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中国体育科技,2006,vol.42(3):62-64
    [45]张丽.从历届民运会看中国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搏击·武术科学,2006,vol.3(5):70
    [46]甘傅贤.从网络资源中看学科导航构建的内涵与作用.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vol.24(4):142-143
    [47]于兆杰.对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思考.体育世界·学术,2006,10:25
    [48]胡峰.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的理性思考.体育世界·学术,2006,4:68
    [49]申彦昌.高原地区民族体育产业化发展研究——以青海为例.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vol.25(5):43-44
    [50]余万予,郑国华,朱小丽.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vol.20(1):28-30
    [51]崔周.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vol.98(4):185-186
    [52]郭赤环.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高校体育课程资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vol.32(1):128
    [53]姚重军.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可行性探讨.甘肃科技纵横,2005,vol.34(5):178
    [54]王俊奇,吴亦丰.论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体育文化关系的走向.中国体育科技,200vol.41(4):12-14
    [55]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体育科学,2006,vol.26(8):67-69
    [56]尹恒.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民族论坛,2006:34
    [57]白永正,王岗.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体育学刊,2005,vol.12(1):63-64
    [58]栾桂芝.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体育教学.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vol.7(2):91-92
    [59]栾桂芝.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再认识.中南民族大学学报,vol.23(2):35-37
    [60]倪依克,邵晓军.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体育科学,2005,vol.25(1):56-58
    [61]袁克奇.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体育中的优势与作用.体育世界·学术,2006,vol.9:19
    [62]郭秉德.民族传统体育走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思考.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vol.17(7):66-68
    [63]韦晓康,方征.民族文化生态建设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6,vol.8:83-84
    [64]龚群,黄银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民族区域经济中的作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6,vol.24(4):20-22
    [65]兰润生.畲族民间舞蹈与传统体育之研究.福建体育科技,2005,vol.24(2):7-9
    [66]沙滟.试析在奥林匹克运动冲击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沈体育学院学报,2006,vol.25(2):123-125
    [67]阎劲.试论藏族传统体育形成及特征.青海民族研究,2006,vol.17(7):130-132
    [68]张斌,黄传兵.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历史变迁与现实发展.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vol.25(1):119-121
    [69]李晓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性及成因.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vol.37(4):10-13
    [70]张建新,白晋湘等.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困境与对策.广州体育学院,2005,vol.25(4):108-110
    [71]韦晓康,廖柳华.浅谈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民族教育研究,2006,vol.17(5):74-77
    [72]朱梅新,张雄.新疆少数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变迁对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vol.20(3):4-5
    [73]倪依克.蒸腾与困窘:当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之惑.体育科学,2005,vol.2(9):76-78
    [74]许建.原始宗教对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影响.体育科技,2005,vol.26(2):1-3
    [75]王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文化选择.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vol.29(7):873-875
    [76]肖谋远,韦晓康.宗教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影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vol.182(10):211-213
    [77]胡小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休闲时代体现文化多样性.体育与科学,2006,vol.27(2):1-3
    [78]段军刚.传统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4,vol.4:40
    [79]钟宁.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vol.19(3):17-20
    [80]蒋心萍.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本质内涵.体育科技,2004,vol.25(1):3-5
    [81]赵理强.论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文化功能.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vol.23(5):96
    [82]田祖国,白晋湘.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变迁与少数民族价值意识.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vol.26(5):581-582
    [83]饶远,沈阳.论民族传统体育的凝聚与交往功能.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1,vol.16(1):71-73
    [84]韦晓康.浅谈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与发展.搏击·武术科学,2006,vol.3(5):63-65
    [85]王天军.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特征及其开发原则.新疆大学学报,2000,Vol.17(2):94-95
    [86]马慧敏.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体育观念形成的影响.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vol.39(6):28-29
    [87]吕逸新.论生态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5,vol.3(4):54-56
    [88]牛亚莉.论体育的文化现象.甘肃高师学报,2005,vol.10(4):124-125
    [89]宋旭.论体育文化的多元化生.体育文化导刊,2005,vol.8:12-13
    [90]张建雄,江月兰.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相关问题辨析与界定.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vol.24(5):126-128
    [91]陈宇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功能初探.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vol.19(5):63-65
    [92]李志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与变异探析.体育科学,2004,vol.24(1):67-69
    [93]芦平生,陈玉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演进.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vol.29(3)
    [94]芦平生,陈玉玲.西北少数民族群众传统体育活动研究.体育科学,2004,vol.24(8):13-15
    [95]陈青.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健身模式主因素研究.天津体育院学学报,1999,vol.14(2):29-33
    [96]李志清,虞重干.专题研究与田野调查——少数民族体育研究的途径.体育科研,2004,vol.25(4)
    [97]颜绍泸.走近主流文化的历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之一.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vol.31(1):5-8
    [98]胡卓生.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4,vol.40(3):74-77
    [99]栗锋,庞元宁.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系统层次的文化透视.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vol.22(1):46-48
    [100]郭永东.论多元文化圈对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体育文化导刊,2005,vol.8:37-38
    [101]姜明,文格西.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点及发展趋势.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vol.25(10):55-56
    [102]王天军.新疆体育产业资源开发及利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vol.28(2):174-175
    [103]王俊奇,宋京佳.试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时代文化特点.湖北体育科技,2005,vol.24(1)
    [104]章岚.我国体育市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讨.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vol.19(2):26-28
    [105]宋全征,俞继英.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内涵及其应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vol.24(3):41-46
    [106]王俊奇.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体育科学研究,2004,vol.8(2):40-42
    [107]王天军.西部大开发与西部民族地区体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vol.26(2):32-3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