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末民初鉴藏家裴景福对历代青绿山水画的鉴藏及其原因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考察了清末民初鉴藏家裴景福的书画鉴藏活动,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其对青绿山水画的鉴藏情况。青绿山水画是中国早期山水画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唐代和宋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元代,水墨山水画获得巨大的发展,成为文人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形式。明代董其昌提出“南北分宗论”,青绿山水画被归为“非吾曹可学”的北宗而受到贬抑。董其昌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水墨山水画成为画坛主导,青绿山水画则逐渐衰落。清末民初之际,裴景福开始关注并收藏青绿山水画。裴景福为什么关注并收藏青绿山水画?仅仅是其个人的兴趣还是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相关联?裴景福是一个个案,还是代表了当时一批鉴藏家?这种鉴藏对画坛有无影响?
     本文以为,裴景福收藏青绿山水画的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裴景福在广东任职期间,受到南方藏家审美趣味的一定影响。第二,清末民初社会环境及人们心态的发生了巨大变化,青绿山水画绚烂的色彩较之平淡含蓄的水墨画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当时求新、求刺激的心理。第三,青绿山水画中包蕴着相当多的中国画技法。从青绿山水画中精研中国画学古法,是从传统艺术的内部寻求创新发展的一条途径。与裴景福同时期或稍后的鉴藏家,如顾麟士、吴湖帆都较注重对青绿山水画的收藏和研究,并亲身实践。金城领导下的中国画学研究会亦关注青绿山水画,并逐渐把用功的方向转向北宗山水,或致力于南北融合。裴景福对青绿山水画的重视与鉴藏并非个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青绿山水画的鉴藏对画家从传统中寻求中国画发展新机具有重要的意义。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connoisseurship and collection of blue-green paintings of connoisseur Pei Jingfu, who lived in the period of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Blue-green landscape painting was one of the main forms of early period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In Tang and Sung Dynasty, blue-green landscape painting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However, ink landscape painting,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forms of expression of inside sentiment of scholars, gained huge development in Yuan Dynasty. It is Dong Qichang, one of the most import figur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who advocated the theory of NanBeiZong, which argued that blue-green landscape panting which belonged to BeiZong was not good for scholar painters. Dong Qichang' s theory had greatly affected the produce of landscape painting in late Mi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 After Dong Qichang ink landscape painting developed greatly. On the contrary, blue-green landscape painting gradually fell into a decline. Why connoisseur Pei Jingfu collected blue-green landscape paintings in the period of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Whether or not the connoisseurship and collection of blue-green landscape paintings influenced painters in that time?
     The thesis wants to argue that three reasons due to the collection of blue-green landscape paintings of Pei Jingfu. The first was the taste of the connoisseurs of South China. The second, society changed a lot, the splendid color of blue-green landscape painting accommodated people' s curiosity compared to ink landscape painting which was simple and quiet. The third, there are many ancient skills in blue-green landscape paintings. Painters could search new way to develop landscape painting by learning and studying blue-green landscape paintings. Some other connoisseurs, such as Gu Linshi, Wu Hufan also collected and painted blue-green landscape paintings. Painters of Chinese HuaXueYanJiuHui, leaded by Jin Cheng, began to learn the style of BeiZong landscape paintings and study blue-green landscape painting. The connoisseurship and collection of blue-green landscape painting was important to painters who dedicated to develop landscape painting.
引文
1 见王德毅编《丛书集成续编》第101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叶德辉(1864-1927),字奂彬,号直山、郎园,室名观古堂,湖南湘潭人。光绪壬辰(1892)埋。曾任吏部主事,不久托名乞养辞归,潜心治学,藏书甚富。
    2 见黄宾虹,邓实编《中华美术丛书》第一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
    3 见黄宾虹,邓实编《中华美术丛书》第十一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盛大士(1771-1836),字号子履、逸云、兰畦道人等。江苏太仓人。擅长山水。嘉庆五年(1800)举人,山阳教谕。钱大昕弟子,诗画俱佳,山水宗王原祁。有《蕴愫阁诗集》、《溪山卧游录》。
    4 转引自黄戈《“漫施朱粉堆金碧”--吴湖帆山水画设色风格生成管窥》,《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5 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6 关于《游春图》卷的时代性见傅熹年《关于展子虔游人图年代的探讨》,《傅熹年书画鉴定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
    7 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
    8 安岐著,郑炳纯、郑增思、范景中审订校点《墨缘汇观》,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
    9 关于《明皇幸蜀图》的研究见李霖灿《宋人关山行旅图与明皇幸蜀图》、《明皇幸蜀图后记》、《明皇幸蜀图的新研究》,《中国名画研究》,台湾艺主印书馆,1973年。
    10 俞剑华点校《宣和画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
    11 同注8.
    12 邓椿著,庄肃、黄苗子点校《画继·画继补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13 见于玉安编辑《中国历代画史汇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
    14 同注8.
    15 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
    16 同注12.
    17 同注13.
    18 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
    19 汤垕著,马采点校《画鉴》,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
    20 同注8.
    21 同注13。
    22 同注8。
    23 同注13。
    24 吴升《大观录》,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
    25 同注8。
    26 同注2。
    27 见黄宾虹,邓实编《中华美术丛书》第十二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
    28 见黄宾虹,邓实编《中华美术丛书》第十二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
    29 同上。
    30 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
    31 罗天池(1805-1856年后)字六湖,一字洼湖,广东新会人。道光六年(1826)进士。官云南迤西道。后因回人事件职归,居广州。工书画,精鉴赏。
    32 《明清山水画选集》,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
    33 董其昌学画时,时常到顾正谊家观其收藏,所见多为元季四大家的作品。顾正谊曾自跋其经过长期观阅、学习元诸大家的作品,颇能得神髓,而董其昌在他的教导下,青出于蓝。董其昌考中进士后,在北京见到许多早期的山水作品:“既解褐,于长安好事家借画临仿。惟宋人真迹,马、夏、李唐最多,元画寥寥也。”后董其昌因事回到江南,所见的又多为元四家的作品。“辛卯请告还里。乃大搜吾乡四家泼墨之作。”见Celia Carrington Riely:Tung Chi' i-ch' ang' s Life(1555-1636),The Century of Tung Ch' i-ch' ang (1555-1636),Volume Ⅱ,pp.387-457.Wai-Kam Ho,Editor;Judith G.Smith,Coordinating Editor.Published By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Seattle And London,1992.
    34 晚清北京古物市场中的“四王”绘画的重要地位的研究,见黄小峰《晚清北京古书画市场中清初“四王”绘画之境遇》,中央美术学院2002级硕士论文。
    35 此时,江南比较重要的收藏家张大镛《自怡悦斋书画录》、陶樑(1772-1857)《红豆树馆书画记》、胡稹堂《笔啸轩书画录》、梁章钜(1779-1849)《退菴所藏金石书画跋尾》。
    36 关于清季广东的书画鉴藏研究,见庄申《从白纸到白银----清末广东书画创作与收藏史》,台北: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八十六年一月(1997)。
    37 岑春煊(1861-1933),广西西林人。举人出身。曾任光禄寺少卿、太仆寺少卿、布政使等职。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护送慈禧太后与光绪帝逃亡西安,升任陕西巡抚。后历任四川、两广、云贵总督等职。1920年退居上海至去世。著有《乐斋漫笔》。
    38 王树柟(1851-1936年),字晋卿,晚号陶庐老人,直隶新城县人。清光绪丙戌(1886)进士,官至新疆布政使。锐意改革,兴办教育。治学涉足广博,参与编撰《清史稿》、《新疆图志》等。1914年任清史馆总纂,国史馆总纂。
    39 联魁,光绪三十一年(1905),任新疆巡抚。
    40 载澜,字定甫,清末宗室。光绪帝堂兄,封辅国将军,晋辅国公。鼓动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攻打洋人。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被发往新疆。先后在迪化、绥来两地居住,新疆巡抚饶应祺颇予优待。
    41 苏元春(1844-1908),号子熙,广西永安(今蒙山县)人。中法战争时,署理广西提督,率部抗法。1899年代表清政府与法国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1903年,被劾。次年,发配新疆。1907年获释,归途中死于迪化。
    42 刘鹗(1857年-1909),字铁云,署名“鸿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今镇江)人。致力于数学、医学、水利学等实际学问,喜欢收集书画碑帖、金石甲骨。著有《老残游记》。
    43 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1945),法国汉学家、探险家。初从沙畹研究汉语,1898年参加西贡印度支那古迹调查会。1906年-1908年,到新疆喀什、库车和甘肃敦煌石窟考察,掠走中国大批珍贵文物。后任法兰西学院历史学与考古学教授,主编欧洲主要汉学杂志《东方学杂志》、《通报》。著有《中国发现摩尼教遗文考释》、《敦煌图录》等。
    44 张松亭、唐仁斋、陶听泉摹勒。初刻刻于民国元年(1911)。共36卷,所收内容上溯钟、王,下迄何绍基。续刻于民国十一年(1922)共12卷,收起晋至明清,历代书家墨迹。另有补遗一卷,乃翻《三希堂法帖》所刻《快雪时晴》、《中秋》、《伯远》三帖。
    45 宋伯鲁(1854-1932),字芝栋,一字芝田,亦署芝钝,陕西醴泉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支持康梁新政。戊戌变法后,被革职,遄回原籍。后应新疆布政史王树柟之请主持新疆通志局。著有《新疆建置志》、《新疆山脉志》、《西辕琐记》、《海棠仙馆诗集》、《知唐桑艾录》等。
    46 位于无锡西郊。
    47 吴廷栋(1793-1873),字彦甫,号竹如,安徽霍山人,道光五年(1825)拔贡,累官至刑部侍郎。晚清著名的理学家和保守派的代表人物。
    48 涂宗瀛(1812-1894),字阆仙,号朗轩,六安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举。历任江宁府、湖南按察使、广西巡抚、湖广总督等。著有《涂大司马年谱》、《涂朗轩尚书政书》、《重建江宁普育堂志》、《童蒙必读书》等书。
    49 关于裴大中的生平,见金天翮(1873-1947)撰《皖志列传稿》,铅印本,苏州:苏州中国国学会出版,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50 《壮陶阁书画录》卷四,《宋李伯时十四罗汉卷》条下。
    51 李鸿章(1823-1901),清末大臣、洋务派和淮军首领。字少荃,安徽合肥人。
    52 《壮陶阁书画录》卷十二,《明董香光贺曹大中丞召对叙册》条下。
    53 《壮陶阁书画录》卷七,《倪云林树石远岫立轴》条下。
    54 《壮陶阁书画录》卷十,《明唐子畏五十赠人山水立轴》条下。
    55 宝鋆(1807-1891),字珩、佩蘅,号锐卿,满洲镶白旗人。道光戊戌(1838)进士。历任礼部、户部侍郎、兵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等。1884年奕訢遭斥罢后随之退出政坛,谥文靖。
    56 《壮陶阁书画录》卷二,《宋黄居寀花鸟卷》条下。
    57 关于孔、潘二人的收藏研究,见庄申《从白纸到白银----清末广东书画创作与收藏史》,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八十六年一月(1997)。
    58 裴景福著,杨晓霭点校,《河海昆仑录》,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卷三,第205页。
    59 《壮陶阁书画录》卷一,《钟繇荐季直帖》条下。
    60 《壮陶阁书画录》卷十二,《王时敏》条下。
    61 关于裴景福被控贪污流放新疆一案始末参阅周轩《裴景福流放新疆案》,《紫禁城》1994年第2期。及金天翮(1873-1947)撰《皖志列传稿》,铅印本,苏州:苏州中国国学会出版,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62 见金天翮撰《皖志列传稿》,铅印本,苏州:苏州中国国学会出版,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63 裴景福著,杨晓霭点校,《河海昆仑录》,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卷三,第122-135页。
    64 同上,第131页。
    65 同上,第150页。
    66 联魁,光绪三十一年(1905),任新疆巡抚。
    67 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第十三卷,第320页。
    68 伯希和回国后,曾对裴景福收藏的王羲之《千字文》进行过研究,论文《千字文考》由冯承钧译后发表于《图书馆学季刊》第6卷第1期上。但伯希和拍摄了其他哪些裴景福藏品目前无从得知。
    69 陈澹然(1859-1930),字剑潭,桐城人。光绪十九年(1893年)举人。好读史书,狂放不羁,不拘守“桐城派”家法,人称“狂生”。著有《江表忠略》、《异伶传》、等。
    70 《壮陶阁书画录》在裴景福生前并未出版,乃是由其弟子金宝权1937年委托商务出版社出版。
    71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画源》,见《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张连、古原宏伸编,上海:上稍书画出版社,1989年。
    72 《壮陶阁书画录》卷一,《唐大李将军江山渔乐图卷》。
    73 裴景福“寒斋四宝”为李思训《江山渔乐图》、滕王《蛱蝶》、尉迟乙僧《天王罗汉》、郑虔《溪桥峻领》。
    74 关于王诜与李成、郭熙的关系的研究,见谢稚柳《李成考》,收入《鉴余杂稿》,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
    75 《壮陶阁书画录》,卷四。
    76 贾似道(1213-1275),字师宪,号秋壑,天台(今属浙江)人。南宋著名奸相。富收藏。
    77 明正嘉间柯维熊刻《史记》,序后有“绍兴三年四月十二日右修职郎充提举荣盐司,办公事石公宪发刊至四年十月二十日毕工”三十八字。推知石公宪是南宋绍兴时人。
    78 黄琳,明弘治-正德间(15-16世纪初),字美之,号休伯、国器。安徽休宁人,寓居江苏南京。富收藏,董其昌称其收藏鉴赏为一时之最。
    79 韩逢禧(约1578-1653年后),字朝延,号半山老人。江苏苏州人。明代大收藏家韩世能(16-17世纪初, 字存良,号敬堂,长期在京任官,位至翰林学士。张丑曾将其收藏的法书名画编成《南阳法书表》和《南阳名画表》)之子。韩逢禧未能继承父业,韩世能的收藏多从其手中散出。
    80 据李品仙在此卷上的题跋,抗战胜利之时,裴景福后人持此卷来售。李品仙惊讶其精工富丽,且为保护文物,使之不再遭劫运,乃以重价购之。李品仙(1892-1987),字鹤龄,中国广西省苍梧县人。曾参与护法战争、北伐。历任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安徽主席等。1949年随中华民国政府前往台湾。
    81 见黄君璧《白云堂藏画集》,台湾国泰美术馆出版,民国七十年(1981)。
    82 此卷在裴景福之后为狄平子、程十发收藏。程十发去世后,捐赠给上海中国画院。程十发考证并名此图为《青山白云图》。天津市文管处收藏有一件与此幅构图布局相类的作品,上有乾隆印鉴和石渠诸印,曾入《石渠宝笈初编》著录。对于二幅画的比较研究,见郑威《钱选〈青山白云图卷〉考释》,《收藏家》2000年第1期。北京故宫博物院亦收藏有一卷《山居图》,与此图经营布置相类。谢稚柳认为是元人绘,但是否出自钱选之手,存疑。见《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九册。
    83 《壮陶阁书画录》卷七。
    84 吴升《大观录》,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
    85 杨仁恺主编《中国书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297页。
    86 同上,第296页。
    87 转引自陈高华编著《元代画家史料》,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5月。第198页。
    88 王逢(1319-1388),字原吉,号梧溪子、最闲(一作贤)园丁、席帽山人,江阴(今江苏江阴)人,避乱于淞,复徒上海。工诗,尤长作行草,初非经意,大率具书家风范。卒年七十。著有《梧溪集》。
    89 见陈高华编著《元代画家史料》,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5月。第195页,柯九思条。
    90 《壮陶阁书画录》,卷七,《元柯丹邱山水册》条下。
    91 关于倪瓒《水竹居图》轴的研究见娄玮《倪瓒水竹居图题跋考》,《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6期。(美)张子宁《漫议倪瓒水竹居图》,朵云第六十二期《倪瓒研究》,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1月。第245-258页。
    92 关天倪瓒《雨后空林图》轴的研究见刘九庵《倪瓒绘画三作之鉴别》,朵云第六十二期《倪瓒研究》,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1月。第203-213页。
    93 《壮陶阁书画录》,卷七,《元倪云林嵩山草堂大轴》条下。
    94 同上。
    95 《壮陶阁书画录》,卷九,《明文衡山秋山待渡图》。
    96 《壮陶阁书画录》,卷九,《文衡山落花图并落花七律十首》条下。
    97 杨仁恺主编《中国书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437页。
    98 《壮陶阁书画录》卷十。
    99 同上。
    100 《壮陶阁书画录》卷十。
    101 同上。
    102 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违于董其昌的本意。董其昌曾经指出,水墨与青绿,如“两家法门,如鸟双翼”。董其昌本人的绘画中不乏青绿山水,其对唐杨昇的金碧没骨山水《峒关薄雪》的喜好也说明了其本意并非要将南北宗水墨与青绿针锋相对立。但其言论客观上促使了水墨山水地位的提高和青绿山水地位的降低。
    103 《壮陶阁书画录》卷十,《董其昌山水十大帧册》。
    104 《壮陶阁书画录》,卷十二,《清王石谷黄运两河图》条下。
    105 《壮陶阁书画录》卷四,《刘松年画司马温公独乐园图卷》条下。
    106 《壮陶阁书画录》卷十六,《清王麓台云峰叠瀑立轴》。
    107 《壮陶阁书画录》卷十一,《明董香光书右军辞世帖霜寒帖小册》条下。
    108 《壮陶阁书画录》卷三
    109 《壮陶阁书画录》卷一,《唐褚登善书阴符经卷》条下。
    110 《壮陶阁书画录》卷十二,《董香光十札卷》条下。
    111 《壮陶阁书画录》卷十二,《董香光书唐人早朝二诗卷》条下。
    112 对于裴景福对董其昌绘画作品的评价的分析,参阅古原宏伸著,金志林译,《后世对董其昌的评价》,《新美术》,1994年第2期。
    113 《壮陶阁书画录》卷十二,《董香光山水十帧大册》条下。
    114 《壮陶阁书画录》卷十二,《董香光仿小米云山立轴》条下。
    115 《壮陶阁书画录》卷一,《六朝画史陆探微山水卷》条下。
    116 《壮陶阁书画录》卷一,
    118 《壮陶阁书画录》卷一,《六朝画史陆探微山水卷》条下。
    119 张丑(1577-1643)原名谦德,字叔益,后改今名。字青甫,号米庵,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善鉴藏,著有《清河书画舫》、《真迹日录》。《清河书画肪》成书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为书画合编,分十二卷。以人物为纲,按时代顺序,除著录作者家藏及所见古书画名迹外,并有画家简介、前人论述。每件作品记录其题跋文字,并加以评论和考证。
    120(清)顾文彬、(民国)顾麟士撰,顾荣木、汪葆楫点校《过云楼书画记·续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页。
    121 余绍宋《古书画经眼录》,见余子安编著《余绍宋书画论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50页。
    122 同上,第167页。
    123 《壮陶阁书画录》,卷十《文衡山草书千文卷》条下。
    124 《壮陶阁书画录》,卷十四,《仿右丞映雪立轴》条下。
    125 《壮陶阁书画录》,卷一,《六朝画史陆探微山水卷》条下。
    126 《壮陶阁书画录》,卷十六,《清王麓台壬辰秋日浅绛山水立轴》条下。
    127 裴景福对材质的关注见附录四。
    128 吴湖帆著,梁颖编校,吴元京审订,《吴湖帆文稿》,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第358页。
    129 同上,第19页。
    130 吴大澂(1835-1903),字清卿,号恒轩,晚年又号愙斋,江苏省吴县人。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累官至广东、湖南巡抚。一生喜爱金石,工诗文书画。著有《说文古籀补》、《古玉图考》、《愙斋集古录》、《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愙斋文集》等。
    131 关于清初北方藏家的研究,见傅申《王铎与北方鉴藏家》,《中国绘画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9月。
    132 关于清季广东的书画鉴藏研究,见庄申《从白纸到白银----清末广东书画创作与收藏史》,台北: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八十六年一月(1997)。
    133 如张大镛,生卒年不详,号鹿樵,江苏昭文人,道光十二年(1832)写成《自怡悦斋书画录》。陶樑(1772-1857),号凫薌,江苏长洲人。官职内阁侍读大学士。著有《红豆树馆书画记》。胡稹堂,生卒年不详,号琴生,安徽黟县人。道光十九年(1839)编成《笔啸轩书画录》。梁章钜(1779-1849),字苣林,号退菴,福建长乐人。历任山东按察史、江苏巡抚。道光二十五年(1845)著成《退菴所藏金石书画跋尾》。
    134 潘正炜的祖父潘启,在乾隆年间,已是广州十三洋行之一的同文行的创办人。潘正炜继承的先世遗产,超过二千万元,几与王侯相等。对广东十三行与文化的研究见彭丹,《论清代广州十三等商人对岭南文化的贡献》,暨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35 庄申《从白纸到白银----清末广东书画创作与收藏史》,台北: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八十六年一月(1997),第四卷、第五卷。
    136 同上,第484页。
    137 庄申《从白纸到白银----清末广东书画创作与收藏史》,台北: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八十六年一月(1997),第483页。
    138 屈大均《广东新语》(清历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4月。
    139 裴景福曾言:“三百年来,真能识六朝唐五代古画者,前唯安岐,后唯罗天池,宋牧仲、吴荷屋猶或逊之。”《壮陶阁书画录》,卷一,《六朝画史陆探微山水卷》条下。
    140 辛耀文(1876-1928),号仿苏,芋花庵主,广东顺德人。
    141 冼玉清《鉴藏家辛耀文》,《艺林丛录》,第六辑,香港:商务印书馆。第338页。
    142 《壮陶阁书画录》,卷十二,《清王石谷黄运两河图》条下。
    143 见余子安编著《余绍宋书画论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12月。
    144 晚明尚“奇”美学对晚明以至清初书坛产生的巨大影响,见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4月。
    145 沈宝昌,字酝石,浙江绍兴人,1914年-1916年任上海知事。
    146 王钟纂,胡人凤续纂,《法华乡志·序》(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7月。
    147 程小青(1893-1976),原名程青心,又名程辉斋,江苏吴县人。少年家贫,曾在钟表店当学徒,自学外语。18岁时开始从事文学写作,与周瘦鹃合作翻译柯南道尔作品,后创作 《霍桑探案》,一举成名。
    148 平襟亚(1892-1978)著 《人海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民国“鸳鸯蝴蝶流派”文学三潮(广陵潮、人海潮、歇浦潮)之一。
    149 转引自王子今,《清人上海竹枝词透露的近代化气息》,《学术季刊》 2000年第1期。
    150 同上。
    151 《新法映相》,《中西日报》,1892年5月21日,转引自蒋建国,《清末广州报纸广告与洋货推销》,《船山学刊》,2007年第1期。
    152 王蕴章(1884-1942),字莼农,号西神,别号窈九生、红鹅生等,江苏省金匮(今无锡市)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副榜举人,历任海沪江大学、南方大学、暨南大学国文教授,上海《新闻报》编辑,《小说月报》 的主编。通诗词,擅作小说,工书法。
    153 关于晚明朱谋 编 《古文奇字》 的意义的研究见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4月。第80页。
    154 《出版赘言》,见《礼拜六》 第1期。转引自邱培成,《前期《小说月报》与清末民初上海都市文化》,复旦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155 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强调小说对于社会改革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对当时有较大的影响。
    156 见左鹏军 《晚清民国传奇杂剧考索》,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157 薛永年,《海派对扬州八怪的发展与中国画》,《海派绘画研究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12月。
    158 裴景福 《睫闇诗钞·岭南集》。
    159 裴景福 《睫闇诗钞·淮隐集》之《求缶老画荔子精扇,千里邮寄,并书近作见示,喜极答谢》。
    160 裴景福 《睫闇诗钞·淮隐集》之《缶老墜车伤目几殆目,愈耳聋,益甚承寄三诗,赋此答之》。
    161 见附录一。
    162 裴景福 《睫闇诗钞·风泉集》之《昌硕画梅花》。
    163 同注 158.
    164 关于扬州八怪与海派的关系,见薛永年,《海派对扬州八怪的发展与中国画》,《海派绘画研究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12月。
    165 关于赵之谦与海派的关系研究,参阅单国强《赵之谦属不属海派》,《海派绘画研究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12月。
    166 《壮陶阁书画录》 卷二十,《赵伪叔点景花卉钜册》 条下。
    167 同上。
    168 康有为 《万木草堂藏中国画目》,上海长兴书局,民国七年(1918)。
    169 沈曾植 《海日楼札丛·海日楼题跋》,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卷三,《张夕庵崟山水卷跋》。
    170 见余子安编著 《余绍宋书画论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12月。
    171 陈独秀 《美术革命》(答),《新青年》,第6卷第1号(1919年1月15日),第86页。
    172 《壮陶阁书画录》,卷十五。
    173 《壮陶阁书画录》,卷十 《仇十洲摹清明上河图长卷》 条下。
    174 《壮陶阁书画录》,卷十五 《恽南田仿郭河阳立轴》 条下。
    175 《河海昆仑录》,第59页。
    176 《壮陶阁书画录》,卷十五 《清恽南田仿郭河阳立轴》 条下。
    177 《壮陶阁书画录》,卷十 《仇十洲摹清明上河图长卷》 条下。
    178 《壮陶阁书画录》,卷十五 《清王石谷黄运两河图卷》 条下。
    179 关于顾氏过云楼的鉴藏研究,参阅陶大珉《过云楼顾氏家族书画鉴藏活动研究》,中央美术学院 2004级硕士学位论文。
    180(清)顾文彬、(民国)顾麟士撰,顾荣木、汪葆楫点校,《过云楼书画记·续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7页。
    181 费念慈(1855-1905),字屺怀,号西蠡,江苏武进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十,官编修。与文廷式、江标年相若,才相伯仲,皆有声词馆。后以事被劾,放归,寄居苏州。工书,精赏鉴,著有《归牧集》。
    182 同注 187,第9页。
    183 吴湖帆著,梁颖编校,吴元京审订 《吴湖帆文稿》,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第48-49页。
    184 见钱选 《南山幽棲图》 卷后跋,图见 《上海中國畫院程十髮藏畫東列館藏品》,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 版社,1997年。
    185 狄葆贤(1873-1921),字楚青,号平子、平等阁主,江苏溧阳人。曾参加戊戌变法活动,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04年受康有为、梁启超资助在上海创办《时报》、《民报》和有正书局。影印书画碑帖,于书画之传播及教育贡献良多。擅诗文书画,富收藏,精鉴别,著有《平等阁笔记》、《平等阁诗话》等。
    186 见钱选《山居图》,狄平子乙亥(1935年)跋。
    187 曾熙(1861-1930),湖南衡阳人。初字嗣元,更字子辑,号俟园,晚号农髯。曾主讲石鼓书院,辛亥后,先后任湖南教育会会长、省副议长等职。1915年应李瑞清邀请至上海,鬻书画,卖詩文,兼授门徒。
    188 同注 119。
    189 对于吴湖帆青绿山水的研究参阅张春记 《吴湖帆绘画艺术及相关研究》,《新美术》,2000年第1期。
    黄戈 《“漫施朱粉堆金碧”--吴湖帆山水画设色风格生成管窥》,《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90 郑振铎(1898-1958)《近百年来中国绘画的发展》,见《郑振铎艺术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191 《漫谈山水画》,1950年2月12日北京《新建设》第1卷,第12期,见王震,徐伯阳编,《徐悲鸿艺术文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裴景福 《壮陶阁书画录》,中华书局,民国二十六年(1937)。
    《睫闇诗钞》,影印本,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七年(1918)。
    《睫闇诗钞续集》 刻本,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八年(1929)。
    《河海昆仑录》(杨晓霭点校),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金天翮 《皖志列传稿》,铅印本,苏州:苏州中国国学会出版,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宣和画谱》(俞剑华点校),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
    邓椿 《画继·画继补遗》(庄肃、黄苗子点校),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汤垕 《画鉴》(马采点校),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
    夏文彦 《图绘宝鉴》,于玉安编辑 《中国历代画史汇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
    汪砢玉 《珊瑚网》,见卢辅圣主编 《中国书画全书》 第五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
    张丑 《清河书画舫》,见卢辅圣主编 《中国书画全书》 第四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
    安岐 《墨缘汇观录》,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11月。
    顾文彬、顾麟士 《过云楼书画记·续记》(顾荣木、汪葆楫点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
    张庚 《国朝画徽录》,见卢辅圣主编 《中国书画全书》 第十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
    钱杜 《松壶画忆》,见黄宾虹,邓实编 《中华美术丛书》 第十二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
    张鸣珂 《寒松阁谈艺琐录》,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屈大均 《广东新语》(清历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4月。
    庞莱臣 《虚斋名画录》,《虚斋名画续录》,卢辅圣主编 《中国书画全书》 第十二 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
    康有为 《万木草堂藏画目》,上海长兴书局,民国七年(1918)。
    吴湖帆著 《吴湖帆文稿》(梁颖编校,吴元京审订),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张伯驹主编 《春游社琐谈,素月楼联语》,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6月。
    沈曾植 《海日楼札丛·海日楼题跋》,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
    余绍宋 《余绍宋书画论集》(余子安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12月。
    吴研人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岳麓出版社,2003年4月。
    叶恭绰 《遐庵小品》,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孙殿起 《琉璃厂小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周轩 《裴景福流放新疆案》,《紫禁城》,1994年第2期。
    贺履之 《论中国山水画派别》,《湖社月刊》,1927年第2期。
    许俊 《青绿山水画谈》,《美术研究》,1995年第3期。
    宋力 《元代文人画思潮对青绿山水画发展的影响》,《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析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画的变迁》,《美术观察》,2006年第7期。
    郑威 《钱选〈青山白云图卷〉考释》,《收藏家》2000年第1期。
    黄朋 《由钱选山居图观元初的“新青绿”山水》,《南京艺术学院学院》 2000年第2期。
    洪再新 《古玩交易中的艺术理想----黄宾虹、吴昌硕与[中华名画----史德匿藏品影本]始末考略》,《美术研究》,2001年第4期、2002年第1期。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9月。
    余辉 《鉴定元明青绿山水画的突破口》,《收藏家》,2007年第4期。
    王雷、陈恩虎《民国初年前清遗老圈生存心探析》,《史学月刊》,2005年第3期
    万青力 《南风北渐:民国初年南方画家主导的北京画坛(上)》,《美术研究》2000年第4期。
    耿昇 《伯希和西域探险与中国文物的外流》,《世界汉学》 第三期。
    黄简 《千两黄金哪易得--锺繇《荐季直表》墨迹照片之发现》,《书谱》 1986年第3期。
    赵国英 《清初私家书画鉴藏研究》,《朵云》,第45期。
    徐建融 《狄平子和他的藏画》,《美术报》 2001年1月13日。
    凌利忠 《明清画学著述的反思及启示》,《朵云》 第52期,2000年7月。
    梁江 《近代美术鉴藏一瞥》,《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李文海、赵晓华《晚清官僚士人群体的人际交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年第6期。
    李松 《二十世纪前期中国画家集群的地域分布及社团活动》,《美术》,1994年第5期。
    王连起 《从董其昌的题跋看他的书画鉴定》,《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2期。
    古原宏伸 《论后世对董其昌的评价》(金志林译),《新美术》,1994年第2期。
    张春记 《吴湖帆绘画艺术及相关研究》,《新美术》,2000年第1期。
    黄戈 《“漫施朱粉堆金碧”--吴湖帆山水画设色风格生成管窥》,《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王子今,《清人上海竹枝词透露的近代化气息》,《学术季刊》 2000年第1期。
    蒋建国 《清末广州报纸广告与洋货推销》,《船山学刊》,2007年第1期。
    郎绍君 《二十世纪山水画的“承”与“变”》,《二十世纪山水画研究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
    李敖 《中国艺术史一个断层的重建----周越墨迹研究》,《苏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杨丹霞 《民国时期“京派”山水画溯源》,《美术》,2005年第8期。
    王文娟 《“青绿”颜色词考及青绿山水画》,《美术史研究》,2007年第2期。
    李天纲 《简论上海开埠后的社会与文化变迁》,《史林》,1987年第2期。
    云雪梅 《金城和中国画学研究会》,《美术观察》,1999年第1期。
    《金城与北京画坛》,《美术》,2005年第7期。
    李长莉 《晚清社会风习与近代观念的演生》,《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6期。
    王克文 《宋元青绿山水与米氏云山》,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年。
    宇文洲 《青绿山水技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
    庄申 《从白纸到白银----清末广东书画创作与收藏史》,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八十六年一月(1997)。
    万青力 《并非衰落的百年----十九世纪中国绘画史》,台湾雄师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白谦慎 《傅山的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杨仁恺 《中国书画鉴定学稿》,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年。
    《国宝沉浮录:故宫散佚书画见闻考略》,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中国书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徐邦达 《古书画伪讹考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
    李霖灿 《中国名画研究》,台湾艺主印书馆,1973年。
    谭述乐 《王石谷绘画风格与真伪鉴定》,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张连、古原宏伸编 《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 《海派绘画研究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
    《二十世纪山水画研究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
    洪再辛选编 《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
    李铸晋、万青力 《中国现代绘画史·晚清之部》、《中国现代绘画史·民国之部》,文汇出版社,2003年。
    谢巍 《中国书画著作考录》,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
    郑逸梅 《清末民初文坛轶事》,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
    《珍闻与雅玩》,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徐悲鸿 《徐悲鸿艺术文集》(王震,徐伯阳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陈重远 《文物话春秋·琉璃厂》,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
    《鉴赏述往事》,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桑咸之 《晚清政治与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郑师渠 《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左鹏军 《晚清民国传奇杂剧考索》,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日]樽本照雄 《清末小说研究集稿》(陈薇监译),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
    杨惠东 《中国早期青绿山水形态与成因研究》,南京艺术学院 2002级博士学位论文。
    邱培成,《前期 《小说月报》 与清末民初上海都市文化》,复旦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苏滨 《清末民初的美术与社会研究 1895-1937》,首都师范大学2001级博士学位论文。
    黄小峰 《晚清北京古书画市场中清初“四王”绘画之境遇》,中央美术学院 2002级硕士论文。
    陶大珉 《过云楼顾氏家族书画鉴藏活动研究》,中央美术学院 2004级硕士学位论文。
    吴雪杉 《李日华的绘画史观念及其成因》,中央美术学院 2000级硕士学位论文。
    石莉《清末民初上海的艺术家与民间赞助》,南京艺术学院 1998级硕士学位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