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整体构建研究,是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理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无论是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的全面建设,还是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笔者选择这个题目作为学位论文的出发点和归宿。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系统论思想为指导,吸收和汲取了以往研究者的理论和成果,特别是吸收和借鉴了当代国内外心理学、教育学、德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探讨,以期深化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改革和理论建设的深入发展。本文共包括四章内容:
     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基础理论问题。论文从概念分析入手,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同时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确立依据及其特征进行了简要梳理,并从承载形式视角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基本构成进行了解读。
     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我国现行学校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基本情况。本章在教材梳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考察了我国现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内容体系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现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现状进行了批判性反思,从而力求全面把握我国现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内容体系在整体构建方面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我国现行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的基本情况。本章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考察了我国现行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现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现状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从而力求全面把握我国现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在整体构建方面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整体构建的具体实施问题。针对前面的分析,论文首先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进而在此基础上从基本思路、实施策略两个核心层面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具体实施问题进行了针对性探讨。
The study o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s, is thetheory of system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s. The research onsystem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s has a very importantpractical significance both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comprehensively and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e the scientificlevel. To choose this topic as my starting point and home of academic dissertation in thispoint.
     The paper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arx system as the guide, absorb and draw theprevious researchers' theories and achievements, especially absorb and draw lessons from thedomestic and foreign psychology,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and other subjects of the lates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the school, the contents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verall construction undertook comparative thoroughsystematic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in order to deepen the research, and promote th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e innovation and theory development. The contentsummary of this text is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content system of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irstly, the paper definitions the the concept of the content system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econdly, the paper analysis’the basis and feature of thecontent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inally, the paper analysis’ thedeconstruction of the content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our current curriculums content system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chapter studi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our currentcurriculums content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empiricalresearch of teaching material,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in order to grasp aseries of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curriculum content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our current content system of Daily Education. Thischapter studi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our current content system of Daily education on the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in order to grasp aseries of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curriculum content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roblem how to construct the system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s.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analysis, the chapter firstly definitions the concept of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 and then the chapter discuss the basic train of thought andimplementation strategy.
引文
①祖国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①目前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系统构建)问题的研究论文,颇具代表性的主要有:熊建生教授的《论思政教育内容系统构建》,周香莲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博士论文)、《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思考》、张忠华的《科学构建德育内容体系的系统研究》等。
    ①王立仁.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39.
    ①王立仁.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39.
    ①[德]汉斯·波塞尔.科学:什么是科学[M].李文潮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118.
    ①中共中央文献编委会.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39.
    ②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6.
    ③杨小微.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46
    ①黄再胜.实证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合理运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39.
    ①何善亮,苏丹兰.明确问题·刨生理论·改善实践——“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变革中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研讨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08(7):34.
    ①沈壮海.返本开新:思政研究的创新路径[N].中国教育报,2009-08-25(003).
    ①教育部社政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0.
    ②教育部社政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0.
    ①侯勇,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学科辨析与新认识[J].学术论坛,2010(5):70.
    ②王立仁.德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66.
    ③王立仁.德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9-80.
    ④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8.
    ⑤范树成.德育过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7.
    ①张国启,张皓.改革开放30年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嬗变及启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4):2.
    ②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59.
    ①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86.
    ②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0(7):5.
    ①熊建生,孙颖.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5):32.
    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83.
    ②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4.
    ③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①思想政治工作司.激流勇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1998(10):24.
    ②[美]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剖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365.
    ③[美]卡扎米亚斯,马西亚拉斯.教育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文化出版社,1981.195.
    ④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依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6.
    ⑤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2.
    ⑥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依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6.
    ①教育部社政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2.
    ②王逢贤.学校德育过程特点初探[J].教育研究,1979(3).
    ③教育部社政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2.
    ④沈璿.把握品德心理结构深入开展荣辱观教育[N].光明日报,2006-11-25(006).
    ⑤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17.
    ⑥何秀煌.新世纪的道德教育:从记号学观点看道德教育的形式与内容[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96.18.
    ①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0.
    ②教育部社政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6.
    ①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231.
    ②张元龙.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规律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3):109.
    ①刘基,张亚龙.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因素[J].党政论坛,2009(11):46.
    ②熊建生,孙颖.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5):33.
    ①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依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6.
    ②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属性和本质要求[J].江汉论坛,2009(8):110.
    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83.
    ④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⑤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属性和本质要求[J].江汉论坛,2009(8):110.
    ①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
    ②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③熊建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2):29.
    ①熊建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2):30.
    ①熊建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2):29.
    ②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导论[J].思想理论教育,2007(7):75.
    ①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②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导论[J].思想理论教育,2007(7):75.
    ③孙晓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探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7.64.
    ①杨细平.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对稳定性与随机应变性的统一[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1(4):56.
    ②鲁洁.道德教育一种超越[J].中国教育学科,1994(6):2.
    ③熊建生,孙颖.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5):32.
    ②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4.
    ③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64-65.
    ①陈侠.课程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7.
    ②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78.
    ③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1.
    ①佘双好.试论直接学科德育课程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4(12):52.
    ②佘双好.试论直接学科德育课程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4(12):52.
    ①[法]涂尔干.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23.
    ②骆郁廷,黎海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解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17.
    ①[苏]苏霍姆林斯基.睿智的父母之爱[M].罗亦超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126.
    ①刘万海.德性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8.
    ①班建武,檀传宝.改革开放30年来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变迁与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8(24):19.
    ①陈桂生.我国基础教育中的“思想道德课程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48.
    ②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3.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53.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29.
    ③张文喜.马克思论“大写的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58.
    ④王金情.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大学,2010.32.
    ⑤刘铁芳,樊杰.面对儿童发展的可能性:超越成人本位与儿童本位[J].教育科学研究,2011(2)27.
    ①王立仁.大学生问题进行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1-33.
    ②[美]布鲁姆.美国精神的封闭[M].战旭英,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7:1.
    ③刘铁芳,樊杰.面对儿童发展的可能性:超越成人本位与儿童本位[J].教育科学研究,2011(2)28.
    ④刘铁芳,樊杰.面对儿童发展的可能性:超越成人本位与儿童本位[J].教育科学研究,2011(2)27.
    ⑤刘晓东.论教育与天性[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4):69.
    ⑥臧宏.解决学生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N].光明日报,2010-01-25(007).
    ②王立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逻辑展开模式[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2):95.
    ③鲁洁.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1.
    ①郑永廷,张艳新.高校德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的失衡与成因[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1.
    ②杨小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0(7):37.
    ③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80.
    ①钱钟书.钱钟书文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408.
    ②胡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7.4.
    ③石中英.“狼来了”道德故事原型的价值逻辑及其重构[J].教育研究,2009(9):19.
    ④陈慰.德育,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从《请投我一票》看当前思想品德教育者面临的两难困境[J].思想理论教育,2009(14):75.
    ⑤陈慰.德育,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从《请投我一票》看当前思想品德教育者面临的两难困境[J].思想理论教育,2009(14):75.
    ①胡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7.4.
    ②彭志越.提高德育有效性必须切实关注学生的主体需要[J].高等教育研究,2001(9):72.
    ③戴艳军,杨正德.破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4):60.
    ①2008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EB/OL].http://www.moe. edu. cn/edoas/website18/86/info1217223868107686.htm,2009-08-10.
    ②秦璞.面对书本和现实的反差—提高思想政治课信度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1(3):46.
    ①高德胜.不是什么都能考的——对“思想品德”课考试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7(1):4.
    ①鲁洁.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2.
    ①[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J].上海:三联书店,1991.34页.
    ②唐汉卫.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表现与批判[J].当代教育科学,2004(10):24.
    ③学生不欢迎,老师很茫然——部分高校政治课现状调查[N].中国青年报,2007-04-23.
    ①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54、313.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调研组.学有所教——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供的六十条建议[J].教育研究,2009(3):12.
    ①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82.
    ①杨现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消极心态与对策[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5):43.
    ①樊学艺.大中小学德育裸程合理性建构的研究现状与对策分析[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3).
    ①檀传宝.问题与对策—若干德育问题的调查与专题研究[J].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175.
    ①单丁.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108.
    ②詹万生.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教育研究,2003,(1):48一52.
    ③程少堂.第三只眼睛看课改——中小学课改四年回顾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5(2).
    ④邓达.知识论域下的高校德育课程[D]:[博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08.33-34.
    ⑤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9-10.
    ①邓达.知识论域下的高校德育课程[D]:[博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08.54.
    ①杜时忠.制度比榜样更重要——新时期学校德育制度建设初探[J].人民教育,2001(9):40.
    ①刘佳.德育何时能走出“形式”的怪圈?[N].天津教育报,2010-4-2(003).
    ②巴勇.关于高校按年级分层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2(11):85.
    ③王栋生.永不凋谢的玫瑰[J].读者,2004(24).
    ①吴红伟,宋勇军.论学校德育目标的偏失与回归[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4):62.
    ②曹永国.道德教育之“落在实处”的后果及其检测[J].教育学报,2008(2):52.
    ③鲁洁.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J].教育研究,2005(12):42.
    ④鲁迅.鲁迅全集[M].延边:延边出版社,1999.565.
    ⑤刘佳.德育何时能走出“形式”的怪圈?[N].天津教育报,2010-4-2(003).
    ①[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3.
    ②叶澜,郑金洲等.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6.
    ③杨超.现代德育人本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35.
    ④田晓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成因与对策[M].苏州大学学报,2006(6):117.
    ①熊丙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f47710102du2z.html?tj=1.
    ①王炳林,张润枝.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69.
    ②封希德.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探讨[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183.
    ③王炳林,张润枝.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69.
    ①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1):11.
    ①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359.
    ②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1):11.
    ①文大稷,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再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9):8.
    ①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及其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2):39.
    ②周湘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4(2):146.
    ③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5.
    ④闫艳,王秀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8(4):14.
    ①王立仁.道德修养课问题式教学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1(2):52.
    ②王立仁,祖国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维度的教育主体建设[N].光明日报,2007-12-23(7).
    ③王立仁.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41.
    ①郭聪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J].求实,2008(9):82.
    ②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①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论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9(5):2.
    ②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态的层次结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9):60.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1.
    ①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121.
    ①查朱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4):36
    ①教育部社政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9.
    ②袁贵仁.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7.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
    ①柴葳,余冠仕.425项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正积极推进[N].中国教育报2011-07-16(001).
    ①陈瑛.遵规重行:青少年道德教育成功之本[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6):4.
    ①周济.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1):3.
    ②房玫.让马克思主义可亲可爱可敬可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59.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斯大林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毛泽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
    [5]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王立仁.德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王立仁.问题与对策——大学生活进行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8]王立仁.论人及其责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9]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0]张澍军.思想理论教育论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1]张澍军,王立仁.德育的人学承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3]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4]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5]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实验报告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6]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研究论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7]詹万生.和谐德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8]朱成瑞.大中学校德育衔接探索[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4.
    [19]余立.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0]刘继生.德育探索与实践:大中学校德育衔接研究成果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1]王兰垣.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22]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3]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4]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5]王玄武,骆郁廷.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6]朱小曼.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7]王小飞.道德教育文本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28]魏贤超.德育课程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9]杜时忠.社会变迁与德育实效——转型期中小学德育实效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0]雷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1]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2]陈谷嘉.朱汉民.中国德育思想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3]檀传宝.问题与出路——若干德育问题的调查与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34]黄书光.变革与创新——中国中小学德育演进的文化审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35]刘川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6]王玄武.比较德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7]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8]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9]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0]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2]孙少平.新中国德育五十年,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43]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史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4]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5]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6]杨超.现代德育人本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7]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48]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9]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0]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2]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3]徐贵权.走进高中新课改[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4]吴铎,罗国振.道德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5]朱小曼.道德教育论丛2卷[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6]调研工作领导小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汇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7]范树成.当代学校德育范式转换与走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8]鲁洁.德育现代化实践研究[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59]邬冬星.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道德素质的整体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1(2).
    [60]檀传宝.德育:用行动表达承担的勇气[N].中国教育报,2006-03-30.
    [61]许悦联.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转换规律[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8(3).
    [62]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导论[J].思想理论教育,2007(7).
    [63]吴康宁.中国大陆小学“品德”教学大纲的社会学研究—兼与台湾小学“道德”课程标准相比较[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3期).
    [64]冯文全.论德育内容的结构及其优化[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65]刘双.德育内容创新的理性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6(1).
    [66]张忠华.科学构建德育内容体系的系统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6(10).
    [67]盛素明.一份高中生问卷调查引发的思考[J].基础教育,2008(4).
    [68]李玲,高德胜.论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2005(11).
    [69]张香兰.当前大学德育的“实体”人学观及其批判[J].江苏高教,2008(3).
    [70]刘璟,熊永兰,田黎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刍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
    [71]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论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
    [72]周湘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J].社会主义研究,2004(2).
    [7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内容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1).
    [74]魏贤超.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初探[J]教育研究,1995(10).
    [75]王东莉.思想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2).
    [76]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内容的辩证关系[J].理论月刊,2002(2).
    [77]闫艳,王秀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8(4).
    [78]袁雅莎,李立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笔谈[J].人大复印资料,2006(1).
    [79]闫艳,王秀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8(4).
    [80]赵宏义.“规范约束”与“意义引领”[J].中国德育,2006(1).
    [81]程建平.论现代德育内容的构成及其趋势[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4).
    [82]周湘莲.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5(6).
    [83]封希德.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探讨[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
    [84]王炳林,张润枝.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85]邓达.知识论域下的高校德育课程[D]:[博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08.54.
    [86]张锐.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1).
    [87]周双娥.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必须从实际出发[J].娄底师专学报,2001(3).
    [88]胡昂.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性研究中国教育学刊[J].2009.07
    [89]叶雷,大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05
    [90]王鲁宁,杨承惠.德育衔接方法的类别划分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关于德育街接方法论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8(4).
    [91]刘裕宏.大学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问题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06.
    [92]王小琴.从学校德育教育的衔接与深化看德育体系的构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2).
    [93]赵翠玲.从系统论看我国学校德育衔接问题[J].云梦学刊,2007(12).
    [94]杨静漪.从道德社会化视角看大中小学道德教育的衔接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2(7).
    [95]詹万生.21世纪中国德育课程体系之建构[J].教育研究,2000(12).
    [96]冯铁山,詹万生.整体建构学校德育体系与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J].教育科学研究,2005(5).
    [97]杨清.我国普通高校与普通中学德育衔接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98]詹万生.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教育研究,2003(1).
    [99]詹万生.中小学德育的行动指南—《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解读[J].中国德育,2008(8).
    [100]何独明,滕发祥.学校德育系统的构建[J].教育探索,2006(10).
    [101]汪洪梅.中学与大学德育的衔接[D].江西师范大学,2005.
    [102]牛凤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和中学政治课教学衔接研究[D].湖南大学,2009.
    [103]王鲁宁.科学、有效地解决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衔接问题——关于加强大、中学校德育衔接方法科学化、有效性问题研究的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2).
    [104]刘继生.试论大中学校德育的衔接[J].江汉大学学报,2000(2).
    [105]熊伶.论德育教学的衔接[J].求索,2003(4).
    [106]胡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7.
    [107] Peters, R.S. Mor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M].London: Georef All and Unwinn,1981.
    [108] P.Mcphail, J.Ungeod Thomas, H.Chaoman.Mor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 [M] LongmanGroup Limited,1972.
    [109] Neil.A.S.The Problem Child [M]. New York: Robert McBride,1927.
    [110] Beck, Cetal.The Moral Education Project, Year3[M].Toronto: 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1976.
    [111] Wilson.J, Williams.N, Sugarman.B.an Introduction to Moral Education [M]. London: penguin,1968.
    [112]John Dewey. Moral principles in education.Boston, New York [J.]: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0.
    [113]Steven Fesmire.Dewey and moral imagination: pragmatism in ethics[M].Bloomington: IndianaUniversity Press,2003.
    [114] Piaget,j.&Inhelder,B.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M]. New York: Basic Books,1969.
    [115] Vygotsky, L.S.Child psychology[M]. New York:Plenum,1998.
    [116] Jerry Aldridge,RenittaGoldman:CurrentIssuesandTrendsinEdueation.Boston:AllynandBaeon.2002
    [117]MatthewLIPman, AnnMargaretSharP, Frederiek5.Oseanyan: PhilosoPhy in the Classroom.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8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