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界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和全球性能源危机的涌现,人类开始意识到为求发展而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危害,于是如何慎重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节约能源成为各界学者共同关注的课题。在建筑界,为了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专家和建筑师们致力于生态建筑的研究。其中围蔽建筑空间的外围护结构——“界面”,是体现生态性能的重要部位,它们就象人的“皮肤”一样,不仅要保护“内部器官”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下正常运转,还要进行高效率的“呼吸”,完成能量的转换,它们的设计是完成这项任务的根本保证。本论文希望在研究建筑生态设计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初步探讨建筑界面的生态设计方法。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生态、建筑与界面》,阐述生态、生态学及生态建筑的产生、发展过程,提出生态建筑系统及界面的概念;第二章《建筑界面的生态要素》,讲述界面生态设计的影响因素;第三章《界面的生态建构技术》,介绍界面设计的构造、材料及智能技术;第四章《界面的生态实例分析》,分析国外建筑师的两个成功案例,这些成功的经验对于我国建筑界面的生态之路也具有指导意义;第五章《结语》,总结界面生态设计的方法和技术,倡导生态建筑文化。
With the continual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appearance ofglobal energy crisis, human being begin to realize the disadvantage brought to natureenvironment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 to treat the relations of human andnature and conserve energy is the common issue of every country. In architecture, torealize the continual development, including protect environment and conserveenergy, experts and architects are profoundly studying th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However, the surrounding structure of architecture—"envelopes" is the important partto embody ecological capability, which is like the skin of human beings, not onlyprotect "inner organs" in comfortable environment it can work as normal, but breatheefficiently, also finish the transfer of energy. Their designs are the fundamentalassurance to complete the task. In the basis of our studying the theories of ecologicalarchitecture and the situation of our nation, this thesis is expected to point out theecological design methods of the building envelopes.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Ecology, Architectureand its Envelopes", formulates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y andecological architecture, and addresses the concept of architecture system and itsspatial boundaries. Chapter Two, "Ecological Elements of the Building Envelopes ",describ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in designing the spatial boundaries of the ecologicalarchitecture. Chapter Thre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of the BuildingEnvelops ", introduces the ecological technology about the building envelopes design,including the constructer technology, material technology and intelligent technology.Chapter Four, "Ecological Case Analysis of the Building Envelops ", analyzes twosuccessful cases designed by some foreign architects, these successful experienceshave direction significance for the road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envelopes in ourcountry. Chapter Five, "Epilogue", summarizes the ecological design methods andtechnologies of the building envelopes, and sparkplugs th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culture.
引文
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编,绿色建筑,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② 界面的概念借鉴了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 Schulz)《存在·空间·建筑》(Existance,Space,and Architecture)中的概念:“spatial boundaries",另有文章译成“边界”、“界线”,本文为突出空间的界限的三维特性,采用了“界面”这一概念。
    ① 这里的“生物”涵盖了地球上所有的人、动植物和微生物。
    ① 于志熙,城市生态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② 程胜高、罗泽娇、曾克峰,环境生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① 祝廷成、董厚德,生态系统浅谈,科学出版社,1983
    ① 于志熙,城市生态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① 程胜高、罗泽娇、曾克峰,环境生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① 王毅,生态住宅设计初探,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②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编,绿色建材与建材绿色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① 周皓明、张晓东,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② 刘先觉,现代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生态建筑学新课题,建筑学报,1995(2)
    ③ 陈易,生态与人居,同济大学博士论文,1996
    ① 戚影,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建筑学报,1998(6)
    ② 尼宁,生态建筑砹计原理及设计方法研究,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① 本论文中的表格资料来源详见附录B
    ② 周皓明、张晓东,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①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编,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① 1973年,挪威生态学家奈斯(Arne Naess,1912~)发表了《浅的和深、远的生态学运动》,开创了深层生态学。他认为,以人类为中心足浅层生态学,以生态为中心才是深层生态学。所谓”深层”是相对于浅层而言,后者局限于人类本位,前者是对后者彻底的超越。文章主张的8条纲领是:各种生物都有内在关联;原则上的生物圈平等主义;维护多样性原则和共生性原则;反对世界上的等级制;向污染和资源枯竭挑战;复合性而非复杂性;地方自治和非中心化等。
    ②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原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编,绿色建筑,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① Zeiher L C. The Ecology of Architecture. New York: Whitney Library of Design, 1996
    ②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编,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① 意思是“动态主义加效率”
    ②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编,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①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原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② D. Pearson, The Natural House Book.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Fireside), 1989.56
    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编,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① 大卫·劳埃德·琼斯[英].王茹,贾红博,贾国果[译].建筑与环境——生态气候学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① 朱馥艺.生态建筑的地域性与科学性[J].新建筑,2002(4):79
    ② 马克斯·莫里斯.建筑物·气候·能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158.
    ① (美)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② 资料来源同上。
    ① 王辉,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世界建筑。1990.6
    ② 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是欧美所代表的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所代表的东方文化(也有人把东方文化称为水文化,西方文化称为石文化)。
    ① 林语堂著,《中国人》,学林出版社出版,2004
    ① (日)高桑驹吉,李继煌译,《中国文化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② (俄)普列汉诺夫著,《普列汉诺夫哲学选集》第二卷[M],北京:三联书社,1974
    ① 《艺术哲学》,(法)丹纳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① 韩增禄,何重义,建筑·文化·人生[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1997
    ② 国际建协,建筑师华沙宣言,世界建筑[J],1981,05。(198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4届大会通过,主题为“建筑·人·环境”)
    ① (德)生态哲学家汉斯·萨克塞著,《生态哲学》[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1
    ① Richard Welford (1995) Environmental Strate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outledege.
    ① 布莱尔·爱德华兹著,周玉鹏、宋晔皓译,《可持续性建筑》第二版,中国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
    ② 克鲁蒂拉,费舍尔著,汤川龙等译,《自然环境经济学》[M],中国希望出版社,1989
    ③ 余谋昌,《生态学中的价值概念》,生态学杂志,1987年第2期
    ① 布莱尔·爱德华兹,可持续性建筑,中国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
    ① Michael Hough, Out of Plac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90
    ② 参见Public technology Inc.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绿色建筑技术手册,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① 《新乡土建筑——当代天然建造方法》,(美)琳恩.伊丽莎白,卡萨德勒.亚当斯编著,吴春苑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
    ① 付祥钊主编,韩爱兴主审,夏热动冷地区建筑节能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节能办公室组织编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2
    ① 《生态与可持续建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夏云、夏葵、施燕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1年6月
    ① Sandra Postel," Carrying Capacity: The Earth's Bottom Line", State of the World 1994, ed. Lester Brown et al. (New York: W.W. Norton & Co., 1994) 13-19
    ① Fritz Griffin and Marietta Millet, "Shady Aesthetics",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37, No. 3 (spring-summer 1984), 43-60
    ① John Carmody, Residential Windows: A Guide to New Technologies and Energy Performance (New York: W. W. Norton, 1996), 110-111
    ① John Carmody, Residential Windows: A Guide to New Technologies and Energy Performance (New York: W. W. Norton, 1996), 135
    ①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编,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① Klaus Daniele, The Technology of Ecological Building: basic principles and measures, examples and ideas. Basel: Birkhauser Verlag. 1997.219
    ① 付祥钊主编,韩爱兴主审,夏热动冷地区建筑节能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节能办公室组织编写,中国律筑工业m版社出版,2002
    ① Klaus Daniele, The Technology of Ecological Building: basic principles and measures, 1997, 254
    ① Aarno Ruusuvuori, ed., Alvar Aalto, 1898-1976( Helsinki:Museum of Finish Architecture, 1978), 114
    ② [美]琳恩·伊丽莎白 卡萨德勒·亚当斯编著,吴春苑译,新乡土建筑——当代天然建造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① Gemot Minkc, Lehmbau- Handbuch (Okobouch Verlag, 1997)
    ② 由美国建筑科学家大卫·伊斯顿(David Easton)研制发明,发明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巨大墙体的建造速度。也使泥土建筑的商品化成为可能。资料来源:[美]琳恩·伊丽莎白 卡萨德勒·亚当斯编著,吴春苑译,新乡土建筑——当代天然建造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③ 资料来源同上
    ①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编,绿色建材与建材绿色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② [美]琳恩·伊丽莎白 卡萨德勒·亚当斯编著,吴春苑译,新乡土建筑——当代天然建造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①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编,绿色建材与建材绿色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② http://tumu.yrcti.edu.cn/xkdt/8.htm
    ① 资料来源:新华网
    ① 《Architecture & Detail》,2005年No.6,透光混凝土,刘九菊译。LiTraCon为Light Transmitting Concrete的缩写。
    ① 吕爱民著,应变建筑——大陆性气候的生态策略,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P107
    ① 吕爱民著,应变建筑——大陆性气候的生态策略,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P113
    ② 智能技术虽然与设备专业联系密切,却是生态界面智能化设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里对部分智能化设计做粗略探讨和研究。
    ① 周皓明、张晓东,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① 资料来源:http://www.himawari.com.cn/
    ① 建筑事务所细部方案,博福特庭院“零排放”建筑,《建筑细部·特辑》,2005(06)
    ① 盲界面一词借用了吕爱民先生在《应变建筑》中对隔绝外界环境的、孤立的、封闭的界面定义,见吕爱民著,应变建筑——大陆性气候的生态策略,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P88—89
    ② 即Revalue、Renew、Reuse、Reduce、Recycle,详第一章相关内容
    ① Beaufort Court Zero Emissions Building, 《Architecture & Detail》, 2005年No.6
    ② 资料来源: http://www.beaufortcourt.com/
    ① http://www.beau fortcourt.com/
    ① 该网站是:http://www.beaufortcoun.com/
    ② 在笔者调研该项目的过程中,学习了德国先进的生态设计技术和经验,包括环境分析、气象分析及技术选择的全过程。这套设计方法适合在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及其他人陆性气候地区采纳,笔者希望能够为生态建筑界面的推广起到积极作用。
    ① B. Keller and E. Magyari/A simple caculateion method of genergy and power demand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in given climate/ research report 5/1998.
    ① http://www.njnews.cn/t/ca705445.htm
    [1] 于志熙,城市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3~15
    [2] E·P·奥德姆,生态学基础,(孙儒泳,钱国桢,林浩然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0~23
    [3]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89~111
    [4] 付祥钊主编,韩爱兴主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节能办公室组织编写,夏热动冷地区建筑节能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59~217
    [5] 周皓明、张晓东,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3~40
    [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编,绿色建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31~57
    [7] 王毅,生态住宅设计初探——以中国上海为例,上海: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3
    [8] T·R·哈姆扎和杨经文建筑师事务所,(宋晔皓译),世界建筑大师优秀作品集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9] [美]彼得·布坎南编著,(蒋昌芸译),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作品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10] 吕爱民著,应变建筑——大陆性气候的生态策略,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 李华东主编,鲁英男、陈慧、鲁英灿编著,高技术生态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12] 彭一刚著,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13] 希拉里·弗伦奇著,(刘松涛译),建筑——速成读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2
    [14] 吴焕加著,20世纪的西方建筑史,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5] 舒克、奥斯特、巴特尔、基斯著,屋顶构造手册/坡屋顶,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16] 史蒂西、施塔伊贝、巴尔库、舒勒、索贝克著,玻璃结构手册,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7] [美]玛丽·古佐夫斯基著,(汪芳、李天骄、谢亮蓉译),可持续建筑的自然光运用,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4
    [18] 宋德萱编著,节能建筑设计与技术,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19] [美]琳恩·伊丽莎白 卡萨德勒·亚当斯编著,(吴春苑译),新乡土建筑——当代天然建造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0] 范军,太阳能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论文,2003
    [21] 程胜高、罗泽娇、曾克峰,环境生态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2] 祝廷成、董厚德,生态系统浅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23]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编,绿色建材与建材绿色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4] 陈易,生态与人居,上海:同济大学博士论文,1996
    [25] 尼宁,生态建筑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研究,北京: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6]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原山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7] 大卫·劳埃德·琼斯[英].(王茹,贾红博,贾国果译),建筑与环境——生态气候学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8] 马克斯·英里斯,建筑物·气候·能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158
    [29] [美]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0] 林语堂著,中国人,北京:学林出版社出版,2004
    [31] [日]高桑驹吉,(李继煌译),中国文化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32] [俄]普列汉诺夫著,普列汉诺夫哲学选集,第二卷[M],北京:三联书社,1974
    [33] [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34] 韩增禄,何重义,建筑·文化·人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5] [德]生态哲学家汉斯·萨克塞著,生态哲学[M],上海:上海东方出版社,1991
    [36] 布莱尔·爱德华兹著,(周玉鹏、宋晔皓译),可持续性建筑(第二版),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3
    [37] 克鲁蒂拉,费舍尔著,(汤川龙等译),自然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希望出版社,1989
    [38] Public technology Inc.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绿色建筑技术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9] 德国KOOPX公司节能手册,德国KOOPX公司内部资料,2005
    [4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夏云、夏葵、施燕编著,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1
    [41] [德]英格伯格,佛拉格等编著,托马斯·赫佐格,建筑+技术,(李保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2]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编,绿色建材与建材绿色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43] Zeiher L C. The Ecology of Architecture. New York: Whitney Library of Design, 1996
    [44] D. Pearson, The Natural House Book.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Fireside), 1989.56
    [45] Richard Welford (1995) Environmental Strate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outledege.
    [46] Michael Hough, Out of Plac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90
    [47] Facade Construction Manual 1, Herzog, Krippner, Lang, Birkhauser-publishers for Architecture Basel·Boston·Berlin, edition detail munich
    [48] Facade Construction Manual 2, Herzog, Krippner, Lang, Birkhauser-publishers for Architecture Basel·Boston·Berlin, edition detail munich.
    [49] Michael·J·Crosbie, Green Architecture. New York: Rockport Publishers, 1994
    [50] The Phaidon Atlas of Contemporary World Architecture Ⅰ, 1999
    [51] Fritz Griffin and Marietta Millet, "Shady Aesthetics",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37, No. 3 (spring-summer 1984)
    [52] John Carmody, Residential Windows: A Guide to New Technologies and Energy Performance (New York: W. W. Norton, 1996), 110-111
    [53] Klaus Daniele, The Technology of Ecological Building: basic principles and measures, examples and ideas. Basel: Birkhauser Verlag. 1997.219
    [54] Sandra Postel, "Carrying Capacity: The Earth's Bottom Line", State of the Worm 1994, ed. Lester Brown et al.
    [55] B. Keller and E. Magyari/A simple caculateion method of genergy and power demand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in given climate/research report 5/1998.
    [56] 刘先觉,现代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生态建筑学新课题,建筑学报,1995(2)
    [57] 吕爱民,从自然气候到人工气候——对建筑目的探讨,新建筑,2001(1)
    [58] 王建国、韦峰,“微气候外壳”的环境效益——德国鲁尔蒙塞尼斯矿区改造项目的启示,建筑学报,2003(12)
    [59] 戚影,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建筑学报,1998(6)
    [60] 朱馥艺,生态建筑的地域性与科学性,新建筑,2002(4),79
    [61] 王辉,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世界建筑,1990(6)
    [62] 国际建协,建筑师华沙宣言,世界建筑,1981(5)
    [63] 余谋昌,生态学中的价值概念,生态学杂志,1987(2)
    [64] 刘九菊,透光混凝土,Architecture & Detail,2005(6)
    [65] 李保峰,生态建筑的思与行——托马斯·赫佐格教授访谈,新建筑,2000(5)
    [66] [马来西亚]杨经文,绿色摩天楼的设计与规划,(单军译),世界建筑,1999(2)
    [67] 祁斌,日本可持续的建筑设计方法与实践,世界建筑,1999(2)
    [68] 维布拉+盖斯勒设计,盖茨总部大楼,德国,世界建筑,1998(1)《A+U》(日),1997 (5)
    [69] [德]克劳斯·丹尼尔斯,吴蔚,通过整体设计提高建筑适应性,世界建筑,2000(4)
    [70] 袁莹,胡林,太阳能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世界建筑,1999(2)
    [71] 王鹏,谭刚,生态建筑中的自然通风,世界建筑,2000(4)
    [72] 迈可尔·霍普金斯及合伙人事务所,诺丁汉英国国内税务中心,世界建筑,2000(4)
    [73] [日]加藤义夫,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实践,(吴耀东译),世界建筑,1998(1)
    [74] 李振霞,建筑节能在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探析,新建筑,2000(3)
    [75] 邓浩,生态高技建筑,新建筑,2000(3)
    [76] 赫林,结构未来——英国可持续建筑专辑,世界建筑,2004(8)
    [77] [日]加藤义夫,太阳能建筑之思与行,(沙永杰、纪雁译),时代建筑,1999(3)
    [78] 李寒松,伸手可及的可持续性建筑设计,世界建筑,2004(8)
    [79] 戴海锋,英国绿色建筑实践简史,世界建筑,2004(8)
    [80] 宋海林,胡邵学,关于生态建筑的几点认识和思考,建筑学报,1999(3)
    [81] 宋晔皓,托马斯·赫尔佐格的整合设计,世界建筑,2004(9)
    [82] 庄惟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与伪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建筑学报,1998(11)
    [83] [马来西亚]杨经文,生态设计方法,(赫洛西译),时代建筑,1999(3)
    [84] 董卫,略谈生态建筑,世界建筑,1998(1)
    [85] 毛刚,段敬阳,结合气候的设计思路,世界建筑,1998(1)
    [86] 荆其敏,生态建筑学,建筑学报,2000(7)
    [87] 孙喆,关注建筑表皮——托马斯·赫尔佐格与赫佐格&德穆隆德建筑表皮设计手法之比较,建筑师,2004(110)
    [88] 应珺,分离与整合——当代建筑表皮的一种辨证演进,建筑师,2004(110)
    [89] 刘涤宇,表皮作为方法——从四维分解到四维连续,建筑师,2004(110)
    [90] 阿斯曼·萨洛蒙事务所,可持续性,世界建筑,2003(5)
    [91] 吕夏青,朦胧的魅力——半透界面的视觉形态分析,建筑学报,2005(6)
    [92] 黄宁,从理论到实践——欧洲绿色建筑走过的路,建筑技术及设计,2005(11)
    [93] 贺勇,界面的消解——建筑创作中的一种手法初探,建筑学报,2003(10)
    [94] 常志刚,宋晔皓,冉茂宇,肌理之于建筑,建筑学报,2003(10)
    [95] 李钢,吴耀华,李保峰,从“表皮”到“腔体器官”——国外3个建筑实例生态策略的解读,建筑学报,2004(3)
    [96] 史勇,关于“绿色建筑”和适宜技术,建筑技术及设计,2006(5)
    [97] 陈喆琪,人性化的生态建筑设计——生态建筑设计从“原生的”向“适宜技术”转变,建筑技术及设计,2006(5)
    [98] 张祖刚,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营造的基本理念,2005(5)
    [99] 蔡镇钰,中国民居的生态精神,住宅科技,1999(10)
    [100] 杨维菊,加拿人的建筑节能,世界建筑,1998(1)
    [101] 高辉,何泉,太阳能利用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华中建筑,2004(1)
    [102] 王的刚,论建筑的生态设计行为,建筑师,2003(1)
    [103] 李玉堂,建筑学的第三次革命:走向生态建筑体系,新建筑,2000(3)
    [104] 刘志鸿,当代西方绿色建筑学理论初探,新建筑,2000(3)
    [105] 宋德萱,高层建筑节能设计方法,时代建筑,1996(3)
    [106] 赵群,李桂文,太阳能建筑的整合设计,太阳能,2004(5)
    [107] 仝辉,从经济角度探讨建筑设计德理念及原则,新建筑,2002(2)
    [108] 瑞士洛桑理工学院学习中心,建筑技术及设计,2006(4)
    [109] 范俊梅,低能耗生态住宅常规设计方法研究,建筑技术及设计,2005(10)
    [110] 杨鲁宁,吕富珣,将外部环境条件转化为设计的内在契机,建筑学报,2003(4)
    [111] 洪天真,江亿,低能耗健康建筑与可持续发展,暖通空调,1996(3):30
    [112] 张凌云,宋晔皓,托马斯·赫佐格的建筑技术,建筑创作,2004(1):41-47
    [113] 刘丽萍,太阳能与建筑设计结合的典范——托马斯·赫佐格建筑展观感,太阳能,2003(3):7、17
    [114] 朱锫,类型学与阿尔多·罗西,建筑学报,1992(5):32-38
    1、新华网
    2、国际互联网Arcology网
    3、http://www.sdtv.com.cn
    4、http://www.sdtv.com.cn
    5、http://www.gz-house.net/system/nei/
    6、http://www.rl-consult.com/cont.phppid=31&id=37&cid=411
    7、http://www.china.org.cn/ch-pic/beijing/bjview35.htm#
    8、http://culmre.qianlong.com/6931/2004/03/29/41@1968783.htm
    9、http://www.china.org.cn/ch-pic/beijing/bjview35.htm#
    10、http://www.elong.com/Community/Default.aspxg=posts&t=88824
    11、http://tumu.yrcti.edu.cn/xkdt/8.htm
    12、http://www.cgfinal.com/
    13、http://www.16399.net/news/2006/3/12/2006312484.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