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晚唐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体分绪论、正文和余论三大部分。
     绪论分为六节。第一节对晚唐体的历史地位及研究价值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晚唐体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之一。其创作队伍之庞大、绵延时间之久远,堪称空前绝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和评论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第二节,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认为尽管对晚唐体创作个体及某些文学现象的相关研究已经不少,但将其作为一个体系而进行的综合研究依然很少,说明学术界对“晚唐体”的关注度并不很高。
     第三节从唐诗分期的角度,对晚唐体之“晚唐”进行了考索,认为宋人基本上倾向于将唐诗分为“盛唐、中唐、晚唐”三段,而其“中唐”、“晚唐”与后世“四唐”中的“中唐”、“晚唐”内涵又有所不同,“中唐”通常指大历和贞元前后,而元和后一般就看做“晚唐”了,基于这一认识,人们经常把贾岛、姚合诸人当作晚唐诗人,他们的诗歌或学习他们诗歌风格特色的作品,自然就成了“晚唐体”。
     第四节对“晚唐体”含义的流变进行了考证,认为“晚唐体”这一名词是伴随着宋人“三唐”观中“晚唐”一语的产生而逐步出现的,这一名词的具体含义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内容,如严羽认为“晚唐体”专指唐代特有的一种诗体,俞文豹则认为“晚唐体”是流行于南宋的一种特殊诗体。方回对宋人颇多纷争的“晚唐体”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使人们对“晚唐体”有了基本统一的看法。
     第五节对晚唐体研究中经常出现的“唐诗”、“唐人”、“唐体”、和“晚唐诗”等容易混淆的术语进行了辨析,第六节阐述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正文分为八章。第一章讨论晚唐体的主要特征,认为冥搜拾句是晚唐体诗人的主要创作方法,“清”境“清”格是晚唐体诗人的审美追求,谦卑处世是晚唐体诗人的人格姿态,以诗为生是晚唐体诗人的生活状态。
     第二章论述晚唐体的艺术渊源,认为以贾岛和姚合的创作为代表的晚唐体诗风是在一个充满“变态”的社会和文学环境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就当时的大环境而言,影响晚唐体风气出现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对其审美趣味和创作习惯等根本性因素影响最为深刻的,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其一,回归六朝,其二是杜甫的影响,其三是孟郊和张籍的影响。
     第三章论述贾岛及其“晚唐体”,认为在所有的“晚唐体”诗人中,贾岛是最令人瞩目的。他的光彩首先自来于崇高的诗史地位,其次是复杂的生活经历。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造就了他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成就,故贾岛诗歌中最为集中的,是那些描写或反映僧人、道士和隐者等被社会边缘化了的群体的生活情态的作品。“苦吟”为诗,以诗为生也是贾岛诗歌的重要内容。“苦吟”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指苦思作诗,以诗为命;其二是歌咏世俗生活的贫困和艰难。在贾岛诗中,无论反映的是哪一类人的生活,渲染的是哪一类环境,其风格和情调基本是一致的,即色调以青、白相对的冷色为主,感觉上以阴冷为主,视觉上以残缺、破败、荒野等不完整、缺乏生机和活力、行将衰亡的意象为主。描写景物细致逼真,往往于细小处见奇。情感以哀伤悲怨为主,诗境以静默为主,点化出一个枯寂幽静而又有点与世隔绝的世界。从诗体方面看,贾岛诗以五律成就最高。首先是五律数量最多,其次是贾岛的五律形成了自己特色,并在晚唐五代和两宋时期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四章讨论姚合及其“晚唐体”。姚合与贾岛同时,号“姚贾”,但二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受的重视程度并不相同。晚唐五代时期,贾岛更受人们推崇,而在两宋时代,除“九僧”外的“晚唐体”诗人以及南宋江湖诸子则偏重于继承姚合的诗风。姚合诗歌的题材和内容也与贾岛一样,较为简单狭窄,很少直接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绝大多数为不问世事的寄、怀、送、赠、哭、酬、别之类。内容多描写清静无为、消极避世的吏隐生活,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慵懒和安闲。与贾岛一样,姚合也喜“苦吟”,但与贾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姚合苦吟作诗是为了消遣度日,调节心态,而不是求名求利。姚合也“吟苦”,他的很多篇幅用于描写和反映以他为代表的社会中下层民众的贫病苦愁等生活的艰难。姚合与僧侣、道士和隐士的交往也很频繁,但他此类作品的重点在于表达诗人宗教意识,和自己皈依佛教的愿望。与贾岛一样,姚合诗境多集中于主流社会之外的荒僻小县和深林山野,视野颇为狭小而局促,意象简单而多重复,但他更喜欢晴朗、温暖和明丽的天空,在季节和时间选择上更爱春花的明媚和亮丽。姚合的诗境则是五彩的,其中不乏红绿金玉之鲜亮明丽,联句中常以红绿、红白等冷暖相对,而非贾岛的青白相对。姚合偏长五律,在《全唐诗》所收的全部535首诗歌中,五律即有422首,占全部作品的79%,这个数字比贾岛的62%还要高。姚合诗歌形式拘谨,较少变化和创新,诗中多因循重复之处,显得较为呆板僵硬。
     第五章论述晚唐五代的晚唐体,认为晚唐体在晚唐五代的盛行,既是诗歌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更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就诗歌自身发展情况而言,由于独特的魅力和创作成就,晚唐体创始人贾岛和姚合在中唐末期的诗坛已经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汇聚其门下的一批诗人成为当时诗坛的重要力量。就社会影响而言,晚唐体在晚唐五代的兴盛,又是无可奈何的必然选择,因为广大诗人群体的生存环境已经空前恶化。
     晚唐五代晚唐体创作继承了姚贾“晚唐体”创作的一些特色,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重吟,即“以诗为生”,偏重于描写吟诗的情景、感受和生活背景,表现出写实的一面。与姚贾一样,他们的“吟”也首先是“苦吟”。其“苦”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吟苦”,主要是指其诗歌在内容上多诉说自身和亲友的不幸遭遇和穷愁抑郁。另一层含义是指创作态度的严肃认真,苦心孤诣和坚持不懈。在具体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上,晚唐诗人总体上以效法姚贾为主,学习他们精雕细琢、撷取常人所不在意的纤小意象和微妙感觉入诗的风气。
     晚唐体在晚唐五代时期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呈现较为鲜明的时代特色,主要表现在:创作主体的中心南移,重心进一步下移。在创作上效法姚贾的同时,也注意学习陶渊明、谢脁、谢灵运等著名的江南山水田园诗人。“吟苦”内容从姚贾时代侧重展示和调侃自我和亲友物质生活的穷困窘迫,转向较多地描写和记录羁旅行役的艰难与困苦,表现时代变迁留给个人生活的深刻烙印。语言上进一步走向平易简淡,趋向口语化和散文化。逐步形成宗姚与宗贾的两条路线。
     第六章讨论宋初晚唐体。首先展示了宋初晚唐体的文化视野,由于历史惯性,赵宋王朝建立之初,尽管政治和经济蓬勃繁荣,文学却同样在承绪着晚唐五代的风气和体式,宋初晚唐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次走上历史舞台。宋初晚唐体诗人成名原因主要有三:其一是自身道德操守和人格力量,其二是君主的推重,其三是诗歌自身的特色。根据不同的生活状态、艺术渊源和审美趣尚等,宋初晚唐体大致可分为三个群落:即以“九僧”为代表的僧侣群落,以林和靖为代表的隐逸群落,和以寇准为代表的官吏阶层,分别代表了宋初晚唐体的不同发展方向。
     宋初晚唐体的总体特征主要有二,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苦吟”,第二个明显的总体特征是作品内容基本不涉政事,唯取身边事、眼前景而“深刻思之”。
     第七章讨论晚唐体在宋代诗文革新后的余光。认为在诗文革新后的宋代诗坛,尽管以贾岛和姚合为主要尊奉对象的晚唐体已经很少被人们提及或仿效,但它所特有的一些创作方法和审美趣味却并未因此而完全销声匿迹,而是从三个方面影响着当时已经转换方向的诗坛,“苦吟”为诗的创作方法和炼字炼句的创作习惯依然为很多诗人所重视和采用,细密精工的景物描写和羁旅行役中的微妙感情在词体文学中大行其道,“苦吟”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第八章讨论“永嘉四灵”及其“晚唐体”,认为“永嘉四灵”是晚唐体发展史上第一个真正具有诗社性质,并且是以整个团体而非个体的成就和影响享誉诗坛的。最为重要的是,在讨论诗歌创作问题时,他们提出了很多值得重视的理论主张主要有“诗思出门多”、“秀句出寒饿”、“心夷语自秀”、“诗成唐体要人磨”、“君诗如贾岛”、“名与浪仙俱”等皆是非常重要的晚唐体诗歌理论。
     “永嘉四灵”复兴晚唐体的宏观社会背景是顺应了南宋诗坛亟欲变革的大趋势,同时亦为追求“名世”的小团体利益。南宋复兴晚唐体的先驱是杨万里而不是很多文献所谓的潘柽。杨万里救治江西弊病的药方就是晚唐诗,他首先肯定晚唐诗的创作成就,其次从理论上提高晚唐诗的历史地位。但杨万里学晚唐并非诸体皆学,而是有选择的,只是“想把空灵轻快的晚唐绝句作为医救填饱塞满的江西体的药”,因而,他所称道的“晚唐诸子”多为绝句创作成就相当突出的诸如李商隐、吴融、李咸用等诗人。“永嘉四灵”除了学习晚唐绝句之外,又从学习大历十才子入手,逐步向晚唐体创始人贾岛、姚合的创作之路靠近。大历诸子和姚贾之外,“四灵”也学习了其他中晚唐诗人的一些创作和表现手法。“四灵”诗歌在本质上是反江西的,故写景喜白描,语言清新简淡,通俗易懂,力求“捐书以为诗”。
     余论主要就“四灵”之后的晚唐体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江湖诗人学习晚唐体的情况非常复杂,虽然也吸取了晚唐体诗歌的某些特色和技巧,但整体而言,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诗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都越来越脱离了晚唐体的正常轨道,而更加向江西诗派靠拢。
The dissertation on Late-tang Style Poetry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of introduction,text and postscript.
     The introduction consists of six sections. In the first section,the historic status and research value of Late-tang Style Poetry are analysed and studied,concluding that Late-tang Style Poetry is one of the poetry genres which are of great influence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The duration and bulkiness of its composition group are unprecedented,and have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production and criticism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In the second section,research status quo at home and abroad is summarized,concluding that although many concerned researches on some individuanl writers and literary phenomena have been done,a systemic comprehensive research is still seldom seen,which shows that the academia has not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is style.
     The third section deals with timing of the poetry in the Tang Dynasty, concluding that researchers in the Song Dynasty tended to study poetry in the Tang Dynasty via three stages ,that is ,the High-Tang,Mid- Tang and Late- Tang,but the meaning of Mid- Tang and Late- Tang is not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aftertime, Mid- Tang usually referred to the period after Dali and Zhenyuan, while the period after Yuanhe was usually known as Late- Tang. Based on that,Jia-Dao,Yao-He and some other poets of the similar kind were looked upon as poets of Late- Tang,naturally,their poems came to Late-tang Style Poems.
     The fourth section studies evolution of the meaning of Late-tang Style,concluding that the term Late-tang Style came to shape gradually with appearance of Late-tang of Three-Tang theory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specific meaning of the term varied at different time,for example, Yan-Yu specially referred to a unique style only in the Tang Dynasty,while Yu-Wenbao thought it was a special poetry style popular in the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in the end ,Fang-Hui summarized the meaning of the Song Dynasty poetry,making people have similar viewpoint of Late-tang Style.
     The fifth section differentiates and analyses the often-used term such as Tang Poetry,Poets in the the Tang Dynasty,Tang Style and Late-tang Poetry,and the sixth section introduce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the dissertation.
     The text consists of eight chapters. Chapter 1 discusses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te-tang Style,concluding that searching images and picking up lines were their main composition methods,clear case was their aesthetical pursuit ,living humbly was their personality pose,and living poem-orientedly was their living state.
     Chapter 2 discusses art sources of Late-tang Style,concluding that the Late-tang Style poetry represented by Jia Dao and Yao He gradually grew up in a increasingly changing social and literary circumstances,in which many factors affecting turning up of the fashion of Late-tang Style ,but the most profound factor affecting their aesthetical flavor and writing habits came from three aspects,that is ,going back to the style of the Period of the Six Dynasties, the influences from Du Fu, Meng Jiao and Zheng Ji.
     Chapter 3 discusses Jiao Dao and his Late-tang Style Poetry,concluding that of all the Late-tang Style Poets, Jia Dao was the most famous,and his fame and glory came firstly from the noble status in the histry of poetry,secondly from his complex life experiences ,thus leading to his unique style and achievements of his poems. which concentrated to depict or recording kinds of living states of monks ,Taoists and hermits. Hard-chanting and poem-writing orientation was also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Jian Dao's . Jia's Hard-chanting had two kinds of meanings ,one was Hard-chanting and poem-writing orientation,the other was depiction of hardship and difficulties in social life. In Jia's poems .whatever life he reflected, whatever scene he depicted ,he inclined to use white and black color, cold sensitation,dilapidated ,wild or dying images,which made up a unique world in his poems. Jia was good at five-word lines ,with the largest quantity and striking characteristics in all his poems.
     Chapter 4 discusses Yao He and his Late-tang Style Poems, concluding that living in the same era, Yao He and Ja Dao was called Yao & Ja,but they were valued differently at different time,in details ,in the period of Late-tang and Five Regime, Ja Dao was more respected ,while during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ong Dynasties,all the Late-tang Style poets exept Nine Monks tended to study Yao He's style. The theme and content of Yao He's poems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Ja Dao's ,that is ,narrow and simple , most were about association activities among friends,and seldom concerned about the real social life, just of that of Jia Dao, most of that depicted the tranquil inactive hermit life characterized by kinds of laziness and leisure. Just as Jia Dao ,Yao He also liked hard-chanting, but striking contract to Jia Dao, Yao's purpose of hard-chanting was to kill time,not to hunt for fame or physical benefit. Yao He also chant of hardlife of lower class masses represented by himself. many of his lines were also about monks ,Taoists and hermits,but the purpose of these kind of poems was to express his religion awareness,and the strong desire to become a monk. Just like Jia Dao, Yao He also liked to depict the scenery of remote and desolate wild forest and hills in some small counties,but he liked sunny and warm sky,as well as nice spring flowers,so his poems were colorful,with kinds of color in his lines, contrary to that of Jia Dao. Yao He was good at five-word lines, of all his 535 poems ,422 was this kind,much more high than Jia Dao's,but his poems were more stiff,lacking of changes.
     Chapter 5 discusses Late-tang Style poety in the period of Late-tang and Five Regime, concluding that the popularity of Late-tang Style in this period resulted from not only the objective law of poetry itself,but also from the social background then. 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etry itself,because of the unique charm and compisotion achievements, the founders of Late-tang Style Jia Dao and Yao He powerfully influenced the fields of poetry at the end of Mid-tang ,and mant poets followed them were the important forces at that time. As for the effects from the society,the flourishment of Late-tang Style poety was the necessary choice, because the living surroundings of the great poet group had been deteriorated.
     Late-tang Style poetry in the period of Late-tang and Five Regime inherited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Jia Dao and Yao He'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as chanting-orientation,that is the poets of that kind lived by poem-writing,and inclined to describe the scenes,feelings and living background of their poem- writing. Just as Jia Dao and Yao He ,the Late-tang Style poets also hardchanted,the hardship of their chanting had two kind of meanings ,one was to chant hardship and unhappiness of their relative ,families,and themselves. the other was referred to their poems hard .carefully and solemnly. Meanwhile ,they imitated some other techniques and skills of Jia Dao and Yao He's.
     There had also been obvious changes in Late-tang Style poety in the period of Late-tang and Five Regime,showing strik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that is,the centre of poets moved gradually to the southland in addition to the imitation of Jia Dao and Yao He, Tao Yuan-ming,Xie Tiao ,Xie Ling-yun and some other poets were also studied,and the content of chanting hardship gradually turned from showing poverty and hardship of their relatives and friends to depicting and recording difficulties and hardship during their trips,and language of poems came to become more and more plain, simple ,and oral,gradually come to shape to two routes of study Jia Dao and Yao He .
     Chapter 6 discusses Late-tang Style Poetry in the Early-song Dynasty,first showed the cultural backgroud of Late-tang Style Poetry in the Early-song Dynasty,then discusses three reasons resulting to the great fame that Late-tang Style Poets earned,that is,the moral chastity and personality power of themselves,the respect and value from the emperor, and the characteristis of thepoem style itself. Based on different living states,art sources and aesthetical flavor, Late-tang Style Poets in the Early-song Dynasty could be grouped into three types:monks group represented by Nine Monks,hermit group represented by Lin Bu,and official group represented by Kou Zhun,which representing thre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in the Early-song Dynasty.
     There were two Characteristics in Late-tang Style Poetry of the Early-song Dynasty, the first was typical hard-chanting,other was that the contents basically did not involve political affairs,only chanting the secenes and affairs on their side.
     Chapter 7 discusses Late-tang Style Poetry developed after the movement of literary reform , concluding that although after the movement , Late-tang Style Poetry were talked about or even imitated,some unique methods and aesthetical flavor did not disappeared utterly,moreover,they influenced the fields of poems on three aspects,that is,hard-chanting,scenery-depiction,and further evolution of hard-chanting theory.
     Chapter 6 discusses Yong-jia Si-ling and their Late-tang Style Poetry, concluding that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Late-tang Style Poetry Yong-jia Si-ling was the first that had the nature of poem society,and earned their fame via achievements and influence of the whole group instead of individuality.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at while discussing poem composition,they raised some valuable theories such as: Shisi chumen duo(诗思出门多), Xiuju chu han e(秀句出寒饿), Xinyi yu zixiu(心夷语自秀), Junshi ru Jia Dao(君诗如贾岛), Ming yu langxian ju(句与浪仙俱), and so on, which were all the important poem theory of Late-tang Style Poetry.
     The macro social background of Yong-jia Si-ling's revival to Late-tang Style Poetry was to keep up with the decisive trend that the fields of poetry was anxious to reform,but they also had the purpose of pursuit to earn big fame for their group.The forerunner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o revive Late-tang Style Poetry was Yang Wan-li, whose prescription to cure illness of Jiangxi School,first praising composition achievements of poems in the Late-tang ,then theorrtically raising the historic status of poems in the Late-tang,but he did not learn all case in the Late-tang, what he praised and learned was those who were good at Jueju such as Li Shang-yin, Wu Rong and some others. In addition to learn Jueju in the Late-tang, Yong-jia Si-ling also learned Dali shi caizi(大历十才子), Jia Dao and Yao He and some other poets in the Late-tang.
     Postscript briefly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e of Late-tang Style Poetry after Yong-jia Si-ling, concluding that the state of Jianghu Poets's learning of Late-tang Style Poetry was very complicated,although absorbed some characteristics and techeniques ,the content and expressing forms and some other factors wound their way from Late-tang Style Poetry far away.
引文
① 杨慎《升庵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851页。
    ② 方岳《深雪偶谈》, 陶宗仪《说郛》卷三十二引,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 周裕锴《贾岛格诗歌与禅宗关系之研究》,台湾中央文哲研究所筹备处《中国文哲专刊》(17)2002年2月。
    ④ 张兴武《五代作家的诗格与人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⑤ 嘉言《长江集新校》,附录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⑥ 闻一多《唐诗杂论》,中华书局2003年,第41页。
    ⑦ 李知文《贾岛在唐诗发展史的地位》,《文学遗产》1989年。第5期。
    ⑧ 蔡居厚《蔡宽夫诗话》,郭绍虞宋诗话辑佚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9页。
    ① 方回《桐江续集》卷三十二,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 王绰《薛瓜庐墓志铭》,项士元《台州经籍志》引《治诗录》,民国四年捧印本。
    ③ 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中·钟提学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570页。
    ④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⑤ 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52页。
    ① 安易《论晚唐体与张籍》,《唐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
    ② 薛磊《论晚唐体》,《西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2期。
    ③ 祝尚书《论“宋初九僧”及其诗》,《四川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① 黄奕珍《宋代诗学中的晚唐观》,文津出版社1998年。
    ② 赵敏崔霞《“晚唐”“晚唐体”及宋人对唐诗的分期》,《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
    ③ 张海鸥‘宋诗晚唐体辨》,《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10期。
    ④ 李贵《在诗歌的家园里栖居——晚唐体苦吟的意义及影响》,《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3期。
    ⑤ 严羽《沧浪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689页。
    ① 蔡居厚《蔡宽夫诗话》,郭绍虞宋诗话辑佚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8页。
    ② 方回《桐江续集·送罗寿可诗序》卷三十二,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 方回《桐江集》卷四,阮元宛委别藏本。
    ④ 方回《桐江续集》卷三十二,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⑤ 高棅《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8页。
    ⑥ 胡应麟《诗薮》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59页。
    ① 欧阳修《六一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267页。
    ② 彭定求等《全唐诗》卷六七三,中华书局1979年,7696页。
    ① 欧阳修《六一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267页。
    ②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278页。
    ③ 宋祁《景文集》卷六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2554页。
    ② 黄庭坚《山谷老人刀笔》卷四,元刻本。
    ③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④ 刘攽《中山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289页。
    ⑤ 杨万里《诚斋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2页。
    ① 钱钟书《宋诗选注·杨万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78页。
    ② 吕温《灌园集》卷七,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 杨时《龟山诗话》,吴文治等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831页
    ④ 吴可《藏海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331页。
    ⑤ 蔡居厚《蔡宽夫诗话》,郭绍虞宋诗话辑佚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1——442页。
    ① 蔡居厚《禁宽夫诗话》,郭绍虞宋诗话辑佚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400页。
    ② 蔡居厚《蔡宽夫诗话》,郭绍虞宋诗话辑佚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400页。
    ③ 蔡居厚《蔡宽夫诗话》,郭绍虞宋诗话辑佚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384页。
    ④ 刘克庄《后村诗话》,吴文治等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564页。
    ⑤ 严羽《沧浪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第696页。
    ① 杨万里《诚斋集》卷八十四,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 刘克庄《后村诗话》,吴文治等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367页。
    ③ 严羽《沧浪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20页。
    ④ 严羽《沧浪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696页。
    ① 方回《瀛奎律髓》卷四,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986年,第181页。
    ② 方回《桐江续集》卷三十七,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986年。
    ① 高棅《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8——9页。
    ② 高棰《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9页。
    ① 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唐诗英华序》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② 袁枚《随园诗话》卷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242页。
    ① 严羽《沧浪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689页。
    ② 严羽《沧浪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686——687页。
    ③ 严羽《沧浪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688页。
    ① 蔡居厚《蔡宽夫诗话》,郭绍虞宋诗话辑佚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8页。
    ② 方回《桐江续集·送罗寿可诗序》卷三十二,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 俞文豹《吹剑三录》,吴文治等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863页。
    ④ 俞文豹《吹剑录》,吴文治等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831页。
    ⑤ 俞文豹《吹剑录》,吴文治等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831页。
    ⑥ 欧阳修《六一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266页。
    ① 俞文豹《吹剑录》,吴文治等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831页。
    ② 欧阳修《六一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267页。
    ③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徐小蛮顾美华点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67页。
    ④ 刘克庄《后村诗话·江西诗派小序》,吴文治等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570页。
    ⑤ 刘克庄《后村诗话·韩隐君诗序》,吴文治等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575页。
    ⑥ 姚勉《雪坡文集》卷四十四,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⑦ 陈著《本堂集》卷三十八,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元好问《中州集》卷四,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 方回《瀛奎律髓》卷一,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986年,第18页。
    ③ 蔡居厚《蔡宽夫诗话》,郭绍虞宋诗话辑佚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8页。
    ④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五,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44页。
    ⑤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二,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925页。
    ⑥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43页。
    ⑦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二,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41页。
    ⑧ 方回《桐江续集》卷三十二,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方回《桐江集》卷四,阮元宛委别藏本。
    ②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40页。
    ③ 方回《瀛奎律髓·唐三体诗序》卷二十,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986年,第771页。
    ④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54页。
    ⑤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七,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157页。
    ⑥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二,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23页。
    ⑦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四,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02——504页。
    ⑧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841页。
    ⑨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71页。
    ⑩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一,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04页。
    11 方回《瀛奎律髓》卷六,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49页。
    ① 方回《瀛奎律髓》卷六,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49页。
    ②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三,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939页。
    ③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三,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77页。
    ④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65页。
    ⑤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三,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85页。
    ⑥ 方回《瀛奎律髓》卷一,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页。
    ⑦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五,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29页。
    ⑧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40页。
    ⑨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三,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97页。
    ⑩ 欧阳修《六一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266页。
    11 方回《瀛奎律髓》卷四,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93页。
    12 方回《瀛奎律髓》卷三,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88页。
    13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九,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986年,第1276页。
    14 方回《瀛奎律髓》卷四,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57页。
    15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99页。
    ① 方回《瀛奎律髓》卷六,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48页。
    ②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二,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925页。
    ③ 方回《桐江续集》卷三十二,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④ 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影印明天启刻本。
    ⑤ 徐伯龄《蟑精隽》卷十五,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云泉诗提要》卷一百六十二,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四库全书总目。
    ② 《清苑斋集提要》卷一百六十二,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四库全书总目。
    ③ 《野谷诗稿提要》卷一百六十二,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四库全书总目。
    ④ 钱钟书《宋诗选注·杨万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79页。
    ⑤ 钱钟书《谈艺录·放翁与中晚唐诗人》,中华书局1984年,第124页。
    ⑥ 钱钟书《宋诗选注·杨万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78页。
    ⑦ 钱钟书《钱钟书手稿集》卷一,商务印书馆2003年。
    ① 费袞《梁溪漫志》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4页。
    ② 钱钟书《宋诗选注·杨万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79页。
    ③ 钱钟书《谈艺录·放翁与中晚唐诗人》,中华书局1984年,第124页。
    ① 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二,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493页。
    ② 戴复古《石屏诗集》,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 能禾《勿轩集·题童竹润诗集序》,吴文治等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0406页。
    ① 钱钟书《谈艺录·放翁与中晚唐诗人》,中华书局1984年,第124页。
    ② 刘克庄《后村诗话》,吴文治等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392页。
    ③ 周密《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第293页。
    ④ 马令《南唐书》,四部丛刊本,中华书局1985年。
    ⑤ 辛文房《唐才子传》(第三册)卷六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174页。
    ① 王士祯《五代诗话》戴洪森点校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273页。
    ② 王士祯《五代诗话》藏洪森点校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268页。
    ③ 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80页。
    ④ 吴任臣《十国春秋》中华书局1983年,第449页。
    ① 李贵《在诗歌的家园里栖居——晚唐体苦吟的意义及影响》,《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2期。
    ② 欧阳修《六一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266页。
    ① 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页。
    ① 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二,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493页。
    ② 张邦基《墨庄漫录》,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 欧阳修《六一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267页。
    ④ 普闻《诗论》,陶宗仪《说郛》卷十九引,张宗祥点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672——3673页。
    ① 刘克庄《后村集·野村集序》卷二十三,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董浩等《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卷八0七,第8485页。
    ② 朱庭珍《筱园诗话》郭绍虞清诗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330页。
    ③ 刘克计《后村集·林子显诗序》,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刘义厌《世说新语》余嘉锡笺疏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96页。
    ② 刘义庆《世说新语)余嘉锡笺疏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216页。
    ③ 刘义庆《世说新语》余嘉锡笺疏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9页。
    ④ 刘义庆《世说新语》余嘉锡笺疏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425页。
    ⑤ 刘义庆《世说新语》余嘉锡笺疏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436页。
    ⑥ 刘义庆《:世说新语》余嘉锡笺疏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437页。
    ⑦ 刘义庆《世说新语》余嘉锡笺疏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426页。
    ⑧ 刘义庆《世说新语》余嘉锡笺疏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483页。
    ⑨ 刘义庆《世说新语》余嘉锡笺疏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492页。
    ⑩ 刘义庆《世说新语》余嘉锡笺疏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495页。
    11 刘义庆《世说新语》余嘉锡笺疏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498页。
    12 刘义庆《世说新语》余嘉锡笺疏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609页。
    13 刘义庆《世说新语》余嘉锡笺疏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653页。
    14 司空图《诗品》郭绍虞集解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0页。
    15 司空图《诗品》郭绍虞集解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3——34页。
    ① 曹庭栋《宋百家诗存·山居存稿自序》卷二十八,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四,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二,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 孙光宪《北梦琐言》,贾二强点校本,中华书局2002年,第156页。
    ④ 吴乔《围炉诗话》,郭绍虞等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20页。
    ⑤ 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七,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⑥ 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七,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986年,第1715。
    ⑦ 《芳兰轩集提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⑧ 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85页。
    ① 闻一多《唐诗杂论》,中华书局2003年,第36页.
    ② 贺裳《载酒园诗话》,郭绍虞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43页.
    ③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十八,四部丛刊本.
    ④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三,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85页。
    ⑤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三,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77页。
    ⑥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65页。
    ① 方回《瀛奎律髓》卷三,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88页.
    ②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40页。
    ③ 文莹《玉壶野史》卷七,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④ 欧阳修《六一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266页。
    ⑤ 欧阳修《六一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267页。
    ① 《云泉诗提要》卷二八五,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 纪昀《纪文达公遗集》卷九,清嘉庆十七年刻本。
    ① 皎然《诗议》,张伯伟编校全唐五代诗格汇考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② 王玄《诗中旨格》,张伯伟编校全唐五代诗格汇考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③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0页。
    ④ 《野谷诗稿提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刘埙《隐居通议》卷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 杨慎《升庵诗话》卷四,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851页。
    ③ 皎然《诗式》卷一,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29页.
    ④ 刘克庄《跋何谦诗》,吴文治等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0406页。
    ⑤ 刘克庄《跋竹溪诗》,吴文治等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565页。
    ① 闻一多《唐诗杂论》,中华书局2003年,第37页。
    ② 刘克庄《野谷集序》,吴文治等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546页。
    ③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三,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77页。
    ④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65页。
    ⑤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三,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85页。
    ⑥ 严羽《沧浪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694页。
    ⑦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八,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⑧ 俞文豹《吹剑录》,吴文治等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831页。
    ① 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八,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 张载《张子全书》。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洪应明《菜根谭》,学林出版社,2002年
    ② 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第71页。
    ① 钟嵘《诗品》,郭绍虞集解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3页。
    ① 欧阳修《六一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266页。
    ② 俞文豹《吹剑录》,吴文治等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8831页。
    ①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卷五,中华书局1972年,第192页。
    ② 《国语·周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9-10页。
    ③ 郑玄等《礼记正义·王制》卷十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27—1328页。
    ④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宣公十五年》卷十六,影印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2287页。
    ⑤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史记》卷一百三十,中华书局1972年,第3297页。
    ⑥ 毛亨《毛诗正义》卷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269—270页。
    ⑦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史记》卷一百三十,中华书局1972年,第3300页。
    ⑧ 毛亨《毛诗正义》卷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270—271页
    ⑨ 沈约《宋书》卷五十五,中华书局1974年,第1552页。
    ① 刘勰《文心雕龙》,周振甫注释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88页。
    ② 鲁迅《致杨霁云》《鲁迅全集》卷十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612页
    ③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页.
    ④ 严羽《沧浪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第695页.
    ⑤ 刘禹锡《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纪》,《刘宾客文集》卷十九,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4278页。
    ② 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中华书局1982年,第7880页。
    ③ 陈师锡《五代史记序》,欧阳修《新五代史》,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三,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7年。
    ② 刘挚《南岳御书阁记》,《忠肃集》卷九,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 沈约《宋书》卷四三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12997页。
    ④ 薛田《东观集序》,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俞文豹《吹剑录》,吴文治等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831页。
    ② 姚勉《题白埏诗》《雪坡文集》卷四十四,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 王绰《薛瓜庐墓志铭》,项士元《台州经籍志》引《治诗录》,民国四年捧印本。
    ④ 钱谦益《王德操诗集序》《牧斋初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① 高棅《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8页。
    ② 高棅《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8页。
    ③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4页。
    ① 高棅《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8——9页.
    ② 闻一多《唐诗杂论》,中华书局2003年,第36页。
    ③ 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郭绍虞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959—960页。
    ① 朱光潜《诗论》,三联书店1984年,第200页。
    ②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63页。
    ③ 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一,郭绍虞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330页。
    ① 刘克庄《林子显诗序》《后村大全集》卷九八,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 《清苑斋集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 《野谷诗稿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④ 严羽《沧浪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第696页。
    ⑤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1页。
    ⑥ 刘勰《文心雕龙》,周振甫注释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49页.
    ⑦ 刘勰《文心雕龙》,周振甫注释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31页.
    ⑧ 刘勰《文心雕龙》,周振甫注释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32页。
    ⑨ 刘义庆《世说新语》余嘉锡笺疏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5页。
    ① 萧子显《南齐书·文学》列传第三十三,中华书局1972年,第889页。
    ② 姚思廉《粱书·文学下》列传第四十四,中华书局1973年。
    ③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卷六十七,中华书局1974年,第1754页。
    ④ 钟嵘《诗品·序》,郭绍虞等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3页。
    ⑤ 沈德潜《说诗啐语》卷上,王夫之等清诗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第533页。
    ⑥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1页。
    ⑦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1页。
    ⑧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三,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85页。
    ⑨ 杨慎《升庵诗话》卷四,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851页。
    ⑩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五,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29页。
    11 方回《瀛奎律髓》卷一,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页。
    ① 闻一多《唐诗杂论》,中华书局2003年,第34页.
    ② 方回《瀛奎律髓》卷一,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页。
    ③ 杨慎《升庵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851页。
    ① 钟嵘《诗品》,郭绍虞等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48页。
    ② 钟嵘《诗品·序》,郭绍虞等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27页。
    ③ 钟嵘《诗品·序》,郭绍虞等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43页。
    ④ 颜之推《颜氏家训》卷上,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⑤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周振甫注释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94页。
    ⑥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三,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85页。
    ⑦ 刘克庄《后村诗话》,吴文治等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466页。
    ⑧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二,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23页。
    ①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四,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04页。
    ② 方回《瀛奎律髓》卷一,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4页。
    ③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七,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157页。
    ④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六,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132页。
    ⑤ 方回《瀛奎律髓》卷四七,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735页。
    ⑥ 都穆《南濠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49页。
    ①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七,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157页。
    ② 葛立方《韵语阳秋》,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652页.
    ③ 蔡梦弼《草堂诗话》卷下,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辛文房《唐才子传》(第三册)卷五,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9年,第320页。
    ② 辛文房《唐才子传》(第三册)卷五,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9年,第223页。
    ③ 刘克庄《后村诗话》,吴文治等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392页。
    ④ 周密《齐东野语》卷十六,中华书局1983年,第293页。
    ① 王士祯《五代诗话》戴洪森点校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273页。
    ② 王士祯《五代诗话》戴洪森点校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268页。
    ③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80页。
    ④ 闻一多《唐诗杂论》,中华书局2003年,第39页.
    ⑤ 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八,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胡震亨《唐音癸答》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6页。
    ② 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①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54页。
    ② 方岳《深雪偶谈》,陶宗仪《说郛》卷二十下引,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 杨慎《升庵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851页。
    ④ 严羽《沧浪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688页。
    ⑤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71页。
    ⑥ 方回《桐江集》,阮元宛委别藏本。
    ⑦ 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中华书局1980年,第410页。
    ⑧ 严羽《沧浪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689页。
    ①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212-213页.
    ② 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三三,中华书局1987年,第212页。
    ③ 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五七一,中华书局1979年,第6617页。
    ④ 何光远《鉴诫录》,卷八,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3年,第57页。
    ⑤ 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五七一,中华书局1979年,第6617页。
    ⑥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五,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323页。
    ⑦ 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五七一,中华书局1979年,第6617页。
    ⑧ 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63页。
    ① 闻一多《唐诗杂论》,中华书局2003年,第37页.
    ②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332页。
    ① 何焯《唐三体诗评》,清光绪十二年(1886)泸州盐局刻。
    ② 杨慎《升庵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123页。
    ①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五,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320页。
    ②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五,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325页。
    ①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五,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332页。
    ① 马南村《燕山夜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7页。
    ② 董浩等《全唐文》卷八零七,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485页。
    ③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63页.
    ④ 何焯《唐三体诗评》,清光绪十二年(1886)泸州盐局刻。
    ⑤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三,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943页。
    ⑥ 魏庆之《诗人玉屑》,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⑦ 苏绛《贾司仓墓志铭》,董浩等《全唐文》卷七六三,中华书局1983年,第7937页。
    ① 何焯《唐三体诗评》,清光绪十二年(1886)泸州盐局刻
    ② 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八,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 欧阳修《六一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266-267页。
    ①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五,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331页。
    ② 胡应麟《诗薮》杂编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09页。
    ① 苏绛《贾司仓墓志铭》,董浩等《全唐文》卷七六三,中华书局1983年,第7937页。
    ② 欧阳修《六一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267页。
    ① 方回《瀛奎律髓》卷本四七,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648页。
    ① 骆宾王,《骆宾王集》卷二,中国书店1988年.
    ① 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九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567页。
    ② 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6-67页。
    ① 闻一多《唐诗杂论》,中华书局2003年,第39页.
    ②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罗仲鼎校注,齐鲁书社1992年,第160页。
    ③ 叶燮《唐诗百名家全集序》。席启寓,唐诗百名家全集琴川书屋,1702.
    ④ 高棅《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8页。
    ⑤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罗仲鼎校注本,齐鲁书社1992年,第159页。
    ⑥ 高棅《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8页.
    ⑦ 高棅《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50页.
    ⑧ 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① 闻一多《唐诗杂论》,中华书局2003年,第37页。
    ② 《诗法萃编》,丛书集成续编本,上海书店1994年。
    ③ 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87页。
    ④ 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二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257页。
    ⑤ 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二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257页。
    ⑥ 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二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257-258页。
    ① 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0页。
    ② 李怀民《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清嘉庆十年刻本。
    ③ 陆时雍《唐诗镜》,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
    ① 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二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②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六,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132页。
    ①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4页.
    ② 释皎然《诗式》,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3年。
    ③ 《野客丛谈·以僧对鸟》卷十九,四库全书本.
    ① 俞弁《逸老堂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10页。
    ①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方回《瀛奎律髓》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538页。
    ①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2页.
    ①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9页。
    ② 钟秀《观我生斋诗话》卷二,清光绪四年刻本。
    ③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1页。
    ①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20页.
    ②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三,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943页。
    ①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六,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124页.
    ② 《云泉诗提要》卷一百六十五,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
    ③ 《清宛斋诗集提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④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六,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124页.
    ⑤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40页。
    ① 《姚少监诗集提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 李怀民《重定中晚唐诗主客图》,清嘉庆十年刻本,
    ③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六,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124页。
    ④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六,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124页。
    ① 刘昫等《旧唐书·宪宗纪上》卷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424页。
    ② 刘昫等《旧唐书·代宗本纪上》卷十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283页。
    ③ 刘昫等《旧唐书·代宗本纪上》卷十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287页。
    ④ 刘昫等《旧唐书·代宗本纪上》卷十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284页。
    ⑤ 刘昫等《旧唐书》卷壹六肆,中华书局,1975年,第4278页。
    ⑥ 王谠《唐语林》卷三,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⑦ 刘昫等《旧唐书·穆宗本纪》卷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第496页。
    ① 《张子全书》卷十四,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40页。
    ② 方回《瀛奎律髓》卷六,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47页。
    ①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② 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七,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620页。
    ③ 高棅《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50页。
    ④ 释皎然《诗式》,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3年。
    ⑤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20页。
    ①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②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三,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943页。
    ① 方回《瀛奎律髓》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47页。
    ① 赵克勤《古汉语修辞简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3月第1版,第63页
    ① 杨慎《升庵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851页。
    ② 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卷二,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54页
    ③ 李嘉言《长江集新校》附录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08页。
    ④ 闻一多《唐诗杂论》,中华书局2003年,第41页。
    ⑤ 李知文《贾岛在唐诗发展史的地位》,文学遗产1989年,第五期。
    ⑥ 李嘉言《长江集新校》,附录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09页.
    ⑦ 周裕锴《贾岛格诗歌与禅宗关系之研究》,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中国文哲专刊,2002年第2期.
    ⑧ 张兴武《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① 蔡居厚《蔡宽夫诗话》,郭绍虞宋诗话辑轶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410页。
    ② 刘昫等《旧唐书·宪宗本纪》卷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424页。
    ③ 刘昫等《旧唐书·穆宗本纪》卷一六,中华书局1975年,第484页。
    ④ 刘昫等《旧唐书·穆宗本纪》卷一六,中华书局1975年,第496页。
    ⑤ 刘昫等《旧唐书·王播传》卷一六八,中华书局1975年。
    ① 欧阳修等《新唐书·刘蒉传》卷一七八,中华书局1975年,第5305页。
    ② 刘昫等《旧唐书·宦官列传》卷一八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4766页。
    ③ 刘昫等《旧唐书·宦官列传》卷一八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4766页。
    ④ 欧阳修等《新唐书·刘黄传》卷一七八,中华书局1975年,第5297页。
    ⑤ 欧阳修等《新唐书·懿宗、僖宗本纪赞》卷九,中华书局1975年,第281页。
    ⑥ 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中华书局1982年,第7880页。
    ① 欧阳修等《新唐书·李训传》卷一七九,中华书局1975年,第5312页。
    ② 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二四五,中华书局1982年,第7919页。
    ③ 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二四六.中华书局1982年,第7932页。
    ④ 陈师锡《五代史记序》,欧阳修《新修五代史》,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⑤ 倪涛《六艺之一绿》卷九十六,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俞文豹《吹剑三录》,吴文治等《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831页。
    ① 沈德潜《说诗啐语》,王夫之等清诗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第556页。
    ② 陶岳《五代史补》卷三,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 阮阅《诗话总龟》卷六,四全书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王大鹏等《中国历代诗话选》,岳簏书社1986年,第133页。
    ② 释静、释筠编撰《祖堂集》卷八,吴福祥点校本,岳麓书社1996年。
    ① 闻一多《唐诗杂论》,中华书局2003年,第36页。
    ①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三,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534页。
    ②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七,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236页。
    ③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七,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254页。
    ④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七,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339—340页。
    ⑤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七,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347页。
    ⑥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428页。
    ⑦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465页。
    ⑧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537页。
    ⑨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17—18页。
    ⑩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199页。
    ①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428页。
    ②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479页。
    ③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485页。
    ④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37页。
    ⑤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65—66页。
    ⑥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七,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372页。
    ⑦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七,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352页。
    ⑧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三,傅璇琮校笺本,中华书局1987年,第533—534页。
    ① 杨慎《升庵诗话》卷四,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851页。
    ① 俞文豹《吹剑三录》,吴文治等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831页。
    ① 辛文房《唐才子传》,傅璇琮校笺本,三册,中华书局1987年,第421—422页。
    ① 刘挚《忠肃集》卷九,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 脱脱等《宋史·文苑传》卷四三九,中华书局1985年,第12997页。
    ③ 刘挚《忠肃集》卷九,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④ 江少虞《事实类苑》卷二,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⑤ 孔平仲《孔氏谈苑》,吴文治等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695页。
    ⑥ 江少虞《事实类苑》卷二,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⑦ 江少虞《事实类苑》卷二,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⑧ 江少虞《事实类苑》卷二,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胡应麟《诗薮》杂编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09—310页。
    ① 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中华书局1980年,第384页。
    ② 方回《桐江续集》卷三十二,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 严羽《沧浪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688页。
    ④ 蔡居厚《蔡宽夫诗话》,郭绍虞《宋诗话辑佚》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8页。
    ⑤ 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黄山谷中》,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第478页。
    ① 方回《桐江续集》卷三十二,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 许学夷《诗源辨体》后集《纂要》卷一,杜维沫校点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387页。
    ③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二,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918页。
    ④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三,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977页。
    ⑤ 方回《瀛奎律髓》卷三零,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330页。
    ⑥ 方回《瀛奎律髓》卷三零,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331页。
    ⑦ 刘昫等《旧唐书·隐逸传》,卷一九二,中华书局1985年,第5115—5116页。
    ⑧ 脱脱等《宋史·杨朴传》,卷四五七,中华书局1985年,第13428页。
    ① 林逋《林和靖集》卷二,《深居杂兴六首序》,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 脱脱等《宋史·隐逸传》,卷四五七,中华书局1985年,第13430页。
    ③ 苏轼《东坡志林》卷六,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④ 《逍遥集提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叶矫然《龙性堂诗话》,郭绍虞等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947页。
    ② 方回《瀛奎律髓》卷四七,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③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三,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67页。
    ④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65页。
    ⑤ 方回《瀛奎律髓》卷一五,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29页。
    ⑥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40页。
    ⑦ 杨慎《升庵诗话》卷四,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851页。
    ⑧ 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20页。
    ① 脱脱《宋史·林逋传》,卷四五七,中华书局1985年,第13432页。
    ② 薛田《东观集原序》,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 沈括《梦溪笔谈》,胡道精校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99页。
    ④ 脱脱《宋史·杨朴传》,卷四五七,中华书局1985年,第13428页。
    ① 沈括《梦溪笔淡》,吴文治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91页。
    ② 《忠愍集提要》卷一五二,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 陈鹄《耆旧续闻》卷八,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④ 陈鹄《耆旧续闻》卷八,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⑤ 《南陽集提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⑥ 脱脱《宋史·杨朴传》卷四五七,中华书局1985年,第13428页。
    ⑦ 陶宗仪《说郛》卷二九下引,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⑧ 刘克庄《后村诗话》,吴文治等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392页。
    ① 严羽《沧浪诗话》,何文焕等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688页.
    ② 王袆《王忠文集》卷五,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 许学夷《诗源辨体》卷三四二,杜维沫校点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324页。
    ④ 叶适《水心集》卷一二,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⑤ 方回《桐江续集》,卷三二,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⑥ 方回《送罗寿可诗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二,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祝允明《刻沈石田诗序》,《怀星堂集》卷二十四,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 孙何《送朱严应进士举序》,《国朝三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六四。
    ③ 陶宗仪《说郛》卷二十二上,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④ 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54页.
    ⑤ 许学夷《诗源辩体》後集《纂要》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384页.
    ⑥ 《苏东坡评王荆公暮年诗》《侯鲭诗话》《中国历代诗话选》,湖南岳麓书社1985年,第258页。
    ⑦ 杨慎《升庵诗话》卷九,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817页。
    ⑧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21页。
    ① 胡仔《苕溪渔曙丛话》前集卷八引《吕氏童蒙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50页。
    ② 刘斧《青琐高议》前集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91页。
    ③ 查慎行《苏诗补注》卷四十五,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④ 薛雪《一瓢诗话》一三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130页。
    ⑤ 赵翼《瓯北诗话》卷五百二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⑥ 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91页。
    ① 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中国文学史》(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76页。
    ② 陈师道《后山诗注补笺》,中华书局1995年,第57页。
    ③ 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六,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洪迈《容斋续笔》卷八,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 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57页。
    ③ 欧阳修《六一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266页。
    ① 《云泉诗提要》卷二八五,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 周曾锦《卧庐词话》,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4648页。
    ③ 毛晋《乐章集跋》,中华书局,1997年。
    ④ 蔡嵩云《柯亭词话》,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4911页。
    ⑤ 邓廷桢《双砚斋词话》,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2528页。
    ① 刘载熙《艺概》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08页。
    ② 冯金伯《词苑萃编》卷九,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1701页。
    ③ 张德瀛《词徵》卷五,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4156页。
    ④ 邓廷桢《双砚斋词话》,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2528页。
    ⑤ 《金粟诗话》,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723页。
    ⑥ 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一,巴蜀书社,1992年。
    ⑦ 《豫章诗话》卷三,中国诗话珍本丛刊本,第91页。
    ⑧ 《艇斋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4页。
    ⑨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68页。
    ① 屈守元、常思春等《韩愈全集较注》卷三《荆潭唱和诗序》,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617页。
    ②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全集,中国书店出版社1986年,第295页。
    ① 范仲淹《唐异诗序》,《范仲淹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85—186页。
    ① 《西岩集提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五,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 叶适《题刘潜夫南岳诗藁》,《水心集》卷二十九,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④ 《西岩集提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⑤ 《清苑斋诗集提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吴子良《四灵诗》,《荆溪林下偶谈》卷四引,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 陈振孙《直斋书绿解题》卷二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09页。
    ③ 方回《次韵赠上饶郑圣予沂并序》《桐江续集》卷十五,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④ 方回《桐江续集》卷三十一,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⑤ 刘克荏《贾仲颍诗序》《后村集》卷二十三,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⑥ 张端义《贵耳集》卷上,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011页。
    ⑦ 刘埙《鹰居通议》卷十一,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⑧ 阎若璩《潜丘札记》卷六,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芳兰轩集提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 陈振孙《直斋书绿解题》卷二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08页。
    ③ 陈振孙《直斋书绿解题》卷二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09页。
    ④ 叶适《水心集》卷二十一,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方回《送罗寿可诗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二,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 王樟《练伯上诗序》,《王忠文集》卷五,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 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一,郭绍虞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329页。
    ④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何文焕等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688页。
    ⑤ 袁桷《书汤西楼诗后》,《清容居士集》卷四十八,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⑥ 叶适《徐斯远文集序》,《水心集》卷十二,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⑦ 赵汝回《瓜庐集序》,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赵汝回《瓜庐集序》,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 王绰《薛瓜庐墓志铭》,项士元《台州经籍志》引《治诗录》,民国四年捧印本。
    ③ 刘克庄《题蔡炷主簿诗卷》,《后村集》卷十六,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71页。
    ② 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影印明天启刻本。
    ③ 叶适《徐文渊墓志铭》,《水心集》二十一卷,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74页。
    ②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史记》卷一百三,中华书局1959年,第3300页。
    ① 范仲淹《唐异诗序》,《范仲淹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85页。
    ① 《芳兰轩集提要》卷一百六十二,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 《芳兰轩集提要》卷一百六十二,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四,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吉籍出版社1986年,第771页。
    ③ 曹庭栋《宋百家诗存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④ 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一,郭绍虞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330页。
    ⑤ 纪昀《纪文达公遗集》卷九,清嘉庆十七年刻本。
    ⑥ 《清苑斋提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云泉诗提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方回《赢奎律髓》卷十五,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63页。
    ② 全祖望《宋诗纪事序》,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③ 《苇航漫游稿提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④ 方回《赢奎律髓》卷十五,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63页。
    ① 胡仔《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② 黄庭坚《答洪驹父书》,《黄庭坚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75页。
    ③ 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478页。
    ④ 刘克庄《后村诗话》,吴文治等宋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405页。
    ⑤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何文焕等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688页。
    ⑥ 朱子《二程遗书》卷十八,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⑦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⑧ 《御纂朱子全书》卷六十六,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⑨ 陈亮《龙川集》卷十五,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⑩ 刘克庄《吴恕斋诗稿跋》,《后村集》卷一百七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浩然斋雅谈》卷上,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696页。
    ③ 刘克庄《林子显诗序》,《后村集》卷九十八,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④ 刘克庄《本朝五七言绝句序》,《后村集》卷九十四,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⑤ 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影印明天启刻本。
    ⑥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民国诗话丛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⑦ 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452页。
    ⑧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688页。
    ①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民国诗话丛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194页。
    ② 宋濂《答董秀才论诗书》,《文宪集》卷二十八,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 黄庭坚《与赵伯充书》,《诗人玉屑》卷五。
    ④ 吕本中《江西宗派图序》,《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八引。
    ⑤ 钱钟书《宋诗选注·杨万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78页。
    ⑥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第124页。
    ① 韩驹、范季随《陵阳室中语》二八,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六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② 曾季狸《艇斋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293页。
    ③ 杨万里《诚斋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3页。
    ④ 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二,中华书局1983年,第211页。
    ⑤ 杨万里《诚斋荆溪集序》,杨万里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第285页。
    ⑥ 杨万里《诚斋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0页。
    ⑦ 杨万里《诚斋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1页。
    ⑧ 杨万里《诚斋荆溪集序》,杨万里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第285页。
    ⑨ 杨万里《江湖集序》,《诚斋集》卷八十一,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⑩ 杨万里《黄御史集序》《诚斋集》卷八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杨万里《唐李推官披沙集序》,杨万里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第291页。
    ② 杨万里《读笠泽丛书》,《诚斋集》卷二十七,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 杨万里《诚斋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9页。
    ④ 杨万里《诚斋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9页。
    ① 杨万里《荆溪集自序》,杨万里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第200页。
    ② 杨万里《頤庵诗集序》《诚斋集》卷八十四,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 钱钟书《宋诗选注·杨万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79页。
    ④ 杨万里《诚斋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1页。
    ① 杨万里《黄御史集序》,《诚斋集》卷八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 杨万里《似剡老人正论序》,《诚斋集》眷八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王迈《读诚斋新酒歌仍效其体》,《月灌杆集》卷十三,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 杨万里《黄御史集序》《诚斋集》眷八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③ 杨万里《诚斋荆溪集序》,杨万里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第286页。
    ④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71页。
    ⑤ 纪昀《云泉诗提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叶适《转庵集序》,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46页。
    ③ 王瓒《温州府志》卷二十,明弘治版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④ 陈思《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八十六,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⑤ 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影印明天启刻本。
    ⑥ 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46页。
    ⑦ 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49页.
    ① 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四,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601页。
    ② 陈思《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八十六,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叶适《西岩集序》,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4页。
    ① 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清诗话续编本,郭绍虞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② 《钱仲文集提要》卷一百五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叶适《徐文渊墓志铭》,《水心集》卷二十一,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贺贻孙《诗筏》,郭绍虞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41页。
    ②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三,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987页。
    ③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三,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85页。
    ④ 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七,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713页。
    ⑤ 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七,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713页。
    ① 方回《瀛奎律髓》卷一○,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40页。
    ② 陈起《薛师石瓜庐集》,江湖小集卷七十三,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王国维《人间词话》五,《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2004年。
    ① 方回《瀛奎律髓》卷三十五,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419页。
    ② 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二,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502页。
    ① 严羽《沧浪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第688页
    ② 全祖望《宋诗纪事序》,商务印书馆1936年舨。
    ③ 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八,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 钱谦益《牧斋初学集·王德操诗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946页。
    ② 方回《送胡植芸北行序》,桐江集,阮元宛委别藏本。
    ③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下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80页。
    ④ 夏承熹《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22页.
    ① 张宏生《十二世纪的诗坛劲军—谈南宋江湖诗派》
    ②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李庆甲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40页。
    ③ 叶矫然《龙性堂诗话》,郭绍虞等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947页·
    ① 陈书良《略论江湖诗派产生、发展的原动力》,《船山学刊》2004年第4期。
    ② 杨慎《升庵诗话》卷四,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851页。
    ③ 陈书良《略论江湖诗派产生、发展的原动力》,《船山学刊》2004年第4期。
    全宋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全宋文 巴蜀书社1991年
    全唐诗 中华书局1979年
    韩愈全集校注 屈守元等四川大学出版社1999年
    孟东野诗集 孟郊著 四部丛刊正编第三五册
    长江集新校 贾岛著 李嘉言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张司业诗集 张籍 四部丛刊正编第三五册
    李商隐诗歌集解 李商隐著 刘学锴 余恕诚集解 中华书局1988年
    司空表圣文集 司空图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黄御史公集 黄滔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松陵集 皮日休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禅月集 贯休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逍遥集 潘阆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山谷别集 黄庭坚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灌园集 吕南公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蒙训三卷 吕居仁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剑南诗稿校注 陆游著 钱仲联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诚斋集 杨万里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渭南文集 陆游 四部丛刊正编第五九册
    范石湖集 范成大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习学记言 叶适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水心先生文集 叶适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清苑斋诗集 赵师秀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忠愍公诗集 寇准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梅尧臣著 朱东润编年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苏学士集 苏舜钦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丹渊集 文同 四部丛刊正编第四二册
    欧阳文忠公集 欧阳修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苏魏公文集 苏颂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唐百家诗选 王安石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青山集 郭祥正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苏轼文集 苏轼著 孔凡礼点校 中华书局1986年
    苏东坡全集 苏轼 中国书店1991年
    欧阳修全集 欧阳修 中华书局2001年
    苏学士集 苏舜钦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豫章黄先生文集 黄庭坚 四部丛刊正编第四九册
    清容居士集 袁桷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子渊诗集 张仲深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鲒琦亭集 全祖望 四部丛刊影印原刊本
    曝书亭集 朱彝尊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西岩集 翁卷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芳兰轩集 徐照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二薇亭诗集 徐玑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方舟集 李石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敝帚稿略 包恢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石屏诗集 戴复古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东野农歌集 戴昺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後村集 刘克庄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须溪集 刘须溪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渔墅类稿八卷 陈元晋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鲁斋集 王柏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宋十五家诗选 陈訏选 清刊本
    江湖小集 陈起编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江湖後集 陈起编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中州集 元好问编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桐江集 方回 宛委别藏第一○五册
    桐江续集 方回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雪坡文集 姚勉 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本堂集 陈着 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蟫精隽 徐伯龄 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景文集 宋祁 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东观集 魏野 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忠肃集 刘挚 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刘宾客文集 刘禹锡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纪文达公遗集 纪昀 清嘉庆十七年刻本
    张子全书 张载 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宋百家诗存 曹庭栋 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全唐文 董浩等 中华书局1983年
    隐居通议 刘埙 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唐诗百名家全集 席启寓 琴川书屋本
    艺文类聚 欧阳询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骆宾王集 骆宾王 中国书店1988年
    怀星堂集 祝允明 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王忠文集 王袆 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南陽集 赵湘 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祖堂集 释静 释筠 吴福祥点校本 岳麓书社1996
    六艺之一录 倪涛 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苏诗补注 查慎行 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文宪集 宋濂 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二程遗书 朱子 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朱子语类 朱熹 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龙川集 陈亮 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楚辞集注 朱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王忠文集 王樟 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潜丘札记 阎若璩 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贵耳集 张端义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后山诗注 陈师道 中华书局1995年
    瀛奎律髓 李庆甲汇评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
    唐诗品汇 高棅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宋诗钞 吴之振 中华书局1986年
    宋诗纪事 厉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宋人轶事汇编 丁传靖辑 中华书局1981年
    朱子语类 朱熹 中华书局1986年
    四库全书总目 永璇等 中华书局1965年
    诗式校注 皎然著 李壮鹰校注 齐鲁书社1987年
    六一诗话 欧阳修 历代诗话本 中华书局1981年
    王直方诗话 王直方 宋诗话辑佚本 中华书局1980年
    中山诗话 刘邠 历代诗话本 中华书局1981年
    司马温公续诗话 司马光 历代诗话本 中华书局1981年
    江西诗派小序 刘克庄 历代诗话续编本 中华书局1983年
    沧浪诗话 严羽 历代诗话本 中华书局1981年
    滹南诗话 王若虚 历代诗话续编本 中华书局1983年
    梅涧诗话 韦居安 历代诗话续编本 中华书局1983年
    怀麓堂诗话 李东阳 历代诗话续编本 中华书局1983年
    诗薮 胡应麟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五代诗话 王士稹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随园诗话 袁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後山诗话 陈师道 历代诗话本 中华书局1981年
    蔡宽夫诗话 蔡启 宋诗话辑佚本 中华书局1980年
    临汉隐居诗话 魏泰 历代诗话本 中华书局1981年
    诗史 蔡启 宋诗话辑佚本 中华书局1980年
    石林诗话 叶梦得 历代诗话本 中华书局1981年
    藏海诗话 吴可 历代诗话续编本 中华书局1983年
    古今诗话 李硕 宋诗话辑佚本 中华书局1980年
    彦周诗话 许彦周 历代诗话本 中华书局1981年
    岁寒堂诗话 张戒 历代诗话续编本 中华书局1983年
    桐江诗话 宋诗话辑佚本 中华书局1980年
    艇斋诗话 曾季狸 历代诗话续编本 中华书局1983年
    韵语阳秋 葛立方 历代诗话本 中华书局1981年
    庚溪诗话 陈岩肖 历代诗话续编本 中华书局1983年
    全唐诗话 尤袤 历代诗话本 中华书局1981年
    诚斋诗话 杨万里 历代诗话续编本 中华书局1983年
    郡斋读书志 晁公武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直斋书录解题 陈振孙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诗话总龟 阮阅 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苕溪渔隐丛话 胡仔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诗人玉屑 魏庆之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诗话 丁福保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诗薮 胡应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原诗 叶燮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宋诗话考 郭绍虞 中华书局1979年
    宋诗话辑佚 郭绍虞 中华书局1980年
    宋人诗话外编 程毅中主编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
    宋诗话全编 吴文治主编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孙公谈圃 刘廷世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侯鲭录 赵令时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容斋随笔 洪迈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鹤林玉露 罗大经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却扫编 徐度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随隐漫录 陈世崇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吹剑录 俞文豹 宋诗话全编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说郛 陶宗仪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梁溪漫志 费袞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齐东野语 周密 中华书局1983年
    龟山诗话 杨时 宋诗话全编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藏海诗话 吴可 历代诗话续编本 中华书局1983年
    梦溪笔谈 沈括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五代诗话 王士祯 戴洪森点校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唐音癸签 胡震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墨庄漫录 张邦基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静志居诗话 朱彝尊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升庵诗话 杨慎 历代诗话续编本 中华书局1983年
    后村诗话 刘克庄 宋诗话全编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文心雕龙 刘勰 周振甫注释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玉壶野史 文莹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载酒园诗话 贺裳 清诗话续编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北梦琐言 孙光宪著 贾二强点校本 中华书局2002年
    诗品 司空图 郭绍虞集解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围炉诗话 吴乔 清诗话续编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筱园诗话 朱庭珍 清诗续编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诗源辩体 许学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艺苑卮言 王世贞 罗仲鼎校注本 齐鲁书社1992年
    唐三体诗评 何焯 清光绪十二年(1886) 泸州盐局刻本
    南濠诗话 都穆 历代诗话续编本 中华书局1983年
    草堂诗话 蔡梦弼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说诗晬语 沈德潜 清诗话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
    龙性堂诗话初集 叶矫然 清诗话续编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鉴诫录 何光远 丛书集成初编 中华书局1983年
    唐摭言 王定保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年版
    逸老堂诗话 俞弁 历代诗话续编本 中华书局1983年
    苕溪渔隐丛话 胡仔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唐语林 王谠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中国历代诗话选 王大鹏 岳簏书社1986
    事实类苑 江少虞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梦溪笔谈 沈括 胡道精校证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耆旧续闻 陈鹄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青琐高议 刘斧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瓯北诗话 赵翼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人间词话 王国维 商务印书馆2004年
    诗筏 贺贻孙 清诗话续编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石遗室诗话 陈衍 民国诗话丛编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岁寒堂诗话 张戒 历代诗话续编本 中华书局1983年
    柯亭词话 蔡嵩云 词话丛编本 中华书局1986年
    双砚斋词话 邓廷桢 词话丛编本 中华书局1986年
    艺概 刘载熙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词苑萃编 冯金伯 词话丛编本 中华书局1986年
    词徵 张德瀛 词话丛编本 中华书局1986年
    双砚斋词话 邓廷桢 词话丛编本 中华书局1986年
    卧庐词话 周曾锦 词话丛编本 中华书局1986年
    宋人别集叙录 祝尚书师 中华书局1999年
    宋诗选注 钱钟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谈艺录 钱钟书 中华书局1984年
    宋代诗学通论 周裕锴 巴蜀书社1997年
    宋诗流变 木斋 京华出版社1999年
    江西诗派研究 莫砺锋 齐鲁书社1986年
    宋诗研究 胡云翼 巴蜀书社1993年
    宋诗史 许总 重庆出版社1992年
    中国文学史纲要 李修生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宋元文学史稿 吴组湘 沈天佑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中国诗歌流变史 李曰刚 文津出版社1987年
    中国诗学之精神 胡晓明 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中国诗学体系论 陈良运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袁行霈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唐诗学引论 陈伯海 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
    闻一多全集 孙党伯主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唐诗杂论 闻一多 中华书局2003年
    全唐五代诗格校考 张伯伟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唐诗史 杨世明 重庆出版社1996年
    唐诗风貌 余恕诚 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
    晚唐诗风 任海天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宋诗研究 胡云翼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宋诗 房开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宋诗臆说 赵齐平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宋诗纵横 赵仁硅 中华书局1994年
    宋代诗歌史论 韩经太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文字禅与宋代诗学 周裕锴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中国山水诗史 李文初等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中国文学发展史 刘大杰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 王起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唐宋文学论集 王水照 齐鲁书社1984年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两宋文学史 程千帆 吴新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 郭预衡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宋代文学思想史 张毅 中华书局1995年
    唐代文学史 乔象锺 陈铁民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宋代文学史 孙望 常国武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王运熙 顾易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宋代文学通论 王水照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宋诗精华录 陈衍编选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唐宋诗举要 高步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
    诗词散论 缪钺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中国近代文学史 任访秋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列朝诗集 钱谦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鲁迅全集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诗论 朱光潜 三联书店1984年
    燕山夜话 马南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古汉语修辞简论 赵克勤 商务印书馆1983年
    宋代诗学中的晚唐观黄奕珍 文津出版社1998年
    文史通义校注 章学诚著 叶瑛校注 中华书局1994年
    宋史 脱脱等 中华书局1977年。
    宋会要辑稿 徐松 中华书局1957年
    续资治通鉴 毕沅 中华书局1957年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李寿 中华书局1957年
    宋史纪事本末 陈邦瞻 中华书局1977年
    宋元学案 黄宗羲撰 全祖望补修 中华书局1986年
    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朱瑞熙 张邦炜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唐才子传 辛文房著 傅璇琮等校笺 中华书局1987年
    南唐书 马令 四部丛刊本 中华书局1985年
    台州经籍志 项士 民国四年排印本
    世说新语 刘义庆 余嘉锡笺疏本 中华书局1983年
    宋书 沈约 中华书局1974年
    旧唐书 刘昫等 中华书局1975年
    资治通鉴 司马光等 中华书局1982年
    新五代史 欧阳修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史记 司马迁 中华书局1972年
    国语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南齐书 萧子显 中华书局1972年
    梁书 姚思廉 中华书局1973年
    新唐书 欧阳修等 中华书局1975年
    五代史补 陶岳 四库全书本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温州府志 王瓒 明弘治版本
    谈宋初的九僧诗 许红霞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年第2期
    宋初九僧丛考 许红霞 古典文献研究论丛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读宋初九僧诗零拾 周本淳 江海学刊1995年第5期
    读宋初九僧诗零拾 周本淳 江海学刊1996年第1期
    读宋初九僧诗零拾 周本淳 江海学刊1996年第2期
    读宋初九僧诗零拾 周本淳 江海学刊1996年第3期
    论宋初九僧及其诗 祝尚书 四川大学学报1998第2期
    九僧与四灵 莫砺锋 人间福报第十版2000年11月13日
    试论王禹偶与宋初诗风 陈植锷 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
    唐代的诗僧和僧诗 程裕祯 南京大学学报1984第1期
    从四灵诗说到南宋晚唐诗风 葛兆光 文学遗产1984第4期
    宋诗流派 陈植锷 文史知识1985年第6期
    宋初诗坛及三体 白敦仁 文学遗产1986年第3期
    宋诗臆说 谢宇衡 文学遗产1986年第3期
    宋诗的分期及其标准 陈植锷 文学遗产1986第4期
    略论宋代题画诗兴盛的几个原因 祝振玉 文学遗产1988年第2期
    中唐苦吟诗人综论 马承五 文学遗产1988年第2二期
    诗与禅 李壮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论江湖小集非陈刻江湖集 费君清 文学遗产1989年第4期
    以禅喻诗,莫此亲切——禅与艺术在观念上的沟通 董运庭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中国诗僧现象的文化解读 仪平策 山东大学学报1994年第二2期
    宋代的诗僧与僧诗 张福勋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4期
    论盛唐诗的特质 邓小军 安徽师大学报1985年第3期
    孟郊贫寒诗试议 俞浩胜 安庆师院学报1989年第4期
    论宋诗 霍松林 邓小军 文史哲1989第2期
    宋诗臆说 谢宇衡 文学遗产 1986第3期
    宋初晚唐诗派论稿 王增斌 山西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苏舜钦梅尧臣艺术风格比较 杨旺生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四灵诗述评 马兴荣 文学遗产1987年第2期
    赵师秀小考 葛兆光 文学遗产1982年第1期
    严羽身世考略 陈伯海 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
    论严羽的思想和创作 张连第 社会科学辑刊1992年第3期
    论江湖派诗的政治内涵及其他 张宏生 文学遗产1991年第1期
    江湖诗派与江湖派诗 梁守中 中山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论戴复古诗创作成就 张宏生 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论江湖小集非陈刻江湖集 费君清 文学遗产1989年第4期
    简论唐诗选本与明代复古诗说 陈国球 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
    同光体初探 王镇远 文学遗产1985年第2期
    论晚唐体与张籍 安易 唐山高等专科学报1999年第3期
    论晚唐体 薛磊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晚唐”、“晚唐体”及宋人对唐诗的分期 赵敏 崔霞 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
    宋诗晚唐体辩 张海鸥 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在诗歌的家园里栖居——晚唐体苦吟的意义及影响 李贵 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2期
    贾岛格诗歌与禅宗关系之研究 周裕锴 中国文哲专刊2002年第17期
    “半山体”及其晚唐渊源 薛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四灵”诗的艺术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刘怀荣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晚唐”、‘晚唐体”及宋人又对唐诗的分期 赵敏 崔霞 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
    “晚唐体”中辨“晚唐”徐瑛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宋初晚唐体隐逸诗人的思想情怀 喻芳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贾岛现象与“晚唐体” 孙鸿亮 陕酉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金与南宋诗坛弃宋宗唐的同中之异及成因 狄宝心 文学遗产2004年第6期
    略论江湖诗派产生、发展的原动力 陈书良 船山学刊2004年第4期
    论“诚斋体”形成的诗学渊源 黄之栋 阴山学刊2003年第4期
    论“晚唐体”与张籍诗的共通性 张金桐 刘雪梅 宁夏社会科学2004第4期
    论“武功体” 张震英 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论贾岛与唐末清苦诗风 邓立勋 船山学刊2004年第4期
    论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现象” 李定广 文学遗产2004年第4期
    论姚合诗歌的审美追求 张震英 河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晚唐两大诗人群落及其风貌特征 余怒诚 安徽师大学报1996第2期
    杨万里与南宋“晚唐诗风”的复兴 张玉璞 文史哲1998年第2期
    论宋初“九僧”诗 刘玉 盐城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评“永嘉四灵”的“清”诗境界 杨忠谦 雁北师院学报1996年第5期
    淡泊与宁静:宋初隐逸文化的特质 杨朝云 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0年
    简论林逋山水诗 吕辉 运城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论六朝诗坛的锤炼警句之风 陶易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论词对永嘉四灵的影响 赵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论永嘉四灵对晚唐诗风的选择 赵敏 崔霞 嘉应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四灵诗派论 赵敏 崔霞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杨万里在宋代诗歌发展中的地位及影响 张瑞君 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永嘉言唐诗自潘柽始”质疑 赵敏 崔霞 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永嘉四灵”对宋初“晚唐体”的继承与发展 刘德重 任占文 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 期
    苦吟诗风之流变 王晋建 颜静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略论宋遗民诗派对宋季“晚唐体”的反思与新变 刘静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第2期
    论杨万里对晚唐诗的接受 崔霞 赵敏 天中学刊2004年第1期
    论元好问对陈师道“闭门觅句”作诗方式的误解 李最欣 宁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