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后主李煜若干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南唐是五代十国中最为重要的国家之一。李异取得政权后,励精图治,与民生息,对内鼓励生产,延揽人才,对外交好邻国,谨奉中原,韬光养晦,蓄势待时。在短短数年之间,使得南唐综合国力迅速增强。李璟即位后,违背了这一政策,对内任用朋党,自绝朝臣,对外穷兵黩武,四面树敌,在与后周的战争中丧师失地,奉周正朔。连年战争与对周贡赋导致府库虚耗,兵员枯竭,经济崩溃,货币紊乱,同时纵情声色,宴游无度,御下乏术,暴虐无常,更兼储位之争,扰乱国本,人心离散,政治面临崩溃。
     在这个国将不国,人心怨乱的时刻,李煜被推上了历史舞台,并以他杰出的才能,复兴了濒于灭亡的南唐。
     李煜生平应按史料划分为四个时期,即王子时期、东宫时期、帝王时期与囚徒时期,各时期生活背景不同,但自我的本质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自我的关注与主体价值的发挥。王子时期,他倾心读书,丰富自我,发展兴趣,展示自我,五个哥哥相继亡故后,他为躲避猜忌,寄情山水,不问政事,以求保全自我。东宫时期他恪尽辅弼之责,展示出了非凡的统御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帝王时期,他充满自信,平稳施政,始终以追求自我价值的最大发挥为目标。他恢复李昇时期的休养民生息,蓄势待时的国策,对政治经济制度作了大幅度的改革,使得中央权力得以加强,较好的解决了元宗时期遗留下的党争问题。他善待勋旧,安定人心,亲理狱政,减免刑罚,不拘一格,奖掖人才,确立了“多难当先才”的用人观,他改革土地制度,变更弊政,与民生息,虚怀接下,勤政爱民;在对外政策上,他一面勤修贡赋,谨奉中原,一面整顿军备,训练水军。金陵城破前,他为保全一城生聚,被迫降宋后,仍旧保持着主体的自尊。入宋后他肆意纵酒,任情做词,直接宣泄自己的愤恨感怀,在宋王朝面前,从未作过任何卑微之态。
     历来对李煜的评价争议很大,主要还是集中在对以下几个问题的看法:军事上,李煜是否懦弱怯战?抗宋之战中是否进行了有组织的坚决抵抗?内政上对潘李案的处置是否失当?对韩熙载这样深负虚誉者是否未能任贤?生平上,曾誓言抵抗最终为何会出降?李煜究竟死因如何?文化上,李煜是否真的崇佛?李煜与小周后入宋后到底境遇如何?
     通过细致的考辨,可以确证,李煜即位伊始,对宋就保持着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始终遵循明确的原则与底限,他在抗宋之战中不仅准备充分,抵抗坚决,而且亲自参与指挥了多处战斗,城破之前,为保全百姓而被迫出降,两年后,在南唐最后一支武装放弃抵抗后,被宋太宗毒死。李煜始终爱惜人才,即使对韩熙载这样负有虚誉者也是恩宠备至,他对潘李一案的处置是基本得当的,在内政外交方面也未有大的过失,他崇佛而不溺佛,未尝耽误政事,儒、佛、道在他身上形成的矛盾的统一体,恰恰反映出中国文化“三教合一”的趋向。
     李煜和他领导下的南唐,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作出了突出贡献。这表现在对文化客体与文化主体两个方面,他对文化客体的继承,保存了大量的图书、收藏,在文学、书法、绘画的继承方面都有融入主体创新的突出发展。他对文化主体的继承,是以往极少为人关注到的,李煜继承了先秦以来关注自我,关注生活的人文传统,他有着强烈的自我关怀,并以个体对群体关怀的方式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他还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节影响着中国士人审美观的建立。李煜在唐宋之交的中国文化史上有着继往开来的独特地位,对宋以后的文风、士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李煜的形象在中国历史上是被严重扭曲的,而这一切,仅仅因为他未能成为正统王朝的帝王,因为他的各项努力最终失败了,因为他国破家亡。也因此,他和他的王国大量史料被销毁篡改,他的形像被丑化,并被刻意贬低,甚而使得这位本应出现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变成了一个风流词人,还被后人冠以“词中之帝”这样的称呼,想必其人九泉之下,亦会哭笑不得。由是,也使得人们对李煜的认识受到严重歪曲与蒙蔽,这种错误史观一直指导着中国文化史与文学史研究。本文基于考证基础之上,对依据错误史料学指导的现行文学史提出批判。
     如何正确认识李煜的历史地位?如何确立李煜的文化史地位?如何正确看待李煜的文学作品及文学史地位?如何对李煜研究进行合理分期?都是新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也是本文重点解决的问题,而这一切,都依赖于对李煜生平史实的考述。
Southern Tang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untries in Five Dynasties and Ten States. Li Bian who was the first emperor of Southern Tang adopted policies to strengthen national power in several years such as encourag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cruiting talent, friendly exchanging with other countries, keeping a Low Profile. After succeeded throne, however, Li Jing acquiesced cliques struggled, refused to meet ministers and launched the war to neighboring countries. Because of Southern Tang lost the war and pay indemnity for Later Zhou dynasty, it resulted in financial deficit, economic crisis and exhausted troops. Simultaneously, Li Jing indulged himself every whim, hardly controlled power and choose successor.
     At the difficult time, Li Yu ascended the throne as emperor. Then he tried his best to delay Southern Tang subjugation.
     The whole life of Li Yu could be divided to four parts:as prince, crown prince, emperor, and prisoner. Despite the backgrounds of each period of his life is different, the essence of himself is the same, which is the self-interest self-value. When Li Yu was prince, he focused on reading to be rich in himself and developed interest to show himself. After his five elder brothers were all dead, he focused on landscape and never handling affairs to avoid suspicion. As Li Yu was crown price, he assisted emperor, showed extraordinary ability. At the time of emperor, Li Yu was full of confidence. He recovered policy which carried out in Li Bian period. He reformed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olicy to strengthen the centralized. Li Yu was kind of hero, personally adjudged case, reduced penalty, rewarded talent, reformed land system. Meantime, Li Yu tribute to Later Zhou dynasty, on the other hand, he rectified army and trained navy. Before Jinling city was occupied and covered people, he surrendered to Later Zhou dynasty with self-esteem. In the capital of Northern Song, Li Yu was alcoholism and wrote poem to express his emotion. He still maintained dignity as captive.
     Academia discussed Li Yu as follows:Was Li Yu cowardice to war? Did he organize army to resist Northern Song? Did he correctly adjudge Pan-li Case? Was Li Yu nominating Han Xizai proper? Why he obey his promises which never surrender? How did Li Yu die? Did Li Yu really adore Buddhism? What about Li Yu and his queen imprisoned in Northern Song?
     By carefully researching, we can confirm:at the beginning of Li Yu was emperor, he persisted the clear principles to struggle Northern Song. He not only prepared fully to fight Northern Song, but personally command battles. Li Yu was forced to surrender enemy in order to protect people. Two years later, when the last army of Southern Tang gave up armed, he was poisoned by Song Taizong. Li Yu always cared talent. Even like Han zaixi who lack of ability, Li Yu still put him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Pan-Li Case, Li Yu adjudge it correctly. He was also proper deal with internal and foreign affairs. Though Li Yu worshiped Buddhism, he never addicted and handicapped affaires. There was a formation of a unity of contradictions in his possession by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It precisely reflected the Chinese culture "three religions" of the trend.
     Li Yu and his leadership of the Southern Tang,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of heritage and spread the Chinese cultural. It reflected in cultural objects and cultural subject. He heritage the cultural object which saved a lot of books, collectibles, literature, calligraphy, painting. People neglected Li Yu inherited the subject of culture. Li Yu had inherited the self-concern from pre-Qin, and concerned the humanities tradition. He had a strong self-care and persuited to achieve self-worth by individual cared mass. He plotted his own unique aesthetic impact on aesthetics of Chinese Scholars Establishment. Li Yu had the unique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between Tang and Song dynasty. It affected academic after Song dynasty significantly.
     The reason of Li Yu whos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severely distorted, he failed to become the emperor of orthodox dynasty which his efforts ultimately failed. Most of his historical data of Li Yu and his country were destroyed; his image was smeared and down. He should become the outstanding figures in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 But he was called a romantic poet, also featured as a "King of Song Lyrics". So it made people seriously distorted understanding of Li Yu. The misunderstanding guided the study of Chinese Thought and Culture history. Based on the research, this article criticized the current literary history by wrong guidance.
     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Li Yu? How to establish the status of Li Yu's cultural history? How to treat Li Yu's literary works and Literary History? How to divide the research Li Yu of a reasonable stage? They are all the urgent tasks in new time and this work focus on. It is dependent on study of life of Li Yu.
引文
①[宋]徐铉《骑省集》卷二十九《大宋左千牛卫上将军追封吴王陇西公墓志铭并序》。李煜入宋后的官职,马令《南唐书》、《新五代史》作“左千牛卫上将军”,陆游《南唐书》、《宋史》作“右千牛卫上将军”,依据徐铉《骑省集》卷二十九墓志铭所载,当为“左千牛卫上将军”。
    ②[宋]陈彭年《江南别录》一卷本。
    ③[宋]陈彭年《江南别录》一卷本。
    ④[晋]陈寿《三国志·文帝纪》裴注引《典论·自叙(序)》。
    ⑤[南唐]史虚白子撰《钓矶立谈》一卷本。关于《钓矶立谈》的作者问题,《宋史·艺文志》题曰史虚白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十六考证认为“序中两称先校书,则作书者当为虚白之子。《宋志》荒谬,不足为据。”本文从此言。
    ⑥李煜词经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注》考订为三十七首,詹安泰《李璟李煜词》考订为三十四首,本文考证确凿者凡二十八首,这里连同疑词,取具泛数。
    ⑦[宋]马令《南唐书》卷五。
    宋建立后,对十国史料大肆禁毁,如荆南孙光宪颇好著述,有《荆台集》三十卷,《巩湖编玩》三卷,《笔佣集》三卷,《橘斋集》二卷,《北梦琐言》三十卷,《蚕书》二卷,又撰《续通历》。宋初即以“纪事颇失实,太平兴国初,诏毁之。”十今仅存《北梦琐言》二十卷。
    ②[宋]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卷五十九引《雪浪斋记》。
    ③[清]曹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
    ④郭成康林铁钧《清代文字狱》.北京:群众出版社,1990:118。
    ①[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
    俞平伯《读陈寅恪(秦妇吟校笺>》,《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三),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240。
    陈寅恪.《寒柳堂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40。
    ④[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
    清宣统元年沈宗畸《晨风阁丛书》刊王国维校补彭元瑞知圣道斋旧抄南词本跋。
    如《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一首,当为后蜀孟昶所作。《花庵词选》、《词谱》均作李后主作,《花草粹编》引《古今词话》、《十国春秋》均认为孟昶作。《花草粹编》、《词律》调名均作《相见欢》,赵万里校辑杨促《古今词话》在此词后案“《花庵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引作李后主词,南词本《南唐二主词》无之,杨促谓孟昶作,殆必有据。”其余文中所引诗文均依宋元刊本校改,力求展示其原貌,如“春花秋叶何时了”、“笙箫吹断水云间”等等。
    如“太宗皇帝欲知前事,命汤悦、徐铉撰成《江南录》十卷,事多遗落,无年可编,笔削之际,不无高下,当时好事者往往少之。”(《江表志》)
    (?)陆游《南唐书》、《江南野史》、《唐馀纪传》均认为李昇为唐宪宗李纯第八子李恪的玄孙。《旧五代史》、《周世宗实录》均认为李界足唐玄宗李隆基第六子李磷在江南的后裔。《新五代史》、《十国纪年》、《十国春秋》均认为李界出身微贱,非李唐宗室。《吴越备史》认为李界本为湖州人,潘姓。夏承焘《南唐二主年谱》引《江南别录》所载李昇四子景达娶李德诚女事,证明李界如本姓李,必不与李德诚通婚,似也宋必确凿。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一。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卷一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
    (?)[宋]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卷七。
    (?)[宋]龙衮《江南野史》卷一
    (?)[宋]陆游《南唐书》卷一。
    (?)[宋]陆游《南唐书》卷一。
    (?)[宋]陆游《南唐书》卷一。
    (?)[宋]佚名《五国故事》卷上。
    (?)[宋]陶谷《清异录》卷三。
    (?)[宋]龙衮《江南野史》卷一
    (?)[宋]龙衮《江南野史》卷一
    (?)[宋]陆游《南唐书》卷一
    (?)[宋]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六十七。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三。
    (?)[宋]马令《南唐书》卷一
    (?)[宋]释文莹《玉壶清话》卷九。
    (?)[宋]马令《南唐书》卷十九。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卷二。
    11[宋]马令《南唐书》卷十。
    12[宋]陆游《南唐书》卷一
    13[宋]沈枢《通鉴总类》卷二十。
    14[宋]释文莹《玉壶野史》卷九。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
    (?)[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八。
    (?)[宋]马令《南唐书》卷
    (?)[南唐]史虚白子撰《钓矶立谈》一卷本。
    (?)[宋]马令《南唐书》卷五。
    (?)[南唐]史虚白子撰《钓矶立谈》一卷本。
    (?)[南唐]史虚白子撰《钓矶立谈》一卷本。
    ①[南唐]史虚白子撰《钓矶立谈》一卷本。
    ②[宋]龙衮《江南野史》卷二。
    ③[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六。
    ④[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六。
    ⑤[宋]佚名《五国故事》卷上。
    ⑥[宋]陆游《南唐书》卷二
    (?)[元]脱脱等编《宋史》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第二百三十七。
    (?)[宋]陆游《南唐书》卷
    (?)[宋]陆游《南唐书》卷十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卷二。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十(?)
    (?)[南唐]史虚白子撰《钓矶立谈》一卷本。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十(?)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南唐世家》。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南唐世家》。
    (?)[南唐]史虚白子撰《钓矶立谈》一卷本。
    (?)[元]脱脱等编《宋史》卷四百七十八列传第_二百三十七。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
    (?)[宋]陆游《南唐书》卷二
    (?)[宋]陆游《南唐书》卷(?)
    (?)[宋]陆游《南唐书》卷二
    ①[宋]陆游《南唐书》卷二。
    ②[宋]马令《南唐书》卷二。
    ③[宋]龙衮《江南野史》卷二。
    ④[宋]陆游《南唐书》卷二。契丹于保大四年十二月灭晋,次年三月北归,《资治通鉴》卷二八六载南唐复使在保大五年二月间,那么契丹遣使南唐当在保大四年十二月至保大五年二月间,这里为便于叙述,归入保大四年。
    ⑤[宋]陆游《南唐书》卷十二。
    ⑥[宋]陆游《南唐书》卷二。
    ⑦[宋]陆游《南唐书》卷二。
    ⑧[宋]陆游《南唐书》卷二。
    (?)[宋]陆游《南唐书》卷二。
    (?)[宋]陆游《南唐书》卷二。
    (?)[宋]陆游《南唐书》卷二。
    (?)[宋]陆游《南唐书》卷二。
    (?)[宋]陆游《南唐书》卷二。
    (?)[宋]龙衮《江南野史》卷一
    ①[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八。
    ②[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八。
    ③[明]解缙 姚广孝等编《永乐大典》卷八千八百四十一
    ④[元]脱脱等编《宋史》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第二百三十七。
    ⑤[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八。
    ⑥[宋]陆游《南唐书》卷
    ①[宋]陆游《南唐书》卷二
    ②[宋]陆游《南唐书》卷五。
    ③[宋]郑文宝《南唐近事》卷二
    ④[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一,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一有相同记载,文字稍异。
    ⑤[宋]陆游《南唐书》卷二。
    ①[宋]陆游《南唐书》卷十二。
    ②[宋]陆游《南唐书》卷二。
    ③[宋]马令《南唐书》卷四《嗣主书》。
    ④[宋]陆游《南唐书》卷二。
    (?)[宋]王钦若 杨亿等《册府元龟》卷二百三十二,并见宋王溥《周世宗实录》,文稍有异。
    (?)[宋]徐铉《骑省集》卷八。
    (?)[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一太祖代周。
    (?)[宋]陆游《南唐书》卷二。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四。
    (?)[宋]陆游《南唐书》卷二。
    (?)[宋]陆游《南唐书》卷二。
    (?)[宋]龙衮《江南野史》卷三
    ①[宋]曾慥《类说》卷十九。
    ②[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六。
    ③[宋]陆游《南唐书》卷一
    ④[宋]郑文宝《南唐近事》卷二。
    ⑤[宋]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一。
    ⑥[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四十八。
    ⑦[宋]郑文宝《南唐近事》卷一。
    ①[宋]陆游《南唐书》卷三
    ②[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八。
    ③[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八。
    ④[宋]陆游《南唐书》卷七。
    ⑤[宋]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下。
    ⑥[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五。
    ⑦[宋]陆游《南唐书》卷二
    ①[宋]陆游《南唐书》卷七。
    ②[宋]陆游《南唐书》卷四。
    ③[宋]陆游《南唐书》卷四。
    ④[宋]龙衮《江南野史》卷二。
    ⑤[宋]马令《南唐书》卷四。
    ⑥[宋]陆游《南唐书》卷二。
    ⑦[宋]陆游《南唐书》卷二。
    ⑧[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二。
    ⑨[宋]龙衮《江南野史》卷二。
    ⑩[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六。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二。
    (?)[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六。
    (?)[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六。
    (?)[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六。
    (?)[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六。
    (?)[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六。
    (?)[宋]陆游《南唐书》卷二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四。
    (?)[宋]佚名《江南余载》卷上。关于其作者问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江南馀载》二卷(永乐大典本)不著撰人名氏。《宋史·艺文志》载之《霸史类》中,亦不云谁作。马端临《文献通考》、戚光《南唐书音释》并作《江南馆载》,字之讹也。陈氏《书录解题》载是书原序,略口:‘徐铉始奉诏为《江南录》,其後王举、路振、陈彭年、杨亿皆有书。大概六家皆不足以史称,而龙衮为尤甚。熙宁八年,得郑君所述於楚州,其事迹有六家所遗或小异者,删落是正,取百九十五段,以类相从’云云。振孙谓郑君者,莫知何人。考郑文宝有《南唐近事》二卷,作於太平兴国二年丁丑。又《江表志》三卷,作於大中祥符三年庚戊。不在此序所列六家之内,则所称得於楚州者,当即文宝之书。”当系臆测,本文不予采信。
    ④[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六。
    ⑤[元]脱脱《宋史》卷四百七十八列传第二百三十七。
    (?)[宋]《江南野史》卷八。
    (?)[宋]陆游《南唐书》卷三
    (?)[宋]陈彭年《江南别录》一卷本。
    (?)[汉]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三《远别离》。
    (?)[吴越]钱俶《南唐后主陇西郡公李煜墓志铭》。
    ①[吴越]钱俶《南唐后主陇西郡公李煜墓志铭》。
    ②[宋]徐铉《骑省集》卷二十九《大宋左千牛卫上将军追封吴王陇西公墓志铭并序》。
    ③[清]曹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
    ④[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第五十八。
    ⑤[宋]陆游《南唐书》卷七。
    (?)[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七。
    (?)[宋]徐铉《骑省集》卷二十九《大宋左千牛卫上将军追封吴王陇西公墓志铭并序》。
    (?)[南唐]史虚白子《钓矶立谈》一卷本。
    (?)[宋]徐铉《骑省集》卷二十九《大宋左千牛卫上将军追封吴王陇西公墓志铭并序》。
    (?)[宋]陶谷《清异录》卷一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二。
    (?)[宋]马令《南唐书》卷五。
    (?)[宋]陆游《南唐书》卷十三。
    (?)[宋]陆游《南唐书》卷二
    (?)[吴越]钱俶《南唐后主陇西郡公李煜墓志铭》。
    (?)[宋]龙衮《江南野史》卷三。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
    (?)[宋]陈彭年《江南别录》一卷本。
    (?)[宋]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中。
    (?)如“张泊方以文学得幸,特授清辉殿学士,与太子太傅徐辽、太子太保徐游别居澄心堂,密画机务,中旨多自澄心堂出,游从子元橘等宣行之……”(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六平江南)
    ③[宋]郑文宝《江表志》卷下。
    (?)[宋]郑文宝《江表志》卷下。
    (?)[宋]郑文宝《江表志》卷下。
    (?)[宋]陆游《南唐书》卷三
    (?)[宋]陆游《南唐书》卷三。
    (?)[宋]马令《南唐书》卷五。
    (?)[宋]马令《南唐书》卷五。
    (?)[宋]陆游《南唐书》卷十一《冯延鲁传》。
    (?)[宋]陆游《南唐书》卷六。
    (?)[宋]陈彭年《江南别录》一卷本。
    (?)[宋]陆游《南唐书》卷五。
    (?)[宋]马令《南唐书》卷五。
    (?)[宋]陆游《南唐书》卷十三。
    (?)[宋]马令《南唐书》卷五。
    ①[宋]马令《南唐书》卷五。
    ②[宋]龙衮《江南野史》卷三。
    ③[宋]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中。
    ①[宋]陆游《南唐书》卷三
    ②[宋]陆游《南唐书》卷三。
    ③[宋]郑文宝《江表志》卷下。
    ④[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五。
    ⑤[宋]郑文宝《江表志》卷下。
    ⑥[宋]郑文宝《江表志》卷下。
    ①[清]董诰阮元等编《全唐文》卷八百七十六载潘佑《为李后主与南汉后主书》云“夫强则南面而王,弱则玉帛事大,屈仲在我,何常之有。”其第二书云“盈虚消息,取与翕张,屈仲万端,在我而已。
    ②[清]董诰 阮元等编《全唐文》卷一百二十八《即位上宋太祖表》。
    ③[元]脱脱等编《宋史》卷四百七十八列传第二百三十匕。
    ④[宋]马令《南唐书》卷五。
    ⑤[宋]陆游《南唐书》卷三
    ⑤[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六 平江南。
    (?)[清]嘉庆七年仿宋本重刊《景定建康志》卷二。
    (?)[清]董诰阮元等编《全唐文》卷一百二十八《昭惠周后诔》。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四。
    (?)[元]脱脱《宋史》卷四百七十八列传第二百三十七。
    (?)[宋]龙衮《江南野录》一卷本。
    ①[元]脱脱《宋史》卷四百八十一列传第二百四十。
    ②[元]脱脱《宋史》卷四百八十一列传第二百四十。
    ③[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九。
    ④[宋]曾慥《类说》卷五十二,并见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卷六,文字稍异。
    ⑤[宋]阮阅《诗话总龟》卷三十三引《翰府名谈》。
    ⑥[清]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眉批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三《重过何氏五首》。
    (?)[清]曹寅 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三百三十三《上刘侍中》。
    ③[明]陈霆《唐馀纪传》卷六。
    ④[宋]王銍《默记》卷上。
    (?)[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八列传第二百二三十七《南唐世家》。
    (?)[宋]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三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九。
    (?)[宋]陆游《南唐书》卷三。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六。
    (?)[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六平江南。
    (?)[晋]陈寿《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九。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一。
    (?)[元]脱脱等编《宋史》卷四百七十八《南唐世家》。
    (?)[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八。
    (?)[宋]佚名《五国故事》卷上。
    (?)[宋]陆游《南唐书》卷三
    (?)[元]脱脱等编《宋史》卷一《太祖本纪》。
    ⑦[宋]卲思《雁门野说》云“齐工不省其谋,使人间行归白。由是君臣猜忌,仁肇不期而卒。”似还有他因]。
    (?)[清]董诰 阮元等编《全唐文》卷八百七十六载潘佑《为李后主与南汉后主书》云“夫强则南面而王,弱则玉帛事大,屈伸在我,何常之有。”其第二书云“盈虚消息,取与翕张,屈仲万端,在我而已。
    (?)[宋]陆游《南唐书》卷三
    (?)[清]董诰 阮元等编《全唐文》卷一百二十八《乞缓师表》。
    (?)[宋]:王应麟《玉海》卷一百九十三
    (?)[宋]陆游《南唐书》卷三。
    (?)[元]脱脱等编《宋史》卷三
    ①[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七。
    ②[南唐]史虚白子撰《钓矶立谈》一卷本。
    ③[宋]陆游《南唐书》卷三。
    ④[宋]陆游《南唐书》卷三。
    ⑤[宋]陆游《南唐书》卷三。
    ⑥[宋]陆游《南唐书》卷三。
    ⑥[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八。
    ⑧[元]脱脱等编《宋史》卷四百七十八列传第二百三十七。
    ⑨[宋]陆游《南唐书》卷三《遗吴越王书》。
    (?)[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六平江南。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六。
    (?)[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一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八。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六。
    (?)[宋]陆游《南唐书》卷三
    (?)[宋]龙衮《江南野史》卷三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一载“升元六年,李昇迁其子孙十海陵,号永宁宫,严兵守之,绝不通人。久而男女自为匹偶,吴人多哀怜之。显德三年,世宗征淮南,下诏抚安杨氏子孙,而李景闻之,遣人尽杀其其族。”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八。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八。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八。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八。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八。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八。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八。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一。
    (?)[宋]马令《南唐书》卷五。
    (?)[宋]龙衮《江南野史》卷十。
    (?)[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六平江南。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八开宝八年秋七月辛宋朔条。
    11[元]脱脱等编《宋史》卷二百七十《侯陟传》。
    12[宋]郑文宝《江表志》卷下。
    (?)[元]脱脱等编《宋史》卷三
    (?)[元]脱脱等编《宋史》卷四百七十八列传第二百三十七。
    ③[清]嵇磺 刘墉等《续通典》卷一百四 兵十三。《宋史·樊知古传》“知古尝举进士不第,遂谋北归。乃渔钓采石江上数月,乘小舟载丝绳维南岸。疾棹抵北岸,以度江之广狄。开宝三年,诣阙上书,言江南可取状,以求进用。”陆游《入蜀记》:“初若冰不得志十李氏,诈祝发为僧,庐于采石山,凿石为窍,及建石浮图。又月夜系绳于浮图,棹小舟急渡,引绳至江北,以度江面。既习知小谬,即亡走京师上书。其后王师南渡,浮梁果不差尺寸。……(知古即若冰,又作若水)”。
    (?)[宋]马令《南唐书》卷五。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五。
    (?)[宋]陆游《南唐书》卷三
    (?)[南唐]史虚白子撰《钓矶立谈》一卷本。
    (?)[宋]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三《归明传》。
    (?)[宋]陆游《南唐书》卷三。
    (?)[宋]陈彭年《江南别录》一卷本。
    (?)[宋]徐铉《骑省集》卷二十九《大宋左千牛卫上将军追封吴王陇西公墓志铭并序》。
    ①[宋]陆游《南唐书》卷八。
    天一阁藏本明隆庆《瑞昌县志》卷六宋吕公著撰《柯昶公传赞》。
    ③[宋]陆游《南唐书》卷八。
    ④[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四。
    ①“庐州东林寺有画须菩提像,如人许人,梵相奇古,笔法简易,真奇画也。题曰:‘戊辰岁樵人工翰作。’此乃本朝开宝四年画也。南唐自显德五年用中原正朔,然南唐士大夫以为耻,故江南寺观中碑多不题年号,后但书甲子而已。”(宋马永卿《懒真子》卷一)
    ②[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
    ③[宋]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中。
    ④[宋]陆游《南唐书》卷十三《李平传》。
    ⑤[宋]陆游《南唐书》卷十三《李平传》。
    ⑥[宋]陆游《南唐书》卷十三《李平传》。
    ⑦[宋]陆游《南唐书》卷十三《李平传》。
    ⑧[宋]陆游《南唐书》卷三。
    ①[宋]陆游《南唐书》卷十三。
    ②[元]脱脱等编《宋史》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第二百三十七。
    ③[宋]陆游《南唐书》卷十三
    ④[宋]李焘《续通鉴长编》卷十四。
    ⑤[宋]陆游《南唐书》卷十三。
    ⑥[宋]佚名《江南余载》卷下。
    ①[南唐]史虚白子撰《钓矶立谈》一卷本。
    ②[宋]马令《南唐书》卷十七《陈乔传》。
    ③[宋]陈彭年《江南别录》一卷本。
    ④[南唐]史虚白子撰《钓矶立谈》一卷本。
    ⑤[宋]龙衮《江南野录》一卷本。
    ①[元]脱脱等编《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
    ②[宋]陆游《南唐书》卷十(?)
    ③[南唐]史虚自子撰《钓矶立谈》一卷本。
    ④[元]脱脱等编《宋史》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第二百三十七。
    ⑤[宋]董史《书录》一卷本。
    ⑥[宋]陆游《南唐书》卷十二《韩熙载传》。
    ①[宋]陶岳的《五代史补》卷五。
    ②[宋]周密《癸辛杂识》前集。
    ③[宋]《宣和画谱》卷七人物三《谈道图》。
    ④[元]汤垕《画鉴》一卷本。
    ⑤[宋]《宣和画谱》卷七人物三《谈道图》。
    ①[宋]陆游《南唐书》卷三。
    ②[宋]郑文宝《南唐近事》卷二
    ③[宋]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二《舒雅传》。
    ④[宋]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二
    ①[宋]陆游《南唐书》卷三
    ②[宋]马令《南唐书书》卷五。
    ③[宋]马令《南唐书》卷十三
    ④[宋]马令《南唐书》卷十三《韩熙载传》。
    ⑤[宋]佚名《江南余载》卷上
    ⑥[元]脱脱等编《宋史》四百七十八《南唐世家》。
    ⑦[宋]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下。
    ①[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三十三《死事传》。
    ②[宋]龙衮《江南野史》卷二三
    ③[宋]陈彭年《江南别录》一卷本。
    ④[元]脱脱等编《宋史》卷二百五十九《郭守文传》。
    ⑤[宋]王称《东都事略》卷二十一《郭守文传》。
    ⑥[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三
    ⑦[宋]宋熹《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一
    ①[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吴世家》。
    ②[宋]佚名《江南余载》卷下。
    ③[清]宋阮阅《诗话总龟》卷四十六,清吴任臣《中国存秋春考》“海陵州宅之东,至今有小几冢数十。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三“海陵州宅之东,至今有小儿坟数十,皆当时所杀徐氏之族也。”。清王士禛撰、郑方坤删补《五代诗话》引同,均为杨氏之误。
    ④[宋]佚名《五国故事》卷上。
    ⑤[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
    ⑥[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四。
    ⑦[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十四《后蜀世家第四》。
    (?)[宋]陈彭年《江南别录》一卷本。
    (?)[元]脱脱等编《宋史》卷二百五十八《曹彬传》。
    (?)[南唐]史虚白子撰《钓矶立谈》一卷本。
    (?)[宋]马令《南唐书》卷五。
    (?)[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四《陈乔传》。
    (?)[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六 平江南。
    ①[宋]王陶《谈渊》一卷本。
    ②[宋]江少虞《事实类苑》卷五十六引宋杨亿宋庠等《杨文公谈苑》。
    ③[宋]赵溍《养疴漫笔》一卷本。
    ④[宋]阮阅《诗话总龟》卷三十三引《谈苑》。
    ⑤[宋]卲思《雁门野说》一卷本。
    ①[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四。
    ②[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五李后主梁武帝条。
    ③[宋]袁文《瓮牖闲评》卷五。
    ④[清]毛先舒《南唐拾遗记》一卷本。
    ⑤[清]尤侗《西堂杂俎》一集卷八。
    ⑥[清]梁章钜《两般秋雨盦随笔》卷二
    (?)[元]脱脱等编《宋史》卷二百五十八《曹彬传》。
    (?)[宋]卲思《雁门野说》一卷本。
    ①[宋]马令《南唐书》卷五。
    ②[元]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中。
    ③[宋]陆游《南唐书》卷三。
    ④[清]毛先舒《南唐拾遗记》一卷本。
    ⑤[宋]阮阅《诗话总龟》卷三十三引《谈苑》。
    ⑥[宋]龙衮《江南野史》卷八。
    ⑦[宋]陆游《南唐书》卷八。
    ①[宋]陈彭年《江南别录》一卷本。
    ②[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六《后妃诸王列传》。
    ③[元]张铉《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一。
    ④[宋]马令《南唐书》卷五。
    ⑤[宋]王称《东都事略》卷二十一《郭守文传》。
    ⑥[元]脱脱等编《宋史》卷二百五十九《郭守文传》。
    ①[宋]王銍《默记》卷上。陈霆《唐馀纪传》云“煜以七夕日生,是日燕饮声伎,彻于禁中。太宗衔其有故国不堪回首之词,至是又愠其酣畅,乃命楚王元佐等携觞就其其第而助之欢。酒阑,煜中牵机药毒而死。”彭元瑞《知圣道斋读书跋》谓“陈氏此书全袭陆书”,而陆书实无此文,不知何故。夏承焘据《文献通考》引《江邻几杂志》和《宋史·赵廷美传》考定为太宗命廷美赐药。
    ②[宋]陈彭年《江南别录》一卷本。
    ③[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十四《后蜀世家第四》。
    ④[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十
    ①[清]王士禛撰、郑方坤删补《五代诗话》卷一引明王圻《稗史汇编》。
    ②[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六《后妃诸王列传》。
    ③[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卷八十七《萧铣传》。
    [清]钱大听《廿二史考异》卷五十(?)
    ④[清]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卷五。
    ⑤[宋]阮阅《诗话总龟》卷三十三引《翰府名谈》。
    ⑥[明][圻《稗史汇编》,又见清王士禛撰、郑方坤删补《五代诗话》卷一。
    ⑦[宋]陆游《南唐书》卷一《烈祖本纪》。
    ⑧[宋]郑文宝《江表志》卷上。
    ①[宋]释文莹《玉壶清话》卷九。
    ②[明]陈霆《唐馀纪传》卷四。
    ③[清]康熙《凤阳府志》卷二十三《古迹》。
    ④[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三十三。
    ⑤[宋]马令《南唐书》卷二十六《浮屠传》。
    ⑥[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八《浮屠传》。
    ⑦[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三十三。
    (?)[宋]江少虞《事实类苑》卷六十五。
    (?)[宋]陆游《南唐书》卷五《徐锴传》。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
    (?)[南唐]释文益《宗门十规论·自叙》(卍续110·877下)。
    (?)[南唐]释文益《宗门十规论·自叙》(卍续110·877下)。
    (?)[宋]释晦岩释智昭《人天眼日》卷四。
    (?)[南唐]释文益《题重刊十规论后》。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
    (?)[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七
    (?)[古印度]阿毗达磨著[唐]玄奘译《顺正理论》卷十一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金陵清凉泰钦禅师法灯》。《五灯会元》卷十有相同记载。
    [宋]陆游《南唐书》卷
    (?)[宋]陶谷《清异录》卷一。
    (?)[宋]佚名《江南余载》卷下。
    (?)[宋]徐铉《骑省集》卷二十九《大宋左千牛卫上将军追封吴王陇西公墓志铭并序》。
    (?)[宋]马令《南唐书》卷五。
    (?)[南唐]史虚白之子《钓矶立谈》一卷本。
    (?)[宋]佚名《江南余载》卷下。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十七。
    ①[宋]陆游《南唐书》卷十五。
    ②[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十七。
    ③[宋]佚名《江南余载》卷下。
    ④[清]傅恒等编《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七十一。
    ⑤[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一
    ⑥[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五。
    ⑦[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八。
    ⑧[宋]袁桷《清容居士集》跋玉笥观李后主牒。其僧即樊若水,陆游《入蜀记》“初若冰不得志十李氏,诈祝发为僧,庐于采石山,凿石为窍,及建石浮图。又月夜系绳于浮图,棹小舟急渡,引绳至江北,以度江面。既习知不谬,即亡走京师上书。其其后王师南渡,浮梁果不差尺寸。……(知古即若冰,又作若水)”
    ①[宋]龙衮《江南野史》卷二
    ②[宋]洪迈《容斋续笔》卷十六。
    ①[清]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卷五。
    ②[宋]马令《南唐书》卷六。
    ③[宋]王銍《默记》卷下。
    (?)[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六。
    (?)[宋]龙衮《江南野史》卷三。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五十。
    丁傅站《宋人轶事汇编》卷一引《烬余录》。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八。
    (?)[明]姚叔祥(上麟)《见只编》卷中。
    (?)[宋]陈彭年《江南别录》一卷本。
    (?)[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一卷本。
    (?)[宋]马令《南唐书》卷六《女宪传》。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四。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一。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文从》卷二十五。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九。
    (?)[宋]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三。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十七。
    (?)[宋]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三。
    (?)[宋]马令《南唐书》卷六《昭惠周后传》。
    (?)[宋]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前集卷二十四。
    (?)[宋]陆游《南唐书》卷十三
    (?)[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三。
    (?)[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六。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 乐考十五。
    (?)[宋]《宣和书谱》卷十二行书六。
    (?)[元]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六。
    (?)[宋]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八《跋李后主书》。
    (?)[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五。
    (?)[清]董诰 阮元等编《全唐文》卷一百二十八。
    ①[清]董 诰阮元等编《全唐文》卷一百二十八。
    ②[宋]陈思《书苑精华》二十《书述》。
    ③[宋]沈括《梦溪补笔谈》卷后。
    ④[宋]米芾《画史》一卷本。
    ⑤[明]陈继儒《太平清话》卷二。
    ⑥[宋]叶廷珪《海录碎事》卷十九。
    ①[宋]《宣和画谱》卷十七。
    ②[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三
    ③[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八。
    ④[宋]高晦叟《珍席放谈》卷下。
    ⑤[宋]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前集卷第三十《王直方诗话》。
    ①[宋]马令《南唐书》卷六《保仪黄氏传》。
    ②[宋]陈彭年《江南别录》一卷本。
    ③[宋]陆游《避暑漫抄》一卷本。
    ④[宋]董迪《广川书跋》卷三十《柳府君墓碣铭》。
    ⑤[宋]袁襞撰,了袁颐续《枫窗小牍》卷上。
    ⑥[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
    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南唐二主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81页。
    ①[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
    ②[宋]佚名《五国故事》卷上。
    ③[元]脱脱等编《宋史》卷六十五志第十八 五行三
    ④[元]脱脱等编《宋史》卷四百七十八列传第二百三十七。
    ⑤[宋]蔡絛《铁围山从谈》卷三
    ⑥[宋]顾文荐《负暄杂录》(《说郛》十八引)。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3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一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69页。
    ⑦[宋]王楙《野客从书》卷十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514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神圣家族》,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66-167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神圣家族》,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69-170页。
    ③[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卷二十九《杂诗》。
    ①[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引《西清诗话》。
    ②[宋]佚名《五国故事》卷上。
    ③[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六。
    ④[宋]江休复《江邻几杂志》一卷本。
    ①[宋]陶谷《清异录》卷三。
    ②[元]陶宗仪《说郛》卷第六十。
    ③[宋]王銍《默记》卷中。
    ④[宋]洪刍《香谱》卷下香之法。
    ⑤[宋]马令《南唐书》卷六《女宪传》。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神圣家族》,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69-170页。
    ⑦[宋]陆游《南唐书》卷三。
    ⑧[宋]马令《南唐书》卷四《嗣主传》。原注:书世子手札,宋即位也。
    ①[宋]陆游《南唐书》卷二三。
    ②[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六。
    ③[宋]释文莹《玉壶清话》卷十。
    ④[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六。
    ⑤[宋]陈彭年《江南别录》一卷本。
    ⑥[清]毛先舒《南唐拾遗记》一卷本。
    ①[元]脱脱等编《宋史》卷二百零七《艺文志六》。
    ②[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六。
    ③[宋]马令《南唐书》卷七。
    ④[宋]陆游《南唐书》卷七。
    ⑤[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六。
    ⑥[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六 平江南。
    本词存疑,故作“书”,详见前文作品考证。
    (?)[宋]陈彭年《江南别录》一卷本。
    (?)[宋]:王銍《默记》卷中。
    (?)[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二
    ①[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六 平江南。
    ②[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一。
    ③[宋]马令《南唐书》卷五
    ④[宋]陆游《南唐书》卷三
    ⑤[宋]陆游《南唐书》卷三
    ⑥[宋]陆游《南唐书》卷三
    ⑦[宋]陆游《南唐书》卷三。
    ⑧[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四《陈乔传》。
    ⑨[元]陆友仁《砚北杂志》卷上。
    ①[元]陆友仁《砚北杂志》卷上
    ②[宋]王銍《默记》卷中。
    ③[宋]王銍《补侍儿小名录》一卷本。
    ④[宋]高晦叟《珍席放谈》卷下。
    ⑤[宋]陈彭年《江南别录》一卷本。
    ⑥[宋]陆游《南唐书》卷十六《后妃诸E列传》。
    ⑦[元]张铉《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一
    ⑧[清]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
    (?)[宋]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中,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道山新闻》引同。
    (?)[清]赵翼《陔余从考》卷三十一弓足条条目中“唐缟”当为“唐镐”之误。
    (?)[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十二。
    (?)[清]沈自南《艺林汇考》卷九服饰篇。
    (?)[明]胡震亨《唐音癸籖》卷十九。
    (?)[唐]李延寿《南史》卷五。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九。
    (?)顾学颉点校《白居易集》卷三《上阳白发人》。
    (?)[宋]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上。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
    (?)[明]汪砢玉《珊瑚网》卷十七引《东坡词》《菩萨蛮·咏足》。
    ①(?)[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三十四。
    盛险峰《论(新五代史>的“廉耻”观》,《北方论从》,2001.(4)。
    ③[宋]徐铉《骑省集》卷二十九《大宋右千牛卫上将军追封吴王陇西公墓志铭并序》。
    ①[宋]马令《南唐书》卷(?)
    ②[宋]徐铉《骑省集》卷二十九《大宋右千牛卫上将军追封吴工陇西公墓志铭并序》。
    ③[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五十四。
    ④[宋]陆游《南唐书》卷三。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六。
    ②[宋]陈彭年《江南别录》一卷本。
    ③[清]沈际飞《草堂诗余别集》卷二
    ④[清]沈谦《填词杂说》一卷本。
    ⑤[清]余怀《玉琴斋词·序》。
    ⑥[清]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
    ⑦[清]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
    如清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卷五对李煜的认识就比较客观,“江都门人宗元鼎,字梅岑,以诗鸣江淮间。有《咏李后主》绝句云:‘江南歌舞寻常事,便遣曹彬下蒋州。’余最爱其措语之妙,取入《感旧集》。近覆阅之,乃知其误。南唐自元宗时,周世宗屡侵淮南,国势削弱,至迁都豫章以避之,非始宋也。后主仁爱,无荒淫失德,但溺于释氏耳。宋太祖谕徐铉曰:‘江南亦有何罪?但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邪!’亦非以歌舞为兵端。宗语非事实矣。”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修订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68。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修订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69。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修订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69。
    章培垣、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72。
    章培垣、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72。
    章培坦、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上海:复口.大学出版社,2007:174。
    余冠英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535。
    余冠英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537。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修订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68。
    余冠英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535。
    如于德馨《李煜词的分期问题及其抒情特色》,《文史哲》,1984年第6期等。
    如樊维纲、徐枫《李煜词艺术魅力探微》,《文学遗产》,1989年第2期等。
    如王力坚《李煜思妇词探讨——兼论李煜的中期创作》(《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4期)、詹幼馨《南唐二主词研究》、黄进德《唐五代词》(台北国文天地杂志社,1990年第1版第166至168页)。①王醒《李煜词分期和主体流向的再认识》,《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三,四期(总第5,6期)。
    ②[清]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
    ①[清]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二《将进酒》。
    ②[宋]陆游《剑南诗稿》卷二十五《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③[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卷二十一《王粲传》裴注引《魏略》。
    [三国·魏]曹植《曹子建集》卷五。
    ①[南唐]史虚白子撰《钓矶立谈》一卷本。
    唐圭璋《全金元词》卷
    ③[元]脱脱等编《宋史》卷二百九十六《潘慎修传》。
    ④[南唐]史虚白子撰《钓矶立谈》一卷本。
    ①[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十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
    ③[宋]周密《癸辛杂识》前集乞食歌姬院条。
    ④[南唐]史虚白子撰《钓矶立谈》一卷本。
    ①唐圭璋《全金元词》卷一
    ②[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八《偶题》。
    [1](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篇》[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2](南唐)史虚白子《钓矶立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丛书集成初编》本
    [3](宋)孙光宪《北梦琐言》[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4](宋)薛居正《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5](宋)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6](宋)马令《南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墨海金壶》本
    [7](宋)陆游《南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丛书集成初编》本
    [8](宋)陆游《避暑漫抄》[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丛书集成初编》本
    [9](宋)陆游《老学庵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0](宋)王称《东都事略》[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版
    [11](宋)曾巩《隆平集》[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12](宋)徐铉《徐骑省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1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14](宋)司马光《涑水纪闻》[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涵芬楼旧版影印
    [1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16](宋)陶岳《五代史补》[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7](宋)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8](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19](宋)王銍《默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20](宋)王銍《乐府纪闻》[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宋)王銍《四六话》[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2](宋)路振《九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23](宋)陶谷《清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24](宋)王溥《五代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5](宋)刘斧《翰府名谈》[M],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古体小说抄宋元卷》
    [26](宋)郑文宝《江表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27](宋)郑文宝《南唐近事》[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8](宋)葛立方《韵语阳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9](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30](宋)张邦基《墨庄漫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1](宋)何士信辑《草堂诗余》[M],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32](宋)佚名《江南余载》[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说库》本
    [33](宋)苏轼《东坡题跋》[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六卷本
    [34](宋)姚宽《西溪丛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35](宋)陈彭年《江南别录》[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6](宋)龙衮《江南野史》[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7](宋)沈括《梦溪补笔谈》[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38](宋)魏泰《东轩笔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39](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40](宋)释文莹《玉壶清话》[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41](宋)释文莹《湘山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42](宋)释文莹《续湘山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43](宋)阮阅《诗话总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44](宋)叶梦得《石林燕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45](宋)曾慥《类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46](宋)赵令畤《侯鲭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47](宋)邵博《邵氏闻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48](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49](宋)袁文《瓮牖闲评》[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50](宋)高晦叟《珍席放谈》[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丛书集成初编》本
    [51](宋)王饮若杨亿等编《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52](宋)佚名《五国故事》[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53](宋)佚名《宣和画谱》[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54](宋)曾敏行《独醒杂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55](宋)赵溍《养疴漫笔》[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56](宋)陈旸《乐书》[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7](宋)郑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58](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丛书集成初编》本
    [59](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古逸丛书三编影印本
    [60](宋)陈善《扪虱新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61](宋)陈鹄《耆旧续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62](宋)王楙《野客丛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63](宋)董更《书录》[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64](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宋元方志丛刊》本
    [65](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丛书集成初编》本
    [66](宋)佚名《京口耆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67](宋)魏庆之《诗人玉屑》[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68](宋)吴曾《能改斋漫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69](宋)陈郁《藏一话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70](宋)罗大经《鹤林玉露》[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71](宋)王灼《碧鸡漫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72](宋)朱唏颜《瓢泉吟稿》[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3](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74](宋)尤袤《遂初堂书目》[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75](宋)释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76](宋)赜藏主编萧萐父等点校《古尊宿语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77](元)白朴《天籁阁词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全金元词》本
    [78](元)刘壎《隐居通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79](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80](元)方回《瀛奎律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81](元)陆友仁《研北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82](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83](元)陶宗仪《书史会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
    [84](元)陶宗仪《说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说郛三种》本
    [85](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86](元)袁桷《清容居士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四部丛刊初编本
    [87](明)胡应麟《诗薮》[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88](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89](明)卓人月《古今词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90](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91](明)郎瑛《七修类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92](明)黄淳耀《陶菴全集》[M],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
    [93](明)朱谋《画史会要》[M],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
    [94](明)王昌曾《诗话类编》[M],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95](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96](明)陈继儒《太平清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丛书集成初编》本
    [97](明)顾起元《客座赘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98](清)黄以周等《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99](清)毕沅《续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100](清)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101](清)吴任臣《十国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02](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103](清)沈雄《古今词话》[M],上海:上海占籍出版社,2009年版
    [104](清)徐轨《词苑丛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05](清)王士祺《古夫于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106](清)田文镜《河南通志》[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07](清)董诰阮元等《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08](清)袁枚《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09](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通志堂集》卷十八
    [110](清)余怀《玉琴斋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111](清)王又华《古今词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年版
    [112](清)王时翔《小山诗文全稿·文稿》[M],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113](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114](清)谢章铤《赌棋山庄杂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15](清)毛先舒《南唐拾遗记》[M],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
    [116](清)谭献《词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17](清)樊增祥《樊山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18](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9](清)陈廷焯编《词则·大雅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20](清)况周颐《惠风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版《蕙风词话人间词话》本
    [121](清)况周颐《历代词人考略》[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122](清)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23](清)刘毓盘《词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
    [124](清)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版《蕙风词话人间词话》本
    [125](清)吴梅《词学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26](清)陈孟雷原辑,(清)蒋廷锡重辑《古今图书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34年版
    [127](清)曹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128](宋)无名氏辑王仲闻校《南唐二主词校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29]傅璇琮张忱石 许逸民编撰《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130]张璋、黄畲编《全唐五代词》[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版
    [131]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132]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33]郭绍虞《宋诗话辑佚》[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34]唐圭璋《南唐二主词汇笺》[M],南京:正中书局,1936年12月版
    [135]唐圭璋《词学论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36]夏承焘《唐宋词赏析》[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37]詹安泰《李璟李煜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38]管效先《南唐二主全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139]胡云翼《李后主词》[M],上海:文力出版社,1946年版
    [140]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141]郑振铎《中国文学史》(二卷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142]余冠英《中国文学史》(三卷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62年版
    [143]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四卷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4]章培垣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三卷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5]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四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46]傅璇琮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四卷本)[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
    [147]乔象钟董乃斌《唐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148]刘麟生《中国诗词概论》[M],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版
    [149]陆侃如 冯沅君《中国诗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150]陆侃如 冯沅君《中国文学史简编》[M],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
    [151]王易《词曲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52]胡适《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153]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54]龙榆生《南唐二主词叙论》[J],1936年6月《词学季刊》三卷二号
    [155]傅正谷王沛霖合著《南唐二主词析释》[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56]刘孝严《南唐二主词诗文集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1月版
    [157]叶嘉莹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
    [158]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59]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60]叶嘉莹《迦陵说词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1]叶嘉莹《叶嘉莹说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62]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
    [163]叶嘉莹《诗馨篇(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
    [164]叶嘉莹 缪钺《灵豁说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65]叶嘉莹 缪钺《词学古今谈》[M],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版
    [166]《文学遗产》编辑部编《李煜词讨论集》[C],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167]卢兴基《建国以来古代文学问题讨论举要》[M],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版
    [168]王水照(日)保苅佳昭《日本学者中国词学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69](日)青山宏《唐宋词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70](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71]白寿彝编《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72]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73]吕思勉《隋唐五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74]任爽《南唐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75]杜文玉《南唐史略》[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版
    [176]邹劲风《南唐国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
    [177]何剑明《沉浮:一江春水——李氏南唐国史论稿》[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178]任爽《十国典制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179]杜文玉《五代十国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180]朱玉龙编著《五代十国方镇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181]武建国《五代十国土地所有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2]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 2003年版
    [183]邹劲风《南唐历史与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4]诸葛计《南唐先主李昪年谱》[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85]朱传誉主编《李煜传记资料》[M],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
    [186]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古代哲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8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188]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四卷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9]杜继文编《佛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90]洪修平著《中国禅学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
    [191]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192]夏承焘《南唐二主年谱》[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193]詹幼馨《南唐二主年谱》[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2年版
    [194]唐圭璋《南唐二主年表》[M], (《词学论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95]蔡厚示《李璟、李煜简明年表》(《李璟李煜词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版
    [196]衣虹《南唐后主李煜年谱》[J], 《新文化》创刊号,1931年8月
    [197]章崇义《李后主诗词年谱》[M],上海:南京书店,1933年3月版
    [198]高兰、孟祥鲁《李后主年表》[M],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版
    [199]傅正谷、王沛霖《南唐二主年谱简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00](唐)温庭筠著 (清)曾益等笺注《温飞卿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01](唐)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02](后蜀)赵崇祚辑录,李一氓校《花间集校》[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203](宋)李清照著黄墨谷辑校《重辑李清照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204](清)纳兰性德著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205]史双元《唐五代词纪事会评》[M],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版
    [206]王兆鹏主编《唐宋词汇评》(唐五代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07]王兆鹏《南唐二主冯延巳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08]刘扬中《唐宋词流派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09]熊铁基《汉唐文化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10]刘尊明甘松《唐宋词与唐宋文化》[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211]朱德发《世纪中国文学理性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12]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13]王小兰《晚唐五代江浙隐逸诗人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214]王口美《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与先秦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15]沈松勤《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16]顾彬《中国文人的自然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17]马良怀《魏晋文人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18]崔海正编高峰著《唐五代词研究史稿》[M],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
    [219]田居俭《李后主新传》[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220]霍然《隋唐五代诗歌史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21]吴相洲《中唐诗文新变》[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
    [222]刘宁《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3]王兆鹏《唐宋词史的还原与构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24]陈炎《儒释道背景下的唐代诗歌》[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3年版
    [225]张培锋《宋代十大夫佛学与文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226]靳极苍《李煜李清照词详解》[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227]杨抱朴《南唐后主李煜》[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228]王晓枫《李煜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229]九天老(万顺昌)《李煜诗词合编》[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230]萧驰《佛法与诗境》[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231]彭华民杨心恒《社会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32]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33]王恩界《中国社会心理学源脉与走向》[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34]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35]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236]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7]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38]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快感理论的批判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1]西谛《李后主词》[J], 《小说月报》十四卷一号,1923年1月
    [2]姜华《李后主及其词》[J], 《学灯》1924年5月28—-30日
    [3]豫戡《论南唐后主李重光词》[N], 《北平益世报》1926年6月10—11日
    [4]天行《南唐后主词》[N], 《晨报》副刊1926年11月15—17日
    [5]曹雨群《李后主的著述及其版本》[J], 《浙江图书馆报》二卷一期,1927年12月
    [6]张希录《王贻上之诗与李重光之词》[J], 《河北大学周刊》一期,1930年9月
    [7]韩书文《读李后主词书后》[J], 《津逮季刊》一卷一期,1931年6月
    [8]郭德浩《李后主评传》[J], 《文学年报》一期,1932年7月
    [9]唐圭璋《李后主评传》[J], 《读书5顾问》创刊号,1934年3月
    [10]弓德英《李后主亡国诗词辨证》[J], 《励学》二期,1934年6月
    [11]曹懋《谈谈李后主》[N], 《中央日报》1935年5月16日
    [12]王延杰《关于.李后主的词》[J], 《正中》半月刊二卷一、五期,1935年6—8月
    [13]叶德荣《亡国词人李后主论》[J], 《厦大周刊》十五卷十二、十三期,1935年 12月
    [14]知任《词人李煜》[J], 《青年文化》一卷四期,1935年12月
    [15]龙沐勋《南唐二主词叙论》[J], 《词学季刊》三卷二号,1936年6月
    [16]逸珠《李后主诞生千年纪念》[J], 《文艺月刊》十一卷一期,1937年7月
    [17]俞阶青《南唐二主词辑述》[J], 《同声月刊》一卷十、十一号,1941年9—10月
    [18]詹幼馨《李后主(临江仙>词校勘记》[N], 《中央日报》1946年11月30日
    [19]陈培治《对詹安泰先生关于李煜的(虞美人>看法的意见》[N],《光明日报》1955年8月28日
    [20]詹安泰《答陈培治同志》[N], 《光明日报》1955年8月28日
    [21]楚子《李后主及其作品评价》[N], 《光明日报》1955年10月9日
    [22]夏兆亿《对李煜(虞美人>一词的看法》[N], 《光明日报》1955年10月9日
    [23]吴颖《关于李煜词评价的儿个问题》[N], 《光明日报》1955年10月16日
    [24]谭丕模《我对于李煜词讨论的一些意见》[N], 《光明日报》1955年12月11日
    [25]牛仰山等《关于李煜及其作品的评价》[N], 《光明日报》1955年12月18日
    [26]元页石《也谈李后主词》[N], 《光明日报》,1955年12月25日
    [27]陈赓平《我对词人李煜的看法》[N], 《光明日报》1956年1月1日
    [28]焉邑《关于李煜作品的讨论》[J], 《文艺学习》1956.(7)
    [29]褚斌杰等《关于李后主及其作品评价问题》[N],《光明日报》1956年1月22日
    [30]游国恩《略谈李后主词的人民性》[N], 《光明日报》1956年1月29日
    [31]邓魁英等《关于李煜在文学史上的评价问题》[N], 《光明日报》1956年3月11日
    [32]毛星等《评关于李煜词的讨论》[N], 《光明日报》1956年3月11、5月6日
    [33]毛星《关于李煜的词》[J], 《文学研究集刊》第3册
    [34]乔象钟等《如何评价李煜的词》[N], 《光明日报》1956年5月13、20日
    [35]王仲闻《关于李煜词的考证问题》[N], 《光明日报》1956年7月22日
    [36]郑孟彤等《关于李煜及其作品的评价问题》[N], 《光明日报》1956年8月5日
    [37]王淑明《略谈李后主的词》[J], 《新港》1956.(9)
    [38]刘大杰《李煜词话》[N],《解放日报》1956年11月6日
    [39]寇效信《从李煜词的讨论谈起》[J], 《延河》1957.(3)
    [40]雷石榆《评李煜词的基本问题》[C], 《天津师院科学论文辑刊》1957.(1)
    [41]詹安泰《李煜和他的词》[J], 《中山大学学报》1957.(1)
    [42]渠川琇《李煜词为什么一直得到流传、传诵》[N], 《天津日报》1961年9月20日
    [43]唐圭璋等《论李煜的后期词》[J], 《江海学刊》1962.(3)
    [44]黄启章《也谈李后主词的抒情艺术》[J], 《厦门大学学报》,1983年增刊二
    [45]王河《论李煜及其词》[J], 《江西社会科学》,1982.(5)
    [46]李长波《谈李煜词的美学价值》[J], 《社会科学》(上海),1984.(5)
    [47]华炎卿《论李煜词的社会意义》[J], 《南宁师院学报》,1984.(2)
    [48]许文亮《李煜词艺术风格浅论》[J], 《淮阴师专学报》,1986.(2)
    [49]许文亮《浅谈李煜词中比的运用》[J], 《扬州师院学报》,1986.(3)
    [50]许文亮《李煜词境的美学风貌》[J], 《赣南师院学报》,1988.(2)
    [51]许文亮《试谈李煜的爱国思想》[J], 《佳木斯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2.(2)
    [52]赵丽艳《李煜词艺术魅力初探》[J], 《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86.(2)
    [53]赵丽艳《李煜与李清照后期词意境评析》[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8.(3)
    [54]孙宪富《李煜及南唐其他词人》[J], 《锦州师院学报》,1986.(2)
    [55]杨宝林《试论李煜变“伶工词”为“士大夫词”》[J],《辽宁大学学报》,1987.(3)
    [56]许成华《李煜后期词人民性浅议》[J], 《北方论丛》,1988.(2)
    [57]文荫范等《读李煜词札记三则》[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1)
    [58]乍丹《试论李煜词结构与意象的开拓》[J], 《语文学刊》,1988.(6)
    [59]吴颖《重新论定李煜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J],《汕头大学学报》,1985.(2)
    [60]许春在《为李后主一辩》[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3)
    [61]赵梦昭《文德君王——李后主新评》[J], 《湖南大学学报》,1997.(11)
    [62]何剑明《南唐国党争与唐宋之交的社会转型》[J],《苏州大学学报》,2005.(6);
    [63]何剑明《论佛教法眼禅宗的兴盛与南唐国的衰亡》[J], 《学海》,2004.(5);
    [64]何剑明《南唐国伐楚之战及其败因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
    [65]何剑明《论南唐国与中原政权之间的战争》[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 (11)
    [66]何剑明《南唐经济发展原因探要》[J], 《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01.(3)
    [67]何剑明《南唐经济发展原因及其相对性探要》[J],《东南大学学报》,2002.(2)
    [68]何剑明《论南唐与吴越的战争及其对南唐失国的影响》[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8)
    [69]何剑明《南唐崇儒之风与江南社会的文化变迁》[J],《历史教学》,2003.(10)
    [70]何剑明《南唐时期江苏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论要》[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6)
    [71]何剑明《南唐时期安徽区域经济发展论要》[J], 《扬州大学学报》,2005.(1)
    [72]何剑明《论南唐国与中原政权之间的战争》[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73]何剑明《南唐国道术与唐宋之交的道教衍变》[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1)
    [74]李希跃《论李煜对词发展的贡献》[J], 《广西大学学报》,1982.(1)[75]李希跃《李煜词的抒情艺术》[J], 《广西大学学报》,1984.(1)
    [76]黄启章《也谈李后主词的抒情艺术》[J], 《厦门大学学报》(增刊),1983
    [77]贺中复《李煜词的艺术成就》[J], 《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一辑)
    [78]张文生《李清照与李煜词的异同》[J],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84.(2)
    [79]于德馨《李煜词的分期问题及其抒情特色》[J], 《文史哲》,1984.(6)
    [80]黄进德《李煜词略论》[J], 《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5.(4)
    [81]杨宝林《试论李煜变“伶工词”为“士大夫词”》[J],《辽宁大学学报》,1987.(3)
    [82]吴鹭山《论南唐二主词》[J], 《中国韵文学刊》,1987创刊号
    [83]孙秋克《李煜词意境论析》[J], 《昆明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8.(3)
    [84]姜海峰《关于李煜词及其词评价中的问题》[J], 《河南大学学报》,1988.(5)
    [85]樊维纲等《李煜词艺术魅力探微》[J], 《文学遗产》,1989.(2)
    [86]陈旭《李煜的生活道路与他的词章创作》[J],《衡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0.(1)
    [87]姜澄清《论孟昶、李煜、赵估》[J], 《贵州大学学报》,1990.(4)
    [88]杨秋玉《李煜词蠡测》[J], 《吕梁学刊》,1991.(1)
    [89]王同书《词苑国色,哀歌绝唱——李煜词新论》[J],《宁波师范学院学报》,1991.(1)
    [90]黄永健《李煜词艺术风格成因探》[J], 《甘肃理论学刊》,1991.(6)
    [91]阎增山、钟鼎《李煜梦词简论》[J], 《社会科学辑刊》,1992.(2)
    [92]丁锦国《李煜词艺术浅探》[J], 《南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3.(2)
    [93]成松柳耿蕊《李煜词梦意象探析》[J], 《湘潭大学学报》,2000.(2)
    [94]成松柳《试论李煜词的宗教感》[J], 《长沙水电师范学院学报》,1993.(3)
    [95]成松柳《通向形而上的艺术之舟:对李煜词的一种观照》[J],《湖南社会科学》,2001.(6)
    [96]辛莉萍《试论南唐词人李煜及其艺术成就》[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3.(3)
    [97]李红《论后主词的接受》[J], 《福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3.(3)
    [98]皮元珍《论李煜后期词审美心理的共鸣性》[J],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3.(6)
    [99]钟伟东《论李煜的前期词》[J],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4.(3)
    [100]李家欣《新时期李煜词研究的儿个热点略述》[J], 《社会科学动态》,1994.(11)
    [101]李家欣《李煜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 《江汉论坛》,1997.(12)
    [102]侯迪夫《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李煜词审美特质探源》[J],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5.(1)
    [103]吴帆《论李煜、李清照词共同的审美特征》[J],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5.(1)
    [104]严王路《论李煜后期词的艺术特点》[J],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5.(3)
    [105]关立勋《论李煜其人》[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6.(1)
    [106]卜务正《试论李煜词的审美价值》[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6.(4)
    [107]王力坚《李煜词中“春”的表现特征及涵义》[J], 《学术论坛》,1997.(2)
    [108]王力坚《李煜思妇词探讨——兼论李煜的中期创作》[J],《学习与探索》,1999.(4)
    [109]冯艳红《李煜与晏儿道词之比较》[J], 《齐齐哈尔社会科学》,1997.(5)
    [110]郑福田《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词情感特征说略》[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7.(6)
    [111]刘泽江王立新《浅析李煜词的修辞艺术与意境》[J],《江汉大学学报》,1998.(2)
    [112]綦维《阔大境界中的阴柔特色——论李煜对词的贡献及其局限》[J], 《临沂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8.(4)
    [113]张岚张洪敬《试论李煜后期词的艺术特色》[J], 《临沂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8.(4)
    [114]肠谷《转烛飘蓬一梦归——论李煜词中攀的母题意蕴》[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6)
    [115]张汝山《李煜词的美学力量——兼论李煜词前后期审美本质的一致性》[J],《滨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1)
    [116]黎烈南《关于李煜词研究中的儿个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增刊
    [117]赵治中《再谈李煜及其词作的评价问题——与王基先生商榷》[J],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9.(2)
    [118]冯庆凌《(人间词话)中的李煜论》[J], 《佳木斯大学学报》,1999.(3)
    [119]韦玲娜《论李煜词的悲剧情节》[J], 《广西大学学报》,1999.(3)
    [120]陈丽芳《李煜后期词的成就与影响》[J], 《开封大学学报》,1999.(3)
    [121]刘清华《试论李煜词的心境化特征》[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6)
    [122]牟鹭玮《李煜、李清照后期词情感比较之初探》[J],《饮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1)
    [123]王秀林刘尊明《李煜与佛教》[J], 《文史知识》,2000.(3)
    [124]王秀林《试论李煜诗词中的佛教文化意蕴》[J],《湖北大学学报》,2000.(3)
    [125]谢皓华《论李煜和李清照后期词作中悲剧体验的差异》[J], 《泰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1)
    [126]杜鹃《佛教与李煜词》[J], 《商丘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1)
    [127]黄朝宾冯洪元《论李煜的个性心理对其词作的影响》[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1.(1)
    [128]赵治中《李煜词作艺术魅力探微》[J], 《辽宁大学学报》,2001.(5)
    [129]盛兴军《试论文本的意象空间和生命世界——兼论李煜的词》[J], 《上海大学学报》,2002.(1)
    [130]刘尊明等《从接受看李煜的词史地位》[J], 《江苏文史研究》,2002.(1)
    [131]朱丽华《明月照水:试论李煜后期词的艺术魅力之因》[J],《长春大学学报》,2002.(3)
    [132]严艳《伤逝:对李煜词时间模式的解读》[J], 《三峡大学学报》,2002.(4)
    [133]袁峥《论重光词的历史地位》[J], 《武警指挥学院学报》2003.(1)
    [134]张晓宁《论李煜前期词的悲剧意识》[J], 《株洲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4)
    [135]马彦锋戚朝霞《李煜词浅论》[J], 《广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8)
    [136]叶嘉莹《从李煜词与赵估词之比较看王国维重视感发作用的评词依据》[N],《光明日报》,1987年11月20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