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及其书艺思想探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唐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书苑中,篆、隶、楷、行、草,百花竞放,名家辈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如果我们循着历史的轨迹放眼望去,就会发现初唐、中唐,群峰并峙,迄至晚唐,却只有柳公权独领风骚。柳公权所创造的柳体楷书,骨雄力健,瘦硬通神,风格独特,法度森严,兼有众美,自成一家。与颜真卿并称为“颜柳”而为后世景仰,成为人们临习的典范。在现代,凡稍涉中国书法者,无不知道柳体。柳公权的楷书几乎是每个习书者必学之范字。他的人品更值得我们去学习,而他的人品又融入其字中,形成字如其人的风格,这其中无不渗透出浓厚的禅学意味。用历史学研究的多种方法探寻柳公权的书法美感,理解柳公权书法思想火花,能使初涉书法及爱好者开阔眼界,溢生趣味,从而陶冶心性,去创造更宏伟的文化大厦!
Tang Dynasty is the heyday of Chinese Calligraphy.In the Tang Dynasty, various Chinese calligraphy styles such as seal.character,clerical script,regular script,running script and cursive hand thrived and prospered,and a number of famous calligraphers appeared.Unprecedented achievements in Chinese calligraphy were made in this dynasty.Tracing back,we will find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Tang Dynasty,many calligraphers were neck and neck,while in the later Tang Dynasty, Liu Gongquan outshone all the other calligraphers.The Liu regular script created by Liu Gognquan has both the merits of other calligraphy styles and its own unique characteristic,his regular script,together with Yan Zhenqing's calligraphy style,are praised as "Yah Liu" and they become learning model of generations.In modern days,anyone who knows a little about calligraphy knows Liu calligraphy,which is modle for almost all calligraphy learners.What's worth learning more is his moral quality,which immerses in his regular script.Both of his moral quality and his calligraphy style reflect Confucian spirit.To study Liu Gongquan's calligraphy and understand his calligraphic idea from a historical view can broaden learners' horizon and enhance their interest.
引文
[1][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65《柳公权传》,中华书局,1975年。
    [2][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65《柳公权传》,中华书局,1975年。
    [3][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65《柳公权传》,中华书局,1975年。
    [4][宋]钱易:《南部新书》卷九,中华书局,2002年。
    [5][后晋]刘昫:《旧唐书·百官志》,中华书局。1975年。
    [1][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65《柳公权传》,中华书局,1975年。
    [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5《唐纪六十一》“文宗开成元年冬十一月丁巳”条。
    [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6,胡三省音注,中华书局,1987年。
    [1][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65《柳公权传》,中华书局,1975年。
    [2][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13《敏捷》“柳公权”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65《柳公权传》,中华书局,1975年。
    [4][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65《柳公权传》,中华书局,1975年。
    [1]编著者:《中国书法家全集·宋代文献中所见柳公权的书法作品》荣宝斋,1997年。
    [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63《柳公权》,中华书局,1975年。
    [3]姚淦铭:《柳公权》《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4]同上。
    [1][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65《柳公权传》,中华书局,1975年。
    [2][宋]:苏轼《评书》.选自《宋代书论》,水采田译注,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年。
    [3][清]:杨宾《大瓢偶记》,选自《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4][明]费瀛:《大书长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
    [5][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中华书局,1985年。
    [1][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65《柳公权传》,中华书局.1975年。
    [1][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65《柳公权传》,中华书局,1975年。
    [2]同上。
    [1][明]赵崡:《石墨镌华》,清乾隆鲍氏知不足斋刻本。
    [2][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65《柳公权传》,中华书局,1975年。
    [3][清]叶奕苞:《金石录补》,中华书局,1985年。
    [4][唐]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书法》第三期,1987年。
    [1][宋]朱长文:《续书断》,选自《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2]同上
    [3][宋]董逌:《广川书跋》,中华书局,1985年。
    [4][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中华书局,1985年。
    [1][唐]孙过庭:《书谱》,秘阁续贴本,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刻。
    [2][宋]朱长文:《续书断》,选自《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1][宋]董逌:《广川书跋》,中华书局,1985年。
    [2][明]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
    [3][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
    [4]启功:《启功全集》,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
    [5]姚淦铭:《柳公权》,《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1][南宋]陆游:《南唐书》,清道光二年(1822)绿签山房刻本。
    [2][清]马宗霍:《书林藻鉴》,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年。
    [3][宋]米芾:《海岳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续修四库全书》第1714册影印本。
    [4][宋]米芾:《海岳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续修四库全书》第1714册影印本。
    [5][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
    [6][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
    [7][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
    [8][清]梁章锯:《退庵金石书画跋》,汉华文化事业,1972年。
    [1][清]朱和羹:《临池心解》,选自《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2][宋]《宣和书谱》,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3][清]钱泳:《书学》,选自《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4][明]项穆:《书法雅言·正奇》,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
    [5][明]赵崡:《石墨镌华》,,清乾隆鲍氏知不足斋刻本。
    [1][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
    [2][清]冯班:《钝吟书要》,《清代书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
    [1][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
    [2][清]梁章锯:《退庵金石书画跋》,汉华文化事业,1972年。
    [1][唐]虞世南:《笔髓论·契妙》,《初唐书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
    [2][唐]张怀瓘:《文字论》,《历代书法精论》,中国书店,2007年。
    [1]葛承雍:《书法文化十讲》,文物出版社,2007年。
    [2][宋]苏轼:《论书》,中国书店,2007年。
    [1]荀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第二册第七章《唐五代的文化概况》第二节,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1][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唐]孙过庭:《书谱》,秘阁续贴本,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刻本。
    [1][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65《柳公权传》,中华书局,1975年。
    [2][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65《柳公权传》,中华书局,1975年。
    [3][清]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点校本。
    [4][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65《柳公权传》,中华书局,1975年。
    [1][宋]米芾《海岳名言》,《中国书画全书》,湖北先正遗书参百川、说郛本。
    [2][清]彭定求:《全唐诗》卷462,《白居易全集·和柳公权登齐云楼》,中华书局。
    [3]李光暎:《金石文考略》,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
    [4][清]王原祁等著:《佩文斋书画谱》,中国书店,1984年。
    [5]《祖堂集》卷17《大慈和尚章》。
    [6]《祖堂集》卷11《保福和尚章》。
    [1]刘昫:《旧唐书》卷165《柳公权传》,中华书局,1975年.
    [2]钱易:《南部新书》卷九,中华书局,2002年.
    [3]刘昫:《旧唐书·百官志》,中华书局,1975年.
    [4]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5,胡三省音注,中华书局,1987年.
    [5]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6,胡三省音注,中华书局,1987年.
    [6]王定保:《唐摭言》卷13《敏捷》“柳公权”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编著者:《中国书法家全集·宋代文献中所见柳公权的书法作品》荣宝斋,1997年.
    [8]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63《柳公权》,中华书局,1975年.
    [9]姚淦铭:《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典·柳公权》,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10]苏轼:《评书》,选自《宋代书论》,水采田译注,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年.
    [11]杨宾:《大瓢偶记》,选自《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12]费瀛:《大书长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
    [13]梁同书:《频罗庵论书》,中华书局,1985年.
    [14]赵崡:《石墨镌华》,清乾隆鲍氏知不足斋刻本.
    [15]叶奕苞:《金石录补》,中华书局,1985年.
    [16]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书法》第三期,1987年.
    [17]朱长文:《续书断》,选自《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18]董逌:《广川书跋》,中华书局,1985年.
    [19]孙过庭:《书谱》,秘阁续贴本,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刻.
    [20]朱长文:《续书断》,选自《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21]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
    [22]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
    [23]陆游:《南唐书》,清道光二年(1822)绿签山房刻本.
    [24]马宗霍:《书林藻鉴》,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年.
    [25]米芾:《海岳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续修四库全书》第1714册影印本.
    [26]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
    [27]梁章锯:《退庵金石书画跋》,汉华文化事业,1972年.
    [28]朱和羹:《临池心解》,选自《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29]《宣和书谱》,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30]钱泳:《书学》,选自《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31]项穆:《书法雅言·正奇》,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
    [32]冯班:《钝吟书要》,《清代书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
    [33]虞世南:《笔髓论·契妙》,《初唐书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
    [34]张怀瓘:《文字论》,《历代书法精论》,中国书店,2007年.
    [35]葛承雍:《书法文化十讲》,文物出版社,2007年.
    [36]荀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7]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第二册第七章《唐五代的文化概况》第二节,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38]刘熙载:《艺概·书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9]孙过庭:《书谱》,秘阁续贴本,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刻本.
    [40]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点校本.
    [41]彭定求:《全唐诗》卷462,《白居易全集·和柳公权登齐云楼》,中华书局.
    [42]李光暎:《金石文考略》,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
    [43]王原祁等著:《佩文斋书画谱》,中国书店,1984年.
    [44]《祖堂集》卷17《大慈和尚章》.
    [45]《祖堂集》卷11《保福和尚章》.
    [1]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2]王重民等辑:《全唐诗外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
    [3]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
    [4]计有功:《唐诗纪事》,中华书局,1965年版.
    [5]陈鸿墀:《全唐文纪事》,中华书局,1962年版.
    [6]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7]刘肃: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版.
    [8]刘餗:程毅中点校,《隋唐嘉话》,中华书局,1979年版.
    [9]张鷟: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年版.
    [10]李肇:《唐国史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1]吴廷燮:《唐方镇年表》,中华书局,1980年版.
    [12]王溥:《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4]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4年版.
    [15]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
    [16]马绪傅编:《全唐文篇名目录及作者索引》,中华书局,1985年版.
    [17]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8]韩国磐:《隋唐五代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9]章太炎:《国学讲演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0]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1]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9年版.
    [22]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3]孙昌武:《唐代文学与佛教》,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4]李浩:《大唐风度》,华文出版社,1997年版.
    [25]田光烈:《佛教与书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6]丁文隽:《书法精论》,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年版.
    [27]钟明善:《中国书法简史》,河北美术出版社,1983年8月第一版.
    [28]查明昊:《转型中的唐五代诗僧群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
    [29]韩家鳌、童若春(美)、 谢国骥(美):《从书法看中国文化》,现代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
    [30]姜剑云:《禅诗百首》,中华书局,2008年版.
    [31]孙昌武:《禅诗与诗情》(增订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二版。
    [32]何炳武编:《中国书法思想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33]钟明善:《中国书法简史》,河北美术出版社,1983年8月第一版.
    [34]刘小晴:《书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第一版.
    [35]朱关田:《唐代书法源流》,选自《书学论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3月第一版.
    [36]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二版.
    [37]葛承雍:《书法与文化十讲》,文物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38]李宗玮:《悟对书艺--中国书法极品一O五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6月版.
    [39]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组编著:《千年书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40]吴鸿清:《中国书法全集》,荣宝斋,1993年3月第一版.
    [41]倪文东:《中国书法家全集·柳公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
    [42]中田勇次郎:《书道艺术:颜真卿·柳公权》,东京中央公论社,1961年版.
    [43]徐邦达:《两种所谓柳公权书的讹伪考辨》,《故宫博物院刊》1982年第2期.
    [44]黄玮中:《读<柳公权传>略述“侍书”二三事》,选自《唐代书法史研究集》,台北惠风堂,1994年版.
    [45]王德义:《浅论柳体楷书中字的活脱》,《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4月刊.
    [46]李绍京:《颜真卿和柳公权》,《淮南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
    [47]陈龙海:《柳公权书碑系年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3月第3期.
    [48]胡春涛、廖方容:《从“颜筋柳骨”论及中国书论中的筋骨概念》,《书法研究》2007年第1期.
    [49]雪涅:《书法即禅》,《书法》第193期,上海书画出版社.
    [50]姚国瑾:《书法教育中“艺”“文”合而为一的问题》,《书法》第195期,上海书画出版社.
    [51]李志平:《唐代书法艺术的成就及其贡献》,《内蒙古师大学报》1999年6月第3期.
    [52]杨豪良,《初唐书法教育与王羲之书圣地位的最终确立》,《书画艺术》2004年6月刊.
    [53]若水:《道法自然书尚天成-道教对盛唐书法艺术的影响初探》,《道教论坛》2005年2月刊.
    [54]王元军:《干禄仕进与唐人的书法》,《陕西师大学报》1994年9月第3期.
    [55]黄鸿琼:《关于初唐书法美学的探索》,《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6]李吾铭:《略论唐代书法对“二王”的接受》,《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6年3月第1期.
    [57]刘建会:《论唐代书法艺术的发展》,《美术》2004年11月(下).
    [58]杨军:《论唐宋科举制度对书法的影响》,《美术学》2006年6月刊.
    [59]宋阜森 陆宏:《浅析晋唐书法创作及审美差异性》,《泰安师专学报》2001年3月第2期.
    [60]武原:《权利和唐代书法文化》,《人文杂志》1995年第3期.
    [61]姚山晨:《试析唐代书法繁荣的原因及其特点》,《淄博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
    [62]周均:《书法对唐太宗政权的影响》,《川东学刊》1998年10月第4期.
    [63]白鸿:《唐代蒙学中的书法教育》,《佛山大学学报》1996年10月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