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刑法总则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早在公元前407年,中国古代刑法总则就在李悝制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封建法典《法经》中诞生了。这一时间远远早于东、西方其他各国。此后,将有关定罪量刑的原则性规定单独作为法典的一篇,成为中国历代编纂成文法典的固定体例。这一体例形式包括其中的制度理念,对后世及国外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诸国在立法中竞相仿照沿袭。在思维定势上,中国古代刑法总则有其独有的、鲜明的特色,表现为直觉思维、群体本位和延续意识。与东西方古代典型成文法典和近现代刑法典中总则相比较,由于中国古代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以《唐律疏议·名例》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刑法总则不仅形式完备,体例结构完善,而且内容丰实,理念先进成熟。现代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和罪刑均衡理念以及对刑事责任进行主观考量的原则、刑罚的矫正意识,在以《唐律疏议·名例》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刑法总则中都已经有了圆熟完满的的表达,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人对世界法律制度文明的重大贡献。
General Principles in Penal Codes demonstrated people's excellent ability in abstraction and the highly developed technology in law-making. It showed mature rational culture and the degree of progress of legal system even the entire system of civilization. General principles in Ancient Chinese Penal Codes not only arised far earlier than the East and West, but also its structure was as favorably as those in modern Penal Codes. This wa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world's legal civilization. However, such an important cultural phenomenon of the law has not be given sufficient discussion so far. Most of the scholars have paid attention to the specific culture or legal system in ancient criminal law, no one has studied in the view of“General principles”.So,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thinking、achievement and the unique ancient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General principles in ancient Chinese Penal Cod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gal system civilization.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per is that General principles in ancient Chinese Penal Codes not only arised far earlier than the East and West, but also had a well-structured style、advanced concept and unique thinking. This i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world's legal system civilization .
     The innovations of this article reflect in several following aspects mainly: Firstly,“General principles in ancient Chinese Penal Codes”serving as a theme is an innovation itself. Up to now no doctoral dissertation or treatise of this subject has been published. Interested system and theory of General principles in ancient Chinese Penal Codes has been given macroscopic and systematic study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view of“General principles”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gal system culture in this paper.
     Secondly, this paper has deeply and fully Studied the unique thinking of General principles in ancient Chinese Penal Cod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uitive thinking, group-based sense and continuity consciousness.
     Thirdly, this paper generalizes accomplishment on form and theory of General principles in ancient Chinese Penal Cod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law.
     Fourthly, this paper analizes the season of accomplishment on General principles in ancient Chinese Penal Codes from the view of cultur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background.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ding remarks , there are four chapters in this paper .these chapters state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principles in ancient Chinese Penal Codes and generalize the thinking, accomplishment and its cultur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background of General principles in ancient Chinese Penal Codes. There are more than 11 million words in this paper.
     Introduction includes three aspects. Firstly, it points out the intrinsic value of General principles in Penal Codes. General principles in a Penal Code shows the form of Penal Code has been in the highest stage .It advanced the formal rationality and patched up the delayed and undistributed effect of the criminal law. General principles in Penal Code Shows the maturity of rational culture and the degree of progress of legal system even of the entire civilization. Secondly,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evolution and concept of General principles in ancient chinese Penal Codes in brief. Thirdly, it gives u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main idea and the logic of demonstration in this paper , lies out a broad outline of the full text.
     In chapter 1, it explains vertically the evolution of General principles in ancient Chinese Penal Codes .The emergence of principles in Penal Code was th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ing and technology. Before General principles come into existence, it firstly performed desolate thingking and system. It developed more or less from the thing king about General principles in customary law to general provisions in written law , to independent General principles in Penal Code.“Law Scripture”,which was compiled by Li Kui In 407 BC ,was the first feudal written Code in Chinese history. And“laws of the Tang dynasty”, which was designed in 651 A.D represented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of Penal Code in ancient China. Take the two code as milestone , the evolution of General principles in ancient chinese Penal Code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 sprout phase before the compilationg of“Law Scripture”;the newly established and development phase from the compilationg of“Law Scripture”to the compilationg of“laws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mature phase of the compilationg of“laws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successive phase after Tang dynasty . General principles in Ancient Chinese Penal Codes deeply influenced the law-making in Korea, Japan, Vietnam, Okinawa and other East Asian countries ,its structure and thinking had been copied by those countries one after another .
     In chapter 2, it generalizes the thinking of General principles in ancient chinese Penal Codes which was different from the west . General principles in ancient Chinese Penal Codes reflected the unique thinking of intuitive thinking, group-based sense and continuity consciousness. In respect of intuitive thinking, Law and the natural laws、human feelings were placed in an interconnected system to seek for the logic of the law. In respect of group-based sense, General principles in ancient Chinese Penal Codes attached more importance to the social values of a person, Groups consisted of two basic forms: One is based on blood ,such as family, one outside the family, such as colleagues, neighbors and even the entire country. The role of the law lied to keeping the groups everlasting: on the one hand, confirming its existence as a whole; On the other hand, standing up for the stratum in internal group so as to ensure its eternal survival. In respect of continuity consciousness, General principles in ancient Chinese Penal Codes paid attion to retrospect the history of principles. At the same time ,it thinked that inheriting former criminal laws was the best way for law-making.
     In Chapter 3, it explains achievement on General principles in ancient Chinese penal cod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shape”and“spirit”. In respect of“shape”, General principles in Ancient Chinese Penal Codes arised far earlier than the East and West . General principles had been independent in“Law Scripture”and“laws of the Tang dynasty”.During the same period, the Penal Codes in the other ancient East and West were still compilations of specific cases and simple provisions, there were not independent General principles in them. On the other hand, the structure and legislative technology of General principles in Ancient Chinese Penal Codes was as perfect as those in morden Penal Codes . In respect of“spirit”, the theory in General principles in Ancient Chinese Penal Codes was very mature and advanced. A lot of principles in Modern criminal law ,such as fundamentals of criminal law、criminal responsibility、educationgal punishment, can be found in General principles in ancient Chinese Penal Codes. This is a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civilization.
     In Chapter 4,it looks into the causes about achievement on General principles in Ancient Chinese Penal Codes through the background of“Law Scripture”(which is the first written Code in Chinese history)and“laws of the Tang dynasty”(which represents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on ancient Chinese Penal Codes). In respect of why General principles in ancient Chinese Penal codes arising much early than the East and West, this paper thinks that the Warning States period when“Law Scripture”arising was a violently choppy era. Political structure’s change, economy’s development and culture’s prosperity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compilation of“Law Scripture”.However, Legal system culture of other well-known classical Eastern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s in the same period couldn’t be the same developed as china’s for various reasons. Either no written Code ,or no independent General principles in the Code. In respect of the reason for General principles’perfection in ancient Chinese Penal Codes , this paper thinks that persistently developing agriculture, continuous civilization , centralized empire and mature bureaucrat system and advanced selects mechanism since the Qin dynasty laid a solid politic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base for the perfection of General principles in ancient Chinese penal codes . So that , General principles in ancient Chinese penal Codes reached a glorious peak of the legal curture in the Tang Dynasty.
     On the concluding remarks, this paper points that achievement on General principles in ancient Chinese penal Code and its reason should be deeply studied .
引文
1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8~39页。
    2 [日]穗积陈重:《法律进化论》,黄尊三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3 [日]穗积陈重:《法律进化论》,黄尊三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4 [日]浅井虎夫:《中国法典编纂沿革史》,陈重民译,内务部编译处1919年版,第2页。
    5 [美]艾伦·沃森:《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李静冰、姚新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5页。
    6 [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10页。
    7周敦礼:《罕穆拉比法典之研究》,载《法学丛刊》1930年第1期。
    8参见钱大群:《唐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9张若思:《法国法律体系概论》,http://www.hicourt.gov.cn/theory/artilce_list.asp?id=540。
    10何勤华、夏菲主编:《西方刑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3页。
    11参见[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6页。
    12参见肖厚国:《民法法典化的价值、模式与学理》,http://www.studa.net/minfa/060718/11323720-2.html.
    13 [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84页。
    14梁启超:《梁启超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0页。
    15 [美]艾伦·沃森:《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李静冰、姚新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6页。
    16转引自封丽霞:《法典编纂论——一个比较法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3页。
    17沈宗灵、王晨光主编:《比较法学的新动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0页,转引自封丽霞:《法典编纂论——一个比较法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4页。
    18周密:《中国刑法史》,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178页。
    19钱大群:《唐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20 [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84页。
    21周长龄:《法律的起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页。
    22参见胡留元、冯卓慧:《夏商西周法制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页。
    
    23参见朱学勤主编:《中国通史》,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24《尉缭子·治本》。
    25《韩非子·五蠹》。
    26《韩非子·五蠹》。
    
    27《尚书·舜典》。
    28《尚书·大禹谟》。
    29《汉书·刑法志》注。
    30王觐:《中华刑法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31王觐:《中华刑法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页。
    32王觐:《中华刑法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页。
    
    33《大学衍义补·慎刑宪·定律令之制上》。
    34蒲坚:《中国法制史》,光明日报出版1987年版,第80页。
    35周密:《中国刑法史》,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178页。
    36《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37《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38《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39《晋书·刑法志》。
    40《汉书·宣帝纪》。
    
    41《晋书·刑法志》。
    42程树德:《九朝律考·晋律考序》,中华书局2006年版,卷三。
    43《北齐书·武成纪》。
    44《隋书·刑法志》。
    45《唐书·刑法》。
    46参见钱大群:《唐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4页。
    47《唐律疏议·名例》。
    48《唐律疏议·名例》。
    49周密:《中国刑法史》,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256页。
    
    
    50《唐律疏议·名例》。
    51《唐律疏议·名例》。
    52《唐律疏议·名例》。
    53《唐律疏议·名例》。
    54参见周密:《中国刑法史》,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297页。
    55《明史·刑法一》。
    56 [清]薛允升:《唐明律合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
    57 [清]薛允升:《唐明律合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84页。
    58蒲坚:《中国法制史》,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202页。
    59蒲坚:《中国法制史》,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207页。
    60本部分有关国外立法的条文主要参照杨鸿烈:《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1杨鸿烈:《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62杨鸿烈:《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63杨鸿烈:《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6页。
    64杨鸿烈:《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7页。
    65杨鸿烈:《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7页。
    
    66杨鸿烈:《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8页。
    67张晋藩主编:《中华法系的回顾与前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
    68杨鸿烈:《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页。
    69参见杨鸿烈:《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206页。
    
    70杨鸿烈:《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71参见张晋藩主编:《中华法系的回顾与前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1页。
    72张晋藩主编:《中华法系的回顾与前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2页。
    73杨鸿烈:《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6页。
    74杨鸿烈:《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7页。
    75杨鸿烈:《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8页。
    
    76张晋藩主编:《中华法系的回顾与前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页。
    77参见杨鸿烈:《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1页。
    78张晋藩主编:《中华法系的回顾与前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页。
    79杨鸿烈:《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2页。
    80参见杨鸿烈:《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8页。
    
    81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28页。
    82参见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页。
    83《论语·阳货》。
    84《荀子·天论》。
    85《论衡·祀义》。
    86《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一,卷二,《周易程氏传·乾卦》,转引自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87朱熹:《论语集注·八佾》;《朱子语类》卷二五,转引自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88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89参见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90参见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91《春秋繁露·阴阳始终》。
    92王明:《太平经合校·守三实法》,中华书局1960年版。
    93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2007年版,卷九十四。
    
    
    94《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95《汉书·刑法志》。
    96《唐律疏议·名例》。
    97《唐律疏议·名例》。
    
    
    98《管子·五辅》。
    99《唐律疏议·名例》。
    100《唐律疏议·名例》。
    101《尚书·洪范》。
    102《春秋繁露·五行之义》。
    103《白虎通德论·五行》。
    
    104《白虎通德论·五行》。
    105《元典章》卷五十三。
    106《唐律疏议·斗讼》;《宋刑统·斗讼》;《大明律》卷二十二;《大清律例·诉讼》。
    
    107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二十六。
    108《孟子·告子上》。
    109《尚书·大禹谟》。
    110《论语·尧曰》。
    
    111《商君书·算地》。
    112《汉书·晁错传》。
    113《商君书·更法》
    114张晋藩主编:《中华法系的回顾与前瞻》2007年版,第154页。
    115《论语·子路》。
    116《论语·子路》。
    117《汉书·宣帝纪》。
    118《元典章》卷五十三。
    119《唐律疏议·名例》。
    
    120《大清律例·名例》。
    121 [美]D·布迪、C·莫里斯:《中华帝国的法律》,朱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4页。
    122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8页。
    
    
    123《唐律疏议·名例》。
    124《唐律疏议·名例》。
    
    125戴炎辉:《唐律通论》(台湾)国立编译馆1978年版,第34页。
    126《唐律疏议·名例》。
    127《唐律疏议·名例》。
    128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页。
    
    129《晋书·刑法志》。
    130转引自钱大群:《唐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8月版,第98页。
    131《唐律疏议·名例》。
    132《唐律疏议·名例》。
    133《唐律疏议·名例》。
    134转引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六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28页。
    135周密:《中国刑法史》,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216页。
    136《唐律疏议·名例》。
    137转引自刘海年:《战国秦代法制管窥》,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08页。
    138转引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二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页。
    
    139《汉书·李陵传》。
    140 [清]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页。
    141《唐律疏议·名例》。
    142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
    143《傅子·问政篇》。
    
    144参见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三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65页。
    145《大清律例通纂·名例律·文武官犯公罪》附注。
    146《大清律例通纂·名例律·文武官犯公罪》附注。
    
    147《春秋繁露·奉本》。
    148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页。
    149 [宋]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六百四十。
    150《唐律疏议·名例》。
    151《唐律疏议·名例》。
    152汪世荣:《中国古代判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153 [清]沈家本:《历代刑法考》(第4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63页。
    154《唐律疏议·斗讼》;《宋刑统·斗讼》;《大明律》;《大清律例·诉讼》。
    155 [清]徐栋:《牧令书辑要·刑名上》,转引自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页。
    156《海瑞集·示府县状不受理》,转引自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页。
    157《汉书·宣帝纪》。
    158《唐律疏议·名例》。
    159《唐律疏议·名例》。
    160《宋史·太祖纪二》。
    161《宋史·太宗纪二》。
    162陈元靓等:《事林广记》别集卷1,《官制类·管制源流》,转引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六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02页。
    163耿升译:《柏朗嘉宾蒙古行纪》,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9页。
    164贝勒津:《成吉思汗的札撒》;潘世伟:《蒙古民族地方法制史概要》附录1,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编印,转引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六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02页。
    165札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第八卷),(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版,第283页。
    166参见刘海年:《战国秦代法制管窥》,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页。
    167《唐律疏议·名例》。
    
    168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0页。
    169《唐律疏议·名例》。
    
    
    170《唐律疏议·名例》。
    171《唐律疏议·名例》。
    172《唐律疏议·名例》。
    173《唐律疏议·名例》。
    
    174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
    175卢子震:《浅论经学传统的思维特点与求实精神》,载《孔子研究》1996年第1期。
    176《商君书·更法》。
    
    
    177《唐律疏议·名例》。
    178《唐律疏议·名例》。
    
    179《荀子·非相》。
    180 [宋]司马光:《司马温公文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二。
    181《孟子·离娄上》。
    182参见雷禄庆:《中国法制史》(下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514页。
    
    183梁启超:《梁启超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6页。
    184转引自张宏杰:《中国人的性格历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1页。
    185转引自张宏杰:《中国人的性格历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6页。
    186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7页。
    187《清史稿·刑法一》。
    188梁启超:《梁启超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页。
    189 [美]马伯良著:《<唐律>于后世的律:连续性的根基》,霍存福译,载高道蕴、高鸿钧、贺卫方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8~259页。
    
    190钱大群:《唐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191周密:《中国刑法史》,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178页。
    192钱大群:《唐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193杨红林:《历史上的大法典》,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146页。
    194曲可伸:《世界十大著名法典评介》,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4页。
    195周敦礼:《罕摩拉比法典之研究》,载《法学丛刊》,1930年第1期。
    196 [苏]贾可诺夫等:《巴比伦皇帝汉穆拉比与古巴比伦法解说》,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与法权历史教研室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4年版,第96页。
    197参见法学教材编辑部《外国法制史》编写组:《外国法制史资料选编》(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45页。
    198 [意]朱塞佩·格罗索:《罗马法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6页。
    199 [英]梅因:《古代法》,何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页。
    200何勤华主编:《外国法制史》,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201王立民:《古代东方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202蒋忠新译:《摩奴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203通说认为,传统的中国法律是刑法化的法律,“这一传统是从《法经》开始的。《法经》共6篇,内容虽然不同,‘然皆罪名之制也’(《晋书.刑法志》),此后各代具有代表性的法典也基本上是刑法典。”见徐永康、吉霁光、郑取:《法典之王——〈唐律疏议〉与中国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页。“从法典的名称来看,……,虽然法典之名经历了刑、法、律的演变,但是,它们以刑为主要内容却是一致的,……,从法典内容来看,历代法典主要是刑法典。”见史广全:《中国古代立法文化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221页。
    
    204杨红林:《历史上的大法典》,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1页。
    205何勤华主编:《外国法制史》,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206 [英]爱德华滋:《汉穆拉比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207 [英]爱德华滋:《汉穆拉比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208法学教材编辑部《外国法制史》编写组:《外国法制史资料选编》(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45~157页。
    209何勤华、夏菲主编:《西方刑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页。
    210何勤华、夏菲主编:《西方刑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页。
    211张若思:《法国法律体系概论》, http://www.hicourt.gov.cn/theory/artilce_list.asp?id=540。
    212何勤华、夏菲主编:《西方刑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5页。
    213何勤华、夏菲主编:《西方刑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3页。
    214《晋书·刑法志》。
    215参见何勤华、夏菲主编:《西方刑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7页。
    216钱大群:《唐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4页。
    217《旧唐书·刑法》。
    218《唐律疏议·名例》。
    219高绍先:《〈唐律疏议〉与中国古代法律文化》,载《现代法学》1997年第1期。
    220参见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49页。
    221参见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222参见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页。
    223 [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224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5页。
    225参见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8~449页。
    
    226陈新宇:《从比附援引到罪刑法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2页。
    227陈忠林:《意大利刑法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228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6页。
    229 [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57页。
    230 [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
    231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53页。
    232参见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94页。
    
    233 [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57页。
    234[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89页。
    235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52页。
    236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73页。
    237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94页。
    238参见钱大群:《唐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9页。
    239蔡叔衡:《中国刑法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8页。
    240参阅“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奏刑律草案告成分期缮单呈览并陈修订大旨折”(光绪三十三年八月),载《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转引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所编著:《中西法律传统》(第三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241戴炎辉:《唐律通论》,(台湾)国立编译馆1978年版,第12页。
    242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6页。
    243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5页。
    244蔡叔衡:《中国刑法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2页。
    245《汉书·孔光传》。
    246俞荣根:《罪刑法定与非法定的和合——中华法系的一个特点》,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所编:《中西法律传统》(第三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247俞荣根:《罪刑法定与非法定的和合——中华法系的一个特点》,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所编:《中西法律传统》(第三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248参见戴炎辉:《中国法制史》,(台湾)三民书局1964年版,第24页。
    249 [日]仁井田升:《东亚法典的形成》,霍存福、丁相顺译,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1期。
    250蔡叔衡:《中国刑法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85页。
    251 [日]仁井田升:《东亚法典的形成》,霍存福、丁相顺译,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1期。
    252 [日]仁井田升:《唐令拾遗》,栗劲等译,长春出版社1989年版,第136页。
    253 [日]仁井田升:《唐令拾遗》,栗劲等译,长春出版社1989年版,第136页。
    254《唐律疏议·名例》。
    255《唐律疏议·名例》。
    256何秉松:《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259页。
    257何秉松:《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263页。
     258《唐律疏议·名例》。
    
    259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276页。
    260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276页。
    261《唐律疏议·名例》。
    262 [意]菲利:《实证派犯罪学》,郭建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263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92页。
    264转引自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1页。
    
    265《论语·为政》。
    266戴炎辉:《唐律通论》,(台湾)国立编译馆1978年版,第22页。
    267戴炎辉:《唐律通论》,(台湾)国立编译馆1978年版,第22页。
    
    268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9页。
    269蔡叔衡:《中国刑法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
    270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4页。
    
    271参见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页。
    272 [日]仁井田升:《东亚法典的形成》,霍存福、丁相顺译,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1期
    273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8页。
    274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1页。
    
    275王觐:《中华刑法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页。
    276钱大群:《唐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92页。
    277马克昌:《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页。
     278《唐律疏议·名例》。
    279王立民:《古代东方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280本部分相关史实主要借鉴于朱学勤主编《中国通史》,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
    281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耿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282参见朱学勤主编:《中国通史》,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103页。
    283《战国策·赵策三》。
    284《战国策·赵策三》。
    285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耿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28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2页。
    287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夏江旗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06页。
    288《论语·先进》。
     289《论语·雍也》。
    290《左传·昭公六年》。
    291《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292《左传·定公九年》。
    293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夏江旗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00页。
    294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夏江旗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00页。
    
    295周密:《中国刑法史》,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143页。
    296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童书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297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童书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298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8页。
    
    299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童书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300王立民:《古代东方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30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页。
    302杨鸿烈:《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303朱学勤主编:《中华文明史》,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304朱学勤主编:《中国通史》,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7页。
    305朱学勤主编:《中国通史》,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页。
    306转引自朱学勤:《中国通史》,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页。
    
    307《汉书·西域传》。
    308朱学勤主编:《世界文明史》,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页。
    309史广全:《中国古代立法文化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310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84页。
    311转引自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页。
    312梁启超:《梁启超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5页。
    313 [美]艾伦·沃森:《民法法系的演变和形成》,李静冰、姚新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4页。
    
    314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耿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315《韩非子·扬权》。
    
    316张宏杰:《中国人的性格历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0页。
    31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6页。
    
    318参见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8~11页。
    319朱学勤主编:《中国通史》,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9页。
    
    320朱学勤主编:《世界文明史》,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页。
    321转引自朱学勤主编:《中华文明史》,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486页。
    322 [宋]郑樵:《通志·氏族略第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卷二十三。
    
    323参见《唐六典·礼部尚书》。
    324转引自张创新:《中国古代政府论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2页。
    325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童书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页。
    
    326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童书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页。
    327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童书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页。
    328封丽霞:《法典编纂论——一个比较法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
    329威廉·琼斯:《大清律例研究》,载高道蕴、高鸿钧、贺卫方主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62页。
    330参见高绍先:《〈唐律疏议〉与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载《现代法学》,1997年第2期。
    331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页。
    332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4页。
    333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耿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
    
    334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335朱学勤主编:《世界文明史》,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
    336张宏杰:《中国人的性格历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3页。
    337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7页。
    338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7页。
    339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上册),杨东莼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4页。
    340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童书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页。
    341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童书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9页。
    342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童书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2页。
    343转引自朱学勤主编:《中华文明史》,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2页。
    344《汉书·武帝纪》。
    
    
    345 [美]林恩·桑戴克:《世界文化史》(上卷),陈廷璠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69页。
    346转引自李少林主编:《唐代文化大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347张中秋:《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文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348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八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02页。
    349刘星:《古律寻义――中国法律文化漫笔》,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页。
    [1](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唐)李林甫等.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宋刑统[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元典章[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山东:齐鲁书社,1996.
    [5]大明律[M].沈阳:辽沈书社,1990.
    [6]大清律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7]尚书[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8]周礼[M].陕西:三秦出版社,1999.
    [9] (春秋)左丘明.左传[M].湖南:岳麓出版社,2006.
    [10]论语[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11]尉缭子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2] (战国)韩非.韩非子[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13] (战国)荀况.荀子[M].广东:广州出版社,2004.
    [14](战国)孟轲.孟子[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15]慎子.尹文子.公孙龙子[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16]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17](汉)董仲舒.春秋繁露[M].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
    [18](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9](汉)班固.白虎通德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0](汉)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1] (东汉)王充.论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2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78.
    [23] (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4] (唐)李百乐.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5](唐)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6](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7](宋)李昉.太平御览[M].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28](宋)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9] (宋)司马光.司马温公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0] (宋)郑樵.通志[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31] (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2](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3](明)邱浚.大学衍义补[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
    [34] (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5] (清)沈家本.历代刑法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6](清)沈家本.枕碧楼丛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37](清)薛允升.唐明律合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8]程树德.九朝律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9]高亨.商君书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0]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1]历代刑法志[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8.
    [42]徐久生、庄敬华译.德国刑法典(2002年修订)[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43]张明楷译.日本刑法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5]周密.中国刑法史[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
    [46]蒲坚.中国法制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1987.
    [47]杨鸿烈.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8]张晋藩主编.中华法系的回顾与前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49]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0]封丽霞.法典编纂论——一个比较法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1]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52]王觐.中华刑法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53]戴炎辉.唐律通论[M].台湾:国立编译馆,1978.
    [54]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5]刘海年.战国秦代法制管窥[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56]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57]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58]胡留元、冯卓慧.夏商西周法制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9]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60]梁启超.梁启超法学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61]高道蕴、高鸿钧、贺卫方.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62]杨红林.历史上的大法典[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63]法学教材编辑部《外国法制史》编写组.外国法制史资料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64]何勤华.外国法制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65]王立民.古代东方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6]武树臣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67]徐永康、吉霁光、郑取.法典之王——《唐律疏议》与中国文化[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68]何勤华、夏菲主编.西方刑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9]周长龄.法律的起源[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
    [70]何秉松.刑法教科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
    [71]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72]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73]陈新宇.从比附援引到罪刑法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4]蔡叔衡.中国刑法史[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
    [75]陈忠林.意大利刑法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6]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所.中西法律传统(第三卷)[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77]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78]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79]钱大群.唐律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80]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8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82]朱学勤主编.中华文明史[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83]朱学勤主编.世界文明史[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84]朱学勤.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8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86]张创新.中国古代政府论纲[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87]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88]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89]李少林.唐代文化大观[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90]李少林.春秋战国文化大观[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91]张中秋.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文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92]刘俊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八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2.
    [93]刘星.古律寻义――中国法律文化漫笔[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94]蒋忠新译.摩奴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95]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6.
    [96]张中秋.中国法律形象的一面——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97]刘筱红.神秘的五行[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98]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99]范忠信.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00]雷禄庆.中国法制史[M].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
    [101]曲可伸.世界十大著名法典评介[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
    [102]张宏杰.中国人的性格历程[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03]耿升译.柏朗嘉宾蒙古行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4]札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第八卷)[M].(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
    [105]史广全.中国古代立法文化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06](意)朱塞佩·格罗索.罗马法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107](日)浅井虎夫.中国法典编纂沿革史[M].陈重民译.北京:内务部编译处,1919.
    [108](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09](英)爱德华滋.汉穆拉比法典[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110](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11](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M].耿昇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112](美)D·布迪、C·莫里斯.中华帝国的法律[M].朱勇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113](苏)贾可诺夫等.巴比伦皇帝汉穆拉比与古巴比伦法解说[M].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与法权历史教研室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4.
    [114](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15](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116](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17](意)菲利.实证派犯罪学[M].郭建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
    [118](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童书慧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9](美)艾伦·沃森.民法法系的演变和形成[M].李静冰、姚新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120](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M].杨东莼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21](美)林恩·桑戴克.世界文化史[M].陈廷璠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22](美)芮乐伟·韩森.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M].梁侃、邹劲风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23](英)罗素.西方哲学史[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24](美)莫理斯.法律发达史[M].王学文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25](日)穗积陈重.法律进化论[M].黄尊三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126](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M].漆竹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127](日)仁井田升.唐令拾遗[M].栗劲等译.吉林:长春出版社,1989.
    [128](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1]卢子震.浅论经学传统的思维特点与求实精神[J].孔子研究,1996(1):19-24.
    [2]周敦礼.罕摩拉比法典之研究[J].法学丛刊,1930(1):3-13.
    [3]高绍先.《唐律疏议》与中国古代法律文化[J].现代法学,1997(1):93-98.
    [4](日)仁井田升.东亚法典的形成[J].霍存福、丁相顺译.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1):148-160.
    [5]陈金钊.法典的意义世界初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1):33-38.
    [6]陈金钊、王俊峰.再论法典的意义世界[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20-28.
    [7]俞荣根.寻求“中道”——儒家之法的精神及其普世价值[J].现代法学,2006(11):66-75.
    [8]陈科华.无讼与刑中——孔子的法律思想[J].益阳师专学报,2002(7):76-78.
    [9]张喻析、崔兰琴.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J].船山学刊,2007(3):66-68.
    [10]祁建平.《汉穆拉比法典》评析[J].河北法学,2004(1):127-129.
    [11]魏红.试论中西古代刑名观之异同——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与中国古代《法经》之比较[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7):31-34.
    [12]于语和、董跃.《法经》与《十二铜表法》之比较研究[J].南开学报,2000(4):90-96.
    [13]严正.世界上最早的法典——《汉穆拉比法典》[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11):90-91.
    [14]夏祖恩.《汉穆拉比法典》与《十二铜表法》比较论略[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3(7):1-8.
    [1]张若思.法国法律体系概论[J/OL]. http://www.hicourt.gov.cn/theory/artilce_list.asp?id=540.
    [2]肖厚国.民法法典化的价值、模式与学理[J/OL]. http://www.studa.net/minfa/060718/11323720-2.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