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视角探析“少年中国学会”同人之聚散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的一个社团,它试图聚集起国内各学会社团的精英分子、试图寻找一条改造中国的独特道路、试图形成一种学社体制和学术传统,然而在多灾多难的中国现代史进程中这些美好的愿望都完全落空。它原本欲远离政治活动,然而后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青年党都是由它衍生出来的,因此“少年中国学会”一直是政治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本文却从教育角度来研究“少年中国学会”。探究其走到一起的思想基础——“教育救国论”,辨析其分化后马克思主义派与国家主义派的教育思想分歧。拙文试图通过“少年中国学会”同人聚散这种历史现象,来剖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探讨改良与革命、教育与政治、教育家与政治家的关系。以期今天中国知识界对“少年中国学会”同人那代知识分子的追求及其道路选择有所反思和借鉴。
     除引言和结语之外,全文包括四部分。
     第一部分:历史回眸,从纵向角度陈述“少年中国学会”的演进轨迹。首先谈“少年中国学会”的创立,目标同一暂相聚,概述他们从成立以来所从事的活动和取得的成绩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再谈“少年中国学会”的分裂,旨趣相异终道殊,较为详细地陈述了“少年中国学会”分裂的过程。从这一聚一散中,以期读者能对“少年中国学会”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识。
     第二部分:探讨“少年中国学会”同人走到一起的思想基础——“教育救国论”。首先厘清近代“教育救国论”思想的历史脉络,再总结“少年中国学会”同人的教育主张和社会实践活动,最后对“教育救国论”思想予以简析。
     第三部分:首先从教育与政治、教育者与政治、学生与政治以及未来教育的走向等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派的教育思想;从教育宗旨、教育政策、民族主义教育和军国民教育等方面阐述国家主义派的教育思想;最后从对中国落后的归因、解决手段、教育救国运动与教育复国运动、民族性教育和道德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阐述两派的分歧。
     第四部分:从知识分子命运、改良与革命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派教育思想
    
    /匕匹八硕士学位论文
    \沙而畦/八“IR’STI正引S
    与国家主义派教育思想等角度来反思“少年中国学会”留下的启示。
     结语部分道出笔者在近两年的“少年中国学会”研究中的感受,借此呼吁
    有更多的来与我同行、偕我前进,从不同角度来发现“少年中国学会”的魁力
    与价值。
The Youth China Association was an influential association in the May 4th Movement .Both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Youth Party of China originated from it ,so it has always been a hot subject in the field of the politics .But this thesis is to study it from an educative point of view, not only to explore the fate of the modern Chinese Intelligentsi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rovement and revolu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politics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alist and politician, but also to bring the academic circles to rethink the Youth China Association reflectively.
    The thesis includes 4 parts except preface and conclusion.
    Parti describ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Youth China Association in order to give readers a general account of it.
    Part2 tries to explore its ideological basis-Saving China through Education and sum up their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practice.
    PartS compare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Youth Party of China to show their similar and different viewpoints.
    Part4 introspects some lessons from the fate of the Youth China Association.
    The conclusion expresses the author's reflections in studying the Youth China Association.
引文
一、著作类
    1、《少年中国》(共四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影印本。
    2、陈正茂著《少年中国学会之研究(1918~1925)》,台湾中国青年党党史委员会1996年5月版。
    3、沈云龙主编《国家主义论文集》(第一辑),《近代史料丛刊》第91辑第902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83年9月版。
    4、汪荣祖编《五四研究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社1980年版。
    5、周阳山编《五四与中国》,台湾时代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79年5月15日初版。
    6、周策纵著、周子平等译《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7、纪文勋著《现代中国的思想冲突——民主主义与权威主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
    8、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第一版。
    9、冯崇义著《罗素与中国——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一次经历》,北京三联出版社1994年2月第一版。
    10、韦政通等著《自由主义的思想与文化》,自由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0年版。
    11、李世涛主编《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荡》、《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自由主义之争与中国思想界的分化》,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12、朱英主编《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13、朱成甲著《李大钊早期思想与近代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14、董宝良、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15、孙培青、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日版。
    16、喻本伐、熊贤君著《中国教育发展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一版。
    17、余家菊著《余家菊(景陶)先生教育文集》(上、下册),台湾慧炬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18、《李大钊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第一版。
    19、《恽代英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第一版。
    20、《杨贤江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一版。
    21、彭明主编《中国现代资料选集》第一册(1919—192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一版。
    22、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编《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一集(上、下册),三联出版社1978年11月第一版。
    23、张允侯、殷叙彝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二、三),三联出版社1979年4月第一版。
    2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青年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
    二、论文类
    1、吴小龙:《不能忘却的一页历史——五四运动前后的少年中国学会》,《21世纪》2000年第1期。
    2、吴小龙:《“少年中国”的理想追求及其分化》,《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3、周淑珍:《少年中国学会述评》,《社会科学研究》1991年第4期。
    4、周淑真:《少年中国学会与五四精神》,《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5、李义彬:《少年中国学会内部的斗争》,《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2期。
    6、李家均、陆建洪:《论少年中国学会会员在五四时期的突出贡献》,《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7、郭正昭:《王光祈与少年中国学会(1918—1936)》,《近代史研究集刊》第二期。
    
    
    8、秦贤次:《记“少年中国学会”时代的余家菊》、《曾琦先生与少年中国学会》、《少年中国学会始末记》、《关于“少年中国学会”会员名录》,(台北)《传记文学》,第29卷第1期、第2期,第35卷第1期、第2期。
    9、黄仲苏:《王光祈与少年中国学会》,(台北)《传记文学》第35卷第2期。
    10、李璜:《少年中国学会的发起与成立》,(台北)《传记文学》,第35卷第1期。
    11、朱镜宙:《李大钊埋葬了少年中国学会》,(台北)《传记文学》,第23卷第2期。
    12、沈云龙:《我所认识的少中师友》,(台北)《传记文学》,第35卷第1期。
    13、秦梦群:《夜台长伴贝多芬——从王光祈的一生看其对近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东方杂志》复刊第15卷第7期。
    14、杨春方:《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文化心理历史演变》,《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3期。
    15、徐行:《重评五四时期有关社会主义的两场争论》,《天津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
    16、高继增:《以五四精神评价“五四”运动》,《中国国情国力》2001年第5期。
    17、王小京:《国内五四运动史近10年研究述评》,《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年第6期。
    18、李淑兰、宗妍:《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19、谢从高:《陈独秀毛泽东五四观之比较》,《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年第1期。
    20、罗志田:《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21、罗志田:《历史创造者对历史的再创造,修改“五四”历史记忆的一次尝试》,《中国现代史》2001年第2期。
    
    
    22、韩华:《梁启超与次“社会主义”论争》,《中国近代史》2001年第5期。
    23、陈建林:《论五四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聚散离合》,《中国现代史》2001年第3期。
    24、叶青:《五四以后知识分子队伍分化与嬗变原因再探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25、屠文叔:《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先驱的文化心理探赜》,《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11期。
    26、邱彦莉:《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人生道路的历史考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27、张成洁、莫宏伟:《“五四人”的矛盾特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28、陈瑛:《五四运动与中国知识分子的道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2000年第5期。
    29、王素霞:《论五四光驱文化人格的现代性》,《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30、章开沅:《张汤交谊与辛亥革命》,《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31、刘立德:《近现代“教育救国”思想初探》,《中青年优秀论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2、肖朗:《异源同流,殊途同归——严复与王国维导入西方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报)2001年第12期。
    33、张燕镜:《教育救国与教育强国——梁启超关于教育社会作(?)《教育研究》1993年第7期。
    34、田彤:《张謇“教育救国论”概说》,《教育史研究》2000年第9期。
    35、苏云峰:《近代中国教育思想之演变》,《近代史研究集刊》第10期。
    36、官守熙:《工读互助团运动的兴起和失败》,《人民日报》1984年2月10日第2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