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规律的新觉醒: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党群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党群关系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党的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领域中的一个基本范畴。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对一个多世纪以来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最大限度地感召群众、争取群众、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团结群众,巩固和扩大党的革命阵容、执政基础,探索和把握执政规律,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党群关系的思想,开辟和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党情的党群关系发展道路。
     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和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证明,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善于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这一基本结论,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高度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当怎样进行本质定位,怎样认识和评估自己的执政资格,怎样巩固自己的执政基础,怎样发挥自己的执政功能,怎样确定自己的执政目标等根本问题。从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和经验看,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群关系是共产党探索执政规律的核心内容和基本问题,共产党探索执政规律的过程就是不断密切和深化党群关系的过程。
     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前进和后退,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前进和后退,无不与党群关系的前进和后退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与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曲折过程相伴随的是,这一时期的党群关系也经历了曲折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认真吸取了经验教训,恢复了党群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以发展,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检验党的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把群众路线这一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贯穿于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理论创造之中,在坚持和继承毛泽东群众观的基础上,赋予它以鲜明的时代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和发展,对新时期党群关系的恢复和改善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世情、国情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深刻变化,认真思考和总结党群关系的历史经验教训,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围绕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强调通过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而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党群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中共十六大以来,党又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改善和发展党群关系开辟了新的道路。
     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群关系发展状况为宏观历史背景,着重对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党群关系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探讨和述论,并进一步延伸到当前阶段党群关系的现实发展,对中共十六大以来党在密切党群关系方面的努力作了初步归纳。
     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于现实的国情、党情,注重理论与实际的具体统一,历史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力图从执政规律的理论视角认识和解析党群关系,进而为新时期党群关系发展新模式的建构提供理论支持。
     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群关系的基本思想、重要观点,提出对党群关系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关系的基本看法;第二部分,简要叙述我国改革开放前20年左右时间党群关系曲折发展的历程,提出对党在处理党群关系问题上经验教训的粗浅见解;第三部分,着重挖掘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建立在对执政意识高度自觉基础上的,关于党群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第四部分,概括描述当前阶段党群关系的现实发展,初步归纳中共十六大以来党在密切党群关系方面的思路和举措。
The theory about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relation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n party's theories, which is from Marxism-Leninism, the Mao Zedong Thought,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ree Represents" thought, and it is also a basic category about Marxism political party being in power rule, for a century, Marxism' elementary theory and guiding ideology which relates about the proletariat political party and people have played extremely important instruction role in striving for the populace, maintaining contact with the masses, mobilizing the populace, uniting populace for various countries' proletariat political party, it also played guiding role in consolidating and expanding party's revolutionary battle formation, the ruling foundation, exploring and grasping the ruling rules so as to come true ,maintain and develop the most masses' basic interests, In the long-term practic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creatively enriched and developed Marxism-Leninism about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relational thoughts, has opened party and the masses relational development path suited to the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
     Jiang Zemin pointed out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ore than 80 years' struggle course and over half centuries ruling practice proof, the party's biggest politics superiority is good at organizing the populace, propagandizing the populace, mobilizing the populace to maintain contact with the masses, the biggest danger is to divorce from the masses. This basic conclusion, highly proposes from the communist party being in power rule how the Marxism incumbent party locates the ruling essence, appraises own ruling qualifications, consolidates its own ruling foundation, displays its own ruling function and how determines its own ruling goal. The communist party's being in power history examines, the relation of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is the core content and the basic question for the communist party's exploring the ruling rule, and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the ruling rule is the process to close and deep the relation of party and the masses.
     The advance and the backlash of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relational advance and the backlash,. In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socialism time as well as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relations experienced winding development along with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Since the 3e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1th Communist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the party has earnestly drawn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restored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relational historical materialism viewpoint, and developed it in the new time, took people's benefits and the requests as starting point and home to make up the route and policies, as the basic standard to examine party' work. Deng Xiaoping, as the second-generation leadership collective core, put the mass line which is Mao Zedong Thought's soul into practice and theory creation. He inherited Mao Zedong's populace observes and entrusted it with new contents, further enriched and developed Mao Zedong Thought and Deng Xiaoping Theory's mass line, which played important guiding role to restore and improve the relation of party and the masses .
     The third generation central leader collectiv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acing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party's historical position, by the instruction of " Three Represents" thought, earnestly pondered and summarized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relational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scientifically grasped the human society law of development,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rule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being in power rule. Revolving the solution to enhance the party's leading and ruling level,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refusing corruption and resisting risk,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mphasizes to transfer all positive factors through correctly dealing with each kind of benefit relations to come true, maintain and develop people's interests, which innovates and develops the party's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about relations of the party and masses. Since the six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proposed a series of significant strategic concepts, including humanis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and so on, these have paved new ways for further improving and developing the relations of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in the new time's condition.
     This thesis is stressed on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about the third generation central leader collectiv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hich ar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 and masses relations since 1949, further extends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relations, has diligently made the preliminary induction about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relational aspects since the Six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writer takes Marxism theory as instruction, bases the national and party's condition, applies theories to practice, integrates history with reality, tries hard to understand and analyse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relations from view of ruling rule, then provides theory support for developing the new pattern of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relations for new times.
     The paper altogether divides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discusses Marxism classical writer's basic thoughts and fundamental viewpoints about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relations such as Marx, Engels, Lenin and Mao Zedong, proposes the writer's own view on relations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relations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being in power rule. The second part, briefly narrates the winding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relations for about 20 years befor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proposes writer's shallow opinion about dealing with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relations for the party. The third part, emphatically excavates the third generation leader collective'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bout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relational theories and practice which established the party's ruling consciousness. The fourth part, generally describes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relations, initially induces the party's new mentality and the action on closing party and the masses relations since the Six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引文
① 参见刘道福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群关系的主要思想》,《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 年第1 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283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494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285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284 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78-79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611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年版,第 178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282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399 页。
    
    ① 《列宁全集》第 9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 260 页。
    ② 《列宁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367 页。
    ③ 《列宁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474 页。
    ④ 《列宁全集》第 3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 88 页。
    
    ① 《列宁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616 页。
    ② 《列宁全集》第 3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 20-21 页。
    ③ 《列宁选集》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38 页。
    ④ 《列宁全集》第 3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 207 页。
    ⑤ 《列宁全集》第 3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 233 页。
    
    ① 《列宁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562 页。
    ② 《列宁全集》第 3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 57 页。
    ③ 《列宁选集》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476 页。
    ④ 《列宁选集》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34-135 页。
    ⑤ 《列宁选集》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682 页。
    ⑥ 《列宁全集》第 5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第 300 页。
    
    ① 《列宁全集》第 3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 320 页。
    ② 《列宁选集》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562 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 767 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 997 页。
    ⑤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 563 页。
    ⑥ 《刘少奇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 348 页。
    
    ① 《刘少奇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 349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 163 页。
    ③ 《江泽民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9 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 1096 页。
    
    ① 黄炎培:《延安归来》,《国民参政会资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 235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 175 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 8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93 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 8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94 页。
    ③ 《刘少奇选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 373 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 304 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 144 页。
     ① 赵晓呼:《政党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 345 页。
    ① 参见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年版,第 360 页。
    ② (英)安格斯.麦迪森著,楚序平 吴湘松译: 《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北京: 新华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14 页。
    ③ 王梦奎:《中国经济转轨二十年》,北京:外交出版社,1999 年版,第 51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 237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32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 150 页。
    ② 《刘少奇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 348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 45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 382 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 218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 128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 128 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 142 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 186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 41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 113 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536-537 页。
    
    ①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 692 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 1481 页。
     ①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 485 页。
    
    ①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 486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 64 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55 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8 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84 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90 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73 页。
    ③ 参见《江泽民文选》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451 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390 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46 页。
    ③ 《江泽民文选》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451 页。
    ④ 《江泽民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45 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86 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80 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71 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407 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71 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85 页。
    ③ 《江泽民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29 页。
    ④ 《江泽民文选》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365 页。
    ⑤ 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40 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92 页。
    
    ①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 483 页。
    ②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 484 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569 页。
    ② 中纪委编:《江泽民论党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8 页。
    ③ 中纪委编:《江泽民论党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4 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73 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420 页。
    ③ 《江泽民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84-185 页。
    ④ 《江泽民文选》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46 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92 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92 页。
    ③ 《江泽民文选》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320 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62 页。
     ① 左中一:《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人民日报》, 2002 年 05 月 12 日,第 8 版。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29 页。
    ① 中组部党建所课题组:《新形势下党群关系存在的新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 1 期。
    ② 中组部党建所课题组:《新形势下党群关系存在的新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 1 期。
    
    ① 参见孙兴玲:《对当前低收入群体政治心态问题的几点思考》,《理论探索》,2005 年第 5 期。
    ② 参见孙兴玲:《对当前低收入群体政治心态问题的几点思考》,《理论探索》,2005 年第 5 期。
     ① 《邓小平文选》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 218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 373 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410 页。
     ①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07 页,。
     ① 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①人民日报社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人民日报》, 2004 年 11 月 26 日,第 2 版。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3 卷,人民出版社,1973 年版。
    3、《列宁选集》1—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4、《列宁全集》1—60 卷,人民出版社,中文第 2 版。
    5、《毛泽东选集》1—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6、《毛泽东文集》第 8 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7、《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
    8、《邓小平文选》1—3 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 年版。
    9、《刘少奇选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
    10、《陈云文选》1—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11、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
    1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
    13、《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
    15、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
    16、中纪委编:《江泽民论党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年版。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9、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主要历史经验》,学习出版社,2000 年版。
    20、求是杂志社总编室编:《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大参考》,红旗出版社,2004年版。
    21、编写组编:《江泽民执政党建设思想概论》,研究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 年版。
    22、编写组编:《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23、马焱 裴华:《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智慧》,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24、宋贵仑 丁一:《马、恩、列、斯及老一辈革命家论党群关系》,学苑出版社,1990 年版。
    25、王国玉 张增海 主编:《毛泽东的群众观与党的群众路线》,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26、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年版。
    27、蔡长水等著:《论执政党的工作作风》,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28、蔡长水等著:《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29、张希贤等著:《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务实》,《群众工作》,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年版。
    30、甄小英等编:《党群关系新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年版。
    31、高树钦 主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主要历史经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年版。
    32、丘梓岐:《新时期共产党人的群众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年版。
    33、吴警旭、马振华:《论新时期农村党群关系》,中原农民出版社,2001 年版。
    34、赵晓呼:《政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35、黄炎培:《延安归来》,《国民参政会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
    36、辛鸣 杨海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
    37、陈代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调查与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年版。
    38、陈浙闽 叶梧西 主编:《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研究》,中共中央出版社,2006年版
    39、晁平 主编:《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年版。
    40、李惠斌 薛晓源:《中国现实问题研究前研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1、张连月:《政党执政纲鉴》,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年版。
    42、雷国珍 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论与实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3、卢先福 端木婕:《中国执政党建设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44、左用章 费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飞跃》,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5、刘诚 费迅:《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46、王梦奎:《中国经济转轨二十年》,外交出版社,1999 年版。
    47、(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新华出版社,1999 年版。
    1、赵艳琼:《党群关系和谐化问题研究》,《桂海论丛》,2005 年 第 06 期。
    2、石毅:《对加强党群关系的深入思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 年 第 01 期。
    3、李凤英:《密切党群关系,巩固执政地位》,《理论探讨》,2005 年第 06 期。
    4、黄明哲:《论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福州党校学报》,2005 年第 05 期。
    5、黄金川:《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密切党群关系》,《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5 年第 04 期。
    6、陶永慧:《新时期党群关系问题探索》,《前沿》,2005 年第 10 期。
    7、赵士红:《建国以来党群关系的回顾与思考》,《党史文苑》,2005 年第 1 期。
    8 、郭华茹:《论我国现阶段党群关系的五大特点》,《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 04 期。
    9、余兴龙:《和谐社会构建与和谐党群关系的培育》,《理论学刊》,2005 年08 期。
    10、李伟杰:《密切党群关系,提高执政能力》,《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2005 年 第 02 期。
    11、祁刚利:《当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主要因素及其表现》,《郑州大学学报》,2005 年第 03 期。
    12、赵士红:《密切党群关系是一条重要执政经验》,《学习论坛》,2005 年第
    05 期。
    13、赵维云:《浅谈利益格局变化中的党群关系》,《南方论坛》,2005 年 02 期。
    14、呼延俊杰:《以加强党群关系建设为重点构建和谐社会》,《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5 年第 01 期。
    15、梁军峰:《推进党群关系和谐化的几个着力点》,《理论前沿》,2005 年第06 期。
    16、刘道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群关系的主要思想》,《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 年第 1 期。
    17、中组部党建所课题组:《新时期密切党群关系调研报告》(四篇),《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5 年 第 01 期。
    18、束锦:《党群关系与执政能力建设》,《唯实》,2005 年第 02 期。
    19、孙兴玲:《对当前低收入群体政治心态问题的几点思考》,《理论探索》,2005 年第 5 期。
    20、唐祯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党群关系和谐化》,《桂海论丛》,2005 年第 01 期。
    21、徐成钢:《新时期如何改善党群关系》,《党建研究》,2004 年第 06 期
    22、潘斌:《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核心》,《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4 年第 04 期。
    23、周庠聪:《加强农村党群关系的有益尝试》,《改革与战略》,2004 年第 12期。
    24、唐祯喜:《密切党群关系,巩固执政基础——论江泽民对邓小平群众观的丰富与发展》,《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 年第 11 期。
    25、吕绳振:《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高校理论战线》, 2004 年第 12 期。
    26、郭起浪:《关于加强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思考》,《党史文苑》,2004 年第12 期。
    27 李抒望:《执政党要密切与群众的联系》,《沈阳干部学刊》,2004 年第 02期。
    28、武艳红:《党群干群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 年第 11 期。
    29、沈玉杰:《党的执政方式与新时期的党群关系》,《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04 期。
    30、初丽红:《改善农村党群关系的几点思考》,《新长征》,2004 年第 04 期。
    31、刘立群:《实践“三个代表” 密切党群关系》,《思想工作》,2004 年 01期。
    32、宗妍:《现阶段密切党群关系的几点思考》,《求实》,2004 年第 11 期。
    33、侯婷:《关于社会转型期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的几点思考》,《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05 期。
    34、邵力夫:《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的思考》,《江南论坛》,2004 年第 07 期。
    35、张金霞:《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党群关系建设理论上的新贡献》,《理论月刊》,2004 年第 07 期。
    36、叶笃初:《解决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大课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 年第 01 期。
    37、张怀海:《从党群关系的视角看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探索》,2004 年第01 期。
    38、胡穗:《密切党群关系实践环节的思考》,《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 年第 02 期。
    39、陈定洋:《试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密切党群关系》,《理论建设》,2003 年第 03 期。
    40、林强:《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论江泽民对党群关系思想的新贡献》,《福建党史月刊》,2003 年第 05 期。
    41、吴梅芳:《密切党群关系的障碍性因素分析》,《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3 年 02 期。
    42、李鉴修:《新世纪党群关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 年第 02 期。
    43、刘成旺:《影响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的主要因素》,《支部建设》,2003 年第07 期。
    44、金鑫:《把密切党群关系贯穿到党的各项建设中去》,《唯实》,2003 年第11 期。
    45、廖显辉:《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的思考》,《桂海论丛》,2003 年第 05 期。
    46、姜德福:《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本质要求》,《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 年第 01 期。
    47、胡波:《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好党群关系问题》,《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2 年第 04 期
    48、吴显庆:《略论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关于党群关系的辩证法思考》,《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2 年第 04 期。
    49、左中一:《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人民日报》,2002 年05 月 12 日,第 8 版。
    50、高飞:《江泽民对党群建设的理论贡献》,《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 05 期。
    51、张晓燕:《党群关系的新考验探析》,《湖北社会科学》,2002 第 04 期。
    52、刘昀献:《党群关系与党的事业》,《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 年第 03 期。
    53、石仑山:《密切党群关系要把握的重要环节》,《党建研究》,2002 年第 02期。
    54、《党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人民日报》,2004 年 11 月 26 日,第 2版。
    55、张宏艳:《密切党群关系是共产党建设的关键》,《黑龙江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 年第 02 期
    56、王克群:《试论江泽民对党群关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1 年第 05 期。
    57、刘增禄:《党中央三代领导核心的群众观》,《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1 年第 02 期。
    58、华雨辰:《加强党的基层建设 提高社区管理能力》,《江南论坛》,2004 年第 12 期。
    59、袁建国:《用正确的执政理念提升治理能力》,《党建研究》,2005 年第 09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