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士绅结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的主题是研究宋代士绅以结社方式形成的社会影响,旨在探讨士绅以民间身分发挥的社会功能。其中“士绅”界定为拥有一定影响的知识阶层,“社”界定为民间自发组织。由于宋代士绅结社在中国结社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并且是中国古代士绅结社格局的奠定时期,因此具备作为研究对象的典型意义。
     宋代士绅结社大致可以分为乡约、经济合作会社、民间救济组织、军事会社、文艺会社、耆老会六类,各自在不同领域发挥了重要功能。乡约是宋代理学家首创的民间教化组织,代表着理学社会道德实践的一极,在宋代尽管推行程度有限,却对作为乡里重要组织的明清乡约起到了重要影响,是后者的源头和榜样。经济合作会社是最古老的会社形式,在宋代又有了重要创新,总共可分为传统私社、义役、义约等类别,是民间互助和救济的重要手段。民间救济组织亦属宋代的创新,包括社仓结甲、乡曲义庄组织、粥局、救济义约,其理念深受理学影响,对宋代民间救济作出了重大贡献。军事会社作为民众自相组织的武装团体,对宋代保境御敌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宋代乡兵制度起到了一定影响。文艺会社包括诗社、学术会社、莲社等类型,是知识阶层交游网络的重要形式,对宋代文化、教育、政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影响。耆老会主要以致仕官员为主组成,成员的身分优势使其成为地域士人交游网络的核心,并对朝政和乡里秩序都具有重要影响。六大种类形成的结社格局,基本为元明清继承和发展。
     以上会社从功能来说,大致又可分为控制型、应对型、怡情型三大类型,分别起着填补政府权力空间、整合民间资源、建立交游网络的功能,充分反映出宋代士绅阶层作为民间领导阶层的活动能力。宋代士绅结社主要分布在南宋,反映出士绅阶层在规模壮大后,开始成为民间自我组织的主体。士绅在结社层面上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不尽一致,但在实际运作中,绅权与皇权却是处于互相交织的状态,二者的合力造就了宋代士绅结社的基本面貌。
The communities incorporated by the gentry of Song Dynast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ciety.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such communities and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the gentry as civilians. The "gentry" in this dissertation are defined as the intellectual class of certain influential statues, and the "communities" here are defined as the institutions spontaneously incorporated by the civilians. The gentry communities of Song Dynasty established the structure of the communities incorporated by the Chinese ancient intellectual class, which had an inheriting and enlightening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 communities, which are of typical value for research program.The Song gentry communities can be classified as Xiangyue, economic corporation communities, civilian's corporate almsgiving institutions, military communities, literature communities, and Qilaohui, each of which had a certain influence in different fields. Xiangyue, a kind of institutions originated by the neo-confucians of Song Dynasty for the purpose of civilizing the local society, represented the institutions of one of the schools of the social moral practice of the neo-confucians, which are the resources and models of thos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ough they were advocated finitely in Song Dynasty. The economic corporate institutions, the most ancient kind of communities, which were innovated and developed in Song Dynasty, can be classified as traditional private communities, Yiyi, Yiyue. They are important means for the civilians to give mutual help to each other and establish almsgiving institutions. The civilians almsgiving institutions were also innovated in Song Dynasty, including the institutions of Shecang, XiangquYizhuang, Zhouju and Yiyue. These institutions we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neoconfucians. They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almsgiving among civilians in Song Dynasty. The military communities, civilian's spontaneous military communitie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fense of the territory of Song Dynasty and influenced the country military system of Song. The literature communities, including poetry communities, academic communities, and Lianshe, were important ways for web communic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class, having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social culture, education, and politics. Qilaohui, chiefly consisted of the retired officials, became the communication centre for the local elites because of their membership, which influenced both the government of the countryside and the policy of the royal court. These six kinds of communities established in Song Dynasty wer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by the dynasties of Yuan, Ming, and Qing.In the sense of the social functions, these communities can be classified as the following types: resources controlling, accidents response, and feelings entertaining. They played some role in making up the blank of the governmental power, integrating resources from the civilians, and establishing communicating web, which showed the dynamic ability in leadership among the civilian class. These communities were established and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phenomenon of which reflected the fact that the gentry class became the self-organized body among the civilians when they grew powerful. The type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gentry institutions were not totally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royal government. However, in the practical management, the power of the gentry and royal were mutually interrelated, the connection of which formed the structure of the gentry communities in Song Dynasty.
引文
(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年点校本
    (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
    (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点校本
    (唐)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点校本
    (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
    (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点校本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
    (宋)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98年点校本。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99年影印本
    《清会典事例》,中华书局1991年影印本
    《明实录》,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1983年影印本
    《清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元)佚名《宋史全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刘时举《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华书局1988年影印本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华书局1997年点校本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许涵度刻本。
    (宋)陈骙《南宋馆阁续录》卷七,中华书局1998年点校本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点校本
    (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点校本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
    (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点校本
    (唐)孔颖达等《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本
    (战国)左丘明著,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点校本
    王维堤、唐书文《春秋公羊传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点校本
    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001年9月点校本
    (宋)吕祖谦辑《宋文鉴》,中华书局1992年3月影印本
    (明)陈子龙编《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
    (明)佚名《历代名贤确论》,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东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巴蜀书社1989年点校本
    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4.
    (明)钱榖《吴都文粹续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彭定求、杨中讷等《全唐诗》,中华书局校注本,1997年12月
    李宗为《千家诗、神童诗、续神童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宋)朱熹《伊洛渊源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吕乔年编《丽泽论说集录》卷二《门人集录易说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黄宗羲、黄百家、全祖望等《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
    (宋)袁采《袁氏世范》,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点校本
    (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
    (唐)自居易《自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
    (唐)杜牧《杜牧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点校本
    (唐)姚合《极玄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温庭筠著,(清)曾益笺注《温飞卿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点校本
    (宋)王禹偶《小畜集》,四部丛刊本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四部丛刊本
    (宋)包拯《包拯集校注》,黄山书社1999年点校本
    (宋)尹洙《河南集》,四部丛刊本
    (宋)刘涣等撰、刘元高编《三刘家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文彦博《潞公文集》,丛书集成续编本
    (宋)欧阳修,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点校本
    (宋)祖无择《龙学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张泳《张乖崖集》,中华书局2000年点校本
    (宋)陈襄《古灵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韩维《南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四部丛刊本
    (宋)金君卿《金氏文集》,丛书集成续编本
    (宋)刘敞《公是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魏野《东观集》,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古逸丛书三编》本
    (宋)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点校本
    (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点校本
    (宋)刘攽《彭城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范纯仁《范忠宣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吕陶《净德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林逋《林逋集》,浙江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宋)沈辽等撰《沈氏三先生文集》,四部丛刊本
    (宋)沈括《长兴集》,四部丛刊本
    (宋)王令《广陵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点校本
    (宋)韦骧《钱塘韦先生文集》,武林掌故丛书本
    (宋)陆佃《陶山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
    (宋)李之仪《姑溪居士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苏辙《苏辙集》,中华书局1990年点校本
    (宋)杨杰《无为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黄裳《演山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四部丛刊本
    (宋)曾肇《曲阜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吕南公《灌园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秦观《淮海集》,四部丛刊本
    (宋)邹浩《道乡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贺铸《庆湖遗老诗集》,丛书集成续编本
    (宋)张耒《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点校本
    (宋)陈师道,(宋)任渊注,今人冒广生补笺《后山诗注补笺》,中华书局1995年点校本
    (宋)晁补之《鸡肋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杨时《龟山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黄庶《伐檀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晁说之《嵩山文集》,四部丛刊本
    (宋)李新《跨鳌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宋庠《元宪集》,武英殿聚珍本
    (宋)唐庚《眉山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廖刚《高峰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葛胜仲《丹阳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惠洪觉范《石门文字禅》,四部丛刊本
    (宋)翟汝文《忠惠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刘一止《苕溪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李光《庄简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程俱《北山集》,金华丛书本
    (宋)孙觌《鸿庆居士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程公许《沧洲尘缶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清乾隆六年(1741)刻本
    (宋)王珪《华阳集》,武英殿聚珍本
    (宋)陈与义《简斋集》,清光绪25年(1899年)广雅书局刻本
    (宋)郭印《云溪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邓肃《栟榈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欧阳澈《欧阳修撰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张元干《芦川归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影印本
    (宋)王之道《相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仲并《浮山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廷琏《卢溪先生集》,嘉靖丛刊本
    (宋)朱翌《涌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曹勋《松隐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郭祥正《青山集》,清道光九年(1829)刊本
    (宋)李处权《崧庵集》卷六《寄昙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张守《昆陵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胡铨《胡澹庵先生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郑樵《夹漈遗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吕陶《净德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吴芾《湖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史浩《鄮峰真隐漫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赵鼎《忠正德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十朋《王十朋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98年点校本
    (宋)洪适《盘洲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周麟之《海陵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李流谦《澹斋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陆游《陆游集》,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
    (宋)吴儆《竹洲集》,20卷附1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周必大《周益国文忠公集》,清道光二十八年(1849)刊本
    (宋)周必大《益公题跋》,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范成大《范石湖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杨万里《诚斋集》,四部丛刊本
    (宋)李洪《芸庵类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员兴宗《九华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杨万里《诚斋集》,四部丛刊本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本
    (宋)许纶《涉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崔敦礼《宫教集》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四部丛刊本
    (宋)张栻《张宣公全集》,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木刻本
    (宋)陈造《江湖长翁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薛季宣《薛季宣集》,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3年点校本
    (宋)王炎《双溪类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吕祖谦《东莱集》,金华丛书本
    (宋)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点校本
    (宋)张鎡《南湖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楼钥《攻媿集》,四部丛刊本
    (宋)袁说友《东塘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陆九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点校本
    (宋)李纲《梁溪全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林师蒧《天台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杨简《慈湖遗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蔡戡《定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彭龟年《止堂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陈亮《陈亮集》,中华书局1987年点校本
    (宋)袁燮《絜斋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袁燮《絜斋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144
    (宋)刘爚《云庄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144
    (宋)陈文蔚《克斋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吕本中《东莱先生诗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刘子翚《屏山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陆文圭《墙东类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巩丰《栗斋诗集》,两宋名贤小集本
    (宋)苏洞《泠然斋诗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叶适《叶适集》,中华书局1961年点校本
    (宋)黄榦《勉斋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李弥逊《筠溪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廖行之《省斋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孙应时《烛湖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赵长卿《惜香乐府》,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史弥宁《友林乙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张侃《张氏拙轩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韩淲《涧泉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徐玑、徐照、翁卷、赵师秀《永嘉四灵诗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点校本
    (宋)程珌《洺水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刘宰《漫塘文集》,嘉业堂丛书本
    (宋)戴复古《石屏诗集》,丛书集成续编本
    (宋)赵汝鐩《野谷诗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郑清之《安晚堂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洪咨夔《平斋文集》,清同治十一年(1872)刊本
    (宋)卫泾《后乐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集》,四部丛刊本
    (宋)真德秀《西山真文忠公文集》,四部丛刊本
    (宋)薛师石《瓜庐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袁甫《蒙斋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徐鹿卿《清正存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吴泳《鹤林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许应龙《东涧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戴栩《浣川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陈耆卿:《筼窗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林表民编《赤城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杜範《杜清献集》,清光绪九峰书院刊本
    (宋)方大琮《宋宝章阁直学士铁庵忠惠方公文集》,国家图书馆(北京)古籍珍本丛刊本
    (宋)阳枋《字溪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四部丛刊本
    (宋)徐元杰《楳埜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柏《鲁斋集》,金华丛书本
    (宋)方岳《秋崖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李昴英《文溪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高斯得《耻堂存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卫博《定庵类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林希逸《竹溪庸斋十一稿续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欧阳守道《巽斋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释居简《北磵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黄震《黄氏日抄》,清耕余楼刻本
    (宋)卫宗武《秋声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陈著《本堂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姚勉《雪坡舍人集》,豫章丛书本
    (宋)方逢辰《蛟峰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胡仲弓《苇航漫游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黄仲元《四如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周密《苹洲渔笛谱》,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周密《草窗词》,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周密《草窗韵语》,密韵楼景宋本
    (宋)张枢《张枢词》,疆村丛书本
    (宋)文天祥《文天祥全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点校本
    (宋)汪元量《湖山类稿》,中华书局1984年点校本
    (宋)陈起编《江湖小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张炎《词源》,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点校本
    (元)柳贯《待制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方夔《富山遗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方回《桐江续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方回,李庆甲集评、点评《瀛奎律髓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元)徐明善《芳谷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吴澄《吴文正集》,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影印本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刘因《静修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贡师泰《玩斋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王逢《梧溪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杨维桢《东维子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戴表元《剡源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高攀龙《高子遗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倪元璐《倪文贞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王直《抑庵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陆深《俨山外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抄》,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
    (明)叶子奇《草木子》,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
    (明)曹端《曹端集》,中华书局2003年点校本
    (明)朱同《覆瓿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孙奇逢《夏峰先生集》,丛书集成初编本
    (清)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点校本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四部备要本
    (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四部备要本
    (清)曾国藩《曾文正公文集》,台南成大书局1985年点校本
    (清)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四部备要本
    (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四部丛刊本
    (清)厉鹗《宋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点校本。
    (清)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
    (清)沈季友《棉李诗系》,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点校本
    (唐)张鹜《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
    (唐)刘肃:《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点校本
    (唐)封演《封氏闻见录》,学海类编本
    (宋)陶毅《清异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谠《唐语林》,中华书局1987点校本
    (宋)欧阳修《归田录》,中华书局1997年点校本
    (宋)田况《儒林公议》,中华书局1985年点校本
    (宋)王得臣《麈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点校本
    (宋)苏轼《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97年点校本
    (宋)苏辙《龙川略志》,中华书局1997年点校本
    (宋)苏辙《龙川别志》,中华书局1997年点校本
    (宋)王铚《默记》,中华书局1997年点校本
    (宋)释文莹《湘山野录》,中华书局1997年点校本
    (宋)释文莹《湘山续录》,中华书局1997年点校本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中华书局1997年点校本
    (宋)彭乘《续墨客挥犀》,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历代笔记小说影印本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中华书局1997年点校本
    (宋)沈括《梦溪笔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点校本
    (宋)王暐《道山清话》,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历代笔记小说影印本
    (宋)刘延世《孙公谈圃》,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历代笔记小说影印本
    (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1997年点校本
    (宋)朱或《萍州可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历代笔记小说影印本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方勺《泊宅编》,中华书局1987年点校本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中华书局1997年点校本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中华书局1997年点校本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点校本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点校本
    (宋)赵升《朝野类要》,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辛弃疾《南烬纪闻录》,1920年涵芬楼影印学海类编本
    (宋)洪迈《容斋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点校本
    (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点校本
    (宋)范成大《骖鸾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周辉《清波杂志》,中华书局1994年校注本
    (宋)周辉《清波别志》,四部丛刊初编本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中华书局1996年点校本
    (宋)范成大《揽辔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历代笔记小说影印本
    (宋)施德操《北窗炙輠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历代笔记小说影印本
    (宋)沈作喆《寓简》,《宋代笔记小说》第7册
    (宋)庄绰《鸡肋编》,中华书局1997年点校本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注释本
    (宋)赵与时《宾退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点校本
    (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读书记》,清同治三年(1864)刻本
    (宋)岳珂《程史》,中华书局1997年点校本
    (宋)岳珂《愧郯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影印笔记小说大观本
    (宋)叶寘《爱日斋丛抄》,《说郛》本
    (宋)王栐《燕翼诒谋录》,中华书局1981年点校本
    (宋)费衮《梁溪漫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点校本
    (宋)张端义《贵耳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历代笔记小说影印本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97年点校本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四部丛刊三编本
    (宋)黎德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
    (宋)周密《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97年点校本
    (宋)周密《癸辛杂识》,中华书局1997年点校本
    (宋)俞琰《席上腐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历代笔记小说影印本
    (元)刘壎《隐居通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杨维桢《丽则遗音》,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白珽《湛渊静语》,丛书集成初编本
    (元)陶宗仪《说郛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明)冯应京、戴任《月令广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王稚登《吴社编》,台湾新兴书局1970年笔记小说大观本
    (清)陆世仪《复社纪略》,国粹丛书本
    (明)陈耀文《天中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传世藏书1996年点校本
    (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朱国桢《涌幢小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点校本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997年点校本
    (明)叶子奇《草木子》,中华书局1997年点校本
    (清)陈舜系《乱离见闻录》,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明史研究室编《明史资料丛刊》第3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清)顾炎武撰,(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
    (明)高世泰《东林书院续志》,清光绪七年(1881)重刊本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陆友《墨史》,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陈廷灿《续茶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晋)佚名《莲社高贤传》,台湾新兴书局,1981年
    (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四部丛刊本
    (宋)释智园《闲居编》,载《续藏经》乙编6套第101册
    (宋)赞宁《大宋僧史略》,《大正藏》卷五四
    (宋)释晓莹《云卧纪谈》,《续藏经》乙编21套第1册。
    (明)朱时恩辑《居士分灯录》,《续藏经》乙编20套第5册。。
    (明)宗本《归元直指集》,《大藏经》第23册。
    (宋)释智园《闲居编》,《续藏经》乙编6套第1册。
    (宋)志磐《佛祖统记》,《大正藏》第49册。
    (明)宗本《归元直指集》,《大正藏》第22册
    (晋)葛洪著,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点校本
    (宋)祝穆《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点校本
    (宋)张淏《宝庆会稽续志》,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1990年
    (宋)周应合《景定严州续志》,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1990年
    (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1990年
    (宋)龚明之《中吴纪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历代笔记小说大观本
    (宋)范成大《吴郡志》,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1990年
    (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中华书局影印宋元方志丛刊本,1990年
    (宋)罗濬《宝庆四明志》,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1990年
    (宋)张淏《宝庆会稽续志》,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1990年
    (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1990年
    (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1990年
    (宋)罗愿《新安志》,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1990年
    (宋)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盛录、梦粱录、武林旧事)》,文化艺术出版社点校本,1998年
    (宋)吴自牧《梦粱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点校本
    (元)张铉《至大金陵新志》,中华书局影印宋元方志丛刊本,1990年
    (元)袁桷《延祐四明志》,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1990年
    (元)俞希鲁《至顺镇江志》,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1990年
    (元)邓牧《洞霄图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卷六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王鏊《姑苏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吴之鲸《武林梵志》,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3年
    (清)谢曼等《雍正江西通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清)郑浴修、程芳等《同治金溪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陈思修、缪荃孙《民国江阴县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苏州商会档案》,苏州市档案馆藏
    王宗培《中国之合会》,中国合作学社,1935年
    夏承焘《唐宋词论丛》,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
    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7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汉简甲编》,科学出版社,1959年
    白钢《<钟相杨幺佚事>及其史料价值》,山西人民出版社,1978年
    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
    孔凡礼《范成大年谱》,齐鲁书社,1985年
    俞伟超《中国古代公社组织的考察——论先秦两汉的单、僤、弹》,文物出版社,1988年
    陈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杨仁恺主编《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刘展主编《中国古代军制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
    陈俊民辑校《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
    白钢《中国农民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1993年
    王世刚主编《中国社团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
    冯尔康主编《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三联书店,1995年
    魏嵩山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吴洪泽编《宋人年谱集目,宋编宋人年谱选刊》,巴蜀书社,1995
    赵所生、薛正兴主编《中国历代书院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
    张立伟《归去来兮—隐逸的文化透视》,三联书店,1995年
    王日根《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乡土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欧阳光《宋元诗社研究丛稿》,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吴霓《中国古代私学发展诸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宁可、郝春文《敦煌社邑文书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夏承焘《夏承焘集》,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1997年
    昭明、洪海编著《古代铜镜》,中国书店,1997年
    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人民出版社,1998年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的一种社会学阐释》,三联书店,1998年
    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商务印书馆,1998年,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何忠礼、徐吉军《南宋史稿·政治军事文化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徐规《仰素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沈松勤《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商务印书馆,2001年
    张希清《宋朝典章制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
    吴诗池《文物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
    陈振《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黄宽重《宋史丛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
    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
    黄宽重《南宋时代抗金的义军》,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
    杜正胜《古代社会与国家》,台北允晨出版公司,1992年
    刘岱主编《中国文化新论》之《社会篇:吾土与吾民》,三联书店,1992年
    何冠环《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中华书局,1994年
    梁庚尧《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年
    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陶晋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2001年
    黄宽重《南宋地方武力—地方军与民间自卫武力的探讨》,东大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
    (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5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美)田浩《朱熹的思维世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美)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公司,2003
    (美)田浩编《宋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美)萧公权,Rural China,Imperi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19世纪中华帝国的乡村控制),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60
    (美)Edward Kracke(柯睿格),Family VS Merit in Chines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under the Empire(中华帝国科举考试中家族与考绩之关系),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l 10(1947),P103—123,以及Religion,Family and Individual in the Chinese Examination System(信仰,家族与个人在中国科举考试中之关系),载于Fairbank(弗兰克)所编Chinese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中国思想和制度),Chicago University Press,Chicago 1961.
    (美)Robert Milton Hartwell(郝若贝),Demographic,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750—1550 (750—1550年间中国的人口、政治和社会变迁),The Journal of Harvard Asian Studies,L.2,1982.
    (美)Robert P.Hymes(韩明诗),Statesmen and Gentlemen:The Elite of Fu-Chou,Chiang-His,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官僚和士绅:两宋江西抚州精英),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美)Richard L.Davis(戴仁柱),Court and Family in Sung China,960-1279:Bureaucratic Success and Kinship Fortunes for the Shih of Mingchou(中国宋朝的宫廷与家族:明州史氏的政治成就与家族命运),P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86
    (美)贾志扬《宋代科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6月版
    (美)韩森《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商务印书馆,1999年
    (美)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元庚《望社姓氏考》,上海神州国光社《国粹学报》第七十一期,1910
    朱倓《明季杭州读书社考》,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二卷第二号,1929年12月
    朱倓《明季南应社考》,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二卷第三号,1930年9月
    朱倓《明季桐城中江社考》,《历史语言研究所季刊》第一本第二分,1930
    兑之(瞿宣颖笔名)《述“社”》,《东方杂志》第二十八卷,第五号,1931年。
    郭绍虞《明代文人结社年表》,《东南日报·文史》第五十五、五十六期,1947年
    郭绍虞《明代的文人集团》,《文艺复兴·中国文学研究号(上)》,1948年
    陈楚豪,《两浙结社考》,《越风》一卷十七期,一九36年7月
    张英莉、戴禾《义邑制度述略》,《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4期
    宁可《述“社邑”》,《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郝春文《敦煌的渠人与渠社》,《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郝春文《隋唐五代宋初传统私社与寺院的关系》,《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2期
    王德明《论宋代诗社》,《文学遗产》1992年第6期 《国学研究》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
    陈宝良《明代的民兵与乡兵》,《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1期
    祝尚书《宋初西湖白莲社考论》,《文献》1995年第3期。
    李修松《唐宋时期的文人会社》,《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3期
    谢长法《乡约及其社会教化》,《史学集刊》1996年第3期
    李修松、王华娣《宋明时期老年人会社述论》,《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张国刚《唐代团结兵问题辨析》,《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
    彭玉平《宋元诗社与宋元文化》,《文学遗产》1997年第6期
    孙昌武《慧远与“莲社”传说》,《五台山研究》2000年第3期
    陈国灿《关于陈亮著作版本的几个问题——兼及陈亮部分佚作辑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5期
    胡庆钧《从蓝田乡约到呈贡乡约》,《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史江《宋代传统宗教会社综述》,《宗教史研究》2003年第1期
    符太浩《历史民族志<溪蛮丛笑>论略——兼论作者朱辅其人》,《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1月
    徐茂名《明清以来乡绅、绅士及士绅诸概念辨析》,《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史江《宋代经济互助会社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
    史江《宋代军事性会社及其形成背景、特点及社会功能初探》,《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罗祎楠《模式及其变迁—史学史视野中的唐宋变革问题》,《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夏之卷
    强文学、黄领霞《宋夏战争中的乡兵与堡寨》,《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2月,第23卷第6期。
    牛贯杰《从“守望相助”到“吏治应以团练为先”—由团练组织的发展演变看国家政权与基层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国农史》2004年第1期
    符太浩《社会史研究视野中的<溪蛮丛笑>——兼论<溪蛮丛笑>在少数民族社会史研究中的地位》,《吉首大学学报》2004年7月
    黄宽重《宋代四明士族人际网络与社会文化活动—以楼氏家族为中心的观察》,《宋史研究集》第32辑,台北国立编译馆,1988年 《中国近世家族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年6月印行。
    (美)刘子健《刘宰和赈饥—申论南宋新儒家的阶级性限制社团发展》,《北京大学学报》1979年第3、4期。
    (美)郝若贝《750—1550年期间中国的人口、政治和社会变迁》,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86年第9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