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寺庙发展脉络中的嵌入性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发展转型,寺庙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尤其是佛教文化旅游经济的兴起,给寺庙发展带来了全方位和深层次的影响。寺庙及其形成的佛教文化旅游经济是当代宗教、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学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从社会学视角进行深入分析的研究更为少见。
     本文基于对中南地区一个乡村寺庙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收集的基础上,沿着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在寺庙及其形成的佛教文化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相互冲突的行为?本文的主题是通过两条线索来展示的:明线是B寺庙发展的三个时期,即自下而上的恢复期、自上而下的恢复期以及寺庙的自我发展期,并作初步解释;暗线是在嵌入性总体分析框架下进一步解释这三个阶段性特点即B寺庙组织弱宗教权威、制度失效及产权模糊产生的深层原因,进而找到相互冲突行为产生的内在机制。采取这样一种新的写法,一方面是为了保持描述B寺庙恢复和发展过程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是为这一过程找到一个统一的分析工具,在“叙事”与“理论”之间找到平衡。本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五章,每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全文的导论,本章对国外与国内有关这一课题相关的理论、文献进行了检索,论述了研究问题的提出逻辑与依据,进而有针对性对本研究的主体理论即嵌入性理论进行梳理,并就其在本研究中的运用作了讨论,接着提出全文的分析框架,此外也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价值、个案选择等方面作了交代,为论文的写作做铺垫。
     第二章描述性分析了自下而上的恢复期(从文革后至1987年)B寺庙组织的弱宗教权威现象。由于弱宗教权威,B寺庙组织很难与地方各种权力结构之间保持足够的张力,从而造成了相互冲突的行为。最后一节从嵌入性角度,深层分析了弱宗教权威产生的根源。
     第三章首先描述性分析了在自下而上的恢复期HL社区所出现的失范行为,接着描述性分析了自上而下的恢复期(1987年至1993年)L县政府所作的种种制度性安排及过程,然后描述了制度失效的现象,进而探讨了制度失效对B寺庙、佛教文化旅游经济及HL山社区带来的影响。最后,在嵌入性视角下,深层探讨了制度失效产生的内在逻辑。
     第四章认为在B寺庙自我发展时期(从1993年至今),其无法回避的最大问题就是产权模糊问题。这一章首先描述性分析了村民与寺庙的产权之争,然后描述性分析了旅游公司与寺庙的产权之争。最后一节从嵌入性视角深层剖析了产权模糊产生的内在机制。
     第五章是全文的结论与讨论部分,是对本次研究的总结和提炼。作者结合前面的论述,简要归纳了本次研究过程中的发现,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了反思以及对今后努力方向提出了初步设想。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一、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历史、文化等研究领域,而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的研究非常缺乏,因此这是一项有价值的探索性研究。二、对大陆和台湾佛教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对一些现象做出了新的解释和阐述。三、在嵌入性视角下,对社区文化、社区转型、乡镇运行等因素与寺庙及其形成的佛教文化旅游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考察。
Since the 1980th, with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re appear many new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mple. The rise of tourist economy from Buddhist culture has produced profound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mple in an all round way. Temple and its tourist economy from Buddhist culture have been the heated topics in the field of religion,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hich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of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Restricted by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factors, few scholars study it, even l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and the data collected of a temple at a village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area of China, the paper develops around an essential problem——why are there interacted conflict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emple and its tourist economy from Buddhist culture? Its theme is defined from two aspects: one is to describe the three periods of development of B temple, namely the restoration period from bottom to up and the reverse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period of the temple itself. The other is to analyze the periodical features of B temple under the analyzed frame of embeddedness, namely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underlain the weak authority of religion organization, the weak enforcement of policies and the indefinite property right so as to figure out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interacted conflict. The paper contains five charters as following:
     Charter 1: It is the introduction dealing with the theories and documents relative to the theme at home and abroad, the logic and reasons for the research. It also explains the embeddedness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paper. Then it shows its analyzed frame. Besides, the object of research, research methods, the value of research and the choice of case are also defined in this charter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ollowing narration and discussion.
     Charter 2: It discusses the weak authority of relig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restoration of B temple from bottom to up (from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o 1978), which makes difficult for the temple to keep strong and normal strain with local rights, thus leading to interacted conflict. Finally it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the weak author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eddedness.
     Charter 3: It first describes the abnormal behavior of HL commun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restoration from bottom to up, then it deals with the policies made by L county during the period of restoration from up to bottom (from 1987 to 1993), and then discusses the weak enforcement of these policies and its effect on B temple, tourist economy from Buddhist culture and HL community. Finally it analyzes the internal logic for such phenomen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eddedness.
     Charter4: It argues that the biggest problem is the indefinite property right of B temple which can not be avoided during the developing period of its own (from 1993 on). It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dispute over property right between the temple and villagers, the tourist company and the temple. Finally, it analyz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such probl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eddedness.
     Charter 5: It is the conclusion and discussion. It is also the summing-up and abstraction of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above discussion and narration, it sums up the discoveries of the research and conducts discussion on relative problems. Finally it makes a review about the whole research and puts forward some tentative plans for future's efforts.
     There are some new points in the paper: first, the existing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field of history and culture, less studies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So it is, to some degree, an explorative research. Second, it makes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relative problems about the Buddhism in the mainland and Taiwan. By doing so, it concludes some new explanations. Thi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it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munity culture, community transformation as well as the operation of the right of villages and towns and the temple and its tourist economy from BUddhist culture.
引文
[1]曹晓峰、徐海燕:《辽宁宗教团体组织形式与运作机制的社会人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
    [2]陈富国,《进一步发展我国现代宗教文化旅游事业》,《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3]东噶仓·才让加,《藏族寺院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兼析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协调的问题》,《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4]东噶仓·才让加,《藏族寺院经济的行为模式初探》,《思想战线》,1997年第6期
    [5]方广星,《二十一世纪中国佛教的走向》,《法音》,2001年第9期,又见《佛学研究》,1997年
    [6]方立天,《我和中国佛学研究》,《法音》,1999年第1期,又见《佛学研究》,1990年,类似的还有一篇《我和中国佛学及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7]方立天,《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8]方立天,《中国大陆佛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4期
    [9]方立天,《以学术理性关切宗教》,《中国宗教》,2003年第7期
    [10]风雷,《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举行》,《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1期
    [1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北京),1985年版
    [13]高师宁,《从社会学角度看宗教的发展与走向》,《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4期
    [14]高师宁,《当代宗教社会学的发展》,《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15]纪华传,《“佛教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佛学研究》,2003年
    [16]郭于华,《“道义经济”还是“理性小农”:重读农民学经典论题》,《读书》,2002年第1期
    [17]黄夏年,《二十世纪的中国佛学研究》,载《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
    [18]黄夏年,《宗教学理论与其他宗教研究——2000—2001年中国宗教学研究综述》,《宗 教学研究》,2003年第4期
    [19]黄夏年,《当前中国佛学研究的难点与对策》,载《月思》,南京金陵刻经处编,华文出版社,1996年年第4期
    [20]黄夏年,《四十年汉传佛教研究》,载《佛学研究》创刊号,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出版,1993年
    [21]何其敏,《论对宗教定义的把握》,《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22]何兹全,《佛教经律中关于寺院财产的规定》、《中国史研究》1982年1期
    [23]何兹全,《佛教经律中关于僧尼私有财产的规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6期
    [24]何方耀,《广东佛教发展的现状、特点和问题》,《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25]贺雪峰、仝志辉。《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26]贾俊侠,《西安地区宗教文化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唐都学刊》,2005年第3期
    [27]课题组,《佛教文化:新世纪云南旅游发展的一个新亮点》,《思想战线》,2000年第5期
    [28]开哇,《关于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现状的调查与思考》,《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第4期
    [29]孔又专,《略论宗教世俗化对其社会功能的影响》,《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1期
    [30]李德宽,《甘南州藏传佛教现状的调查》,《西北民族研究》,1989年第2期
    [31]刘怀,《寺庙文化与旅游发展——关于迪庆松赞林寺的调查》,《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4期
    [32]林顺道,《浙江温州民间念佛诵经结社集会调查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4期
    [33]林镇国,《当代欧美佛学研究方法之省察》,载《佛学研究》,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出版,1998年
    [34]林国良,《佛教社会参与的现代发展》,《中国宗教》,2004年第3期
    [35]田村芳郎(日),《日本佛教研究的新方法》,《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36]李向平,《人间佛教的现代转换及其意义》,《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1期
    [37]李向平,《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革命走向”——兼论“人间佛教”思潮的现代性问 题》,《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03期
    [38]李向平,《“信仰但不归属”的佛教信仰形式——以浙闽地区佛教的宗教生活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1期
    [39]李向平,《宗教的权力表述——中国宗教的公私形态及其秩序构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40]李汉林、渠敬东、夏传玲、陈华珊,《组织和制度变迁的社会过程——种拟议的综合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41]吕大吉,《宗教学原理研究拓荒十七年》,《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4期
    [42]吕大吉,《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
    [43]刘能,《艾滋病、污名和社会歧视:中国乡村社区中两类人群的一个定量分析》,《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44]刘世定,《嵌入性与关系合同》,《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
    [45]牟仲鉴,《我研究宗教的过程和体会》,《世界宗教文化》,2000年第4期
    [46]麻天祥,《佛教与二十一世纪》,载《佛教与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47]麻尧宾,《当代台湾佛教寺院经济的社会资源述略》,《宗教学研究》,2004第1期
    [48]潘岳,《我们应有怎样的宗教观—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必须与时俱进》,《中国政协》,2001年第12期
    [49]秦海,《制度范式与制度主义》,《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5期
    [50]孙雄,《浙江宗教状况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1期
    [51]孙健灵,《佛教经济学论纲》,《佛学研究》,2002年
    [52]孙立平,《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53]孙立平,《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54]申静、王汉生,《集体产权在中国乡村生活中的实践逻辑——社会学视角下的产权建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55]苏春艳,《经济行动的社会建构——新经济社会学对经济行动的嵌入性分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月第6期。
    [56]孙庆忠,《论杨庆堃先生的中国宗教观》,《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57]唐廷奕,《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还需加强党的领导——巴中市巴州区宗教工作情况调查》,《四川统一战线》,2005年第2期
    [58]问永宁,《湖北省黄梅县佛教的现状与对策》,《宗教学研究》,1998年第3期
    [59]王奎珍,《关于沿海地区佛教主要特点的研究》,《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60]王玉明、冯卫红、高艳,《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和宗教旅游》,《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61]王仲尧,《国际佛教研究的热点及趋势——佛教哲学国际学术会议观感》,《世界宗教文化》,2001年第2期
    [62]王仲尧,《中世纪佛寺商贸活动试析》,《商业经济与管理》,1995年第1期
    [63]王仲尧,《论南朝三吴地区的商贸业》,《商业经济与管理》,1994年第2期
    [64]王志远,《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中的中国佛教》,《社会》,2004年第2期
    [65]王永会,《80年代以来的人间佛教》,《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2期。
    [67]吴云岑,《西藏寺庙经济的历史、现状及对策——关于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思考》,《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68]吴云芩,《浅析我区寺院经济现状及对策建议》,《西藏研究》,1994年第4期
    [69]甄志宏,《制度、组织与经济绩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11月
    [70]习五一,《当代中国都市佛教发展的趋势》,《中国宗教》,2005年第1期
    [71]谢重光,《晋唐寺院的商业和借贷业》,《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1期
    [72]徐勇,《礼治、理治、力治》,《浙江学刊》,2002年第2期。
    [73]席升阳、马凌、宋清华、陈学智,《河南农村宗教活动对基层政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74]姚南强,《略论宗教社会学的中国化》,《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75]杨健吾,《康宁寺经济活动调查》,《中国藏学》,2001年第4期
    [76]杨庆坤,《〈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引言》,《国外社会学》,2001年第5期
    [77]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78]朱桂凤,《旅游业与佛教文化关系新探》,《学术交流》,1999年第2期
    [80]赵伯乐,《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第1期
    [81]张文彪,《台湾佛教发展中的经济因素》,《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4期
    [82]张华,《中国宗教的社会功能结构和运作机制》,《中国宗教》,2003年第2期
    [83]张静,《土地使用规则的不确定:一个解释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84]张俊,《古代基督教禁欲主义的诸种二元论根源》,《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3期
    [85]张小军,《象征地权与文化经济》,《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86]周国黎,《对宗教学研究主题的反思》,《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4期
    [87]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88]周雪光,《关系产权:产权制度的一个社会学解释》,《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89]周怡,《共同体整合的制度环境:惯习与村规民约——H村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90]扎洛,《西藏农村的宗教权威及其公共服务——对于西藏农区五村的案例分析》,《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91]折晓叶、陈婴婴,《产权怎样界定:一份集体产权私化的社会文本》,《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
    [92]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1]曹中建,《中国宗教研究年鉴·1999—2000》,宗教文化出版社于2001年11月出版
    [2]陈兵、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史》,民族出版社,2000年
    [3]戴康生、彭耀,《社会主义与中国宗教》,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4]国家宗教事务局政策法规司,《全国宗教行政法规规章汇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5]胡素馨主编,《佛教物质文化:寺院财富与世俗供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6]何兹全主编,《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北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
    [7]金泽,《宗教禁忌》,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文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8]金泽,《宗教人类学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9]赖永海,《宗教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10]李富华,《佛教学》,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
    [11]刘爱玉,《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12]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年
    [13]罗竹风,《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14]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5]梅进才主编,《中国当代藏族寺院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6]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7]史宗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金泽、宋立道、徐大建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18]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19]萧志恬,《当代中国宗教问题的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会,1993年
    [20]张志刚,《宗教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1]卓新平,《宗教理解》,社科文献出版社,1999年
    [22]卓新平,《宗教比较与对话》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陈始发,《新中国宗教政策的历史考察》,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5月
    [2]关莉娜,《宗教对当代青年的影响与启迪》,哈尔滨工程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3月
    [3]兰世辉,《文江寺庙重建》,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4]刘锋,《社会整合与内心需求:现阶段宗教在中国存在的现实基础》,吉林大学大硕士论文,2004年3月
    [5]罗莉,《论寺庙经济》,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4月
    [6]李峰,《乡村教会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6月
    [7]卓毕华,《寺庙发现历史》,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8]曾强,《冲突与适应:对当代农村宗教信仰的社会学思考——以鲁西南张庄村为例》,中共中央党校硕士论文,2004-06-01,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
    [1]《B寺庙档案材料》,1988年至1997年,共96页
    [2]《B寺庙档案材料——省、市、县有关宗教事务文件》1983年至1996年,共128页
    [3]《L省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B寺庙》,1997年6月,H县文物管理局
    [4]《B寺庙——H县佛教协会有关材料》,共130页
    [5]《恢复B寺庙文化古迹,开发兴办旅游业专辑》,H县B寺庙区旅游管理委员会,1988年5月10日
    [6]《关于B寺庙的情况调查及处理意见》,H县政府办公室、统战部,1992年9月9日
    [7]《关于请求解决B寺庙有关问题的请示提案》,B寺庙
    [8]《请求将B寺庙前门票亭“罢止”或迁移红线之外的报告》,H县佛教协会,2005年2月
    [9]《妥善处理B寺庙区旅游开发前有关问题的指示》,H县X乡人民政府,1992年4月10日
    [10]《请求县委、县政府将门票亭迁移到红线外围,寺庙的收入应归寺庙的报告》,H县佛教协会B寺庙,1995年4月12日
    [11]《B寺庙规约》,B寺庙,1992年3月
    [12]《修复B寺庙区文化古迹,开发兴办旅游业通告》,H县B寺庙区旅游管理委员会,1988年5月10日
    [13]《请求进一步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好B寺庙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佛教事业的发展。利乐有情,庄严国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L省H县1994年3月11日会议提案
    [14]《关于落实宗教政策,发还B寺庙房屋、山林、土地、水田、水塘管理权使用权的会议纪要》,H县人民政府办公室,1992年10月9日
    [15]《对B寺庙区发展旅游事业的几点看法》,H县X乡M小组全体退休人员,1996年11月18日
    [16]《关于“进一步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好B寺庙的合法权益”的答复》,H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办,1994年6月23日
    [17]《关于B寺庙管理建设问题联席会议纪要》,H县人民政府办公室,1994年11月15日
    [18]《H县关于开放B寺庙的通知》,H县人民政府办公室,1994年12月13日
    [19]《关于B寺庙与旅游公司关系问题的协调会议纪要》,H县人民政府,1994年5月5日
    [20]《B寺庙林业管理问题联席会议纪要》,H县人民政府办公室,1994年12月31日
    [21]《H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同意成立B寺庙区旅游开发公司的批复》,H县人民政府办 公室,1993年5月26日
    [22]《关于禁止在B寺庙内进行基建函》,H县人民政府办公室,1991年6月18日
    [23]《H县宗教志征求意见稿》,H县人民政府办公室,1989年8月
    [24]《请求政府对当前H县佛教在发展中需要澄清的一些问题,进一步落实宗教信仰政策》,B寺庙
    [25]《H县房屋产权登记——关于B寺庙法人资格证明、授权委托书》,2001年2月
    [26]《关于请求解决B寺庙重修庙宇设施经费困难的报告》,B寺庙,2004年5月30日
    [27]《旅游公司能否以旅游为名长期在B寺庙前收门票的请示报告》,B寺庙,2001年8月15日
    [28]《关于请求解决B寺庙有关问题的请示》,B寺庙,1999年9月2日
    [29]《请求解决遗留问题,维护B寺庙合法权益的报告》,H县佛教协会会长,2001年5月11日
    [30]《请求罢止在B寺庙前收门票的请示报告》,B寺庙,2001年8月15日
    [1]稗子叶子,《从宗教社会学看新兴教派及其对中国教会的意义》,《中宣文集》(香港),2006年第6期
    [2]陈介英,《西方特殊宗教联结(religion association)的社会认识意义——对韦伯宗教社会学组织面向的诠释》,《中国社会学刊》(台湾)第17期,1993年12月
    [3]陈重成,《中国大陆村落社会中的象征体系与权力架构》,《新世纪宗教研究》(台湾),2003年3月第1卷第3期
    [4]陈村富,《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中国各宗教的走向》,《维真学刊》(香港),Vol.Ⅵ,1998年
    [5]陈戎女,《宗教的现代样式与功能——西美尔之“主体性宗教”思路》,《道风》(香港),2002年第1期
    [6]陈慎庆,《彼得·勃格的宗教社会学理论》,《中国神学研究期刊》(香港),1990年1月第8期
    [7]陈剑光、仲民,《使徒教会》,《中国神学研究院期刊》(香港),1993年7月
    [8]程诺兰,《慈济团体社会援助行为的伦理意涵探讨》,《宗教哲学》(台湾南投县),2006 年6月第36期
    [9]蔡彦仁,《晚近欧美宗教研究方法学评介》,《东方宗教研究》(台北),1990年10月
    [10]丁仁杰,《现代社会中佛教组织的制度化及其有关问题之探讨——以台湾佛教慈济功德会的发展为例》,选自《当代台湾的社会与宗教》,1996
    [11]丁仁杰,《当代台湾社会中的宗教浮现:以社会分化过程为焦点所做的初步考察》,载于《台湾社会研究季刊》,2001年3月刊
    [12]丁敏,《台湾社会变迁中的新兴尼僧团——香光僧尼的崛起》,参见《当代台湾的社会与宗教》,1996年
    [13]丁敏,《圣严法师佛教事业的经营形态》,佛光山“佛教现代化学术研讨会”,1994年
    [14]丁敏,黄维宪,《北台湾佛教新兴社会福利服务的趋势和思考》,参见郑志明主编《宗教与营利事业》,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出版(台湾嘉义县),2000年
    [15]董芳苑。《就台湾民间信仰之认识论基督教宣教的场合化》,《台湾神学论刊》,1981年3月第3期
    [16]董芳苑,《台湾新兴宗教概观》,《认识台湾民间信仰》,台北,1986年
    [17]范举正,《从傅科的观点“看”非营利事业》,参见郑志明主编《宗教与营利事业》,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出版(台湾嘉义县),2000年
    [18]顾忠华,《巫术、宗教与科学的世界图像——一个宗教社会学的考察》,《“国立”政治大学社会学报》(台北),1998年10月第28期
    [19]顾忠华,《“公共”的宗教?宗教性非营利组织与公共组织》,参见郑志明主编《宗教与营利事业》,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出版(台湾嘉义县),2000年
    [20]龚鹏程,《宗教关怀与现代生活》,《宗教哲学》(台湾),2006年第35期
    [21]郭冠廷,《台湾宗教组织科层化的背景及影响》,参见郑志明主编《宗教与营利事业》,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出版(台湾嘉义县),2000年
    [22]黄维宪,《台湾佛教资源的认识与开展》,《社区发展季刊》,2000年3月第89期
    [23]黄运喜,《地方开发与寺庙发展之关系——以新竹县为中心》,《宗教哲学》(台湾),2006年第36期
    [24]黄有志,《白毫禅寺参与中辍生辅导的意义与展望》,参见郑志明主编《宗教与营利事业》,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出版(台湾嘉义县),2000年
    [25]江灿腾,《台湾寺院经济的来源与管理》,《佛教文化》(台湾),1991年11月。转引自江灿腾,《台湾佛教文化的新动向》,东大图书有限公司(台北),1993年5月
    [26]李丰楙,《台北寺庙信仰习俗与社区文化》,《佛学研究论文集:当代台湾的社会与宗教》,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1996年出版
    [27]李志远,《现代台湾宗教与社会变迁之因果关系》,《当代台湾的社会与宗教》,1996年
    [28]李丁赞,《宗教与殖民:台湾佛教的转型与变迁,1895—1995》,《“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81期,1996年春季
    [29]黎志添,《宗教学的方法论探索:以“约化论”与“反约化论”的争辩为例》,《辅仁宗教研究》2002年夏第5期
    [30]黎志添,《从典范转移看社会科学在宗教研究上方法与理论的改变》,《香港社会科学学报》第9期1997年春季
    [31]林正珍,《宗教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作用》,《宗教哲学》(台湾),2003年第29期
    [32]林修全,《当代台湾佛教五大道场的管理革命——以佛光山、慈济、法鼓山、中台山与灵敬山》,原载于《新闻周刊》(台湾)第884期,2003年5月8-14日,转引自江灿腾,《台湾近代佛教的变革与反思》,东大图书公司(台北),2003年10月
    [33]林本炫,《社会网络在个人宗教信仰变迁的作用》,《思与言》第37期,1998年
    [34]林本炫,《社会学有关新兴宗教运动定义的意涵》,对话与创新——新宗教团体与社会变迁研讨会论文,南华大学举办
    [35]骆静山,《华人宗教与华人社会》,参见骆静山主编《宗教与礼俗文集》,马来西亚华社资料研究中心书系,香港中文大学大学本部图书馆海外华人特藏室
    [36]刘怡宁,《宗教组织与文化生产》,《新世纪宗教研究》(台北),2002年9月第1卷第1期
    [37]瞿海源,《政府订定宗教法令的检讨》,《宗教法研究》,台湾内政部资料,1989年
    [38]瞿海源,《我国宗教变迁的社会学分析》,《我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1984年
    [39]瞿海源,《台湾地区民众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态度》,《变迁中的台湾社会》,“中央”院民族所(台北),1988年
    [40]瞿海源,《民间信仰与经济发展研究报告》,台湾省民政厅委托研究,1989年
    [41]释了尘、魏泽民,《全球治理:国际非政府组织与宗教发展图像》,《新世纪宗教研究》(台湾),2002年12月第1卷第2期
    [42]苏维民,《全球化趋势下台湾佛教之回应》,《新世纪宗教研究》(台北),2002年9月第1卷第2期
    [43]吴飞,《教会权力与大陆乡村社会》,《建道学刊》(香港),1998年第9期
    [44]吴永猛,《台湾寺庙募款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佛学研究论文集:当代台湾的社会与宗教》,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1996年出版
    [45]吴永猛,《民间宗教资源运用之探讨》,“内政部”编印,《宗教教育及宗教资源分配运用》,《宗教论述专辑》(台湾)第4辑,2000年
    [46]吴永猛,《中国佛教经济之发展》,参见张曼涛主编《佛教经济研究论集》(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7月初版
    [47]吴永猛,《现代寺院经济之探讨》,《佛学研究论文集:佛教现代化》(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1996年初版
    [48]吴宁远,《由批判理论早期宗教思想来解释台湾几个现象》,《佛学研究论文集:当代台湾的社会与宗教》(台湾),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1996年出版
    [49]吴宁远,《现代宗教世俗化之省思》,《宗教哲学》(台湾),1998年10月
    [50]吴宁远,《后现代社会中的后现代宗教》,《宗教哲学》(台湾),1998年第四卷第三期
    [51]吴宁远,《非营利组织法令与宗教组织法令》,参见郑志明主编《宗教与营利事业》,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出版(台湾嘉义县),2000年
    [52]吴洲,《中国宗教学概论》,《中华道统丛书》(十七),中华道统出版社(台北),2001年10月
    [53]王维林,《论宗教》,《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台湾),1984年12月第6期
    [54]王文瑛,《天主教的社会救助政策》,《社区发展季刊》(台湾),第95期
    [55]王顺民,《“宗教”与“社会工作”的会通——有关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另类思考》,《社区发展季刊》(台湾),1999年第86期
    [56]王顺民,《宗教与社区工作的对话》,《社区发展季刊》(台湾),1999年第87期
    [57]王顺民,《当代台湾佛教变迁之考察》,《中华佛学学报》,第8期,1995年7月
    [58]余政宪,《绪言》,“内政部”编印,《宗教教育及宗教资源分配运用》,《宗教论述专辑》(台湾)第4辑,1998
    [59]渝之,《卢曼的自由主义社会理论的宗教观》,《道风》(香港),1996年第5期
    [60]虞伯乐,《论宗教组织之科层化倾向—以“教会聚会所”为例》,《东吴社会学报》(台湾),1996年3月第5期
    [61]杨惠南,《台湾佛教的出世性格与派系纷争》,《当代》,1998年第31期
    [62]杨庆堃,《儒家思想与中国之间的功能关系》,转引自刘纽尼、段昌国与张永堂编写《中 国思想与制度论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76年9月,第318-346页。
    [63]张珣,《台湾不同宗教的信徒与组织之比较研究》,《台湾大学社会学刊》,1985年11月第17期
    [64]张珣,《信仰与文化:李亦园先生与台湾人类学汉人宗教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台湾)第88期,1999年秋季
    [65]郑志明,《宗教组织的现代化与对治现代化》,《宗教哲学》(台湾),2004年第31期
    [66]郑志明,《当今台湾禁书的社会控制机能》,参见《台湾史田野研究通讯》,瞿海源撰写的《宗教与社会控制研讨会》一文,1991年第19期
    [67]郑志明,《台湾宗教团体经济资源的问题》,“内政部”编印,《宗教教育及宗教资源分配运用》,《宗教论述专辑》(台湾)第4辑,2000年
    [68]郑志明,《台北地区弘化院的宗教体系》,《台湾神学讨人论坛》,1986年3月第8期
    [69]郑志明,《北港朝天宫附设神明会的组织模式》,参见郑志明主编《宗教与营利事业》,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出版(台湾嘉义县),2000年
    [70]郑赞源,《非营利组织管理的研究:对宗教组织定位、策略与管理的意涵》,参见郑志明主编《宗教与营利事业》,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出版(台湾嘉义县),2000年
    [71]赵星光,《宗教消费商品化:论当代宗教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实质》,《宗教哲学》(台湾)第30期,2004年6月
    [72]赵星光,《从主流教会到小群宗派:洛杉基台语福音教会的转型与增长》,《东吴大学学报》,1997年3月第6期
    [73]张培新,《台湾宗教组织的社会道德规范:以慈功德会为例》,《新世纪宗教研究》(台北),2005年9月第四卷第一期
    [74]张之沧,《后现代的宗教观》,《宗教哲学》(台湾),1998年7月
    [75]曾昭旭,《论宗教世俗化的危机——兼论宗教活动的正邪之辩》,《宗教哲学》(台湾),1998年10月
    [76]朱光宇,《台湾民间信仰的发展趋势》,《汉学研究》第3期,1985年
    [77]朱永昌,《寺庙神坛纠纷案例之分析》,《民间信仰与经济发展》,台湾省民政厅,1989年
    [78]张世雄,《志业主义、自愿主义、专业主义与管理主义——从宗教慈善到非营利事业》,见郑志明主编《宗教与营利事业》,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出版,2000年
    [1]陈慧剑,《证严法师的慈济世界》,佛教慈济文化志业公司(台北),1999年
    [2]董芳苑,《探讨台湾民间信仰》,常民文化出版公司(台北),1997年
    [3]丁仁杰,《社会脉络中的助人行为:台湾佛教慈济功德会个案研究》,联经出版公司(台北),1997年
    [4]范丽珠,《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变迁——深圳特区研究报告》,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
    [5]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村发展1350-1988},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
    [6]江灿腾,《台湾佛教文化的新动向》,东大图书有限公司(台北),1993年5月
    [7]江灿腾,《台湾近代佛教的变革与反思》,东大图书公司(台北),2003年10月
    [8]江灿腾,《台湾佛教四大道场的经营与管理——佛光山、慈济、法鼓山、中台山》,南天书局有限公司(台北),1997年1月版
    [9]江灿腾,《现代中国佛教思想论集》,新文丰出版社会,1990年
    [10]江灿腾,《台湾佛教与现代社会》,东大图书公司,1992年
    [11]江灿腾,《台湾佛教百年史之研究》,南天书局(台北),1992年
    [12]简惠美,《韦伯论中国——〈中国的宗教〉初探》,大进印刷有限公司(台北),1988年6月版
    [13]蓝吉富,《当代中国人的佛教研究》,商鼎文化出版公司(台北),1993年
    [14]林美容,《台湾人的社会与信仰》,自立晚报出版社(台北),1993年
    [15]林本炫,《宗教与社会变迁》,巨流图书公司印行(台湾),1993年11月
    [16]刘增贵,《中国文化新论宗教与礼俗篇——敬天与敬人》,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87
    [17]瞿海源,《台湾宗教变迁的社会政治分析》,桂园图书公司出版(台北),1997年
    [18]印顺,《人间佛教论集》,台湾新竹,正闻出版社,2002年
    [19]世界华人福音事工联络中心编著,《当代华人宗教:台湾》,第一册,基道书楼有限公司(香港),1986年8月
    [20]王顺民,《宗教类非营利组织的转型与发展》,洪叶文化公司(台北),2001年
    [21]王顺民,《宗教福利》,亚太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台北),1999年
    [22]吴尧峰,《宗教与社会》,台湾省民政厅(南投),1987年
    [23]严正宗,《台湾佛教一百年》,东大出版公司(台北),1997年
    [24]严正宗,《重读台湾佛教:战后台湾佛教》,大千出版社(台北),2004年
    [25]朱光宇,《宗教与社会》,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5年5月
    [26]张珣、江灿腾主编《台湾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视野和新思维》,南天书局(台北)
    [27]郑志明,《台湾民间宗教论集》,学生书局(台北),1983
    [28]郑志明主编,《宗教与营利事业》,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出版(台湾嘉义县),2000年
    [1]陈敏郎,《宗教发展与阶层权力:韦伯论基督教普世化发展的社会基础》,东海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论文,1992年
    [2]陈淑娟,《宗教与世界秩序:国际创价学会的全球化现象》,东吴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4年
    [3]陈世慧,《现代宗教的认同形式——以慈济基金会为例》,东吴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4]陈曼玲,《都市地区佛教团体活动多元化及选择性提供模式之探索性分析》,“国立”政治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3年
    [5]陈介英,《韦伯论宗教的社会学意义:理念、制度与行动》,东海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论文,1989年
    [6]陈木梓,《台北市寺庙经济资源运用过程之探讨:以法令规范下的资料为例》,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2000年
    [7]屠世明,《从社会学试析中国本土教会的本质、组织与领导》,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70年
    [8]范丽珠,《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变迁——深圳民间宗教信徒的田野研究》,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
    [9]高承恕,《韦伯论宗教的社会学意义——理念、制度与行动》,东海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论文,1989年
    [10]何淑华,《佛教慈济综合医院志工服务队之组织文化及其表达形式》,东吴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2年
    [11]郭文般,《台湾光复后基督宗教在山地社会的发展》,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84
    [12]关凯元,《组织转型的结构分析:以一小组化教会为例》,“国立”政治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8
    [13]黄湘惠,《宗教对癌症患者影响之研究》,“国立”政治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7年
    [14]洪雅惠,《台湾佛教优婆夷之性别经验:以四个人间佛教教团的优婆夷为例》,“国立”政治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15]江欣珊,《从社会关系看宗教参与行为——以佛教徒为例》,台北大学社会学系,1994年
    [16]柯明章,《玛祖信仰与政治——以大甲玛祖为例(1949-2000)》,台北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论文,1995年
    [17]刘怡宁,《当神圣与世俗相遇:宗教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以灵敬山佛教教团为例》,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2
    [18]林宾安,《古犹太教——韦伯论西方宗教文明之起源》,东吴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89年
    [19]林淑铃,《寺庙政策与寺庙活动之研究——以两座妈祖庙为例》,东吴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89年
    [20]林本炫,《当代台湾民众宗教信仰变迁的分析》,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1997年
    [21]林静怡,《宜兰市道庙管理组织的研究》,“国立”政治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7年
    [22]林乐,《香港的新纪元运动——个案研究》,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社会学学部哲学硕士论文,1999年8月31日
    [23]李政恩,《宗教性志愿事奉与非营利组织研究:以台湾慈济功德会和韩国纯福音教会为例》,“国立”政治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24]舒昌威,《社会生活作为一种宗教生活——涂氏尔干宗教社会学意涵之研究》,东吴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1年
    [25]王蓉琦,《宗教信仰与非营利组织文化之关系探索—以台湾世界展望会为例》,“国立”政治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9年
    [26]王顺民。《宗教福利思想与福利服务之探究——以慈济功德会、长老教会为例》,东海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1年。
    [27]王顺民,《台湾地区宗教福利服务之蜕变:兼论若干个案的历史考察》,中正大学社会福利研究所博士论文,1995年
    [28]徐嘉樯,《台湾宗教信仰的认同与身份:一个初探》,东吴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0年
    [29]姚丽香,《台湾地区在光复后宗教变迁之探讨》,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85年
    [30]虞伯乐,《论宗教组织之科层化倾向——以教会聚会所为例》,东吴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论文,1994年
    [31]朱柔若,《社会学世俗化理论的回顾溯源与台湾民间宗教的世俗化》,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85年
    [32]周雪惠,《台湾民间信仰的宗教仪式行为之探讨》,东海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88年
    [33]郑维瑄,《基督教社会关怀在台湾社会福利发展中角色之探讨》,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0年
    [34]郑丹琳,《战后台湾佛教的振兴:以佛光山教团为研究个案》,佛光人文社会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35]庄佩珊,《从旧庙改建到认同转化——宜兰县大二结地区社区营造之研究》,台北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极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法]埃里克·夏普,《比较宗教学史》,吕大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3][美]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高师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4][美]贝格尔,《天使的传言》,高师宁译,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0年
    [5][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
    [6][法]涂尔干,《杜尔凯姆论宗教》,周秋良等译,华夏出版社,1998年
    [7][法]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版
    [8][美]弗洛伊德,《论宗教》,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
    [9][日]吉田祯吾,《宗教人类学》,王子今、周苏平译,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10][美]克里斯蒂安·乔基姆,《中国的宗教精神》,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年版
    [11][美]克勒格(H.Keger)、米勒(A.Muller)《多数共识即公民宗教?——论自由-保守主义对国家理论中的政治宗教哲学》转引自李秋零译,刘小枫校,《道风》(香港),1997年秋。
    [12][德]卢曼,《宗教教义与社会演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美]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一种宗教社会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
    [14][法]莫里斯,《宗教人类学》,周国黎译,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
    [15][美]乔纳 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7][法]谢和耐著:《中国五一十世纪的寺院经济》,耿异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8][美]希尔·米歇尔,《宗教社会学》,纽约:基础图书公司,1973年
    [19][苏]N.H.亚布洛科夫,《宗教社会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
    [20][日]镶田茂雄,《中国佛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21][美]E.F.舒马赫着,虞鸿钧,郑关林译;刘静华校,《小的是美好的》,商务印书馆,1984年。
    [22][美]托马斯·F·奥戴,珍妮特·奥戴·阿维德著,刘润忠等译,《宗教社会学》中国社科出版社,1990年
    [23][苏]雅布洛科夫,《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宗教社会学》,参见《国外社会学》,1989年第4期
    [24]Erling Hoh,《佛教事业》,《远东经济评论》,2002年9月5日,转引自江灿腾,《台湾近代佛教的变革与反思》,东大图书公司(台北),2003年10月
    [25]Michael J.Walsh,《佛教寺院中的土地、功德及其交换的可能性》,参见胡素馨主编《佛教物质文化:寺院财富与世俗供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1]Andr e Lalibert e ." The politics of Buddhist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1989-2003: safeguarding the faith, building a pure land, helping the poor."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Curzon. 2004.
    [2] Alejandro Portes ,Julia Sensenbrener.l998."Embeddedness and immigration notes on 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action." edited by Mary C. Brinton and Victor Ne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sociology." New York :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3] Brian Uzzi."Embeddedness in the making of financial capital:how social relation and networks benefit firms seeking financing." Ameican socilological review, 1999,Vol .64 (August:619-637). 1999.
    [4] Brown,Peter. 1987."Late Antiquity."in A History of Private Life I,edited by Roger Chartier, translation by Arthur Goldhammer.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Brain Morris.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Relig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5] Beckford,James A.1985."Religious Organization."in The Sacred in a Secular Age.edited by Philip E.Hammond,Ber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6]Chris'topher S. Queen." Engaged Buddhism in the west." Boston, Mass: Wisdom Publications. 2000.
    [7] Charles S. Prebish . "Luminous passage : the practice and study of Buddhism in America."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8] Charles S. Prebish, Martin Baumann." Westward dharma : Buddhism beyond Asia."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 9 ] Charalambos Kasimis, Apostolos G Papadopoulos." Local responses to global integration. "Aldershot; Brookfield, Vt.: Ashgate. 1999.
    [10] Duncan Ry (?)ken Williams and Christopher S. Queen." American Buddhism : methods and findings in recent scholarship." Richmond, Surrey : Curzon. 1999.
    [11] Donald S. Lopez Jr." Asian religions in practice : an introduc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1999.
    [12] E.F. Schumacher." Small is beautiful : a study of economics as if people mattered". New York: Harper&Row. 1975.
    [ 13]E.F. Schumacher." Small is beautiful: economics as if people mattered." New York : Harper & Row. 1973.
    [14] Feuchtwang,Stephen,"The Imperial MetaPhor:Popular Religion in China,"London: Routledge,1992.
    [15] Freedman. M:"On the Sociological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Stanford,University Press. 1974.
    [16] Fred Eppsteiner." The Path of compassion : writings on socially engaged Buddhism. " Berkeley, Calif.: Parallax Press. 1988.
    [17] Frank p. Romo,Michael Schwartz."the structure embeddedness of business decisions:the migration of manufacture plants in new york state, 1980 to 1985." Ameican socilological review, 1995,Vol.60(De\cember :874-907). 1995.
    [18] Frank Knight and Thornton W. Merriam. "The economic order and religion. " London : Routledge, 1998.
    [19] Georg Simmel;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Horst J (?) rgen Helle in collaboration with Ludwig Nieder ; foreword by Philip E. Hammond." Essays on religion."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0] Hamilton,MalcolmB.'Thesociologyofreligion."Londen:Routledge;Wilson,Bryan.l970. (ed.)"Rationality."Oxford:Blackwell. 1995.
    [21] Halman ,Loek and Thorleif Petterssoh."Globalization and Religious Change:Structure globalization and New Patterms of Religion Belies Systems?"Paper Persent at the SSSR Conference:Borders and Boundaries:Remapping Religion in a Changing World,San Diego, November 7-9. 1997.
    [22] Hmlmes Welch. Buddhism under Mao.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23] James A. Beckford and Thomas Luckmann." The Changing face of religion." London ;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1991.
    [24] James William Coleman." The new Buddhism : the western transformation of an Ancient tradition." Oxford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 25 ] Juan Martinez-Aller.'The Socil-ecological Embeddedness of Ecnomic Activity:The Emergence of a Transdisciplinary Field."edited by Egon Becker&Thomas Jahn.1999." Sustainabilit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 a cross-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s into theoretical reorientation." London ; New York : Zed Books ; New York : Distributed in the USA exclusively by St. Martin's Press, 1999.
    [26] James D. Montgomery." Toward a Role-Theoretic Conception of Embeddednes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104 (July:92-125). 1998.
    [27] Kenneth Kraft." The wheel of engaged Buddhism : a new map of the path." illustrations by J.C. Brown. New York: Weatherhill. 1999.
    [28] Ken Jones." The new social face of Buddhism : a call to action." Boston : Wisdom Publications.2003.
    [29] Karl Polanyi,Conrad M. Arensberg, and Harry W. Pearson." Trade and market in the early empires; economies in history and theory." Glencoe, 111.: Free Press. 1957.
    [30] Karl Polanyi .foreword by Robert M. Maclver."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Boston : Beacon Press. 1985.
    [31 ] Karl Polanyi." The economy as instituted Process." edited by Mark Granovetter,Richard Swedberg.l992."The 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2.
    [32] Kevin J. Christiano, William H. Swatos, Jr., Peter Kivisto. " Sociology of religion :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s. " Walnut Creek, CA : AltaMira Press, c2002.
    [33] Lin,Nan&Chih-Jou Chen ." Local Elites as Officials and Owners:Shareholding and Property Ringhtin Daqiuzhuang,Property Ringhts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Stanford: Stna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34] Luhmann, Niklas.l984."religion dogmatics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eties."New York:The Edwin Mellen Press.还可参见 Luhmann, Niklas."Die function der religion."Frankfurt:Suhrkanp. 1977.
    [35]Mircea Eliade.'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the Nature of Religion.'Trans, Willard R.Trask, New York, Harcourt, Brace&World, Inc.1976.
    [36] Melforld E. Spiro."Religion:Problems of Definition and Explanation".in idem.Culture and Human Natur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37] Michel Callon."introduction:the embeddedness of economic markest in economics ." edited by Michel Callon.1998." The laws of the markets." Oxford ; Maiden, MA : Blackwell Publishers/Sociological Review. 1998.
    [38] Mark Granovetter."Small is bountiful:Labor markests and establishment size ." Ameican socilological review,1984,Vol.64(August:619-637). 1984.
    [39] Mark Granovetter. 1985."Economics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ican socilological review, 1985,(November:481 -510).又见 Mark Granovetter, Richard Swedberg. 1992."The 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 ."Boulder : Westview Press, 1992.还可 参见 Mark Granovetter. 1995." Getting a job : a study of contacts and careers."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0] Mark Granovetter."Getting a job : a study of contacts and careers."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41 ] Mary C. Brinton and Victor Nee. "Enbeddedness and organizational capital:applying two key concepts." edited by Mary C. Brinton and Victor Ne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sociology." New York :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98.
    [42] Malcolm B. Hamilton.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 theoret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1995.也可参见第二版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2001.
    [43] North,D. 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44] Niklas Luhmann.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Peter Beyer." Religious dogmatics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eties." New York : E. Mellen Press. 1984.
    [45] Peter L. Berger."The sacred canopy; elements of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religion."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67.
    [46] Peter L. Berger.1973." The social reality of religion". Penguin : Harmondsworth. Originally published as 'The sacred canopy',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67; and as 'The social reality of religion', London: Faber, 1969.
    [47] Paul DiMaggio,Hugh Louch."sociality embedded consumer transactions:for what kinds of purchases do people most often use networks?"Ameican socilological review, 1998,Vol.63 (October:619-637). 1998.
    [48] Peter L. Berger. and T. Luckmann."Sociology of Religion and Sociology of Knowledge.In Sociology of Religion."Roland Robertson,eds.pp.61.61-78.England:Penguin Books. 1963(1969).
    [49] Peter L. Berger."Savred Conopy."New York:Doubleday.1969.
    [50] Peter L. Berger and Thomas Luckman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 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67.
    [ 51 ] Poul D.Mclean,John F.Padgeff."Obligation,risk,and opportuntty in the renaissance economy:beyond social embeddedness to network co-constitution." Edited by Frank Dobbin." The sociology of the economy." New York :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2004.
    [52] Peter Beyer."Religion and Globalization."London,Sage Publications. 1994.Prasenjit Duara.
    1988." 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2."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53]Redfeild, Robert: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6.
    [54] Rodney Stark and Roger Finke. 2000. "Acts of faith : explaining the human side of
    religion."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55] Roger Finke and Rodney Stark. 2005."The churching of America, 1776-2005 : winners and losers in our religious economy."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56] Randall Collins."An asian route to capitalisnrreligious economy and the origins of self-trasforming growth in Japan. "Ameican socilological review, 1997,Vol.62 (December:843-865). 1997.
    [57] Robert J.Barro,Rachel M.McCleary."Relig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cross countries." Ameican socilological review,2003.Vol.68(October:760-781).
    [58] Robert Bellah."Civil Religion in American." Edited by William GMcLoughlin and Robert Bellah."in Religion in America."Boston,Houghton Mifflin,p5-6. 1985.
    [59] Richard K. Fenn." Toward a theory of secularization." [Storrs, Conn.] : Society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1978.
    [60]Shinichi Inoue ; translated by Duncan Ryuken Williams." Putting Buddhism to work : a new approach to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Tokyo ; New York: Kodansha International; New York ; Distribu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Kodansha America. 1997.
    [61 ] Stephen G. Covell."Japanese temple Buddhism : worldliness in a religion of renunciation."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62] Stark .Rodney and Roger Finke."Acts of Faith:Explaining the Human Side of Religion." Berkeld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63] Schlucher.Wolfgang.'The rise of western rationali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
    [64] Swanson."The church in Taiwan:Profile 1980."South Pasadena,CA: William Carey Library. 1981.
    [65]Shinichi Inoue ; translated by Duncan Ryuken Williams." Putting Buddhism to work : a new approach to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Tokyo ; New York : Kodansha International; New York ; Distribu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Kodansha America, 1997.
    [66] Susanne C. Monahan, William A. Mirola, Michael O. Emerson edited. "Sociology of religion : a reader.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2001.
    [67] Sulak Sivaraksa." conflict ,culture,change:engaged buddhism in a globalizing world." Wisdom Publications:Boston.2004.
    [68] Thich Nhat Hanh." Interbeing : fourteen guidelines for engaged Buddhism."New Delhi: Full Circle.2000.
    [69] T.Luckmann,Thomas." The invisible religion; the problem of religion in modern society." New York : Macmillan. 1967.
    [70] Thomas David DuBois. " The sacred village : social change and religious life in rural north China. "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71 ] Thomas F. O'Dea."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66.
    [72] Victor Nee,Paoul Ingram."embeddedness and beyond:institution exchange,and social structure."edited by John F. Tomer." The human firm [electronic resource] : a socio-economic analysis of its behavior and potential in a new economic age."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1999.
    [73] Weber,Max. "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Boston: Beacon Press. 1963.
    [74] Weber, Max,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Hans H. Gerth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C.K. Yang." The religion of China :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New York : Macmillan. 1964.
    [75] Weber, Max,Translated by Ephraim Fischoff. Introduction by Talcott Parsons."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Boston : Beacon Press. 1964. Webber,Max."The religion of china."New York:The Free Press. 1964.
    [76] Weber,Max."Economy and Society." New York: Bedminster,1968.
    [77] Yang.C.K."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1.
    [ 78 ] Yushen,Peng 2004,"Kinship Networks and Entrepreneurs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American Jouralogy of sociology Vol.l09,No.5.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79] Yoshiro Tamura." Japanese Buddhism : a cultural history." translated by Jeffrey Hunter. Tokyo : Kosei Pub. Co.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