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开封运河演变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开封作为中国著名的古都,其发展演变有着与其它都城不同的特点。运河是开封的城市特点,也是它成为宋代都城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已经成为学界共识。运河能成为开封的城市特点,隋唐五代无疑为这一特点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隋唐五代开封与运河的关系,目前却不见有专门的论述。基于此,本文将探讨隋唐五代开封与运河之间的关系,并对影响其演变的因素略作分析。全文共分三部分,以下具体介绍各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开封相关历史地理环境。包括三个内容:第一,开封水系概述。概括了相关自然水系和运河渠道的情况,并对通济渠略作辨析。第二,开封历史沿革。简单介绍了隋以前的历史沿革状况。第三,区位优势。说明了河南区位优势对开封地位的影响。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隋唐五代汴州运河演变与城市发展的过程。笔者将此部分按不同时期分为隋、唐、五代三个时期,分期具体探讨不同时段的变化。
     隋代运河经历了建立和发展期。在建立期,开封运河由淮泗线和蔡颍线组成。在发展期,通济渠成为开封运河的主干,并在此后数百年的时间中,在国家漕运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相对于运河的发展,隋代开封却没有随之发展,出现了运河发展与城市地位下降的背离现象。
     唐代运河继续了隋代运河的发展。此时开封运河包括了淮泗线、淮汴线、淮颍线以及泰西运河四条主要干渠。唐代开封城市经历了两次崛起,安史之乱前为政治崛起,安史之乱后为经济崛起。唐代汴州崛起奠定了它在五代成为都城的基础。唐代的运河为城市崛起提供了基础作用。在城市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在运河使用上出现了差异,导致了汴州与运河的关系,由安史之乱前的和谐发展演变为安史之乱后的相互冲突。
     五代运河整体处于衰落期。后周之前,淮泗线没有记载,淮汴线丧失了交通南北的功能,淮颍线仅维持了淮河以北的渠道,泰西运河没有记载。这一切都说明了开封运河的衰落。后周世宗以后,国家重新规划运河渠道,开封运河逐渐恢复了一定的繁荣。虽然开封运河衰落了,但是人们对开封的运河城市映象,并没有改变,还成为国家立都开封的重要依据。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制约和影响互动关系演变的因素。本文认为影响汴州与运河互动关系演变有如下五个因素。其一,洛阳限制了运河系统对汴州的影响。其二,仓储系统布局的影响。其三,军事活动的影响。其四,国家控制力变迁的影响。其五,主观认识变迁的作用。
     洛阳的限制作用和仓储布局是影响安史之乱以前开封与运河关系的主要因素。军事活动是影响安史之乱后,至于五代汴州与运河关系的主要因素。国家控制力的变迁是影响安史之乱后二者关系的重要因素。主观认识主要是指官员对运河经济作用的认知,这种认识经历了反感—认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了二者演变的整个过程,成为影响二者关系的重要因素。
     本文创新点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复原了隋唐五代开封运河动态演变过程,考证和指出一些观点的错误。
     第二,隋唐五代开封城市发展过程的动态考察。隋唐五代开封城市经历了隋代发展与衰落、唐代政治和经济崛起、五代都城地位确立的动态发展过程。
     第三,隋唐五代开封城市与运河的关系论述。学界一般认为开封与运河存在“水兴则城兴,水亡则城衰”的过程。本文对此提出质疑,因为三个时期的关系并不是完全按照这种关系演变,而是出现了隋代运河发展与城市变迁的背离和五代运河衰落和都城地位确立的现象。
     第四,归纳了运河与开封关系主观认识的变迁过程。
As China, famous ancient capital, whose development evolution haveKaife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that capital is unlike other. Canal is Kaifeng one of themain cause becoming Song Dynasty capital, is also that the Kaifeng city characteristic,this already become educational circles common view. But, how canal energy becomesthe Kaifeng city characteristic, Sui-Tang dynasty Five Dynasties, namely, the LaterLiang Dynasty, the Later Tang Dynasty, the Later Jin Dynasty, the Later HanDynasty, and the Later Zhou Dynasty is that this one characteristic has establish thesolid basis beyond doubt. Sui-Tang dynasty Five Dynasties, namely, the Later LiangDynasty, the Later Tang Dynasty, the Later Jin Dynasty, the Later Han Dynasty, andthe Later Zhou Dynasty Kaifeng and canal relation but, can not find discussion having aspeciality at present but. Owing to that this,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will discussSui-Tang dynasty Five Dynasties, namely, the Later Liang Dynasty, the Later TangDynasty, the Later Jin Dynasty, the Later Han Dynasty, and the Later Zhou Dynasty,the relation between Kaifeng and the canal, and the factor developing to affectingrelation are abbreviated as analysis.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is allotted together forthree parts, the following introduces every part content concretely.
     PartⅠ, the geographic conditions discussing Kaifeng relevance history mainly.Include three content: River system summarizes one, Kaifeng. Have summarized thecondition with pertinent Kaifeng natural river system, canal channel, canal circuit. Andhelp a canal to slightly discriminate. Secondly, Kaifeng history evolution. Situationhaving introduced history of Kaifeng Sui Yi Qian evolution simplely. Thirdly,geographic advantages. Have explained the Henan geographic advantages effect toKaifeng position.
     PartⅡ, the canal discussing the Sui-Tang dynasty Five Dynasties, namely, theLater Liang Dynasty, the Later Tang Dynasty, the Later Jin Dynasty, the Later HanDynasty, and the Later Zhou Dynasty another name for Kaifeng prefecture mainlydevelop with the process that the city develops. The author divides this part into threeperiod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eriod for the Sui-Tang dynasty, the Five Dynasties,namely, the Later Liang Dynasty, the Later Tang Dynasty, the Later Jin Dynasty, the Later Han Dynasty, and the Later Zhou Dynasty. Change discussing no simultaneousDuan of every inside of period concretely in everyone period. Process, effect, city thatthe canal develops to the city having discussed canal evolution in everyone period,develops the effect to the canal.
     Canal has experienced a Sui dynasty restoring and developing scheduled time. Inthe convalecent stage, Kaifeng, the canal is composed of Huaihe River nasal mucus lineand Cai Ying line. In developing scheduled time, exchanging the main force whohelps a canal becoming the Kaifeng canal, and in the time counting centennialhenceforth, it has acted as important role in country water transport of grain to thecapital activity. Do not coincide with here each other relative to development of canal,Kaifeng, the canal has appeared to develop deviating from coming down with cityposition.
     In Tang Dynasty the canal has continued development of Sui dynasty canal. TheKaifeng now canal has included the Huaihe River nasal mucus line, Huaihe Riveranother name for Kaifeng line, Huaihe River grain husk line and main the West fourstrips of canal main canals, have reached its mountain peak peak. Degree being not ableto reach this way Tang Dynasty even in Song Dynasty. The city has experiencedKaifeng Tang Dynasty twice rising abruptly, has been that politics rises abruptly beforeShi Zhi confuses safety, ampere of messy Shi Zhi queen is that economy risesabruptly. In Tang Dynasty the another name for Kaifeng prefecture rises abruptly havingestablish its basis becoming capital in the Five Dynasties, namely, the Later LiangDynasty, the Later Tang Dynasty, the Later Jin Dynasty, the Later Han Dynasty, andthe Later Zhou Dynasty. Difference has appeared in process rising abruptly in cityeconomy, on local benefit and country benefit being used in the canal, the relationhaving led to the another name for Kaifeng prefecture and canal, the harmoniousdevelopment being confused front by ampere of Shi Zhi have developed into safetyafter Shi Zhi is messy conflicting mutually.
     The Five Dynasties, namely, the Later Liang Dynasty, the Later Tang Dynasty,the Later Jin Dynasty, the Later Han Dynasty, and the Later Zhou Dynasty canalentirety is in decaying scheduled time. The Huaihe River nasal mucus line has notrecorded that before the Later Zhou Dynasty, the Huaihe River another name forKaifeng line has lost the traffic north and south function, the channel, the West canalhaving maintained to the north of Huaihe River gleam only have not recorded the Huaihe River grain husk. All these has all explained Kaifeng canal decaying now.Queen Zhou Shi Zong hereafter, the country has planned the canal channel again, theKaifeng canal has restored making prosper Tang Dynasty gradually. Although theKaifeng canal has been on the wane, people changes, becomes the important basis thatKaifeng does for capital to Kaifeng canal city mapping.
     PartⅢ, discusses evolution factor restricting and affecting interactive relationmainl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prefecture affecting another name for Kaifeng andinteractive relation of canal develop to have as follows five factors. One, Luoyang haverestricted an impact of canal system over another name for Kaifeng prefecture. It's two,the influence keeping system layout in a storehouse. It's three, flexible effect of militaryaffairs. It's four, the country Control the effect changing strenuously. It's five,subjectivity know the effect changing.
     The Luoyang restricting is unsealed before that the effect sum keeps layout in astorehouse is that Shi Zhi who affects safety is messy with main canal relation cause.The military affairs activity is after the Shi Zhi chaos affecting safety, down to theFive Dynasties, namely, the Later Liang Dynasty, the Later Tang Dynasty, the LaterJin Dynasty, the Later Han Dynasty, and the Later Zhou Dynasty another name forKaifeng prefecture and main canal relation cause. First, second country control forcechanges is after the Shi Zhi chaos affecting safety, important relation cause. Thesubjective knowledge is to point to the official acception to canal economy effect mainly.This cognition has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that antipathetic- acception- applies. Thisone process, has penetrated the entire process developing, the key factor becomingeffect first, second relation.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FOAK depends on the following almost burns:
     First, have restored Sui-Tang dynasty Five Dynasties, namely, the Later LiangDynasty, the Later Tang Dynasty, the Later Jin Dynasty, the Later Han Dynasty, andthe Later Zhou Dynasty Kaifeng canal development evolution process, the falsehoodhaving researched textually a few and the mistake having pointed out a few viewpoints.
     Secondly, the Sui-Tang dynasty Five Dynasties, namely, the Later Liang Dynasty,the Later Tang Dynasty, the Later Jin Dynasty, the Later Han Dynasty, and the LaterZhou Dynasty Kaifeng city develops the process development examination. TheSui-Tang dynasty Five Dynasties, namely, the Later Liang Dynasty, the Later TangDynasty, the Later Jin Dynasty, the Later Han Dynasty, and the Later Zhou Dynasty Kaifeng city has experienced a Sui dynasty developing decaying scheduled time,politics and economy have risen abruptly, the Five Dynasties, namely, the Later LiangDynasty, the Later Tang Dynasty, the Later Jin Dynasty, the Later Hart Dynasty, andthe Later Zhou Dynasty capital position has established the development expecting thatdeveloping process in Tang Dynasty.
     Thirdly, the Sui dynasty Five Dynasties, namely, the Later Liang Dynasty, theLater Tang Dynasty, the Later Jin Dynasty, the Later Han Dynasty, and the LaterZhou Dynasty Kaifeng city and the canal relation comment that. Think that "the waterbeing unsealed and there existing in canal encourages the process being that the. city ispopular, water is gone is that the city declines" like educational circles. The main bodyof a book is brought forward to here being bound to question, is is that the Sui dynastycanal develops the phenomenon that decaying and capital position establish with citydeviating from changing and the Five Dynasties, namely, the Later Liang Dynasty, theLater Tang Dynasty, the Later Jin Dynasty, the Later Han Dynasty, and the LaterZhou Dynasty canal because of three periods relation is really not to develop completelyaccording to this relation, have appeared
     Fourth, process having summed up canal and the another name for Kaifengprefecture concerning the subjective knowledge changes.
引文
① 朱偰:《中国运河史料选辑》,(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刘希为:《隋通济渠流经路线辨析》,出自《运河访古》,唐宋运河考察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第169-186页。岑仲勉:《黄河变迁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马正林:《中国运河的变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78年第1期。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第六篇《长城与大运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83年12月第1版,第180—186页。史念海:《中国的运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第155-167页。阎文儒:《隋唐汴河考》,出自《辽海引年集》,辽海引年集编纂委员会编,(北京)和记印书馆,1947年。何汝泉:《唐代河南漕路述论》,出自《运河访古》,唐宋运河考察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第187—202页。
    ② 李晓霞:《五代奠都开封述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硕士论文,2004年。
    ③ 史念海:《中国的运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第183—184页。史念海:《隋唐时期运河和长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会》,出自《唐代历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319-323页。
    ④ 刘益安:《汴河与开封》,《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6期,91-100页。
    ⑤ 陈凤珍:《汴河与开封》,出自《运河访古》,唐宋运河考察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第203-213页。
    ⑥ 陈代光:《运河兴废与开封兴衰》,《中州学刊》,1983年第6期,127-130页。
    ⑦ 赵宝俊:《开封与黄、汴》,《中国古都研究》(第2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⑧ 程遂营:《唐宋北宋生态环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⑨ 李润田:《开封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河南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1985年9月,1-10页。李润田:《黄河对开封城市历史发展的影响》,《历史地理》(第6辑),1988年,45-56页。
    ⑩ 张妙弟:《开封城与黄河》,《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第16卷)第1期(总47期),2002年3月,133-138页。
    ① 《河南省志》卷3《地貌山河志》,(郑州)河南省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② 程遂营:《唐宋北宋生态环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① [元]脱脱:《宋史》卷94《河渠4》,(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② 学界对此有不同的认识,不过多数学者认为汴河即通济渠。
    ① 朱偰:《中国运河史料选辑》,(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刘希为:《隋通济渠流经路线辨析》,出自《运河访古》,唐宋运河考察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第169-186年。
    ② 岑仲勉:《黄河变迁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马正林:《中国运河的变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78年第1期。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汴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12月。史念海:《中国的运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第155-167页。
    ③ 阎文儒:《隋唐汴河考》,出自《辽海引年集》,辽海引年集编纂委员会编,(北京)和记印书馆,1947年。
    ① [唐]李吉甫,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5《河南道1》,(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6月第1版。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80,隋纪4,炀皇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85,唐记1,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
    ④ [唐]魏征:《隋书》卷85《宇文化及》,(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⑤ [唐]魏征:《隋书》卷85《王世充》:“后令以船送东京,而道路贼起,使者苦役,于淮泗中沉船溺之者,前后十数。或有发露,充为秘之,又遽简阅以供进。是后益见亲昵。”,(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① [唐]魏征:《隋书》卷64《陈棱》,(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83,隋纪7,炀皇帝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82,隋纪4,炀皇帝大业十年(公元614年)。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80,隋纪4,炀皇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82,隋纪6,炀皇帝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杨玄感之乱,龙舟水殿皆为所焚,诏江都更造,凡数千艘,制度仍大于旧者。”
    ① 丘刚:《启(开)封故城的兴废与勘探》,《大同高专学报》1998第2期(总第12卷),1998年6月,第49-52页。
    ② 丘刚:《开封城摞城现象探析》,《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第4期,第70—77页。
    ① [唐]魏征:《隋书》卷24《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② [唐]李吉甫,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5《河南道1》记载:“隋文帝开皇七年,使梁睿筑汉古堰,遏河入汴。”,(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7页。
    ③ [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河渠2》,(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949页。
    ④ [唐]魏征:《隋书》卷85《王世充》,(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① [唐]魏征:《隋书》卷85《宇文化及》,(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② [唐]魏征:《隋书》卷30《地理志(中)》:“颍川郡旧置颍州,东魏改日郑州,后周改日许州。”(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③ [唐]魏征:《隋书》卷30《地理志(中)》:“旧置襄城郡,后周置汝州。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有溵水。”,(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④ [唐]李吉甫,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8《河南道4》,(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08页。
    ⑤ [唐]李吉甫,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8《河南道4》,(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09—210页。
    ⑥ [唐]李吉甫,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6《河南道2》,(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8页。
    ⑦ [唐]魏征:《隋书》卷30《地理志(中)》(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⑧ [唐]李吉甫,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9《河南道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42页。
    ⑨ [唐]魏征:《隋书》卷30《地理志(中)》,(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① [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卷64《李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② [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卷180,隋纪4,炀皇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
    ① [唐]魏征:《隋书》卷56《令狐熙》,(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② [唐]魏征:《隋书》卷30《地理(中)》,(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① [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498《邦计部·漕运》,第596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② [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卷1《高祖》,(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③ [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卷67《李靖》,(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④ 武同举:《淮系年表》。转引自刘希为:《隋通济渠流经路线辨析》,出自《运河访古》,唐宋运河考察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第169-186年。
    ①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190—191,唐记6—7,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武德六年—武德七年(623—624年)。
    ②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190,唐纪6,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武德六年(公元623年)。
    ③ [宋]王溥:《唐会要》卷27《巡幸》,(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④ 洛阳市博物馆:《洛阳隋唐东都皇城内的仓窖遗址》,《考古》,1981年第4期,第49—58页。
    ①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38《地理2》,(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② [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卷49《食货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③ [宋]王溥:《唐会要》卷87《漕运》,(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④ [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河渠2》,第595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⑤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38《地理2》,(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① [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卷49《食货(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②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19,唐纪35,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至德元年(公元756年)。
    ③ 王力平:《<旧唐书·代宗纪>纠缪一则兼论广德二年开汴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1期,第23—25页。
    ①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26,唐纪42,德宗神武孝文皇帝建中元年(公元780年)。
    ② [清]董诰编撰:《全唐文》卷46《代宗皇帝1》李豫:《缘汴河置防援诏》,(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6月。
    ③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26,唐纪42,德宗神武孝文皇帝建中元年(公元780年)。
    ④ [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卷123《刘晏》,(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① [宋]王溥:《唐会要》卷87《漕运》,(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② [元]脱脱:《宋史》卷252《武行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① [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卷19(下)《僖宗(本纪19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②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1《太祖纪1》,(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③ “葭”初生的芦苇,“苇”即芦苇,这些都是生长在水边的浅水植物。
    ④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65,唐纪79,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天复二年(公元902年)
    ⑤ [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卷20(下)《哀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⑥ 王力平:《唐后期淮颍水运的利用与影响》,《河北学刊》1991年第2期,第83—88页。何汝泉:《唐代河南漕运述论》,出自《运河访古》,唐宋运河考察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第187—202页。
    ① [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卷152《张万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②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21,唐记37,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乾元二年(公元759年)。
    ③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22,唐记38,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宝应元年(公元762年)。
    ④ [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498《邦计部·漕运》,598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⑤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53《食货3》,(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①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25《李希烈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②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27,唐纪43,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建中二年(公元781年)。
    ③ [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卷123《王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④ [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河渠2》,(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⑤ [宋]王溥:《唐会要》卷87《漕运》,(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①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51,唐纪67,懿宗昭圣恭孝文宗皇帝咸通九年(公元868年)。
    ②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65,唐纪8l,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天祜二年(公元905年)。
    ③ [唐]韩愈:《韩昌黎先生集》卷2《此日足可惜赠张籍》,(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2年(1933年)。
    ④ [唐]韩愈:《韩昌黎先生集》卷2,(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2年(1933年)。
    ① [唐]韩愈:《韩昌黎先生集》卷3《汴泗交流赠张仆射》,(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2年(1933年)。
    ② 史念海:《中国的运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192—193页。
    ③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64《崔弘礼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① 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5-11页。
    ① [北宋]王溥:《唐会要》卷68《都督府》,(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② 同上
    ③ 包括洛阳的区域。
    ④ [清]董诰编撰:《全唐文》卷95《武曌(高宗武皇后1》,(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6月。
    ⑤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50《兵》,(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⑥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31《李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⑦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38《地理志1》记载:“延和元年六月,析浚仪复置,并在郭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① [唐]独孤及:《昆陵集》卷8《唐故睢阳太守赠秘书监李公神道碑》,(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
    ②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53《食货3》,(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③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52《食货2》,(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④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49《食货(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① [后晋]刘啕:《旧唐书》卷12《德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② [唐]韩愈:《韩昌黎集》卷13《东西水门记》,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2年(1933年)。
    ③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299王建:《汴路即事》,(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7月。
    ④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300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7月。
    ⑤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73《李绅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⑥ [清]董诰编撰:《全唐文》卷740刘宽夫:《汴州纠曹厅壁记》,(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6月。
    ⑦ [宋]李肪编:《文苑英华》卷568元稹:《贺汴州诛介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0月。
    ①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56《方镇表2》,(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56《韩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① 王力平:《唐后期汴乱分析》,《河北学刊》,1987年5期,第71—73页。
    ② [唐]韩愈:《韩昌黎集》卷6《崔评事幕铭》,(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2年(1933年)。
    ①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汴河运输与灌溉》,(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385—1386页。
    ②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汴河运输与灌溉》,(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385—1386页。
    ③ [唐]吕温:《吕和叔集》卷3《代李侍郎与宣武韩司马书》,(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
    ④ [宋]王溥:《唐会要》卷88《漕运》,(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⑤ [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736沈亚之:《淮南都梁山仓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①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99《高祖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②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86,后汉纪1,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天福十二年(947年)。
    ③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33《庄宗纪7》,(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④ [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河渠2》,(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955页。
    ①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65,唐纪81,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天祐二年(905年)。
    ② [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河渠2》,(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5955页。
    ③ [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河渠2》,(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5956页。
    ④ [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497《邦计部·河渠2》,(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5955页。
    ①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93,后周纪4,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显德三年(956年)。
    ②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92,后周纪3,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显德二年(955年)。
    ③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84,后周纪5,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显德五年(958年)。
    ④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94,后周纪5,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显德六年(959年)。
    ⑤ 史念海:《中国的运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
    ① [唐]李吉甫,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10《河南道6》,(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66页。
    ① [元]脱脱:《宋史》卷94《河渠4》,(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②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93,后周纪4,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显德三年(956年)。
    ③ 同上。
    ④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94,后周纪5,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显德六年(959年)。
    ①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146《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②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91,后周纪2,太祖圣神恭肃文武皇帝广顺二年(952年)。
    ③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146《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④ [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196《闰位部·建都》,(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2358页。
    ①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8《末帝(上)》,(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②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33《庄宗纪7》,(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③ 同上。
    ④ [清]董诰编撰:《全唐文》卷115《晋高祖2》石敬瑭《幸汴州敕》,(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6月。
    ⑤ [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14《帝王部·都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66页。
    ⑥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81,后晋纪2,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天福二年(937年)。
    ①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116《后周世宗纪3》,(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②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92,后周纪3,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显德二年(955年)。
    ③ [宋]王溥:《五代会要》卷26《街巷》,(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① [宋]文莹:《玉壶清话》卷3,出自《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①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7月第1版,第148—160页。
    ② 林立平:《六至十世纪中国都城东渐的经济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第89—102页。
    ① [唐]魏徵:《隋书》卷3《炀帝(上)》,(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② [唐]杜佑:《通典》卷10《食货10》,(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5月。
    ③ 本文一律采用唐代的地域概念。
    ④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第78页。
    ⑤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第86页。
    ① 马正林:《唐宋运河述论》,出自《运河访古》,唐宋运河考察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第15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52《食货2》,(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①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14《罗绍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① [宋]张齐贤:《洛阳摺绅旧闻记》卷2《齐王张令公外传》,(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① 陈朝云:《唐代河南的仓储体系与粮食运输》,《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第34卷),第117—121页。
    ② 此河南区域大体相当于唐代河南道的范围。
    ③ [唐]杜佑:《通典》卷10《食货10},(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5月。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80,隋纪4,炀帝大业二年(606年)。
    ①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46《河南1》(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5月。
    ② 洛阳市博物馆:《洛阳隋唐东都皇城内的仓窖遗址》,《考古》,1981年第4期,第49—58页。
    ③ [清]董诰编:《全唐文》卷95《武曌高宗武皇后1》,(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6月。
    ④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54《食货4》,(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⑤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49《食货(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⑥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2《德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① [宋]王溥:《唐会要》卷87《转运盐铁总叙》,(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② [宋]王溥:《唐会要》卷88《漕运》,(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③ [宋]王溥:《唐会要》卷88《漕运》,(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④ [宋]欧阳修、宋祁:《新五代史》卷28《唐臣传162,(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⑤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74,后唐纪3,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同光三年(925年)。
    ⑥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50《兵》,(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①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②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32《庄宗6》,(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③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54《杂传429,(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①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1《太祖纪1》,(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②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146《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① [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卷19(下)《僖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② [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卷20(上)《昭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③ [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卷19(下)《僖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④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66,后梁纪1,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开平二年(908年)。
    ①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73,后唐记2,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同光二年(924年)。
    ② [唐]魏征:《隋书》卷56《令狐熙》,(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③ [唐]魏征:《隋书》卷56《令狐熙》,(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① [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卷185(下)《倪若水》“(开元)十二年,出为汴州刺史。河南,汴为雄郡,自江、淮达于河、洛,舟车辐辏,人庶浩繁。前后牧守,多不称职,唯倪若水与浣皆以清严为治,民吏歌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② [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卷131《李勉》“汴州水陆所凑,邑居庞杂,号为难理,勉与联尉卢成轨等,并有擒奸擿伏名。”(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③ [唐]独孤及:《昆陵集》卷8《唐故睢阳太守赠秘书监李公神道碑》,(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
    ① [清]董诰编撰:《全唐文》卷740刘宽夫:《汴州纠曹厅壁记》,(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6月。
    ② [清]董诰编撰:《全唐文》卷568元稹:《贺汴州诛介表》,(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6月。
    ③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58《韩充》,(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④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与韩弘诏》,1215—1216,(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版。
    ⑤ [唐]韩愈:《韩昌黎集》卷13《东西水门记》,(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2年(1933年)。
    ⑥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299王建:《汴路即事》,(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7月。
    ⑦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300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7月。
    ⑧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73《李绅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⑨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3《太祖记3》,(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①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8《末帝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②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33《庄宗纪7》,(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③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34《庄宗纪8》,(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④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75《高祖纪1》,(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⑤ [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196《闰位部·建都》,(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① [宋]王溥:《五代会要》卷26《街巷》,(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② [宋]文莹:《玉壶清话》卷3,出自《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1] [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 [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3] [北魏]郦道元著,[清]王先谦校:《水经注》,(成都)巴蜀出版社,1985年。
    [4] [唐]魏征:《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5] [唐]李吉甫,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6]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7]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8]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5月。
    [9] [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10]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11]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12]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13] [宋]李肪:《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14] [宋]王溥:《五代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15] [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16]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17] [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18] [宋]王应麟:《玉海》,(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19] [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三,出自《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0] [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21] [清]顾祖禹著,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22] [清]董诰编撰:《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6月。
    [23]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7月。
    [1] 周宝珠:《宋代东京开封府》,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增刊),1984年。
    [2] 周宝珠:《<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3] 刘迎春:《北宋东京城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4] 郑连第:《古代城市水利》,(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年。
    [5] 程子良,李清银:《开封城市史》,(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6] 史念海:《中国古都与文化》,(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7] 杨宽:《中国都城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8] 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9] 中村圭尔,辛德勇:《中日古代城市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0] 周一星,陈彦光等编撰:《城市与城市地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年。
    [11] 史念海:《中国的运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
    [12] 岑仲勉:《黄河变迁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13]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12月。
    [14] 唐宋运河考察队编:《运河访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
    [15] 邵文杰总纂,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河南省志》,(郑州)河南省人民出版社,1994年。
    [16] 程遂营:《唐宋北宋生态环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7]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
    [1] 阎文儒:《隋唐汴河考》,出自《辽海引年集》,辽海引年集编纂委员会编,(北京)和记印书馆,1947年。
    [2] 马正林:《中国运河的变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78年第1期。
    [3] 刘益安:《汴河与开封》,《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年6月,第91-100页。
    [4] 洛阳市博物馆:《洛阳隋唐东都皇城内的仓窖遗址》,《考古》,1981年第4期,第49—58页。
    [5] 陈代光:《运河兴废与开封兴衰》,《中州学刊》,1983年6期,第127-130页。
    [6] 李润田:《开封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河南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1985年9月,第1-10页。
    [7] 赵宝俊:《开封与黄、汴》,《中国古都研究》(第2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8] 王力平:《唐后期汴乱分析》,《河北学刊》,1987年5期。
    [9] 李润田:《黄河对开封城市历史发展的影响》,《历史地理》(第6辑),1988年,第45-56页。
    [10] 林立平:《六至十世纪中国都城东渐的经济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1988年第3期。
    [11] 王力平:《唐后期淮颍水运的利用与影响》,《河北学刊》1991第2期,第83—88页。
    [12] 丘刚:《启(开)封故城的兴废与勘探》,《大同高专学报》,1998第2期(总第12卷),1998年第6月,第49—52页。
    [13] 史念海:《隋唐时期运河和长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会》,出自《唐代历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2期第1版,第319-323页。
    [14] 王力平:《<旧唐书·代宗纪>纠缪一则兼论广德二年开汴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1期,第23—25页。
    [15] 陈朝云:《唐代河南的仓储体系与粮食运输》,《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第34卷),第117—121页。
    [16] 张妙弟:《开封城与黄河》,《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第16卷)第1期(总47期),2002年第3期,第133-138页。
    [17] 丘刚:《开封城摞城现象探析》,《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第4期,第70—77页。
    [18] 李晓霞:《五代奠都开封述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硕士论文,2004年。
    [19] 李瑞:《唐宋都城形态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博士毕业论文,200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