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岛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阐述的是“间岛问题”的渊源以及发生、发展、解决的过程。全文分为绪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绪论,即第一章,介绍了本论题的研究对象、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本论分为四章,即第二章至第五章。
     第二章论述了“间岛问题”的渊源——康熙年间穆克登查边及勘界碑的建立。中朝两国地理邻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边界线发生多次变迁,自明朝宣德年间以后逐步确定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明清之交,清与朝鲜又通过盟约的形式将这条边界线以法定化。由于两江上流至江源地段,河多水浅,源头不清,边界模糊,屡有边民非法越境,酿成边界纠纷。清康熙朝,为杜绝边民犯越并绘制《皇舆全览图》,特派乌喇总管穆克登勘查鸭绿、图们江源,穆克登在所认鸭绿、图们江源分水岭——长白山天池南麓建立一座界碑,碑文载有“西为鸭绿,东为土门,故于分水岭上勒石为记”,确认石乙水为图们江初派水源。
     第三章论述了间岛问题的发生以及中朝乙酉、丁亥勘界谈判。17、18世纪朝鲜实学派掀起一股民族主义思潮,将穆克登碑文中的“土门”与图们江,亦即朝鲜所谓的豆满江指为两江,导致19世纪后期朝鲜边民越垦图们江北时,朝鲜政府向中国提出图们江边界争议。朝民将图们江北越垦土地称作“间岛”,朝鲜政府认为按当初穆克登所定边界,“间岛”应属朝鲜领土。1885年中朝进行第一次勘界谈判,双方就勘界基础、土门江与豆满江是否一江、穆克登碑真伪以及穆克登碑原址进行了辩论。由于朝鲜方面坚持以石碑现址求证土门江,拒绝承认“土门”为图们江,第一次勘界谈判未能取得任何实质结果。1887年根据中国提出的“三辨析”、“五考证”原则,中朝又进行第二次勘界谈判,虽然双方最终未能签订边界条约,但在关键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朝鲜详阅当初穆克登查边文献,照会中国承认土门江即图们江且为天然边界,只是对于究竟是以长白山还是小白山为划界起点,以石乙水还是红土山水为图们江源的问题上,中朝双方仍未达成一致。
     第四章主要论述了中日甲午战争后“间岛问题”的演化——朝鲜依恃俄国势力图谋夺取“间岛”。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朝废除传统的宗藩关系,日俄在朝鲜半岛进行了激烈角逐,东北亚局势发生复杂变化,于是朝鲜又推翻此前勘界谈判成果,企图借助俄国势力谋取“间岛”主权。1899年,中朝签订《通商条约》,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但在涉及图们江北朝鲜侨民和越界垦民的条款中,对朝鲜垦民的法律地位并没有作出清晰、明确的表述,导致日后中国有中国的解释,朝鲜有朝鲜的解释。1901年,朝鲜在会宁设立边界警务署,又在茂山和钟城设立警务分署,向钟城等六镇派驻镇卫军,通过加强警备和军事力量企图实现对图们江北越界垦民的管辖和保护。朝鲜边界军警曾多次武装骚扰“间岛”,给中国当地居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朝鲜不仅通过跨境巡查对越界垦民非法行使行政、司法权,而且公然于1902年任命李范允为视察使专门负责所谓“北垦岛”事务。在李范允发动叛乱之际,中国被迫反击,将越界朝鲜官兵一律驱逐出境。1904年中朝签订边界善后章程,由于章程间接重申了中国在图们江北地区的领土主权以及对越界朝鲜垦民的司法裁判权,在中国看来,图们江边界的关键问题至此已经获得解决,而朝鲜则理解为这只是暂时维持边界现状的权宜之约。
     第五章论述了中日间岛问题交涉以及《间岛协约》的签订。1905年日本取得日俄战争胜利后,迫使朝鲜接受《乙巳保护条约》,从而取得代行朝鲜外交权,制定了侵略“间岛”的具体方案。名存实亡的朝鲜政府又企图借助日本势力达到与清政府长期界务交涉中未能达到的目的。1906年11月,朝鲜议政府照会日本驻朝鲜统监府,请求日本政府与清政府交涉,由日本派员保护“间岛”朝鲜垦民,日本因此找到了侵略“间岛”借口。1907年日本非法在“间岛”建立了朝鲜统监府临时间岛派出所,在法权上对抗中国延吉厅,并通过种种怀柔手段,蛊惑、笼络、腐蚀朝鲜越界垦民。同时,日本代表朝鲜向中国再次提出“间岛问题”。日本所谓的“间岛归属未定论”,核心内容只是重复从前中朝勘界谈判时朝鲜主张的“土门、豆满两江说”,并没有任何实质新意。中日经过多次交涉,最终签订《间岛协约》,即《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条约虽再次确认了中国对图们江北地区的领土主权以及越界朝鲜垦民的司法裁判权,但迫于日本的武力威胁,中国为此在连带的吉会铁路修筑权以及东三省五案问题上作出了重大让步。国外所谓日本为取得东三省五案权益,不惜牺牲朝鲜领土主权的说法没有任何史实依据。
     结论,即第六章,指出“间岛问题”争论的焦点是穆克登碑问题。间岛问题之所以错综复杂,不仅和中朝两国因素有关,而且和当时东北亚的政治局势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1909年《间岛协约》对于图们江界务的规定只是对中国理所当然的权利的进一步确认而已。无论《间岛协约》是否有效,都不能改变“间岛”自古属于中国领土的客观事实。
This dissertation elaborates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Jiandao question. It includes three parts:introduction, text and conclusion.
     Introduction, the first chapter, explains the implication of the subject, the purposes, importance, research developments, methods, first hand material, study emphasis and innovation points.
     The text is made up of four chapters, from chapter2to chapter5.
     Chapter2recounts the root cause of the Jiandao question, mukedeng's investigation of Sino-Korean borderline and building the demarcation stone.
     China and Korea are neighbor countries. The borderlin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changed many times in history. Until the reign of Emperor Xuande of the Ming dynasty, it moved gradually to the Yalu and the Tumen River. At the tur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Qing and Korea signed a treaty to emphasize the Yalu and the Tumen River was the legal borderline. Because there are so many source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two rivers and the borderline was not clear, sometimes the residents near the borderline crossed the boundary illegally and clashed with each other. In the reign of Kangxi of Ching dynasty, the governor of Wula, Mukedeng was sent to investigate the source of the above rivers and set up a demarcation stone on the watershed north of Changbai Mountain Lake to mark Shiyi River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Tumen River boundary.
     Chapter3discourses the occurrence of the Jiandao question and the boundary negoti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in1885and1887.
     In the seventeen and eighteen century some Korean scholars advocated nationalism and refused to accept Tumen on the demarcation stone as Douman, which led to the dispute on the borderline trend of Tumen River. At that time Korean migrants living north of the Tumen River named their cultivated land Jiandao and the Korean government thought it belonged to Kore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scriptions on the Mukedeng demarcation stone. Through two negotiations in1885and1887, the Korean government analyzing a lot of data presented a note to formally admit whether Tumen or Douman is the same river. But the two sides had different views on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Tumen River borderline. The Chinese side argued was the source while the Korean side claimed Hongtushan(红土山水) was the very Tumen recognized by Mukedeng.
     Chapter3mainly discusses the strategy of Korea on the Jiandao question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of1894.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of1894, when China and Korean abolished the traditional relationship of suzerainty and vassal, Japan and Russia contended fiercely in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the situation of northeast Asia changed dramatically. Korea denied the result of the previous boundary settlement and plotted to rule Jiandao with the aid of Russia. In1899, China and Korea signed a trade treaty on equal terms, but it did not express the legal status of Korean migrants in Jiandao clearly, which led to different explanations afterwards. In1901, Korea set up boundary police office and kept lots of soldiers on the borderline of the Tumen River, aimed to govern Korean migrants in Jiandao. The Korean police and soldiers harassed Jiandao frequently and did severe damage to local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In1902, Korea appointed Li-Fanyun as envoy to deal with Jiandao affairs. In1904, Li launched a rebellion but failed, then China and Korea signed a boundary treaty related to some important issues. China thought it meant the end of the dispute, but Korea accepted it as an expedient measure.
     Chapter5deals with the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nd the signing of the Jiandao treaty.
     In1905, Japan defeated Russia and forced Korea to accept the treaty of protection which stipulated Japan took over Korean foreign affairs. Under the pretext of this treaty, Japan drew up a concrete plan to invade Jiandao. At the same time, Korea also wanted to administer Jiandao with the aid of Japan. In11,1906, The Korean government sent a note to resident-general I to Hirobumi, demanding Japan to negotiate with China and send officers to protect Korean migrants in Jiandao. In1907, Japan established Jiandao temporary police substation affiliated to Korean resident-general government to contend with China's Yanji prefecture and bewitched Korean migrants in Jiandao through conciliatory policy. Japanese envoy in Beijing made representations with China over the Jiandao issue. The so-called Jiandao issue, repeating the Korean government's sophism, was only an excuse which the Japanese imperialists used to mislead the public and openly occupied the Chinese boundary. Through many negotiations, both sides signed the Jiandao treaty, which was also called Sino-Korean treaty on Tumen borderline. Although this treaty reiterated the sovereignty of the area north of the Tumen River belonged to China, China was forced to make great concessions and accept almost all the articles related to the other Manchuria issues in another treaty. It is totally absurd for some foreigners to claim that Japan sacrificed the sovereignty of Korea to sign the treaty in exchange for other benefits.
     The conclusion, chapter6, points out that the essence of the Jiandao question was Mukedeng demarcation stone. It was intricate and complicated,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factors of China and Korea, but also to the situation of northeast Asia. The articles regarding the Tumen River boundary in Jiandao treaty in1909only recognized the inherent rights of China. Whether the treaty was valid or not, it is undeniable that Yanbian (Jiandao) is an inalienable part of Chinese territory.
引文
1 郑麟趾:《高丽史》卷11,恭愍王五年五月条,朝鲜科学院,1957年。
    2 崇实;《历史上以图们江为东段边界的考察》,《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6期,第204页。
    3 本文纪年—律使用公元纪年。但月、日为求行文方便且与原文献一致则采用农历。
    4 《李朝太祖实录》卷8,四年十二月癸卯。朝鲜社会科学院,1976年。
    5 《李朝世宗实录》卷20,世宗五年四月乙亥,朝鲜社会科学院,1976年。
    6 《李朝世宗实录》卷62,世宗十五年十一月癸丑,朝鲜社会科学院,1976年。
    7 姜龙范:《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2页。
    8 孙春日:《中国朝鲜族移民史》,中华书局,2009年,第22页。
    9 《李朝仁祖实录》,卷15,仁祖,元年六月壬午,仁祖二年四月丁亥、四月乙亥、九月乙卯,朝鲜社会科学院,1976年。
    10 《李朝仁祖实录》卷16,仁祖五年四月丁卯,朝鲜社会科学院,1976年。
    11 《同文汇考》原编卷51,第59页。《清圣祖实录》卷124,康熙二十五年二月丁亥,中华书局,1985年。
    12 《李朝肃宗实录》卷17,肃宗十二年二月辛酉。
    13 《备边司誊录》,册3,肃宗十二年正月六日,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影印本,1959年。
    14 《李朝肃宗实录》卷17,肃宗三十六年十一月丁酉。
    15 《清圣祖实录》卷247,康熙五十年九月壬辰,中华书局,1985年(下同)。《同文汇考》原编卷53,第3244页。
    16 李花子:《康熙年间中朝查界交涉与长白山定界》,《欧亚学刊》第5辑,中华书局,2005年。
    17 《李朝肃宗实录》卷8,肃宗五年十二月辛未。
    18 《清圣祖实录》卷65,康熙十六年九月丙子。
    19 《李朝肃宗实录》卷17,肃宗五年十二月癸酉。
    20 《同文汇考》原编卷,疆界,康熙三十一年二月二日。
    21 《李朝肃宗实录》卷24,肃宗十八年正月戊辰。
    22 《李朝肃宗实录》卷33,肃宗二十五年四月己未。
    23 《李朝肃宗实录》卷47,肃宗三十五年八月丙寅。
    24 《李朝肃宗实录》卷50,肃宗三十七年六月甲子。
    25 《李朝肃宗实录》卷50,肃宗三十七年五月甲寅、六月甲子。
    26 《李朝肃宗实录》卷50,肃宗三十七年七月壬辰。《清圣祖实录》五十年八月辛酉。
    27 《同文汇考》原编卷48,疆界,礼部知会白山查境令本国照管咨。《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年八月辛酉。《李朝肃宗实录》,肃宗三十八年二月丁丑。金指南:《北征录》肃宗三十八年二月二十四日,朝鲜总督府朝鲜史编修会1944年手抄本,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藏(下同)。
    28 金指南:《北征录》肃宗三十八年二月二十六日。
    29 金指南:《北征录》肃宗三十八年三月十五日。《李朝肃宗实录》卷51,肃宗三十八年三月丙子。
    30 《备边司誊录》册64,肃宗三十八年三月五日、三月二十四日。
    31 《李朝肃宗实录》卷51,肃宗三十八年三月己丑。
    32 《备边司誊录》册64,肃宗三十八年三月七日。《李朝肃宗实录》卷51,肃宗三十八年三月己丑。
    33 《李朝肃宗实录》卷51,肃宗三十八年三月己丑。
    34 《李朝肃宗实录》卷51.肃宗三十八年三月丙子。
    35 《李朝肃宗实录》卷51,肃宗三十八年三月丁未。
    36 金指南:《北征录》肃宗三十八年二月二十六日、四月二十九日。
    37 金指南:《北征录》肃宗三十八年四月二十九日。《李朝肃宗实录》卷51,肃宗三十八年五月丁亥。
    38 《李朝肃宗实录》卷51,肃宗三十八年五月丁亥。
    39 金指南:《北征录》肃宗三十八年五月初五日。
    40 金指南:北征录》肃宗三十八年五月初六、初七日。《李朝肃宗实录》卷51,肃宗三十八年五月丁酉。
    41 刘凤荣:《白头山定界碑与间岛问题》,韩国《白山学报》1972年第13期。
    42 金指南:《北征录》肃宗三十八年五月十五日。《李朝肃宗实录》卷51,肃宗三十八年五月乙巳。
    43 日本、韩国学者普遍持定界碑说。如筱田治策(日本):《白头山定界碑》,乐浪书院,1938年。刘凤荣(韩国):《白头山定界碑与间岛问题》,韩国《白山学报》第13号,1972年。中国定界碑说的代表论著主要有张存武:《清代边务问题探源》,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1年第2期。杨昭全:《中朝边界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刁书仁:《康熙年间穆克登查边定界考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3期。非定界碑说的论著主要有吴禄贞:《延吉边务报告》,奉天学务公所,1908年。徐德源:《穆克登碑的性质及其凿立地点与位移述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1期。本文认为穆克登碑为定界碑,但为叙述中为行文方便并没有直接采用定界碑的称谓。
    44 金指南《北征录》。另见《李朝肃宗实录》卷51,肃宗三十八年五月乙巳、六月乙卯。
    45 《同文汇考》《礼部知会白山查境令本国照管咨》。
    46 吴禄贞:《延吉边务报告》,奉天学务公所,1908年。徐德源:《穆克登碑的性质及其凿立地点与位移述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1期。
    47 《肃宗实录》三十八年四月丙子。
    48 《同文汇考》:《接伴使偕行白山帖》,《敕使回帖》。金指南《北征录》五月初六、初七日、初八日。朴权《北征日记》五月初六、初七日。韩国《白山学报》第16号附录,1974年。《朝鲜王朝实录》卷51,肃宗三十八年五月丁酉。
    49 金指南《北征录》五月初六、初七日、初八日。另见穆克登碑文。
    50 金指南《北征录》五月十五日。另参见《肃宗实录》五月乙巳。
    51 同上
    52 宋教仁:《间岛问题》,参见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83页。
    53 刘建封:《长白山江岗志略》(长白丛书本),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74页。
    54 前引张存武著作认为是红旗河,但刁书仁、徐德源则认为是红土山水。笔者认为是红旗河。
    55 金指南《北征录》五月二十一日。《朝鲜王朝实录》,肃宗三十八年六月乙卯。
    56 金指南《北征录》五月二十三日。
    57 金指南《北征录》六月初二日。朴权《北征日记》六月初二日。《同文会考》《设栅便宜否呈文》。《朝鲜王朝实录》,肃宗三十八年六月壬戌。
    58 同上。
    59 同上。
    60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年五月癸巳。
    61 《同文会考》,《谢定界表》。
    62 《朝鲜王朝实录》,肃宗三十九年三月丁未。
    63 《朝鲜王朝实录》,肃宗三十九年四月丁巳。
    64 宋教仁:《间岛问题》,长白丛书初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张存武:《清代中韩关系论文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杨昭全、孙玉梅:《中朝边界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李花子:《穆克登错定图们江源及朝鲜移栅位置考》,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第十八辑,2008年。日本、韩国学者均持此说。
    65 郭廷以、李毓树:《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刊,1972年,第1898、1910页。
    66 李重夏:《乙酉状启》,韩国《白山学报》第二号,1967年,第169页。
    67 李重夏:《乙酉状启》,韩国《白山学报》第二号,1967年,第170页。
    68 李重夏:《问答记》,照会誊抄,韩国白山学报第四号,1968年,第273页。
    69 李重夏:《乙酉状启追后别单》,韩国《白山学报》第二号,1967年,第172页。
    70 《朝鲜王朝实录》,肃宗三十八年十二月丙辰。
    71 《朝鲜王朝实录》肃宗三十八年十二月丙辰。
    72 《备边司誊录》,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1959年影印本,肃宗三十九年四月二十日。
    73 《朝鲜王朝实录》,肃宗三十九年三月壬辰。
    74 《朝鲜王朝实录》.肃宗三十九年四月丁巳。
    75 《朝鲜王朝实录》.肃宗三十九年九月癸亥。
    76 朴权:《北征日记》,五月二十一日,韩国《白山学报》第16号附录,1974年。金指南:《北征录》,五月二十一日,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藏1944年抄本(下同)。另见《朝鲜王朝实录》,肃宗三十八年六月乙卯。
    77 《朝鲜王朝实录》,肃宗三十八年五月乙巳。
    78 金指南:《北征录》,五月十五日。
    79 《皇舆全览图》,康熙六十年木刻本,德国人福克司影印本,辅仁大学1943年出版.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室藏。
    80 齐召南:《水道提纲》,《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下同),卷2《盛京诸水》,第17页。
    81 齐召南:《水道提纲》,卷26,《东北海诸水》,第295页。
    82 朴权:《北征日记》,七月十三日,韩国《白山学报》第16号附录,1974年。
    83 金指南:《北征录》,五月二十一日。
    84 参见拙作《穆克登碑原址考证》,《北方文物》2012年第2期。
    85 《朝鲜肃宗实录》卷52,肃宗三十九年正月庚子。
    86 刁书仁:《康熙年间穆克登查边定界考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3期。
    87 马孟龙:《穆克登查边与皇舆全览图编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3期。
    88 金指南:《北征录》,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藏朝鲜总督府“朝鲜史编修会"1944年抄本。五月十三、十四口。
    89 朴权:《北征日记》五月十三日。韩国《白山学报》第16号附录,1974年。
    90 李重夏:《照会誉抄》,韩国《白山学报》第4号附录,1968年,第277页。
    91 张存武:《清代中韩边务问题探源》,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1年第2期。
    92 《承政院日记》,第475册,肃宗三十九年一月二十二日,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1968年。《承政院日记》是朝鲜王朝最庞大的机密记录,因编纂《朝鲜王朝实录》时以此为基本资料,所以其价值比《朝鲜王朝实录》更重大。
    93 徐命膺:《游白头山记》,载《间岛领有权关系资料集》2,白山文化,1991年。
    94 李花子:《明清时期中朝边界史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
    95 洪良浩:《耳溪外集》卷12,北塞记略,白头山考,第588页。
    96 李重夏:《照会誊抄》,载《间岛领有权关系资料集》2,白山文化,1991年,459-460页。
    97 吴禄贞:《延吉边务报告》,《长白丛书》初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第73-75页。
    98 李廷玉:《长白设治兼勘分奉吉界线书》,《长白丛书》初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455-456页。
    99 同上,第456页。
    100 筱田治策:《白头山定界碑》自序,乐浪书院,1938年。
    101 代表著作有筱田治策(日本):《白头山定界碑》,乐浪书院,1938年;刘凤荣(韩国):《白头山定界碑与间岛问题》,韩国《白山学报》第13号,1972年。
    102 吴禄贞:《延吉边务报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徐德源:《穆克登碑的性质及其凿立地点与位移述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1期;刁书仁:《康熙年间穆克登查边定界考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3期;陈 慧:《清代穆克登碑初立位置及图们江正源考论》,《清史研究》,2009年第4期。
    103 宋教仁:《间岛问题》,长白丛书初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104 张存武:《清代中韩关系论文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
    105 李花子:《穆克登错定图们江源及朝鲜移栅位置考》,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第十八辑,2008年。
    106 朴权:《北征日记》五月十三日。韩国《白山学报》第16号附录,1974年:金指南:《北征录》五月十六日,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藏1944年抄本(下同)。
    107 金指南:《北征录》,五月二十一日:朴权:《北征日记》,五月二十一日;《朝鲜王朝实录》,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1986年影印本(下同).肃宗三十八年六月乙卯。
    108 《朝鲜王朝实录》,肃宗三十八年七月丙午。
    109 杨昭全、孙玉梅:《中朝边界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张存武前引书。
    110 陈慧:《清代穆克登碑初立位置及图们江正源考论》,《清史研究》,2009年第4期。
    111 《朝鲜王朝实录》,肃宗三十九年正月庚子。
    112 金指南:《北征录》,五月十三、十四日。
    113 吴禄贞:《延吉边务报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40页。
    114 徐曦:《东三省纪略》之图们江,商务印书馆,1915年。
    115 吴禄贞:《延吉边务报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40页。
    116 金指南:《北征录》四月二十九日,五月初五日,五月初七日:《朝鲜王朝实录》,肃宗三十八年五月丁亥。
    117 《朝鲜王朝实录》,肃宗三十八年三月辛卯。
    118 金指南:《北征录》五月十六日。
    119 李重夏:《照会谈草》,韩国《白山学报》第二号,1967年,第197、205页。
    12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947条。
    12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第1955条。
    122 日本《朝日新闻》,明治四十年九月二日。另见宋教仁:《间岛问题》,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上册,第81页。
    123 《李朝肃宗实录》卷9,肃宗六年三月甲午。
    124 《李朝肃宗实录》卷23,肃宗十七年十一月甲戌。
    125 《备边司誊录》第6册,肃宗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四日。
    126 同上。另见《李朝肃宗实录》卷51,肃宗三十八年三月丁未。
    127 《承政院日记》第25册,478页下,肃宗三十八年六月二十日。《同文汇考》原编,卷48,疆界,谢定界表。
    128 《李朝肃宗实录》卷52,肃宗三十八年十二月丙辰。
    129 《朝鲜正祖实录》卷5,正祖二年正月甲戌。
    130 丁若镛:《与犹堂全书》,第一集,废国郡论,景仁文化社。
    131 参见耿铁华等:《高句丽归属问题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程妮娜主编:《东北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2 洪良浩:《北塞纪略》,白头山考。
    133 洪良浩:《海东名将传》,盛京歌送徐瑞揆命善赴沈阳。
    134 洪敬谟:《冠岩存稿》,游记,凤凰城记。
    135 丁若镛:《与犹堂全书》,第一集,辽东论,景仁文化社
    136 金庠基:《高丽时代史》,东国文化社,1966年,第262页。尹武炳:《吉州城与公崄镇》,《历史学报》1958年第10辑,第59页。刘子敏:《关于公崄镇位置的再考证》,载于马大正主编:《中国东北边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251262页。
    137 洪敬谟:《冠岩全书》27,新罗真兴王北巡碑。
    138 李瀷:《星湖僿说》卷2,天地门,白头山。
    139 洪良浩:《耳溪外集》12。
    140 李瀷:《星湖僿说》.尹瓘碑。
    141 丁若镛:《与犹堂全书》,第6集,大东水经。
    142 沈象奎等:《万机要览》,军政篇,白头山定界:李圭景:《五洲衍文长笺散稿》,白头山辩证说。
    143 孙春日《中国朝鲜族移民史》第188196页对朝鲜实学派的民族意识与疆域观有很详细的论述。
    144 杨昭全:《清代穆克登查边及中朝两次勘界》,《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3期,第217页。
    145 《东华续录》卷44,光绪七年十月辛巳。
    146 王彦威等编:《清季外交史料》卷27,北平外交史料编纂处,1934年,第67页。
    147 吴禄贞:《延吉边务报告》(长白丛书本),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61页。
    148 《清季中日韩交涉史料》,卷4.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编刊,1972年,第19101913页。
    149 《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1914、1898、1910页。
    150 同上.第18981910页。
    151 同上,第19221925页。
    2 李重夏:《乙酉状启》,韩国《白山学报》第2号,1967年,第169页。
    153 李重夏:《照会誊抄》,韩国《白山学报》第4号,1968年,第276278页。吴禄贞《延吉边务报告》(长白丛书本),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82页。
    154 李重夏:《问答记》,韩国《白山学报》第4号,1968年,第260262页。
    155 同上,第260262页。
    156 同上,第262页。
    157 同上,第263页。
    158 李重夏:《问答记》,第264页。
    159 同上,第264页。
    160 同上.第265页。
    161同上,第268页。
    162 同上,第273274页。
    163 同上,第273页。
    164 李重夏:《问答记》,第274页。李重夏:《乙酉状启别单》,韩国《白山学报》第2号,1967年,第170页。
    165 吴禄贞:《延吉边务报告》(长白丛书本),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8283页。
    166 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2,1911年铅印本,第676页。
    167 同上
    168 同上,第677678页。
    169 李重夏:《追后别单》,韩国《白山学报》第2号,1967年,第172页。
    170 李重夏:《追后别单》,韩国《白山学报》第2号,1967年,第172页。
    171 《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卷4,第2093页。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2,1911年铅印本,第679681页。方朗:《吉朝分界案》,转引自:杨昭全:《中朝边界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301303页
    172 《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卷4,第20912095页。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2,1911年铅印本,第683686页。
    173 《清圣祖实录》卷246,康熙五十年五月癸巳。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174 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电稿卷7,光绪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寄译署。《东三省政略》卷2,1911年铅印本,第742页。
    175 李重夏:《土门勘界事实》,韩国《白山学报》第2号,1967年,第175页。
    176 李重夏:《复勘图们谈录》,韩国《白山学报》第2号,1967年,第183、184页。
    177 李重夏:《照会谈草》,韩国《白山学报》第2号,1967年,第195页。
    178 李重夏:《照会谈草》,韩国《白山学报》第2号,1967年,第193194页。
    179 李重夏:《复勘图们谈录》,韩国《白山学报》第2号,1967年,第187、188页。
    180 李重夏:《复勘图们谈录》,韩国《白山学报》第2号,1967年,第187、188页。
    181 李重夏:《照会谈草》,韩国《白山学报》第2号,1967年,第204页。
    182 李重夏:《照会谈草》,韩国《白山学报》第2号,1967年,第206页。
    183 吴禄贞:《延吉边务报告》,见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2,延吉附件,1911年铅印本,第601602页。
    184李重夏:《照会谈草》,韩国《白山学报》第2号,1967年,第208、209页。
    185 李花子:《明清时期中朝边界史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第96页。
    186 张存武:《清季中韩边务问题探源》,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1年第2期。
    187 李重夏:《照会淡草》,韩国《白山学报》第2号,1967年,第209页。
    188 李重夏:《照会谈草》,韩国《白山学报》第2号,1967年,第209'210页。
    9 李重夏:《复勘图们谈录》,韩国《白山学报》第2号,1967年,第190191页。
    10 ·李重夏:《复勘图们谈录》,韩国《白山学报》第2号,1967年,第191页。
    191 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2,1910年铅印本,第687-691页。
    192 李重夏:《别单草》,韩国《白山学报》第2号,1967年,第172-174页。
    193 李重夏:《土门勘界事实》,韩国《白山学报》第2号,1967年,第179-182页。
    194 《统别间岛往复文案一,函复第196号附录。见韩国《白山学报》第6号,1969年,第187188页。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2,1910年铅印本,第699701页。
    195 姜龙范:《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51页。
    196 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2,1910年铅印本,第645页。
    197 朝鲜统监府临时间岛派出所残务整理所:《间岛产业调查书》,第30页。参见孙春日:《中国朝鲜族移民史》,中华书局,2009年,第164页。
    198 孙春日:《中国朝鲜族移民史》,中华书局,2009年,第166167页。
    199 杨昭全等:《中朝边界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380381页。
    200 陈朝阳:《中韩延吉界务之交涉》(18821909)。转引自杨昭全:《中朝边界研究文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1998年,第953954页。
    201 玄圭焕:《韩国流移民史》,三和印刷出版部,1976年,第138页。
    202 姜龙范:《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57页。
    203 吴禄贞:《延吉边务报告》(长白丛书本),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65页。
    204 陈朝阳:《中韩延吉界务之交涉》(18821909),转引自杨昭全:《中朝边界研究文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1998年,第952页。
    205 《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卷5,第2790页。
    206 《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卷5,第28162817页。
    207 《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卷5,第28172818页。
    20 8《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卷5,第5708页。
    209 《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卷5,第2816页。
    210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卷5,三联书店,1979年,第135137页。
    211 徐万民:《中韩关系史》近代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2930页。
    212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404405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存档,案卷号468(2)55。
    213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614页。
    214 陆洛现编:《间岛领有权关系资料集2》,白山资料院,1993年,第351352页。宋教仁:《间岛问题》,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上册,1981年,第6465页。
    215 陆洛现:《间岛领有权关系资料集》(2),白山资料院,1993年,355页。
    216 金鲁奎:《北舆要选》(下),朝鲜古书刊行会,1911年,第34页。
    217 金鲁奎:《北舆要选》(下),朝鲜古书刊行会,1911年,第36页。
    218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1),三联书店,1957年,第909—913页。
    219 宋教仁:《间岛问题》,载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上册,第61-62页。
    220 筱田治策:《日俄战争以前的间岛问题》,参见姜龙范:《《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68页。孙春日:《中国朝鲜族移民史》,中华书局,2009年,第207页。
    221 岳惠来:《吉林战争史》,华艺出版社,2005年,第200页。
    222 岳惠来:《吉林战争史》,华艺出版社,2005年,第202页。
    223 《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卷9,第5834页。
    224 孙春日:《中国朝鲜族移民史》,中华书局,2009年,第207208页。姜龙范:《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68页。
    225 杨昭全编:《中朝边界研究文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1998年,第958页。
    226 《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卷9,第5779页。
    227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卷5,第140页。徐世昌:《东三省政略》,1911年铅印本,第752页。
    228 《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卷9,第5693页。
    229 《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卷9,第56935694页。
    230 《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卷9,第57895824页。
    231 《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卷9,第5750页。
    232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卷5,第140页。
    233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2),三联书店,1957年,第281282页。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第41卷第1册,日本国际联合协会,1970,第424425页。
    234 我国学者姜龙范认为该约只是中韩两国边界督办官吏签署的权宜之约,在公法上并不发生效力。参见姜龙范:《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75页。
    235 吴禄贞:《延吉边务报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158-159页。
    236 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及主要文书》上卷,原书房1969年,第254-255页。
    237 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及主要文书》上卷,原书房1969年,第252-253页。
    238 斋藤季治郎:《统监府间岛派出所纪要》序言。转引自岳惠来:《吉林战争史》,华艺出版社,2005年,第211页。另见玄圭焕:《韩国流移民史》上卷,韩国语文阁,1967年,第465-466页。
    239 中井锦城:《朝鲜回顾录》,糖业研究会出版部,1915年,第181页。
    240 中井锦城:《朝鲜回顾录》,糖业研究会出版部,1915年,第193页。
    241 中井锦城:《朝鲜回顾录》,糖业研究会出版部,1915年,第129-209页。
    242 《统别往复案》(间岛案),《议政府大臣朴齐纯照会伊藤博文》,第102页,韩国奎章阁图书1785号。
    243 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第40卷,第2册,日本国际联合协会,1961年,第78、79、84页。
    244 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第40卷,第2册,日本国际联合协会,1961年,第84页。
    245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卷5,三联书店.1979—1981年,第128页。
    246 筱田治策:《间岛问题之回顾》,《朝鲜》第90号,1922年,第6页。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卷5,三联书店,1979—1981年,第129-130页。
    247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卷5,第140页。徐世昌:《东三省政略》,1911年铅印本,第752页。
    248 金指南《北征录》,五月三十日。
    249 宋教仁:《间岛问题》,载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107-108页。
    250 李重夏:《土门勘界事实》,别单,韩国《白山学报》第2号,1967年,第171页。
    251 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第40卷第2册,日本国际联合协会,1961年,第90页。
    252 郭廷以、李毓澍:《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卷10,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年,第6495页。
    253 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第41卷第2册,日本国际联合协会,1961年,第92-93,97-98页。
    254 筱田治策:《问岛问题之回顾》,《朝鲜》第90号,1922年,第27页。
    255 筱田治策:《间岛问题之回顾》,《朝鲜》第90号,1922年,第29页。
    256 金正柱:《间岛派出所编制》,《朝鲜统治史料》卷1,韩国史料研究所,宗高书房,1971年,第510-512页。
    257 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第40卷第2册,日本国际联合协会,1961年,第181-182页。
    258 筱田治策:《间岛问题之回顾》,《朝鲜》第90号,1922年,第37页。
    259 金正柱《朝鲜统治史料》卷1,韩国史料研究所,宗高书房,1971年,第327-328页。
    260 《统别往复案》(间岛案2),韩国《白山学报》第7号,1969年,第188页。筱田治策:《间岛问题之回顾》,《朝鲜》第90号,1922年,第319页。
    261 陈朝阳:《中韩延吉界务之交涉》(1882—1909),转引自杨昭全编:《中朝边界研究文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1998年,第984页。
    262 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1,1911年铅印本,第240-241页。
    263 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1,1911年铅印本,第239-246页。
    264 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1,1911年铅印本,第251-254页。
    265 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1,1911年铅印本,第267-269页,277-278页附表。
    266 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1,1911年铅印本,第447-450页。
    267 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1,1911年铅印本,第457-464页。
    268 世昌:《东三省政略》卷1,1911年铅印本,第469页。
    269 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1,1911年铅印本,第451页。
    270 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1,1911年铅印本,第467-468页。
    271 徐世昌:《退耕堂政书》卷5,第2395页。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1,1911年铅印本,第281页。
    272 吴禄贞:《延吉边务报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叙言。附《延吉地图》之图说。
    273 朴庆辉:《吴禄贞与光绪丁未延吉边务报告》,《东疆学刊》1993年第1期。
    274 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1,1911年铅印本,第499-501页。
    275 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第41卷第2册,日本国际联合协会,1961年,第412-414,455-457页。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1,1911年铅印本,第393-402页。卷2,第761-764页。
    276 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第41卷第2册,日本国际联合协会,1961年,第412-4114,455-157页。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1,1911年铅印本,第403-436页。王彦威编:《清宣统朝外交史料》,卷2,北平故宫博物院1933年,第10-32页。
    277 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第41卷第2册,日本国际联合协会,1961年,第418-420页。
    278 日本外务省编:《小村外交史》下册,新闻月刊社,1953年,第780页。
    279 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第41卷第2册,日本国际联合协会,1961年,第137-138页。
    280 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第41卷第2册,日本国际联合协会,1961年,第153页。
    281 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第41卷第2册,日本国际联合协会,1961年,第153-154页。
    282 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第41卷第2册,日本国际联合协会,1961年,第173-176页。
    283 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1,1911年铅印本,第377页。
    284 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1,1911年铅印本,第377-381页。
    285 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1,1911年铅印本,第381-384页。
    286 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1,1911年铅印本,第437—441页。
    287 王彦威编:《清宣统朝外交史料》,卷7,北平故宫博物院1933年,第32-33页。
    288 姜龙范:《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31页。
    289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编:《满铁史资料》第2卷第2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515-518页。
    290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编:《满铁史资料》第2卷第2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518、520页。
    291 王彦威编:《清宣统朝外交史料》,卷1,北平故宫博物院1933年,第22-24页。
    292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编:《满铁史资料》第2卷第2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522页。
    293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卷5,三联书店,1979—1982年修订,第178-182页。
    294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卷5,三联书店,1979—1982年修订,第232页。
    295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卷5,三联书店,1979—1982年修订,第239页。
    296 林正和:《日本关于间岛问题的交涉经过》,《骏台史学》第10号,1960年,第190页。
    297 王彦咸等编:《清宣统朝外交史料》卷8,第45-46页。
    298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2册,三联书店,1957年,第600-602页。
    299 岳惠来:《吉林战争史》,华艺出版社,2005年,第224页。
    300 高永一:《“间岛问题”的始末》,《延边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
    301 陈朝阳:《中韩延吉界务之交涉》(18828—1909),转引自杨昭全编《中朝边界研究文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1998年,第1025页。
    302 姜龙范:《《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28页。
    303 吴忠亚:《吴禄贞与所谓的“间岛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4期。
    304 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卷1,1911年铅印本,第363—365页。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第41卷第1册,日本国际联合协会,1961年,第529—530、535页。王彦威编:《清宣统朝外交史料》,北平故宫博物院,1933年,卷2,第143页。
    505 王彦威编:《清宣统朝外交史料》,北平故宫博物院,1933年,卷9,第8—9页。
    [1]明实录
    [2]清实录
    [3]吴禄贞,光绪丁未延吉边务报告.沈阳:奉天学务公所,1908
    [4]匡熙民,延吉厅领土之解决.1909
    [5]张凤台,长白征存录.1910年排印本
    [6]徐世昌,东三省政略.1911年铅印本
    [7]文庆等编,筹办夷务始末.北京:北平故宫博物院,1930
    [8]北平故宫博物院编刊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北京:1932
    [9]王彦威,清季外交史料.北京:北平外交史料编纂处,1934
    [10]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上海:三联书店,1957
    [11]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三所编,锡良遗稿.北京:中华书局,1959
    [12]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上海:三联书店,1979—1981
    [13]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
    [15]张博泉,东北历代疆域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16]佟冬,中国东北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17]刘建封,长白山江岗志略.(长白从书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18]张存武,清代中韩关系论文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
    [19]孙进己,东北历史地理.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1989
    [20]高永一,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参考资料汇编第一辑,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89
    [21]李澍田,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案选编(长白丛书第五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22]崔丕,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3]杨昭全等,中朝关系简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
    [24]杨昭全中朝边界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25]高永一,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参考资料汇编第二辑,延吉:白山大学丛书,1993
    [26]杨昭全、孙玉梅,中朝边界沿革及界务交涉史料汇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
    [27]杨昭全等,中朝关系通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28]徐万民,中韩关系史(近代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29]杨昭全,中朝关系史论文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30]朴真奭等,朝鲜简史.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
    [31]陈朝阳,中韩延吉界务之交涉(18821909),中朝边界研究文集.长春:吉林省社会科学院,1998
    [32]姜龙范、刘子敏,明代中朝关系史.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9
    [33]姜龙范,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0
    [34]金春善,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形成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35]岳惠来吉林战争史.北京:华艺出版社,2005
    [36]姜龙范、刘子敏等,清代中朝日关系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37]李花子,清朝与朝鲜关系史研究——以越境交涉为中心.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
    [38]赵兴元,清代中朝关系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39]孙春日,中国朝鲜族移民史.北京:中华书局,2009
    [40]李花子,明清时期中朝边界史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41]陈慧,穆克登碑问题研究——清代中朝图们江界务考证.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42]尤其伟间岛问题的过去与将来学生杂志.1917
    [43]谢彬.间岛问题.国防与外交,1932
    [44]陈亚子.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延边.东北师大科学集刊,1957,(4)
    [45]张存武.清代中韩边务问题探源.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1,(2)
    [46]张存武.穆克登所定的中韩国界.台湾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考古组下册,1972
    [47]董万仑.光绪初年吉林东部边疆的开发.北方论丛,1980(5)
    [48]高永一.间岛问题的始末.延边大学学报,1981(3)
    [49]杨余练.清廷对吉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历史研究,1982(6)
    [50]徐凤晨.吴禄贞与延吉边务交涉.东北师大学报,1983(1)
    [51]吴忠亚,吴禄贞与所谓间岛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4(4)
    [52]金泽中.中韩对东北韩民之交涉.韩国学报,1991(10)
    [53]胡春惠.延边的朝鲜垦民及其对日后中韩两国的影响.韩国学报,1991(10)
    [54]杨昭全.清代穆克登查边及中朝两次勘界.社会科学战线,1991(3)
    [55]靳大经.吴禄贞经略延边的历史功绩.社会科学战线,1991(3)
    [56]黄惠琴.中韩间岛问题之探讨.韩国学报,1992(11)
    [57]关俊鹏.略论间岛问题.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3(3)
    [58]崇实.历史上以图们江为东段边界的考察.社会科学战线,1993(6)
    [59]任熙俊.长白山定界碑始末.朝鲜——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1995
    [60]徐德源.长白山东南地区石堆、土堆筑设的真相.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2)
    [61]徐德源.穆克登碑的性质及其凿立地点与位移述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1)
    [62]王冬芳.关于明代中朝边界形成的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3)
    [63]徐德源.土门豆满两江说驳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3)
    [64]都首锋,孔艳春.试析日俄战后日本对我国延吉地区的侵略.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9(6)
    [65]严亚明.间岛交涉与国民外交的兴起.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1999(6)
    [66]孙春日.清末中朝日间岛问题交涉之原委.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4)
    [67]刁书仁.明前期中朝东段边界的变化.史学集刊,2000(2)
    [68]刁书仁.论元末明初中国与高丽、李朝的边界之争.北华大学学报,2001(1)
    [69]刁书仁.康熙年间穆克登查边定界考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3)
    [70]李花子.清入关前后围绕朝鲜人越境问题的朝鲜与清的交涉.韩国学报,2003年秋季号
    [71]李花子.17-18世纪中朝围绕朝鲜人越境问题的交涉.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第13辑,2004
    [72]朴钟锦.近世中朝界务交涉焦点述论.东北史地,2004(11)
    [73]李花子.康熙年间中朝查界交涉与长白山定界.欧亚学刊第5辑,2005
    [74]王德朋.筱田治策与白头山定界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1)
    [75]陈慧,李宝奇.穆克登碑文中的“土门”即今图们江.学术交流,2006(11)
    [76]李花子.朝鲜王朝的长白山认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2)
    [77]李花子.穆克登错定图们江源及朝鲜移栅位置考.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第18辑,2008
    [78]李花子.明清时期中韩地理志对长白山及水系的记述.韩国文化历史地理学会编文化历史地理,2008.12,20(3)
    [79]李花子.18、19世纪朝鲜的“土门江”、“分界江”认识.北京大学韩半岛研究中心编韩国学刊第1辑,2009
    [80]李花子.光绪年间中朝两国乙酉、丁亥勘界的再评析.韩国文化历史地理学会编文化历史地理,2009,21(1)
    [81]马孟龙.穆克登查边与皇舆全览图编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3)
    [82]陈慧.清代穆克登碑初立位置及图们江正源考论.清史研究,2009(6)
    [83]于逢春.图们、土门与豆满、豆漫之词源与译音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2)
    [84]陈慧.穆克登碑后世位移考辨.社会科学战线,2010(4)
    [85]李花子.康熙年间穆克登立碑位置再探.社会科学辑刊,2011(6)
    [86]陈慧.穆克登碑后世位移考辨.社会科学战线,2010(4)
    [87]倪屹.穆克登碑性质辨析.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6)
    [88]倪屹.从皇舆全览图看穆克登碑原址.社会科学辑刊,2011(4)
    [89]陈慧.李重夏与“土门、图们两江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1)
    [90]倪屹.穆克登原址考证.北方文物,2012(2)
    [91]倪屹.清季日本策划侵略延边及统监府间岛派出所的建立.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6)
    [92]朝鲜王朝实录
    [93]备边司誊录
    [94]同文汇考
    [95]朴权,北征日记
    [96]金指南,北征录
    [97]洪世泰,白头山记
    [98]李重夏,勘界交涉报告书
    [99]申基硕,东洋外交史.首尔:东国文化社,1955
    [100]金正柱、金世昌,间岛问题.首尔:韩国史料研究所,1968
    [101]高丽大学亚细亚问题研究所,首尔:旧韩国外交文书.1971
    [102]秋宪树,韩国独立运动资料.首尔:延世大学出版部,1971
    [103]高承济,韩国移民史研究.首尔:章文阁,1973
    [104]韩国国会图书馆编,间岛领有权关系拔萃文书.1975
    [105]玄圭焕,韩国流移民史.首尔:三和印刷出版部,1976
    [106]申基硕,关于间岛领有权之研究.首尔:探求堂,1979
    [107]金得棍,白头山与北方疆界.首尔:思社研,1987
    [108]梁泰镇,韩国国境史研究.首尔:法经出版社,1991
    [109]李盛焕,近代东亚的政治力学.首尔:锦正社,1991
    [110]梁泰镇,近世北方国境关联史料抄录辑.首尔:法经出版社,1992
    [111]陆洛现,间岛领有权关系资料集.首尔:白山资料院,1993
    [112]陆洛现,韩民族的间岛疆界.首尔:白山资料院,1994
    [113]陆洛现,韩民族大陆关系史.首尔:白山资料院,1995
    [114]崔长根,韩中国境问题研究.首尔:白山资料院,1998
    [115]裴佑晟,朝鲜后期国土观与天下观的变化.首尔:一志社,1998
    [116]李相泰,韩国古地图发达史.首尔:慧眼,1999
    [1J7]陆洛现,白头山定界碑与间岛领有权.首尔:白山资料院,2000
    [118]姜锡和,朝鲜后期咸镜道与北方领土意识.首尔:经世苑,2000
    [119]徐吉洙,白头山国境研究.首尔:与犹堂,2009
    [120]李塇根.白头山定界碑与间岛问题.历史学报17、18合辑,1962
    [121]卢启铉.关于间岛协约的外交史的考察.大韩国际法学会论丛11,1966
    [122]高承济.问岛移民史的社会经济的分析.白山学报,1968(5)
    [123]李汉基.关于间岛归属的国际法的考察.文教部研究报告书社会科学系(5),1969
    [124]刘凤荣.白头山定界碑与间岛问题.白山学报,1972(13)
    [125]卢启铉.关于间岛领有权之研究.世林韩国学论丛,1977
    [126]朴容玉.间岛问题.韩国史论,1978(5)
    [127]梁泰镇.北韩、中国间的领土争端——韩满疆界的历史考察.北韩,1979年5月号
    [128]秋月望.统监府间岛派出所的设置动机.史丛第26辑,高丽大学校史学会,1982
    [129]金慧子.朝鲜后期北边越境问题研究.梨大史苑18、19合辑,1982
    [130]梁泰镇.白头山是我国的领土.新东亚,1989(1月号)
    [131]赵活.间岛是我国领土,应努力收复.朝鲜日报,1991.1.14
    [132]李基洪.应清算斑驳的过去.东亚日报,1992.8.24
    [133]权九熏.日帝的统监府间岛派出所的设置与性质.韩国独立运动史研究第6辑,1992
    [134]申基硕.间岛归属问题.中央大学30周年纪念论集.1995
    [135]李洪烈.三道沟事件及其善后措施.白山学会编朝鲜时代北方关系史论考2,白山资料院,1995
    [136]朴容玉.白头山定界碑建立的再检讨与间岛领有权.白山学会编朝鲜时代北方关系史论考2,白山资料院,1995
    [137]朴容玉.关于间岛归属问题的历史的考察.内外问题研究所时事通卷(第31),1996
    [138]殷丁泰.大韩帝国时期“间岛问题”的演变过程及“殖民化”.历史问题研究,2007(17)
    [139]殷丁泰.大韩帝国时期推行间岛政策的条件与内外部之间的矛盾.近代边境的形成与边境民的生活,2009
    [140]高丞嬉.1880年代朝、清勘界协商与对国境的认识.东北亚历史财团编,近代边境的形成与边境民的生活,2009
    [141]中井锦城,朝鲜回顾录.东京:糖业研究会出版部,1915
    [142]东洋拓殖株式会社,间岛事情.1918
    [143]牛丸润亮,最近间岛事情.东京:朝鲜及朝鲜人社,1927
    [144]林权助,话说我的七十年.东京:第一书房,1935
    [145]筱田治策,白头山定界碑.东京:乐浪书院,1938
    [146]筱田治策,统监府临时间岛派出所纪要
    [147]日本外务省编,小村外交史下册,东京:新闻月刊社,1953
    [148]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东京:日本国际联合协会,1961
    [149]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书.东京:日本国际联合协会,1961
    [150]有贺长雄.间岛问题的真相.外交时报,1908(122)
    [151]筱田治策.在满朝鲜人的地位.外交时报,1935(722)
    [152]林正和.日清关于间岛问题的交涉之经纬.骏台史学,1960(10)
    [153]筱田治策.间岛统监派出所之行动.国际法杂志第8卷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