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前期旌表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旌表制度是我国传统社会的一项重要激励制度。统治者通过旌表制度这一激励机制实行教化,从而影响大众的政治信念、道德价值以及行为方式,使其接受统治者所标榜的价值标准和道德体系,并内化为民众的自觉行为,从而维护道德风尚和政治统治。总之,旌表的目的在于树立一个供全社会学习的榜样,以期达到美化风俗、教化民众。
     明代初期,旌表对象包含非常广泛,上至开国元勋、靖难之役“再造家邦”中涌现出的杰出文臣武将,各级科举考试的中式者,下至普通民众,贞节烈女、义夫义族、百岁老人、累世同居、孝子顺孙都受到各种方式的旌表。旌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树立某种标志(如匾额、石碑、牌坊等)或者是赏赐某种实物,给予某种封号、谥号等,对被旌表者进行精神上或者物质上的表彰。这在我国古代社会起了安定民心、引导民心、教化风俗、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
Commendation System as an important incentives in traditional society, .Commendation System ruler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enlightenment, thus affecting the public's political beliefs, moral values and behavior , to accept the values advertised by the rulers and ethical system, and internalized into people's conscious behavior , so as to maintain Morality and political domination.In short, the Commendation of the whole purpose of establishing a place for society to follow in order to beautify the customs, the purpose of public enlightenment.
     Early Ming Dynasty, Commendation object contains a wide range, from the founding fathers, jingna Battle "re-home state " emerged in the outstanding Fumiomi troops, the Chinese imperial examination at all levels were down to ordinary people, chastity woman martyr, Yi Men and Yi Family, centenarians,filial Shun Sun are subject to various forms of Commendation.Commendation is also a variety of ways, which can be set up some kind of markers (such as plaques, stone, arch, etc.) or some sort of reward in kind, to give some kind of titles, posthumous name, etc., who were being Commendation spiritual or material Recognition.This ancient society in China played a reassuring guide the people, educate customs,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social order and stability.
引文
①周礼[M].长沙:岳麓书设,2001年,《春官宗伯第三·司常》,第248~249页.
    ②尚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第379页.
    ③[北宋]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53页.
    ①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商君书·境内》,卷十九,第123~124页.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七十六,志五十二,《职官五》,第1855页.
    ②明太祖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卷五十八,洪武三年十一月壬辰.
    ③明太祖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卷五十八,洪武三年十一月壬辰.
    ④明太祖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卷五十八,洪武三年十一月壬辰.
    ⑤[清]夏燮.明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卷五十八,第257页.
    
    ①明太祖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卷五十八,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七十二,《职官一》,第1751页.
    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七十二,《职官一》,第1731页.
    ④[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七十二,《职官一》,第1733页.
    ①明太祖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卷五十八,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
    ②明太宗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卷之十二上,洪武三十五年九月甲申.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一百二十九,《廖永忠传》,第3806页.
    ②明太祖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卷五十八,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
    ①明太祖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卷四十五,洪武二年九月甲寅.
    ①[明)]吕毖.明朝小史[M].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1981年,卷二,《魏国公铁券》,第25页.
    
    ①[汉]班固.《汉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卷九十七上,《外戚传》,第1179页.
    ②明太宗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卷六十九,永乐五年秋七月乙卯.
    
    ①五礼通考[M].清味经窝刻本,卷一百二二,《功臣配享》,第八函.
    ②明太祖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卷三十八,洪武二年春正月丁未.
    
    ①明太祖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卷三十八,洪武二年春正月乙巳.
    ②明太祖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卷一百二十九,洪武二年冬十月庚辰.
    ③明太祖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卷九十六,洪武八年春正月辛未.
    ④明太祖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卷九十,洪武七年六月乙卯.
    
    ①孔晁注.逸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卷五十四,《谥法解》.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六十,志三十六,《赐谥》,第1488页.
    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六十,志三十六,《赐谥》,第1488页.
    
    ①[明]申时行.大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万有文库本,1988年,第一百二十卷,《铨选三》,第619页.
    ②[明]申时行.大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万有文库本,1988年,第一百二十卷,《铨选三》,第619页.
    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七二,《职官一》,第1735页.
    ④[明]申时行.大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万有文库本,1988年,卷六,《功臣袭封》,第31页.
    ⑤[明]申时行.大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万有文库本,1988年,卷一百二十,《铨选三》,第619~624页.
    ①此表数据来源于《明史》,卷一百零五,表第六,《功臣世表一》,第3000~3002页.
    ①明太宗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卷六十九,永乐五年秋七月辛巳.
    
    ①明太祖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卷五十八,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
    ②明太祖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卷五十八,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
    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一二七,《李善长传》,第3771页.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一二七,《李善长传》,第3775页.
    ②明太祖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卷五十八,洪武三年十一月乙卯.
    ③明太祖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卷五十八,洪武三年十一月乙卯.
    ④[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一二八,《刘基传》,第3779~3780页.
    ⑤[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一四五,《姚广孝传》,第4080~4081页.
    ⑥[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一四五,《姚广孝传》,第4081页.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一四五,《姚广孝传》,第4081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一四五,《姚广孝传》,第4081页.
    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七二,《职官一》,第1734页.
    ④[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七二,《职官一》,第1736页.
    ⑤[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七二,《职官一》,第1737页.
    ⑥[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七二,《职官一》,第1735页.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七二,《职官一》,第1736页.
    ②明太祖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卷五十八,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
    ③明英宗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卷一,宣德十年春正月丁亥.
    ①明英宗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卷二,宣德十年二月壬子.
    
    ①明太宗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卷十二上,洪武三十五年九月甲申.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一百二十一,《公主传》,第3662~3663页.
    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一百二十一,《公主传》,第3673页.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一百四十七,《胡广传》,第4125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六十,《赐谥志》,第1488页.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一四五,《姚广孝传》,第4081页.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七二,第1735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七二,第1735~1736页.
    
    ①[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卷八十一,《科试考一》,第1543页.
    ②[宋]杨万里.杨万里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第117页.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七十,《选举志二》,第1695页.
    
    ①[清]吴敬梓.儒林外史[M]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三回,第32页.
    ②[清]吴敬梓.儒林外史[M]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三回,第33页.
    ③[明]王世贞.觚不觚录[M]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十二,小说杂家类一.
    ①[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卷八十一,《科试卷一》,第页1544页.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六十九,《选举志一》,第1675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七十,《选举志二》,第1695页.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七十,《选举志二》,第1702页.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六十七,第1641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一百三十七,《吴伯宗传》,第3945页.
    ①[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卷十六,第427页.
    
    ①[唐]岑参.王昌龄集·高适集·岑参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第193页.
    ②[唐]白居易.白居易诗词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748页.
    ①[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M].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第4页.
    ①[清]吴敬梓.儒林外史[M]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三回,第35页.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三百零一,《烈女传一》,第7689~7690页.
    ②明太祖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洪武三年春正月乙巳.
    ③蔡凌虹.《明代节妇烈女旌表初探》[J].福建论坛1990,(06).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三百零一,《列女传一》,第7691页.
    ②[明]申时行.大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万有文库本,1988年,卷一百二十二,《优给》,第627页.
    ③[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九,《肃宗纪》,第222页.
    ④[明]王圻.续文献通考[M].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卷八十三.
    
    ①[明]申时行.大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万有文库本,1988年,卷九,第55页.
    ②明太祖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卷一百五十,洪武十五年十一月戊辰.
    ③[清]魏禧.魏叔子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义夫说》,第713页.
    ④冯友兰.冯友兰谈哲学[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128页.
    ⑤根据陈宝良.从义夫看明代夫妻情感伦理关系的新转向[J].重庆: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01).
    
    ①明太祖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卷二百零二,洪武二十三年五月庚寅.
    ②明太祖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卷一百七十八,洪武十九年五月甲辰.
    
    ①[明]申时行.大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万有文库本,1988年,卷一百六十三,《户役》,第838页.
    ②明太祖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卷一百八十二,洪武二十年五月甲寅.
    ③刘海年、杨一凡.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
    
    ①[汉]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为人者天》,第320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二百九十六,《孝义一》,第7575页.
    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二百九十六,《孝义一》,第7576页.
    ④[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二百九十六,《孝义一》,第7576页.
    ①明太祖实录[M].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卷一百三十四,洪武十三年冬十丙戌.
    
    ①[明]申时行.大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万有文库本,1988年,卷七十九,《旌表》,第457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卷二百九十六,《孝义》,第7582页.
    [1]明实录. [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
    [2]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明·申时行.大明会典[M].中华书局万有文库本,1988.
    [4]清·夏燮.明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清·龙文彬.明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6.
    [6]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7]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宋·沈括.梦溪笔谈[M].长沙:岳麓书社,2001.
    [9]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M].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
    [10]清·吴敬梓.儒林外史[M].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
    [11]宋·杨万里.杨万里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
    [12]唐·岑参.王昌龄集·高适集·岑参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
    [13]清·魏禧.魏叔子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14]唐·白居易.白居易诗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5]宋·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6]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7]明·叶盛.水东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8]明·焦竑.玉堂从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9]明·陆荣.菽园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0]明·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1]尚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22]周礼[M].长沙:岳麓书社,2001.
    [23]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4]五礼通考[M].清味经窝刻本.
    [25]逸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6]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7]明·王圻.续文献通考[M].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
    [28]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9]明·黄淮.历代名臣奏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0]明·陈建.皇明通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南炳文、汤纲.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孟森.明清史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彦章.清代奖赏制度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5]牟复礼、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6]郭培贵.明代选举志考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李世愉.中国历代科举生活掠影[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5.
    [8]朱汉民.忠孝道德和臣民精神——中国传统臣民文化论析[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9]冯尔康.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
    [10]谢贵安.明清文化史探研[M].北京:商务印数馆,2010.
    [11]赵轶峰.明代的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2008.
    [12]南炳文.明史新探[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3]史凤仪.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14]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15]冯友兰.冯友兰谈哲学[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
    [1]韩帅.汉代旌表制度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韩帅.论汉代的旌表方式[J].云南社会科学,2009,(03).
    [3]吴艳艳.中国古代旌表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秦永州、韩帅.中国旌表制度溯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06).
    [5]李丰春.社会评论视野中的旌表制度[J].河南大学学报,2007,(05).
    [6]赵克生.试论明朝太庙的功臣配享及其变动[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05).
    [7]许振兴.论明太祖与功臣的关系[J].中州学刊,1985,(06).
    [8]李飞.中国古代妇女孝行史考论[J].中国史研究,1994,(03).
    [9]宋秋颖.明代的养老政策[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0]田冰.明代官员谥号研究[D].河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1]荣宁.试论明代恩荫制度[J].青海社会科学,2000,(06).
    [12]那晓凌.明清时期的“义夫”旌表[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7,(02).
    [13]郭培贵、董飞.简论明朝对节烈女性的奖励[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10).
    [14]刘凌.儒家“孝”论的时代条件及历史评价[J].泰山学院学报,2001,(01).
    [15]段颖惠.从《明史·列女传》析明代妇女的贞洁观念[J].殷都学刊,2005,(04).
    [16]那晓凌.从“义夫”的进化史看“义”的走向[J].延安大学学报,2010,(02).
    [17]黄明光.明代科举制度特点论述[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2,(01).
    [18]黎小龙.义门大家庭的分布与宗族文化的区域特征[J].历史研究,1998,(02).
    [19]徐秀玲.明代兖州地区妇女贞洁现象透视[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20]刘丹.明代的孝义文化——以《明史·孝义传》为中心[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1]辛灵美.贞洁牌坊考论[J].聊城大学学报,2006,(04).
    [22]赵克生.义门旌表:明代荒政中的奖劝之法[J].史学月刊,2005,(03).
    [23]杨艳娟.明代女性贞洁观研究——明代通俗小说管窥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4]王美华.官方旌表与唐宋两代孝悌行为的变异[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