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反腐机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腐败治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网络反腐作为发端于网络空间的一种新型反腐形式,为突破中国当前的反腐困境提供了一条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路径。
     本文是从政治沟通的角度对我国的网络反腐机制进行解读的一次尝试。本文认为:网络反腐机制区别于传统反腐机制的核心特征在于其运作过程中更为显著及有效的政治沟通。其生成的原因、运作的过程、发展的态势均与政治沟通有着密切关联。
     官方“权力反腐”主体与民间“权利反腐”主体之间沟通不畅是导致传统反腐机制运作失灵的主要原因,进而引发了拓展体制外反腐渠道的需求。网络的开放性、迅捷性和交互性为广泛、直接、有效的政治沟通提供了技术基础,从而使反腐机制中政治沟通的加强成为可能。而民间主体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和“仇腐情绪”与官方主体的反腐决心、维稳需要和形象塑造共同导向了沟通的意愿,从而构成网络反腐机制的内在动因。
     当前网络反腐机制中主要存在两种沟通模式,通过对两个网络反腐典型案例:“天价烟”事件和“株洲反腐风云”的深入剖析,本文将这两种模式总结为民间力量主导的“压力-回应”模式和官方力量主导的“动员-参与”模式,并分析了其各自优势及局限。
     最后,综合考虑当前两种网络反腐机制的利弊以及我国网络反腐的发展理路,本文指出,我国网络反腐机制的未来走向是更为制度化的良性沟通,这种沟通的达成,需要在网络反腐机制中注入更多的鼓励与适度的监管、更多的透明与适度的保护、更多的规则与适度的灵活。
Anti-corruption is a worldwide problem. Online anti-corruption, which originated in Internet space as a new anti-corruption form, provided a meaningful path for breakthrough China's current anti-corruption predicamen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terpret online anti-corruption Mechanism from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The core idea of the paper is that significant and effectiv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make online anti-corruption Mechanism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anti-corruption mechanism. Correspondingly, the causes, operation, and tendency of online anti-corruption Mechanism have a close connection to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The primary cause of the failure of traditional anti-corruption mechanism is obstructed communication between official anti-corruption actors and civil anti-corruption actors.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Internet, such as openness, swift and interactive, provided the technical foundation for direct and effectiv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t last, the communication intend of both official anti-corruption actors and civil anti-corruption actors was the internal cause of online anti-corruption mechanism.
     There are two main communication mode in current online anti-corruption mechanism. Based on case analysi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se two modes as "pressure-response" mode dominant by civilian power and "participation" mode dominant by official power, and respectively analyzes their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At last,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future of China's online anti-corruption mechanism is institutionalized benign communication, which needs more encouragement and moderate supervision, more transparent and moderate protection, more rules and moderate flexible.
引文
1腐败印象指数(Corruption Perception Index),义称清廉指数,是“透明国际”自1995年以来每年发布一次的关于世界各国腐败状况的评估指数。该指数以各国际组织及权威调查机构收集的数据为依据,对各国公共部门的腐败程度进行评分及排名,采用 10分制:10分表示最廉洁;8.0-10.0之间表示比较廉洁;5.0-8.0之间为轻微腐败;2.5-5.0之间表示腐败严重;0-2.5之间则为极端腐败。
    2参见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Corruption Perception Index 2010[EB/OL],透明国际官方网站,2010-3-29.
    3[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张岱云等泽.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65.
    4胡鞍钢主编.中国:挑战腐败.[C].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35.
    5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6丹尼尔·考夫曼.治理与反腐败[A].见:胡鞍钢主编.中国:挑战腐败.[C].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283-298.
    7李斌.网络反腐的政治学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9).
    8石飞.需要积极推广网络反腐[EB/OL].,正义网,2008-09-05.
    9张伟.网络监督盛行源于传统监督失语[N].中国青年报,2009.3(18).
    10袁峰.官民互动助推网络反腐“蝴蝶效应”.[J].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2009(8)
    11李小军.“网络反腐”中的“话语权”问题分析[J].理论探讨,2010(5)
    12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14.
    13郭光华.论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6).
    14坚德慧,牛晓霞,梁达平.“网络反腐”的法律性质初探[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2)
    15吴建华,班生.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3).
    16姚晓娜.网络反腐的伦理分析[J].理论前沿,2009(15)
    17姚晓娜.网络反腐的伦理分析[J].理论前沿,2009(15)。
    18[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M].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74
    19K ar l·W·Deutsch, The N erves of Government[M],New York:Free Press,1966:76
    20转引自胡位钧.政治沟通: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新途径[J].复旦政治学评论,2002(1)
    21谢岳.当代中国政治沟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
    22[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M].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74
    23《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2010-2-29
    24吕鹤云.国家廉政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2
    25王沪宁.腐败与反腐败——当代国外腐败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7
    26[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张岱云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54
    27胡鞍钢、康晓光.以制度创新根治腐败[A],见:改革与理论.1994(3).
    28胡鞍钢.腐败的新定义——权利寻租[J]党风通讯,1994(4).
    29任建明、杜治洲.腐败与反腐败:理论、模型和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
    30詹复亮.论市场经济发展中反腐败机制的完善对策[J].政治与法律,1996(4).
    3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61:154
    32[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侯健、范亚峰泽.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286
    3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582
    34[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p547
    35谢岳.当代中国政治沟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
    36谢岳.当代中国政治沟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8
    37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
    38参见任建明、杜治洲.腐败与反腐败:理论、模型和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7-99
    39《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2010-12-29
    40参见胡杨.论中国特色反腐模式转型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路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4).
    41何增科.反腐新路:转型期中国腐败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227
    42吴丕主编.中国反腐败——现状与理论研究[C].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56
    43参见吴丕主编.中国反腐败——现状与理论研究[C].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58
    44参见于建嵘.信访的制度性缺失及其政治后果[J].凤凰周刊,2004(32).
    45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19
    46参见西南政法大学《中国基层信访问题研究》课题组.中国基层信访问题研究报告[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3).
    47乔德福.举报与反腐败[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2
    48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22-223
    49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5
    50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8
    51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1
    52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
    53郭良.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70
    54文正邦.有关权利意识的哲学思考[J].中国法学.1991(2).
    55[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40
    56胡庆亮.网络反腐的动因、争议与治理[J].理论导刊.2010(2).
    57参见胡位钧.政治沟通: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新途径[J],复旦.政治学评论,2002(1)
    胡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现场热词:反腐败.人民网,2010-3-28
    59[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张岱云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89
    60邹庆国.应对“网络问政”党政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8
    61丁俊杰、张树庭.网络舆情及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经典案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27
    62丁俊杰、张树庭.网络舆情及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经典案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27
    63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2
    64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15
    65参见李俊,项继权.政治沟通:价值、模式及其效度[J].求实.2008(9)
    66转引自殷俊等.从舆论喧嚣到理性回归——对网络人肉搜索的多维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3
    67湖南株洲网络反腐遇冷:未跳出运动式反腐模.新华网法制版,2010-5-5
    68参见杨平.当前株洲市领导干部作风存在八大问题,红网株洲论坛,2009-3-8
    69湖南株洲网络反腐遇冷:未跳出运动式反腐模.新华网法制版,2010-5-5
    70胡杨.论中国特色反腐模式转型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路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4)
    71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官方网站,2011-1-18
    72杜骏飞.沸腾的冰点:2009中国网络舆情报告[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39
    [1][美]阿尔温·托夫勒.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2][美]比尔·盖茨.未来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美]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胡泳等译,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
    [4][西班牙]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夏铸九,黄丽玲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刘江等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6][英]史蒂文·拉克斯.尴尬的接近权:网络社会的敏感话题[M].禹建强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7][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9]丁俊杰、张树庭.网络舆情及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经典案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10]杜骏飞.沸腾的冰点:2009中国网络舆情报告[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1]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2]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3][美]安德鲁·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任孟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14]吴丕主编.中国反腐败——现状与理论研究[C].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5][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M].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6]何增科著.反腐新路:转型期中国腐败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7]李斌.网络参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8]胡鞍钢主编.中国:挑战腐败.[C].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9]李成言等著.廉政政策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0]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2
    [21]袁峰.网络社会中的政府与政治——网络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政治效应分析[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2]任建明等著.腐败与反腐败:理论、模型和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3]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4]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5]孟威.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侧探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6]曾绚琦.网络论坛的传播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出版社,2003
    [27]刘亚.网络舆论影响力和政府的引导调控[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8]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9]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0]梅玉明.论网络论坛的舆论引导[D].江西:南昌大学出版社,2007
    [31]殷俊等著.从舆论喧嚣到理性回归——对网络人肉搜索的多维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32]李文生.腐败防治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33][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张岱云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34][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35]K ar l·W·Deutsch.The N erves of Government[M]. New York:F ree Press, 1966
    [36]王沪宁.腐败与反腐败——当代国外腐败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7]谢岳.当代中国政治沟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8]吕鹤云.国家廉政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2
    [39][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61
    [40][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侯健、范亚峰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
    [41]郭良.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2]Lucian Wilmot Pye.Communications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M].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3
    [43]李斌.网络反腐的政治学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9).
    [44]陈界亭.网络监督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J].岭南学刊,2009(5)
    [45]韦庆校.加强网络监督促进反腐倡廉[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9(3)
    [46]王勇.网络监督刍议[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4)
    [47]熊富标.论网络反腐[J].理论界,2005(12)
    [48]牛先锋.网络反腐的功能及其完善对策[J].理论视野,2009(5)
    [49]周萍,李莉.网络反腐相关问题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50]李俊,项继权.政治沟通:价值、模式及其效度[J].求实.2008(9)
    [51]胡位钧.《政治沟通: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新途径》[J],复旦政治学评论,2002(1)
    [52]西南政法大学《中国基层信访问题研究》课题组.中国基层信访问题研究报告[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