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治理邪教犯罪研究(1644-1840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古代,清代邪教犯罪尤为盛行,故清政府强化了邪教犯罪的治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法律和措施具有典型意义,对中国现代构建和完善治理邪教犯罪的法律制度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清代邪教盛行的原因。本章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结构等方面入手,对清代邪教蔓延并屡禁不止的外在根源作了一个简要的探讨。
     第二章,清代邪教犯罪主要表现形式。本章主要考察了清代邪教组织在政治、侵犯人身权利、侵犯财产、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等方面的犯罪行为,揭示出清代邪教组织给国家和社会稳定以及民众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性,以及清政府制定和采取治理邪教的法律、措施的合理性。
     第三章,清代惩治邪教犯罪的法律制度。本章主要对清代惩治邪教犯罪法律规范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对其历史演变、变化的原因和背景进行探讨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清代惩治邪教犯罪刑罚适用的原则,并进而揭示出清代惩治邪教犯罪法律规范的利弊得失。
     第四章,清代治理邪教犯罪的行政措施。本章主要考察了清政府从经济、吏治、宗教、教化、基层政权控制等方面采取的各项措施和做法。
     第五章,清代治理邪教犯罪的实践。本章主要考察了清代皇帝、官僚和民众这三种势力在治理邪教实践中表现出的不同态度和采取的不同行为,并对这种差异性加以剖析,进而在法律措施方面揭示清代官府在治理邪教上的不足之处,以及对清代治理邪教实践工作造成的影响。
Cults were widely accepted in Qing Dynasty.Law and measures of Qing government in guarding against and managing cults was the most typical in the Chinese ancient times.We can draw lessons from them in setting up law system of guarding against and managing cults in modern society.
     This dissertation includes five parts in general.Part One which is "the reasons of the cult being accepted in Qing Dynasty" mainly discusses exterior factors which inducted cults,for example,the political aspect,the economic aspect,cultural aspect,religious aspect,social structure and so on.
     Part Two dealing with "the main categories of crimes cults committed" mainly induces and summaries the main crimes of cults in politics,infringing upon human rights,infringing upon property,destroying the order of social management,etc.Then,this part points out that cults were harmful to national and the social stability and the life of people.Qing Dynasty drawing up laws and adopting measures to forbid cults was reasonable and necessary.
     Part Three is about "the law of cults controlling",induces and summaries the concrete provisions of law,inquiries into and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law,the reasons,and the background.Then,the part generalizes the principles of punishing crimes committed by cults,and points out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cults controlling law.
     Part Four mainly talks about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on restricting cults,induces and summaries various measures of Qing dynasty in cults controlling,for example,the economic,political,cultural,religious, public order measures,etc.
     The last part is on "the practices of controlling cults of Qing Dynasty".The emperor,bureaucrats and people had different attitudes to cults,and adopted different measures.The part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disclosing the demerits of law and measures of the Qing government controlling cults and the effect on practices of controlling cults.
引文
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这些著作和论文,对于清代的邪教盛行概况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考察和说明。
    [1]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2]冯佐哲,《嘉庆年间五省白莲教大起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第2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8页。
    [3]戴逸、李文海主编,《清通鉴》,第12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229-5230页。
    [1]仁和琴川居士编辑:《皇清奏议》,卷2,文海出版社印行。也可见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编年》第1卷,P13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
    [1]《全唐文》,卷133,傅奕,《请废佛法表》。转见赫治清,《清代邪教与清朝政府对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2003-2004年号)。北京:中华书局,2004。
    [2]赫治清,《清代邪教与清朝政府对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2003-2004年号)。北京:中华书局,2004。
    [1]赫治清,《清代邪教与清朝政府对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2003-2004年号)。北京:中华书局,2004。
    [2][清]钱大昕著,《十驾斋养新录》,第8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版,第174-175页。
    [3]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78页。
    [4]《清世祖实录》,卷104页,顺治十三年十一月。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江西巡抚裴彳率度折,雍正二年九月二十八日。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也可见《雍正硃批谕旨》,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版,第7册,第11页。
    [1]默雷摘编:《历史上禁断邪教的言论和法令撅拾》,《法音》1999年第9期,第31页。
    [2][清]俞蛟著,《梦厂杂著·临清寇略》,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
    [3]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1。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1]参见戴康生、彭耀,《当代新兴宗教》,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310-311页。
    [2]秦宝琦、桑麟榆、任佳骏著:《说古道今话邪教》,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3页。作者认为,清代的邪教包括清朝中叶以来的以“会”、“道”、“门”为组织形式的民间秘密教派,其中“会道门在性质上也属邪教之列”。
    [3]夏春涛,《太平天国宗教“邪教”说辩正》,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在该文中,作者指出,民间宗教被定为“邪教”,有宗教与政治两方面的因素,不过以政治因素为主,即统治者主要出于维护其统治的政治考虑。
    [1][西班牙]佩佩·罗德里格斯著,石灵译,《痴迷邪教——邪教的本质、防范及处置》,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5页。
    [2]新宗教,这一名词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英语为New Religion,在中文里译为“新宗教”、“新兴宗教”等名称。它是指新出现的,新兴起的宗教,或者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宗教。新宗教在教义、形式、组织等方面还有其他一些与传统宗教不同的特点。有学者给新兴宗教下定义为新兴宗教是一些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脱离传统宗教的常轨并提出了某些新的教义或礼仪的宗教运动和宗教团体。关于新宗教问题,参见罗伟虹著,《世界邪教与反邪教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3页。戴康生主编,《当代新兴宗教》,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3]王大为,《美国现代史上的邪教与反邪教运动》,《论邪教》,社会问题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7-188页。
    [4]转见由明言博士学位论文,《邪教犯罪研究》,吉林大学,2005年。
    [1]何秉松著,《恐怖主义·邪教·黑社会》,群众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233页。
    [1]秦宝琦著,《中国地下社会·再版前言》(第一卷),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2]欧大年著,《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刘心勇、严耀中、邢丙彦、陆惟信、田金星、蒋小文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3]价值无涉,是韦伯倡导的和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准则,要求研究工作者在进行研究时,不能带有任何价值取向,学术研究只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不解决“应当是什么”的问题。见马克斯·韦伯著,王容芬译,《儒教与道教》,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5页,注1。
    [1][意]贝卡利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2][意]加罗法洛著,《犯罪学》,耿伟、王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22页。
    [3]参见高格著,《比较刑法学》,长春出版社1991年版,第82-83页。
    [1]转见《列文森与<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美]列文森著,《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中国政治制度史教研室编,《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前言》(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
    [1]戴玄之著,《中国秘密宗教与秘密会社》(下),台北: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706页。
    [2]濮文起著,《中国民间秘密宗教·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版。
    [3]马西沙著,《清代八卦教·前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程歗、曹新宇,《20世纪规模最大的中国民间教门田野调查一评路遥<山东民间秘密教门》,《清史研究》,2002年第4期。
    [2]蔡少卿著,《中国秘密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3]程歗、曹新宇,《20世纪规模最大的中国民间教门田野调查——评路遥<山东民间秘密教门》,《清史研究》,2002年第4期。
    [4]程歗、曹新宇,《20世纪规模最大的中国民间教门田野调查——评路遥《山东民间秘密教门》,《清史研究》,2002年第4期。
    [1]郑永华著,《清代秘密教门治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1]秦宝琦著,《中国地下社会》(第一卷),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2]濮文起著,《秘密教门——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溯源·导言》。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宋军著,《清代弘阳教研究·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梁景之著,《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土社会》,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扉页。
    [3]程歗、曹新宇,《20世纪规模最大的中国民间教门田野调查——评路遥《山东民间秘密教门》,《清史研究》,2002年第4期。
    [1]李世瑜,《民间宗教研究之方法论再议——兼评路遥<山东民间秘密教门>》,《世界宗教研究》,2001第3期。
    [2]武乾,《中国古代对巫术邪教的法律惩禁》,《法学》,1999年第9期。
    [3]赫治清,《清代邪教与清朝政府对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2003-2004年号)。北京:中华书局,2004。
    [1]戴玄之著,《中国秘密宗教与秘密会社·序》(上),台北:商务印书馆,1990版。
    [2]戴玄之著,《中国秘密宗教与秘密会社》(上),台北:商务印书馆,1990版,第102页。
    [3]欧大年著,《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刘心勇、严耀中、邢丙彦、陆惟信、田金星、蒋小文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4页。
    [4]戴玄之,《白莲教的本质》,《台北师大学报》,1967年6月号。
    [1]戴玄之著,《中国秘密宗教与秘密会社》(上),台北:商务印书馆,1990版,第103页。
    [2]戴玄之著,《中国秘密宗教与秘密会社》(上),台北:商务印书馆,1990版,第77-279页。
    [3]戴玄之著,《中国秘密宗教与秘密会社·序》(上),台北:商务印书馆,1990版。
    [4]庄吉发著,《清史论集》(十六),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版,第326页。
    [1]林万传著,《先天道研究·序》,台北:天巨书局,1986年版。
    [2]郑志明著,《台湾民间宗教论集·自序》,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
    [3]林万传著,《先天道研究·戴序》,台北:天巨书局,1986年版。
    [4]关于欧美学者对中国古代教门的研究状况的具体情形,可参见郑永华的著作《清代秘密教门治理》第17-18页。
    [1]郭成伟主编,《中国古代邪教与恐怖犯罪问题研究·序言》,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
    [1]马克斯·韦伯著,王容芬译,《儒教与道教》,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9-20页。
    [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卷35,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1页。
    [2]林纪东,《刑事政策学》,台湾编译馆,1969年,第24页。
    [3]张纯利,《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邪教问题研究》,载《公安大学学报》,2001第2期。
    [1]王命岳《家训》,《切问斋文钞》卷9,转见冯尔康、常建华著,《清人社会生活》,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页。
    [2]冯尔康、常建华著,《清人社会生活》,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页。
    [3]冯尔康、常建华著,《清人社会生活》,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年版,第316-317页。
    [4]冯尔康、常建华著,《清人社会生活》,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年版,第318页。
    [5]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6页。
    [6]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7页。
    [1]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5页。
    [2][清]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25,《户口》,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3]乾隆《泾县县志》,卷3,(下)。
    [4]《备荒通论》,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39。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4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5]周凯,《内自讼斋文钞》卷1,《纪邪匪齐二寡妇之乱》。转见赫治清《清代“邪教”与清朝政府对策》,《清史论从》2003-2004年。
    [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15、16、32、64、68、89页。
    [2]萧一山,《清代通史》(一),(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62年版,第892页。
    [3][美]列文森著,郑大华、任菁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页。
    [1]萧一山,《清代通史》(一),(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62年版,第893页。
    [2]萧一山,《清代通史》(一),(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62年版,第892页。
    [3]萧一山,《清代通史》(一),(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62年版,第904页。
    [4]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0页。
    [1]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0页。
    [2]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1页。
    [3]萧一山,《清代通史》(一),(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62年版,第793页。
    [4]萧一山,《清代通史》(一),(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62年版,第793页。
    [1]萧一山,《清代通史》(二),(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62年版,第127页。
    [2]萧一山,《清代通史》(二),(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62年版,第127页。
    [3]关于清代官场贪渎之大案、巨案及具体案情,可见萧一山的《清代通史》第二册、牛创平、牛冀青编著的《清代一二品官员经济犯罪案件实录》。
    [4]萧一山,《清代通史》(二),(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62年版,第222页。
    [5]李星,《民间邪教意识形态背景透视》,载《西藏研究》,1999年第4期。
    [6]萧一山,《清代通史》(二),(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62年版,第132-133页。
    [1]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余英时著,《余英时文集》,第3卷,《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8页。
    [2]李光福,《明清之际世俗功利价值观的盛行及其意义》,载《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3]冯尔康、常建华著,《清人社会生活》,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年版,第309页。
    [4]冯尔康、常建华著,《清人社会生活》,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
    [1]《歙县志》,转见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卷32,藏于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古籍室。
    [2][明]张瀚撰,《松窗梦语》,卷4。
    [3][清]沈垚撰,《费席山先生七十双寿序》,《落帆楼文集》,卷24。
    [4]《雍正硃批谕旨》,雍正二年五月九日,刘于义折。
    [5]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余英时著,《余英时文集》,第3卷,《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34-335页。
    [1]参见陈亚平著,《清代法律视野中的商人社会角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引言第五页注2,
    [2]马克斯·韦伯著,王容芬译,《儒教与道教》,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07页。
    [3]唐凯麟、陈科华著,《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4]唐凯麟、陈科华著,《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5]唐凯麟、陈科华著,《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1][美]列文森著,郑大华、任菁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2]同上书,第289页。
    [3]同上书,第4-5页。
    [4]同上书,第5页。
    [5]同上书,第8页。
    [6]同上书,第9页。
    [1][清]颜元撰,《四书正误》,卷1。
    [2]唐凯麟、陈科华著,《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10页。
    [3]《潜书·存言》
    [4]《潜书·富民》
    [5]《潜书·富民》
    [6][清]顾炎武编著,《日知录》,卷3,锦江书院藏板,第9-10页。藏于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古籍室。
    [1]李光福,《明清之际世俗功利价值观的盛行及其意义》,载《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2]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1。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3]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122页。
    [4]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31。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5]李光福,《明清之际世俗功利价值观的盛行及其意义》,载《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28。
    [2]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11。
    [3]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4]姚廷遴,《历年记》。见上海人民出版社编,《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4-85页。
    [5]雍正,《淞南志》,卷2,《风俗》,第4本,第696页。
    [6]道光,《昆新两县志》,卷1,《风俗》第15本,26页。
    [7][清]王士雄,《归砚录》卷二,14b-15a页。见王士雄辑,《潜斋医学丛书》,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1]王国平、唐力行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1页。
    [2]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页。
    [3]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2页。
    [4]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23页。
    [1]卜正民,《为权力祈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2]潘光旦,《派与汇》。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7页。
    [1]余新忠著,《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5页。
    [2]光绪《宜城县志》卷36,《祥异》。
    [3]嘉庆《泾县志》卷27,《灾祥》。
    [4]孙绍聘著,《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P22页。
    [1]《清高宗实录》,卷1373。
    [2]李卫,《钦遵圣谕条例事宜》,见《钦领州县事宜》,《宦海指南》丛书本。
    [3][清]赵翼著,《檐曝杂记》,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59页。
    [4][清]黄印撰,《锡金识小录》,卷1,《社米》。
    [5]《图赈法》,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42。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4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6][清]张应昌编,《清诗铎》,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66页。
    [7][清]张应昌编,《清诗铎》,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40页。
    [1]孙绍聘著,《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4页。
    [2]孙绍聘著,《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5页。
    [3][清]张应昌编,《清诗铎》,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40页。
    [4]黄卯,《锡金识小录》,卷1,《米价》。
    [5]叶世远,《与浙江黄抚军请开米禁疏》,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44。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4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6][清]张应昌编,《清诗铎》,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39页。
    [1]《清高宗实录》,卷269。
    [2]《新华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934页。
    [3]余新忠著,《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0页。
    [4]余新忠著,《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5]余新忠著,《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105页。
    [6][清]潘亦隽撰,《三松堂自订年谱》,见《三松堂集》,5a页,同治九年刊本。
    [7]嘉庆《贞丰里志》,卷下,《杂录》,第6本,第443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4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7页。
    [2]嘉庆《泾县志》,卷27,《灾祥》。
    [3]余新忠在其著作《清代瘟疫与与社会》一书中,对清代江南各地的出现的瘟疫次数进行了详细的统计,较为可信,本文主在此主要借鉴的是其研究成果。
    [4]余新忠著,《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123页。
    [5]关于清人对于瘟疫的认识,参见余新忠著,《清代江南瘟疫与社会》,第四章。
    [1]余新忠著,《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218页。
    [2]同上书,第244页。
    [3]参见范行准撰,《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上海:华东医务生活社,1953年版,第128-129页。
    [4]余新忠著,《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5页。
    [5]同上书,第246页。
    [1]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第203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
    [2]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第204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
    [3]同上。
    [4]同上。
    [5]余新忠著,《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4页。
    [6]乾隆《吴江县志》,卷37,《人物·别录》,第4册,第1110-1111页。
    [7]光绪《丹徒县志》,卷36,《人物·尚义·义举附》,第2册,第700-701页。
    [8]余新忠著,《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6页。
    [9]同上书,第224页。
    [1]《清史稿》,卷116,《职官志三》。
    [2]余新忠著,《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1页。
    [3]同上书,第259页。
    [4]同上书,第286页。
    [5]梁其姿:《明清预防天花措施之演变》,见《国史释论》,第239页。转见余新忠著,《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
    [6]郑梁:《寒村安庸集》卷一,见《四库存目集部》,第256册,第350页。
    [7]王士雄著,《王孟英医案》,卷1,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页。
    [8]邵登瀛《温毒病论》。见干祖望等编写,《吴中医集》,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406页。
    [1]《清高宗实录》,卷269。
    [2]《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19辑,第826页,雍正十年间闰五月初六日,刘于义奏折。
    [3]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9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8页。
    [1]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9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78页。
    [2]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27-128页。
    [3]冯尔康、常建华,《清人社会生活》,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1]冯尔康、常建华,《清人社会生活》,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页。
    [2]光绪《崇明县志》,卷17,《杂志》。
    [3]冯尔康、常建华,《清人社会生活》,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1页。
    [4][清]陈康祺撰,《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上),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6页。
    [5]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册,第2298-2300页。
    [6]许大龄著,《清代捐纳制度》,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第5页。
    [1]王先谦撰,《九朝东华录》,乾隆七年八月,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古籍室藏书。
    [2]转见邵雍著,《中国会道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3页。
    [3]冯尔康、常建华著,《清人社会生活》,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页。
    [4][梁]宗懔原著,谭麟译注,《荆楚岁时记译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5页。
    [5]嘉庆,《芜湖县志》,卷1,《风俗》。
    [1][清]田文镜著,《抚豫宣化录》,卷4,《严禁迎神赛会以正风俗事》。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
    [2]佚名撰,《松下杂钞》,卷2。转见谢国桢著,《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页。
    [3]《清世祖实录》,卷131。
    [4]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礼律·祭祀》,卷16,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40页。
    [1]《清圣祖实录》,卷238。
    [2]《清世宗实录》,卷67。
    [3]《清世宗实录》,卷67。
    [4]冯尔康、常建华,《清人社会生活》,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年版,第305页。
    [5][清]黄育楩,《破邪详辩》。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辑,第59页。
    [1]《晋书·孙恩传》
    [2]《隋书·炀帝上》
    [3]《资治通鉴》,卷187,唐高祖武德元年十二月。
    [4]《宋史纪事本末》,卷32。
    [5]《清世祖实录》,卷17。另可见王先谦,《九朝东华录》,卷2,第3册,第10页。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古籍室藏书。
    [6]光绪《曲垣县志》,卷4,《兵防》。
    [7]《清世祖实录》,卷33。
    [8][清]纪昀著,《阅微草堂笔记》,卷1,《滦阳消夏录一》。天津:天津古籍书店,1980年版。
    [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84年版,第7册,第1221-1222页。
    [1]《清高宗实录》,卷273。另见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中国政治制度史教研室合编,《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44页。
    [2]《清高宗实录》,卷265。
    [3]《清高宗实录》,卷309。另可见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中国政治制度史教研室合编,《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48页。
    [4]李国屏著,《清门考源》,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影印),第61-62页。
    [5]秦宝琦、[美]王大为、(加)白素珊,《千年王国与白阳世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页。
    [1]《清仁宗实录》,卷274。
    [2]欧大年著,《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邢丙彦、陆惟信、田金星、蒋小文等译,周育民、刘昶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5页。
    [3]欧大年,《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邢丙彦、陆惟信、田金星、蒋小文等译,周育民、刘昶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0页。
    [4]《青溪寇轨》。
    [1][明]矍九思,《万历武功录》,卷1,第1册,第62页。北京:中华书局影印。
    [2]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3]杨宽,《论农民战争中革命思想的作用及其与宗教的关系》,载《学术月刊)(上海),1960年第7期。
    [1]刘平著,《文化与叛乱》,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47页。
    [2]《明史》,卷226,《吕坤传》。
    [3]《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十六年六月六日陕西道监察御史徐继承畲奏折。
    [4]练子宁,《与叶知县书》。载潘锡恩,《乾坤正气集》,卷186。
    [5]刘平著,《文化与叛乱》,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46-347页。
    [1]《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十六年六月六日陕西道监察御史徐继承畲奏折。
    [2]刘平,《文化变异:明清“邪教”教义的形成与内涵》,《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黄育楩,《破邪详辩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2]马西沙、韩秉方著,《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6页。
    [3]黄育楩,《破邪详辩》,卷3,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4]马西沙、韩秉方著,《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0页。
    [5]《叹世无为卷》,转见邵雍著,《中国会道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1]道世《法苑珠林劫量篇》,转见邵雍著,《中国会道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3页。
    [2][清]黄育楩,《破邪详辩》,卷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3页。
    [3][清]黄育楩,《破邪详辨》,卷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5-16页。
    [4]《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河南巡抚胡宝瑔奏折附件。
    [1]马西沙、韩秉方著,《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12页。
    [2]邵雍著,《中国会道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页。
    [3]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辑,第65页。
    [1]《军机处录副奏折》,嘉庆二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湖广总督马慧裕奏折。
    [2][清]那彦成撰,《那文毅公奏议》,卷42。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21辑第207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
    [1][清]那彦成撰,《那文毅公奏议》,卷42。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21辑第207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
    [2]朱批奏折,嘉庆二十四年正月十六日河南巡抚陈若霖奏折。
    [3]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中国政治制度史教研室合编,《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06-607页。
    [4]朱批奏折,道光四年三月十八日署理山东巡抚琦善奏折。
    [1]马西沙、韩秉方著,《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101-1102页。
    [2][清]黄育楩,《破邪详辨》,卷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5页。
    [3][清]黄育楩,《破邪详辩》,卷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7页。
    [4][清]黄育楩,《又续破邪详辩一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1页。
    [5][清]黄育楩,《又续破邪详辩一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1页。
    [6][清]黄育楩,《破邪详辩》,卷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5-16页。
    [1][清]黄育楩,《又续破邪详辩一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1页。
    [2]《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十八年七月二十六日,河南巡抚蒋炳奏折附刘郭氏供词。
    [3]《安徽抬天三乘二会案》,江南总督赵弘恩、安徽巡抚赵国麟奏折,《史学旬刊》第11期。
    [4]《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十八年七月二十六日河南巡抚蒋炳奏折附件《刘郭氏等供词》。
    [1]《明神宗实录》,卷59
    [2]赫治清,《清代邪教与清朝政府对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2003-2004年号)。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38页。
    [3]同上。
    [1][清]黄育楩,《续破邪详辨一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89-90页。
    [2][清]黄育楩,《破邪详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89页。
    [3][清]余治编,《得一录》,卷7,50a页,藏于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古籍室。
    [4]雍正,《淞南县志》,卷2,《风俗》,第4本,第696页。
    [5]光绪,《华亭县志》,卷23,《杂志风俗》,第3册,第1732页。
    [6]民国,《萧山县志稿》,卷1,《疆域门·风俗》,第1册,第93-94页。
    [7]光绪《嘉兴府志》,卷34,《风俗》,第2册,第824页。
    [8][清]余治编,《得一录》,卷7,50b页。
    [1]《清世祖实录》,卷104。
    [2]《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十八年八月,直隶总督方观承奏折并附件。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9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4-165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9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4-175页。
    [2]《军机处录副奏折》,嘉庆十一年五月十二日,陕甘总督倭什布奏折。
    [3]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室、资料室编,《清中期五省白莲教起义资料》,(第1册),乾隆五十九年十月六日陕甘总督勒保奏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1]《雍正硃批谕旨》,雍正十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版,第7册,第10页。
    [2]朱批奏折,嘉庆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直隶总督那彦成奏折。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9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8页。
    [4]《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三年十二月二十日署理山东巡抚琦善奏折。
    [5]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1页。
    [6]《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十年七月十三日提督浙江总兵官史弘蕴奏折。
    [1]《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河南巡胡宝琼奏折。
    [2]朱批奏折,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河南巡抚胡宝王泉奏折附件。
    [3]《军机处录副奏折》,嘉庆十一年五月十二日陕甘总督倭什布奏折。
    [4]赫治清,《清代邪教与清朝政府对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2003-2004年号)。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35页。
    [5][清]沈兆淫辑,《蓬窗随录》,清光绪18年天津沈氏刊本,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1]《军机处录副奏折》,嘉庆二十四年闰四月二十八日湖北巡抚张映汉奏折。
    [2]朱批奏折,乾隆三十七年五月十二日山东按察使国泰奏折附件。
    [3]朱批奏折,乾隆三十七年五月十六日山东巡抚徐绩奏折。
    [4]朱批奏折,乾隆三十七年五月十六日山东巡抚徐绩奏折。
    [5]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81-582页。
    [1]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中国政治制度史教研室合编,《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24页。
    [2]《清高宗实录》,卷267。
    [3]《剿捕临清逆匪纪略》,第3卷。阳谷县政协、临清市政协编,李印元主编,《王伦起义史料》,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36页。
    [4]同上书,第35-36页。
    [5]同上书,第35-36页。
    [6]同上书,第33-34页。
    [7]《清仁宗实录》,卷302。
    [8]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中国政治制度史教研室合编,《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24页。
    [9]《清仁宗实录》,卷302。
    [1]励廷仪,《请严禁邪教惑民以杜奸萌以靖民事》,《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3辑。
    [2]《清高宗实录》,卷269。
    [3]转见马西沙、韩秉方著,《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59页。
    [4]孟森,《满文老档译件论证之一》,转见郑永华著:《清代秘密教门治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9-60页。
    [1]《清高宗实录》,卷269。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9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5页。
    [3]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中国政治制度史教研室合编,《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24页。
    [4]朱批奏折,雍正六年二月二十日漕运总督张大有奏折。
    [5]转见马西沙、韩秉方著,《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59页。
    [6][清]黄育楩,《破邪详辨》,卷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5页。
    [1]《清高宗实录》,卷269。
    [2]《清高宗实录》,卷271。
    [3]《清仁宗实录》,卷343。
    [4]《清仁宗实录》,卷351。
    [5]《清仁宗实录》,卷269。
    [6]《清仁宗实录》,卷258。
    [1]《清仁宗实录》,卷243。
    [1]杨付军、沈乃煌,《曝光伪科学》,北京: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1]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766,《礼律·祭祀》
    [2]《清世祖实录》,卷22。
    [3]《清世祖实录》,卷14。
    [4]张晋藩著,《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26页。
    [1]《清史稿·刑法志一》
    [2]《清史稿·刑法志一》
    [3]《大清律集解》,“凡例”部分,《大清律例全书》
    [4]《新修律例统筹编成·序》。转见张晋藩著,《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29页。
    [5]《清史稿·高宗本纪》
    [1]杨一凡、田涛主编,王宏治、李建渝点校,《大清律集解附例》,卷11,《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五册,第238页。
    [2]薛允升撰,怀效锋、李鸣点校,《唐明律合编》,卷9,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76页。
    [1]杨一凡、田涛主编,王宏治、李建渝点校,《大清律集解附例》,卷11,《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五册,第238-239页。
    [2]薛允升撰,怀效锋、李鸣点校,《唐明律合编》,卷9,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77页。
    [3]马建石、杨育棠,《大清律例通考校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43页。
    [4]马建石、杨育棠,《大清律例通考校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43页。
    [1]马建石、杨育棠,《大清律例通考校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15页。
    [2]《大清律例根原·礼律一·祭祀》,卷40,安徽敷文书局刊印,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3]《大清律例根原·礼律一·祭祀》,卷40,安徽敷文书局刊印,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4]《大清律例根原·礼律一·祭祀》,卷40,安徽敷文书局刊印,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1]《大清律例根原·礼律一·祭祀》,卷40,安徽敷文书局刊印,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2]马建石、杨育棠,《大清律例通考校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44页。
    [3]马建石、杨育棠,《大清律例通考校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43页。
    [4]《大清律例·礼律·祭祀》(雍正三年内府刻本),卷11,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编,《四库未收书辑刊》1辑·26册,北京出版社,第203页。
    [5]马建石、杨育棠,《大清律例通考校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45页。
    [1]刑部尚书励廷仪折,雍正元年十二月初七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大清律例根原·礼律一·祭祀》,卷40,安徽敷文书局刊印,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3]《大清律例根原·礼律一·祭祀》,卷40,安徽敷文书局刊印,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1]《大清律例根原·礼律一·祭祀》,卷40,安徽敷文书局刊印,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2]《大清律例根原·礼律一·祭祀》,卷40,安徽敷文书局刊印,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3]薛允升,《读例存疑》,卷18。
    [4]《大清律例根原·礼律一·祭祀》,卷40,安徽敷文书局刊印,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1]《大清律例根原·礼律一·祭祀》,卷40,安徽敷文书局刊印,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2]《大清律例根原·礼律一·祭祀》,卷40,安徽敷文书局刊印,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3]《宣宗成皇帝圣训》,卷80,《靖好宄》。
    [4]《大清律例根原·礼律一·祭祀》,卷40,安徽敷文书局刊印,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5]《大清律例根原·礼律一·祭祀》,卷40,安徽敷文书局刊印,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1]《大清律例根原·礼律一·祭祀》,卷40,安徽敷文书局刊印,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2]《大清律例根原·礼律一·祭祀》,卷40,安徽敷文书局刊印,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3]《大清律例根原·礼律一·祭祀》,卷40,安徽敷文书局刊印,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4]《清高宗实录》,卷271。
    [1]薛允升,《读例存疑》,卷18。
    [2]《大清律例根原·礼律一·祭祀》,卷40,安徽敷文书局刊印,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3]杨一凡、田涛主编,王宏治、李建渝点校,《大清律集解附例》,卷11,《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五册,第241页。
    [1]《大清律例根原·礼律一·祭祀》,卷41,安徽敷文书局刊印,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2]薛允升,《读例存疑》,卷19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辑,第170页。
    [1]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礼律·祭祀》,卷16,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78页。
    [2]吴坛著,马建石、杨育棠主编,《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94页。
    [1]薛允升,《读例存疑》,卷25。
    [2]薛允升,《读例存疑》,卷25。
    [3]薛允升,《读例存疑》,卷25。
    [1]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贼盗》,卷18,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73-374页。
    [1]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刑律·贼盗上》,卷23,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68页。
    [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6。
    [3]吴坛著,马建石、杨育棠主编,《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63页。
    [4]吴坛著,马建石、杨育棠主编,《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63页。
    [5]《宋刑统·贼盗律》,卷18,薛梅卿点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1]《大清律例根原·刑律一·贼盗上》,卷53,安徽敷文书局刊印,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2]《大清律例根原·刑律一·贼盗上》,卷53,安徽敷文书局刊印,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3]吴坛著,马建石、杨育棠主编,《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62页。
    [4]《大清律例根原·刑律一·贼盗上》,卷53,安徽敷文书局刊印,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5]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刑律·贼盗上》,卷23,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68页。
    [6]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刑律·贼盗上》,卷23,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68页。
    [7]《大清律例根原·刑律一·贼盗上》,卷53,安徽敷文书局刊印,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8]《大清律例根原·刑律一·贼盗上》,卷53,安徽敷文书局刊印,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1]《大清律例根原·刑律一·贼盗上》,卷53,安徽敷文书局刊印,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2]薛允升,《读例存疑》,卷25。
    [1]杨一凡、田涛主编,齐钧点校,《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七册,《点校说明》。
    [2]杨一凡、田涛主编,齐钧点校,《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七册,第233页。
    [3]杨一凡、田涛主编,齐钧点校,《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册,第239页。
    [4]杨一凡、田涛主编,齐钧点校,《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册,第240页。
    [1]杨一凡、田涛主编,齐钧点校,《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册,第241页。
    [2]杨一凡、田涛主编,齐钧点校,《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册,第241页。
    [1]吴坛著,马建石、杨育棠主编,《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42页。
    [2]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礼律·祭祀》,卷16,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77页。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一),乾隆十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210页。
    [1]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礼律·祭祀》,卷16,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76页。
    [2]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礼律·祭祀》,卷16,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76页。
    [3]《清仁宗实录》,卷334。
    [1]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礼律·祭祀》,卷16,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76页。
    [2]吴坛著,马建石、杨育棠主编,《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46页。
    [3]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刑律·贼盗上》,卷23,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68页。
    [1]《大清律例根原·礼律一·祭祀》,卷40,安徽敷文书局刊印,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2][清]祝庆祺、鲍书云《续增刑案汇览》,卷4,“禁止师巫邪术”。[清]祝庆祺、鲍书云、潘文舫、何维楷编,《刑案汇览三编》,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册,第86-87页。
    [1][清]祝庆祺、鲍书云《刑案汇览》,卷10,“禁止师巫邪术”。祝庆祺、鲍书云、潘文舫、何维楷编,《刑案汇览三编》,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册,第228-229页。
    [2]《大清律例根原·礼律一·祭祀》,卷40,安徽敷文书局刊印,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3][清]赵尔巽撰,《清史稿》(二),卷144,北京:中华书局,1985版,第1119页。
    [4]福建巡抚刘世明折,雍正七年十月十三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6辑,第917页。
    [5]《朱批奏折》,云南总督庆复奏,乾隆四年十一月十二日。
    [1]薛允升,《读例存疑》,卷2。
    [2][清]薛允升著:《唐明律合编》,怀效锋、李鸣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页。
    [3]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名例律》,卷5,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页。
    [1]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名例律》,卷5,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页。
    [2]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名例律》,卷5,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页。
    [3]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名例律》,卷5,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页。
    [1]《大清律例根原·礼律一·祭祀》,卷40,安徽敷文书局刊印,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2]《大清律例根原·礼律一·祭祀》,卷40,安徽敷文书局刊印,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3]《大清律例根原·礼律一·祭祀》,卷40,安徽敷文书局刊印,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4]《清仁宗实录》,卷269。
    [5]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3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11页。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二),乾隆十一年七月二十九日,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页。
    [1]《清高宗实录》,卷273。
    [2]《清仁宗实录》,卷257。
    [3]《清仁宗实录》,卷278。
    [4]《清仁宗实录》,卷325。
    [5]《清仁宗实录》,卷339。
    [6]《清仁宗实录》,卷343。
    [1]高铭喧、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98页。
    [2]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名例律》,卷4,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104页。
    [3]《大清律例根原·礼律一·祭祀》,卷40,安徽敷文书局刊印,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4][清]祝庆祺、鲍书云《续增刑案汇览》,卷4,“禁止师巫邪术”。祝庆祺、鲍书云、潘文舫、何维楷编,《刑案汇览三编》,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看到,第4册,第88-89页。
    [1]《清仁宗实录》,卷277。
    [2][清]祝庆祺、鲍书云《刑案汇览》,卷10,“禁止师巫邪术”。祝庆祺、鲍书云、潘文舫、何维楷编,《刑案汇览三编》,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册,第388页。
    [3]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名例律》,卷5,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18页。
    [4]杨一凡、田涛主编,王宏治、李建渝点校,《大清律集解附例》,卷11,《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五册,第238页。
    [5]《大清律例根原·礼律一·祭祀》,卷40,安徽敷文书局刊印,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藏。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辑,第169-170页。
    [2][意]贝卡里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3][意]贝卡里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1]《大清律例·礼律·祭祀》,卷16,田涛、郑秦点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77页。
    [2]《大清律例·礼律·祭祀》,卷16,田涛、郑秦点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77页。
    [3]《大清律例·礼律·祭祀》,卷16,田涛、郑秦点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1]郑永华著:《清代秘密教门治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2]胡星桥、邓又天点校,《读例存疑点注》,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95-400。
    [3][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20页。
    [1]《明太祖实录》,卷53。
    [2][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12页。
    [3][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12页。
    [1]郑牧民,《论邪教犯罪》,湘潭大学博士,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2]由明言,《邪教犯罪研究》,吉林大学博士,2005年学位论文。
    [3]在这里,我并不想对清代惩治邪教立法的内容做价值上的评判。而且,以现代的观念来评判历史,本来也是不科学的。不过,就清代立法本身的技术规范方面的不足和缺陷进行分析,还是必要和可行的,毕竟,这是历史本来就存在的客观实在。我的分析只不过是指出其本身就已经存在的这种存在而已。
    [1][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故宫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27辑,浙江巡抚黄叔琳奏折。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9年版。
    [2][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文献科编,《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34辑,两广总督李侍尧奏折。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2年。
    [3][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文献科编,《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34辑,陕甘总督勒尔奏折。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2年。
    [1]梁景之,《从“邪教”案看清代国家权力与基层社会的关系》,《清史研究》,2003年,第3期。
    [1]《孟子·梁惠王上》
    [2]《管子·治国》
    [3]《管子·牧民》)
    [4]辛明编著,《犯罪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第156页。
    [1]《清圣祖实录》,卷81,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37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一),乾隆六年六月二十三日,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728页。
    [3]《清世宗实录》,卷3。
    [1]《清史稿》(一),卷10,本纪10,高宗本纪1,中华书局,1997年(影印本),第154页。
    [2]乾隆三十九年,工科给事中李漱芳奏折。《剿捕临清逆匪纪略》,卷4。见阳谷县政协、临清市政协编,李印元主编,《王伦起义史料》,1995年版,第44页。
    [3]乾隆三十九年,工科给事中李漱芳奏折。《剿捕临清逆匪纪略》,卷4。见阳谷县政协、临清市政协编,李印元主编,《王伦起义史料》,1995年版,第44-45页。
    [4]戴逸、李文海主编,《清通鉴》,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册,第5250页。
    [5]戴逸、李文海主编,《清通鉴》,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第12册,第5251页。
    [1]《论语·为政》
    [2]《论语·颜渊》
    [3]《孟子·滕文公上》
    [4]《荀子·富国》
    [5]周振鹤撰集,顾美华点校,《圣谕广训》,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
    [6]见周振鹤撰集,顾美华点校,《圣谕广训》,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
    [7]王先谦,《九朝东华录》,卷1,第1册,第24页。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古籍室藏书。
    [1]王先谦,《九朝东华录》,卷5,第5册,第19页。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古籍室藏书。
    [2]《清圣祖实录》,卷34。
    [3]周振鹤撰集,顾美华点校,《圣谕广训》,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582页。
    [4]周振鹤撰集,顾美华点校,《圣谕广训》,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581页。
    [1]雍正,《圣谕广训》。周振鹤撰集,顾美华点校,《圣谕广训》,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290页。
    [2]《清仁宗实录》,卷312。
    [3]《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江西巡抚裴(彳率)度折,雍正二年九月二十八日。《雍正硃批谕旨》,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版,第7册,第10页。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二),乾隆十一年七月二十九日,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页。
    [1]《清仁宗实录》,卷73,中华书局。
    [2]《御制邪教说》,转见戴逸、李文海主编,《清通鉴》,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册,第4918页。
    [3]《清仁宗实录》,卷229。
    [1]《清仁宗实录》,卷311。
    [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3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8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3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11页。
    [1]《清仁宗实录》,卷258。
    [2]《清仁宗实录》,卷312。
    [3]关于清朝圣圣谕、圣谕广训的解释本情况及清代关于宣讲圣谕的具体制和做法,见周振鹤,《圣谕、<圣谕广训>及其相关的文化现象》。周振鹤撰集,顾美华点校,《圣谕广训》,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581-632 页。
    [1]周振鹤,《圣谕、<圣谕广训>及其相关的文化现象》。周振鹤撰集,顾美华点校,《圣谕广训》,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581-632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辑,第1页。
    [3]黄育楩,《破邪详辩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4页。
    [4]黄育楩,《续刻破邪详辩一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2页。
    [1][清]颜元著,王星贤、张芥麈、郭征点校,《颜元集·存人编·卷二》,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40页。
    [2][清]颜元著,王星贤、张芥麈、郭征点校,《颜元集·存人编·卷二》,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40页。
    [3][清]颜元著,王星贤、张芥麈、郭征点校,《颜元集·存人编·卷二》,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42-143页。
    [4]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版,第69-70页。
    [1]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页,第209页。
    [2]张晋藩著,《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3]萧一山,《清代通史》(一),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62年版,第880页。
    [4]萧一山,《清代通史》(一),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62年版,第880-881页。
    [5]萧一山,《清代通史》(一),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62年版,第881页。
    [1]牛创平、牛冀青编著,《清代一二品官员经济犯罪案件实录·前言》,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牛创平、牛冀青编著,《清代一二品官员经济犯罪案件实录·前言》,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3]《清世宗实录》,卷3,北京:中华书局,1985页,第78-79页。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一),乾隆八年闰四月初九日,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849页。
    [1]《清世宗实录》,卷21。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一),乾隆二年十一月初五日,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233页。
    [3]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礼律·祭祀》,卷16,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78页。
    [4]寇玉纂定,《条例约编》,乾隆癸丑夏,卷58,安徽臬署藏板,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古籍室藏书。
    [5]寇玉纂定,《条例约编》,乾隆癸丑夏,卷58,安徽臬署藏板,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古籍室藏书。
    [1]《清高宗实录》,卷268。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二),乾隆十八年七月十七日。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681页。
    [3]《清仁宗实录》,卷246。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五),乾隆三十三年十一月十一日,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591页。
    [2][清]薛允升,《读律存疑》,卷18。
    [3]《清仁宗实录》,卷279。
    [1]《大明律·户律一》,卷4,怀效锋点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6-47页。
    [2]《大明律·问刑条例·户律一》,怀效锋点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明太祖实录》,卷209。
    [4]《大清律例》,田涛、郑秦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76页。
    [5]《清圣祖实录》,卷15,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明太祖实录》,卷53。
    [2]《明太祖实录》,卷53。
    [3]王先谦,《九朝东华录·顺治》,卷1,第3册,第5页。藏于中国政法图书馆古籍室。
    [1]《大清律例》,田涛、郑秦点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75-276页。
    [2][清]王士祯撰,勒斯仁点校,《乡言解颐》,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80-81页。
    [3]萧一山,《清代通史》(一),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62年,第809-810页。
    [1][清]梁章钜撰,陈铁民点校,《浪迹丛谈·续谈·三谈》,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9-81页。
    [2]《清高宗实录》,卷271。
    [3]《清高宗实录》,卷274。
    [4]凌燽,《禁罗教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11页。
    [5]《清高宗实录》,卷271。
    [6]《清仁宗实录》,卷277。
    [1]《清仁宗实录》,卷277。
    [2]《清仁宗实录》,卷278。
    《王殿魁供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辑,第47页。
    [1]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0页。
    [2]《清高宗实录》,卷273。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三),乾隆二十七年八月二十一日,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949-950页。
    [2]《清仁宗实录》,卷314。
    [3][清]梁章钜撰,陈铁民点校,《浪迹丛谈·续谈·三谈》,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9-81页。
    [1]《清高宗实录》,卷269。
    [2]《清高宗实录》,卷271。
    [3]《清仁宗实录》,卷243。
    [1]《清世祖实录》,卷6。
    [2]《清朝文献通考》,卷21,第5043页。又见《世祖实录》,卷7。
    [3]《清朝文献通考》,卷21,第5043页。
    [4]徐炳宪,《清代知县职掌之研究》,第134页。国立政治大学研究所研究生论文,1971年版。
    [5]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58,第3页。
    [1]《清朝文献通考》,卷19,第5030页。
    [2]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第17章,第223页。
    [3]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58,第3页。
    [4]徐炳宪,《清代知县职掌之研究》,国立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研究生论文,1971年版。
    [5]《大清律例》,田涛、郑秦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77页。
    [6]寇玉纂定,《条例约编》,乾隆癸丑夏,卷58,安徽臬署藏板,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古籍室藏书。
    [1]雍正五年四月二十八日,《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9辑。
    [2]《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1辑,候选知县于存轼折。
    [3]凌燽,《西江视臬纪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3辑,第197-21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4]《清高宗实录》,卷271。
    [5]《清高宗实录》,卷969。
    [1]《清高宗实录》,卷969。或见《乾隆朝上谕档》(七),第713-714页,乾隆三十九年十月二十六日。
    [2]徐炳宪,《清代知县职掌之研究》,国立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研究生论文,1971年版。
    [3]《清朝续文献通考》,卷25,第7756页。
    [4]《仁宗睿皇帝圣训》,卷98,《靖奸宄》。
    [5][清]刘锦藻编纂,《清朝续文献通考》,卷25。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6]《清仁宗实录》,卷277。
    [7]《清仁宗实录》,卷277。
    [1]《清仁宗实录》,卷277。
    [2]《再饬力行保甲以绝盗源以安地方事》。[清]戴舒菴著,《天台治略(一)》,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康熙六十年刊本影印,第155页。
    [3]《清仁宗实录》,卷278。
    [4]《清仁宗实录》,卷303。
    [5]《清仁宗实录》,卷317。
    [6]黄育楩,《破邪详辩》,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1页。
    [1]黄育楩,《破邪详辩》,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3页。
    [2]王凤生,《保甲事宜》,见徐栋纂:《保甲书》,卷2,《成规》,道光戊申秋李炜校刊。
    [3]梁景之,《从“邪教”案看清代国家权力与基层社会的关系》,《清史研究》,2003年第3期。
    [4]李彦章,《思恩府新编保甲事宜》,见徐栋纂:《保甲书》,卷2,《成规》,道光戊申秋李炜校刊。
    [5]黄育楩,《破邪详辩》,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0-62页。
    [6]《清仁宗实录》,卷304。
    [7]王凤生,《禁邪教》,见徐栋纂:《保甲书》,卷3,《广存》,道光戊申秋李炜校刊。
    [1]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2]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3]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4]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5]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6]同治《建昌府志》卷10,《轶事,引乾隆姚文光撰志》。
    [7]郝培元,《梅叟闲评》,卷1。
    [8]徐珂,《清稗类钞》,第5册,第2508页。
    [1][清]陈康祺撰《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上),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75页。
    [2]翟中东著,《犯罪控制——动态平衡论的见解》,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三),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914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三),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915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三),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917页。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三),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922页。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三),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922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三),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928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三),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931页。
    [3][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96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三),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962-964页。
    [2][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29页。
    [1]马西沙、韩秉方著,《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77-584页。
    [2]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243,《胡有升传》,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册,第2474页。
    [3]仁和琴川居士编辑:《皇清奏议》,卷2,文海出版社印行。也可见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编年》第1卷,P13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
    [1]引自顺治十七年正月张问政揭帖,转见马西沙、韩秉方著,《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90-591页。也可见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766,《刑部·礼律祭祀》。
    [2]引自顺治十七年正月张问政揭帖,转见马西沙、韩秉方著,《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91页。
    [3]萧一山,《清代通史》(一),(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62年版,第816页。
    [4]《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十六年三月初四日,卷129。
    [1]《朱批奏折》,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山东巡抚李树德折。
    [2]萧一山,《清代通史》(一),(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62年版,第889页。
    [3]萧一山,《清代通史》(一),(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62年版,第889页。
    [4]萧一山,《清代通史》(一),(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62年版,第889-890页。
    [5]萧一山,《清代通史》(一),(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62年版,第887页。
    [1]河南巡抚石文焯奏折附件·特批谕,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2辑,雍正二年五月十八日。
    [2]《清世宗实录》卷21,北京:中华书局,1985版.
    [3]高翔,《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3年。
    [4]戴逸、李文海主编,《清通鉴》,第8册,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85页。
    [5]萧一山,《清代通史》(一),(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62年版,第888页。
    [6]《清世宗实录》,卷21,北京:中华书局,1985版。
    [7]《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江西巡抚裴(彳率)度折,雍正二年九月二十八日。也可见《雍正硃批谕旨》,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版,第7册,第11页。
    [1]转引自刘金光,《雍正皇帝破“邪教”有招》,载《法学》,1999年第9期。
    [2]戴逸、李文海主编,《清通鉴》,第7册,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953页。
    [3]《四库全书》,第422册,第784-785页。
    [4]《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15辑,第612-613页。
    [5]萧一山,《清代通史》(一),(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62年版,第890页。
    [1]萧一山,《清代通史》(一),(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62年版,第892页。
    [2]戴逸、李文海主编,《清通鉴》,第8册,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85-3186页。
    [3][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98页。
    [1]《清高宗实录》,卷265。
    [2]《清高宗实录》,卷270。
    [3]《清高宗实录》,卷968。
    [1]《清高宗实录》,卷270。
    [2]湖广总督鄂尔达、湖南巡抚杨锡绂奏折,《朱批奏折》,乾隆十一年六月十八日。
    [3]四川巡抚纪山奏折,《朱批奏折》,乾隆十一年六月十八日。
    [4]《清高宗实录》,卷273。
    [5]云南总督张允随折,《朱批奏折》,乾隆十一年十月初六日
    [6]《清高宗实录》,卷271。
    [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三),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962-964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五),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455页。
    [2]《清高宗实录》,卷983。
    [3]萧一山,《清代通史》(二),(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62年版,第295-296页。
    [1]马西沙、韩秉方著,《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38页。
    [2]萧一山,《清代通史》(二),(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62年版,第295页。
    [3]吴熊光.《伊江笔录》(上编),转见郑永华著,《清代秘密教门的治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
    [1]《军机处录副奏折》,宜绵奏,嘉庆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室、资料室编,《清中期五省白莲教起义资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册,第239页。
    [3]《清仁宗实录》,卷37。
    [4]《清仁宗实录》,卷38。
    [1]《清仁宗实录》卷73。
    [1]《清仁宗实录》卷73。
    [2]《御制邪教说》。转见戴逸、李文海主编,《清通鉴》,第11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917-4918页。
    [1]刘锦藻编,《清朝续文献通考》,卷242,刑一,十通第十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2]《清仁宗实录》,卷56。
    [1]《清仁宗实录》,卷103。
    [2]石韫玉:《独学庐文稿》,附《拟平邪教折》——代勒保等作。转见郑永华著,《清代秘密教门的治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6页。
    [3]两广总督蒋攸括折,《朱批奏折》,嘉庆十八年十月十六日。
    [1]《遇变罪已诏》,《清仁宗实录》,卷274。或见戴逸、李文海主编,《清通鉴》,第12册,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230页。
    [2]戴逸、李文海主编,《清通鉴》,第12册,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248页。
    [3]戴逸、李文海主编,《清通鉴》,第12册,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251页。
    [4]《清仁宗睿皇帝圣训》,卷102,《靖奸宄》。
    [5]《军机处上谕档》,嘉庆二十年二月十六日,卷101,《靖奸宄》。转见郑永华著,《清代秘密教门的治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页。
    [1]《清仁宗实录》,卷277。
    [2]《清宣宗成皇帝圣训》,卷82,《靖奸宄》。
    [3]《清宣宗成皇帝圣训》,卷83,《靖奸宄》。
    [4]转见郑永华著,《清代秘密教门的治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页。
    [5]《清宣宗成皇帝圣训》,卷884,《靖奸宄》。
    [1][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46-247页。
    [2]梅曾亮:《上方尚书》,《柏枧山房文集》卷33,转引自罗尔纲《绿营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第244页。
    [1]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55页。
    [2][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49页。
    [3]魏象枢:《寒松堂集》,卷1,转见张晋藩著,《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30页。
    [4]转见张晋藩著,《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30页。
    [5]转见张晋藩著,《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30页。
    [6]转见张晋藩著,《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54页。
    [1]《钦定吏部则例》,卷16。据道光二十三年刊本影印,成文出版社印行。
    [2]《钦定吏部则例》,卷23。同上。
    [3]《钦定吏部则例》,卷38。同上。
    [4]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卷7,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60-161页。
    [5]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卷16,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78页。
    [1][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50页。
    [2][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50-251页。
    [3][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50页。
    [4][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59页。
    [1]《大清十朝圣训》,卷91。转见[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57页。
    [2][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59页。
    [3][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51页.
    [4]关于清代君主控制官僚常规方式的障碍和专制权力直接介入的特殊制度,孔飞力先生在其著作《叫魂》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本人基本上采用了其观点,所以在此不作赘述,详细内容参见《叫魂》P250-276。
    [5][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76页。
    [1][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76页。
    [2]《清高宗实录》卷268。
    [3]《乾隆朝上谕档》(三),第928页。
    [4]《乾隆朝上谕档》(三),第931页。
    [1]《清高宗实录》,卷969。
    [2]《清通鉴》第12册,第5239页。
    [3]《清通鉴》,第12册,第5239页。
    [4]《清高宗实录》,卷267。
    [1]《清仁宗实录》,卷277。
    [2]《乾隆朝上谕档》,(三),第952页。
    [1][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78页。
    [2]《乾隆朝上谕档》,(二),第117页。乾隆十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3]《清高宗实录》卷268。
    [4][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80页。
    [5][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80页。
    [1]《清通鉴》,第12册,第5237-5238页。
    [2]《清仁宗实录》,卷331。
    [3][清]黄育楩,《又续破邪详辨一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5页。
    [4]《乾隆朝上谕档》(五),乾隆三十三年十一月十一日,第591页。
    [5]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室、资料室编,《清中期五省白莲教起义资料》,第5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3页。
    [1][清]那彦成撰,《那文毅公奏议》,卷41。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21辑207册,文海出版社(台北),1971年版。
    [2][清]梁章钜撰,陈铁民点校,《浪迹丛谈·续谈·三谈》,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9-81页。
    [3]《乾隆朝上谕档》(三),乾隆二十七年八月二十一日,第949-950页。
    [4]《军机处录副奏折》嘉庆十九年三月月二十日英和等折。
    [1][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87页。
    [2]《清高宗实录》,卷268。
    [1][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93页。
    [2]《军机处录副奏折》农民运动类82卷1号,乾隆三十九年九月二十日英廉折。
    [3][清]祝庆祺、鲍书芸、潘文舫、何维楷,《刑案汇览》(三编)第一册,第三385页,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 年版。
    [1][清]祝庆祺、鲍书芸、潘文舫、何维楷,《刑案汇览》(三编)第一册,第三386-387页,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2]《朱批奏折》,道光二十年年正月二十一日湖广总督周天爵等折。
    [1]梁景之,《从“邪教”案看清代国家权力与基层社会的关系》,《清史研究》,2003第3期。
    [2]《乾隆朝上谕档》,(三),乾隆二十七年八月二十一日,第949-950页。
    [1]《军机处录副奏折》,乾隆五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直隶总督刘峨折。
    [2]《军机处录副奏折》,嘉庆二十四年闰四月十五日英和等折。
    [3]《朱批奏折》,道光九年年六月七日山东巡抚讷尔经额折。
    [1]《朱批奏折》,道光十二年八月十八日琦善折。
    [2][清]那彦成撰,《那文毅公奏议》,卷39。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21辑第207册,文海出版社(台北),1971年版。
    [3][清]那彦成撰,《那文毅公奏议》,卷41。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21辑第207册,文海出版社(台北),1971年版。
    [4]《朱批奏折》,嘉庆二十三年四月二十三日山东巡抚陈预折。
    [1][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02-303页。
    [2][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P300
    [3][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P301
    [1][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P289
    [1]余新忠著,《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第340页。
    [1]祥享,《重刻破邪详辩序》。转见郑永华著,《清代秘密教门治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19页。
    [2]转见谭松林主编,曹新宇、宋军、鲍齐著,《中国秘密社会·第三卷·清代教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1页。
    [1]《商君书·赏刑》
    [2]《商君书·赏刑》
    [3]《韩非子·六反》
    [1][美]戴维·波普尔著,《社会学》,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页。
    [1]翟中东著,《犯罪控制——动态平衡论的见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页。
    1、《清实录》(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及道光初年实录)。
    2、《大清律例根原》,安徽敷文书局刊印,藏于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
    3、《大清律例》,田涛、郑秦点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4、祝庆祺、鲍书云、潘文舫、何维楷编,《刑案汇览》,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5、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藏于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古籍室。
    6、王先谦,《九朝东华录》,藏于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古籍室。
    7、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4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
    8、[清]刘锦藻编纂,《清朝续文献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农民运动类。
    10、《钦定吏部则例》,据道光二十三年刊本影印,成文出版社印行。
    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农民运动类。
    12、[清]那彦成撰,《那文毅公奏议》,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2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1971年。
    13、《清仁宗睿皇帝圣训》。
    14、《清宣宗成皇帝圣训》。
    15、[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16、寇玉纂定,《条例约编》,安徽桌署藏板,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古籍室藏书。
    17、[清]薛允升,《读律存疑》。
    18、仁和琴川居士编辑:《皇清奏议》,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出版日期不详)。
    1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84年版。
    2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1、《雍正硃批谕旨》,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版。
    22、[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编,《宫中档雍正朝奏折》。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印行),1979年版。
    2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
    24、[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文献科编,《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2年版。
    25、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26、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27、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室、资料室编,《清中期五省白莲教起义资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8、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中国政治制度史教研室编,《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29、阳谷县政协、临清市政协编,李印元主编,《王伦起义史料》,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版。
    30、周振鹤撰集,顾美华点校,《圣谕广训》,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31、杨一凡、田涛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2、胡星桥、邓又天点校,《读例存疑点注》,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3、戴逸、李文海主编,《清通鉴》,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4、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编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5、[清]梁章钜撰,陈铁民点校,《浪迹丛谈·续谈·三谈》,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36、李国屏著,《清门考源》,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影印)。
    37、潘锡恩,《乾坤正气集》。
    38、[清]沈兆淫辑,《蓬窗随录》,清光绪18年天津沈氏刊本。
    39、[清]赵翼著,《檐曝杂记》,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
    40、[清]陈康祺撰,《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41、[清]黄印撰,《锡金识小录》。
    42、[清]张应昌编,《清诗铎》,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43、[清]颜元著,《颜元集》,王星贤、张芥麈、郭征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44、[清]余治编,《得一录》,宝善堂,清光绪11年,藏于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古籍室。
    45、[清]纪昀著,《阅微草堂笔记》,天津:天津古籍书店,1980年版。
    46、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47、[清]王士祯撰,勒斯仁点校,《乡言解颐》,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48、[清]王士雄著,《王孟英医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版。
    49、[清]王士雄辑,《潜斋医学丛书》。
    50、[清]俞蛟著,《梦厂杂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
    51、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43、雍正《淞南县志》。
    27、光绪《曲垣县志》。
    46、光绪《嘉兴府志》。
    45、民国《萧山县志稿》。
    59、[梁]宗懔原著,谭麟译注,《荆楚岁时记译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0、光绪《华亭县志》。
    61、《孟子》。
    62、《管子》。
    63、《论语》。
    64、《荀子》。
    65、《晋书》。
    66、《隋书》。
    67、《宋史纪事本末》。
    68、[宋]方勺撰,《青溪寇轨》,许沛藻、杨立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69、[明]矍九思,《万历武功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
    70、《明史》
    71、《明神宗实录》
    72、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藏于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古籍室。
    73、[清]顾炎武编著,《日知录》,卷3,锦江书院藏板,藏于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古籍室。
    74、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北京:古籍出版社,1955年版。
    75、《大清会典》,藏于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古籍室。
    76、牛创平、牛冀青编著,《清代一二品官员经济犯罪案件实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77、[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78、[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北京: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79、徐栋纂:《保甲书》,道光戊申秋李炜校刊。
    80、四川省档案馆编,《清代巴县档案汇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
    81、《大清律集解附例》(雍正三年内府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编,《四库未收书辑刊》,壹辑贰拾陆册,北京:北京出版社。
    82、[清]潘亦隽撰,《三松堂集》,同治九年刊本。
    83、[清]沈垚撰,《落帆楼文集》。
    84、[清]田文镜著,《抚豫宣化录》。
    85、[清]薛允升撰,《唐明律合编》,怀效锋、李鸣点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86、《宋刑统律》,薛梅卿点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87、[清]戴舒菴著,《天台治略》(一),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康熙六十年刊本影印。
    88、[清]钱大昕著,《十驾斋养新录》,第8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版。
    89、[清]蒋良骐撰,《东华录》,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
    1、张晋藩著,《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张晋藩著,《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郭成伟主编,《中国古代邪教与恐怖犯罪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
    4、萧一山著,《清代通史》(一)、(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62年版。
    5、秦宝琦著,《中国地下社会》(第一卷),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6、欧大年著,《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刘心勇、严耀中、邢丙彦、陆惟信、田金星、蒋小文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7、高格著,《比较刑法学》,长春出版社1991年版。
    8、郑永华著,《清代秘密教门治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意]贝卡利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10、[意]加罗法洛著,《犯罪学》,耿伟、王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11、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辛明编著,《犯罪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
    13、[美]列文森著,《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美]孔飞力著,《叫魂》,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5、马克斯·韦伯著,《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6、陈亚平著,《清代法律视野中的商人社会角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余英时著,《余英时文集》,第3卷,《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戴玄之著,《中国秘密宗教与秘密会社》,台北: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9、濮文起著,《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0、马西沙著,《清代八卦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1、蔡少卿著,《中国秘密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2、林万传著,《先天道研究》,台北:天巨书局,1986年版。
    23、庄吉发著,《清史论集》(十六),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版。
    24、郑志明著,《台湾民间宗教论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
    25、戴康生、彭耀,《当代新兴宗教》,上海: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26、秦宝琦、桑麟榆、任佳骏著:《说古道今话邪教》,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27、许大龄著,《清代捐纳制度》,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
    28、王国平、唐力行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9、上海人民出版社编,《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0、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1、刘平著,《文化与叛乱》,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2、马西沙、韩秉方著,《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3、邵雍著,《中国会道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4、[美]戴维·波普尔著,《社会学》,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5、冯尔康、常建华著,《清人社会生活》,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年版。
    36、余新忠著,《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7、罗尔纲著,《绿营兵志》,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38、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版。
    39、[西班牙]佩佩·罗德里格斯著,石灵译,《痴迷邪教——邪教的本质、防范及处置》,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40、何秉松著,《恐怖主义·邪教·黑社会》,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年版。
    41、罗伟虹著,《世界邪教与反邪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42、濮文起著,《秘密教门——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溯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3、翟中东著,《犯罪控制——动态平衡论的见解》,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4、路遥著,《山东民间秘密教门》,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
    45、秦宝琦、[美]王大为、(加)白素珊,《千年王国与白阳世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6、林纪东,《刑事政策学》,台北:台湾编译馆,1969年版。
    47、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8、[法]魏丕信著,《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徐建青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9、李尚英著,《源同流分——民间宗教与结社》,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0、程歗著,《晚清乡土意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1、赵世瑜著,《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52、王威海著,《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53、[荷]盖叶尔、佐文著,《社会控制论》,黎鸣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54、欧阳恩良著,《形异神同——中国秘密社会两大系统比较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5、徐小跃著,《罗教、佛教、禅学——罗教与<五部六册>揭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6、卜正民,《为权力祈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7、范行准撰,《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上海:华东医务生活社,1953年版。
    58、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59、唐凯麟、陈科华著,《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0、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1、谭松林主编,《中国秘密社会》,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2、谢国桢著,《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3、杨付军、沈乃煌,《曝光伪科学》,北京: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64、宋军著,《清代弘阳教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5、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66、李尚英著,《清代政治与民间宗教》,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版。
    67、李尚英著,《紫禁城之变》,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版。
    68、连立昌著,《福建秘密社会》,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9、王清雅、朱玫、李广仓著,《中国邪教史》,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
    70、梁景之著,《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冯佐哲,《嘉庆年间五省白莲教大起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第2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程歗、曹新宇,《20世纪规模最大的中国民间教门田野调查——评路遥《山东民间秘密教门》,《清史研究》,2002年第4期。
    3、李世瑜,《民间宗教研究之方法论再议——兼评路遥<山东民间秘密教门>》,《世界宗教研究》,2001第3期。
    4、武乾,《中国古代对巫术邪教的法律惩禁》,《法学》,1999年第9期。
    5、赫治清,《清代邪教与清朝政府对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2003-2004年号,北京:中华书局。
    6、夏春涛,《太平天国宗教“邪教”说辩正》,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7、刘子扬,《清代秘密宗教档案史料概述》,《历史档案》,1986年第3期。
    8、默雷摘编:《历史上禁断邪教的言论和法令撅拾》,《法音》,1999年第9期。
    9、杨宽,《论农民战争中革命思想的作用及其与宗教的关系》,载《学术月刊),1960年第7期。
    10、刘平,《文化变异:明清“邪教”教义的形成与内涵》,《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1、李星,《民间邪教意识形态背景透视》,载《西藏研究》,1999年第4期。
    12、梁景之,《从“邪教”案看清代国家权力与基层社会的关系》,《清史研究》,2003年第3期。
    13、李光福,《明清之际世俗功利价值观的盛行及其意义》,《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4、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5、宋军,《红阳教经卷考》,《史学集刊》,1995年第3期。
    16、何序哲,《简论中国古代法对邪教、巫术的惩戒》,《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7、李为香,《明末民间宗教发展原因探析》,《齐鲁学刊》,2003年第2期。
    18、邓君、周武庆,《近年来中国明清民间宗教研究》,《文教资料》,2006年11月号下旬刊。
    19、刘平,《明清“邪教”传教手段剖析》,《山东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20、田东奎,《明清律典中的巫术犯罪》,《唐都学刊》,2005年第1期。
    21、车锡伦,《明清民间宗教与甘肃的念卷和宝卷》,《敦煌研究》,1999年第4期。
    22、王健,《祀典、私祀与淫祀:明清以来苏州地区民间信仰考察》,《史林》,2003年第1期。
    23、王立民,《中国古代刑法与佛道教——以唐宋明清律典为例》,《法学研究》,2002年第3期。
    24、许曾重,《论试论评价王聪儿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5、喻松青,《明清时代民间的宗教信仰和秘密结社》,《清史研究集》,第l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
    26、马西沙,《江南斋教研究》,《清史研究集》,第7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道光十六年湖南武冈州青莲教案》(上、下),《历史档案》,1992年第3、4期。
    28、张佐良,《乾隆五十一年的直隶大名府八卦教起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第3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号。
    29、宋军,《嘉庆‘癸酉之变'后京畿地区流言浅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30、常建华,《乾隆前期治理僧道问题初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号。
    31、宋军,《日本学者关于清代秘密宗教的研究》,《清史研究通讯》,1989年第1期。
    32、华立,《清代保甲制度简论》,《清史研究集》,第6辑。
    33、王宏治,《中国古代的反邪教立法》,《政法评论》,2002年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34、高翔,《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3年。
    35、郑牧民,《论邪教犯罪》,湘潭大学博士,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36、由明言,《邪教犯罪研究》,吉林大学博士,2005年学位论文。
    37、徐炳宪,《清代知县职掌之研究》,国立政治大学研究所研究生论文,1971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